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情感范文

2024-07-09

扭曲情感范文(精选5篇)

扭曲情感 第1篇

1、仇视亲情。

“在感情上, 不可太在乎亲情, 因为, 往往你最亲近的人反而就是你的敌人, 他埋伏在你的身边, 趁你不备, 捅你一刀, 要时刻戒备, 不然最后受伤的是你自己” (《情感与认知》) 。“我不愿看到一家人团团圆圆, 更不愿看到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场面” (《父女之间》) 。“世情薄, 亲情更薄。我总算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亲情》) 。亲情是世间至美的东西, 是温馨的港湾, 是身心休闲的摇篮。可是, 在我们部分高中生心中, 亲情是芒刺, 是针毡, 是痛苦。他们或抨击, 或字里行间流露出仇视的情感。

2、仇视社会。

“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里, 尔虞我诈无处不在, 感情不要随便相信, 它只会使你走下坡路, 走向悬崖” (《感情掩盖错误》) 。“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里, 是真是假, 孰对孰错, 谁是真情谁是假意, 真叫人难以捉摸, 更使我难以相信任何人” (《真情假意》) 。“生活越来越精彩, 然假冒伪劣商品五花八门, 一不小心就会受骗。纷繁复杂的人际中, 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比比皆是, 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小心被骗》)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 她充满了友爱、关怀。虽然她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主流是好的, 这犹如太阳和太阳黑子一样。可是我们的学生一叶障目, 仿佛整个社会一片黑暗, 愤世嫉俗, 扫荡一切。有一个考生题目就是《祭高考》, 开笔就说:“我下笔就放弃了高考, 但我要揭露这个社会……”其仇视社会的程度不言而喻。

3、情感世俗。

“敬爱的考官们, 尊敬的阅卷老师, 也许你是风华正茂的倜傥青年, 也许你是白发苍苍的学者, 也许您初出茅庐, 也许您老练持重, 你们都是优秀的, 但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作为一个孩子, 一个考生, 一个在考场挥汗如雨的我, 还望你们手下留情。祝您们心情愉快, 在武汉阅卷的日子天天开心!” (《子不教父之过, 子之才亲之功》) 。此段文字内容与作文要求相距甚远, 但考生仍不厌其烦的加以叙述, 其用心十分良苦, 考生的情感世界笼罩着浓浓的世俗情味。

4、情感畸形。

“初三那年, 我没日没夜的读、背, 我好孤独, 很想找个人说话, 讲讲自己的压力和苦闷。就在那段时间, 我收到了她的信, 看看她娟娟的字体, 柔柔的语言, 想想她娇美的脸庞, 婀娜的身姿, 我回了信, 约她在校门湖边的柳树下促膝谈心, 尽管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但我不后悔。就这样, 不到一星期, 我们就变得如胶似漆, 心乱了, 整天胡思乱想, 她还把我介绍给她的朋友认识, 然后经常在一起玩, 我妈给的那一点生活费不出几天就整完了, 这不算什么, 反而感到欣慰, 因为我们出入的成双成对, 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 我那不太大的学校一下子竟有十几对了” (《别让感情蒙蔽了双眼》) 。高中生所处年龄情感萌动是正常的, 但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 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情感的关系, 不能正确认识爱情, 有的陷入连自己也说不清的情感中不能自拔, 更有甚者把这幼稚的情感当作在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 把情感的基础建立在挥霍父母劳动所得之上, 以此为荣, 引为骄傲。

5、情感冷漠。

“我为什么要去相信一个陌生人?我不了解他, 他不了解我, 我们没有必要去相信对我们有戒心的人, 没有必要去相信一个陌生人, 去冒这样的风险, 是陌生人就没有理由去相信” (《感情与理智》) 。“无论凡夫俗子还是奇人雅士, 成就盖世伟业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只能相信自己” (《事物感情论》) 。“感情不要随便相信, 更不要用感情的眼光来判断, 那样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损失和错误” (《不要相信情感的眼睛》)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年代, 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千万不要轻信他人” (《莫以亲疏明事理》) 考生情感世界充满戒备, 面对生活, 面对情感, 面对周围发生的一切, 内心只有“我”在, 缺乏关爱, 缺乏同情。

造成学生情感怪异扭曲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学校教育留下了情感伤痕。

近年来, 素质教育自上而下抓得轰轰烈烈, 有的地区、学校形成了区域优势和办学特色。然而, 形式上搞素质教育, 沉下心来只抓应试素质提高的学校不在少数, 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已波及到不同层次的学段, 甚至幼儿园。笔者作过了解与调查, 启蒙学段有练习有考试有分数;小学学段有不同层次的班级 (英语特长班、数奥班等) , 有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期末考试, 有分数排位;初中更是大张旗鼓旗帜鲜明抓应试能力培养, 抓分数的提升;高中因面临升学压力不断营造氛围和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学生埋头勤学苦练, 为应试能力的提高而战。为此, 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对学习的感受不是快乐, 而是痛苦。加之求学征途中长期排名次的刺激, 以分数论英雄、论成败观念的灌输, 办重点班、奥赛班以及正取生与“三限生”招收区别等方面的不公平都给很多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他们的苦闷、烦恼、彷徨既不能得到缓解, 又无处倾诉, 于是便四处寻找情感的慰藉, 他们或谈情说爱, 游戏情感, 或把郁闷的情感发泄于社会, 有的干脆把这一切都归结于高考。所突破口, 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 积极引导启迪学生, 在为学生走向未来、开拓未来搭建厚实基础平台的同时,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为学生踏入社会, 报效祖国奠定基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以健康的、理性的心态去看待自然、社会和家庭的一些现象, 万不可以偏概全, 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时, 要引领学生以健康的、理性的心态去认知周围的人、发生的事以及涌动的情感。从而指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体验生活深入而不矫情, 追求形式创新而不造作, 行文与情意相连而不相违, 展示情感动人而不虚假, 凸现思维深度而不停留于浅表。

2、家庭教育留下了情感伤痕。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尊重知识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望子成龙, 望女成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共同愿望, 期望孩子考上大学, 考上名牌大学更是他们朝思梦想的目标。因此, 不少家庭不是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培养其习惯、兴趣和爱好, 而是违背规律揠苗助长, 提前启动了学前教育, 提前灌输了一些偏颇的观点。小孩一旦上学便十分看中分数, 分数满意父母便大奖特奖, 其得意不言而喻, 倘若考试分数不能如愿, 轻则指责谩骂, 重则拳脚相加。开始, 他们为了给父母有一个满意的分数, 苦读奋斗, 挑灯夜战, 当最终不能得到父母认可的时候, 他们便对父母不理解。说实话, 学生在校承受着升学的压力, 面对着学习上的困难, 心底埋藏着遭遇挫折和失败的痛苦, 他们把家当作身心疲惫后休闲的寓所, 当作身心疗养准备再战的驿站, 然而现实往往与他们渴求的向背。长此以往, 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了对立, 他们倍感家庭的冷漠, 倍感亲情的冷酷。有的家庭因是单亲, 情感基础不健全, 孩子与父或母相依为命, 父或母对孩子期望值高要求严, 指望孩子出人头地扬眉门庭, 给自己争光。所以他们含辛茹苦, 忍受着情感折磨的苦痛, 规享成功的喜悦, 但难以接受孩子失败的现实。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若遇挫折便顿感孤独无助。有的是重组家庭, 孩子们经历了家庭破裂的不幸之后, 对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 产生了怀疑, 很多孩子性格怪异偏执, 倘若情感交流不和谐、不融洽, 便与继父或是继母形成对抗, 一旦在外受屈或是考试不顺, 便觉眼前一片仇恨, 看不到一点未来的光明。有的是留守孩子, 寄宿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里, 呵护溺爱有余, 心理关爱不足, 在叔叔伯伯等家里尽管有疼爱但缺少细腻的关心, 在学校虽有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护与关怀, 但每到放假看到同学们相拥着父母有说有笑步出校门的时候, 渴望亲情的酸楚袭上心头。尤其是考试失败或遇到困难挫折, 他们更是渴望得到父母的佑护, 渴望依偎于家庭的摇篮中, 然而眼前只有分数、残缺、重组和留守的家庭现实, 于是他们感到绝望, 以致仇视亲情。所以, 父母应创造宽松和谐温馨健全的家庭教育空间, 树立要成材先成人, 要成材先健全心理的家庭教育理念, 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扭曲情感 第2篇

谁如此残忍,当着幼女之面对其母惨下毒手?警方调查之时,有目击者称,曾看见一个长发披肩的女人慌慌张张地从死者楼上下来!随着3个小时后案情的告破,如同电影中的离奇情节出现了:原来,长发女子竟是一名乔装改扮的中年男子。

这一蹊跷的杀人案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初恋遇阻,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1982年,宋丹出生在南阳方城一个家境富裕的干部家庭。大学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在方城县林业局上班的杨喜平,确定了恋爱关系。 大学毕业后,宋丹回到方城县开了一家诊所。2005年4月,他们约好在五一期间拜访两家的父母,然后筹备10月份的婚礼。然而,这看似顺理成章的好事儿,却起了波澜。

杨喜平的父母尊重儿子的选择,对漂亮能干的宋丹很是满意。然而,当宋丹的父母得知杨喜平家境普通,对杨喜平很不满意,百般阻扰他们在一起。

最后,宋丹屈从了父母,杨喜平伤感地对宋丹说:“我们来生再做夫妻吧!”

尽管分手了,宋丹从此却活在错觉中——每当有人敲诊所的门时,她都以为是杨喜平来了!她赶紧迎接,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患者。在一次次失望后,宋丹仍一直幻想着杨喜平有一天能回到她的身旁。可这年秋天,宋丹却从患者口中得知,杨喜平即将在国庆节结婚的“噩耗”。而且,她打听到新娘子薛春丽是在城关镇政府上班的公务员。

这天夜里,宋丹哭肿了眼睛。她多次拨打杨喜平的电话,可他就是不接听。

结婚当天,宋丹打听到酒店地址,鬼使神差地来到了杨喜平的婚礼现场。躲在角落里的宋丹,看到甜蜜的新人,心在汩汩滴血。她含泪带着酒意,回到诊所。

从此,宋丹为情而伤,意志消沉。父母多次给宋丹介绍男友,可她都一一拒绝了,她无法忘记杨喜平。

哪知,命运再度将他们凑在一起——2005年10月中旬的一天深夜,伴随诊所隐约的敲门声,杨喜平悄悄地进来了,他柔情地喊着:“丹丹,你在吗?我来了!”宋丹埋葬已久的情爱一下子死而复生,她夺门而出,与他相拥在一起!

再相聚,所有的怨恨,都被泪水冲刷得一干二净!杨喜平后悔莫及地向她细说端详:

同宋丹分手后,他决定忘记她,开始全新的生活。他不敢接宋丹的电话,怕一听到她的声音,自己的决心就改变了。5月底,母亲托人介绍了在城关镇政府工作的薛春丽,他就去相亲了。薛春丽与宋丹同龄,温柔贤淑,薛家的父母通情达理,于是他便和薛春丽闪婚了。

哪知,新婚的激情过后,杨喜平和薛春丽的生活趋于平淡,双方身上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他们开始为一些小事争执不休,甚至大打出手。一边是闪婚并出现矛盾的妻子,一边是热恋中被迫分开的女友,越发激起杨喜平对婚姻的失望。他十分渴望跟前女友在一起,享受那短暂的“幸福”。

因此,杨喜平背叛了妻子。

但当宋丹提出杨喜平跟妻子离婚的要求时,杨喜平一阵犹豫后,又摇了摇头。宋丹转身将他推出了门外,随后,她号啕大哭。约莫半小时后,宋丹似乎感觉到杨喜平还在门外,她芳心不忍,于是将门打开,两人再次紧紧相拥。

6年私情,爱的代价太沉重

可是,杨喜平毕竟有家庭,不可能经常陪宋丹。一次,在杨喜平回家后,内心失落的宋丹,又到酒吧喝得烂醉,酩酊大醉时给杨喜平打电话。杨喜平和妻子已经睡下,他匆忙挂断电话并关机。宋丹更加伤心,哭着向表哥陈秋建求助。

陈秋建和宋丹是姑表兄妹,他在县城卖豆腐,没少受到宋丹关照。陈秋建和家人看病,宋丹从不收费,憨厚质朴的陈秋建对这个表妹很感激。

满腹委屈的宋丹向表哥哭诉了自己与杨喜平的事。表哥听后,眼圈红了,叹息连连道:“表妹,想不到,这些年,你吃了这么多苦。你那么喜欢他,当初就不该撒手啊!”

既然实在无法放下,宋丹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念头:激化杨喜平夫妻之间矛盾,让他们离婚。

有次,宋丹悄悄把口红留在杨喜平的衬衣领上。薛春丽给丈夫洗衣服时发现了,杨喜平结结巴巴说不清。这次,夫妻俩大闹一场还分居了。宋丹听后,心中暗喜。谁知没过几天,他们又和好如初。原来,杨喜平找到一个男同事来家解释,说是他故意开的玩笑。薛春丽最终原谅了丈夫。

宋丹不解,愤愤地问杨喜平道:“我们如此相爱,我不求名分跟你生活这么多年,你应该给我一个结果。”杨喜平信誓旦旦道:“我和薛春丽的确没感情,但她又无过错,你再等等,机会合适,我会和她离婚。”

宋丹只好苦苦等待。

这期间,宋丹父母也多次托人给她介绍对象。可宋丹一个都不见,她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把杨喜平抢回来。父母气得整天唉声叹气。

转眼到了2009年,杨喜平被提拔为林业稽查队队长,同时薛春丽也怀孕了。这下宋丹急了,质问杨喜平道:“我跟你这么多年,你承诺离婚娶我,为何言而无信?”杨喜平搪塞道:“她不离婚,我也没办法,再说,我现在刚升了职,离婚影响不好。”“你别骗我了,你根本不想离婚。”宋丹难过得哭了。

杨喜平还是那句话:“别急,你耐心等待,我一定跟她离婚,然后迎娶你。”

“难道你真的要我等到白发苍苍那一天吗?”宋丹说完,哇哇大哭起来。

六年,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却不得不藏于地下,委屈与怨恨充斥着宋丹的心。

因爱成仇,悔不当初

眼看就要30岁的宋丹依然孑然一身,父母为此愁得吃不下饭,头发也全白了。家人不断向宋丹施加压力,本就痛苦不堪的她更是万念俱灰,她认为死亡是最好的解脱。在割腕自杀前,她给杨喜平发了一条短信:“亲爱的,下辈子我再做你的恋人,保重!”杨喜平收到短信后,预感不测,他火速赶到宋丹诊所后,宋丹已倒在血泊中……

表妹被情折磨得痛不欲生,陈秋建心疼不已,说:“妹,你不要一棵树上吊死,那样最终吃亏的是自己!”“哥,这些我都知道,可我就是放不下他。”表妹如此痴情,陈秋建决定跟杨喜平谈谈。

一个周末,陈秋建收摊后,找到杨喜平,开门见山道:“我是宋丹的表哥,你到底爱不爱她?爱的话你就离婚,娶她为妻;不爱的话,今后你就不要招惹她。”

杨喜平沉默很久后,说:“我爱她,但我妻子并无过错,如果我提出离婚,舆论肯定对我不利,我还怎么在单位混?”陈秋建愤怒了:“你真自私,你考虑过我表妹的死活了吗?”杨喜平被问住了,耷拉着脑袋说:“我会处理好这件事,你给我时间。”两人不欢而散。

2010年初,薛春丽生下一个女儿,她辞去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有了孩子,杨喜平更无法对妻子提出离婚,但他也舍不下宋丹。

纸终究包不住火。2010年6月的一天晚上,杨喜平在家中洗澡,薛春丽听到他手机的短信声,便偷偷地看了那条短信:“宝贝,今晚能来吗?想你!”薛春丽一看是宋丹的号码,头“嗡”的一声差点爆炸,她颤抖着手拨了过去。婚前杨喜平就说过,他已经和宋丹分手了,为何俩人又纠缠起来了。薛春丽既恼又恨,哭骂道:“你怎么这么不要脸,早就分手了怎么又来勾引我老公!”宋丹急忙挂断电话。听到争吵声的杨喜平匆忙出来,薛春丽上去厮打他道:“你这个没良心的,你对得起我和女儿吗?”

见事情败露,杨喜平只好说出实情,请求妻子原谅。丈夫的背叛,让薛春丽十分痛心,她真想离婚。但看到怀中娇嫩的女儿,她又不忍心让孩子失去父亲。于是,她决定振作起来,捍卫家庭。

而这些年来,宋丹受够了没有名分的苦和委屈,既然这层窗户纸被捅破,她也决不妥协,一定要得到杨喜平。

杨喜平左右为难。想到可爱的女儿,他后悔了,自己不该脚踏两只船,他决定和宋丹做个了断。

面对宋丹充满期待的眼神,杨喜平面带痛苦但绝情地说:“对不起,薛春丽毕竟是我妻子,这些年来任劳任怨 ,有她在,我没法娶你。”

等了6年,竟然得到这样的答案。宋丹的眼神一下暗淡下去,火热的心骤然冰冷,她哭着跑开了。

宋丹自己都不知怎样回到家的,耳边一直回想着杨喜平绝情的话语。“如果薛春丽不在了,杨喜平就能顺理成章地娶自己。”宋丹哭着哭着,突然心生歹念。

但她觉得自己身单力薄,很难对付的了。于是,她想到了表哥陈秋建。

听到这个想法后,陈秋建吓得跌倒在地,哆嗦道:“表妹,杀人是犯法的啊,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宋丹 “扑通”一声,跪在陈秋建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哭道:“表哥,该做的我都做了,但凡有一点办法,我也不会这样,你忍心看着妹子被人欺负,痛苦而死吗?”陈秋建内心陷入激烈的冲突中,这些年来,表妹的感情之路走得不易,无论是感恩,还是同情,自己都得帮她。陈秋建让宋丹给他几天时间,考虑后再做决定。

为了捍卫家庭,薛春丽来到宋丹诊所,求她离开杨喜平。宋丹哪听得进去,理直气壮道:“该退出的是你,你老公根本不爱你。”见宋丹不但不悔改,还如此放肆,薛春丽气得跟她厮打起来。最后,俩人被邻居们拉开。

陈秋建很快听说了这件事。他觉得表妹太可怜了,他要出山,除掉薛春丽。于是,两人策划了一个“罪恶计划”。

2011年3月4日,陈秋建到一家美容店买回一个发套,又到超市买了女装。之后,他又在日杂店买回尼龙绳和宽胶带,伺机作案。

3月5日下午两点,宋丹给杨喜平打电话,得知他去了乡下,便示意表哥开始行动。陈秋建匆匆赶往杨喜平家。他谎称自己是杨喜平生意上的伙伴,要谈些事情。刘进屋后,薛春丽给陈秋建倒水后,给丈夫打电话,说有人找他。

陈秋建怕事情泄露,急忙夺过薛春丽的手机,并关机。紧接着,他用力拼命掐住薛春丽的脖子。薛春丽很快喘不过气来,女儿吓得拼命叫喊。遗憾的是,当时街道上一电焊切割机正在工作,人们根本听不到孩子的哭声。

作案后,陈秋建急忙换上事先准备好的衣服和假发,逃离现场。

杨喜平回家后,赶紧报警。薛春丽被送医院抢救,却被证实早已死亡。在医院太平间,杨喜平抱着妻子的遗体,哭得死去活来。很快宋丹和陈秋建被抓捕,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宋丹痛哭流涕地说:“我是不该出此下策,但是我的心伤有谁懂呢?难道我就不令人同情吗?”

点评:李玲北京心理协会会员

宋丹和陈秋建因故意杀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然而,作为脚踩两只船的杨喜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杨喜平不计后果的行为以及对宋丹模棱两可的承诺,推动着事情朝悲剧的方向发展。

不仅仅是杨喜平,很多出轨的男人,虽然内心中少不了矛盾冲突的折磨,觉得愧对妻子。但因为情人带给了自己刺激和新鲜,使心情总处于亢奋状态,这常常让他们欲罢不能。不是不知道最终不可能两全其美,只是,在侥幸心理作用下,他们常常会对未来的矛盾进行回避。他们的情感得到极大满足,却常常忽略了女性受伤的感受,同时会从心里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我们常常看到男人出轨后,原配和小三站出来,大打出手,而男人却躲起来。殊不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男人。制造情感问题又躲避不解决,对自己行为不负责的男人,一定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悲剧。

(应警方要求,文中主人公系化名)

扭曲情感 第3篇

山西朔州二中的老师郝旭东, 被自己的学生李某在教室内连捅四刀身亡;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女教师潘伟仙, 在与本班学生丁某一起家访途中, 被丁某勒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春明, 被本校学生付某砍死在讲台上。多么触目惊心!然而有些情况更令人费解, 网络传言程教授被杀与绯闻有关, 可能是情杀或者仇杀。给案件定性, 那是公安机关的事, 但程教授死在讲台上, 死在工作中, 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可是至今, 没有官方人士站出来, 对这件事给公众一个说法, 这些教师的死反倒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虽有理性人士在分析弑师案背后隐藏的东西, 大声诘问:学生怎么了?教育怎么了?其实, 他们还只是在反思教育, 这岂止是教育一方面的问题呢?我们是否该问:社会怎么了?

记得古代是这样安排教师地位的:天地君亲师。师属于祭祀之列, 所以尊师敬道成为传统。老师们都明白, 自己地位不高, 不敢与“天地君亲”并列, 但基本的尊严, 做人的尊严总是应该有的, 何况教师也是个需要尊严的行业。然而, 自5.12汶川地震之后, 教师的尊严几近扫地, 教师成为媒体抨击的对象, 什么范跑跑, 什么杨不管, 一个个被报料。其实, 地震中有那么多的教师尽职尽责甚至牺牲生命来保护学生, 比如谭千秋老师、吴忠红老师等等, 可是公众觉得这些是教师是应该的, 而一个“范跑跑”则引起公愤, 教育部也急忙出台新规:教师有保护学生的义务。从此, “自私自利”的老师们被戴上了“紧箍咒”。教师在精神上再次被扭曲了。

请注意这里用“再次被扭曲”的说法。这是一种怎样的扭曲过程呢, 我们回顾一下20年来诸多与教育有关的口号, 笔者列举几条比较有代表性的, 请公众思考。

口号一: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

这个口号大概是九十年代初提出的, 许多围墙上都曾醒目地刷过这条标语。这句口号的前半句, 各级政府的官员执行得最好。他们大搞学校建设, 有些领导还提出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口号。许多农村小学就是在那个时候建起了漂亮的教学楼, 现在有些学校的班级里只有几个人, 面临合并, 资源的浪费成了不争的事实。

但是, 在那些官员眼里, 投资建校, 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 他们俨然成了教师的救世主, 记得某乡镇的书记在教师节的时候, 把全乡的教师大骂一顿:这么好的学校给你们用, 教不出好成绩你们算干什么的?这样匪气十足的指责, 估计不是一时一地的产物, 教育被绑架, 教师哪里还有尊严?这种爆发户式的思维方式代表着一个时代。

上行下效, 这个口号的后半句, 家长们更是不折不扣执行着。富裕起来的人们越来越娇宠孩子, 培养出许多小皇帝小公主。而许多不富裕的父母, 也跟风效仿, 宁肯自己节衣缩食, 也要孩子在学校过好日子。举一个关于饮料的例子——现在许多学生不喜欢喝水, 一周下来一个班的饮料瓶可以装偌大的一个纤维编织袋。具体有多少饮料瓶, 每周来收废品的清楚;在喝饮料上用去多少人民币, 小店的老板知道。

而比我们富裕的澳大利亚人正相反, 他们推崇“再富也要穷孩子”。理由是: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长大后难免吃亏。一个孩子渴了, 父亲用免费纸杯, 从厕所接了一杯自来水 (澳洲的自来水经过净化, 可以直接引用) 递给孩子喝。其实, 这位父亲并不是买不起饮料, 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经理, 年薪15万之多, 而此时自动售货机上正出售的可口可乐和橙汁, 才不过一元一杯。

可惜, 我们的家长是不会这样考虑问题的, 因为他们生活在刚刚富裕的中国, 何况许多家长自身读书就不多。他们一面娇宠孩子, 一面指责学校教育, 他们容不得教师批评自己的孩子。有些学生犯错被老师罚站, 家长气冲冲地找学校论理。试问一个在家父母不管教的孩子, 希望教师用什么方式管理呢?难道去宣读《圣经》?

教师的书不是《圣经》, 即便是《圣经》, 也不能净化所有教众的心灵。穆罕默德有知, 一定不希望教众中出现恐怖分子。可是, 现在世界各地的人有没有看到带头巾的人就恐惧呢?我想肯定是有的。媒体所谓的杨不管, 其实大概是不敢管吧。

口号二:学生是上帝

某个教育能人提出一个与时俱进的口号——“学生是上帝”。虽然带有哗众取宠成分, 但更代表着一种大众心理, 以前教师的严要求过时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生是上帝, 按照商家的理论, 师生关系无疑成了卖买关系。学生是教师劳动的购买者, 是教师的主宰, 教师批评学生, 学生能反驳说:我交了钱, 我就是上帝, 你能把我怎么着?

的确, 教师不能把学生怎么着, 也没有哪一个老师想把学生怎么着。但是, 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抨击却从来没有断绝过, 家长们闹, 专家们喊, 整个社会都来指责教育。记得孔夫子训斥子贡:“赐也, 非尔所能及也。”现在, 估计没有哪一个教师敢这样直接地对学生讲话了。果真这样讲, 学生会一怒之下佛袖而去。现在各学校都搞民主评议, 学生马上给你差评, 看你郁闷不郁闷。

口号三: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这是许多教育主管对一线教师讲的话, 或者在大场合的训话。分析这句话无非讲了两个方面, 1.教育是万能的;2.教师是无能的。请想一想, 让无能的教师搞万能的教育, 当然自相矛盾, 漏洞百出了。

不过, 畸形的口号必然催生畸形的教育, “教得会”“教不会”以什么评判呢, 当然是分数。教师们为了能成为“会教”的老师, 使出浑身解数。教育树人的光芒正在淡去, 学生奔波于题海, 于是, 家长、社会、媒体又开始呼吁减负, 指责学校教育畸形。其实, 学校这样做不正是迎合社会和家长的愿望么?

有人说, 现代教育只能让教师成为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 多么经典的概括。一群没有尊严的教师, 他们的思想已经被禁锢, 能成为教书匠已经是尽职尽责了。

回顾这些曾经的名言, 真是不寒而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教师被扭曲着, 教育被扭曲着, 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 在发生学生杀老师案之前, 打折教师腿的案例早就出现了, 不然怎么会产生杨不管呢?在杨不管事件中, 公众一味抨击教师失职, 谁关注过产生杨不管的根源?谁关心过教师的安全?官方没有, 媒体没有, 社会也没有。长期以来, 作为教师听到的都是指责, 只要学生出事情, 矛头总要指向学校、指向老师。其实, 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 学校不是教育的单一主体和责任人, 家庭、社会都是教育的主体, 不要忘记有位名家说过: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

现在, 面对被教师鲜血染红的讲台, 官方、媒体、家长以及整个社会, 是否能沉静下来反思一下。笔者虽然人微言轻, 也要振臂一呼:为了更多的孩子灵魂不被扭曲, 为了更多的教师不再迷惘, 请给死去的几位老师一个公正的评价, 请还教师一个尊严的社会地位, 还教师一个安全的职业空间。

“被时代”的扭曲感 第4篇

暑假结束前, 江苏文艺广播举办了一个少儿故事演播比赛, 作为评委, 我在一天当中听了70多档小朋友的演播录音。这是次全新的体验, 我是第一次接触10岁以下的小朋友演播故事。不少小朋友口齿伶俐, 思路清晰, 充满童趣。尤其是几个4、5岁的孩子, 表现非常可爱, 听来让我完全没有通常做评委的辛苦, 而是很享受。不过, 也有个别选手, 选择的篇目近似政治性抒情散文, 走的是“祖国我爱你”那种庙堂文化的路子, 演播时调门高, 声音走形, 听觉上有些不舒服。让我想起央视的一些大型晚会, 比如春晚中, 那些群舞的孩子, 做出的表情是在笑, 可那笑容是僵硬的、程式化的, 没有孩子该有的纯真。所以, 还是那个浅显的道理, 大家都懂, 可基本上很难做到:越自然的东西, 越能感染人。我们常处在一种非自然的、“被”的状态中, 因此, 扭曲感比较强。

比如, 我们突然被告知, 写了几十年的字, 笔画要调整了, 我们要像小学生一样重新学写44个汉字了。这让我很疑惑:是谁, 赋予了发动者改动的权力?或者, 谁, 才有资格来改正我们每天使用着的汉字?有多少事情等着发动者去做!每年夏天, 《金陵晚报》上有那么多考上大学但没钱交学费自己去挖煤的孩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难;择校费如此之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垒了这么多年;高校教师的收入那么低;论文抄袭;这两天70多岁的博导主动爆料自己潜规则了女生……请发动者及时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职能, 做些份内之事, 不折腾。

与这类似的, 每隔一段时间, 做电台的, 做语文教学的, 所谓的语言文字工作者, 就会被告知, 有一些字的读音, 又改了。我慢慢地学会:“确凿”的“凿”念zao了, “尽快”的“尽”念“仅”了, “呆板”又念“dai ban”了…… (省略号点多, 表示改的字音多) 。一开始, 非常不习惯;发布得多了, 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语言文字工作者们习惯了“被纠正读音”的生活。因此, 常常在广播里听到同一个语词几种读音并存。很混淆。如果你一时半会还没习惯新的读音, 那就等着:普通话等级证书考不过;念错字音被扣钱。我一直不明白改动读音的动机是什么, 有种说法是因为读音变化了要“约定俗成”。可我, 还有我大多数的同事, 怎么一直都被拒于“约定俗成”的框框之外呢?

“被”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被告知, 广播的听众学历、收入偏低, 高学历、高收入的人不听广播。可是, 我多少次看到“高人”们谈起广播来的真知灼见;我们被告知, 听众最中意的节目是新闻和音乐, 可是, 这个世界难道不是千姿百态、各种可能都悉数存在的吗?

被扭曲的“产品标准” 第5篇

由国家权威部门制定的“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可能已经被制造商绑架。在中国某些消费品市场, 标准可能非常模糊, 甚至根本不存在, 制造商可以因此肆意妄为, 执行着远低于全球的标准。

对于身处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来说, 由国家权威部门制定的“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便成为“评判产品质量”最为重要的参照体系。

不过, 在这些“标准”之中, 常常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因为, 这些标准可能已经被制造商绑架;因为, 在中国市场, 制造商可能执行远低于全球的标准;因为, 在某些消费品市场, 标准可能非常模糊, 甚至根本不存在, 而制造商可能因此肆意妄为。而这, 并非“受迫害妄想症”。

强生“双重标准”的秘密

2 月21日,美国强生公司发表声明称,其首席执行官韦尔登将于今年4月卸任,由副董事长格洛斯基接任。外界评论,强生此次高层变动,或与此前3年的多起产品召回事件相关。

已在强生任职超过30年的韦尔登,过去10年一直担任CEO和董事长。在其任期内,成立于1886年的强生,已发展成拥有250家子公司的超大型企业,产品涵盖处方药、医疗器械、个人护理产品等领域。但2009年9月以来,这家全球最大医药保健公司的“产品召回”次数已高达25次,从隐形眼镜到儿童用泰诺,从人工髋关节到婴儿日化用品,以致让人惊呼,强生怎么了?

不过,强生的全球召回却几乎从不涉及中国大陆市场。每次事发,强生中国公司总是言之凿凿地称:问题产品与中国无关。

强生最近一次召回,发生在一个月前。2月17日,强生宣布,因药品瓶体设计原因,将召回在美国销售的57.4万瓶“葡萄味退烧药泰诺口服液”。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药品2011年11月刚刚上市,由强生的意大利工厂生产。当时,强生中国照例发表书面声明称:“中国消费者目前使用的我公司的非处方药品,均是由上海强生制药在上海工厂生产,完全符合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质量安全可靠,不存在国外召回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同样的情形已多次出现。当舆论质疑强生在中国实施“双重标准”时,强生方面均会称,其在中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完全符合GMP标准”。

但符合GMP标准,并不意味着就不是“问题产品”。“这就是监管体系的差异。”一家国内药企人士透露,美国FDA (食品药品管理局) 被公认为是全球最严格的食品与药物管理机构,而许多被FDA查出有问题的产品,在中国却“没有问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也坦言,中国现行的GMP标准肯定不如欧美严格,在欧美质量不达标的产品,不一定就通不过中国的GMP标准。而在“产品符合中国GMP规范”的前提下,产品召回与否,“决定权更多的在企业自身”。

一个典型案例是,2009年,强生生产的人工髋关节,被美国FDA禁止销售后,仍继续出口到欧洲和其它海外市场。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强生违法,因为包括欧洲在内,其它国家的医疗器械销售标准,均低于美国。

“各国监管机构的要求并不相同, 有严格和宽松之分。”在前述人士看来,这给强生留下了实施“双重标准”的空间。“众所周知,美国FDA的要求是全世界最严格的,强生中国工厂的标准,不可能比美国标准还高。”在他看来,如果强生在海外生产的产品存在风险,那么,在华生产的同类产品,很可能也存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公司自查和药监局调查来保障产品安全。

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外界尚未看到“强生自查”和“外部监管”的效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产品问题频出,2011年3月,美国FDA已直接出面监控强生旗下3个工厂。根据协议,监管部门将至少对出现过问题的工厂进行5年监控,并聘任独立的技术专家监查生产设备,而若强生违反该协议,FDA有权对其最高罚款1000万美元。

当然,过去3年,强生也曾有过一次“惠及”中国市场的召回。2011年12月8日,国家药监局下文,要求强生旗下西安杨森公司,对其代理的“楷莱”、“万珂”两款产品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召回所有批号“楷莱”,停止销售“万珂”。

不过,早在一年之前的2010年11月,美国、英国、日本市场的“万珂”已被召回。而强生在中国宣布召回之前一个月,上述两款产品已经停产。

“问题锅”祸起双重标准

在“锰超标”事件爆发半年之后,苏泊尔始终没有松口。2 月24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召开“炊具锰迁移对健康影响有关问题”风险交流会,会议指出,此前媒体对“不锈钢炊具含锰问题”所做报道并不全面,苏泊尔炊具不存在“锰超标中毒”问题。

不过,这并未平息公众对苏泊尔质量问题的质疑。业内评论人士刘步尘指出,锅是用来做食品的,并不是食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有无资质下“使用不锈钢锅不会影响健康”的结论?如果不锈钢行业协会的检测不权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检测就一定权威吗?

苏泊尔“锰超标”事件,发端于2011年。当年10月初,哈尔滨市工商局宣布,将全市的苏泊尔“锰超标”问题不锈钢全部强制下架。哈市工商局称,其从2008年初开始就追踪检测,发现苏泊尔累计81个型号、46个批次的产品检测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不合格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价格较低的锅具产品。

2011年10月14日,苏泊尔发布声明称,所有涉及产品均已送交“国家相关机构”检验,“检测结果合格”。

两份检测报告显示,双方的检测标准大不相同。哈市方面依据的“GB/T3280”,是不锈钢冷轧钢板的国家推荐标准,而苏泊尔依据的“QB/T1622”,则是原轻工业部1992年颁布的不锈钢器皿标准。

以不锈钢水壶为例,哈市工商局的检测报告表明,苏泊尔所用材料中的锰含量为7.59,远高于GB/T3280所要求的2.50;而镍含量为3.92,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下限7.0。而苏泊尔方面的检测报告,并未涉及这些材质的含量,只是针对“划伤”、“凹坑”、“点焊”等进行了检测,检测报告还称,上述产品符合“卫生标准”。苏泊尔方面据此宣布,“经国家相关机构检验,检测结果合格”。

显然,双方争议的最大焦点是,采用的检测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不同。2011年10月底,双方达成了共同送检的约定,但苏泊尔方面并未积极配合。

2011年12月21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 (GB9684-2011) 》颁布实施。这一新国标,适用于主体材料为不锈钢的食具容器,明确了“食品接触用不锈钢的主要安全问题为重金属的迁移”,并参考了德国LFGB法规,对铅、铬、镍、镉等重金属迁移限量指标作出规定。

2012年2月,苏泊尔一位负责人称,根据 (原轻工业部) 1988年的标准,苏泊尔部分型号的产品确实不合格,但如果以1992年的标准,苏泊尔的产品就合格。该负责人表示,根据去年新出台的标准,苏泊尔部分老型号产品的确存在“锰超标”问题。“但新标准出台后,总要给企业一个消化过渡期,就像节能标准一样,不然企业的库存岂不是全部都要作废?”

时至今日,有关苏泊尔质量问题的争议仍在继续。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了此次事件当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其一,适用于炊具的安全、质量标准,至今没有定论;其二,由于标准混乱,行业里像苏泊尔一样存在问题的企业,可能不是少数:其三,苏泊尔发生问题的产品,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

而最后一点,或许点明了此次“锰超标”事件背后的商业逻辑。由于低端产品售价较低,要保证利润,当然需要进行更严格的“成本控制”。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苏泊尔餐具之所以“锰多镍少”,主要还是因为成本:镍价较高,而锰价较低,“以锰代镍”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奶牛被大企业“绑架”

2011年6月,素有“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一句“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标准”,让“乳品新国标”制定过程中的激烈而复杂的博弈浮出水面。

按照王丁棉的说法,1986年的国标规定,生鲜乳中的蛋白质最低值为2.95克/100克,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个;而2010年6月实施的新国标,却将标准降低为2.8克和200万个。事实上,即便是1986年的“乳业国标”,与国际标准已有明显差距:美国、欧盟对生鲜乳中的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小于10万个。

王丁棉称,菌落指标降低后,一些以经营“常温奶”为主的大企业,可以收购更多的原料奶,从而有足够资源占有市场;而“巴氏奶”企业,对奶源质量要求很高,一旦标准降低,意味着优质奶源减少,将影响巴氏奶的市场拓展。王丁棉口中的“大企业”,被外界解读为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

西部乳业协作会执行会长、新国标参与制定者魏荣禄也曾透露,作为乳业行业知名专家,他和王丁棉、骆承庠、顾佳升,最初都未被邀请参与“新国标”制定。最终能够参与其中,还是因为“卫生部长陈竺的指示”,标准要由真正的乳业专家制定。

“会议讨论时,只讨论乳品安全,不讨论营养,这很不正常。”魏荣禄说。在会上,他提出新国标要“营养和安全并重”,大力倡导巴氏奶,反对“复原乳”,但很快遭到各方驳斥,不让发言。

原卫生部全国乳与乳制品定标组副组长曾寿瀛也回忆称,早在2009年6月召开的“全国乳品安全委员会工作会议”前,关于蛋白质含量标准的讨论已有十余次,绝大多数与会者支持沿用原来的2.95%标准,不过,蒙牛和伊利则属于“降低派”。

作为生乳“新国标”后期的参与审稿者,曾寿瀛对媒体透露,直至2009年8月底,在送交农业部与卫生部的审稿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都是2.95%。但当年10月20日,在卫生部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这一标准已经修改为:每年5月至9月为2.8%,其余时间为2.95%。而2010年4月“新国标”正式公布时,标准已变为2.8%。

“短短几个月,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问了其他参与审稿的人,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作为制订参与者,我们没有裁决权,甚至连一点知情权都没有。”曾寿瀛说。

有传闻称,在标准讨论过程中,一家大型乳企的代表曾表示,按照2.95%的蛋白质含量标准,内蒙古、黑龙江分别有10%、6%原奶无法达标,河北亦有相当比例原奶无法合格,全国数量更为惊人,因此,希望降低标准。另一家大型乳企则希望,菌落总数标准放宽至1000万 (这一数值是欧盟标准的100倍) ,理由是散户奶源需要一定时间规范和提升。不过,这样的揣测已遭到相关企业的否认,它们均强调自己从未要求过“放宽生乳标准”。

有意思的是,在王丁棉的“绑架论”出台后,内蒙古奶协率先反驳称,乳品新国标是“维护奶农利益,由中国国情决定的”。而伊利、蒙牛均为内蒙古当地企业。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巡视员、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俊勋曾表示,在标准起草之初,卫生部曾希望提高原奶收购标准,但农业部认为,目前提高原奶收购标准并不合适。“没有哪个企业敢说它没有收过2.95%以下的牛奶,与其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决。2.8% (的标准) ,就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不过,2011年底,魏荣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农业部已经有意推动新国标的修改”,“今后,也许会将现行的国标设定成最低标准”。

2月21日, 美国强生公司发表声明称, 其首席执行官韦尔登将于今年4月卸任, 由副董事长格洛斯基接任。

2.8%

上一篇:电子监控技术安全生产下一篇:综合类业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