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模式

2024-06-19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模式(精选11篇)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模式 第1篇

(一) 理论与实际脱离严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到现阶段我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教育体系, 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高校教育与现实脱节得非常严重。首先就是高校的教师在理论与实际方面脱离严重。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现在高校也要求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高校的英语教师也在做着相应的改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理论与实际脱离严重。

(二) 课程内容改变不大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现在的办学条件已经非常成熟, 而且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仅201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713万人。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非常严峻。

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 我们高校的课程内容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为高校的课程内容变化不大, 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供给人才和需要人才之间没有衔接好, 出现了错位。现在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内容还没有脱离传统的理论, 教学方法也比较落后。时代要求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 所以高校英语教师要向“双师双能型”转变, 相应的课程内容也应该涉及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等方面。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双师双能型”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

(一) 变“讲堂”为“学堂”

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做自我发展的主人。“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 贵在得法,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的就业压力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转变教学模式, 把学生的学习带到课堂中, 带到实践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在成长中学习, 让他们明确自己应该学习什么, 应该学好什么, 应该怎么学。转型教育要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 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更要遵循教学规律,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原则。所以, 我们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地符合新课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因人、因材论教, 不盲目追求某种固定模式。教育名家所倡导的在课堂教学上可以“有所听, 有所不听”等模式, 要有借鉴地学习。在英语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只知道一味地记笔记, 一味地跟着教师跑。也只有课堂上做到转“教”为“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得更好, 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才能让学生更快适应用人单位。

(二) 直面矛盾, 主动自我革新

“向应用转型”也就是教师必须向“双师双能型”转变, 这是时代的需求, 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重构的新浪潮。面对高校转型的大趋势, 走在时代前列与世界接轨最近的英语教学应首先进行转型。

作为现代高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敢于直面矛盾, 敢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中脱离实际的做法,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回避, 并且在教学中要主动自我革新, 主动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对中国高校改革必要性的清醒认识需要我们自觉自我革新。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半个世纪以来掀起的最为深刻的变革, 这次改革发展趋势恢弘、波及范围广范、竞争激烈。随着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步伐的推进, 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日益趋同化。高等学校英语教师“双师双能型”的要求需要高校英语教师直面矛盾、主动自我革新。

要乘势而上, 就必须善于运用好改革转型这一法宝。改革转型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招, 这一招的“必杀效应”不仅表现在其改革转型的内容上, 更表现在改革转型的自觉、勇气及智慧上。对高校英语教师而言, 任何改革转型都是对他们的考验, 也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国之根本, 关乎国家的未来。时代要求教育者应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创新, 需要转变。特别是课程改革后, 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进行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和习惯。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双师双能型”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 但是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双师双能型”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论述, 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双师双能型”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芳.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J].湖南教育 (教育综合) , 2008 (1) .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模式 第2篇

论文摘要:面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的普及,不断增长的考试规模对考试组织管理体制(系)提出了挑战,考试工作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正处在由传统的考试模式向多元化考试模式的转型,转型后在现行考试管理体系中如何实施网络考试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大学英语考试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各个方面,对新的考试管理模式进行可行性的探索。

0 前言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考试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考试模式已经不太适合新的课程要求,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内容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传统考试模式向多元化考试模式转型是当代高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同时面临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考试管理工作的挑战,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而又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必须寻找符合高等学校考试管理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按照所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多年的管理工作经验,从提高管理的质量、效能入手,思考如何将高校的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逐步转型为无纸化网络考试管理模式,探索考试管理模式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1 目前考试管理工作现状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实施,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考试管理显得滞后。目前有些学校大学英语教学1—4级分别都设有读写、阅读、听力、口语多个块模块来讲授,加大了考试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从考场编排、监考安排、试卷印制及试卷收发、试卷分类归档装订乃至成绩录入等工作量成几倍增加。考试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面对教学改革给考试管理工作的压力和挑战, 我们也不断再思考管理对策和措施;从组织大学英语模块课程的考试开始,积极主动思考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加强考试的过程管理,要求制定期末考试方案;另一方面在加强监考的过程管理,力求在制定监考须知时更细化,连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如交、发、收试卷的步骤及具体收发时间都不疏忽;最后针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制定出不同的重要提示。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考试对考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我们必须正视与思考,对考试管理模式工作进行改革,利用网络优势实行网络考试,提高其效率。

2 网络考试模式的设想

加强考试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推行网络考试模式。由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学分制下考试的批次多、类型多、人数多、灵活机动,必须运用考试现代化管理手段,借助计算机辅助管理对考试进行安排、课程进行网考和试卷质量分析。因此,加强考试现代化的管理,是教学改革和学分制下课程考试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改革考试模式,实现考试内容的科学化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考试模式的改革,是建立在个性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应积极组织力量认真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掌握新的教学大纲内容,教师教学和考试目标均要以新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丰富的考试内容。从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采取多种考试形式,打破单一的统一的考试模式。利用现代化考试手段,采取网络无纸化考试,人机对话口语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等形式的一种新的考试模式。

考试内容要科学就是要求考试命题科学化,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试题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全面性、综合性,题型丰富,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多样化,实行教考分离,使传统的笔试向网络考试过度,网络考试优势是无纸化、速度快、效率高、阅卷准、资料光盘易保存,评分客观性强,避免评卷的主观性。有的课程还应增加开卷、半闭半开卷、口试、讨论、课题研究、论文、以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还应多种考试形式相互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的试卷分析表可推行网上分析,输入相关信息,电脑自动生成分析表,使学校教学管理能够在形式上统一化、规范化,报送时间更快捷。

积极建设试题库,开发网络考试系统为了客观地、科学地组织考试,研制试题库系统,并不断更新、修改。使用试题库考试,使试题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用试题库组卷产生试卷。采用统一试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通过多次的实践,促进考试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使考试的有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大大加强。

3 如何实施网络考试

网络考试的实施,需要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反复实验是基础,科学分析是保障。为顺利推行网络考试,保障传统的考试模式向网络考试模式的转型,加强考试科学化研究和现代化建设。各级教学管理工作者对网考课程要进行科学的的组织与管理,加强网考各环节和网考制度的研究,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作用,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8页)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确保网络化考试顺利实施,提前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3.1 全面了解、调查研究、提出方案、模拟实验

(1)硬件软件条件具备。首先,全面了解网络考试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机器设备保障、软件的适用性。(2)外出考察研究,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分析并掌握网络考试的特点,组织人员到网考学校学习考察,进行网络考试管理和网络技术维护人员的培训。(3)制定网考实施方案。通过模拟网络考试反复实验,总结经验,制定具操作性的网络考试实施方案。

3.2 组织培训、规范程序、组织实施、制度保障

(1)组织培训,考前模拟。凡参加网络考试的学生分期分批进行网络考试考前培训,并进行一次模拟网考实验,为确保每个学生顺利进行网络考试,制定考生网考守则。(2)网考规范程序及要求。首先,网考硬件设施做保障、网络技术人员配备齐全;再次,明确网考对象、确定网考课程、制定网考安排;最后,按要求规范网考命题、网考阅卷、网考成绩、网考试卷的管理。要求每场考试安排巡视领导2名,监听人员1名,考务人员3名,技术人员3名,每个考场监考教师2名。(3)规范网络考试管理制度。应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制定网络考试管理规范,加大管理力度,明确考试巡视员、监考教师、考务人员、网络技术员职责,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使高校的考试真正做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使考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全面把握高校大学英语考试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入了解、科学分析并掌握现代网络考试工作的特点,使考试制度建设、技术实施等方面更加科学化,积极开展网络考试评价与网络考试管理研究,重点是网络考试制度的制定,推动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网络考试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大学英语考试模式的现代转型。

4 结束语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考试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和深入课程体系改革,多元化的考试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激发了学生掌握现代网络考试的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变知识性学习转向能力性创新性学习;多元化的考试模式也推动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方面创新,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多元化的考试模式更新了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提高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能力;多元化的考试模式能够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对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启发管理者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考试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项目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座谈会”纪要[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

[3]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5.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5.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模式 第3篇

【摘要】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市场对实用能力强的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随着学习英语的目的从日常交流能力逐渐向专业领域延伸,英语的教学模式也从通用英语教学逐渐向专业性较强的专门用途英语转变。然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转变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

【关键词】专业技能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概念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领域相关的英语,是基于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求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例如商务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科技英语等,旨在使学生能够达到在特定工作中使用英语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ESP)可以分解成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其二则是与之相适应的英语知识和能力。

二、ESP教学的现状

1.教师课堂讲授方法有待改进。在很多高校中,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注重词汇语法的讲解和部分材料的翻译对比。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仍然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和片面的理解,不能形成整体的印象。与此同时,作为以实用为目的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也应更加注重实用技巧性的内容的教学。

2.学生实践机会偏少。目前国内的很多ESP课堂,依然采用教师主讲的方式授课,而学生也仍然停留在“听课”的模式里。而这种教学模式,一则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精力无法集中,因而渐渐无法跟上教师思路,而导致厌学情绪;二则无法让学生体会真正的就业岗位中对专门用途英语的使用的惯用形式和现场体验。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对日后工作的顺利展开也无法起到积极作用。

3.由通用英语教学到ESP教学的过渡问题。通用英语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五项外语技能(听、说、读、写、译)为目的,教学内容也较为宽泛,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ESP教学专业性很强,其中也包括了很多专业词汇和该专业惯用的一些词语搭配、缩写或语法等。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结束通用英语课程而开始ESP课程时,都需要一个模式和思维的转换。然而在很多高校,在通用英语教学课堂学习完了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后便马上开始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思维模式的转换,并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记忆很多相关的英语知识。据调查,很多学生对这种方式表现出很难适应的状态,并非常希望能有一种作为过渡的课程,让学生们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专业英语技能。

三、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面向特定专业的英语工作能力

1.改变讲授方法。在相关专业领域中,英语的使用除了通用英语中所涵盖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领域中特有的语言习惯和搭配用法等。在对这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整体教学,避免将专业领域中的习惯用法拆分成单个的词汇和孤立的语法现象。这样做一方面能将此惯用法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该语境和用法中再进行词汇和部分语法现象的分析,这样对于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对材料的整体性多做分析,并介绍该语言环境下约定俗成的诸多特殊用法,也可以让学生对该专业领域中的英语有一个整体的概念,逐渐建立相关思维模型,有利于学生日后在就业岗位中更加熟练和流畅地运用此类相对特殊的用法。

2.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以往的课堂中,学生一直扮演着“听课者”的角色,一方面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另一方面学生也很难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到理想高度。所以,在日常的授课当中,教师即应该将课堂变成“会议室”,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工作场景的相关练习。这样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切身了解日后工作岗位上的一些情况,让学生对相关专业英语的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类似于相关专业的商务邮件等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口语练习之余,也可以进行书写练习,对工作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涉猎,来为将来能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打好基础。

3.注意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过渡教学。近年来,很多研究者都进行了学生对专业领域双语教学的适应性的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的学生对由通用英语课程直接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变有很大的不适应,所以部分学者认为,提高教师对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之间的过渡教学的重视,并切实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当下的ESP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找出各专业领域共通的内容(例如说明书的写法和用语、商务邮件、企业或产品宣传材料的书写规则和方式等)作为过渡教学的内容,在部分高校的实验性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广泛性,与通用英语教学类似,都是涵盖了很大范围的共通的英语能力,而将这部分能力掌握之后,再逐步提高到某专业领域的ESP教学,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适应能力上来看,均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由于专门用途英语主要是以学生需求,即以在某专业领域利用英语能力顺利开展工作为目标的教学,那么无论在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必须采取面向专业的一些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目前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转型期的ESP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第4篇

一.ESP教学与ESP教师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即专门用途英语, 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根据学科门类可分为科技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金融英语等。ESP教学有以下特征:1) 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2) 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考虑学生实际需要;3) 目标上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以满足学生用英语在某学科内进行交际的需要。

鉴于ESP教学的特殊性, ESP教师首先应是语言教师, 应具备出色的英语语言素质和教学水平;其次应是专业教师, 应具备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 能用英语熟练地讲述专业知识、解释专业词汇。因此, ESP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 此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转型期的ESP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高素质的ESP教学师资队伍是顺利进行ESP教学的前提。高校ESP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师资做保障。现阶段, 我国的ESP教学和研究还不成熟, ESP教师教育还比较滞后, 尽管ESP课程的开设日渐增多, 但ESP教学的师资力量仍很薄弱, 因此, 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提升ESP教师整体素质。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及ESP教师的调查与访谈, 发现当前的ESP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ESP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较弱。同EGP教学相比, ESP教学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和精力。而现如今, 为了职称和教学任务的需要, 很多高校英语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日常教学和科研中。同时, 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占很大比例, 她们在家庭事务中还扮演着重要角色。受到这些因素影响, 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知识或钻研ESP教学。再加上学校对ESP教师鼓励措施不到位, 一方面, 很多英语教师转型至ESP教师的动力不足, 意识较薄弱;另一方面, 一些正在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对专业发展认识不清, 没有清晰的发展计划和目标。

2.ESP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有待改善。当前的ESP教师队伍中既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大学英语教师也有非英语专业毕业的专业课教师。他们都有从事ESP课程教学的专业优势, 但也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 如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深入, 专业课教师在语言技能和语言教学方法方面需要学习。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 探索新兴学科的教学规律, ESP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 鉴于ESP教学的特殊性, 学校应做好ESP教师的培训并给ESP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但据调查, 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ESP教学的专门培训, 并且参加相关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 同时有些学校也缺少相关的成套措施对ESP教学和ESP教师予以规范和鼓励。

3.ESP教师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ESP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略显陈旧, 如有的教师主要是翻译式教学, 师生互动较少。有的ESP教师明显感觉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仍有些欠缺。有的ESP教师毅力不够, 仅仅教过一学期就放弃了, 而这无论对ESP课程团队还是对ESP教师本人都是一种损失。此外, ESP教师在科研方面也较为薄弱。

三.促进ESP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ESP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ESP教学的质量和效果。ESP教师的转型和发展既需要教师自身努力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针对ESP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ESP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个体自主发展

教师的自我发展应该是最重要的发展途径。首先, 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清楚了解学生、学校及社会对ESP教学的需求, 增强内在的ESP教师转型及发展动力。其次, 通过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 旁听其它专业课教师授课, 或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努力掌握ESP学科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和授课技巧。此外, ESP教师还应开展行动研究, 进行教学反思。

2.团队合作发展

因为ESP教师既是语言教师, 又是专业教师, 因此有共同志向的专业课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可以组成一个团队, 进行优势互补。专业课教师可以帮助ESP教师清楚所学内容, ESP教师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解决英语语言方面的问题。他们可以同时出现在课堂, 共同解决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状况。他们可以是长期合作, 共同设计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计划, 也可以是短期互助。教授同一门ESP课程的教师也应该重视团队的力量, 在精神上互相鼓励, 在业务上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

3.校本培训

学校也应为ESP教师创造良好外部条件。首先, 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对ESP教师的发展给予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或外校有经验的ESP教师或专家对ESP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保证其在语言技能上能胜任ESP教学工作, 同时帮其掌握ESP课程专业知识结构、ESP教学的特征及方法。其次, 学校应鼓励ESP教师参加教育或研究机构举办的ESP培训班。

四.结语

EGP向ESP的转移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因为ESP在中国高校兴起时间短, 还不成熟, 相关的研究及可供借鉴的经验也很有限, 因此转型期的ESP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教师的自我努力、团队的共同合作以及学校的外部支持, ESP教师的转型及发展必将取得进步, 但是相关的探索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2) .

[2].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 2012 (1) .

[3].姜怡, 崔晓蕾, 吴卓娅.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必要性及相关途径[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模式 第5篇

关键词:转型时期; 大学英语教师; 现状; 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教育的国际化,大学英语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或称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应用型”趋势,英语的实用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正如刘润清教授所说的 “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此外,教学对象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随着基础英语教学的下移,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英语培训机构以及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正在提高,传统的与高中英语教学相差无几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正在松动,全国很多高校开始或正在对大学英语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如压缩课时、减少学分等。国内著名教授蔡基刚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主要以ESP教学为主,未来有可能撤销大学英语部门。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不得不进行重新定位和改革,不管未来走向如何,承担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自觉地寻求多元化的专业发展道路将是大学英语教师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选择。因此,研究转型时期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二.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数量目前已经超过十万,而且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承担着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据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达到1:148(2008)。然而,根据一些学者和专家的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教师数量过多

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中女教师比例较大,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女教师占到了大学英语全体教师的90%以上,这些女性教师现在正处于谈婚论嫁或生养孩子的阶段,传统女性的角色要求使得她们忙于家庭和事业之间,这必然分散她们的精力,使她们暂时无暇顾及自身的长远发展。

(2)整体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水平较弱

由于课时多,工作量大,再加之对科研工作的畏难情绪,导致这个群体相对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水平不高。有学者对某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情况做过调查,如杨忠、张绍杰、谢江巍(2001),他们的研究表明,大学外语教师的科研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专业教师的科研情况有比较大的差距。

(3)知识结构单一

绝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是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文学专业毕业的,知识结構单一,缺乏专业方向,思辨能力不足,缺乏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与目前越来越强调大学英语的实用性,即英语要与专业结合或与学术结合格格不入。正如蔡继刚(2012)所阐述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数量众多,但合格的英语师资缺乏,主要问题是知识结构单一。束定芳也指出,许多高校复合型的外语教师紧缺。

(4)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

除了每学期学校的校本培训以及外研社等几大出版社举办的寒暑期短期大学英语教师交流活动外,整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师接受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如夏纪梅(2002)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英语教师没有出国进修或是参加国内外研讨会的经历。

三.转型时期大学英语青年教师面临的挑战

转型时期大学英语青年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变化: 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原有的与高中教学模式相差无几的基础英语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大学英语课程的改变,鉴于目前的形势,许多高校要求各院系为学生开设ESP课程或压缩学分,社会和大学的双重压力将教师职业推想挑战;最后,海归人士和外籍教师的大量涌入也给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她们凭借流利的口语,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受学校学生及学校青睐。

四. 转型时期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

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转型时期,这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求。因此作为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只有顺应潮流,积极面对,抓住契机,全方位,多途径寻求自身的发展,才能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1)作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自己的特长,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如果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及深厚的文化知识,可以继续从事基础英语的教学工作。因为根据目前一些学校的ESP课程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同时,虽然未来ESP是主流,但也需要一段时期的过渡,而且对于一些生源较弱的学校这一过程可能时间更长或者说是出现基础英语教学与ESP教学的并存; 对于一些有复合专业背景的英语老师而言,可以更多地利用专业和英语的优势,做好ESP课程的教学准备;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老师而言,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学校的课程,了解一些学科,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网络或各种渠道,熟悉ESP 课程的特点,为转型做好准备;对于个别热衷于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2)作为教研室,要鼓励大家攻读跨学科的博士,提升自己,拓阔视野或进行团队协作,形成商务英语教学团队、机械英语教学团队等,这样便于集思广益,交流合作,增强适应力。

(3)作为学校,可以为教师多提供一些校本或校外的培训,创造一些进修的机会。如可以通过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进行跨学科合作。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校际课程资源共享使大学英语青年教师能尽快胜任ESP教学。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都了转型的关键期,作为承担大学英语课程的青年教师,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现状,了解转型带来的挑战,加强学习,加强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作为学校,也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使大学英语青年教师顺利转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64.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20.

3.刘润清. 世纪的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4. 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作者简介: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模式 第6篇

一、当今高职体育教师职业素质发展的现状

1. 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或者说旧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大多数教师缺少对外学术交流的平台, 定期培训的机会很少, 以至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教师对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学习的欠缺。

不少高职体育老师教学和训练任务重, 科研精力有限, 平时很难花大量时间去总结、研究符合高职体育特点的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 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现代高职体育教学的需求。

3. 教师自我心理定位过低。

大多数高职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都尽心尽力, 但很多时候体育课被无偿挤占, 学校有关部门动辄因为某种原因随便占有体育场地, 使得高职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教的体育课是无关紧要的学科……这种自卑心理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发展;使得高职体育教师上课动力不足, 觉得上好课就可以了。

二、高职体育教育模式转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乔伊斯 (B.JOYCE) 和威尔 (M.WEIL) 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他们率先将教学模式引进教学理论研究领域。目前我国对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不一, 但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认为任何教学模式都包含着教学思想 (或教学理论) 、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要素。

1. 教学理论的转变。

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依据, 它对其它要素起着导向作用。高职体育教学理论基础:强调“健康第一”的理念基础上, 突出职业院校和本科体育教学的差异性, 集中以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 突出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色。

2. 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传统学科教育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 偏重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 以技能和技术为基础, 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各专业体育教学具有共性的特点。

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准职业人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技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职业非智力因素养成, 教学显示出专业性的特点, 尤其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技能和职业非智力因素方面, 因其专业不同而学有不同。

3. 教学实践模式转型。

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节和步骤。程序即在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目的和任务后, 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图所示。尤其是在第四个环节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见表1

4. 课程体系构建转型。

课程体系反映着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两大体系, 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同时还应注意社会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的结合, 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各专业类似的教学状况, 探索一体育项目为依托, 根据不同职业劳动的身体活动特点, 建立各专业相对独立的实践体育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有针对性地选择形体、力量、协调、柔韧练习, 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身体能力, 使学生初步形成适应一定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体能和职业特殊身体技能。

5. 教学评价模式转型。

评价能使人们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体育课程评价分为三部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课程建设的评价。其中对高职高专教师的评价出台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 对高职体育教师来说, 评价标准既是一种激励的切实举措, 也是一种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三、相应对策

1. 掌握过硬的高职体育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对于新教师而言, 积极参加体育项目培训、挂职锻炼、高校进修等活动有助于自己尽快入流, 在教学实践中以讲课说课为契机, 大胆实施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中获取资质, 在教学中熟悉职教。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定期培训, 有针对性地参与校际间的讲座论坛、考察访问、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质量工程、专业建设、卓越工程 (课题转型) 等教学科研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从而尽快向教学、科研双师型体育教师转型。

2. 直面社会与教育热点问题。

当今我国的高职体育的教学方针、理念、手段也在不断进步。作为一名高职体育教师, 要做到与时俱进, 使自己的授课方式能被当代青年学生所接受, 使自己思维谈吐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四个关注:关注政府导向,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关注行业标准, 了解专业特色和各专业培养目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企业需求 (关注就业市场) ;关注国际和国内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其中网络成为我们掌握信息的重要渠道, 让我们既能了解本国职教模式的现状, 又可借鉴国外优秀的职教模式, 从而给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顺利转型带来了新的曙光和启迪。

3. 走自己的路。

不要迷信专家, 不要搞一刀切。作为一名高职体育教师, 需要根据本校教学模式的现状, 寻找适合自己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别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既要考虑专业针对性, 又要考虑职业的广泛性, 既要注重专业能力培养, 又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形成。

4. 熟悉教学对象。

教师要了解学生来源和背景, 在教学中有助于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 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开展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 (以上海高职院校为例, 见表2)

5. 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找准切入口, 锲而不舍;敢于冲刺, 敢于挑战;视野不要仅停留在课堂上。想要更好地发展, 必须注重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是一支综合型一体化教学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保持自身特色, 又要懂得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和相互切磋教艺。在团队中成长, 在集体中谋发展。

6. 拥有健康的人格。

作为一名教师,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必备的, 但是能否成为学生尊重和信赖的人, 与教师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尚的人格可以弥补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 使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一个人的角色将展现出躯体上的我、生活中的我、个性里的我、舞台上的我、事业上的我等多面性, 如何协调好这五者之间的关系将促进一个名高职体育教师健康人格的形成。一个优秀的高职体育教师应秉承“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原则, 在教育专业化与学科专业化的基础上, 向健康人格的理想状态迈进, 将自己的道德、人格、责任感及献身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影响学生的心灵。

7. 耐得住寂寞。

十年磨一剑, 不浮躁;要珍惜时间, 不要有侥幸心理, 做到敬岗爱业;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坚持每年多读几本书, 给自己留一点平静思考问题的时间。

利用现在通讯工具多渠道针对性与学生联系;其次要融入当地, 熟悉本地语言, 功夫在诗外, 不要求会说, 起码可以听懂, 做到与学生交流没有问题;拥有将工作当作玩、将玩当作工作的形态。视自己为学生的一桶水、一碗水和一杯水、一调羹水、一汪清泉,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结论

现今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转型为体育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因此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意识, 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 要具有服务和科研意识;要主动掌握高职体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灵活运用, 服务学生;要树立新的知识观, 学位跨越思考, 了解各专业特点;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最新高职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 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素质发展;要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 要学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只有这样努力地发展,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才能得到提升, 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得到加强, 我国的高职体育教学才会不断进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林.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0) :183.

[2]王宝刚.关于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

社会转型模式与大学精神 第7篇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分析

从蒋梦麟先生的《北大之精神》中对“大学精神”的引入, 到北大100年校庆前夕, 陈平原、任剑涛等人对“大学精神”的提及, 再到清华大学100年校庆前后, “大学精神”的研究热潮。 虽然有关“大学精神”的著作不断涌现, 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 至今都没有一个关于“大学精神”的明确定义。究其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缘于学者各自视角的独特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精神”的复杂性。

大学精神的复杂性正是源于大学精神的发展性。 大学精神并非一成不变, 也非一日所成。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很多学者在对大学精神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 并不是对大学精神内涵的描述, 而是采用对大学精神“外延”的罗列。 这种广泛罗列给我们直观感受的同时, 也会混淆那些同质物和一些因果关系。 但纵观大学的发展史, 我们可以发现, 有一对精神范畴此消彼长式地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全过程, 即“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所谓“人文关怀精神”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科学理性精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精神, 这种科学理性精神成为普遍的大学精神还是出现在19世纪, 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大学转而对真理和科学追求, 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 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 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大学活动的指南。 或许, 这对斯诺口中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精神, 已被后世众多学者从学理上论述了科学和人文这一对范畴在本质上的同一性; 但实践中的逻辑却往往走向对立。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近代大学对科学及其精神的抵制, 以及现代大学中科学主义的横行。

二、社会转型模式

(一) “农业—工业”二分范式的转型模式

“农业—工业”二分范式转型论是建立在西方古典社会学中社会变迁和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代表的线性阶段模式、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 以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和普雷维什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思想构成的国际依附模式, 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其本质上都属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二分范式”转型模式。

这种社会转型模式是反映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从生产力结构方面来看, 认为社会发展大致是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知识社会, 这样一种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很明显, 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社会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型。 并且这种“二分范式”认为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之后, 必须在工业社会进行长期的发展, 才有可能过渡到知识社会 (如图1) 。正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历史, 从工业革命之后, 长期停留在工业社会形态下, 直至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和知识革命的到来, 才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 从历史来看,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历经两个时段, 体现为两次社会转型, 都是属于这种“二分范式”下的社会转型。

(二) 我国“双重社会转型”模式

双重社会转型模式是相对于上述“农业—工业”二分范式的社会转型模式而言的。 这种模式与之前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逐渐转型的二分范式最鲜明的不同在于:“双重社会转型”模式认为:社会转型可以在同一转型期完成两次社会转型 (如图2) 。

在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典型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二分范式转型模式下的社会转型。 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 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控制了整个国际市场, 特别是在信息化和知识革命的浪潮滚滚的当下, 如果我国继续按照西方国家的“二分范式”的社会转型模式进行发展, 那么自然不能避免落后局面的进一步延续。

要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就要实现赶超西方现代化进程, 就必须压缩社会转型所需的时间。 这种压缩并不是在原有的“二分范式”结构中的“快餐式”地简单修改, 必须跳出既有的框架, 在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或者是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实现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发展。

由上述我们可以发现, 双重社会转型模式其实是一种“后发国家”社会转型模式。 这种转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就是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需要明确提出的是, 我国社会转型中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并不是目的, 而是基于向知识社会转型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是一种手段。

既然如此, 我们是否可以这种对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理解———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之时, 绝不是简单地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 而是同时实现信息化、知识化, 不是简单地成为一个工业国, 而是处于知识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 (1) 。

向知识社会的迈进可以说我国的一个 “至上性” 的目标, 但是在现阶段, 我们还是需要以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发展工业化为主要任务, 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是长期目标性方面。

三、社会转型与大学精神

(一)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转型对大学精神的影响

工业社会是根据学者丹尼尔·贝尔在社会阶段理论中提出来的。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作为社会主体性的“人”的生存状态必然会发生转型, 即马克思在三大社会形态说中的从“人的依附关系”到“物的依附关系”的转变。 在这场转变中, 人情网络关系、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官本位等现象得到了缓解, 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 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 崇尚科学、信服真理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大学, 是不可能摆脱这种社会转型的影响的。

对科学的崇尚, 真理的追求使大学产生了一种“科学理性主义”的精神。 这种精神反过来影响到大学。 这种影响的结果不仅存在于大学各学科的专业化, 培养人才模式的变化等内部发面, 还存在于政府希望大学为其提供可行性报告;各企业希望大学为其培训出能够创造利益的技术型人才等方面。 然而当一种极端科学理性主义的出现, 一切似乎都变得不再那么美好。 在人的培养上, 由于学科的专业化发展, 形成了一些只精通某一领域的人, 他们只是社会的工具。 学科专业化的极端发展还会赋予知识权力, 形成学术寡头和学术专制。 并且在教育的目的上不再是精神上的追求, 而是谋生手段或技艺的获得。

伴随着工业社会出现一种以“经济利益”为标尺的功利主义。 这种功利主义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学科的没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课程因为不能帮助就业, 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备受冷落。 对人文精神的冷落, 进一步加剧了对“科学理性主义”的狂热。 它既使人获得了独立性, 又使人陷入了“自我异化”之中, 致使社会出现“人的困境” (2) 。

总的来看,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和工业社会自身发展的历程中, 大学精神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工业社会中那种“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影响, 科学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等进入大学的精神内涵。 有人对“功利主义”包括在大学精神中的观点表示反对, 这种不赞同大致是由于“功利主义”一词的贬义惯性所引起的, 仅仅大学为社会服务一例就可看做是“功利主义”的表象。

(二) 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转型对大学精神的影响

知识社会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社会, 是一个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成为常态的社会。 知识和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 受教育水平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 社会普遍需求接受了中学后教育的劳动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知识创新成为提高生产率的基本方式。

知识社会中主体人的生存状态由“对物的依赖性”转向为“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发展。大学精神的关注点也转变为人性关怀。 这是由于知识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是工业社会那样的高度异化的、残缺的、工具性的人, 而是需要具有创新性、主体性、完整性的人。

20世纪80年代, 刚刚步入知识社会的美国, 就开始注重大学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 呼吁“以历史、哲学、语文和文学为基础, 重新布局大学生必修课程” (3) , 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曾指出, 因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 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 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茫然无知 (4)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 进入知识社会, 大学精神中对科学所带来人的沦丧的反思的同时, 对人文关怀的呼声日益高涨。

(三) 我国社会双重转型与大学精神

由于中国特殊的双重社会转型发展模式, 大学的精神追求既受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形成的并在工业社会中极度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影响, 又受到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中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尊崇, 还夹杂着来自于“农业社会”中残余的“人的依附性”的影响。这就形成了中国大学精神的现状———一方面重视科学理性主义, 大量理工科性质大学的兴起、 大学招生中理工科类招生比例的增加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疾呼“人文关怀”的回归, 同时又受到“官本位”、“人情网络”等思想的侵蚀。如上表述, 同一时间的两次社会转型的矛盾性导致了我国大学精神的现状。 这个矛盾在大学精神上表现为是“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对立统一。

自然, 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在大学精神中实现“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这对矛盾体的统一呢, 是崇尚“科学理性精神”以驱除大学中以“官本位”、“人情关系网络”为代表的“人的依附性”为主要矛盾, 还是尊崇“人文关怀精神”解放人对“物的依赖性”为主要矛盾呢?

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的主要任务还是实现现代化, 也就是进入工业社会, 但是不能忽视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大致可以佐证这一点。 那么大学精神相对应的, 就应该以崇尚“科学理性精神”为主要方面, 但是也要注意到“人文关怀精神”的建构。

正如布鲁姆所说, 变成偏见的理性是最坏的理性, 因为理性是人们摆脱偏见的唯一工具 (5) 。 在科学理性主义泛滥的时代, 大学已将饱受这种最坏的理性。 理性时代的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成为真正开放精神的典范 (6) 。 大学要成为真正开放的典范就需要人文关怀精神的支持。

在我国还没有彻底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型的前提下, 认为应该以“人文关怀精神”取代“科学理性精神”在大学精神中的主体地位的论述是企图由“人的依附关系”直接过渡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 其忽视了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上的准备。

高职英语教师转型探析 第8篇

1、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 高职英语教学受大学英语教学影响, 其课程定位较为模糊, 基本沿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注重基础英语教学, 强调学生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能力考试通过率。教学组织以通过“能力考试”为目标, 注重词汇、语法等学习, 缺乏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非英语专业学生存在英语学习目标性不强, 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在教学中, 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应试教学挫伤了学生积极性, 不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阻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开展。

2、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及其改革方向

2000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在2009年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讨会上, 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黛琳教授指出《基本要求》主要改革思路体现在: (1) 课程定位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以职场交际为目标,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 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 即基础英语阶段+行业英语阶段, 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 行业英语教学渗透教学全过程。

二、高职英语教师转型措施

1、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及其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 其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ESP具有十分明显的实用性和行业特点。ESP教学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 又掌握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及掌握是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必须面临的问题。

2、高职英语教师转型措施

笔者任教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行英语教学改革中, 将英语教师配备到各专业院系, 根据不同专业推进英语教师的转型及ESP师资队伍建设。现以笔者所在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试析高职英语教师转型措施。

(1) 院系重视, 统筹规划

高职英语教师转型需院系给予足够重视, 合理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及支持政策,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ESP教师的培养。笔者所在酒店管理专业重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强调英语教学与专业的融合, 加大行业英语教学的力度, 突出《酒店英语》教学。为使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完成《酒店英语》教学, 统一规划教师培养, 开展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从企业研修、职业培训、专业建设任务承担、教学能力等多层面建设师资队伍, 推进英语教师转型。

(2) 参与行业培训及企业研修

高职英语教师从广义上来说是从事的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 对他们进行专业领域方面的培训也是必须的, 不过这种培训更多的应从实践角度去进行。 (张雪红) 笔者所在专业既重实践又重理论。通过安排教师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等权威部门举办的培训, 使教师获得酒店专业基础知识及行业发展前沿知识, 了解不同层次酒店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 积累酒店英语教学材料。

同时, 利用与本地某五星级酒店进行校外教学基地合作建设的契机, 安排教师在假期到企业一线挂职。笔者在企业挂职时恰逢奥帆赛测试赛期间, 在挂职过程中既学习了一线实践技能, 又通过与外国运动员的交流, 了解酒店英语相关内容。

(3) 加强学院内部学习

鉴于高职英语师资情况, 教师均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及行政任务, 参加行业培训及企业研修的时间受到限制, 因而还应挖掘学院内部潜力。组织英语教师听取专业教师课程, 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笔者所在院系正进行项目教学改革, 实行专业导师与项目导师合作授课的方式。英语教师通过参加项目导师培训, 以项目导师的角色参与联合授课, 通过合作教学向专业导师学习。

(4) 参与教学能力培训

仅具备英语知识及专业知识仍无法满足高职英语教学要求, 教师还必需了解高职教学理念及模式, 掌握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骨干培训班, 接受高职教学能力培训, 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设计等, 进行以能力本位及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实践高职教学理论, 提高教学能力。

(5) ESP理论学习

ESP教学与通用英语教学相比, 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方面有所不同。ESP与某种职业相关联, 重视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 其教学理论、模式及课程设计有独特之处, 教师应自觉进行ESP理论学习及研究, 推动ESP教学的开展, 搞好高职行业英语教学。

瑞士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及思考 第9篇

一、瑞士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改革:由“刚 性管制”到“柔性竞争”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瑞士形成了“精英化与大众化结合”、“学术型与应用型并置”的分层指导、分类管理的高等教育体系。瑞士两所联邦理工学院(FIT)构成了“精英化”顶层体系,是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顶尖研究型大学系统。州立大学(Canton University)和应用科学大学(UAS)构成了双元并置的“大众化”层级大学结构体系。传统上,各州政府对所属大学实行严格的刚性管制,大部分组织事务由地方法律和行政当局予以约制,大学仅享有极其有限的自治权。因此,新世纪之前,瑞士大学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种以政府“刚性管制”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从而导致大学自身组织战略决策能力严重缺失。

20世纪90年代后期,联邦政府加紧推进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于1999年出台了新的《大学资助法案》,明确了“竞争与合作”的大学组织战略原则,赋予了大学校长和大学委员会高度的战略决策权。[5]在此基础上,1999年和2000年又分别出台了由各州政府共同签署的《大学政策合作州际协定》和州与联邦政府共同签署的《有关大学事务的合作协议》。[6]在此框架下,各州政府也开始修订各自的大学法案,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大学更大的组织战略自治权限。至此,瑞士政府已初步确立了新一轮的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框架,开启了新时期瑞士大学组织战略模式改革和转型的序幕。

在新公共管理市场化的国际浪潮中,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瑞士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开始走向“柔性竞争”,地方大学组织战略呈现出新的态势,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赋予了大学更大自治权,校长和大学委员会成为瑞士大学组织战略的核心主体,由此构成了瑞士大学“以校长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如纳沙泰尔大学)和“以大学委员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如卢加诺大学)。政府竞争性财政拨款机制的引入以及跨校协同发展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过分集权。瑞士大学正走向“相互合约”而非政府直接干预的新型组织战略模式。大学自身负责组织战略定位和规划,明确自身在国家乃至国际学术环境中的地位,并由瑞士“大学校长大会”统一协调,实行“自下而上”的大学组织战略规划模式。[7]但是,从瑞士各州大学法案和联邦大学法案的文本看,瑞士大学组织治理和学术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应用科学大学来讲,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研制国家所有应用科学大学组织战略指导纲要,实行宏观指导性治理,将具体事务交给应用科学大学自主治理。[8]目前,从整体看,瑞士大学组织战略诸多方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瑞士在29个欧洲国家大学自治排名中, 除了行政组织自治居第20位,其他自治指标都在中等偏上水平:教师自治居第3位;学术自治居第9位;财政自治居第13位。在教师自治指标中,高级学术人员聘任、薪金、晋升程序居欧洲第一;在学术自治方面,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教育项目增设和废除、教学语言、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学位教育项目内容设置等方面均居欧洲第一。[9]

二、瑞士大学三种组织战略模式转型

(一)由“国家认可”到“国际声誉”:卢加诺大 学(USI)

卢加诺大学创建于1996年,是一所享有较高声誉的州立大学,其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的节点是2004年创建的“信息学院”(Faculty of Informatics)。 该大学第一阶段组织战略模式(1996~2003年)是以“组织体系构建”为中心任务,以政府法律规约为治理依据,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使命,以“国家认可”为终极价值取向;第二阶段组织战略模式(2004至今)是以“职能拓展”为中心任务,以增强学术研究能力塑造“国际声誉”为终极价值取向。

在第一阶段,卢加诺大学于2000年正式获得联邦政府的“国家认可”身份。在《1995年卢加诺大学法》和《1996年卢加诺大学法实施程序》框架下, 该大学所有学术活动都以教学为中心。[10]为解决大规模学生扩招问题,学校主要通过非正式个人关系直接聘用教授,教师队伍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年化、非常驻性和外部兼职等特征。这一时期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创新和完善,由最初仅有的3个本科专业扩展到2003年的8个本科专业和14个硕士专业。随着卢加诺大学融入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学校领导开始考虑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计划创建一个所谓的“遗失的科学学院”(The Missing Faculty of Sciences),将卢加诺大学建成一个更加综合性的大学;另一方面,学校开始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创建独立于学院之外的多学科研究院所。然而,由于当时内外条件不成熟,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003年卢加诺大学章程》确定建立“信息学院”,并于2004年正式成立。“信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卢加诺大学在发展“硬科学”的组织战略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教授构成, 研究生规模明显超过了本科生规模,教职工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从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 该校专职教授数量由15人增加到99人,校内常驻教授比例也由28%增长到50%。[11]2006年开始, 卢加诺大学新任校长明确提出了“国际卓越”的组织战略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追求“国际卓越”的组织战略行动。学校所有人才聘任程序根据国际同行评审标准予以系统化,关闭或重组科研成效不佳的机构,教授身份也由单一教学使命转向以科研为核心的多重使命。学校外部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竞争性基金经费比例明显提高。2011年学校获得1,600万瑞士法郎外部科研经费,其中竞争性科研经费达1,400万瑞士法郎;“硬科学”科研项目数量猛增,具有国家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前沿科研项目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12]

在组织战略模式转型中,卢加诺大学凭借其学位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卓越独创性,已发展为瑞士最具国际化的综合性大学,“国际性”、“跨学科性”、 “创新性”、“卓越性”已成为该大学组织战略的代名词。2013年,国际学生占本校学生总数的65%, 来自100多个国家,教职工795名,科研机构30个。[13]经过近20年的发展,卢加诺大学已由单一本科教育的一般本科大学发展成为以研究生培养和卓越研发为主导的高度国际化研究型大学。

(二)由“思想守旧”到“体系重构”:纳沙泰尔 大学(University of Neuchatel)

纳沙泰尔大学成立于1909年,是纳沙泰尔州地方大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的节点是《2002年纳沙泰尔州新大学法》的实施。整体看,其组织战略模式由“维持现状”的“思想守旧”(1996~2001年)向大学组织“体系重构”(2002至今)转型。

1996年,纳沙泰尔州政府进行了大学治理模式改革,校长权力得到强化,旨在通过分类拨款和校长赋权方式培育大学的组织战略决策能力。然而,纳沙泰尔大学却始终以保守主义态度坚守传统,排斥革新,仅依据新改革框架与周边大学在个别教育项目上建立了某种联系,在其核心科研和财政体制上未采取任何实质性改革行动。相反, 纳沙泰尔大学还仍实行以传统的内部平衡机制和学院拨款模式(科学学部占有绝大部分科研活动经费,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占有绝大部分教育活动经费)为主的线性年度增长财政模式,大学组织内部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2002年纳沙泰尔州新大学法》赋予了大学校长更广泛的自主权,纳沙泰尔大学治理结构和科研体系开始走向“重构”阶段。[14]《新大学法》要求大学必须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另外,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给纳沙泰尔大学传统守旧的组织战略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瑞士应用科学大学的兴起引发了学生招生市场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政府相关政策更加强调学生数量和科研产出。纳沙泰尔大学逐渐意识到:随着学生招生数量不断减少, 学校规模日趋萎缩,可利用资源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同时,外部政治压力不断加大,地方政府对该大学不可持续的财政状况予以坚决整顿。对此, 2004年新校长任职后,提出了新的组织战略规划, 学生规模较大的优势学科和卓越科研领域成为优先发展战略。相应地,在人才资源战略上也有新的调整。为降低成本和提高灵活性,该大学开始引入新的教授职位制,消除守旧的终身教职制,提高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在学校科研项目中的地位。尽管这些被认为是仅关注“微技术研究院”的新组织战略在大学委员会、政府和国会都得到了通过,但由于未能真正触及大学根本性和“深水区”问题的改革,2007年这套新的组织战略规划被废止。政府将该“微技术研究院”移交给享有国际声誉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管理。随后,政府又将该校科学学院的地质学和分子物理学等学科移交给其他成效突出的大学管理。2008年新校长任职后,纳沙泰尔大学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又实施了新组织战略规划,彻底摆脱传统守旧观念,以开放的姿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新组织战略规划的实施使得纳沙泰尔大学与国外许多知名大学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网络,与400多个国内外科研组织建立了战略协同关系,形成了集本科、 硕士、博士教育一体化,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化综合性大学。

(三)由“结构集权化”到“组织动态化”:南方 应用科学大学(SUSI)

南方应用科学大学创建于1997年,是瑞士7所应用科技大学之一,侧重于专业教育与应用研究。该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的节点是其2003年 “管理结构重组”,由此经历了由以组织构建为核心使命的“结构集权化”(1997~2002年)到“组织动态化”(2003至今)的组织战略模式转型,以彰显其在瑞士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规模和地位。在第一阶段,依据1995年出台的《瑞士联邦应用科学大学法》,为实现教育和科研相整合的综合职能,实施统一管理模式,卢加诺地方政府兼并了其管辖的4所高等职业学校和3个科研院所,并将其升格为具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授予权的应用科学大学。[15]在这一改革进程中,联邦政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对该大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严格认证、审批和定期评估。整个大学教育内容、组织结构和时间安排均遵循严格的政府管控,按照统一标准实施。 并且,大学内部所有事务都集中由行政管理组织负责,内部组织结构高度集权化。

在第一阶段,该大学组织战略重心是努力实现教育与科研二者平衡,通过整合计算机制造学院、地球科学学院以及人工智能学院的优势资源, 其教育和科研能力获得了快速提升。2002年,该大学科研经费占到其总财政的30%,在瑞士应用科学大学体系中居于首位。然而,由于受到来自其他应用科学大学的激烈竞争,导致第一阶段后期陷入了严重的科研停滞困境。对此,学校启动了新的优先战略,对大学内部组织结构、人才管理体制进行重组,各个学院和分校根据不同政策框架(如公务员条例、公共行政管理规则等)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

在此背景下,学校成立了新的领导管理团队, 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组织战略模式。该领导管理团队直接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了重构,将学院和分校的集权制组织结构重组为以管理董事会 (由执行董事长、各分校和学院领导构成)为核心的“立体化多部门协同”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组是在保留对宏观组织战略集中监管的同时,在教育和科研等学术事务上赋予各院系更充分的自治权限,从而激发了大量新型科研组织的兴起,科研活动异常繁荣。另外,在这一阶段成立了由各院系代表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研制新的科研战略,以加强各领域科研项目的协同关系。 同时,该大学又成立了内部科研基金,推动交叉学科科研项目资助的常态化。[16]

基于第一阶段形成的组织结构,南方应用科学大学在第二阶段成功实现了内外新部门之间整合的组织模式转型,如2006年实现了卫生保健学院、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的院系整合,2008年又实现了教师教育学院的整合。另外,该校在与其他地区一个远程教育学院整合中启动了跨区域拓展战略,采取“走出去”和“协同”发展路径,推动学校规模不断扩展和质量不断提升。这一阶段也是南方应用科学大学在组织程序、内部指导和教职工管理更趋系统化的阶段,“教师—科研人员”以及“教师—专业人员”之间的地位划归日益具体化,教授身份标准日趋完善。

三、瑞士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中两对 关系的思考

(一)“集权决策”与“合约认同”的平衡关系

大学组织战略作为大学组织决策和行动方式,本质上具有其决策的程序性和实践的适应性。 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组织战略的生成过程予以科学认识:一方面,需要由大学决策部门通过正规程序予以启动;另一方面,需要由基层学术共同体以 “自下而上输入”方式将其观点和建议整合到组织战略中。这一生成过程需要在组织战略目标的确定和学术观点的归入之间实现博弈平衡,也就是要处理好“集权决策”与“合约认同”的平衡关系。 从卢加诺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看,在大学内部高度集权和地方政府高度放权治理框架下,由各方利益代表共同构成的大学委员会,能有效地将社会政治、行政管理、基层学术组织各层次要素整合为一个大学组织战略系统,并赋予了校长和大学委员会广泛特权。在学院设置、委员会成员任命、财政拨款分配等方面,政府将所有决策权都交给了大学委员会。[17]在此情境下,该大学第一阶段组织战略规划主要是由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决策;到了第二阶段,基层学术共同体代表参与学校组织战略规划的研制,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对战略进行管理和调整,以培育“自下而上”的战略规划。 也就是说,在第二阶段,卢加诺大学组织战略决策过程成功实现了“自上而下”集权决策与“自下而上”广泛合约认同之间的平衡。

纳沙泰尔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中,由于自身保守和地方政府过分干预,该大学在推动组织战略转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高脆弱性。1996年该大学的组织结构改革虽然赋予了校长集团更多权力,但由于地方政府强制推行“双重治理结构” (bicephalus governance)(即除了校长集团外,还有与其权力等同但利益不同的学术委员会或理事会),由此导致校长集团难以协调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多方利益诉求。[18]2000年,地方政府又对该大学组织战略进行了强力干预,在纳沙泰尔大学成立了“半校长制”结构(semi- presidential regime),由地方政府直接任命了新任校长。新任校长很快制订了新的组织战略规划,并在大学委员会和地方政府获得通过。然而,尽管遵循了正规程序,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各方认同,但学术共同体内部对新任校长在组织战略决策过程中过于指令化的做法予以了强烈抵制,并引起了地方政府的强烈不满。[19]纳沙泰尔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中,大学校长处于地方政府强烈干预和学术共同体权力丧失的规制化困境,从而导致该大学组织战略转型的高脆弱性。纳沙泰尔大学的教训启示我们,在规制集权和自治赋权之间寻求适宜的平衡点,是一个大学成功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基础;实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是大学组织战略顺利实施的逻辑过程。

南方应用科学大学实行的是董事会治理模式。该大学第一阶段的组织战略模式特点是,执行董事会全面负责“自上而下”的组织战略规划,执行董事会与学院管理层相互分离。尽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与政府治理保持高度一致, 但过于集权化,从而导致与大学基层组织之间的矛盾冲突,严重削弱了其发展的动态适应性。第二阶段组织战略模式特点是,董事会充分吸纳了各学院学术代表,将学校能力发展赋予各个学院基层组织,即基层学术组织具体负责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学术事务,这种模式有利于“自下而上” 的组织动态化发展。同时,董事会负责通过财务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学院协同等方式在大学组织层面上保持战略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协调学校各种战略活动,促进各方协同发展。

(二)环境适应性与身份合法性的协同关系

“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基础和价值支柱。然而,自由发展的权利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0]因此,在大学组织战略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大学组织战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大学组织真正与外界环境保持高度协调,并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予以准确定位,获取身份认同。从卢加诺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看,依据外部环境变化,该大学以“承创” 的发展思路,成功实施了新的组织战略模式,有效地与瑞士高等教育体制内的本质性要素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在政治和学术层面上获得了国家合法地位。同时,该大学也引入了一些创新性元素,如实施交叉学科发展战略,在继承传统要素的基础上开拓了新的研发领域,并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成功实现了国际声誉与地区角色的平衡。这说明,遵循组织战略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是一个大学成功发展的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既定权力的抵制。但同时,将地方政府与大学学术共同体代表有效整合和协调,有利于与外界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实现大学组织战略决策和大学内外共同治理。这是一个大学在环境急剧变化背景下成功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卢加诺大学组织战略转型的核心任务是 “创建新型大学”,因此其组织战略核心要素的连续性是该大学成功发展的关键。相反,南方应用科学大学则面临两个互不相干甚至是相反的挑战: 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实施联邦政府赋予的新使命; 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有效管理兼并进程。然而,大学组织战略自身具有其整体性,组织战略整体性的核心在于依据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对大学组织结构予以重组或改制,从整体上赋予大学对组织战略有效实施的能力。因此,在一所大学发展进程中,当外部挑战仅靠单一组织战略难以解决时,最好的办法是要针对组织战略变化创造新的工作环境,从而真正实现环境适应性和身份合法性。

纳沙泰尔大学在其组织战略转型中面临了严峻的定位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明确指出,政府不会提供充足财政用来支持一个有高成本科学学院的综合性大学,由此导致纳沙泰尔大学难以全面实施其系统化组织战略,同时内部冲突也诋毁了改革的努力。地方政府屡次干预并试图改制大学内部机构,但始终未能建立一个 “规制集权”与“合约认同”二者平衡的组织治理结构。当内部冲突日益凸显时,州政府控制了该大学整个组织战略权限,并将其定位为以教育教学为根本导向的区域性大学,取消了如植物学等高成本科研领域,并将微技术学院整合到成效卓越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纳沙泰尔大学战略转型的失败教训可知,在对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中,要注重“深水区”根本问题的解决,在适应环境变化进程中实现其合法身份定位。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瑞士高等教育经历了由“刚性管制”到“柔性竞争”的治理模式改革。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卢加诺大学、纳沙泰尔大学、南方应用科学大学分别经历了由“国家认可”到“国际声誉”、由“思想守旧”到“体系重构”、由“结构集权化”到“组织动态化”的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瑞士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经验表明,处理好集权决策与合约认同、环境适应性与身份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是一所大学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

小学英语教师应向研究型教师转型 第10篇

一、在教学方式上要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在教师的作用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依赖教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的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的创造性的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被迫变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把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思路,给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杜郎口提出了“10+30”的教学改革口号。老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0分钟,其余30分钟时间都要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自己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不论多少人去那儿参观,杜郎口的学生都能做到视而不见,只是在结组研究自己的问题。丝毫不受外界参观者影响。

在平时教学中,我运用杜郎口的理念,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Holiday”节日这一课。

同学们通过观察提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除了National Day 国庆节以外,本课出现的所有节日都以名词复数形式加’s或’结尾。经过分组认真讨论,同学们找出了规律。妇女节,教师节是所有妇女,所有教师的节日,所以应该先变成复数形式women/teachers再加所有格’s构成。像teachers的复数形式是直接在末尾加s,所以所有格就省略了s,直接加’。像Mothers’Day,Fathers’ Day(母/父亲节)也是同样道理。而Children’s Day 因为Children 的复数形式是不规则变化,在child 后加ren变为复数,不加s。所以所有格加’s。Women’s Day(妇女节)也是同样道理。而National Day 国庆节因为national 本身是形容词,不涉及所有格,所以没有’s。好极了!我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发现,马上我又因势利导,那么按照同学们自己发现的这一规律,老人节该怎么说?同学们很踊跃,“Old People’s Day”。

三、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

如:“英语日”,“外语角”,“课本剧”,“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用语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您一定要提供最真实的语言情境,比如讲授“What are you doing?”“你正在做什么?”这一句型,明明看到她正在倾听,而明知故问,“What are you doing?”这就不是真实的语言情境。在1楼的大明想知道在2楼的Tom,3楼的Tina,4楼的Ann在做什么,他在窗口大喊“What are you doing Tom/Tina/Ann?”这才是真实的语言情境。尊敬的同仁们,您希望您的课堂真实生动吗?您希望您的教学有效吗?您希望学生们真正参与到您的教学中吗?提供他们真实的语言情境。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总是指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我一贯认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德育。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先生曾感慨。教育德育为先。一个人若无德,那么他的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对国家,对民族的危害性就越大。从抗战时期的汉奸卖国贼到当今社会的高智商犯罪,无不验证了这位伟大革命先驱者的远见卓识。他提倡每位教师在授课前应抽出两三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师的转型 第11篇

一、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

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才那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尊重, 特别是渴望得到老师们的尊重。尊重是感情发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感情,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 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因此,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 对学生平等相待, 尊重每个学生, 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发展合作精神, 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以学生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教师就是服务于全体学生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学生,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新《标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 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纯地传授知识不如教给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书本让学生读, 问题让学生提, 规律让学生找, 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 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 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 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 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 要让学生去做。教师要积极创设开放式教学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方法是第一位的。

五、英语教学需要创新, 探索全新的特色教学

推进创造教育, 要使学生创造性的学, 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创造性的教。而教师的创造力是实践中来的。不少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学”其结果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也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力图创新、锐意进取, 敢于冲破防碍改革创新的清规戒律, 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多渠道开发英语教学资源, 拓展学生学习渠道,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 例如:挂图、音像等,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资源,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七、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提高自身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它要求英语教师需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注重自身的利益礼仪修养。同时, 教师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自如地驾御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 了解新教材特点, 才能恰当地制订教学计划,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上一篇:汉语课程下一篇:高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