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克服范文

2024-07-26

心理克服范文(精选11篇)

心理克服 第1篇

一、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陆游曾经这样教他的儿子写诗。同样的, 我们教学生写文章, 也要牢记“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写文章不在“诗内”而在“诗外”, “诗外”是哪里呢?其实就是社会,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对于民众来说是个大剧场, 每天都有好戏上演, 对于作文的学生来说, 社会是个材料大工厂, 每天都有大量信息翻新, 所以它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社会生活材料就是“米”。但如果徒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淀, 而没有对生活的深刻独到的理解, 写出来的文章还只是“死文章”。写作文变为编作文, 凑字数, 每次写作都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过程, 作文八股化, 类型化, 缺乏真实性, 缺乏灵活性。只有你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的灵心,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慧眼, 只有你取之有法, 用之有方, 你才能真正写出“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活文章”出来的。

为此,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每天记录一件你感兴趣的事或一个你感兴趣的人, 并加上简单的评论。以十个人为一组, 每周评选出本组最具价值的信息, 在每周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面, 请同学上讲台报道。坚持一段时间后, 同学们的作文中不再只是活跃着司马迁、屈原、张海迪、贝多芬, 而有了邰丽华、刘谦、三鹿奶粉事件, 哥本哈根峰会等新近的人和事, 有了时代的气息。

我们还在班里开展反思活动:“我所编过的最离谱的作文”。一位学生说, 我在作文中写道:开水淋在我的脚上, 我痛得哭了出声。爸爸二话没说, 不顾外面一片漆黑, 背起我就往村里医生家里赶。伏在爸爸的背上, 我看到了他头上的缕缕白发……前几天我真的被烫伤了, 确实很痛。我明白了烫伤的时候就是超人也会失去观察能力的。……通过这一活动, 大家明白了真实的重要性。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 细心的观察生活, 体悟生活, 才能写出至情至性的文章。

二、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很多学生碰到这样的问题, 面对一个题目时, 心中有千言万语, 但却无法准确表达, 真真个“无处话凄凉”。其实, 这就是写作技巧的问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现在有“米”了, 关键还要会“炊”, 要“炊”得有法, “炊”得有方, 这样才不会好好一锅粥给弄糊了!

首先, 充分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课本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营地, 课本中所选的文章体裁齐全: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小说、戏剧……这些文章无论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 都是典范, 是我们写作教学中具体生动的模板。所以, 在讲解课文时, 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里面有什么样的技巧在我的写作中可以借鉴, 然后再稍加点拨。《安塞腰鼓》和《观舞记》中的侧面描写、《项链》中结尾的空白、《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双线结构……学生渐渐熟知, 并能加以模仿运用。这样, 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次, 采用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传统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感到乏味甚至畏惧, 当他们心理上排斥的时候, 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呢?那么, 不凡变一下花样。采用辩论会、话剧演出、节日书信等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既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又是一次极好的练笔机会, 坚持下去, 何愁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提高呢?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对待这种思想呢?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 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得到教育, 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值得教育, 因为人不是万能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 问题就在于评价作文的人指导写作的人能不能“扬长避短”。怎样做到“扬长避短”?现代社会讲究教育孩子的方式, 其中重要一点是鼓励教育, 我们既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并鼓励之, 对于他们的短处, 我们也要适时委婉妥当地指出, 这便是“扬长避短”的指导方法。

同时, 我们又必须承认, 人是有差异性的, 在写作上, 文学功底会有深浅, 思维角度会有不同, 发现能力会有差异, 提炼水平会有高低, 我们在作文评价中, 又必须分别对待, 对不同的学生该有不同的要求标准, 对不同的学生写作进行不同的指导不同的评价。

第三, 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应该把每一次作文看成一次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 在写评语的时候, 少一点批评指责, 多一点关怀与鼓励, 尤其对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 更该多发现他们的长处, 及时地给他们加油鼓劲, 对待他们的文章, 我们既要全篇纵观, 更要局部分析, 我们不能以通篇完美来要求学生, 当他们能做到“开头精致“, “结尾有力”, “过渡自然”, “论据新颖”, “细节感人”, “文笔流畅”……等其中的一点, 甚至是一个句子写得精彩, 我们都能不吝啬赞美, 然后再委婉地指出不足指出, 如“如果你这样写, 可能会更感人。”这样, 比起冷冰冰的技巧指导, 学生会更欣喜地接受, 也将会更乐于写作。

紧张心理如何克服 第2篇

人总是会紧张,不管紧张的程度如何,永远都不要想控制你的紧张心理,当你越想控制,反而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把紧张转化为能量。

克服紧张六步法

1.微笑。

当你特别紧张时,不妨面带微笑。为此,请你放松你的下巴,抬起你的脸颊,张开你的嘴唇,向上翘起你的嘴角,用轻松欢快的节奏对你自己说:“忆些趣事”, 它将使你意识到脸、心和脑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价值就是使你心中和脑中的快乐反映在脸上,呈现出你所预想的愉快表情:放松、清醒、警惕,看起来既舒服, 又给人以有能力的感觉,仿佛你已真正放松和满足。

研究证明,当人们微笑时,内脑接收的讯息通常是积极的,并且能使身体处于放松和满足状态;当人们处在焦虑 和恐惧中时,微笑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微笑对自我控制紧张感所起到的作用,这种“人为的”努力表明了内脑在毫不怀疑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对外部讯息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反应。

2.对自己传递积极的讯息。

然后,和微笑一起,你需要利用的一个积极的讯息。它可以是一个积极话语,例如,“这种情境不过是提醒我,我有能力将紧张转化为能量”。

3.运用想像力,

随即,运 用想像力。在你的脑海中想象出一片林间空地。在空地的一边是一块绝壁,底部有一个洞穴。在你的背上有一个背包,里面放着你的那些紧张感。把背包放在洞穴的 入口,进入洞穴。随着你一步步地走进,你注意到这个洞穴里面温暖舒适,并且非常明亮。

在前方,你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循着水声走去,你看见了一个金色的高脚 玻璃杯,里面满溢出一种像水晶一般清透的液体。这液体就是你想要带入你的生活的能量。它从这个高脚杯里留出来,倾泻在地上。你举杯喝下它。当你喝着的时 候,你感到这些能量充满了你的身体。不可思议的是,你一边喝,这个高脚杯一边自动充满并且还不断溢出。杯子永远不会空。你渴望的东西是充裕的,而且这充裕 将一直为你而存在。当你喝饱的时候,把杯子放回去,心里想着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回来。走出洞穴,回到阳光下,慢慢地把你自己从想象状态中唤醒。

4.与身体的感觉联系起来。

与身体的 感觉联系起来意味着,与鉴别出紧张点时相比,你感觉自己已经逃离紧张状态并将其转化为有生产力的能量,你感到自己已经更为放松。人们经常发现自己在这种时 候会深深吸一口气。现在,你可能就想这样做。但是,不管你是否深吸一口气,都要想像自己的身体开始放松并感到相当满意和舒适,而给你造成紧张的事情正离你 远去。

5.想像紧张感正在消失。

用一些时间想像自己正在远离紧张情境,直到你在内心看到它离自己已相当遥远。

6.返回目前的活动中。

最后,准备好回到当前。通过这种方式,你基本已经把紧张转化成能量。

如何克服嫉妒心理 第3篇

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owgrace

梅子姐姐:

你好!自从上初中以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会去嫉妒同学。我很努力学习,可是成绩始终很烂。但我的同桌却是一个成绩很好的人,每天几乎都看不到她在学习,她却一直保持在前20名。一想到这,我就更加愤愤不平。看到其他同学在学习时,我心里也很不舒服,总觉得自己会落后。我害怕参加集体活动,每次看到别人能歌善舞,而自己却什么才能也没有,我感到很没面子,很崩溃。有的时候,我会默默祈祷,祈祷他们考砸,希望他们也有失误!我也知道这样不好,我知道我不应该嫉妒,我应该欣赏他们,但我就是没办法解决。我真的每天很不开心,心事重重,郁郁寡欢……

雪 涧

雪涧同学:

你好!如果我说,嫉妒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情感,是一种本能,也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中的,你大概会感到惊讶。我还觉得,有嫉妒心的人是充满活力的,因为对某种东西的嫉妒代表着你对它的渴望,有渴望才会促进你去改变,去提升,去创造,去成为你所想成为的人。

我所说的或者更接受“欣赏”吧。但其实,嫉妒与欣赏只是一念之间。因为怀有嫉妒之心的人,会从而埋怨,从而愤恨,甚至做出伤害别人的事。而欣赏,则是把怨恨、敌视的心态,转变为了喜欢、称赞,从而去学习,去创造。我更希望你能从“嫉妒”转变成“欣赏”。

你的“成绩始终很烂”,并不是因为其他同学在学习;你不擅长歌舞,并不是因为别人能歌善舞;你祈祷别人失败,其实也没有用,因为别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是在于他自己本身。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都是我们自己。你得认识到,问题在于自己本身。

因为嫉妒,你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知道自己哪方面欠缺,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提升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呢!把自己嫉妒的人作为学习榜样,把嫉妒化为前进的动力,这是处理“嫉妒心”的正确方法。当你全心投入到自我提升中,我想,你大概没有时间去关注别人嫉妒别人了。

努力学习了,成绩依然很烂,怎么办?说真的,除了继续努力之外,我想不到别的办法。但是,我想告诉你,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桌成绩比你好,某同学比你能歌善舞,但你可能在其他方面也超过了她们呢!不要自卑,你要做的是,接受、承认自己的缺点,寻找、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肯定自己。努力就好,尽力就好,一切自有结果。

克服惰性心理,养成良好习惯 第4篇

一、关注现状———惰性学习心理的表现

所谓的惰性学习心理, 就是指学习者由于主观的原因而不能够完成学习目标的现象, 学生会以一种消极的状态来对待学习。在学习状态中主要表现出逃避学习、学习没精打采或者学习没有毅力、半途而废的现象。

1.思想方面的懒惰。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 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 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 甚至应该马上做, 可却迟迟不做, 或硬挺过去, 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作业本发下去让学生订正, 懒惰的学生, 如果老师不盯着他们订正, 他们是不会自觉完成的。

二、寻根究源———惰性学习心理的成因分析

想要找到改变这样一种惰性学习状态的策略, 首先就是要找到学生产生惰性学习心理的原因。

1.教师准备不充分。有的教师往往在对课程内容准备的时候, 只是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 并且在讲解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描述, 并没有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梳理清楚, 因此学生学到的知识点就是单一的知识点, 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的学习心理。而且有的教师不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尤其是一些后进生, 学生感觉不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 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得到教师的关注, 因此也就逐渐对学习怠慢了下来。

2.家长管教不合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有的家长不注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 每天忙于自己的事情, 然后就是期末的时候关注孩子的成绩, 如果表现成绩不理想的话然后就是指责。在这样的一种家庭环境中, 孩子就感觉不到一种归属感, 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 因此就自暴自弃, 对于学习就越来越没有兴趣, 产生惰性的学习心理。

3.学生意识不明确。我国的小学生从入学以来就接受的是应试教育, 因此一直以来对学习的印象也不好, 觉得学习就是一种被动的任务, 这样学生就没有一种自己需要学习的意识,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因此就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种诱惑所干扰。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良好的规划, 总是想到什么做什么, 这样学生就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学习体系, 感觉不到知识所给自己带来的力量。当学生对于杂乱的知识点的承受能力达到极点的时候, 学生就会产生惰性的学习心理,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三、立体策略———惰性学习心理的对策分析

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产生惰性的学习心理以后, 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就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加以纠正。

1.教师要完善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的时候, 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课程的设计, 需要采用能够用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知识点的传授。比如在讲解数学中抽象的几何构型的时候, 就可以采用flash动画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在学习语文古诗词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音乐来营造出一种古诗词的意境等。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的时候, 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而是有一种学习的欲望, 因此就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从而逐渐克服自身的学习惰性。此外, 教师还需要在平时的时候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小学生对于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在乎, 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而言, 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关注, 不要吝啬于自己的鼓励, 这样学生就有想要转化为好学生的欲望, 就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中,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家长要加强学生沟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本身应该是最天然、最美好的关系,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引导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 就使得一些父母就逐渐忽略了自己的孩子。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的工作之余能够多关心自己的孩子, 要关注学生的成长, 而不是只是问最终的学习成果。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经常和家长进行联系, 来共同讨论如何来更好地帮助孩子的成长。家长要看到孩子在自己原来的学习基础上的努力, 而不要过于关注孩子和别的孩子之间的比较, 让孩子能够逐渐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信心, 从而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家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小的奖励来激励孩子的学习, 但是要注意不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物质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奖励中能够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 从而克服惰性的学习心理。

3.学生要自觉培养习惯。教师和家长对于克服学生的惰性学习心理都是客观的帮助, 要真正使得学生能够克服学习惰性还需要学生进行主观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别人而学, 而是让学生能够明白获取知识是自身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经常给学生开展一些励志的讲座、给学生观看一些励志的电影等, 让学生的情感所有触动, 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之下, 能够帮助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 使得学生能够按照计划来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 也制定出自己的计划, 和学生一起来进行任务的完成,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就能够明白自己想要的真正是什么。

如何克服心理恐惧 第5篇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把引起自己紧张、恐惧的各种场面,放在脑海中多重温一下,把它们尽量描述得具体一些。然后寻找各种应对方法。久而久之自己习惯了,恐惧的心理就会淡化。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最好能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速度,别那么急,让自己慢下来。

多使用肯定的言词。避免让自己说些否定自己的话,比如:我很胖,我没钱,我工作不好,我皮肤黑,我个子矮……选择用积极美好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比如:经常喝点减肥茶,我的身材会更苗条;钱并不重要,快乐第一,而我是最快乐的人;虽然我不活泼,但很温柔……

多一些美好的想象。多想象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时刻。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提前做好思想准备。这样万一发生意外的事情,自己可以临危不惧,坦然地面对一切。

把自己恐惧的事物说出来。人的心理总要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一开始当然是很难接受,经历的多了,便会觉得没什么好怕的。对于恐惧的东西,甚至会感到很无聊很可笑。

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第6篇

一、幫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

孩子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自卑是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他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或是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别人,穿着打扮不如别人;或是有什么生理缺陷是“丑”的一面,所以便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真、善、美”、“假、恶、丑”的概念和标准;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弄清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格言的真正含义,让他们逐步了解自身的优势、潜能、价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拥有健康的心态。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有些孩子因为在家里父母的溺爱,使之显得唯我独尊;而到了学校之后,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区别、比较,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为孩子的心理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弱,优等生对差生,生理健全的孩子对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家境好的孩子对家境差的孩子自然有一种优越感,甚至看不起他,这就导致班级的两极分化。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地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班级中的一员,都是班级的主人,使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参与其中,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欢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就能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师、同学们每一句鼓励、关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友爱的动作,都能是他们在自卑的泥潭中看到一点火光、一丝希望,并逐步向着光明走去。

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别,在能力、素质方面有一定的差别是毫不奇怪的。自卑的核心是自惭形秽,总认自己不如别人。自卑又是要求自强的表现,往往有比平常同学更的自尊心和更强的表现自我的欲望。当他们一旦在学习上或其它方面获得成功,那种喜悦的心情不仅能激发你的自强信念,还能使你摆脱自卑的阴影,增强自信心,获得走向自强的启示。肯定比批评,惩罚更有作用,会引起积极的心理效应,可以增强自尊心,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只要对他们“闪光点”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他们会更自信会不断地进步。老师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他们,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成就感。

四、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在实践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很难免的。挫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失败或”碰钉子”。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难以克服时所出现的情绪状态。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一蹶不振。心理学把能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称谓”挫折容忍力”,通常称为”耐挫能力”或”抗受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遭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从积极方面讲,挫折并不可怕,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教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成为鞭策、激励发奋向上的动力。但如果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正确对待的方法,或者挫折过大而难以忍受,也可能使我们内心痛苦,更加自卑,甚至导致偏差,“挫折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是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对人的素质的规定和要求。

五、教会孩子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有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到的事物;“心虚”而又有戒心,有时回避老师的教育。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要有耐心和宽容的态度,采取正面引导,消除他们恐惧心理,疏通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上的桥梁,帮助他们从自卑沮丧心情中解脱出来。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做到爱、亲、诱导四个字。“爱”是指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做到特别关心他们,同情谅解他们,“亲”是指诚恳、亲切,平易近人,与他们交上朋友。使他们能说心理话,“诱导”是指摸准学生性格差异之处,讲究方法。因为学生的年龄、性别、知识能力、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即使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心情和表现也各有差别,集体,家庭和社会给孩子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因此,在确定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根据差异而定。一般来说,爱是基础,亲是前提,诱导是方法,三个方面应融为一体。

心理克服 第7篇

从心理学角度讲, 所谓“害羞症”是指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局促不安、手足无措的一种心理倾向。作为一种性格特征, 害羞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曾教过一个叫李晓晓的学生, 她是个乖巧的女孩, 可是她从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 也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在课堂上, 也不肯举手回答问题, 偶尔被我提问, 也总是结结巴巴的, 几句话没说完就成了关公脸, 急切盼望我尽快让她坐下。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 其他同学做游戏, 她却远远地站着、瞧着, 一副漠然置之的表情。她的表现就属于典型的害羞心理。

一般来说, 青少年的害羞心理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懂的问题从来不问。课堂上躲躲闪闪, 总怕点到自己的名字, 学习成绩多不佳。二是不愿参加课内外活动。偶尔在老师的说服下勉强参加, 也孤僻离群, 不与人交往。跟人说话脸红、不自然, 遇见生人躲避。三是遇到困难和挫折, 灰心丧气。作业或考试得了低分, 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缺乏信心。四是什么事情都依靠父母, 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心理问题一旦形成, 就会由害羞内向而导致自卑害怕, 由退缩失望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影响一生的成长。

这种害羞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一是阻碍他 (她) 们与人进行积极的交往, 妨碍同学间友谊的发展;二是这种怕羞心理将直接影响着个体才能的正常发挥;三是怕羞还会导致沮丧、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孤独感, 导致性格上的软弱和冷漠。这些都会成为青少年生活成长中的绊脚石。我班有一个害羞的女孩, 听她妈妈说平时在家里无拘无束, 可是一到班级或在大庭广众之中, 却非常害羞, 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这就严重影响了她与老师、同学的正常交往。

针对以上青少年害羞心理的特点和消极影响,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和健康课老师,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害羞心理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作了一些尝试:

一、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克服害羞的信心

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采用举实例的方法,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克服害羞的信心。例举有这种心理的同学容易产生自私孤僻的害处:害羞心理会导致课内不愿发言, 课上不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学习中遇到问题自己不愿向老师请教, 也不愿与同学研究, 这样会导致不会的知识永远学不会, 最后成了学习成绩劣等生, 成了班级和老师的负担。课下不与同学玩耍, 总是单独行动, 久而久之同学们近而远之, 在班级没有朋友, 自己成了孤立的人, 成了被遗忘的人。时间长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总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做事前就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什么都干不好”等结果真的干不好, 这种消极的暗示导致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精神负担, 使自己的情绪充满失败感。结果做事总是束手束脚、畏首畏尾, 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 自然就妨碍了成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 暗示学生“我能行”、“别人能干我也能做到”、“我要勇敢”等这样能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害羞心理就逐渐丢在脑后。我又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小时候也有严重的羞怯心理, 但经过他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树立起克服害羞心理的信心, 最后终于通过全民竞选, 成为著名的美国总统。

二、精心设计活动, 寓活动中克服害羞心理

我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对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正面而巧妙的疏导,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乐在其中。比如, 争取当科代表, 小组长等, 创造一些多与同学老师接触的机会。在联欢会、讲演会、诗歌演唱会等活动中, 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才干。在活动中, 我们看到平时不愿活动的同学也露出幸福的微笑, 体会其中的乐趣;同时让这些同学在班级这个集体中感受到相互合作的快乐, 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他们相信自己有着不同与别人的长处。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只有真实自信的表现自己才是正确的, 让他们有主人翁的感觉。对于他们的成绩教师这时充分给予肯定, 尤其是对那些害羞心理比较强的学生, 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和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 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点燃自尊心的火种, 使其具有克服害羞心理缺点的勇气和自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发现、充分肯定, 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 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 甚至会产生一种马上做点事做为包场的欲望”, 这些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年幼的他们及时肯定更重要。

三、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 共同帮助学生克服害羞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的教育。”在影响孩子共同成长的各种因素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一个非常害羞的人, 每到一个陌生的场合, 都会感到紧张、羞怯。引导孩子镇静下来, 什么都不去想, 把面前的陌生人当熟人一样。也可以让家长尽可能的多给孩子一些空间, 多带孩子走出去到公共场合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接触同龄人, 培养孩子的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 同时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生长的环境, 孩子在成长中家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所以家长要应具有健康的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 用自己的言行去激励孩子, 让孩子逐渐从害羞不自信的阴影中走出来。

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写作水平 第8篇

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 作文的技巧要求提得过早、过多

教师过早过多地要学生去掌握作文技巧, 如怎样开头结尾, 怎样布局谋篇, 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按统一的格式作文, 致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 命题脱离学生的需要, 缺乏新意

传统的作文教学, 多从作文技巧角度设计训练体系,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更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命题, 使学生认识不到作文的实际价值。

3. 教师对学生作文修改过多

责任心强的语文教师, 对学生的习作总要细细地修改, 从用词、句式、布局甚至立意都要作出评点, 给分又低。过分要求完美, 使学生认为作文只有一种写法, 且高不可攀。

4. 教师批评、责难多

一些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 求成心切, 总希望学生进步快些。而作文水平的提高, 又恰非一日之功。这就使他们灰心丧气, 从而训斥学生。

二、作文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克服

1. 提早起步, 激发兴趣

儿童在入学前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入学后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 积累了一定的词句, 掌握了一定的作文知识后, 就想用这些知识把自己所想的东西用书面语表达出来, 有了强烈的“发表欲”。如果降低作文的要求, 组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用句群、段落、短文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会使小学生感到作文并非高不可攀, 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据朱作仁对“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的发源地龙口市实验小学的现场检测, 一年级~五年级均以《杭州客人到我班》为题的作文, 一年级人均写出364字, 多者达六七百字, 并且绝大多数均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段落分明、病词病句极少。这些实证性的研究证明, 提前起步, 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对于优化作文学习心理, 提高作文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 丰富生活, 开拓素材

小学生习作经常感到无东西可写, 没话可说, 无事可写。丰富学生生活, 开拓素材来源, 从根本上说, 也是克服学生多种习作心理障碍的一剂良方。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 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 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素材, 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他们亲身体验, 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 由于平时的活动都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图书跳蚤市场”活动, 活动中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亲身参与活动。活动后, 我再和他们一起叙内容, 谈感受, 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 我故意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写下来”的要求, 学生自然能够接受, 一个个欣然提笔。对写得很好的学生, 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再如编写童话,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 激起学生的兴趣, 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使想象更加充实, 更加生动, 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 充分表现的机会, 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 写作兴趣也提高了, 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3. 感悟生活, 点燃激情

叶圣陶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有字之书是使学生得到触发的“流”, 那么社会、学校、家庭生活应是使学生得到触发的“源”。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 观察是桥梁, 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座桥梁的基石。因此, 在平时指导学生观察时, 不能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 同时还要强调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的感受。如果观察外物特征时又能观察自己的内心, 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 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灵性的。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应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 发现事物内在的魅力, 发现生活的美, 从而去感悟生活的美。亲身经历某一事情, 亲眼目睹某一场景及芸芸众生的生活, 可以从中引发关于生活的思考。作文训练就是把这些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化作生动的语言, 使生活在学生的笔下变得丰富多彩, 从而点燃写作激情。

4. 参与评改, 不断进步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活动结果进行自我监察, 自我反馈, 自改作文, 既有可能又有必要。为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作文自评和互评, 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 对学生的自我评定要有明确的要求。 (2) 指导学生评定的方法。自我评定之初, 教师要提供评定的范例, 让学生一起评述, 有意识地传授评定作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3) 提供评价要点表。教师只有确信学生已经全面掌握了作文评定的主要标准, 才可以要求他们自评互评。可行的措施是教师拟出一份作文评定要点表, 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表上各项指标作出评定。

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表达能力 第9篇

我们知道,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由心理、生理、知识、能力、表达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而在高中阶段, 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与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相辅相成的。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有这样的心理:说话谁不会?只要不是哑巴, 这有什么好训练的, 况且高考时又没有口语考试。而更多的人则由于缺乏说话训练, 存在自卑心理, 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他们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的勇气, 怕说不好, 被人笑话, 遭人讽刺。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引导学生从社会的现状去认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其次, 我们也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克服以上不良心理状态的办法。例如在说话前先拟好腹稿, 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说话时语速放慢, 对较复杂的问题要分出主次轻重, 言之有序;在说话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路上, 淡化听众的反应等等。

排除思想障碍后, 我们就要在课堂或课外创设良好的说话氛围, 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激发说话的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上, 要注重师生的互动。把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模式改进为“群言堂”。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 要允许学生提出或指正问题, 进行内容的补充或辩解等。在学生说话后要有鼓励性的评价, 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 也要给予表扬, 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而针对学生表达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也不要急于指出, 以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而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改进的意见或纠正的方法。这样, 既能保护学生练习说话的兴趣, 又能达到指导提高的目的。

同时, 我们还可以根据国际国内新近发生的大事或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从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之间寻找一个话题, 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讨论。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熟悉或感兴趣的, 因此, 在涉及此类问题的讨论时, 心理素质好的学生会滔滔不绝, 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学生也不至于因为紧张出现“记忆空白”。这样, 因势利导,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 触动学生说话的兴奋点, 使学生有内容可说, 逐渐从不愿说到争着说。训练中还要不断变换形式, 以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可指名说、串说、小组选代表说、自由争议等, 增强他们的表达欲和争辩意识。这样就可以将长期的、严格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转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表达活动, 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由课堂向课外进行引申。以此全方位的进行, 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当然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口头表达的难度。我曾经在班级进行过这样的一些表达训练, 都取得了成功。

每天上课前的3分钟是学生进行演讲的时间。全班学生轮流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可大可小, 不拘一格。可以是国际国内的新闻大事, 也可以是发生在宿舍、班上、学校、家庭的小事。但要求有一个主题, 演讲者要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宣传鼓动性的说话。为准备演讲, 学生们个个是“大事小事, 事事关心”, 没有做“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个性, 具有较高的综合价值。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具备了在公众场合说话的良好心理素质。

另外, 每学期在我所教学的班级, 我还会仿照每年华人大学生辩论赛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场辩论赛。学生们争相表述自己的观点, 自由辩论, 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克服心理障碍 塑造健全人格 第10篇

一、发扬闪光点———克服自卑心理

有的学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往往会消极地对待学习, 形成自卑的心理状态, 自己甘愿落后。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教师要善于发扬其亮点, 不要过多地批评和指责学生, 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鼓励学生树立现实目标, 使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我班王帅同学, 自律守纪差, 学习成绩差, 经常受到冷遇, 因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一次在写生课上, 我发现他描绘的景物有声有色, 而且所讲的内容也很丰富、实用。于是我鼓励他积极发言, 结果他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二、弥合融洽点———克服戒备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 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美术班的学生大都文化课基础差, 家长、老师对他们责难多、表扬少, 长此以往就使学生形成了戒备的心理。学生对周围的人总抱着不信任和猜疑的态度, 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克服戒备心理的前提是师生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班主任要时常改善自己的形象, 乐于与学生交朋友,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避免造成人为的心理压抑。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只有感觉到轻松、自在, 才有可能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向老师敞开。教师要做到三多, 即多尊重,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激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期待,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三个不批评:无意识的犯错不批评, 给学生自省机会;早上犯错不批评, 给学生一天的好心情;家长面前不批评, 给学生留足面子。因为鼓励与欣赏的功效总是大于批评, 所以有诗人说“批评家多么可怜, 赞赏家多么可爱”。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点成绩教师也要加以肯定, 及时提出表扬, 而不应当有了问题就批评、讽刺, 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 我们教师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障碍, 让他们与老师在情感上融洽, 转换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建立相容点———克服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 尤其是对家长、老师的灌输式说教抱敌对情绪———经常给教师挑“刺”, 给学校挑“毛病”, 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 以冲撞老师为荣。他们把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 我行我素。为此, 教师一定要在班级树立各类先进典型, 善于运用身边活生生的先进事例说明道理, 使他们感受到尽管社会上良莠并存, 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好的, 应教育他们不要把社会看得一团糟, 真善美是人类的最终追求。同时要在班级创设良好的氛围, 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和他们接触和谈心, 特别注意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公正的鼓励和表扬, 逐步消除对教师的误会和隔膜, 不断地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情谊。例如, 我班李玉文同学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 从小跟奶奶住在一块。因为对孩子有愧疚感, 父母从小就对他百依百顺, 在家里, 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他就使性子来对抗父母, 使父母实在无计可施。每当老师批评他时, 他眼睛总是直瞪着老师, 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甚至还和老师顶嘴。当我知道这一情况后, 立刻将其找来谈心, 手把手教他绘画, 用我的真心来“感化”他。不久, 他便开始向我吐露真实思想。我也因此更加地关心他, 多次把他的画作为示范, 让他帮助指导其他同学。对于他反反复复出现的不足和缺点, 我也总是认真仔细地指导他, 甚至加以策略性的“包庇”。在这个过程中, 他最终体会到了我的良苦用心, 在期末考试中他的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四、激活乐学点———克服厌学心理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厌学情绪往往是由于作业的繁重, 家长、老师对他们认识不足、要求过高。他们努力了, 但是没有达到自己、教师、家长的目标, 得不到心理的满足, 从而感产生厌恶之情, 表现为“对上学毫无兴趣, 提起学习就头疼, 厌恶逃避学习”。要改善这种心理障碍,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学生自行学习的本来需要, 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多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

一个有健全、健康、完善心理的人, 是社会所欣然接纳的。如果我们班主任都能有效地、适时地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 我们的学生就能在各方面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素质教育就有了坚强的后盾。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即将信息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合到学科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中。它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 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它是促进师生互动的有利保证, 使得学科教学手段更加生动、有趣。可是在当前课程整合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效整合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

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弱点 第11篇

1、很自卑又特自尊。学困生因都有多次失败的经历以致自己看不起自己, 也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 自卑感很强, 父母的训斥、怒骂, 同学的讽刺、挖苦, 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看待”, 使他们经常处于“冷”环境氛围中, 感觉低人一等, 在班级里感到抬不起头, 不如别人, 进而自暴自弃。尤其近年来, 随着片面追求升学率风气的盛行, 学困生成了教育非重点、学生中的“三等公民”, 在校遭白眼, 在家遭责骂,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 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但是他们又唯恐别人对自己嘲讽和侮辱, 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面子而不容他人侵犯。因此, 他们常常会用封闭内心、拒绝交往来营造一个可怜的“保护层”。我班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 初一、二年级时在班上很不起眼, 而且在老师的心目中是个双差生, 时不时还请家长。到了初三重新组合了一个新班, 他从原班调到这个新班, 由于以前的原因, 他把自己封闭起来, 从不主动去接触老师和同学, 总怕又伤害自己。最后, 在老师的主动关心下, 在新同学的热心帮助下, 他打消了顾虑, 性格也开朗了, 成绩也进步了, 并评为“区进步显著学生”, 光荣的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家长也感到欣慰。

2、重感情又易偏激。学困生学习中常会遇到老师的冷言冷语、同学的指指点点、家长的唠唠叨叨。因长期生活在这种被漠视、受歧视的环境中, 较少尝到大家的温情, 一旦别人对他们倾注爱心, 他们会倍加珍惜与感念。因此, 不少老师感慨到:毕业的学生最感激老师的, 往往是那些原就是默默无闻的学困生!也正因为他们对外界很敏感, 如果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他们, 他们就会像缩作一团的刺猬那样伸出周身的小刺, 轻则不合作, 重则对抗甚至做出一些令人吃惊的过激行为, 让师生都不得安宁。

3、逆反心理较强。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好奇、好疑。在他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发生矛盾并不断加剧时,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再加上自我意识觉醒、成人感的追求与社会对其要求的矛盾, 思维的独立性与看问题的主观、片面、偏激的矛盾, 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等等, 使得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当普遍和严重。有时为求心理满足, 就设法从另一方面表现自己, 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 或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反感顶撞, 叫他向东, 他偏向西, 或通过恶作剧让别人出洋相, 从心底里产生对抗情绪、行为, 以解心头闷气, 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4、厌学心理。厌学是学困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的一种消极现象, 是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评价这类学生时, 也常说他们又笨又懒, 不喜欢学习, 常不做作业等。这样的评价, 就越发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 助长学生的厌学情绪。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的眼神正是传播知识的情感通道, 但教师的眼神却较少投注到他们身上, 这种现象使他们有被遗弃的感觉, 认为老师不重视、不关心自己, 大大挫伤了学习热情, 抑制了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5、可感化又易“反复”。绝大多数学困生并非“朽木不可雕也”, 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那种求上进的愿望, 也在常常地做出努力, 只要教育者引导得法, 他们会振作精神作奋力一搏的。但是学困生之所以变为学困生, 又常与他们自制能力差、意志不顽强有关, 这些因素决定于他们在转变过程中不可能一直都是勇往直前的, 一帆风顺的。些许挫折和困难就可能让他们动摇而知难而退, 有时哪怕仅仅是一丝欲望的诱惑, 一点情绪的干扰, 也会让他们停滞下来, 依然故我。

因为学困生在情绪、情感和意志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所以在转化他们的时候, 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千万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应在公众场合点名批评, 更不应动辄揭老底, 新帐老帐一起算, 如需指出错误, 也宜个别谈话, 就此论此。相反的, 如能多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 多肯定, 多鼓励, 则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旦他们渴求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他们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生活满腔热忱, 这不正是上进的契机吗?

2、一定要倾注真情, 付出爱心。既要关心他们的冷暖温饱, 也要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 同时还要为他们分忧解愁, 而这些都必须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如果有一丝矫情, 让这些学困生感到师生所做的一切, 只不过出于怜悯同情时, 他们就会关闭自己的心扉拒绝甚至憎恶这种好意的施舍。所以施爱者只有精诚所至, 才会金石为开。

3、捕捉闪光点, 激励学困生。闪光点是施教的支点, 能不能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是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做好他们转化工作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做学困生转化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要细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 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因此, 我们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并抓住这些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 以此为起点, 不断激励, 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上进心。我班上有一位李姓同学, 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养成了极不好的行为习惯, 迟到、逃课、上课讲话;值日、做操不认真等现象经常发生, 成了名符其实的“问题学生”。但我发现他有一个优点, 就是口头表达能力好, 对人有礼貌, 善于言谈。于是我经常在课堂上让他发言, 在课后与他交流, 给他表现的机会。通过系列尝试, 其他同学慢慢地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这个学生也逐步改正了不良习惯, 受到大家的好评。

4、善抓反复, 持续转化学困生。要意识到转化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反复, 我们必须要拿出极大的耐心, 付出艰苦的努力。在转化工作中, 学困生往往是改掉了一个缺点, 马上又会暴露出另一个缺点;或是同一个缺点改了犯, 犯了又改好, 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冷静地观察, 及时地监控, 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他们反复的思想基础, 仔细研究, 对症下药, 从根本上为学困生提供后续动力, 杜绝反复。教书育人, 本就辛苦, 转化学困生, 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要认为他们有所转变就万事大吉, 而应时时观察, 常常提醒, 多多鼓励, 及时引导而把他们心理弱点的反复性消灭在萌芽状态, 只有这样, 才能让他们坚定步伐, 战胜自我, 完善自己。

上一篇:谈学生管理工作下一篇:税务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