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研究范文

2024-05-31

设置研究范文(精选12篇)

设置研究 第1篇

一、湖泊环境资产账户的设置

为了核算湖泊环境资产的存量和流量,首先应设置相应的“环境资产”总分类账户。湖泊环境资产既具有自然资源的特性,又具有生态资源的特性,这两类特性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是不同的,应分别设置二级账户核算各自的价值。对于湖泊自然资源中的水资源应在“环境资产”总分类账户下设置“水资源”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该账户主要用于核算湖泊水资源价值增减变化,借方记录水资源存量的增加,贷方记录水资源存量的减少,期末为借方余额,表示水资源现有价值金额;对于湖泊所能提供生态作用的资源价值在“环境资产”总分类账户下设置“生态资源”二级账户进行核算,再按湖泊所能提供的生态资源作用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如明细账户有“旅游资源”、“气候调节”等,该账户主要用于核算湖泊生态资源的升级及降级情况,借方记录生态资源增加的价值,贷方记录生态资源的减少价值,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生态资源现有的价值。

另外,对于湖泊区域人造林地以及天然林地资源的价值,应在“环境资产”总分类账户下设置“林地资源”明细账户进行反映,该账户用于反映湖泊风景区林地资源增减额,借方记录林地资源的增加金额,贷方记录林地资源的减少金额,期末余额在借方,为现有林地资源的价值金额。

环境资产属于长期资产,应设置“环境资产折耗”账户作为环境资产的备抵账户。下设“水资源”二级账户反映湖泊水资源因使用发生的减少额,因水质下降等原因导致水资源价值降低的金额;设“生态资源”二级账户反映湖泊生态资源因降级而发生的减少额。水资源因使用发生的减少额不能直接冲减环境资产的价值,而是通过“环境资产折耗”账户进行反映,这样做是因为环境资产属于一项长期资产,应设备抵账户反映其减少,与传统财务会计中累计折旧账户意义相同。在反映湖泊资源因水质下降等原因导致水资源价值降低的金额、湖泊生态资源因降级而发生的减少额时,该账户与传统财务会计中的资产减值准备账户的意义相同。该账户借方记录环境资产折耗的转出,贷方记录自然资源及生态资源折耗金额,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已发生的折耗额。

对于湖泊环境中的人工培育所形成的资源,设置“培育资产”账户归集培育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待其完工后转入环境资产账户。该账户借方记录培育湖泊资源的实际成本,贷方记录转出培育湖泊资源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培育中湖泊环境资源的实际成本。

湖泊所提供的鱼、虾、蟹等动物类资产通过“生物资产”总分类账户核算,下设“消耗性生物资产”二级账户,再设“动物资产”进行明细核算;湖泊所提供的菱、藕等植物类资产也通过“生物资产”总分类账户核算,明细设置“植物资产”账户。账户的借方记录动植物资源的增加金额,贷方记录动植物资源的减少金额,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现有动植物资源的价值。

对于为提供景观作用而建设的园林建筑或为了保护湖泊环境而建造的环保资产等设置“固定资产”账户,并按名称分明细进行核算,该项固定资产的磨损依照传统财务会计设置“累计折旧”进行核算,累计折旧仍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在该项固定资产尚未建设完之前,发生的所有和该项固定资产建造有关的费用应设置“在建工程”账户进行归集,待该项资产建造完工后转入“固定资产”账户;设置“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核算毁损、报废等原因转出的湖泊固定资产价值以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清理后产生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账户。由于湖泊会计主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为目的,为了简化核算工作暂不考虑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计提减值准备的问题。

设置“应收款项”总分类账户,核算应收未收对企业的各种环保费用及罚款等,同时形成湖泊会计主体对环境保护的负债。该款属于国家强制性收取,收回的可能性大,所以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在总分类账户下按应收各种费用名称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借方记录应收未收的款项,贷方记录已收回的款项,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应收未收款项余额。

设置“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账户,反映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货币资金及旅游、养殖所取得的收入金额,借方核算政府长期投资或收取企业费用等活动所取得的收入,贷方核算用于各种项目支出的金额。

不能通过设置账户反映的相关环境资产内容,应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进行说明。上述总分类账户不仅在进行湖泊环境会计核算时可以使用,对于其他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如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核算时也可以使用,由于在记录时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所以便于在单独核算某区域资源总额后再进行整个国家资源的汇总计算,给政府环境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资源的整体信息。

二、湖泊环境负债账户的设置

由于湖泊环境负债是国家收取企业的各种费用,是为净化环境而形成的未来支出,这种支出无法严格区分流动性的大小,所以对湖泊环境负债仅设置“环境负债”账户进行核算,明细账户为应收的企业某项费用,在确定对企业某项应收税费时即可在账户贷方确认环境负债,其借方记录用收到费用进行实际环境保护而发生的费用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尚未起到实际作用的各种费用余额。应收企业的费用主要有以下几项:应收环保费,反映和监督环保费用的计算与交纳情况;应收排污费,反映企业在开采和使用自然资源因污染环境而交付的费用。对于应付给湖泊有关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湖泊环保工人的工资,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进行核算,账务处理和传统财务会计相同。由于目前湖泊环境会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会计主体应交纳的各种税金暂不进行考虑,所以在负债类科目中没有设置“应交税费”科目。

三、湖泊环境权益账户的设置

湖泊环境权益含义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中的所有者权益,不表示投资者所拥有的权益,但其计算和所有者权益的计算方法相同,也是资产和负债的差额。设置“环境资本”账户,用于复式记账时对应于环境资产账户,对某项环境资产进行确认计量后,以相同的金额借记“环境资产”科目,贷记“环境资本”科目,该账户的借方反映环境资产非耗用性减少的价值,贷方余额表示相应环境资产的价值,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现有环境资产的价值余额。

设置“资本公积”总分类账户,反映由于水资源质量发生变化以及影响水资源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引起水资源价值变动的差额。贷方核算由于水资源质量的升级等原因而引起其价值的增加,借方核算水资源价值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水资源价值发生增值额。

设置“环保基金”账户,专门用于记录政府部门或企业为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以及提高环境质量而进行的长期投资而形成的环境保护专项基金,贷方表示其增加,借方表示长期环保投资的使用减少额,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现有长期环保投资的余额。

四、湖泊环境费用账户的设置

湖泊环境费用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湖泊资源及相关湖泊生态资源降级的货币表现,以及用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损害治理的费用。

设置“自然资源耗减费用”账户,综合反映资源产品所耗用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以及区域环境资产的减值;设置“生态资源降级费用”账户,核算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所造成损失的货币表现,该账户的借方记录降级费用发生额;设置“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账户,核算不能资本化的为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而发生的费用,借方记录蓄水等费用发生金额;设置“环境保护费用”账户,反映为保护环境发生的各项费用,借方记录支付环保人员工资、污水运行费用等发生额;设置“营业外支出”账户,反映核算固定资产清理后形成的损失。这些账户到期末均通过贷方转入当期损益。

五、湖泊环境效益账户的设置

环境效益尚未作为一项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环境资源的直接效益往往以极低的价格体现在销售收入中,甚至大多时候资源无价;环境资源的间接效益实现形式复杂,受益范围广泛,难以用劳动价值的货币计量,也没有对其进行核算。但这并不能说明环境效益的核算不重要,反而证明了人类对环境资产发挥效用认识的局限性,没有认清环境效益的本质及其来源。可持续发展效益的概念明确指出了环境效益核算的目的,即将环境资产的存量与增量分开,将资本收益与资本返还分开。通过环境效益的核算,从理论上认清向环境索取量的货币表现,明确人类生存与环境效益的关系,明确人类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

设置“直接环境效益”总分类账户,专门核算对湖泊资源进行利用所实现的环境效益,应包括湖泊旅游资源取得的效益,湖泊生物资产所带来的效益,湖水灌溉生产的资源产品中所包括的直接环境效益等;设置“间接环境效益”总分类账户,核算对湖泊生态资源能够实现的间接环境效益,湖泊间接环境效益应包括旅游效益、调节气候效益、生物多样性价值等;设置“营业外收入”账户,反映固定资产清理后产生的净收益以及湖泊会计主体所取得没有在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益账户中反映的其他收入。这些账户在期末均通过其借方转入“环境留存收益”账户。

六、湖泊环境利润账户的设置

《新课程研究》期刊简介及栏目设置 第2篇

New Curriculum Research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旬刊 •ISSN:1671-0568 CN:42-1778/G4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邮发代号:38-345 创刊时间:2004 •期刊简介

《新课程研究》•为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主办的省级教育类优秀期刊。每月出刊三期,上旬刊登基础教育类稿件,下旬刊登教师教育类稿件,下旬刊登职业类稿件。•

•上旬栏目:

教苑耕耘,理论新航,本期策划,名师星论坛,课改风向标,教研新干线,教育自由谈,特级讲艺堂,课题万花筒,名校大点兵,环球长镜头,小荷尖尖角,编读连心桥,博览万花筒_好书推荐,语文正道谈,桂馨科学课,教耕 中旬栏目: 教学新思维,课程新思路,中职新天地,教苑耕耘录,教育快讯,教学新视角,理论新航道,教研新干线,职教新天地,课程新探索,热点全攻略,管理经纬度,专题策划,热点全聚焦,人文与德育,德育纵横谈,研究与借鉴,课堂新风采,教育资讯 耘录,本期策划_师德建设,连心桥编读。下旬栏目:

教研新干线,治教方略谈,教苑耕耘录,成长一帮一,中学教育_教研新干线,课改风向标,课改短消息,小学教育_课堂新风尚,教育自由谈,名师星论坛,考试与辅导,素质大讲堂,教育新语丝,案例展示台,本期策划二,本期策划一,学前教育_幼教新时空,专题策划,问题与对策,教师专业发展 要咨详情,看文库用户名 2016年底11期下旬刊目录 目录

校园创意要“新意”更要“满意” 贾宪章;1 名优特色之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第一初级中学创建纪实 2 民办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行动研究——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 王冬梅;4-6 三大系列:构建德育活动生活化新模式——学校德育活动生活化系列论文之一 王栖;7-8 南疆县域小学双语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研究——以A小学S班学生为例 周永莉;刘利平;9-11 《新课程研究》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类综合性期刊排名第21位 本刊讯;11 校园繁荣满族舞蹈艺术的思考 李丽影;12-13 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教学艺术探研 邓超龙;徐晓梅;胡慧廷;14-16 暗示教学法——开启素质教育的金钥匙 龚正求;17-18 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举行 18 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 赵晓妍;19-21 小学数学“失真”现象略析 黄丽;21-22 关于创建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思考 邹南巡;胡新云;23-24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单夫菊;25-26 论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许娟;27-28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探讨 胡琼;29-30 江苏聚亨路小学“跨越时空的课堂”助力教育援疆 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走出“四重四轻”的误区 方涛;31-32 小学体育教学中分层合作教学的应用与分析 董洪雪;33-34 师生互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葛晓梅;35-36 浅析体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以景德镇市体校为例 唐莹;37-38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王倩;39-40 内蒙古:六成旗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 40 问题式学习(PBL)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傅华安;41-43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 孙志伟;43-44 注重导入环节 提高地理课堂实效 范渊志;45-46 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姜金凤;47-48 创设情境 提高高三体育班的数学课堂效率 麦振敏;49-50 《新课程研究》荣晋TOP100全国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榜单 本刊讯;50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尝试 黄冉;51-52 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常用逻辑用语小结”课堂观摩有感 向永川;53-54 玩中学 学中乐——如何在小学英语课中渗透游戏教学法 杨梅;55-56 情境教学对中小学“提出问题”的影响 朱际生;57-58 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 田正权;59-60 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举行 60 浅谈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杨颜;61-62 写作文要有个性——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毛艳;63-64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王远芳;65-66 培养创新意识 提升数学素养 谢长营;67-68 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陈娇锦;69-70 小学生作文指导的创新 黄继红;71-72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何英飞;73-74 “英才计划”启动:高中生可直接拜师大学教授 74 浅谈学校体育社团对中学生健身习惯养成的促进与激励 孙旭;75-76 基于App Inventor的高中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刘增;77-79 妙用花形思维导图 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陈兴栋;80-81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 周丽娜;82-84 多中萃优 方能遇到更好的课程——“7的乘法口诀”教学随想 陈瑶;84-86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从问题出发”的教学案例 徐薇;87-88 “锋与天气”教学设计 黄李俊;89-91 高三生物遗传学复习中图形变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细胞分裂和可遗传变异专题复习”为例

造价专业项目课程设置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项目课程 教学方法 案例

中国分类号:G642

1项目课程设置

造价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为达到培养方案对学生长远发展的真正支撑,将学生深度发展的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完全体现,应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深入剖析职业岗位群能力目标及未来发展方向,最终确定培养方案课程框架。

通过对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得出造价专业毕业生初始岗位群及未来发展岗位群,分析得出造价专业主要发展方向为造价文件编制与审查、经济分析与评价、招标与投标、施工组织与管理、试验与检测、勘察与设计、监理与控制七个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应针对七个主要岗位发展方向,对专业课程进整合,根据综合能力要求将专业课程设计为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设计即考虑了学生初始岗位群的需要,也为学生长远发展做了全面铺垫。整合后项目课程与职业能力相对应,专业知识更加紧凑,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更有利于综合性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

新的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整合后,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整合后课程较少,虽然各门课的知识点较多,但能力目标更加突出,教学设计中应更注重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使众多知识点能以项目为中心得以展现。以综合实训项目为出发点进行的课程教学,是适应新的项目课程的最好的教学方法。

2项目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高职高专造价专业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

项目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合理的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项目应为工作中实际工程项目。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可依次划分为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教学项目可按工程项目的构成拟定,以能力目标为基准,每门课程对应一个综合项目,然后将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设计出多个教学项目方案,再根据知识结构设置分部及分项工程教学方案。项目课程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决策、报价、合同拟定、成本控制)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课程项目以建设项目的结构层次为标准进行设计,这样即符合项目的构成特征,又满足教学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与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系统学习过程实现紧密结合。

3项目设置案例分析

以路基单位工程为例,研究课程项目的设计思路。路基单位工程项目设计可将其分为土石方、排水、防护等分部工程,然后将各分部工程再分解成分项工程,如土石方可分解为清理与掘除、拆除旧路面、土方路基等分项工程,再将各分项工程根据工程内容划分子分项。教学过程即以子分项为切入点,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最终形成整个能力目标。

路面、桥梁、隧道等单位工程教学项目设置可按路基工程劃分标准,结合项目构成特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设计。

单项工程综合教学项目,应能涵盖专业岗位群要求的基本技能,并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能够将培养方案全部能力目标在项目中落实,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4结论

根据岗位能力设置的项目课程,能够更好的适应学生初始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及未来深度发展岗位群的要求,将学生成长的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深度融合,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

网络议程设置的量化研究 第4篇

在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平台中, 议程设置的效果受到了质疑, 有观点认为, 互联网提供了自由发表观点、自由发掘新闻信息的平台, 议程设置不再是媒体的特权。然而这种观点缺乏数据证据支持, 且疑点重重, 因此, 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式, 检验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对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效果。

综上所述, 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议程从网络媒体转移至网民。

H2:官方新闻网站与公众议程的相关性大于商业门户网站与公众议程的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

议程设置理论强调的是媒体议程向公众议程的流动, 要考察网络媒体是否对公众议程产生影响, 可以考察网络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相关性, 如果相关性结果显示为二者相关, 则认定网络媒体对公众议程有议程设置效果;如果相关性结果显示为二者不相关, 则认定网络媒体对公众议程不具有议程设置的效果。

本文选取的样本覆盖商业类门户网站、官方新闻网站以及评论类网站。本文在Alex中文排行榜前50名中, 选取所有新闻类或者以新闻类为主的综合门户网站, 以及评论类网站。选取的时间点为:2013年2月22日10:00。所得的样本分别为 (按照排名先后顺序) :腾讯网 (第2名) , 新浪网 (第5名) , 网易网 (第7名) , 搜狐网 (第11名) , 凤凰网 (第16名) , 中华网 (第43名) , 新华网 (第45名) ;新浪微博 (第10名) , 天涯社区 (第40名) 。在这9个样本中, 兼顾了知名的商业门户网站、政府投入巨资的网络媒体以及知名评论类网站。本文设定研究时间跨度为1个月, 即2013年2月22日—2013年3月22日。同时, 网站内容实时变化, 为了保持采集信息的一致性, 本文将采集时间固定为每天的16:00—16:30。本文选取天涯热帖榜前10页的热帖, 而对新浪微博的研究则选取“实时热词”板块作为研究对象。

对以上所获取的全部数据, 本文用Excel 2003进行处理, 再运用斯皮尔曼秩序相关 (Spearman) 测定各议程间的相关性。

三、数据分析

依照斯皮尔曼秩序相关理论, 本文定义当P<0.400时, 为弱相关性;当0.4000.600时, 为强相关性。

1. 网络媒体对公众议题的影响

从表1发现, 全部网络媒体与全部评论类网站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介于0.400与0.600之间, 相关性系数最低的是搜狐网与新浪微博, 为0.486, 相关性系数最高的是新华网与新浪微博, 为0.592, 这表明全部网络媒体与全部评论类网站之间具有中度相关性, 网络媒体对公众依然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即验证了假设1。

2. 官方新闻网站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力与商业新闻网站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力

通过仔细观察表1发现, 不同的网站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其中, 新华网与天涯和新浪微博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92和0.568, 中华网与天涯和新浪微博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81和0.561, 平均数为0.5755;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网易网与天涯、新浪微博的相关性系数的平均数为0.552。新华网和中华网两个官方新闻网站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力较商业新闻网站来说更强, 即验证了假设2。

四、讨论

1. 网络媒体对公众议题具有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受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1”延续这一思路, 网络媒体的诞生会弱化议程设置效果, 然而很多因素的制约使网络依然存在议程设置。传播学者彭兰将其解释为三点原因:第一, 议程设置假设认为, 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 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 网络信息能快速传播与繁殖, 这个特点使网络可以轻易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第二, 在网络中,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 而在议程设置方面,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第三, 利用互动技术, 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 因此, 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传递给受众, 这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瞩目程度非常有利2。网络媒体依然对受众产生议程设置的效果, 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时代没有被颠覆, 依旧成立。

2. 官方新闻网站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力大于商业新闻网站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力

由于目前中国的商业门户网站没有自己独立的采写权, 其新闻来源依托于官方新闻网站3, 所以商业门户网站的议程与官方新闻网站有很大的相关性, 官方新闻网站对商业门户网站进行着议程设置。官方新闻网站既通过自身媒体对公众进行议程设置, 又通过商业门户网站对公众进行议程设置, 其议程设置的显要性因此更加凸显。

摘要:1972年, 麦库姆斯和肖提出了著名的议程设置理论, “新闻中强调的这些议题随着时间的演化会成为公众认为重要的议题”, 换句话说, 媒介议程设定了公众议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已有的传播理论受到新传播环境的挑战。而在新的情境下, 议程设置理论有了新的应用模式。本文通过对网络议程设置的量化研究来探究媒介引导力的效力。

关键词:议程设置,舆论引导力,网络媒介议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 (Maxwell Mccombs)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吴信训, 金冠军, 李海林.现代传媒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反垄断执行机构设置研究 第5篇

摘要:2007年8月30日《反垄断法》正式出台。《反垄断法》的出

台对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等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反垄断法》并没有具体规定反垄断执行机构设置,且反垄断委员会的性质定位于协调性的机构,这对于我国反垄断的贯彻执行是不利的。在借鉴西方国家反垄断执行机构的设置的基础上,对我国反垄断执行机构设置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反垄断法;执行机构;反垄断委员会

1引言

反垄断法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被称为“经济宪法”或者“经济基本法”,目前世界上已有近90个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垄断法》,该法案将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反垄断法》第一章第一条即表明了该法的立法目的:“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作为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法律制度,《反垄断法》的出台对中国经济将产生重要影响。

2中国反垄断执行机构的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反垄断法》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了中国反垄断法执行机构的设置。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履行下列职责:(1)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

(2)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发布评估报告;(3)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4)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

设立反垄断委员会,带来的好处是潜在的,而其弊端则是现实的。

(1)尽管国内外理论界对于反垄断机构是否属于监管机构一直存在一些争论,但毫无疑问的是,反垄断机构所从事的是一种执法活动。对于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而言,最为基本的要求是独立、公正,严格依法行政,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执法机构不同于宏观政策机构(如国务院证券委)或者政策咨询机构(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对于后者的基本要求是多元、协商、妥协与利益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或提出建议。反垄断法制定以后,剩下的就是严格执法,不存在再进行反复妥协、协调的必要,也不应该在严格执法的过程中掺入太多的政策考量,影响法律的统一实施。

(2)按照惯例,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应该有具体的工作承担部门,并且,通常都只有一家工作承担部门(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工作承担部门最多,分别是发改委、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在反垄断法维持分散执法的格局下,国务院主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至少有三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或者四家(前述三家加上国资委),另外还有一批行业监管机构也承担反垄断法的执法职能。因此,未来的反垄断执法将会是一种3+x或者4+x局面,在这种格局下,如何确定反垄断委员会的工作承担部门,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会引起许多争议与争执。

(3)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反垄断委员会缺少实质性的权力,尤其是规则制定权,只能起协调作用。同时,由于权责划分不清,反垄断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对于各自管辖权

边缘地带的新问题,也难有制定规则的积极性。因此,可以预见,对于反垄断领域的新问题,整个执法体制必然陷入被动的应急反应模式,很难预先通过规则提供明确的指引,其结果是全社会需要为这种不确定性支付额外的成本。

3西方国家反垄断执行机构的设置及其比较

目前,关于反垄断的执行机构有三种模式:二元主管机关与法院协调运作型;主管机构、顾问机构与法院协调运作型;单一专门机构与法院协调运作型。

所谓二元主管机关与法院协调运作型是指在一国内部设置有两种主管反垄断法执行德行政机关或准司法机关,这两种机关与法院在执行反垄断法上既分工又合作,推动反垄断工作的协调进行。这种设置实际上存在一个三角关系,即:两种主管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种主管机关与法院的相互关系;第二种主管机关与法院的相互关系。这一类型可以在分为两种具体情形,即以美国为典型的平行式二元主管机关与法院协调运作型和以法国为典型的非平行式二元主管机关与法院协调运作型。

世界上采纳由主管机构、顾问机构和法院构成反垄断法执行机构组合模式的典型国家是德国和英国。德国的顾问咨询机构垄断委员会是一种纯粹的顾问咨询机构,而英国的竞争委员会承担了双重职能,即在承担顾问咨询职能的同时还承担了其他职能。

单一专门机构与法院协调运作型又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形,即单一的准司法机关与法院协调运作型和单一的纯行政机关与法院协调运作型,前者以日本最为典型,而后者则韩国较为典型。日本的反垄断法执行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反垄断法的主管机构——公正交易委员会,另一个是法院。韩国的反垄断法主管机关是公平交易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如同其他国家那样,韩国法院也承担了执行反垄断法的职能,他们共同构成韩国的反垄断法执行机构体系。三种模式的反垄断法执行机构体系的核心组成基础有二:一是反垄断主管机关的设置;二是主管机关与法院的良性互动。三种模式都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特点。专业性要求组成人员具有法律、经济或贸易的知识背景;独立性要求组成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不受其它机关或首长的干涉,也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的干扰;权威性要求机构规格高,所做出的决定具有很高的效力。从世界各国立法的总体趋势来看,反垄断法执法机构体系表现为设立单一的专门主管机构的趋势。反垄断法实施机构具有明显的国别性。

4结论

我国的反垄断法执法机构的设置,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考虑我国的国情。栗田诚曾经说过:“从程序法的角度来讲,反垄断法的具体规定则是深深扎根于各自国家的法律文化中的土壤中,每个国家都必须结合本国的社会和历史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的程序。”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本身构成一个复杂的程序。我们不能孤立的分析某种制度的好坏,也不能简单地将某种制度从一种法律秩序移植到另一种法律秩序。美国著名的反托拉斯法学者格伯指出,在机构设置的出发点方面,中国的情况与欧洲相似,而与美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他认为中国在建立反垄断法执行机构体系方面,可以借鉴欧洲的行政控制模式。我国应设专门的主管机关,可借鉴德国设立垄断委员会的作法,在主管机关之外另由经济学家、法学家等专家组成负责咨询和对企业垄断状况进行鉴定的机构,可以考虑赋予新设的主管机关以适当的准司法权。另外,执行机关要能与行政垄断所倚重的国家公权力相抗衡。因此,我国应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和有着高度独立性的反垄断主管机构,它是一个独立(人事和经费)的、有权威的准司法机关。它应相当于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或德国的卡特尔局,该机构在审理反垄断法案件中有极大的权威性和高度独立裁判的权力。否则,中国的反垄断法就会陷入一种以一

个行政机关去制裁另一个行政机关的怪圈。

参考文献

[1]?尚明主编.主要国家(地区)反垄断法律汇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880.[2]?漆多俊.中国反垄断立法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1997,(4).[3]?李国海.反垄断法实施机构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1):

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体育 幼儿体育课程

1 幼儿体育课的概念

幼儿体育课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的手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载体,是幼儿教育课程中一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之一。它不包括早操、课间操、户外活动等。

2 我国幼儿体质状况

以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为标准,2012年1月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公布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这包括对51159名幼儿的监测数据,其中达到体质合格以上标准的幼儿占被调查幼儿总数的92.9%,与2005年相比体质综合指数为102.03,增长了0.06个百分点,但是被调查幼儿的皮褶厚度、安静心率、坐位提前屈、网球掷远等指标有明显的下降,幼儿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平均数比2005年均有明显增长,体重增长幅度最大、胸围等围度指标增幅次之,身高等长度指标增幅最小,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幼儿体格呈现肥胖增长的趋势。

3 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笔者结合大量的研究报告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几点当今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状况如下:

3.1 幼儿体育课程和幼儿体育的混淆

有很多幼儿园不能够正确认识幼儿体育课程和幼儿体育的概念、关系,经常把两者视为同等关系。例如:经常把早操、课间操、户外活动等课外体育活动视为或者等同为幼儿教育课程中的幼儿体育课程,不能清楚地区分两者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

3.2 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够丰富

当今很多幼儿园幼儿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比较单一,据悉大多幼儿园以幼儿舞蹈、武术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来填充幼儿体育课程,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两会期间,教育部将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确定为“七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纵观这七个项目属性特点:足球、篮球、排球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集体项目,田径、游泳、体操属于发展体能、技能的基础类项目,而武术则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因此,在幼儿园条件设施具备的情况下增设不同内容的幼儿体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3.3 教师经验缺乏,对幼儿体育课程认识不足

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在容易和幼儿拉进距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恼。教师经验不足,在组织体育活动前,片面将体育课程理解成体育游戏,达到孩子玩耍的目的,但没有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

4 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的构想

4.1幼儿体育课程大纲的依据

幼儿体育课程要以国家教育法为准绳,深入贯彻执行《幼儿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幼儿教育的文件,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目的、原则等都要依据以上相关文件来制定,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4.2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通过借鉴国内外众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提炼出以下三点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这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幼儿教育的观念,结合时代的发展可科学的态度对幼儿体育课程做出合理的设置。第二,针对性原则,在设置幼儿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幼儿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设置体育课程。第三,游戏化原则,在避免纯粹的游戏娱乐的前提下,以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方式来崔进幼儿的发展。

4.3 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

4.3.1课程目标

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在达到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体能以及增强幼儿的体质等基本目标之外,还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发育阶段结合课程内容的制定掌握一定饿运动技能。

4.3.2课程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和幼儿对体育项目的需求以及幼儿园的设施,来设置幼儿体育课程内容,但不管是以什么体育项目为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都包括显性和隐性课程内容。显性内容是指在课堂上的的运动,是能够看得见的肢体运动。隐性内容一般是用感觉来体会的,如:课堂的气氛、体育内容所蕴含的文化、老师与幼儿的互动等。

4.3.3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主要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常规的组织形式是将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目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组织。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总之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体育课堂上来。

4.3.4课程评估

在对幼儿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时应以幼儿参加体育课程前后的身体素质的变化为客观的指标,而对于幼儿像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影响可以根据平时的观察来进行评估。而对教师授课能力的评估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课堂上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授课的方式、方法等进行评估。

5.小结

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当前有关幼儿体育课程的模式和理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幼儿成长者,必须重视目前幼儿体育课程设置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总结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教育机构的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原则出发,来推动幼儿体育课程的改革,使幼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荃.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版,2003.

[2]黄树诚.初探幼儿体育课程新模式[J].现代教育通讯,2002.

[3]童森森.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7.

加强研究,合理设置,突破难题教学 第7篇

文[1]从研究问题 (以下简称问题1) :“已知x∈[-1, 1]时, f (x) =x2-ax+a2>0恒成立,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入手,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对对称轴的位置进行分类, 求出了在区间[-1, 1]上f (x) 的最小值, 进而解决了不等式, 并分析了“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解题方法”和“学习过程”等4个角度, 阐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文[2]对文[1]的解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是否一定要分类讨论? (2) 是否一定要数形结合? (3) 对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讨论学困生能否想到?是否能考虑完整?

文[2]试图通过教师对题目的研究 (也给出了较好的建议) , 从解题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改进解题教学, 减少学生在学习难题时遇到的障碍.笔者阅读此文也有一些想法, 在此与杨老师商榷.

1 文[2]对文[1]中所提的问题给出的“简单解答”错误

文[2]的简单解答为:

x∈[-1, 1]时, f (x) >0恒成立, 等价于f (x) min>0.又

f (x) min=min{f (1) , f (-1) , f (a2) },

所以

f (1) >0, f (-1) >0, f (a2) >0}0<a<2.

并就此给出了“简单解答”的优点.

其实简单分析就发现此解答有问题, 问题在于作者对题目的转化不等价:

x∈[-1, 1]时, f (x) >0恒成立, 等价于f (x) min>0, 其中x应在[-1, 1].从而导致

f (x) min=min{f (1) , f (-1) , f (a2) }

是错误的, 因为对称轴x=a2可能不在区间[-1, 1]内!简单地说:作者的“简单解答”忽略了对称轴x=a2在区间[-1, 1]的外面, 而f (a2) 0的情况!

不妨举一例:

已知x∈[-1, 1]时, f (x) =x2+3ax+4a>0恒成立,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对对称轴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 得到最后的答案是a>0;

而利用文[2]作者给出的方法, 得到最后的答案是0a169.

明显此方法得到的a的范围比正确答案要小.

2 要认识到转化的方向性和等价性是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难点

文[2]中作者对二次函数根的分布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常规对根的分布进行归类, 进而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进行求解较为复杂和难以掌握, 并给出了自己的“简单解答”:以根的存在性定理为依据, 得到推论1和推论2 (见文[2]) , 并把其他所有根的分布问题转化利用推论1和推论2进行解决.

暂且不去讨论文[1]对此类问题解答的优劣, 但文[2]的“简单解答”却让人感觉并不简单, 原因就在于其对问题的转化 (甚至是多次转化) .要知道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是中学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思想方法, 因为其转化的方向性和等价性, 学生在解答时的困境有三:一是是否能想到转化?二是转化到哪个板块的知识?三是转化前后问题是否一致? (文[2]中作者对前面问题1的转化就出现了不等价问题) 所以作者所提供的解法也许并不能被学生都简单接受和熟练运用, 也就是此解法并不见得简单, 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反对用转化与划归的思想方法进行数学解题, 而是的确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反思, 加以强化.

3 加强研究, 科学设置, 有效教学

文[2]中作者对文[1]的问题1解决过程提出了以下质问:

(1) 此问题是否一定要分类讨论?

(2) 此问题是否一定要数形结合?

(3) 对对称轴的位置进行讨论学困生是否能够想到?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强调对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注重联系, 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例如, 教学中要注重函数、方程、不等式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问题1正是这些要求的最好载体, 利用函数图像来求解最值, 结合对称轴的移动来体会二次函数的最值的取得, 同时数形结合求解最值正好也为后面其它函数 (如三次函数等) 区间最值问题的研究做了很好的知识和能力上的铺垫, 如果放弃岂不可惜?

文[2]中作者也提到了研究—研究难题教学, 个人认为作为教师研究应是多方面的, 先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等, 做到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有的放矢,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设计、渗透, 循序渐进, 直至能力的提高, 譬如刚才的转化与化归又何尝不是?同时也要研究解题教学, 从知识本身、学生认知等多方面来研究难点的产生根源,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 从学生出发, 科学地设置问题解决的梯度,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追求通法的理解和掌握, 实现难点的突破和解决, 继而进一步追求合理、简单地解决难题.

参考文献

[1]石亮.一个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分析[J].数学通报, 2010, (7) .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第8篇

1 课程设置的原则

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以教育部2004年4月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导。该大纲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复合型英语人才”。从教学行为来看, 教学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学生、教师和课程。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认识, 我们可以将学校比作市场, 把学生视为消费者, 教师是商家, 课程是商品,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营销。在这个市场上, 商品是否适用, 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是否符合准则, 都将由客观事实来证明。我们知道, 教学活动应该围绕专业培养计划而展开, 作为教学计划核心内容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 课程设置应该具有针对性, 即:教学课程在各个阶段都有要达到的和完成的具体目标, 而且这个目标也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评估和衡量, 每门课程都有全部课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远期目标。其次, 课程设置还应该符合实践性原则, 使所有设置的课程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外, 课程设置应当具有合理性, 即:我们所设置的课程必须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也就是各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所占的比例是协调的和合理的。同时, 课程设置应该兼顾整体, 有配套的、系统的资料和设施, 如:合理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资料、考核手段以及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等。只有这样, 才能使设置的课程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不能轻易调整。但是不能否认, 课程设置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2 教学计划的制定

Kemp (1998:1) 指出:“学习必须是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如何才能达到这两个目标呢?他认为, 学习是任意的, 教学则是有计划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设计合理的教学,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使学生适当地学习。我国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已经向多层次、多角度方向发展;研究人员的视野既有国际视角, 又着眼于我国商务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强调能力的培养。然而, 如何把商务知识与英语有效地结合起来, 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摆在每一位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 整个课程设置要突出学科主干, 注重能力培养, 提倡个性发展,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理由, 课程计划的期望结果和教学实践的真实结果之间有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教学计划是课程的纲领和蓝图, 在设计时特别要考虑需求。计划要有的放矢, 有根有据, 需要解决有关方面缺乏什么, 需要什么, 期望什么, 必须或者应该学什么。商务英语是英语语言文学与经济类各专业交叉的学科, 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上要合理处理英语语言技能课程与商务英语知识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各门课程应遵循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提高的循序渐进原则。同时,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还要适应社会生活发展, 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入世后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商务英语课程不仅应该包括原来已有的纵横两方面的课程安排, 还应该涉及经济类等诸多基础学科知识。

3 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教授综合英语、泛读、听说课、写作课时应以交际法为主, 其优点在于:知识的讲解简明、准确,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用的时间;尽可能创造语言运用环境, 训练注重实践, 注重能力培养;师生配合默契, 教学能形成高潮;有教改设计, 能体现师生双边活动。对于我们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来说, 这些基础课是低年级教学应该加强的。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为高年级专业课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商务英语课程不仅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 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课程。因此, 我们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 还要增加诸如英美文学导读、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报刊选读为语言文化类课程。在讲授这类课程时, 我们应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单位时间内加大信息量的输入,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虽然如此, 我国商务英语仍应以培养国际通用性的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 其课程结构应与这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相适应, 使学生达到新世纪对国际通用性的商务英语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4 教学模式

由于近几年高等学校持续扩招, 我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迅速增长。针对现有的有限教育资源, 我们提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目标式教学模式。目标式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实施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相互交流的教学环境。学生由被动听课接受知识变为积极参与实践去获取知识, 从而发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目标式教学是指以语言知识为基础, 学科方向知识为导向, 文化知识为内容的教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 目标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将语言知识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 使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5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改进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的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把商务英语教学评估分为两大类:纵向评估和横向评估。纵向评估又分为初始评估、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初始评估就是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的摸底考试, 通过考试使任课教师对所教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有所掌握, 有利于因材施教。过程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 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师对学生评估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课外外语活动记录、网上学习记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 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终结性评估为期末语言综合性测试。横向评估又分为语言技能性评估和语言基础知识的评估。语言技能性评估是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测试。语言基础知识评估是针对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几项进行评估。

总之, 商务外语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客观角度看, 它必须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 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理论角度看, 它的制定必须在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进行。因此, 商务外语课程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

[2]戚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1999 (2) .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6) .

[4]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 (上、下卷) [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

[5]英语学科研究论文集[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9.

[6]曾葡初.外语教学效率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报, 1999.

独立学院钢琴专业方向设置研究 第9篇

独立学院, 是相对公立学院而言, 是个只有鲜明时代进步特征的崭新, 过渡的词汇。 (1)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独立学院, 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公益性事业。就国内现有体制而言, 泛指挂靠在公立大学名下, 拥有独立运作权利的二级学院。现今国内的独立学院正以风起云涌之势, 不断追赶着公立院校。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独立院校中建有音乐专业或者院系的达30%。 (2) 音乐学科, 由于其就业具有鲜明优势, 而且生源较多, 各独立学院争相创办音乐专业。独立学院的音乐专业, 具有灵活性、自主性、持续性等优势特点, 近年也成为很多有志成为音乐工作者的学生报考的重点和全新的选择。而在独立学院中钢琴专业设置方面, 我国目前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设置统一标准。就笔者调查, 绝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均是由过去从事或者正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组织、策划专业方向的设置。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专业设置较为僵化、生搬硬套痕迹显著、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二、国内独立学院钢琴专业方向设置现状

钢琴学科作为音乐学科中一门重要组成学科, 而且钢琴作为主要使用的教学器具具有明显优势, 故在独立学院中大多建立钢琴相关专业方向。而在实际运作中, 问题也大不相同。现简单作以总结。

(一) 照搬师范院校模式

许多独立学院在建校伊始, 依托师范类大学的优势资源, 建制也多仿照师范类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 多以培养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 (3) 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甚至考核方式都以与师范类院校的仿照程度为评价标准。在专业方向设置上, 可以准确表述为: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即使在其中包含钢琴方向或者专业, 大多钢琴课程周期较长、课程频率较低、课程内容设置以普遍培养为主, 没有专门化的、针对性强的课程设置。而在此方向的选修课程中, 也大多加入声乐、作曲相关知识辅助教学, 以期望达到学生“一专多能”的实践教学需要。

可以清楚看到, 这种情况在实际运作当中比例最大。尤其在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学前教育、鼓励义务教育师资培养的大环境下, 照搬师范院校模式好像成为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最佳选择。这种模式固然会对我们师资队伍的扩充、提高一线初中级音乐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会增加就业压力, 使学生毕业改职弃业。大多数独立学院无论从软硬件水平、学校规模、生源素质各方面尚不能与公办院校抗衡, 学生毕业面临着极大的制约。不做老师, 学生不甘心, 做不满意的老师, 学生更不甘心, 是现在独立院校学生毕业去向的最主要的问题。

(二) 照搬音乐院校模式

这种模式下, 独立学院大多依托于综合大学。在学位授予方面, 大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4) 所以在钢琴专业设置中也大多照搬音乐学院模式。培养方向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专业化的音乐人才。这类音乐学科的钢琴专业更加注重钢琴表演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钢琴学科的精尖发展模式。期望能与现有钢琴人才需要接轨, 或者为学生搭建平台, 使学生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课程设置方面, 往往会安排大量的钢琴专业课, 以及相关的大量钢琴专业理论课, 诸如钢琴文献阅读、钢琴音乐欣赏、钢琴乐谱版本比较、音乐英语、钢琴音乐欣赏、当代钢琴家研究等等。

这种模式是对我国音乐学院钢琴人才的有力补充, 并且满足了大多数基础薄、学习时间短的学生进行专业钢琴演奏学习的要求。而且, 在这种模式下, 大部分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会不同程度的演奏几首规模较大、较艰深的作品。在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需要的时候, 往往能比较游刃有余的胜任就业单位的面试需要。但同时, 由于钢琴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少, 学生毕业去向尚不明确,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困难重重。而且, 钢琴教师所要求进行的是“一对一”的低效率的形式, 这种模式教师教学工作量往往令人不堪重负, 不能兼顾授课的数量和质量。毕业生或许能够演奏一首或者几首较为艰深的大型作品, 甚至可以演奏协奏曲或者独立举行毕业音乐会。但是, 学生往往不能胜任真正演奏工作的需要。曲目储备量较少、协奏、合奏能力较弱、视奏能力与即兴伴奏能力基本不具备等问题是这种模式下学生培养的最主要的问题。

(三) 模糊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钢琴专业设置界定往往较为模糊。一般, 钢琴学科作为必修课在学习的前两年实施, 而作为选修课在学习的后两年实施。而且, (5) 一般的“音乐学”的笼统名称涵盖各种专业的学生。并无确切的专业类别。学生毕业去向也相对模糊。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往往能有充分的选择权利与学习空间。但学生往往对个人没有明确定位, 学习与选择职业并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故这个模式最难掌握。很多学生毕业初始信心满怀, 憧憬无限, 在实际工作选择上会发现并不具备具体工作需要的实践和专业能力。从业过程当中, 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甚至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生存的需要。而且在模糊模式之下的学生往往面临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准确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的难题。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往往很难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前进水平, 即使学生很努力, 也不会比基础较好、不大努力的学生分数高。这也成为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削弱学生学习热情的最主要原因。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对于理想的坚持, 也流于表面世俗化。大多数学生选择功利主义作为主要出路和选择方向, 使音乐学习成为技术培训, 学习音乐变为职业教育。

三、独立学院钢琴专业方向设置的几点思考。

根据目前独立学院钢琴方向设置模式陈旧, 设置不尽合理的现状, 提出个人的几点设想和思考。之所以称之为设想, 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方向设置缺乏某些必要的条件, 短期之内上马难度较大, 有些设置难免太过理想化, 致使很难运行。但无论如何, 对现有的钢琴专业方向设置进行适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 社会钢琴教育方向-少儿、老年钢琴教育方向。

这种提法主要针对学校钢琴教育而设置。我国现有的社会钢琴教学市场庞大, 且随着扩招的规模不断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涌入社会钢琴培训的洪流之中。而对于这部分师资的监管现在处于几乎真空状态。对于制度缺隙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养, 建立相关专业来获得。当然, 仅凭独立学院钢琴教学一己之力难以扭转钢琴培训师资队伍鱼龙混杂的艰难情况。不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的社会钢琴教育方向将会极大地推动社会钢琴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从而为我国社会钢琴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应当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技能、基本的钢琴伴奏以及即兴演奏技能、扎实的乐理和声曲式技能、扎实的钢琴初级教学技能、基本的幼儿及青少年教育原理等。社会钢琴教育方向指向社会钢琴培训机构师资建设, 大多是以培养基础钢琴教学师资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这些机构包括:琴行、各类型的艺术培训学校、青少年宫、成人大学、老年大学、各中小学开设的课后艺术补习班等等。社会钢琴教育方向具有择业面广, 工作相对稳定、选择空间灵活、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优厚等一系列优势条件。作为学校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钢琴教育方向不仅在空间上具有优势, 在时间上同样具有优势。学生在自主择业的同时, 可以继续进行专业深造、学习, 从而为个人下一步发展找准出路。

在这种目标指导下, 学生的必修课应当至少包括:钢琴演奏.思想道德修养.钢琴教学法.音乐教法.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成人心理学、教学实践.论文撰写等。选修课应当至少包括:钢琴教材研究.钢琴文献阅读.钢琴音乐史.幼儿教育学、老年教育学等。这种建立在全面完善教师人格基础上的专业基础钢琴教学师资培训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钢琴培训模式。

(二) 钢琴艺术指导方向。

在这个方向的专业中, 应当从四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声乐艺术指导.器乐 (乐队乐器) 艺术指导.乐队艺术指导 (乐队缩谱演奏.乐队钢琴演奏) .舞蹈艺术指导。由于艺术指导的需求目的不同, 故培养角度不不尽相同。声乐艺术指导着重于给声乐演唱者的伴奏演奏以及音乐艺术指导。器乐艺术指导着重于给器乐演唱者的伴奏以及音乐艺术指导。乐队艺术指导着重于再无乐队时给器乐或者钢琴进行协奏训练, 或者在交响乐队中担任声部的演奏任务。由于艺术指导的钢琴演奏技术技巧难度不同, 建议在学习的前两年进行声乐, 舞蹈以及乐队钢琴演奏艺术指导的学习, 在后两年进行器乐艺术指导以及乐队缩谱演奏的学习。

学生在该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下, 到毕业时应当至少具备成为合格艺术指导的基本素质——即过硬的钢琴独奏技能、钢琴伴奏技能、即兴演奏技能、音乐分析技能、合奏以及协奏技能、基本的声乐演唱以及乐队乐器演奏技能、扎实的和声、曲式作曲技能等等。大多学生能够胜任各个音乐团体、学校、企事业机关的钢琴艺术指导的工作。具体化, 声乐艺术伴奏、器乐艺术伴奏、乐团合奏、学校合奏指导教师、合唱指导教师、录音棚试音师、中小学音乐器乐课培训教师、中专高职钢琴课教师等等。该专业就业前景较为广泛, 也是现在社会需求量比较充裕的专业方向之一。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时候不单单可以选择单一的机构就职, 也可以选择同时参与多家工作单位的艺术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 不断积累经验, 学习新的音乐知识, 可将此专业延伸至合唱指挥以及乐队指挥领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在这种目标指导下, 学生的必修课应当至少包括:钢琴演奏.钢琴伴奏.钢琴即兴演奏.和声.曲式.作曲.视奏.指挥.小型合奏等课程。选修课程应当至少包括声乐 (器乐.舞蹈) 艺术史.意大利语.德语.复调.现代作曲技法等课程。艺术指导方向是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 选择较为弹性, 就业较灵活的热门需求专业。但是往往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求较高, 而且学习跨越性很强。

(三) 特色钢琴教学方向。

之所以称之为特色钢琴教学方向, 是独立于传统钢琴教学方向和以上两种钢琴教学方向的钢琴课程设置。在我国, 以“师徒”传承关系进行钢琴教学的方法根深蒂固, 多年未有突破和创新。对国外先进的钢琴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往往是敬而远之。在这个文化多元化、信息高速膨胀的年代中, 对于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也已经不是难事。我们需要考虑是否可以将诸如“铃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到我国独立院校的钢琴方向设置中来。

在这种方向中, 学生的教学应当至少包括教法的哲学基础、教法的实践演奏课程、教法的观摩课程、教法的实践教学课程。同时作为选修课程应当至少包括钢琴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儿童教育学相关课程。由于国外教学方法往往发展时间较长, 拥有各自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在移植的过程中往往可以较为方便和快捷的进行复制, 但同时, 也要注意教学方法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问题, 在此不作讨论。在该教学方向的设置下, 往往学生毕业可以依托国外教学方法的体系以及人脉关系, 在相应的岗位上寻求到从初级到高级不等的职位, 同时也会在就读期间获得相当数量的实践机会。

摘要:独立学院的钢琴专业方向设置长久以来并没有相对合理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数独立学院照搬母校或者各大音乐学院现成体系。在此基础上修正、完善, 并没有凸显独立学院应有的独立、弹性的办学特征。本文从我国目前独立学院钢琴专业现状入手, 深入分析各种钢琴专业的方向利弊, 并且设想几种具有实践指导性的专业方向, 供独立学院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钢琴专业,方向,社会钢琴教育方向,艺术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80.htm, 2012年2月。[1]百度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80.htm, 2012年2月。

[2]徐婷婷, 《独立学院钢琴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 《艺海》2010年10月[2]徐婷婷, 《独立学院钢琴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 《艺海》2010年10月

[3]郭晓魁, 《高校中钢琴课教学研究——提高非钢琴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时代》, 2008年第4期[3]郭晓魁, 《高校中钢琴课教学研究——提高非钢琴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时代》, 2008年第4期

[4]石敦岗, 《多层次培养钢琴人才——师专钢琴课的课堂结构改革刍议》, 《自贡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学报》, 2000年第2期[4]石敦岗, 《多层次培养钢琴人才——师专钢琴课的课堂结构改革刍议》, 《自贡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学报》, 2000年第2期

[5]王志丽, 《对高师钢琴课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科教导刊》, 2011年第1期[5]王志丽, 《对高师钢琴课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科教导刊》, 2011年第1期

音乐期刊《江苏音乐》栏目设置研究 第10篇

《江苏音乐》第一阶段的办刊时间属于新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栏目, 是期刊上为专门刊登某类稿件而辟出的版面, 是呈现内容分类的、相对独立的信息单元, 也是体现期刊特色和编辑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期刊编辑而言, 栏目设置既是期刊框架的设计与搭建, 也是内容编排布局的划分依据, 还是编辑思想与才能的展现途径;对作者而言, 栏目设置是期刊编辑思路的概览, 也是写作方向的参照与指引, 熟悉栏目设置,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刊物精神, 提高稿件命中率;对读者而言, 栏目设置是期刊所涉内容的一种提要, 是阅读的一种简明指导, 为选择性阅读和针对性阅读提供了便利。

本文的研究对象《江苏音乐》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创办的省级音乐期刊, 从创刊至停刊共历时33年, 发行刊物540期。笔者按照版本进程, 将其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创刊至休刊为第一阶段 (1958年1月至1959年6月) , 从复刊至改刊为第二阶段 (1980年1月至1993年6月) , 从改刊至停刊为第三阶段 (1993年7月至2011年12月) 。本文的任务是对《江苏音乐》第一阶段的栏目设置进行社会音乐背景考察、栏目分类研究和总体性评价。

一、《江苏音乐》第一阶段的栏目分类考察

《江苏音乐》作为音协系统主办的地方性音乐期刊, 是“大跃进”背景下社会音乐文化的产物之一。在其第一阶段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 它的栏目设置总体情况如何?栏目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发挥了怎样的传播功能?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对《江苏音乐》第一阶段所设栏目进行了全样本统计, 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对其做出了相应分析。

关于统计样本的认定, 本文只针对有明确标题的栏目, ①并且其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第一, 栏目名称以特定的字体、字号显示在目录页 (如图1) ;第二, 栏目名称以明显区别于内容标题的形式编排在正文页② (如图2) 。据笔者统计, 《江苏音乐》第一阶段共出刊18期, 设置栏目34个。③由于每一期的刊发内容都可划分为“乐谱”和“非乐谱”两大部分, 所以下文的栏目分类也建立在这两个部分的基础上。

(一) 乐谱类栏目

《江苏音乐》创刊号的“前言”中明确提到, “‘江苏音乐’的主要任务是:繁荣本省的音乐创作, 供给工厂、农村及中小学的歌唱材料, 借以推动群众音乐活动”④。因此, 乐谱 (特别是歌谱) 无疑是《江苏音乐》在音乐传播活动中承载的最重要的信息。乐谱类栏目设置的意图, 是将乐谱形式的音乐作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归类, 使其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各种目标受众群体, 更好地发挥传播功能。根据乐谱类栏目的目标受众和主要功能, 笔者将其分为五类。

新作展示类对新创作的歌曲作品进行展示, 是《江苏音乐》乐谱传播的核心任务, 这类栏目通常被放在期刊最前面的位置。新作展示类仅包含一个栏目——“创作歌曲”, 在18期刊物中, 共刊载了13期, 刊载率为72.2%。其余的5期同样有新作品被集中刊登, 但是没有标明具体的栏目名称。

受到这一时期音乐创作“大跃进”和“新民歌运动”的影响, 新作展示类栏目的稿源十分充沛。这类栏目不强调特定的目标受众指向, 只要求歌曲在题材上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斗争生活、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 形式上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有时, 栏目还会根据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而设立相应的主题, 如1958年第2期上的“五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和1958年第7期上的“全民高唱总路线!同声歌颂共产党!” (如图3) 。此外, 为了扶持本地作者, 此栏目通常会为江苏省内的词曲作者保留一定的空间, 其中既有专业音乐工作者, 也不乏群众创作爱好者。

新作展示类栏目最主要的传播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为新创作的音乐作品提供了展示空间。如前所述, “大跃进”时期是我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鼎盛”时期, 但是大多数作品仅仅是以统计数字的形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它们沦为了一个总数、一种指标、一项业绩。如果没有一个载体能将这些音乐作品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那么它们终将在历史的海洋中沉没、消失。新作展示类栏目正好充当了这样一种载体, 它不仅能将作品的全貌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而且使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拥有了被演绎、被传唱的可能。第二, 对音乐创作者, 特别是业余创作者起到了鼓舞和提高的作用。在“大跃进”时期以前, 音乐创作一直被认为是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专项权利, 直到“新民歌运动”兴起, 人民群众才真正成了艺术创作的主人, 音乐期刊也对广大业余创作者敞开了欢迎之门。新作展示类栏目所刊登的作品, 对稿件被采用的作者来说, 是对他们创作能力的充分肯定;对正在尝试创作或有意投稿的作者来说, 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有利于他们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少年儿童教育类少年儿童教育类栏目是以广大少年儿童为目标受众群体, 以教育为传播目的的栏目类型, 主要包含“儿童歌曲”、“少年儿童歌曲专辑”、“学生歌曲”和“小学唱歌材料”四个栏目, 在18期刊物中, 共刊载了17期, ①刊载率达94.4%。这四个栏目虽然名称有异, 但实质相同, 仅“少年儿童歌曲专辑”在收录歌曲数目上比其他三个栏目稍多。

少年儿童教育类栏目收录的同样是新创作的音乐作品, 但与新作展示类栏目不同的是, 少年儿童歌曲具有明确的受众指向性, 是词曲作者根据少年儿童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 结合他们的成长环境创作出来的。这一时期的少儿歌曲, 由于受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等运动的影响, 在题材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少年儿童教育类栏目作为《江苏音乐》的常规性栏目, 其设置至少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 它丰富了少年儿童的音乐文化生活。虽然当时的学校音乐课程的学时被大幅度削减, 受挫严重, 但在为数不多的音乐课中, 学生们仍需要大量的歌曲以增加课堂的活泼性与吸引力;而在课堂外, 少年儿童群体的歌咏运动也在火热地进行着, 比如北京市的少年儿童“红五月”歌咏比赛、上海市的“布谷鸟歌咏节”等, 此类栏目为这些歌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歌唱材料, 是歌咏运动潜在的后援力量。另一方面, 这类栏目能够使少年儿童群体通过歌曲的形式接受政治教育和成长教育。栏目选登的少儿歌曲, 大部分是以少年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歌颂社会主义生活的, 歌词中常常穿插着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具体政策, 对少年儿童群体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还有少数歌曲兼有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它们对培养少年儿童活泼的性格、塑造其健全的人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间音乐推广类民间音乐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集体创作出来的, 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或音乐形式, 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甚至时代性。《江苏音乐》的民间音乐推广类栏目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民间歌曲, 包括“江苏民歌”、“江苏民歌专辑”、“民歌改编”、“民歌填词”四个栏目, 在18期刊物里共刊载了17期, 刊载率达94.4%;另一部分是民间戏曲, 包括“戏曲唱腔介绍”、“扬剧唱腔介绍”、“淮剧唱腔介绍”三个栏目, 在18期刊物里共刊载了3期, 刊载率为16.7%。

民间歌曲栏目刊登的是江苏地区搜集整理出来的、其中有些经过了改编的民歌, 歌词内容皆与社会主义政治和群众生活相联系。民间歌曲栏目是《江苏音乐》重点建设的栏目之一, 其收录的歌曲数量有好几期甚至超过了新作展示类作品的数量, 1958年第9期还开设了“江苏民歌专辑”, 此后连续三期将民歌放在期刊中最前面的位置, 由此可见编辑者对该栏目的重视程度。民间戏曲栏目在《江苏音乐》上的刊载率不高, 属于临时性栏目, 所刊登的锡剧、淮剧和扬剧都是发源和流行于江苏地区的古老剧种, 选段唱词未做明显的改编。

民间音乐推广类栏目的设置主要有三个意义。第一, 自从毛泽东发出搜集民歌、创作新民歌的号召, 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无不积极响应, 对于当时的主流音乐传播媒介——音乐期刊来说, 开辟民歌专栏, 将搜集或改编的民歌以乐谱的形式展示出来, 无疑是支持和参与“新民歌运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第二, 栏目收录的民歌和戏曲都是江苏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音乐作品, 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这些民间音乐文化在经由期刊传播的过程中, 既能通过乐谱得到准确而长久的保存, 又能在受众接受的过程中获得传唱的机会, 为江苏民间音乐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贡献。第三, 民间音乐作品蕴含着一个民族或地区浓郁的民俗习惯和语言特征, 是其他民族或地区无法复制和取代的, 所以民间音乐推广类栏目的设置充分展现了江苏地区音乐文化的地方色彩, 有利于《江苏音乐》在众多同类期刊中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

群众歌咏类在中国音乐期刊的传播历程中, 群众歌咏运动一直是乐谱传播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语境, “大跃进”时期也不例外。《江苏音乐》的各个群众歌咏类栏目有着不同的命名依据:按照受众群体命名的栏目有“战士歌曲”和“工人农民歌曲”, 按照歌曲题材命名的有“革命歌曲介绍”和“时事宣传歌曲”, 按照节日或活动专题命名的有“国庆推广歌曲”和“红五月推荐歌曲”。在18期刊物中, 这类栏目共刊载了6期, 刊载率为33.3%。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为群众音乐活动提供歌唱材料是《江苏音乐》的主要任务, 那么为什么群众歌咏类栏目的刊载率反而不高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所有群众歌咏类栏目中, 除了“革命歌曲介绍”是刊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歌曲的, 其他栏目都以收录新创作的作品为主, 而这些新作品在题材和形式上与新作展示类的作品并无差别, 唯一的不同就是群众歌咏类栏目看到了人民群众和歌咏场合的多样性, 从栏目设置上对其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换句话说, 群众歌咏类栏目其实是对新作展示类栏目的进一步细分, 所以在新作展示类栏目已经高频率刊登的前提下, 群众歌咏类栏目的设置意义并不大, 两者同时出现反而会造成内容属性的重叠, 为受众的定位阅读带来干扰。

其他类在《江苏音乐》的栏目设置中, 还有部分栏目没有明显的目标受众或社会用途, 这里一并将它们归入“其他类”。这类栏目有三个:“器乐曲”、“锣鼓曲”和“电影歌曲介绍”。在18期刊物中, “器乐曲”和“锣鼓曲”共刊载了6期, 刊载率为33.3%;“电影歌曲介绍”仅刊载了1期, 刊载率为5.6%。

“器乐曲”和“锣鼓曲”是专门刊登器乐作品的栏目, 每次收录曲目1至2首, 涉及的乐器有二胡、锣鼓、笛子和口琴, 都是在工农兵群众中流传较广的、方便携带的乐器, 乐谱最后通常配有乐曲记法说明和演奏要点, 以便读者自学。“电影歌曲介绍”是《江苏音乐》所有栏目中唯一以大众传播媒介命名的临时性栏目, 其出现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 这一时期的主流传播媒介还是报刊和广播, 而电影、电视媒介尚未普及;另一方面, 此时群众的音乐活动依然以集体性歌咏活动为主, 人民大众对群众歌曲的需求仍占首位。

虽然其他类栏目在《江苏音乐》中的刊载率并不高, 但它们的出现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群众音乐生活的一角, 满足了一部分受众的音乐需求。这也是《江苏音乐》乐谱栏目多样化的一种体现。

(二) 非乐谱类栏目

“大跃进”时期的音乐期刊, 除了发表群众歌曲外, 还担负着普及通俗音乐知识、开展音乐批评、解答读者疑问等任务。《江苏音乐》每期都会以一定的篇幅刊登文字或图片形式的音乐信息, 这些信息按照文体类型和传播功能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五类。

歌词展示类歌词展示类栏目在《江苏音乐》中仅包含一个栏目——“歌词”, 在18期刊物中刊载了7期, 刊载率为38.9%。另外还有2期也刊有歌词作品, 但没有划分具体栏目。

歌词展示类栏目收录的是专业音乐工作者或群众中的创作爱好者的歌词作品, 作品题材与创作歌曲要求相同。在文艺“大跃进”中, 歌词作品可以说是创作数量最巨大的成果之一 (这从“新民歌运动”时出版的众多新民歌或诗歌的集册中就可以看出) 。尽管稿件来源丰富, 歌词作品在栏目中收录得并不多, 通常每次不超过5首。

歌词展示类栏目在传播过程中主要发挥着如下作用:对歌词创作者来说, 可以提供展示、鼓舞创作、示范学习;对歌曲创作者来说, 提供了丰富的谱曲素材, 为繁荣社会主义音乐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普通读者来说, 刊登的歌词作品在内容上具有宣传国家政策、普及社会主义教育的意义。

音乐简讯推送类音乐简讯推送类栏目主要是以简讯的形式报道江苏省各地区社会主义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情况, 包含“音乐动态”和“音讯”两个栏目, 在18期刊物里共刊载了5期, 刊载率为27.8%。另外, 还有9期没有把所刊登的简讯归并为栏目, 而是将其以文字新闻的形式穿插在正文页面中, 或是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刊登在封面页上。

《江苏音乐》的音乐简讯推送类栏目具有真实性、简明性和时效性的特征:真实性指的是简讯的素材均来源于群众具体的、现实的音乐生活, 内容实事求是;简明性指的是所刊信息皆文字简短、内容集中, 通常在百字以内就说明了事情的要点, 使读者一目了然;时效性针对的是期刊报道的“及时度”, 《江苏音乐》所报道的事件均发生于最近一个月内, 参照其“月刊”周期来看, 仍然是及时而有效的。

音乐知识普及类音乐知识普及类栏目包含“音乐知识”、“音乐家介绍”和“群众歌曲创作研究”三个栏目, 在18期中一共出现了8期, 刊载率为44.4%。其中, “音乐知识”和“群众歌曲创作研究”主要针对群众音乐爱好者在自学音乐时或参与音乐活动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邀请专业音乐工作者以单篇或连载的刊文方式进行详细解答, 其主要文章有《怎样学习二胡》、《谈谈合唱指挥的几个问题》、《歌曲作法讲话》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歌词》等。这些文章的作者在选题和撰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受众的整体音乐水平, 在文字表达和举例分析方面尽量做到简单明了、深入浅出, 以更好地适用于广大初学者。“音乐家介绍”属于临时性栏目, 仅刊载过两期, 对人民音乐家张曙和冼星海的革命生涯、音乐历程、主要作品进行了介绍, 发挥了普及音乐知识的传播功能。

《江苏音乐》的音乐知识普及类栏目针对这一时期人民群众整体音乐水平较低的事实, 对音乐期刊的公共教育功能做了进一步挖掘, 栏目内容紧贴群众音乐生活的实际需求, 具有高度的实用性、群众性, 为广大受众自学音乐知识、提高音乐修养、培养创作 (演奏) 技能提供了既专业严谨又简明通俗的参考材料。

音乐评论类音乐评论类栏目包含“社论”、“评论”、“短论”、“短评”和“评论及其他”五个栏目, 在18期里共刊载13期, 刊载率为72.2%。这些栏目的名称不同但实质相似, 仅在文章篇幅上略有差异。

《江苏音乐》作为一本群众性的通俗音乐期刊, 即使在理论性较强的评论类栏目中, 也遵循“群众性”第一的原则。在评论主题的选择上, 栏目一律避开学术性太强或过于艰深的问题, 而是针对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 并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和群众所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加以评论 (如《向民歌学习为民歌谱曲》、《歌曲作者要大搞其试验田》) , 有时也会就一首歌曲或一类歌曲展开讨论 (如《对“掀起积肥热潮”一歌的一些意见》、《谈“儿童歌曲”》) ;文章来源方面, 既有专业音乐工作者站在社会主义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度上展开的论述 (如《群众歌咏活动要做到经常化》、《开展群众性的理论研究提高创作质量》) , 也有群众读者针对亲身参与的社会音乐活动发表的评议 (如《我们不满足旧调新词》、《“江苏音乐”帮助了我们》) 。

音乐评论类栏目的设置将《江苏音乐》的传播功能从发表创作歌曲、普及音乐知识提升到了指引思想的高度。《江苏音乐》的每篇评论文章几乎都从群众社会音乐生活的现实情况出发, 结合并宣传每个阶段党在群众音乐领域的方针、政策, 提出进一步的期望或具体做法, 使读者认识到当时社会主义音乐运动的总体形势和方向。

受众反馈类在传播活动中, “反馈”是受众把对接收到的信息的意见和反应回传给传播者的行为, 对传播者及其后来的传播活动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江苏音乐》的受众反馈类栏目包括“音乐信箱”和“读者来信”两个栏目, 在18期中刊载了4期, 刊载率为22.2%。

受众反馈类栏目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读者针对往期刊物的内容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出或褒或贬的评价以及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另一种是读者在来信中提出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疑问, 再由编辑者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邀请音乐工作者专门撰文予以解答。

受众反馈类栏目的设置对音乐期刊的传播活动至少具有三方面作用。第一, 有利于检验和衡量期刊的传播效果, 通过读者对期刊的评价可以获知期刊的传播是否对群众的社会音乐生活发挥了真正有效的作用。第二, 有利于改进和优化下一期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 即编辑者通过受众反馈能够获知读者的态度、需求和建议, 并在下一期的编排上改正不足, 使其内容更符合读者的兴趣和要求。第三, 有利于激发和提升编辑者的办刊热情, 特别是当受众的反馈信息中包含了赞扬、鼓励和期望类的内容时, 往往能够增强编辑者对刊物编辑工作的信心。

二、《江苏音乐》第一阶段的栏目设置评价

期刊的栏目设置对编辑者、作者、读者而言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准确恰当的栏目设置能对期刊的传播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人曾把期刊栏目的划分原则归纳为“栏目脉络清楚, 主线突出”、“栏目个数恰当, 级差适宜”、“栏目特点鲜明稳定”、“栏目名称基本稳定”①等。下面, 笔者将把《江苏音乐》第一阶段的栏目设置与这些原则进行对照, 分别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总体评价。

(一) 栏目设置的优点

纵观《江苏音乐》第一阶段栏目设置, 笔者认为, 该刊当时在栏目架构和栏目种类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具体阐述如下。

栏目架构的稳定性通过考察可知, 《江苏音乐》第一阶段的18期刊物的栏目设置在架构的搭建上呈现出稳定性特征。这种稳定性首先体现在栏目数量上, 从1958年第2期开始, ①《江苏音乐》每期的栏目数量都在5至8个之间, 并且通常由3至4个常规栏目加2至4个临时 (专题) 栏目构成。由此看出, 《江苏音乐》每期划分栏目的线索数量相当, 每个栏目的范围和栏目排列的疏密程度也较为均匀, 未出现栏目布局时而零散时而单一的状况。此外, 栏目架构的稳定性还体现在常规栏目的连贯度上。如果将期刊的栏目架构比喻为人体的骨骼, 那么常规栏目就好比骨骼中的脊柱, 它承载着期刊传播的核心任务, 是所有栏目的重心所在。《江苏音乐》的常规栏目主要有新作展示类栏目、少年儿童教育类栏目、民间歌曲类栏目和音乐评论类栏目, 这些类型的栏目在实际刊载过程中都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前三类栏目从创刊之初便设立, 几乎贯穿了办刊的整个阶段;音乐评论类栏目自1958年第5期设立, 除1958年第8期暂停一次之外, 也是连续刊载。栏目构架的稳定性特征, 为《江苏音乐》奠定基本格局、塑造整体特色起到了积极作用。

栏目种类的多样性《江苏音乐》以“繁荣本省音乐创作”、“供给群众歌唱材料”和“推动群众音乐活动”为主要任务, 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地最大化发挥音乐期刊的传播功能, 在栏目设置上具体表现为栏目种类的多样性。例如, 在音乐种类上, 《江苏音乐》既有歌曲类栏目, 又有器乐类栏目 (如“器乐曲”) ;在群众面向上, 有为少年儿童开设的栏目 (如“儿童歌曲”) , 也有为工农兵群众开设的栏目 (如“工人农民歌曲”、“战士歌曲”) ;在歌曲来源上, 有新作展示型栏目 (如“创作歌曲”) , 有经典回顾型栏目 (如“革命歌曲介绍”) , 也有旧作改编型栏目 (如“民歌填词”) ;文字栏目中, 有直接报道群众音乐生活动态的新闻类栏目 (如“音讯”) , 有根据群众需求提供自学材料的知识类栏目 (如“群众歌曲创作研究”、“音乐知识”) , 也有针对社会主义音乐领域重大问题展开讨论的评论类栏目 (如“社论”) , 还有为受众提供交流空间的反馈类栏目 (如“音乐信箱”) 。以上种种栏目中, 一部分是《江苏音乐》持续性、高频度刊载的常规性栏目, 另一部分则是编辑者根据时代政治重心、读者需求倾向、作者来稿情况等因素而设置的临时性或专题性栏目, 这部分栏目虽然刊载频度不高, 有的甚至只出现过一两次, 但却反映出《江苏音乐》对变化因素、新兴事物的适应能力, 是期刊栏目灵活性和动态性的充分体现。总之, 常规性栏目和临时 (专题) 性栏目都是《江苏音乐》多样性栏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期刊满足群众音乐生活需要、积累稳定的受众群体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 栏目设置的不足

笔者通过细观《江苏音乐》第一阶段各个栏目的划分和命名, 并将各栏目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该刊当时在栏目名称和栏目界限的设定上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栏目名称的随意性在期刊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性质的刊物对栏目命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而概括性、稳定性以及与刊物风格的一致性始终是所有期刊栏目命名力图达到的标准。《江苏音乐》第一阶段的栏目命名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在18期刊物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栏目异名化的现象。当然, 一部分“同栏异名”现象是期刊栏目逐步准确化的体现, 比如评论类栏目最初分为“短评”和“短论”两栏, 后来归并为“评论”一栏, 名称简洁且更具包容性。而另有一部分“同栏异名”现象不但没有完善期刊栏目, 反而反映出栏目命名的随意性, 例如1958年第2期设立的“戏曲唱腔介绍”在第3期即改为“扬剧唱腔介绍”, 第4期又变为“淮剧唱腔介绍”, 编辑者在命名时过于追求栏目名称与板块内容的“贴合”, 反而没有把握好栏目范围的尺度, 对栏目的长远发展欠缺考虑, 使得栏目名称因内容变化而频繁更替, 降低了期刊栏目应有的严谨度与规范度。类似情况还体现在器乐类栏目中的“器乐曲”和“锣鼓曲”, 民歌类栏目中的“江苏民歌”、“民歌填词”、“民歌改编”等。

栏目界限的模糊性作为专门刊登某类稿件的独立板块, 期刊栏目得以设置和维系的关键在于其区别于其他栏目的显著特点。而栏目界限的模糊性指的就是栏目特点不够鲜明, 在内容属性上容易与其他栏目交叉, 独立性不强。《江苏音乐》的部分栏目就存在此种缺陷。以受众反馈类栏目和音乐评论类栏目为例:受众反馈类栏目的内容皆选登自读者给编辑部的来信, 栏目划分的主要依据在于受众的主体参与性, 而音乐评论类栏目的划分依据则侧重于文体的评论性质, 在实际刊载过程中, 此类栏目收录了不少从读者信件中选取的评论性内容, 这些内容在文体上确实符合评论类栏目的要求, 但从作者身份来看, 它们也可以被归至受众反馈类栏目, 这就造成了文稿归栏范围的重叠。与此情况类似的还有新作展示类栏目和群众歌咏类栏目。栏目界限的模糊性意味着一些内容在归栏时容易模棱两可、左右为难, 栏目本身的指向性作用也被明显削弱, 这会使读者在依靠栏目名称来导读时出现效率降低或信息遗漏等问题。

三、总结

《江苏音乐》第一阶段的办刊时期, 正是“大跃进”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音乐领域的表现有音乐创作的“大跃进”、“新民歌运动”和“群众歌咏运动”等。随着社会主义音乐活动在江苏省各地的广泛开展, 群众对音乐文化的主要需求也日渐明晰:第一, 群众需要大量适合自己演唱水平的, 紧密配合政治任务、结合工农生活的群众歌曲;第二, 群众需要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辅导与帮助, 普及音乐文化, 提高音乐水平。《江苏音乐》第一阶段的栏目设置就建立在这两个需求的基础上。在乐谱类栏目的设置上, 《江苏音乐》尽可能满足各个年龄段、各种行业群众的歌咏需求, 以发表新创作的歌曲乐谱为主, 题材上反映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并结合群众革命生活, 以乐观的情绪、积极的态度歌颂“三面红旗”, 歌颂党和国家领袖, 形式上则要求易学、易唱、易教、易传。在非乐谱类栏目的设置上, 《江苏音乐》结合群众音乐活动的实际需求, 刊登了一系列音乐评论、音乐常识、音乐技能方面的文章, 从思想上为群众指引了社会主义音乐运动的发展方向, 从理论和技能上提高了工农兵群众的整体音乐素养。

“大跃进”时期热烈的、丰富的社会音乐活动, 为《江苏音乐》的编辑提供了大量的稿源, 而《江苏音乐》的广泛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与发展。作为这一时期江苏地区音乐文化的主流传播媒介, 《江苏音乐》的栏目设置发挥的主要社会传播功能可以总结如下:第一, 《江苏音乐》各栏目对稿件来源不设限制, 不论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群众音乐爱好者都可以向刊物投稿, 增强了人民群众在音乐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基层群众投身社会主义音乐运动的热情和信心;第二, 《江苏音乐》以刊登歌曲乐谱, 特别是新创作的歌曲作品为核心任务, 对繁荣江苏省音乐创作、为群众歌咏活动提供歌唱素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三, 《江苏音乐》刊载的所有栏目, 在收录内容上皆以“写中心, 唱中心”为第一原则, 因此, 在期刊传播的过程中, 《江苏音乐》及其各个栏目都充当了政治宣传的排头兵, 发挥了弘扬当时“主旋律”的重要作用。

无论如何, 在当时“飞跃前进”的社会政治大背景、音乐文化大背景下, 《江苏音乐》的诞生与发展是应时代所需的, 我们不能仅仅站在今人的角度“居高临下”、“冷眼旁观”, 更不能一味地指责它为政治的“附庸”, 而是要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语境, 用辩证的、联系的观点去审视它在特殊时期的存在意义。在此基础上, 才能总结出兼具包容性和客观性的历史评价。

参考文献

[1]阳雨著《“大跃进”运动纪实》, 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2]《人民音乐》1958年第1期至第12期。

[3]李建安《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命名及方法评价》, 载《编辑学报》2000年第1期。

[4]侯肖林《透视1958民歌运动》, 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1期。

[5]刘延年《毛泽东与新民歌运动》, 载《江淮文史》2002年第5期。

[6]周冰《大跃进文艺发生论》, 载《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7]冯长春、冯春玲《豪情壮志的音乐年代——“大跃进”时期的音乐文化》, 载《音乐研究》2012年第3期。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ESP 需求分析 课程设置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大学英语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两部分。然而,全国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然未区别对待基础阶段与应用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两年的基础阶段教学为主,学生修完两年的课程,考试合格后,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就中断了。陆秀英(2010)指出: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教学是“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将来职业与自身发展需求的保证。

关于开设什么样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马武林(2011)指出,国内学者对后续课程的设置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方向:(1)专门用途英语,即ESP(蔡基刚,2004;2010),其中ESP又分为EAP(学术英语)和EOP(职业英语)。(2)分科英语(蔡基刚,2010)。(3)大学英语通识(王哲,李军军,2010)。马武林总结道:三个方向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是都主张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应该是基于内容的英语学习课程,差异是前两个方向强调大学英语的工具性,第三个强调大学英语的人文性。蔡基刚(2010)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鲜明地提出工具性目标,因为工具使用是显性的,素质教育是隐性的,在突出其为社会、为科技文化发展服务的同时,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素质会随之提高。由于我国各个学校的不同特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应该三者并存。

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学生的需求分析和ESP理论,结合我校实际,就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提出设想。

二、ESP教学研究回顾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 Waters,1987),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文献阅读、科技英语等。

Strevens(1998)提出了ESP英语教学的四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应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具体可以分为:(1)职业英语即EOP/EV(English for Occupational/Vocational Purposes);(2)学术/教育英语即EAP/EEP(English for Academic/Educational Purposes);(3)科技英语即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蔡基刚,2004)。

三、学生需求分析概述

笔者在自己所在的温州医科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26份,收回有效问卷997份,旨在了解大家的需求,为开设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问卷问题面向三个人群:未过四级、已经过四级未过六级和已经过六级的同学。问题大致如下:(1)你是否已经过了四级?(2)你是否已经过了六级?(3)若已经过了四级,但未过六级,你想继续报读什么类型的英语课程?A.继续学习课本B.六级辅导班C.其他英语课程(如口译,电影欣赏等)(4)若已经过了六级,你还想继续学习英语吗?(5)若已经过了六级,你对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是否感到满意?(6)你认为学校开设四六级后的英语后续课程有必要吗?(7)你最想提高哪方面的英语能力?A.听力和口语B.阅读C.写作D.与专业相关的英语E.翻译(8)你想修读的后续课程类别?A.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如口译,英语演讲等)B.文化素养类课程(如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导读等)C.ESP英语课程(如医学英语、护理英语口语、旅游英语等)D.考试辅导课程(如考研英语,托福雅思等)(9)你期待的后续课程教学模式?A.网络自主与课堂结合B.专题讲座C.传统课堂D.网络自主学习E.其他(10)你期待的后续课程考查方式?A.闭卷B.开卷C.多种评价方式结合(11)你希望每周开设英语后续课程的课时数?A.每周1—2节B.每周3—4节C.每周5—6节D.每周多于6节(12)对于英语语言知识技能课程,你最希望开设的课程是?(多选,限选三项)A.高级英语视听说(包括口语)B.口译基础C.英语笔译基础D.英语报刊阅读E.应用文写作F.英语演讲G.英语语法H.英语语音课(13)对于文化素养类课程,你最希望开设的课程是?(多选,限选三项)A.英美概况B.跨文化交流C.英美影视欣赏D.英美文学导读E.英美文化与习俗礼仪F.英美诗歌鉴赏(14)对于ESP课程,你最希望开设的课程是?(多选,限选三项)A.医学英语B.医生口语C.医生口语D.法律英语E.旅游英语F.商务英语G.金融英语H.会计英语I.外贸英语(15)对于考试辅导课程,你最希望开设哪门英语?(单选)A.考研英语B.雅思英语C.托福英语D.GRE课程E.GMAT课程

从问卷的结果来看:1.未过四级和未过六级的同学中,有92.38%的同学都希望继续修读课本,并希望学校开设相关的四六级辅导课程。2.而过了六级的同学中,95.81%的同学希望报读后续课程,继续提高英语。3.他们最想提高的是听力与口语,其次是翻译和写作能力。4.关于修读的后续课程类别,按照选择人数多少,依次是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考试辅导课程和ESP英语课程。5.关于后续课程教学模式,89.25%的同学选择“网络自主与课堂结合”。6.97.23%的同学希望考查方式是“多种评价方式结合”,且79.28%的同学希望每周3—4节课时。7.在所罗列的拟开设的后续课程中,排前8位的依次是:口译基础、英美影视欣赏、英语语音课、考研英语、英美文化与习俗礼仪、医生口语、护理口语和外贸英语。

四、四级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设想

基于学生的需求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后续课程设置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2)提高文化素养和开展国际交流;(3)面向就业和社会需求。在第三个学期,以通过四六级为界,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不同需求,一方面继续开设传统的英语必修课(针对未过四六级的同学),另一方面尝试开设英语后续课程(针对已过四六级的同学)。后续课程的开设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结合社会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拓宽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确保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逐步提高,为学生创造个人发展空间,满足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需求,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1.后续课程群的设置

后续课程群可分为四类: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如口译、英语文献阅读、笔译、应用文写作,英语演讲等),文化素养类课程(如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导读,影视欣赏等),ESP英语课程(如医学英语,医生护士常用口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考试辅导课程(考研英语,托福雅思)。

2.学年课程设置

3.教材

针对问卷结果,学生喜欢“电子教材+纸质教材”,教材应具有“时代感”,“多涉及国外的风土人情,人文思想”。笔者建议后续课程教材以授课老师的自编教材为主(纸质+电子的混合式教材)。

4.师资

既可以由外语学院的专职外语教师承担,又可以采用ESP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teamteaching)的形式,利用外语学院原有专业教师的师资(如旅游英语,外贸英语,商务英语等)。

5.授课形式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喜欢“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网络公开课,慕课等。

6.评价手段

教务处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五、结语

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已经是业内人士的共识,英语四六级后续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是大势所趋。基于学生的外语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后续课程,开设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ESP英语课程、英语考试辅导课程,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逐步实现自己的求学与求职理想,从而达到真正深化大学英语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陆秀英.基于需求分析的模块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6).

[4]毛颖,李娜.大学英语后续教育之教师调查[J].2006(8).

[5]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谢济光.理工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育的调查[J].高教论坛,2003(2).

物流企业岗位的设置及特性研究 第12篇

1.1 物流企业的定义

2005年国家颁布的GB/T 18354《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确定为物流企业(Logistics Enterprise)是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非法人物流经济组织可比照适用。

从这个标准出发,可以理解为物流企业是指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专门从事各种物流经营活动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所以,物流企业是相对于生产企业而言的,物流企业经营内容主要是提供诸如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咨询等物流服务。具体来讲,物流企业是以物流为主体功能,同时必然伴随着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它包括仓储业、运输业,以及批发业、零售业和外贸等行业分流出来的物流业务组织。

从物流企业的定义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其内涵和特征[1]:

(1)物流企业是国民经济流通产业机体的细胞,是具有健全机能和旺盛生命力的机体;

(2)物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专门从事与实体商品交换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

(3)物流企业为维系生存和发展,具有自身的利益驱动机制;

(4)物流企业是具有流通服务职能、平等参与竞争、享有合法权益的法人。

1.2 物流企业的职能

(1)物流企业是社会物流活动的主要承担者[2]

尽管生产企业,包括其他经营组织,肩负着一定的物流职能,但是随着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社会物流活动开始越来越多地被物流企业所承担。并且,随着物流系统化的加强,社会物流资源逐渐被物流企业所掌握并加以有效组织。

(2)物流企业是社会商品流通的鼎力支持者

商品实现“惊险的一跃”,物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商品流通中,商流与物流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物流服务商,物流企业在社会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成为一种重要决定力量。

(3)物流企业是社会物品储存的主要承担者

生产企业准时制造以及零库存的实现,需要外部物流系统的支持,物流企业的临时储存及在线运输使得生产企业的“虚拟库存”概念得以生成。于是,商品流通的时间主要被物流企业所“占用”和“把持”,使得物流企业成为“蓄水池”,创造了生产及销售总过程的时间价值。

(4)物流企业是社会物流信息的主要管理者

由于物流企业连接产需的特殊地位,这使得物流企业成为汇聚双向信息的承接点。因此,对物流信息实施管理,是物流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能,并且,这一管理能力和水平决定了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2 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探析

2.1 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要求站在物流企业整体运营的全局角度,从物流运作合理化的要求出发,从物流效率的立场来考虑为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运作而建立一个有效的物流系统运作的组织体制。目前,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包括:精简、统一、自主、高效。

(1)精简原则

精简是指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类机构的组件是同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任务相适应,它要求机构设置精简的管理层次,压缩管理人员的编制。物流企业在服从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力求精兵简政,以达到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尽量做到各级组织机构具有明确的职责范围、权限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3]。

(2)统一原则

在物流企业的组织体系中,要求各层次的机构形成一条职责、权限分明的等级链,尽量不要越级指挥,谁命令谁执行都很清楚,自上而下地逐级负责,层层负责,保证物流运作的顺利实施。

(3)自主原则

这是指,在物流企业中,等级链上的各部门、各环节的组织机构都要在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各个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上级对下一级在职权范围内做出的决定不能随意否定。

(4)高效原则

效率是物流组织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4]。物流企业必须以完成经营目标和服务要求的任务为准绳,必须在运作中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

1.2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部门划分

物流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从纵向看可以划分为若干部门。一般来说,从物流企业担负商品流通职能的共性出发,其内部的组织机构基本可划分为业务管理部门、职能管理机构和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各部门的进一步划分则因物流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1)业务经营部门

业务经营部门是指直接参加和负责组织实施物流业务活动的机构。包括从事物流活动的各个业务经营机构,担负着运输、保管、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的业务工作。物流企业的业务经营部门是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主体,它们的主要任务、职责、权限是直接从事物流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经营,对外建立联系,并负责处理经营过程中的业务纠纷等,是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主体。其机构的规模和分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它部门的机构设置。

(2)职能管理机构

职能管理机构是指与从事物流运作的业务经营机构的活动有着直接联系,专为组织实施物流业务活动服务的管理工作机构。它直接担负计划、指导、监督和调节职能,包括战略制定、财务管理、员工工资、价格、信息等管理,以及在专业技术上给予帮助,按物流企业的战略部署向业务经营机构布置工作,负责收集、整理经营业务的信息,不直接从事物流运作。

(3)行政事务管理机构

行政事务管理机构是指既不直接从事物流运作,也不直接对经营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而直接地服务于经营业务和职能管理机构活动的行政事务机构,包括秘书、保卫、教育等机构。它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权限是为经营和管理工作提供事务性服务、人事管理、安全保卫和法律咨询。

上述只是物流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一般模式,它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应当遵循着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经济条件的编导加以必要的调整和充实,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1.3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

物流企业的分类依据许多种标准,与之相对应的,物流企业也存在多种组织结构类型。任何物流企业所选择的管理机构通常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演化发展的结构,即物流管理组织形式通常取决于物流企业的业务特点、企业组织的传统组织结构。通过对物流企业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总部式(见图1)。即总部统一进行物流的总体规划、设计、管理、调度和指挥。这种物流组织结构层次少,权力集中,决策和执行迅速,工作效率高。缺点是领导需要处理的事务太多,精力受牵制,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种组织结构常见于经营规模小或物流功能较为单一的小型物流企业。如传统的国有中小型物流企业、以运输或仓储为主的物流企业、独立的配送企业以及部分物流货代企业。

第二种形式,物流子公司式(见图2)。即一般由企业独资或与社会上的物流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一个独立核算的公司,母公司占大股,子公司的主要领导可以由母公司派出,但子公司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由子公司自行解决。这种物流组织结构具有专业化经营,业务水平和专业管理水平提高快,竞争力强的优势。缺点是子公司时而会与母公司发生冲突与误解,引起矛盾转化。这种组织结构常见于经营规模较大或物流业务较为复杂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如传统的国有大型物流企业、部分大型的快递公司、业务较为分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种形式,项目式(见图3)。即由公司按照业务地区或产品种类成立若干物流项目组(部),公司最高管理机构负责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掌握影响公司成败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如财务开支、重要人事任免、基建投资等,各项目组(部)根据总公司的指示,自己组织物流的各项活动。这种物流组织结构有助于调动各项目组(部)的积极性,加强责任意识,避免集权所造成的偏差和僵化。缺点是如果物流企业财力、物力、人力不够时,就会力不从心,不能形成合力。这种组织结构常见于物流业务种类较多且差别较大,或区域内业务独立性较强的大中型物流企业。

第四种形式,代理式(见图4)。即由于物流企业的客户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种类,总部统一进行运作,但业务的承接与客户管理大多交给企业在各个区域的代理商或代表处。这种物流组织结构较为简单,权力集中,决策和执行迅速,工作效率高。缺点是公司对客户的管理、开发和维护等可控性不强,客户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组织结构常见于物流业务较为集中但客户较为分散的各类物流企业。如快递企业、货代企业、零担货运企业、船运公司等。

3 物流企业岗位设置分析

3.1 物流企业岗位设置的特点

正是基于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特点,物流企业的岗位设置有别于其他行业,具有自己的特征。

(1)岗位设置多样化

物流活动的具体分化,导致了物流企业工作岗位的差异很大,有些岗位的劳动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如发货员、单据录入员等),有些岗位劳动的强度和危险性较大(如叉车司机、配送车司机等,从事高强度、危险性大的工作人员需要更大的胆识、体力和耐力),有些岗位需要富于才智,精通专业(如项目经理、货代运作员等),有些岗位需要很强的协调与管理能力(如配送经理、仓库主管等),有些岗位则需要掌握着特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信息操作员、国际事业部员工等),还有些岗位的员工在易变和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工作,其工作往往没有既定的流程,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能动性(如物流市场开拓人员)。总之,物流企业的岗位设置呈现了一种多样性。

(2)各种类型的岗位大量并存

物流活动是由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包装、装卸搬运等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内容,物流企业在设置岗位时,基本是依照这些物流活动进行设计的,这些岗位设置都要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可操作各项具体业务活动。如运输调度、司机、仓管员、叉车司机、配送专干、发货员、订单员、运作员等。由于物流作业的繁琐性和重复性,所以物流企业当中,各种类型的岗位大量并存,例如一个中等规模的配送中心,配送专干岗位一般不少于20个,配送人员则多达上百人,虽然他们的岗位都是配送专干岗位,但因为所负责的配送业务活动的难度和繁琐程度不同,其薪酬在物流企业中也大不相同。

(3)岗位设置趋向有利于“团队化”建设

物流运作中,不同的物流环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目标冲突,具体有运输成本与库存量之间的交替损益、前置时间与运输成本之间的交替损益、安全库存量与库存成本之间的交替损益、客户服务水平与服务成本之间的交替损益等等。因此,物流企业的岗位设置也趋向于有利于“团队化”建设。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各种层次的物流企业在我国并存,有些小的物流企业在管理上远远还没有达到规范程度,另外由于物流行业竞争激烈,生意难做,分工太细、用人太多,会加大企业的成本支出。因此,物流企业领导、人事经理不得不在用人成本上动脑筋、做文章、想办法。在岗位设置时,并不一定能体现科学、合理,在设置岗位时,要求一个岗位能干几方面的工作:写字楼里的白领,不管是做进口、还是出口的,不论是做海运、还是做空运的,都应当会报关、报检、报验,还要会上下游和相关岗位的操作,那就显示出了价值;运输的驾驶员并须承担交单、送货、搬运等任务。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在研究物流企业岗位设置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一点。

3.2 物流企业岗位的类别

物流企业需要将物流活动的基本环节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形成物流的总功能,以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运作的目的。物流企业的岗位很多,按照其性质的不同,主要可以分成几个类型:作业岗位、专业岗位、拓展岗位、行政辅助岗位、管理岗位、决策岗位。

作业岗位:主要是指直接从事运输环节、保管环节、包装环节、装卸搬运环节、流通加工环节、配送环节、信息处理环节的操作岗位,是属于物流企业的一线。如仓管员、订单员、配送员(配送专干)、配货员、运作员、车辆调度等。

专业岗位:主要是指从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的岗位,带有很强的技术成分。如叉车司机、汽车司机、行吊司机等。

拓展岗位:这是物流企业比较重要的一类岗位,主要是指从事物流企业业务的对外扩展与项目的跟踪、落实。如:物流营销、货代等。

行政辅助岗位:主要是指从事行政或者服务性工作或者管理性的岗位,其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要求和领导的安排,执行自己的任务。如人力资源专干、会计、出纳、文员、行政专干、前台接待等。

管理岗位:主要是指那些行使管理职责,承担部门或科室主要责任的主管、经理等。如仓库主管、配送经理、运输经理、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等。

决策岗位:主要是指企业的各类高级管理层,需要在工作中对公司做出较大的决策。如总经理、副总经理、各事业部的负责人、较大项目的负责人。

一般来说,在做物流企业岗位研究时,我们可以将上述岗位合并为两大类:前三类归为业务岗,后三类归为行政岗[5]。

4 物流企业岗位特性分析

4.1 岗位相对独立,岗位职责需要更加的宽泛和灵活

物流的业务活动就是接受客户、货主的委托,通过储存、装卸、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的操作,实现对客户、货主的承诺。物流的这种任务,导致物流工作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每一个岗位、每一个部门都有其独立性,并且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是在为下一道工序服务。户、货主委托作业的商品都是有价值的实物,有的还十分昂贵,物流作业过程中不测因素多,极易发生差错、质变、溢缺、破损、丢失、延迟等事故,无论发生何种事故,低廉的服务费用是远远抵偿不了巨大的经济和信誉损失。物流作业决不是收收发发、搬搬运运的简单劳动,而是一种风险大,关系到客户、货主、企业、个人切身利益的业态。所以,物流企业需要对岗位进行充分的授权,而业务本身又需要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机应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因此,物流企业的各岗位职责,相比其他的行业,需要更加的宽泛和灵活,具有普遍性。

4.2 同一类岗位差别较大

物流企业中即使操作同一项业务,不同员工的工作内容也会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区别。另外,物流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有可能需要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随时调整自己工作的重心或内容以应对变化。例如,同样是操作岗位,按照运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海运操作”和“空运操作”;按照外部客户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与船公司联系的操作”和“与车队联系的操作”。实际上,物流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找到与其他人员工作不同的地方,或者说,都可以按照工作内容归类为一个独立的岗位。因此,在物流企业中,对于各个岗位的设置和划分是以“求同存异”为原则,按照企业全局规划的要求,依照工作流程的模块来进行。同一类岗位,可能存在职责不尽相同,差别较大。

4.3 岗位之间需要宽泛的合作与沟通

物流服务的物流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结构,这个网是由多个节点和连线构成的,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又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在物流运作遵循的一个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原则是系统性(系统性是物流的根本特性),而系统性强调物流运作过程要实现高度的有机结合,要求各岗位必须紧密合作,任一环节、任一岗位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此,在作业过程中,各岗位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信息传递、业务交接达到无缝化状态。如果没有这种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将整个线上的作业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不可能达到物流目标系统化和业务操作无缝化的目的,就不可能有效准确的完成繁杂程度较高的物流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各岗位虽相对独立,但在工作中还是需要时时与人协调沟通、与上下游环节岗位人员进行协作,这是高效的物流团队必不可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夏春玉.现代物流概论(修订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210-213.

[2]姜志遥,曹玉华.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8):187-193.

[3]安鸿章.岗位研究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1,(6):2-6.

[4]Gilliland,S.W.,Effects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n R eaction s T o A Se lection System[J],Journal Of Applies Psychology,1994,(2):119-120.

上一篇:金属学及热处理下一篇:高中声乐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