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

2024-07-11

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精选8篇)

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 第1篇

1、来自学生家庭及自身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90后大学生没有吃过苦,父母都看得很重,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到什么委屈,于是现在就造成这种局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回家时候父母都不支持甚至强迫子女留在家中,或者托人寻找各种渠道为自己的孩子安排比较轻松、假期较多、离家较近和安逸的工作。这就进一步桎梏毕业生走进社会寻找就业机会的意愿,弱化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阻碍学生独立自主个性的发展。这对学生的个人人格的发展极为不利;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定位过高,择业观念过于落后,都很期望工作一步到位,坐办公室,领高薪,不愿意到基层艰苦的地方就业;求知欲望不强,就业不积极,毕业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所学专业普遍了解不全面、深入,更有对自己的专业一无所知;没有对自己的大学生生活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了解自己专业的求职方向,从而导致了到毕业季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在就业中陷入被动的状态;自律意识弱,功利性求职,自身的学习不够精,平时不注重社会实践的锻炼,不了解自己在社会求职中的优劣势,反而一味的要求得到高薪水、好福利的岗位,将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为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在校期间只参加对自己有利的活动,漠视其他的活动,功利性很强,对自己的薪水定位较高,以“钱”为重。

2、来自学校方面的问题

随着教育产业化以来,大学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每年都处于上升的趋势,高校教学资源的增加不能满足生源的增加,这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加剧。扩招的速度过快和规模过大远远超过了市场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的增长。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法学到市场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与之专业对应的岗位,在校期间在学习的知识过于理论化缺少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且还很有一部分学生有意逃避实习课程,加之学校缺失对大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能力得不到锻炼,无从谈起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大学思政工作专业人员的缺少,导致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的下降,不能有效的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也没有进行特别的关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功能的失位,不少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一个信息政策正常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指导的部门而已,甚至一味的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不惜逼迫学生就业和虚假就业。

3、来自社会方面的问题

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已经放缓,国内外企业对新增加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减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大学生人数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的明显突出。国外经济形势的不太乐观,“海归”人员的数量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高端职位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大。社会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的教育改革推进不同步。随着国家政府机构精简的改革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质量和效益之上时代的来到,高校主专业课程的调整相对滞后,社会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由于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知识力,缺少实践、实习的途径,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社会的对人才的标准评价过于单一,受传统人才选拔的机制的影响,不能客观正确选拔合适的岗位人才,缺少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的战略思维。在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把毕业生第一学历的高低和毕业学校的知名度作为人才选拔唯一的标准。这无疑对一般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种求职歧视,无形中会给毕业生带来困惑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也降低了毕业生的求职意愿。随着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和一般大学的毕业生之间的能力等方面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传统的职业观念对一些工作岗位的认可度较高这也误导了学生的求职方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是现在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的首选。甚至还有学生非这些单位就业的想法,导致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考编热”、“考公务员热”的现象,有的学生还“坚持不懈”,这也导致了毕业生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几点建议

1、在家庭层面

父母要改变以往传统“放风筝”模式的教育模式。要让毕业生学会独立自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要将毕业生牢牢控制在自己“视界”。作为独生子女更应该让他们学会独立,应鼓励子女在毕业生毕业之后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工作,不应给他们灌输甘做“啃老族”的思想,在对待子女就业问题上态度要端正和明确,给予他们自主权,不要对其大包大揽;也不要对他们的就业不闻不问,全凭子女真是的认识和努力,及时了解子女的就业心态,要给予他们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持,提高他们就业的自信心。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也不要给他们巨大的压力,在子女择业和就业方面在根据自身经验和结合社会发展理性的思考下,为他们分析职业发展的前景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

2、在学校层面

高校人才培养的学科设置要和市场需求同步更新,做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力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注重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师资质量,增强指导能力,实现就业指导的科学化;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和心理脆弱的就业群体进行重点帮扶,制定对应就业帮扶计划,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的精细化;充分发挥任高校专业教师的优势,通过课堂上教学的讲解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实现就业指导全面化;落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学生日常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就业过程中可以灵活应对,做好职业规划,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通过各种网络、书籍、新媒体等途径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一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健康的就业观念;在面临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和国家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加强的形势下,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给学生宣讲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的政策,在学生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的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学生自身的角度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意识一方面要学生对自己有个客观而准确的定位,另一面自己要在学校隵期间要做好科学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贯彻大学四年的全过程,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意识。及时的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政策和信息,培养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强化“先就业再择业”;全方位的获取就业信息也是积极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就业信息,可以在网络平台、各种现场招聘会、就业QQ群等等,还有专业教师、校友的信息资源,甚至还可以在实习期间亲自深入企业单位与人事部门进行沟通,深入的挖掘信息,、找岗位做信息收集的“有心人”,通过向校友、老师和家长进行咨询,根据自身的情况科学的甄选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作为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要学会合理的调适自身的心理,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好高骛远、重名利、轻事业、少奉献不切实际陈旧的就业观念,要在思想上转变以往的就业观念,减少优越感,做好到基层支援西部、服务农村等的就业准备,要把个人发展与服务深灰有机结合起来,调整自我的职业发展道路,积极主动的就业;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富于创新,敢于创业,不要以为的盯着仅有的一些“好的岗位”,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发散思维,富于创新,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将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结合,结合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寻找新的商机,敢于创业,自己当老板,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增强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前提,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如何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课题还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献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都应该对此有这清晰的认识,将不断的去探究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的方法,更好的让学生就好业。

参考文献

[1]焦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剖析[J].职业指导,2011,(1 4)

[2]申琳.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3).

[3]冯晨静,等试论促进大学生就业意识构建的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03).

[4]陈志国.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之管见[J]新西部(理论版),2015,(03).

大学生如何增强国防意识 第2篇

当喧嚣的白昼渐渐地披上黑色的晚礼服,当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带着奋斗一天的亢奋回到家,当莘莘学子忙碌完了繁重的功课,整个城市被笼罩在一片安宁之一中,因为这片安宁,十几亿的中国人才能带着对明天的希冀进入梦乡;因为这片安宁,我们的祖国才能蒸蒸日上。

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那里,在环境艰苦的边防线上,有一支人民的军队,日夜守卫着我们的祖国,对他们来说没有昼夜,没有物质上的奢华,没有睡懒觉、不上岗的自由,有的是责任,为中国人民负责。

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要有一道坚不可催的国防线,必须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国防事业作一份自己的贡献,因为国防是我们大家的事,连着你我他,为了这片维系千万家的安宁,每个人将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青年学生一定要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高度,自觉履行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光荣义务。不管你是经理老板还是普通工人,不管你是商人还是老师,都应该为我们的国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以最诚挚的心情祝福我们的军人,感谢他们在国防事业中坚持不懈的付出,感谢他们让我们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然而国防更是我们大家的事,是所有已经为、正在为、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的事。

为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抓好国防建设,这样才能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祖国才能在富强文明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的全面体现。战斗精神是国防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战斗精神是军队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气质特征,是军人素质和觉悟的集中展示.战斗精神对全民国防意识具有极强的导向功能。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松懈麻痹思想,淡化国防意识。在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大国防”观念,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断增强关心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全社会参与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培育战斗精神提供有力的支撑。军队战斗精神的培育,则应重点围绕爱国奉献、坚定信念、敢打必胜等核心内容,锻造高技术条件下军人过硬的战斗气质,使全社会学有榜样,推动全民国防意识的提高。世界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对我国而言,安全和主权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也是面临的安全威胁多元化的国家。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形势任务发展,强化大国防观念与全民国防教育就尤其重要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民族冲突不断,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之前,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在新的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革不断深入。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加大,部分西方大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扰中国的前进。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校,必然要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人才的准备,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从小树立青少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保卫祖国的强大后备军,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国防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合人。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在中学阶段适时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

央的一项英明决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必须在完成科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一.强化信息时代的大国防观

信息时代的全民大国防观念,是信息时代的军事斗争和国家的防卫任务、防卫意义、防卫方式以及相应的防卫特点在人们脑海中的综合能动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防观念的精神作用,在有些特定的时候、场合,比国防建设中的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等物质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没有牢固的大国防观,就没有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的有效转化,国防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谈。因此,把大国防观看成是团结各族人民、捍卫民族利益的“向心剂”,引领人民克服艰难险阻,自觉关心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风向标”毫不为过。

大国防观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较之传统的国防观,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上都有了极大的扩展。海洋国防观、太空国防观、网络国防观之类的新概念层出不穷,既生动又丰富,这就为我们的军事新闻宣传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源源不断的题材。***同志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提出要“抓好全民国防教育”。这是党中央在国际风云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作为舆论引导重要喉舌的军事新闻宣传理应在这上面做足做好做够文章。

二.保持和平时期的全民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千年来被反复证明、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保持足够的忧患意识,看到面临的种种威胁,才可能有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军事新闻领域充满了血与火、光荣与耻辱,是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最理想的媒体平台。为了让忧患意识能深入人心,军事新闻宣传不仅要注重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而且要更加注重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的预警报道,哪怕是真实的情况在眼前看来并不那么危险。舆论的危机报道对于调动群众的警惕性有百利而无一害。相反,盲目乐观,只看到自己强大的优势,不思自身的不足和未来的艰难,只求眼前过得去,不求长远过得硬,最终只会导致严重的危机。

以有关军事技术发展的报道为例,在以往的军事新闻宣传中,较多的是以我军的现有装备与解放战争乃至其之前时期的装备相比。这样比,虽然有利于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树立敢打敢拼的信心,但是如果一味沉浸于此,很容易滋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因此,在宣传报道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与先进的外军相比,以认识差距,学习经验。

三.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教育工作,营造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加快国防教育基本建设,推动国防教育发展创新,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和运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以居安思危、关注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形势教育,宣传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广大群众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着眼促进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深入开展以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国防教育更好地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的有利时机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献身国防的积极性,增强全体公民的国防意识,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这是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必然:国防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全民性教育,启发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各项国防义务。国防教育实际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学校,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防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这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国防后备人才的需要。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泰才能民安,这是被历史证实的真理。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综合国力乃至民族凝聚力的较量。今天的中小学生无疑是明天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因而,在和平的条件下,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钢铁长城的基础,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总之,在新世纪初叶,可以预见,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对大国防观念与全民国防教育,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从容应付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从而确保在未来的军事

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 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实习,就业,安全意识教育

一前言

参加企业实习或是毕业后就业是中职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必须经历的一项实践活动。学生在实习或就业的过程中, 都要在企业的生产环境下, 参与各种生产实习活动或工作, 如果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忽视了加强安全防范教育, 就容易出事故。因此, 为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学校有必要在学生未进入企业实习或是未就业前,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按照安全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 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 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二实习就业安全意识教育内容

1. 交通安全

据调查统计, 2010年, 全国上半年共发生交通事故9.9万起, 造成2.7万人死亡, 11.7万人受伤;2011年, 全国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 共造成62387人死亡。尽管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 但实习或参加就业后, 学生就要开始在社会上进行生产生活。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的交通意识薄弱。例如学生中闯红灯过马路的占97%, 其中, 对闯红灯不以为然的占24%, 有急事闯红灯的占65%。例如某校学生××, 平时喜欢戴着耳塞边听音乐边走路, 有时车到了面前他才发觉。同学提醒他要注意, 他却当做耳边风。2012年7月在顶岗实习外出购物时, 横穿马路, 不走斑马线, 导致车祸, 造成重伤。可见, 学生的交通安全防范意识还有待加强。

2. 防火安全

据调查分析, 2010年全国共发生火灾13.2万起, 死亡1108人, 受伤573人, 直接财产损失17.7亿元。火灾是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事故之一。调查显示, 近65.5%的学生不会使用灭火器。当遇到火警时, 有不少学生对逃生的正确方法一无所知, 有4.61%的学生选择发生火灾逃跑时随大流, 可见避险的盲目性很强。

3. 防骗防骚扰

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 涉世未深, 社会经验少, 很容易掉进不法分子所设计的骗局之中。尤其是中职女生, 很多不法之徒专以“交友”“恋爱”“求助”为名, 利用女性的爱心和情感行骗。另外, 某些诈骗分子会以丰厚待遇为诱饵, 骗取学生的信任, 继而令其从事一些非法活动。例如:某中职学校一女生在实习期间, 由于不听从带队老师的管教, 私自离开工厂, 被不法分子盯上, 被诱骗进一个不法组织。幸亏老师及时发现并报警, 该生才得以逃脱。

4. 生产安全

生产安全是进行正常生产实习的保证, 关系到人身、设备等安全的大事, 但如果学生在实习前未接受相关的生产安全意识教育, 无法预见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 这就会使学生在实习生产中陷入危险。如某校实习生周××, 随指导师傅进行拌料操作, 拌料过程结束后, 带班师傅进入隔壁车间闲聊, 该生在清理该混合料中的剩余底料时, 误启动了混合机, 左手被卷入而导致残疾。可见, 加强生产方面的安全意识教育, 保护学生们的生命安全, 至关重要。

5. 网络安全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学生经常从网上获取信息, 但较少考虑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自己。如将自己的真实材料发布在网上, 如年龄、电话、QQ账号、邮件等, 个人隐私一旦暴露, 易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注意, 进而引起他人的猜疑和攻击。

三加强学生实习就业安全意识教育的途径

1.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宣讲安全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广, 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表现力和可控性强,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们可利用这一优势进行教学以增强中职生的安全意识, 增强中职生的防范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例如, 在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 把“什么是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以及“如何远离交通事故”等内容, 利用多媒体进行详细的讲解, 并穿插当地一些真实的交通事故案例及图片, 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自觉、主动抵制各类不良交通违法行为, 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样, 用多媒体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就摈弃了“一张嘴”“一个话筒”“一个声音”传统落后的安全教育方式, 用大量翔实的案例、图片并适当配上一些声音, 图文声像并茂, 充分体现注意安全的重要性, 让人触目惊心, 牢牢吸引住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对安全意识的浓厚兴趣, 从而提高了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2. 利用游戏进行模拟练习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妙趣横生的游戏, 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有效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游戏是中职生最喜欢的活动, 利用游戏将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其中,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安全教育。例如, 当前社会上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的单纯心理, 在学生刚进入社会时, 以“高薪”“好工作”等诱骗学生。为防止学生掉入骗局, 在课堂上教师以游戏方式让部分学生扮演骗子, 表演一些不法分子经常使用的诱骗招式,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受害者。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并分析游戏中涉及的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防骗、防骚扰知识。这样通过游戏让学生们懂得了假如在社会上遇到陌生人搭讪时, 可以大声说“我根本不认识你”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若已落入了犯罪分子的手中, 要保持冷静, 不要和坏人发生正面冲突, 要记得他们的外貌特征等, 积极寻找安全的方式逃走等等。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3. 利用活动课开展角色扮演的防火、防震疏散演练,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增强其安全自救、自护本领, 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防火、防震疏散演练活动。在活动中, 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 扮演在灾难来临时各自不同的身份或处境, 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体验、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 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 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 我就会明白”, “角色扮演”的作用显而易见。首先, 在进行防火、防震疏散演练前, 让学生们学习《学生防火防震演练预案》, 并部署好一切工作, 然后, 开始疏散演练活动, 随着警报声的响起, 在老师们的组织和带领下, 学生们按照正确的逃生方法和路线井然有序地离开“危险区域”。并现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然后让学生实际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演练。通过实际的防火演练、角色扮演, 让学生明白了在火灾发生时, 应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若火情很大且无法扑灭时, 应如何逃生, 避免在逃生过程中发生踩踏事件。在防震演练中, 让学生在参与演练的过程中, 明白地震发生时, 应在结实牢固的桌子底下躲避, 稍停后, 在确认路线安全的情况下, 迅速向空旷的地段撤离。实践证明, 利用活动课开展角色扮演进行防火、防震疏散演练, 让学生亲历灾情发生的时刻, 可以培养学生的灾患意识, 同时也可锻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逃生技能, 提高了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四结束语

总之, 为了切实提高中职生实习就业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既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加强风险防范宣传, 做到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 在进行安全意识的专题教育时,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 提高学生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教育学生在生产中遵守操作规程, 防止和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在社会交往中如何辨别是非, 防止上当受骗等, 为中职生走上就业和创业之路奠定必要的社会学基础。

参考文献

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 第4篇

一、引导学生怎样“看”演示实验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从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参与、共同研究合作, 从知识的传递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克服“单方面教”的惯例,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工夫。

在讲授新课前,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所要讲的内容, 布置以下问题:j.该节内容与前节内容的联系, 或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的联系;k.本节讲授的主要内容;l.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m.通过预习发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要布置学生预习实验, 可以让学生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些演示实验虽然预习时看不到现象, 但学生会带着疑问和好奇急切地等待着新课的学习。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产生了哪些物理现象?这些物理现象说明了什么?例如在“人工造雪”实验中, 我在锥形瓶中放入少量碘粒, 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 注意棉线不要接触碘粒, 先让学生观察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什么颜色。用酒精灯微微加热时, 提醒学生看瓶中有什么现象出现, 停止加热后, 观察棉线上析出的物质——碘的状态及外观形状, 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的碘为什么变少, 加热时瓶中为什么会出现烟, 为什么棉线上出现固态碘。学生很容易从刚才看到的现象中分析出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单纯地讲实验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些实验单凭教师演示, 学生不易观察。利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能提高观察的可见度, 效果明显。例如“电流表测电流”和“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中, 两表的刻度和指针较小, 学生观察很困难, 如将透明的电流表、电压表投影到屏幕上, 或直接进行实物投影, 利用屏幕放大电流表、电压表的投影图像, 指导学生认识两表及如何读数, 有时加些动态效果, 学生很快能掌握两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 学生兴趣高, 操作规范, 效果好。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动”起来

利用学生特有的好奇心, 以实验为突破口,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知识的热情。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 可将有些演示实验尽可能地转化为学生实验。例“探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 试一试用一张纸或一支笔帽等学生身边现有的东西做实验, 还可以让同桌的一位同学捂住耳朵, 另一位同学敲一下桌子, 然后让捂着耳朵的这位同学把手臂支撑在桌子上, 再敲一下, 比较一下声音有什么变化。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既牢固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就地取材的动手能力。

有些学生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 掌握实验技能。虽然有现成的实验器材、目的、实验步骤, 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指令”按部就班也能完成实验, 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每次实验都要让学生先思考清楚: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然后再做实验, 并养成习惯, 实验时要求学生力求实验准确。这会使学生注意与实验有关的各种因素, 从而提高实验效果, 同时强调学生手、眼、脑并用, 边实验边思考, 对实验的每个环节和减小误差的各种因素, 都加以注意, 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 从而能有效地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天平的使用”等实验中都要注意培养这方面的技能。

有些学生实验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 但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 可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实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在实验课前以思考题的形式, 向学生出示将要实验的课题, 要求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做到下几点:

j.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关键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 这样变限制性实验为开放性、研究性实验,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k.自主选择实验器材

在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后, 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或以前的旧材料进行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l.自由组合探索研究,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实验中不限定实验原理, 不框死实验步骤, 不定向实验归纳, 实验时不固定方向。在实际过程中, 教师不干扰和抑制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和提示, 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 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推理, 让他们获得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培养他们对结论的表达能力。

m.评估

回顾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与实验结论相吻合, 若有差异或不符, 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外现象的原因。

n.交流与合作

各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 在小组间交流, 让学生在互相协作的情况下探究和发现知识。

探究式实验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动手和创造能力。

三、做好课外小实验

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学习物理知识就是结合实际,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时间、空间限制, 学生有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完成学生实验, 而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 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简单易做的实验, 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 没有时间限制,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激活了学生学习兴趣。物理中的不少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 而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和生活的作用,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理往往熟视无睹, 通过小实验可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书上的物理原理。例如测电视机的电功率, 煮饺子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等都可以在家中完成。

课外小实验是学生一个人在课外或家里完成, 实验的过程必须一个人组织,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一个人解决, 这必然会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力差, 观察不够全面, 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督促, 教师对实验中器材、原理、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作好指导。其次还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 自己探究得出结论, 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知识时, 要求学生通过坐汽车, 观察并排车及道路两旁的树木的运动情况等, 并在开车或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讲到“简单机械”时, 让学生观察起重机、垃圾清运车的伸缩臂等一些机器的构造及操作过程,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课外小实验和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不再认为物理枯燥无味,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动手和创造能力。

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 第5篇

一、引导学生“看”演示实验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 这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知识的权威传授到师生平等参与、共同研究合作,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克服“单方面教”的弊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工夫。在学习新课前,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所学内容, 设计布置以下问题: (1) 本节内容与前节内容的联系, 或与以前学过知识的联系? (2) 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3) 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难问题, 并布置学生预习实验, 让他们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有些演示实验, 虽然预习时看不到现象, 但学生会带着疑问和好奇急切地等待着新课的学习。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什么?产生了哪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单纯讲实验的陈旧模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有些实验单凭教师演示, 学生不易观察, 利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则能提高观察的可见度, 增强演示效果。例如“电流表测电流”和“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中, 两表的刻度和指针较小, 学生观察很困难, 如将透明的电流表、电压表投影到屏幕上, 或直接进行实物投影, 利用屏幕放大电流表、电压表的投影图像, 指导学生认识两表及如何读数, 学生很快能掌握两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 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教学效果好。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动”起来

利用学生特有的好奇心, 以实验为突破口,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知识的热情。

有些演示实验要尽可能地将其转化为学生实验。例如《探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 试试用一张纸或一只笔帽等学生身边现有的东西做实验, 还可以让同桌的一位同学捂住耳朵, 另一位同学敲一下桌子, 然后让捂着耳朵的这位同学把手臂支撑在桌子上, 再敲一下, 比较声音有什么变化?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 既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就地取材的动手试验的能力。有些学生实验虽然有现成的实验器材、目的、实验步骤, 但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因此每次实验都要让学生先思考清楚: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然后再做实验, 并养成习惯。实验时, 应要求学生力求规范准确, 这样会使学生注意与实验有关的各种因素, 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增强试验效果。对实验的每个环节和减小误差的各种因素, 都要加以注意, 从而能有效地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天平的使用”等实验中, 都要注意培养这方面的技能。

有些学生实验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 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采用探究式实验。探究式实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在实验课前, 教师应以思考题的形式, 向学生出示将要探究的课题, 要求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做到以下几点:

1.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关键是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 这样变限制性实验为开放性、研究性实验,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自主选择实验器材

在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后, 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或以前的旧材料进行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 自由组合探索研究,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实验中不限定实验原理, 不框死实验步骤, 不定向实验归纳, 实验时不固定方向。在实际过程中, 教师不干扰和抑制学生的探究方法, 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 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 引导他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4. 评估

回顾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与实验结论相吻合, 若有差异或不符, 要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意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 交流与合作

各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 在小组间交流, 让学生在互相协作的情况下探究和发现知识。

探究式实验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三、做好课外小实验

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学习物理知识就是结合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时间、空间限制, 学生有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完成教材设计的所有实验。而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器材, 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实验, 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测电视机的电功率”“煮饺子研究浮沉条件”等都可在家中完成。

课外小实验是学生一个人在课外或家里完成, 实验的过程需要一个人组织,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一个人解决, 这必然会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力差, 观察不够仔细全面, 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督促。首先对实验中的器材、原理、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等做好指导。其次还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好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和数据, 自己探究得出结论, 形成科学的探究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 对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了学生主动研究探索问题和乐于实验动手的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感恩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第6篇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和内涵

从儒家的“忠、孝、礼、义”等思想引发出来的感恩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主流地位, 并以此作为秩序的根源和社会的基础,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 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 通过情感教育切入个体心理世界, 激发个体心理共鸣, 增强个体责任意识, 发展和深化个体道德情感。

感恩教育的过程, 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作为学生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存在的过程, 是对他人、社会、自然常怀感激之情, 并在一定条件下报恩、施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二、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

1. 感恩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抓起。

感恩包含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 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师长对我们有教育之恩, 教我们认识世界, 教我们学会做人, 感恩师长是立德之本;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 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 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对我们有滋润之恩, 感恩大自然是生存之基, 感恩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努力去做的“功课”。

2. 感恩教育要体现在每一个教育细节。

首先, 老师要从认知层面引导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 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恩”, 体会“恩”。感恩教育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 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故事讲述、踏访古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 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其次,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 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最后,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 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感恩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抓起, 通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进而外化为实践行为。

3. 感恩教育, 重在创新教育模式。

首先, 从感恩父母做起。“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种子, 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 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 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开启学生的感恩之心, 要从小培育, 从感恩父母做起。“孝心”是“做人之本”, 是“一切德行之源”。要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体贴话、感激话, 从“有礼貌”、“讲文明”的层面, 到内心发出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情, 最终外化为感恩之行。从小培育感恩父母的思想感情, 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 把感恩意识扩展到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其次, 寻求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树立身边的“孝星”。榜样是最好的老师, 但切忌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作学生的榜样, 这样学生会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真实的感受, 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要从小事做起, 将感恩意识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 使学生在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 唤醒感恩的情怀, 体验感恩的愉悦, 使感恩成为学生的自然之举。

探索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第7篇

1 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意义重大

通常所说的责任,指的是在我们对待自我、他人、家庭和集体、国家和社会、自然环境时,内心生起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而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1]。在《辞海》里面,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指没做好分内事而应承担的过失。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责任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范畴,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不可推卸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因此,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意义重大。

1.1 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刚性动力

在马斯洛的心理需求五个层次理论当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的最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意识。当一个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时,就能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国家使命,寄予的家庭期望,能够明白“学习是学生的第一天职”,能够严格自律、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进而在高校学习阶段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因此,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促使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刚性动力,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1.2 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弱,事关民族兴衰、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因此,重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大学生在集体利益中实现个人价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宿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追寻者,也是“中国梦”的助跑者,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要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在“中国梦”的宏观背景下实现个人梦想,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舞台,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3]。

2 从四个维度构建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体系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是复杂多变的,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基于此,本文从待己、待人、待事、待物四个维度构建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主要体系。

2.1 待己责任意识:责任与兴趣并肩

自我责任意识,是个体对国家、社会、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当前,“专业无用论”在高校风靡,大学生投身专业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事实上,如果将专业学习的过程比作烘制蛋糕,兴趣就好比最好的食材,可以增添动力,责任就好比整个烘制过程,可以保驾护航。食材再好,如果没有用心,食材就被浪费了,如果凭着毅力,不断奋斗,即便是不中意的食材,反而可能烘制出“令人难忘的糕点”。因此,兴趣是在前方引领前行的烈马,责任是在后方驱使前行的长鞭,引导大学生强化自我责任意识,加强专业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待人责任意识:责任与角色同行

随着所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个人演绎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诠释的责任内容也在不断变更。但是,无论一个人担任何种职务,做什么样的工作,他都对他人负有责任,这不仅是社会法则、道德法则,还是心灵法则。在某种程度上,对角色饰演的最大成功就是对不同角色责任的完成。实际上,角色责任的诠释也在说明着责任主体,阐释着责任主体,证明着责任主体。所以,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履行好每一个角色的责任,就是在给自身书写最好的证明[4]。

2.3 待事责任意识:责任承载能力

“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小溪小沟只能容纳少量的水流,承载不了复杂多变的万事万物。在现实工作中,多的是日复一日重复的小事,那些寻求兴趣、寻找刺激、追寻辉煌的惊天动地的、无可替代的大事,往往可望而不可即。在面对这些人人皆可为之的小事时,能力并不是左右成功的关键,从容不抱怨地接受,积极不消极地对待,竭力不敷衍地完成,这才是真实的、积极的责任态度。因此,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2.4 待物责任意识:责任因爱心彰显

近几年,雾霾成为广大民众的“心肺之患”,对雾霾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当全国七分之一的面积已经十面“霾”伏,全社会以一种最直接而深刻的方式感受到了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而一个爱物之人,对环境中的一草一木,都感觉有爱惜它、保护它的责任。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换位思考也会想到别人同样爱大自然,一个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换位思考想到别人也希望环境优美,无论对人对己,都有了这样一份责任感。“将心比心”“以己心通他心”乃至“通草木之心”,爱物、惜物,这就是对物的责任感。

3 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是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主要阵地。新时期,进一步探索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优化责任文化环境等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高校进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基础

从国际背景来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重视人文素养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把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强化学生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3.2 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是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关键

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加强责任意识培养,是深化和巩固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相关制度,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建立社会实践档案,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及监督体系。要积极为大学生搭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通过专业实习、科普宣传、社会调查等途径,多角度、多方位地接触了解社会,在利用自己所长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中,培育和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

3.3 优化责任文化环境是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保障

要把培育和优化责任文化作为基础工程,努力营造“履责为先,尽责为荣”的责任文化氛围,促进责任意识发展和责任精神形成。要加强网络新媒体影响下的青年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研究,加强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机制建设,及时了解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立足当代青年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加强青年学生分类引导。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媒介素养,增强公共理性,提高信息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舆论环境育人,通过对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传递榜样力量,凝聚正能量。

4 结语

从本质上说,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人生命的始终。事实上,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意义重大,既要立足当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放眼长远、把握未来、促进发展,要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实践环节教育、优化责任文化氛围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推陈出新,探索出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努力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朱邦双.论思品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考试周刊,2011(74):167.

[2]赖锦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J].三名学院学报,2011(28):87-91.

[3]刘琦,梁剑峰.基于“中国梦”目标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6-18.

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增强学生保健意识 第8篇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 我们在开设健康课的同时编制了一套校本课程, 把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各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 校本课程里的“预防接种”篇, 学生学习后就知道了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也就不再畏惧打防疫针了。再如“眼睛是个宝”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保护眼睛的意义, 知道了保护视力的基本方法, 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做眼保健操,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2 利用晨会活动传授健康知识

利用晨会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卫生知识, 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对枯燥的健康知识感兴趣, 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因此, 教师在熟悉学生健康状况、卫生习惯的基础上, 应准备大量与教学有关的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例和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不时穿插诙谐的语言, 制造幽默的气氛, 使学生在阵阵笑声和轻松的环境里获取健康知识, 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青少年青春期的到来, 初中阶段的青春期卫生知识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对青春期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最关键的时期, 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急骤变化, 特别是在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变化, 要有科学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青春期卫生知识, 使学生掌握好青春期卫生保健技能, 为学生健康地度过这一特殊的时期奠定基础。

3 开展健康检查,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了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成立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班级卫生、包干区卫生, 进行健康教育知识书面测试, 组织各班卫生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开展“卫生流动红旗”、“文明班级”评比等多项活动, 以此来增强广大师生的卫生意识, 增强师生的自我保健技能。我们还针对学生的特点,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园地, 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并利用广播、黑板报、卫生宣传栏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卫生保健、防病治病、饮食饮水卫生等相关知识, 并根据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季节,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宣传预防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使学生获得应有的保健知识, 为其成年后拥有健康的身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预防工作

健康教育的开展, 达到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同时, 也配合防疫部门做好了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通过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 我们已摸索出学校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如针对新生入学和毕业两个阶段学生视力下降的问题, 一方面保证做好每天两次的眼保健操, 另一方面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对春夏季易发生的胃肠疾病, 除了用阅报栏进行宣传, 教育学生不能吃生食、喝生水, 还加大了对学生食堂的检查力度, 杜绝了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结合冬季体育运动, 开展防冻疮、健身教育等一系列卫生工作,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 进行健康体检, 健全学生档案

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体检, 全面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 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 并将在体检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疾病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多年体检积累的资料表明, 视力低下, 龋齿是学生最常见的疾病, 特别是视力低下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突出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对学生视力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 然后制订防治措施, 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上。共同防治近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 开展体育活动, 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系统的体育锻炼还能促进青少年的体力及耐力的发展。为此,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发育情况, 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并进行科学的指导, 做到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蒉

摘要:开展学校卫生工作, 向学生传授卫生保健知识, 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长为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健全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智慧的老爷爷论文下一篇:镇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