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什么

2024-07-20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什么(精选7篇)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什么 第1篇

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类来讲,教育的作用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二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办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强国家竞争力。三是对受教育者个人而言,接受教育主要是为了追求人生幸福,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

首先,对全人类来讲,无论种族如何,教育承担的功能是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上自伏羲、炎、黄、唐虞及夏、商、周三代,下至唐、宋、元、明、清以至今日,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绵延了五千多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其中,与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使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继而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对一个国家来说,政府花钱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强国家竞争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引擎,教育强则推动综合国力强。要想使国家人才济济,各项事业繁荣、蒸蒸日上地发展,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在我国,义务教育被写入宪法,并专门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以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享有接受质量合格的义务教育的机会平等。实行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义务。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靠人才,科技发展靠人才,国家安全靠人才,所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是增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对个人而言,接受教育主要是为了追求人生幸福,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接受教育者本人,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修养。要让接受教育的人学到知识并拥有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靠自己养活自己的一种方法、手段。但这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这只能是实现良好人生的一个前提。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检验学习效果的考试当成了受教育目的,应试教育就从此而来。教学生会考试、会解题,而忽略了学生将来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能否自己养活自己的教育低层次要求。所以很难再谈论通过教育启发受教育者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对美满生活的追求。

教育最终要对谁负责?不单要对人类文明负责,也不仅是对国家发展负责,还要对接受教育者本人负责。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国而教,也应该是为受教育者即学生而教。所以,教育的目标就不仅仅是培养“人才”,还应该上升到了培养“人生”。教什么,起点固然要教怎样谋生,有一技之长,但更重要的是启迪每个接受教育者都有对于美满人生的期望。自己享受人生并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

教育的理想目标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为国家贡献的同时,追求自我的人生目标。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不能影响和忽视别人的人生目标。因为一个人能不能获得美满人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更需要周围环境的配合,需要他人的帮助。每个人都要“成人之美”,不但不要妨碍,而且要协助他人追求美好人生。人生的目的是“自己享受人生,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 第2篇

如果你想创业的话,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创业是非常艰难的,你不能指望着站在一边什么也不做就能成功。你必须意识到公司增长才是你最应该追求的东西,你的公司一旦获得了增长,其他事情都会随之而来了。这意味着你可以把「公司的增长」这一指标当做指南针――来做几乎一切决策。

红树林 Redwoods

让我们先从一个显而易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区别说起:并不是每一家新开的公都可以称之为创业公司。在美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家公司成立,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算得上是「创业公司」。大多数是服务业的――像就餐馆,理发店,修水管业务等等。除了一些极个别例外,这些都不能算是创业公司。

当我说创业公司是被「设置」成能够飞速增长的公司时,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说主观意识,因为大多数创业公司做不到。但另外是,创业公司在本质上就和其他公司有所不同。就像在相同的环境下,一个红衫木的种子与一颗豌豆苗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创业公司」(startup) 这样一个专门的词,用来专指那些能够快速增长的公司。如果所有公司本质上都差不多,但其中一些因为好运或创始人的努力而最终导致公司快速增长,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词汇了,我们只需要将其分为「非常成功的公司」和「不太成功的公司」。但事实上,与其他公司相比,创业公司确实拥有不同的DNA。谷歌(微博)与理发店的区别不是因为前者的创始人比较走运或者非常努力,而是在一开始,谷歌就和理发店不一样。

想要快速增长,你需要推出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就是谷歌和理发店的区别,理发店很难规模化增长。

一个公司能取得快速发展有两个原因:(a) 这个公司必须能制造出很多人都需要的产品; (b) 它所提供的产品可以抵达这些人并为他们服务。理发店在(a)上做得很不错,因为几乎每个人都需要理发。但理发店和其他零售业的问题一样――不能解决(b)。理发店能为顾客提供个人服务,但是很少有人会跑很远的路去理发,而且就算顾客们真的愿意这样做,理发店也没有能容纳他们的规模。

开发一款软件是个解决 (b) 的好方法,但你最终仍然可能被 (a) 限制。大多数企业都被严格限制在 (a) 或者 (b) 上。而那些成功的创业公司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会被 (a) 或者 (b) 限制住。

创业方向 Ideas

看起来选择开一家创业公司总会比开一家「普通公司」要更好一些。如果你想开一家公司,那么为什么不从最具潜力的类型开始呢?问题在于这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有效市场」。

那些普通公司遇到的限制其实也在保护他们,这是一种权衡。如果你开一家理发店,那么你只需要和当地的理发店竞争,但如果你开发了一款搜索引擎,那么你将对抗全世界。

然而,对于普通企业来说,竞争并不是最重要的保护他们的事,而是提出创新的难度。如果你在一个特定的社区开了一家酒吧,地理位置的局限虽然保护了你免于竞争但也限制了你的发展潜力,所以地理上的局限间接地定义了你的酒吧。酒吧+社区是开展小商业的好主意,当然这样的公司会为 (a) 所限制――无法吸引大量的顾客。你的屏障既保护了你,也限制了你。

相反,如果你想开一家创业公司,你很可能不得不去想一些比较新奇的创意。一家创业公司必须要能推出能够投放到巨大市场的产品;而这类创意如此宝贵,所以所有明显而又优秀的创意都已被付诸实践了。

一般来说,创业想法已经被各种人彻底地选择过一遍了,所以一家创业公司貌似需要做别人忽视了的东西。我本来想说,你必须有意识地寻找别人忽略了的创业方向。但实际上大多数创业公司并不是这样启动的。通常一家创业公司能够成功是因为它的创始人与众不同――能发现其他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创意。也许到后来他们回望时会发现他们最初的创意的确是很多人的盲区,进而从那开始就努力让自己待在那个区域。但在那些成功的创业公司刚刚起步时,大部分创新是无意识的。

成功的创始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既擅长技术又正好能用技术解决一个问题是非常好的组合。因为技术发展的如此迅猛,以前的糟糕点子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意。Larry Page和Sergey Brin想要搜索网页,但和大多数人不同,他们有技术专长并且都注意到当时已有的搜索引擎不够好,同时他们也知道如何去改进他们。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当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时,你不得不去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搜索引擎,而这时你会发现旧有算法不够好,当人们意识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时,谷歌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霸主。

这就是创业方向与技术之间的连接了。某个领域的快速变革会揭开并解决其它一些领域的大的,能解决的问题。有时候这些变革是很大的超前,它们改变了一件事情是否能被解决。在 Google 这一案例,最重要的变革是网页的快速增长,那里改变的不是可解决性,而是市场规模。

速率 Rate

一个公司需要多么迅速地增长才能被认为是创业公司?这里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创业」是一根杆,而不是门槛。在最开始的时候,启动某个项目与发表一个理想宣言相差无几。你不仅应该致力于创办一家公司,而是创办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因此你得去搜寻这个类型的idea。但开始的时候,你有的只是一个新信念。在这方面,创办一家公司就像作为一个演员。「演员」也是一根竿而不是门槛。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演员是一个不断去试镜的服务生。成功第一步是不断地得到工作,但当他并不是成功时才能被称之为演员。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创业公司应该以怎样的速度增长,而是成功的创业公司往往具有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对创始人而言这不止是一个理论问题,因为它相当于在问他们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创业成功的公司通常有三个成长阶段:

1. 最初,创业公司试图搞明白它正在做些什么,在这一阶段公司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或者没有增长。

2. 当创业公司已经明白大多数人想要什么并且如何抵达这群人的时候,就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3. 最终成功的创业公司会发展成大公司,此时增速将放缓,部分原因在于内部的局限性,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公司服务的市场已经开始限制其发展。

这三个阶段形成一个S型曲线,而真正决定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是其第二阶段的增长,它的长度和斜率决定了公司将取得多大的发展。

斜率代表了公司的增长速率。如果有一个数字是每个创始人都应该知道的,那就是公司的增长速率。它是用来衡量一个创业公司的指标,如果你不是知道这个数字,那你就不知道目前你做得是好是坏。

当我第一次遇见创始人并问他们公司的增长速率是多少,有时他们会告诉我「我们每月增加约100名新客户。」这不是增长速率。我们关注的不是新客户的具体数据,而是新客户与现有用户的比率。如果你真的每个月都得到一个恒定数量的新客户,那么你可能遇到了麻烦,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增长速率正在下降。

在Y Combinator,我们每周都要计算一次增长速率。在YC一个好的增长速率是每周增长5-7%。如果能达到10%,你做的就非常出色了。但如果只有1%,这表明你至今还没有搞明白你在做些什么。

计算增速的最好方法则是营收,而对于还未获取收入的创业公司来说,另一个方法是活跃用户。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无论创业公司是否开始赚钱,其营收都可能会是其活跃用户量的某个倍数。

指南针 Compass

我们通常建议创业公司选择一个他们能够达到的增长速率,然后每周要做的只是尽力去完成它。关键的一个词是「只是」。如果他们决定每周增长7%并完成了,那么这周他们就是成功的,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需要做的。但如果他们没有完成目标,他们在唯一要做的事情上就失败了,就应该小心。

程序员会知道我在说些什么。我们把创业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优化问题。任何一个尝试过优化代码的人都知道专注能够带来非常高的效率,代码优化意味着改变一个现有的程序,使其耗费更少的资源,通常指时间或内存。你不必去搞懂程序是如何运作,只需让其运转的更快。对大多数程序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满足感的工作。专注可以让你感受到解决问题可以多么快速。

专注于达到某个增长速度,可以简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你可以围绕目标增长率做你所有的决策,任何有助于达到增长目标的事都是正确的。你是否需要花两天时间开会?你应该再雇一个程序员吗?你应该更多地关注市场吗?你应该去吸引一些大客户吗?你应该添加X功能吗?所有这一切只要能以你制定的增长率为中心,都可以相应地做出决定。

每周测评增长速率并不意味着你不能长远思考。一旦你经历过没有达标的痛苦(这是唯一要关注的事,但你失败了),你会对此后任何能减轻痛苦的事情感兴趣。例如你会想要再雇佣一个程序员,他也许不会在本周为你贡献增长率,但在未来一个月他可能会完善一些新功能来增加客户。但只有在以下条件都满足时才真的需要这么做:(a) 雇佣新人的干扰不会对你短期的目标造成影响;(b) 如果不雇佣新人,你有足够理由担心自己将无法达成目标。

并不是说你不需要考虑未来,而是在正常的限度内考虑。

理论上来说,这种爬山式的增长方式会给创业公司带来麻烦。他们可能会停止于某个局部最高点,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从不会发生。每周必须达到某个增长速率迫使创始人不得不去行动,而行动的成功概率总比不行动高。十之八九的情况是,等在原地制定战略只是拖延的另一种形式。对于要攀登哪座高峰,创始人的直觉往往比他们自己想象的更好。再加上创业点子并不孤立,大多数好的点子旁边往往有更好的点子。

更棒的是,不断优化并专注于增长,实际上可以带领你发掘更好的创业点子。你可以将增长需求作为一种创新压力。如果从需要不断调整最开始的方案才能保持增长,比如每周10%的增长速率,那么最后你会发现,你的公司与最初你想做的事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是任何能让你在每周保持10%增长率的创业点子肯定会比你最初的点子好的多。

与小生意类似,定位于某个特定区域而受到约束的条件定义了一个酒吧,以某个速度持续增长的则定义了一个创业公司。

通常你应该尽量遵循客观情况带你到哪儿,而不是被最开始的设想限制住。就像科学家应该遵循事实的引导,而非自己假设的结果一样。理查德・费曼说过,大自然的想象力比人的想象力更强大。他的意思是,如果你一直只遵循事实和真相,你会发现更多更酷的东西。对于创业公司而言, 增长率就像事实和真相,每个成功的创业企业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于对产品增长的想象。

价值 Value

要找到每周都以几个百分点增长的产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你找到了,你很可能就发现了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一个公司每周增长1%,一年后就增长了1.7倍,而每周增长5%的公司,一年后则增长了12.6倍。一个公司每月赚1000美元和每周1%的速度增长,四年后,月收入达到7900美元,比硅谷一个好的程序员的工资还少。而一个每周增长5%的创业公司4年内后将每月将赚2500万美元。

我们的先辈一定很少遇到指数增长的情况,因为我们的直觉里没有这个东西。创业公司的飞速增长有时候甚至连创始人自己都会感到惊讶。

增长速率里的微小变化能够产生质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创业公司」这个专门的词汇,以及为什么创业公司会做一些普通公司不去做的事情,比如融资和被收购。并且奇怪的是,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如此频繁地失败。

想想创业公司能够多值钱,如果其失败率不高,任何熟悉这种期望价值的的人都会感到震惊。这意味着在任何时间,绝大多数的初创公司都会将致力于根本成功不了的领域,并仍然要以「创业」这一宏大的名号赞美他们如自黑般的努力。

这并不会让我不舒服。和其他beta系数高的职业,如演员或小说家一样,我早已习惯了它。但这似乎困扰了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已经创办了普通公司的人。有些人很困扰为何这些所谓的创业公司能获得所有人的关注,尤其当他们几乎很少有所成就时。

但如果他们后退几步,看到全景,可能就不会这样愤慨。他们正在犯的错误是根据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来对创业公司进行评判。如果根据创业公司的中位数判断,那么创业公司的整个概念似乎是一个骗局。你不得不制造一个泡沫来解释为什么创始人要启动或投资者想要投资它们。但是在一个拥有如此多变量的领域使用中值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看其平均收益而不是中值,那么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投资人喜欢他们,以及如果他们不是中间值类型的人,那么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交易 Deal

为什么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

评估任何一项投资都是一个风险回报率的问题。创业公司能通过这个测试是因为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投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回报也是非常高。不过这不是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的唯一原因。普通的缓慢增长型的公司也可以有类似的风险回报率,因为风险和回报值都相对低。那么为什么 VC 仍然只对高增长的公司感兴趣呢?原因就在于它们能通过收回资本获得回报,特别是在创业公司进行 IPO 后,或者被收购时。

为什么创始人想获得VC的投资?还是增长。好的创意和快速增长之间的约束是双向的。你不仅仅需要一个可以规模化的创意去实现增长。如果你有这样的创意而发展不够快速,那么竞争者就会快速赶上。发展过慢对于一个有互联网效应的公司是尤其危险的,而最好的创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互联网效应的。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启动。但是创业公司即使在他们已经或者可以盈利的情况下也经常融资。出售一个盈利性公司股票的行为可能看起来比较愚蠢,因为看起来以后会更加值钱,但是比起购买保险要好一点。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如何看待融资的。公司可以用自己的盈利来实现增长,但是风投给的额外的资金和帮助会让他们发展地更快。融资可以让你选择发展的速度。

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往往可以用资金来实现快速增长。因为比起他们需要风投,风投更需要他们。如果愿意,一个盈利的创业公司可以用自己的收入来发展。增速缓慢也许有点危险,但是发展的慢不会扼杀他们。然而风投需要投资创业公司,尤其是那些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否则他们将失业。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有足够前景的创业公司都可以获得足以让他们无法拒绝的资金。并且由于创业公司成功的规模,风投可以从这样的投资中赚到钱。你不敢相信你的公司可以如此成功地达到这么高的增长率,但是一些公司做到了。

也有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收到来自其它公司的收购意向,为什么呢?是什么让其它公司想去收购这些创业公司呢?从根本上说,它跟每个人想得到成功的创业公司的股票的道理一样:一个快速增长的公司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收购方有更多的原因想要收购创业公司。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不仅仅是有价值的,也是危险的。如果它保持扩张,它可能会扩张到收购方自己的领域。很多产品并购部分是出于这方面的担忧,即使收购方不被创业公司本身威胁,他们也害怕竞争对手收购它们。因为对于收购方,创业公司具有双重价值,所以通常愿意支付比一般投资者更多的钱。

理解 Understand

创始人、投资人和收购方组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它运作良好,但那些外行就趋向于制造阴谋论来解释有些事情。正如先人是如何解释自然世界的运作方式,但这并没有阴谋论来解释所有的事情。

如果你想理解创业公司,理解增长这件事。增长驱动着这世界的一切。增长正是为什么创业公司一般是技术类型的公司――因为能快速增长的创业方向太稀有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发现近些年的一些变革,而技术正是驱动变革的最好的源头。

增长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创业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增长使成功的公司是如此的具有价值,以致于尽管拥有巨大风险,但是创业者的期望价值仍然很高。增长也是风投愿意投资创业公司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回报高,也因为比起投资与股票获取股息分红,投资创业公司将更容易监管。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即使在它们不怎么需要钱的情况下仍然会从风投那里获得投资:钱可以让它们选择自己的增长率。同时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会收到很多公司的收购,对于收购者来说,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不仅是有价值的,更是危险的。

这不只是你想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你必须懂得它的驱动力。理解增长,是创业公司本质的组成部分。当你在创业时你真正做的事情是解决比普通公司更难的问题。你的使命是找到一些罕见的能快速增长的创意。因为这些创意太有价值了,于是它们很难被发现。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第3篇

关键词:语文 课程 性质

语文性质问题是关乎语文教育工作“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核心问题,是指导语文教育工作的基础。语文性质问题也是我国学科性质上争论最为持久的一个问题。笔者就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语文性质观进行初步梳理,发现当前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七大“流派”:

一、工具说

“工具说”是语文性质问题争论的开端,也是关于语文性质学说中最持久的一种观点。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1]吕叔湘先生对此也有相关论述,“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吕叔湘先生的论述表明了,叶老语文工具说的核心思想,点明了语文工具说思想的来源。吕叔湘先生认为,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2]吕老的“语言文字”所指的就是语文。之后,张志公先生多次论述“语文是工具”这一思想,并在其文章《说工具》中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张志公先生还准确地指出了语文工具性的概念,“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3]。经过三老的论述,语文工具说的思想也逐渐稳定下来,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

这里需要注意,三老主张要掌握语文这种工具,就需要经过科学的训练。这种训练并不是机械的掌握字、词、句法就足够。他们认为,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与思想紧密相关的。叶老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4]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不是生产工具,而是人们用来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就道出了三老语文工具论的特殊之处,语文工具是“活”的,是具有“思想”的工具。在工具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不能丢弃思想,要注意工具本身承载的意义。但是,目前语文教育界将语文教学过度强调机械训练,死板、毫无生气的现象归咎于语文工具说,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语文工具说的本质。

二、人文说

语文当中有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仅仅以工具而论无形之中忽视了语文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为了追寻语文“美”的境界,学术界也有诸多学者对语文的人文意义进行了探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文说的观点。

王尚文立足于语文等于语言,从听说读写的动机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来论述语文人文性,认为人文性一直都存在于语文之中。此时,王尚文关于语文性质的论述尚未深入到语文课程内部。之后,他又提出了“语感中心说”,认为语言是人精神的表现,是人的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他对基于工具论的“知识中心说”进行了批判。在对“知识中心说”的批判过程中,他引入了“言语”的概念,并通过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论述,使得人文说对工具说的反驳进入课程内部,对语文性质的论述更加接近语文课程性质的本质。他认为,只有从言语形式上来把握语文的人文性,才能够真正理解语文,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才能够真正照亮语文,激活语文。[5]

韩军同样是基于“语文等于语言”的基本理念来论述语文的人文精神的,但是韩军比王尚文进步的地方在于,它通过对语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论述,分析了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他提出了“新语文”的主张,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对人来说,语言是人精神意义上的存在,没有语言人的精神就没有依靠。语文教育的本体论是“立人的精神为本,先精神、后应用,精神第一、应用第二”。韩军还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工作思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所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交往)的汪洋大海”[6]。他对语文人文精神的论述更加全面,并且自成体系,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中重视语文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尚文和韩军的语文人文说为理解语文以及语文课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他们都是立足于语文等于语言,这样不免会引起质疑“语文是否完全等同于语言”,有些学者认为语文包括语言,有些认为语言包括语文。总之,进一步思考,会发现在论述语文性质的问题上,语言与语文的关系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说,探讨语文的性质却站在语言的角度来进行论述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

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于漪认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习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7]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主张二者要有机融合。董菊初认为,在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中要力求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8]巢宗祺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体,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官方文件的表达也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主流,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性质的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是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语文性质的,是对语文进行的全面解释。它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双重属性,指明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程有工具性,同时也有人文学科的共性——人文性,这两种属性不能简单的分开,而是统一的关系。从基础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它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具体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看语文教育,应该在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训练过程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意义,而不是将两者分裂开来,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是相互融合,统一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的。endprint

四、言语说

“言语说”以潘新和、李海林、李维鼎为代表。潘新和认为言语性道出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言语性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语文的本体。他认为,人文性是语文与其他课程共有的特性,并进一步论述了言语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用言语性去容纳、彰显人文性。良好的言语性势必内隐着丰富的人文性。”[9]李海林从语文教育与人的关系角度论述了言语性,认为语文教育通过语言与人产生联接、产生关系。[10]李维鼎认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是在学生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言语行为”的内化,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他明确的提出,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这种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11]

言语说将语言与言语分开,将语文教学等同于言语教学,认为言语性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这种观点概括出了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对于进一步认识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但是完全将语文等同于言语不免引起质疑。如果承认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言语作品,那么这些言语作品也都是含有人文思想的言语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人文思想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言语,这样来看,言语只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载体,并不能称之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归为言语性的观点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五、文化说

“文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曹明海。他认为,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他从两方面对此观点进行了解释,“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浑然天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12]文化说认为语文是文化的存在,语文就是文化。其从文化的角度探求语文的本质,是追求语文精神的代表,为解释语文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更好的理解语文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但是文化视野下无形之中扩大了语文的含义,从语言领域一跃来到了文化的主要“阵地”,语文的覆盖范围太宽泛了。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依据此就将其本质视为文化,不免存在概念泛化的问题。若按照此种说法,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都可以列入文化说的行列,文化说并不能区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

六、悬置说和消解说

王荣生和甘其勋是“悬置说”的代表人物,王荣生主张避开语文性质的问题,以“课程取向”的概念来开展语文教育研究,并提出了“层叠蕴含”的解释框架。甘其勋也主张不直接谈论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注重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消解说”的代表人物是于源溟、荣维东等。荣维东提出,语文学科性质不是唯一的,企图给语文学科进行唯一的定位可能是徒劳的。他认为,语文学科性质问题要转化成语文课程理解问题。于源溟认为,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学术假问题,要消解语文学科性质这一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13]

“悬置说”和“消解说”是在语文性质长期存在争论但是并无统一认识的情况下产生的。无论是“悬置说”还是“消解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避开语文性质问题。“悬置说”将其暂时搁置,转而探讨其他方面,“消解说”直接否认语文学科存在性质,认为关于语文学科的争论是一个伪问题。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课程,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教育工作之中。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语文必然有其特殊性,也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否则语文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消解说”和“悬置说”只是为我们关注语文教育的其他方面打开了一扇窗。关于语文性质的探讨仍旧是始终不能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就像一杆旗帜引导着语文教学。

七、结语

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文,导致了语文性质的多方争论。其实,探究语文的本质应该从语文本身出发。长久以来,语文一直是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的。从教育的角度切入,以课程论为基点来探究语文性质应该是最接近语文本质的一种视角,而不是将语文扩大为“文化”或者缩小为“工具”。这样的扩大或缩小,不免会存在语文概念的泛化或转移。所以,抓住语文的核心关键在于从课程论角度再出发探究其性质。

注释: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张志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全国中语学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北京:开明出版社,1985年版。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4页。

[5]王尚文:《人文原在语文中》,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2期。

[6]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语文教学通讯, 2000年,第5期。

[7]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8]董菊初:《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9]潘新和:《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

[10]李海林:《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

[11]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再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 ,第1期。

[12]曹明海:《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第6期。

[13]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聊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民主 第4篇

如果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算起,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12年的时间。应该说, 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价值方面, 人们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面, 人们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在课程管理方面, 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在课程自主权方面, 人们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但是, 围绕人们对课程改革本质的认识, 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

我们知道, 国外许多学校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 却没有统一的教材, 至于用什么教材教, 则属于教师的自主权。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 纲, 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 可以说教师没有任何课程自主权。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 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的“用教材教”, 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主要任务, 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 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之所以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其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 即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正是因为 存在这些不同, 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 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课堂的“经验”是不同的, 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 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以上方式的不同, 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 不同的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 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在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设

近年来, 不少校长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 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 这里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是校本课程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不少校长谈到课程改革时, 其核心似乎都指向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俨然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 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说到底,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有效实施方式, 或者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体现。

二是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要清晰。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清晰的教育价值定位。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包括:突出国家课程价值;突出国家课程价值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价值;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 等等。

三是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有不少校长认为,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学校特色。这是学校课程建设观的一种扭曲。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 的个性的自主的健康的发展。舍此, 学校不应该有任何自身的功利目的。

关于学校课程体系

不少校长在谈到课程改革时, 常常说我们开设了多少国家课程、多少地方课程、多少校本课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曾 经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 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 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 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显然, 这里讲的是三级课程管理, 而不是所谓的三级课程。

内容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第5篇

相信不少人看过《从0到1》 ,从0到1怎么样?在Internet操作中,有三个主要操作,内容操作(laXin)+活动操作(提升)+用户操作(保留)。创意内容立即实现第一个种子用户,并通过活动推荐和补贴刺激第二个用户。当有一定数据和用户积累时,用户操作逐渐成为核心。

2.病毒式传播

为什么微博微博的内容可以成为焦点,节日,社交热点,甚至星星的丑闻都会让人感到尴尬。许多名人都发生了意外。人们不去看新闻,他们去看杜蕾斯的内容,因为杜蕾斯的内容更有趣,更有激情,产品属性和内容营销一脉相承。艾瑞斯在《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中表示,公共关系更适合新品牌,并且是点火功能;和广告更适合老品牌,是一个催化剂。许多国内机构将公共关系视为事件营销,新闻发布会,媒体平台炒作或在线水军营销。如果有太多的欺骗行为,这里不是一个例子,但有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广告正在下降,内容正在上升”没有人喜欢广告,但每个人都喜欢内容。

3.构建画像—精准营销

在传统营销中,我们经常说目标客户的定义。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是一种实证营销。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贡献数据,每个人都带有标签,人们的行为会慢慢记录在与内容的持续互动中。通过浏览项目获得的个人标签非常有限。例如,浏览尿布的产品详细信息页面并阅读文章《0—6个月的男孩如何选择纸尿裤》,获得的信息非常不同,后者将立即告诉系统您在家中有一个男孩,并且在0-6个月,这是只是一句话。单词的标题,而文本中的数百个单词获得更多标签,这有助于构建全方位的用户肖像!作为标题编号的作者,作者今天参加了会议标题,他们的标签达到惊人的220万。

4.停留时间—提升转化率

互联网战争既是流战又是时间战!正如罗源的演讲《时间的朋友》所说,为什么巨人们争分夺秒,因为每个人都有时间限制。今天的标题是76分钟的停留时间让业界感到恐惧,因为这个停留时间意味着除了使用微信之外,它还有所下降。

线上零售停留时间与转化率密切相关 。通过后台,您可以看到产品停留时间,活动停留时间和主页停留时间,从而不断改进页面内容。住宿时间越长,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真有趣。对于停留时间,内容取决于内容,离线基于餐饮。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商场,便利店和其他餐饮业越来越火。甚至宜家和米其林也在做餐饮,他们做得很好。火。

5.潜在消费挖掘—提升客单价和总量

人们占主导地位的消费约占20%,80%是隐性消费。许多人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找到他们需要的更多产品,因此搜索淘宝已成为淘宝。搜索是人们的主要需求,内容可以挖掘潜在需求。随着内容的不断扩大,您会发现搜索的频率正在下降,内容是通过标签获得的,因此算法推荐系统,推荐越来越准确。因此,公司非常重视内容,因此公司更愿意向付费高薪的人寻找内容营销,而不愿意花高价购买广告。早期不是一次性消费,而后者是一次性消费,对输入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最好在内容营销上花更多钱。

【拓展阅读】

成功的内容营销策略有一些共同点,使它们如此强大。本文概述了受最佳内容营销策略启发的五个基本要素。您可以学习,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您自己的内容营销策略中。

1.有明确的受众

在概述您的内容营销策略之前,您需要清楚了解目标受众,只是说你的观众是对你的业务感兴趣的任何人都过于笼统。另一方面,试图瞄准每个人都会让你无处可去。相反,尝试将您的受众范围缩小到非常特定的一群人。针对利基市场将帮助您跟上竞争对手,特别是如果您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企业。

针对特定人群,您可以更轻松地将品牌和营销预算与有效市场保持一致。这将使您的努力和资源得到回报,因为您将接触潜在客户并更有效地创造业务。

如果您刚开始或想要提升您的内容营销赌注,您需要从定义您的利基开始。您需要做的只是一些市场调查,如何做?

a.深入了解您当前的客户群

在您继续前进之前,请重新评估您对客户的了解。弄清楚谁是你的客户的基础知识?他们为什么要从你这里购买?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将使您更容易向潜在的新客户展示他们也可以从您的产品或服务中受益。

b.评估您的竞争对手

查看竞争对手的目标对象可以帮助您找出您的利基受众群体。了解他们当前的竞争对手是谁以及他们忽略了哪些潜在客户。他们的损失可能是你的收获。

c.匹配您的受众特征

要制定成功的内容营销策略,您需要了解受众的受众特征。这将帮助您将您的产品与可能从中受益并且最有可能感兴趣的人匹配。考虑以下因素:

年龄阶层

性别

地点

收入水平

教育

从长远来看,了解客户平均年龄这么简单的事情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d.获取个人信息

一旦确定了基本人口统计数据,就需要向观众迈进一步。

接下来,您需要熟悉目标受众的个人特征。这些通常在商业中被称为心理学。

价值观和信仰

个性/态度

行为和在线活动

生活方式

兴趣

这些特征都是关于如何启动内容营销策略的线索。

此时,您可能想知道:我如何找到这些信息?

了解观众的想法比听起来容易,别担心,没有必要进行间谍,窥探或思维阅读。弄清楚你的观众的心理状态只需要一点研究。

必然会有其他人针对类似的受众撰写文章和博客文章,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论坛还将为您提供其他营销人员的真实意见。

直接与当前客户进行调查和互动也将帮助您了解您的受众需求(以及您的用户参与度)。关键字研究还将让您深入了解您的利基正在寻找什么以及他们提出的问题。

2. SMART目标的内容营销策略

在启动营销活动之前,您需要设定目标。这些将帮助您监控您的成功和进步。

无论您是想产生潜在客户,培养潜在客户还是增强用户参与度,目标都会为您提供衡量行动有效性的方法。明确定义的目标将为您提供一些目标,让您保持动力,并确保您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是迈向理想结果的一步。

仅仅为了它而设置模糊或不切实际的目标是完全浪费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说你想在三个月内拥有300万观众,这是行不通的。在你尝试过之前,你会让自己失败,这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相反,你需要具体,目标需要是聪明的。

SMART目标是什么意思?

SMART目标是目标;

避免含糊不清的术语,如“增加参与度”或“增加流量”。

详细说明您的内容营销目标。将您的目标细分为细节。如果您的目标是“增加流量”,请详细说明事实和数据。为每篇文章设置一些每日访问者,喜欢和分享。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像,表明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样子。

例如,如果你想“增加参与度”,这个结果会是什么样的?此目标的结果可能是有效的评论部分,或确保及时回复每个客户的查询,评论和投诉。

使您的内容营销目标清晰可衡量将有助于您保持专注。“go”这个明确定义的目标将引导您达到您想要的结果。

衡量营销策略的影响可能是一项挑战。特别是准确测量它,首先问问自己是否拥有实现内容营销目标所需的资源,可实现的目标是您拥有必要的工具,技能,知识和预算的目标。

如果您发现自己没有必要的技能,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完成一些培训,打电话给专家,或投资一些新软件来帮助您(例如SEO作家或自动社交媒体发布,例如)。

如果你的目标仍然无法实现,那么就该重新评估它们或暂时缩小它们的范围。

设定现实目标意味着了解你的极限。问问自己,你正在做什么约束并诚实地回答。雄心勃勃但要务实。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

评估您企业的现状可以帮助您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从内到外了解您当前的流量,转化次数,潜在客户等统计数据。

谈到目标,截止日期是你最好的朋友。这意味着制定计划并坚持下去。这将帮助您避免拖延并让您的团队(和您自己!)负责。

每次设定目标时,都应该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测量。如果没有勾选每一个方框,你应该重新考虑。通过提出满足SMART标准的目标,您的内容营销策略将更加强大和有效。

3.明确的价值主张

内容营销是一个竞争的地方。如今在网上完成了如此多的业务,很难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通过明确定义您向其他人提供的内容来最大化您的机会。这意味着要强调您在做什么,做得更好,更好,以及什么使您的业务与众不同。

您可能想知道如何向客户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有效地展示好处,您需要为他们提供明确的价值主张。

一个明确的价值主张 是一个声明,解释了您的产品如何解决客户的问题或改善他们的情况,提供特定的好处,并告诉理想的客户他们应该从您而不是竞争对手那里购买的原因。

如果你没有目标,你就无法得分。没有明确的价值主张,实现营销目标将非常困难。

它将向您显示如何正确执行此操作。

4.品牌推广

建立强大的品牌标识将在您的内容营销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使您是一家小型企业,您也应该努力建立一个带有清晰品牌信息的数字身份。在线建立身份意味着考虑视觉,标语,徽标,网页设计和独特的声音。

一旦您创建了您希望品牌拥有的图像,您就需要将自己定位在更大的领域。这意味着成为您的利基社区的一部分。为了成功地与目标受众进行整合,您需要先进行一些市场调查。

他们使用什么社交媒体平台?如果他们使用Twitter,您需要在这里积极发推文和互动。Twitter是一个让您听到品牌声音的好地方。

如果他们最常使用Instagram,您应该花更多时间进行品牌的视觉表现。如果您的目标受众群体位于Reddit上,请参与这些讨论。记下您的目标受众如何互动并跟随他们的领导。

讲故事也是建立品牌的重要部分。所以你已经概述了你的道德和精神。分享您的品牌如何形成的故事将有助于建立更强大的身份。讲故事使在线企业能够对其品牌进行个人化处理。这将使您领先于人群,因为在线业务中往往缺乏这一点。讲故事也增强了参与度,兴趣和透明度,有效的讲故事意味着让您的品牌在所有渠道中保持一致和可信。

5.成功指标

度量标准是成功的标志,并提醒您缺乏努力的地方。衡量指标可能看起来像是一件苦差事,但它会向您展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变。

然而,许多营销人员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即衡量指标并不能让他们清楚地了解他们的网站的真实表现。您衡量的指标必须与您的目标一致。例如,新闻博客可能会衡量访问者的数量,因为这是他们基于广告收入的基础。但是,此指标可能与其他业务无关。

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第6篇

我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营养不良,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顿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能够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如果自信只能从自身本质以外的特征或事物来获得,那么你就无法从容地去理解世界问题、民族问题和关乎自我的问题。

一个人的自信、自豪到底来源于什么?又依靠什么而存在?

我刚到耶鲁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是菲律宾前能源部部长,时任总统阿罗约的得意门生。他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讲解得特別详细。他说:“我的名字(Vincent Perez)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名,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他没有因为自己国家有不那么光彩的历史而感到自卑,在讲述自己名字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的语言,用平和的音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他的自信来自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他能够那样客观而冷静地描述历史,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绝对超然的自信。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联欢会。孩子们各有各的故事,说出来让人潸然泪下。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能带走他们的笑容与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与勤奋、朴素的态度与性格,经历过磨难的他们更懂得珍惜。

如果你像他们大多数人一样,来自平均月收入低于300元人民币的家庭,橡皮丢了,都不敢对父母讲,请问,你还能自信吗?

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正是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与宏志班的同学们一起过新年,他们是经济上的弱者,却是品德与能力上的强者。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独生子女的娇浮,却能够看到很多我所采访过的世界各地的成功者们的习惯。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阻止他们努力学习。他们学习书法,练习琵琶,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自信。

我们都是平等的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差异既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

一个人如果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就是一个强者,就是一个成功者。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强调自己的追求和付出的努力;能够认识到在人这个本质层面上,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才说得上是真正的自信。

张小玮: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第7篇

比如,当下被炒热的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免费思维、迭代思维等,这些都不是本质。以前去商场买化妆品,营销人员都会让你闻闻味道,或者送你一个小瓶试用装,免费思维很早就有。还有迭代概念,自从有软件以来,就一直有迭代。所谓互联网思维本身就是包装出来的概念,很多要素在过去的产业中早就出现。

在我眼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

第一,海量的用户量。这是跟传统行业不太一样的地方,传统行业要经过多年的积累才能获得一个较大的用户数字,像李宁作为零售商,花了十几年,开出七千多家直营店才能触及五、六线城市。相反,互联网可以帮你快速直接地面对海量用户。

第二,高效的信息流。最早的媒体就是广播、报纸、杂志、电视,这都属于同一时代的传统媒介。到了第二代互联网媒体是交互型的,像早前的四大门户、BBS,用户可以在上面留言。现在的信息流则是去中心化,它的特点是传播效率非常快,以前一个新闻热点可能有几个月的寿命,现在一个事件从发酵、传播到高峰值衰落,整个周期不过三五天。

第三,认知模式变化。以前是父辈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或者我把问题抛出去,大家一起讨论,但是讨论的东西还是基于我提出的想法。现在的认知模式发生了巨变,不再是权威时代下的我说你听。所以,如果你想去影响你的目标消费者或者用户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再依赖简单粗暴的办法,而是你们之间互相影响。

第四,快速反应能力。以前就有迭代概念,比如一个硬件产品的迭代周期可能是以季度来衡量的,从发现问题到重新开模、修模,再到相应的投产,基本上三个月是比较好的状态了。可是软件就不能以这个速度迭代了。MIUI和微信早期都是每周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因为在高效信息流时代,你的事件传播响应速度也非常快,如果你的项目管理周期以月来计,可能就不适应当下的商业环境了。

而这几年来,我也观察到用户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主要是人口红利下沉。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的渗透率在三年前就很高了,用户该知道的都知道了,该用的产品也都用了。当然,如果用户体验后觉得很糟糕,就另当别论了。但是,这三年,大家的收入和消费习惯也没有太大变化。这就是意味着一、二线城市的新增人口红利有限,可扩展余地也有限。现有的人口红利已下沉到四到六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这些用户通过移动设备的低廉化迅速切入市场,是新增用户人群,这是需要去观察的。

随之变化的还有信息结构。现在的信息化产品已经很集中,就是说信息快速向几个重点平台聚拢,用户的诉求不需要很多产品来实现,这就是信息化平台的快速集约化。可能在一些特殊场合需要一些特殊产品,另当别论。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创业者依然想做统一化的大平台,几乎不可能。对于我们来说,选择面会下降。其实做市场和营销的同学都知道,你一定希望你面向的对象是分散的,比如我是做零售的,那我的渠道上一定是多多益善,越离散越好。这算是一个坏消息。

上一篇:加筋作用下一篇: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