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语谚语的学习方法

2024-07-23

韩国语谚语的学习方法(精选9篇)

韩国语谚语的学习方法 第1篇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的意识倾向。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韩国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激励学生始终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韩国语的兴趣, 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现我简述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1.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集中精力上课, 就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越多, 课堂环节越丰富,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 教学效果也就会越好。比如, 课上常采用全班讨论、同桌活动、小组互动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感到有新意,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逐渐参与教学活动, 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增强学好韩国语的信心。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使用各种方法, 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当然,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都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设计。

2. 与母语相联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 单词记忆是一件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头疼的事情, 所以很容易失去信心及兴趣。韩国语的词汇基本上是由汉字词、固有词和外来词组成的, 其中汉字词占有60%~70%的比重。这些汉字词源于古汉语, 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 有的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仍然与汉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韩国语和汉语的关系, 提高学生对汉字词的学习兴趣。可将韩国语汉字词与汉语汉字联系起来, 通过联系猜测韩语的意思, 从而记住与韩文相对应的汉字。让学生掌握汉字词与汉字的对应规律, 记住大部分单词,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学生才会乐意学习, 积极思维, 主动进取。积极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翁的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把学习变为自己的认识和活动。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 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 循循善诱。

4. 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在韩国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 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与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增强信心, 使他们以良好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韩国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 教师应通过情感因素排除学生学习韩国语的各种心理障碍, 营造良好、轻松、民主的气氛, 使学生在学习时敢问、乐问、善问, 并使学生消除精神压力和负担, 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 不应不耐烦, 不应态度冷淡, 不应打断学生的话, 更不应嘲笑、讽刺。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怕错误, 怕别人笑话, 所以在学生回答、表演时, 教师过多纠错不但会打断学生的思路, 破坏其语流, 还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不管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 质量如何, 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 韩国文化介绍

由于韩国的习俗习惯、思维方式及历史文化都具有民族特点, 因此和韩国人交往时, 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常识, 学习者就不能顺畅地与韩国朋友交流。学习韩国语时要注重讲解韩国文化, 韩国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了解文化, 可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涉及的韩国文化, 穿插讲解, 让学生理解其内涵。

除了在传统课堂上根据需要传授韩国文化之外,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收听韩国语广播, 参加韩国语演讲、韩国语晚会、韩国语短剧等,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放映韩国电影、电视剧等。通过这些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切身感受韩国文化, 进而理解韩国人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 韩国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发掘韩国语的美, 热爱韩国语。

参考文献

[1]金银花.韩国语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J].外语研究, 2006 (10) .

[2]马丽.韩国语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3) .

[3]陈春荣.外语教育重在培养兴趣[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3) .

有关学习类的谚语励志学习的谚语 第2篇

2、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3、欲穷千裏目,更上一层楼。

4、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5、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6、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7、光说不练,枉学百年。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9、人有大德,目标高远。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2、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

13、学不能够已。

14、人无学识,处处招难。

15、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16、不向前不知路远,不学习不明真理。

17、胸中有知识,胜于手中有钱。

18、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19、才出于学,器出于养。

20、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21、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22、知识胜过金银。

2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予随。

24、为了求知识,代价虽高也值得。

25、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26、丈夫志四海,万裏犹比邻。

27、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28、温固而知新,能够为师已。

29、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韩国语教学设计 第3篇

学习能力的本质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 怎样能设计一个学习环境来提高韩国语学习的有效性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本文将通过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来进行说明。

一、教学实例分析

有效教学通常被界定为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 以帮助学习者获得深度理解和高投入型的学习效果。本设计的形式为分组学习, 学习内容应用高文教授提出的螺旋形问题学习模式的设计思想进行设计。即用学生熟悉的问题, 通过诱导性的提问, 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与生活经验, 使之与即将学习的新概念联系起来, 由此实现学生学习知识、认知技能、与人合作能力的提升。

《首尔大学韩国语1》第10课完成后, 学生已经掌握了现在时态的基本语法和日常生活的一些基本单词, 具备了简单表达自己思维的基础, 但由于主动使用韩国语的机会很少, 从而不能熟练运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 并且出现了遗忘的现象。

(一) 课堂参与设计

设计目标:使学生减少对所学知识的遗忘, 充分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 从一开始就养成主动运用韩国语的习惯。学习内容:6—10复习课。基本问题:教师列出6—10课中包含重要语法的句子, 让学生出声朗读这些句子, 并把它们翻译出来;类似问题:学生运用这些句子中的重要语法造句, 并写下来;拓展问题:教师用学过的语法及单词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 并把故事内容板书出来。涉及到的个别生词让学生小组讨论, 通过上下文猜出意思;生成问题:进行故事接力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的每个学生说一句话, 话的意思要和本组前一个人说的内容有关, 到每组最后一个学生说完为止。然后组员一起把刚才大家共同完成的故事写下来。看哪一组写得最完整, 哪组的故事最有趣。

本设计中, 基本问题是与核心语法相关的问题;类似问题是对核心语法的初步运用;拓展问题是由核心语法及学过的词汇组成的小故事, 锻炼学生在课文之外的文本中理解这些词汇和语法的能力;生成问题是一个高挑战性的问题, 需要学生在现实中, 在自己需要时主动运用这些词汇及语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 课堂实施效果的微观分析

拓展问题中, 教师讲述了以下故事:철수는학교에갑니다.영숙도학교에갑니다.철수는집에갑니다.영숙도집에갑니다.어느날철수는죽습니다.영숙은학교에또갑니다.영숙은학교앞에철수를기다립니다.영숙은철수의개입니다.这里, “죽다”“또”“기다리다”都是生词, 但是通过教师反复模仿韩剧中的情景和语气说“죽어, 나죽어”“또!또!”, 有的学生能猜测, “是死的意思吗?”“又, 是又的意思。”学生们通过自己对上下文的理解, 使这些猜测得到了印证, 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想要掌握更多词汇的欲望, 同时增强了他们独自运用这门外语的信心。在生成问题中, 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说”的欲望, 并且与第二环节造句练习的情况相比, 尝试用比较复杂的句子说话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또”“기다리다”“죽다”这三个在上一个活动中出现的生词也多次被学生使用。虽然学生出现了一些语法和词汇的错误, 但教师并没有严格的一一纠正, 而是本着能够理解学生所表达的意思即可的原则, 尽量减少在故事接力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 让学生能独立完成他们自己的故事。

二、设计总结与反思

在“学习即社会参与”的社会文化观基础上, 本设计的参与结构设计不够明确。每个小组成员间的行事权、角色、义务没有具体设计, 导致一些学生在分组活动时处于被动状态, 仅仅是附和他人的观点或者负责记录他人的话语, 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学生的整体表达来看, 本设计基本实现了大多数学生从一个学习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新手, 到成长为主动运用这些语言的熟手的转变, 并逐渐形成了主动运用这门语言的意识。

摘要:本文基于学习科学理论的新观点, 以激发学生“张嘴说”及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运用韩国语的意识为目标, 对二外韩国语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学习科学,课堂参与设计,螺旋形问题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美)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刻苦学习的谚语 第4篇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学习有时候只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中思想与信念的成分,而没有改变情感与行为倾向,因此时间一过,态度又回复原状。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韩国语谚语的学习方法 第5篇

一、转变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语言的学习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韩国语教学活动中来, 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步骤。 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目的,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由传统的教师主导“ 一言堂”教学模式向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的“ 群言堂”教学模式转变。 在教学中尽可能贴近学生的需求, 努力倾听学生的声音, 让学生从以往被动的“ 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 我要学”。 为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考虑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组织部分课堂教学、分享学习心得等。 总之,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 动”起来。

二、积极培育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大量的韩国语词汇句式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韩国语的能力。 由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使之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以此让学生觉得学习韩国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1]同时, 在教学中尽可能列举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案例, 使之深刻认识韩国语的实用性。 比如教师可以设定诸如聚会、职业招聘、电视或电影桥段等, 让学生直接参与实战, 以增强他们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尝试了“ 对话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 研究型教学”等几种教学方法。“ 对话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韩国语言组织能力和听力能力;“ 体验式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在近距离接触韩国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韩国语的喜爱“; 研究型教学” 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韩国语结构、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使得学生在使用韩国语的时候能更加懂其音、晓其义。

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音频结合、图文并茂地展现韩国语的魅力,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将语言内化于心。

四、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展示,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韩国语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面语言, 更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让学生敢说、勇于说、想说, 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让学生进行语言展示的机会。 比如进行韩国语辩论赛或演讲比赛、 电视电影配音大赛等, 让学生有机会站到台上进行展示。 为鼓励学生学好语言, 教师也可以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增加口语的考核比重, 鼓励学生多进行语言的交流。 另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努力通过报刊、韩国电影、电视剧等拓宽自己的视野, 多加强语言的训练和运用。

总之, 在韩国语课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更需要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多用、多说、多发现韩国语的实用性和价值, 学会制订完整的韩国语学习计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摘要:如何在韩国语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育学生的思维方式, 是韩国语教学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思考, 以期为韩国语教学提供一些浅显的经验。

关键词:韩国语,学生学习能力,途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应用韩国语词汇教学方法初探 第6篇

关键词:韩国语,词汇教学,语言应用

作为外语学习者,应该有过类似的经历,初学时因语法知识不全面,无法以语法为依托组织完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用单个单词仍可进行简单的意识疏通,再或者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又能正确的发音,但是由于词汇量不够从而很难准确的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思想内容。由此可见,没有词汇人们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语言学习的程度也就表现为词汇量积累的程度,即词汇的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此现象告诉我们,语言的词汇教育是始终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全过程,是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之一,尤其是作为应用型语言学习,更是学习者学习时的重中之重。为了能更多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词汇,首先要了解韩国语的词汇特征。

一、韩国语的词汇特征

韩国语的特征分为音韵论特征,形态论特征,统辞论特征和社会语言学特征四个部分,韩国语的词汇特征大部分与这四项特征紧密相连。正常的教学进程,对学生讲授韩国语词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韩国语词汇体系、词汇特征进而理解语法特性,但是在这里为了找到能让学生们更容易的理解掌握单词的方法,首先要明确韩国语的词汇特征,再利用这些特征总结出比较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本论文的一个主要任务。那么韩国语的词汇的特征到底有哪些呢,根据韩国语言学家对韩国语的词汇特征的先行研究来看,韩国语词汇特征总结如下:从词汇意义上看,近义词、同音异义词较多,拟声拟态词和因音韵交替产生语感差异的词汇较为发达,概念语、专门用语多用汉字词,基础词汇多为固有词,外来词多,感觉形容词发达等。从韩国语词汇构造上来看,有跟词缀结合构成的派生词,单词跟单词结合构成的合成词,连语固定搭配形成的惯用语,还有跟其他形态素结合而成的表达语法意义的词汇等。从社会语言学层面上看尊敬语,委婉语,禁忌语体系完善。

二、应用韩国语词汇教学方法初探

传统的韩国语教学,教师往往忽略词汇教学,对于词汇仅仅是简单的词性强调和字面解释,长期以来学生便也养成了对着单词表死记硬背的习惯,忽略单词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像这样虽然在相应的时间里给学生灌输了大量的单词,但因缺乏有效的分类和讲解,单词系统性不强,很容易造成记一个忘一个的弊端。

1、韩国语词汇意义方面

(1)近义词是意义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词汇,学习它时也应在具体的文章中去学习掌握,还有在记忆一些有近义词或反义词的词汇时,可以选择按照其意义的相近或相对建立一个语义场,即便是一个单词有多个对立意义的情况,也可以将其捆绑在一起建立更大的语义场来共同记忆。可以根据单词意义范围的大小形成词汇的对应阶段,即有上义语和下义语的概念(水果——苹果,香蕉,葡萄),从而通过建立一个语义场来扩大单词量。

(2)韩国语中有较多的同音异义词,这主要是韩国语中存在相当一部分的汉字词的缘故。同音异义词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发音重合的情况,第二类为对应不同的汉字词从而产生意义上的差异的情况,第三类是根据韩文的拼写法产生的读音相同的情况。在讲授同音异义词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讲解。

(3)对于把韩国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习者,拟声拟态词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拟声拟态词是用声音和形态去表述感觉,各个单词间又很难找到相似点,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抓住其音韵交替,叠加及词缀派生等形态特征去讲解,从文脉、词源对比上找方法,所谓文脉即是通过对文章句子的整体学习进而掌握其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同与其连接的名词一起作为核心语共同记忆。

(4)韩国语中感觉形容词比较发达,其中一部分是通过改变元音和辅音来体现语感差异,利用音韵交替的方式形成词汇,比如说元音会有“阴性”和“阳性”之分,辅音会有“紧音,松音和送气音”的差别,通过这些改变创造了意义基本不变但语感产生差异的词汇。学习感觉形容词时也应关注该词汇使用的范围,通过具体例句把握单词使用范围效果最佳。

2、韩国语词汇构造方面

(1)韩国语派生词是以词根和词缀为形态结合而成,所形成的单词再和接头词或接尾词结合从而组成的新单词。这是词汇构造最基本的方式。根据构词形态特点教学时需要注意,一是韩国语的接头词和接尾词最大的差异就是接尾词具有转换词性的功能,二是选定词缀的教学范围,并且对选定词缀的教学方法要有所考虑,三是对词缀要进行明确地分类,虽然对于是否存在汉子接头词扔存有争议,但实际讲授时不防视为接头词进行讲解。

(2)韩国语合成词与派生词不同,它是以词根与词根即实际形态素的形态结合而成,合成词对于新单词的生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授时应注意选择在合成上有中心地位的词汇着重强调,再者应注意合成词的合成方式,因为合成词并不是完全根据意义来合成,应考虑到意义变化的情况。

(3)再者韩国语中也存在大量的连语、熟语等,其通过单词与单词间的固定搭配来表现特定的含义。教师在讲授时如能结合其特有的风土文化等进行说明,一是可加深印象,二是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增加文化层面的知识。

3、韩国语社会语言学方面

(1)针对韩国语敬语体系发达这一现象,体现在词汇方面的认为有必要在词汇学习初期就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敬语大部分是以汉字词为主,以年纪,名字,家等单词为例,在讲解时便可同时提及与其相对应的年岁,姓名,贵府等词汇,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很轻易的就能掌握,有了这样的概念,对今后学习更加系统的敬语法也有很大的帮助。

(2)委婉语是用一种间接手法去表达令人不快的、不雅的词语,从而维持颜面,表达礼貌。。从语言的社会性角度来看,它满足了在某些情况下因为特殊文化或者禁忌需要委婉转述、间接表达的需求。委婉语初期是因为宗教,禁忌等原因产生的,因此和禁忌语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先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因为委婉语大部分情况并非使用其字面意义,讲授不当容易造成混淆,再者委婉语多为肯定意义,而禁忌语多与民俗、迷信活动相关。

三、对实际教学过程中韩国语词汇教学的几点补充

1、词汇教育中脉络的重要性

对一个单词下定义,主要是通过说明让学生了解它的意义,即区别于其他单词的意义。对于该单词指示状况的范围、概念的界限都要准确的说明,除此之外还有该单词的文法功能、典型的例句、其他的表现形式、使用的频度、可以互换使用的单词、适当的句子环境等都要予以讲解说明。单词的文脉性在理解单词意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就像我们常说的“单词的意义就是用法”一样,在掌握单词时要了解该单词的用法和与其他单词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单词的用法不止是文法方面,还要考虑到它的社会性、文学性范畴等。Wallace(1982)曾提出过,在教授词汇时要把单词和表述对象及概念连接起来,对其正确的使用法,正确的发音,正确的格式,含蓄的表达等都要考虑到,即在具体的情况下,文章脉络里进行解释,用激活单词背景知识的方法来引导学习者产生兴趣,涌起主动的学习的热情。

2、词汇教学中单词讲解技巧

韩国语谚语的学习方法 第7篇

已有的研究成果强调汉字教育时部首字教育的重要性, 尤其是学习者如果通过利用“组块”将记忆单位集团化的方式来学习汉字的话, 就能够实现有效学习部首字。本研究就是在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此为内容, 通过“组块”理论, 我们提出了适用于韩国人学习汉语的部首字教材开发方案, 试谋求高效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

1“魔法数字7”和“组块 (Chunking) ”理论

发表关于记忆力的划时代的人类心理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家George A.Miller在其1956年的《魔法数字7±2》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论文中, 认为“人类同时可以记忆7个种类”。

米勒认为短时记忆容量为“7±2”时, 不管人的精神能力有多高, 其记忆种类都不会超过9种, 但却可以将记忆种类多样化。这些种类可以是一个数字, 也可以是文字 (如字母) , 还可以是单词或句子, 这些刺激在通过短时记忆进行符号化的过程中, 形成有意义的刺激单位的组块。 (4) 比如, 如果一分钟内要记住“手套、指甲油、表、护手霜、顶针、指甲刀、戒指、手铐、手拎包、手指针、口红”等11个单词的话, 不管怎么反复背诵, 我们的大脑都无法逾越短时记忆容量的局限。可是, 如果把这些单词想成和“手”有关的东西的话, 结果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按“金属 (表、指甲刀、戒指、手铐、手指针) 、皮革 (手套、顶针、手拎包) 、化妆品 (护手霜、指甲油、口红) ”这三类划分, 让记忆更容易些。而且, 还可以利用心想画法在脑海中想象手上戴着各类东西的样子, 即便是过了几天之后, 我们仍旧可以记住这11种东西。

通过这种意为刺激的刺激单位的组合工作, 即“组块”, 将其重新符号化, 就会有更多的刺激或信息处理储存在短时记忆中。心理学家米勒称这种短时记忆容量为魔法数字, 并把它称作“魔法数字7”。短时记忆信息处理容量“7±2”类也意为“7±2”组块。不到5类意为不满5类的组块, 应用于部首字学习, 可展示如下:

頁彡毛目艮見自鼻耳口甘凵欠舌言而音齒牙

以上列举的汉字共计19个, 已超过米勒所说的“7±2”短时记忆容量。然而, 同“头 (頁彡毛) 、眼 (目艮見) 、鼻 (自鼻) 、耳 (耳) , 口 (口甘凵欠舌言而音齒牙) ”一起重新通过组成有意义的刺激单位的工作, 变成5类的话, 那么, 我们就可以将这19个字全部记住。进一步而言, 如果利用心想画法在脑海中描绘这些字, 即便在经过了几天之后, 我们也不会忘记这19个字。

我们把这种记忆单位的转换称作“组块”。如果通过刺激或重组信息来重新符号化, 就可以处理储存更多的信息, 能够让记忆容量奇迹般地增大。这样的“组块”作为能够适用人类有效传达信息的原理, 尤其在文字传达领域, 效果明显。这一原理的应用可成为部首字学习过程中提高记忆和理解速度的方法。

2 适用于“组块”理论的部首字教材模型

本章将利用214部首字来设计便于实际指导部首字的指导方案。为此, 在第一节, 我们把214个部首字根据米勒的“魔法数字7”和“组块“理论按37组有意义的组合单位重新分类, 并在此基础上, 在第二节进行实际部首字教材的设计。

2.1 部首字的排列和故事图的构成

我们将选入教材的214个部首字分成人类、自然和生活三个部分, 并按学习者学其义的角度进行了排列。根据米勒的“魔法数字7”和“组块”原理, 让属于一个组合内的部首字局限在7个左右, 并把属于各组的所有字通过一个故事连接起来, 做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组块单位。

(1) 人类篇。所属人类篇的汉字共计72字, 我们按12个组块做了重新分类。

(2) 自然篇。所属自然篇的汉字共计67字, 我们按11个组块做了重新分类。

(3) 生活篇。所属生活篇的汉字共计75字, 我们按12个组块做了重新分类。如果把各组块单位视觉化并附上故事内容的话, 可做如下展示。

2.2 部首字教材模型

在这一节里, 我们利用刺激单位组成的“组块”理论作为教材设计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下列原则设计出部首字教材模型。详细构成方案如下。

(1) 故事图部分。每组部首字都可以看成一个利用适当的部首字做成的篇幅短小的故事脑海图。我们在脑海里边描绘故事情节图, 边记忆, 这在克服短时记忆容量的局限性上很奏效。

(2) 本文部分。 (1) 通过加入有关部首字语源的甲骨文字和语源解说来提高视觉上的学习效果。 (2) 标出部首字正确的汉语发音。 (3) 为了正确书写词条, 标出书写顺序。 (4) 为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同步学习, 收录繁体字。

上述内容为详细的构成方案。在本节中, 鉴于考察所有的构成成员受纸面限制, 我们将按部首字分类的人类篇中有关“生老病死”的7个字作为教材开发模型做下列展示。

3 结语

本研究是以“组块”理论为基础, 以有效熟知部首字的部首字教材开发为目的而进行的。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把214个部首字分成人类、自然和生活三部分, 利用“组块”理论通过“7±2”个组合单位重新细分化。在构成本文的导入部分, 我们将各个“7±2”组合附上故事情节, 使短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虽然教师们在指导汉字学习时都知道部首的重要性, 但在教育现场实际实施部首指导的却不多见。本文提供的部首字教材模型一定能够帮助教、学双方提高教育和学习效果。

摘要:对于汉字指导, 我们都知道其部首的重要性。但在教育现场, 部首指导实际得以实施的却不多见。因此, 本研究旨在向教、学双方提供能够提高学习效果的部首字开发模型。为此, 我们所采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部首214字按人类、自然和生活划分成三个部分, 利用“组块”理论, 将各个“7±2”个组合单位重新细分化。

关键词:组块,部首,模型

参考文献

[1]左民安, 王尽忠.细说汉字部首[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

[2]朱晓娜.“汉字部首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 2008 (16) :63.

[3].EMR[J]., 2003 (23) .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 第8篇

谚语来源于生活, 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 (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 (方梦之.2004:186—189)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 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 一是隐含意义 (包括褒贬义) 的差异, 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 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 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 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 具有诗的活泼, 文的凝重, 熟语的简洁。

二、英汉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与其地理环境、习俗、宗教、历史等密切相关。作为语言表达特殊形式的英汉谚语, 与各自文化密切相关, 传达了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本国信息, 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表现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笔者认为, 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指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 它极大影响一国文化的形成和改变, 对各国语言的特点也起决定性作用 (包惠南, 2001)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英国为例, 它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 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 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 如:

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 (先发制人, 抢占上风)

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 (随波逐流, 顺应时势)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to be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

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 如: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其它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

play a fish (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

hook one's fish (如愿以偿, 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不要班门弄斧)

与英国不同,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 不同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 语言中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汉谚中“有眼不识泰山”, 我们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 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 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汉谚中用到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 以此来比喻那些显赫重要的人物。又如:“不到黄河不死心”, “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在英语中是无法找到相同的谚语的。

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 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 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挥金如土、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瑞雪兆丰年等。

(二)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国或一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 包括很多方面。英汉谚语中很多都与习俗有关, 其中的形象不管相同与否, 涵义却差别很大。

首先, 最典型的是中英两国对动物的态度差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尽管现在越来越多人把狗当宠物,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仍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英语国家大多对狗有好感, 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英语中, 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 派生出许多谚语, 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出头日)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指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以狐狸为形象时, 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 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fox (常凭尾巴抓到狐狸) , 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 难对付, 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geese (遇上狐狸说教, 当心鸡鹅被盗) 。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 说不定会带来好运, 如: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 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 (宁可丢鞍, 不可失马) 。

另外, 龙在中英语言中有不同的涵义。对中国人而言, 龙是神圣的, 被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封建帝王自称真龙天子, 穿“龙袍”。许多人对子女都“望子成龙”, 但如果翻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 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不可理解。在西方人的眼中, 龙是邪恶的怪兽, 能喷火, 有三头六臂。因此在英语言国家中很少含有dragon的谚语。

(三)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 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 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等;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如:“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等;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 (梁茂成, 1995:36—38) 。

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在基督教中, 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 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无所不能)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 (进对了教堂, 但坐错了椅子) , 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 但细节上不对”。英语文化中受宗教影响更深, 主要体现在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控制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有关的谚语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老鼠一样穷) 。这些都带有明显的英语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

(四) 历史典故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巨大。谚语好像一面镜子, 能清楚地反映历史变迁。英汉两种语言包含大量由历史文化典故形成的谚语, 这些谚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与翻译的。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考虑其历史背景, 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涵义。

公元前55年, 古罗马统帅凯撒征服不列颠, 英国历史上, 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然存在, 从今天的英谚中可以发现历史的痕迹。如当你翻开一本中型英语字典, 在Rome (罗马) 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的谚语:

Do in R ome as the R omans 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 (喻:人乡随俗) 。

R 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

All roads lead to R ome.条条道路通罗马 (喻:殊途同归) 。

由此可见, 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及其文化对不列颠的巨大影响。

除了历史, 英语谚语的来源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 如:We are all Adam’schildren (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 ;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 如: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三是来自《伊索寓言》, 如:a dog inthe manger (狗占马槽, 占着茅坑不拉屎) ;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 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而Never say die. (永远不要说死定了) , 则是出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

在中国历史典籍中, 汉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 这些谚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悦乎?”等。

汉语谚语同样也有来自历史传说和神话典故的。如来自文学作品的:“三顾茅庐”、“万事具备, 只欠东风”;来自历史典故的:“四面楚歌”、“完璧归赵”;来自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再如:“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到”等等。这些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词语都与汉文化有紧密的联系, 都包含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那么, 面对中英文化差异, 我们怎样才能对英语谚语作最贴切的翻译呢?笔者认为, 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 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 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 翻译谚语时, 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 (等价性) 为前提, 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 (Nita) 指出:“所有的翻译, 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 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 翻译的最终目的, 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 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 (包惠南, 2001:163) 。所以, 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 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 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 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 易于说理, 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从严复的“信、达、雅”, 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 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 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Nita (奈达) 的“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或“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包惠南, 2001:164) 。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李红, 2001:62—65) 。但是, 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 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提供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 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 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 或者虽然形象相同, 隐含意义却冲突, 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 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 或者舍弃形象意义, 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 隐含意义, 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例如: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 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 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 西方毕竟就是西方”则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

在翻译方法上, 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 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 使译文形象生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具体的翻译方法:

(一) 直译法 (literal translation)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 “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 民族色彩很浓, 西域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原汁原味的成分, 因此, 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言一目了然, 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 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 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常见的例子如下: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Walls haveears. (隔墙有耳)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 (初生牛犊不怕虎)

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the fish in the moat.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二) 意译法 (liberal translation)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 如果直译, 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 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 采用意译, 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 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 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 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这样的例子还有:

1.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 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 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 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 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4.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comes the tugof war.如译成“ (希腊人相遇希腊人, 定有一场争斗”, 不如译为“两雄相争, 其斗必烈”。

(三) 等值译法 (equivalent translation)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 提供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 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 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 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 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 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冯庆华, 2008:93) 。如:

Like a duck to water. (如鱼得水)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 (孤掌难鸣)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说曹操, 曹操到)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四)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liberal translation)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 单纯地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 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 以弥补直译难达意, 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 再点出隐含意义, 使译文形象生动, 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If I have lost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言是丰富和变化的。作为语言固定形式的英汉谚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来说, 比较英汉的文化差异不仅对语言有更深的理解, 也增进了对文化的认识, 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两种文化, 译者就不能精准地翻译。希望通过本文, 译者能对中英谚语有更多了解, 也更熟悉两种文化背景和翻译技巧, 以期他们在翻译时能时刻意识文化差异, 用更完美的译文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 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汉谚语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因此, 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 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 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谚语, 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等值译法、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韩国语谚语的学习方法 第9篇

20年代的韩国在1919年3?1运动的余波下, 人们开始关注于运用民族文学, 着手于振兴教育。那时的作家玄镇健对于处于殖民地的韩国现实生活颇为关注。作家玄镇健, 号凭虚, 韩国大邱出生。自1920年发表《牺牲化》之后, 又在《开辟》上发表《贫妻》而崭露头角。他以白潮同盟作家的身份进行文学创作, 因凭借文笔细腻, 结构严谨而被称为“技巧的天才”“韩国短篇小说开拓者”“韩国的契诃夫”。他的小说大多描绘韩国殖民地时期人民生活的困苦, 关注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小说《好运的一天》《私立精神病院院长》《故乡》等就是这样的题材。

二、小说《好运的一天》创作方法分析

(1) 反语 (Irony) 的运用

在《好运的一天》中的反语 (Irony) , 体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幸运与不幸的发展转换, 更是对于突然降临的命运的无知和悲剧发生后的醒悟, 两者的矛盾冲突关系下实现的逆转。

文章运用连续的数字的指标来表明幸运的客观产物——钱的累积 :30分到50分再到1元5角等等, 幸运一直在叠加。然而, 伴随这种幸运随之而来的是不幸。以第四次的幸运“60分钱”为转折点, 之前的幸运和最后悲剧性的结局对比诱发命运的讽刺。同时, 通过“钱”和“妻子”实现反讽的对立结构。自己认为的抓住幸运的瞬间实际上却是最不幸的瞬间, 挣到的钱可以给生病的妻子买牛杂汤的, 却在这样幸运的日子里 , 妻子死了。因此, 文章前半部分出现的事件与文章后半部分的结局两者极端的对比, 实现了故事的反讽。

(2) 上升与下降的二重结构

《好运的一天》结构上的特点是幸运的上升伴随着不幸的加剧这种矛盾的对立结构, 因此金添志的好运的一天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最不幸的一天。这种两重对立结构的悖论构成了这部作品, 连接了各个要素与故事发展的脉络, 构成了作品的骨骼, 使得该作品结构更为紧密。

《好运的一天》情节从幸运开始。近十天没挣到钱的金添志, 生病的妻子念叨着吃牛杂汤, 饿着肚子的狗蛋儿, 钱成了他唯一的目标。令人意外的事, 钱出奇的好挣。第一回30分钱, 第二次50分钱, 这样挣钱的时候并不常见。更何况还有80分这么多, 多到可以把自己从要被钱逼死的状况里解救出来, 金添志高兴地眼泪都要留出来了。从拉着学生去南大门挣到了1元5角的“巨款”, 从那时开始他就不是他似得, 就充斥着不安与兴奋。

1“奇怪的是, 金添志对这份猛然扑来的幸运感到有点害怕。还有, 心里一直萦绕着出家门之前妻子的请求。”

2“今天请别出门。求求你了就在家里呆着吧, 我这么的难受……”妻子声音如蚊子般嘟囔着, 虚弱的说着。 (中略) 听到去停车场的话, 他的眼前浮现出妻子那痉挛似得抽搐的手和她那异常大的眼睛, 以及要哭了似得脸。

幸运的上升环节变得缓慢而犹豫, 如1里面为下降结构做了准备。这转折点就是金添志自身的强迫观念, 正如2中描写的, 在作家的笔下, 金添志这种不安强烈的展现了出来。通过这种内心的不安感, 使金添志的悲剧自然而然的发展成必然事件。

(3) 不和谐现象描写

在作品的开头就已经把这种悲剧性的逆转进行了暗示。

1冷冷的感觉还以为是下雪了, 可是仅仅是潮湿的雨水。

2对于在东小门里干人力车的金添志来说, 这天可真是难得一遇的幸运降临的日子。

(中略) 从拉着前面邻居家太太到电车轨道开始 (中略) 知道载着穿着西装的教员模样的人们到东光学校。

3第一次30分钱, 第二回50分钱——像早上刮大风一样不常见的事啊。 (中略) 对将近十天连见都没见着钱的金添志来说可真是运气像张疥疮一样。 (中略) 80分的钱对他来说用处太大了。 (中略) 还可以给生病的妻子买一碗牛杂汤。

1里面通过雪和雨的对立, 暗示了运气向不幸的发展。作品的开头不仅营造了整个的阴郁氛围, 还起着暗示结局的作用。在应该下雪的冬季却下起了雨,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和谐。

2描写了出乎意料的收入增加。在完全不可能挣到钱的天气里莫名其妙的挣了不少钱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一件事。而后, 在3里面这种“幸运”一次次的降临, 让主人公有了真切的感觉并相信这一事实。这两种不和谐的情况的出现, 为令人震惊的结局做好了铺垫和预示。

三、结语

《好运的一天》可以说是韩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视角从小市民的知识分子转移到下层劳动人民的尝试。文章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了一个人力车夫在一天之内从大喜到大悲, 从压抑到惊喜再到悲痛的心理历程转换。通过反语的手法, 上升和下降的二重结构以及对于不和谐现象的细腻描写达到了这一目的。作家玄镇健对于当时韩国社会的现实进行直接的观察和体会, 但是并不是如照相机死板的刻画人物, 而是通过独具匠心的细腻描写对生活再创造, 把悲剧性的全民族的命运小说化。通过主人公金添志的苦难反应了当时殖民地下全体韩国人民经历的苦难。

参考文献

[1]玄镇健.好运的一天[M].文学科志成社, 2008

[2]庞泊.韩中人力车夫主题小说研究[J].建国语文学, 2009, (14) , 16-18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下一篇:幼儿绘本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