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2024-07-09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第1篇

一、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处在教与学的不同位置, 必然有教与被教、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 同时, 师生之间还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协作关系。教学过程中还大量存在着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将会为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体育教学中,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 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 包括动作练习的正误, 学习成绩的好坏, 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动作的成效等, 知道体育教师对自己学习的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增强努力程度, 激发学习动机, 增进学习效率;同时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激起上进心, 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竞赛中, 胜利与失败是并存的, 对学生进行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正确对待胜负, 胜不骄, 败不馁, 在胜利中找不足, 继续前进;在失败中找教训, 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 振奋精神, 克服困难, 永远成为一个强者。

四、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增强他们对体育运动能力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 体育教师要不断地采用重复练习、变换练习、循环练习的教学方式, 进行身体练习的组合或进行练习时的外部环境、运动负荷、器械的高度和重量方式的调整,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练习环境。运用这一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增强练习效果;在游戏中让学生掌握跑、跳、投的运动能力。

五、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学生施加心理上的影响。具体说,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设置一些困难、挫折环节, 在原有的练习内容、结构、方法和要求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目标, 使学生做出相应的努力来克服这些困难与障碍, 从而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 会出现这种情况:运动能力强的总有表现的机会, 课上练习时很活跃, 精神状态也很好, 而那些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把体育课看成一种负担。如果不注意这些学生的情绪, 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体育教师要从细微处发现他们的长处, 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 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并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 主动提高自己。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第2篇

体育教育是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给学生传授一些体育方面的技能和体育上存在的技术技巧。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得学生对体育方面的技能能够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把握体育技巧的基础上能够积极锻炼,有拼搏向上的竞赛精神。该篇文章讲述了体育能力的概念,学校应该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加以重视,以及体育教育对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具体作出以下论述。

1对体育能力的认知

1.1什么是体育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在体育方面的技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锻炼,这样学生在学校里或者是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自我锻炼,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锻炼,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1.2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体育能力

学校体育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人们也对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因为每所学校对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学校使用的教材也大都会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相关学习中。

1.3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

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的时候呈现出的身体和心理相互统一的状态。将能力按照性质来区分,可以分成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两个类别,而体育能力就类属于人的特殊能力。体育能力是将一个人具有的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体育方面的能力、在体育上存在的智慧、在体育上存在的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培养,一般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更加了解,产生对体育的兴趣,将锻炼变成一种习惯,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对体育进行理解,自己去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从一次次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式,提高学生能够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地科学教学来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几个运动项目的要点,从而产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运动的习惯。学校对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体育锻炼。所以学校在开设体育课堂时,应该采用更加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能积极地参与进去,还可以在学校设置专门的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也应该认真进行备课,并可以将体育器材带到教室中,给学生讲解该项运动的发展史、运动要点和注意事项,必要时教师可以做出示范动作,从而发掘学生在体育上的潜力,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实现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路径

2.1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

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能力,所谓的运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有一定的体育方面理论知识、体育方面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参加多项运动的能力。学校要想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好,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但我国在体育教学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老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只注重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能力。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知识是育人的方法,给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是育人的手段,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对体育教学的方式不断完善,并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中找到几项自己喜欢的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2.2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体育上的教育大多学校都采用的是“注人式”,在体育课堂中大多都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方式下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课堂上一般都会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各种研究表明,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必须得改变学生上课的气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彻底消除死气沉沉的气氛,将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做的就是要注重对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学生身体各部位力量、学生的耐力以及学生的运动速度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重复一个动作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相反,总是让学生重复一个运动动作会使得学生感到无聊与枯燥,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对该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总是重复一个运动动作也并不见得有效果,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身体的损伤,甚至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给学生的身心带来危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

2.3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教育

多年以来,体育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改革的真正意图就是不断寻求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地对体育运动有较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培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育,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明白理论知识有多么重要,并给学生讲解体育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健康、未来的工作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功效有进一步地了解,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运动对于人的一生的重大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给学生讲述如何正确地进行相关的锻炼,在各项运动中存在的注意事项,各项运动正确的锻炼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来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项运动的技术和在运动中存在的技巧,并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结语

人们在注重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健康加以重视,更需要用运动来保持自身的健康,但是体育锻炼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多多学习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它为指导科学地进行锻炼。该篇文章讲述了体育能力的概念,学校应该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加以重视,以及体育教育对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能力,学校要想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好,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但我国在体育教学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老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只注重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着重于培养学生运动方面的能力。其次,在体育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能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课堂中大多都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方式下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课堂上一般都会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改变学生上课的气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彻底消除死气沉沉的气氛,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就是要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从而可以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育,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功效有进一步地了解,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运动对于人的一生的重大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

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是激发初中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启创造力的基础。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后进生”的普遍特点是观察力差。因此也缺乏求知欲。注意力、观察力不能与思维能力分开,良好的注意力、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体育课的教学主要通过直观示范教学,身体练习;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有其特殊的优势。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宜长时集中,一般8分钟左右,但瞬间的观察记忆又很快。在引导学生观察时,第一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提高学生观察的分辨能力。第二要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才能达到效果。观察前应让学生对某一动作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初步的了解;提示观察一定要十分具体明确。第三观察应注意重复。由于技术动作往往是瞬间完成的,学生一下看不清楚。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

新课程教学明确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主体。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要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因此要注意通过课堂教学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识丰富了,肢体动作语汇多了,他的想象力也就强了。因为在学习一个动作技能时,在学生的头脑中的表象反映马上就可以呈现。比如在教学生篮球运球,投篮时,不少学生马上能在他的头脑中显示出篮球明星姚明,科比,麦迪等的镜头。通过相互的观摩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丰富了表象和创造的激情。通过激发想象力的教学手段,学生把铁环想象成奥运五环的标志;把制动性起跳想象成大海的波涛冲击岩石击起飞跃的浪花;把实心球想象成保龄球,并自由地组合在一起活动。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力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体育课与其他课的不同在于学生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肢体的动作语言来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变换教学手段,更多地设计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考力。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认识事物和驱使探索行动的内在动力。初中生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喜欢寻根究底的提问。他们非常喜欢体育课,天生的爱好运动。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理解认识这一规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情景教学、提问和变换练习手段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练习跳远时为了提高学生越过水平障碍的能力,在踏板前拉一根适度高的皮筋。这一方面引发学生练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由此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拉皮筋。很多学生回答是为了跳得更远,也有的同学回答是为了掌握跳远的技术动作。他们回答得都对。此时教师让学生在不拉皮筋的场地跳得远度与拉皮筋后跳得远度进行比较,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练习兴趣十分浓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表现在器材的变化和场地的布置上,学生都因好奇而参与活动、探究其中的奥妙、想象新的练习手段、激发创新的心理欲望。初中体育教学中正确、适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兴趣、引导想象、启发思考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然而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对问题有感知并有注意力、想象力、思考能力的学生。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德波诺曾经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已知信息。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答案的。有一教育家说:“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提问、提倡学生质疑。据资料记载背越式跳高的创始人就是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在一次俯卧式跳高教学中,当所有学生都在认真地练习俯卧式跳高时,只见一位学生却逆大家而动,背对横杆跳越。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而是鼓励他的叛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此诞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技术──背越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鼓励提问、提倡质疑要抓住以下几个细节。①教师要加强备课,善于设问。讲解动作技术规格时,注意留有悬念。在学生通过练习获得一定感知之后,再提出问题。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开始只讲跑的技术方法、呼吸方法,等学生经过一段练习,感知生理变化过程之后,教师再讲什么是“极点”、什么是“第二次呼吸”。②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可采用“讨论式”学习,练习中注意学生的“选择性”,对于学生求新求异的表现不要盲目地否定批评更不能指责,在弄清学生意图的基础上保护学生的积极发问,学会倾听和启发,做到循循善诱,等等。

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

初中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4篇

体育的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审美欣赏、审美判断并形成美好形象的心理活动, 其包括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审美能力, 这既是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的发展需要, 是时代发展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也是学生通过审美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开放智力与想象力、发展健全人格的内在需求。体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正确的体育审美能力, 对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育, 端正体育参与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1 体育美的表现形式

赵崇乐认为:“体育美的根源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体育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它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美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黑格尔曾经说过:“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 因为只有形象才是美的外在的显现。”“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美育的因素。一方面, 体育运动作为身体教育具有促进人体健美的功能, 另一方面, 体育运动作为身体谐调自由的活动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1]各种运动的动作美、技巧美、协调美、韵律美, 造型美, 学生的形体美、精神面貌美, 教师的行为美、服饰美、仪表美、动作示范美、语言美, 以及自然环境美、器械造具美等。美是体育发展的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 所以, 体育美自身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 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体育中蕴含着独特的美, 所以体育教学不但要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在运动中做到形体美、动作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感受美的能力

美是形象的, 美是可感的,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利用美的可感性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感受美之前, 老师要结合美学知识, 明确什么是美, 美在何处。所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正确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意识,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自己感受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才成为可能。感受美的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观赏, 观赏那些极具美感的体育项目, 使学生对美有个初步认识, 进而形成总体印象, 才能提高体育教学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体育舞蹈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体育舞蹈是以人体为传美工具, 以形体动作为传美手段, 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展示, 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体育舞蹈是表演者在优美舞姿, 传神的表情, 动听的音乐共同作用下创造美的, 学生在观看舞蹈时, 能清晰地感受到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舞姿美这些美的外在表现, 对美有个形象认识, 这样学生感受到了美的外在。在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由于学生出身不同, 受教育环境不同, 生活经验不同, 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是需分层次, 分对象区别对待的, 一定不能操之过急, 要根据学生客观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准确感受美。

2.2 欣赏品味美能力的培养

欣赏美是一种心理活动, 也是一个品鉴过程, 美经过欣赏品味之后才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才能由情感上升为思想, 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由生理转化为心理。只有大脑中有美, 才能完成美的创造, 所以培养学生欣赏品味美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近年来发展很快, 他在不断提高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在创造着美, 满足人们愉悦身心的内在需求, 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像欣赏文艺节目一样地观看体育赛事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体育已成为艺术美的展现形式之一。比如, 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 这些体育项目有着无限迷人的艺术魅力, 不断为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感受这些体育项目中的美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 体育美不同于其他形态的美, 它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美, 它能使学生在欣赏中愉悦身心, 陶冶性情, 陶冶精神, 使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在欣赏美品味美的过程中得以释放, 这能促进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老师要把品味美的感受过程和美学品味美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在此过程中, 老师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美学原理和品味美的知识, 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品味欣赏美的能力。体育教学法中比较教学对提高学生品味美的能力作用很大。比如, “跳”这个动作, 可以选一名学生做下动作, 教师提醒同学们注意示范学生的姿势、动作、高度和距离。然后教师做示范动作并组织学生评价。学生很容易体味到如何做才算是美。比较之后学生品味美的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另外, 组织学生观看比赛, 表演等活动,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影视中美的动作展示,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欣赏品味美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2.3 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

只有经过审美判断才能区别出事物的美丑来, 审美判断是审美过程的核心。“美”和“丑”都是相对而言的, 没有“最美”只有“更美”。如果在体育教学中用“美”“丑”过于突出的事物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就会失去意义, 只有用“美”和“更美”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判断, 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比如, 体育动作都要求舒展、协调、到位, 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美感来。但是, 由于学生具体条件不同, 展示的动作不可能都很准确、到位。这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两个动作对比不是很突出的学生进行动作展示, 引导学生在细微处比较判断分出高低。并运用美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判断, 这样, 经过比较判断学生能够区别出美和更美, 并且懂得美在细节, 美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创造出来, 这对审美判断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比如, 学生在观看篮球赛时, 学生都会为绝妙的传球、准确的投篮喝彩。这时,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注意欣赏比赛者那种团结的意识, 那种忘我的精神, 那种坚持不懈的韧性, 注意引导学生为比赛者的精神喝彩。这也是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2.4 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是审美活动的终极目的, 也是审美意识成功外化的必备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意义非凡, 具有审美创造力的人生活将是美好的, 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体育活动中, 同样的动作, 有的学生做的标准到位、富有美感, 有的学生则做的不标准, 失去美感, 这就是学生审美创造力不同使然, 审美创造力的提高离不开体育实践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并通过示范动作让学生感受到“美”, 并且愿意模范“美”, 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创造出美来。另外, 教师要严格运用美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形体美塑造, 现在, 高校体育课开设的有艺术体操、健美操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塑造学生优美的体型, 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与灵敏性, 增强学生的韵律感, 这是学生创造美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要鼓励学生多学习美学知识, 在体育实践中要敢于表现美, 创造美, 要敢于用自己的审美知识对自己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和体育动作进行再创造, 使其向更高更美标准发展。这样, 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 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一定能得到发展。另外, 艺术品的熏陶对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也有巨大的作用。我们知道,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那高于生活的部分就是创造者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集中展现, 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 会联想到与艺术品相关的生活体验, 审美经验, 这种审美想象力是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最基本的精神源泉, 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品, 情感会变得更丰富细腻, 主体体验在情感想象中不断发生飞跃, 这能指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美, 创造美, 促进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 初中的体育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体质, 又要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起正确的体育审美观。从而培养出既健康又健美的人, 使其成为具有身心和谐统一的人。

摘要:为更好通过体育审美能力培养, 使初中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和学习之中, 笔者通过通过资料的整理与总结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生体育方面上的感受美、品味美、审美判断和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初中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品味,判断,创造

参考文献

[1]王深.体育课程美的三种水平[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熊飞.体育审美价值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4) .

[3]王亚琼.论体育教育与学生美育心理的培养[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9 (6) .

[4]宋国锋.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N].河南日报, 2001.

把握体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5篇

四川省蓬安县实验小学

邓志明

(邮编637850 通联***)

江总书记曾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体育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为主,是“寓教于动”的学科,主要通过身体实践活动;2.整体性,技能动作完美协调,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3.社会性,体育课程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4.差异性,是指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5.整合性,体育课程目标非单一性,体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针对体育学科的这些特征我以为应从如下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是充分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因此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完成,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注意。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二是加强左侧肢体练习。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各种跳跃、摆动、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是自行创编成套动作。教材是载体,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因而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是学生自选技评项目。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技评项目必须三项,而其中一项可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培养开发初中学生体育创新能力五法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初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新潜能,这种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环境,能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才能力。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首要任务之一,体育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任务,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观摩大量体育示范和表演课,总结出了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五种方法。

1自动发展法

教师动力创新一种宽松、自由、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经常进行自主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自觉积极、生动活泼、欢乐愉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开发,使学生学习负担及心理负担大大减轻,学生有了充分的休息时间,满足和培养了兴趣爱好,发展了特长,学习质量整体上升,许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规律的成功范例受到高度评价和推广。

2发现引导法

创新贵在发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把他们的随意创新转变为有意创新。学生经常受自发性开展游戏创新活动,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发现肯定,热情支持,积极引导,精心培育。如,过去对后蹬跑的教法缺乏手段,效果也差。我们则把学生在课余爱做的“跨大步”游戏(对发展后蹬跑能力十分有利)引入课堂,既满足了学生兴趣爱好,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又如,在小场地开展投掷垒球(或沙包)教学有困难时,可以和童玩纸炮的游戏引入课堂,引导儿童手执一张对折成对角的牛皮纸当“弹”,练习上步投掷,助跑就用原地高抬腿跑来代替,由于练习密度大、安全,并且还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啪啪声,学生的“声、形”中越练越有劲。在做完整动作练习时,把牛皮纸揉成团,限制了投出后的飞行远度,减少了危害性,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目标追求法

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具体的奋斗目标,组织大家去追求。该目标可以是建议性的、探索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的。如,中学女生体育课难上,一位老教师在每学期末的体育课理论试题中总要出一道这样的题目:假如你是体育教师,将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活泼的女生课?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提出了许多新奇有趣的方案,大大启发开拓教师的思路,从而使女生体育课有了特色。

从自己和他人的愿望出发,提出各种新的设想进行创新发明,是目标追求法的一种形式。如在体育达标锻炼测试中,针对立定跳远和实心球掷远这两个项目每次测试都需要在地面上划线很不方便,也容易踩掉看不清,都希望省点事的现象,动员师生集体想办法,终于发明了折叠式的测定器,每次测验,又需像拎手提包似的拿到场地打开,无论是立定跳远,还是实心球掷远,受测者只需一跳或一掷,远度和得分一目了然,用完一折叠便可,相当简便实用。

4成功表现法

引导学生制定创新的目标,预先设定效果的表现形式,使大家都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教师在让学生学会前滚翻后,可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多种多样的前滚翻,基础好的学生做出了鱼跃前滚翻、侧手翻接前滚翻,一般的学生翻出了连续的前滚翻、直腿前滚翻,就连差生也做出了多人拉手的前滚翻等颇有新意的动作。在教学中,当基本教材完成后,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自己最喜欢的、尚需进一步熟练掌握的或者是创新的、自由练习(如我校的二段式体育教学:一段学习基本教材,二段以自选活动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利。如一位教师在完成投掷和技巧教学后,让学生尽情发挥,用体操垫搭“自由王国”的各种建筑模型,在增强体力的同时,又发展了创新想象力。

5自我实现法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第7篇

一、自我锻炼能力的概述与界定

自我体育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进行自我的训练、自我的评价、自我的学习、自我的控制的体育锻炼能力。自我体育锻炼能力是体育意识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是对锻炼的目的性、自觉性和锻炼方法的综合衡量和评价, 是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和前提, 有助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助于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和实施。

二、培养初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意义

在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中, 基本实施的是应试教育, 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论, 这就在客观上忽视了体育教学, 甚至很多学校都把体育当成副科, 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的, 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

(一) 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

政府对于强化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是鼓励和支持的,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青少年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给为人民和国家做出贡献, 学校教育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教学的首位。”这给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表明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具有紧迫性。

(二) 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全面协调地发展, 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符合教育的方针的, 它遵循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对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有积极作用。

(三) 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初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提高后, 可从思想上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意识, 要使他们认识到增强体质对自身的益处, 对以后事业发展的好处。

学生有了思想上的认识, 就会积极主动地制定体育锻炼计划, 这样他们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就能进一步提高, 而他们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提高了, 就能增强他们进行自我锻炼的信心, 就能促使他们探寻更好的锻炼方法, 就能自觉地养成锻炼的习惯, 最终提高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措施

(一) 改变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育改革的重点被放在了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而很多初中体育教学还是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填鸭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相对陈旧,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更不能增强学生积极的自我锻炼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满足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体育的要求, 而不能满足学生离开学校后, 对自我体育锻炼的要求, 即没能使学生养成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 进行自我锻炼的意识。因此, 改变这种被动式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让他们从自我体育锻炼中获得益处, 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要求教师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

(二) 学校应重视体育锻炼场所的建设

很多学生是非常喜欢体育明星的, 因此很多学生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 但是由于教学场地的缺乏, 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加大对体育固定设施的投资, 为学生营造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场所。

(三) 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在学生的自我锻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外, 还应关注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 只有在课内和课外对学生的自我锻炼进行了指导, 学生才能时刻保持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相反, 如果体育教师只是在体育课上要求学生做到体育大纲上的要求, 而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不管不顾, 就会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反感, 那么, 体育课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 要以学生的体育学习为主, 同时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指导,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并学会科学运用体育器材,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 改革体育教学中的某些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数量的减少, 体育课教学难度的增加, 体育运动器材的规范化使用, 都增加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 都对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信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导致教师难以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因此, 有必要对初中的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革, 使体育的教学内容彰显时代性、娱乐性、自我性、乡土性, 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兴趣。

初中体育教学个性化能力培养刍议 第8篇

一、培养个性化体育能力的意义

1. 个性化有助于形成团队合作互补的优势

在班级群体中,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实现班级资源的优势互补, 一个体育能力个性化突出的班级, 在运动会上将是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 而且硕果累累。

2. 个性化有助于个体兴趣培养与运动能力的发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同, 兴趣爱好迥异, 理想目标不一, 由此导致个体对运动抱有不同的期望。作为教师, 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大纲规定的运动项目外, 更要让他们参与自选项目, 让个性化的运动带给他们满腔的参与热情和骄人的竞技状态。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几点理解

1. 了解学生性格是完善性格的前提

在对学生个性化体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上, 笔者认为, 应从了解学生个性入手, 发展学生个性, 才能培养个性化的能力。

了解学生性格, 就是要了解掌握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例如, 有的学生个性沉稳, 能够很好地把握技巧的本质, 但在具体体育学习中完成动作困难;有的学生个性活跃, 反应迅速, 但是在训练中往往蜻蜓点水, 不求甚解, 也不能坚持。笔者对学生的个性了然于胸, 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能力。

个性化教学, 就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开展有效教学。例如, 针对一些个性偏激的学生, 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 耐心地和学生进行沟通, 切莫火上浇油。针对一些争强好胜的学生, 体育教师则应因势利导, 多给他们提供参与竞争的机会, 让他们在竞赛、游戏中增强综合实力。

发展学生个性, 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与积极帮助, 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个性品格。例如, 在体育活动中, 有取得胜利而得意忘形的情形, 有遭受挫折而心灰意冷的情况, 体育老师应该区别对待, 及时讲评, 鼓励学生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 对于心情特别沮丧的学生, 教师更要用真情和肯定的话语, 给他们送去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自信。

2. 尊重个体是个性化能力训练的基本态度

气质是一个人个性结构中具有独特色彩的部分, 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人的基本气质类型分为四类, 但更多的是杂合型的气质类型, 而且气质带有先天的特征, 它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改变。就体育运动而言, 表现在运动的速度与反应的快慢上。

比如学生中有的人慢慢吞吞, 走路沉稳, 办事细致有余而速度不够, 他们参加短跑可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能更适合参加长跑。有的人生性外向, 走路快速, 快刀斩乱麻, 他们喜欢办事速战速决, 不喜欢慢条斯理, 如果教师一味要他们以慢跑为主要运动项目, 他们则会痛苦不堪而难以进步。

当然, 在体育课上, 各种运动项目都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在选拔运动员与培养个性特长上, 尊重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也是非常必要的。

3. 承认能力差异是学生个体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个人的能力差异着重体现在水平差异、类型差异及能力挖掘上。

对于能力水平上的差异, 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并承认差异,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他们在不同的高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长跑项目学生的能力差距是很明显的, 我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成绩来制定奋斗目标, 从而不至于遇到困难时心情一落千丈。

而对于能力类型的差异, 我们更是要在选择运动员及培养运动兴趣上有所体现, 让他们从事自己心仪的运动项目, 他们会精神百倍而不断有超常发挥。当然, 一个人的潜力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量。比如学校田径队的人员筛选, 成绩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因素, 但一个人的后劲更是我们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的新课题, 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 富于个性化, 必须彻底破除公式化、标准化操作模式。从横向角度看, 个性化教学要使班级教学生机无限而个性张扬;而从纵向角度思考, 个性化教学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 技能得以培养, 最终使一个人终身受益。笔者以为, 关注学生的今天, 更注重学生的未来, 才是我们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初衷。

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9篇

一、体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体育具有参与性强、体验性强等特点,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体育知识外, 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 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 从体育教育理念以及科学发展的趋势来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体育思维能力以及体育应用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创新与探究能力。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初探

初中阶段是是学生各项能力的逐渐培养的关键时期, 因此, 初中体育教学中, 不能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与健康习惯、自主参与能力、体验能力等的各种能力, 真正的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下面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分析。

(一)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不高, 那么他们就不会投入其中, 体育教学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更不用说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灵活的应用跑、跳、投、爬、滚、翻、拉、推、抱、游戏等方式, 从而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快感,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还要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并且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体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利用这种方式, 学生可以更加熟悉、了解很多的社会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健康积极性, 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初中体验教学中, 学生能力的培养中,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 组织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参与、体验、探索,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实现同学之间的交流, 还可以形成一种互助、互促的学习氛围, 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还有利于培养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体育是一门体验强的学科, 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应该不断地投入和参与并提出问题, 然后积极地解决问题, 从而完成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获取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好时机, 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设置疑问, 从而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参与积极性, 开启学生的健康大门, 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创设合乎逻辑、条理清晰并且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相符合的体育与健康问题情境, 并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 并逐渐的提高学生们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并可以使体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 培养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

培养体育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并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将复杂的问题逐渐的简单化,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利用有吸引力的问题主动地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 从而形成一种体育思维能力。

(五)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也是新课改对体育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体育与健康知识中进行探索,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 去探索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而激发出自身的各种非智力因素, 帮助学生们构建创造性思维, 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 提高体育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践中身体和思维的健康运行, 因此, 如果将体育与健康知识应用到实际实践生活中, 与生活联系起来, 那么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们学习体育的兴趣与积极性, 并让学生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体育,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体育与健康能力, 并且提高了体育学习的有效性。实际上,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综合, 如果我们可以将体育与健康再回归到生活中, 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解决各类体育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学校可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和课外活动锻炼的时间开展集体舞活动, 以丰富和充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使体育活动的园地里形式更加多样化, 内容更加多姿多彩, 把体育与健康实实在在走进学生心中, 将体育与健康真真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 让学生既锻炼了身体, 又要健康身心, 还要提高体育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语

根据体育与健康的参与性、投入性、体验性、实践性等特点, 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外, 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期待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体育的实际应用能力,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具备综合性体育与健康的良好习惯, 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2) :81-86.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第10篇

1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1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范围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这种形式的学习实际上包含了合作、竞争两种学习成分, 是一种有效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之间 (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群体之间) 具有在相互认同的前提下形成平等和诚信的合作关系, 从而互相接纳对方的想法, 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

1.2 初中学生的特点

从初中生的生理特点来看, 他们精力充沛、好奇感强、活泼好动, 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然而, 由于他们相对年幼, 因此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差, 从而使体育教师经常会面对他们无意造成的意外事件而措手无策。对于此, 一个较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合作学习的理念出发, 通过组织各种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和游戏来吸引他们的关注度, 并在这一前提下让他们逐渐熟悉游戏活动规则, 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这样一来, 体育教师就能够在结合初中生天性的基础上, 一方面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体育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合作能力的意义

2.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组织多名学生参与, 并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 通过这些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帮助和鼓励的良好环境, 是一个群体活动, 因此, 这就意味着每个小组以及组内成员都要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要求小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气馁, 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与小组内其他成员密切合作, 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实际上也是小组学习有效性的一个明显特征。例如对于每一位小组成员而言,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全体组员共同制定的学习目标, 就需要每个成员尽自己的努力, 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学习智慧。从联动效应的角度来看, 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的发挥程度很容易在小组群体中树立起榜样作用, 并且能够有效带动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模仿欲望, 这样一来, 就调动了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使小组成员之间加强了合作意识, 小组内每位成员都会在具体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争先恐后地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从而不断展示自己, 进而能够在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的基础上共同实现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 同时还有利于使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培养。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由于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是依靠全体小组成员的进步来取得成绩, 这就需要小组内同学之间在相互帮助和相互协作的前提下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分组时, 为了能够照顾全局, 使各个小组的成绩相对平衡, 教师就有必要针对教学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掌控教学进度, 从而不至于出现各个小组之间成绩过于悬殊的不利情况, 使各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你追我赶的进取精神, 并由此逐渐形成整齐划一的团队风险意识。随着这一状态在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各个小组内部的学生群体也会逐渐培养出良好地团队精神, 这一团队精神也正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从而决定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学生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学生是否能够取得良好地学习成绩, 尤其在目前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下, 竞争日趋激烈, 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心态变得更加重要。在这一宏观背景下,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小组合作这一新的学习模式无疑把过去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状态转变到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状态, 由此能够符合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个体而言, 学生之间的平等协作能够极大地鼓舞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由此逐渐树立起学习自信, 时间一长, 还能够有效扭转他们过去怀有敌意的心态, 带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完成自己的学业。

3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3.1 明确合作任务

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明白自己承担的角色, 清楚自己应该为小组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并且, 在合作小组学习活动开展的具体运作过程中, 为了让小组成员能够有机会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还可以, 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不同角色轮换这一形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对于合作参与而言,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既是学习活动的起点, 也是学习的终点, 因此, 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是收到良好教学目的的前提条件, 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活动之前, 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把小组合作的具体任务设计妥当,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在小组中系统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体育教师针对“单杠”一课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 首当其冲就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之前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具体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积极讨论来逐步明确做好单杠的方法和动作要领, 然后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互相鼓励和帮助, 不断提升每一名组员对单杠学习方法的领悟程度和相关动作要领的熟练程度, 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3.2 小组合理分工

对于合理合作分工而言, 只有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 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小组内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应的任务。因此, 合作分工与合作参与一样, 同样是一种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体育教学中, 合作学习, 运动竞赛都是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应该根据学习主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 同时也要关注不同学生之间擅长的体育运动的差异性, 每个小组由擅长不同类型技能的学生组成, 也可以进行自愿组合。例如在“垫上运动”一课中, 教师要让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活动, 并由小组长给组员指派一定的学习任务, 这样每一位同学才能实现个人的职责, 共同完成任务。各小组分工明确, 有的学生是智囊团, 有的学生是表演者, 大家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能够互相受到情绪感染, 大家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笑声不断, 练得不亦乐乎。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应该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对各小组成员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

3.3 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从合作学习的具体运作过程来看, 一方面需要师生之间交流顺畅;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个体之间相互配合和协作。对于教师而言, 应该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深入学生小组群体, 与学生一起活动, 这是师生之间顺畅交流的必要条件, 从而能够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具体活动状态, 并适时给予学习指导。对于学生而言, 则应该怀着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不应该把教师当做监督人, 而应该把教师视为热心助人, 能够为自己提供有效信息的合作伙伴, 这样一来, 师生之间就能够在具体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地互动氛围。在体育课上, 体育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学生乐于接受的基本社交性语言入手, 积极引导, 提出要求, 让学生学会并乐于沟通。例如, 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诸如“你好, 合作愉快!”等一系列平等沟通的语言来互相问候、自我介绍、微笑、握手、击掌等由此创造初一个轻松的合作氛围, 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开端。

3.4 教师适当介入, 适时给予指导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在小组内的自主学习, 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合作学习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新课程理念认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更是合作者, 因此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收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被学生“架空”了, 而是会在整个过程中显得更加繁忙。如果教师适时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关注个体差异, 对于进步特别明显的同学, 教师可在学期结束时对其予以加分,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成绩不离线的学生, 教师则应该用耐心的鼓励来取代传统的责怪, 从而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4 结语

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和重要教学工具。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并由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我国实施新课程以来, 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广大体育教师为了通过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纷纷把合作学习作为在体育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 从而在有效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合作能力,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燕强.试析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 .

[2]独家海.合作学习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 (S2) .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思维方式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2

一、前言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体育学科也在不断地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体育功能在渐渐地被人们去探究。体育锻炼不仅是对学生身体有利,还可以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保证学生智力与能力协调发展。体育学科是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多共同点,为学生独立发展、开阔视野提供了平台,对于提高学生全面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是指在以学习前人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提出创造性建议和发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创新建设性问题的环境和轻松自由的心理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得他们通过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体现。

三、初中体育教育现状的探究

(一)在我国很多中学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忽略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往往把体育课都改成主科课程,致使体育课量严重减少。体育教材也有很多弊端:例如,不同年级的学生用的是同一本体育教材,教材设置上大都是文字,缺少图片效果,不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出版相应的教材,才能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过重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各自的素质差别。这就导致了在体育课上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思想听从老师的支配,学生根本就没有自我思考的机会,这种做法扼杀了中学生们的活跃思想,进而使学生们丧失了对体育的浓厚热情,这样必然会对学生创新能力有消极影响。

四、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转变体育教师观念,提高素质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课上的指挥者,对学生体育创新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前的教育中,体育教育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师对待课程认真程度不够,很多教师把体育教学只当成教学任务,没有把体育教学真正的意义落到实处。例如,通过对很多中学生做调查,问他们最喜欢上哪门课?他们绝大部分都毫不犹豫地说体育课。经过分析就不难发现,现在中学生其他主科学习压力大,而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就只是让学生们自由活动,也就是说他们在体育课上根本就不学重要内容,这才是学生喜欢体育的真正原因。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体育课就是简单地活动,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体育教师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发展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足够重视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才会重视体育。教师们应该不断吸取科学的体育教学方式,应用到体育课程教育中,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是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相互融合的过程,只有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好奇、敢问、乐于思考等得到满足,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种子才会生长。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产生创造想象力,使他们能够自我肯定,敢于探索、创新。例如,在跳高的体育教学中,在学生复习撑杆跳的基础上,先预设情景,让他们把前方的栏杆想象成一堵高墙,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那只是一根杆,而放松练习,因为当告诉前方那是高墙的时候,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会形成一种想法,如果不刻苦练习,就会被高墙撞下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收获到以往教学中从未有过的效果。通过学生兴趣被激发,体会到了创新的力量,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

(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体育课程构建要以学生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新式教学,使体育教学建立在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特点,设计出合适学生们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在跨栏体育教学中,围绕怎样很快掌握技术要领又要做的标准,体育老师可以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们将体育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体育课程训练实践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没有问题的提出,就不会有创新的机会。学生在实际体育课上,经常会出现很多形式各异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将存在的问题大胆的提出来,在经过正确引导后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尝试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让他们养成勤思好学的好习惯。例如,给学生提供一次体育成绩辩论赛,从而让学生们引出问题:为什么体育成绩有所不同?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可以提高体育成绩?经过他们的激烈讨论,探索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之后教师要对这场辩论赛总结,对于正确的观点应该鼓励,对于有偏差的观点加以引导。因此要勇于对所有的事物提出质疑,这样才会为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五)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先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种类颇多,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标准的动作示范,并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教授投掷的规范动作时,教师可以把木片、石头取代人的身体和投掷的物体,通过丰富语言的描述,让学生产生想象力。教师还能通过让学生之间提出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挖掘问题、假设推理、获得处理问题的合理方法。教师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是在为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鼓励学生自由讨论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中,尤其是在理论课上,学生很少参与讨论,常常是教师拿着课本给学生念书,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这样学生就变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说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要打破这样错误的教学模式,有目的选择讨论课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的氛围中,把他们的热情被点燃,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乒乓球运动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彼此对战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看法,对于不同的看法可以互相讨论。通过学生的反复实践与探索来改进游戏的具体规则。通过这种实践、提出意见、讨论的不断循环过程,逐渐提高学生们的运动技能,激发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初中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而言,要全面配合老师的教学思路,勤于思考,积极提出问题。只有双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国家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立业.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2] 黄仁强.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2(2).

[3] 苏自强.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创新[J].新一代(下半月).2011(3).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第12篇

一要有一个创新的态度, 渗透生活教育

要让学生有一个创新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的精神,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 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创新精神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学生于摇篮, 想学生未想, 思学生未思。要从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入手, 要善于开展创新的活动, 不要因循守旧。在设计上要主动突破教材的定式和定式思维, 打破习惯性的框架。但是在执行的时候也不能打破教学大纲, 要以大纲为基准,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补充当地的特色, 灵活运用好当地丰富的教学内容。如当播放《排球女将》时, 我们就安排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 安排篮球教学, 可以按着电影《灌篮高手》里的比赛规则进行学生的篮球比赛;进行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 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赛规则组织比赛等等。学生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 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才能有效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创新要具有一定的胆略, 换句话说就是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 想别人不敢想的,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 创新必然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或者说不认可的。在体育课中, 要引导学生敢于去“犯错”, 让学生在错中找到新的突破点, 然后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修正, 以完善自己, 以此让学生实现创新的目的。试想在体育课上如果不给学生犯错的机会, 只要求学生循规蹈矩, 其实是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乐趣, 学生自然也就没有体验失败的机会, 和接受挫折的情感体验。如果是这样, 我们的学生哪还有兴趣去探索, 又何谈创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为生存打好基础

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是在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时, 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或操作有了新的突破。因此我们说创新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按着一定的路径来实现的。可见创新与我们教师在让学生“做中学”与学生“学中做”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同时, 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基本技能, 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这样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进行创新。如在教学打篮球时, 我们只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者是自主学习来知道篮球的玩法和规则, 以及一些基本的动作要领, 至于学生的个人技术就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去练习、去创新, 久而久之, 每个学生的篮球技术显然会有个别的差异,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不断创新, 来修正自己, 为以后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学生要想创新就必须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基本的知识储备。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启迪生命教育

1. 创设开放性思维的情境, 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以灵活多样的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如果我们教学总是按部就班, 按照教师设计的路线来完成某个项目的学习, 这样学生也就没有创新的机会, 更没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思维的品质也就得不到优化。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应该少讲或不讲, 设计一些具有开放结果的教学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只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编游戏的情境, 学生就可以根据现有的器材, 创造性的开发出多种游戏活动。这个活动就轻松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优化组合学生的创新活动, 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把他们的创新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重组, 以创设更具有新意的活动, 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也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和团队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完学生学习《青年长拳》后, 学生已熟练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动作, 如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以及一些基本的步法。这时我并不急于去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而是让学生自己来优化自己的动作, 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创设一套拳法, 并取名字。告诉学生可以小组合作, 也可以单独完成, 过一段时间我们来演示自己的独家绝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下子得到了激发, 学生的创新热情高涨。

3. 创新迁移, 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某一项活动上的创新, 可以引入到另一个活动中, 以达到创新的迁移, 从而让学生知道要想发展我们的创新, 不一定是在一个事物上, 我们可以不断创新,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流量检测仪表下一篇:技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