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模式范文

2024-05-14

福利模式范文(精选12篇)

福利模式 第1篇

关键词:福利养猪,模式,区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态福利养猪日益被国人所认识, 但是对于地域生态福利养殖模式却很少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研究。据资料显示, 家畜生产力30%~40%取决于环境条件, 40%~50%取决于饲料[1]。众多事实显示, 家畜的遗传能力的发挥主要决定于饲养水平和环境条件。因而, 在饲料水平相同的条件下, 同一遗传条件的发挥主要就取决于饲养环境。

1 什么是“120模式”

“120模式”是指农户饲养育肥猪, 采取舍饲散养, 全进全出, 一次性饲养120头商品育肥猪的新型饲养模式。

2“120模式”的实施方法

2.1 圈舍建筑

考虑到肥育猪体质、对温度的需求以及农村实际生产需要, 将猪舍尺寸定为20 m×8.64 m;考虑到重庆的气候条件, 猪舍的屋顶采用5 cm厚彩钢瓦 (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建材) , 泡沫板密度至少为10 kg/m3[建筑学上习惯用导热系数区别, 规定λ小于0.23 W/ (m·K) 叫做保温隔热材料[2]]。猪舍采用敞开式, 两端有山墙, 沿纵向方向上有0.9 m的矮墙。地面坡度2%, 排粪区与休息区之间有明显梯度, 排粪区宽1.5 m, 低于休息区10 cm, 内部圈栏采用活动式金属栏, 可以有效地调节尺寸, 适应不同阶段的养殖要求,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筑模式相比于规模化场的封闭式更加实用, 相比于农村的简单式更能保障猪只优良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2 单圈养殖数量

根据猪的好争斗的行为习性, 按照一贯的工艺设计, 即便保育猪合群也只能是将相邻的两窝合到一起, 从而减少猪只打架发生的几率[3]。“120模式”单圈饲养数量为60头, 理论上为6窝一栏, 这就要求在并栏的时候采取一些手段从而减少猪只咬伤发生的概率, 在并栏前可用市场上出售的“食用乳香型香精”喷洒在育成猪体表, 然后再并栏。“120模式”单猪饲养面积为1.2 m2, 不低于养殖福利要求。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的推广将减少传统的模式圈栏上的投资, 以往一窝一栏, 栏栏之间就有一堵隔墙, 现在只需要4~6个金属隔栏。

考虑到猪的种群性和生活习性, 养殖工艺设计过程中将保育猪、育成育肥按窝分群饲养。但是, 这种分群方式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场地, 虽然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但是对“120模式”的推广形成了阻碍作用。因为场地的增加及建筑材料的增加势必加重农民一次性投入的负担, 就更谈不上猪福利的实施了。

2.3 功能区划分

由于圈栏使用面积加大, “120模式”区域功能划分更加清晰, 整个圈栏可有效地分为躺卧休息区、采食区、饮水区和“公厕区”。猪只基本可以很好的维持各区的功能, 这样就有效的改善了猪只的生活环境, 猪体相比小圈饲养干净。功能区的合理划分, 极大改善了生产环境, 同时, 在猪栏内部装有玩具等供猪嬉戏的用品, 更加为其提供了福利条件, 保证其生产力的正常发挥。

2.4 采食方式

由于栏养量的加大, 整个猪群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自由采食保证了每头猪可以吃饱, 并且不为争抢饲料而打架。应激的减少必将调节猪的心情, 保证其生产力水平的发挥。

2.5 清粪方式

功能区的合理划分直接有力地支持了清粪方式的优化。猪“公厕区”的设立, 有效地减少了排泄区的面积, 增加了圈栏使用面积。由于猪只排泄位置的相对一致, 因而“干清粪”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劳动强度, 增加劳动生产率, 适合于农村以户为单位作为副业增加农民收入。

3“120模式”的优点

3.1 生态保护性更好、有力于农村沼气工程推广, 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120模式”可以加速农村沼气工程的推广工作。“120模式”清粪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地减少粪污处理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干粪可以直接用来堆肥, 用作农业生产的有机粪肥, 冲洗水、尿液及部分固体物质可以直接排入国家专项经费补助建设的沼气池中, 经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作燃料等。经过处理的粪污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 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理念, 更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3.2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120模式”基本按照劳动定额的需要, 在不影响农民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成为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肥育猪饲养期为100~110 d, 按照空栏消毒制度, 其1年内可以养猪3.12~3.41批, 按照农村猪价及饲料等基本可以创收8.9~9.7万元, 而“120模式”修建费用为5.2万元 (视建材价格)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农民工的返乡导致了农民收入降低, 劳动就业率下降。“120模式”的推广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下降。

3.3 猪生产力有效提高

“120模式”的建筑设计符合高温高湿地区肥育猪生存生产需要, 圈栏设计更加合理的组织了通风换气、灵活变换栏养量。同时, 功能区的合理划分为猪的生产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玩具的提供改善了猪的生活心情, 病弱猪饲养区的设置有效地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这些理念的应用都将有效的促进猪生产力的提高。

4 存在问题

“120模式”具有很强的实际性, 由于实验周期及前期方案设计上的考虑, 没有作饲料报酬、药品药量的准确记录, 后续工作中将加强这两个方面的纪录工作, 从而为生产模式的推广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

“120模式”既符合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深刻内涵的要求, 也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 同时保障了猪只生存的福利条件, 符合国际动物福利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震钟.家畜环境卫生学附牧场设计.农业出版社, ISBN7-109-02429-6/S·1575

[2]徐家保.建筑材料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2300960

福利模式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福利法定福利企业补充福利弹性福利机构福利

一、企业福利制度的发展概况

薪酬是维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福利作为薪酬的有机组成。由于其表现形式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所以福利制度改革在建立现代化制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普遍。特别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员工福利方面的情况更为特殊,因此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福利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对于员工来说,福利是一种“保健因素”,完善的福利制度虽然不能对其产生直接激励作用,但可以减少员工的不满意,提高员工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改善工作态度。此外,福利在稳定员工工作情绪、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减少员工流动率等过程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

弹性福利又称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因为它“提供了一份福利项目的菜单给员工选择,每一个弹性福利制所提供的选项都不一样”。这种福利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福利固定化、均一化、僵硬化的形式,创新了福利制度。

除弹性福利外,福利货币化和福利外包管理也成为当前各大企业经常采用的福利实施模式,然而比较起来,它们无论在使用范围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认可程度上都远远不及弹性福利。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福利制度,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保障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

二、我国传统的企业福利状况

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实力不高的情况下争取高就业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策略。企业中劳动者所得工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日常的食物、衣着、日用品的基本生活开支,而员工的基本生活又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政府要求企业提供各种福利来补充低工资所导致的收入不足。在劳动者的收入中,福利所占的比例很大,除维持日常开支的工资外,诸如住房、医疗、交通等全部由企业提供的福利解决,以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发放给职工。

“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对于社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上升,原有福利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国家的负担过重。由于要保证一定的就业率,企业内的冗员大量增加,在生产率不断下降的同时,企业的福利负担却在增长,而传统企业福利名义上是以企业的形式发放,但实际上却以减少上缴所得税的方式转化为国家负担。

2、劳动者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劳动者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在单位的级别、规模、所属行业以及劳动者在单位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与劳动者个人的贡献联系不大,这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3、福利和货币工资比例失调。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货币工资较低且差距很小,而福利又具有平均分配的特点,使得福利的激励功能几乎全部丧失,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4、企业发放工资的数量和标准完全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在没有自主权的情况下只能以增加福利来改善职工的收入水平,这使得“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更为突出。

三、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福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在劳动者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降低。现阶段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主要有法定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其中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法定假期,企业补充福利主要有企业年金、人寿保险、住房补贴、实物福利等。

目前,福利仍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福利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占员工工资总额的6%~10%。企业员工平均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的比例悬殊,国家强制规定的福利占据了很大比例。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依然是大锅饭形式,激励效果并不理想。这现种象的出现也是由于企业在福利设计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1、固守公平性原则,缺乏激励性。我国企业在福利设计上多存在平均化倾向,企业福利被认为是普惠性的,并不与绩效挂钩,久而久之员工认为福利就是企业付出的薪酬的一部分,是企业必须做的,因而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并导致企业福利成本攀升,更无法实现福利应有的作用。另外,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没有差别更谈不上激励。这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无益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福利项目设计单一,忽视了员工的不同需求。我国企业现行的福利制度大多是由企业单方面制定的,通常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员工便接受什么样的福利,福利项目完全由企业决定,员工的参与度很低。这种模式的选择能使制定的计划符合企业的利益、简化制定过程、提高决策的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员工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收入层次不同,对福利的需求也必定不同,因此设计的福利项目可能与员工的需求不太相符,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管理不满意,降低工作积极性。企业付出了大量成本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漠视员工福利,劳资矛盾激化。许多企业除了遵守对员工的法定福利外,对补充福利并不积极,甚至由于劳资双方信息与话语权的不对称,在法定福利的执行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员工利益得不到根本的保证。特别是在一些制造企业,由于没有重视员工福利,在出现工伤后也不负责任,直接损害员工利益,激化劳资矛盾,同时也让其他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好往往影响到劳资关系的和谐,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思路

1.搞好所有制改革,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这既是我们寻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企业福利制度改革必须首先突破的禁区。

在遵循“ 放权让利” 的思路下,国家和企业无法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的责、权、利关系,因而业自主权远未落到实处。国有企业负盈不负亏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利益分配格局能从根本上打破,必然出现企业福利一方面膨胀, 企业负担一方面加剧的现象。

由谷歌福利模式所想到的 第3篇

从世界各国来看,美国、日本、德国等非国有企业中的管理往往是采取各种福利模式,来吸引和为企业员工创造较好的发展空间。美国谷歌福利模式就是一鲜明的代表,其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或企业员工的非稳定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Google 目前被公认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它提供了简单易用的免费服务。谷歌的创业历程也非一帆风顺,其经历了14年的创业历程才达到今天的成绩,特别是2012年5月,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使得其企业发展更上台阶。

我们从谷歌福利来看,谷歌已经推出的员工福利包括:免费食物、免费剪发、高科技干洗服务、驻公司医生等。据福布斯杂志报道,谷歌首席人力官拉兹洛·博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谷歌除了日常大家所熟知的那些令人羡慕的公司福利外,还推出了一项“死后福利”:谷歌的所有员工在其去世后10年的时间里其配偶可以继续领取去世员工生前50%的薪水。除了领取10年的50%的薪水之外,过世员工的配偶在员工过世后还将马上领到股票奖金,过世员工子女还将领取每月1000美元的补助直到19岁(全日制在校生可领到23岁)。并且此项福利没有职位和任期限制,谷歌的所有员工都可以享用此项福利。

作为一家私营的股份制公司,谷歌福利变化也显示出市场经济竞争的动因。为稳定关键员工,谷歌曾花费高达1.5亿美元的股票,以留住涉及关键产品的员工森德·皮凯和尼尔·莫汉。授予中层技术人员如此高额的股票,谷歌的这种行为似乎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这样高额的股票一般只留给公司创始人。事实上,大部分IPO创始人得到的也并没有这么多,但这种福利模式或是谷歌能够持续发展壮大的内在因素之一。在前期职场网站Glassdoor对谷歌的115名员工进行了分析之后,这家网站称,谷歌现在的员工满意度超过了Facebook,尽管后者上市创造非凡奇迹。谷歌员工比Facebook员工更多地赞扬本公司的伙食、福利和额外津贴,工作时间以及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也优越于后者。

谷歌目前的模式或是其自身的代表,其他大型公司如丰田、苹果、Facebook、Twitter等均有非常好的福利政策或改进提升,这些正是这些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实现企业规模壮大的关键所在。

谷歌福利模式让笔者对中国目前民营企业的现状表示较大担忧。在中国,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民营企业发展有所提升,就业总人数与创造的社会财富非常之大,但许多民营企业对员工福利方面的漠视,使得不少企业兴衰成败转头空。

在中国,报考公务员热或因福利较好或稳定因素所至,而在市场经济国家,大量优秀私有企业的福利政策远超公务员。比如今年7月底,网络招聘创业公司TopProspect对过去5年建立的创业公司的公开融资数据信息等进行了统计,得出了如上结论。TopProspect数据显示,前雅虎员工共创建了15家创业公司,数量最多,但融资总额仅为1.26亿美元。前谷歌员工创建了13家公司,包括Foursquare、Tapjoy、 Color等知名公司,共获融资3.1亿美元,融资额排名第一。从创业者成功的原因来看,前工作单位的福利政策影响与发展经验是引导的重要因素。

福利模式 第4篇

关键词:儿童福利政策,福利模式,逆向思维,路径选择

一、儿童福利制度以及发展

1.儿童福利制度的概念和内涵。儿童福利制度包含儿童福利相关的概念界定、理论、法律和政策发展体系及模式,涉及了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儿童福利制度模式所展示出不同的供给主体和这些主体间关系。关注儿童的身体、精神、心理、社会活动的发展都是儿童福利制度服务的内容。儿童福利是一般性的儿童福利制度组成部分,儿童福利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狭义的儿童福利政策主要是围绕弱势儿童福利问题展开,2010年政府建立孤儿福利金制度以及专门出台纲要例举了弱势儿童福利问题,这些都是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努力发展。狭义上的儿童福利制度经常被称为“残缺性”或者“补缺性”保障制度,针对的范围是弱势群体儿童,例如残障儿童、贫困儿童、行为偏差儿童以及受虐儿童,对这些儿童提供收养和救助等服务。《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将儿童福利作为重要的儿童领域来发展,由此看到广义的儿童福利涉及了健康、教育、环境等方面,受惠主体是全体儿童。广义上儿童福利保障制度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潜能最佳成长的普遍服务。现代儿童福利保障制度是由立法部门和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福利政策的法律、法规等所谓的正式制度和以家庭、社区组成的非正式制度两方面。

儿童福利制度包括五个方面,儿童福利制度的目标、儿童福利的对象、儿童福利项目体系、儿童福利的资金和服务的提供体系以及提供儿童福利的原则①。

2.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1949年—1958年是萌芽阶段,这一阶段面向少数儿童如基础的教育、儿童保健、孤残儿童等。(2)1959年—1966年初步发展阶段,1959年开始我国在各地城市相继建立儿童福利院,安置收养孤残儿童,并把失去家庭的儿童纳入“五保”范畴,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了狭义上的儿童福利制度安排。(3)1966年—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儿童福利制度在这10年几乎处于停滞时期,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历史停滞阶段”。(4)1979年—1990年恢复重建阶段。我国此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儿童福利制度也随之走向正轨开始稳定发展起来。(5)1990年—至今改革探索阶段,1990年我国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福利事业与国际儿童福利事业接轨,进入了制度化建设时期。2013年6月19日,民政部下发《关于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江苏省昆山市、浙江省海宁市、河南省洛宁县、广东省深圳市等地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到2014年试点地区由4个增加至50个。

二、儿童福利制度的基础理论

1.国际责任理论。国家责任理论起源于古代希腊,是儿童福利理论中最核心理论。工业革命时期,在当代“福利国家”下逐渐完善,其理论是由于国家把妇女与儿童视为不具备完全民事能力必须受到保护的弱势群体。

2.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社交需求即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需求(esteem)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自我超越需求不作为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必要层次。

这几年发生的一系列儿童事件诸如校车事件、兰考大火事件、疫苗事件以及猥亵儿童事件都是围绕最低层次需求理论的保障性需求。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提供有秩序的安全保障环境。

3.权利理论和公平正义论。罗尔斯提出了公平正义论,认为社会环境是首要的公平,而公正社会的标准是取决于社会处境最底层人们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低,每个人应享有社会赋予的平等、公平、公正权利。就我国而言,大量的孤残儿童虽然具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却无法享有正常儿童的关心与爱护,这就需要社会提供公平正义来维护他们的同等权益。

三、国外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发展模式挑战及问题

1.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福利模式概括。发达国家的儿童福利制度逐步从20世纪之前的儿童救助开始发展到今天的儿童发展与参与型福利制度,由此形成了教养取向型儿童福利制度模式和社会参与整合型儿童福利制度模式两大类②。教养取向型儿童福利制度是社会救助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与提升,它囊括的范围是全体所有儿童,以儿童的启蒙教育发展为目标,以全体儿童为对象,不仅仅包括特殊儿童还包括了普通儿童。社会参与式整合儿童福利制度是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最高层次表现模式,是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产物,代表了欧美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发展的总趋势。儿童是积极参与家庭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中心。

伴随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变迁,在儿童福利制度中国家承担着主要的责任,由于福利的形式多样化,儿童福利制度随之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显示,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状况却与一国的经济GDP关系微乎其微,例如儿童福利制度发展最靠前的是荷兰、瑞典、丹麦、芬兰③。

2.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发展之路出现的问题及挑战。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社会福利体系是从“摇篮到坟墓”,从而肩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在70年代中后期带来了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政府负担沉重等多种社会经济方面问题,以普遍主义为原则的社会儿童福利满足了儿童的所有需求。然而儿童的所有需求与基本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福利刚性需求发展,普惠型社会福利并没有优化社会福利的调节机制。

(1)来自国家财政税收方面问题。国家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本国的福利化水平,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瑞典的高福利和高税收制度下,导致更多的人员劳动积极性降低,失业率剧增,经济发展迟缓。而福利化制度漫长的道路中不断受到经济变化的影响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调整。世界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的状况下极大限制了政府对福利系统的资助能力(Bertram Silverman,1980)这种状况导致福利制度变革。这些都反映了西方儿童福利制度的脆弱性,极大依靠了国家财政经济。

(2)服务从业人员的需求问题。全球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女性参加工作的数量增多,西方发达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福利化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服务保证妇女儿童的生活发展,儿童政策与妇女政策过渡融洽衔接,是此时社会发展儿童福利制度水平的需要,这样引发越来越多的服务资源和从业人员需求。现有的福利资源明显无法匹配儿童日益增长对社会环境的需要。例如日本和瑞典一些发达国家提前一年甚至更久出现儿童保育服务“排长队”现象。

(3)发达国家“儿童津贴”补贴制度与家庭价值冲突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在儿童福利制度中都存在“儿童津贴”这项内容,最初是在经济上缓解家庭育儿负担,然而家庭津贴的形式一方面是否会削弱女性经济独立,强化育儿是女性的首要任务弱化男性投身参与家庭育儿之中值得商榷,另一方面是否削弱从业者的劳动积极性都值得进一步探究。

(4)受惠主体的依赖性问题。过高的儿童福利产生了社会效应和成本效应的质疑,由于十分丰厚的儿童福利保障使得对儿童福利的依赖性增强,丧失了劳动群体积极性。虽然美国等一些国家已经在政策上做了调整,比如美国在2013年起对领取儿童福利金的夫妻年收入做了调整限制。但是这种受惠主体依赖性仍然存在,过分依赖福利制度是很多高福利国家在福利制度改革中调整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儿童福利现实性思考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五普”相比,老龄人口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而14岁以下的儿童却降至不到2亿,儿童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稀缺资源,只有充分的保证对儿童的投入,才能确保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儿童福利制度本质其实是国家承担无限责任,社会、国家和家庭相互衔接承担保护儿童的合法的最大权益,儿童利益关系着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利益。童年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必将依赖家庭、社会才能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儿童问题涉及了医疗、教育、家庭照顾以及社会保护等方方面面。现实中儿童的发展状况并不满意,妨碍其成长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监护。国家责任便在儿童群体的建立中发挥出来,体现其政府的职能定位。儿童福利政策由此构建与完善成为国家社会构建的一部分。

1.儿童权利方面。儿童权利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障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制度。首先,保障儿童的最大权利。儿童权利理应作为社会和国家的首要考量,然而保护儿童权利实行有其历史局限性,还有显著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差异。如以东方文化为代表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至上,从而轻视个人利益。同一时代的不同社会分层人们也会由于经济社会地位的差异对影响儿童生存与发展权利做出不同选择。儿童权利的实现在现实中必须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赖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完美融合。其次,平等保护。幼儿的保护不仅仅是降低婴幼儿的死亡率、营养不良和可预防疾病都是幼儿权利落实的主要障碍。目前现实状况下,强调平等保护维护儿童权利,有助于减少间接歧视。如存在的户籍歧视、性别歧视、非婚儿歧视、受艾滋病影响儿歧视、残障儿歧视等。

2.儿童救助方面。儿童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困境儿童和家庭的援助,儿童救助概括为私立救助、公立救助、社会救助三大类型,包括对困境儿童、困境家庭和家庭的经济帮助和服务供给,如对孤儿、弃儿、流浪儿替代性照顾和对特殊儿童群体的救助,对处于危险境地,诸如受虐和受暴力儿童的救助以及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的救助。儿童救助已经从“补救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由“生存救助”到“生存与发展全面救助”的方向延伸。目前在我国虽然对大病儿童、残疾儿童、弃儿、流浪儿童上有所救助,但救助面和救助程度都不足全面有效解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贫困儿童的卫生保健、教育、医疗保障涵盖面窄,保障性不够。2012年9月3日的《羊城晚报》数据显示:“我国贫困儿童患重病死亡率高达54%。”我国贫困儿童救助仍然处于责任主体不明确、救助对象不全、项目残缺、救助标准不高的基本生存阶段,而且我国的城乡和地域差异较大,违背儿童救助公平与普惠价值追求。

五、逆向思维下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模式及路径选择

1.逆向思维下,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模式。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儿童福利政策发展以及挑战,儿童福利制度和理论的更新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其结构性的调整转变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由美国的儿童福利模式特点看,采取了残补型儿童福利政策,把特殊儿童如贫困儿童、困境儿童作为对象,然而我国的福利政策现状是必须培养现实性的高素质公民,倘若一味地只照顾特殊儿童是无法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也违背了我国向普惠型为终极目标的儿童综合型发展的宗旨。其次,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儿童福利政策来看,很多国家和儿童福利政策与妇女发展政策衔接力度不够,缺少实际性操作细则,更无从谈及执行效果。逆向思维方式看,设想如果儿童福利政策服务协调了妇女照顾儿童后个人价值的实现,一方面提高了家庭中儿童生活被照顾的质量,另一方面利于社会稳定,更多的劳动力与社会中岗位相匹配,利于稳定,更利于经济发展。细节上,妇女产前工资的挂钩、再就业的培训辅导、回归社会的性别歧视在法律法规下的保护、育儿实践中政府和地方建立育儿咨询及服务体系等等。这些细节应该作为儿童福利政策向普惠型发展过渡的内容。再次,我国应设立儿童问题咨询管理机构。逆向思维下,设立此机构减少问题儿童,但必须规避以往一些国家曾出现的政府与地方协调问题,从专项费用审批和公共部门建立上制定一套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以免出现冗员繁重、费用浪费的现象。最后,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问题的挑战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立儿童福利政策必须提高福利政策的服务质量,只有建立收入差别补贴制度才能规避投入过大、避免造成受助家庭福利依赖症的形成。在美国因为公共部门庞大低效,结果造成贫儿社会排斥问题更值得深思借鉴。

2.逆向思维下,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路径选择。

(1)特殊儿童为重点突破。我国儿童福利政策首先着手在孤儿、残疾、困境儿童及家庭入手,保障其基本生活和生存权利。首先,以津贴的形式对特殊儿童基本生活作补贴,然而由于津贴等级不明确,补贴不到位,残疾儿童养育的持续性、救助性缺乏,导致了大量弃婴存在。现实中弃婴的存在又引发了收养问题,收养场所、收养手续问题等等亟待改进。除此以外,残疾儿童的康复方面需要有更专业的康复服务体系与之匹配。其次,对特殊儿童的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2014年“广州婴儿安全岛”事件绝不是偶然发生。起初我国于2011年6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第一个弃婴岛,为了避免弃婴身心再次受到外部不良环境的侵害,提高弃婴存活率为主要目的开始投入并试点,在几个城市推广。然而几个试点下来,一直到2014年广州事件后折射出我国对重病儿童医疗保险救助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大病重病方面,如何完善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医疗救助问题浮上水面。以国家救助、社会救助和家庭救助三个方面多层次相结合;以国家医疗救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和民间互助为辅提高儿童大病重病的救助服务。最后,在各种救助中管理机制和救助组织方面权责分明,责任共同承担补充,确保特殊儿童救助保障的实效性。

(2)特殊儿童过渡到普通儿童。

起先由于城乡之间巨大差别及长期的城乡二元分立结构形成加剧了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城乡儿童福利差异、儿童福利制度化的不平等。消除这些制度上的不公,近些年研究儿童福利政策的很多专家学者都从农民工、留守儿童开始。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以及童工和问题儿童出现,促进儿童福利政策由差异化走向适度普遍化。例如,由于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以户籍身份制度为标志对此种造成不公平制度的废除仍在讨论之中。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为儿童福利政策涵盖全体儿童并创造合理化、公平化的社会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户籍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方面着手缩小城市与ÁÁ乡村儿童保障差距,增强流动人口权益,实行各阶段教育和医疗生活保健水平的公平保障。现阶段我国儿童医疗水平还比较低,医疗卫生情况还比较差。图1所示部分国家和地区卫生设施使用百分比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差距。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壁垒未突破、保障机制未完备、法律保护未到位、行政上权责不明、服务方面教育与医疗等资源未能均衡配置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图1 资料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文网站

图2 资料来源:《儿童福利论》

(3)普惠型发展为终极目标模式。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过渡到普惠型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是从补缺或救助到普惠型发展,在儿童权利和儿童救助两方面都朝着普惠型转变。我国在2014年进行的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由起初的四个增加到50个城市和地区,这也是我国儿童福利政策转变的标志。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仍然存在,机制壁垒并未消除,推广全国范围的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还有很长一段路,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儿童福利政策还处在第二阶段,由特殊到普惠的融合衔接过程。图2为我国儿童福利政策保障体系架构。需要建立相对应的评价系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终极只有在制度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公平公开的法律保障下,才能实现对儿童权利诸如生命权和受教育权利等全面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晶晶.儿童福利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宋健敏.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王雪梅.儿童福利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4]陆士桢.中国儿童政策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尚晓援,王小林.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6]尚晓援.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7]杨雄.儿童福利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刘继同.儿童福利四种典范与儿童福利政策模式的选择.青年研究,2002(6)

[9]Brent Waters,The Family in Christia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福利模式 第5篇

就业与福利的关系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共同关注的主要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与政策意义。劳动就业为社会福利制度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社会福利为经济市场运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二者互为前提,相得益彰。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地方社区层面为劣势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降低社会排挤与社会分隔,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19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重新“发现”和“回归”社区,使社区就业与福利的关系成了社会、经济政策议程的一个核心议题。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回顾的形式,利用欧美学者与相关机构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欧美国家,特别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社区就业理论与政策模式,以便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方兴未艾的“再就业工程”提供一些相关的思想路径和实践经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业与社区就业

工业化、都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特别是“工资就业”和“失业问题”产生以来,就业问题始终处于欧美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议程的中心位置。(注:R.E.Pahl,“Introduction:WorkinContext”,inR.E.Pahled.,OnWork:Historical,Comparative

andTheoreticalApproaches,Oxford:BasilBlackwell,1988,pp.1-13.)就业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最灵敏的指标和晴雨表。就业状况还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影响社会秩序。商贸发达和经济繁荣为就业者提供稳定的工资收入,有助于改善就业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反之,商贸萧条和经济低迷势必导致企业大量裁员,产生庞大的.失业大军。不言而喻,无论在什么状况下,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都必然严重威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因而就业问题也就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就业问题的性质由社会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议题。(注:I.T.Sanders,TheCommunity:AnIntroductiontoaSocialSystem,NewYork:TheRonald

PressCompany,1966.)这种关系充分说明,就业议题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

社区就业既是个历史概念,又是个新的话题。概括而言,欧美国家的“社区就业”概念可以从三种角度理解:一是地域社区范围内的劳动就业活动,这是传统和古典的社区就业定义。(注:C.Kerr,LaborMarketsWageDetermination:TheBalkanizationofLaborMarketsand

OtherEssays,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7.)按照这种定义,凡是地域社区范围内的就业均可称之为社区就业。这种定义主要适用于1950年代以前的欧美国家。如果按照这种定义,欧美国家的社区就业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二是那些在劳动市场结构中处于次要和边缘劳动市场的就业,这是劳动经济学中盛行的二元劳动市场理论和经济学取向的社区就业定义。在某种意义上,这里的“社区”实质上等同于边缘或次要劳动市场,其基本特征是地方取向和低工资就业。这种定义主要盛行于1960年代欧美国家的反贫困之战;三是政府、企业、社区和福利组织在社区层面为难以就业的劣势群体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就业支持服务。(注:P.Doeringer&M.Piore,Internal&

论企业弹性福利模式探析与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弹性福利;模式探析;设计

弹性福利是指经营单位确定对职工福利的投入(通常积分形式)的前提下,由职工在福利“库”中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福利。与传统福利相比,弹性福利有利于经营单位整体福利支出减少,但福利效率和效用增强,而且更富人性化,有利于樹立经营单位的形象。但是实施弹性福利的工作量较大,而且也在物资和服务采购上缺乏规模效应。

一、企业弹性福利模式

1.附加型弹性福利

附加型弹性福利是我国企业最为普遍的一种弹性福利模式,是在现有的企业福利基础上,再根据员工需求提供其他福利内容,或增加现有福利项目的范围、水准,可供员工自由选择。如某企业的现有员工福利待遇为住房津贴、交通补助、带薪休假、保险等项目,为了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选择附加型弹性福利模式,根据不同员工的岗位、薪资水平,在此核心福利的基础上,附加增添了其他福利措施,如国外休假补助、知识培训、人身意外险等。附加型弹性福利模式虽然增加了员工福利选择的范围,但是由于企业提供的福利范围扩大而加大了企业相关作业的复杂程度,增加企业管理成本。

2.核心加选择型弹性福利

核心加选择型弹性福利主要是指“核心福利”和“弹性选择福利”,其中“核心福利”是企业员工必须全部享有的基本福利,而“弹性选择福利”是可以任由员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相对于附加型弹性福利,核心加选择型弹性福利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员工福利支出成本,对于员工不需要的福利项目企业可以省去,根据员工福利偏爱程度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和热情。

3.弹性支用账户

弹性支用账户是指企业员工每年可以从自己的税前收入中提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弹性福利支用账户,并由此支用账户购买企业提供的各种福利项目,这种弹性福利模式有利于员工合理避税,免缴个人所得税,无形中提升了员工的净收入。但是弹性支用账户的金额应于当年度使用完,不可留到以后年度使用,或是兑换现金,以现金形式发放,认购的各项福利如经确认不得留用。这就要求企业对每名员工的弹性支用账户的使用信息进行及时录入,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4福利套餐型

福利套餐型是指企业推出的各种福利套餐组合,每一组福利套餐的内容和优惠项目各不相同,综合依据企业员工整体的家庭成员、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消费水平等情况设置套餐组合,企业员工可以从中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组合。福利套餐型工作相对简单,但是企业员工的福利选择空间较小,不能随意更换福利套餐的内容。

5选高择抵型弹性福利

选高择抵型弹性福利是指企业以现有的固定福利项目为基础,再额外提供几组项目不同的福利组合,员工在选择时有三种情况,与现有固定福利相比,选择福利内容增加时,多出的金额应从员工的工资中扣除;选择福利内容与现有福利相当时,可以直接享有;选择福利价值低于现有的项目时,可以获得相应的现金差额,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该模式的弹性福利加大了工作的繁琐程度,但有利于员工择优选择。

二、企业弹性福利设计

1.核定企业现有福利成本

在实施企业员工弹性福利之前,应对企业现有的福利项目进行核定管理,精确核算企业应向员工发放的福利成本,面对当今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企业应重视福利项目的实施情况,综合考虑企业薪酬费用支出,提高福利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企业福利成本进行预算管理。

2.开展弹性福利需求调查

企业应开展弹性福利需求调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满足度,促使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发展。企业员工因所在岗位、家庭环境、年龄、学历、生活质量等情况不同,对福利需求及偏好产生差异,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员工来说,经济开始独立,同时面临着结婚、住房等问题,消费支出较大,偏好金钱性强的福利;对于婚后生子的家庭,生活重心主要以孩子为主,工作时间较少,他们更希望有更多的企业福利是为孩子而设的,尤其是女性,保留其工作岗位,并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对于中年员工来说,事业、家庭处于稳健、上升时期,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希望获得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因此希望获得培训、进修、岗位晋升的福利;对于临退休人员,则希望有个稳定、幸福的晚年,可以得到老年旅游、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福利。同时,应调查其他企业的员工福利待遇,保持企业在人力市场的竞争力。企业只有充分了解社会福利环境和员工的需求,做到量体裁衣,才能吸引、留着优秀员工,节约企业成本。

3.确定企业弹性福利项目

企业福利包括法定福利和弹性福利,法定福利是国家规定的必须向员工提供的,如保险,弹性福利是针对企业和员工自身情况设定的,根据弹性福利需求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管理,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满足员工需求,弹性福利项目确定时要进行详细描述,使员工充分了解福利项目内容。可将弹性福利项目分为金钱性福利、实物性福利、服务性福利、机会性福利,金钱性福利包括交通补助、住房补助、意外保险、供暖补贴等,实物性福利包括企业通勤车、工作餐、住宿、浴池等,服务性福利包括体检、心里咨询等,机会性福利包括岗位晋升、培训、进修等。

4.弹性福利项目定价

为了便于企业福利管理,可以设定福利点数进行定价,对员工的岗位、工作年限、绩效等指标进行福利点数考核,每项弹性福利都根据市场价格或一定标准折算成企业福利点数,便于员工进行选择。在弹性福利项目定价时,要形成内部竞争机制,对于弹力福利需求量大的项目,对外采购规模就越大,福利定价就越低,反正需求量少的项目价格较高,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5.确定员工弹性福利购买力

企业员工弹性福利购买力是通过福利点数的多少来确定的,这与员工的福利点数考核结果息息相关,如对职务大小、工作业绩、企业内部活动参与度等指标的考核,这样可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为了获取更多的福利点数,会积极参与公司组办的活动,增强企业业绩。同时企业也应适当控制员工福利点数的积累,降低企业成本,综合核定员工的弹性福利购买力。

三、企业弹性福利实施对策

1.分层次、分阶段推行

企业实施弹性福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细节问题,不容易被员工认可,企业应该分层次、分阶段推行,可以从年轻队伍开始实施,不断改进、完善弹性福利政策,最终获得全体员工的支持。对弹性福利实施实时监控,确保弹性福利预算的有效、严格、规范的实施,推进传统员工福利制度改革,提升福利发挥效率。

2.建立弹性福利合作企业

为了更好的为员工提供弹性福利服务,企业可以寻找服务热情、系统较为完善的弹性福利企业,通过大规模的福利采购,增加服务内容和质量,降低福利项目价格,部分企业可以同时与提供福利服务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双方互相提供福利服务,实现共赢的目的,使弹性福利服务更具针对性、更加优惠,提高员工福利满意度。

3.弹性福利外包

为了吸引、留住优秀员工,弹性福利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纳,但是弹性福利管理的复杂性,使得部分企业实施弹性福利外包,將企业弹性福利交由专业的福利事项服务公司进行管理,杜绝了企业构建福利管理系统引发的费用,增加了员工弹性福利选择的范围,提升了员工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但是企业弹性福利外包会引起代理问题,企业应加强外包风险防范,充分发挥弹性福利的功效。

四、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为了满足企业员工多样化的需求,弹性福利模式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吸引和保留优秀员工的关键。为员工提供灵活的弹性福利,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尊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奋斗、进取的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侍述伟.张秋野.企业弹性福利制度设计研究[J].北方经贸,2014,(6):226-227.

[2]潘璇.杨光明.孙莉芬.朝发树.企业福利计划模式设计与选择的倾向性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2):39-47.

福利模式 第7篇

台湾双连新庄社会福利中心, 总建筑面积为2092.41m2, 地下1层、地上4层。其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长期照护与医疗, 中心提供包含复健科诊所、日间照顾中心、小区照顾关怀据点、居家照顾服务、到宅沐浴车、营养餐饮及专业的长期照护咨询。此外, 还积极开办相关教育训练和小区大学的课程, 让居民能终身学习, 持续提供多层级连续性的服务, 将双连的精神在新庄传承。

造型引用教会的代表图像

新庄副都心区域内住宅与商业大楼陆续兴建, 居住密度与日俱增。为使该项目能在周边快速发展的小区中展现个性, 建筑造型引用双连教会耶稣帮门徒洗脚的代表图像, 反映谦虚的精神与服事的态度, 并将此精神带入建筑立面, 创造出兼具造型与功能的折板。

布局规划为连续性的开放空间

基地面宽17.4m, 深72m, 配合副都心都市计划, 面前分别退缩15m的人行步道、景观绿廊以及顶盖型无遮檐人行道, 街廓间形成连续性的开放空间, 使邻里间能有更多的互动, 让建筑物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

1~2.夜景图

3~5.室内设计

6.电梯厅

7.治疗花园

8.卫浴设施

空间规划一层为复健科诊所, 二、三层为老人日间照顾中心、四层为附设厨房及餐厅, 包含老人餐饮外送、亲临访视、电话问安、健康促进及居家照顾等服务, 为居家及区域性的照顾服务中心。

二层及三层露台设置治疗性花园, 并紧邻每个照护单元, 可提供观赏、栽种、游走功能。醒目的座椅可围坐谈话, 花台设计考虑到了轮椅使用者, 花台高度仅90cm, 底下无遮蔽物, 轮椅可推进花台下方, 方便直接动手种植花草, 使长者或行动不便需使用轮椅者也可在友善的环境协助下, 达到亲身体验的疗愈效果。

9.建筑外观

10~13.室内空间

四层景观餐厅规划有大面积的开窗, 有效结合室内外空间并延伸餐厅视野, 为长者提供舒适明亮的用餐空间;而餐厅设有1间大厨房, 除满足日常用餐所需之外, 还可为居家养老长者提供用餐服务。

立面开窗融合室内外景观

立面开窗分割位置避开视线高度, 有效融合室内外景观。西向无开窗, 且设置厚墙, 配合邻栋间隔留设, 有效防止西晒。建筑正面垂直铝隔栅外悬挂十字框架, 并辅以背光源, 使人自然仰望。

福利模式 第8篇

1949年以来, 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发展, 福利机构自身的弊端以及实践中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失依儿童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的限制

首先, 从生活在福利院的儿童自身角度出发, 福利机构的集中性让他们缺少正常的家庭关爱。其次, 从儿童福利院的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分析, 为了追求整体环境及基础设施, 必须选择占地面积较大的地方, 又由于经费的限制只能选址在处偏僻的地方, 而院内的孩子没有必要的手续与安排是无法出行的, 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像牢笼一样折断了他们的翅膀, 禁锢了他们的思想, 阻断了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进程。

(二) 福利机构在运作中的弊端

第一, 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专业化水平较低。因为许多工作人员是在社会上临时招聘的, 不具备专业知识, 可能会出现对收养儿童的虐待和疏忽行为。同时由于福利院儿童中的特殊群体———残疾儿童占据相当比重, 缺少医师、心理辅导师等儿童福利机构的专业工作人员的问题更是尤为突出。第二, 工作人员不足。就目前的中国福利院现状来看, 工作人员对于需要照顾的孩子来说是供不应求的, 经常是一名工作人员要同时兼顾多个儿童, 儿童由此而得不到完全的呵护。第三, 内部管理松散。民政部门采取的是“直属、直管”的管理模式, 导致这些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 内部管理和服务水平始终难以提高。

(三) 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近年来, 因为失依儿童的增多, 儿童福利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职工队伍的扩大成为必然, 国家在资源配置和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优惠, 但是在其他的融资渠道发展缓慢的大环境下, 政府财政的压力仍在不断增大, 财政支持日渐捉襟见肘。

二、我国家庭寄养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综上可以看出, 传统的福利机构养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探寻比它更加合理与完善的其他方法成为了政府及学者的目标和方向。经过几十年的探究, 国外日渐成熟的家庭寄养模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角:家庭寄养, 即foster care, 是一种由社会儿童福利院机构, 以一定的法定手续使孤残儿童, 进入那些愿意对他们提供家庭照顾责任的家庭实施养育的模式。

我国民政部颁布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民发〔2003〕144号) , 为中国家庭寄养模式的运行提供了立法依据与指导。所谓孤残儿童家庭寄养, 是指由政府出资, 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 由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 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自上世界90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安徽、山西、四川等地实行家庭寄养, 至今已20余年, 根据我国实践分析, 较传统福利院寄养模式, 家庭寄养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寄养模式为失依儿童提供家庭温暖

在人的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人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童年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和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对其以后的社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家庭在这一时期正好担负着最主要的教化责任。而且,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 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儿童通过耳濡目染的家庭生活, 以及对家庭生活中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规范的身体力行, 在潜意识中培养了其社会角色意识, 为其以后更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

(二) 家庭寄养为失依儿童创造了健康的交际环境

福利院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儿童在其中所接触的人相对固定和特殊, 没有普遍性, 这将导致其在认知上的不完整, 一成不变的交际圈也可能影响其性格的形成。所以, 他们必须提前面对社会, 与同伴交往, 而不是仅局限于福利院的伙伴。同伴交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和人际交往, 对于儿童融入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寄养模式为失依儿童创造了健康的交际环境, 还原社会交往本来面目, 让儿童在交往实践中学会解决同伴交往的冲突, 进而不断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 进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 家庭寄养同时为失依儿童和寄养家庭带来情感依靠,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办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与寄养家庭签订寄养协议, 也可以授权家庭寄养服务机构与寄养家庭签订寄养协议, 明确寄养期限、双方的权利义务、寄养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等。可见, 寄养是由家庭与政府民族部门或授权机构协议决定的, 即是寄养家庭的意愿和需要和政府机构的双向选择, 实践显示, 接受寄养的家庭大多是经济状况良好, 感情热切却无从投放的家庭, 将失依儿童寄养于此类家庭中, 能够为这个家庭带来活力与情感寄托, 而此类家庭也能够很好地照料寄养儿童, 在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给予孩子较全面的关爱, 从而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家庭的和谐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除此之外, 也有利于社会善良风气的形成, 培养被寄养的失依儿童内心的感恩情节, 为他们将来回馈社会提供了动力。

三、对我国家庭寄养模式的问题与建议

我们欣慰地看到家庭寄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的同时, 也应该客观发现其中的问题和发展空间:

(一) 对寄养家庭的选择应严格

家庭寄养失依儿童的动机千差万别, 在招募寄养家庭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应做好严格的审查工作, 对申请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审查, 明确只有能够为儿童提供全面关爱的家庭才予以应允, 对于那些试图通过寄养途径增加个人收入的家庭, 坚决予以去除。同时, 在协议中应当明确寄养家庭的责任, 只有在事前做到严格的筛选, 才能保重家庭寄养的质量, 实现保护儿童的最终目标。

(二) 发挥政府监督职能与宏观调控作用

由于家庭寄养是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服务工作, 其整个过程都将涉及儿童的切身利益, 因此, 整个工作的规范化与监督机制的配套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主动性, 制定相关工作办法, 定期对寄养工作的进行进行专业评估, 从儿童的体质状况、教育、心理、智力等全方位评估, 及时掌握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真实生活状况, 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正和专业指导, 以此保证家庭寄养模式的健康运行。

(三) 明确寄养经费承担和去向

《办法》明确规定寄养由政府出资, 纳入财政预算, 寄养经费应当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 予以合理发放。在寄养协议中, 也必须明确寄养经费的数额和去向, 该经费必须用于儿童的生活所需, 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 不得用于寄养家庭其他人员。

四、结语

家庭寄养模式对于中国而言, 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 并且, 现实生活的变化万千, 是法律所不及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累积经验, 把握规律, 才能期待更加全面的法律予以完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福利机构养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具体涉及福利院的机构属性、人员配置、资金来源以及在其中生活的失依儿童的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 论证了传统的院舍养育方式向福利社会化演变的必然性。而后进一步结合国内外的家庭寄养模式发展现状, 探究其在我国的实行的合理性, 从而切实保障失依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每一个失依儿童都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关键词:福利机构,失依儿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

参考文献

[1]刘继同.院舍照顾到社区照顾:中国孤残儿童养护模式的战略转变[J].社会福利, 2003 (10) .

[2]张红霞.当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问题[J].社会福利, 2003 (12) .

福利模式 第9篇

一、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预算约束一般要最大化政策支持的社会福利,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福利与农民的保险需求有着密切联系。农业保险补贴的额度与补贴后的福利都直接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发生必然联系。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需求明显不足, 具体分析主要有一下原因:

首先, 对于农业保险费率的规定比较高, 这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明显不符, 很多农民承受不起高额的保险费。对于保险费率的规定, 高成灾率以及农业风险较为复杂的地区, 如西北一带, 山西、陕西等地的保险费率通常比一般地区高;其次, 农业保险的险种设置不科学, 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户的有效需求, 较为单一的险种设置使得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降低;再次, 有部分农户抱有严重的侥幸心理, 认为农业保险可买可不买, 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极为淡薄;最后, 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不高, 即使购买了农业保险, 农民对这种补偿收入的预期也非常小。这些因素使得农业的保险需求不强。

二、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的主要因素

1. 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我国农业发展中缺少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与补贴机制, 目前采用的财政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财政补贴模式、区域性补贴政策以及差异性补贴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这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费的构成部分由中央、省、市和县四级财政共同出资, 对于财力欠缺的地、县要负担这部分保费有些难度, 所以, 不少实力不充足的地区不愿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此外, 贫困的农户也没有承担保费的能力, 缺少投保扶持机制使得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发展缺少合力。

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我国许多地方缺少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长效机制。自从我国选取部分省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 政府开始对参保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然而, 这种补贴政策的实施给地方的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 而中央的扶持政策并不明朗, 灾难性补贴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并没有形成, 当发生自然灾害, 地方财政却不能够妥善处理, 出现赔付不起的窘境, 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户参保的热情与积极性。

3. 财政补贴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财政收入也是相差悬殊, 尤其是农业县, 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能力十分有限, 这使得财政补贴很难落实到位。尽管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有利于国家和农民的好事, 但是要真正的落实到位, 就需要做好相关的资金配套项目, 如果地、县级财政没有能力支撑, 最终会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因此, 受到财政力量的制约, 很多基层政府没有将财政补贴落实到位, 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前进步伐。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

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更进一步明确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相关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对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对此, 中央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的预算力度, 扩大补贴的比例, 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具有区域性、独特性的保费补贴模式, 如要加大林业保险、经济作物保险和渔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此外, 要建立保费扶持机制, 对贫困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投保实行扶持和激励政策。

2.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服务质量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信息渠道来源相对有限, 对农业保险更是缺乏必要的了解, 导致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比较薄弱, 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 相关部门必须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 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通过农民喜闻乐见方式和渠道对相关政策和条文进行宣传, 逐步培养农民的保险意识, 使农民能够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在稳定和恢复农业生产、保障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提高农民参保自主性与积极性的同时, 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参保率的不断提高, 例如, 各保险公司要对基层服务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只有做到了深入基层, 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 才能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3.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与作用,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现现状来看, 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自身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地位和职能, 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 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首先, 由于全面性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建立, 为了明确农业保险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地方政府要制定农业保险的地方法规, 并对实施条例进行完善, 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规则和运行机制, 避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过度起伏。此外, 政府部门还应当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发展模式进行引导, 提高农民和经营机构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是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国家需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和福利补贴的客观需要, 对农业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和发展, 通过农户支付能力的提高和风险意识的增强来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同时,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与作用, 引导农户之间多加强合作, 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的程度, 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 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这对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娜加.广东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前沿, 2011 (17) .

[2]伍艳.论农业互助保险制度的构建:以广东为视角[J]南方金融, 2011 (3) .

[3]罗向明.农业保险的模式变迁:从商业保险到政策性保险—以广东农业保险发展为例[J], 2011 (2) .

[4]周佰成, 臼雪, 辛佐智.部分国家发展农业巨灾保险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12 (3) .

[5]魏华林, 吴韧强.天气指数保险与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J].财贸经济, 2010 (3) .

福利院儿童福利档案工作实践及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福利档案,实践

近年来, 随着政府加强对儿童福利院事业的重视, 在其管理中逐渐建立起儿童福利档案, 并将儿童福利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 并配备儿童福利档案工作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为了能够不断促进福利院儿童福利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做好档案的管理、开发的相关工作, 从而能够使儿童福利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加强宣传工作

福利院领导的态度对开展儿童福利档案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其工作质量、工作效果等有重要的影响。在一些福利院中, 领导尚未认识到加强儿童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认为儿童福利档案管理仅仅是及时将档案信息归档, 不丢失和损坏档案就可以。这种不严谨的工作态度, 往往导致其在管理工作中对儿童福利档案管理的重视不够。因此, 需要加大对儿童福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 要使福利院的全体员工都增强儿童福利档案的管理意识, 能够使儿童福利档案管理走向社会。首先, 要对福利院和政府的相关领导进行重点宣传, 要使其能够对儿童福利档案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 并能积极转变其管理态度, 改进档案工作的现状。其次, 对儿童福利档案管理进行专项宣传。最后, 要充分利用当前社会中的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地宣传, 从而能够使人们了解到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二、对档案的归类管理进行规范

儿童福利档案管理要在原本的档案收集、整理、立卷以及归档历史积累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现代档案资料管理的需求, 对其档案归类管理的程序进行规范化、标准化, 从而能够使其能够对档案的管理、移交工作进行规范化处理。在实践的过程中, 还要求相关档案管理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地总结工作经验,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 并能积极地改进工作方式。例如, 可以对福利院的档案网页版本、版面进行优化, 将儿童福利档案网上归档增加到档案网页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 对其工作的范围、内容进行扩充, 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料实现其效用与功能。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

为了能够使儿童福利档案资料更加完善, 在原有的儿童福利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 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率, 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儿童福利档案社会信息系统, 能够对儿童福利档案进行一体化管理, 从而实现其整体优势。可以在儿童福利档案中建立合并档案与联合目录, 从而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这也是我国实现社会性的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因此, 在儿童福利院档案管理工作中, 首先要求对该福利院内的所有档案进行清点与整理, 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对其进行整合, 对档案中的题名、类目进行规范, 为不断加强福利院档案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福利院的相关网络系统的技术人员, 还要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 主动对一些分散在各个科室和人手中的儿童入院的档案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 还要加强同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 能够给予一定的指导。此外, 还要加强档案信息反馈工作, 能够对儿童福利工作的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 并对其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 将其中有价值的档案资源收集并归档保存。

四、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福利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直接参与到儿童福利档案管理工作中的, 因此, 其专业素质的高低也会对儿童福利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福利院的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在其工作中能够高度负责, 并具有高度的政治警惕性以及组织纪律性, 在其工作实践中还能针对其存在得到问题, 积极地思考与探讨有效提高儿童福利档案信息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的措施。这就要求福利院能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 从而有效地提高福利儿童的管理水平和档案利用效率。首先, 可以加强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管理知识的培训, 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 还可以组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 能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学习先进的经验。最后, 福利院也要关注和支持档案管理人员, 可以从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进行支持与关心, 尽量减小其工作的顾虑, 从而能够使其专注地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儿童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 儿童福利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与繁琐,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福利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就需要福利院能够在其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并对其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与完善, 从而为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靳林德.儿童村工作对构建“大儿童福利”制度的思考——以北京儿童村工作实践为例[J].中国民政, 2011 (5) .

[2]刘伟.对儿童福利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牡丹江儿童福利院为例[J].黑龙江档案, 2012 (6) .

那些叫做福利的福利 第11篇

“内部版”《非诚勿扰》

游戏公司加起班来都是没日没夜,造就了一大批工作狂+宅男=光棍。上海一家游戏公司为解决这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借鉴了时下非常火爆的相亲节目的做法,上演了一出“内部版”《非诚勿扰》。HR部门邀请近百位窈窕佳人,与众经济适用男联谊。现场有吃有喝,美女如云,速配成功者还有机会获得精心准备的奖品。据说文案是这样写的:这是一部属于我们的恋爱白皮书,相遇、回眸、牵手,有时爱情就那么简单。联谊将不定时、不定期、不定式举办,非诚勿扰。

升级版

员工恋爱有现金奖励

厦门有一家公司老总多次强调,只要公司内的单身员工在年内找到另一半,年终奖加领500块。理由很简单,幸福就是生产力。“有了另一半工作就会更有动力,更能安心工作,更有责任感。”公司员工对老板的良苦用心领悟得很到位,“尤其是男的,有了女朋友后压力就会比较大,要赚钱要买房,自然渴望薪水多奖金多,那就要靠认真努力工作了。”

你的健康公司在乎

最有安全感的救助福利

Cisco公司有一项非常特别的福利项目,就是由一家医疗服务机构提供24小时的紧急医疗救助。保证员工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享受全天候的安全保障,服务内容甚至超出了医疗保险的范围,包括急病和社会不安因素、人身意外等构成的危险等。员工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通过打对方付费电话获得帮助。

比免费健身更多

亚健康肆虐职场,公司开设免费健身课、免费瑜伽课也不新鲜了,为了方便员工早锻炼结束后直接到公司上班,有公司老板下令在公司洗手间隔壁辟出了两间淋浴室。淋浴室装修得跟四星级酒店的卫生间差不多。除开淋浴房,还有吹风机、梳妆台,洗完澡,员工大可以慢悠悠地吹干头发再上班。

升级版

心理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贴心的失恋假

如果企业有员工失恋了,就可以获得5天的“失恋假”用来恢复情伤。上海市某企业推出的这样一条新福利,让不少员工感到既新奇又感动。有员工表示失恋后的一周是最难熬的,与其工作时焦躁抑郁,不如趁5天假期散散心、或在家静养、或和朋友玩闹,会恢复得更快。失恋假在网上热传的同时,一份最易失恋职业排行榜新鲜出炉。首当其冲的是咨询公司。由于过着“旅行箱永远处在备战状态”的日子,此行业的人员荣登榜首。

过犹不及版

尴尬的离婚假

有员工爆料,他工作的公司尝试过“离婚假制度”——员工离婚了,和结婚一样,可以休假一个星期。起初,员工觉得公司领导是一片好意:离婚即使不值得庆祝,也有一点和结婚相似——很多琐事的打理需要时间。然而,福利出台了,公司有5个人离婚,但没有一个人提出申请。为什么?享受了此种福利,等于主动将自己“已经离婚”的消息向公众宣示,而离婚又不是什么好事情,谁愿意大肆宣扬呢?

够福利吗?你

最“高”的福利

前段时间我国低空试点开放,有公司老板便想把企业中层的年终福利改成学开飞机。得知报考一个私照需要13万元左右,没有超过年终福利奖金范围后,老板当场就拍板下单。这家公司给8位中层主管都报了名,预计总共花费百万元。此项福利的“高度”、境界、预算,都好“高”啊。

相形见绌版

福利?广告?傻傻分不清楚

“欢迎致电XX传媒公司,日本知名广告创意品牌,电话正在接通中,请稍候……”这个“个性化”的彩铃正是一家日企给一位签下大单的员工的福利。该公司员工一致认为,这个“彩铃”广告的成分大于福利。“或许它的好处就在于证明我还在职,然后告诉打电话的人没打错电话。”“被福利”的当事人调侃说。

集体婚礼公司出钱

但是!

网友Anson是一家知名外企的员工,她所在的公司可以为员工举行免费的集体婚礼,四个家属的餐饮费、场地、司仪、化妆、服装等费用全都公司出。不过Anson口中的这项豪气的福利这几年来却没有人“消受”过。原来这项福利还有个附加条件——新人们当天要到企业旗下的5个子公司绕一圈,“被游街”、“被观望”,太可怕了!

编 辑唐婷

福利模式 第12篇

动物福利不仅限于向动物提供基本的关怀、食物和水,对动物福利负责还意味着采取各种方法满足动物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且保护它们免受来自人类的不必要的伤害。为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制定了动物运输、屠宰、疾病控制、科研等诸多方面的动物福利标准。中国既是畜禽养殖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成员国,动物福利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将对中国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

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动物福利发展的水平有待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动物福利教育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基础较为薄弱。即使在兽医专业教育领域,也没有针对在校学生及行业从业者的动物福利统一教材及相关培训项目,大大阻碍了动物福利推广的进程。

上一篇:你教学方法下一篇:资本市场瞩目创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