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

2024-08-24

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精选4篇)

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 第1篇

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 掌握规律, 以求运用。本节课教学, 力图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披文以入境, 缘文来悟道, 缘文来体验, 既关注“意”的体悟, 也关注“言”的探究, 同时给予“法”的指导。紧扣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 在朗读与交流中体会语言的情感及表达效果。以求在品味语言中让文本语言的张力之美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文本的结构之美和语言特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教学目标】

1. 认识“藉、蝙”等生字, 会写本文的生字, 读准“藉”的字音, 理解“慰藉”的意思。

2. 通过抓关键词, 联系上下文, 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含义, 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3. 采用比较阅读的策略学习重点段落, 合作发现“看见+想象”的写法, 在语境中尝试仿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 了解生活中的“天窗”

1. 齐读课题。师:同学们见过的天窗是怎样的?

2.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画出文中直接介绍天窗的句子。

3. 检查字词。重点教学“慰藉”, 注意“藉”的读音及字形。

4.结合图片了解天窗。

课件出示:

二、紧扣“慰藉”, 走进孩子心中的“天窗”

1. 梳理脉络, 体会“被关”“被逼”的心情。

(1) 师:大人们开天窗, 是为了采光。那么, 在孩子们的眼中, 这小小的天窗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呢?浏览课文, 画出相关语句。

(2)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3) 师:文中的“这时候”, 分别是指什么时候? (预设:下雨被关在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里;夜晚被逼着上床“休息”)

(4) 师:是呀, 你顶喜欢在雨里跑跳, 却被关在黑得像地洞似的屋里时, 你的心情会怎样?夜晚, 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却被逼着“休息”时, 你又是怎样的心情?

(板书:孤独难过失落……)

2. 品词酌句, 体味“看见”“想象”的神奇。

(1) 师:小小的天窗为什么会给这些失落的孩子以慰藉呢?找出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第5、7 自然段)

(2) 师:透过天窗, 孩子们能看见什么?

当孩子们孤独、失落、忧伤时, 透过天窗他们可以看见———雨脚、闪电, 也可以看见———一颗星、一朵云, 还可以看见———一条黑影……

小小的天窗让黑暗的房间顿时有了色彩, 所以说———这时候, 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3) 师:天窗, 除了可以让孩子看见外面的世界, 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再次默读第5、7 自然段, 圈出相关词语。

预设:

“卜落卜落”:雨时缓时急, 时大时小, 雨点落在玻璃上的声音也会不同。当雨大时———雨小时———雨急时———雨缓时——— (学生根据情境读词) 此时, 雨声在你们的心中仿佛成了什么?由此, 你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

“猛厉地扫荡”:透过这个词语, 你又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当你把这画面的威力放大十倍的时候, 可以怎么读?把这威力想象得比真实感到的大百倍的时候——— (学生根据语境读句子) 读着读着, 你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

“也许……也许……也许……”, 你还会想象到, 也许是——— (学生想象说话) 此时, 你又会是怎样的感受?

(4) 小结:小小的天窗让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广袤的世界, 你想把它想象成什么, 就想成什么。多么自由、多么惬意啊!因为有了天窗, 失落的心灵得到了满足, 让原本忧伤的心变得快乐。 (板书:自由快乐满足……)

三、探究仿写, 追寻语言形式的奥秘

1. 小组合作, 发现文本语言特色。

(1) 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自由、快乐、满足感写出来的呢?

课件出示:

预设:

先写看见, 再写想象;

字词、短语或句式的不断反复。 (“看见……看见……这……这……这……这……你会从……想象到…… 无数…… 无数…… 也许…… 也许…… 也许……”)

(2) 师生合作读第5、7 自然段。

2. 想象仿写, 学习运用文章写法。

(1) 师:像这样被关在黑暗的屋中, 独自面对这小小的天窗的情景一定还会有很多。

课件出示:

(2) 写后交流, 评议。

四、总结归纳, 拓展延伸下节课的学习

课堂小结:这小小的天窗, 带给孩子怎样快乐的享受啊!这小小的天窗, 就是乡下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窗啊!今天这节课, 我们走进了孩子心中的天窗。其实, 对于作者茅盾来说, 这天窗也有特殊的意义。下节课, 我们将进一步走近作者, 结合时代背景, 来了解作者心中的天窗。 (板书:心窗)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天窗”, 紧扣“慰藉”, 联系上下文, 抓关键词, 品读透过“天窗”看见的和想象的语言, 读懂“天窗”即孩子们放飞心灵的“心窗”。在重点段落比较阅读中发现语言表达的形式, 探求作家语言的奥秘, 在语境中仿写, 达成“言意共得”的教学目标。

整节课的教学, 以探究“天窗”的作用为主线, 在情感体验中注重语言实践。教师成为学生和文本的桥梁, 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习得语言的规律, 学会阅读的方法。

一、紧扣文本特点, 设计教学

散文, 形散神聚。“天窗”既是封闭环境中孩子通往外界的视觉通道, 更是孩子寻求“慰藉”的精神通道。从孩子的角度观察这扇天窗, 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 激发孩子的想象, 体会作者的心境, 达成文字与情感共振。

紧扣“慰藉”展开探究学习,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体现散文教学的特点。“小小的天窗为什么会给这些失落的孩子以慰藉呢?”这是学生认知的冲突点, 能引起学生的深思。同时, 这也是文章的“神”的所在, 作者借“天窗”表达对现实境遇的不满与心中的苦闷, 也期望通过天窗找到心灵的慰藉。在童心与文心重合点寻找教学落脚点, 这样的设计就能打开学生的心窗, 让课堂教学更有情趣, 更有实效。

二、基于学生特点, 展开教学

体会关键词句的情感色彩, 感受想象的表达效果, 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抓住如“卜落卜落”“猛厉地扫荡”等词句, 通过联系生活, 想象品读, 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变化, 很好地落实了“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的阅读目标。课堂中, 学生想象丰富, 充分感受“天窗”带来的快乐、自由与满足, 与上文失落、苦闷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而读懂“天窗”即“心窗”。最后, 在情感体验中发现“看见+想象”的段落结构特点以及语言表达上“重复”的特点。这也较好地体现高段学生虽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三、聚焦语言现象, 落实语用

有效阅读:打开学生灵性的天窗 第2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课外阅读;提高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即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热爱阅读,让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故事激趣,巧引学生走进阅读

要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在平时就应该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并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我在阅读指导中常常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引导他们走进阅读。如在一次阅读指导课上,我边播放视频边独白:“清明刚过,我和虎皮猫就带着小猫们离开了翠湖公园,来到了望龙山下那一望无际的樱桃沟,来到了马小跳的爷爷奶奶家……”,随着故事渐渐展开,我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在这个故事中笑猫和虎皮猫她们玩得快乐吗?想了解一个个温暖而又好玩的故事吗?”此时,我拿出《樱桃沟的春天》一书告诉他们,这是当今童话作家杨红樱的作品,刚才我朗读的故事就来源于这本书中,里面还有更精彩的呢……学生们被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浓厚的兴趣,纷纷要向我借书……

二、传授方法,启发学生学会阅读

在学习课文时,我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常常运用四个步骤:自主感悟、圈划词句、品读妙文、迁移情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日积月累”后,为了让学生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进一步了解,课堂教学中,我用课件向学生播放了我市儿童公园中拍摄的照片,让学生用刚从书本中学到的优美的精彩的词句对我们身边的公园进行描述,这样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很顺利地完成了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背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将刚刚学习到的语句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拓展时空,牵引学生爱读多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课外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让课外资料充实和丰满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课内走向课外,让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我在进行《春天》的作文教学时,把孩子们带到校园的草地上,让他们闭上眼,在草地上尽情地打滚儿,尽情地欢笑,亲近小草,以下是我这堂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有什么感受?(引导孩子们把“心”沉浸在美丽的春色中,每一个人都变成了“诗人”)

生1:我看到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著天色闪闪发亮,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生2:我闻到了花儿散发的清香,听到了鸟儿的欢唱。

生3:我看到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也睡醒了,只见它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

在孩子们尽情感受,尽情想象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和着音乐把情感抒发出来:“多么美丽的春景呀……”同学们你一句,他一句,优美的语言喷薄而出……

在进一步强化孩子们的感受后,再给孩子们布置阅读的书

籍,结果,孩子们为了描写出大自然的景色,他们课后查背了许多的古典诗词及散文。这样,学生从阅读中享受到了语文课堂的快乐,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得到了很大发挥……

四、善用评价,在阅读中收获快乐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欣赏学生的阅读,让激励实现快乐阅读的提升。由于年级不同,激励孩子阅读的形式也应各不相同: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我常常亲自动手制作卡通人物,如“皮卡丘”、“奥特曼”、“红五星”等等,作为激励学生进行阅读的媒介;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他们阅读时,我常常投以肯定和赞赏的目光或高声的表扬,如:“你的知识量比老师还多哦”、“百事通,老师向你了解点典故,可以吗?”……赞叹声中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更迫切的阅读欲望。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让学生想读、会读、多读、爱读,最终达到尽可能读好的目的。我想,这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参考文献:

[1]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教学月刊,2002.

[2]柯赛珍.新课程下的惊喜与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培训资料初中科学,2003.

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 第3篇

一、着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1. 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不同, 学生不同年龄段心理接受能力的不同, 在课堂上采用相应的方式创设情景。通过生动的讲述、直观的画面、生动的表演、电教设备的运用, 让学生迅速走进教材, 从中感受美、发现美。

教学语言是创设审美情境的基础, 作为教师, 必须认真锤炼语言, 描绘情境, 打动学生。比如, 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 我缓慢而低沉地描述道:“凶残的敌人, 用刺刀重重地挑起王二小, ‘砰’地一下, 将他摔死在大石头上。王二小, 躺在冰冷的石头上, 鲜血染红了石头和周围的草地。小鸟, 为他哀鸣;秋风, 为他呜咽……”话音未落, 有的学生已是泣不成声。英雄王二小的崇高美, 在学生心中升起。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 我则利用多媒体, 分别展示了圆明园美丽的四十景图与英法联军侵犯后的残垣断壁。这强烈的对比, 给学生带去了强烈的震撼。学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 进而将伤痛和愤怒, 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有时, 为了使教学情境更加真切, 我会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如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 甚至改编课本剧, 效果显著。

2. 通过剖析形象, 激发学生挖掘课文追求美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 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小学语文教材多是经典作品, 蕴涵着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他们健康高尚的灵魂, 可以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美的事物, 不在文章表层, 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美, 其美的实质, 往往蕴涵在字里行间。因此, 教师须带领学生深挖课文, 找出它所蕴涵的思想美。人物形象的美, 总是在对比中显现。美好的、丑陋的, 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形象越鲜明, 学生的体验就会越强烈和深刻。美好的形象, 可以激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丑陋的形象, 则会让学生厌恶痛斥。而受到美好形象的感染, 学生必然会萌生一种向美好学习的激情。作为教师, 应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 引导学生深挖美的实质,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 进而追求美。教材中的美是多方面的, 除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形象美, 还有《晏子使楚》中晏子立世为人的理性美。晏子虽然遭到楚王人身、人格的侮辱, 但晏子不卑不亢, 巧妙反驳, 最后使得楚王不得不由衷地尊重晏子。

二、重视启发学生审美想象

再好的文学作品, 若缺乏联想和想象都将失去审美意义。哲学大师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想象, 还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 从而让他们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特点、事件进展展开想象和推理, 使学生进入审美想象。例如, 在讲《荷花》时, 我让大家闭上眼睛, 想象着自己就站在晨光下的荷塘前, 眼前是什么样的景致?学生们纷纷回答:“许多荷花仙子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朵朵荷花坚强地从拥挤着的荷叶中一点点冒出来”。显然, 同学们已通过联想, 再造了荷塘美妙的意境, 进入了表层的审美想象。至此, 我继续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向纵深发展。于是, 我又问, 是什么引起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为什么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了荷花?同学说:“是荷花‘生机勃勃’的精神之美打动了作者!”“花人合一的境界, 让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了荷花”……通过因势利导, 使学生明白荷花是美丽的。而想象可以比实际更充实、更完美, 因为作者已通过想象, 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花人合一”的境界中了。只要我们潜心挖掘课文中的想象因素, 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导向与催化, 学生就能展开审美想象的翅膀, 翱翔在追求美的天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 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时, 审美能力逐渐提升时, 潜在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发挥, 并形成创造性思维。

作为教师, 应创造出丰富的、新颖的审美教育手段, 提升学生审美创造力。要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挑战。比如, 教学《曹冲称象》时, 我问学生: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吗?有人回答:搬石头太麻烦了, 不如换成士兵。还有人回答:可以用跷跷板原理称大象。可见, 这是一个多么弥足珍贵的创造美的过程, 激活了思维, 完善了人格。因此, 我们不仅要去感受文本中已有的审美对象, 还应该去揭示文本以外的潜在的美。这样, 才能准确、生动地塑造美, 进而将这种美转化为自己的财富。此外, 写作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训练。写作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审美创造的基础是审美观察, 而观察来源于生活。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情感, 甚至大千世界里的微小变化以及别人所未发觉的东西。引导学生将这些美通过立意谋篇, 在作文中充分展现、自由创造。

打开心灵的天窗 第4篇

“天空收容每一朵浮云,不论其美丑,故天空无边无际;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涯。”也许我们都喜欢这句话的境界,但要实施起来并非易事。面对学生这个复杂的群体,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用爱去理解、包容和引导。其实,孩子们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他们天真活泼、好动爱玩。他们渴望与大人一起畅谈心中的话语,他们需要心灵的沟通。因此,敞开心扉,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成功秘诀。

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去关爱每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时时在被老师关注。在生活中,沟通的方式各种各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会在教学管理上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还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开始,走入孩子的内心,去影响他们、改变他们。如每当我接触到一批新生时,我总是先从以下方面着手,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让孩子养成真诚的好品质

在平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都会渗透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说话算数,做个讲信用的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并让孩子们了解说话算数的好处和重要性。刚开始时,孩子答应的事情会经常改变,也有的会赖皮,我对他们严格要求或者许以好处。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为了让他们慢慢适应,我们有时候甚至还可以相互讨价还价。慢慢地,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们真诚的好习惯。我们教师和父母一样,都是孩子人生的榜样,我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答应孩子的事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一定要做到,假若因为什么特殊情况没有做到,也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并努力弥补。那么,你会发现,孩子们也会给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二、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很大,当他们步入学校,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后,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感兴趣。孩子们提的问题将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更多的可能是由此延伸的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时候,作为孩子们心中最神圣的教师,就要尽量给孩子们做一个细致的易于理解的解释。我们需要的是蹲下身子,同他们讨论周围的事物。孩子们的问题也许是最多的,老师要认真理解孩子提出的逆反问题,尽量回答孩子真正提问的东西。不要随便敷衍孩子,但也不要急于向孩子灌输太多他们还不能理解的知识。让孩子们在不断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知道,孩子良好性格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和持之以恒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正如一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一点一滴形成的,良好性格的塑造也要从具体的行为和基本的习惯开始。这时需要的是我们的耐心,没有足够的耐心是行不通的。只有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效去开导和鼓励孩子,让这些孩子真心听你的,相信你,从而和你结为朋友,愿意和你说心里话。这才是你作为一个成功老师的真正胜利。

上一篇:锅炉风机的安装下一篇:新生代知识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