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硕士范文

2024-06-13

国际贸易硕士范文(精选11篇)

国际贸易硕士 第1篇

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 由教师、教材、教法所构成的“三教”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其中又尤以教师问题为最。为解决合格的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 国家加大了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 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下文简称“汉教硕士”) , 培养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汉教硕士是否合格, 其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此处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 以期求教于方家。

二、汉教硕士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什么

在教育学领域, 教学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 对其构成, 各家有各种论述。在这些论述中, 申继亮、王凯荣 (2000) 的观点最能给汉教硕士的培养带来启发。他们认为, 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我们认为, 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 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汉教硕士要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 需要认识并掌握教学所需的知识、原则和方法, 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 他们还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原则和方法转变为实践, 即学会“怎么教”。让汉教硕士知道“是什么”属于教学认知能力培养的范畴, 让他们学会“怎么教”属于教学操作能力培养的范畴。相比之下, 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但它更有待于汉教硕士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自我发展。汉教硕士在读期间的教学能力培养, 重点是其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两大方面。

三、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 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 分析理解教学大纲的能力。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包括词汇大纲、汉字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纲、情景大纲、通用课程大纲等。汉教硕士有必要阅读这些大纲, 领会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点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分级要求。第二, 了解分析教学环境的能力。当前, 汉语教学面临着从之前的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国门去推广汉语这种工作重心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汉语教学环境的变化, 要求我们的汉教硕士要能区别对待在国内教汉语和在国外教汉语之间的不同。第三, 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目前, 汉语教材的种类比较多, 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编写意图, 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任课教师需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更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 这种加工教材的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其授课质量的高低。第四, 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是设计者对教材、学生、教学法等方面的综合认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要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起点、学习者自然特征等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行为、教学媒体等。教学操作能力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能力。汉语教师的课堂操作主要是以言行事, 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参考杨惠元 (2007) 的论述, 我们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分为解释性语言、示范性语言、指令性语言、反馈性语言等四类。解释性语言要求精准到位, 示范性语言要求正确规范, 指令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 反馈性语言则要求及时中肯。对上述各类语言的共同要求是简洁明了。唯有简洁明了, 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来练习说话。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操作能力, 其课堂语言表现是最值得抓住的点, 据此可以引导他们认识、提升教学操作能力。

四、如何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我们认为, 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 可以将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多,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在其中。汉教硕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教什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细致挖掘所要教授的语言点的用法。“怎么教”则应设计出具体的操作办法。下面以“认识”一词的教学为例, 结合两位汉教硕士的设想谈谈我们的看法。学

微积分教学与导学中数学思维培养

刘顺义, 陈铭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101101)

摘要:本文阐述如何在经济应用数学《微积分》教学和导学过程中激发高职学校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和建立学生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的一般能力。

关键词:微积分;数学教学与导学;数学思维中图分类号:G 642.0文献标志码:A

思维能力是其他生活能力的基础, 它是人借助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所研究事物的感知和表象的分析, 进行概括和归纳, 进而得到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的能力。人类的思维一般有两种模式: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推理得到结论是收敛性思维;而通过观察、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2) 03-0044-04

分析、假想直到问题解决并进行验证是发散性思维。

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强弱, 不仅与所学基础知识理论和对事物的感悟水平有关, 也与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 数学教学是培养人思维能力的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

!!!!!!!!!!!!!!!!!!!!!!!!!!!!!!!!!!!!!!!!!!!!!!

生甲的想法是:第一步, 用英语解释“认识”;第二步, 利用投影呈现两个例句, 先由老师领读, 然后叫个别学生朗读。学生乙的设计是:第一步, 师生问答 (老师问:来这儿学汉语以前, 你们见过面吗?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学生答:我们没见面,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老师对全班说:来这儿以前, 他们两个人不认识。老师再问:现在你们两个人认识吗?学生答:现在我们认识) ;第二步, 呈现三个例句 (我认识迈克|你们都认识我|我认识到我的中文不太好) 。学生甲的教法可概括为“解释———举例———朗读”模式, 他没在设计中给出例句, 看不出他要教“认识”的什么用法。学生乙设计了师生问答, 并给出了例句, 从例句大致可看出他想到的“教什么”的问题。但是, 学生乙并没有提及如何处理这三个例句, 我们不清楚他将“怎么教”。以上两份设想, 或者看不出“教什么”, 或者看不出“怎么教”, 都不能让人满意。我们认为, “认识”一词“教什么”, 需要先列出它的常见用法, 然后确定哪些用法最适宜教给某水平阶段的学生。请看: (1) 我认识玛丽/这个字。 (2) 这个人/字我认识。 (3) 你俩认识吗? (4) 你认 (识) 不认识麦克?

(1) 是典型的SVO句式, “认识”后接宾语, 宾语可以指人, 也可以指物。 (2) 中, “认识”的受事 (即“这个人”或“这个字”) 出现在句首, 句子是一个主谓谓语句。 (3) 中, “认识”不带宾语, 表复数意义的“你俩”充当“认识”的主语。 (4) 则含有“认 (识) 不认识”这一说法, 涉及正反问。在设计例子、操练“认识”的用法时, 以上考量基于语言视角, 教师需要注重。确认了“教什么”之后, 接下来需思考“怎样教”的问题, 要设计具体的操练方法。设计操练的一条核心原则应是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 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问答, 或者教师引介情景, 学生根据引介说话。还是以“认识”为例, 教师可板书一汉字, 然后提问学生“这个字你认识吗?”, 学生回答“这个字我认识”或“这个字我不认识”, 此时他们便已在开口使用“认识”一词了。说课是促进汉教硕士改进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办法。将说课引入汉教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中, 有三个好处:一是将个人的教学设计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 会促使设计者思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二是能帮助说课者发现问题以便调整或改进。三是集体参与, 共同思考, 共同进步。说课时, 汉教硕士要在众人面前重点说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于“怎么教”, 听者可紧扣“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的原则来评议说者的设计。

说课之后, 汉教硕士修改和完善其教学设计, 接下来进行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微格教学要有录像, 以供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帮助汉教硕士分析其教学中的成败得失, 还可供集体观摩讨论, 或作为教学案例保存下来。组织微格教学时, 指导教师要重点把握好两点:第一, 每次微格教学要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 比如训练讲解、提问、反馈等教学行为, 或者训练语音、词语、语法点等语言要素怎么教;第二, 微格教学者的课堂语言应成为关注重点, 指导教师可以要求讲课者将其教学过程转写成文本并仔细研读, 引导他们发现授课时在语言表现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而思考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国际贸易硕士生的求职自我介绍 第2篇

学过的课程除了国际贸易专业本身的课程外,还深入学习了国际商务谈判,经济法,国际商法以及市场营销等课程。在学校期间共获得了7次奖学金,2次一等奖学金,3次二等奖学金,1次三等奖学金和1次光华奖学金。

由于本科期间优异的学习成绩,保送了研究生。除了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外,大学期间我还非常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锻炼,先后担任了班级的班长,学生会的职务以及管理论坛负责人等,通过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我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以及沟通能力。

另外大学期间我还在保险公司做兼职,通过保险业务的开展加深了我对客户以及市场这两个概念的认识。除此之外,我还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2次义务献血,3年去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儿童还有艾滋病宣传志愿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探索 第3篇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經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2]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3]陈融.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几个问题的探讨[C].潘文国.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二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工商管理硕士国际化能力研究 第4篇

一、国际化人才概念

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的渴求已成共识, 国内国外亦是如此, 稍有差异的是国外通常把“国际化人才”称为“全球公民”。虽然“全球公民”与本文研究的“国际化人才”这两个概念不能完全等同, 但从超越国界的全球化视野来看颇为相似。

追溯国内外学者关于国际化人才的研究可见, 各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定义各有侧重,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 本文从这些不同的侧重点着手分析现有的相关文献。

1. 侧重国际视野

以朱懿、张华英为代表的学者在谈到国际化人才时, 主要强调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此外, 清华北大等高校也将国际化人才定义为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人才。姚福生 (2008) 明确指出国际视野是指人们能从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可以看出, 国际视野是一个人在人才国际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本文认为国际视野是在广泛涉猎和熟悉世界各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能从世界的高度放眼未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素质和本领。

2. 侧重海外背景

由于全球在加速一体化进程, 国际间贸易交流日益频繁, 所以不少学者认为要想成为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海外背景。TCL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虞跃明 (1998) 认为国际化人才就是能讲外语和具备海外背景的人才。作为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咨询公司也强调具有海外工作经验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三大特征之一。海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一个人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沟通, 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 对外国文化和价值观能表示认同。这些学者从实践角度定义国际化人才, 抓住了国际化人才的核心内涵。

3. 侧重专业知识

目前国内高校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陆续推出各种措施推进国际化培养进程,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传授与应用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李秋生 (2006) 认为国际化人才首先体现在素质上。他指出国际化人才一般都具备扎实的先进知识和创新能力。张华英 (2003) 和陈军斌、屈展、孙燕波 (2009) 为代表的学者也认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 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的高层次人才。

4. 侧重国际认可

此外, 还有一部分学者特别看重人才的国际认可。他们认为国际化人才不能是自封的, 国际化人才需要有国际认可的标准化职业资格证书, 如CCIM (美国注册商业投资师) , PMP (项目管理师) , WBSA (国际商务策划师) 等。李秋生 (2006) 在分析国际化人才“化”在哪里时指出中国目前缺乏国际化人才, 因此国际化人才肯定要体现在国际认可上。

综上所述, 国内国外对国际化人才的定义莫衷一是, 基本上都采用罗列式的思辨方式。虽然缺乏逻辑交代, 但是可以得出, 其一致的界定因素有:拥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扎实的本专业国际化知识、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存在分歧点的界定因素有:外语能力、国际经历、本土人才国际化、终身学习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 国际化人才实质上是一种素质与能力的表现, 是素质国际化、能力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是拥有国际视野, 创新精神, 掌握国际一流专业知识, 熟悉相关国家语言和文化背景, 具备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二、国际化能力结构

现有的关于人的能力结构, 主要有两种论点:1904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二因素结构论, 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一般因素代表了个人基础的普通能力, 而特殊因素是与少数的特别活动有关的个人特殊能力;20世纪中叶, 一些学者提出了多层次结构论, 认为人的能力有三个层次: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能力;1998年,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合我国职业培训的特点, 在一项专题研究中首次将人的能力分成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

能力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目前已有国内学者关注了作为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如乔佳义 (1996) 、吕宏芬 (2013) 等认为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彭剑锋 (2005) 和范徽、吴友富 (2009) 强调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曹德明 (2011) 、肖肃 (2014) 指出外语能力是第一要素;于国婷、张建华、谢晓波 (2014) 则从应用实践角度出发, 确定了考察工商管理硕士的六个方面, 包括判断和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创新能力。

因此, 笔者认为国际化能力是多种能力所组成的多序列、多要素、多层次的动态多元综合体。结合工商管理硕士的特点、多层次结构论以及MBA教育的培养目标, 本文从应用实践的角度将工商管理硕士国际化能力概括为基础、执行、战略三个层面七大能力, 构建模型如图1。

1. 基础层面

(1) 外语应用能力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 至少掌握一两门外语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国际化人才更是如此。具备外语应用能力, 对工商管理硕士来说是从事国际事务, 顺利开拓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掌握语言不仅意味着能够熟练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 而且要能正确运用语言的动作表达形式。这种语言要求, 并不需要严格遵照外交官语言素质的要求, 只要能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所在领域的需求即可。

(2) 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信息将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面临新一轮革命, 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革命。谁抢先占领了信息高地, 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在管理实践工作中, 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工商管理硕士应该能够熟练凭借全球网络、各种媒体以及各路人脉资源获取并有效处理信息, 从中发现机遇、分析问题、解决需求。

2. 执行层面

(1) 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文化障碍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以文化为基础的国际惯例、商务行情、政治经济给工商领域的国际事务活动带来很大困难。如果不能在各国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积极沟通合作, 妥善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工商管理硕士必须能够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 善于融合多元文化, 求同存异, 掌握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技巧。

(2) 公关谈判能力

在全球贸易的大环境下, 竞争与合作同在, 各国商务往来因此也愈来愈频繁。在这种情况下, 掌握一定的谈判艺术就显得尤为关键, 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动。除了具备一流的专业知识, 工商管理硕士需要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不断演练, 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公关谈判技巧。

(3) 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

在瞬息万变的经济与管理环境中, 企业需要及时对变化做出反应, 所以工商管理硕士必须具有经营管理能力, 其中经营管理能力又包括领导能力、控制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等;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还需要在关键时刻冷静果断地拿主意、作决断、定方向,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决策能力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开放的提炼能力, 精准的预测能力、准确的决断能力。工商管理硕士在实践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磨炼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 为将来踏入国际市场做准备。

(4) 开拓与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 不如说是创造力的竞争。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带动着社会飞速向前发展, 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扩展, 所以工商管理硕士必须勇于开拓和创新。本文中的创新是指工商管理硕士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人思路的见解,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环境中, 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 并取得一定效益。

3. 战略层面

战略思维能力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素养为认识基础, 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思维能力。前瞻力就是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商业环境中, 领导者能够看清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有长远的规划策略, 正确预测未来, 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前瞻力的另一层意思是敢于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式、概念系统、范畴模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务战场, 没有战略眼光, 企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工商管理硕士来说, 没有战略思维和前瞻力, 就容易滞后于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因此, 工商管理硕士要注意不断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和前瞻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工商管理硕士国际化能力的研究, 笔者认为今后在MBA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的这些能力。

1. 创新教学方式, 打造国际接轨平台

中国传统教学一直采用的是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被动听的一对多模式, 对应用实践特征比较鲜明的MBA教育显然效果差强人意。因此, 高校有必要创新教学方式, 与国际接轨。除了经典的案例教学, 还可以采用学生小组课外调研和讨论、角色扮演、定期国际客座讲坛、专业国外实习甚至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国际课堂互动来完成教学。

2.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本土国际相结合

目前我国的课程建设照搬和翻译现象严重, 相反国内自编教材少见, 甚至一经采用就不再变动。为了培养MBA学员的国际化能力, 就要避免教材的陈旧过时, 除了借鉴国外经典案例, 更要结合中国市场实际经济状况编制本土化教材。在课程内容上, 高校可以增设跨文化沟通、国际文化等人文课程, 提高学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带领学生动起来

没有国际化师资, 就没有国际化的生源。加快MBA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就要秉承“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 即首先加大对现有MBA教师的培养, 定期派遣国外交流、进修或者走进企业观摩学习;其次, 实施“千人计划”聘请国外有经验的MBA教师或者通过远程教育实现虚拟教学。

参考文献

[1]Alexei, V.M.&G.M.Richard.The Value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for Performance of Multicultural teams[J].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04, (10) :104-111.

[2]吴少平.MBA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7) :40-44.

[3]曹德明, 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3) :1-5.

国际商务硕士英文简历表格 第5篇

Personal Details  
Name: yjbys.com Nationality: China PHOTO
Current Place: Guangzhou Height/Weight: 175 cm 60 kg
Marital Status: Single Age: 29 years
Career Objective and Work experience
Application type: Jobseeker
Preferred job titl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planning manager/supervisor: Property management dirtor or maneger 、 Automobile sales: Sale Director or Manager 、 Foreign language: Sale Director or Manager
Working life: 7 Title: Senior title
Job type: Full time Expected Start date: In a week
Expected salary: ¥8,000--¥12,000 Preferred working place: Guangzhou Shenzhen

国际贸易硕士 第6篇

在美国350个研究生院年度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2015年秋季留学生申请和招生报告》表明,2015年秋季首次申请硕士学位和文凭的国际学生中,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占最大份额,他们在这些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7成。对于印度学生来说,在过去3个招生周期内,初次注册人数已经有了两位数的增长,9成的印度研究生选择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或参加文凭项目。

工程学仍然是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学习领域。32%的国际学生最终申请了工程学。在首次注册的国际学生中,29%的人也选择了该学科。然而,该报告指出,2015-2016学年,工程学领域的最终申请和初次注册人数只有小幅度的增长,分别是2%和1%;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有大幅增长,分别为9%和11%。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主席苏珊娜·奥尔特加(Suzanne Ortega)说:“报告的结果证明,美国的硕士学位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享有很高声誉。虽然美国的博士学位一直被视为对国际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看到,国际学生已经认识到美国硕士教育的价值,硕士学位是进入多种行业的关键切入点。”

国际贸易硕士 第7篇

关键词: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培养目标,教学理念

一 引 言

面向世界加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是加快汉语教学、汉语学习和汉语应用国际化进程的一项核心工作。学科建设除了理论研究、标准制定以及教学规律的探索等学术建设以外,更为关键的是师资队伍建设。没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不仅汉语教学质量会直接受到影响,学科的学术建设以及汉语的国际化进程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推进汉语国际化的一项根本任务。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高度关注汉语师资问题,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些来,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积极开展对海外专兼职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派出一批又一批海外教师培训团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为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在汉语教学师资培养方面积极开拓新渠道,为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教育即是一例。

2007年3月30日,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并设立了24所试点院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方案》明确表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赵金铭(2007)指出:“要特别强调具备深厚汉语知识的必要,没有对所教语言的深切了解,就不能应对教学中出现的语言问题。母语为汉语的教师,尤其不能忽视对汉语的研习。”

“方法技巧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提示我们,在所有的知识中方法是最有用的知识,培养MTCSOL的汉语教学技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但是,最终的目标不一定要通过“直奔目标”的方式来实现,加强有关知识的教学恰能有助于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有助于教学技能的培养。知识就是力量,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能力。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方法和技巧的有限性,而不能单纯追求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本身并不是灵丹妙药,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孙德坤(2008)转引国外学者的研究指出:20世纪语言教学研究充满了对有效方法的寻求,但结果表明“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对象或环境,过去没有,今后恐怕也不会有”。我们认为,即使如此,教学方法仍然是语言教学研究的核心性和永恒性主题,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理论,更可以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要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传授教学方法,只是不要过于迷信方法,神化方法。

“海外汉语教学的复杂情况”提醒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简单地移植既有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更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方法和技巧。而要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培养MTCSOL依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根据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尝试适合于具体教学情况的方法和技巧,创造和积累适情对路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孙德坤(2008)指出,“研究结果显示,课堂活动和教学过程远不如先前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非常复杂,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应加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基本性质和特点、基本原则和模式,以及课堂教学与管理基本方法的教学,以应对海外多样多变的教学需求和“杂乱无章”的课堂教学,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这应该成为MTCSOL培养方案的一个实施策略。

四 小 结

就目前对MTCSOL的培养来说,本文主张应采取知识和方法并重的教学理念,即方案中的知识类课程和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训练类课程并重,具体课程的教学实施也要知识和方法并重,这样才可能更有利于教学技能的形成。大讲、多讲知识和理论的教学理念不足取,传授知识和理论要考虑实用性问题。大讲、多讲方法和技巧的教学理念也不足取,传授方法和训练教学技能要针对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知识的传授应尽量全面系统,但应突出汉语汉字基础知识和中华文化知识的教学。不要以为这两方面知识是MTCSOL当然都熟知熟悉的,从未来工作的角度看这两方面的知识可能是他们最欠缺的。而不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汉语教学,不论在何处进行汉语教学,都离不开这两项内容,因此它们当是知识教学的核心。

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与训练也应尽量全面系统,但应突出基于外语教学基本原理而设定的方法、课堂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方法的培训,突出自行设计或选配教材的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培训。这些是最基本的教学能力的体现,尤其是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当然可以传授,但不要过多地寄希望于此。一个优秀的教师绝不应仅仅是他人经验和方法的实践者、应用者,而应是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探索者、创造者。就MTCSOL来讲,可以不高估他们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但不能低估他们在未来教学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潜能潜质。

[附 注]

国际贸易硕士 第8篇

一、必要性

在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设置文学课程的必要性显见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还是国外的汉语国际教育课堂都存在大量的来自文学作品的语料, 除了汉语言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文化课程之外, 一些语言技能课程如精读、高级汉语、视听说等课程中文学作品也很常见。近年来, 随着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 以网络、多媒体、影视为媒介的通俗文化、消费文化日益渗透并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和思维, 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进入了汉语教学课堂中, 而这些影视作品大多都是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 如能将两者结合进行教学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文学作品的语言有口语、书面语, 有描述语体和评论语体等, 各种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中都有呈现, 具有“全语体”化的特征, 它贴近生活、自然真实, 充分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尤其是高级阶段) 的重要语料库。其次, 能充分体现文学教学的应用价值的是其强大的社会认知功能, 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全息载体”, 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 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中国社会。这一点在当前中国国际地位上显著提高, 国际上迫切需要全面认识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举一个例子, 台湾问题始终是汉语课堂上的一个敏感问题, 极易产生“跨文化误读”, 我们的官方宣传难令他们信服, 不妨选择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名作《乡愁》让学生阅读。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些诗句语言浅显, 情感真挚, 台湾民众的怀乡愿望跃然纸上, 这与报刊杂志的生硬说教相比, 其感染力和说服力不言而喻。

二、教学内容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 内容浩如烟海, 因而专业硕士培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鉴于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 不强调文化专业知识的深度, 但应保证文化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首先要具有“史”的意识, 对中国文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其次是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学习。前者是“面”, 后者是“点”, 要做到点面结合, 才能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专业硕士学习中国文学等文化专业知识的目的是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提高中国文化传播的能力。“文化研究”可以说为中国文学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专业硕士可在“文化主题”的总领下, 对中国文学进行“主题式”教学与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简明扼要, 不宜量大繁复。从体裁上来说, 诗歌、散文较易安排教学, 小说、戏剧一般篇幅都较长, 因而宜选取短小而又兼具代表性的作品, 较长作品一般采用“节选”或“梗概”式的处理方式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

传统的文学专业教学是一种知识型的教学, 课堂上一般只是教师一人讲授, 缺乏学生的互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学教学应是一种“应用型”的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应用”这一教学原则和特点是一个新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认为专业硕士首先应关注学生的“文化误读”现象。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 他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观念出发, 对中国文学作一种“跨文化式”的阅读和理解, 极易产生大量的“文化误读”, 因此专业硕士应加强“中外文化对比”的学习, 增强文化课堂上的“跨文化”阐释能力。具体到课堂教学上, 忌教师一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发言。课后练习设计应避免过多的“知识型”和“记忆型”的练习, 而应多开发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极发表不同文化观点的练习形式。其次,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学教学要处理好语言教学和知识传授的关系。过去以“语言教学为主, 文化教学为辅”的观点一致占主导地位, 在新形势下这一观点是否适当值得再研究。文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阅读, 增进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因此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只是必要的媒介和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文学教学中语言学习不应再占主导地位。但应注意的是, 与传统文学专业教学不同, 语言教学仍是实际教学中必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学习者是汉语非母语的外国人。教师首先应解释词语、讲解句意、疏通语篇, 然后再讲授文本的文学文化意义。相关的词汇等语言知识也应设计适当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掌握。

四、关于“核心文化”学习的思考与建议

2009年版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包括“在职”和“全日制”两种方案) 中列出了文化类课程, 其中“在职”方案包括必修课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选修课 (中国思想史、当代中国概况、国际政治与经济专题、国别与地域文化、礼仪与公共关系、中华文化技能) ;“全日制”方案包括“核心课程” (中华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交际) 、“拓展课程” (中国思想史、国别地域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专题、礼仪与国际关系) 、“训练课程”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 。由此提醒我们注意这样一个问题, 专业硕士应学习掌握什么样的“核心文化”?以“全日制”方案为例, 虽然设置了“核心课程”, 但却显得范围大而笼统, 课程内容欠明晰和具体化, 课程的规范性难以把握, 实际操作性也显得不强。相关“拓展课程”和“训练课程”中除“中国思想史”有明确的专业指向 (即中国哲学) 和学科定位, 属于“核心文化”内容以外, 其他几类虽都具有学习的必要, 但却或属于中华文化的“表层文化”、“日常文化” (如中华文化才艺) 的层级, 或属于核心文化之外的“外缘文化”。当前, 专业硕士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共识, 因此本文提出专业硕士要加强“核心文化”的学习的问题。那么, “核心文化”是什么?核心文化是指具有鲜明的历史演进轨迹、清晰的专业学习内容、深厚的学科研究基础的中国文化专业知识, 如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专业硕士必须加强这些“核心文化”知识的学习, 才能培育自身知识结构的坚实基础。因此, 本文建议培养方案中的“中华文化与传播”这一核心课程应具有更为清晰的专业知识指向, 可在“拓展课程”中增加文、史、哲相关专业内容, 具体到与本文相关的问题, 可增设“中国文学与文化传播”或类似题目的的课程内容。

摘要: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汉语国际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设置。文学语言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语料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应加强对文学史和重点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外文化对比和“跨文化”视野的研究是文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和原则。专业硕士应加强对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核心文化”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学教学,专业硕士培养,核心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阳.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8.

[2]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8.

[3]于燕京.中国文化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8.

[4]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5]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国际贸易硕士 第9篇

既然这个问题很重要, 我们又是如何研究解决的呢?笔者大致翻阅了一下近年的期刊杂志, 发现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还是很多的, 而关于管理方面, 虽然也有提及, 但是似乎没有专门的论述。下面笔者愿意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 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一个必要手段。那么, 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呢?笔者认为, 控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因为“控制观点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 是一个目的系统, 为了完成教学系统的既定目标, 排除使目的系统偏离预定轨道的种种干扰, 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教师必须即时进行调整。”[3]我们需要培养的控制性管理能力就是使教学不偏离目标, 顺利在既定轨道上运行, 保证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能力, 它大体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自身的控制, 第一个具体表现为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控制, 汉硕学生经过专业的培养教育, 在国外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随时反思自己是否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思维上是否体现了文化上的兼容性甚至包容性, 因为海外汉语课堂实质上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两方的交流, 障碍应该是课堂上的主要矛盾, 这种障碍包括语言交流上的, 也包括文化上的, 如何春风化雨地对障碍壁垒进行顺利消除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任何不理解都能产生矛盾, 所以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 使其总是处于国际化的高度, 不能固守某种执念, 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和尊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文化信息, 同时引导学生能够接受不同于自己文化的东西, 求同存异, 对学生来说, 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 唯有教师有这种多元文化共生的平等思想, 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让学生做到“有令则行, 有禁则止”。自身控制的第二个表现是对自身情绪和状态的控制。我们的汉硕学生实际上也是二十多岁刚成年的孩子, 所谓成年, 不过是指年龄上达到了一定的指标, 但事实上, 大部分学生都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 第一次出国就要开始工作, 而且大多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 (女) , 也是被家人一路呵护宠爱长大的, 对他们来说, 可能一点挫折, 一丝委屈都会影响心情。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呈现一种完美的教学状态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良情绪, 但是能否控制好它需要的则是智慧, 所以培养汉硕学生具有较高的情绪管理控制水平, 加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 呈现健康的心理状态, 是保证教学管理有序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其次是对教学的控制。教学控制首要是控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不要空泛, 举例来说, 一堂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是“让学生学会环境描写”而不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会让学生有实在的收获, 这种成就感的存在会使课堂教学即使不经过特殊管理也能顺利进行。第二个是控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应该是“跳一跳, 够得着”的篮板, 让学生有挑战的兴趣同时有获得成功的渴望, 它也应该且必须是富有趣味性的东西, 不是任何脱离实际的强行灌输, 也不应该是教师的布道场, 有兴趣就有注意力和记忆力, 所以有效地控制教学内容也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隐形手段。第三个是控制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有效率意识, 要重视教学内容、时间与结果三者之间的性价比, 无论是教学环节和步骤的实施还是课堂活动的展开, 都要有预设的时间, 要有控制, 如果任由自己或学生的兴趣而天马行空, 短期看是破坏了教学进度和滥用了课堂时间, 长期看在秩序的建立上给教学管理埋下了隐患。

再一点是对学生的控制。一是要控制学生习惯的培养, 要有对常规管理规定切实遵守的意识。严明的赏罚措施是既定制度顺利施行的根本保障, 教师应努力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地解决问题, 比如迟到的同学吃不到老师的糖, 上课发言积极的同学会得到一些奖励, 当然奖面不要太狭窄, 要包括各个方面, 让每个人都有得到的可能。二要控制学生的情绪, 儿童很容易激动, 课堂上不要泛滥他们的感情, 做游戏如果太兴奋, 教师要适时给他们“降温”, 如果孩子们对学习的内容毫无兴趣, 教师要给教学内容“加热”, 使气氛活跃起来。

最后是对环境的控制, 第一个是客观环境的控制, 教师当然要确保教室有适宜的温度、柔和的光线和安静的氛围以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个是软环境的控制, 包括学习气氛和人际关系, 教师要善于营造好的班级气氛, 通过适当干预, 让孩子们有合适的分组, 融洽的关系等等, 这些控制性的手段都会让教学毋须管理而有效进行。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 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指向的。本文针对目前海外志愿者们在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方面的不足, 提出要从几个方面加强对汉硕学生控制性管理能力的培养, 以保证既定教学目标能够实现。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管理,控制性,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秀珍.泰国汉语教学现状与展望[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11:10

[2]邓科香.泰国初中学生韩语学习动机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2010:32

国际贸易硕士 第10篇

关键词:师资培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胜任力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实际上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且这种要求是多方面的, 这在有关的培养目标中就可以明确地看出:“在学科方向方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不再是单纯追求学术的, 而是以汉语国际推广为宗旨的应用型专业, 培养的硕士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较好承担汉语教学任务, 还要具有较强的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管理和文化交流的能力, 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这就为我们明确了培养目标。” ( 徐宝妹, 吴春相, 2008: 44)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带有学科专业自身的特点, 要求培养工作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这些才能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教学内容应以师资培训为导向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要在有要求、有指导的情况下进行, 避免随意性, 因而要建立标准, 保证质量。相关培养课程提供给学生的, 是否是其最需要的? 如果不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就是随意性的培养内容 ( 也就是效用低的内容) 。如何避免培训者的教学随意性? 任何内容都有可能对某些被培训者是无效的 ( 包括已经掌握的) ,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之一是教学设计不从内容出发, 教学内容由被培训者根据需要自己去选取、确定, 但培养框架和细节的确定依据是他们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教学。①

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技能的训练, 教学者要具有训练学习者技能的教学能力同样也要通过训练获得。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对教学技能的训练是放在第一位的, 这从有关的培训大纲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中就可以看到。

我们认为要想使所培养的汉语教学人才能够胜任海内外各种教学情境的考验, 就要从作为教学师资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有意识地全方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展开培养。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中标准化与灵活性相结合能力的培养

在班级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 课堂上的教学大部分是面向全体学习者的标准化教学, 实际上教学的标准化与学习者个性的发挥是存在着矛盾的, 在汉语国际教育经常会遇到的教学情境中对学习者个体的关注都是比较多的,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教学适应性要强, 也就是教学适应面要宽, 有能力适应各种教学环境、各种课程和各种学习者的不同情况。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是由以内容为导向转向以教学对象为导向, 其实以往国内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并非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因素, 但教学对象的单一化、固定化使教学对象不足以成为教学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就形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学习经历中由于教学的标准化而忽视教学对象个体差异性的情况比较多见。其实任何教学都不能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因素, 只是教学对象被考虑的程度有所不同。目前要强调和突出的是对教学对象的适应, 其实这是对教学对象个体学习需求的适应。教学对象的需求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变化, 变得更为多样化, 使原有的教学不相适应, 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的学习需求。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对象的需求与以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有所不同, 这个变化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学习需求是可以通过引导 ( 考试、证书等) 而发生改变的, 但是对需求的重视不应当发生改变, 所以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要树立他们重视学习者个体学习需求的意识以及培养他们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灵活调整以满足学习者各种学习需求的能力。这就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具备弹性地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能力, 也就是有能力使教学在一定范围、限度内具备灵活性。

完成教学计划并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者要按照教学标准实施教学, 但是发挥学习者的作用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 实际上如果通过把两者相结合而处理好其间的关系会对教学的开展带来有利的保障, 所以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时应当重视他们将教学的标准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标准化实质上是一种相对比较固化的教学要求, 与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教学灵活性相结合就要求教师从最终的一种理想状态的静态的教学思路, 转变到随时监控、反馈的一种灵活的教学思路上。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学习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教学周期看似较长 ( 目前是三年) , 但是实际进行课程学习的时间很有限③,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就充满着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协调好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于专业硕士来说,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仅是完成专业学习的要求, 而且也是完成教学实习任务以及入职以后开展教学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知识不足是重要的问题, 还是教学能力不足是更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 知识可以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获得获取的方法, 知识的传授比能力的培养更容易, 而且知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 而能力的培养仅靠学生自己则难免效率低, 还可能会走弯路, 所以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是更需要也更为宝贵的。④

在实际的教学中, 师资首先要具备的是教学能力, 这在招聘赴海外志愿者教师时也是考核的重点, 同时这也就是作为应用型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应该培训的重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知识再丰富, 如果教学能力不强, 也难以胜任将要面临的教学工作。实际上, 在实际开展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涉及的知识是有限的, 可以在工作 ( 实习) 阶段和备课之时进行补充。而且,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对象的甄选和录取阶段, 就应该汰除知识基础太差的考生。在经过有效筛选的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 就可以在补充或深化一些专业知识和才艺的基础上, 集中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源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 以便他们能够尽早、尽快地胜任教学实习和今后教学岗位上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李培毓. (2013) .《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大纲》浅析[J], 国际汉语教育, 2013 (2) :27-33.

国际贸易硕士 第11篇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演愈烈, 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想进入中国投资生产, 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很多中国企业也纷纷开展境外投资。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象征着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大调整”与“大过渡”阶段。这种背景与中国当前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及展望,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从钢铁、水泥、等产品的走出去, 发展到核电、高铁、电信等高端科技类装备走出国门。所以具备国际商务决策与管理能力又熟悉贸易法规的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在当前时期, 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方向和路径,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国际化作出贡献。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应该在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比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谈判能力。同时,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北京服装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立足于自身纺织行业的优势, 在专业方向设置时紧紧贴近现在服装纺织企业的需求, 并且在葫芦岛泳装集群开展实践与教学基地, 使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在具备特色的情况下又加强了实践性。

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MIB) 的研究方向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以服装命名并且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的全日制综合高等学校。学校拥有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等实验室, 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 与纺织协会、服装公司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自身学院的特色, 北京服装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服装纺织行业密切联系, 培养出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能熟悉国内外服装产业环境, 清楚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 在服装企业海外拓展和品牌推广上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综合以上需求, 北京服装学院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制定了服装企业跨国投资与经营、服装品牌全球运营管理和服装跨境电子商务三个研究方向。

1.服装企业跨国投资与并购

中国企业投资从无到有, 在近几年有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中国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总成本的逐步增加, 很多服装企业不得不“走出去”, 开展跨国投资与经营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例如越南在成功加入TPP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后, 可享受纺织品零关税出口到美国。为了降低价格增加产品竞争力很多中国企业选择到越南建厂生产产品再出口美国。这样一来, 产品在美国的价格比预先减少了将近20%的关税。服装企业跨国投资与并购正是为企业在跨国投资经营输送人才, 使企业在跨国投资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增加效率。主要学习国际商务、资本市场与跨国并购、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管理、国际市场调研等课程。

2.服装品牌全球运营管理

一个在国内成熟运营的品牌, 如果想要持续发展壮大, 就要开拓海外市场做好海外市场的运营管理。品牌的运营管理需要对整个运营过程从计划、实施到控制的每一阶段做好统筹管理, 处理好生产与服务的关系, 使企业在品牌海外推广方面能更加顺利。在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运营管理能为企业控制好质量、成本、时间和柔性, 从根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服装品牌全球运营管理方向开设了国际营销管理、国际风险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

3.服装跨境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跨境电子商务指的是分属于不同关境的几个交易主体, 通过已经预先建立好的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支付和结算, 并通过跨境物流完成商品的送达和交易的一种国际性质的商业活动。服装跨境电子商务方向为企业输送既熟悉电子商务流程, 又对国际商务活动有一定了解的综合人才。主要开设了服装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实务模拟等课程。

三、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从1991 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 专业硕士的定位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 专业硕士的培养偏重于实践应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国际贸易流程的操作实践性, 同时还要拥有跨国企业管理的能力。北京服装学院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了多方面的实践机会, 不仅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开展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学习、优秀企业参观学习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 使国际商务硕士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下面以北京服装学院葫芦岛泳装教学实践基地为例介绍。

1.葫芦岛泳装基地介绍

葫芦岛兴城是我国著名的泳装名城, 以泳装生产、销售为主, 配有餐饮娱乐、温泉洗浴、旅游购物、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葫芦岛泳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全球泳衣产量的五分之一。兴城同样也是我国43 个产业集群中唯一一个泳装产业集群, 当地企业集聚性强, 政府扶持力度大。葫芦岛兴城的泳装产业集群不仅在国内市场份额很高, 同时在俄罗斯、美国、东南亚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日均订单为300 左右, 出口额5000美元。随着葫芦岛泳装电子商务近些年蓬勃发展, 聚集了大大小小4000 家电商企业, 2014 年11 月中国泳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启动, 标志着全国第一家产业集群O2O模式的开启。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架为商品开启了快速通道, 实现商品报关、结汇、退税高效化。北京服装学院与葫芦岛泳装基地搭建平台, 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体企业、产业集群的机会, 学习更多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技能。

2.跨境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

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服装跨境电子商务研究方向和葫芦岛兴城泳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让学生深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 了解企业的基本运营模式, 熟悉跨境电商的贸易流程。这部分实践主要包括参观普通泳装电子商务企业和参观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首先组织学生参观葫芦岛在国内电子商务方向表现较为突出的企业, 了解一个电商的基本组织结构, 基本运营情况, 对电子商务企业有了基本认识。其次参观跨境电子商务企业, 对比跨境电商与国内电商的区别, 学习跨境电商跨国经营的基本贸易流程, 并且与理论课程服装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实际模拟紧密结合。跨境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同时还能开阔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思考, 在实践中寻找服装跨境电子商务的自主研究方向。

葫芦岛泳装电子商务飞速的发展, 依托的是一个强大高效的物流体系。葫芦岛兴城计划建设了一个5 万平的国际仓储物流中心, 第一期2 万平项目已经投入使用, 依托此物流中心兴城泳装集群完成了对海关退税、仓储、物流配送一站式管理, 方便了电商企业, 扩大了境外市场, 有力促进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商家的云集, 产品的汇聚和商品的流通。国际商务研究生通过在仓储物流中心的实践, 更加熟悉跨境电商企业, 对有关海关退税、仓储物流管理方面有了基础性的认识。

四、结语

从2010 年全国开始招收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以来, 国际商务专硕教学已经开展了五个年头, 实践与教学相结合一直是该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方向。而国际商务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北京服装学院在2015 年初次招收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结合其他高校办学经验与本校办学风格, 北京服装学院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上形成了自己的格调, 开展双导师 (校内导师, 校外导师) 培养, 校外导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给学生更多结合实际的指导;实践教学基地培养, 为学生提供更多与服装纺织贸易行业相接触的机会, 使学生加强对贸易流程的熟悉。课本学习的知识最终都要与实践相结合, 这也是专业硕士开展的初衷, 对国际商务硕士实践教学进行研究, 为社会输送实干型人才, 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专业硕士相比于学术型硕士, 应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MIB) 特点和自身服装纺织领域优势, 北京服装学院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在专业方向设置时牢牢抓住自身特色, 将国际商务与服装行业紧密结合;同时又注重实践教学, 使学生将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实际运用向结合。本文以北京服装学院葫芦岛泳装基地为例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为其他高校国际商务专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上一篇:仿真结果分析下一篇:公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