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我们的环保意识

2024-08-05

唤醒我们的环保意识(精选12篇)

唤醒我们的环保意识 第1篇

一、触目惊心的感恩缺失现象

据报载, 一位农民父亲在给读大学的儿子的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在大学里学习文化, 还能否学到良心?”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 而且不清楚, 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

另曾读过这样一则报道, 身患重病的农民父亲给已经大学毕业成家立业的儿子写信求寄些钱来, 儿子回信二十字:“爸妈两位老同志:新社会新宪法, 自己挣钱自己花。”看罢信, 年迈父母的感受可想而知。

种种事例, 触目惊心, 不胜枚举, 我们不禁要问, 亲爱的孩子呀, 你的良心到哪里去了?

二、造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孩子不懂感恩, 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 这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又是缺乏人文关怀, 情感冷漠, 缺少人情味的表现。“感恩”因何而失落呢?有专家认为, 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 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我认为, 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找原因。

1. 家庭方面

现在的青少年, 出生于八九十年代,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 家中兄弟姐妹少, 尤以独生子女较多。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方面宠爱集于一身。要什么父母给什么, 基本有求必应, 父母甘当孩奴, 只知任劳任怨, 默默地付出。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认识, 过于强调孩子成绩的重要性, 却忽视对孩子的基本的人文教育。还有一些家长本身在人格修养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致使孩子以为向父母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 养成了好逸恶劳, 只想索取, 不思回报的恶习。

2. 学校方面

国家虽然推行素质教育多年, 但由于高中、大学的录取还是以分数为标准, 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 学校不得不继续面对应试教育。为了孩子的学习, 父母甘当生活秘书, 生活中一切能替代的劳作全替代了, 孩子唯学习书本知识为任。在应试教育体系下, “不考的就不教不学”是正常现象, 道德修养从未有分数记录, 更不会计入考试总分, 感恩教育缺失也就可想而知了。

3. 社会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富裕了,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许多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随着国门的打开而源源不断地涌进来。“一切向钱看”“不要白不要、不吃白不吃”“良心值几个钱”等不良思想暗潮涌动, 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此外, 对“做好事不留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讴歌, 也误导人们羞于谈回报, 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感恩教育。

三、唤醒感恩意识的必要性

1. 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 才会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 保护自然。所以不仅仅是感知恩德,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2. 感恩是一种心态, 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当今的中国社会, 独生子女居多,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迷失了方向, 过多的包办和呵护, 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温室中的花草。他们几乎从未经受什么挫折, 更别说陷入什么困境, 作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 感恩负面,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3. 感恩是人类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一切活动的精神底色, 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能如此, 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呢?中国有句古训叫“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因此, 在当今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感恩一切。感恩父母, 父母生养了我们;感恩老师, 老师培养了我们;感恩社会, 社会容纳了我们;感恩大自然, 大自然抚育了我们。感恩一切吧, 因为我们有太多的需要感恩的人。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 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 将来报效祖国, 感恩社会。

四、唤醒感恩意识的措施

感恩教育的缺失折射出的道德教育的缺乏,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既然造成这一后果的是家庭、学校、社会诸多的原因, 那么解铃还需系铃人,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 时时提高个人修养, 以身作则;学校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把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积极、宽容的社会环境。

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第2篇

学校管理者对于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思想的引领,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短时间内要改变一个成人的思想,比登天还难。理念不转变,导致了执行力大打折扣,教育教学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这恐怕也是很多学校管理者最为苦恼的地方。不少学校管理者为了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我认为,要改变一个教师的思想,最关键的不是向教师传递思想,而是引领教师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

要引领教师自己去思考,最核心的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如果没有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唤醒,不激起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内在需要,教师就会停留在教育模式或操作方法的经验层面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在简单的经验中慢慢磨灭教育激情,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随之而来。这种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很难体悟如此复杂、富有人性和灵性的教育事业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影响教师生命发展的深度。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做教师的引领者,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生命发展拥有不竭的内动力。

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就要引领教师做一个阅读者。读书是转变教师思想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最好的途径之一。为了促进教师阅读,不少学校出台了相关规定,比如一个学期至少要读12本书,每一本书至少要写3000字的读书体会,每本书的读书体会在什么时间内上交。看起来很完美,可是,到了教师层面,老师们却把这些当成了学校领导布置的工作。本来就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教师觉得读书就是一种负担,强按牛头怎么会喝水?为了完成检查,大家无外乎就是在网络上复制粘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阅读。试想,这样的读书要求怎么可能促进人的发展?这不但让教师怨声载道,而且培养了教师敷衍了事的行为文化,对于学校文化而言,其实是非常有害的!

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就要引领教师做一个博学多闻者、实践者。如果说,阅读决定了思想的深度,那么一个人的见识与实践则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时代之绝响。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见多识广之后,通过教师的实践的打磨,才能彰显教育理念的价值。所以,要转变教师的理念,就得要求教师走出去,向其他老师取经,汲取其他学校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学习为目的,以问题为中心,以观察、调查研究为方法,以实践为突破口,以此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唤醒我们儿时的记忆 第3篇

奇怪的小胖

不过,最近这几天,小胖这小子行动很反常。他整天窝在家里,也不出去逛街,连看美女的嗜好也收敛了。最不可思议的是:小胖竟然不来我家串门了,这可是相当反常的行为。要知道在平日里,一个月30天,小胖至少有25天会来我家串门,厚着脸皮在我家蹭吃蹭喝。如今这太阳是打西边出来了?他竟然老老实实地呆在了家里。

起初,我还以为小胖出门走亲戚了。后来在网上聊天时,才知道他宅在家里呢。问他在做什么,他扔给我两个字:打牌。

这事儿不对劲啊!在我的印象中,无论是扑克还是麻将,小胖都对它们无爱。现在他突然告诉我在打牌,这实在让我难以接受。大家想啊,这平日里都不摸牌的人,突然一连几天窝在家里打牌,不是很奇怪的事吗?

因此,我觉得去小胖家探个究竟。

让小胖痴迷的网游

我来到小胖家,按响了门铃。不一会儿,门开了,是小胖。“你爸妈呢?”我一边换鞋,一边东张西望。“他们走亲戚了。你自己换鞋,换完了来我房间,我忙着打牌呢。”小胖说完,便拖着他那双硕大无比的人字拖,“吧唧”、“吧唧”地冲回了房间。

呃,难道小胖卧室里有人陪他打牌?莫非是金屋藏娇?想到这里,我心里一阵激动,拖鞋也顾不上穿,一溜烟地冲进了卧室。你爷爷的,屋里除了小胖用那海纳百川的后背对着我外,就再也没有其他活着的生物了,连蚊子也没有!只见小胖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脑前,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中的画面。

我勒个去,这不是一款游戏吗?我看看什么名字。东海奇谭!

“死小胖!”我怒吼道,“就说你最近那么反常,原来是窝在屋里打游戏。你小子,不仅不叫我一块儿玩,还骗我说在打牌,实在是太过分了!”

RPG游戏里的对对碰

我狂躁的怒吼吓了小胖一大跳,他定了定身,起身争辩道:“我真没有骗你,我确实在玩牌,不信你看。”小胖用手指着游戏中的画面,我看见了一个正方形的大框,里面摆着许多绿色的卡牌,有的是背面,还未翻过来;有的已经翻到了正面,上边刻画着八仙过海、西游记等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或事件。

“这是什么玩意儿?”我好奇地询问道。“卡牌对对碰啊!我们以前常玩的小游戏,就是翻两张牌,如果图案一致,就配对成功。考验记忆力的小游戏。”小胖积极地回答道,似乎想要平息我的怒气。

“额,我觉得你玩的应该是RPG网游啊,这也能玩对对碰?”我还是有些不解。“当然能!不仅是我一个人玩,还有其他玩家一起玩呢。你看我都加入了队伍,大家一起努力,卡牌翻得越快,获得的经验奖励也就越多。”小胖耐心地解释。

“啥?玩这游戏还能拿经验?”我开始对这游戏感兴趣了。“恩啊!其实我觉得获取经验是小事,和其他玩家一较高低,这才是我的最爱。这些天我和游戏里的好多高手交了手,他们都没我效率。哈哈,太有成就感了!”小胖越说越兴奋。

玩纸牌,逝去的回忆

“行了行了,你别得瑟了。”我喝止道,“我就不信了,单凭卡牌对对碰,能让你窝在家里好几天?”

“呵呵,当然不是了!”小胖笑了笑,“东海奇谭这游戏还不错,玩法很多。单就副本来说,就有渭水逐蛟、育花园、乾坤路、保卫天庭等副本。这些副本玩法各有不同,比如渭水逐蛟是传统的杀怪夺宝型副本,而育花园则是以养育花朵为主的休闲养成副本,特好玩。”

“有了那么好玩吗?”我表示怀疑。“反正我觉得还不错。”小猪表达了他的态度,“对了,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一块儿玩纸牌的经历吗?”

“当然记得,那么好玩的回忆,我怎么会忘记?”我的思绪飘回了以前,“我记得那时我俩合伙,一起赢其他小伙伴的纸牌。结果,院子里小伏伴们的纸牌都到了我们手里。哈哈哈,我们二人组是无敌的。”

“你呀,就别再回忆美好的过去了。时光一去不能回啊!”小胖打断了我的思绪,“与其想那么多,不如亲身体验一番。”“亲身体验?在哪里体验?”我越来越猜不透小胖了。“当然是在《东海奇谭》里啊。这游戏的卡牌系统可有趣了,卡牌对对碰只是其中之一。”小胖给我倒了一杯水,慢慢地给我普及游戏知识。

神奇的卡牌系统

小胖告诉我,在东海奇谭里完成任务或野外杀怪时,有一定几率获得单张故事卡牌。卡牌上描绘着有趣的漫画图案,而且还配有搞笑的文字,讲述着该图案的故事。

“据说,卡牌上的漫画是由著名魔兽四格漫画家——跃猫亲手绘画,怪不得看起来很顺眼,原来是名家所作。”小胖认真地说道。“呃,我对什么名画家不感兴趣,不要跑题,继续!”我催促道。

“哦,好的,我们就从这单张卡牌说起吧。这单张的卡牌有什么用呢?你注意看,这卡牌讲述的必定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我们要做的便是继续任务、杀怪,收集与该故事相符的卡牌,将其集成一套,就像小时候收集‘八仙过海’纸画那样。当我们将该故事的卡牌集齐后,就可以使用合成功能,将这些卡牌合成为套卡。套卡合成后,该套卡牌讲述的剧情故事全部激活,大家就可以像欣赏连环画那样,看着有趣的漫画,重温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小胖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道。

“一边修行,一边看漫画,一边阅读神话故事,这样的游戏生活挺不错!我喜欢!”我开始浮想联翩。

“切,这算什么。想不到你如此容易满足。”小胖不屑地说道,“这些卡牌功用可多着呢,趣味故事只是其中之一。”

据小胖介绍,《东海奇谭》拥有单人、组队均可参与的多元化副本,这些副本以各种神话故事为背景,过程曲折有趣,奖励也极为丰厚。副本通关后,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经验值、诸多奇珍异宝、还有兑换超强职业套装所必须的职业卡牌。

与故事卡一样,单张职业卡上也有漫画图案,也有残缺不全的故事;同时,我们集齐职业卡后,也能欣赏到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与故事卡不同的是,集齐一套职业卡后,我们还能够在城市里套装NPC处,兑换神级套装。此装备不仅单件属性强大,还拥有神秘的隐藏属性,远非普通装备可比。

除了故事卡牌与职业卡牌,我们在副本里还有可能获得各种副本卡牌。副本卡牌上也有可爱的漫画,集齐一套后也会演绎精彩的神话故事。最为神奇的是,当我们将副本卡牌合成为一套完整的卡牌后,包裹里将会出现一张概括此套卡牌故事内容的“标题型”卡牌。这张小小的卡牌有什么用呢?用处大着呢!

用鼠标点击“标题型”卡牌,它会立即消失,同时会有其他物品出现在你的包裹里。都有哪些物品呢?气血补给药品、经验丹,副本特色变身丹,副本内能力增强道具等等,都是相当实惠的珍品。

“这职业卡牌还不错,我喜欢职业套装。这副本卡嘛,我觉得没什么用,我对你说的那些物品无爱。”我插嘴说道。

“呵呵,先别急着下结论。”小胖笑着说道,“如果送你一只大闹天宫的美猴王,你有爱吗?”“有爱,有爱!美猴王谁不喜欢?不过这副本卡会送吗?”我问道。“必须送啊!”小胖肯定地回答,“美猴王灵兽是《东海奇谭》里资质极高的上品灵兽,他并未出现在特定灵兽场景内,所以玩家们无法捕捉。如果你人品足够好,就有机会获得藏有美猴王的副本卡牌,集齐整套卡牌,使用包裹里的标题卡,就有一定几率获得美猴王灵兽。”

综述

“哈哈,这游戏不错,好玩、有趣,还能从卡牌系统里感受到童年的回忆,我喜欢。”我赞叹道。“嘿嘿,我选的游戏没错吧,你还不奖励我?今天晚上我去你家蹭饭!”小胖厚颜无耻地索要奖励。

唤醒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 第4篇

基于此, 我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 让主题班会成为自主教育的主渠道。

新学期伊始, 我利用班会宣讲自主教育, 让学生学习“自主教育读本”, 从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自尊”出发,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以主题班会为时空交汇点, 整合学科课程与种类媒体信息中的德育资源, 一次班会围绕一个点, 确立一个主题, 集中实现一次补给, 循环下去便形成自主教育的一个节点, 铺就学生成长的一级级台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月主题:“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主题;“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自强主题;五月: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自立的主题;六月:诚信教育的自尊主题等。

(二) 以实施人文德育学分管理为着力点, 打造常态的班级管理。

以“四立” (立德、立身、立志、立学) 、“四自”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为基础构建班级人文德育学分管理, 即德育活动的制度化、课程化、学分化。将德育的内容和环节、过程和结果学分化, 将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将学生的表现全部纳入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体系之中。在班级管理中贯穿“自主教育”理念, 实现班干责任制, 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 同时将自己的权力下放积极发动学生, 创设各种机会, 给学生以自己活动的自由空间, 积极提高学生管理、交流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借助“人人有事, 事事有人”的先进管理经验, 不断创造时机,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互育环境的培育者、优化者。完善班级的管理制度, 加强班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锻炼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实行值周班长负责考评、公示, 人人都有当家作主监督管理大家的时候, 管好他人, 先做好自己, 监督带起示范, 监督他人, 更促进自己, 依次循环, 渐习渐得, 班级中的成员互相促进。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在思想上懒散、松懈, 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的情况。因此狠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班级管理的主旋律。在实际工作中, 我紧紧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课上睡觉、不完成作业甚至出现与教师顶嘴的现象等行为, 对同学进行“换位”思考, 并进行积极引导, 让学生在反省、反思中受教育, 得真知, 约束自己, 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写成长周记,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中职生在入校后, 由于对前途充满迷茫, 整日闷闷不乐, 郁郁寡欢。这种情况导致不良心境的产生。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情绪管理,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杜绝不良事故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写成长周记, 我让学生学会小结一周内自己的学习、生活、心理的变化, 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以求更大的进步。周记也可以成为和学生思想交流的平台, 通过周记我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抓住学生点滴的情绪变化, 利用跟学生谈心和周记点评, 让学生自省, 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解决思想问题。同时, 在洲际中比较集中反映的上网和早恋等突出问题, 我充分利用班会, 学习有关报纸, 认识到迷恋网吧的害处,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 学会用理智控制情感, 从而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加强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用“激励教育”、“成功教育”等科学手段引导, 转化后进生;积极同家长联系, 及时反映学生情况, 并及时的了解、掌握学生情况, 达到共同管理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 营造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班级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人为本, 自我管理”的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 以“人性化”为标志, 其内涵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取非强制方式, 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形式”。我首先和同学们一起树立一个班级共同目标:即我们要争当校先进班集体, 在这个班级共同目标的激励下, 同学们体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忱与活力, 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使集体生活充满了生机。在具体操作中我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 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三制三会”的班级管理新体制。“三制”即“人人岗位制”、“值日班长制”和“小组值周制”, “三会”是指“班会”、“班委会”和“班级监督考评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制三会”的班级管理新体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他们在职业教育生涯中体会到自己被尊重, 让学生树立勇气和信心。

唤醒护理,让我们行动起来 第5篇

护理部 姚文华

我的护理生涯是从1986开始的。那时候当护士实在简单,上班的第一天,就去打针、输液,当时的老师告诉我:千万别用错药。我一路二十多年按她们所说的做,竟也干得不错,时至今日走到了护理部。随着近几年优质护理工作的开展,虽然我们按要求做了大量优质护理方面的工作,但由于我们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不懂得为什么做,做什么,更不知道具体怎样做,其结果流于形式。护士在病房穿梭忙碌的仍是简单的打针、输液、日常处臵以及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和二十年前的护理又有什么区别?

回顾近几年出现的几起医疗纠纷,有我们护理方面的缺失。如外科术后病人的出血、内科病人的猝死,其原因往往在我们护士没有观察到病情的早期表现,使病情变化未得以及时发现。外科病人术后出血是常见情况,如果病人在出血量少的情况下,我们就能观察到,及时报告及时输血和处臵,病人就会没事。但实际上这些工作,由于护理巡视的缺失,交给了根本不懂医的病人家属,势必导致观察处臵不及时而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并发症。

长期卧床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很多,引起的纠纷也不少。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随时可能危及生命,而且抢救十分困难。防止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鼓励和指导病人进

行肢体活动,但实际情况是病人疾病限制,不愿动、不敢活动,且我们护士疏于宣教、指导、协助。时间一长、肌肉萎缩尚且不说,引起肺栓塞,更是危及生命。

另外,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医生过度治疗护士人力的投入。生活护理推给了病人家属,造成了一人住院,多人陪护,医院环境,病房拥挤不堪。且由于舆论的导向,对护士工作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护理工作的优质高效。

以上种种,各方面皆不满意。病人得不到应有的专业观察和照顾,病人不满意;护士病情报告不及时,医生不满意。那么我们护士满意不满意呢?当然也不满意:重复乏味、不用思考、又脏又累,还不落好,这是我们护士群体的真实写照。

值得欣喜的是,这种价值不高的缺陷护理,正被我们医院的现代管理者发现和认识。如何推出高价值的护理,如何让病人满意、让医生满意,也让我们自己满意,院领导已在人力、培训、人文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当然更需要我们所有护士的共同努力。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反应。这个定义与医生工作的区别在“反应”二字上,护士恰恰是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儿科患儿哭闹、烦燥,根据这个反应,我们的护士提出三种假设:一是缺氧,二是腹痛,三是药物反应。如果缺氧应有呼吸困难、缺氧症状,如果腹痛应该是间断性的,在排除这两种可能性后判断为正在输注的氨茶碱所致的药物反应,护士及时把观察到的反应及自己的判断报告给医生,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患儿安静,这说明该护士的判断完全正确。内科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我们护士观察时在抓患者最主要的生命体征血压和阳性症状呕血和黑便的基础上,正确评估了患者出血情况。并对患者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有了自己的判断。如神志的改变想到肝性脑病,下肢水肿的发生考虑到肝性肾病。同时能够认真分析将自己的观察判断报告医生,从而使患者及时得到诊治。这样的护士在对患者的观察照顾过程中观察到患者的痛苦和不适,评估后及时报告了这个反应及自己的判断,而且不是简单地头痛报头痛,脚痛报脚痛。整个过程体现了该护士的价值。这种优质护理使我们护士成为了医生的哨兵,当医生备战的时候,护士就是站岗夜哨,随时监测敌情,防患于未然。

优质护理不是不加分辨地盲目照顾病人。如果40个病人,我们洗了40双脚,这是对优质护理的歪曲理解,是否需要给病人洗脚,唯一的前提是病人是否自行洗脚,如果我们护士评估40个病人都有洗脚的能力,那么随便洗一个都是错误的,如果40个病人都有不能自理,那么少洗一个都是不对的,作为护士,我们应该通过评估来判断病人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凡是病人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6篇

关键词:主体意识;创造性;分析;尝试

一、对时下学生主体意识的观察

做作业是因为老师布置而做的,认真考试是因为不想让家长太伤心而装的。我们常问学生“为什么不做啊”,回答是“老师没让做”“我不会做”“与我无关”“我没兴趣”。又问“为什么这样啊”,回答是“不这样老师会骂”“不这样我爸、我妈要骂”。学生的主体意识太淡薄。

二、对形成时下学生主体意识的成因浅析

1.家庭误导

多年来,家长们无不把子女在学校获得高分视为美事,视考试低分者为无能。为此,不少家长为子女能考出好分数而不惜一切代价,买资料,请家教,拜名师,上名校,弄得焦头烂额也无怨无悔。子女大多在被动地摆弄着,久而久之,学习做事都成了是家长让干的,哪还会有什么主动性?家长们大部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家长们心中的龙和凤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考试能得高分的孩子。

在此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从被动接受摆布到对所有摆布麻木,或者是对摆布进行反抗,仅有极少数孩子能一路顺风渡过学习生涯。这背离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孩子基本没有萌发主体意识的环境气候。

2.社会误导

教育部门给那些能让大多数学生考出高分的学校冠以名校的美名,社会各界更是大张旗鼓地为获得高分的“人才”四处宣言。这就形成了能追分的追,难追分的只好放弃的歪风。正因为如此,许多莘莘学子走出校门也就彻底把学习抛诸脑后,即便偶有读书看报那也仅限于休闲娱乐,更多的钻研恐怕是没有的事了。时下各书店门可罗雀,一度在考场中呼风唤雨的“才子”几近销声匿迹,在诺奖获得者行列中土生土长的国人凤毛麟角,而这正是我们把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中。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掐住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咽喉。

3.学校和教师误教

在唯分是看的大背景下,教师也就只能背离教育的真正宗旨,使出浑身解数,出发点是分数,归结点也是分数。有的追求着高超的授课艺术,赢取名师的美名;有的忙碌于家教之中,在增加额外收入的满足中沾沾自喜;还有的以不断地做题煎熬学生,用可怜的不知是否对学生真正健康的人格形成能有多少作用的考试成绩博取所谓的“功名”。

一句话,教育是叫学生获得分数。难怪有学生戏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哪还有时间去顾及什么?学校培养了大批考试的高手,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不健康的人。需要说明的是,否定的不是获得高分,而是否定获得高分的方式和过程。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应该走出获得高分方式的藩篱,看高分是不是主动学习得来的,学习是不是一件学生心中苦乐相伴的趣事,学生珍不珍爱书籍。

看学习中学生是不是时而愁眉不展,时而笑容满面,看遵守纪律要不要总是靠强调,看完成卫生工作是不是总得靠监督。真正的教育应该以解放人类自身为宗旨,既解放学生,让孩子们从蒙昧中觉醒,一步步全面健康地成长;又让教师们从虚名中得到解脱,享受从业的乐趣、充实和丰富。学校和教师拆散了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舞台。

三、唤醒主体意识的尝试

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才能激发未成年人的主体意识做了许多尝试。有感恩教育,有励志教育,有法制教育,有爱的教育与关注。但始终收效甚微。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对未成人这方面的教育与关注。可是,职业的使命又让我们难以停止对此做进一步的思考。是啊,一个缺少了养成教育土壤的生命个体,又怎么能有主体意识的觉醒?想想我们的这些住校生。

一方面,一周就能回去一次,而这一次有时也未必能与父母相聚,就是能在一起,他们的亲人又会有多少人能就此对子女进行有益的引导?我们曾就此做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了分析研究。发现父母或其亲人与其谈论的话题都集中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很少言及对过程的分析探讨。有极个别的学生竟然很少听到亲人关心的话语。

另一方面,在学校的五天半中,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就餐约2小时,睡觉约8小时,自由锻炼约1小时,自主学习约2小时,休息约2小时,其余就在教室渡过。教师从早上6:30分开始一直到晚上22:30分,不停地督促着学生完成这样那样的事情。学生疲惫不堪,教师叫苦连天,学生成绩却始终在低谷徘徊。大家都一致认为学生没有主动性或者即便是有,也显得微不足道,积极性更差。但谁也找不到一种较好的法子。

我们在思索中煎熬着,在探讨中迷茫着。这时,我们读到了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22条》,读后深受触动。我们在学校开展了打造团队的实践。先根据学生的成绩、学生来源(城市或农村)、性格(活泼或沉寂),分成7~8个组,由组员推举组长,由科任教师组织各组推举课代表。各组长全面负责组内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纪律遵守情况,课外活动情况等,课代表则全面负责全体同学的本学科学习。小组成员则需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学科教师先从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入手,逐渐过渡到随机开座谈会。主要听取小组长关于小组成员在学习、纪律、勤杂务等方面的主动性情况,了解各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情况,问题及困难等;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与帮助。班主任则全面关注科任教师和学生,既认真听取科任教师的反馈意见,又仔细收集来自学生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在综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科任教师及课代表进行座谈,共同探讨班级事宜,制订和修订相关办法。

这样一来,讲台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外时间教师的监督少了,学生的自主性多了,学习中问这问那的多了,发呆的少了;卫生改进了,纪律好多了,就连经常爱做点儿出格的事的同学也在学着学习做事了。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年下来,学生的学习进步了、纪律变好了、卫生改善了。学生已养成了习惯,无论教师在还是不在,铃声成了他们完成各种任务的命令。教师们也觉得不那么苦、不那么累了,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的牢笼中走了出来,吮吸着独立、自主的新鲜空气,沐浴在学有所得的阳光之中。他们明白了成长要靠自己、要靠同学、要靠老师,他们逐渐学会了利用身边的有用资源。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懂得了爱和帮助,品尝到了进步的甘与苦,有了较好的主体意识,产生了生命感、成就感、快乐感。

“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希望能够无所不知。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历史、19世纪数学、现代制作技术以及生猪的未来。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想法会汇集成新的思路。也许六分钟、六个月或者六年。但他们相信一定会实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时空,并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05.

唤醒沉睡的作文审题意识 第7篇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 我觉得很近, 你看我时, 我觉得很远”, 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 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 却远如天涯。三亚的海边有块石碑, 上书“天涯海角”, 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 现在几小时飞机就到了;对于我们而言, 美国在地球的另一边, 似乎也是“天涯”, 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就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 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 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以上材料说明距离得远和近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你有什么新的看法?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主要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

语言缺乏逻辑, 反映出作文时思维混乱

如:“距离的远近不止使人的审美观发生了改变。‘距离产生美’, 到底是距离近还是距离远才能产生美的感觉呢?”

如:“距离的远近能影响着一个人的外在美, 但内心的美却隐藏不住。母亲对儿女都是无私的, 他们是善良的天使。朋友之间的感情深厚了, 也能发现彼此的美。因此, 我觉得距离近也能产生美。”

这两句话好像在阐述一个道理, 就是距离可以产生美。可是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理清距离产生美这一个观点该怎么表述, 又该从那几个方面去阐述。没有理清头绪便开始作文, 思维肯定是混乱的。

所述例子冗长啰嗦, 与观点无关, 反映出作文时事例与议论的脱节

如有一段文字大概不到500字, 大意是这样的:“有一次我在家感冒了, 没按时吃药, 结果咳嗽了半个月, 后来按时吃药了, 不过开学之后又不按时吃药了, 为什么不按时吃药呢?是因为曾听别人说‘吃药就是自我伤害, 就是在吃毒药, 终有一天会吃出大病来的’。后来老师找我, 说我的咳嗽影响到了上课, 所以我决定去挂盐水, 可是学校没有诊所, 后来我的一个同学知道学校外面有个诊所, 就带我去了。我很感激他。”

这一段冗长的记叙, 不能说明任何道理, 而且在最后作者也没有结合事例做任何阐述, 让人不知所云, 觉得有凑字数的嫌疑。这种叙述事例而不结合观点进行阐述的作文说明作者没有明确清晰的思路。

笔者认为唤醒学生作文时的审题意识是当务之急, 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那么该怎样去唤醒学生的审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首先,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在无意间灌输审题的思想。比如, 我们在讲解《劝学》这篇古文时, 可以先从题目入手。“劝学”的“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那么文章又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的呢?抓住了文章题目的意思, 就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整个文章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通过长时期的审题训练, 以期让学生养成拿到题目先思考的习惯。

其次, 教师在作文训练时, 要在审题上做一些硬性要求, 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比如,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之后, 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审题。从提示语、文题、题目要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题, 确保审题正确无误。

二、从有意识到下意识

在这一环节,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和审题技巧, 让审题成为学生作文时的下意识举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 审清提示语, 捕捉写作内容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基本使用“提示语+题目+要求语”的形式, 审清提示语很重要。提示语起到的就是提示作用, 它会对题目做多方面的阐述, 留意提示语, 往往会在我们作文走投无路时, 为我们指明一条光明的道路。就拿“距离”这篇作文的提示语来看, 它至少给了我们两方面的启示:第一,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空间距离虽然很近, 但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很远。第二, 空间上的距离。空间上的距离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得以缩短。

由此我们可以发散思维。我们想到了时间上的距离, 包括与历史的距离, 与未来的距离等等。

(二) 审清题目, 确定写作思路

结合提示语的内容, 我们必须认真审清题目。首先审题时我们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打开写作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先确定写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然后问问“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距离”、“这种距离好不好”、“反映了什么现象”、“如果不好怎么缩短这种距离”等问题, 你会发现当我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回答完这些问题的时候作文就基本完成了。其次, 在题目前后试着加一些修饰语。比如“和烦恼保持距离”、“心灵零距离”、“都是距离惹的祸”、“最远的距离”等, 通过这样的添加词语, 可以让我们更明确写作思路。

(三) 审清文体, 避免文体不分

现在的作文题目渐渐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 但是淡化文体并不代表可以文体不分。许多学生的作文文体不分, 记叙文不像记叙文, 议论文不像议论文。笔者认为每一类文体都有它自身的特点, 比如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 而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 不一样的文体会有不一样的要求。所以作文之前审清文体也至关重要。在审清文体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去选择, 有些题目写议论文更好你就写议论文, 有些题目适合写记叙文你就写记叙文。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有些学生擅长说理, 你就尽量写成议论文, 有些学生擅长记叙你就尽量写成记叙文。再次要注意文体的特点, 如果决定写记叙文, 那就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时要让人物栩栩如生, 如在眼前。记叙文中的议论只能是简短的论述。如果选择写议论文, 必须要做到观点鲜明, 议论有力, 使人信服。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 必须简短, 而且要注意结合事例进行论述。

谈谈农村中学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 第8篇

镜头回放一:在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前的一节复习课上, 由于复习时间少, 考试内容多, 一上课我便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 接着喋喋不休, 事无巨细地讲到下课, 自认为大功告成, 但课后学生直抱怨这节课上得太累, 手都写得麻木了。

诊断:典型“应试教育”惯性后遗症。

策略:针对以上原因造成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缺失的,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对教师新的评价机制, 教师要加强继续教育, 强行入轨, 转变角色。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首先要转变观念,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规范办学行为, 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教师则应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 或通过多种渠道对新课程进行充分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有效地实施, 并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努力实现教师由“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

镜头回放二:在07届高三某一历史课堂, 我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由于完成情况较差, 我不问青红皂白, 说了一些伤学生自尊的话, 几个不服气的男生还和我顶撞。事后, 这个班的学生与我是若即若离, 没有了课堂上的互动。成绩揭晓, 这个班级成绩最差。

诊断:典型教师“权威”痴迷症。

策略:针对以上原因造成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缺失的, 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 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 只能把学生变成驯服的羔羊。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 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尊重, 从“客体”变为“主体”, 乐观而自信, 才能“不唯书”“不唯上”,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质疑, 才会变得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镜头回放三:2005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时, 我收到一个已升入高校学生写给我的信:老师, 您知道以前我们班很多学生都害怕历史吗?甚至讨厌历史吗?就因为你每堂课总是以提问开头, 以提问结束。另外你也不带我们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诊断:典型“教学模式僵化”症。

策略:对以上原因造成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缺失的, 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爱岗敬业;教师要依据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乐学氛围, 使学生乐于参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历史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众多, 课时又偏少 (农村偏远地区尤甚) , 再加上学生对历史学习还存在一些误区, 想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实属不易,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镜头回放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遇到一个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人, 对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无所谓, 即使老师你怎么“仁慈”, 怎么“权威”, 他们就是无动于衷。有时候他们在老师面前也装出一副顺从的样子, 一旦离开老师, 他们就会一切依旧。

诊断:典型“内驱动力缺乏”症。

策略:对以上原因造成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缺失的, 我们要区别对待。作为一线的教师, 我们要学会走进他们的心灵, 激发他们求知的热情。

要想唤醒这些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激发他们求学的斗志, 光有教学技巧是不够的, 仅凭“权威”也是不能长久的, 我们还必须要有“钥匙的智慧”, 走进学生的心灵, 打开心锁, 帮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从而恢复进取的动力。

唤醒我们的环保意识 第9篇

课程资源通常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课程在实施时没有考虑所需的资源,而且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尴尬境地。同时,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范围、水平以及实施效果。然而,在不少人看来,课程资源的短缺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俨然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于是乎,呼吁国家加大教育投入以充实课程资源的声音此起彼伏。果真如此吗?

根据国家近年来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相关数据来看,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资金、设备均在快速地增长,不断充实和优化着我们的课程资源。但是,为什么教师们仍然在抱怨课程资源短缺呢?

众所周知,我国在校学生人数约占世界在校学生人数的2 0%,但我国投入教育的经费却只占世界各国教育投入的2%。即使200 1年基础教育投入达到2,737亿元,仍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9%,远远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5.1%。这种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所造成的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导致课程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短缺。在课程资源本已稀缺的基础上,浪费现象还相当严重。大量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课程资源被闲置.更为严重的是,在教师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误区。

从资源存在的范围来看,课程资源应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然而,绝大多数教师只将学校层面的人、财、物视为课程资源,且还只偏重在所属学校的人、财、物,而对诸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艺术馆、科技馆等广泛存在于校外的社会课程资源不予关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容易阻隔不同学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与适度流通,难以形成课程资源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过多地强调校内课程资源也会造成我们忽视了校外社会资源中已经具有课程价值的社会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直接的存在形态,也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类资源具备显性的课程价值,易于开发,只要在课程实施中合理地利用,将很快地转化为课程组成部分和课程实施条件。尽管有些学校和教师也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开发或使用这类资源,但认识误区的存在将在根本上制约他们的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致使这类原本能直接为我们所用的资源常年处于被忽视和被闲置的状态。

从资源的功效来看,课程资源应包括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然而,大多数教师只将那些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诸如教材、教学仪器、设备等视为课程资源,而对同样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只是课程功能处在潜在状态,或者说对不具有直接显性课程价值的隐性课程资源则视而不见。殊不知,这类存在于现实和历史的维度上、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社会资源,只要课程主体(主要是教师)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赋予教育价值并提升其课程潜能,便可进入显性的课程资源领域,转化为现实的课程组成部分。这类资源占课程资源的绝大部分。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资源都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范畴,关键是课程主体能否对其赋予教育功能以及挖掘课程教育潜能。

从资源的形态来看,课程资源应包括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教师们在谈到课程资源时基本上都倾向于资金、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软件、场地等物资资源,并以这类资源的多少来衡量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很少言及人力资源,即使偶尔提到,也仅仅将其作为物资资源的补充或辅助。其实,人作为一种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比物资资源更为重要。课程资源中所蕴藏的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后勤保障人员、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等。这些人(尤其是教师)在课程改革及新课程实施中将构成非物资层面的资源保障。他们的参与、支持和配合将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任何教育改革的计划、课程实施的方案,不管多么理想和完美,若离开教师这种人力资源,就只能停留在书面上或决策者的头脑中,永远都不能在实践中得以实施。此外,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存在,其质量的优劣和素质的高低还决定着对其他课程资源的识别程度、开发利用范围和发挥效益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素质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创生出新的、源源不断的、更好的课程资源,而这一类由教师所生成的资源才是无限的,是现实课程资源不断涌现的源泉。

由于认识误区的存在,教师们仅以参与者或资源消费者的身份进入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领域,根本谈不上进行资源的开发。对课程资源认识上的偏差也使得我们的社会、学校没有真正地尊重和保护作为重要课程资源和建设课程资源主体的教师。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对课程资源认识误区的存在,使原本稀缺的课程资源更加短缺。因此,我们一方面在呼吁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更应该将着力点放在促使教师纠正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偏差上,唤醒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意识。

观念上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仅仅依靠外界的劝导、说教就能奏效的,关键是人在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将自己视为课程主体,投身于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时,才能在面临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面前,主动地去合理使用、去识别开发,甚至创生出更多、更新的课程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会逐渐对课程资源有一个全面、清晰、准确的认知,以往的认识偏差也就得以扭转了。

为保障教师从根本上走出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误区,我们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外部保障,其中给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且有效确保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地位,教师们才有可能真正像主人一样精心对待与自己教学有关的所有活动,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自觉纠正各种存在于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这其中当然包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偏差。

在唤醒教师课程主体意识的同时,社会、家庭也应该主动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职责,自觉地参与到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毕竟任何教育改革的方案和人才培养的方案首先是社会体制的方案。惟有如此,社会和家庭在参与过程中才会主动地去转化和营造出一些容易被学校、教师所忽视的课程资源。这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程资源的短缺,还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更多的课程资源的形态,帮助他们缩短内化过程,顺利走出认识误区。

相信只有这样,我们原本短缺的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师正确观念的指引下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从而改善由于国家经济水平低造成的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为课程改革最终取得成功增添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Jackon.P.W(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 ing Company.1992.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 (9).

[4]戢守志.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6]李连宁.在二十一世纪教学仪器设备发展论坛上的讲话[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4(1).

[7]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Indith C.Christensen & Ralph Fessler.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build- 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J].Allyn & Bacon.Boston.1992.

在习作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第10篇

关键词:习作,生命意识,唤醒

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 每一次作文过程都是一次生命活动。《语文新课标》也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应该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因而, 习作教学应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在积累材料中沉淀生命意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 小学生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有丰富的素材。那怎样引导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沉淀生命意识呢?

1. 在细心观察中积累。

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万花筒, 只有细心观察, 掌握丰厚的材料, 习作时才会有“下锅之米”。因此,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充分发挥自己的“五官”去关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2. 在参与实践中积累。

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成果, 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写好作文, 就必须参与实践, 亲身体验生活, 获得感性的第一手材料, 才会写出充满生活味的文章, 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校内, 积极参与故事会, 开展主题队会, 制作手抄报;在校外, 积极种植花木, 参与家务劳动, 考察家乡变化。

3. 在及时记录中积累。

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每时每刻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甚至是点点滴滴的感触, 如果不及时记录, 就会逐渐淡忘。因此惟有及时记录, 才能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回忆。习作时才能胸有成竹、各取所需、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平日里, 学生可准备“采蜜本”, 写读后感等。

二、在阅读写作中唤醒生命意识

在阅读写作中,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个体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 提供激发生命热情的条件, 使学生发现自我的价值。

1. 学好教材, 渗透生命教育。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例子, 学生也可从中习得“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如《火烧云》一文, 作者抓住日落时火烧云颜色极多, 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火烧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 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观察事物, 并让学生明白事物各有生命特点,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 都要抓住特点来写, 只有这样才能形象逼真,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 小练笔, 提升生命意识。

小练笔因为小, 学生不恐惧, 愿意写。只要我们有心, 不失时机地推荐, 如写读后感、节日祝贺语、小评论等, 让其主动写写。相信只要坚持, 其作文水平定能提高, 从而提升生命意识。学了《再见了, 亲人》一课后, 就可以小金花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有一学生写道:

中朝情谊深似海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请您不要再流泪了, 难道您会担心我们会忘记你们吗?不会, 绝对不会。我还清楚地记得, 黄继光叔叔用胸膛堵枪口;罗盛教叔叔为我们救落水儿童, 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赶走美军, 不让他们侵占我们的土地, 有36万余壮士流血牺牲在我们的土地上。现在美军已经被你们赶走了, 我们的土地又恢复了和平。你们快回去休息吧, 因为你们已经跟敌人拼了不知多少天了。再见了,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3. 个性写作, 延伸生命价值。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 凝聚着个体生命的情致。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学生写作话题的引导, 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 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

三、在评改作文中品味生命意识

作文批改是作文指导课的继续, 是学生品味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契机。教师应跳出对作文“立意”、“语言”、“结构”等进行纯技术解构的窠臼, 用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评语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 向学生传递自己对生命的诠释, 点燃学生生命的火焰。

1. 范改。

为了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可采取择优讲评法, 对各类学生均采取鼓励的原则。一起范改优等生的一篇习作, 让大家充分肯定优点, 指出美中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一起范改中等生的一个片段, 肯定进步, 使之相信有写好文章的能力。一起范改后进生的一个句子、词语, 使他们感到还有希望。实践证明, 这种评改方法点燃了学生生命的火花, 习作兴趣日渐浓厚。

2. 互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生互改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于是, 笔者在作文批改方面做了尝试, 注重生生互改, 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首先,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 四个人的习作水平呈梯状排列, 每隔一月重组一次。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相互比对, 共同提高。在学生明确习作要求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修改符号, 每人给文章至少找出一条优点、一条缺点。如此循环下来, 每个学生可以批改三篇习作。通过找优点、挑毛病、作比较, 从而达到相互沟通, 取长补短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和习作水平。由于在习作教学中, 笔者注重实施“生生互改, 生生评价”的方法, 学生的甄别、鉴赏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认为这样做挺好的, 从别的同学那儿学到很多东西, 也能比较出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不足。”

3. 自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就渗透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如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的斟酌。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尤其是对于即将升入初中的高年级学生来说, 培养其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互改后又要求学生自主修改, 首先要求学生看看自己的习作, 再看看同学写的旁批、眉批及总评等, 想一想, 他们为什么这样改, 自己的习作存在哪些问题, 进而产生心灵碰撞, 提高习作能力。

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 要实施开放式, 全方位拓展开去, 引领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体会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面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九月,谁唤醒了我们的“驴蹄” 第11篇

时尚登山必备七大装备

“掐灭烟头,关掉电脑、让手机保持不在服务区状态,带上身体,去爬山吧。”

都市人一边高调的宣扬要健康养生,一边继续手机24小时不离手受着高磁辐射,何不抛开一切,纵情户外,挑选一些最In的户外单品,装备一 次完美的出行。

速干帽

帽子是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件重要装备,根据科学的说法,人体内30%的热量是通过头部散发出去的。因此,有了帽子就可以避免这部分热量散发,尤其是在登山的时候,山风很容易吹走体内的热量。在选择帽子的时候,以防水、保暖兼备的帽子为最佳。

登山包

多功能登山包承载了我们登山必备的所有东西,一般女士需45-55升,男士需55升以上,包一定要设计简单功能齐全,防水防潮,贴合人体背部的人体工学背带。

据比三代60升背囊:

这款背包前口袋方便取放物品,多个捆扎位可加挂帐篷、防潮垫等物品;可调高度的帽头增加背包容积,腰带上小口袋可放置小件物品,侧口袋可放置水壶等物品,配有手杖、防雨罩、冰镐捆扎位和快收式腰带,紫红色设计给山间增添一抹亮色。

登山杖

如果攀岩高峰,海拔较高,一定要备一只登山杖,适应地形需要,以备不时之需。

用登山杖上山、下山可以省很多的力气,尤其可减轻腿部的压力,缓解腰部和肩膀疲劳。长时间行走台阶对腿部膝关节冲击很大,如果使用登山杖会有很好的效果。

冲锋衣

登山时冲锋衣关键是保温吸湿、透气干爽,当然一定要干爽的速干面料,当我们爬到山顶大汗淋漓时,山顶风大低温,如果是普通外衣不能给身体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选一款漂亮的冲锋衣再出行吧。

布雷男士冲锋衣:采用防水透气功能性面料,门襟采用细窄的设计,表布印有时尚图案,结构简洁大方又实用。

道恩男式速干长裤:这是一款磨毛处理的长裤,手感非常舒适,有独特的吸湿排汗及易去污功能,此款长裤还设计了可拆卸裤腿,共有两种穿着方式供您选择。

登山鞋

户外登山,不确定因素较多,时常遇见动物类如毛毛虫、蚂蝗、蛇、野兽等,溯溪、登山更易失足受伤。好的登山鞋不仅走起来轻松,最重要的是能保护脚。户外运动中对登山鞋的一般要求是高帮(保护脚踝、避免进沙土),硬底,鞋底花纹粗糙且耐磨,最好还能做到防水透气,高帮可保护脚踝,不易扭伤,野兽夹亦不易伤脚;

帐篷

帐篷是夜晚温暖的避风港,把身体藏在睡袋中更好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严寒侵蚀,这款荧光黄色帐篷适合野营露宿或登山时使用,外帐210T超泼水pu5000mm水压,防撕裂,双层设计,提供优越的防雨,防风保护性,内帐主要采用了下部份透气布上部份网纱设计,增强空气流通和采光效果。后侧有半圆形小门的后厅设计可放置装备;外帐两侧均有通风窗,内帐采用挂勾式扣具,方便拆卸,压缩型的外袋,特有的扩展功能设计,增加了它的实用性。

安全必备

带指南针的户外手表、手电筒、护膝、防蚊虫紧急外用药等。

水壶

登山过程中身体水份大量缺失,要经常补充纯净的水,一个体积小又能盛水的水壶很重要。

九月出行 新鲜路线

2010年国庆尼泊尔(NEPAL)深度徒步之旅

用双眸触摸天空,让脚步跟随灵魂,放心灵融入自然

本次行程安排涵盖了尼泊尔最吸引人的加德满都、博克拉、巴德冈。有经典徒步,有杜巴广场的古建筑,有湖上泛舟看日落余辉洒满雪山的浪漫,可以说是一次这么短时间内将遗憾减到最少的旅行,一次尼泊尔的最精华部分的旅程。

活动名称:尼泊尔(NEPAL)--Never End Peace And Love!

活动时间:2010年9月26日 至10月7日,共计12天11晚。

活动领队:Feather

联系方式:18602112297

MSN:louyu1229@hotmail.com

队员人数:6人成行,参加人员满12人后,将开第二队

活动费用:5980 元/人(包费制,含活动费、签证和保险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泰山观日出活动

泰山,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活动时间:2010年9月11日中午 11:00

集合地点:北京站1461次火车候车室

活动强度:绿野1.5级

报名电话:15803633723

装备要求:登山鞋,旅游鞋,登山仗,冲锋衣、裤,抓绒衣、裤或羽绒服,保温瓶,必须带头灯,手套,照相机,小食品。

畅游西藏

9月相约一起去西藏,体验高海拔自驾,与雪山亲密接触,感受世界之颠的雪山豪迈和独特的西藏文化,欣赏世界屋脊的雪山、冰川风光、青海湖、塔尔寺、可可西里、昆仑山、通天河、坨坨河、纳木错、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八角街、羊卓雍湖、札什伦布寺、珠峰大本营等。

活动名称:畅游西藏(自驾及冰川徒步)

活动时间:2010年9月13-24日

组织单位:非常体验探险(国际商务旅行社有限公司户外探险部)

领队:风和尚(高山向导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

活动费用:A线:5500元;B线:4500元;A+B线 :10000元

带你去敦煌沙漠徒步,感受魔鬼的城市!

2010年9月,一次让您体验沙漠、感受古丝路骆驼骑行及自身考验的徒行!此线路虽然时间较短,但让您完全可以感受到最美最有看点的山,最蓝最纯的天…你能想像到的,让我们一起,开始一段奇妙的旅行。

出发时间:2010年9月

出发地点:全国各地

集合地:敦煌

活动天数:5天

活动费用:2000/人

强度难度:中级

联系方式:QQ群:147933441366656440

活动共用装备:提供统一的帐篷、睡袋、防潮垫或自带

个人装备:遮阳帽、运动鞋、太阳镜、小背包、水袋、防晒霜、照像机

“迎世博·城市演绎·长江万里行”户外骑行活动

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由上海21名骨干志愿者组成的骑行宣传队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而上(上海-格尔木)将于2009年 9月12日离开涪陵,社会各届热爱户外骑单车的朋友组成欢送活动,一起骑越长江。

活动时间:9月12日上午9:00-9:30启动仪式

9:30-11:00举行绕城骑行活动

“活动路线:三机关-稻香路-实验转盘-高笋塘-新车站-乌江桥头-滨江路-新五中

联系人:哈弗

唤醒数学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第12篇

一、心理疏导, 为“唤醒合作”做准备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学习能力, 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手段等方法和技术层面的外在表现, 而且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智慧和性格层面的内在品质。学生能否拥有理解、包容的胸怀, 能否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体现自己的价值, 是合作学习取得成败的关键。学生是否有与人交流合作的愿望, 这是合作学习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因此, 要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应从心理疏导开始。

1. 一对一建立小组, 创设“安全”合作氛围

安全是人际交往与合作的基本条件。从学生跨进校门开始, 就已经进入了一个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大环境中, 但在陌生环境中学生合作的意识会减弱很多, 大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一年级时就鼓励他们互帮互助, 建立学习一帮一小同桌。学生中出现了互相合作、互帮互助的小事后, 应抓住时机, 及时地表扬、鼓励。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活动课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合作的历史事件, 通过历史故事的教育, 使他们领悟到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学会帮助别人的优良品质。在一对一的小组中, 两个合作的伙伴因为了解而熟悉, 安全感很强, 他们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知识, 学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宽广胸怀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是家长的掌上明珠, 从小习惯于独来独往, 习惯于别人围着他转, 以自我为中心的占绝大多数, 因此学生身上尊重别人与别人合作的意识都很差。针对这一现象, 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向他们分析小朋友身上的优点与缺点, 教育他们:每个人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短处。当一个小朋友取得荣誉时, 我们及时教育其他的小朋友要学会祝贺别人, 分享别人的成功, 要立志向别人学习, 而不是嫉妒别人, 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荣誉感

小学生因为年龄原因, 大人们很少会让他们独立与人交往, 因此与人合作的机会就显得较少, 更没有享受过合作带来的优越成果。教师有些时候也会因为怕学生在合作中乱了课堂纪律, 而忽视了合作“1 +1 > 2”的巨大力量。有少数学生, 受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 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也不愿与人合作。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例如, 可以利用外国学者的一个实验来给学生上“合作”的第一课: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四人, 每组跟前放着一个瓶子, 瓶子里有四个小球, 而瓶口只容进出一个小球, 让四名学生各持一根绑小球的绳子, 比哪组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将小球全部拉出瓶口。让实验成功的小组谈谈自己小组的做法和想法, 最后让每名学生讨论从这个实验中得到的启示。学生意识到, 这个实验的成功有赖于团队协作精神, 争先恐后只会使小球都挤在瓶口, 谁都出不来;而没有默契的合作, 也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唤起学生的合作欲望, 培养了合作意识。在课外活动或在数学综合实践课中经常性地开展这种活动, 在活动中教育学生, 让他们产生合作的强烈愿望。

二、养成习惯, 为“唤醒合作”打先锋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关注合作学习的焦点不应放在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上, 而应放在它的本质上。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观察, 学会尊重, 学会欣赏, 学会共享, 学会助人, 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合作能力之根本。因此, 我们应将培养合作能力与培养学习习惯结合起来。

1. 学会倾听

合作是建立在交流、领悟别人基础上的。因此, 让学生学会倾听, 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力保障。教学中, 我们分层次设置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首先, 静下来听, 能听。每次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之前, 教师要提醒学生要静下心来, 注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 课堂中我们要常问:“你注意听了吗?”久而久之, 学生在每一个问题的交流中, 都能静下心来认真听, 使学生养成上课时不仅听老师的讲解, 更要听其他学生的回答与讨论的良好习惯。

其次, 边听边想, 听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听, 而且要求他们能边听边想, 能听懂。还应经常问:“他的回答你听懂了吗?你能理解他的方法吗?”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逐渐养成能边听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最后, 边想边记, 会说。教学中, 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 我们要求其他学生不仅能听懂, 还要能复述。我们经常说:“某某同学的回答多精彩, 你会说吗?”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养成了边听边记的好习惯。

2. 学会交流

交流是合作成败的关键, 良好的交流能力也是学生以后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使学生学会交流。首先, 鼓励每一名学生大胆发言, 培养学生的胆量。其次, 鼓励学生把话说清楚, 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 鼓励学生要有主见, 说得有新意, 要善于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要善于提出他人发言中的优点和缺点, 学会取长补短。

3. 学会汇报

小结汇报是展示合作成果的重要过程, 因此, 教会学生小结汇报的方法是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学中, 我们要求学生要善于总结、整理他人的意见, 大胆地汇报整理的结果。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初学生的汇报可能是零碎的, 他们的语言与发现的知识往往是自己在合作的过程中已经懂的, 而对于其他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方法却很少涉及。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汇报精练而且精彩呢?

首先, 可以让全组成员进行汇报, 每人汇报自己的一些不同想法。这一过程中要合并一些相同想法, 如果甲乙两个学生想法相同, 只需一人汇报。当学生这一阶段的汇报已经很熟练时, 可让学生进行以一生为主的汇报, 其他学员补充汇报者漏掉的想法及思维过程。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对于汇报小组想法可谓是轻车熟路了, 再尽量让小组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整理, 做到一名汇报者就可将小组中所有成员的意见全部汇报完毕。这个阶段需要汇报者既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又需要他具有很强的判断与概括能力。

三、组建小组, 为“唤醒合作”供阵地

合作小组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主要阵地。如果说一对一的小组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安全”的合作氛围, 而一对多的合作小组的建立, 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建立合作小组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的方法, 也可考虑尊重学生的性格意愿, 采用由学生自由搭配的方法。组织形式上一般采用按座位就近组合的方法, 合作小组以相邻的四人合作小组最为常见。建立合作小组时教师尽量避免组际之间的差异, 发挥组内成员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补作用。

建立合作小组后,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 设计可展开小组合作的情境, 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刚开始阶段, 我们要手把手地给学生引导。例如, 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 我们创设了测量身边物体长度的情境。具体要求是让学生利用测量 (学生尺、米尺、卷尺等) 去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做好记录, 并给所测量的物体按长度大小进行排序, 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快速而准确。活动之前, 引导学生进行组内成员合理的分工, 如一人拿工具测量, 一人读出长度, 一人记录, 另一人整理, 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 也使接下去的工作能和谐开展。在学生明确了分工后, 各小组才正式开展比赛。活动中, 教师在各小组内根据小组的情况进行具体的指导, 如分工不合理的, 引导学生重新分工, 让能力好的去做整理工作, 让能力差的去做拿工具测量工作, 让能力一般的做读数据和记录工作。活动中程序搞错的, 教师也及时地进行指导。活动后, 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让优胜组介绍他们的合作情况, 分析他们合作中成功的经验。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小组合作的训练, 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方法后, 教师对合作小组的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整理小组内成员的意见, 选择最优化的意见, 从而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例如, 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 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独立思考后, 小组讨论有几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 哪一种方法最好。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 学生既学会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能进行正确的辨析, 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的意见。

四、多维评价, 为“唤醒合作”提效率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及时地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鼓励, 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小组合作的评价, 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 要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

从评价方式看, 可以采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中, 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学生评价为主逐步过渡。记得在学习认识“0”的时候, 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0”?学生想到了直尺, 于是我就让他们拿出直尺进行观察, 这时有一个学生跑到我面前说:“叶老师, 我没有直尺?”我没理他, 他还是一个劲地在说, 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说:我不是早就让你们准备过的吗?学生灰溜溜地回到了座位上, 但是我却发现他不再像刚才那样认真听了。事后仔细想想还真有一些后悔, 如果当时我能停下来花一点时间对他说:没关系你可以与同桌一起找一找, 看看谁先找到“0”。可能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了。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对学生的行为不能简单地做出是非判断, 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对待。一声小小的问候, 一次小小的鼓励, 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响, 到最后学生在行动上做出的反应是大相径庭的。

1. 课堂交流中的评价, 为学生的努力点赞

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师力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灵活地做出评价, 对学困生往往采用表扬评价, 努力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例如, 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回答, 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优生, 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 对学困生则不妨多鼓励几句, 或者全班掌声鼓励。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激励评价。我们一定要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相信每个人都能学好数学。

通过课堂中有的放矢的评价, 学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汲取动力, 增强信心, 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评价的功能不仅能做“地秤”去称出学生的轻重, 而且成了学生学习的“加油站”。运用激励的评价方法, 可以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愉悦。

2. 小组合作中, 分级评价为协作精神点赞

全班30 名学生共分成7 个小组 (其中两组有5人, 另外四组每组4 人) , 然后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每组不同程度的学生各1 名。课堂上, 作业中小组记分的规则如下:A生在课堂上回答一次记1 分, B生在课堂上回答一次记1.5 分, C生记2 分, D生记2.5 分;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分层进行, 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对于本组中的D等生其他等级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课外辅导, 在单元测试或是练习测试中对D等生表现的好坏进行排名, 评出最佳合作辅导组, 奖励班级中最佳座位一周时间。还要折合成个人点赞数进入班级点赞统计, 最后再转化成“数学星”的评比得分进行数学星的评比活动;同时如果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小组内的任务时还有小老师给予帮助, 如果小老师的帮助还让他感到迷茫, 可以有求助老师帮助的机会, 成功之后可以加分;反之如果学生有困难不求助而影响了小组的进度, 要给予一定的扣分惩罚, 同时在活动结束之后还要对不能独立完成的学生给予辅导。

从评价内容看, 主要评价小组活动的秩序、合作学习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在这些评价内容中, 教师更应侧重对小组合作集体的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每个人都能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意见那一定是我们最理想的一种学习状态, 但有时因为合作时间或学生能力差异等问题, 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引导每名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与小组的合作, 在评价中应该注意对整个合作集体的评价。

从评价的功能看, 主要有:鉴赏功能———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 给予价值肯定, 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 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为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 教师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 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总之,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 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能汹涌澎湃, 人类也只有集众人之智慧才能不断发展与进步。合作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是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 也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深挖”的教学抓手。以唤醒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为目标, 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也可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日语教学新模式分析下一篇:高危出血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