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2024-05-26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精选12篇)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1篇

教学质量评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评价学生,另一部分是学生评价教师,同时也能提供高校教学管理部分进行综合评价学生与教师,进而达到把控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目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基于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后续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针对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来展开研究的,一般情况下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计可行性,教学材料的实用性,教学辅助工具的有效性,教师教授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性以及教学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等的诸多因素的评价,而目前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讲授过程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的评价,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对于教师教学决策提供信心支持,同时要确保学生受到正确的教学方式学到相应的课程知识。并且通过优质的教学方案尽量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1,2]。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一般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实现:专家抽查听课、同行听课评价、自我评价、所讲授学生问卷调查等。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于统计原理分析计算得出课程的教学质量相应数据,给出级别与分数, 形成全校、全院、全系的综合名次排名。

目前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首先,评分原则有待完善,在评价原则主要包括:育人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整体效果、课堂管理、作业指导、规划指导等几个方面,打分不具有评分参考案例,评分原则有待进一步完善。

2其次,个体偏离评价系统应该设置调整因子来干涉, 分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打分者个人主观因素,比如在成绩公布之后打分,学生成绩差的或者上课教师督促严格的评分会对整体结果影响较大,目前很多课程实行小班化教学,使得调查样本偏少,个别偏离样本却会对整体数据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受到影响。

3再次,评分时段的设置与安排有待进一步研究,一般来说学生希望课程分数出来后评价,而这样的结果造成学生分数低的可能给出不合理的评价,而在分数出来之前评价, 可能存在学生由于惧怕教师而给出不客观的评价。

4最后,不同类别的分数权重设置需要调整,对教师产生创新教学思维、手段的动力的评价有待完善,如何提升课堂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评价的难点。

3教学评价模式方法改革初探

鉴于上述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综合研究文献及多方实际应用效果,对于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如下:

1评价指标的完善。评价模块应该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辅助工具、指导与辅导学生等几个方面。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在课程是否有用,课程目标是否合理;教学过程包括讲授方式、形式以及内容是否充满激情,是否合乎逻辑,能否激发学生好奇心,是否可以鼓励高年级同学进行创造性学习形成主动思考课堂等基层面;教授过程中能否体现教师对所授领域知识是否渊博,教师是否深入阅读或研究该领域以跟踪最新的研究发展成果,并将这些成果以及科技新发现加入到课程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中; 教学辅助工具包括:讲授ppt、视频、国外知名大学教学视频、仿真模型、教学案例游戏道具、学生创新引导等;指导学生科研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学校科研中来,并对学生的创新思路加以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 辅导学生对课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并多方努力解决问题。

2指标权重的设置与统计分析,上述模块中分别进行子层评价指标设置,分别设计各个指标的权重,比如可以设定课程设计为第一重要的,第二是教学过程,第三是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辅导学生等,并在每个顶层模块指标中设置子层指标。

3对于个体偏离评价因素的调整,在系统评价计算方法中设置调整因子参数,利用统计数据准确性评估的误差效应分析方法,通过对模型中若干重要参数的识别估计可以实现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从中揭示因制度因素、操作因素、基层单元属性特征等对于统计数据准确性所造成的影响,对评价信息系统中的算法与数学模型进行调整[3]。

4评价时段的处理,结合第3步的评价方法与数学模型的调整,可以将评价时段分为两个阶段,包括考前评价和分数出来之后的评价,并对两个阶段的评价进行综合,或以考前评价阶段为主,后阶段为辅助,后阶段结果指导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体现评价阶段的合理性。

4结论

基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教师教学评价角度,分析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与方法的现状,总结了目前高校教学评价的问题,给出了包括评价模块、评价原则及组成、评价模型与方法、评价时段等几个方面有待改进的问题。基于此, 对于高校教学评价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思路与步骤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改革方法,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帮助与参考。

摘要:从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校目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现状,结合评价原则,给出了教学评价模式改革的进一步划分,提出了评价模式方法改革的步骤,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评价的合理性提供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韩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4,10:45-46.

[2]王晓萍.应用型人才智能结构与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J].求索,2015,7:188-192.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2篇

摘要:目前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中职学生没有掌握好相应的语文知识,这样不利于其就业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和具体改革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语文;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分类号】G633.3

引言

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点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以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作为教学导向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此次主要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其改革的措施进行了简要探究,希望能在这一努力为我国的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目标实现,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中职的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很多是初中时老师眼中的差生。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扎实,对常规课程的学习兴趣缺失。他们更喜欢专业的操作,不喜欢在教室去习得语文的一些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但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着积极作用,是其他的课程不可替代的,文化育人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让学生去重视语文课程,喜欢语文课,这对中职语文教学是一次挑战。对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是能够将对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改变,以及对课堂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改变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更好地将效率得以提升。

二、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观念

虽然中职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指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受到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实用性的人才,由于受教学目标的影响,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呈现出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使得在中职教学中占基础性地位的语文教学逐渐沦落为附属地位。目前的一些语文教师还受到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太过倾向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而学生属于从属地位,因而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2、对中职语文的特性不够了解

普通高中的语文与中职语文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目前看来,一些中职院校存在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来代替中职语文教学的现象,使得中职语文教学没有针对性与适用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目前的教师没有对中职语文的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了解。因此在中职语文的实际教学中,用的还是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方法。由于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没有升学压力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存在内容泛化的现象。主要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走走过场,不会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就像是在学习舒婷所写的《致橡树》这篇课文时,教师总是按照个人的意愿来将其中的爱情观无限放大,错把爱情观理解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对文章的风格、意境等等视而不见。将教学目标单纯地定性为要让学生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种理解具有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充实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材是按照不同文体来进行编排的,中职语文教材里有些古文偏难,精美散文偏少。针对以实用性为主的中职培养方案,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所以,有些课本在注重文章的鉴赏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材在编排过程中要注意能力训练,比如演讲、诵读、辩论等,来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求职交际能力。课本中应当注重对职业道德精神培养的内容,课堂上老师应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采取辩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引导学生参与的情景,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不迷信权威,敢于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2、利用课外实践促进中职教育职业化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无论是字词句的准确使用、语文文本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和写作,还是文学知识的积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单一的课堂学习无法达到语文知识丰富性的要求,语文课堂实践是有限的,语文课堂所能接受的语文知识也是有限的,而语文学习是无边境的,因此,语文学习必须突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语文文本阅读、文学知识写作及语言表达。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运用和学习上融入专业知识,如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语言文本,在学生组织的诗歌朗诵和演讲比赛中融入专业要求,诗歌朗诵的主题和演讲比赛的内容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题目或者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展开关于各种报告、书信及汇报的实践运用,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电脑基本知识的介绍汇报、对出现问题的详细解说等,通过这些实践促进中职语文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

3、转变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

与高中重视理论教育的目的不同,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综合型的技术人员,其教学的目标侧重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得到运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其专业的性质,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面对实际,调整和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地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放到教学目标当中。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应当加大对语文教学的投入,采取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的形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而对于从事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涉猎新的知识领域,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在立足于课堂的同时,能够着眼于课外,最大限度地将各种人文性和工具性课程因素引入课程中来,不局限于课本知识。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教学、学习、实践三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化的学习。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而也给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逐步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探讨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     过程性评价     应用

一、引言

中职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必须进行改革。教学评价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及目的

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配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促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体验成功和收获。

三、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学好本课程的重要因素反映出来,这正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过程性评价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评价方式,更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四、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评价实施

在实施评价前,教师应该首先把评价的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一開始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处于评价与被评价的地位,从而注意到自己各个方面的表现。

1.电子主题作品

计算机教学极具实践性,业界普遍认为:制作电子主题作品(电子板报、电脑绘画、广告设计、演示文稿等)最能反映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主题作业来引发学生的特定行为,通过收集作品完成情况获得有价值的评价资料。在作品的评价过程中,不要简单地给予等级的划分和优劣的评述,而要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能力,通常利用量规表对学生制作的电子主题作品进行有效评价。所谓量规,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主题制定的量化评价指标。在制定量规表时,首先将评价内容进行合理地划分,形成若干个能够客观反映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维度,然后为每个维度制定具体表现标准,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水平。量规表可以由教师设计完成,也可鼓励学生参与制定,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评价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评价的内容来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

2.动态评价与日常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运用动态评价,在强调即时性和发展性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例如学生进行创作作品时,教师给予这样的评价:“你比以前有进步!” “这个技术运用得很好!”“色彩搭配很协调!”等,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日常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记录,包括作业记录、课堂表现记录、测验成绩记录等。

3.电子档案袋评价

计算机教学更具备建立和使用电子档案袋优越的条件。可采用最简易的文件夹形式来构建电子档案袋,每位学生在硬盘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一个文件夹,在此文件夹中建立过程文件夹和精品文件夹。在评价实施前,让学生了解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内容,过程文件夹放置的是学生所积累的成长轨迹、学习记录、作品集、学习资源、学习体验与反思及评价信息等,如学生学习《网页设计》时,将教材中的范例、简易作品、网上搜集的作品等放入过程文件夹;精品文件夹放置的是学生自主收集反映学生自身高水平、令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以及选择该作品的理由,创作该作品的心得体会和反思等。

在电子档案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全过程跟踪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也需要为丰富自己的档案袋不断地投入精力。如果教师控制不好“度”,有可能使双方产生很大的压力浪费埋单和精力。所以应把握自己在档案袋评价中的作用和角色定位。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指导和监控为主。其次,教师要负责定期主持召开电子档案袋的反思和交流活动。以只读的形式将电子档案进行全班共享,让学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技能发展经历的同时,通过榜样作用促进对自己的认识和反思。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发动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必要时还可让家长参与。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档案袋评价,不要使学生对档案袋评价产生抵触情绪和任务感。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工作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项目教学法中,作者经常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通过学习体验和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设计评价时就要考虑到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一位学生获得的发展。评价的信息资料收集贯穿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大致包括:主题确定,规划创作进程;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探究成果的呈现与表达。笔者在网页设计主题活动中,运用了活动计划表、活动记录表、课堂观察检核表, 从一开始就注意记录和收集小组内部的各位学生的活动情况, 所收集的过程性资料成为小组互评的重要依据, 有效避免了以往子虚乌有的评功摆好现象。

过程性评价工具的种类很多,在计算机教学中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上四种。由于任何一种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都不能完全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全部素质与能力,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视角又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应当尽可能地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二)检验评价信息,分析评价质量

当收集了一定信息以后,教师需要对它们进行检验,以利于调整收集信息的方法,确保评价结论的准确、客观。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衡量:

1.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由于教师个人教学观念、评价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误差。因此,教师要尽量保持客观公平的态度,参与有关评价的培训,掌握更多的评价知识与评价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还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由于教师在开发评价标准的过程中会设计过多或过少的评价标准,致使无法有效地评价学生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咨询课程专家或者同行教师的意见,从而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通过对这两方面的考察,教师可以找出评价方法的不足,改进评价的方式和工具,更好地完成下一步的评价工作。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动态多元的而不是僵化单一的评价方式,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修正评价方案。

五、结束语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计算机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树立过程性评价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过程性评价,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董奇.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4篇

随着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土地利用的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基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土地评价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土地评价是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的过程, 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土地评价的内容随着土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丰富。土地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和土地生态评价等内容。众多的评价需要运用到自然科学、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土地评价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知识, 解决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学科。

在《土地评价学》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土地评价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与原则, 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及土地生态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基本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的各项土地评价工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接触有关于土地评价最前沿的知识, 了解行业动态, 紧跟学术前沿, 丰富理论知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教学要求,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做了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1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教材内容平铺直入的讲解, 学生在底下被动的听课, 学习认真的学生还会做些笔记, 而大多数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坐在课堂上, 思路跟不上教师的步伐, 感觉是在看戏, 课后一问上课所讲的内容完全就没有印象。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为主, 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 忽略了教学的目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上面,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效果较差。

土地评价学课程内容的日益丰富、评价方法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土地学科的综合性特点等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授此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方法。笔者在近几年的土地评价学课程的教学中尝试着教学方法的改革, 主要采用了讲授与自学、分组讨论式、角色互换、案例式等的教学方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在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讲授法也已存在了很长的时间, 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要与传统的讲授法相结合。

自学法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彻底变革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去学习知识,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土地评价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在土地评价要素的选择、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分类、土地评价概述这几章节中。具体操作是教师在上相关内容之前,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书本知识, 通过拓展知识面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先对相关知识快速的讲解完,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对照教师所讲的内容思考自己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涉及到或是有哪些知识点学习的深度不够。教师在讲授的过程实质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过程。教师讲授完后, 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检查学生是否通过自学与教师讲授的方式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点。

1.2 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围绕讨论来展开教学, 在上讨论课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讨论的主题, 督促学生大量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全班就这些看法和观点加以讨论, 对每个学生都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 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高度的热情及兴趣。学生讨论完后, 教师对讨论结果做总结, 在总结时一方面对知识做概括;另一方面, 对学生进行鼓励, 赏识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讨论式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土地评价学课程的教学中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与土地生态评价是评价学中相对较新的内容,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预设问题来开展讨论课, 学生在讨论课上既能将自己的观点摆出来让大家讨论、接受质疑, 又能在讨论过程中接受来自同学的不同观点。通过讨论课的开展, 让学生能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信息、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

1.3 教师与学生角色变换的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角色变换的教学方法是课程内容由学生来讲, 而教师充当学生的角色在下面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先布置某一章节的内容, 要求全体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课程内容独立备好课, 准备好讲稿。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查找大量的相关知识, 备课的过程中即是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讲课的机会, 为了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上讲台的机会随机抽取。任务布置下去, 学生都会学着老师备课一样, 课前查找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各种有关的案例,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效果特别好。在土地评价学课程的教学中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等章节中挑选出合适的内容来开展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

1.4 案例式教学方法

土地评价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学生学完此课程后要求要能够做相关的各项评价工作。在课堂讲授时单纯的只涉及理论知识, 一方面, 学生难以理解众多的理论知识点;另一方面, 学生学完了书本理论知识后要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是非常困难, 甚至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更快的接触到实践, 在课堂教学时, 利用教师的项目成果及众多好的实际工作案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讨论, 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效率。

在土地评价学的教学内容中, 土地经济评价方法及内容相当多, 书本所涉及的内容并不全面。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收集大量的实际案例并结合教师的课题来丰富书本知识, 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大量案例的呈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结论

土地评价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是学生被动式学习导致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愿意学习, 很多学生来到教室听不进课, 甚至逃课的现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教学效果显著。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探索出更多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此课程的教学。S

参考文献

[1]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5篇

摘要: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多方面已取得突破性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和运行方式;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上,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直接影响了改革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在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考核方式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改革,提出新的理念和模式,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BTEC教学模式高职教育考核评价改革

目前,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中,广大教学工作者在专业培养目标设立、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获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多数院校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本位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天津职业大学在引进英国Edexcel(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BTEC证书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中,在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高职教学考核评估制度,促进高职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BTEC教学模式简介

英国BTEC教学模式是一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职业教育证书课程。由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颁发证书,分初、中、高3个层次9大类,上千种专业证书。其中BTEC国家高级文凭(HND)课程,即相当于英国大学前两年的课程。同时,还相当于达到了相应专业的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VQ四级水平。学生毕业后,既可继续升入英国大学的学士学位学习,又可直接就业,无须再经过岗前职业资格培训考试。

我校于2001年5月获准建立BTEC教学中心,同年9月开始在宾馆管理专业开设BTEC(HND)证书课程。BTE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不同。

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BTEC教学模式的核心。在BTEC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是BTEC模式的主要特征。

2.知识体系不同传统教学的知识体系一般为纵向式的,强调课程体系的衔接。学生学习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深入。BTEC模式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一本针对性很强的教材,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

3.学习方法不同传统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BTEC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包括问答、讨论、演练、案例、演讲等,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在带着问题找答案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学习。

4.突出通用能力培养把通用能力列入教学目标,明确界定通用能力的内涵,把发展通用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并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5.考核评估方法独特BTEC模式的评估目的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课业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学习到了什么专业能力,并测量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所有这些都以成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二、BTEC考核方法与传统考核方法的区别

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分散为主、以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BTEC的成绩考核采用等级制。成绩分为“优秀”、“良好”、“通过”、“不通过”四等。学生成绩的确定是以课业为主要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1.BTEC模式考核以课业为形式,以证据为依据,以成果为标准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笔试作为主要形式,不仅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还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错误学习方法的蔓延。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标准。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无论哪方面成果,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BTEC模式对学生的每一项成果都要给出成绩等级,而等级的评定要有可靠的证据。证据既是学生用来证实成果的手段,又必须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一般来说,证据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得:①

学习过程的表现;②来自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反映;③学习总结、自我评价、笔记等。证据汇编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内容包括:个人总结、学习心得、测验单、教师和指导教师的书面反馈意见、课堂笔记、实验或实习报告、问卷调查、工作记录、图表、照片、计划、流程图、日程表、草稿、数据库、计算机文档及软件等。建立汇编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申报成果提供基础证据,为教师评估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等级提供基础证据。此外,还可以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的成就及潜能。对证据的重视,从另一方面进一步反映了BTEC教学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注重过程的特点。

2.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虽然题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考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是以课业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辅之以其他多种考核方式。如“课业 笔记 活动”、“课业 笔记”、“课业 案例分析”、“课业 口试”,等等。

课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训练目的不同。传统的作业,其训练目的只是掌握该门课程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应试能力,BTEC模式的课业,其训练目的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了解自己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潜力以及需要发展的领域,以促进其自我提高的需要;二是完成的过程不同。传统的作业体现的是教师如何教,要求教师围绕讲课或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思考题和练习题,学生只要对照教材或课上例题或者再参考少量参考书就可以完成。而课业体现的是学生如何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选题真实,真题真做。课业一般都有选题背景,有课业目标,有明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三是效果不同。传统的作业是对一章或一节内容的重复和模仿,其作用是巩固课堂讲授效果。课业是对一门课程的阶段性训练,一般一门课程要安排3个以上的课业,其作用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

3.以成果定等级,重视资料积累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记或作业定平时成绩,以试卷定期末分数,按一定的权数将两者相加即为一门课的最终成绩,而试卷往往就成为了惟一的成果。BTEC教学模式以课业形式为学生提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成果主要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展示。

课业由一项或一系列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所组成,每次课业规定了学生必须锻炼和展示通用能力的内容,一般应取得3~5项成果,课业学习的成绩最终以成果定等级。学生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证据,并用证据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有多种形式,如笔记、工作日志、报告、总结等资料。也可以是声像资料、图表模型、计算机文本、设计方案、作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证据。证据除了可以用来申报学习成果、评定学习成绩等级外,还可以在求职时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4.尊重学生,重视投诉传统教学的考试试卷由教师出,分数由教师定,而且一旦分数确定就是一锤定音,即使学生有疑异,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查卷和变动的。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也同样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投诉是BTEC班学生的基本权利。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一致时,学生可以在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提出质疑,甚至逐级投诉。教师应把接受投诉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持鼓励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作好充分的解释和说明。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借鉴BTEC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的设想

高职院校考核评估方法的改革,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中心,考核方法力求全面、真实。对于专业课和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应当以完成课业为主要考核评价形式,同时可以辅之以其他考核形式。在具体的实施上,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规定课业数量根据每门课程课时的多少确定课业数量。一般应以15~20学时设计一次课业为宜。同时要求课业要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单一向综合逐步过渡。最后一个课业一般要求是综合性较强的大课业。

2.对课业的要求课业设计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每一次课业都应包括:①课业题目。②课业背景。③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包括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共同完成的任务)。一次课业至少应有3项任务,综合性课业应为5项以上。④培养的能力。即通过本次课业要培养和考察学生哪些具体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一般一次课业所要培养和考察的能力应在4项左右。⑤课业评价标准。结合本课业任务和能力要求,明确规定出学生获得优、良、合格。重做、不合格5个等级的标准,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⑥课业完成时间。一般一次课业的完成期限规定为2~3周,综合性大课业可以更长一些。两次课业的间隔至少为3周。明确规定学生必须按时完成课业,缓交课业必须事先向任课教师说明原因,经允许可后延1周完成,对无故延迟1周完成的,成绩降1个等级,延迟1周以上完成视为无效,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3.对课业成绩的评定课业按等级给出成绩,一般分为优、良、及格、重做和不及格5等。

优:课业的各主要部分均表现出色。

良:课业所有主要部分均明显优于合格或课业某些方面出色,其他部分基本达标。

合格:课业所有主要部分均基本符合标准。

重做:课业基本没达到标准。

不合格:课业经过重做仍未达到标准。

一般规定重做的课业成绩等级最高为合格。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次课业都要给出评语,指出该课业的优缺点,包括对通用能力水平的评价,以利于学生的进步。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应根据每次课业成绩和平时成绩及表现,按一定比例确定。

4.对作弊的认定学生课业不要求集体完成的,学生应独立完成自己的课业。对于串通答案或抄袭他人课业,或让他人抄袭课业者,均按作弊论处。

四、用课业代替考试行之有效、益处多多

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测量方法和手段,也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传统的考试方式无法真实、全面地考核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此外,高职教学中所指的能力培养主要是指一般专业能力,通过考试,也只是考核对某一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但随着我国入世后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在现代社会的职业生活中,新知识的老化和周转越来越快,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似,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有一个生命周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采用的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被淘汰。因此,加工知识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通用能力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只有具备通用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把握新的挑战机遇。因此,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应在培养学生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必然要求。用课业替代考试正是符合和适应了这一需要。课业最大的长处,就是可以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际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真实全面地考察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实际水平和有待发展的潜力,以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除此之外,用课业替代考试还可以改变以往考前复习中教师圈范围,学生千方百计压题、套题和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可以避免考试命题中的不科学性;可以防止传统考试中笔试或口试形式中存在的片面性;可以打破传统考试阅卷中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成绩评定方式;可以节省传统考试阶段对人、财、物力的大量消耗;可以有效地杜绝传统考试中各种作弊现象的出现。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6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与CAD;考核;改革

作者简介:阮予明(1966-),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傅勇清(1966-),男,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讲师。(福建 泉州 36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资助教学研究项目“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Y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31-01

理论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主要是卷面考试。不可否认对于一些课程来说,卷面考试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状况。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来说,采取单一的卷面考试形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机械、机电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需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因此,按照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要分析以往课程考核存在的不利因素,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的弊端,探索运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评价课程学业状况,推进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的诊断、评定、激励功能,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练、以考促改的目的。

一、高职课程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1.考核与评价过于单一,扼杀学生潜在能力

传统的考试方式存在模式固定、方式单一、命题方法陈旧等不足,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和形式单一化,导致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这种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虽然,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主要以末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考试导向错误,无法体现实用性

对于课程的考试,学生和教师关注的是考试的检测功能,忽略了能力的考查,违背了职业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教师命题、批改试卷只是为了评价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因此,考试既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水平,又难以正确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不能体现和引导学生提高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二、探索机械类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既是高职机械类各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之一,更是核心课程。以该课程为试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探索“机械制图与CAD”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的改革,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以达到对教学的全程监控,同时注重多样性主客观结合方式评价,不断总结提高考核评价方案的实用性,适时推广到各专业职业技术课程。

1.修订考核目标

一改以往知识记忆为主的末考定成绩方式,建立以测试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核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将“机械制图与CAD”理论知识与技能、创新等因素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评,可以加入个性化的评价。考核目标是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各种制图与CAD应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

2.考核过程全程化管理

以能力测试为中心,根据“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目标分解考核目标,制订考核全程化管理方式,改变“末考定成绩”的状况。通过加强平时考核、阶段性测试在总评中的权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平时成绩+阶段测试+期末测试+测绘技能+职业素质养成”及权重系数相结合的考核过程。平时成绩注重考查学生全学期的学习状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等;阶段测试则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提问、讨论、作业、零件识绘、创新设计等方式获取;职业素质的养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自我管理、团结协作以及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好职业素质养成考核的评定记录,引导学生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考核时间全程化,打破“一刀切”的期末考核时间模式,考核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改革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设计制订课程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零部件的识绘训练、零件测绘、CAD绘图训练、产品制造工艺图、创新设计等。

(1)考核内容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课程考核内容融入到专业学习过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注重CAD绘图技能的考核,注重零件图、装配图识读的考核。

(2)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教学、考核结合起来,即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AutoCAD 平台(高级)”考证标准溶入日常教学活动及课程考核中。在“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结束的同时即完成了CAD技能鉴定的培训及鉴定工作,保证了课程考核内容的实用性。

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形式,打破传统的以卷面考试为主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课堂提问、讨论、应用为主的图纸设计、完成液压系统图、机械装配图、数控加工配合件等专题制图训练考核等多种方式,注重团对协作完成课题的考核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项目课题,在组内每个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由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综合。注重考核对象差异化,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实施分层次考核,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

三、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

作为教学手段,考核对“教”与“学”具有评价作用,对“教”与“学”中的问题具有诊断作用,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激励等作用。“机械制图与CAD”课程采取了“平时成绩+阶段测试+期末测试+测绘技能+职业素质养成”及权重系数相结合的考核过程,以知识的应用性为主,与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对比发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协作精神。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课程的考试功能由简单的测评工具变为促进和强化学习、思考、应用研究的教育工具,将考核的全过程融入到学习的全过程。经过“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总结“末考定成绩”考核方法的弊端,制定高职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图与CAD”考核评价的改革体系并付诸实践。在开课之初,公布课程学习的规范以及考核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及考核方法,注重平时的学习态度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才能顺利通过课程考核。实践表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升,明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升知识学习有效性与应用能力及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了教风、学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党养,阮予明.关于高职《机械制图与CAD》双证课程的构建及教材改革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2-63.

[2]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4).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12月在沈阳医学院就读的2008级护理本科生123名为对照组, 2009级护理本科生118名为观察组, 两组学生年龄、入学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2个年级使用同一教材, 由同一教师授课。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法教学, 实验课程教学应用练习法训练动作和技能、应用角色扮演法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1.2.2 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自制的学习效果评价问卷和期末考试成绩 (理论成绩、实践成绩、总成绩) 作为评价指标。学习效果评价问卷包括10个条目: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对考试取得好成绩充满信心、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对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有指导作用、教学过程气氛轻松、教学时间被有效利用、提高了学生自信心, 每个条目从“非常不赞同”到“非常赞同”5个选项, 得分为1分~5分。共发放调查问卷241份, 收回有效问卷241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

3.1.1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理论课教学方法中, 多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单一的教学模式, 只有教师的声音作为唯一提供信息的刺激源, 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 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图片与视频等穿插到文字中, 将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画面。如教师在讲解“日常交往礼仪”和“护士仪态礼仪”时, 可以将正确的握手、介绍及站、立、行等姿势通过图片演示出来, 同时也可以将不雅的仪态演示出来, 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运用视频来演示各种交际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 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标准的仪态给护理工作带来的美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3.1.2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突出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发学生的思考,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如在讲解日常礼仪中的“介绍礼仪”时, 可以启发学生“如果你是护士, 如何在病人面前进行自我介绍及帮病人进行介绍”。通过老师启发式的引导, 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1.3 运用案例分析法,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临床常见、有代表性的案例, 指导学生讨论,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积极思考,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护患间的沟通技巧时, 可以列出临床中由于护士缺乏沟通技巧而引发的护患冲突和医护冲突的案例, 让学生指出护士沟通中的不足, 并讨论出一个最佳的沟通方案。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沟通的自信心。

3.2 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3.2.1 应用练习法, 训练动作和技能

在护士体态礼仪训练课上, 将日常行为举止与护士临床工作特征相结合, 对未来从事临床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教学地点安排在形体训练室, 学生可以通过镜子及时纠正自己错误和不雅的动作, 避免僵硬死板的训练。课上教师可先使学生了解练习的目标及训练内容的重要性, 示范日常仪态举止, 如护士的站姿、坐姿、蹲姿、推治疗车、持病历夹等, 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可以在小组训练之后, 组织学生依次进行礼仪展示, 教师与学生共同为展示的学生打分。在整个训练课上, 可以加入学生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既可使教学氛围轻松和谐, 提高学习效率, 又可以使学生内心得到美的升华[2]。

3.2.2 应用角色扮演法, 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 可以利用大学生的这个特点, 采取角色扮演法, 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课前进行分组, 通过设定各种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情境, 如危重病人家属情绪激动、儿童不配合注射、如何接待入院病人等。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护士、医生、病人、家属,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 上课时进行表演, 表演过后各组互评, 互相取长补短。在表演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DV拍下学生的表演过程, 表演过后重新展示, 将学生本身作为教学的教材,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在提高沟通技能和沟通自信心的同时, 学会了如何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3 考核方法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 因此, 只用试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法不适合这门课程。我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考核方式, 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40%, 理论成绩占40%, 平时成绩占20%。实践考试采取随堂考核的形式, 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理论考试采取试卷形式, 以问答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 可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灵活运用情况;平时成绩可以将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课堂提问等作为考核的依据。

3.4 应注意的问题

3.4.1 教师本身素养的提高

目前, 承担《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师一般是护理专业课教师, 没有经过公共关系方面的专业培训, 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学艺术相对欠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3]。一个优秀的专业课教师除应具备护理学与公共关系的相关知识外, 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其言行要展示护理专业丰富的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同时, 教师应不断加强形体素质的修养, 不仅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教态,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气质形象, 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4]。

3.4.2 校园礼仪文化建设

大学生校园礼仪作为现代社会礼仪重要的一部分, 担任着指导大学生的言谈举止、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任务。大学担负着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 因此, 如何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应作为大学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另一方面要形成和传承优秀的校园礼仪文化, 教师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将护理礼仪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增强了进行临床护患沟通的自信心。因此,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使《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成为一门具有护理专业特色、服务于临床实践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卢玉贞, 邱宇茹, 陈洁瑜.护士礼仪培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2) :77-79.

[2]藤晓红.让背景音乐走进护理礼仪实训课堂[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5 (7) :89.

[3]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J].护理研究, 2009, 23 (7A) :1963-1964.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8篇

一、教学方法创新的价值理念

各种教学方法体系都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的, 各种教学思想又都是受价值观支配的, 各种价值观又是受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又决定了教学评估标准。而教学评估的标准又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因此, 教育的价值观直接规定着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向。培养目标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基础, 对知识能力的定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 也极大程度的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职业取向。

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 面对新世纪国内外的复杂形势, 应在培养目标中特别突出综合素质 (以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核心, 人文素质为基础, 适应性创造为目标) 和能力的培养 (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 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适应能力为特色) , 全面树立培养新型的综观人才观, 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广阔的知识面;既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管理能力;既有较好的中文表达、写作能力又有熟练的外语口、笔译能力;精通计算机的高层次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育, 就是要在新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复杂环境下, 按照综合型人才观, 培养掌握了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民俗学、旅游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备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熟练操作旅游各部门的实务, 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旅游教育、旅游策划、景区经营等工作, 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只有形成这种新的综合型博而专的人才观, 才能转变教学思想, 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方式, 形成适合新世纪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机制。

二、提高教学绩效的理论假设

教学改革不是课程的变更, 也不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增减, 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革新, 核心是实际教学效果, 即教学总体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决定教学方法改革实效性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课程建设;四是教学评估指标 (即激励机制) 。在现实中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抓住第4项要素, 而对前3项要素关注力度不够, 因而导致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效果欠佳。在上述价值观念指导下, 我们试图在具体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进行方法的改革。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在以下的理论假设下设计的, 我们假设:

第一,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受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同程度刺激的。对教学目标量化评价指标的适当变动, 将正向刺激学生的学习行为。

第二, 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最直接的手段, 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均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课程内容合理性与否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各项指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组织结构, 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 教师授课理论联系实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决定旅游教育创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对旅游管理实践有无研究, 能否在教学中运用理论知识去帮助指导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践, 能否对学生在旅游实践中遇到的总是给予理论的解释和操作的建议。事实上, 目前教师脱离旅游管理实践是制约与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第四, 教学关系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往往比较强调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则不太重视, 实际上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投入和配合, 学生的表现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根据学生兴趣分组又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

按照这一理论假设, 我们在讲授《旅游规划原理》中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法:首先, 改变课程教学评价量化指标及其分值, 这包括:课堂参与5、小组任务25、小组报告15、个人演示10、期末考试60、附加分5。其次, 在案例教学中将学生按照研究兴趣组成不同的小组, 完成学习任务。再次, 教学过程管理是按照各个量化指标进行的:一是课堂参与指标主要考查学生到课率及其与教师的互动率, 这里我们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是带有强制性的社会化过程;二是小组任务考察主要小组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工作状态, 设计该指标的目的是体现教育的价值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团体精神和健全人格的有用人才;三是个人演示分两种形式, 包括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论题写出书面论文, 按照正式行式交给教师, 教师给出分值和学生个人在教师的指导下, 上讲台为全班阐述论文内容或演示相关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生代表给出相应得分值, 最后算出平均数, 得到该项分值;四是期末考试是传统的考核形式, 但是在试题的设计上突出用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分析和理解;五是附加分。此项考核指标主要是激励和考查学生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学习专业知识和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假设的验证

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 才能证明它的正确与否。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等, 其中以学生问卷调查为形式的学生评价方式是国内外教学评价最常用的方式, 其可靠性的有效性研究已经进行了60余年, 为此, 我们设计了《课堂教学绩效调查评价问卷表》, 分别在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3级、2004级、2005级3个年级的166名学生的《旅游规划学》这门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验, 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了学生教学绩效评估。评估的形式是问卷式, 调查总共发出问卷150份, 收回140份, 收回率93.3%, 有效问卷136份, 有效问卷90.6%。对各项问题的数据描述采用百分比数据计算, 评估结果有两方面:数量描述;意识判断。

第一, 您认为组成学习型小组有利于您学习本门课程吗?为什么?

问卷统计表明有87.68%的学生对认为学习型团队对自己学习专业课有6成以上的促进作用, 75.35%的学生认为这一方法的刺激作用超过了7成, 认为影响力低于5成的仅有11.8%。学生的文字描述的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学习型小组形成集体学习氛围, 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二是成员可以彼此监督促进, 相互启发思维, 避免一个人想法单一, 学习的枯燥无味, 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学习型小组可以完成一些单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 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知识;四是在完成小组过程中, 提高了学习本门课程的知识水平和积极性;五是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理解更深, 记得更牢;六是换了学习方式, 效率似乎比原来更好;七是小群体有利于充分交流。小组中的竞争加强了团体内成员的凝聚力, 各小组成员在小组中找到归属感价值感, 提高自信心。

第二, 您认为组成学习型小组对您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有多大的改变?为什么?

但是学习型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程度又有多深, 这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教学效果之一。通过问卷统计表明, 64.39%的学生体验到这一组织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的影响力有6成以上, 其中6.8%的学生认为这种制度安排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没有学生认这一组织形式对自己毫无影响。

在文字描述上, 学生认为学习型小组的影响在学习上表现为:增加了学生上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次数;学习行为由自己一个人转变为4个人商量学习。讲话或讨论性思维加强, 学习变得主动, 培养了相互学习的习惯;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状况。在欢乐中得到知识,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学习行为改变较大, 能够充分考虑自己的观点, 确立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团队监督, 加快了完成任务的步伐;使学生更了解计算机的重要性, 刺激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电脑。

生活上的表现是:行为更加严谨, 更注重同学间的团结友爱;集体观念比较强、竞争意识强, 不愿落后, 乐于展示自己, 错了也无所谓, 不会没面子, 讨论很有成效;加强了个人与小组成员间的感情交流, 人际关系更加紧密、融合, 学习中学会了合作;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增强, 明白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密切合作;体会到一个小组要有自己的目标, 每一个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 并为之竭尽全力。

在生活行为或形成的观念, 其实正是在学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团队 (小组) 任务在设计时也考虑了这种组织的社会化功能。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 您认为小组演示的方法有助于您学习和掌握演示的内容吗?为什么?

问卷统计数量显示80.83%的学生欢迎这种方法。学生的文字描述:一是针对一个主题内容, 更广泛地收集资料, 增加了对内容的了解, 为做好演示, 提出思考, 更全面地把握。为表达清晰, 要系统化组织, 思维条理更加清楚。演示过程也是强化知识的过程。二是小组演示分工明确、任务单一、精力集中, 可以更好掌握演示内容。它比个人学习好, 因为它有分工, 有互动、分析、综合, 多各手段并用, 形象生动。三是准备的过程就必须学习, 要演示准确, 就要理解深刻, 演示中产生的问题, 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解。四是小组演示是一个资料汇集并编排成文的过程, 且通过多媒体展出来, 一举两得。五是客观上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了计算机操作能力。

第四, 您认为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存在哪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卷统计表明, 7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重复比较明显。二是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理论性课程设置比重较大, 加之专业教师多重理论且缺少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 对新方法、新问题、新趋势知之甚少。

学生还普遍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 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旅游管理教育要求在人才培养上适应性强, 具有进行综合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程设置时主要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方面考虑较多, 课程的功利性和不按专业要求设置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基础课高等数学课时过多, 教学效果较差, 对以后的学习用处不大;而对于旅游专业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开设的比重又太小, 特别是涉及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等课程的安排极少, 导致学生不仅基本理论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不合理, 而文化底蕴不足, 综合能力较差。

四、提高教学绩效的措施

第一, 加强人文素养、公关礼仪、计算机应用、管理理论等通识性课程的教学, 尽可能地多开选修课, 多途径地吸收国内外旅游研究新成果和旅游发展的最新信息。

第二, 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 以网络为平台, 加强教学交流,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防止教学内容的重复。

第三, 改革教学方法, 鼓励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 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特别是加强案例分析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观摩法、亲身体验法等方法组织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

第四,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有利于专业教育的现代化、规范化, 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 而且还可以保证旅游毕业生的就业安置。

第五, 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师队伍, 以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知识更新的程度, 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度。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9篇

我连续任教了十余年的初中化学, 对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 不少的学生觉得升学无望, 进入了一种“混世”状态, 混毕业。而化学又是一门初三才新开设的学科, 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 所以不少学生从内心里排斥, 不愿意学。所以我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分层教学,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享受到学习该学科乐趣和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体验到该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也就打心里愿意多学一点了。

在分层次教学中, 首先要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 兴趣爱好等, 进行不同的分类分层。一是从学科成绩方面进行分层, 一般可分为优、良、中、后等几个不同的等级。了解学生的情况后,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备课, 在课堂内容上也进行相应的分层教学处理, 分层练习, 分层要求, 分层评价。比如, 在化学“有关方程式的计算”教学中, 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 只要求他们会解知道已知一个反应物的量, 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 就可以了。可直接告诉他们解题的简单方法, 先设出未知数, 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然后将相关物质的量写在对应的物质的化学式的下面, 接着按照写好的量建立比例式, 后求解、作答。即要求学生按照“设、方、关、比、解、答”六个固定的机械步骤来进行, 只需经过简单的训练学生就可以掌握了。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可提高到和质量守恒定律综合一起用, 求的量多些, 甚至可以通过方程式的计算求出相对分子质量或原子质量的情况;优良学生可提高到与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和溶液的有关计算综合的情况等。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情况进行分类分层。比如:大部分男同学对与生活比较接近的知道很感兴趣, 对实验和动手探究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大多女生对机械的、比较死的知识兴趣要浓一些;数学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对灵活的知识比较有兴趣……期望毕业后升入联招学校学习的, 打算考普高的, 计划今后读中职类学校的, 只打算毕业的, 在进入初三后一、两个月 (开始两个月的知识趣味性浓厚、也比较基础) 便对学生进行了解, 他们的志向, 目标, 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不同的增加、删减, 把握中考的方向, 并对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加深和扩展。同时给学生推荐分层练习的教辅资料, 一般分四层, 象《轻巧夺冠》这类资料, 有基础巩固题、强化提高题、课外延伸题、中考模拟题等。让学生分层做, 利用晚自习时间对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实施加深辅导。这样教学, 不搞一刀切, 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轻松的完成学业, 做到了让优生能“吃饱”, 后进生能“吃好”, 这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在这个学科找到了自尊成就感和乐趣,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要, 他 (她) 就会不断地收获知识, 健康自我。三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化学与生活比较有兴趣, 那么在这一部分教学时可对其适当提高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潜能;有的学生对实验探究方面比较敏感, 思维能力较好, 在试验、探究学习时就可抓住时机对相关学生进行辅导, 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另外, 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肯定,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时甚至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 分层次评价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得不到肯定或成功体验的行为都是不能长久坚持的。所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 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动力。在分层次评价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自身纵向比较, 及时发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二是同层次学生横向比较;一定不能对学生进行跨层次比较, 这样对后进生的自信心的培养极为不利;三是对学生评价要先喜后忧, 重喜轻忧,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找学生的闪光点。四是要真诚、适时、适当。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 不但要起到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同时还要起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教师对他的客观正确的评价来正确地认识自我, 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五是评价题目要有明确的层次和梯度, 出题教师要有界定, 要与中考的模式接轨。每个层次的分值比例要充分体现, 分析讲解时要做说明, 只要学生能将自己层次知识掌握就是最好, 最成功的。现在的中考也趋向于越来越简单,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正是由于分层教学让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分层的内容, 所以很多学生在中考中能做起的题都是做对了, 所以都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该升学的升学了, 该毕业也顺利毕业了。

总之, 分层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质上就是因材施教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我们面对现在这些充满活力, 个性鲜明的学生, 不但要因材施教, 同时还要因人评价,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10篇

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涉及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已由单一的教学单位转变为教育研究、教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和试验田,教学理念科学、教学方法先进和教学手段创新,是高校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对于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丰富教学改革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等内容建设,而对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1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非定量事件进行定量分析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解决具有复杂因素的技术、经济、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首先,将研究对象进行层次化分解,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相应决策实施所期望的目标,将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的影响因素,并按照影响因素间的隶属关系、相关性和属性,把各种因素按不同层次进行聚集组合,建立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实质上是将研究对象(问题),转化为一种根据最低层次相对最高层次(总目标)的优劣比较,将问题进行排序分析的过程。在层次分解过程中,通过主观判断和推理的紧密联系,对决策者的推理过程进行了量化描述,因此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能够表征了决策思维过程中分解、判断、综合的基本特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总体评价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评价结果以一个模糊集合表示,而非绝对地肯定或否定,适合解决各种非确定性问题。

2理论建模

2.1层次结构模型

2.1.1判断矩阵

将教学改革项目管理问题分解为元素,并按照元素属性和关系分成三个层次:

(1)最高层,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只有一个元素,又称为目标层;

(2)中间层,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如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又称为准则层;

(3)最底层,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对每一层次内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量化处理,通过一定的标度数值表示,构成判断矩阵A

其中aij取值如表1和表2所示。

2.1.2权重向量计算

判断矩阵A=[aij]n×n,如对任意i,j,当k=1,2,…n,aik=aij·ajk,A则为一致性矩阵。参照一致性矩阵的性质,有求权重向量的方法。

(1)对A每行诸元求和,有

规范化后得权重向量

(2)求取判断矩阵A各行诸元的几何平均,则有

规格化后得到权重向量为

2.2模糊评价模型

为进一步对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需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模步骤通常如下:

(1)确定参加评价的对象,获取评价对象集X={Xk}(k=1,2,3……n)。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取能够表征评价对象特性的特征值,并获取各特征值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参数,因此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特征参数有机整体。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指标集U={ui}(i=1,2,3……n)。

(3)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确定评价等级,并量化评价等级的对应标准。上述标准的集合,称为评语集V={vj}(j=1,2,3……m)。评价等级通常为5~7个等级,评价标准随评价等级的划分而相应地确定。

(4)对每个因素进行独立评判,从而得出变换矩阵R={rij}。rij的值可通过经验查表或同行评议统计确定。

(5)建立评判指标的权数分配集A={ai},对单一因素ui在总评判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或者影响能力机进行量化处理。权数ai表征了每个因素(指标)ui对综合评判的能力和贡献程度。

(6)根据上述数据集,进行综合评判,求得最终综合评判结果B。

3实例与计算

2015年,某大学在教学改革项目中的投资情况如表3所列。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改革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层位为:

(1)总目标(V):对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2)第一级评价因素:U1,U2,U3,U4,U5

(4)第三级评价因素:u1,u2,u3,u4,u5,u6,u7,u8,u9,u10,u11,u12,u13,u14,u15,u16,u17,u18,u19

首先进行一级指标量化处理,构造判断矩阵A

其中U1,U2…U5分别代表项目立项、项目阶段(中期)检查、项目结题评审、教学应用效果、人才培养效益等五个一级评价指标,打分的规则参考表1和表2。

然后对每个下一级指标构建判断矩阵

其中U11、U12、U13、U14、U15分别为项目组成员、立项依据合理性、资金申请额度相符度、项目进度安排科学性、预期成果等五方面的评价指标。

其中U21、U22分别表示资金阶段性使用情况、阶段性成果的评价指标。

其中U31、U32、U33分别表示专家评议、研究成果应用、预期目标完成度等三个评价指标。

其中U41,U42表示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评价指标。

其中U51、U52分别表示学生满意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持久性效益的评价指标。

根据量化处理结果,有

指标权重向量W=(0.106,0.179,0.167,0.259,0.29)

同理求得A1~A5的权重向量,分别为(0.069,0.125,0.177,0.334,0.296)、(0.73,0.27)、(0.229,0.35,0.421)、(0.408,0.592)、(0.357,0.643)。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隶属度计算公式,结合上述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可发现,2015年,该大学的教学改革项目总体情况良好。但是从立项、中期检查以及结题评审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存在项目管理过程缺乏监督和指导,从而导致项目质量偏低。因此,应加强过程管理,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管理体系。

4结论

对教学改革项目实施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价,是提高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方法。首先,介绍了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然后建立教学改革项目层次结构模型和模糊评价模型。最后,利用该方法对某高校某年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实例表明,基于该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客观真实。

摘要:提高教学改革项目管理质量,是高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本文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教学改革项目层次结构模型;然后,以某高校某年的教学改革项目过程管理为例,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值。计算实例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够应用于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综合评价结果客观真实。

关于改革教学评价的思考 第11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对教师而言,不应当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更应当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持续的发展。因此,学校除了狠抓教学的常规检查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1、改革对教师备课的评价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艰苦细致的过程,常规的检查备课往往只是注重教案书写的篇幅、课时的完成情况等质量的要求,其实书写教案仅是教学设计的一种呈现方式,而教案书写的质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备课质量,必须综合考察教师的备课过程,才有利于发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备课评价要突出“三改变”、“三注重”。即改变单纯检查教案的书写,注重备课过程的综合评价;改变备课就是单纯写教案的片面观点,注重备课方式的多样化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备课的科技含量;改变把备课的过程当作机械、重复抄写的过程,注重考察备课中的研究、积累以及实施教学后的反思。比如考查后记、案例分析、经验总结,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评价备课可分三步走:自我介绍与评价,教研组评价,教导处评价。自我评价主要介绍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钻研教材的经验,如教材的前后联系,文本的丰富等;二是介绍教学设计的呈现方式,如电子备课、稿子形式、提纲式、详案、简案等;三是介绍教学媒体的运用,包括制作、创意、使用课件情况等;四是介绍提供的研究课案例的数量及质量。数量不一定太多,每期1—3课,但一定是精品教案或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

2、改革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一般只评教师不评学生,听课的教师也多是关注上课的教师,颠倒了教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一是要改变以“教”论“教”,注重“以学论教”。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评价一堂课,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二是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注重三维的综合性评价,注重自评、互评相结合,发挥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自评、互评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情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确立?也即是看学生参与面广不广?积极性高不高?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三是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合作。看师生是否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体现教学相长。四是要改变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看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基于文本适当地拓展学习内容,优化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板块,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3、改革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

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应放在教学评价改革的首位。一个教学班,学科的任课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认真?要求是否严格?训练是否扎实?是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书面作业是最自然、最直接的可供评价的真实材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要认真看课,看学生作业,就可以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整体状况。

学生书面作业情况调查,主要是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看两类作业:一类是常规的基础性作业,一类是发展的选择性作业。常规的基础性作业要求认真、规范,发展的选择性作业要求灵活、有创意。综合评价可用书面语描述,作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与合格。通过评价,主要引导教师加强基础,规范作业,提高正确率,老师及时认真批改,同时,鼓励老师精心设计作业,作业中有创新。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第12篇

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学业评价理念

学校可以通过业务学习和教研组活动,组织全体一线教师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学业评价的指导性意见,不断领悟学业评价的深刻内涵,并引导教师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深刻思考,开展专题讨论,逐步形成一致共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业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二、集思广益,不断改革学业评价的方式方法

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完善学业评价内容。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既要通过笔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评价,还需通过面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评价,其中笔试约占学业评价的80%,面试约占学业评价的20%。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命题力争知识点全覆盖,讲求题型新颖,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考查,体现灵活、开放的时代特点。语文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语言积累、阅读、习作、学习方法等方面,数学主要考查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英语包括听力部分和其他部分,主要考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等方面。面试则充分体现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予以考查。语文学科面试内容包括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和课外阅读,数学学科面试内容包括口算、动手操作、设计制作等,英语学科面试包括Read or recite.(朗读字母、单词/短语、对话/短文、美文或背诵美文)、Ask and answer.(回答问题)、A song or a rhyme.(歌曲或诗歌,三、四年级)或Talk about pictures.(看图说话,五、六年级)和Role play(角色扮演)。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在专业技能和特长展示上有所侧重,兼顾学习态度和基本知识的考查。

在改革学业评价内容的同时,学校在学业评价方式上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①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最终的期末测试,还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阶段性学业水平。②限时性评价与灵活性评价。除每学期进行的一次期末测试采用限时性评价外,面试则采用灵活性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随机组织,也可以集中进行;学生可以一次性通过面试,也可以对自己不满意的项目申请重新评价,以最高水平计入自己的成绩。③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可量化的内容进行定量评价,对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不可量化的方面,教师则采取书面语言描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最终以“成绩(等第)+评语”的方式将学业评价的结果呈献给学生与家长。

三、且行且思,不断推动学业评价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

学业评价改革使学业评价的严肃面容得到改变,充满了人情味,学生由惧怕学业评价渐渐喜欢上学业评价。就拿试卷来说吧,以前就是干巴巴的题目,现在则充满了温馨的提示语,我校六年级语文试卷卷首语是这样写的:同学们,面对毕业试卷,心里紧张吧?如果我们告诉你这是你展示自己六年来学习成果的最好机会,你一定会很轻松。那么就让我们轻松起来,愉快地完成下面各题,好吗?这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业测试温情的一面。面试可申请重新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比起以往的“一锤定音”,学生获得成功之后的喜悦比学业评价本身更有意义。

学业评价的“变脸”,不但赢得了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教师的青睐,教师们不再以分数作为衡量自己教学得失的唯一依据,而是更加积极地合理运用学业评价结果,及时调控教学策略,改进自己的教学,换得学生更广泛意义上的成功,教师也喜欢上了学业评价。

上一篇:麦金太尔下一篇:运用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