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范文

2024-07-30

喀什地区范文(精选12篇)

喀什地区 第1篇

喀什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辖12个县市。2009年底, 总人口387.28万, 在岗职工18.99万人, 约占地区总人口的5.00%;个体户8.36万人, 约占总人口的2.16%;私营企业者3.40万人, 约占总人口的0.88%。

地区有高等院校1所, 在校生1.14万人, 教职工996人;中等专业学校15所, 在校生8 742人, 教职工778人;中学222所, 在校生27万人, 教职工2.13万人;小学1 027所, 在校生42.25万人, 教职工2.76万人;学前教育715所, 在校生9.45万人, 教职工1 036人。

2009年底, 地方生产总值326.4亿元, 比上年增长17.4%。其中,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0.9亿元, 增加11.7%;94.4亿元, 增加25.9%;111.1亿元, 增加17.5%。三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52∶15∶32调整到2009年的37∶29∶34。

喀什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7.65%, 富余劳动力存量大, 近几年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 千方百计扩大输出渠道, 对内加强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务工人员的岗位竞争能力, 促进了劳务输出的发展。2005年劳务输出仅有34.42万人次, 2006年至2009年分别增至56.49万、60.58万、64.79万、68.92万人次。

二、喀什地区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喀什是典型的农业大区, 地区经济欠发达, 工业基础薄弱, 缺少工业、企业, 就业岗位缺少, 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较多, 就业就更难上加难。

2.劳动力素质偏低

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2%,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8%。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95.7%, 初中入高中升学率21.4%。劳动者素质低, 特别是“双语”能力差和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偏低, 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还不能适应用工单位、企业的需求。

3.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仍然不足

个体经济分布面广, 技术简单, 劳动密集度高, 虽然吸纳了大量简单劳动力, 包括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力、新增劳力、下岗职工等, 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失业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但地区个体和私营经济比重低, 小商、小贩小而散。加工业、制造业少, 没形成规模。与地区人口相比, 个体、私营经济仍然不足。

4.观念落后, 现代意识差

大部分农村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受父母影响, 有一定的小农意识, 满足于日子过得去, 现代意识差。主要表现在组织纪律性、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工作严谨态度、社会分工协作意识等还存在不足。有些人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和社会的用工、用人需求。大部分人铁饭碗意识强, 愿进机关、事业单位, 不愿从事艰苦岗位和边远地区工作。另外, 存在乡土观念重、眼界不开阔、依赖父母、走出意识差等现象。

5.产业结构不合理, 拉动就业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2009年GDP达到326.4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扩张,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 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但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比重仍然缓慢, 还没有真正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尤其是工业化水平低, 工业结构单一, 规模不大, 加工能力弱。第三产业发展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金融、信息、物流、旅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刚刚起步, 拉动就业有限。

三、扩大喀什地区就业的对策

1.完善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

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 切实强化就业服务, 认真落实发放优惠证, 税收减免, 社保、岗位、培训等补贴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劳动力转移、输出等各项工作, 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结合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各类企业可拿出一定岗位招收当地人员。有关部门在核定事业单位编制时 (如教师、医生、警察、公益性岗位等) 应能按人口比例核定岗位数。各类事业单位出现空岗应及时补充。继续做好对口支援省市对未就业毕业生赴内地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制定各类发展战略和规划, 要把扩大就业目标列为改善民生和考核的重要内容, 切实完善和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2.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劳动者素质

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速发展学前和高中教育, 提高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和综合素质,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使人力资源大区变为人力资源强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更加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前兆性。中、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职业教育的考核要以受培训者能否实现就业和创业作为首要标准。

3.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产业, 通过扶持,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管理部门要给创办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宽松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简化各项审批手续, 突破小额担保贷款难点, 改进担保办法, 简化手续。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为其提供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技术支持、创业辅导等全方位服务,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有一定条件的个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农村鼓励农民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有特色的民族手工业。鼓励和支持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自谋职业和创业, 鼓励有技能的人才如餐饮业、房屋装修、建筑业、民族手工艺品艺人, 各类经纪人、能工巧匠等, 走出喀什创业、就业, 从而充分发挥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4.转变观念, 加强现代意识

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现代意识、发展意识教育, 切实转变传统、封闭的观念和意识。组织社会各类人员赴发达省市参观、交流, 开阔眼界, 切实转变择业观念, 鼓励未就业者树立自尊、自立, 特别是自食其力精神, 愿意到边远地区或艰苦工作岗位工作。在全社会树立劳动致富、创业光荣的社会风气, 使喀什各族人民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开放的状态、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 融入喀什的大发展潮流中去。

5.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

坚持三产并举, 协调三次产业发展, 以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 提升优势产业就业吸纳力, 积极培育就业增长点, 多行业拓展就业空间,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区域转移和就业增长。地方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促其发展;充分发挥区位和传统优势, 积极发展旅游业, 带动交通、建筑、旅店、餐饮、文化娱乐、土特产品等行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 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 使经济增长为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提供条件。

中央新疆座谈会的召开、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对口支援省市的确立、中央支持力度的加大、喀什各族人民盼发展的强烈愿望, 使喀什地区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只要抓住历史机遇, 落实好中央、自治区的各项重大部署, 一手抓稳定, 一手抓发展, 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 结合地区实际, 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工作, 喀什的未来必定更加美好。

摘要:喀什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就业压力较大。解决就业问题应从以下方面抓起:完善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转变观念, 加强现代意识;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

关键词:喀什地区,就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田华.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6) .

[2]范宇.新疆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 .

[3]李萍.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7, (2) .

喀什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第2篇

摘要:农民的收入历来都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喀什地区是南疆的代表,农民收入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本文对喀什近十年农民收入进行了分析,简析对农民收入结构以及喀什各个县的农民收入情况,通过分析找出农民收入增长的出发点,并对喀什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作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喀什地区;农民收入;脱贫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喀什位于祖国的最南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县级以下农村地区更为贫穷和落后,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特区的设立,喀什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喀什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所提高,如2008年到2012年,喀什的第一产业由108.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5.2亿元;但是开始的第二产业,由2008年的74.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43.1元,第三产业由2008年的94.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99亿元,由此可见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还是较慢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幅度相对于第一产业增长较大。

1.2研究意义

喀什农民的收入水平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其次喀什地区农民占全区总人口的70%多,但由于其收入增长幅度较小,消费需求增长受到很大的制约,农村消费市场趋于萎缩。这就使得扩大内需的政策大打折扣。再次,增加喀什地区农民收入事关新疆乃至全国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部分农民生活困难,心理不平衡,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而农村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秩序。由于喀什地区农民占到全区人口的70%多,因此喀什地区农村的稳定不稳定必将影响全疆乃至全国大局的稳定。最后,增加农民的收入事关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工农联盟的巩固。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己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2.喀什地区农民收入情况

2.1近十年喀什农民家庭纯收入增长情况

从整体来看从整体来看,喀什农民人均收入近十年有所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呈现良好健康的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589.25元,到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5393.14元,在2004到2013年期间农民收入增长翻了3.4倍。并且每年以1.1倍以上速度增长。未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喀什经济特区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实体不断增加,乡镇企业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的纯收入还将不断增加。

2.2喀什地区各县人均收入对比

十二个县当中,泽普的人民年收入最高,泽普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红枣生产基地,林果业发展起步早,林果种植面积覆盖高,所以泽普县农民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县。收入最低的县是喀什库尔干,这一地区主要离中心城市比较远,交通相对闭塞,信息传播不畅通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人均收入相对最低。

2.3喀什地区农民收入构成情况

据统计2013年,喀什地区农民的纯收入为6142元,与上一年2012年相比增加了1000元,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为19.4%,在农民收入的过组成中,种植业的人均收入为211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33.4%,从事林业的人均收入为167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3.7%,带动总数为470元,从事畜牧业的人均收入为1000元,占农民劳动收入的16%。带动增收为165元,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均收入是616元,占农民纯收入的8.4%,同比减少33元,另外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收入为83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3.6%。

3.喀什农民收入分析

3.1农民收入来源向二三产业增长

过去喀什经济较为落后,尤其是二三产业不发达,自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援疆工作以来,喀什的二三产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建立,使得二三产业入乡镇,对于农民而言可以不离土不离乡就可以就近打工。不仅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还可以在闲暇时间到当地企业打工,从而增加收入;而对于乡镇企业而言恰好解决了用人难的问题。因此农民收入的来源随着当地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农民的收入来源的渠道随之增加。

3.2民汉农民收入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

农民收入不平衡主要表现少数民族和汉族农民之间的差距。据调查显示汉族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少数民族的收入。由于汉族农民之间传播技术和文化的速度较快,所以汉族农民在农作物种植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因此汉族农民的收入来源较高。相比之下,少数民族耕作规模较小,劳动技能不够硬,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的收入较低。

3.3喀什农民收入低于全国水平

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7916.58元,2013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十名。喀什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因素造成,与社会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政治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新疆区位较广阔,城市之间信息传播较慢,物流成本高,农业技术推广阻力大也是导致喀什农民收入平低的原因。

4.喀什农民增收的建议

首先,重点提高喀什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增收问题,加大这一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他们自主种植农作物的能力,鼓励农民到当地的乡镇企业从事工作,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技能培训。其次,鼓励无技能的农民外出打工,实施人才走出去战略。第三,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加大社员技术交流,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第四,政府完善二三产业园区的建设,增加当地的经济活力实力。找出适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作物,如麦盖提和莎车县适合种植甘草,叶城县适合种植紫草和石榴,巴楚县更适合种植麻黄核桃。

参考文献:

喀什地区 第3篇

调查研究过程、结果与问题归结

2008年4月至5月,我们对南疆喀什地区3县(疏勒、伽师、英吉沙)部分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适应情况进行了调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4%。

从调查获得的情况看,在新课程实施中,南疆小学教师积极接受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实新要求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难。

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适应性

新课程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发展,拓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等等。这些新理念引起了教师的共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落实。很多教师反映在应试教育中“不敢想”和“不敢做”的一些好的构想,在新课程中有了明确的要求,只要是对学生的发展有益的,就去探索、去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新课改的支持者。虽然当地的教学条件极为困难、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极为薄弱,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努力地探索,用其他地方特别是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难以想象的毅力与坚韧为新课程在南疆地区顺利实施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有76%的教师赞成实施新课程改革,他们认为“对新课程改革虽有疑虑,但不至于打击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

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一是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认识到时代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储存,更需要既有知识又有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要引导、促进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完整个性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二是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研究者、开发者。新课程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还开发了诸如刺绣、蜡染制作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深受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不再一统天下,代之以“发现法”“馆发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举;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把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及内容比较了解。“认真学习研究过新课改方案”的占被调查者的37%,比较了解的占63%;88%的被调查者学习过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教师的教材观、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为了增强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完全忠实于教材”的教师只有4.3%,其余的教师都“对教材做了适当修改”“对教材有自己的补充”。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课堂上学生的提问,66.3%的教师一般会“发动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在一节课中,教师留给学生讨论或自主安排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的占65.6%,在20分钟左右的占8.4%。

南疆民族小学教师新课程适应性方面存

在的主要问题

旧的教师评价体系扼杀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次调查中,反映最集中最激烈的是对旧的评价体系的不满和无奈。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形成了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标准的评价方式,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学校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主要考核标准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另一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而这些综合素质往往因为缺乏直观性和见效慢而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教师的行动与观念相脱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时,能够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选择,但他们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却很难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转变过来,特别是当“传统”的、“应试”的教育体制还没有完全改变时,这种“转变”就更难。如在一般情况下,有26%的教师一节课只留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讨论或自主安排的时间,这极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局面。

教师的心理不适应。一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部分教师表现出心理不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根本性转变,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因此,当教师必须否定、改变自己已有的、落后的观念和做法时会比较痛苦。如果这种痛苦的情绪没能得到有效调适,将极易动摇他们对改革的信念。第二,缺乏交流沟通引发的不适感。调查表明,仅有25.6%的教师认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意见与建议能得到学校重视”;32.4%的教师认为“关于新课程改革,在校内有很好的交流对象”。这说明,目前南疆民族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学交流与心理安慰,缺乏合适的沟通对象,这也正是造成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压力较大并影响其对新课程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的知识技能缺失。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如在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本学科的知识发展到还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要求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能力上,要求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求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素质和技能的不足。诚然,教师可以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但现状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课程资源缺乏。目前,缺少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设施是影响南疆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一大因素。调查显示,有7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统计数据也显示,有78%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提供充足的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资源的不足,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困难。

新课改培训方面存在问题。

第一,培训对象复杂,培训机会少。对于南疆民族小学、特别是对于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来讲,在职培训几乎是他们接触外界有关专业发展信息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渴望通过培训来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但是,南疆作为边陲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师资薄弱的局面,这使得当地的教师培训对象相对过多、培训任务较为复杂、培训机会少。

第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对教学操作层面的指导。在我们的访谈中,有很多老师都对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今后的培训充满了希望,但也有不少老师表示了遗憾。他们认为,目前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如迫切需要的教学方法的培训与指导并没有体现在培训内容中。“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理论方面的培训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课堂当中、实际操作当中、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如何操作。如果能让教师们多学一些,效果会更好。理论上的好多东西我们通过一些杂志书籍都可以看到,但这个课究竟怎么上好,还是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第三,培训方式单一。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是有效培训的一个重要保障。新课程改革要求这些受训者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他们接受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模式是怎样的呢?调查显示,大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教师表示,“满堂灌”的培训模式仍然很普遍,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他们(指培训者)与我平常教学生的方法差别不大。”事实上,教师希望通过难得的培训机会获得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示范和指导。所以,以讲授式为主的培训方式让他们难以接受、也难以理解。

第四,培训者与受培训者之间缺乏交流。培训者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在选择培训者的时候,西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倾向于从发达地区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培训,但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有教师说:“……现在我们听的都是从北京呀、上海呀、甚至是从教育部请来的课改专家,他们讲的有些和我们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实际操作上还是有一定困难。”他们希望培训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指导、交流。如有被调查者谈到:“……(培训者)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因为他(培训者)学历再高,对我们不起作用,还是等于对我们没有培训。”

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新课改要求教师“发展性地评价学生”。有41.6%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这一点。有教师还谈到:“我觉得一个娃娃的进步主要是纵向的,就是说他在原来的水平上有没有提高,他昨天回答问题没有回答上,今天答上了,这就是一种提高。”这说明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关于教师的评价方式,目前被调查者所在的学校都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如果学生考试不及格,教师就可能被罚款。这就使得部分教师比较困惑。他们指出:“新课程在改革,但是评价制度并没有改,评价总是走在后面,那么新课程这样上了,但将来怎么考查学生呢?又怎么样评价教师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方面,但最终还是要通过考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竞争上岗啊。”

提高南疆民族小学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的

对策与建议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双向教师流动机制

南疆民族地区存在着师资结构分布不合理的情况。一方面,语文、数学、历史教师饱和或超编,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缺编。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调配现有的教师资源,使各个学校的教师资源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贫困地区的教师主要是单向地流动到城镇,使得贫困地区教师缺编,这种状况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要建立双向教师流动机制,鼓励教师在校级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流动,引导教师合理流动,把教师合理流动情况纳入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的指标,并提高流动教师待遇,以示关心和奖励。

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的优势

合格的教师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就像不经过临床实习培养出来的只是庸医一样,不经过教学实践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平庸的教书匠。高等师范院校要与中小学校结成伙伴关系,充分发挥联合培养师范生的优势。为了缓解南疆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应组织师范生到西南贫困地区去顶岗实习。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充分体验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锻炼教育教学能力。对于贫困地区来说,高校实习生的到来可以缓解缺编的问题,并且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和新的教育理念也会对当地教师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也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积极创造条件,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学生成长的“食粮”,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着学生能否获得最大限度、最全面的发展。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祖国山水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能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利用社区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新课程计划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要求。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要转变只有教材才是课程资源的观念,认识到处处皆学问,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博物馆、图书馆、网络广播、民俗风情、自然现象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嗅觉”,走出学校,接触社会,随时挖掘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要突出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从南疆民族地区是个大农村的实际来看,课程开发必须联系农村实际,农村具有其独有的资源优势,自然风光、劳作方式、民间文化、农作物栽培、土地测量等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不能只看到农村条件差,只要善于发现,扬长避短,同样能够开发出丰富的课程资源;从南疆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实际来看,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如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服装配饰、工艺品制造、纹脸纹身、建筑风格、历史人物、饮食、传统节日等。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更新评价观念,“为发展而评”应成为教师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评价实践的行动指南,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必须体现在整个评价体系的始终。

从评价的目的来看,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发展。评价不是为了制定教师的奖惩标准,而是为了客观地了解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帮助,使教师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评价主体来看,倡导自评为主,多元互动,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本人主动参与评价,以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也应该成

为评价的主体,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和公正,使被评教师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以利于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活动。

从评价的内容来看,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方面的发展也是不一致。因此,课程评价应立足于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教师,综合考查教师,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成绩,还要评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让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评价的方法来看,应整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由于人的丰富个性往往是几个僵硬的数字所不能全面反映的,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定量评价方法,引入档案袋评价、评价日程表、反思日记、成果展示等定性评价方法,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情况。

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培训内容、形式和手段科学化。在新课程培训中,要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将培训重点放在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上,做到有的放矢。培训内容中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开发能够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教师创造力的课程,关注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了解地方风俗习惯、宗教传统等。在培训形式上,要改变单一的“讲授式”培训方式,多开展案例讲座、观摩研讨、课改研讨会等互动活动,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师在培训中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在培训手段上,应充分利用卫星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师培训,南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庞大、地域分布辽阔,远程教育大有可为,实施远程教育一方面能够拓展教师培训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能缓解贫困地区师资培训能力不足的矛盾。

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通常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对本校教师进行各种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如“说课”训练、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培训、活动课技能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等,这类培训旨在让教师掌握操作要点,培养教师的基本功。二是实践性培训,其方式是导师带教、校际教师之间交流、教学案例分析等,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三是组织教师在学校真实环境中开展课题研究,学会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调查研究,旨在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开展评价培训,即开展听课、评课、课堂教学评优等,旨在帮助教师认清自己,提出改进的建议。五是开展学校、教师、家长、社会联动,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旨在收集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共同谋求学校的进步。

喀什地区棉花主栽品种比较试验 第4篇

农以种为先, 选好优良的棉花品种不仅是获得优质棉的先决条件,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棉花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对象,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 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南疆喀什地区是重要的植棉区, 棉花是喀什地区的龙头产业,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意义深远。目前喀什地区的品种多、乱、杂, 其客观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棉花枯萎病范围的扩大, 喀什地区需要引进推广抗病品种, 内地一些育种单位瞄准南疆棉区进行了育种目标的调整, 喀什地区棉花引种不再受限制, 引种范围扩大, 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认为品种更换周期要比更新周期短, 不再重视棉花良种繁育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品种的多、乱、杂[1,2,3,4,5]。主观原因是种子管理力度不够, 乱引、乱调, 不遵循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程序, 在引种鉴定、试验、示范上缺乏统一管理;种子部门自身缺乏主动性, 品牌意识、自律意识不强, 如推广未审定品种的问题、良种繁育区种子来源不清、代数不清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棉花作为喀什地区支柱产业已有几十年, 但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对全地区棉花生产具有影响的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和棉花种子品牌 (阿布都热和曼, 2008) [6,7,8,9]。主栽品种难以确定, 喀什地区把新陆中21号、新陆中35号、新陆中36号、新陆中47号、中棉所41、中棉所43、中棉所44、中棉所49作为良种补贴的对象, 在同一管理水平进行试验。通过对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纤维品质进行综合评定, 找出1~2个最佳品种, 为当地棉农选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地势平坦, 前茬玉米。肥力中等, 灌溉方便, 该试验地实行秋耕冬灌, 田间管理在同一水平下进行。试验地属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 全年热量丰富, 日照充足, 降水量稀少, 气温年变幅和昼夜温差大, 年降雨量41 mm, 蒸发2 081 mm以上, 常年有效积温4 614℃, 平均日照时数2 460~3 111 h, 年均气温12.0℃, 7、8、9 3个月平均温度大多高于20.0℃, 无霜期220~240 d。

1.2 试验材料

以喀什地区的主栽品种:新陆中21号、新陆中35号、新陆中36号、新陆中47号、中棉所41、中棉所43、中棉所44和中棉所49作为供试品种, 供试种子由喀什地区种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设8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一膜4行播种方式, 5 cm地膜温度稳定达到12℃即可播种, 4月8日人工点播理论密度27.777万株/hm2, 小区面积16.6 cm2, 四周设保护行, 对各生育期进行观察计载, 并进行室内考种。调查各处理的生育期, 测定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子叶节高度、始节高度、果枝数、现蕾数等农艺性状。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 (Microsoft Inc., 2003) 和SPASS 16.0 (SPSS Inc., 2007) , 进行一维方差分析 (ANOVA) , 采用Tukey′s和Duncan′s法分析显著性差异 (P≤0.05) 。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生长情况

参试的8个主栽品种中, 新陆中36号、新陆中35号出苗快而整齐, 苗期至蕾期、花铃期生长势强, 前期长势最好, 中棉所43略弱, 其余4个品种没有显著差异, 长势一般。在8个品种中新陆中36号、新陆中35号长势强, 比其余5个品种提前5~6 d开花、吐絮 (表1) 。8个推广品种中, 新陆中21号的生育期最长, 为139 d, 新陆中36号的生育期最短, 为132 d, 新陆中35号的生育期为133 d, 各棉花品种之间生育期有明显的差异。喀什地区9月中旬以后温度迅速下降, 枯霜期一般在10月5日左右, 棉花的收获一般在10月底结束, 生育期对棉花产量、品质有明显影响。为防范植棉风险, 对棉花的早熟性有严格的要求, 试验表明新陆中36号和新陆中35号生育期短、长势强、霜前花率高, 适合喀什地区栽培[10,11]。新陆中21号、新陆中47号、中棉所41、中棉所44和中棉所49生育期较长, 在当地栽培有一定风险。

注:1为好, 2为较好, 3为一般, 4为较差。

2.2 株型

新疆的棉花栽培模式是矮、密, 需要株型紧凑的品种。8个品种中, 中棉所41为Ⅰ式果枝, 其余品种为Ⅱ式果枝, 果枝类型都在紧凑型范围内, 8个品种都符合要求 (表2) 。在株型上, 8个品种的株型是筒型或塔型, 均适合“密”的要求。各品种株高在70 cm左右, 符合“矮”的要求。

2.3 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性状

新陆中47号籽棉产量7 048.2 kg/hm2, 最高, 表现最突出 (表3) 。新陆中36号籽棉产量6 566.3 kg/hm2, 新陆中35号籽棉产量6 445.8 kg/hm2, 差异不显著, 位次第二。中棉所41产量最低。新陆中36号、新陆中35号、新陆中47、中棉所49、中棉所43单株有效成铃数分别为6.9、6.8、6.7、6.6、6.8个, 差异不显著, 位次第一, 新陆中21号、中棉所41、中棉所44单株有效成铃数分别为6.3、6.4、6.2个为最低。总蕾铃脱落率新陆中35号54.3%, 最低, 新陆中36号总蕾铃脱落率为59.1%, 次之, 中棉所43总蕾铃脱落率是69.2%, 最高。新陆中36号、新陆中35号的霜前花率分别为94.8%、94.5%, 无显著差异, 位次第一, 其余6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位次第二。新陆中36号、新陆中35号、新陆中47号、中棉所41、中棉所43、中棉所44、中棉所49铃重分别为5.8、5.8、6.0、5.7、5.8、5.8、5.9 g, 差异不显著, 位次第一, 新陆中21号铃重为5.6 g, 在8个供试品种中铃重最轻。参试8个主栽品种中, 新陆中36号、新陆中35号、新陆中47号衣分分别为42.8%、41.9%、41.9%, 无显著差异, 位次第一, 中棉所43和中棉所49衣分分别为38.8%、38.9%, 无显著差异, 衣分在供试品种中最低。

注:单株成铃为8株平均值, 各组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的差异 (P<0.05) 。

2.4 纤维品质

纤维整齐度位于前2位的是新陆中36号、新陆中35号, 分别为90.7%、90.2%, 最低的品种为中棉所43, 为82.6%。纤维长度位于前2位的是新陆中36号、新陆中47号, 分别31.0、30.8 mm, 纤维长度最短的是中棉所41, 为28.9 mm。比强度位于前2位的是新陆中36号和新陆中47号, 分别是30.7、30.5 cN/tex, 最低的是中棉所44、新陆中21号, 为28.1cN/tex。马克隆值越低, 纤维越细, 表现优质的新陆中35号和新陆中36号, 均为4.0, 马克隆值最高的是新陆中47号, 其值为4.8 (表4) 。在这些品种中纤维品质匹配, 总体评价最优良的是新陆中36号。

注:纤维品质由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 为HVICC标准。R指抗病, T指耐病, HR指高抗, S指感病。各组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的差异 (P<0.05) 。

2.5 抗枯黄萎病情况

新陆中21号和新陆中47号耐黄萎病, 高抗枯萎病;新陆中36号和中棉所49耐黄萎病, 抗枯萎病;中棉所41和新陆中35号抗黄萎病, 抗枯萎病;中棉所44抗黄萎病, 耐枯萎病;中棉所43耐黄萎病, 感枯萎病 (表4) 。

3 品种评述

3.1 中棉所44

生育期138 d。具有抗盐碱性, 叶片中等偏小, 缺刻较浅, 叶色淡绿, 植株塔型, Ⅱ式果枝, 较紧凑, 株高71.3 cm, 结铃性强, 平均果枝数10.4个, 单株有效成铃数6.2个, 铃卵圆形, 单铃重5.8 g, 衣分40.9%。纤维长度29.6 mm, 整齐度85.8%, 比强度28.1 cN/tex, 麦克隆值4.7,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枯萎病病情指数14.7, 黄萎病病情指数18.9) , 籽棉产量6 144.6 kg/hm2。

3.2 中棉所41

生育期137 d, 茎杆粗壮, 叶片中等大小, 叶茸毛较少, 叶色深绿, 株型塔型, Ⅰ式果枝, 较紧凑, 果枝上举, 株高67.8 cm, 结铃性强, 平均果枝数9.8个, 单株有效成铃数6.4个, 铃卵圆形, 单铃重5.7 g, 衣分39.2%。纤维长度28.9 mm, 整齐度87.2%, 比强度30.1 cN/tex, 麦克隆值4.5。耐枯萎病、抗黄萎病 (枯萎病病情指数15.2, 黄萎病病情指数19.1) 。吐絮不集中、籽棉产量5 662.7 kg/hm2。

3.3 中棉所43

生育期136 d, 茎杆粗壮、叶片中等、茸毛较多、株型塔型, Ⅱ式果枝, 较紧凑, 株高76.6 cm, 结铃性强, 果枝数10.1个, 单株有效成铃数6.8个, 铃较小、卵圆形, 单铃重5.7 g, 衣分38.8%。纤维长度30.4 mm, 整齐度82.6%, 比强29.7 cN/tex, 马克隆值4.5。感枯萎病、耐黄萎病 (枯萎病病情指数32.4, 黄萎病病情指数22.9) , 吐絮集中、易采摘, 籽棉产量5 963.9 kg/hm2。

3.4 中棉所49

生育期135 d, 茎杆较粗壮, 叶片中等, 茸毛少, 株型塔型, Ⅱ式果枝, 较紧凑, 铃较大, 卵圆型偏圆, 单株有效铃数6.6个, 铃卵圆形有铃尖。铃较大, 结铃性强。株高64.5 cm, 果枝始节5.6台, 铃重5.9 g, 吐絮畅集中, 易摘拾, 纤维色泽洁白, 种子灰褐色梨形, 衣分38.9%, 整齐度88.4%, 产籽棉6 144.6 kg/hm2。

3.5 新陆中36号

全生育期132 d, 出苗快而整齐, 苗期至蕾期、花铃期生长势强, 叶片中等大小、上冲, 植株较为清秀, 叶量少, 特别适合机采棉的高密度种植方式, Ⅱ式果枝, 塔型, 单株有效铃数6.9个, 铃卵圆形有铃尖。铃较大, 结铃性强。株高69.7cm, 果枝始节5.2台, 铃重5.8 g, 霜前花率94.8%, 吐絮畅集中, 纤维色泽洁白, 含絮力适中, 易摘拾, 籽指10.58 g, 衣分42.8%。整齐度90.7%, 断裂比强度30.7 cN/tex., 纤维长度31.0 mm, 产籽棉6 566.3 kg/hm2。

3.6 新陆中35号

生育期133 d, 植株筒型, Ⅱ式果枝, 株型紧凑。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 茎杆硬, 抗倒伏, 耐旱, 耐盐碱。铃卵圆型, 壳较厚。果枝始节7.2台, 高度20.3 cm, 蕾铃脱落率54.3%, 单株有效成铃数6.8个, 单铃重5.8g, 衣分41.9%, 吐絮畅且集中, 易拾花, 下部缰瓣、缰尖比例较高, 絮洁白, 霜前花率94.5%, 抗枯黄萎病 (枯萎病病情指数5.6, 黄萎病病情指数15.3) , 纤维长度30.1 mm, 断裂比强度28.8 cN/tex., 马克隆值4.0, 整齐度90.2%, 产籽棉6 445.8 kg/hm2。

3.7 新陆中47号

生育期137 d, 霜前花率91.2%。植株筒型, 出苗快而整齐, 叶中等、上举, 植株清秀, 单株有效成铃数6.7个。株高74.2 cm。II式果枝, 果枝始节6.8台, 果枝高度17.6 cm, 株果枝数10.9台。叶片深绿色、较大、上举、裂刻较深, 铃较大, 单铃重6.0 g, 衣分41.9%。吐絮畅集中, 纤维色泽洁白, 易采摘, 高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 (枯萎病病情指数2.7, 黄萎病病情指数29.6) 。纤维长度30.8 mm, 断裂比强度30.5 cN/tex, 马克隆值4.8, 整齐度指数86.5%。产籽棉7 048.2 kg/hm2。

3.8 新陆中21号

生育期139 d, 霜前花率90., 4%。植株筒型, II式果枝, 株型较紧凑, 叶色深绿, 叶片中等偏小, 茸毛多, 铃卵圆型, 壳薄, 纤维色泽洁白, 单株有效成铃数6.3个。株高70.9 cm。II式果枝, 果枝始节5.8台, 果枝高度18.6 cm, 株果枝数10.2台。单铃重5.6 g, 衣分40.2%, 吐絮畅集中, 纤维色泽洁白, 易采摘, 高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 (枯萎病病情指数4.9, 黄萎病病情指数25.8) , 纤维长度29.2 mm, 断裂比强度28.1cN/tex, 马克隆值4.2, 整齐度83.1%。产籽棉5 843.4 kg/hm2。

4 结论

在供试的8个品种中, 新陆中36号生育期短, 产量高, 生长势强且整齐度高, 纤维品质也优于其余品种, 其农艺性状也适合机采, 其综合性状优良, 值得示范、推广。

摘要:在喀什地区进行棉花品种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新陆中36号在产量、品质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品种, 其农艺性状也适合机采, 其综合性状优良, 值得示范、推广。

关键词:棉花,品种比较,喀什地区

参考文献

[1]赵建新, 陈辉.“十五”期间喀什地区棉花主栽品种和接班品种[J].中国种业, 2002 (3) :20-21.

[2]周大伟, 李进, 叶凯, 等.我国棉花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 2009 (11) :16-18.

[3]周玉乾, 寇思荣.甘肃省玉米制种竞争力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 2009 (11) :14-16.

[4]朱玉国, 火勋国, 张鹏程, 等.南疆植棉高产县棉花新品种筛选依据分析[C]//2012年年会暨第八次代表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棉花学会, 2012:125-126.

[5]朱玉国, 张巨松, 辛涛.新疆棉花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途经[J].新疆农业科技, 2010 (5) :46-47.

[6]阿不都热合曼, 张春红.喀什地区棉花种子退化问题和解决的途径[J].中国种业, 2008 (4) :42-43.

[7]阿布力孜·布力布力.新疆棉花“十一五”竞争力比较研究[J].中国棉花, 2011 (8) :2-6.

[8]李辉.世界棉花市场的现状、特点与提高中国棉花出口竞争力的对策[J].世界农业, 2006 (6) :7-9.

[9]彭延.南疆喀什地区棉花育种现状及对策[J].棉花科学, 2012 (4) :7-10.

[10]俞敬忠.对我国棉花高产优质育种问题的几种看法[J].中国农业科学, 1997 (4) :61-62.

[11]单莹, 刘艳珍, 曹桂艳, 等.我国机采棉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现状[C]//2012年年会暨第八次代表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棉花学会2012:39-40.

喀什地区劳动就业保险管理局 第5篇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方案

根据地区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分析评议阶段的总体安排部署,局支部班子按照“心要诚、面要广”的要求,先后向全局干部及退休职工、8个服务对象、12个县市就业保险局发放征求意见表76份,共征求到对局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32条,对科室部门及党员个人的意见15条。局党支部专门召开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本着“诚心诚意征求意见、光明磊落亮出问题、深刻透彻剖析原因、踏踏实实整改提高”的原则,对所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汇总、剖析原因,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群众满意、组织放心”的目标,特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以理论武装为重点,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理论武装的意识和能力。面对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新机遇和喀什地区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班子及党员干部队伍思想理论建设,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提高班子各成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增强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驾驭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二)强化学习,在提升学习质量上下功夫。制定好详细的学习计划,结合工作实际,精选学习内容,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方针政策作为领导班子的“必修课”和“常修课”。进一步丰富学习形式,改善学习方法,坚持集中、分散相结合,自觉与帮学相结合方式,除了充分利用周五、周三学习日集中学习、共同提高外,还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挤时间自学,党员干部要写出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健全领导班子学习考核制度和激励年度,抓好每周两次的集中学习。强化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建立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述学、评学和考学制度,将学习成效与干部考核考评挂钩。

(三)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班子的执政素质和执政水平。按照“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工作上有本事”的要求,把学习理论同贯

彻自治区党委、地委的决策结合起来;与全地区改革、发展 稳定现状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做为自己的立足点和着眼点。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认真解决好劳动就业保险工作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以思想作风的转变带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将思想作风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在政治、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自治区党委、地委及上级业务部门保持高度一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以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切实改进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队伍工作作风

(一)强化服务意识,牢记为民宗旨。进一步端正服务态度,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大力倡导微笑服务,坚持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将“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高兴不高兴”作为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出发点,坚持用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的满意度来衡量工作业绩。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上门服务、跟踪服务活动,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尽一切努力做好劳动就业保险工作。

(二)坚持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研。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积极倡导和大力发扬“四实”作风,强化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强化求真务实作风,建立定期走访制度,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班子成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下企业和各县(市)去进行工作调研,帮助企业或县局解答政策,指导工作,每年下企业不少于2到3次,到各县(市)调研工作,每年不少于1次,广泛听取群众呼声,了解对劳动就业保险工作的所思所盼。对困难大、问题多的单位和部门,采取现场办工等形式,加强面对面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三)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用实际体现先进性。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本局职工子女学历、特长情况,推荐到职业介绍中心优先推荐就业,解决干部职工子女就业压力。二是安排办公室和财务人员到地区房改办询问关于对已卖出

房屋的维修有关问题,争取九月份以前对原住宅楼的水暖气管道予以更换。三是随着金保工程的逐步实施,局支部考虑在实施金保工程的同时,对全局工作人员的岗位进行大调整,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轮岗制度和奖勤罚懒制度。四是针对服务窗口多,群众不知到那个窗口办理,我局在大厅设立了咨询导办台,每周3天由局领导分别到大厅导办咨询台值班解答前来办事群众所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快速便捷地办理好有关事情。五是将原来每月18日一次召开的洽谈会改为每月8日、18日、28日3次召开洽谈会,方便广大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六是将下岗失业人员每年252元的档案保管费减为每年60元,并为特困企业毛纺厂、纺织厂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档案托管费。七是为了方便广大离退休人员换医疗证和养老证年审工作,由原来的三楼大厅搬到大楼前值班室内。

三、以建立健全制度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建设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宣传党中央关于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针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疑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有说服力的宣传。局支部将在全局职工中重点开展“三大教育”,即宗旨教育、纪律教育和典型教育,教育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教育党员干部学习党纪法规,自觉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经济纪律。同时,抓好典型引导和警示教育,通过身边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正面典型,来激励党员干部,也通过反面典型,警示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

(二)把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关。建立领导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成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领导机构。一把手既要对全局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责任,又要对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分管领导对自己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对自己分管范围的下级负主要领导责任。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签定责任书,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加强管理制度化。坚持局务公开和重大财务开支集体研究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定期公示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规范收费行为,彻底杜绝一切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

费范围的行为。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一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结合本局工作实际,制定局务公开实施方案,对各项行政收费、职工评优晋级、福利发放等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加强班子内部监督。领导成员之间随时提醒帮助,该批评时批评,该制止时制止,防止因权力过于集中而产生腐败。三是规范党员干部的廉洁行为。要求党员干部时刻提醒自己,加强自我监督,用党纪政纪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切实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亲属,管好自己的下属,真正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

四、以强化培训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一)以能力建设需求为导向,探索符合实际的培训路子。要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学习内容。将人事劳动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险知识作为领导班子学习的“主修课”。围绕适用管用要求,多办一些短、平、快的专题培训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采取措施保证培训时间的落实,局领导干部及科室负责人,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培训时间。

(二)健全培训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对培训人员进行合理分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现紧缺人才优先培训,优秀人才重点培训要求。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培训实效。严肃学风,强化培训纪律,加快干部培训工作规范化、正规化进程。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成果评估体系,实行奖优罚劣,将培训成果与干部考评、使用挂钩。

(三)强化培训的组织领导,建立学习型机关。与自觉相结合,实现全局干部职工素质升级。根据群众的意见建议,今后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全局经常性学习培训。各科室每星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全局每月举办一次综合业务的学习,由熟悉业务的同志和分管领导讲课。并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对业务考试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课和再次考试,对多次不合格者进行岗位调整和待岗。二是加强对培训就业工作的指导和领导。支部书记和局长每月定期检查培训工作,分管培训工作的副局长阿不力米提同志每星期两天到培

喀什地区 第6篇

【关键词】喀什地区民政局;城乡低保;困难群众

当前,切实做好低保工作,是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城镇涉及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在农村涉及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排好了,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党和政府的帮助,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做好低保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喀什地区城乡低保及发展概况:

喀什地区辖11县1市,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人口403.69万,其中农业人口311.6万,截至目前全地区共有7.6万户21.1万城市困难人群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区城市总人口的22%。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困难群众有16.2万户,50.45万人,占全地区农业人口的16%。

喀什地区低保于1998年在喀什市和泽普县开展试点,1999年在全区全面铺开,城市低保人数范围由1999年的7721人扩大到如今的21.1万人,年需保障金由最初的460.6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95亿元,人均每月补助从最初的49.7元提高到目前的225元。农村低保2007年7月1日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要求,年需保证金由最初的1.3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6.83亿元,人均每月补助标准由最初的22.3元,上涨到目前的107.3元。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就:

(一)不断加强城乡低保基础建设。

(1)完善了低保组织体系。地区、县、街办(乡镇)三级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全地区低保工作。地区民政局设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各县(市)民政局普遍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3-5名,通过与地区劳动局沟通,为各乡、街办解决了172名低保公益性岗位,初步形成了有专人负责低保工作的城乡低保工作体系,确保了城乡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培训基层低保队伍建设。喀什地区坚持推行低保属地化管理,把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工作的落脚点,通过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对象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依托社区、村(居委会)开展困难居民家庭状况普查,进行低保初审、动态管理等工作。

(二)不断提升低保规范管理水平

(1)加强了低保法规建设。喀什地区结合低保工作实践,不断完善各项低保政策制度,出台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低保量化考核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低保政策、制度体系,推进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2)规范了低保工作程序。喀什制订了地区、县(市)、街办(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四级低保工作流程,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使低保工作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喀什地区围绕《低保量化考核标准》按照制定科学化、申报审核程序化、审批过程公开化、资金发放社会化、低保对象管理动态化,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狠抓了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调查,规范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程序,保证困难群众随时申请,随时审核,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强化动态管理。喀什地区在低保工作上注重把握动态管理的两个环节:一是全面落实低保对象定期核查制度,对低保对象定期复查。二是在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和每季度一次的全面集中核查中2012年,各县(市)通过认真开展全面集中核查,共核查清理城乡低保对象70069人,占城乡低保人数的9%,其中城市低保对象8501人,农村低保对象61568人,对在核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严惩,初步形成了低保对象能进能出,低保标准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有效维护了喀什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贫困群众切身利益。

(三)积极开展实施了社会救助资金现金发放。

城乡低保资金都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高压线,为确保城乡低保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到城乡弱势群体手中,切实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的监督管理,喀什地区在民政、财政设立了专门的账户,实施封闭运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摊派、拖欠、搭车收费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了低保对象的权益。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喀什地区城乡低保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在城乡低保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保障员编制、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地、县(市)民政部门管理着全区71.5万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城乡低保对象,民政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的成倍增长与各县(市)、乡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少(乡镇民政干事专职不能专用)、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基层民政工作严重“缺位”,尤其是2012年1月1日起,所有的民政社会救助资金全部以现金形式发放。

建议:为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能在基层真正贯彻落实,改善工作条件,解决人员编制和交通工具,保障工作经费。

(二)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信访津贴。低保工作人员既要面对面接触大量有传染病的特殊困难群体(如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并且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文件要求,还肩负着处理信访接待职责。喀什地区民政局低保中心仅2012年截至目前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00余人(次)。与此对应的是只有处理信访接待责任、义务,没有相应的权益和岗位津贴,导致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对有传染性的特殊困难群众存在推诿,对信访事件不积极,不重视。

建议:文件规定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信访岗位津贴。

参考文献:

[1]李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曹海兵、刘建中、陆骏骅.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江海纵横.2006

喀什地区 第7篇

1 聚居区的营建

1.1 减少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降低能量损耗

喀什民居中的代表——高台民居,每户之间多采用“借墙”的方式,极尽利用空间的同时,减少了外围护结构的面积。彼此之间贴邻建造,将整个建筑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整体,将风害封闭在聚区之外。

1.2 道路因势布局

老城区内部街道狭窄呈弯曲不规则形,彼此之间交错呈螺旋状,主次街道区分不明确,其中多尽端式街道。这样的内部交通布局,对于消防来说是不安全的,但从人居环境角度来说,主次不明的街道相互交接处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公共空间;曲折的街道合理的对局部气流进行组织,营造舒适人居环境;狭窄的街道(3米左右)与过街楼半过街楼相互配合,为炎炎夏日寻求凉爽的活动空间。

2 住居空间的营建

2.1 院落人居舒适性营造

当地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宗教信仰中对私密空间的要求,造就了院落内向型布局,以保证住居环境视觉上的隔绝,空气上的尽可能隔绝,保证小气候相对稳定。城区内居民以院落相互分隔,院墙多为生土铸成,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院墙本身高大厚实,起到遮挡阳光,防止风沙侵扰,彼此封闭形成天井,在夜间起到拔风降温的作用。

2.2 院落内绿色植物的栽种

老城区中的民居特别注重环境的绿化,厚实院落形成的天井,虽小,但老乡将其布置成为自己的花园,竭尽所能的利用每一寸土地,院墙边,围廊下都种植上植物。以此对小气候进行调解:

(1)降温作用,夏日,院落的顶部多被葡萄藤包围,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热,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院内温度。

(2)加湿作用,蒸腾作用在降低温度的同时,增加了活动空间的湿度,对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3)对气流的削弱,植物作为自然屏障能降低约50%的风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气流组织。冬日,植物落架,阳光则可以直射院内,提供家庭活动场地。

3 室内住居空间的营建

3.1 封闭空间与灰空间

喀什传统民居的封闭表现在所有房间都朝围绕公共活动空间一阿依旺进行布置。外墙为连续封闭的实体,基本不开窗或仅开设面积较小的高窗,将室内外分隔成为两个独立空间,这些房屋的门窗均开向中间的阿依旺厅。

灰空间在室内外形成一个过渡空间,作为不同气候下的缓冲层。其具体形式有:(1)独立的室外“灰空间”;(2)檐廊式“辟西阿以旺”;(3)中院式“阿克赛乃”(4)半开敞式“阿以旺”;(5)采光通风“开攀斯阿以旺”。

在炎热的夏季,灰空间下的阴凉,使住者躲避曝晒;冬日,较低的太阳高度角使日光能够照射到“灰空间”下的空间供人取暖,同时内向的“灰空间”又可以很好的回避寒风,避免影响起居生活。

3.2 紧凑的空间布局

老城民居的建筑空间多为方正布局,彼此十分紧凑,力求以最小的外表面积争取最大的室内使用空间。这样冬日曝露在外的维护结构面积大大减少了,在这封闭的外围护结构也很好的阻挡了冷风渗透带来的影响,抬高的“束盖”炕降低了室内高度,减少室内面积和体积,有利于维持室内的热环境,提高采暖效率。

3.3 不同季节专属用房的使用;

喀什老城区中,住宅性质一般分为三种:

(1)地下,半地下空间的使用。这样的房间一般被作为“夏居室”使用,在夏日白天的家庭生活得到竖向转移,白天居民在此躲避酷暑,晚上室外温度下降后,再转入正常生活用房或屋顶。

(2)屋顶空间,当地空气干燥,无需考虑露水对健康的影响,此时的屋顶成在冬日可以充当晒台,夏日充当卧室。

(3)地面空间的使用,在居住空间的布置中多将“冬居室”朝南布置,面积一般较小,空间小而低矮,房间的四周墙壁不开窗并被其他房间包围,形成框套空间,有利于保温。

“冬居室”必须穿越好几个房间才能进入,通过顶上的天窗进行采光,有利于回避寒风;“夏居室”朝北,面积较大,终日处于阴影之中,空间高大,房间北面临近外墙,有利防晒散热,侧墙开设高窗,顶部设有通风窗,可利用夜间的凉风来降温。

老城区内的住宅多具有长久历史,直至今日,里面的居民不减反增,多归功于适宜人居环境的营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喀什住居环境的营造多是通过被动式节能的方式,从建筑的构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入手,本身极少消耗能耗,只是通过对环境的选择与回避,与今天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等政策不谋而合,是生态建筑设计中可以继承和发展的部分。综上所述,将其营造经验进行总结如下:

(1)因地制宜,根据老城区的地势及喀什地区的生态环境,以集中式布局为主,注重夏日隔热与冬日防寒。

(2)宗教与住居相融合,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当地居民十分注重处理居住空间私密性与活动空间公开性的关系。

(3)对气流的合理组织,民居中门窗洞口尽量朝向内院,可减少得热及风沙侵害。高窄型内院利于遮阳,夜间起到拔风散热的作用。在此演变而来的“覆斗型”内院空间,或被完全覆盖顶部只留气窗,可使内向型庭院的优点更加突出。

(4)注重阴影空间的营造,住居外部利用不同标高的建筑和狭窄街道两侧的房屋以及过街楼,半过街楼的方式营造阴影空间;内部则依靠绿色植被与独特建筑构件进行遮阳。

(5)生活空间的改变,根据不同的季节与每日不同的日照情况,民居内的生活空间不断转移。

(6)因材施建,老城内房屋多为生土或土木结构,充分发挥了生土的热工性能与木材的活异性。虽未经过结构计算,但这种做法值得推崇——对本土材料的充分利用。

4 结语

“一路,一带”政策的提出,将喀什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喀什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工程首当其冲,如何能在未来建设,生态环境与住居环境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满足国家政策,城市发展的需要,又兼顾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传统住居的浅析,希望可以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能通过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为出发点。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的形式下,理性选择,合理建设,以最低的生态索取,换取最佳的人居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德林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科技向导2010年第24期.

[2]母俊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技术与艺术特征研究硕士论文新疆农业大学2009.06.

[3]刘建2001.新疆阿以旺民居研宄[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陈震东新疆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

[5]李群喀什乡土民居聚居样态浅释美术观察2009.07.

[6]陆元鼎.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J].建筑师,2005(06).

喀什地区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5年喀什地区的甲肝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相关人口学资料来自喀什地区统计年鉴。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发病地区、流行病学资料、预后情况等。甲肝的诊断标准参照原卫生部《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选择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搜集2015年喀什地区的甲肝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用EXCEL2010和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传染病在不同地区等流行特点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5年喀什地区甲肝报告发病率为29.06/10万,发病数为1191例,比2014年(1966例)下降39.42%,无死亡病例报告。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区12县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高于全区发病率的县市为巴楚县、伽师县、岳普湖县、喀什市、麦盖提县,报告发病率为59.05/10万~32.22/10万,其它县发病率低于全区报告发病率29.06/10万。见图1。

2.2.2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甲肝发病季节性明显,4~6月份最低,自7月份开始上升,以8—11月份为发病高峰。见图2。

2.2.3 性别分布

喀什地区2015年报告男性甲肝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5:1。

2.2.4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甲肝病例报告,<5岁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在各年龄组中最高(695例,168.06/10万),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8.35%;报告<15岁儿童甲肝888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4.56%;在≤10岁的儿童中,≤1岁发病较少,2—3岁病例数最多,4一10岁发病稳定下降。

2.2.5 职业分布

喀什地区2015年报告甲肝病例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农民、学生、幼托儿童。其中散居儿童751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3.06%;农民206例,占17.30%;学生和幼托儿童147例,占12.34%。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喀什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环境的改善,喀什地区的传染病疫情明显下降。不过2015年喀什地区传染病的流行出现一些新特点,传染病控制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甲肝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当前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所引用材料来源于疫情档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可较好的反映2015年喀什地区甲肝传染病发病的总体趋势。甲肝感染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达到75%以上。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甲肝疫苗已列入儿童常规免疫,喀什地区每年都有适龄儿童免费接种甲肝疫苗,甲肝高发趋势会得到有效遏制。本研究显示2015年喀什地区甲肝报告发病1191例,发病率最高的为巴楚县,发病率接近60.0%。主要在于这些地区的环境卫生条件差,人群免疫屏障下降,甲肝疫苗接种率较低,对疾病自我防护意识较淡薄,为当地甲型肝炎散发和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发病人群的统计中,散居儿童与农民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751例与206例,这可能与散居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管理与教育和农民文化知识薄弱,对疾病认识程度不深以及所生活的环境落后等因素有关。因此应在开展甲肝疫苗免疫接种的同时首先应开展饮食卫生健康教育,做好医疗用品的消杀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甲肝的流行和暴发[3,4]。其次是对散居儿童加强管理,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从生活到健康教育等分层次管理;而在针对文化程度薄弱的群体来说应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甲肝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传染途径,防治措施等,从而提高该群体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知晓率。

总之,2015年喀什地区甲肝的流行病学状况不容乐观,伽师县、巴楚县、喀什市等的发病人数与发病率都比较高,在预防和管理上应从疫苗接种,食品的卫生管理,不同人群的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进行实施,从而降低甲肝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冯刚,牛向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5年甲肝疫情动态分析[J].医学信息,2015,41(13):361-362.

[2]薛振香.2014年新疆疏附县甲肝疫情调查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855-856.

[3]谢鹏鸣,郑玉建,向阳.新疆部分地区肺结核患者的甲肝分布特征及与肝异常的关系[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287-1288.

喀什地区地面数字电视的建设与发展 第9篇

1 数字电视目标与要求

一是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标准建设。二是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覆盖网的频率规划建设。三是按照自治区广电局关于地面数字电视建设要求进行建设, 在全地区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体系, 为实施“户户通”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按照自治区党委在全疆实施“户户通”工程的建设任务, 免费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发放地面数字接收设备。

2 数字电视建设与发展

户户通工作包括了直播卫星服务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两部分。直播卫星服务的技术重点在于终端设备中的定位系统和接收效果的调试;地面数字电视覆盖需要新建网络, 技术范畴涵盖了信源前端、传输分配、发射以及接收的全链条的系统设计, 需要以理论研究为依据、科学规划为指导, 统筹设计, 分阶段实施。利用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 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多套数字电视节目的可靠传送, 覆盖整个地区的用户, 不断增加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业务内容, 形成有线、无线相互补充、统一管理、并行发展的业务模式。

喀什地区户户通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按照全地区多频网和区域单频网的方式进行组建, 规划方案确定适用的系统性、科学性的设计, 包括传输分配系统、发射系统乃至接收终端多方面子系统的工作, 在保证各部分优化的基础上, 相互协调, 共同达到对目标覆盖区域较理想的覆盖效果。喀什地区户户通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采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强制性国家标准, 通过全地区多频网和区域单频网的组网方式实现各市县6~8套地方节目的传输覆盖, 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收看地方特色节目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成为基层政府政令上传下达、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随着广电数字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与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共同成为了广电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用户以及农村用户超过总户数的85%以上的情况下, 利用先进的编码压缩技术, 将每套节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压缩至更低的码率, 实现总共几十套数字电视节目覆盖整个地区, 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通过满足广大老百姓的教育文化需求, 彻底在文教方面解决城乡差距。

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技术、地面广播宽带发射及多工技术为核心, 搭建完整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前端平台,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多套数字电视节目全覆盖。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将充分考虑现有广播电视播出及发射资源, 在已有的发射点基础上进行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结合高效率的信源压缩编码技术和媒体内容管理技术, 将在一个传统的模拟电视频道里传送8套画面清晰、声音悦耳、内容丰富的数字电视节目, 完成中央、各省市卫视和本地的电视节目安全、可靠、高质量的播出和接收。考虑到广电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覆盖工程的长效运营, 各县市将采用数字电视用户管理和条件接收技术, 保障整个平台的良性运作。

3 数字电视的建设要求

3.1 数字电视的建设规划

在喀什地区户户通地面数字电视多频网设计中, 首先是通过总局严格的频率规划, 确保相邻区域不同频点的指配。不同县市之间不需要考虑同频干扰问题, 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多频网的设计和建设难度, 核心问题是为了满足目标区域的有效场强覆盖。经过系统的规划工作, 确定了全地区每个县市与其覆盖相邻区域不同的频点, 为户户通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户户通工作中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是为了传播县市的地方节目, 主要考虑各县市地形及位置、确定不同覆盖工作模式。这种情况下, 各县市行政区域传播的节目内容必然不同, 县级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采用区域单频网方案。由于覆盖目标、地形地貌和区域面积等方面原因, 在一个县行域内依靠单个发射点不能满足全覆盖的要求, 根据县域范围, 采用两个或三个发射台站进行覆盖。因此, 全地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规划采用全区多频网+区域单频网的方案。

整个系统的建设严格按照自治区的建设目标及技术要求, 依据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系统的自身特点, 提出详细的系统建设方案。具体方案需满足以下几方面技术要求:

(1) 大部分县市发射台站采取的拓扑方式, 是通过县台主发射系统实现县域范围的全覆盖, 由于频率分配的科学性, 相邻台站间没有同频干扰情况。

(2) 喀什地区疏勒、疏附、英吉沙县由于山区等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 不可能实现部分偏远乡镇的全部覆盖, 而只能通过建设完成后覆盖测试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增补小功率发射点来继续优化, 涉及到传输分配的中继、功率控制等多方面的问题。采取这种方式实现边远区域的中继覆盖, 其发射系统关键参数包括天线场型、方向、发射功率等, 通过关键参数的优化, 可以减少同频干扰区域或者将干扰区域移出到目标覆盖区域之外, 契合了精准覆盖的原则, 其覆盖效果较好、干扰区域范围较小。

(3) 莎车、巴楚、叶城、伽师县由于覆盖区域狭长以及部分山区乡镇边远的问题, 则是采取组建区域单频网覆盖的组网方式系统实现信号同步覆盖, 单频网的发射信号满足频率同步、时间同步和比特同步的基础上, 才能在技术体制要求的保护距离内满足理想的覆盖要求。但是由于覆盖区面积以及站点选择等实际原因, 相邻站点距离不可能完全满足保护距离的要求, 出现交叉干扰的区域, 这种情况下, 需要通过设计组网拓扑、调整发射功率、天线场型等覆盖参数的系统优化手段对干扰区进行调整。如相邻发射台站距离超过了保护间隔, 单频网在覆盖交叠区域仍然会出现同频干扰现象, 且对于数字信号而言, 干扰造成的门限下降直接导致了不能接收, 而不是质量下降, 这就对组网的工程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组建单频网时, 前瞻性地规划出有利于后期扩展的开放式结构, 满足户户通建设中的区域单频网覆盖效果。

(4) 户户通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为了兼顾地方节目的传输覆盖, 按照全地区多频网+区域单频网的方式组建。采用全地区多频网的方案, 全地区所有市县根据总局指配与相邻覆盖区域不同的频点以组建全地区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其中大部分县市采取重新申请频率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的最佳组网方式。采取这样的方式, 避免相邻发射县市台站的相互干扰。全地区有2/3县市采用同一频率对目标区域进行单频网覆盖的组网方式, 综合考虑了功率效率和数字信号峭壁效应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模拟覆盖方式中无法解决的同频干扰问题, 可以实现两个发射台站对同一区域的共同覆盖。

3.2 地面数字系统建设规范

在户户通工作中,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台站要在基础设施 (包括配电容量、机房空间、铁塔位置、信源链路等) 满足条件的发射台站中, 在建设标准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

(1) 标准性和开放性

系统的设计方案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及广电总局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 若没有国内标准, 应符合相关国际标准。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 可以与所有符合标准的系统进行集成。

(2) 安全性和可靠性

系统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 必须具有先进、完善的系统管理、操作员管理等功能, 以确保系统的安全;系统必须有效地杜绝黑客非法进入系统, 保证系统安全;系统须保证不留任何能够控制、限制或其它不利于邀标方的软件设置。数字电视系统的可靠收视率要达到99% (甲级) 、98% (乙级) 、95% (丙级) 以上。

(3) 灵活性和可管理性

系统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能够灵活的进行升级和扩充, 满足系统建设不同时期的需求。在升级过程中, 必须保证原有业务不间断。

系统须具备健全的网管功能, 可对网络、设备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测和控制;可对业务、用户进行方便快捷的查询和管理。如无法管理第三方设备的, 必须提交可以实现统一管理的方案与计划。

(4) 先进性和全面性

系统的性能须充分显示数字电视的优势。如提供的技术必须符合现有标准, 系统技术方案除了完成当前需要的功能外, 还应考虑目前已可实现的功能的拓展技术方案;系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建成后的验收要求。

(5) 实用性和适用性

系统应充分考虑数字化发展的需要。系统方案应在满足系统各项需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成本, 实现高性价比。随着国内技术标准化进程逐步进行, 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不断涌现, 系统要保证符合国标和对相关技术的兼容应用。

3.3 数字电视建设的技术要求

我们按照国内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建设, 工程建设具有以下特点:投资少、维护省、建设快、节目多覆盖好、功率省。根据需求采用2个频道发射, 每个发射频道的发射机均采用主备机 (双激励) 备份方式。根据覆盖分析发射机应满足表1所示几项主要指标。

在电视发射台现有条件上进行改造, 包括电力供应及保障系统, 机房空调改造, 机房安保等系统。各县市根据前端系统建设的需要, 由电视台为主进行设计实施。

4 数字电视实现边疆地区的数字化跨越

(1) 喀什地区的数字电视建设逐步形成设施完备的地面数字覆盖网络, 形成中央、自治区节目卫星覆盖, 地、县节目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的综合覆盖方式。在业务功能上, 我们在免费传送上级规定节目内容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少数民族语言覆盖需要, 尽可能多地传送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 不断满足农村少数民族用户的需求。

(2) 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喀什地区多套数字电视节目全覆盖。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将充分考虑现有的广播电视播出及发射资源, 在已有的发射点基础上进行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结合了高效率的信源压缩编码技术和媒体内容管理技术, 确保画面清晰、声音悦耳、内容丰富的数字电视节目, 完成中央、自治区卫视和本地的电视节目安全、可靠、高质量的播出和接收。在实施策略上, 我们以统一的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 在十二县市开通地面无线数字的全覆盖, 经过广电总局规划院的标准化测试, 各县市地面数字播出系统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各项技术要求完全达标。

喀什地区 第10篇

喀什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南依喀喇昆仑山, 与西藏阿里地区为邻, 西靠帕米尔高原, 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接壤。

喀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许多古老的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发展经济和文化。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 各个民族互相协作、互相影响、互相融合, 逐渐完成了现代民族的发展进程。喀什地区总人口至2008年约有376万人, 地区内有大约31个民族, 其中主要的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 其中维吾尔族约350万人, 占总人口的82%, 汉族约7万人, 占总人口的17%, 其他少数民族总共约占1%, 可以说喀什市的民族关系主要是维吾尔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增进民族团结, 巩固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愿望, 是协调民族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问题, 国家正在加大力量做好新疆的民族团结工作, 制订了各项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 积极为新疆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而努力。

二、喀什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 喀什市的民族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中央对喀什经济等发展的各项政策, 围绕“促发展、促民生、促稳定”的主题,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发展目标, 认真地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 以自身的行动积极推动科学发展, 努力推动社会和谐, 全市上下形成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风尚。

1. 政府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人才, 充实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同时增加了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 有利于团结各个少数民族。

2. 各地区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的要求, 政府及各个单位利用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方针政策, 激励和凝聚了民族精神。

3. 加大了对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的投放方面给予了少数民族大力的支持, 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4. 新疆是瓜果和干果的集中产地, 是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政府积极扶持发展了一些特色经济, 使当地产品不断“走出去”, 得到了内地人民以及国外的认可, 有助于喀什地区更好地被外界所认识, 有助于喀什的经济发展。

5. 喀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自然景色独特迷人, 闻名遐迩的艾提尕尔清真寺、香妃墓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观光旅游, 政府积极支持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促进了喀什地区与内地的交流。

三、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 喀什县镇地区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落后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民族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地为各民族居民服务, 可是, 目前喀什县镇地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总体服务水平还比较落后, 服务意识较淡薄, 一些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 有一些地区虽然设施较为完善但人员的服务质量又不够高, 造成了一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

2. 喀什地区总体人口文化素质不高, 少数民族干部较为缺乏。

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目前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工作人员严重缺乏, 职业化的程度普遍不高, 这对民族工作中的团结和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使得民汉聚居地区的工作开展不顺利, 进程缓慢, 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喀什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3.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加强。

积极的民族关系会促使民族关系发展, 但把本民族的民族利益凌驾于其他民族利益或国家的整体利益之上, 就成了狭隘的民族意识。一般地说, 这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但它同民族分裂主义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任其发展下去, 就可能陷入民族分裂主义的泥坑。喀什地区总体体现出了民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较强, 国家意识淡化, 所以如果任其发展, 最终会不利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4. 喀什地区人民法制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法制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 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切实的调动, 和谐的民族关系才能得以巩固。

四、对做好喀什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的几点思考

1. 着力发展民生, 加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 必须首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喀什地区复杂的环境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 必须因地制宜地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我们应当多渠道地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群体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 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建立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 大力推行县领导联系乡镇、联系贫困村、联系企业等制度, 着实将改善民生与新农村建设、小康村建设等结合起来, 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得到明显的改观。

2.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者的素质

少数民族工作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民族工作者, 我们一方面要注意从整体上提高喀什地区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 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的干部队伍,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3. 逐步消除民族意识的消极作用

如前所述, 积极的民族意识会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但是, 狭隘的民族意识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所以, 我们在具体工作中, 应当尽量避免过分强调民族意识, 并且必须明确地指出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是平等的, 各民族的利益都需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存在。

4. 进一步加强法制观念的宣传

在宪法中关于民族关系的原则指导下, 我国立法机关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法规, 从而为更全面地实现民族平等创立了基础。但是, 新疆的法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立法上, 而是要进一步地宣传和运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不断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喀什地区少数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坚决反对和制止采取非法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行为。

5. 建设民族聚居地区的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各民族在文化共存、共荣和共享的过程当中,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 因此, 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加强各民族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各民族逐渐突破民族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的重要途径, 彼此认识, 培养各民族和睦相处多元共生的价值理念, 从根本上减少由民族文化冲突而产生的民族关系问题。

摘要:喀什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分多, 分布复杂, 其民族问题也是复杂而尖锐的。目前, 喀什地区的民族关系工作总体形势是好的, 状况是相对稳定的, 全市及各个县镇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和睦相处, 和谐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的不同, 喀什地区的民族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需要尽快地在喀什地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喀什地区,少数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工作

参考文献

[1]金炳镐, 张兴堂, 魏国红.抓住重点, 深化民族和谐研究[J].实践 (思想理论版) , 2009, (4) .

[2]段超.当前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5) .

[3]李红杰.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J].民族论坛, 1995, (4) .

[4]闫丽娟, 小江.简论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科学.经济.社会, 1995, (4) .

[5]蔡仲淑.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J].广西民族研究, 1986, (2) .

[6]阿不都热合曼.吾拉衣木.社会转型视角下调适新疆民族关系的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难点分析 第11篇

1环境特征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两大要素,地势“高”和气候“寒”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特征,并由此决定了该区域的其它环境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其主要环境特征如图2所示。

2能源丰富

两地均为我国太阳能丰富区,但原因有所不同,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可透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表。②气候干旱少雨,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北地区则主要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而太阳能丰富。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地热能(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水能(大江大河源头,落差欠)、风能丰富,西北地区风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可观。

3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且年较差也大。两地气温日较差均较大,但原因不同。青藏高原是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均较弱而导致气温日较差大。而西北地区是由于深居内陆,地表热容量小导致气温日较差大,同样原因导致气温年较差也大。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主要是由于夏季气温低。

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

太阳能丰富不等同于热量充足。太阳能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而热量多少则主要体现为气温高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的原因有:①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差,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致使地面辐射及反射的热量有相当一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

5青藏高原作物单产高

青藏高原尽管“高寒”,但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单产都较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利于农作物的先合作用。②低温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有利于其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制造。③昼夜溫差大,减少了农作物对自身营养物质的消耗。④夜雨多,减轻了旱情对农作物的危害。⑤自然灾害少。

6地域分异

喀什地区 第12篇

1 喀什地区“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有效提高

喀什地区现有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 巴楚、莎车、塔什库尔干、麦盖提、吐尔尕特5个国家基本站, 叶城、泽普、英吉沙、岳普湖、伽师5个国家一般站, 下设高空探测 (GCOS) 站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5个, 农业气象试验站、太阳辐射一级站、酸雨观测站及紫外线观测站各1个, 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2个, PES卫星通讯小站2个,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个, 新建风云卫星数据广播地县级小站11个。喀什地区各个区域站的建立, 为“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提高了喀什地区农业气象观测能力。

1.2 农业气象信息发布覆盖面拓宽

针对“三农”专项服务, 喀什地区气象部门不断拓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通过乡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报纸等方式发布喀什地区的短期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 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 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1.3 建立喀什兴农网

喀什气象部门适时建立了喀什兴农网, 主要提供喀什地区范围内天气预警信息、天气气候预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周天气预报、未来24 h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指南等信息, 包括重要气候公报、农业气象月 (年) 报、农用天气预报、农副产品价格、“三农”服务、供求信息等多种气象服务产品。

1.4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步入正轨

巴楚、伽师、岳普湖、麦盖提、莎车属于冰雹带, 冰雹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影响。喀什地区12个县市均成立了喀什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喀什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面步入正轨, 切实做好人工减雹等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喀什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各类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仍属于气象为农服务边远地带及防御气象灾害薄弱地区。气象专业人才缺乏, 特别是气象为农服务专业人才不足, 制约“三农”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 影响气象为农服务效果;气象设备如显示屏、乡村大喇叭等故障频发, 光靠政府部门提供的专项资金难以对设备设施进行维护;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不到位, 农民防灾意识淡薄, 农业信息员工作开展困难;一些偏远落后农村地区通讯线路差, 获取气象信息渠道少, 时效性差, 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时有发生。

3 对策

3.1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喀什地区气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三农”气象服务人才培养,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农业气象信息监测、评估技术以及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还要引进农业气象相关技术人才, 充实“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队伍, 更好地开展气象为农服务。

3.2 加大农业气象服务的资金投入

气象部门一方面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政府组织机制, 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强气象监测系统以及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做好系统以及基础设施设备的运行以及维护;另一方面要加强和社会相关企业的合作, 以获取充足的农业气象服务项目资金[1,2]。

3.3 做好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

组织气象、农业专家等编发《气象防灾减灾手册》《农业与气象》等资料, 由农村气象信息员深入乡村通过讲课、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气象科普知识, 提高农民的防灾意识, 增强农民防灾减灾能力, 从而科学指导农业生产[3,4]。

3.4 拓展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喀什地区气象局要不断拓展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借助于信息传播平台及时向农业生产领导、村级干部、农业生产大户、农民等发送农用气象信息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不断扩大气象信息的发布渠道。另外, 还要凭借电子显示屏、微博、微信、QQ、报纸、“12121”气象服务电话、乡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向农民发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摘要:主要结合喀什地区气象服务工作现状, 深入探讨了“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分析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相关完善对策, 以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关键词:“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策,新疆喀什

参考文献

[1]余小平, 胡怀坚, 周俊, 等.“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12) :252-256.

[2]刘咏梅, 赵忠福.对阿拉善盟气象为农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 :248-249.

[3]孙潇棵.湖南省宁乡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与思考[J].北京农业, 2013 (12) :192-193.

上一篇: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下一篇:高桩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