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2024-07-18

《爱如茉莉》教学实录(精选9篇)

《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第1篇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新课文, 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 犹如平淡无奇的茉莉, 洁白纯洁, 素雅温馨。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 简洁、含蓄, 让人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 急于披文以体察具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 感悟、理解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的爱平淡却深厚的情感。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回顾, 引发探究的主题

(1) 复习:上一节课, 我们读通了课文, 认识了茉莉, 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茉莉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看图:多媒体出示茉莉的图片, 学生欣赏。

(3) 练说:引导学生用“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等词语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茉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茉莉图片,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为他们铺设了语言训练的台阶。学生通过运用文本中的词语练习表达感知到的事物, 不仅能够提高借助关键词进行遣词造句的能力, 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4) 质疑:为什么妈妈认为爱如茉莉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用心去捕捉、去体会父母间如茉莉般清香纯净的温情和真爱。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 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这一环节围绕作者对茉莉的感受的变化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文章隐含的线索, 使学生在探求“爱”和“茉莉”之间的关系时思路更加清晰, 更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朗读感悟, 师生共品爱的细节

(1) 描述: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 只要你们关注细节, 就能从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 捕捉到茉莉般淡淡的真情, 淡淡的爱。

(2) 要求:自读课文, 圈圈点点, 抓住关键词好好品一品, 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 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写感受的时间, 就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想和思考学习所得的时间。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一节课学生肯定不会立竿见影, 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每节课都有这么一点时间, 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文字的温度。

(3) 小组讨论: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 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4) 班级交流 (预设) 。

(1) 第二天早晨……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 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 便直奔医院。

引导1:爸爸是怎样知道妈妈生病住院的?课文中没有给出答案, 和小组同学交流。

引导2:从“直奔”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有句唐诗说得好:“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

(2) 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这段话中你从哪里感受到真爱?

引导2:一握、一笑、一探, 多么细微的举动, 关注这些生活中的细节, 你就能从平淡无奇中感受到真爱!像作者这样通过环境烘托和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值得我们借鉴。 (停顿一下) 静静地守候, 默默地关心, 就连阳光也不忍心打搅他们。母亲那恬静的微笑, 父亲那紧握的手, 不正是真爱的姿势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病房, 感受那静静的爱。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 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 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 延伸学生的理解, 进行完善, 同时通过教师的话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 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者感受不深的。把教师的理解评价与学生的理解结合起来, 就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认识。

师引读:一切都是……一切都……谁能将这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你的感受。

小结:手握着手, 心连着心, 没有惊天动地, 没有豪言壮语, 爱就是这静静的守候, 默默的关心, 这么简单, 这么纯净, 就像茉莉的幽香一样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

(3)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引导3: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 (幽香的是气味, 不可能钻进心里, 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 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小结:原来爱随处可见, 随处可感, 它果真如茉莉般平淡无奇, 却耐人寻味啊!千言万语, 汇成一句话: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透过作者的情感变化, 体会作者父母朴实真挚的感情。展示父母在病房静静守候的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字词句去体会父母之间的深情, 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 分句练习朗读, 而后再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 将学生的感情推上一个新的高潮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段。教师进一步用自己的范读来推动学生的感情向纵深发展, 从而让学生达到借助图画, 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特定情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3. 赏读悟情, 生生互抒爱的感言

(1) 过渡: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 老师相信, 通过朗读你们一定在课文中捕捉到很多关于爱的信息, 请同学们在书的旁边写上几句关于爱的感言。

(2) 交流:让我们再一次来分享爱的感言。

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鼓励, 引导学生写在黑板上, 评价语言:这么诗化的语言赶快留在黑板上;多么富有哲理啊;这是你独特的感悟;多么温情的感言;这么美的句子不写在黑板上太浪费了;多么细腻的话语;太精彩了;你说的真棒;这句话真经典……估计学生的交流会有:爱是一声轻轻的叮嘱;爱是嘴角边一个恬静的微笑;爱是一双紧握的大手……

设计意图: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平常, 仔细体会, 意味深长。“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 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 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板书这几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 给学生具体的方法, 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鼓励学生、引导学生, 学生知道做什么, 知道怎么做。这样长期训练就可以真正学到语文, 并且具备自己的学习方法。

(3) 感悟:让我们凭借着语言文字来细细咀嚼消化这些爱的诠释。

(4) 配乐朗读与感言相关的语句。

4. 总结升华, 明了爱的真谛

(1) (指板书) 爱到底是什么?同学们给我们作了诠释, 难怪女儿情不自禁地吟出“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引读板书一首爱的小诗。 (根据老师的手势深情朗读)

(2) 小结:爱是细小的, 爱是琐碎的, 但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都弥漫着爱的痕迹。

5. 诵读积累, 深化爱的意义

(1) 朗读全文, 整体回归。

(2) 出示小诗, 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 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 清幽香远。

(1) 读一读, 背一背。

(2) 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想一想, 议一议, 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初中课文《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第2篇

初中课文《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今天,陈老师要跟咱们班的同学谈一个非常非常之重要的话题——咱们谈谈爱情。说到爱情,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节日呢?

生:情人节。(全班大笑)

师:好,咱们就说说这个“情人节”吧!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所了解的“情人节”?

生:“情人节”那天,很多人会买玫瑰花、巧克力送给自己心爱的人。

生:“情人节”的时候,街上的餐馆都很热闹,有一些恋人会在一起吃饭。

生:很多人都会送各种各样的礼物给自己心爱的人。

师:看来你们了解的还真不少,愿意给老师做个参谋吗?假如陈老师现在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你建议我怎么做呢?

生:可以送她玫瑰花,然后说好听的话给她听。

师:你很懂得烂漫!

生:可以请他吃烛光晚餐!

师:你更烂漫。同学们,看来表达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山盟海誓是爱,默默关怀也是爱。今天,咱们就要一起去感受一份平凡而朴实的爱。

教学过程:

一、读题品题,感受课题之妙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我们要上的这一课的课题?

生:爱如茉莉。

师:注意,“茉莉”读轻声,你再读。(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师:再看看这个课题——爱如茉莉。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怎样?

生:我觉得这个题目取得很好,充满了神秘。

师:的确,能让人产生悬念的题目,是个好题目。

生: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很简单,却很有韵味。

师:的确,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同学们在写习作时,也不要忘记给你的作文取个好题。

二、读词读文,理清文章脉络

师: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能读通课文了吗?这篇课文有很多四字词语,不好读,考考大家?

大屏幕出示词语(其中带点字为本课生字):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一本正经 清醒含笑 揉揉胳膊

睡眼蒙眬 蹑手蹑脚 布满血丝

师:自由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能不能把它们都读好。(生自由读)

师:谁给大家读第一组。(指名读)

师:不错,三个词,12个字,读对了11个,注意这个“缕”字,它是个生字,不好读,你再读。(生再读)

师:不错。你们知道这组词语都是写什么的吗?

生:是写“茉莉”的。

师:谁能把词语的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较快)孩子,读得慢些就有感觉了。就像这样——(师范读,生再读,有很大的变化)咱们也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再看第二组……

(第二、三组词语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分别是写妈妈和爸爸的,同时边听其他同学读边想像词语所表现的动作、神态。)

师:词语读得不错。这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映儿一家之间的事儿,读完之后,难忘的一幕幕依然在眼前萦绕。作者在写这篇课文的时候,主要给我们描述了哪三个场景呢?不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思考这个问题。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场景主要写了什么?

生:第一个场景主要讲发生在黄昏的事。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主要讲了映儿问妈妈“你爱爸爸吗”。

师:有补充的吗?

生:映儿还问妈妈“真爱像什么”,妈妈回答“真爱像茉莉”。映儿不理解。

师:是的,知道写了几个人物,在干什么,这是归纳段落内容的好方法。谁能按照这种方法来说说第二个场景写了什么?

生:第二个场景主要写妈妈关心爸爸,自己生病了,还想着答应爸爸的那顿饺子。而爸爸首先想到的是直奔医院去照顾妈妈。

师:概括得不错。那第三个场景呢?

生:第三个场景写在医院里,爸爸妈妈为了对方,一夜都没有睡好。

生:第三个场景写了在病房里,爸爸妈妈互相关心的一幕。

师: 是啊,这一个个场景,这一幅幅画面,其实都凝聚着映儿爸爸妈妈之间的那份——(生答:真情、真心)一个字:爱。让我们一起用心来写写这个字。(板书:爱)

三、静读细品,感悟细节真爱

师:爱要用心付出,爱更要用心体会。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映儿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动笔把有关的语句划出来。特别是句子中的哪个字、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这份爱,用重点号把它标出来,好好品味品味,并在课文旁边用简洁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开始默读课文。(生默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时间大概7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默读思考,相信同学们都已经从课文中找到了许多爱的细节,谁先把找到的给大家念一念,然后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同一片断,有不同感受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我找到的是第九自然段的第二句。(生读)我从这句话中读懂了爸爸非常的关心妈妈,为了妈妈能睡好,他坐着伏在床沿边睡了一夜。

(大屏幕出示: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师:还有谁对这个句子有感受的?

生:从这个句子中的“紧握”这个词我读懂了,爸爸担心妈妈睡不好,怕妈妈醒来不叫他,所以就紧紧地握住妈妈的手,从这里可以看出爸爸非常的细心。(板书:紧握)

师: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是学习的好方法。是的,紧握能传递一种力量。当爸爸有力的大手握住了妈妈柔软的小手,爱的幸福就在这手中传递啊!

师:谁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恬静”这个词可以看出妈妈是多么开心、幸福!

师:那是因为有了爱啊!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山盟海誓,我们感受着心与心的沟通。谁能把这种爱读出来?(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孩子,爱要慢慢用心体会,把它读得慢些,好吗?。(生再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病房里的一幕吧!(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这是怎样的一幕?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生:这是温馨的一幕。

生:这是感人的一幕。

生:这是和谐的一幕。

生:这是美好的一幕。

师:是啊,这样温馨、感人、美好的一幕,能把它读出来吗?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读得不错)

师:还有谁也被这句话感动的?请你也和他们一样把这句话读一读,好吗?(再指名读)

师:此时,我想你也一定被这样的场景打动了,才读得这么好!第九自然段还有哪些地方也让

你感受到了映儿父母之间的那份爱?

生:从第一句可以感受到。(生读)我从这句话中的“叮嘱”这个词可以看出爸爸知道妈妈喜欢茉莉花,叫映儿带一大把茉莉花,从中看出爸爸非常了解妈妈、关心妈妈。(板书:叮嘱)

(大屏幕出示:清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

师:知道对方的喜欢,并且喜欢着对方的喜欢,这也是一种爱!清香飘飘,溢满整个病房。我想看到茉莉花的时候,妈妈的内心也一定会溢满芬芳。

生:我从最后一句也感受到了这份爱。从“悄悄”、“轻轻柔柔”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此时的阳光也是非常的温柔,仿佛也被这一幕陶醉了。

(大屏幕出示: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生:我从“探”这个字中体会到了,此时此刻,连阳光也怕打搅了这温馨的一幕。

师:是啊,爱就像阳光,可以温暖我们的心。同学们,当文中出现景物描写时,一定要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感情。读书的时候要学会品味,作文的时候要学会运用,借描写景物来表达某种感情,这就叫——借景抒情。课文第九自然段,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谁能把这幅美妙的画面读出来?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你的声音里。

(自由读)

师:请你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生推荐一位女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这样

一幅美妙的画面。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映儿父母之间的爱?

生:还可以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看出来。生病的妈妈想到了答应爸爸的.那碗饺子,想到了爸爸会对自己的病情担心,却唯独没想到自己。这种爱让我感动。(板书:饺子)

师:是啊,一顿普普通通的饺子,一句善意的谎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爸妈之间的真情。还有谁要说的。

生:我从妈妈的话中读出了这种爱。妈妈说:“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妈妈为了爸爸忍受了一整夜的痛苦,这也是一种爱。

师:你很用心在体会。妈妈这样,爸爸呢?我们来看看爸爸的话,你还会有新的感受。

大屏幕出示:

“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两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中明白了为了对方,爸爸妈妈一夜都没有睡好。

生:我从中读出了爸爸非常的爱妈妈,妈妈也非常的爱爸爸。他们都在为对方着想。

师:是啊,爱是相互的,你的心中有我,我的心中有你,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谁给大家读读爸爸所说的这句话?

(生读)

师:听完他的朗读,你们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可是如果能把爸爸“边打哈欠”的感觉读出来就更好乐。

师:你很细心。注意到了爸爸的神态。你把这个句子给大家读一读,好吗?

(生读,读得不错)

师:一个“边打哈欠”,我们看出了爸爸为了妈妈,一夜没有睡好。这个部分还有哪些词语也看出了爸爸一夜没有睡好?(板书:布满血丝、睡眼蒙眬)谁再来读读爸爸说的这句话?

(生读,边读边做出了打哈欠的样子)

师:此时的爱,听不到豪言壮语,也没有甜言蜜语,但却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再来看看妈妈的话。面对这样的爸爸,此时的妈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妈妈会怎样说?

大屏幕出示:

妈妈 说:“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生:妈妈疲惫地说——(生感情朗读)

师:是啊,这疲惫的身影背后是心里满满的爱啊!

生:妈妈虚弱地说——(生感情朗读)

师:这虚弱当中依然有甜蜜的爱!

生:我觉得妈妈还是微笑地说,因为她这个时候觉得自己非常的幸福。虽然自己手脚都麻木了,但是有爸爸陪在她身边,这种关心让她很满足。——(生感情朗读)

生:妈妈充满甜蜜地说——(生感情朗读)

四、诗意小结,铺垫美丽期待

师:是啊,正如作者在原文中所写的,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课文有这么多令我们感动的细节。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着爱,体会着爱。这份爱虽然平凡,却是那样的真切又富有诗意!这样的爱不正像一首诗吗?让我们一起来抒写。咱们就以“爱在哪里”为开头,我先说第一句——爱在一顿普普通通的饺子里!

(指板书)爱在——

生:爱在爸爸紧握的手里。

生:爱在妈妈恬静的微笑里。

生:爱在爸爸蹑手蹑脚的动作里。

生:爱在爸爸的一句叮嘱里。

生:爱在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里。

生:爱在妈妈麻木的腿脚里。

生:爱在爸爸妈妈的心里。

《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第3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课文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生: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陪伴在一旁的句子。

师:父母执手而睡。还有吗?

生:妈妈住院了还叮嘱我煮饺子给爸爸吃。

师:嗯,还有吗?

生:听说妈妈住院了,爸爸直奔医院。

师:看来,课文中美好的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脑海里。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到描写这些画面的句子,自由读读,边读边想:为什么这些画面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师:谁来读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相信既然是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定能读得很好。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1.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2.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师:自由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谁来说说,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句子比第二个句子多了“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和“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师:多了这两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生:更具体了。

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多了两处更能体现妈妈很幸福。

师: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妈妈病了,嘴角还挂着恬静的微笑,那是因为爸爸关心她,照顾她。妈妈生病了,爸爸守在她身边,还紧握着她的手。

师:爸爸睡着了为什么要握住妈妈的手?

生:他怕妈妈晚上可能上厕所,但是不愿意打搅他。

师:因为爸爸晚上睡觉——

生(一起):睡得沉。

师:“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这是什么描写?

生(齐答):动作描写。

师:从这个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爸爸对妈妈的关心无微不至。

师:无微不至说得真好。一个小小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爸爸妈妈间平淡而深厚的爱。

师:“嘴角还挂着恬静的微笑”这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

师:你从这个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妈妈很幸福。

师:还有其他的词吗?

生:欣慰。

生:满足。

师:同学们,同样是一个情景,加入了细微的神态、动作描写后,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细微中感受到爸妈之间深厚的情感,这样一个普通的画面也就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像这样的描写就叫细节描写。

(板书归纳细节描写的特点。)

二、研读细节描写,体会表达效果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爱呢?

师给出自学提示:

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其他的细节描写,做好批注,重点要写出使用细节描写产生了什么效果。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写批注。)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谁第一个来交流?

生:请大家看6、7自然段:

……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

“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对妈妈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妈妈生病时还关心爸爸是否能吃上饭。

师:体会得很好!其实还有一个词语用得特别好,是哪一个?

生:虚弱。

师:对!虚弱说明什么?(身体很不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爸爸能不能吃上饺子),从这里更能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关心)

师:谁还来谈?

生:请大家看第8自然段: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我从“直奔”这个动词,感受到爸爸很在乎妈妈。

师:带着你的感受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师:接着谈。

生:请大家看10至16自然段: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把我拉了出去。

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我从“布满血丝”“打哈欠”“睡眼朦胧“看出爸爸为了照顾妈妈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从“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看出妈妈为了让爸爸睡好觉一晚上都不敢动。

师:能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来体会,你很会读书。爸爸怕妈妈有事不叫他,妈妈怕惊动了爸爸,一动不动。从这里我们更进一步感受到了他们彼此间的——(深情)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吧!一组读爸爸的话,二组读妈妈的话,三组读映儿的话,四组读旁白。

师:课文中有一处描写很特别: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师:一起来读读。

nlc202309031857

师:这是什么描写?一起告诉我?

师:从这处环境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前半句是对人的描写,后半句是对环境进行描写,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生:用环境衬托爸爸对妈妈的爱。

师:爸爸对妈妈的爱就像这阳光——(轻轻柔柔地)

师: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让人的情和景的美相得益彰。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是哪一个?

生:探。

师:你能换一个词吗?

生:照射。

生:照。

生:射。

……

师:把你们说的词换进去读一读,感觉一下,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探”是把阳光拟人化了,好像阳光怕打扰了爸爸妈妈似的。

师:说得真好。这个“探”字赋阳光以生命,它和我们一样都不忍惊扰这美好温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中,在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的同时来读读这句话吧。

师:父母之间的爱体现在手的描写上、眼睛的描写上、神态的描写上,还表现在互相关心对方的语言上。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等细节描写表情达意。文中的细节既刻画了人物,又渲染环境气氛,让我们不由得感叹道“爱如茉莉”。

师: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说“爱如茉莉”了吧。

生:爱像茉莉的香味一样淡淡的。

师:淡淡的,却——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三、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爱,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体味。这里有一段视频,每次我观看的时候,总会倍感温暖。大家一起仔细看、认真听,猜猜打动我的是什么细节?有没有什么细节打动了你呢?(播放中央台公益广告《灯光》)

(生议论纷纷。)

师:下面,就请把你们刚才说到的那一个个表情、动作,还有一句句话用文字表达出来。

师给出片段练习: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这段视频的内容。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教师布置学生习作。)

师:谁愿意将自己写的片段读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结合练笔要求边听边体会他的作品中哪些细节写得好……

师:这节课,我们从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等细节描写感受到了如茉莉般的真爱。还用自己细腻的笔触,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眼中的真情。希望以后,大家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细节,感受真情,传递真情。

(作者单位:黄石市黄石港区教研室)

由《爱如茉莉》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第4篇

从教伊始, 听前辈老师说:“语文嘛, 难教好糊弄!难就难在语文包罗万象, 没有统一的标尺;好在随便你怎么教都行, 都是语文, 至少与语文有关!”一语道破“语文”的“酸甜苦辣”。“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有意做作掩盖本来面貌的;虚假 (跟‘真’相对) :伪装、伪造、去伪存真”。“伪科学”指违背客观规律, 冒充科学理论用以骗人的错误的知识体系。依此类推, “伪语文”就是披着语文外衣, 行非语文或貌似语文之实的教学行为。

二、《爱如茉莉》教学案例: (节选)

前不久, 一青年教师执教《爱如茉莉》 (第二课时) 时, 是这样处理的:读词语导入, 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蕴含真爱的细节划下来, 关键的字词圈出来, 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生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细微平淡中的真爱吧!你关注了哪些细节?生答:……

多媒体展示细节1:第二天早晨, 妈妈用虚弱的声音……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引导:在妈妈看来, 生病与吃饺子哪个更重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把这份爱读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结:爱是一种约定, 一份担心……过渡:这顿妈妈煞费苦心布置的饺子, 爸爸吃了吗?多媒体展示细节2:然而, 爸爸……每天都去医院。引导: (1) 你从哪个词特别能感受到爸爸爱妈妈?可以看出爸爸当时的心情怎样? (直奔着急担心) (2) bēn和bèn有什么不同?爸爸的目的是什么? (bèn有目的, bēn无目的。直奔医院) (3) 谁来把爸爸对妈妈的这种爱读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结:爱是一份了解, 是心有灵犀, 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 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伪语文”万象与思考

1. 重视悟情说理, 漠视语言文字。

不难发现, 该节课中, “语言文字”的赏析只是感受“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一个凭借。这样做, 何异于吃了西瓜皮, 扔掉西瓜瓤?如果教师仅仅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主旨 (价值取向、情感基调) , 那么, 语文课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又有何异?笔者认为出现以上偏差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知存在偏差。其设置的课时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3) 凭借课文的学习, 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 学会爱, 表达爱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笔者认为目标 (2) 应变换如下:“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进一步学习体会课文表达的顺序和方法, 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课堂应坚定不移地关注“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注语言文字是永远的主旨和归宿。因为理解课文内容固然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依托, 但不是全部所在。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内化富有活力的语言, 丰富其语言的积累, 学生当堂理解、内化富有活力的语言, 就是完成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本文的表达方式来看, 本文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及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捕捉了生活中极易为人忽视或淡忘的生活细节来写, 深刻地阐释了爱的真谛。如:“一个清晨, 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 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 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床上, 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场景可谓触人心灵深处, 接着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初升的阳光这一景色细节, 为文章的感情渲染增色不少, 增强了表达效果。相信学生通过初读, 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平淡无奇的爱, “爱”一定会如涓涓细流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但学生能否懂得细节描写的妙处?能否在今后的阅读和作文时关注细节?这, 应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2. 肢解课文内容, 放大一孔之见。

细节描写固然是本文的写作特点, 当然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 是不是只关注每一个细节, 分割开来一个个解读、一个个品析就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呢?“我们不能把一个美丽的花瓶摔碎, 撷取一个个美丽的碎片交与学生欣赏。”诚然, 以上教学片段中, 交给学生的只是“一个个美丽的碎片”, 没有关注到全文的“起承转合”, 没有关注到全文的内在联系和语言的负载量因素。例如: (1) 茉莉花贯穿全文始终应得到关注。本文以“爱如茉莉”为题, 茉莉花贯穿全文始终:茉莉花旁发问———妈妈“爱, 就像茉莉吧”的回答———医院茉莉花香及“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的感悟。在品读细节之后, 教师宜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 感受文章的前后关联等字里行间“看似无意, 实则有心”巧妙安排。 (2) 语言的跳跃性应得到关注。以第7、8自然段为例 (摘录如下) 。“第二天早晨, 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 本来我答应……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 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 便直奔到医院。此后, 他每天都去医院。”文中, 一个“然而”带出“探望”、“陪护’等重点环节, 详略安排泾渭分明, 过渡显得水到渠成。初习作文者, 大抵会这样写:“过了一天, 爸爸回来了。一进门, 爸爸就问我:‘你妈妈呢?’我紧张极了, 忙想起事先想好的谎话, 说:‘哦, 妈妈到超市买东西去了……’可能是我太紧张, 我都不敢正视爸爸的眼睛……”倘若, 我们把这一段将第8自然段替换下来, 比较一下, 品鉴一下, 学生会得出什么感悟呢?这能否有利于他今后的作文取舍呢?

3. 张贴情感标签, 强制虚伪朗读。

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也说过:“好学生是读出来的, 不是教出来的。”但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体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 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过程中, 必然会提出有个性的阅读见解,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往往无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存在, 人为牵制约束了学生多元化阅读。《爱如茉莉》 (第二课时) 课堂中, 老师很重视学生的读, 读的次数颇多, 耗时亦不少, 积极地践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时目标。其突出表现在先贴情感类型标签, 再让学生“被”感动进而“引导”他们表达虚情假意。笔者以为, 师者应承担“导”的职责, 但“导”的度要把握得当, 不能听之任之, 不管不问, 但也不能越俎代庖, 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或“强迫”、或“骗取”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走下去。朗读指导中, 我们应根据需要, 选用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同时, 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基于语言文字赏析的, 带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阅读方法: (1) 加法:“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 我心疼地说:‘爸, 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 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 她一动我就惊醒了。’”联系上下文, 自然可以看出爸爸说话时的困倦与担心, 轻巧与小心。我们不妨在“爸爸边打哈欠边说”处加上“轻轻地”, 爸爸说话时的困倦神情、轻巧话语等细腻的关爱也许会更清晰、更传神。 (2) 减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时仅局限于体会“爱”, 并且纠缠不清。忽略了相应提示语的作用。“第二天早晨, 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 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 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 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 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倘若我们去掉“用虚弱的声音”练习读, 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再尝试与原文比较读, 自然不难体会病中的妈妈仍牵挂着爸爸, 那份淡雅、质朴的爱就跃然纸上、沁人心脾。

4. 多媒体运用失当, 变辅助为主打。

张庆老师说过, 语文姓语, 小语姓小。话语朴素, 却切中肯綮。然而, 日常教学中, 我们老师往往不知不觉间行走在“语文”的边缘, 不深入钻研教材, 不挖掘教材的语文教学因素, 而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课件, 一味地在多媒体运用上动“心思”, 一味在课件制作上求“花样”, 极力在形式上求新、求异, 总想一鸣惊人!课堂上, 学生的写字指导、朗读指导可以舍弃, 自读自悟可以淡化, 当堂积累巩固可以省略, 唯一不能舍弃的便是课前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 须有条不紊地、不折不扣地进行到底。以致课堂上不见学生阅读、练习、探究、鉴赏文本, 倒成了形态各异的课件的大展示。殊不知, 计算机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多媒体的运用须把握适用、适度、适时等要素。

上述种种脱离语言文字本身或游离于语言文字边缘的“伪语文”现象纷繁复杂, 产生的根源有主观认识的偏差, 也有来自于外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热闹、花哨、多元的“语文课堂”中“语文”元素在不知不觉中丧失, 当引起大家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摘要:课改的春风拂过大江南北, 影响着、改变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伪语文”也应运而生。本文以《爱如茉莉》教学案例为例, 剖析“伪语文”之“重视悟情说理, 漠视语言文字”、“肢解课文内容, 放大一孔之见”、“张贴情感标签, 强制虚伪朗读”等现象, 并提出相应对策。

《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第5篇

整理:聊城莘县明天小学 鞠 明

前言:2012年12月20日,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聊城市教育局特聘学术顾问于永正老师莅临聊城莘县指导语文教学工作。他执教的《爱如茉莉》令在座的听课老师为之震撼,他和蔼可亲的教态、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妙绝伦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尽情领略了大师的风范。回味于老师的课堂,可真是“平淡无奇处,茉莉幽香来……”

现将于老师的课堂实录整理如下,以供我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学习。

(主持人介绍于老师后)

师: 刚才主持人说的话不能全信。不过有一点可以信,我确实姓于,叫于永正。(学生大笑)我们是老乡,山东人,在江苏工作。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下册的课文叫“爱如茉莉”。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生大声齐读)

师:读书声音要小一点,小一点有味道,下面开始读。(生小声齐读)我知道你们预习的一定很充分,非常的充分,我猜的对不对。生:预习了。

师:考大家一个字。(板书“嗔”)读什么? 生:嗔(chēn)

师:再加一个字。(板书“嗔怪”嗔字上加点)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生:带点字的意思是在上面加上注音。(全场哄笑)师:怪我,没说清要求。我是让大家解释一下字的意思。

生:微微发怒。师:你查字典了吗? 生:查了,是发怒的意思!

师:你没查。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谁再来说? 生:是责怪。

师:你查字典了吗?(生点头)你们查的什么字典?(哄笑)师:一看你就没有查字典。新华字典上只有一个解释,我要求的是对生字查字典,注音是什么,意思要查明白,于老师告诉大家它只有一个解释:生气。那“怪”呢?字典上只有一个解释,查字典的举手,解释的时候不要说我以为,记住了吗?(学生不答)那我告诉大家,听好,“嗔”是生气,“怪”是不满意,“嗔怪”就是生气不满意,听见了吗?那么大家找下这个词出现的课文哪里?谁来读这句话,应该很快就能找到了。从第一句话开始读。

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

师:妈妈为什么生气?这个不要思考……

生:因为女儿问了一个问题:“你爱爸爸吗?”,问得妈妈不好意思。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说朝鲜,朝鲜战争,我们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能说美国人嗔怪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 2

词的意思。每个词都有它的使用范围,有意思吧?让你们查字典为什么不查啊,为什么要说我以为啊?

师:看黑板,“眸子”认识吧,一起读,“眸子”就是眼睛,大声点说。在哪句话里面,找一找。

生:我笑着回头,确触到妈妈一双晶莹含笑的眸子。

师:于老师有一个特点,好打破砂锅问到底,谁能介绍“眸”的本意,又没查字典,咱们思考问题在哪里?那么我们退一步,猜,用我以为,来,谁说,我以为。。

生:我觉的“眸”应该是“眼”的意思,生:我觉得应该是“目光”。。师:有没有再猜的 生:我觉的应该是眼珠子。

师:究竟是哪一部分。眼珠子当中一个部分。生:我认为“眸”的意思是瞳仁。

师:对的,掌声送给她。就是眼睛中间黑色的部分就是瞳仁,也叫瞳孔。那么“瞳仁”的仁是怎么写的?

生:一个单人旁,一个二。

师:是一个单人旁,一个二,说得多清楚啊,瞳孔也叫瞳仁,还可以写做?“人”,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

师:你们对视,看下瞳孔里有什么东西啊? 生:有血丝。。(全场哄笑)

师:你们对视瞳孔里能有什么呢?是人,所有瞳孔又叫瞳人。知道了吗?其它的同学都明白了吗?因为瞳孔能映出人的影子来。有意思吗?

生:有。

师:我们的汉语汉字太有意思了,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词语都有一个故事。我为什么要求你们查字典?道理就在这。那 3

么我提一个问题,谁能用眸组一个词,考验一下你们读得书是多还是少?是丰富还是不丰富?“眸“组词,没有人会吗?那么于老师真的很失望,只要你读书读得多,你就会的,试一试,组错了没有关系。

师:我听过一个词,“明眸皓齿”,说一个人长得很精神,眼睛又亮,牙齿又白。清楚了吗?

请一个同学过来一下,我做个动作,看谁能组个词哈,站到我的后边,看下哈,“回眸一笑”,听过这个词吗?回眸日本大地震,回眸2008奥运会,回过头来看一看,2008奥运会,回忆,回头看。日本多地震的国家发了一篇文章叫“回眸日本大地震”,把历次大地震全部列出来了,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抗震的,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听说过吗?还有个词,在“回眸”后面加两个字,叫“回眸一笑”听说过没有?你喜欢于老师吗?

生:喜欢。

师:我在你身后,你喜欢我,请你对我回眸一笑。

师:真是很漂亮哈,还有点羞涩,我也很喜欢你,我对你回眸一笑哈,看着哈。可惜这个“回眸一笑”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它是专门形容女的,形容女的很漂亮,很恬静,但有点害羞,这个“回眸一笑”只能用在女孩的身上,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你知道“回眸一笑”这个词出自与哪首诗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出自于哪首诗? 师:你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不知道了?不是背了好多古诗词吗?好,不说了。记住眸子是指眼睛,单讲眸的本意是瞳孔,瞳孔也叫瞳仁。碰到这几个词很多,多看课外书,多做练习,注意积累词汇。至于回眸一笑出自那首诗,呢个句子,将来你们多读课外书,4

多背诵古典的诗词,它会告诉你。好,还有一个词叫:袅袅,这个词在那句话,找一找。

生: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师:谢谢你的朗读,请坐。袅袅的钻到我们心中,袅袅什么意思? 生:深深。师:还有意见吗? 生:一般指花的香。

师:花的香。好请坐。其实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这个词的意思其实上面有个词是对它的解释,静静看上面。从他女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开始读。学会联系上下文开始读。学习是要静心的是要思考的。发现了吗?那个词是对它最好的解释。

生:清香。师:那个词同学们? 生:缕缕幽香。

师:那个词是对它最好的解释。生: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

师:你没发现吗?可以修改你的意见,那个词? 生:应该是“弥漫”。

师:四处扩散,它的香味是一个方向的,而是四处扩散是弥漫,它的香味是四处弥漫钻到我们心里去。还有一个词注意听,袅袅娜娜,知道吗?课后作业查词典,先找到袅袅,看有多少意思,炊烟袅袅什么意思,还有垂柳袅袅什么意思,余音袅袅什么意思,袅袅娜娜什么意思。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交流。

师:于老师最想了解的是朗读课文,读了吗?谁读第一段第二段给大家听听。

生: 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对在一旁 5

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问道:“妈妈,你爱爸爸吗?”

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

师:读的不错,奖励你再读两个自然段。

生:我见从妈妈口中诱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师:读的很正确很流畅。语气也比较自然。请你再接着读。生: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样子,赶忙把 “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

师:读的很好,丢了一个字,再来一遍。

生: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样子,赶忙把 “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

师: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加的什么号?加引号。加引号这句话要读的实在一点。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师:奖励你再读一自然段。

生: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

“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师:请坐。你很犹豫,不要慌,慌得话就读不正确了。谁接着往下读?

生: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师:这个字念“ben”(四声),有目标有目的地很明确我到哪里去,这时念“ben”(四声)。老师让你下课去抱作业本,下课后直奔办公室。如果没有目标在操场上跑,乱跑,奔跑,读奔(一声)。便直奔医院,读。

生:便直奔医院。师:谁接着往下读,请。

生: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惊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读的很不错,那么长,之多了一个字。谁再往下读。请。生: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师:不错,奖励你接着往下读。

生: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师:第一正确,流利。第二语气比较自然。到目前为止这个女生读的最好。好,接着往下读。

生: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师:两处小错误你自己纠正,不错。给你个机会。生:“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师:我好生奇怪,齐读一遍。生:我好生奇怪。

生:“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师:好,一起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我认真地听大家朗读,一字不差的人真的听,而且我指出了好多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很多不足。还有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还有那些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认真听我读,看于老师那些地方值得你们学习。

师:朗读课文。学生鼓掌

师:于老师的眼睛含着眼泪,眼泪出来了,但是是不是感动着你。真的,我感觉两位老夫妻感动,文章写的太好了,太感人了。掌声是对我的肯定,那么为什么给于老师鼓掌,那些地方值得你们学习,像于老师这样练好吗?用心读,读慢一点声音不要太高,不要嗷嗷叫。开始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我听了三位女生读,不错,进步很大。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是写母女两人的对话,请大家把他们的对话念一遍,记住它,等会找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什么语气,女儿说话什么语气,妈妈说话什么语气,以及嗔怪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好好想一想。光读对话。

师:我在看每个同学的表情,光读对话啊,念几遍啦,能记住吗?推荐一个女同学第一朗读的好,第二会表演,拿哪个同学具备这两个 8

条件,女同学,生:崔文琪

师:其他同学附和的举手,那我就相信,一定要经过大家的同意。叫什么名字

生:崔文琦

我想征求一下你想读妈妈的话还是想读女儿的话 生:妈妈的话(全场掌声)

师:好,你读妈妈的话,我读女儿的,你对我说话,要看这我,我对你说话要看着你,你想一想妈妈说死丫头是是什么表情

师:妈妈,你爱爸爸吗

生: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呀!那你说什么真爱像什么?

好不好,寻思一会。什么叫寻思呢,头一动看茉莉花,就像茉莉吧。换个角色,你读女儿我

生:你爱爸爸吗?

师: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师:谢谢你,谢谢你帮助我们什么叫寻思,师:记住我的话,记住,读课文的时候,读人物对话。要读谁像谁,读妈妈的话像妈妈,语气,读女儿的像女儿,要读谁像谁,记住妈妈住了医院,没有忘记给妈妈的承诺,于是给女儿说了一段话,谁来读,记住我的话,读谁像谁,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书。

师:你呀,没病,病的不厉害,瞧他的语气,一点不虚弱,花那么多钱干什么,住院费那么高,别坐下,听我说,妈妈得了疾病,大家都注意听疾病,重病在身,身体非常虚弱,用虚弱的声音来读,记住没有。现在你就是重病在身住院的母亲,你想对女儿说话,什么语气,想好没有,再想想于老师刚才是怎么读的,把书拿起来,看我的眼睛,重病在身,身体非常虚弱,对我说

(生再读,语气有明显变化)师:妈,你安心养病吧,师:同学们,一说他就变了,进步快不快,掌声再次送给他,这叫聪明,这叫有悟性,这样读书,尽情的读,想着读他爸爸是怎么做的,妈妈想着爸爸,那爸爸又是怎么做的呢,谁接着往下读

(生接着读,读了两遍奔字))

师:奔了两次,奔的更快,看着我,眼睛看着我,妈妈想着爸爸,爸爸想着妈妈,好,这篇课文写的最精彩的就是作者到了病房看到的一幕,最精彩的是这一段,谁站起来读,这边要读。

(生读文)

师:这段写的多感人,别坐下,站起来,你想一想于老师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怎么读的,你看看书。后面的话,还记得吗?谁记得,谁记得于老师的语气,说说看。

生:郑重。

师:声音怎么样,高还是低? 生:高

师:这样行吗?不行,高还是低? 生:低

师:速度快还是慢 生:快

师:这样行吗,忘记了,谁记得,速度是快还是慢,为什么声音放低,速度放慢,道谁知,因为,因为什么? 生:因为妈妈睡着了。

师:是爸爸妈妈睡着了,声音不能大,慢慢读更感动,“当我推开妈妈的门,不禁怔住了……”记住记住,慢慢读就又味道了。课文的味道是读出来的,再听我读一遍好不好,注意体会,这样去读,把书放下,眼睛看我,这一段写的很感人,你看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 10

握住妈妈的手,为的时他一动,我就醒,我就好照顾他,这样写还不行,作者又来了一笔写阳光,写阳光。看看作者为什么写阳光呢,写爸爸妈妈就行了吗,为什么写阳光呢,谁明白,生: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到爸爸很爱妈妈,师:为了进一步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关心照顾,这叫写景抒情,也叫写景衬托,明白,要学会写作文,要好好读书。看作者是怎样地写的。他不但写爸爸的表现,写阳光,写环境,这个环境一描写啊,他就更感动,更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连阳光都感动了,轻轻地探了进来,阳光都感动了有感情了都变成人了同学们,妙就妙在这里,好,把书拿起来,默读这一段,记住他,作者是怎样写的,怎样具体的写爸爸的动作,刻画的多细又来一笔阳光,写景衬托,记住书读多了,你才会写作文,每篇文章每篇课文都再告诉你怎么写作文,记住了吗,好,爸爸是这样的呢,那妈妈呢,妈妈又是怎样做的呢,谁来读妈妈最后对女儿说的那段话。

(生读文)

师:再听我读一遍。但是妈妈毕竟还是又病之人,看我的表情,听,(老师读)

妈妈高兴不,多高兴啊,一定得笑眯眯的,咱听男孩是怎么读妈妈的话的(生读)

真好,这样读多有味道啊,课文读的那么好,于老师要提问题了啊,于老师要提什么问题呢,很简单,读:

生:爱

师:这个爱是谁和谁的爱,谁和谁之间的爱,谁和谁之间相互关爱,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之间的关爱像茉莉呢,咱们先研究一下茉莉有什么特点,静心读书,默读,朗读可以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而默读可以思考,当你思考的时候一定要默读不要出声,仔细地,从头到尾遇到写茉莉花的词语做个记号,咱们先研究茉莉 静心读书。静心思 11

考,读书学会做记号,还记得那个小文章吗,还记得吗。那个小文章。把写茉莉花的词语都记上记号。写茉莉花的,第一段,第二段呢,第三段,不错。画完的举手,你圈起来了吗,一个。全文,默读全文,请你把圈起来的词语,从头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生:清香,弥漫

师:课文的第一个,按着顺序说,师:平淡无奇,画出平淡无奇的有多少?没有画的补上去,这是最关键的一个词。把带平淡无奇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师:全班读这一句话。

师:平淡无奇,见过茉莉花吗?北方大概没有,南方很多,茉莉花的花朵很小,全是白色的。很不起眼的,很一般的,所以说平淡无奇。好,接着说画的第二个词语。

生:第二个是清香。

师:还有么?写香味的好多,你觉得哪个最好?还有写花的颜色的,叫什么来着?

生:洁白纯洁。师:再念一遍。生:洁白纯净。

师:洁白纯净,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句子。师:全班一起读。

师:茉莉花虽然花朵很小,但是洁白纯净,这是它的特点。还有一个写香味的。

生:缕缕幽香。

师:散发出缕缕幽香,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全班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这是写茉莉花最重要的三个词语。一起读。生读这三个词语。

师:它是很平淡的,很不起眼的一种花,但是它的花瓣洁白纯净,而且它最大的特点,香味扑鼻,它的香气沁人心脾。真的是非常好的。而且很多人把它和茶叶放在一起,茶叶就有了茉莉花的香味,叫茉莉花茶。

师:当我们研读完茉莉花以后,再看看爸爸妈妈之间怎样相互关爱。默读全文,画出课文中写爸爸妈妈之间相互关爱的词语,或者句子。静心读。

师:好了吗?画好的同学读一读句子,没有画好的同学继续画。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自己画的写爸爸妈妈之间相互关爱的句子?谁愿意来?

师:好,给你,按顺序读。先后顺序。生:读句子,师板书。

师:是的,妈妈虽然住院,但是没有忘记对爸爸的承诺,包饺子。既然自己不能包,就让女儿买。而且是吃完了再说,多细心,这是妈妈,想着爸爸。那爸爸呢?接着往下读。

生:读句子。

师:是的,两个没,没有吃,也没有听,接着就直奔医院。你看,妈妈想着爸爸,爸爸想着妈妈。就是这么一句话,两句话;一个动作,两个动作;一件小事,两件小事。往下读。

生:读句子。

师:看到哪一幕?爸爸怎么做的?往下读。生:读句子。

师:请坐。记得三个字,妈妈睡觉的时候,不忍心喊醒爸爸,但是爸爸有办法,我不在你病床上睡,我拉把椅子睡在你床跟前,我握 13

着你的手,你一动我就醒了,醒了我就伺候,为你服务。你看,一个坐,一个握,爸爸就是这样关心妈妈。爱,就是通过一个坐,一个握,一个伏,传递的。

师:妈妈睡着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现在读读妈妈说的话。来,你来读,妈妈说的话,妈妈没睡着。

生:读句子。

师:是啊,妈妈根本没有睡着,这是怕惊动了爸爸才没有动,这个角度时间长了手脚都麻木了。你看,爸爸关心妈妈,妈妈关心爸爸,他们的爱就这样悄悄地,悄无声息地传递着。

师:告诉我,妈妈什么时候醒着?刚醒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从哪里看出来妈妈 没有睡着?

生:却注意到妈妈一双清醒的眸子。

师:女儿把茉莉花一插好,一回头,妈妈睁着眼睛看着她。“清醒的眸子”。比她醒的还早呢。

继续找,从哪看出来的?读那个句子。生:手脚都麻木了。

师:前面有暗示,细心地人会发现,所以要静心去读书,带着思考去读书。向下找,继续找。

生: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

师:作者一来,妈妈就醒了。妈妈睡着了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老公多疼我啊,多幸福啊!很满足,很高兴,很欣慰。但是她不敢动,一动她老公就醒了。你看,作者写的好不好?一切都在字里行间,细心的同学才会发现。看,一句句普通的话语,一个个简洁的动作,一件件平凡的小事。

师:好,当我们研究完了茉莉和爸爸妈妈之间相互关系的有关表现得时候,有关特点的时候,请你根据板书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说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意像茉莉?看着板书思考。想好再说,把想好的话 14

在心里说一遍。好,有愿意说的吗?举手可以发言。

生:因为茉莉花洁白纯净,他们之间的爱意像茉莉花一样。师:哦,他们之间的爱意洁白纯净,像茉莉花。有道理。谁再补充?

生:因为爸爸妈妈之间的爱都是一些小事产生的,这些小事都平淡无奇,而茉莉花也具有这种特点。

师:掌声送给他。还有补充的吗?看黑板。你看,茉莉花是平淡无奇,但是它洁白纯净,散发缕缕幽香。爸爸妈妈之间相互关爱,你关心我,我关心你,也是像茉莉花一样平淡无奇,就是一句句话,一件件小事。但是尽管平淡无奇,但是它却洁白纯净,感人至深。所以,爱若茉莉,明白?

师:记住老师的话,课文第一要朗读,朗读要出作者的情,第二是默读,默读可以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师:好,下课之前送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读好书,第二句做好文,第三,写好字。

师:刚才布置一个作业还记得吗?查一查“袅袅”,不要查字典,查词典,“袅袅”有哪些含义,它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好,再布置一个作业,注意听。大家读第一段,第一句话。预备,读。

生:读课文。

师: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这句话,实际上就是:那是一个,那是一个黄昏。这件事发生在太阳落山以前黄昏的时候,为什么说“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是写景色。为什么要写晚上的,傍晚的景色,就是晚霞?本来说那是一个黄昏就行啦,为什么要说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作者的用意何在?思考这个题目。

还有,倒数第二段,“病房里,那丛茉莉”,一起读。生:读课文。

师:为什么作者再次写茉莉花?用意何在?你们下一次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或者你们回去就小组讨论。第一句话不能是写黄昏,而且写的那么明白,那么具体,那么美,写的漂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结尾时作者又写了茉莉花,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你们把这个问题思考好了,以后你们也会写作文了,也知道什么叫写景衬托。

爱如茉莉,课亦如茉莉 第6篇

一、依据学情和课文特点处理教材

《爱如茉莉》是一篇情深隽永的散文。这种情,缘自主人公映子父母间的纯真爱情。这种情,是一种脉脉温情,既淡且浓;这种情,没有“我爱你”的热烈表白,却有执手而眠的动人;这种情,朴素实在,却不乏浪漫。每一个有点阅历的人读之,无不为之感动。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细节描写。爸妈之间简单的动作、朴实的话语、平凡的神情表达的都是“真实的爱”。透过这一处处细节,我们会读出丈夫对病中妻子的爱,病中妻子对丈夫和女儿的爱。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确定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有的教师将教学定位于“真爱是什么”,将“理解什么是真爱”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确定为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通过“精读探究,感悟爱如茉莉”“升华情感,感悟爱如茉莉”“拓展说真爱”等环节落实重难点。在最后总结时,让学生说“真爱是什么”,多媒体出示“爱的小诗”供学生欣赏。这样的课堂,在教师华丽语言的渲染之下,学生也能说出一点点感悟,但那毕竟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生活的阅历,没有内心的体验,真的能感受到平平淡淡的“真爱”吗?所感受的恐怕是浮于表面的“表白”,很难引发发自内心的共鸣。因此,把教学重点定位于体会“真爱”是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收效必定甚微。这样教,也掩盖了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未能有意识地从课文学表达,课文的教学功能没有很好发挥。

而本课的教学,教师从学生身心实际和课文特点出发,制订了课时目标。依据确定的目标,把“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作为重点,把“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作为教学难点,学习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写片段。在学习细节描写的同时,感受父母间平凡深厚的爱。

现行的教科书是文选型教科书。对于一篇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篇课文不一样教,有的侧重于感悟,有的侧重于表达,有的侧重于人文方面,有的侧重于工具方面……

王荣生教授把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等教学功能类型,他认为要根据选文类型来确定教学内容。所谓例文型课文的教学,即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学习与这篇课文相呼应的读写方法,或“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或“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某种写法”,或“学习写某种体式的文章”。这与叶老“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思想相一致。

教师把课文当作例文来处理,指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读写知识,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片段,把握了课文特点,以学定教,依文定教,真正体现了用课文来教的思想。

二、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流程

一般常态化的语文教学流程是: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讲解,深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总结提升,小结收获体会。这样的教学流程是依据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目标设计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而无论是教语文知识,还是学习语文方法,都应该遵循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我们不能满足于“教过”,而要落实“教会”,要依据“认识——实践——迁移”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流程(吴忠豪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学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时间。

本课的教学,较好地遵循了这一规律。

教师先从“认识细节,初步感受效果”入手,让学生谈深刻印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这些动作、神态等细微之处表现了爸妈之间的深厚感情,进而引出细节描写的概念,初步认识细节描写。

再从研读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按照自学提示,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其他细节描写之处,做好批注。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书写批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充分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细节描写的概念认知,还在体会细节描写表达效果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内容、情感的理解体会。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练习表达。学生观看公益广告《灯光》,进行拓展练笔。这个公益广告说的是一位夜间卖馄饨的老大爷为一位放夜学回家的女学生照亮夜路的事,于细节中传播温情。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老大爷的动作、神情、语言等细节,再写一段话,实现读写迁移,既加深对细节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品词析句,语文味浓

课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定的内容要通过相应的形式来体现,一定的形式必然表现相应的内容。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而忽视了对语言形式的体会。教师往往“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中,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往往“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上,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往往“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演变为谈论外在的言说对象的活动”,而忽略“体味语言表达的功力,体味准确的语言所蕴含的意味、体会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王荣生语)。

小说《陈奂生上城》一开始写漏斗户陈奂生悠悠上城来。“悠悠”写出了陈奂生致富后进城时那种悠闲自得的心情。如果换成“匆匆”或“慢慢”都传达不出那种情味。语言有温度,词句知冷暖,讲的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忘了自己的本行,要品词析句,要咬文嚼字。

教师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把握细节的同时,十分注重对语言的品味,由言及意,再由意及言,言意兼得,揣摩体味。如对“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我们”写作手法的分析,对“探”字的引导体悟。课文中这样的词句很多,如写爸爸“直奔”医院、“布满血丝”的眼睛、妈妈“虚弱”的声音等等,教师均能引导学生感知体会。

王荣生教授说,所谓阅读方法,就是要知道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读出什么来。而训练学生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正是学习阅读方法的有效途径。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语言文字。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体味语言文字的妙处、情味,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进而培养学生深刻的理解力,这是阅读教学的独当之任,我们切不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作者单位: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严 芳

《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第7篇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语句平实但又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 字里行间都释放着那清新含蓄如茉莉般的芬芳与光泽, 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文章笔触细腻, 选材典型, 字里行间弥漫着真情, 充盈着真爱, 是一篇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悟中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品词析句, 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浓浓情意, 从而使认识与感情得到升华。同时, 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 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9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从而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的细节, 感受父母之间如茉莉般平淡而感人的真爱。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情, 初识茉莉之美

1.同学们, 喜欢花吗? (学生交流) 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喜欢花, 尤其是—— (播放图片) 这种花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茉莉”。 (板书:茉莉)

2.“茉莉”是两个生字, 通过预习, 谁已经会写这两个字了, 请上来写在黑板上。 (交流记住“茉莉”这两个字的写法)

3.在你的眼中, 茉莉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茉莉花的特点。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情感, 像茉莉一样平淡, 像茉莉一样纯洁, 它弥漫在我们的身边, 静静地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 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从而让我们感到生活的温暖、幸福。这就是—— (补充课题, 齐读)

【设计理念:抓住课题这一关键, 由“茉莉”入手, 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教学一开始便爱意弥漫】

二、初读感知, 寻觅茉莉之爱

1.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说说初读课文的一般要求, 教师相机小结。

(1) 读准字音, 认清生字字形。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 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4) 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待会儿与大家一起交流。

2.检查交流。

(1) 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2) 指名读课文, 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 理解一些词语。

(3) 映子眼中的茉莉花是什么样的?请大家画出文中具体描写茉莉花的语句。

(交流并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初读文本, 侧重在认读感知训练, 所以, 首先要读通句子, 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难懂的词语作重点指导;其次要整体感知, 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并引导学生顺势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三、品赏体悟, 分享真爱之情

作者最初认为茉莉是那样平淡无奇, 可后来却觉得它是如此洁白纯净又散发着缕缕幽香, 这中间经历了什么故事呢?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笔墨, 走进她父母的生活中。

1.质疑“爱如茉莉”之问号。

(1) “爱如茉莉”是谁说出来的呢?起初作者赞同吗?带着这个问题, 咱们到文中第1至5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2) 抓住咽回的“这也叫爱”体会作者的不信。

(3) 为什么作者觉得“像茉莉一样的爱不叫爱”?结合课文描述, 引导学生体会“平淡无奇”。 (洁白——色彩不鲜艳;幽香——香味不浓烈;花小——不惹人注意)

2.见证“爱如茉莉”之句号。

(1) 作者心中的疑惑终于被她经历的一幕幕场景解除了。请同学们自主品读第6~16自然段, 画出那些令你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细节, 如一句感人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如果完成了就用你那清新含笑的眸子看着我。

(2) 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处令你感受到如茉莉一样的爱的细节, 把它读给大家听, 注意要读出你的感情, 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悟。

预设如下:

▲第二天早晨, 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 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 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 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 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抓住“虚弱”和妈妈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感悟妈妈对爸爸的一片真爱。

小结:平凡的饺子, 善意的谎言, 让我们感受到爱是妈妈对爸爸的牵挂、了解。

▲然而,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 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 便直奔医院。此后, 他每天都去医院。

(1) 爸爸是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住院的?文中没有告诉我们, 你来猜一猜。

(2) 揣摩“直奔”的词义, 指导“奔” (bèn) 的读音。 (3) 抓住“直奔”想象画面, 体会爸爸焦急的心情。爸爸一身疲惫, 但他顾不上就直奔医院;爸爸非常口渴, 但他顾不上就直奔医院;爸爸非常饿, 但他顾不上就直奔医院。

【设计理念:从语音入手抓住对“奔”字的感受, 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引导学生关注、感悟文字的温度】

(4) 还可以从哪个词中感受出来?抓住“每天”感受爸爸对妈妈天长日久无微不至的关怀。

小结:是的, 爱是心有灵犀, 爱是爸爸对妈妈的担心、焦急。

▲一天清晨, 我按照爸爸的叮嘱, 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时, 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 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 这段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爸爸妈妈执手而眠) 你觉得这画面怎样? (温馨、幸福、美好)

(2) 你从这段话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够感受到真爱? (抓住“叮嘱”“紧握”“恬静的微笑”“探”等词语与学生交流感悟)

(3) “紧握”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爸爸要传递的还是一份温暖、关爱、爱的力量)

(4) 体会“探”:写阳光还可以用哪个词? (照、射) 替换着读读看, 想想“探”字好在哪里? (爸爸妈妈执手而眠, 阳光也不想打扰这眼前的美好画面)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 感受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接近语言的真相】

(5) 谁能将这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画面的温馨美好。

小结:手握着手, 心连着心, 没有惊天动地, 没有豪言壮语, 爱就是这静静的守候, 默默的关心。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 轻轻放下妈妈的手, 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出门边, 把我拉了出去。

抓住“似乎”“轻轻放下”“蹑手蹑脚”体会到爸爸特别爱妈妈。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 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 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 手脚都麻木了。”

(1) 爸爸真的睡着了吗?从哪里可以知道?

(2) 妈妈真的睡着了吗?又从哪里可以知道?

(3) 他们既然都没有睡着, 却为什么都要让对方认为自己睡着了呢?

小结:真爱无言, 大爱无声。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睡。

▲病房里, 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 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袅袅地钻进心里的仅仅是茉莉的幽香吗? (幽香的是气味, 不可能钻进心里, 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 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设计理念:通过具体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

3.赞美“爱如茉莉”之感叹号。

(1) 在这么多的细节里, 映子也对父母间的爱有了更多的理解。她不由得发出感慨——齐读最后一小节。

(2) 你是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为什么要“哦”?作者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要重复说“爱如茉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曾经, 当妈妈告诉我真爱就像茉莉时, 我“差点笑出声来”。那是因为我觉得真爱太难寻, 而茉莉太普通。现在, 我认为真爱就如茉莉一样, 这是因为我明白了真爱不需要豪言壮语, 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但真切感人, 芳香怡人。这句话照应前文, 点明主旨)

(3) 原来爱随处可见, 随处可感, 它果真如茉莉般平淡无奇, 却耐人寻味啊!千言万语, 汇成一句话: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四、总结升华, 明了真爱之谛

1.爸爸、妈妈的爱流淌在生活的细节中, 看似平淡, 却是真情永久。此时此刻, 我找到了爱!出示一首爱的小诗, 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的牵挂;

爱是爸爸的叮嘱;

爱是妈妈嘴角挂着的微笑;

爱是爸爸紧握着妈妈的那双手;

爱是清晨淡淡的阳光;

爱是病房里那簇芳香的茉莉;

……

2.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都弥漫着爱的痕迹, 你找到了吗?用一句话, 写出你对爱的理解。 (生叙写, 表达自己的感悟)

【设计理念:写感受的过程, 就是梳理自己思想和思考学习所得的时间, 以这样的方式, 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的文字温度】

五、拓展延伸, 传播茉莉之爱

《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第8篇

一、指导学法, 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获得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在本节课中, 我力求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 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1. 检查预习情况时, 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 在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时, 我多次针对学生的回答, 通过评价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 一名学生概括得不够简洁, 我引导说:“从他的话中, 我们已经听明白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谁能用更简短的话说清楚呢?”第二名学生概括得很简洁, 而且表达得很清楚。于是, 我表扬道:“他不但语言很简洁, 而且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让人一听就明白。”这样的评价语, 让学生知道了概括大意的方法, 就是要做到简洁明了。接着, 我稍作小结:“这就是课文的大意, 我们预习课文就要这样, 首先要读懂课文, 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 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 也对今后的预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 精读课文时, 进行赏析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读一篇课文时, 往往只知道课文写得好, 却不知如何赏析, 不知道好在哪儿, 说不出所以然。针对这一现状, 我做了如下指导:“预习课文时, 课文后面的练习也需要我们去关注, 因为它往往能启发我们思考, 引导我们更深入地读课文。”初读课文后, 我出示了书后的练习: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 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紧扣“细节”一词, 讨论理解词义后, 就对文中的细节进行品读赏析, 体会文中爸爸妈妈之间像茉莉般平淡而真切的爱。品读完细节后, 再次出示并讨论这道题, 然后小结:“你们看, 这道习题就像课文的眼睛, 顺着它我们就能把课文越读越透。”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领悟到了书后练习的重要作用。这些方法的习得, 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3. 课堂总结时, 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一篇课文的学习并不以课堂的结束而结束, 而应是学生进行迁移运用的开始。文本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 为学生搭建了积累语言、学习写作方法的平台。从这些范例中, 学生可以揣摩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所以, 我这样总结课堂:“课文中像这样感人的细节还有不少, 它们就像茉莉花一样, 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 老师还会带着大家继续寻找、品味这如茉莉一般的真爱。今后, 我们读文章时, 也要抓住细节,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 也可以有意识地学习这种写法。”

二、品词品句、咬文嚼字

在指导学生如何品味细节时, 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 先和学生一起抓关键词语, 体会人物情感, 然后总结了学习方法, 让学生静心默读其他细节, 并进行圈点批注。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感受时, 我相机抓住关键词语, 引导学生品词品句, 咬文嚼字, 不仅让学生知道“写什么”, 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怎样写”, 以及“为什么这样写”。请看教学片段:

(学生静心默读, 圈点批注后)

师:你抓住了哪些词句?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吧。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同一个细节有不同感受的随后补充。

生:我从“紧握”一词中看出了爸爸很爱妈妈。

师 (微笑地) :哦?说说你的理由。

生:爸爸怕自己睡觉睡得太沉, 妈妈如果要干什么又不肯喊醒爸爸, 紧握着妈妈的手, 只要妈妈一动, 爸爸就能醒来, 照顾妈妈。

师 (赞许地) :你了解了爸爸的这种爱, 他还想用握手告诉妈妈什么?

生:他想让妈妈知道, 你不会孤单的, 我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关心你照顾你。

师:是啊, “紧握”这简单的两个字, 却让我们想到了很多很多……

生:爸爸伏在床边睡了一夜也让我很感动。

师:你伏在桌子上睡过吗?感觉怎样?

生:感觉很不舒服, 有时会睡不着。

师:这样睡很不舒服, 爸爸为什么要这样睡一夜?

生:他怕挤在床上, 妈妈睡不好。所以, 多留点地方, 让妈妈睡得安稳。

……

这一教学片段, 围绕“紧握”“伏在床沿边”这一细节, 我让学生在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 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在交流过程中, 感受到了这人世间最美最温馨的亲情, 同时也领悟到了能表现这美好亲情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爱如茉莉》教学实录 第9篇

一、深入浅出, 把握“爱”的脉络

教师只有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在文中多走几个来回, 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文本的内涵。教师只有在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文本的内涵时, 才能根据教学的需要, 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上课伊始, 一段舒缓的音乐情境和“爱如茉莉”的标题共同营造出一份优雅的意境, 让人在静静的等待中, 陶醉地欣赏;在陶醉的欣赏中, 静静地等待。随后, 教师浅浅的一句点拨便将爱的“珍珠”串连在一起。

教学片断 (一) :

师:阅读这篇文章, 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静静地去读, 静静地去想, 静静地去寻找, 关注文章中的细节。

映示幻灯片: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课文的6~16节, 边读边圈圈画画, 想一想:文中哪些细节渗透着、饱含着映子父母茉莉般的爱?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 (潜心体悟6~16节) ……

师: (等待学生在阅读中捕捉爱的细节) ……

这样的一句导语及幻灯片的运用, 一下子号准了“爱”的脉络, 可见教师与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 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了文本的内涵, 并紧紧扣住课文“爱”的脉络——生活中, 点点滴滴的如茉莉般细小的琐事, 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后, 通过自己的方式还原于学生, 在构建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了方向, 懂得了如何去抓细节, 去品悟文字的内涵。

二、恰到好处, 拨动“爱”的丝弦

“石本无火, 相击乃成灵光”。教师的语言引导着学生与文本产生一次次心灵的碰撞, 在课堂上激荡出一朵朵思想的火花。

教学片断 (二) :

师:爸爸妈妈无声的关心和牵挂打动着我们, 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散发着茉莉的芳香, 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

生: (朗读第9节) ……

映示幻灯片:

妈妈睡在病床上, 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美好,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 (指一女生) 你能读出这美美的情境吗?

生: (用柔柔的嗓音动情地舒缓地读句子) ……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其中的哪些字词温暖着你?

生:“紧握”一词温暖着我, 爸爸睡着了, 仍然用一只手紧握着妈妈, 那是爸爸对妈妈深深的爱。

生:“紧握”一词也温暖着我, 因为我读了后面知道, 爸爸睡觉时紧握妈妈的手是担心妈妈有事不肯叫他, 瞧, 爸爸想得多周到, 多细心, 多体贴。

师: (侧耳倾听, 点头赞许) 是啊, (板书) 爸爸的爱是病床前紧握的手。你能把它读好吗?

生: (动情地朗读) ……

生:“恬静”一词让我感到妈妈此时特别的幸福。

师:妈妈真幸福。 (稍停顿) 真是语言有温度, 词语知温暖啊!

生:“探”这个字眼让我眼睛一亮, 一般“探”有不愿打扰, 包含悄悄的意思在里面, 比如“探头探脑”就是这个意思。这里说明阳光也不愿打扰爸爸妈妈相守在一起。

师: (赞许地) 对, 多么有情有义的阳光啊!你能读出阳光的情义吗?

生:让我试一试 (有感情地朗读) 。

……

“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 其中的哪些字词温暖着你?”“真是语言有温度, 词语知温暖啊!”“多么有情有义的阳光啊!”教师这样精心的问语、评价, 怎能不使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瞧, 从“紧握”中悟出了爸爸深深的爱, 从“恬静”中悟出了妈妈甜甜的幸福, 从“探”中悟出了阳光有情有义……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下, 如灵动的音符一般活跃起来, 于是从浅层次的想说、敢说, 到深层次的会说、要说, 此时, 师生都浸润在“爱”的旋律之中了。

像这样的语言, 在衡清婷老师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这些语言, 这些文字传递着爱的温度。”“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把这份爱送进文字中读出来吗?”……教师的语言美得就像一颗颗光洁圆润的珍珠, 典雅迷人, 感性的语言调动着学生的情绪, 启发着学生的思维, 也丰富着学生的语言。

“导语有艺术, 评价见境界。”这样的课堂真功夫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

三、弹性设计, 品悟“爱”的真谛

良好的预设, 是有效生成的前提。本节课中, 教师良好的预设是建立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 预设出“文中哪些细节渗透着、饱含着映子父母茉莉般的爱?”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正是这个问题引领出课堂上“爱是______?”这个具有弹性的话题, 这样的一个话题就像一根线, 牵引着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用它引导学生品悟课文, 用它来激发学生感悟人生的情感。课堂上, 它是静的, 带着每个学生入情入境, 静心品味;它是动的, 激荡着每个学生的思维, 高举林立的小手便是见证;它是真的, 真真切切地在每颗悸动的心灵中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沁人心脾……一堂课之中, 教师把握住弹性的问题, 张弛有度, 适时引读, 就像拾级而上的台阶, 学生的情感一层一层展现:

教学片断:

[捕捉关键词“虚弱”]

师:此时我们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映子的妈妈在病床上用虚弱的声音嘱咐映子。

师: (指名) 请你来读6~7节。

生: (朗读)

师:“虚弱”的感觉还没出来, 谁再来读一读?

生: (朗读, 声音中少了中气, 有“虚弱”的体现) ……

师:请圈出“虚弱”这个词, 一起读一读, 从“虚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妈妈的身体不好。

生:妈妈的身体很不好。

生:妈妈十分牵挂爸爸, 惦记那盘饺子。

师:这就是妈妈对爸爸的那份茉莉般的爱。 (板书:爱是妈妈生病时惦记的那盘饺子)

[捕捉关键词“直奔”]

师:爸爸的表现怎样?请你来读第8节。

映示幻灯片:

然后,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 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 便直奔医院。此后, 他每天都去医院。

师:茉莉般的爱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课文中, 哪个词最能体现出爸爸的着急、担心与牵挂?

生:“直奔”。

生:“每天”。

师:哪个词更能体现了着急、担心与牵挂?

生: (思考片刻) 直奔, “奔”显示速度快, 很着急, “直”说明没有拐弯, 抓紧时间, “直奔”更能体现着急、担心与牵挂。

师:悟得真到位, 你能把爸爸的这份焦急读出来吗?

生: (有感情地朗读)

师:哦, 此时爸爸的爱 (生齐说, 师板书:爱是归来时直奔医院的身影) 。

……

在“爱是______?”的引领下, 学生的感悟由虚到实, 由粗到细, 由文中爸妈之爱到生活中的真爱, 再到奉献自己的爱, 一唱三叹, 反复诵读, 学生的感悟在这时达到高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爱如茉莉》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爱如茉莉》教学设计08-23

爱如茉莉范文05-17

17爱如茉莉范文05-26

爱如茉莉反思范文05-27

爱如茉莉生字范文05-27

爱如茉莉课文范文05-27

爱如茉莉表格范文05-27

爱如茉莉听课反思07-02

爱如茉莉阅读答案07-02

爱如茉莉听课随感07-02

上一篇:房屋建筑质量问题措施下一篇:工业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