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备考复习

2024-07-17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精选12篇)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 第1篇

1 合理复习, 科学规划

语文的系统复习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复习课本。最好先用整块的时间把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及相关知识系统复习一遍, 然后再区分精读和略读课文, 有重点地复习一遍。据我了解的情况, 现在绝大部分高三生已经学完了课本, 转入复习阶段。语文老师如果安排有系统复习, 可以在课上跟着走, 课下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第二阶段:根据考点专项突破。各个学校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但一般语文老师应该也会有这一部分安排。如没有, 自己一定要做。比如, 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 阅读理解可能的考点及答题技巧, 概括一段话的方法, 仿写的方法, 话题作文的写法。这些老师都可能讲到, 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消化, 能不能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第三阶段:研究高考真题。上次宋少卫老师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他觉得五套比较合适, 我很赞成宋老师的说法。真题不在多, 而在精, 弄懂弄通是最主要的。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增加信心。二是明确考点, 掌握应对方法。也就是说, 了解了高考是怎么一回事, 语文会从哪些方面考察大家, 你就可以从容应对。

俗话说: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语文不管怎么考, 离不开字、词、句、段、章、篇, 语文能力简单地概括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英语也是如此。区别只在于一个是母语, 一个不是母语而已。大家可以抱着研究的态度去学习, 尝试着研究课本、研究学法、研究高考、研究考点, 你的语文成绩提高不仅没问题, 而且将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其他各科的学习也是一样的。

2 灵活记忆, 提高效率

高三复习备考, 重在对成语、名句、经典仿写、作文素材、以及各类试题解题方法的积累。要想记牢记准, 必须尊重科学规律。

2.1 精心筛选, 记少不记多

高三学生的记忆量是巨大的, 而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 每天的储存量也是有度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 必定记混记错。所以我们必须对记忆的内容精挑细选, 尽可能的压缩学生的记忆数量。如成语, 我们可以给学生分类列出几百个升值上千个有特殊用法的成语, 那些没有什么特殊用法字面意思和原意差不多的成语就可以不去管它了;然后, 让同学们通过同桌互考、自考等方法, 把他们没有记准的成语, 摘录下来。那些已经掌握的成语和一眼就能看透的成语, 就可以不再花费时间去记, 这样, 记忆的量就大大减少了。再如作文素材, 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素材的每一个事件、甚至每一句话都清楚记得。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素材发散思维, 灵活记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素材, 我们在记忆时, 没有必要全文记忆, 仅让学生记住几个关键词即可:廉颇、蔺相如, 宽容、礼让、勇敢、沉着、机智、目光远大、知错能改等。

2.2 抓住特点, 灵活记忆

任何知识, 死记硬背, 费时伤神, 我们如果能够抓住识记对象的特点, 灵活记忆, 就能省时省力, 记忆深刻了。如, 《劝学》中有两句话:“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和“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中的“致”与“至”读音、意思一样, 但字形不同。学生容易记混。我们如果告诉学生, 到达千里是要有凭借的, 没到千里是因为没有凭借, 这样, 学生就再也不会记混了。

2.3 尊重科学, 反复记忆

人都有遗忘性, 根据科学计算, 人是有遗忘周期的, 据此, 要求学生反复记忆的周期为第七天和第二十一天, 在这两天, 把记忆内容再次复习, 就能记牢记久了。

3 针对专题, 指导方法

万事皆有法, 方法对头, 事半功倍。指导学生备考, 千万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

如指导学生解答自然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句的主要作用就要告诉学生要考虑这几个方面:a.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b.推动情节发展;c.渲染气氛;d.烘托人物形象 (或人物心情、感情) ;e.突出、深化主题。

再如指导学生解答病句辨析,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 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 是否搭配→→心里默读, 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 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 注意主语的残缺。

(2) 类似于“A”是“B”的句子, 注意“A”“B”的协调, 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3)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 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4) 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 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5) 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 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6) 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4 强化作文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4.1 积累素材, 丰富知识宝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许多考生考场作文最怕无话可写。平时就应关注现实生活, 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社会人生, 把握时代脉搏;为此, 我查找网络, 印制了很多作文资料, 如高考热点作文素材, 精选时文美文, 结合学过的课文, 并注意择取消化吸收, 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4.2 注重思维, 提高认识水平

写作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综合体现, 也是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 虽然要讲究文字功夫, 但付诸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就目前的考情来看, 要提高作文质量, 必须提高认识水平。尤其要注意辩证思维,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变换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视角、新发现;要突破思维定势, 学会将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 激活思路。

4.3 作文训练序列化, 优化写作流程

(1) 规范书写, 这是我从高一起就抓的一项长期的工作, 因为能写一手漂亮的文字, 首先就能给阅卷老师好的印象。 (2) 规范文体。高三复习伊始, 我们作文训练强调文体意识, 选取大量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议论性散文等, 供学生阅读学习, 要求学生学写规范的议论文, 记叙文等等。 (3) 审题拟题。能准确、快捷的读懂题目, 透视命题意图, 明确写作范围 (约3~5分钟) 。 (4) 立意构思。能根据试题要求, 确定作文主旨和主要材料, 并列出提纲 (约7~10分钟) 。 (5) 运笔成文 (约40分钟) 。 (6) 检查审视。通读文题和文章, 一看要求, 二看结尾, 三看字数, 四看谬误, 尽力弥补, 锦上添花。

总之, 高三复习是高三备考的最关键的一步。我相信, 只要思想统一, 思路明确, 计划周密, 只要做到夯实基础, 强化训练, 就会提高复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定会打好备考第一仗。

摘要:新课标下的高考语文试题, 虽然题型基本固定不变, 但试题内容千变万化, 如何能以不变应万变, 从容作答, 取得高分, 是每一位高三语文教师苦心经营的问题, 结合实际, 针对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进行了论述。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建议 第2篇

复习策略

一、目标与过程

第一轮复习是整个高三备考环节中最主要的一环。之所以这样讲,理由有二。其一,这是最全面的、最完整的一环。在这一时间段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涉及所有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此后,再无这样全面应对的过程了。其二,这是最深入、最系统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会较为深入地探触到各个知识点、能力点,而且还会关注到它们之间彼此的内在关联,建立彼此关联的网络。同学依据以上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当结合自我实际,合理有效安排好“过程”。同时还可以请相关老师看看,提出修改意见,力求让此过程契合自我实际和班级整体安排的实际。这一阶段,用时最长,从整体的状况上,安排好个人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二、制定到践行

计划制定好,一定要付出实际行动,充分利用每一秒钟意味着生命的延长。不要再在忙乱中苦恼,有计划地安排生活。一定要相信自己,最大化做到合理计划、充分复习、突出重点。

人生本就有限,而又有太多太多的时光在苦恼、迷茫与毫无节制的享受中荒废。人是善变的,而白纸黑字却永远不变,违反了规划,只会助长自己的惰性,使人深深的陷入后悔与自责。在茫茫大海中,人常会迷失方向。不如出海前就带好海图和罗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撞上暗礁。人性本不爱吃苦,只好给他鞭策与激励,使人生不断前进;人性本爱享乐,那就在辛勤耕耘后使他感到先苦后甜的无限乐趣并周而复始,进一步发现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快乐,学习过程带来的探求研究之乐趣。一切提前计划好,不会慌乱,不会紧张,留下的只有从容不迫与必胜的信心。

三、循序以渐进

整体的规划做好了,局部细节才能跟得上。每一天的学习安排看似是独立的,又能保持与整体步骤的和谐一致。保证了过程,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天天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干什么才最有效,这样,复习备考虽说是艰苦的,但心底却总能漾起快乐。

四、课上牵课下

在处理“过程”问题时,还要注意处理好课上与课下的关系。首先,课下,自己要通过努力,将“龙”备好画好;期待课堂,在课上得到老师充分的帮助,点亮龙“睛”,这样,“龙”必会破壁飞出,整个复习就会“活”起来。其次,还有可能需要依据老师点出的“睛”,去修改完善自己准备的“龙”。龙爪威猛,龙身腾跃,再配有灼灼双睛,“龙”也自会飞腾而去。

五、全局想细节

①将基础知识(语音、字形、同义词辨析、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安排时,既要注意专题性,又要注意分散性。

②基础知识中许多能力点的落实需要记忆,但不能盲目记忆,只靠工夫。如“惹是生非”中“是”字经常被误写为“事”,这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是”与“非”的关联,“是非”在词中是指矛盾,争端。再如“寒暄”中的“暄”经常被误写为“喧”,仔细推究就会发现“寒”与“暄”是意义相反的两个字,是指寒和暖,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误写误用了。

③对于病句,要着重注意用足例句。对精选出来的例句要坚持“辨(感性)一析(理性)一改(操作)”三步走战略:辨就是能从结构性和语义性两个层面辨别正误;析就是能分析错例属于六种病句中的哪一类;改就是能将错例修改正确,这一点虽然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但它非常有助于我们在正误的比照中加深对各种病句类型的理解。通过三步走战略,精耕细作,务求辨得准、析得清、改得正,从而真正做到精选精练,以一当十。只有这样,才能跳出题海战术,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实效。

④写作的改善,离不开词汇量的积累。在字词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进一步了解词语意蕴,增强对词语的敏感力。如“水光潋滟”可以想象为描摹的是这样的一幅图景:最是那一片烟雨朦胧,轻轻荡漾在湖水中央,浅浅的暖暖的阳光温柔的抚摸着一切,轻掬一捧清,看阳光跳跃在手心,反着美丽光芒……

各类题型具体复习方法

一、写作:重感悟分析;轻模板套作

1、针对大作文部分:

自“高考语文写作之阵痛”以来,作文命题思路及阅卷标准的变革一直为考生所关注。分析近几年高考及北京模考卷可知,如今的高考写作越发重视考生对于某一具体问题、具体现象的分析;或对于某一具体事物、人物的感悟描摹。换言之,高考作文在逐渐回归写作之根本、文章之灵魂――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曾经一度,学生在作文复习方面,更加注重所谓写作模板和写作语言;而如今,如欲在高考写作方面摘得桂冠,须从根本能力出发进行训练。具体方法如下:如考生以议论见长,则需着力提取材料所述问题及态度,并以此为根基结合社会现实和丰富范例就条件、原因、解决方案及结果等依据逻辑逐层展开进行分析、反思。如考生以记叙抒情见长,则需着力发现生活中的动人事件、事物等,自情出发、以情动人。唯此,方能遵循写作之规律,万变不离其宗。

2、针对微写作部分:

学生首先需要做到层层破题,同时需要把握住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特点,做到形神具备,切莫陷入仅揪其模式而忽略其内在内容的怪圈。

二、阅读:

1、针对长阅读部分:

长阅读为15年高考新增题型,篇幅长、考查信息细、所涉题型广。考生在学习具体方法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该题目之命制目的何在。很多考生未经思考,盲目按照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答题,消耗掉大量时间,导致无法按时完成试卷。值得注意的是,在长阅读出现之前,文学作品阅读作为传统阅读题型自古有之,其主要考查学生精读、细读能力。那么,长阅读作为新增题型,势必要与文学作品阅读所考查之项目有所区分。经分析可知,该模块重在考查学生泛读、速度能力。明确这一考查方向,学生即可知,在该模块中应当遵顼“由题带文、速度为先、逻辑为重”的思路,训练精准定位、迅速搜索信息的能力,方为良策。

2、针对文学作品阅读部分:

如前所述,与长阅读不同,文学作品阅读重在考查精读、细读与文学分析及感悟能力。基于此,考生需要重点训练把握文章脉络、分析文章各层次中心的能力,同时需要区分不同题型按照答题方法完成题目。分析历年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可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部分重点考查的题型包括:词句解释题、词句赏析题、概括归纳题和发散延伸题。其中每类题型着重考查不同范畴的能力,词句解释题重在结合上下文及文章主旨挖掘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赏析题重在从“结构、手法、内容、中心”几个角度分析词句妙处。而概括归纳题考查学生拆解题干和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全文概括题,是近几年的热门题型,且往往为6分大分题,需要考生着力关注。延伸发散题学生则需抓住“文本、中心、生活”三个立足点进行题目分析。

3、针对诗词鉴赏部分:

学生要特别注意把握诗词情感,所谓“诗言志”。要知道,诗词鉴赏的核心即在于由情感反推其所选写作手法所用语言之妙处。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往往本末倒置,片面地套用所谓题型及解题方法,只答其表,未解其理、南辕北辙,需要特别关注。

4、针对文言文部分:

该部分考查学生“语法、语感、技巧”三个维度,其中以语法、语感为先,解题技巧仅仅起到辅助作用。部分考生本末倒置,期待“只看题目不读文章”的解题方法,我们说,技巧只能做到解决特殊事件,而真正需要做的还是从基础语法出发,通过“点对点”解读文本,训练文言语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语言基础: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不可忽视阅读教学 第3篇

关键词:语文备考;复习;阅读教学

进入高三语文备考复习阶段,我们复习的原则是:紧扣考点,突出重点;针对疑难,突破难点;强化训练,形成能力;寻找短板,查漏补缺。我们知道,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提升解题能力、内化应试技巧的关键时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然而,到了高考近期,老师学生都有了一种疲倦感,成绩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与检测频繁、复习方法单一有很重要的关系,字、词、句、篇、章,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应有的兴趣。两年来我的一些备考复习策略,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急功近利,坚持晨读

目前,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点急功近利,这不单是高三学生的状态,高一高二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巡查早读,会发现课文中有要求背诵的内容,早读气氛非常好,大部分学生在朗读课文;课文中的内容不要求背诵,这篇课文主动读的人很少,除非老师盯着。要求背诵的内容,高考考默写,那我就读,不考的,我不读,浪费时间。学生心思浮躁,急功近利。他们不明白读所起的作用。读课文,不是为了简单地记忆,而是为了培养语感。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时候不是靠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一个每天坚持朗读的学生,他的语文水平不会太低。因此,即使是高三备考复习,仍需要求学生坚持朗读。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创造阅读环境,增加阅读课

高三的学生长时间地在“题海”中遨游,难免厌倦,失去对语文本来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抛开试题,增加阅读课,就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文本读,没有任何阅读任务,让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随心所欲地读。

三、引导关注时事动态,阅读“时评”

作文,是高考的重头戏。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批阅速度特别快,据说30秒一篇,能让老师在很短时间发现亮点的文体,莫过于议论文。学生写议论文,最突出的问题:思想不深刻,套用古代名人的材料,罗列现象,缺少自己的见解主张,内容肤浅。每年我们会给学生印发许多作文素材,简单地给学生作文素材,事实上不如给学生“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平时多给学生印发一些报纸上的“社论”,网上一些热点问题的评论,诸如,《共圆中国梦,同写新篇章》《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制度保证》等人民日报社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补上人文这一课》《呼唤成长公平》《解放梦想》《尚德警钟为谁敲响》《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等《半月谈》评论。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语文学习讲究“功到自然成”。然而近在咫尺的高考,又要求我们必须急功近利。有人说语文学习有两条路:一是题海战术的“魔鬼之路”,二是阅读的“天使之路”。我认为将两条路有效结合是提高备考复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魏微.新课标指导下的几种阅读教学策略.天津教育,2006(07).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第4篇

建议之一:贴心语文,科学计划。

说句心里话,语文在高考科目中的位置虽与数学、英语三足鼎立,都是150分,但处境却十分尴尬,遭遇非常不幸。少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考个八九十分没问题”,部分同学认为“语文嘛,考个100来分就可以了,不拉分就行”。因此不少同学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是非常懈怠的。有句老话说得好:态度决定成败。在复习时,你懈怠了语文,其实也就等于懈怠了高考。其实,只要你能把语文看在眼里,贴心对待,高考语文150的分值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诗经》上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解决了态度问题,就要科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按照高考知识点分专题进行的全方位复习。因此,必须在老师复习计划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身定做一个计划。就拿阅读来说,大多数学生只在“阅”字上打转。这无疑是不明智的做法。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如果你把“读”放在复习计划的第一位,每天抽出半小时,安排在早读或是晚睡前,或大声或小声的读,既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文意,也有利于强化语言感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会对写作有潜移默化的裨益。当然,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应作为“读”的主要内容,其次再安排一些课外的优秀篇目,摘其名言警句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中熟读成诵,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建议之二:夯实基础,一丝不苟。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扎实的地基,就不会有“危楼高百尺”的雄奇壮丽?更不可能有“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潇洒。高考语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基础知识考查方式的变化,另外增加了传统文化和语言得体的考查。试题新颖形式灵活,知识点覆盖范围广。所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落到实处,正所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虽然字音、字形、标点等考点在近几年来的新课标卷中不直接考查,但也在间接考查,复习时决不能忽视。比如名句名篇中是不能出现错别字的,这就是对字形的考查。例: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三题中的“砯”、“蠡”、“幽”就极易写错或写别。此外,作文写错别字也要扣分。

建议之三:持之以恒,勤能补拙。

这是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咬定千山不放松”定力的。不少家长和少数老师对语文有一个认识上的偏见:语文是个慢功夫,提分自然也慢,即使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收效甚微,得不偿失。这种看法对高三学生向语文要质量要成绩的热情无疑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我在这里还是想校正一下大家的认识偏差:其实只要确定好复习的考点和对应的知识点掌握好所需的时间范围,有针对性的地做一些习题,循序渐进,不急不躁,一月之内就有感觉,三月之内必有小成,半年之内进步明显,到高考时提分的幅度会令你大吃一惊。一些在语文学习方面化被动为主动尝到进步甜头的同学就深有感慨:只要按老师的部署,严格要求自己,耐心做一些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专项训练题,成绩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建议之四:回归文本,巧学高效。

让我们以文言文阅读为例。纵观三年全国卷以及各地自主命题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都有明显回归文本的指向,但考查的难度也有所加大。据此,学生复习古诗文阅读必须把目光投向课本,回归文本。课本乃一课之本,离开课本,抛开文本的复习,无异于舍本逐末,又怎么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归教材,立足教材,务必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120个常用实词意义和18个常用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积累的都离不开文本复习的点点滴滴。然后再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迁移到课外阅读的每一篇练习当中,必有事半功倍之奇效。

高三学生语文备考复习计划 第5篇

第一轮复习从八月底到三月中旬,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复习从三月下旬到五月初,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复习从五月初到高考,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

第一轮复习即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本期的重点在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首先带领学生。研读20__年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

其次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近两年来,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题比例减小,测试的重点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这三个方面。从考生个人语文知识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实际状况上看,除作文外,失分较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这一轮复习中,强化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复习。第三轮复习,经过第一、二轮复习以后,就进入了冲刺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前一段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采取这样的做法:

1。作文训练贯穿复习的全过程,具体做法是,每周分点按序指导和训练,内容是审题立意、充实材料、构思技巧、多样形式、语言文采和锤炼范文。

2.名篇名句的记诵贯穿复习的全过程,具体做法是,每周早自习时间测试教材一册书的内容。具体范围是考纲规定的五十首诗十篇文。

高三生物期末备考复习策略 第6篇

一、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知识网

在期末备考复习中,同学们应重视基础知识,回归教材,归纳知识、熟悉链接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并能从知识网络中调取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书”,注重比较、分析、综合等认知技能的训练,学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生物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生物学习方法,能运用正确方法建立生物学知识。

例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解析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的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上,不能合成蛋白质。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要解决此是需要学生建构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框架。不仅要牢记包括溶酶体在内的八种细胞器的分布、结构与功能,而且学会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理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并进一步将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延伸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由于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只有核糖体。由此可知D错误。

二、加强训练,提高信息转化能

生命科学具有多种信息表达方式,试题情境的呈现形式趋于多样性,通过图示、图表及文字信息的交互处理,重视考查图文信息转化能力的训练。所以在复习中要重视图文信息转化能力的训练,准确把握图表中的生命科学信息。选择正确方式描述生物学知识,准确提取及转换图文信息的能力,并用能用正確的方法建立生物学模型。

例2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lO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由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于物种的丰富度,所以这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人类活动会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答案C

点拨生物高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此题综合考查读图、析图的能力,能够根据曲线、坐标的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从图中可见,纯茶园的物种数比杉茶间作园、梨园间作园在各个月份中都是最少,由此联系物种丰富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物种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图中杉茶间作园物种数10月份时最多,但物种数与每一个物种的种群密度没有因果关系。

三、联系实际,提升运用理解能

在生物考试中会有联系实际的试题,以生产、生活、最新科技为背景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解释、分析、判断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在实际问题中寻求解决方案或为已知的生物学原理和结论提供新证据。所以,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融入复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找准切入点。培养自己在新情境中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3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叙述,合理的是(

A.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B.该计划是人类从细胞水平研究自身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

C.该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全部DNA序列

D.该计划的实施不可能产生种族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负面影响

解析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从分子水平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测出人类基因组DNA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找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并且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答案A

点拨把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歧视、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最新科学发展的成果相联系。

四、突出对实验和探究能力

实验类试题是生物高考命题中必考的题型。实验题的题材广泛,其来源一是教材,二是科研,但肯定都符合新课程高考生物学考试的要求,所以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搞透教材中实验原理、方法和过程:强调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学会对照的原则、单一变量的原则等来分析,提升解答实验类试题的能力。

例4根据下表所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①中结果应是0.3%溶液中质壁分离明显;实验②中毛霉应在20℃环境中生长最好;实验④中,如果此时2,4-D浓度低于最适浓度,则浓度再低的话促进生根效果则较差了。所以预期最合理的应是实验③。

答案C

点拨在中学生物学实验中一要注意生物材料的选择,原因在于材料选择正确相当于实验成功了一半:二要注意实验的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和对照的原则:三要注重从实验现象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五、加强答题的规范性训练

不规范的答题造成的非知识性的失分是非常可惜的,由于错别字而失分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在答题中常出现将“双缩脲试剂”写成“尿”,“线粒体”写成“细粒体”,这种失分是非常可惜;另外叙述不清、答题不完整、格式不规范、答非所问或画蛇添足等引起的失分也是憾事,在复习迎考时要训练自己用恰当的专业术语,准确描述生物现象和事实。

在期末备考中,同学们要培养自己“容易题不失分、中档题少丢分、难度题多得分”的信心和实力,显著提升生物成绩。

高三生物备考复习策略 第7篇

一、总体方针

加强集体备课, 注重整体作战, 我们生物组在高考备考中, 认真研究课标、教材、考纲, 以及近几年的高考题。坚信只有吃透考纲, 才能把握住教学方向。只有吃透《考试说明》和近几年高考试题, 才能抓住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才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点。学校要求在开学一周内拿出全学期的教学计划, 这种计划必须具体细化到每一章、每一节, 具体到重点、难点, 并要求人人心中有数。我们高三生物组始终做到“五统一”, 计划统一、进度统一、基本教学内容统一、作业和练习统一、考试统一。

二、巩固双基

双基教学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 只有打好了基础, 能力才会提高。在一轮复习中我们立足课本, 利用自组题、自编题, 以大多数的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 面向全体学生, 做到小台阶、快步走。复习内容细而全, 根据考纲的要求, 实行拉网式清理, 覆盖所有知识点, 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 对重点性的基础知识, 逐人、逐章、逐节地过关 (我们把这个叫“挨个过筛子”)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 基础题仍占主要地位, 做好了基础题就拿到了基本分, 失去了基础题就失去了一切。

复习中我们注重抓好学生以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 审题能力。

在平时的授课中,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 将概念中的重点字词圈点出来, 明确运用范围, 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迅速通过圈点提取出问题中的重要信息, 过好审题关。

2. 分析综合能力。

我们备课组每人定期寻找新题型, 以自组题的形式及时提供给学生。再通过一定量的解题训练, 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 教会学生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解题方法, 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表述能力, 即能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表述答案, 这一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教学模式

我采用的是“讲—练—考—练”的教学模式。“讲”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解,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教师的讲授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在讲授之前应熟悉教材、精心设计, 内容上要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结构上要求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水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练”, 即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当堂所学知识及时做练习,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吸收, 它不仅是理解巩固知识的活动, 而且是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练”不仅是为了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深化, 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设计练习要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多方考虑, 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又要根据学生实际, 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题, 每一道习题要能承担一定的训练任务,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应注意习题设计的新颖和形式的多样, 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 巩固知识、发展智能。

“考”, 每周同步检测 (40分钟) 、学科组半月一测 (40分钟) 、年级每月一考 (90分钟) 相结合。

考后“练”的是“练和考”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由每位教师轮换负责找题, 以自组题的形式灵活巧练。

三、分层教学

尖子生的培养历来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于尖子生, 我通过进行有效的思想工作和方法指导, 使这些学生首先树立起考取名校的信心, 鼓励他们学有所长, 学有进步。提高尖子生的生物成绩是高三乃至全校的重要目标, 是提高我校声望, 促使学校教育长远发展的工作重心。

促进临界生的发展和提高是高三一轮复习的重要工作, 我结合几次考试成绩, 综合分析, 圈定人选, 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 建立临界生档案, 进行跟踪帮扶, 定期找这些学生谈话、交流和沟通, 肯定成绩, 指出问题,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进方法。事实证明, 这八年我们采用这种有针对性的敦促方法, 为高考本科达线数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针对后进生, 我强调以本为本, 抓课本, 抓基础, 拿基础分。首先, 在课堂上不放松, 经常在课堂上提问, 让他们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们。其次, 我认为校长提出的学生考试试卷张张过关, 题目条条过关的方法, 虽然工作量大, 但是从事实情况看, 效果显著。这样, 既能带动后进生, 又能促进尖子生, 也能提升中等生, 真正做到推中补差拔尖三到位。

高三复习备考“十要点” 第8篇

1 紧扣“考”点

就是紧扣考纲, 明确考什么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考查的知识内容要求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的规定.新课程高考考什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干, 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旨, 考知识模块, 考数学能力, 考思想方法, 考个性品质.紧扣考纲, 首先要明确考点的层次要求, 了解层次的内容, 能正确理解就行, 不必做探究和拓展;理解层次的内容, 对常考点, 要做到深刻领会, 准确表述, 正确运用;掌握与灵活运用层次的内容, 属于主干知识, 要熟能生巧, 灵活运用.紧扣考纲, 其次要结合近几年的考题进行对照, 须对近两年的新课标卷的试题, 标注具体的考点、能力要求、层次要求、命题的立意, 以做对照比较研究, 进一步明确高考的具体方向.2 立足“基”点

高考试题, 都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 都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分值约占总分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对此类问题的复习原则是战术上要重视, 对基本知识、运算、方法、题型和图形要做到读时脱口而出, 用时信手拈来, 复习时不要以为其简单, 学生易掌握, 一语带过.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该知识点及其相关的题型、方法留下漏洞隐患, 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教师应强化此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的准确记忆, 熟练操作, 达到会而必对.

例1 (2014年全国卷Ⅱ第5题) 某地区空气质量检测资料表明, 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 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 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 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 ) .

(A) 0.8 (B) 0.75 (C) 0.6 (D) 0.45

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应用概率、条件概率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了几个事件, 要求考生能分析清楚各事件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事件间的关系及相应计算公式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该题对4个选项精心设计, 如果考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条件概率的意义, 认为试题就是求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或者虽然理解了条件概率的意义, 但认为各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B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要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就会认为选项C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连续为优良的概率且两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D正确.通过对4个选项的精心设计, 该题很好地达到了考查考生对事件、事件的相互关系、条件概率及事件概率的计算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目标.

3 谨防“错”点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 易于入手, 但往往由于忽视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造成失分.解题中对问题的隐含条件挖掘越多, 学生辨认隐蔽和谐关系的洞察能力就越强.

例2 (2012年全国卷第7题) 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 且, 求cos 2α ( ) .

错解 (sinα+cosα) 2=1+sin 2α=1/3, 即sin 2α=-2/3.

不知取舍.

且α为第二象限角, 所以

即2α为第三象限角, 所以

反思本题易错原因在于对条件挖掘不充分, 放大了α 角的范围, 导致所求值的增加, 若是填空题, 得分率可能还要低.防止或减少出错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变式教学, 如:其他条件不变, , 则应挖掘出;或其他条件不变, 角α 变为第一或第四象限呢?这样, 把每个条件都挖深挖透, 把每个条件都用尽用活, 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深入细致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 遇到此类问题 (如基本不等式条件的运用等) 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避免出错.

4 用活“形”点

就是用好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 其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灵活性、深刻性, 并跨越各科的知识界限, 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途径有:①“形”转化为“数”, 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②“数”转化为“形”, 即根据给出的“数、式”结构特征, 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 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③“数、形”结合, 即用“形”研究“数”, 用“数”研究“形”, 相互结合, 解决问题.

例3 若a, b, c均为单位向量, 且a·b=0, (a-c) (b-c) ≤0, 则|a+b-c|的最大值为 ( ) .

解设a= (1, 0) , b= (0, 1) , c= (x, y) , 则x2+y2=1, (1)

根据 (1) (2) , 可知c= (x, y) 对应的点在弧AB上, 而 (3) 式的几何意义为点P (1, 1) 到弧AB上点的距离, 如图1, 其最大值为1, 最小值为.

5 巧用“变”点

就是问题中的变量或含有需讨论的参数的, 或问题中的条件是分类给出的, 或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的, 或在几何问题中, 几何元素的形状、位置的变化需要分类讨论的等, 同时, 应防止见参数就讨论的轻率做法, 能整体解决的就不必分类讨论, 使分类讨论用的更为合理.事实上,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例4 (2012年全国理科卷第20题) 设函数f (x) =ax+cos x, x∈[0, π].

(Ⅰ) 讨论f (x) 的单调性;

(Ⅱ) 设f (x) ≤1+sin x, 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Ⅰ) 求导后依据当x∈[0, π], 知sin x的范围, 需对a分类讨论, 分3种情况a≤0, 0<a<1, a≥1求单调区间;

(Ⅱ) 根据 (Ⅰ) 所得单调区间, 依a的取值范围, 再对x当分属不同区间进行讨论, 这是当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时, 根据需要进行的讨论. (详细解题过程略)

6 分解“难”点

就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 (或分割) 成若干个基础性或比较易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分解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解题策略.其核心思想是转化与化归.

例5 (2015年全国理科卷Ⅱ第20题) 已知椭圆C:9x2+y2=m2 (m>0) , 直线l不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 l与C有两个交点A, B, 线段AB的中点为M .

(Ⅰ) 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 若l过点 (m/3, m) , 延长线段OM交C于点P, 四边形OAPB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 求此时l的斜率;若不能, 说明理由.

解析 (Ⅰ) 可转化为分别求直线OM与l的斜率, 直线l的方程依题意可设出, 将其与椭圆的方程联立, 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点M的坐标, 进而求出直线OM斜率 (或用点差法) , 可证.

(Ⅱ) 可转化为当四边形OAPB为平行四边形时, 求直线l的斜率.就要充分挖掘平行四边形的隐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 即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 (对称) .即转化为求点P, M的坐标的问题.若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的方程无解, 则四边形OAPB不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解决.

7关注“新”点

就是关注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创设了哪些题型或问题情境新颖的题目, 在教学或试卷讲评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数学问题进行 “观察、猜测、抽象、概括和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 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例6 (2014 年新课标理科卷 Ⅰ 第14题) 甲、乙、丙3 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 B, C3 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 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3人去过同一个城市.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______.

解析甲说没去过B, 乙没去过C, 3人同去过同一个城市, 所以3人同去过A, 所以乙至少去过A;若乙再去城市B, 甲去过的城市至多两个, 不可能比乙多, 矛盾.由此可判断乙去过且仅去过A城.对逻辑问题的考查可谓首次出现, 无独有偶, 北京文科卷第14题也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8训练“算”点

《考试大纲》中对能力的考查, 强调“以能力立意, 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全面考查各种能力”.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 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 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多给学生留有思考动手的时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充分参与到解题的思考和解答中, 在做中学,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次, 要精讲多练,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精讲要突出“导”而不是“灌”, 讲审题分析, 引导学生思维, 如何调整思路, 如何选择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 先练后讲;多练, 练思维, 强化运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熟练性、简捷性.要注意在巡视中收集信息, 指导解题方法, 必要时演练, 逐渐提高运算能力, 克服“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不良做法.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例如2014年全国理科卷Ⅱ第19题等.

9 反思“弱”点

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 会进行阶段性的模拟检测, 它起到“窗口”的作用, 就该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教师根据试卷解答情况, 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方法、能力和学习品质进行认真反思分析, 查找存在错误弱点的原因, 是知识的理解掌握存在漏洞, 还是学习方法不到位;是审题分析思路不清, 还是解答不严谨, 书写不规范;或是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等等.因人而宜, 拿出合适的补救措施.同时, 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进行反思, 在后面的教学中补什么, 强化哪些方面, 怎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把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步解决,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10 激发“乐”点

就是快乐学习, 乐而知之.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一个亮点, 是课堂教学中显性与隐性、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有形与无形的有机补充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反思: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 不同的教师上课, 学生的学习情绪迥然不同?这就是教学艺术, 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 是一种“阴转晴”的艺术.教师如何将数学看似枯躁无味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内容, 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都离不开以情感作为润滑剂与催化剂.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能“动之以情”,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 具有积极的情绪感受, 拥有对知识的渴求, 对真理的执著, 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 用亲切和蔼的表情, 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学会热爱生活, 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理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高三生物高考备考复习计划 第9篇

高考命题是遵循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进行的, 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 其目标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生物学能力, 图文转换的生物数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及初步的创造能力。测试还十分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鉴于此, 本届高三生物备考以分层次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从细节着手解决思维和解题方法, 从整体上努力提高成绩为指导思想。除了对海南高考测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外, 还要不断借鉴外省区高考的备考经验, 将高考备考工作落到实处。

二、复习阶段划分及主要任务

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整体上将备考划分为四轮复习。

第一轮: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第一轮的复习是备考的基础, 是备考复习各阶段的基石。因此这一轮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好速度和进度。速度和进度必须与月考内容要求同步递进, 并做匀速运行, 切不可时快时慢。

(2)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章节复习的整体性。复习与授新课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生在此前已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进入章节复习时, 不能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 一定要把握好学情, 应从整体上考虑知识的侧重点, 详略相济。注重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章节知识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

(3) 本阶段备考复习策略。第一, 紧扣知识点,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针对性复习, 实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查缺补漏。第二, 以教材为基础, 构建章节知识体系, 用好高考复习资料 (或教材) , 但不能过份依赖。对资料中较好的知识构建材料, 要指导学生分析并用好, 但要以教材和考纲为据。对复习资料上的练习要通过分类和精选后安排给学生完成, 不能逢题必练, 必须与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目标紧紧相扣。第三, 对学生进行分类, 采用分类指导, 分层要求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复习进行指导。基础较扎实的学生求严、求实、求深、求宽, 方法应用上应是讲练结合。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要求稳、求细。基础薄弱学生往往都有一个通病, 即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动力不足。所以, 复习要更具目标性, 让他们看到复习的实用性。因此, 对于这部分学生, 我们要尽可能根据考纲要求, 深入分析历届考试特点, 对他们进行讲解, 使他们的学习更有目标性, 以提升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动力。重点把握考纲中的骨干知识讲清学透, 要求学生不能在骨干知识中丢分, 复习方法应是以练带讲。

时间安排:2009年7月23日~2010年3月

复习方式:教师以章节讲授为主, 贯穿能力培养, 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以复习和掌握教材内容为主, 重点进行基础题的演练、并尽可能使教材主干知识系统化, 了然于胸, 扫清知识盲点。

能力培养:以记知和理解基础知识为主要能力目标。

主要任务:基础较弱的学生按章节理清知识点, 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解决经典例题分析过程中出现的疑惑, 并按自身能力完成一定量的基础题。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 还要配合经典例题的变式分析, 将主干知识适度地拓展和延伸, 兼顾实验探究问题的学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 培养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 打通模块综合知识, 进行专题内的综合细练, 进而开始全课程的综合训练。

本阶段是整个高考复习决定成败的关键阶段。本阶段划分好知识专题十分重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专题内容应有所区别。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专题涵盖的范围要更广, 使学生的知识联系更为丰富、应用知识的脉络更为充实。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专题涵盖的范围要小, 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脉络要简单、清晰。因此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复习方法:前者的复习注重对概念原理理解的精细化、对知识应用追求综合化, 对知识分析的系统化。复习方法应是以练习、知识归纳来推动, 专题试题可采用综合性强的大试题。而后者则注重对概念原理的重新回忆, 对知识应用实施标准化, 对知识分析的明确化, 简单地说就是强调记忆。

我们将本轮的复习专题规划为两大类。

1. 知识体系专题。

其中包括: (1) 物质和结构; (2) 细胞代谢; (3) 细胞的生命历程; (4) 遗传物质; (5) 遗传规律; (6) 个体稳态; (7) 生态系统; (8) 选修。

2. 实验专题。

其中包括: (1) 验证性实验。其内容有: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2) 纠错与补充实验。其内容是:对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补充与纠错。 (3) 实验设计。其内容是:简单实验设计, 对实验设计的分析等 (4) 材料实验。其内容有:对实验中的各种信息的分析与解释。

以上专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拆解与合并。

时间安排:2010年3月8日~5月15日

复习方式:专题复习, 解题方法指导, 专题训练及综合训练。能力培养:以提高对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及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

主要任务:实现对综合练习的熟悉与理解、基础较弱的学生在本阶段应结合第一阶段和复习薄弱环节对知识进行重新记识并排除知识困惑, 对于自己还不甚理解的知识在本阶段教师要个性化地筛选一些练习在单元训练中进行突破。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应以培养能力为主, 解决在解题过程中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偏差和思维短路的问题。力求在解题过程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第三阶段:应考阶段。

本阶段应是复习的收关阶段, 能否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考验着高三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考试各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应变能力。因此对学情的了解与把握、对考试前景的预判、对学生知识的精雕细琢都无时无刻地考验着每位教师的专业素养。

所以本阶段的主要复习方法是:通过模拟测试调整状态、调试应试心理、调节考试时间钟、知识针对性讲解与分析等。此时是心理中心教师介入的最佳时间, 应在本阶段解决学生应试的紧张心理, 使其形成一个较为宽松的个体心理环境。

时间安排:2010年5月15日~6月1日。

复习目标:培养学生在考试各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应变能力。

复习方式:模拟测试与讲评。

主要任务:编好模拟试题并对高考试题进行宏观和中观的预测, 通过测试和高质量的讲评查找问题, 解决问题。

第四轮:考前调整。

本阶段切不可再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中性的复习, 教师在此时间段内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安排出时间与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考前的需求, 并尽快解决他们的困扰。二是解答学生认为可能影响考试成绩的知识问题, 并且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弄明白, 千万不要认为可能不考而让学生忽略, 因为高考试题不是任何人可以预测的。另一原因是, 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 学生就会带着满心的狐疑上考场, 对考试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真的在高考中遇到此类问题, 对学生来讲不啻是个巨大的打击。

时间安排:2010年6月1日~6月5日

复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 教师答疑为辅。

复习目标:控制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节奏, 调整应试状态, 着重进行心理调整增强学生信心, 力求使学生的应试状态达到最好水平。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备考 第10篇

一、仔细研读《考试大纲》, 回归教材, 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以《考试大纲》为准, 以教材为本”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考试大纲》, 做到有的放矢。对考纲的研究请注意三方面:能力要求、知识范围、题型示例。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 就必须回归教材, 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我们很多学生往往不重视课本知识, 搞题海战术, 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 主观想象, 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 最后的感觉是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 历史复习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 离开教材, 历史复习将无从谈起。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学科能力要求高, 必须要熟记教材的基础知识, 牢记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标题及内容、每一个知识点, 最好能把目录记住。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一定要多读教材, 对教材的阅读至少要达到五遍, 而且不留死角, 引言、小字、插图、表格、地图等都要仔细看 (近几年图表题增多) 。知识记忆准确了,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是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 即便是解答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性材料分析题, 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总而言之, 只有扎实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多阅读历史材料, 才能应对高考命题的不断发展变化, 以不变应万变。

二、整合教材, 专题史“变”通史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展现的, 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古今融会贯通、中外联系, 异彩纷呈。但是专题史的不足之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在历史二轮复习时, 可以按通史体系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 构建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整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知识, 这样在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构建立体知识网络, 纵横交错, 使学生对教材又有了新的认识, 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以先秦时期为例:

阶段特征: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 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时期, 西周是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宗法分封制等) 。

春秋战国 (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其中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总的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新旧交替, 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整合: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 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1夏商时期,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使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基本形成。2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以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3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 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 分封制走向瓦解, 各国推行变法,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上: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1农业。生产工具上, 商周时期耒耜为主, 青铜工具少量,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器、牛耕;生产组织形式上, 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 春秋时期为个体自耕农。到战国时期,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制度上, 经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农业设施上, 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时期, 青铜器盛行。3商业。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出现大量巨商和商业中心。

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就是“百家争鸣”, 儒、法、墨、道等诸子百家所形成的理论,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进化, 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三、突出主干知识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试卷命题对政治、经济模块稍有偏重, 思想文化模块题目也在逐年增加, 所以重要的知识点常考, 形成了通常所说的主干知识, 这些主干知识应作为复习备考的重点来掌握。因此我对近几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及课标、考纲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归纳主干知识有以下几个: (1)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2) 古代中西方的思想; (3)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济; (4) 近现代中西方的民主之路; (5) 近现代中西方的思想解放潮流; (6)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全球化趋势; (7) 现代史上的中、美、苏改革与国际关系; (8) 古今中外的科技、文学和艺术。

四、多元史观指导历史复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考试大纲》也明确规定, 应“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经常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新视角透视中外历史, 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判断、比较、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历史复习中, 需要掌握这些史观的内涵, 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才能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才能在复习中运用多种史观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 可以让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从不同的史观切入, 对其进行评价、理解, 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 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 可得出不同结论。从整体史观出发———它反映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 是西方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从文明史观出发———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古代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在冲突中走向初步融合;从现代化史观出发———主动与西方接触、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注重培养人才, 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革命史观出发———出于地主阶级本能, 清朝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自救运动;从社会史观出发———近代民用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而新式教育和先进科技的引进间接促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五、研究题型, 掌握答题方法, 规范答题

高考试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 它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把近三年的高考题按题型或内容分类汇总, 重点应是本省的高考试题, 让学生练习, 然后教师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思路和方法, 规范答题语言。

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从命题来看, 试题题干都以新材料、新情境和图表的形式呈现, 以材料为主成为高考的主打题型, 每一道试题都要求学生的基本能力: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概括材料中心意思的能力。设问类型多是“反映出、说明 (表明) 了、据此可知等”, “反映出”的设问方式占绝大比重, 由此可见选择题非常注重对历史本质认识的考查。因此做选择题要认真审题, 看清题干问什么, 读懂材料, 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 结合所学, 进行选择。从非选择题命题来看, 问题主题化, 设问多角度。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 (1) 先看设问,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限定语, 按分值寻找要点, 再带问题阅读材料。 (2) 注意题头的主题, 材料出处、标题、时间、人物;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提取有效信息。 (3) “依据材料”的问题, 就在材料中仔细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问题, 注意回顾教材中相关知识, 视野要开阔, 思考问题要多角度。 (4) 提取信息时注意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 (5) 答案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语言要精练。

在此我还想说说开放性试题, 它已经考了五年, 反映了历史高考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开放性试题一是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表个人见解, 自主思考;三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而不只局限于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 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理念一致, 因此, 开放性试题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我们应该经常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某一历史事件、人物等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

高三英语冲刺阶段复习备考策略 第11篇

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老师首先坚定信念:学生在高考前“爆发”出与平时无法相比的精神力量,能使他们英语语言能力再一次产生质的飞跃。但飞跃程度的高低取决我们高三老师,在最后阶段,高三老师既要当好学生的学业导师,也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因此要格外珍惜和利用好学生“爆发”出来的能量,让他们飞跃得更高,进步得更快。我们高三老师要坚定学生在最后阶段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信心,破除“5月”定型论,最后阶段的复习并非只保温而是要提升和突破。

一、使用英语是获得语用能力的增长点

English is best learnt when always used in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在最后阶段,英语的能力的增长点仍然是在使用英语的实践中产生和提高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靠老师给讲会的。冲刺阶段复习与学习应该以模仿为主,理论分析为辅,不要过分钻研为什么。有机会说英语的同学还是应该坚持说英语。有英文报刊杂志的应该坚持看,听力更是应该天天有,听说读写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总之要达到足够英语的输入和输出量以确保学生每天都有英语的思维过程。

二、回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无论什么考试,基础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考生应努力做到保证拿到基础题的分,力争难题的分。在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越临近高考越要降低难度,要把基础词汇、基本句型扎扎实实的掌握。越临近高考越是要回归教材,要学生经常朗读高一和高二教材,应该让学生明白和充分相信:高考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可以说取决于中低档题的成功率。高考中复习一定要降低难度,一般来说高考的难度是3比5比2,也就是说,中档题占80%,最后阶段要避免高难度试题。当然,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把握住什么是基础题和什么是基本能力题,帮助学生选择质量高的训练试题和合适的阅读材料,尽量让学生读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信心自然上升。

三、背诵是高考获得高分的保障

“冲刺阶段”要学生勤背诵,多模仿,多背诵较好的短文、例句,甚至例题。当然这需要有老师的指导,高三老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要背诵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白只做题,不背诵是不行的。背诵量与听说读写水平成正比。每个高三的考生都应该做到头脑中有20篇短文能滚瓜烂熟,有100个句子能脱口而出。北京四中就有这个经验,在最后关头老师帮助学生选择经典的十五篇书面表达的作文背诵。另外还建议将完成句子和书面表达练习相结合,按高考的完成句子的语法项目多背诵点好句子肯定会起作用。

四、具体措施与办法

1. 最后阶段听力部分应该是学生增分点,因此每天必须听力二十分,一直坚持到6月4号。最好将听力训练放在下午时间,尽量和高考时间同步。对老师的要求:

(1)选择字数和录音长度以及考试方向与高考形式相同的录音材料。让学生听音之前,老师要先阅读听力材料和审阅试题的难易度,检测考试的方向是否正确。中高层次学生错三个算失败,普通中学错5-6个也算失败。听十次至少要成功八次。

(2)老师上课或和学生见面要继续多说英语,不仅是一般的说英语而且要说完整的、准确的地道语言,尽量营造英语氛围。

(3)每听完一次都进行讲解,对错误应有分析,老师应对听力技巧及方法应该进行有效指导,对薄弱环节应加强训练(如数字等方面的内容),听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录音原文并大声朗读独白和精彩段落。

2.精做多项选择试题,后期可挖掘使用频率高,教材中未出现但又是考纲上的词汇,近两年高考过的词汇一般不会再考。争取让每题都有效,起作用,有针对性,符合考试方向。最后还可以将学生高三复习考试以来最容易出错的题再进行整理编辑在一起让学生再一次识记。

3.最后复习安排:4-5月间抽出六天时间,连续做完形填空30篇。每天一小时完成五篇,每篇10-12分钟。做完对答案并稍作评讲与总结。完形填空是介于多项选择和阅读理解之间能力的试题,值得大家多练。老师的难点:选择合适的,符合我省高考方向的文章。

4. 每天一组阅读,每组五篇文章,题材和体裁应多样化,生词不超纲,文章难度不高,用时40分钟,要有反馈和消化过程,其试题形式应该涵盖:

(1)猜测词义和句意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或细节(依据有七点:时间、地点、类别、程序、因果、对比和主次。)

(3)简单判断和推理:通过因果,转折,让步,比较等逻辑规则仔细找出可做依据的蛛丝马迹。

(4)理解主旨要义;往往隐蔽或隐藏在for example之前或all in all 之后。

(5)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做题不要夹入考生个人情感,对作者举的事例要注意,事例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6)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暨篇章结构(如:2007年的高考67题: The author answers the question raised in the first paragraph with _____.

A. stories and explanation B. facts and descriptions

C. examples and conclusion D. evidence and argument)

5. 完成句子是后期增分点的关键题,随着今年该题的分值增加,因此这一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1)中高层次的学生应该进行口头翻译练习,每天不少于30题。

(2)从现在开始每天都应该有二十题的练习量,且这二十题应该涵盖英语的所有语法内容(共13个项目)。

(3)所有该题的训练,书上原句应占其10-15%以上。回归教材应该有训练的形式与内容。

6. 短文写作也是学生增分最大的空间之一:写作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最佳是20分钟。所选作文体裁要符合英语的语用原则。不必猜测作文是什么内容。作文应该是7-9句,句子长短相间。老师要加强“面批”次数,面批既是和学生交流的很好渠道也是舒缓学生精神压力的机会,也可顺便将其薄弱环节以及复习方法进行点拨,争取让“面批”的学生有所突破。具体要求:

(1)避免低级错误,重视开头句子和结尾句子。

(2)书面整洁,字迹清楚,尽量避免涂改。

(3)要强调写出正确句子,加强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式的训练和经典短文的背诵,选择15-20篇精彩短文背诵。作文模式化,背诵框架结构。

(4)对中高层次的学生要强调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的运用,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知道何为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要利用非谓语动词和复合句子等结构,提高句子的层次。

7. 分类整理各地来的“信息”试卷,千万不要随便使用一整套外地的试卷将“信息卷”分门别类。经过整合处理再给学生。

高三文科综合复习备考及应试策略 第12篇

特别难的或者遇到思维障碍的选择题一道题目不超过2分钟。35道题目45到50分钟做完, 然后用大约5分钟时间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遇到一两道吃不准的题目可以先做记号, 在最后修改整理时完成。实在不会的可以随便涂一个 (写一个答案) 。为了形成这一良好的有效的习惯, 现在每次测试时一定要把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相应的答题卡上。不论遇到什么问题, 选择题作答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

二、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

科, 就文综复习、答题及文综综合题的解答, 给学生们提出以下建议

1. 串联知识点

学生在第二段复习时应注意不能重复第一段复习内容,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仍然不能丢, 概念一定要准确无误。应主要把握概念如何提出来的, 界定是什么、适用范围是什么、和其他事情有什么联系。要提高筛选、阅读、理解、归纳、组织材料的能力。

新高考着重考能力, 学生切忌死记硬背, 应当以理解为主, 学会举一反三,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二段复习中更重要的是把知识点形成串联, 即把单元的知识串起来, 一本书串起来, 整个学科四个模块串起来, 让知识点形成整合。只有这样, 知识运用才能灵活。切忌孤立、泛泛地把握知识, 应在深刻理解原理的基础上, 做到知识的整合, 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2. 综合题打“腹稿”

综合题、论述题在文综试卷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学生易犯的错误是提笔就写, 不管会不会, 洋洋洒洒, 把试卷写得满满的。他们认为, 能多写就多写, 多答多得分, 尽量把知识点写到。其实, 写一堆的答题方法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得分率不高。做这类题时, 学生别着急下笔, 应认真审题。先看题目与哪一本书有关, 再看材料中涉及哪些关键的知识, 也就是答题要点。特别要注意材料里有什么, 就根据要求答什么。这类题要把握两点:一是工具, 即所学理论;二是依据, 即材料信息。学生根据这两项推出新的观点。简单地说, 答综合题既不能完全是书本上的话, 也不能全是大白话, 应多关注社会、生活。如果需引申, 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观点。答这类题时, 学生最好琢磨一下答题点, 打“腹稿”, 然后再动笔。

3. 备考跟着老师走

有些学生家长给孩子找了一堆题, 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疲惫不堪。其实题海战术大可不必, 有些偏、难、怪题还可能会导致学生复习方向走偏。学生要注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每道题都是教师精心挑选的, 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复习建议, 这需要学生和教师配合好, 切不可自己自成一套复习方法。

4. 在文综试题的答题思路中, 是可以寻找到很多答题套路的

总结归纳这些答题套路, 既可以避免漏答某些要点, 也可以使思路更加清晰, 答题更有层次。要归纳答题套路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进行同类题型的比较和分析, 找出相同点, 总结答题步骤, 最后归纳出一些典型的答题套路。比如上周末测试的第39题第五问。谈谈你对上海世博会突出“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哲学思考。因为不限制哲学范畴, 那么一般的思维就是从唯物论开始思考筛选知识点作答。

5. 综合题作答以课本为本

文综综合题的答案来源有三:首先是试题材料提供的信息, 类似语文考试中科技文阅读理解。其次是中学地理教材, 学生一定要从课本中找到书本语言作答。最后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归纳整理规律性的结论。

答题时, 学生要克服随意性。要特别注意答案的普通性, 因为高考是数十万人参加的考试, 只有普通的答案才适合做统一答案。此外, 从历次高考改卷得出的信息来看, 学生的作答越接近书本原话越易得高分。

政治:第一要强化知识, 夯实基础。基础知识不牢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因素, 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是学生得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因此, 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仍是今后一个阶段复习、备考的重点课题。学生应明确高考的内容要求, 构建知识体系, 概括基本观点, 解决重难疑点, 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突出基础的核心内容, 即主干知识。也可抓住核心概念, 形成知识网络, 建立知识体系, 对于主干知识要准确记忆。

第二要关注现实, 把握热点。恰当地把握现实热点问题, 既要注重适合政治学科特点的现实热点问题, 又要注重适合文综特点的现实热点问题。要突出把握重大现实问题。把握重大现实热点问题, 应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了解主要内容和典型具体的案例材料, 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说明。对现实热点问题要注重宏观把握, 微观切入。

第三要掌握方法, 把握技巧。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能技巧, 首先要仔细审题, 审准审透, 提炼出有效信息。要训练答案语言的科学规范性, 答题要抓住要点, 使用学科语言。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答卷要规范, 书写要工整, 段落要清晰, 层次要分明, 序号要标明;答卷要思维敏捷, 思路开阔, 勇于创新, 速度要快。

上一篇:解题策略及技巧下一篇:以家庭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