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2024-05-27

生物科学专业范文(精选11篇)

生物科学专业 第1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生物科学

0 引言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 其目的就是培养和谐社会中有健康人格的公民, 是一种非专业的广泛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 旨在打破专业间的壁垒, 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 成长为见识通达、视野开阔、人格健全的个体[1,2];专业教育则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养, 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到专业领域的工作中能够熟练掌握技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既相互区别, 又密切联系。

我国以前的教育体制专业划分很细, 高等教学过多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确实培养了一大批精专的人才, 但是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到来, 过分注重和强调狭隘的专业,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导致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精神、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表达与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不适应, 限制了毕业生的发展, 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 还要人们具有专业的特长, 否则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的融合, 使二者互相促进, 是现今大学教育改革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 对目前国内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促进生物科学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行了探索, 以期实现促使二者之间互相开放并注重融合的一种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国内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生命科学在中学基础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3],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已经由单学科性向综合化发展, 目前, 对于生物教师的职前教育和中学基础教育还有着一定的脱节现象, 但在通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1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目标分离

从现行的课程设置来看, 虽然生物科学专业在形式上增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块, 也增设一些选修课, 但实际上能够真正体现通识教育本质的课程并不太多。目前大学通识事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通识教育课程无法全面覆盖到通识教育目标要求上。由于通识课程内容零散杂乱, 缺乏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因而导致了通识教育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也缺乏系统性。从课程内容看, 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都一样, 就是通识性不足, 知识层面多数停留在介绍上, 较少涉及到其思想深度上, 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关注不够, 很难达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宽广综合的基础平台的目的。

1.2 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基础课

过去, 不少高校曾将通识教育当作高等教育里为专业教育打基础的基础教育。然而, 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基础教育其实是一种误解, 通识教育不直接与专业相联系, 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包括文化科学知识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虽然存在基础性的一方面, 却不能将其等同为基础教育。事实上, 基础教育可以看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中间环节, 具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的一些特性。

1.3 缺乏完整、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文理分科, 且课程体系中的人文教育内容较为狭窄, 到了大学教育阶段, 就体现为通识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课程设置专业性很强, 而通识教育流于形式, 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 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通过办几场讲座、开几门课程就可以实现的。缺乏一个课程体系能够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完整的融合。没有科学的课程和课程论便不会有科学的教学, 因此, 课程设置在教育体系中总是处于中心地位[4], 如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育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 主要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因此, 教育无论在哪一阶段, 都需要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5]。

2.1 促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叉综合化

通识教育课程是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本科生都必须学习这类课程。通识性课程对于师范生来说, 既不学习“教什么”, 也不学习“如何教”, 更不是专业的知识, 但学习这些通识性课程, 能为师范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形成开阔的视野, 为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形成打下基础[6]。当今社会, 通才教育正替代专才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首先要具有广博的各科基础知识, 用更多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 提高自身的科学和人文素养[7]。

生物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极强的学科交叉性, 对生物教师的各项知识都有挑战, 因此就需要生物教师除了掌握过硬的生物学科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 因为不同学科直接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 生物教师只有全面的掌握相关学科内容, 才能使生物教学更加完整的展开。通识教育与生物专业教育间的交叉和渗透, 对于长期接受理科思维训练的生物科学学生来说, 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能够培养直接思维、发散性思维方式, 人文的力量与生物科学的力量以及艺术、思维力量等有效结合, 才有助于生物专业方向的发展[8]。为了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应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通识性课程所占的比例, 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交叉与渗透;在课程结构上, 要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 打破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 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宽厚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 要教给学生最基础性的知识, 却能使自然科学内容与人文科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跟上知识更新发展的速度;在课程形式上, 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各种形式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 实现知识的综合化。

2.2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 贯穿通识教育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不能只依靠几门通识性课程, 也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课程, 而是要借助教师的力量把通识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9]。要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教师的个人素养, 这样才能有效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才能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实现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一是要通过宣传引导;二是要通过政策激励;三是要通过加强管理, 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督促和约束。

2.3 在第二课堂中体现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应仅仅体现在第一课堂上, 要实现这二者更好的融合, 就要由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有机结合, 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自的活动融入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和做人的理念。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应能使学生通过实践, 在生活中体验和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

另外, 在第二课堂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课外读书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修养, 开阔他们的视野,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 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 启发艺术灵感和哲学思考, 将专业教育方式与通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主要是知识面广, 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 师范院校就如何发挥优势办好该专业, 成为构建相应管理模式的一个必要问题。为此, 就需要我们融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才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统一, 学科教育、素质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统一, 使学生能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生物学教师。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3) :64-68.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3]李雪冰, 鲜健, 陆珊.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中学生物教育[J].技术与市场, 2007 (7) :78-79.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5]丛慧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07:6-7.

[6]张松寿.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45-46.

[7]倪俊超.促进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与职后一体化课程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2005.

[8]董俊梅, 郭剑波, 岳培荣.农科高校推进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279-281.

生物科学专业 第2篇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生物科学是21世纪带头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能从事日益发展的生物科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生物科学是与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利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内重要物质(如核酸、蛋白质、酶、糖类、肽类等)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其代谢、调控的机理等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毕业后适于报考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生物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方向适于到科研院所及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到与生物科学专业如医药、食品、农林等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单位、集团公司从事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就业前景广阔。

二、专业主干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原理,分子免疫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物学基础实验等。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流,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从事生物技术科学研究、生产开发、教学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生物技术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以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为核心,还包括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等。毕业后适于报考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生物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就业方向适于在与生物技术直接相关的医药、食品、农林类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院校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管理工作,就业前景宽阔。

二、专业主干课程: 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原理,现代生物技术,分子免疫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物学基础实验等。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流,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从事生物技术科学研究、生产开发、教学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生物技术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以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为核心,还包括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等。毕业后适于报考本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生物类相关学科研究生专业学习;就业方向适于在与生物技术直接相关的医药、食品、农林等高新技术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管理工作,就业前景宽阔。

二、专业主干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原理,现代生物技术,分子免疫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物学基础实验等。

生物制药技术(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 生物制药是当今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产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具备广博而坚实的生物学制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系统地掌握生物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本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学、药学等生物类相关专业的专升本及研究生专业学习;就业方向可在各类医药高等院校、医药研究研发部门、生物制品、医药企业、药品检验和药品管理部门及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生物制药教学、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二、专业主干课程: 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物分析、生物药品化学、发酵工程、分离纯化技术、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设备等。

生物教育(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该专业是江西省级示范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能,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人才。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本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各相关专业的专升本或研究生专业学习;就业方向可进入有关研究单位、中学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如医药、食品、农林、及环保等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生物科学教学、科研、管理或技术开发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二、专业主干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进化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

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 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工程中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类高新技术,该专业培养微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和生物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毕业生掌握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遗传代谢理论及微生物育种技术等生物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在本专业从事生产及调控、最佳工艺选择、产品分析与检验、设备管理及维护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及现代生物技术的科研开发能力。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本校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各相关学科专升本或研究生专业学习,主要就业方向是进入有关研究单位、中学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如医药、食品、农林、及环保高等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生物科学教学、科研、管理或技术开发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二、专业主干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艺下游技术、食用菌技术等。

水产养殖技术(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现代农业急需专业,培养具备掌握现代水产增养殖学、育种学、配制饲料、防治病害及现代水产运销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及相关专业从事生产技术开发、教学、科研、销售及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本校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各相关学科专升本或研究生专业学习,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有关水产企事业单位从事水产技术开发、销售、科研、教学、管理和创办现代化农业企业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二、专业主干课程:无机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鱼类学、水产动植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化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营销学及创业学等。

地理教育(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 当前地理专业人才奇缺,该专业培养急需的地理专业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胜任中等地理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及其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地理学相关专业专升本或研究生专业学习,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地理科学基础教学、科研、旅游、以及城市规划管理等部门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生物科学专业 第3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3315(2015)06-152-001

生物科学是目前国内外发展最迅速、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在21世纪已成为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我院生物科学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已有8届毕业生,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积极应对社会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加强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团队建设存在的缺乏领军人才、学历结构偏低、新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有待提高等问题,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开展了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1.教师离岗访学,更新观念,培养团队领军人才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改革需要和团队建设缺乏领军人才的问题,利用广州市与黔南州对口帮扶的人才培养政策,推选了一位教授到广州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离岗学习深造,更新观念,紧跟学科前沿,为专业改革和团队建设培养领军人才。

2.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新老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在岗培训。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培养新教师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生命科学系引进了5名专业新教师,由系上统一安排,新聘教师与老教师“一对一”结成老带新对子,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根据教学需要,一般采取新教师在实验室培养锻炼半年至一年后独立开课。在这半年或一年中,新教师跟随老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和参与科研工作,听老教师的理论课等,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岗培训,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新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教师离岗深造,提高学历学位,提升学识水平

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是在原黔南教育学院生物系的教师队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历偏低,多数教师仅有本科学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和水平,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工作。利用学院政策,鼓励教师在岗学习深造,报考和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现有3位教师在岗攻读硕士学位,一位教师考上博士研究生),培养后续骨干,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

4.公开课教学,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每学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开展两次公开课教学,通过听课和评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及时拓展教师授课亮点,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推动教学教法不断优化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5.引进高学历人才,优化教师队伍

我院是2000年新建地方院校,地处不发达的民族地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利用学院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生物科学专业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引进博士5人,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教师学历结构得到改善。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创造和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教师队伍逐步壮大。

在岗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由原来的12人提高到20人,硕士学位的教师占生物科学专业专任教师的比率达50%以上,团队建设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6.外聘行业专家,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及生物科学的一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特点,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学校人才培养师资的不足。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贵州省和黔南州政府做大做强都匀毛尖茶品牌这一战略性产业,聘请校外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专业特色课程,构建了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结合的专业课教学团队。本学年度开展了认识都匀毛尖茶,都匀毛尖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等专题讲座,构建了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教学团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通过上述实践探索,形成了在岗培训——离岗培训——学历学位提升——引进和外聘人才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使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和壮大,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团队建设向着“观念先进、师资优化、教学优秀、特色鲜明、整体提升”的建设目标稳步推进。建立了教师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访学高层次研修“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出“师德高、实践强、重创新”的教师培养新路,促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岗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由原来的12人提高到20人,生物科学专业专职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率达5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由原来的人12人增加到28人(其中教授职称由原来的5人增加到目前的10人),教学团队教师职称结构不断优化,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师资队伍。

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4篇

1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同时又取决于体系的整体功能水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基本能力的培养具体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基础实验仪器和专业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 及掌握实验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 独立完成实验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实现。

2 整合实验内容, 增设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的传统设置是按课程安排实验, 如遗传学实验, 组织培养实验, 细胞生物学实验等, 课程间缺少联系与分工, 实验内容时有重复, 且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从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 删减课程间重复的部分, 合理调整每门课的基础性实验、增开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如开设啤酒的酿造实验, 食用菌栽培等实验, 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加强学生各项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 在实验的教学方法上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基础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 药品的配制, 实验仪器的调试的;综合性实验先由教师完成实验式设计, 讲解实验原理, 学生通过完成预习报告, 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处理最后给出结论;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则王权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仅仅起到答疑的作用,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 药品的配制, 原理的讲解, 到实验的整个操作过程全部由学生分组独立完成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 实施基地建设工程, 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实习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向更高层次深造或就业的起步训练。通过实习, 可补充专业知识, 检验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创新意识, 同时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通过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研发等工作,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实习环节, 而且能够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素质, 又有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校内实习基地不仅是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平台, 也是相关教师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学校应建立具有多单元操作功能的小型实习工厂。另外学校应积极主动的与本地区的用人单位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 继续加强与有关单位的联系, 建立更多的实习教学基地, 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加强实习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实践技能。

最后健全的管理机构、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手段以及优质的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支撑保障, 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修订和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并在教学运行中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 从而使实践教学过程严谨规范, 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本院自招收生物科学本科生以来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及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及衡量标准, 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指导书、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规范与质量标准, 这些规范与衡量标准, 对各实践环节做出了明确要求, 为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生物科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 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需要改革生物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首先应明确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 其次整合实验内容, 增设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 第三实施基地建设工程, 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最后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2] 独之秀职业咨询机构.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J] .中国大学生就 业, 2005 (21)

生物科学专业 第5篇

摘要 地方应用型院校生物专业具有办学条件差、高水平师资欠缺、生源水平偏低、地缘性差、办学水平低等特点,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于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从生物科学专业的必要性、设置生物科学专业的可行性、開设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思路三个方面对地方应用型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发展规划

【分类号】G642;R-4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高校生物学科教育也在不断的革新。地方应用型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承担着培养服务当地生物产业的角色,因此,生物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如何实现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中实现与当地的生物特色产业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就业率,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就成为了当代应用性院校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设置生物科学专业的必要性

1.1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自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涉及专业600多种,其中与生物学相关的有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其中很多专业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细、过窄,不符合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的情况。生物学科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角度,设置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并设置了相应的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以来,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成为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所在。

1.2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很多地方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努力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物产业发展思路。

因此各地急需大批生物科学专业高级人才对这些资源进行生物开发利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实现生态与产业共同发展。

1.3 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院校现有生物科学作为人才培养方向之一,课程设置也体现了以上培养方向的要求和特色,为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次,现有的人才优势也为生物科学专业的申报奠定了基础,实验室和实践条件方面,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如植物学、动物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也已较为完善或初具规模。另外,与相关生物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加强横向合作,为专业建设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生物科学专业发展定位也与学校的整体地位和发展规划相一致,通过积极创造和完善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品德好,能力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

2 设置生物科学专业的可行性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规划,特别是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其科学、合理,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指定严

格、规范、稳定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执行体系,适时更新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加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建设,打破课程界线,建立教学实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以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所有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除专题讲座类)均做到用近3年正式出版教材或参考书[2]。

3 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思路

3.1 专业定位

根据本专业“以职业教育为主,立足地方,面向全国,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基础教育师资;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把本专业建设成为教育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显著,有一定学科优势,建成“省内一流”的专业。以人为本,在课程设置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充分发挥为目的,着眼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全力培养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推广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3.2 培养模式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发挥整体最优育人功能。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专业知识培养体系、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学校公选课和实践教学等几个课程模块,合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模块平台,妥善处理培养专门人才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把“两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将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生物技术专业基础,增设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和食品营养与检测方向等实用型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使之更加符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4]。

3.3 就业方向

生物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廖惠卿,蒲 伟.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广东教育, 2008, 11: 343-34.

[2]吴庆宪. 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陈广文,张顺利,张红绪.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21世纪生物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4]简祖平,李振陆.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 教育与职业, 2005.

*通讯作者,博士。

生物科学专业 第6篇

我们将专业英语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 使其成为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中竞争的优势点。为了培养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 我们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方面着手进行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探索,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设高素质的主讲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课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质量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基础英语,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 而且要具有相应的专业业务知识和现代的教育理念, 能够随着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语言服务于专业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2],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不断更新, 始终能把握该专业发展的前沿;教师的意识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保持一致, 能够随着专业的发展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强适应性的人才。所以我们挑选了英语水高平、科研创新能力强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组成该门课程的教学队伍[3], 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主讲教师队伍的建设, 确保高质量的课程教师队伍。

1. 主讲教师必须坚持参与专业的科学研究。

专业英语主讲教师需要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通过科研, 教师能始终把握该专业发展的前沿,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研中, 教师经常查阅英语参考文献, 用英语撰写和发表论文, 能不断训练专业英语能力, 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同时能积累专业英语学习和应用的经验, 为专业英语课堂提供教学素材。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和感受的讲解, 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2. 重视主讲教师的合作, 形成合力, 推动课程建设。

密切课程主讲教师之间的联系, 共同探讨课程教学与建设中的问题。主讲教师之间经常相互听课, 指出对方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定期交换教学信息, 共同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动态;相互协调教学进度, 交流教学研究的心得体会, 交流课程建设中所形成的教学资料,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 寻求多种学习形式, 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

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共同弱点是口语欠标准和流利, 以及对英语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欠全面系统。而专门安排他们出去进行专业英语课程培训, 时间和经济成本很高。教师可自己联系到本校的外国语学院跟外籍教师听口语课, 来提高口语水平;可通过网上听英语课程, 对自己的英语知识查漏补缺;也可购买我国权威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在线英语课程, 较系统地学习阅读、翻译和写作方面的教程, 丰富和完善教师的英语知识, 如此所花经费和时间少。我校通过以上措施建设了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学内容

当今科技迅速发展, 教学内容需要随着专业的发展适当调整, 教材内容既要满足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要求, 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又必须反映时代特色, 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 才能使人才培养适应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我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并确定课程教学重点, 在准确把握以上要点的基础上, 来修订教学大纲, 再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和组织教材。

1. 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思路来修订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 翻译与口语能力的培养为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词汇的积累。所以从训练学生的四种能力的角度制定基本大纲框架, 确定每种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时间。该门课程的整个教学时间为70学时, 我们确定了阅读26学时, 翻译12学时, 写作22学时, 口语10学时。然后邀请该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师,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与特点共同探讨教学素材, 根据他们在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中, 以及专业英语学习的体会提供并优化阅读、翻译和写作各部分的教学材料。最后从遵循科技英语的教育教学原理的角度, 对大纲进行优化, 形成大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 教材的选择与处理。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们选择了蒋悟生主编的《生物学专业英语》为阅读与翻译的主要教材, 从中选出5篇文章用来做阅读的教学与训练, 3篇文章做翻译教学材料, 保证了教学材料的规范性。另外, 从外文期刊中选择3—4篇能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成就文章, 作为阅读和翻译教学材料。因为期刊内容新、专业性强, 在训练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同时, 学生能了解到国际上最新科技信息[4]。我们选用刘润进主编的《实用农业科技英文论文写作教程》为写作教材;根据教师自己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经验, 结合《商务口语》中有关本专业的内容编写口语教学材料, 主要包括:专业口语特点、常用的语句和专业口语的技巧与禁忌。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根据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与任务重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强化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习惯。

1. 拓展教学时空, 将课程教学向课外延伸, 培养学生过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英语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反复的训练。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用能力, 只靠课堂上的讲授和少量的训练是远不够的。根据本课程的重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我们将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向课外延伸, 通过组织课外阅读与翻译活动, 强化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1) 组织学生课外阅读, 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分3种类型来组织学生的专业英语的课外阅读活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 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原版专业英文文章的特点, 逐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学会从原文中发现、提取和综合信息的方法, 提高专业阅读和理解能力。收集和购买部分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 形成一个小的“专业英语”资料室, 注意在购买原著时, 以选择阅读难度较小的书籍为宜。由于阅读原版英文专业书籍, 比较困难, 而且比较枯燥, 因此, 我们组织每2—3名学生为一组, 共同坚持通读一本书, 这样几名学生相互鼓励、相互讨论, 有利于坚持读完原著。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 我们引导并指导他们课外阅读中科院相关专业类期刊的英文论文与英文摘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我们推荐3—5个自学英语的网站, 引导学生在课余按自己的兴趣, 自学专业英语, 让学生定期进行课外阅读心得交流, 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水平, 而且我们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与能力。

(2) 开展专业英语课外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的翻译与写作能力。

我们组织部分专业英语基础较好、英语学习兴趣高的同学成立“专业论文翻译与写作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本学院的部分英语欠佳的教师翻译他们拟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 参与我校主办期刊“武陵生物研究”部分论文英文摘要的翻译和审查工作, 通过反复地实践来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翻译与写作能力, 也使学生逐渐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2. 开展“换位”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章节的教学。

对于部分难度小的章节, 我们开展“换位”教学方式, 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讲解。每3—5名学生组成备课小组, 共同查找资料、相互商讨, 针对某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写出讲稿, 然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 最后由任课老师对学生所授课的内容进行点评, 即让学生画龙, 老师点睛。通过备课和自己讲解, 学生对相关内容掌握和理解程度远高于仅听老师的讲解, 而且对于一些理解不准确的内容, 通过教师的矫正, 学生理解透彻, 减少了对知识理解的盲点与死角。学生在备课时, 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了许多新知识, 也培养了自主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习惯。此外, 学生课堂讲解也锻炼了口头表达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通过积极的课程建设探索, 该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具有了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他们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能够参阅一定的英文参考文献, 较准确地撰写英文摘要。专业英语的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大大促进了学生普通英语的学习, 学生的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提高。由于英语考分高, 学生考研率提高。部分学生因为英语的优势, 进了外资企业。此外, 教学相长,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有所提高, 能够更好地参阅专业英文资料, 使自己的研究走在世界前沿, 更好地撰写英语论文, 任课老师的英文论文更多被SCI和EI所收录。

参考文献

[1]许波, 唐俊青.加强专业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教育研究, 2001.8:50-51.

[2]张春玲.专业英语的“五步”教学法[J].职教论坛, 2005.4:30-31.

[3]田志波.本科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浅析[J].时代教育, 2009, (8) :78.

专业合理科学 第7篇

对于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二次伤害, 避免事故后果进一步扩大, 笔者认为, 应从依靠专业指导、合理处置现场、推广科学自救互救3个方面着手。

首先, 最早发现事故发生的人员应及时呼救, 使相对专业的企业应急救护小组火速赶往事故现场, 展开临场急救工作。同时及时报警, 明确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等情况, 等待公安消防官兵以及120急救人员等专业救护人员赶赴现场施救。抢救工作应由救护经验丰富的人或团队统一指挥进行, 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应如何开展施救工作、施救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并面临如何应对等问题, 切勿出现“你一言我一语”的混乱场面。

其次, 在发生事故之后, 应制定合理抢救措施, 以工地坍塌事故为例, 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立即人工扒除伤员身上坍塌下来的土或泥沙等, 切勿使用工具, 同时抢救伤员并密切观察伤员伤势, 防止二次伤害;二是抢救过程中应对伤员上部土体采取临时支撑措施, 防止二次坍塌伤害抢救者或者加重事故后果;三是受坍塌伤害的人员可能造成内伤、脊柱伤害或骨折等, 切忌急速摇动或移动伤员, 应多人平移伤员身体, 缓缓将其放在平坦安全的地面上;四是组织专业人员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 (尤其是未成年人) , 帮助伤员稳定情绪, 调整心态。

同时, 事故发生后, 专业救护人员到达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 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前, 建议推广科学自救、互救。无论是受伤人员还是受到波及区域的人员都应根据现场情况和现有条件,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及时进行现场抢救, 将事故消灭在初级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例如遇到呼吸抑制、心脏骤停、出血、骨折、关节脱位、烧伤、昏迷等情况的伤员时, 可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和骨折固定等简易操作, 同时将伤员正确地运送到安全地点, 避免二次伤害。当然, 这一切都是以现场人员懂得抢救、自救、互救知识为前提, 否则盲目施救更容易引起二次伤害。

生物科学专业 第8篇

通过对Y师范院校2007 级、2008 级、2009 级、2010 级、2011 级的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与实习基地领导和指导教师座谈,分析目前师范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统筹规划、设计、指导及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1 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1. 1 教育实习的时间偏短而且过于集中

目前,本科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规定为8 周,集中在第七学期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中1 ~ 4 周为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见习时间里,实习基地学校不允许实习生上课,只让实习生听课和做一些其他事情。第8 周为实习总结周,真正教育实习的时间为3 周。在这3 周时间里,实习生既要备课、试讲,还要批改作业、指导自习课等,投入到上课环节的时间少之又少。现行模式既不利于实习生各项工作创造性的开展,也难以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调查发现,有70. 75% 的实习生认为教育实习的时间较短,希望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为一学期( 表1) 。通过对实习生的访谈,有的实习生感叹 “在实习中刚找到感觉,实习就结束了”。大一到大三的三年中,学生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认识不足,而大四匆忙实习,时间短、任务重,难以在短期内有效完成既定的实习任务。再加上大四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着手找工作、准备考研等,这就与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发生冲突,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实习之中,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1. 2 部分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有82. 59% 的实习生认为教育实习是有必要的,11. 11% 的实习生认为教育实习没有必要,6. 30% 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不清楚( 表2) 。大部分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是仍有少部分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不足,以至于不情愿参加教育实习。

1. 3 分散实习学生过多,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教育实习的组织方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实习生可以自由选择实习方式。集中实习是大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的一种实习方式,它是以实习基地为实习点的集中定点实习。这种集中实习的方式便于管理和监督。分散实习是实习生就近或者回到自己的母校实习,虽然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实习生的社交和独立能力,却难以实现有效管理和监督。

由表3 可知,2010 - 2014 年,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参加集中实习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分散实习的实习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分散实习一方面减轻了集中实习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那些想回家工作的学生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实习地点分散,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容易造成实习指导缺失。有些考研学生则更是把分散实习当成备考的黄金时间,没有真正到参与实习过程。另外,还有少部分分散实习学生也常提前返校或者打着实习的幌子去游玩、兼职等,使得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1. 4 教育实习内容比较单一,课时偏少

教育实习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活动指导实习和教育调查研究实习[1]。通过访谈,实习生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极少进行课外活动实习,而教育调查研究实习更无从谈起。主要是因为各个学校都是以教学工作为主,较少开展课外活动; 中学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鲜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所以更谈不上指导实习生的教育调查研究。即使在课堂教学实习中,实习生的上课时数也普遍较少,只有极少部分实习生上课( 理论课) 时数超过三节,多数实习生只上过一节理论课,甚至有少部分实习生没有上过一节理论课。而调查的Y师范院校的规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上课时数( 新课) 不得少于6 课时,大多数实习生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习学校担心实习生上课会影响中学生的成绩,不允许指导教师放手实习生上课,只是象征性的让实习生上一些习题课。

1. 5 实习学校的积极性不高

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如果能够得到实习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支持,就能够信心百倍的投入到教育实习当中。因此,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态度影响实习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调查,33. 34% 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是非常支持的,53. 33% 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态度一般,13. 33% 的认为实习学校不支持( 表4) 。由此可见,大部分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是比较重视的,能够关心实习生的教学与学习。少部分实习学校担心教育实习会影响本校正常的教学工作,于是让实习生尽量少上课( 上课主要是习题课)或者不上课( 实习生主要批改作业、帮助整理文件、看自习等工作) 。

关于实习学校的学生对实习生的态度调查,发现54. 45%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的学生都非常欢迎实习生,也有44. 44% 的认为实习学校学生对实习生的态度一般, 只有1. 11% 的认为实习学校不欢迎实习生( 表5) 。可见,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喜欢实习生的。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与实习生年龄相差不大,中学生对大学生比较羡慕和崇拜,与实习生有共同语言所致。不喜欢实习生的中学生主要是担心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1. 6 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通过跟实习生的座谈得知,大部分的实习生认为在实习中,发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主要体现在: 粉笔字难看; 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 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不自然; 听课和备课技能较弱; 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不知道如何处理; 难以把握语言的科学性等。还有少部分实习生认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有待加强。

关于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教学基本功问题的看法,访谈了实习学校管理教学的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他们认为现在的实习生在教学基本功方面的欠缺主要体现在: 语言的组织能力较弱; 处理教材的能力不足; 班级管理的能力有待加强等。

1. 7 评价趋于形式化,难以体现评价的功能

教育实习评价在整个教育实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习中对实习生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真实的评价,不仅可以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而且师范院校可以掌握真实的反馈信息,进而提高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

目前,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同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标准不同。调查的Y师范院校的实习成绩评定由实习学校来完成。通过查阅2007 级、2008 级、2009 级、2010 级和2011 级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时发现,所有实习生的成绩均为优秀,优秀率为100%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实习成绩评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难以反映实习生的真实水平。正是因为考核制度不完善、不严格,有的实习生选择分散实习,实际上没有参与实习,但他们的实习成绩仍是优秀,使得教育实习评价流于形式。

2 教育实习的改进对策

2. 1 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使教育实习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之中

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不是单纯在某一学期延长时间,而是让教育实习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全过程。师范生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和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的同时,可以安排师范生到实习基地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和学生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续的教育实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尤其需要突出的是,在教学论课程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技能训练,及时到实习点或就近的中学进行观摩学习,不断反思总结,为教育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2. 2 加强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

作为培养基础师资的师范院校,一方面要应该加强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工作态度的正确引导,尤其是从师思想的引导。根据走访调查,部分实习生不想参加教育实习的原因主要是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不足、对教师工作认识不足、从师的信念不足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在教育实习之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加强师范生对教育实习重要性认识的教育,使得实习生满怀信心的投入到实习中去。

2. 3 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加强对实习生的监督管理

调查的Y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实习基地一共有12 个。2010 年,2007 级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一共64 人,10 人集中实习,分布在5 所学校,平均每个实习基地2 人,闲置实习基地7 个; 2011 年,2008 级实习生一共61 人,11 人集中实习,分布在6 所学校,闲置实习基地点6 个; 2012 年,2009 级实习生一共79 人,14 人集中实习,分布在4 所学校,闲置实习基地8 个; 2013 年,2010 级实习生一共41 人,2 人集中实习,分布在1 所学校,闲置实习基地11 个; 2014 年,2011 级实习生一共43 人,2 人集中实习,分布在2 所学校,闲置实习基地10 个。因为大部分实习生选择分散实习,使得部分实习基地闲置,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建立好的实习基地,要提高其利用率,保证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的实习质量。

师范院校要根据实习基地和实习生的具体情况,确定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实习生数量,尽量增加集中实习生的数量,减少分散实习生,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同时,集中实习便于集中管理和监督。而分散实习的实习生,因为数量少,可以针对性的派教师前往或电话咨询分散实习学校检查实习生的具体实习情况,保证教育实习的效果。

2. 4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确保教育实习质量

当前,国内各师范院校都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但平时与实习基地的联系较少,只有在教育实习期间才会与实习基地有来往。同时,这种联系往往又是单向的,即师范院校实习生和老师到基地去,基地老师较少到师范院校来。实习基地是实习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场所,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师资的重要场所,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十分密切的。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基础师资的师范院校,要主动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积极为实习基地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师范院校可以向实习基地师生开放图书馆,对基地教师免费进行新教育理论培训、专业知识提升,指导实习基地教师进行或共同承担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派遣师范生到实习基地帮助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师范院校可以邀请实习基地有经验的教师为师范生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或者派遣教师和师范生到实习基地听课等。这种互惠互利的联系,既有利于实习基地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指导实习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同时又能弥补师范院校教师不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现象,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只有与实习基地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才能有效完善教育实习内容和增加实习生锻炼的机会。调查发现,在合作中学实习的学生,锻炼的机会较多,包括上课时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学习等,有效提高了教育实习的质量。

2. 5 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目前,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相对较弱,应该针对性地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课程设置方面,师范院校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学教育、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班主任工作管理、书写、语言表达等相关的选修课程或专题报告。对于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一方面要加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时间和次数,有效提高微格教学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对师范生的指导,可以把师范生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聘请相应的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有指导性地进行备课、小组讲评、大班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模拟教学训练[2],并尽可能将该过程纳入教学计划内。

2. 6 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促进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本身应该具有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教育实习应该建立符合实习生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如评价应该包括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单位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并把开设公开课作为检验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评选优秀实习生的重要依据,使实习生的评价公正、科学,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3]。

对师范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单纯地评上 “优秀实习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和师范生之间应该注重整个实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在实习中教学能力的提高、班级管理能力、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等的评价。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个渐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的评价不只是评价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是过程性的[4]。评价要采取多元评价方法,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并且评价要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克服人情因素的影响,这样评价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才能刺激实习生进行教育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教育实习的效果。

摘要: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在教育实习时间、实习形式、实习内容、实习评价、实习生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在延长实习时间、加强实习生的认识和监督管理、加强与实习基地合作、加强实习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习

参考文献

[1]朱绍禹,秦忠洲,张熙峰.高师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7-18.

[2]吴晓红,仇建伟.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6):158-165.

[3]陈全战,赵本全.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71-73.

生物科学专业 第9篇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是老师讲、学生记, 这种沉闷的教学气氛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进而对学科产生厌恶。这种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重视人的社会化, 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 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 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1,2], 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尽可能使用案例教学

在职业培训中应用非常成功的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法”, 这一方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由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 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 通过此种方式,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实施之后, 颇具绩效。其意义在于“运用精选的案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 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3]。案例教学法一改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 甚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生本教育) , 具有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架构,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将所学的内容与社会经济现象联系起来,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避免枯燥乏味地被动接受方式。真实的案例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社会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学生再也不会觉得生物制药发展历史、生物技术药物的市场现状和研究现状、生物技术药物的主要品种类型、生物技术药物主要涉及医疗领域、生物技术药物研究新进展等课程内容枯燥无味。在《生物制药》案例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人胎盘对与妊娠相关疾病、滋养细胞肿瘤等疾病的诊断、鉴别, 天然生物药物、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基因治疗剂、基因疫苗和反义药物、合成与部分合成生物药物的实际作用,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讨问题,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主动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讨论教学方式的应用

《生物制药》涵盖内容广、发展迅速, 热点问题多,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适合进行讨论课教学, 内容包括: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制药内容的题目, 并预先布置给学生, 根据每个题目提供部分相关参考文献, 其余文献由学生自己查阅。自由组合形成小组, 并确定讨论题目的主讲人;检查小组幻灯材料准备情况, 查阅的资料, 撰写报告, 制作幻灯;小组主讲人报告后, 学生自由提问, 展开争论与辩论, 教师要及时补充与总结。课堂讨论综合发挥了各种教学方式的长处与优势,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是深化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4]。课堂讨论的优势在于它是知识信息交流的最好形式, 它改变了由教师或个人自学单通道输入知识信息所产生的“独学”、“孤陋寡闻”的弊端, 形成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献资料 (网络) 等多通道的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立体式”教学状态, 这就大大加快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5]。学生是积极的教学主体, 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信息者, 教育者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再是“演员”, 而变成了“导演”, 学生不再是“听众”, 而变成了“演员”。正是由于这种“角色”的变化,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结束语

总之,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项比较复杂细致的工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非只是一个环节, 它牵涉许多方面, 需要每一位老师不断去探索、研究、总结。我们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 那就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记, 这种教育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与乏味, 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倦。像这种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 比较重视人的社会化, 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对学生学习的掌握, 重点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 我们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我们教师主导, 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 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1,2];但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培养, 所以说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我们课程的类型及其传授的对象不同, 授课方式也不同, 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必须使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

参考文献

[1]汪维华.科研与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8) :82-83.

[2]谢苏燕.在科研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 2007, (7) .

[3]石爱菊, 丁秀梅.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导刊, 2012, (5) :10-12.

[4]田铮.浅谈管理类课程的困境启发式教学法[J].教育与职业, 2007, (23) :152-153.

生物科学专业 第10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 理论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63-001

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植物学、动物学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微生物学也成为本科院校工业、农业、林业、医学、卫生、食品、环境等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和核心课程。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厚基础、宽口径,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有理论、敢实践、能创新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的多目标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综合改革”,对微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进行改进,大力推进问题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探索案例教学,构建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微生物学科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当今社会对生物领域类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际和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微生物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和学分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修订为48学时,学分由原来的4学分相应降为2.5学分,使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及学分比为1:1。对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夯实学科基础,注重学科前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二、整合微生物学科内容,注重基础,突出重点

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沿用我院选用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共15章内容,用48学时来完成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会出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此,将教材内容整合缩减为12章,重点介绍1~7章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突出微生物的构造和代谢,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强调微生物研究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在组织教案时注重与先修课程的内容衔接,对先修课程已经介绍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再重复介绍。如在介绍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遗传的内容时,遗传学课程已介绍过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变量、涂布、影印”三个实验等内容,则以问题的方式和课外自学的方式复习,不在课堂讲授,把有限的学时用在基础部分。

三、探索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四、小结与讨论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建立的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运用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理论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凝炼课程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注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序组织教学和对重难点归纳提炼,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专业 第11篇

一、确立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基本要求

首先,要确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基本要求。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菌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食用菌高产栽培措施、菌种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理论和技能,包括食用菌栽培、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生产加工、发酵制药、营销策划等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熟练实践操作技能,能够在食用菌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生产第一线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研究、建设、管理、服务以及营销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行“模块教学”,即前两学期按大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构筑一个食用菌基本知识的平台,最后两个学期设几个窄口径的专业化培养方向,并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四种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上,食药用菌专业学生一入学就进入实践教学基地,边实践,边学习。同时根据教育部的有关开展创业园活动的文件精神,结合食用菌产品特点,设计与“模块教学”相关的四个生产实习模块,增设创业实践,旨在通过模拟创办公司,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创业模式,提供就业新思路,开辟就业新途径。邀请企业、学生等多方参与,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就业、发展、兴趣爱好出发,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同时充分体现以企业为先的理念,根据当前行业要求及社会现实需要,广泛征求企业、专家意见,制定符合行业持续性、阶段性发展特点的菌类药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实践操作熟练,基本理论扎实,知识面宽泛,心理素质好,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加强第一课堂的实用性,强化第二课堂的技能性”,对课内、课外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大课堂”观,将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建立校内食用菌基地,主要解决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基本技能训练;成立本专业独立经营的食用菌研究所,产品研究开发中心等,以科研带动教学,为师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实习场所,使科研与“三农”结合;成立食用菌高科技示范园,现代化工程示范园等,为师生锻炼提供综合性运用专业知识的场所的同时,学校成为园区的技术依托,展示了农业现代化样板;成立校(县)企合作的联合体,合作办学体,项目合作等,可紧密与生产实际结合,培养学生专业领域某一方面的技能,毕业生可“顶岗带职”实习预就业,教师可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对全面提高师生综合能力提供条件;成立科教兴农(企),为培养人才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为发挥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完善满足专业需要的教材体系

根据新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开展教材建设,针对现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当中缺乏统编教材以及统编教材不很适用的情况,编写出新的更适用于本学科实际的教材,包括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菌物学导论、遗传学、菌类类资源学、食用菌育种学、食用菌栽培学、药用菌产品开发与利用、食用菌产品加工学等各方面的全套教材,使教材内容能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并力求更多地联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划分为各大主体内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按理论、实验和实践3个模块组织教学,依托植物病理学省级重点学科的资源优势,及时引入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丰富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强化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该门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及季节实习进行现场教学;积极组织学生采集和制作标本,促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率先实行双语教学,学生反响良好;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报告、演示等方式,有效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把多年野外采集的植物病害图片和菌物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动画和声像材料等直观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真菌永久显微玻片、病害症状图片、菌物实物等教具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随时向本科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是新兴的学科,需要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良性互动,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素质食用菌专业型人才,进而加快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发展。

摘要: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是全国第一个全日制培养食药用菌高技能人才的本科专业,加快本专业的发展,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本专业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建立起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观念、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整体创新,建立起符合培养目标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一流的食用菌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生物科学,教学改革,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敏,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21-3124.

上一篇:欺骗原理下一篇:供电企业审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