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原因分析

2024-07-18

不合格原因分析(精选12篇)

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1篇

1 资料

抽取本院2009年度10月~12月19 892张处方,调查内容如下:

1.1 处方前记方面

主要包括科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临床诊断、医保卡号、处方日期等。

1.2 处方正文方面

包括药物名称、剂型、规格、用法、用量、合理用药、修改处医师签名等。

1.3 处方后记方面

包括划斜线、医师签名、工号等。

2 分析方法

对以上各项目进行检查,比照《处方管理办法》中的“四查十对”原则,以此判断及分析处方的质量情况。并对其中的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

3 结果

3.1处方前记不合格情况(见表1)

3.2处方正文不合格情况(见表2)

3.3 处方后记不合格情况(见表3)

4 讨论

4.1通过以上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处方前记不规范占总不合格处方的很大比例,达到了56.14%。处方前记不规范常见有漏写门诊号、科别,年龄和性别填反,误写病人姓名,致使收费处不能准确录入病人资料,临床诊断不明或漏写诊断常使药师审方工作流于形式。处方正文不规范占总不合格处方的47.56%,其中最常见的是药物名称写错、简写或者写成商品名,药物剂型和规格写错,用法用量存在问题,处方随意涂改或者涂改不签字,最重要的是某些药物用药不合理。处方正文部分是处方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因此医师必须认真书写[1]。处方后记不规范相较于前两者在总不合格处方中占的比例较小,仅占5.26%,主要是斜线缺划和医师签名缺写。

4.2在统计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部分处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只存在一处不规范,而是存在着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问题。

4.3造成处方不合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对处方的格式、正规书写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力的监督措施。没有意识到处方书写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一个单位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2)药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同时在调配处方时未能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审方不严,发生漏审现象,使审方工作流于形式。(3)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医德和法制观念淡薄,在开方过程中不严谨,部分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注重有效性,使用高利润药物。并且在长期工作中未能养成对处方的书写给予足够的重视[2],短期内难以适应。

4.4分析总结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本院处方不合格率还是很高,处方质量有待加强。院方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制度,医务人员也要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医德以及专业素养,药师严把处方质量关,调配处方时坚持做到“四查十对”,发现问题一定要积极与医师联系、沟通,并及时纠正,严格把好医疗流程中的最后一关[3]。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要做到认真严谨,从小处着手,提高处方合格率。

参考文献

[1] 黄秀纯,吴雪荣门诊处方点评与不合格处方分析[J].医药导报,2009;28(7) :961

[2] 林岱,杨辉.不合格处方分析与对策[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5;5(1) :94

不合格项目及分析 第2篇

1、鸡精

(1)标签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众多食品企业对标签标识不重视,没有将包装标识和产品质量一样作为重中之重,标签管理不善,缺乏风险意识;企业没有及时、充分了解国内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没有严格按照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标示标签。

(2)谷氨酸钠是衡量鸡精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不合格将造成鸡精的总氮,其他氮含量不达标.(3)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不合格原因是一是生产车间未启用杀菌和空气净化设备,未对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和器具定期消毒清理,造成污染而转移到产品中;二是部分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没有设臭氧杀菌工序,单纯依靠消毒剂和紫外线杀菌无法彻底消灭病菌;三是生产区和周边环境未有效隔离,造成车间环境不达标,加上操作人员卫生意识差,不注重个人卫生,容易造成人为交叉污染;四是产品贮藏、运输环节控制不力、出厂检验把关不严或根本不进行出厂检验,质量得不到控制。

2、蜜饯

(1)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合格可能的原因是在蜜饯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焦硫酸钠、亚硫酸钠等漂白剂,造成二氧化硫在食品中残留过高。(2)菌落总数不合格可能的原因是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简单,很多企业都是露天晾晒,容易造成微生物超标。

(3)标签不合格可能的原因是①食品名称标注的不规范,企业未对自己产品的真实属性进行命名,采用了“鲜”等字样来形容盐和(或)糖腌制过的蜜饯。②蜜饯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但未在配料表中进行标注,有可能是企业想误导消费者,也有可能是企业未进行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检验,对产品中的含有食品添加剂不清楚,因此未在配料表中进行标注。

(4)糖精钠、甜蜜素不合格可能的原因是糖精钠、甜蜜素都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可能是企业为了降低原料成本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有可能有些小企业不了解自己产品的分类,未按国家标准GB2760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3、大米

大米中的标签不合格主要集中在产品名称、质量等级未标注或标注不规范的问题上。GB 1354-2009《大米》标准中指定要按标准规定的要求标注产品名称(如“籼米”、“粳米”等)、质量等级(如“一级”、“二级”等)。而这次抽检的大米产品包装上,有些未标注等级或者沿用已作废的GB 1354-1986《大米》标准中规定的等级来标注,有些产品用了比较好听、独特的名称,却没有按照标准规定来标注。引起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对标签标识不重视,对产品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标签的要求没有充分理解,没有严格按照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标示标签。

4、膨化

标签不合格:产品标准QB 2353-1998《膨化食品》已经作废,而有些企业仍然在产品包装上标准执行标准为QB 2353,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对标准更新的反应速度太慢,也有些企业是因为印好的包装没有用完,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已经印好的包装。

甜味剂(甜蜜素)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也可能企业对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没有仔细研究,以为标准目录上的都是可以添加的。应对企业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的培训。

铅不合格:原因可能是某些食品添加剂如膨松剂之类的带入,也可能是企业的加工设备为金属制品,金属管道中可能含铅,高温下铅容易气化,带入产品中。企业应在选择生产设备时多加注意,避免因设备原因引起产品不合格。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属微生物指标。造成该项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产过程的消毒和包装环节不卫生,生产环境、人员卫生以及管理等存在问题。企业应对加工设备、生产环境和人员的卫生多加注意。

5、.酱腌菜

(1)标签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众多食品企业对标签标识不重视,没有将包装标识和产品质量一样作为重中之重,标签管理不善,缺乏风险意识;企业没有及时、充分了解国内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没有严格按照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标示标签。

(2)糖精钠是一种甜味剂,是有机化工合成产品,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相反,当食用较多的糖精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可能的污染途径:可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调味阶段超范围、超量使用。

6、.酱油

(1)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的质量越好,鲜味越浓。其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表示蛋白质分解得越好,营养成分也越高,味道也就越鲜。造成酱油营养指标不合格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在生产过程中,酿造发酵时间不够即包装出厂;二是涉嫌掺杂使假,采用非食用性蛋白水解液用水直接勾兑而成。长期食用掺杂使假的酱油,将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7、味精

①谷氨酸钠:指味精中主要成分L-谷氨酸单钠一水化物的含量,其含量应符合标明的含量。味精中谷氨酸钠的含量最低不得低于80%。不合格的产品要求≥99.0%,实测只有29.7%。另一个不合格的≥80.0%,实测只有22.5%,说明产品质量很差,谷氨酸钠含量很少,参了很多的食盐进去,导致了氯化钠、食用盐项目不合格。食盐买味精的价格,利益的驱动导致了不合格。②比旋光度:是指味精的纯度。

③透光率:指10%味精水溶液在10mm比色皿中对波长为430mm光的透光率。透光率越高说明 味精水溶液越清澈、透明。纯度越高的味精要求的透光率越高。一般来说味精的透光率最小不得小于89%。④氯化钠、食用盐:可以理解为味精中食盐的含量。

⑤干燥失重:指味精在98摄氏度烘干5小时损失的重量,是味精中水分和其他易挥发物的含量。

可能的原因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不严导致超标。②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储存条件不当引起的。

⑥硫酸盐:硫酸盐不合格,硫酸盐是味精的杂质指标,硫酸盐含量超标说明产品纯度不够。

⑦标签:主要是标准号标注错误。

8、速冻

标签不合格:引起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对标签标识不重视,对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产品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标签的要求没有充分理解,没有严格按照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标示标签。

9、白酒

酒精度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通常是以20℃时的体积比表示的,如50度的酒,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毫升(20℃)。出现不合格是实际检测的酒精度与产品标注的酒精度出现偏差。原因可能是:企业为了利润提高标注的酒精度,也可能是产品的密封性不好导致酒精挥发,出现不合格。

10、饼干

水分不合格可能的原因是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烘烤的温度、时间控制不严导致水分超标。②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储存条件不当引起的。

11、食醋(1)总酸主要反应了生产发酵过程中的工艺水平,一般来说是由于菌种不存或在工艺过程中引入杂菌所致。

(2)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是食醋内容物含量指标,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反映酿造食醋的品质好坏。造成该指标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原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足、发酵工艺控制不当所致。

12、蜂蜜

果糖和葡萄含量不合格可能的原因是企业为降低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掺入其他糖类物质,也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工艺控制不严造成,还有可能是未进行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检验。13.黄酒

(1)标签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众多食品企业对标签标识不重视,没有将包装标识和产品质量一样作为重中之重,标签管理不善,缺乏风险意识;企业没有及时、充分了解国内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没有严格按照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标示标签。

(2)非糖固形物、酒精度不合格原因部分主要是小企业技术水平低,生产条件差。

(3)酒精度不合格原因是出现不合格是实际检测的酒精度与产品标注的酒精度出现偏差。原因可能是:企业为了利润提高标注的酒精度,也可能是产品的密封性不好导致酒精挥发,出现不合格。

(4)β-苯乙醇不合格原因是β-苯乙醇是稻米黄酒中的一个重要指标,β-苯乙醇是稻米类黄酒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若是非稻米黄酒或以一般食用酒精配制而成的产品,则β-苯乙醇不会达标。

14、水产品

无偿献血血液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对策 第3篇

[关键词] 无偿献血;血液不合格;原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86-02

目前在临床输血中所用的血液,大部分是来自于无偿献血的人群,而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有着极大的风险性,再加上周遭环境因素,这就导致了无偿献血的血液不合格率逐步的上升。为了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与血液的质量,只有不断的加强对献血人群的血液检查,才能够进一步的保证献血者与受血者的安全与利益。为了了解不合格血液的原因,并制定相關的对策,因此文章将对本院在2013年8月——10月500位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验,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本站在2013年7月——9月500位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进行检测,其中男性291位,女性209位,年龄在18-50岁。

1.2 方法

1.2.1 试剂与仪器 对500位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验,所选择的试剂主要有:北京万泰和意大利索林生产的HBsAg试剂;北京万泰和意大利索林生产的抗-HCV试剂,北京万泰和珠海丽珠生产的抗-TP试剂;四川迈克和上海百祥生产的ALT试剂。仪器主要选择瑞士生产的酶联免疫全自动酶免分析FAme酶标仪、全自动加样系统STAR;澳大利也生产的fluirlo洗板机;江苏姜堰市新康仪器厂生产的XK96-Ⅱ型振动器[1]。

1.2.2 检测方法 将所有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经过30min的凝集,选择其血清。之后将各种试剂用稀释液稀释之后,传感器加入血清中。经过60min的培育后,进行洗板,加底物,经过30min的避光反应后,加入终止液完成反应部分,最后是进行读数,通过数值对结果的阴性与阳性进行判断[2]。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x2进行检验,并采用SAS软件进行处理。

2 结 果

经过调查,在500位无偿献血者中,血液不合格率为不合格率为5.2%,其中不合格率原因最高的是ALT,其次是HBsAg、抗-HCV,见表1。

3 结 论

3.1 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原因分析 通过本次临床检测,可以了解到在500位无偿献血者中,血液不合格的人数为26例,占总人数的5.2%。其中不合格原因占人数最多的是谷丙转氨酶(ALT),其在总人数中占了2%,在总原因中占了38.46%。谷丙转氨酶是代表着肝脏出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当谷丙转氨酶一旦升高,就表示着肝脏受到损害,而导致肝脏受到损害的主要原因有大量喝酒、病毒感染、药物影响以及寄生虫影响等。亦或是通宵工作、情绪过于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ALT升高,对肝脏造成损害[3]。

其次是乙肝表面抗原(HRsAg),其在总原因中占了23.07%,出现不合格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实验人员因献血者的原因,并未按照时间进行规范检验造成误检或是漏检;②室外湿度差异的变化,试纸的灵敏度下降出现的误检或是漏检[4]。

再次是丙型肝炎病毒(抗-HCV)出现阳性的几率在总原因中占了19.2%,造成阳性率的原因主要有几项:①献血者血清中具有对某种HLA抗原污染物结合自身抗体所呈现出来的假反应;②在方法学、原料上的限制,使得检测的灵敏度或是准确性下降。

3.2 应对对策 为了能够降低无偿献血者存在的血液不合格率,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在针对集体无偿献血时。特别是在每年的春季与夏季前后,各无偿献血单位在献血前,必须要加强献血的宣传力度,要求献血者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理与心理的准备,降低外来因素所导致的血液不合格率;②针对在街头采血时,对街头献血人群,应当要在其进行献血前,进行充分的献血教育与心理疏导。在献血前要对不同性别、工作经历、体重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问诊,对于问诊不合格的人群,应当劝说其稳定好生理或是心理状况后再进行献血。针对多次体检不合格的人群,应当建议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③为了避免因为试剂或是仪器所导致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应当要严格的使用符合我国卫生部所批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并在进行检测时,加强对血清的抽检;④提高献血者的素质,并建立一支固定无偿献血的队伍,以本区域的常驻人口为主,保证在春夏季节血源的供应与安全性[5]。

综上所述,为了降低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率,就必须要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建立一支自愿的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建议不适宜献血的人群主动的放弃或是暂缓献血。并充分的考虑到周遭环境的原因,拥有合理应对突发天气环境的能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不合格血液进入血库的记录表,保证临床上的用血安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李开全.无偿献血者ALT升高与气温相关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05(03):41-42.

[2] 周静.初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转氨酶不合格率与性别及季节分布特征和应对措施[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1,(05):77-78.

[3] 任召褀.红细胞输注调控受者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

[4] 何争荣.夏季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9,05(05):47-48.

不合格处方调查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汇总2012年1月~10月处方检查情况, 因每个星期的星期一患者较其它日多, 故调取每个星期一全院当日处方, 进行处方质量检查及评价。

2 结果

检查处方共15762张, 不合格处方共785张, 占5.0%。处方不合格项目分别为处方前记不全或不规范、无皮试结果、药品名称书写不规范、剂型书写不规范、用量不合理、超过5种药品、不合理应用、医师未签字或下级代上级签字、字迹潦草等9个方面的问题。不合格处方汇总分析见表1。

3 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我院处方不合格率基本在5.0%左右浮动, 相对稳定。因处方书写造成的不合格处方:前记不全或不规范、无皮试结果、药品名称书写不规范、剂型书写不规范、超过5种药品、字迹潦草等几项相加有54.6%。调查发现, 这与医院未实行电子病历与电子处方, 患者多, 医师少, 所有患者的处方均由手工开具有关。

3.1 前记不全或不规范

占不合格处方的6.4%。主要体现在患者年龄不详、诊断未写或用英文简写诊断。年龄不详令药学人员无法判断患者是否为成人或儿童, 还是老年人。因为儿童与老年人属特殊体质人群, 用药需要特别注意, 如左氧氟沙星片因对骨髓有损害, 不能用于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一些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服用时需要注意减量或禁用, 如头孢氨苄片对肾功能有影响, 老年人应减量服用。部分处方诊断未写和用英文简写诊断, 使药学人员不知为何种疾病名称, 无法对用药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无法有效监督医师合理用药, 影响了药师专业作用的发挥[1]。

3.2 无皮试结果

所占比例不大, 门诊处方和住院处方均有发现。门诊处方主要体现在口服需做过敏试验的抗菌药物时, 处方上未标示皮试结果。调查发现, 有的是因为医师并没有询问患者是否对药物有过敏史;有的仅口头询问患者是否服用过此类药物, 有无过敏史;部分医师并没有在处方中标识, 药师在调剂时还要询问患者是否对此类药物过敏, 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未做过敏试验, 造成了医疗风险的提高。住院处方主要体现为多日静脉输液, 第一次做过敏试验后, 继续静脉输液时, 处方未再标识皮试结果, 这需要药师与临床医师和护士加强沟通。

3.3 药品名称书写不规范和剂型书写不规范

两者所占比例相加占到不合格处方的29.5%, 比例较高。药品名称书写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医师未按规定书写药品通用名, 用商品名称代替。如注射用头孢哌酮纳舒巴坦钠商品名称为可倍, 医师在处方中使用可倍, 而未用药品通用名称。主要原因是, 在患者较多时, 每名医师为了给更多的患者进行诊治, 在忙碌中为了节省时间而简写。剂型书写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未标识药物的剂型或剂型不符。如“注射用克林霉素3.0g”, 直接写成“克林霉素3.0g”;又如左氧氟沙星, 药房备有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片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三种剂型, 这让药师和护士感到疑惑, 给工作带来不便。规格剂量错误会让药师在指导患者用药时难以确定医生的治疗方案, 而无法指导患者合理用药[2]。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见习期医师, 因其刚工作不久, 对药物的剂型和规格掌握不正确, 在书写处方时较模糊, 上级带教医师又未仔细审核处方就签字确认。因此, 医师或见习医师应循序渐进中不断学习, 并熟练掌握业务技能。

3.4 用量不合理

主要是按《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一般处方不超过3日剂量, 调查发现有部分处方无合理的理由超过了3日用量。

3.5 不合理处方

检查共发现272张不合理处方, 占不合格处方的34.6%, 所占比例最高, 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的应用上。 (1) 很多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型, 需要一日多次给药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杀菌效力强。如抗菌药物注射用夫西酸钠需0.5g/次, 日3次静点, 医师处方中每次0.375g, 日3次, 药物剂量在体内达血药浓度低, 维持时间短, 导致作用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 还易造成细菌的耐药性产生。 (2) 处方中单次剂量过大, 如注射用克林霉素需0.3~0.6g/次, 日2~3次;处方中0.9g/次, 日1次, 易导致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 抗菌达不到最佳效果。 (3) 无指征用药。如处方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注射用无水唑啉钠治疗, 此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 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 (4) 选择药物错误。如处方诊断阑尾炎术后, 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5g静点。卫生部明确规定, 氟喹诺酮类药物严禁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3.6 医师未签字或下级代上级签字和字迹潦草

经调查医师未签字处方多由所带见习医师替带教老师开具处方后, 带教老师签字时遗漏;下级医师代上级医师签字为见习医师模仿带教老师笔迹签字。发现的此类处方已责成带教老师加强管理, 并对其进行了通报批评。部分医师笔体风格造成处方字迹潦草, 已要求医师加强字体练习。

4 讨论

由上可见, 我院部分医师对处方书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一些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掌握不够全面, 合理用药知识意识不强, 专业技能有待提高[3]。医院在改善处方质量上还有待继续加强。一方面需要医院各科室协同合作, 加强对医师的培训, 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医院推进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的实施, 以信息化角度加强监管;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处方质量, 切实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医院不合格处方, 提高处方质量, 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汇总2012年1月~10月处方检查情况, 调查分析。结果 处方不合格率5.0%, 其中不合理应用占34.6%, 比例较高;其它多为书写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处方。结论 需要尽快应用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 提高处方质量;加强医师培训, 合理用药。

关键词:不合格处方,合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广银, 张健.医院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下半月) , 2008, 6 (4) :80-81.

[2]唐捷, 罗小波, 潘良平, 等.医院门诊处方点评情况分析[J].西部医学, 2010, 22 (7) :1238-1239.

胎心监护不合格的原因是什么 第5篇

正常的胎心是规律有力的,为每分钟120—160次,如胎位正常,在孕妇下腹的左侧或右侧即胎背所在的一侧,丈夫可借助简单的器械听取。胎动减少前,出现胎心过频,若超过160次/分,为胎儿早期缺氧的信号。胎动减少前,出现胎心过频,若超过160次/分,为胎儿早期缺氧的信号;胎动减少或停止,胎心少于120次/分,则为胎儿缺氧晚期。建议:听取胎心的位置应在医生指定处,但需注意,若胎心正常,则应间隔20分钟再听;如胎心快,还应在没有胎动时复听。

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临床工作原因分析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4-02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实验方法的增多,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把握好质量控制关,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实验方法的增多,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把握好质量控制关。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据统计,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分析前误差是指标本采集、保存及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分析误差。不规范的采集、储存和运送标本,是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干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可造成错诊和误诊,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又浪费了卫生资源,而这一环节往往最容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为了减少分析前误差,必须保证送检的标本符合分析要求。因此,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确保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避免和减少不合格标本的数量。不合格标本是指没有按照各种临床标本采集方法经及在储存和运送的过程中正确要求加以实施获得的标本。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常见原因包括抗凝的标本出现凝固或有凝块、不抗凝的全血或血清标本出现抗凝、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严重脂血、标本污染等。下面就我院经常出现的不合格标本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便于更好的规范标本的采集,减少不合格标本,保证检验报告的质量。

1临床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种类

1.1标本溶血。主要是因为标本采集量不足,管内剩余真空的存在造成血球破裂;用注射器采血转装于采血管时,未卸下注射器针头(血样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通道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在摇匀抗凝剂,抗凝管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太大(血样冲击力过大,破坏血球);使用干粉剂采血管时,不及时摇匀(其溶解接触面不均衡,介面温度过高,出现溶解热和反应热)。

1.2标本凝血。使用注射器采血时,分装量超过采血管额定量;抗凝管没有摇匀或未及时摇匀、摇匀方式错误;血液粘度高的病人,选择采血针型号过小,采血速度过慢;异常的开塞操作(即水剂的抗凝剂常吸附在丁基胶塞上),异常开塞后胶塞会带走部分预加的抗凝剂,导致抗凝剂剂量不足;由于患者疾病或自身因素造成血管条件不理想,致使抽血时间过长而导致血液凝固;多项采血时将血常规标本放在最后,导致拔针后针管内的血液返入试管,造成血量过多而凝固;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1.3采血容器不当、采血量过少。护士对检验相关业务和一些新开展业务不熟,造成对标本采集的容器选择和采血量缺乏正确的认识。

1.4标本与LIS系统扫码不相符。护士处理检验医嘱时未认真履行查对制度,造成标本容器上条码与患者姓名不相符;护士扫码未保存医嘱,造成实验室无法接受标本。

1.5医嘱停止或使用已停止医嘱的条码张贴在血液标本。

1.6输液侧采集标本。护士对标本采集要求不熟,造成标本采集时从患者输液侧采集标本。

1.7脂血标本。

1.8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护士对标本未引起足够的认识,导致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

2不合格标本改进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血液标本的分析结果是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而血液标本采集及送审工作不合格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影响疾病的诊治。做好预防改进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2.1溶血的改进措施。使用不足量标本时,采血完毕后开启管塞片刻,放出管内多余真空;特殊情况需注射器采血分装于采血管时,应卸下针头,开塞后沿管壁缓慢注入;颠倒180度摇匀,尽量减小血样冲击力;及时摇匀5~8次。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科室要重视,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做到一次成功。护理部经常组织技术操作训练,以促进和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

2.2凝血的改进措施。特殊情况需分装血样时,应以采血管额定量为准;及时轻轻颠倒180度,摇匀5~8次;选择适宜的采血针,或采血量大时边采集边摇匀;需开塞操作时,先将采血管底部向下轻敲或将其适当甩一甩,使得吸附在胶塞上的抗凝剂沿管壁滑下,开塞操作完毕后,合上胶塞颠倒180度,摇匀5~8次。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科室要重视,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做到一次成功。

2.3加强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将检验分析的意义、标本收集的规程等列入护理“三基”培训的内容中去,尤其对一些新开展的特殊检验项目要专题讲座,使血液标本的采集更规范,也使护理人员因熟识检验分析的意义。确保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质量,并不断建立和健全标本采集质量管理的标准与要求,使护理质量和检验质量得到同步提高。

2.4加强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做好“三查七对”,加强工作责任心;采血前再次认真查对医嘱与标本容器是否相符,扫码后是否保存。

2.5加强对患者、陪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力度。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正确指导患者做好检验标本留取前的准备,把留取标本的注意事项讲解清楚,临床中,护士留取血液标本不合格,增加了检验科和下一班护士的工作量,还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血液标本的质量问题是检验和护理工作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应引起临床护士的高度重视,减少和杜绝不合格血液标本,提升护理质量。

门、急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抽样处方为我院2011年1~6月门急诊处方 (不包括麻醉药品和中药处方) , 随机从每天处方中抽取36张, 共计6480张。

1.2 方法

以《处方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卫生部卫医管发[2010年]28号文件, 2010年3月发布) 、药典、药品说明书及公开出版的医学书籍为依据, 对所抽6480张处方进行检查, 凡不符合上诉标准的处方均为不合格处方。

2结果

6480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405张 (6.25%) , 不合理用药处方216张 (3.33%) 。具体情况见表1、2。

3讨论

3.1 处方书写不规范

3.1.1 年龄栏位注明月、日:

按照《办法》规定, 处方书应写实足年龄, 新生儿、婴幼儿要注明日、月龄, 必要时要注明体质量。本次调查中发现, 部分处方仅写“3、18”等字样, 调剂人员无法判定这些数字是岁、月或日, 给审核带来困难。

3.1.2 字迹潦草或修改处方未签名:

有的处方字迹潦草, 不易辨认, 使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分辨不清药物名称, 给划价和发药带来困难, 这些处方必须返回修改, 以防差错事故发生, 造成医疗事故。还有的处方在药品用法、用量处有修改, 但未签字, 这些均不符合处方规定。规定修改处方签字, 是对修改后的行为负责。

3.1.3 药品未用通用名称, 未写数量:

如“0.9%氯化钠注射液”写成“0.9%盐水注射液”, “维生素C注射液”写成“V-C针”等, 均不符合卫生部统一规定的书写标准。另外, 对药品的规格不熟悉, 如只写“吡哌酸片1瓶”、“阿司匹林肠溶片1瓶”, 即未标明规格, 也未标明数量, 使调剂人员不能清楚的发药。

3.1.4 临床诊断书写不全:

如某高血压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肺部感染, 在临床诊断上注明高血压, 但处方药物为琥乙红霉素片0.125×24片。此方药不对症, 明显地用药不合理, 滥用抗生素。因此, 必须将临床诊断书写完整。

3.1.5 用法、用量含糊不清:

完整的药物用法包括用法、用量和用药部位等, 用法、用量的书写应具体、明确, 用药部位应准确, 才能避免用药失误[2]。若患者文化程度低, 有可能将外用药当成口服药使用, 因此外用药必须注明是肛门用药还是阴道用药, 是搽剂还是喷雾剂。有的处方将用法写为“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使药师调剂时无法正确向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3.2 不合理用药

3.2.1 同类药物不合理联用:

(1) 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同时使用利巴韦林和炎琥宁静脉滴注, 两者均为抗病毒药物, 联用无协同作用。 (2) 吲哚美辛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联用。两药合用时, 阿司匹林竞争性抑制吲哚美辛的吸收, 使其血药浓度明显降低, 同时增加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和出血倾向, 因此两药不宜合用。

3.2.2 给药方法不合理:

(1) 溶媒选择不当:如注射用青霉素钠以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 由于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 而青霉素在近中性 (pH值6~7) 溶液中较稳定, 酸性或碱性溶液均可使其加速分解[3]。 (2) 药物剂型选择不当:如妇科在治疗阴道炎时予制霉素片或甲硝唑片阴道给药, 应选择栓剂或泡腾剂。

3.2.3 不同类药物间的不合理联用:

(1) 阿托品片和甲氧氯普胺片同时口服, 两者在胃肠动力方面起拮抗作用, 应避免同时服用。 (2) 蒙脱石散和抗生素联用。蒙脱石散是一种强吸附剂, 对消化道黏膜有较强的修复力,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固定作用, 但对其他药物也有吸附作用。若须联用, 应在服用蒙脱石散1h前服用抗生素。

3.2.4 皮质激素的滥用:

无指征使用皮质激素的情况也较常见, 以静脉输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控制感染的情况非常普遍, 该法可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 发生感染的几率增加, 甚者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3.2.5 抗菌药物的滥用:

滥用抗菌药物是临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以抗生素治疗非细菌性感染, 如病毒感染。 (2) 无感染指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如门诊外科小手术前几天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无指征地滥用抗菌药物并不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而且有可能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干扰和掩盖病情, 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3) 在抢救危重患者时, 常联用多种抗菌药物, 且用量大, 往往会造成大量细菌死亡, 菌体裂解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 易引起内毒素休克, 同时也易造成患者的肝功能损害, 且多种抗感染药物联用可能导致耐药菌株增多, 出现毒性反应加重、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3.2.6 用药时间过长未注明原因:

《办法》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 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d用量,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需超过7d用量的处方必须注明原因。本次调查发现, 有处方开氯芬酸缓释片120片, 1片/次。用药时间长达4个月, 但处方医师未注明理由。

处方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危, 且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意义[4]。书写处方或调剂处方中发生差错或造成医疗事故, 医师或药学人员负有法律上的责任。医师除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外, 还必须正确书写处方, 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建民.12226张门、急诊处方中错误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 3 (5) :18-21.

[2]骆佑娣, 蔡威黔.门诊处方不合格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5) :116.

[3]赵大贵.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西部医学, 2004, 16 (3) :285-287.

153张不合格处方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本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西药处方 (精、麻处方除外) 以《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使用说明书有关医药学书籍[1,2,3]为评价标准进行分析。

2 结果

共抽查处方10933张其中不合格处方153张不合格率1.4%见下表

3 分析与讨论

3.1 处方书写不规范

3.1.1 处方前记应有临床诊断, 若该项不填, 则药师很难判断处方用药与疾病的相符性, 为审方带来一定困难。

3.1.2 药品名称、规格剂量有误、用法用量不明药品名称不用通用名而用商品名如先锋胶囊 (头孢氨苄) 西比灵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部分处方不写剂型规格, 只写多少片多少瓶用法用量欠妥。影响调配, 存在不安全用药隐患。规格不详或错误很可能导致患者服用错误, 药物的使用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有密切关系。将药物的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

3.2 给药方案不合理

如常见的青霉素G钠800万IU (氨苄西林钠4.0g/头孢唑啉钠4.0g) +生理盐水200ml/0.6%克林霉素磷酸酯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 qd。属不合理给药方案因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克林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杀菌剂,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该药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其杀菌效力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成正比。一个给药时间间隔内超过MIC的时间必须大于40~50%, 才能起到良好的杀菌效果。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 (PAE) 。其抗菌原则是缩短给药时间间隔而非增大剂量一半应给每隔3~4个半衰期给药1次[3]。

3.3. 配伍不合理

3.3.1 重复用药

复方制剂某成分相同而致重复用药如治疗感冒的药物品种繁多, 且多为复方制剂, 医师对药物中的具体成分不了解而开具含有相同成分的处方;抗菌谱相同抗生素的重复的重复使用如阿莫西林联用头孢氨苄不但治疗效果起不到相加作用而且增加了毒性甚至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均有抗厌氧菌作用的克林霉素和甲硝唑联用会造成硝酸咪唑类药物的浪费。

3.3.2 无效配伍

病毒性感冒患者, 在使用抗感冒药的同时给予阿莫西林或罗红霉素等抗生素, 患者感冒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4]应以抗病毒为主, 不宜使用大量抗生素。儿科感染性腹泻有的给予不恰当的抗生素治疗, 事实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62.8~63.4%均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4]使用抗生素既不能缩短疗程亦不能减轻腹泻症状相反会导致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产生。

3.3.3 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与抗生素联用会产生药理学拮抗作用。双歧杆菌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如克林霉素、万古霉素、青霉素G、红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敏感而对氨基糖甙类和甲硝唑耐药。同理, 其他活菌制剂也应尽量避免联用抗菌药物。克林霉素注射剂联用阿米卡星, 因克林霉素可增强氨基糖甙类药物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应避免联用。

3.4 用药时间过长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1]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 急诊处方一般不超过3d用量, 对于某些特使情况需超过7d用量的医师必须注明理由。而有些处方用药超过7d或更长时间的也未注明理由。

4 防范措施与建议

4.1 加强培训教育组织医师药师认真学习《处方管理办法》, 对所有医师定期培训学习处方书写规定及管理办法, 医师在准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 要加强合理用药的学习与应用。药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掌握扎实的药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跟踪医药发展动态与应用实践, 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4.2 加强处方监管、审核和考评医院应定期按统一的项目、内容、格式对处方进行考评, 将处方质量列入考核科室和个人技术水平体系, 将不合格处方分类归纳存档, 提出正确方案供医师药师学习参考。

5 结论

处方是药物治疗的书面凭证,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处方应符合全面、完整、准确、有效的基本要求。不合格处方不仅会造成患者往返、药师发错药、退药等不良后果, 严重者会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 在对发生药源性疾病事件的研究发现, 那些可以预防的差错事故中的49%是发生在处方的书写阶段[5]可见规范处方书写与管理、提高处方质量是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的有效举措。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配伍不合理占不合格处分的较大比例涉及重复应用和配伍禁忌尤其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医师对药物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 尤其是对药物的药动学特征和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知识欠缺是致使不合理用药和不合格处方的主要原因。建议医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自己的药物学知识水平。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张处方, 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相关用药要求的规定, 认真书写, 避免出现不合格处方。药师要转变服务模式, 将工作重点传统的划价、调配转移到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药学科研上来, 切实按照“四查十对”操作。医院应当重视药学工作、加强处方管理促进医院处方规范化, 减少或避免药物差错和药源性损害促进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通过不合格处方分析, 旨在提醒医师培养正确书写习惯及药师加强对处方的审核, 提高处方质量, 规范处方管理。方法根据《处方管理办法》[1]药品使用说明书、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进行处方分析。结果不合格处方153例, 占1.4%结论部分处方书写欠规范, 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临床用药知识的学习和《处方管理办法》[1]的执行, 使处方书写规范化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不合格处方,分析,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卫医发, 2004.

[2]吴蓬, 杨世民.药事管理学 (第四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李俊.临床药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179~180.

[4]张安年.临床常见非合理用药.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413, 426.

无偿献血血液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标本来源于忻州市18~55周岁的无偿献血者, 均按国家卫生部《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 献血后经本站检验不合格的血液共1899人份。

1.2 血液检测项目及方法

1.2.1 国家卫生部对血液感染因子检测项目包括A LT、H B s A g、抗-HCV、抗-HIV、抗-TP。

1.2.2 方法

ALT采用速率法 (正常值<40U) ;HBs Ag、抗-HCV、抗-HIV、抗-TP均采用ELISA法。ABO血型采用正反定型。各项检验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每份标本采用两种试剂进行初复检, 1种试剂检测为阳性的判为阳性。

1.3 检测仪器

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uranus AE1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KHB卓越350) 。

1.4 试剂

ALT、HBs Ag、抗-HCV、抗-HIV、抗-TP、ABO血清试剂分别由北京中生、上海科华, 厦门新创、北京高达、北京金豪、北京科卫、长春博德提供。所用试剂均由有资质厂家经过批检合格后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通过对1年所采集的血液的统计和分析, 无偿献血也有相当数量的不合格血液。忻州市的血液不合格率高达12.5%, 应引起注意。不同血型的不合格率无明显性差异。

ALT的增高是血液不合格的主要项目, 占不合格血液的56.2%, 其原因很多, 除肝胆疾病、药物作用, 还可由饮酒、疲劳、剧烈运动以及标本溶血、脂血等原因所致。这些人无阳性体征, 在献血时发现ALT异常。所以采血前应认真询问献血者, 在采前做ALT快速初筛检测。应告知献血者献血前不吃油腻食物, 不喝牛奶、豆浆等豆制品及少饮酒, 以减少脂肪血的发生。

抗-TP阳性为血液报废的第2位, 占不合格血液的19.2%, 且逐年增长[1], 这个问题的客观存在是值得发人深思的, 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血站需进一步加强宣传, 使有危险行为的人群自觉不参加献血。抗-HCV占不合格血液的15.4%, 我国输血后肝炎主要是丙型肝炎, 且预后不良, 因此我们要严格操作规程。抗-HIV阳性标本7例﹙本站检测结果一种试剂为阳性﹚送当地疾控部门反馈为阴性, 按照规定抗-HIV有反应应视阳性者处理。用ELISA检测抗-HIV应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出现假阳性, 造成血液的浪费和社会影响, 因此提高抗-HIV检测试剂的特异性对降低假阳性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抗-HIV结果为确认实验室检测

无偿献血中HBs Ag阳性率占不合格血液的8.6%, 虽然在献血前用金标试纸进行HBs Ag快速筛查, 但仍有阳性检出, 表明金标快速筛查法仍有漏检现象[2]。再就是工作的失职, 检验人员初筛时未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笔者认为, 为降低所采血液的不合格率, 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 还应认真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工作, 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 让献血者坦诚地回答有关隐私问题, 尽可能降低高危人群的献血。用快速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结果受气候条件、环境温度的较大影响, 故要求我们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这对于尽可能减少不合格血液的检出而造成血液资源浪费, 提高血液质量, 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可靠,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5项检验指标结果, 寻求减少血液报废的对策。方法 对忻州市2008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 TP-Ab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可降低不合格率, 节省血液资源。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

参考文献

[1]刘焰.忻州市献血者血清流行病学检测分析 (内部资料) [R].忻州市中心血站, 2000.

医院门诊不合格处方调查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不合格,处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门诊西药处方, 根据有关规定[1,2]、药品说明书及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 点评处方, 对查出的不合格处方归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表1)

在点评的12000张处方中, 发现不合格处方367张, 不合格率为3.1%。不合格处方主要包括处方书写错误 (处方项目不完整、药名剂型规格不规范、用法用量不规范、标注签字不规范) 和用药不合理 (选药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用药重复、配伍不合理、用药禁忌) 两类 (表1) 。

2.1 处方书写不正确

2.1.1 处方前记、后记项目不完整

根据规定, 处方前记包括医院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处方编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处方后记包括医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常见有:漏写科别, 出现4 3次;漏写或误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出现16次;漏写费别, 出现65次;漏写门诊号, 出现90次, 门诊号应填就诊登记本的登记序号, 处方一旦发生差错, 便于及时联系到患者;漏写日期, 出现16次;临床诊断漏写或书写不规范, 出现15次, 多是随意使用标准疾病代码, 不利于药师发挥审核处方的作用;医师未签名及发药人员未签名, 各出现1次。

2.1.2 药品名称、剂型、规格不规范

根据规定:药品名称要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 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 不得用化学分子式、别名或自造简写。

常见有:药品名称不规范、写错别字等, 出现18次, 如654-2针、肠溶阿司匹林片、二甲双哌片、新晴益康胶囊等;未写剂型或写错剂型出现34次, 如骨化三醇、5%GS等;未写规格或写错规格出现31次, 多是以容量为单位的液体剂型或注射剂未写或写错药物浓度。

2.1.3 用法用量不规范

根据规定:药品用法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按说明书服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用法不规范出现35次, 如10mL口服3次/d、100mL坐浴等;未写剂量出现19次, 如外用、配药用等;造成药师调剂时无法审核用药合理性。

2.1.4 标注签字不规范

根据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 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d用量, 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 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 但医师要在“诊断”栏注明理由;处方不得涂改, 如需修改, 要在修改处签医师全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处方中有规定作皮试的药品时, 医师须在相应药品名称前注明皮试结果, 或“续用”;药品需要超剂量使用时, 要在处方“诊断”栏注明原因, 并在剂量右上方再次签名;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处方已达5种药物且正文无空白处时可省略斜线。

普通处方、急诊处方超过规定用量而没有特殊注明出现50次;抗生素使用中未写皮试或免皮试出现9次;医师修改后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出现26次;超剂量使用未在处方“诊断”栏注明原因并在剂量右上方再次签名的出现13次;应标注而未标注终止线出现198次。

2.2 处方用药不合理

2.2.1 选药不当

用药与诊断不符出现1次。处方将奥美拉唑胶囊用于治疗外伤, 可能为了图报销方便所致;剂型与给药途径不适宜出现7次, 如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点耳治疗中耳炎、庆大霉素注射液口服治疗腹泻等。一方面是医师对药房现有品种不熟悉, 另一方面也与药品供应不能满足临床所需有关。

2.2.2 用法用量不合理

出现6次, 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 1次/d, 而部分医师将按普通剂型1d内多次给药, 易发生蓄积中毒;阿奇霉素分散片治疗呼吸道感染首剂未加倍, 阿奇霉素生物半衰期为35~48h, 服药时须首剂加倍, 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浓度。

2.2.3 用药重复

出现12次, 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二者均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作用靶位相同, 合用不能起到相加作用, 反而造成毒副作用增加, 并且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小儿氨芬黄那敏颗粒+氯苯那敏, 因前者含氯苯那敏, 易致不良反应发生。

2.2.4 配伍不合理

出现2次, 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的活性菌容易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杀死而失效。辛法他汀+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为CYP3A4底物, 与辛法他汀发生代谢性相互作用, 可能诱发急性心肌病[3]。

2.2.5 用药禁忌

出现2次, 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致幼年动物软骨损害, 儿科处方中有使用本类药物的现象。

2.2.6 其他

出现2次, 系儿童就诊时没有使用儿科处方。

3 讨论

3.1 造成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处方质量不够重视;缺乏合理用药知识的掌握, 不熟悉药品通用名称、规格及包装;对处方正规书写了解不全面。药师的专业知识不足, 在调配处方时审方不严, 未能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有关部门未能及时购进临床所需药品或将新购药品的相关信息及时发布给临床科室也是原因之一。

3.2 针对发现的问题, 我院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强医务人员对《处方管理办法》《河南省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 提高对处方书写错误和不合理用药产生危害性的认识。药剂科在医院局域网开通临床合理用药专栏, 发布医院药讯, 详尽介绍新药信息和有关合理用药知识;定期组织有关医药知识讲座;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水平。在医院季度三基考试中, 增加处方管理办法和合理用药知识的内容。 (2) 提高药师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药剂科每天利用班前, 熟悉和巩固常用药品的知识, 每周三科室组织业务学习, 提高药品调剂人员对处方的审核能力, 提升药学服务的专业知识含量。制定药品调剂标准操作规程, 使调剂岗位作业规范化、标准化;日常调剂工作中, 发现有不合理用药及书写格式不规范的问题的处方及时登记收集整理。调动药学人员参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积极性。 (3) 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及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制度。药剂科每月点评处方, 对问题处方及时干预并登记上报, 医务处在每月质量简报上予以公布, 不合格处方与医师经济挂钩。因问题处方多集中于个别医师, 处方点评覆盖医院所有医师, 对出现问题处方次数较多的医师, 要列入重点监控点评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2007]53号.

[2]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豫卫医[2007]25号.

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9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35-02

处方是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为患者诊断、预防或治疗疾病而开具的用药指令。卫生部颁发的《处方管理方法》,是进一步规范处方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方管理的现状,笔者在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010年8月至12月间的门诊处方6 952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2010年8月至12月本中心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每月5日的处方1 400张,去除部分麻醉方,实际检查门诊6 952张处方。

1.2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的相关规定,对照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诊断,判断处方的规范性和用药的合理性。处方用药的适应性包括以下内容: 1)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实验及结果的判定;2)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3)剂量、用法;4)剂型与给药用途;5)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6)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对处方中存在上述情况以及人情方、大处方等1项及1项以上判为不合格处方。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归类、分析。

2结果

2.1处方不合格率

本次检查门诊处方6 952张,其中不合格处方300张,处方不合格率占4.32%。

2.2不合格处方原因分析

对300张不合格处方进行归类、统计,书写不规范处方15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51.33%,用药不合理处方134张,占44.67%,电子处方与药品清单不符16张,占5.33%。

3讨论

3.1处方不合格的原因

处方不合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临床医师对药品说明书掌握程度不够全面,对药理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处方管理办法》和处方的规范性不够重视。2)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医德和法制观念淡薄。3)短期内难以适应。4)药师未能严格把关。5)药师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6)若处方有问题,需要医生修改或重新开处方,患者会表示不满等。

3.2提高对处方规范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处方是重要的医疗文书,是联系医生、药师、患者三者之间的纽带,医生和药师承担着用药疗效,调剂准确,患者健康的主要职责[1]。临床医生开具处方时应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认真书写,避免不规范处方。门诊处方不规范,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度。不合理用药会造成药物浪费,降低药物疗效,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引起社区医生的高度重视。社区卫生的管理者必须自觉担负起处方管理的责任,从为人民健康负责的高度,加强处方的管理工作。

3.3提高门诊处方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规范门诊处方,促进合理用药,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医院应加强医院人员对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药事法规的培训学习与考核。

2)临床医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商业利益诱惑,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3)药学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调剂处方。对于不规范和不合理用药处方,应当拒绝调剂,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重新开具处方,必要时做好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4)医院要加强处方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定期组织人员对门诊处方、病历、住院医嘱进行抽查与评价,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必要时还可以与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评优晋级挂钩。

5)临床药师应配合医院职能部门做好处方评价工作,并及时将评价结果通过一定形式反馈给临床。

6)医院药剂科应加强与临床的信息沟通。定期将本中心新到药物、用药目录、药品的通用名、规格等信息传递给临床,配合临床搞好处方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达改,陈杰. 提高处方质量的管理模式[J]. 医学动物防制, 2007, 22(7): 490-491.

[2] 叶良君,黄帮华.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及管理措施[J]. 中国药事, 2006, 20(10): 607.

(收稿日期:2012-03-31)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与改善对策 第12篇

1.1 检验前饮食因素的影响

饮食的影响因素有: (1) 一次标准餐后, 甘油三醋增加50%, 转氨酶增加20%, 胆红素、无机磷和血糖增加10%, 尿酸、总蛋白、钙、尿素、钠、胆固醇醋增加5%左右, 尤其是采血的前1d晚上暴饮暴食, 第2天抽血会形成乳糜血, 在测定生化项目时, 比色溶液会发生混浊, 使测定结果偏高。 (2) 饥饿:饥饿48h可使胆红素升高2400, 做糖耐量试验前3d内, 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不得少于300g/d, 否则糖耐量曲线可能有明显偏差。

1.2 检验前剧烈运动

运动可使血清中多种酶活性增高, 以健康人剧烈运动后休息时间酶活性变化为例:ALT在2h最先增高, CK在11h达到峰值, 最高可达7000U/L (正常值10~180U/L) , 持续60h后才恢复正常, AST在5h增加41%。运动也常导致血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磷、尿酸、尿素、胆红素、转氨酶等升高1倍以上, 磷酸肌酸激酶升高4倍多。

1.3 采血时间、体位、部位及标本的运输及保存因素不合理

采血时间一般选择于晨空腹采血为好。季节循环通常对人体指标影响不大, 但甲状腺素在夏天比冬天低20%, 而25-经基维生素D3夏天比冬天高。月经周期采血, 如醛固酮在排卵期比在卵泡期高2倍, 而胆固醇、无机磷和铁含量在行经期下降。血药浓度检测, 应在药物的稳定期采血, 通常在药物输液后2h采血, 但地高辛和毛地黄毒昔输液后要6~8h后采血。

采血量影响血液量过多, 抗凝剂少, 血浆出现微凝血块, 影响实验指标。并严重阻塞仪器管道。若血浆量少, 抗凝剂过剩。则部分活化凝血酶测定结果显著延长;若血少,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DTA-K2) 浓度过大, 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崩解, 产生血小板大小的碎片, 使血细胞计数出现错误的结果。

采血部位的影响全血细胞分析时。应采静脉血, 指头血样准确性和可靠性差。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 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一般血气分析应采动脉血样。对重症监护病人, 采血首先考虑在静脉输液装置的对侧, 避免血样受输液稀释的影响, 并杜绝一边输液一边抽血的严重错误。

采血姿势和止血带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通常的情况下, 卧姿和坐姿的采血对标本的质量是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对于WBC, 免疫球蛋白、总蛋白 (T-PRU) 、RBC, Hb, ALT, ALPALB这些指标来说则不一样, 对于这些指标来说, 站立采血比起卧姿和坐姿采血一些物质的指标会提高5%~10%。对于T-PRO、CH、BIL来说, 采用止血带也会对其结果产生影响, 采用止血带3min比采用止血带1min, 上述3个指标分别会上升5%、5%和8%。

标本运输不规范带来的标本质量部合格, 标本的保存对于标本的质量一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果不添加保存剂, 在4C的环境下, 血氨指标会迅速飙升, 30min后葡萄糖会迅速下降, RBC中的K, Mg, P等元素会被溶解在标本中, 只有少量的指标不会改变。因此, 在标本保存的时候, 首先是要及时保存, 其次如果标本抽取的过早要尽快放在4℃冰箱环境下保持, 在标本保存1h内送往检验部门, 减少在保存中浪费时间。

2 如何改善标本的质量

2.1 标本培养

严格把握标本采集的次数和时间间隔:一些患者需要及时的做抗菌治疗, 比如急性发热性疾病等, 或者像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对这些病症患者要在治疗前采集2份标本, 从手臂抽取, 对这些标本的采集需要严格把握标本采集的次数和时间间隔, 24h内不能超过3次, 每次间隔不能少于30min。如果情况特殊, 第2天还需要做血培养。对那些发热情况不明的患者采集的时间间隔不能少于1h, 情况特殊的第2日还需要采集2次标本。相关的文献表面, 1次抽检率一般在80%左右, 而2次、3次抽检率分布会上升到90%和99%。

对标本采集部位的把握:如果是多次采集不同的血液标本要在不同的部位进行血管穿刺,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皮肤的杂菌感染。严格禁止从血管插管采集标本。

对标本采集量的控制:一般来说, 成人菌血症、败血症等病症患者的血液中的含菌量不会太多, 因此要提高标本采集量来保证样本合格, 相关文献表面, 标本采集量每提高1m L, 阳性率则会相应提高2~3个百分点, 据此, 对成人来说一般要求采集量不能少于10m L, 而儿童的采集量在1~2m L比较合适。

2.2 如何采集尿液标本

标本的采集:尿液标本的采集之前需要使用抗生素5d后, 同时要把保证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要超过6~8h以上。女性的患者采集尿液标本的前需要清洗外阴, 男性患者采集前要用2%红汞清洗尿道口。在膀胱穿刺采集标本的时候要用19号或者20号针头注射器采集, 采集的时候要求患者膀胱内充盈。

2.3 如何采集呼吸道标本

上一篇:设备应用下一篇:女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