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2024-07-25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精选7篇)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第1篇

1 大学物理实验传统教学特点

1.1 教学目标内涵丰富应用面广

在高科技时代, 大学物理实验的方法、思想、仪器和技术已普遍应用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掌握物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使大学生在物理领域受到训练, 使大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大学生实验能力、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这样, 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验素质, 为今后大学的各学科实验课程打好基础[1]。

1.2 大学物理实验的实践性和受益面

大学物理的实践能力, 是人们主观具备的条件, 它可以对客观存在的因素进行改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表现为:学习观察、操作控制、创意设计、继承借鉴、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反馈论证能力, 等等。在大学物理实践过程中, 大学生的思想受到网络影响, 一定会受到不同意识的支配, 因此对大学生来讲, 一定要学习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好奇、质疑、批判、演绎、归纳、创新等方法,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物理实践中得到提高[2,3]。

大学物理实验是大学生在理工科院校设置的必修课, 通过大学生的学习, 可以提供实践的平台,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精神。通过大学生的学习,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必将促使大学生能力的普遍提高[4,5]。

2 结合“卓越计划”提出的新教学模式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提出了从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方法环节着手的改进措施, 逐步提高培养质量, 增强“卓越计划”实施效果。

2.1开放式教学模式

对于新世纪的高校实验教学, 如何使物理实验教学开放是一项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狭义的开放具有一定的空间。广义的开放, 是整个物理实验教学层面的开放。这种开放, 不仅使物理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开放, 这种开放, 也是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部开放。高校的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证明, 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是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 教师辅助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通过采用启发或借助计算机技术, 来提高大学生的设计思想、物理方法、仪器的设计原理和技巧, 可以针对大学生实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优势表现在如下方面:

A.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 体现了高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是培养大学生的模式成为多元化需求的切入点。

B.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 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学生通过自选实验项目、实验时间, 就可以自主进行选择实验项目, 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实验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可以使开放式教学将“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的模式。

C.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 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和科研素质能力提高、培养。

2.2 教学设备现代化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备, 是根据新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而确定。大学物理实验增加投入, 优化整合, 推陈出新, 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必须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 这样就必须培养大学生掌握现代实验技术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是大学物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逐步改进和完善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方式和手段, 是制作、开发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成为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手段。

3 结语

本课题依托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结合实验教学实践,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推进改革深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 都未必是完美的模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教育环境去建构和设计, 以期发挥教育功效。如何走借鉴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道路, 加强实验室学习, 工作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资源, 是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摘要:从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出发, 对我国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调研, 通过调研结果, 阐述了新的教育理念, 并探讨了物理实验室的建设, 研究了传统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大学生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 提出依据知识发展和升华自主的创新精神, 使教学改革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卓越培养计划,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红, 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1998, (05) :37-40.

[2]张宪刚, 张克非.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J].大学物理实验, 2004, (09) :85.

[3]张勇, 邢红宏.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01) :89-91.

[4]许桂清, 张军朋, 许江霞, 等.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学习现状调查及自我评估表的应用初探[J].大学物理 (教育专刊) , 2006, (04) :32-35.

清华大学卓越计划工作汇报 第2篇

(2010年6月-2011年6月)

清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实施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点提高工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具有“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等多类型的卓越工程师潜质的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领域后备帅才。

一、目标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社会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初步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一直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工科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2/3,工科各院系的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总体上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010年6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后,在去年7月8日历时一年的第23次清华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顾秉林校长在闭幕会报告上明确部署:在工程学科方面,要以“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研究和推动新时期我校工程教育改革,持续保持我校的工科领先优势。为此确立了新时期清华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即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多类型卓越工程师。

二、主要举措与进展

(一)举措:建设“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点面结合,重点推进了如下工作:

在“点”上,面向“四个型”,重点支持一批工程人才改革项目。例如:“清华—伯克利全球创业项目”、“工程物理(新能源)实验班”;工学和管理硕士双学位,培养复合式“管理型”工程人才;国际硕士学位,培养“国际型”工程人才。

在“面”上,实施以“强化通识,提升能力素养”为指向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改革。(1)公共基础课体系改革,加强英语、数学、中文、人文素质等培养环节,加强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2)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改革,建设挑战性示范课程,提高课程挑战度和师生互动,规范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加强本硕统筹地安排专业学习。

(二)工作进展:

1、成立了校级组织机构

成立了校级领导小组,顾秉林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学校各部处联动的校级工作小组;成立了校级专家组:领衔校级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校内15名专家,校外20名(其中校友10名,非校友10名)。

2、发展了21个试点院系 2010年6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首批试点专业及其方案(6个院系:建筑、土木、电机、精仪、化工、软件。2011年4月,提交了专业审查报告。2011年4月,向教育部申报了第二批试点专业及其方案,覆盖学校所有工科院系,达到21个院系,即:工物、工业工程、环境、微纳电子、材料、机械、汽车、自动化、热能、计算机、电子、生医、水利、航院、建管。

3、申报了1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0年12月,向教育部申报了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院系:建筑、土木、电机、精仪、工业工程、软件)。2011年5月,向教育部申报了第二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个院系:材料、机械、汽车、热能、自动化、计算机、水利、环境、航院)

4、调研

邀请试点院系,组织专题研讨会3次:(1)2010年6月,召开“教育部卓越计划”座谈会,交流实施方案。(2)2010年12月,召开“卓越计划”工作进展交流会。(3)2011年1月,研讨推进我校“卓越计划”学生国际化培养工作。

2011年3月,教务处带队,组织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院系,出访台湾,访问了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和成功大学,针对工程教育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5、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2011年1月至今,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方案、实现矩阵、教学大纲。落实并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加强标准与方案之间的逻辑性。强化国际化培养(增加英语必修学分到8个学分,全文授课、派出计划等)。明晰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内涵。

2011年1月14日,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会。2011年2月25~26日,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会。下发《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意见征求稿)。发布公共基础课类型学时方案;交流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计划;明确修订工作程序、阶段任务、时间节点。

在“意见征求稿”中,学校要求院系逐步建立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定期评价和修订程序。即各院系要在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研究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制定课程设置总体方案,审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应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就调研情况、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支持条件等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学校将组织对全校各专业培养方案的专家评审。例如,在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精仪系调研MIT、UC Berkeley、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浙大等的培养方案;土木系、建管系设计了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调研学生、系友、所有老师的意见。

2011年6月22日校级对各院系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评审。评审的主要内容:培养方案修订是否达到要求;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和该专业的特点;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否明确;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是否密切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总学分适当性,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合适性等等。

三、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 跨院系案例:清华-UC Berkeley全球技术创业项目 以培养“四个型”的工程人才培养为指向,学校鼓励和支持了一批符合工程教育方向趋势的改革项目,培养学生研究、管理、创新和国际化的能力。

以UC Berkeley工学院邀请清华面向理工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共同举办“清华-Berkeley全球技术创业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由经管学院教师牵头,通过培养方案(知识+技能+实践+资源;知识:5个学分的课程,其中二门必修课+二门选修课;技能:创业计划开发;实践:30多位创业导师,其中以清华和Berkeley的校友为主;资源:2个创业基地和12个创业投资公司)与国外著名高校合作开发与教学、团队工作、各小组创业导师、合作伙伴等环节,培养工科学生研究、管理、创新和国际化能力。下图给出了培养四个型的示意。

Innovation 1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MARKET/INDUSTRY Research 图1研究、管理、创新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该项目第一期录取本硕博46名学生,分布工科院系8个工科院系;第二期录取了50名学生,49人来自工科院系。参加了“5th Annual Intel+UC Berkeley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Challenge”,获得创业计划大赛两个冠军。

案例二 院系级案例:土木工程系培养方案修订-着重培养“四个型”

培养方案修订举例:(1)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将第7学期课程调整为前8周完成,保证后续企业实习和科研实践。本科实习实践环节共计42周,其中24周为毕业设计前的企业实习或科研实践。(2)研究型:开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因材施教研讨课”,采用灵活的导师制。(3)管理型:在课程设置上实现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无缝衔接,新增了一门管理类课程和一门法律类课程。(4)创新型:增加Project类选修课程。(5)国际型:增加英语课程必修8学分,新增全英文授课课程:建筑材料(英)。(6)明晰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学分要求由180降至170。

制定了校企合作培养规范:经过与多家企业讨论和修订,形成了: 《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合作邀请函》、《清华大学——***企业校企合作指南》、《清华大学——***企业 校企合作协议(模板)》、《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标准与管理规范》、《实践教学成功案例集》等整套文档,为提高合作效率,规范合作模式,保障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已申请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初步建成了国家级、学校级和学院级等多级的实践教育基地体系。

案例三:派出计划

再以学校派出计划为例,学校不断加大了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力度,提出并着手实施了推进面向世界的学生培养平台建设目标,明确提出在今年清华百年校庆时,30%的本科生(每年1000名左右)具有海外经历。通过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海外暑期课程、暑期实验室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比赛等多种形式,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境外学习机会,搭建长短期项目相结合,学期派出与暑期项目相衔接,专业课程及文化交流并举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项目策划过程以国际合作项目为支撑,以校际合作资源为支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支撑。本科学生海外教育项目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成建制的效应。2009年本科学生参与海外教育项目人数近850人,2010年首次突破一千人,达到1030人左右。

四、体制机制保障

学校在体制机制方面也提供了如下保障:(1)十二五经费已做出规划,向卓越计划试点院系倾斜。(2)明确了工程硕士名额,向卓越计划试点院系倾斜。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第3篇

[摘 要]教师、学生及教学组织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卓越计划”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简要介绍德国大学的教师、学生、教学组织方式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卓越计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卓越计划;德国大学;教师;学生;教学组织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15-02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福建工程学院是第一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我校“卓越计划”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2012年,笔者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进修期间,对该校大学生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等特点印象深刻。对此,笔者深受启发,该校的教学系统有许多方面可以为“卓越计划”所用。

一、德国教育的几个特征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是综合性公立大学,该校在教师、教学及课程组织方式方面优势明显,学生整体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强。

(一)教师

德国的教师在进入高校任教前基本都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特别是教授,他们至少有5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企业非常了解,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教学思路开阔,授课教案重点突出,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介绍知识点后配有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采用现场实物图片、视频、施工图等内容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师们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了解企业的需求,能将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所以企业也愿意给予资助。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少,课后自学的时间多。学生课后需要自学的内容包括教师指定的教材、阅读材料以及网络资料,在期末或者期中交学习报告或者做读书报告。教师上课的内容与参考书没有太多重复之处,教案是教材的补充。学生必须结合上课学习的内容在课后自学才能较好地掌握大纲要求。因此,该校大学生需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在图书馆自习,查资料,这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资料的获取途径和方法。

(二) 教学组织方式

德国高等教育总法将培养目标规定为:“教学和学习应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治国家里以负责任的态度从事科学艺术工作的能力”。[1]因此,教学组织方式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课程,授课内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与实际工程的对接,保证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将理论和实际工程结合起来,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实验课,采取预约制,实验内容相对灵活,与我国教师指定实验步骤、学生机械完成实验的情况不同,该实验要求灵活应用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或者解决实际问题。这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课,学生到企业实习至少3个月,采用顶岗实习方式。德国的法律规定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到企业后可以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低于正式员工的实习工资。由于实习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负担,反而能创造效益,所以德国企业普遍欢迎学生的实习。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理论知识,而且也对企业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毕业后参加工作做准备。

德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使大学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好,而这些能力也是“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之一。教师、学生及教学组织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卓越计划”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可以作为“卓越计划”的改革试点。

二、“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与改革

(一)对于教师

师为校之本,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2]

首先,指导教师在思想上要认识“卓越计划”的深远意义,只有在思想上认识了、重视了,才能有足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要有不断学习的思想。指导教师要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学术前沿,熟悉专业发展方向。

再次,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卓越师资培养。[3]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卓越计划”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实践工程经验。指导教师必须参与工程实践,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把工程中的案例引入“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中,结合工程和理论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灵活设计“卓越计划”的学习内容和项目,设计实习形式和成绩考核办法等,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

当然,师资队伍的发展需要引领,需要助推。学校应该把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卓越计划”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引导教师积极进取,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二)对学生的引导

我国的大学生在学习上习惯于接收和记忆,不习惯独立思考和实践,这导致其独立意识差,对学校和教师依赖性强。[4]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并以互动式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为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观念。在实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卓越计划”的核心,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转变学生的观念,使他们在企业实习时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对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人员沟通等各个方面都能认真对待。[6]为做好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指导工作,在实习初期,指导教师最好能跟班指导,以便对企业情况心中有数,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设计具体的实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习效率。

(三)对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

合理的教学组织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我国的教学组织方式相对死板,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学习,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对于理论课程,许多课程培养大纲要求掌握的学习内容多,课时相对少。为解决这个矛盾,可以把一部分内容设置为自学内容,通过读书报告和学习报告等方式的考核加强学生自学的机会和能力,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对于实验课程,可以小规模试行预约制。首先,预约制可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实验,理顺实验步骤和思路,提高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盲目,教师怎么安排就怎么做的情况。其次,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预约实验,可以缓解实验室虽然面积大、仪器多,但是集中实验时仍然显得空间和仪器不足的问题。

对于专业课,应重视对实际应用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要结合工程案例及执业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并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5]工程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工程环境中才能有效养成,因此,要特别加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的过程。

总之,“卓越计划”是一项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教育改革。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校领导的重视、经费的投入,更需要大量对教育改革具有热心和责任心的企业专家和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在宏观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在教学一线从细微处着手,多方努力,这样才能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开创新的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理勤,竺树声. 准确认识德国FACHHOCHSCHULEN[J]. 德国研究,2001(4):63-68,80.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43.

[3] 李平,符杨,杨宁,张志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师资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227-230.

[4] 培根,许晓东,陈国松. 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5] 张建勋,陈国铁.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建设教育,2010(9):4-7.

[6] 宋佩维.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 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29.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第4篇

关键词:德国大学,卓越计划,世界一流大学,资助经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其中既包括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有以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源地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德国2004年首次提出打造精英大学的设想,2006年开始实施所谓大学“卓越计划”,正式加入到这场全球性高级人才培养的竞争中来。

一、“卓越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2004年1月,时任德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的布尔曼(Bulmann)女士首次提出将在德国打造数所哈佛式的精英大学,希望籍此来改变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乃至科学研究中的二流地位,培养大批世界一流的各类精英人才,再造德国大学的辉煌[1]。这里其实是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德国要打造一流大学,与美国顶尖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德国大学内部要强化竞争,追求卓越,强调加大高校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促进院校纵向分层。在此后的一年里,“精英大学”一词成了德国朝野持续热议的话题,它也被人戏称为“日尔曼常青藤联盟计划”。

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在历经长时间的博弈、谈判与妥协之后,于2005年6月23日最终达成一致,根据《基本法》91b款通过了“联邦与各州促进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的卓越计划”,联邦及各州将在5年内(2006-2011)对入选“卓越计划”的研究生院、研究项目及大学给予19亿欧元的资助,其中75%由联邦提供,25%由各州筹措。在2011年“卓越计划”第一个五年到期前,2009年各方将讨论是否继续延长或调整该计划。

与2004年提出的“精英大学倡议”相比,它主要的变化有:2004年初,联邦教育部长第一次提出的口号是打造数所“以哈佛大学为榜样”的德国精英大学,最后达成一致时,该计划的名字改了,去掉了敏感的精英大学(Eliteuni)字眼,也不再提以哈佛大学为目标;内容也由资助整体大学拓宽为三个部分:研究生院(博士生培养计划)、卓越集群和未来构想[2]。计划的重点不再是推出几所精英大学,而是大范围地加大对大学科研的整体投入。

博士生培养计划。该计划资助一些优秀的博士生,努力促使他们成为年轻科研后备人员;为博士研究生进行国际化、跨学科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提高德国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计划将资助大约40个博士培养项目,每个项目将获得100万欧元/年的资助。

卓越集群计划。它主要是支持大学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研究及培训机构。同时,利用德国大学校外研究机构实力强的特点,加强促进大学与校外研究机构、应用技术大学及经济界的合作。计划打造约30个卓越集群,每个卓越集群将得到650万欧元/年的资助。

未来构想计划。这一部分其实就是最初提出的所谓“精英大学”,帮助德国顶级大学拓展各自强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奠定德国高校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计划最多资助10所大学的尖端特色科研,当选的条件是大学已至少入选一个研究生院,一个卓越集群以及一个未来构想。入选学校将得到2100万欧元/年的资助。

“卓越计划”具体由联邦教育部授权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简称DFG)和科学委员会(简称WR)组织实施,负责评选的是一个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评审委员会,所有报告必须以英文提交。具体地讲,研究生院和卓越集群两个部分由DFG的一个专业委员会负责,未来构想部分则由WR的战略委员会负责。整个申请和评选分为两轮,第一轮落榜的项目与学校可以再与其它新加入进来的学校一起进入第二轮的角逐。每一轮申请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向评审委员会提交理念性设想草案。评审委员会从项目的创新性、学科现有优势特色、目标的实现可能性及可持续研究等诸多方面对申请进行评估、筛选,并要求从中脱颖而出的大学递交正式提案;第二阶段,评审委员会对这些大学的正式提案再次评估、筛选、评定。

二、“卓越计划”存在的问题

“卓越计划”第一轮评选已于2006年10月3日结束,共有18个研究生院、17个卓越集群以及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3所大学分别入选该计划的3个部分,三个部分都入选的这3所德国南方大学被冠之以“顶尖大学”的头衔。目前,第2轮评选也已于2007年10月结束,又评选出海德堡大学等6所“顶尖大学”。

德国政府期望通过“卓越计划”提升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大学的科研实力,打造出引领德国大学复兴的灯塔。但是,这个宏大的计划能否如愿以偿呢?笔者认为,目前看来还有许多的问题。

(一)经费卓越计划的经费总额为19亿欧元,这只相当于美国顶级大学如哈佛或耶鲁一家学校的一年预算。如斯坦福大学教授魏勒尔(Hans.Weiler)所话,打造一流大学其实首先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钱。有钱就可以请到最好的教授,给教授提供最好的人、财、物,就可以凭借高额奖学金吸引来最优秀的学生[3]。目前德国大学的经费往往只有同等规模的美国大学的1/10,一所美国精英大学的预算往往相当于德国一个大州,比如下萨克森州或巴登符腾堡州全部高校的预算。要想凭这么一点经费来打造德国哈佛难度太大。

因此,最终出台的计划也不再谈哈佛,即使是最乐观的人也只敢说以进入世界前25-50名为目标。其实,德国大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哈佛等私立大学,而是伯克利等美国优秀州立大学。按照德国的国力,民间私人资本巨大,除依靠国家和政府资助外,还广泛吸收私人捐助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德国大学多年以来的经济窘境。

(二)科研与教学“卓越计划”不仅投入经费不多,而且有些经费还没有用在最该用的地方。该计划的经费指定用于大学的科研,而非教学,德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非但没有通过该计划得到改变,反而得以强化。德国大学一直声称大学的两根支柱是科研与教学,但实质上教学一直被忽视,尤其是60年代大学开放扩招之后,学生人数已近200万,而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和两德统一耗费大量资金,德国近30年来已不再新建国立大学。

无论是在首轮即当选顶尖大学的慕尼黑大学,还是被海德堡大学前校长特吕格尔(Jochen Troeger)贬为普通教学型大学代表的奥登堡大学[4],处处人满为患,部分课程师生比达到惊人的1:150,洪堡时代菩提树下谈书论道的情景已难觅踪迹。由于学生得不到老师足够的指导,德国大学学生辍学率极高,部分专业甚至高达90%(比如哲学)。由于常年经费短缺,教学设备老化日益严重。

科研方面,以马普所(MPG)为代表的一批校外大型研究机构的成立,直接导致了高水平的科研从大学漂移到校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大学流向校外研究机构,因为那里经费充足,又无教学负担,而且激励机制远好于大学,因此,近年来德国的主要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校外。

以诺贝尔奖为例,德国的大学在过去的20年里鲜有斩获,而研究所之一的马普所自1985年至2007年共有10人获得诺贝尔奖,在前十名的全球科研教学机构排行榜中排在第2位,它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而高于其它所有美国精英大学。海德堡大学教授胡夫纳(Joerg Huefner)也感叹:目前在海德堡大学周边150公里有4位诺贝尔奖得主,但无一例外地全在马普所,而不是在德国最古老、目前在世界上知名度也最高的大学——海德堡大学。[5]

2006年马普所的经费总额为14亿5千万欧元![6]进制而相对于马普所等校外科研机构的巨额科研经费,几十家大学分享5年19亿欧元的经费实在是杯水车薪,大学科研的相对弱势完全不可能就此改变。要想真正改变大学科研的弱势,有不少人建议将科研机构重新并入到大学,认为只有一流的科研回归大学,才会有一流的大学。但目前德国大学的组织体系与校外研究机构不同且无法兼容,大学是官僚体制,而校外机构多参照美国的大型研究机构设立,如果回归大学,可能非但不能提升大学的整体实力,也许还会拖累了目前很优秀的校外研究机构。

(三)学科和院校均衡问题在第一轮评选中有一个突出现象:重理工、轻人文。全部3所顶尖大学中有2所是工业大学,只有慕尼黑大学一所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全部研究生院中仅有吉森大学一个是人文社科方面的,卓越集群中也只有康斯坦茨大学一个人文学科项目。其实,德国作为思想之国,它的人文社会学科,比如社会学、哲学一直处于世界一流,但这些学科通常很难得到第三方资金。其实,人文学科相对需要的资金投入不大,而效果却可能很好。联邦政府也注意到这一点,为弥补“卓越计划”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忽视,特意将2007年命名为文科年,并史无前例地投入6.23亿欧元的巨额经费支持。

德国大学分层中的传统平等的范式将由此改变。德国的近400所大学大的来说只分为两类:Uni(综合性大学)和FH (应用技术大学)。“卓越计划”只针对综合性大学,与重应用研究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关系不大。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哈特曼(M.Hartmann)说过,德国大学的优势其实是平均水平高;美国4000多所高校中,绝大部分水平不高,水平相当于德国FH的约250所,而相当于德国传统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大学仅150余所。[7]

“卓越计划”的实施意味着德国大学“千校一面”传统的终结,有受益的学校就会有更多的利益受损的学校,德国大学以后至少将分成3等:顶尖研究型大学、普通教学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卓越计划”使得资金进一步向少数大学倾斜,所谓马太效应,富则恒富,穷则愈穷。通过向少数学校及项目倾斜的政策无法根本解决目前大学的普遍经费不足问题,德国大学整体的科研实力也未必会得到加强和提升。

另外,该计划与德国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无关,尤其是本科生。无论是“卓越计划”3个部分中的哪一个,都至少要博士生才可能参与其中的研究,而大学质量的好坏往往本科生是基础。另外,即便是博士生院也往往只是对理工类几十个课题小组的经费支持,而人文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师徒制,闭门造车,质量并没有保证,也往往很难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和经费支持。

三、结语

“卓越计划”尽管会提高少数大学的科研水平,提升部分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声望。但这一计划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会加强德国大学之间的竞争和差异化,也可能会出现教育公平的问题。

至今为止,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德国没有所谓的精英教育机构,比如法国的大学校或英国的牛津、剑桥,所有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和升职方面的机会并无太大区别;无论是老牌的学校,比如慕尼黑、哥廷根,还是奥登堡、比勒费尔德等新大学,学生的家庭出身也基本没有差异。而由于精英大学的出现,当选大学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报考,大学也就会开始挑选学生。

2007年起,德国大学开始收取学费,这些大学就有可能收取相对高额的学费,继而会使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无法进入到这些大学。根据美国的经验,一流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去成绩和学费外,通常还会考虑到申请者的个性,而这往往与其家庭出身有关。由此,汉堡大学教授姆恩辛(Ingo von Muench)等人认为,德国大学原来相对于美国精英大学的优势(即: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时,往往会考虑其家庭的地位,而德国则完全不是,没有所谓的老男孩网络oldboy network,真正人人平等)将不复存在。[8]

不仅如此,该计划从长远来讲,还将形成就业市场的等级制。某些学校的毕业生会被另眼相待,而同时另一些毕业生将会被歧视,而迄今为止,德国大学生的毕业院校与其职场成功与否并无关联。

总的来说,如果想仅仅通过“卓越计划”实现德国大学整体飞跃,重温过去光荣的梦想还仅仅是一种理想。要整体改变德国大学目前的国际地位,还需要各方持续加大投入,特别要重视对教学的投入,并且改善大学的组织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Von Muench,I.“Elite-Universitaet”:Leuchttuermer oder Windraeder? [M].Hamburg:Reuter+Kloeckner,2005:7

[2].资料来源于http://www.bmbf.de/de/1321.php

[3].资料来源于http://www.stanford.edu/~weiler/MOZ_014.pdf

[4].Michael Hartmann.Die Exzellenzinitiative-ein Paradigmenwechsel in der deutschen Hochschulpolitik[J].Leviathan,2006, (4):449

[5].Elite Studium Generale [M].Heidelberg:Universitaetsverlag,2006,67.

[6].资料来源于www.mpg.de

[7].Michael Hartmann.Die Exzellenzinitiative-ein Paradigmenwechsel in der deutschen Hochschulpolitik[J].Leviathan,2006 (4):457-458

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 第5篇

(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努力推进我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进一步推进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同时,决定实施“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高度重视专门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实际,积极整合学校现有教育培养资源,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教育培养理念,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管理潜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胸怀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精专业、强管理的高素质卓越管理人才,进一步彰显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培养原则和基本思路

㈠ 以人为本原则。培养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卓越管理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㈡ 个性发展原则。培养计划坚持个性发展的原则,是指整个培养计划不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而是针对那些综合素质好、热心于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管理发展潜质的学生,在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和发挥学生的管理潜质,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㈢ 实践锻炼原则。培养计划坚持工作实践锻炼的原则,就是为进入该计划学生提供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学生之间接触多、易沟通交流等优势,搭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既能拓展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做到深化、细化管理,使管理者在实践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又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基本思路: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学校以一定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在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末选拔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热心学生工作、有管理发展潜质的学生,纳入培养计划。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理论课程,由学部、学院安排实践导师和实践岗位,实践导师由学生所在学部、学院党委副书记或专职辅导员担任,按学校相关规定计算实践导师教学工作量。采取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突出管理能力培养和管理实践锻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管理潜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经过3年培养锻炼,使学生成长为精专业、强管理的高素质卓越管理人才。

三、培养方案

㈠ 选拔

选拔时间:在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各学部、学院根据学校统一要求,按照本学部、学院该年级学生人数4%左右的比例组织选拔推荐工作。

选拔方式:选拔采取学部、学院推荐和个人自荐两种方式,填写学校统一制定的《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申请审批表》,在规定时间内报各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选拔条件: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学习成绩优秀,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潜质,群众基础好,具有感召力和奉献精神,愿意参加校内社会工作。

选拔公示: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对推荐的学生进行统一评审,对评审合格并预备纳入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公示,最终将公示结果无异议的学生确定为培养对象,报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建立档案: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由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建立学员档案,并最终归入学生个人档案。

㈡ 培养

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学校将按照《天津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修读双学位及第二专业的管理规定(试行)》(津工大[2008]180号)文件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

由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组织相关学部、学院根据培养目标,认真制定“公共事业管理双学位(第二专业)”3年培养计划。整个培养计划中教学环节总学分为5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30学分,实践锻炼15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理论课程由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选配相关学科高水平教师担任主讲。实践锻炼由各学部、学院按照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的要求,以低年级本科学生管理岗位为平台,主要是学生班主任或校院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安排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岗位实践锻炼。

㈢ 考核

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原专业所需学分、具备获得专业学位证书资格的基础上,由理论课程开课学院,根据《天津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修读双学位及第二专业的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对培养对象进行第二学位专业考核。凡修满第二学位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全部学分且通过该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者,由学校颁发双学位证书及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证书;凡未修满全部学分但超过25学分(含25学分)者,由学校颁发相应辅修专业证书;凡低于25学分者,学校不再发任何证书或证明材料。

㈣ 退出

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中途退出包括学生自愿退出和学校考核清退两种。培养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为不再适合培养计划要求的,向所在学部、学院提出退出申请,并由学部、学院报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后,可自愿退出培养计划。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或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认为不再适合继续培养者,应给予清退。上述两种情况,学部、学院均需填写《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退出审批表》,报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备案。凡退出培养计划者,不发任何证书或证明材料。

㈤ 跟踪

在毕业离校前,由校友会协同各学部、学院与培养合格的学生建立联系。学生离校后,由校友会与各学部、学院共同跟踪培养学生的发展情况,了解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和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四、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学校成立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统筹全校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培养计划工作的具体落实。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

副组长: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教务处处长、校团委

书记

成员: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教务处副处长、招

生与就业处副处长、校团委副书记、管理学院教学副

院长、各学部(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副秘书长。

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处)。

各学部、学院成立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学部、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成员为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本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各项工作。

学校将设立培养计划专项经费,为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经费保

障。学校将创建培养计划人才资源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为加强管理和沟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载体。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第6篇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获批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 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 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针对这个计划和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具体情况,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如能进行如下设置,对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卓越的工程师,都会更加有利。

一、大学英语应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主设置课程

目前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工科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所使用的都是类似新视野的类型教材。鉴于此,笔者在该学院其他兄弟院校发放了1 500份问卷,回收1 086份,从这些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80% 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能早些开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对自己的科研和与国际接轨会更有利。一般工科专业学生大一上的都是专业的辅助课程,如能在大二就开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会对学生今后专业知识的掌握,参与各项科研活动,参加国际会议,撰写国际会议论文等大有裨益,尤其是实施“卓越计划”更需要学生使用专业英语知识与国际更好地接轨。在当今国际形势和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必然需要掌握更多专业外语的人才。专业外语教育有两种含义: 一是面向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外语教育,二是对于广大非外语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外语教育。这里所说的专业英语是指理工科学生所学专业的英语,这类外语教育在各理工类院校的课程中都有设置,但这类课程的教学思路和课程的设置一直是这类教育的软肋,学生总是感觉课程的学习没有特色,没有突破。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英语的开设较晚

专业英语一般都在大三的时候才开设,而专业课在大一的时候就开设了。如果能在大一就开设专业英语课,学生将能够很好地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更有效率地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专业英语的学时太少

一般理工科学校的专业英语课时大都在40学时左右,这些学时对于一本专业英语教材而言,只能讲解一半或者1 /3。课时太少,涉及的内容不多,导致学生学不到太多的专业英语知识。

3. 师资力量薄弱

一般理工类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程都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授课任务,这类教师对专业课程比较熟悉,但对英语教学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英语能力上,缺少英语教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课堂教学经验,所以学生学习这类课程,总感觉没有学深学透,对于专业英语这样的科技类英语的句式、文络总感觉掌握不清,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不多。

综上所述,如果能够在大一的时候就开设理工类专业英语,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专业英语与学习专业知识同步,而且会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如果从大一到大三一直开设专业英语,会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学习这门课程,也使得学生能把这门课程学习得更加深入扎实,从而适应今后的各项工作和学习需求。而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前提是需要有较好英语功底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来配套,所以加强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中增加发表 EI,SCI 等论文的相关知识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因而理工类院校的专业英语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在学习相关专业英语教材的同时,应该再开设发表国际会议和期刊杂志论文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抓住机会把自己的科学构思和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地向世界同行们公布,有助于我国科技及时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向世界展现我国科技的实力。同时,也可以选取相关的EI,SCI等文章作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材料,以真实的专业英语材料使学生面对复杂的语言和文化体系,从而使学生把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和了解文化的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学生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样会使得工程类人才不但掌握专业技能知识,而且还掌握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具备能在国际上进行科技交流的专业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及战胜自己和挑战他人的创新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实战能力,最终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

三、在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中增加所学专业的英文版发展史课程

这门课程可以结合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进行,一方面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了解本专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英文版的本专业的发展史,学生可以进一步把相关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加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对专业英语的教学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读史可以鉴今,通过学习英文版的专业史,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的英语语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能用英语很好地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的专业人才。开设好专业英语课程,势必会在科技交流和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这也是在当今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机遇和挑战,关系着大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也应该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摘要:联系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科技的发展,怎样搞好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是广大英语教育者一直探究的问题。基于此,从“卓越计划”开展的角度,探讨理工类大学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问题,提出大学专业英语课程应提早开设,并增加发表EI,SCI等国际论文相关知识的建议,同时提议在专业英语中配合所学专业,开设相关专业英文版的发展史课程。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第7篇

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各高校的逐步推进, 高校和各专业院系开始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强化英语的工具性, 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与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学科相结合, 开设学术英语 (EAP) 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ESP)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学时和课时大幅度压缩的趋势基本上不可逆转。在这样的形式下, 大学英语教师只有树立长远的专业发展目标, 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积极寻求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遇, 有效提高自身学术科研水平, 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等方面逐步发展, 直至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 它包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提升其职业水平和职务水平而进行的所有活动。

国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早, 1969年美国学者福勒 (Fuller) 编制的《教师关注问卷》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开端, 他认为心理特征、教学态度和需求等都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教授费斯勒 (Fessler) 等人提出教师生涯循环理论, 他们认为教师的个人环境因素 (生活、家庭、兴趣等) 和组织环境因素 (学校规章、管理风格、社会期望等) 都会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动态、循环的影响 (Fessler&Christensen 2005) 。格拉特霍恩 (Glatthorn) 认为认知发展、生涯发展与动机发展等个人因素和社区、学校、教学小组或院系等情境因素都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杨秀梅2002) 。还有极少数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受到年龄和教龄的影响。

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唐玉光 (2002) 指出了外部因素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 关键需要高等院校提供多学科的支持、专业学会或政府机构提供标准以及所在学校提供应用的机会, 通过三者的相互合作, 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熟”。余渭深 (2009) 从教学方面阐述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 认为“从理解教材到补充教材, 再到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 在这一过程中隐含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多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会和空间”。程良宏 (2014) 强调教学是对实践的反思活动, 教学经验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自身发展中具有第一重要性作用。

近年来,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关注的主题。夏纪梅 (2006) 指出, 在全国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下, 教师面临着“三提高 (教学要求提高、学生水平提高和对教师的教学考核标准提高) ”带来的压力和相应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应通过教学相长、教研相益、创作更新, 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蒋玉梅 (2012) 研究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建议从提高教师素养、加强职业规划管理、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多元学术评价制度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肖正德 (2013) 从教师信念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反思性实践和合作性交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 教学方法落后, 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类教育, 且缺乏足够的岗前培训, 导致他们对高校英语教学所必需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另外, 由于缺乏对信息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的了解, 他们上课只能以“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词汇和语法, 导致专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 除了借助英语的“人文性”功能来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学习动机外, 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学生更倾向于英语语言的“工具性”, 他们希望英语能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因此, 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希望英语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增加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其专业有所关联的理工科学术或专门用途英语内容的输出。学生感兴趣的不仅包括与电气、机械、材料或计算机有关的词汇, 而且包括各类专业文献的检索与翻译、工程图纸的翻译或施工过程的总结陈述等英语口头或书面表达用语。对于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而言, 这是个较难完成的任务, 因为他们以前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 理工类的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较缺乏。

(二) 科研意愿不强, 科研水平低

一直以来, 各大高校在制订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评定标准时, 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是教学和科研并重。但由于目前教学水平的评价方法尚不十分完善, 不像科研能力那样可以从课题级别、课题数量、科研经费和论文发表期刊级别、数量等各方面进行量化比较, 因此, 各校在实际操作中将科研能力作为各类评价的主要标准, 甚至是唯一标准, 给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今, 高校英语教师 (特别是新进年青教师) 大多取得了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很少) , 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也主持或参与过一些教研教改或科研课题。但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对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涉及较少, 且长期担任学术含量低、内容重复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没有时间、精力和实力去开展教研教改科研工作。另外, 大学英语教师难以从学校或其他渠道获得国内外访学或留学的名额, 没有机会与高水平的教师交流学习, 平时又没有自觉通过阅读文章的方式更新英语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的意识, 与英语语言文学和教学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长期脱钩, 导致他们的研究水平和研究层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三、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 改善教师培训机制, 加强合作性交流, 夯实教师发展基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提出“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 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学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正确引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条件、有责任、有义务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或定期开办培训班的方式, 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或更新必需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 或者鼓励大学英语教师“走出去”, 积极参加与英语相关的各类国内外研讨会, 从而扩大视野,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科研自觉性和科研水平。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科学知识, 懂得如何上好一堂课, 而且要具备英语专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以及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文知识, 并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了解或掌握任课班级学生所攻读的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积极主动地寻求培训机会和学习交流机会,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补充学科知识, 改善知识结构,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将理论付诸于日常教学。只有重视自我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才能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

(二) 增强科研意识,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 教学研究是关乎教师学术生命和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国外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薄弱环节 (夏纪梅2006) 。学校应通过奖惩激励机制, 设立大学英语科研启动经费, 强化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 提高科研热情, 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组成教研教改团队, 支持教师参与科研活动, 做到教学和科研两不误。

大学英语教师不能消极面对或逃避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科研活动既是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自觉自愿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树立团队协作观念, 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 与同事勤沟通, 主动参加科研团队, 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下争取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 争取教学科研团队的共同发展。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新颖、可行的研究视角。

结束语

就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 如果他们能够将不同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去开展研究, 科研与教学就会共同发展。就目前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育而言, 热点问题很多, 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程良宏.2014.经验传承、实践反思与人生教育---论教学活动的三种形态及与教师发展的关系[J].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4) :47-54.

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蒋玉梅.2012.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 (4) :17-24.

唐玉光.200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5) :35-40.

夏纪梅.2006.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J].中国外语, (1) :62-65.

肖正德.2013.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师信念:意蕴阐释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 (6) :86-92.

杨秀梅.2002.费斯勒与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 (5) :35-38.

余渭深.2009《.大学体验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作用的问卷研究[J].中国外语, (6) :69-76.

上一篇:甲状腺占位病变下一篇:批判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