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体范文

2024-06-20

城市水体范文(精选12篇)

城市水体 第1篇

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空间中的各种功能活动与各种空间理念相结合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在地域上的一种物质呈现。它是一个“多系统作用于城市所表现出的物质和精神形态,它不只是城市外部、内部形态的有形表现,还包含了更深更广泛的文化内涵”[1]。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变,地理环境便是影响和制约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地理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河湖水体由于对城市所具有的供水、航运、旅游、生态、文化等多样性功能,它对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演变具有很强的导向力。

2 以水体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在城市水体的影响下,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变的动力主要来自其对城市所具有的功能。在古时候,城市的水体系统,由于可以使周边形成肥沃的土地以及提供稳定的水资源,当地居民慢慢地聚集壮大,便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后来,随着城市水上运输方式的发展,水体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渠道,又进一步促进了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发育。在近代的工业化时期,城市水体系统功能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成为城市水源、电源、交通通道和污染净化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生命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方面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稳定和完善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到了现代,由于城镇居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高品质的追求,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其内涵,因此,城市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功能也日益得到重视,并加强和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有机优化进程。

2.1 水体与城市的最初形态

自古以来,水与城市的发展就有着不解之缘。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其水体系统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存不能离开水,特别是在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对水的需求更加强烈。在古时候,水路运输就是发展最好和最方便的交通形式,所以我国古时的历代都城几乎都是依水而建,要不就是沿着江河,要不就是环绕湖泊,如我国著名的长安城、洛阳和南京等等。古代城市选址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区域内应有河流水系,城市便可依托这些水体的供水和交通功能得到发展壮大。城市在临河而建的最初阶段,因为规模小,还没经历足够多的发展成为地域中心城市,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暂时还未凸显出来,虽其布局有沿河发展的趋势,但是还并不强烈。城市紧凑、集中,布局比较严谨规整,城市或呈方形、或呈长方形抑或近似圆形等相对规整、方正的块状形态。

2.2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阶段

在以水路运输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时期,城市的河流水体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城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作用和维持联系的重要因素。在城市交通网络和城市土地开发共生性的作用下,城市的许多重要设施与功能都沿着城市的主要水系呈带状分布,如城市的手工业和商贸区域差不多都集中在河流的码头附近。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土地规模得到快速的发展,地域分化明显,城市的主体格局便形成了。城市水体系统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河流和湖泊水体系统形态的不同,城市的结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的城市是沿着单条河流而呈现出的带状形态,有沿十字交叉的河流或多条交叉河流而形成的星形形态,有沿网状河流而形成的团状形态,或者是环湖发展而形成的扇形形态。总体上来说,由于发展的速度没有受到控制,城市结构比较松散,均质化程度也不高。

2.3 城市空间形态的稳定阶段

城市发展受到河流水运的钳制而具有规模的临界值,当交通方式变革时,这一临界值就会改变[2]。因此,它决定了城市在沿着河流水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陆路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城市将不可避免地从河流中流动的线性发展转化为横向的扩张,在靠近城市中心的地段向纵深发展,逐渐覆盖填充,呈现出团状的形态。这是城市水体系统在许多方面更进一步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并且使城市结构由相对松散的状态变得较为密集和紧凑,逐渐步入稳定时期。

2.4 城市空间形态的完善阶段

城市空间形态在演变的过程中,会先由外部环境的一个促进发展阶段而转化到自身自觉发展的阶段。因为当其发展到稳定阶段以后,城市会自觉地把力量集中在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并慢慢加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在许多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城市朝着自然化的方向迈进。城市空间形态更多的进行内向的调整,使城市由原来聚集的内部空间结构转化为分散的状态,城市空间形态经过传统的圈层结构慢慢过渡为网络结构。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然来临,城市空间形态也更加注重其内涵的发展。因此,城市水体所具有的生态环境的功能、风景观光的作用和呈现历史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样也促进城市空间形态向网络组团形式的发展。这种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态可以有效地避免城市发展的“摊大饼”模式,使城市一直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提高城市的魅力和内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模式。

3 不同类型水体的城市空间形态

3.1 点状水体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中的点状水体主要是指小型的湖泊。一般情况下,这种小面积的湖泊整体开发的可操作性很强,比较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特色,因此,往往将其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如城市公园。但对于这种小面积的水体来说,它对当地的城市景观效果或者是生态效应都只是局部的。它们不能从宏观上影响城市的布局和城市面貌,甚至在这个城市的大部分地方,人们都不能觉察到它们的存在。然而,这样的城市水面,能够组成一个小范围的宜人的城市环境,对城市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最有活力的自然元素,和绿地、山体景观等构成了丰富的自然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一个接近大自然的地方。但点状水体受周边城市土地开发等人工环境的干扰较大,要避免出现过度开发造成的密集建筑群环绕湖水的“水碗式”空间形态[3]。

此外,在一些丘陵山地城市,山与水的和谐交融能够为城市湖泊空间形态带来独树一帜的景观风貌特色,如人们常用“三面云山一面城”来形容杭州西湖与都市的繁华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北山与宝石山以梭形嵌入城区,在城区的许多地方人们都能领略到山上秀丽挺拔的宝塔的倩影,这已成为杭州西湖最具代表性的美景。另一个著名的山水交融的例子就是南京的玄武湖和紫金山,这片地区不仅充满着自然的美,同时也有许多办公室、学校和研究机构等单位坐落在此,从玄武湖向东望去只见翠绿的群山碧水中点缀着的幢幢优美的城市建筑,格外醒目。有山相伴的城市湖泊的空间形态要特别注意从视觉、色彩、形体、尺度、山体保护范围、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方面与山水尺度关系协调[4]。

3.2 线状水体的城市空间形态

每一个城市地域内几乎都会有河流流经或者交汇,本文将其总结归纳为线性水体。由于不同河流的宽度和形态不同,因此其也会引导城市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

首先,河流的宽窄程度,对跨河交通建设的实施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河流如果太宽,可能会导致河岸两边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在较窄的河流上面搭建桥梁,河流太宽,人们往往就束手无策,两岸的交流稀疏就导致了跨河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两岸的空间形态也越来越不均匀。正如上海黄浦江过江交通不发达时,人们想要去对岸就只能通过摆渡,导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心态成为常态,直到浦东开发以后,这种心态才慢慢消失。而现在,浦东的东方明珠塔和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等城市空间形态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其次,河流的宽度也是影响到水面开放空间尺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宽度的河流,带给人们的空间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就显得细腻温婉,而浩渺宽阔的长江带给人的感受则是壮观激昂,这也是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主要区别之一。

其次,河流的宽度也决定其主要功能,并对两岸的土地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河流比较窄,那么它的主要功能便是为居民的生活和娱乐服务,因此两岸的建筑大部分为住宅和休闲设施等;而较大的河流可能会需要担任航运的功能,则两岸的用地布局和建筑形态一定是以货运设施为主。在水陆相接的地方,由于受到水流的冲击以及地形的限制,会导致其形成不同的岸线,如直线型、凹型或凸型等等。在河流转弯处、河流分流合流处、河中岛等河道走向发生变化的地方,正是多种形式岸线汇聚的地方,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河道空间形态,主要可以分成直线型、弯曲型、分叉型和岛屿型四种模式[5]。(见图1)

3.3 面状水体的城市空间形态

面状水体主要是指大型湖泊以及海洋等。大型湖泊的面积范围很大,拥有的岸线也特别长,能够与自然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湖泊周围的土地有更多的利用形式以及更丰富的空间变化,因此城市中的湖泊的功能定位通常是作为一个风景旅游区来开发,以促进城市的旅游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市民日常休闲的需求。它的空间形态中大部分都是自然要素,只是在必要时融入一点人造元素,如岳阳的洞庭湖风景区以及江苏的太湖名胜区等。

面积范围大,难以望到边际并很难逾越是海洋水域最主要的特点,其海岸的形态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6]。

(1)凹型海岸:这种海岸的轮廓突出,空间向内收敛,并且能够欣赏到完整的近海景观。海湾的开敞程度不同,带给人的空间感受也是有差别的,与其他几种类型相比,凹型海岸能够给行人带来最强的空间感。当我们沿着海边散步时,双眼可以接收到大量的视觉信息,尤其是近海的岛屿景色能够尽收眼底。因此,对于这种海岸,在进行设计时,我们应该进行多维分析来组织行人的视线,并让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达到最协调的融合。

(2)凸型海岸:这种海岸具有开敞辽阔的海域空间,其外向性很强,当行人沿着海岸行走时,能够收集到的视觉信息非常少。因此,在设计这种海岸的景观时,应注意突出附近的重点岛屿,同时也要控制好风景轮廓线。

(3)多海湾型海岸:这种海岸的空间层次丰富多变,可以被看做是凹形海岸和凸形海岸的组合体,凹凸变化能够给在岸边行走的人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

(4)直线型海岸:这种海岸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平直且长,会带给人平淡乏味的感觉,因此在设计这种类型的海岸时要特别注意构筑适当的建筑物来打断这种平铺直叙的景观特色,以免让人在视觉上产生疲劳感。(见图2)

4 结语

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无论新城还是旧城,滨水空间始终都是城市空间最具代表性的节点,城市的重要经济、社会、生产活动都在这里发生,这些空间构成了城市特色的主要部分。因此,对城市中的水系能够好好地利用也是城市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摘要: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中,地理环境中的城市水体对其形成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不同城市水体的影响下,城市空间形态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关键词:城市水体,城市空间形态,地理环境,演变

参考文献

[1]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邹卓军,杨建军.城市形态演变与城市水系动态关系探讨[J].规划师,2003,19(2):87-90.

[3]张琰轶.城市湖泊的保护开发与景观规划设计[D].上海:同济大学,2003.

[4]王小江.江南城市湖泊与公园水面理景艺术[D].南京:东南大学,2001.

[5]杨春侠.跨河地区城市形态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1.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第2篇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 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整治任务十分艰巨。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特编制本指南。

本指南的主要内包括:总则、城市黑臭水体定义、识别与分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

本指南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组织编制。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苏州科技学院。

本指南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特编制本指南。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城市建成区内的水体。主要用于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城市黑臭水体的排查与识别、整治方案的制定及与实施、整治效果评估与考核、长效机制建立与政策保障等工作。1.3 工作目标

2015 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

2017 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2020 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 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1.4 基本原则

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点、水体特征、人文社会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兼顾近远期目标,提出适合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指导性原则。

(1)明确目标,整体规划。科学识别黑臭水体及其形成机理与变化特征,结合污染源、水系分布和补水来源等情况,合理制定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目标、总体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

(2)因地制宜,标本兼治。针对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应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消除黑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3)生态改善,长效保持。多渠道科学开辟补水水源,改善水动力条件,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实现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

(4)部门联动,政策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协作,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多渠道融资,健全城市水体日常维护管理机制。

(5)强化监管,公众参与。强化全过程监管,建立水体水质监测、预警应对机制;开辟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公开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

1.5 工作流程

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流程如图1 所示。首先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对辖区内的水体黑臭状况进行逐一排查,并向社会公布排查结果,接受公众评议。根据排查和公众评议结果,确定黑臭水体名单和总体整治计划(含整治计划),并建立长效机制。根据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委托专业机构针对各黑臭水体逐一编制整治方案,按规定程序开展论证和工程实施,同期委托第三方机构按评估方案全过程跟踪实施进展,适时开展公众评议,并由地方政府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对各黑臭水体的整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地方政府根据所公布黑臭水体名单、总体整治计划及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每季度或每半年)公布水体整治效果,并根据所建立的长效机制,开展水体日常维护与监管工作。

图1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流程

第二章城市黑臭水体定义、识别与分级 2.1 城市黑臭水体定义

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2.2 城市黑臭水体识别

根据以往掌握的水体污染和投诉情况,城市政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专门机构)应对所有城市水体的黑臭情况进行预评估,将结果列于表1 中并予以公示。

表1城市水体黑臭状况预评估结果

对于可能存在争议、预评估结果为无黑臭的城市水体,主管部门可委托专业机构对城市水体周边社区居民、商户或随机人群开展调查问卷,进一步判别水体黑臭状况。原则上每个水体的调查问卷有效数量不少于100 份,如认为有“黑”或“臭”问题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则应认定该水体为“黑臭水体”。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手机二维码形式完成公众调查。公众调查问卷可参考附1。

根据城市黑臭水体识别结果,提出城市黑臭水体的初步名单。2.3 城市黑臭水体分级与判定

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将黑臭水体细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水质检测与分级结果可为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制定和整治效果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2.3.1 分级标准与测定方法

城市黑臭水体分级的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3-N),分级标准见表2,相关指标测定方法见表3。

注:相关指标分析方法参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2.3.2 布点与测定频率

水体黑臭程度分级判定时,原则上可沿黑臭水体每200~600 m 间距设置检测点,但每个水体的检测点不少于3个。取样点一般设置于水面下0.5m 处,水深不足0.5m 时,应设置在水深的1/2处。原则上间隔1~ 7 日检测1次,至少检测3次以上。

2.3.3 黑臭水体级别判定

某检测点4项理化指标中,1项指标60%以上数据或不少于2项指标30%以上数据达到“重度黑臭”级别的,该检测点应认定为“重度黑臭”,否则可认定为“轻度黑臭”。

连续3个以上检测点认定为“重度黑臭”的,检测点之间的区域应认定为“重度黑臭”;水体60%以上的检测点被认定为“重度黑臭”的,整个水体应认定为“重度黑臭”。

2.4 城市黑臭水体清单编制 根据黑臭水体识别和分级结果,综合考虑整治工作难易程度,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清单(见表4),绘制黑臭水体分布图,分析其在城市建成区内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状况,为城市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

黑臭水体清单包括水体名称、起始边界、类型、面积/长度、所在区域、黑臭级别、水质现状、整治责任主体及具体责任人、达标期限等。城市黑臭水体清单参考格式见表4。

第三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 3.1 整治方案编制流程

在系统分析城市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法,初步确定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路线,预估所需的工程措施、工程量和实施周期,预测水体整治效果,形成黑臭水体整治方案。整治方案编制流程见图2。

图2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流程

3.2 污染源调查 3.2.1 点源调查

点源是指以点源形式进入城市水体的各种污染源,主要包括排放口直排污废水、合流制管道雨季溢流、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非常规水源补水等。

调查内容包括污染物来源、排放口位置、污染物类型、排放浓度及排放量,以及上述指标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

3.2.2 面源调查

面源是指以非点源(分散源)形式进入城市水体的各种污染源,主要包括各类降水所携带的污染负荷、城乡结合部地区分散式畜禽养殖废水的污染等,通常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变化特征。

调查内容包括城市降雨、冰雪融水的污染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城市下垫面特征,畜禽养殖类型及其污染治理情况等。3.2.3 内源调查

内源主要是指城市水体底泥中所含有的污染物以及水体中各种漂浮物、悬浮物、岸边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或水华藻类等所形成的腐败物。

调查内容包括水体底泥厚度、颜色、嗅味及主要污染物特征;岸边垃圾、水生植物及其腐败情况等。

3.2.4 其他污染源

其他污染源主要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超标、工业企业事故性排放、秋季落叶等,通常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污染源。

秋季落叶问题在北方地区较为明显,落叶进入水体后将逐渐腐烂并沉入水底,可能形成黑臭底泥。

需关注雨污水管网错接所造成的污染问题。3.3 环境条件调查 3.3.1 周边环境特征

黑臭水体周边环境特征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整治方案中有关工程实施的可操作性,主要包括黑臭水体周边建筑群特征、城市道路和交通情况、水体沿岸其他基础设施情况等。

3.3.2 水文条件

黑臭水体水文条件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整治技术的选择和工程量预测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水体的位置、边界范围、水面大小、水位和水深、流速及流量,以及与周边水系的连通关系等。

3.3.3 水体岸线硬化状况

水体岸线硬化状况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水体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制定、工程量预测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硬化岸线和河湖床的面积、硬化厚度、硬化类型等。

3.3.4 其他 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包括黑臭发生时段、持续时间、百姓投诉情况、影响居民人数等,同时可选择性调查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总磷、水温、pH、表观污染指数(SPI,参考指标,见附3)等指标。

3.4 整治技术选择

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

各地应结合黑臭水体污染源和环境条件调查结果,系统分析黑臭水体污染成因,合理确定水体整治和长效保持技术路线。相关技术的选择原则、适用范围、技术要点和限制因素见本指南第四章。

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应体现系统性、长效性,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整治工程的全面实施,综合考虑城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另外,需考虑对已黑臭水体本身的净化,原则上整治工程实施后的补水(含原黑臭水体)水质应满足本指南“无黑臭”的水质指标要求。选用清淤疏浚技术,应安全处理处置底泥,防止二次污染。

3.5 整治工程量预测

根据选定的整治技术和环境条件调查结果,以及水体在城市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城市交通等情况,兼顾城市绿化、道路恢复和清淤底泥的处理处置,合理确定整治工程量和实施周期,预测整治工程成本。

考虑到水体和污染物的流动特性,黑臭水体上游污染可能对整治工作影响较大,制定整治方案和开展工程量预测时,应考虑适当向黑臭水体上游污染区延伸。

3.6 整治效果预测

结合城市水体的水质水量特征、水环境容量及水体自净能力,对整治工程实施后的水体黑臭状况进行预测。

对于黑臭已经基本消除,但生态自净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市水体,应强化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确保整治工程长效运行。

第四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 4.1 技术选择原则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的选择应遵循“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等原则:

(1)适用性:地域特征及水体的环境条件将直接影响黑臭水体治理的难度和工程量,需要根据水体黑臭程度、污染原因和整治阶段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的技术方法及组合。

(2)综合性:城市黑臭水体通常具有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其整治技术也应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需系统考虑不同技术措施的组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实现黑臭水体的整治。

(3)经济性:对拟选择的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4)长效性:黑臭水体通常具有季节性、易复发等特点,因此整治方案既要满足近期消除黑臭的目标,也要兼顾远期水质进一步改善和水质稳定达标。

(5)安全性:审慎采取投加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等治理技术,强化技术安全性评估,避免对水环境和水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和二次污染;采用曝气增氧等措施要防范气溶胶所引发的公众健康风险和噪音扰民等问题。

4.2 控源截污技术 4.2.1 截污纳管

适用范围:从源头控制污水向城市水体排放,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沿岸污水排放口、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排放口、合流制污水系统沿岸排放口等永久性工程治理。

技术要点:截污纳管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通过沿河沿湖铺设污水截流管线,并合理设置提升(输运)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对老旧城区的雨污合流制管网,应沿河岸或湖岸布置溢流控制装置。无法沿河沿湖截流污染源的,可考虑就地处理(见本指南4.5.3)等工程措施。严禁将城区截流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下游。实际应用中,应考虑溢流装置排出口和接纳水体水位的标高,并设置止回装置,防止暴雨时倒灌。限制因素:工程量和一次性投资大,工程实施难度大,周期长;截污将导致河道水量变小,流速降低,需要采取必要的补水措施。截污纳管后污水如果进入污水处理厂,将对现有城市污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造成较大运行压力,否则需要设置旁路处理(见本指南4.5.4)。

4.2.2 面源控制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城市初期雨水、冰雪融水、畜禽养殖污水、地表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

技术要点:可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各种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初期雨水控制与净化技术、地表固体废弃物收集技术、土壤与绿化肥分流失控制技术,以及生态护岸与隔离(阻断)技术;畜禽养殖面源控制主要可采用粪尿分类、雨污分离、固体粪便堆肥处理利用、污水就地处理后农地回用等技术。

限制因素:工程量大,影响范围广;雨水径流量及径流污染控制需要水体汇水区域整体实施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等综合措施,系统性强,工期较长;工程实施经常受当地城市交通、用地类型控制、城市市容管理能力等因素制约。

4.3 内源治理技术 4.3.1 垃圾清理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沿岸垃圾临时堆放点清理。技术要点:城市水体沿岸垃圾清理是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临时堆放点的清理属于一次性工程措施,应一次清理到位。

限制因素:城市水体沿岸垃圾存放历史较长的地区,垃圾清运不彻底可能加速水体污染。

4.3.2 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水生植物和岸带植物的季节性收割、季节性落叶及水面漂浮物的清理。

技术要点:水生植物、岸带植物和落叶等属于季节性的水体内源污染物,需在干枯腐烂前清理;水面漂浮物主要包括各种落叶、塑料袋、其他生活垃圾等,需要长期清捞维护。

限制因素:季节性生物残体和水面漂浮物清理的成本较高,监管和维护难度大。4.3.3 清淤疏浚

适用范围:一般而言适用于所有黑臭水体,尤其是重度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物的清理,快速降低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负荷,避免其他治理措施实施后,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

技术要点:包括机械清淤和水力清淤等方式,工程中需考虑城市水体原有黑臭水的存储和净化措施。清淤前,需做好底泥污染调查,明确疏浚范围和疏浚深度;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清淤季节;清淤工作不得影响水生生物生长;清淤后回水水质应满足“无黑臭”的指标要求。

限制因素:需合理控制疏浚深度,过深容易破坏河底水生生态,过浅不能彻底清除底泥污染物;高温季节疏浚后容易导致形成黑色块状漂泥;底泥运输和处理处置难度较大,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需要按规定安全处理处置。

4.4 生态修复技术 4.4.1 岸带修复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已有硬化河岸(湖岸)的生态修复,属于城市水体污染治理的长效措施。

技术要点: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对原有硬化河岸(湖岸)进行改造,通过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需进行植物收割的,应选定合适的季节。

限制因素:工程量较大,工程垃圾处理处置成本较高;可能减少水体的亲水区,降雨或潮湿季节,岸带危险性可能增加;生态岸带植物的收割和处理处置成本较高、维护量较大。

4.4.2 生态净化

适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水体水质的长效保持,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系统构建,持续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

技术要点:主要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与植物的气候适应性,尽量采用净化效果好的本地物种,并关注其在水体中的空间布局与搭配;需进行植物收割的,应选定合适的季节。限制因素:应用生态净化技术要以有效控制外源和内源污染物为前提,生态净化措施不得与水体的其他功能冲突;生态净化措施对严重污染河道的改善效果不显著;植物的收割和处理处置成本较高。

4.4.3 人工增氧

适用范围:作为阶段性措施,主要适用于整治后城市水体的水质保持,具有水体复氧功能,可有效提升局部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并加大区域水体流动性。

技术要点:主要采用跌水、喷泉、射流,以及其他各类曝气形式有效提升水体的溶解氧水平;通过合理设计,实现人工增氧的同时,辅助提升水体流动性能;射流和喷泉的水柱喷射高度不宜超过1米,否则容易形成气溶胶或水雾,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限制因素:重度黑臭水体不应采取射流和喷泉式人工增氧措施;人工增氧设施不得影响水体行洪或其他功能;需要持续运行维护,消耗电能。

4.5 其他治理措施 4.5.1 活水循环

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缓流河道水体或坑塘区域的污染治理与水质保持,可有效提高水体的流动性。

技术要点:通过设置提升泵站、水系合理连通、利用风力或太阳能等方式,实现水体流动;非雨季时可利用水体周边的雨水泵站或雨水管道作为回水系统;应关注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以降低循环出水对河床或湖底的冲刷。

限制因素:部分工程需要铺设输水渠,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工程实施难度大,需要持续运行维护;河湖水系连通应进行生态风险评价,避免盲目性。

4.5.2 清水补给

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缺水水体的水量补充,或滞流、缓流水体的水动力改善,可有效提高水体的流动性。

技术要点:利用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清洁地表水等作为城市水体的补充水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强化城市降雨径流的滞蓄和净化;清洁地表水的开发和利用需关注水量的动态平衡,避免影响或破坏周边水体功能;再生水补水应采取适宜的深度净化措施,以满足补水水质要求。

限制因素:再生水补源往往需要铺设管道;需加强补给水水质监测,明确补水费用分担机制;不提倡采取远距离外调水的方式实施清水补给。

4.5.3 就地处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短期内无法实现截污纳管的污水排放口,以及无替换或补充水源的黑臭水体,通过选用适宜的污废水处理装置,对污废水和黑臭水体进行就地分散处理,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也可用于突发性水体黑臭事件的应急处理。

技术要点:采用物理、化学或生化处理方法,选用占地面积小,简便易行,运行成本较低的装置,达到快速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的目的;临时性治理措施需考虑后期绿化或道路恢复,长期治理措施需考虑与周边景观的有效融合。

限制因素:市场良莠不齐,技术选择难度大;需要费用支持和专业的运行维护;部分化学药剂对水生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

4.5.4 旁路治理

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无法实现全面截污的重度黑臭水体,或无外源补水的封闭水体的水质净化,也可用于突发性水体黑臭事件的应急处理。

技术要点:在水体周边区域设置适宜的处理设施,从污染最严重的区段抽取河水,经处理设施净化后,排放至另一端,实现水体的净化和循环流动;临时性治理措施需考虑后期绿化或道路恢复,长期治理措施需考虑与周边景观的有效融合。

限制因素:需要费用支持和专业的运行维护。第五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 5.1 评估程序

城市人民政府应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制定期间,遴选评估机构。评估机构或相关监测单位需对治理工程实施前的基本情况做摸底调查,并全程跟踪工程实施进展情况,为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工程实施单位应于工程完工后1个月内向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交工程竣工报告。城市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于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完工后向评估机构下达评估通知,评估机构需在连续6个月的整治效果跟踪基础上,完成评估工作,评估结论应向社会公示。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工作,应报上级住房城乡建设、环保等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

5.2 评估方法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主要采取第三方机构评价法或专家评议法。

第三方机构评价法是指由具有工程咨询或环境影响评价乙级以上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组织对整治工程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关评估报告的方法。

专家评议法是指由地方人民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进行集中评议,并出具专家评议结论意见的方法。

评估专家实行利益规避原则,参与相应黑臭水体整治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人员、工程实施单位人员、监测机构人员均不得作为评估专家。

5.3 评估内容与技术要求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应包括公众调查评议材料、专业机构检测报告、工程实施影像材料、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等。其中,公众调查评议结果是判断地方政府是否完成黑臭整治目标的主要依据,其他专业评估结果可为整治工作绩效考核、政府购买服务支付服务费等提供技术支撑。

5.3.1 公众调查评议材料

加强公众参与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评估中的作用。城市人民政府可委托专业调查公司或第三方评估机构,采取公众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黑臭水体影响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商户等,进行水体整治前后的效果调查。专业调查公司或第三方评估机构应系统总结公众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总结报告,作为整治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手机二维码等形式完成公众调查。

原则上每个水体的调查问卷有效数量不少于100份,如90%以上的问卷对黑臭水体工程整治效果答复“非常满意”或“满意”,则认定该水体达到整治目标。公众调查表可参考附2编制,应尽量简单易懂。5.3.2 专业机构监测报告

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一般可选择黑臭水体治理前等级判定的检测单位)可根据地方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于工程实施前后按照本指南表2所列理化指标进行整治效果评估,还可考虑选用其他参考评价指标(如SPI等),开展辅助评估。

第三方监测机构可按每200~ 600 m 间距设置检测点,但每个水体的检测点不少于3个(取样深度同本指南2.3.2)。每1~2 周取样1次,连续测定6个月,取多个监测点各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评估依据。第三方监测机构应系统整理黑臭水体整治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作为第三方评估或专家评议的主要依据。

5.3.3 工程实施记录及影像材料

工程实施单位或有关部门应系统整理水体整治工程实施记录及水体整治前后的相关影像材料,作为第三方评估或专家评议的重要辅助材料。

5.3.4 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城市人民政府应制定长效管理方案,明确水体养护单位及其职责、绩效评估机制、养护经费来源、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应重视公众参与在黑臭水体长效保持方面的作用,将公众参与和监督作为长效监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 6.1 责任主体与职责分工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指导和监督,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抽查工作,建立全国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定期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和抽查核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6.1.1 省级政府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水务)部门会同环保、水利和农业部门负责本辖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不定期组织对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黑臭水体名单及整治工作情况(可参照表

5、表6内容),接受公众监督。按规定通过信息系统每季度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相关情况,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并抄送环保部、水利部和农业部。

6.1.2 城市人民政府

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市域内黑臭水体的排查、总体整治计划和具体整治方案的制定,以及整治效果的跟踪评估。涉及跨界水体的,由相关城市协商开展治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整治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市政、水务、市容、城管、园林等)、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建立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应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具体办法,确定考核评估机构,或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过程监管和效益评估。

在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维护、保持和长效管理过程中,实行“河湖长制”,明确每一水体水质管理的责任人,落实相关管理措施。原则上河湖长应由城市水体所在地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等担任。

城市人民政府应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和公众举报平台,定期发布本地区黑臭水体名单(可参考表4)、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可参考表6);在城市黑臭水体周边的居民区、主要商业区公开整治工作时限、整治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公布联系和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

城市水体 第3篇

摘 要 城市水体及滨水湿地生态修复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研究热点。提出城市水体及滨水湿地整治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措施,为城市的水体治理及滨水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城市水体;滨水湿地;治理;生态修复;广西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TU986;X17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3

南宁市的母亲河邕江穿城过,城中水体众多,水量丰富,构成“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河、一百湖”的水系结构。2020年城市水面率将达到12.5%,水体及滨水湿地的面积将大幅增加。做好城市水体及滨水湿地自然生态修复对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体及滨水湿地概况及问题

1.1 概况

南宁属多低山盆地,有河流235条,总长度4 579.86 km;市区内有18条较大的内河,总长约555 km;有各型水库751座,总库容19.33亿m3,城市水体及滨水湿地面积很大。整治前沿河有3 000多个水上人家,数百处的采砂场、驾校、老旧码头、球场、菜地、果园、美食城、庙宇和民房等,硬化面积大,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近年来,随着南宁市“中国水城”建设推进,水体及滨水湿地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存在的问题

人类过度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沿江有众多的水上人家、采砂场、驾校、球场、民房、美食城和庙宇等,人员流动量大,对水体及滨水湿地造成极大的影响;排灌站、泄洪口等水利设施及沿河堤路园建设等,侵占部分滨水湿地;河、湖等水体的渠化、硬化,亲水平台等对水体及滨水湿地的覆盖阻隔等。如前些年竹排江等一些内河建设,不少河道去曲取直,硬质驳岸,大挖大填,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工业发展对城市水体的污染严重,整条河、整个池塘死鱼等污染事件频发;违规占用水体及滨水湿地现象不少,如占用邕江、相思湖、明月湖等滨水湿地进行建房、开垦等。这此行为均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加速了自然生态退化。

1.3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以碧水蓝天、岸绿景美的自然环境,急需遏制水体及滨水湿地的过度开发利用,进行必要治理和生态恢复,使生态系统恢复并能自我维持科学合理的动态均衡。

2 生态恢复的原则

近年来,南宁市以建设“中国水城”为契机,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按照“一江、五卷、六带、十八园”的架构进行规划建设。2015-2017年,计划投资约87亿元,打造总面积为54.6 km2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开展如此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自然循环原则

自然循环原则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势利导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使生态系统朝着自然和健康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构造融洽和谐的环境[1]。

2.2 保护为主原则

生态修复不能替代生态系统保护,保护好现存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2]。

2.3 生态完整原则

生態修复就是尽可能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使其具有一定的生态完整性,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功能,能适应一定程度的外在胁迫和变化。

2.4 多功能协调原则

健康的生态系统基于各项功能的满足,生态恢复要考虑各项功能、各项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协调。

2.5 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的基础,保护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注重利用本土生物物种,构建生境廊道,谨防外来生物入侵。

2.6 景观美化原则

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带给人们美好、舒适的环境享受。生态修复应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植物及其他自然材料构建景观,辅以旅游娱乐等功能,发掘人文特色,力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

3 生态修复主要内容与技术措施

3.1 主要内容

生态修复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措施、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境恢复、群落结构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三方面[3]。

3.1.1 生境恢复

主要是水体底质修复、水体水文、水质的改善等。地形地貌、受光量、水温、水深和水动力条件等都影响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4]。底质修复,就是清除含高营养盐的表层沉积物及其表面由营养物质形成的絮状胶体、半休眠状活体藻类和植物残骸等[5]。

3.1.2 群落结构恢复

优先选用适应环境条件、抗干扰能力强的乡土物种恢复植物群落,群落空间中不同生活型植物要根据形态、底质、气候等因素合理配置;同时,应结合优势种的季节变动性,保证水生植物具有周年连续性[6]。

3.1.3 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优化配置和调控、生态系统稳定化管理、景观设计及建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

3.2 技术措施

3.2.1 缓冲区域的恢复与保护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保护或适当扩大漫滩面积,培育多种类物种以提高物种多样性,营造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环境。南宁市应通过强化宣传、立法、监管等手段,划出水体及滨水湿地红线加以保护,坚决打击侵占滨水湿地行为。

3.2.2 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滨水区自然生态修复的重要技术措施。科学合理地营造植被,可有效地防洪抗灾、防风固沙、净化水体和营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运用植被改良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已初具治污和生态恢复的效果[7]。克服盲目的土地开发利,规划好邕江、八尺江等较大水体,留足滨水湿地空间进行植被恢复,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缓冲带,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引进植物为辅的原则,注重植被的高适应性,如花叶芦竹、粉丹竹、海南蒲桃、水蒲桃和水石榕等;注重植物的强亲和力,既不会被原有群落的植物所抑制而不能正常生长,也不会因它的生长而过分影响其他种类的生长,如海芋、肾蕨等;注重植物的功能,应具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如净化水质、固土抗冲、生态经济等;注重植物高观赏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 给人良好的视觉享受[8]。

3.2.3 补水措施和循环净化技术

通过水利设施调控、补充干净水源以稀释受污染水体,或者促进水循环利用,不断净化水质,用以冲洗水体生物的生长环境,可利于打破藻类生长磷释放的循环[9];经净化处理后的水有利于降低水pH值,改善水质,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10]。流经市中心的朝阳溪、二坑溪等溪流污染严重,除采取必要的截污治理手段外,可从邕江上游、天雹水库等补充水源,直接稀释受污染河道、水体。

3.2.4 生态疏浚技术

由于废水排放等原因,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沉淀、堆积,成了水体污染。生态疏浚是以生态修复为目的的技术,通过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为后续生物技术的介入创造生态条件[11]。由于历史原因,八尺江、水塘江和马巢河等水体上游长期工业排污,河道沉积层较厚,通过生态疏浚清除水域系统的污染物,既解决污染内源释放问题,也解决了航道、鱼道疏通问题,对改善水环境和生态恢复起积极作用。

3.2.5 生化处理技术

光催化降解技术,即通过在水体中加入特定的光敏半导体材料,利用太阳能净化污水;杀菌除藻技术,即利用化学药品(如硫酸铜)来控制藻类的生长;沉淀钝化技术,即通过使用碳酸钙、硫酸铝和明矾等药剂促进水中内源性磷的沉淀和钝化,从而延缓内源性磷从底泥中释放[11]。大王滩水库是南宁市重要的备用水源,但因人为养殖过度、明阳工业园区淀粉厂、糖纸厂等工业排污,局部水域和塘、溪水质有所下降。应运用生化处理技术,辅以补水、净化等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3.2.6 生物强化修复技术

通过人工曝气,加快水体中溶解氧与臭污物质之间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提高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是利用水体适生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技术方法;培养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让其取食水体中的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利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形成特殊生物膜,附着水体微生物以降解污染物;人工构建植物浮床,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改善景观的目的[11]。

3.2.7 污染源控制技术措施

通过立法和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排污、除污等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运用先进技术如改革生产工艺,改造设备,改变原料,改变燃料构成等,提高处理污、废水效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3.2.8 径流水截存利用技术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对径流水的截留、存储利用技术的探索和运用。根据《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全市將通过着力建设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重点项目,统筹解决城市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径流污染控制率(总悬浮物)削减率不低于50%的总体考核目标[12]。前些年,南湖截污、清淤工作取得成功,水质明显好转,滨湖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已成为南宁市重要的旅游、休闲地。而新秀公园的葵湖,由于地势低洼,目前仍是周边住宅、工厂、园内公厕部分污水的排放地,靠每日抽污水、补净水来解决水质恶化问题,截污和截存净水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学报,2006,9(9):1029-1037.

[2]曹建廷,周智伟,张婷.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组成与生态修复指导原则[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2):48-51.

[3]颜昌宙,金相灿,赵景柱,等.湖滨带的功能及其管理[J].生态环境,2005,14(2):294-298.

[4]杨龙元,梁海棠,胡维平,等.太湖北部滨岸带区水生植被自然修复观测研究[J].湖泊科学,2002,14(1):60-66.

[5]Bakker J p,Grootjans A P., Hemy M. etal. How to define targets for ecological[J].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2000(3):3-6.

[6]柴培宏,代嫣然,梁威,等.湖滨带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10(6):32-35.

[7]王庆仁,崔岩山,董艺婷.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整治有效途径[J].生态学报,2001,2(2)326-330.

[8]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等.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2(20):9-12.

[9]李文朝.浅型富营养湖泊的生态恢复—五里湖水生植被重建实验[J].湖泊科学,1996,8(增刊):1-10.

[10]唐孟成,贾之慎,朱荫湄.西湖沉积物磷释放影响因子的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3):289-292.

[11]李艳霞,王颖,张进伟,等.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J].水利电力科技,2006,12(4):34-38.

[12]尹海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南宁[N].南宁日报,2015-05-15.

浅析城市水体景观维护途径 第4篇

1988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文件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重要问题(WCED,1989)”。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水资源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北方城市的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及环境污染,城市用水水质污染严重,少有的雨水资源也被污染和浪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城市水体景观的维护不容乐观。

2 城市水体景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城市水资源紧张及水污染严重,许多城市景观水体都出现长时间干涸或者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周围景观的视觉效果,丧失了水体景观的功能,也使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城市生态化的建设。由于城市景观水体多为人工开放,水源问题一直是城市景观水体的关键问题,大多数城市由于大量开发地下水,造成地下如一个大型漏斗,同时,城市的大面积铺装及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变化,城市水资源蒸腾严重,大量的渗透和蒸腾使城市水体的补给赶不上水资源的流失,使本就紧张的城市水资源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城市水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较差的封闭缓流水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再加上人为及环境污染,水体极易受到污染。

3 相关理论依据及经验

全球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0.796%。虽然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但是水资源的续存量却是有限的。随着城市水资源的紧张,水资源再利用已经被世界各国重视和应用。在城市水资源再利用方面,发达国家开始得较早,尤其是应用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从雨洪水调控至可持续雨洪管理,从污水分流排放到中水回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也逐渐找到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道路。

3.1 可持续雨洪管理是城市水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雨洪管理被应用于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中,用于更多、更有效的利用城市水资源,解决城市及城市景观用水紧张的问题。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不同规模的雨洪水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应用。而发达国家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的雨洪管理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雨污水排放时期、水量调控时期、水质管理时期和可持续发展4个主要时期。

近年来,可持续的雨洪水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在德国最广泛的BMP 利用类型是“分散暴雨管理的概念” (Decentralized Stormwater Management),技术上叫做“湿地过滤沟系统(MR)”(Fieker,2003);在法国因为经济和美学的因素,频繁使用滞留池塘;在雅典,甚至奥林匹克用来划船的池塘也被用作滞留盆地;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ischarge System,SUDS);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兴起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研究,综合了最佳管理实践(BMP)和最佳规划实践(BPP)的优点,使城市水系统管理和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二者结合并使之优化。

美国在BMP理论上更新发展的“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策略”(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相比传统最佳管理策略(BMP)技术,优点在于尽量减少对传统大规模雨水传输管道和末端治理系统的依赖,不仅减少土地资源占用,还能与景观相结合实现对源污染的处理。其设计思路就是通过采用各种分散、小型、多样、本地化的技术以模拟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状况,尽量减少开发场地的不透水面积, 对暴雨产生的径流实施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技术上LID综合管理措施( Integ rated Management Pract ices , IMPs) 的主要类型有: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 ion Facilities) 、绿色屋顶( Green Roof ) 、透水路面(Peameable Pavement)、植草沟(Grass Sw ales) 以及其他小型辅助设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入,使得城市雨洪管理从原有被动地应对城市雨洪问题转向了对城市雨洪问题产生根源的消解,而且在提高效果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时间和经济成本。综上所述,各国都在将以往被浪费的雨水变废为宝,从源头抓住水源,对于雨水丰沛的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无疑为城市增加一大笔可利用的水资源。对于其他城市,亦是如此,雨水不会被浪费,水资源得到再次利用。

3.2 中水回用逐渐成为城市一大主要水源

“中水”名称来自日本,因其水质及其设施介于上水道和下水道之间而得名。现在,中水和再生水的概念合二为一,即指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一般为二级处理,具有不受气候影响、就地取水、无需调水、稳定可靠、保证率高等优点。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再生水成本更低,更环保,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中水不能饮用,但可以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对水质要求不高的方面,如冲厕所、道路清洁、园林绿化等多个方面。

除过对雨水再利用的雨洪水管理,污水处理后的水资源再利用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日本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国家。“中水”就是来源于日本,是污水处理后的达标水,用于城市生产生活多个方面。日本一向注重对水资源的利用和长远的统一规划。早期的规划着重于河川水量的分配、调度,后来的规划着重于确保水质,明确整治的方向,实施可持续的开发。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日本就从下水道中提取中水,20 多年建起城市下水道废水处理场1300 处,每年处理废水124亿m3,其中1.3亿m3经过处理的中水作为工业用水或其他回用。在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废水增多,有半数以上的农村兴建了废水处理设施,用经过净化处理的水灌溉农田,但有严格的水质控制标准,防止对农作物和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中水设施按建设规模分3种类型,最多的是单体建筑物自建,即一栋建筑物设置一套废水处理装置,将厨房、盥洗室排出的废水加以净化处理,用来冲洗厕所,再排入下水道。也有几个建筑物合建一套中水设施,或整个区域如工业园区、住宅区等集中建设中水设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废水处理和再利用。2006年,全国有2200座饭店、政府机关、学校、企业、会馆、公园、运动场等公共设施以及大型住宅区的建筑物建立了中水系统,每天的杂用水供应量相当于全国生活用水量的1%。在缺水地区,建设中水设施成为强制性的规定。东京规定面积在3万m2,或计划用水量每天100t以上的新建项目,都必须建设中水设施。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中水使用情况,我国的中水利用和开发还较滞后。美国污水处理达到了10级深度处理标准。1979年美国已有中水利用工程536项,年利用水量为9.37亿m3,其中62%用于农灌,31.5%用于工业,5%用于地下回水,是城市水源之一。德国和奥地利也不错,它们是自己处理自己使用,处理程度高,污水处理量和回用量也高。而北京的几个大型处理厂也就是2级、3级处理,更深度处理的极少。中水更多地被利用在工业方面。北京是缺水城市,中水已经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被应用于绿化用水、道路保洁、环境卫生、洗车、河道等方面。

3.3 城市湿地的兴起和湿地网络

城市湿地是指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有周期性的水生植物生长,基质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是城市排毒养颜的肾器官,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环境净化、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科普等生态服务功能。尤其近几年,随着城市硬质下垫面的盲目大面积建设,造成城市雨洪水的诸多问题,而城市湿地可以蓄积洪水,湿地的蒸发可调节区域小气候,同时湿地还具有降解有毒物质,净化雨、污水的作用。在外观上,城市湿地还具有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和水体,为市民提供旅游和娱乐场所。因此,城市湿地逐渐兴起。

1998年,Tilley和Brown介绍了一种基于零级动力学(溶解速率)和平均营养物增加条件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适用于区域尺度和多重流域尺度规划处理雨水和洪水湿地网络的定量化方法。这一方法后来应用在佛罗里达迈阿密南部用于处理雨水的多级湿地网络。利用该方法,基于以下因素计算湿地面积:①减少劫难水体(比斯坎湾)营养和沉淀物浓度;②滞留雨水径流以使水体排放量更加恒定。佛罗里达戴德厕县汇水区在开发强度和面积上都有很大不同,分为3个尺度:流域尺度(basin)(>1000hm2),亚流域尺度(sub-basin)(100~1000hm2),邻里级流域尺度(neighbourbasin)(10~100hm2)。这个方法的可行性分析非常有用,进而得出在城市汇水区流域尺度雨洪管理规划的设计原则——建立处理雨水的多级湿地网络(宋云,2007)。在现在城市雨洪管理、生态景观和城市绿化建设方面,湿地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于一定区域尺度内,单一形式湿地发挥的作用必然没有一定网络机制下的湿地效果显著。尤其是下垫面相对环境恶劣的城市中,建立湿地网络,对于解决雨洪问题和生态景观问题都非常必要和实际。

4 城市水体景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增长模式。对于水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可以得出结论,水体景观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自身生产、更新的能力。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水体常有两个形容词:死水和活水。所谓“一潭死水”就是指无生命迹象,无水源无流动无流向,失去生产、更新能力的水体。而“活水”指有生命迹象,有水源有流动有流向,具有生产、更新能力的水体,可理解为有生命的水。所以,水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将水体景观变成有生命的水体景观,水有出更有进。有生命的“活水”就必须有水源,保证水质,因此,解决水源和水质,是城市水体景观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般城市水体景观的水源主要来自自来水、中水(再生水)、河水以及雨水的补充。虽说自来水比其他水源的水质更优,且引入条件便利、景观效果明显,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水体景观可持续的水源应是中水、河水及雨水。其中中水和雨水是水资源再利用,经过适当净化可以继续用作水景景观的水源,而且这两种水源是可持续的,不会枯竭,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水景景观用水困难的现状。

近年,我国已经认识到雨洪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雨洪水利用对城市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如2002 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发布了《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报告集,其中对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潜力作了估算。本着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洪涝,使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目的,2006 年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并作为国家标准实施。许多地区也开始逐渐重视对雨洪的管理,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深圳雨洪资源利用规划研究》等。在理论研究方面,俞孔坚在“反规划”理论中提到景观安全格局,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对于雨洪水的处理在于流域管理和滞洪系统的建立,特别是上游湿地系统的建立。安全格局就是从整个流域出发,留出可供调、滞、蓄洪的湿地和河道缓冲区,满足洪水自然宣泄的空间。通过控制一些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和空间位置,最大程度地减少雨洪灾害程度,达到安全的目标。可持续雨洪管理不仅安全管理雨洪水,更重要的是通过可持续的雨洪管理,将雨洪水再次利用,作为城市水体景观的水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回用,可以在现有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城市的可用水量至少增加50%以上。世界各国无不重视中水利用,中水作为一种合法的替代水源,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利用,并成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中国城市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建设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设中水设计规范》、《城市污水水质》等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为有效利用城市污水资源和保障污水处理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数据。

5 多等级湿地网络是维护城市水体景观的有效途径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园式城市”、“生态城市”成为新城市建设的目标。作为城市景观的城市水体景观在城市水资源匮乏,倡导生态、节约、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又该何去何从呢?

从前文看出,雨洪管理、中水回用为城市水体景观提供了可用并保证一定质量的水源。然而,城市水体景观的维护包含的意义不仅在于保证水体景观的水源及水源水质,更重要的是城市水体景观自身水体水量蕴涵、水质自净及水景景观质量的维持。随着生态城市倡导下,城市湿地和湿地网络的兴起,湿地为城市水体景观维护找到一条可行的途径。根据适应性景观设计的原则,城市水体景观设计时应结合城市下垫面的实际情况,结合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城市水体景观纳入城市多等级湿地网络中,一方面通过建立城市多等级湿地网络,为城市水体景观营造一个生态的水循环环境,另一方面,水体景观自身与湿地结合,能够具备水量蕴涵和水质自净的能力。同时,具有湿地景观独特的适应性特点,水资源丰沛时,是一波碧水,水资源匮乏时,则是以水生植物、园林景观植物及设施为主的湿地景观。

将城市水体景观与多等级湿地网络结合,其目的,就是城市景观与周围绿地等景观形成一个整体,变成一个多等级的湿地网络,组成大大小小的“湿地”,大的湿地就是大面积水体,小的湿地就是小水体或者绿地。在雨洪水调节中,这些湿地可以为水体含蓄水源、净化水质。不同等级的“湿地”担负不同的功能。整个多等级湿地系统与地下水、大气形成一个大的循环系统,生态环保,湿地中的水资源可回补地下水,抽出的地下水做自来水,使用后再净化,中水回用,继续用作这个多等级湿地网络的水源。源源不断,循环利用,真正达到城市水体景观的维护。

6 结语

城市水体景观一方面面临着水资源的制约,一方面又承载着人类对美的追求而需不断发展进步,同时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原则下,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维护城市水体景观的途径,是城市水体景观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结合解决城市水体景观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城市水体景观自身保持、良性循环及健康发展的可持续维护方法和技术手段是城市水体景观的维护途径。

摘要:在城市水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城市水体景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利用雨洪管理、中水回用及多等级湿地网络等理论方法,提出了解决城市水景水源不足、水质不佳的关键问题,以找到一条维护城市水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城市水体 第5篇

喻文昊

(广西大学 环境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摘要:现阶段随着城市工业发展的加速,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的河流黑臭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问题。本文在分析探讨黑臭水体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目前的黑臭水体处理方法,并提出可用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黑臭水体;产生机理;治理方法

Review of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thods of Black and Stink in

Urban Rivers

Yu Wen hao(College of Environment,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rapid growth of urban population.The quantity of wastewater effluent increased dramatically.Black and stink of urban riv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llution problem in many large or medium-sized cities of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producing the black smelly water,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urrent black smelly water treatment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that can be used for practical operation Key words: Black and stink water;Mechanism of production;Control methods

前言:目前我国的城市地表水污染现状非常严峻,据最新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七大水系的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符合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质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7.3%和16.4%。特别是城市河流黑臭问题突出。如上海的苏州河,宁波的内河,南京的秦淮河常州的大通河等等。[1]

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大致分为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对于处理黑臭水体存在费用高,并且化学法会存在二次污染的危害。但是目前国外的一些应用表明物理化学方法在一些处理实例中仍然效果良好,对于某些只采用生物法处理效果不达标的污水有较好作用。黑臭水体产生机理

黑臭水体是水体有机物污染的一种极端表现,大部分水体黑臭机理基本一样,它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当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状态,致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使水体变黑、变臭。

于玉斌,黄勇在2010年对水体黑臭的机理展开的总结表明对水体水体黑臭机理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2]

1.1 致黑机理

①以固态或吸附于悬浮颗粒上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不溶性物质,②是溶于水的带色有机化合物(主要是腐殖质类有机物)。在不同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会发生反应产生FeS等黑色沉积物,并且被水中的微小悬浮物质吸附,部分沉积于水底的也会在水底厌氧反应产生的气泡的托浮作用下重现进入水体。

1.2 致臭机理

发黑水体产生臭味途径有多种,以三种比较突出① 大量有机物在厌氧菌作用下发生分解,其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中有一系列的硫化氢、氨、硫醇等发臭物质产生,引起水体发臭。② 通过对腐殖物质的分析,从腐殖酸、富里酸的酸水解产物中得到的近20 种氨基酸和大量游离氨,这些氨基酸在水体中以脱氨基作用、脱羧酸作用以及某些细菌如变形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等3 种分解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游离氨臭气和具有相当臭味的胺类、硫化氢以及具有特殊恶臭的硫醇类物质[3]。③ 厌氧条件下由厌氧放线菌分泌产生的土臭素和异茨醇。这类发臭物质的嗅阈值为0.05 ~ 0.1 μg/L,极低浓度就容易引起强烈的臭味效应[4]。黑臭水体的一些国内外处理方法

2.1 物理修复

目前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截污、调水、清淤等水利工程,以及机械除藻、引水稀释、人工造流等.[5]

2.1.1 污泥疏浚

其中疏浚既清淤能较好的处理水底污泥,对污泥进行再利用。并且随着轻质疏浚材料的发展,以及科学的疏浚方法。疏浚对水体产生的二次环境影响越来越小。其中Shepsis Vladimir等人采用轻质疏浚材料,将淤泥吸到轻质软管中,能有效防止疏浚过程中对底泥的扰动而造成的二次污染。[6]

2.1.2 河道曝气

河道曝气生态净化系统以水生生物为主体,辅以适当地人工曝气,建立人工模拟生态处理系统,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负荷,改善或净化水质,是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7]

2.2 化学修复

化学修复方法, 如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 虽然见效快、效率高, 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

[8]2.3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目前最为受欢迎的黑臭水体修复方式。其具有很多优点,包括节约成本,处理效果好,不耗能或者耗能少,另外这种技术不会向水体投放药剂,避免了二次污染。

现阶段的生物修复技术比较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己经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9]下面着重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处理方式。

2.3.1 光合细菌法处理黑臭污水(PSB)

曾 宇,秦 松于1997 年3-4 月在滇池草海及其流域的鱼塘和大观河进行试验。实验结果显示用光合细菌净水剂处理污水对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BOD5: 81.4%78.9%、TN:63%52.5%、SS: 72.6%-93.3%。结果证明光合细菌对于污水特别是高浓度有机物污水处理有很好的效果。[10]

2.3.2 生物复合酶处理黑臭污水

汪红军,胡菊香等在2006年利用美国引进的一种生物复合酶(Bacto-Zyme)在最适条件下对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试验基地所模拟的城市河道的处理显示。从第5 天开始, 各指标明显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效果更加显著。20 d后, 水体由严重黑臭变为淡绿无臭。结果表明生物复合酶处理黑臭水体, 改善水环境具有显著效果。[1]2.3.3 微生物群

最为常见的有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制的EM。包含了10属80多种微生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光合细菌类、放线菌类、酵母菌类和乳酸菌类。

另外在大多数实际生物修复工程中都会应用的土著微生物,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土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接种的微生物在环境中难以保持较高的活性以及工程菌的应用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结语:综合以上国内外处理实例,可以看出,其中微生物处理方式以其的巨大优点,成为处理污水最为有效,实用的方式。但是,如果单一投加微生物处理,仍然有DO不足,氮磷效果去除不理想等各种缺点。所以以目前的各种实验综合来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综合利用,是最为现实并且效果最为理想的方式。而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则可以根据处理要求以及经济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美国等有采用直接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物的方式阻止底泥的二次污染,效果也较为理想。

对于我国来说,污水处理工艺对比国外起步较晚,相对落后。因此可在学习国外工

艺的基础上,结合所要处理的水体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种处理方式,自主研发合适的黑臭水体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水体异味的调查与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土臭素;叶绿素a;水体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077-02

近年来,水体异味问题受到了国内外普遍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水质的高度重视。造成水体异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主要是由土层中天然物质(如铁、硫酸盐)、湖泊底泥释放产生硫化氢或水体中的生物如藻类等的代谢引起的;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将能够导致臭味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引起的。本文以合肥市雨花塘公园为例,通过检测分析引起该水体异味的原因,为今后解决类似案例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实验仪器 Agilent6890/5973气相色谱质谱仪(美国),HP-5毛细管柱(30m×0.25mmID×0.25μm),EST3000吹扫捕集、CDS800吹扫自动进样器、Phyoto-PAM叶绿素测定仪(德国)。

1.1.2 试剂 二氯甲烷:优级纯;氯化钠:优级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600%下烘焙6h备用无水;硫酸钠:优级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六六六、滴滴涕测定 萃取方法:取500mL水样,置于1 000mL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NaCl和Na2SO4,用20mL二氯甲烷溶液振荡萃取两次,静置分层后,取下层有机相,过无水硫酸钠柱干燥,经氮吹仪浓缩至1mL,进GC/MS分析,进样量1μL。GC-MS条件:柱温70℃以7℃/min升到250℃(3min),再以10℃/min升温到280℃(4min),分流比5∶1,进样口:240℃,离子源温度:230℃。

1.2.2 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40mL样品瓶采满水样,不留气泡,放入吹扫捕集自动进样器直接通过吹扫进MS分析。GC-MS条件:柱温35℃(4min)以10℃/min升温到220℃,进样口160℃,离子源230℃。

1.2.3 叶绿色a测定 取混匀水样品3mL直接进Phyoto-PAM仪,直接测定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GC-MS分析,采集的10个样品中六六六、滴滴涕均未检出,证明水体异味并不是由于六六六、滴滴涕类农药污染引起。在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中,2d20个样品中均检出含有RT为16.93min的物质,经图谱库检索定性为土臭素,即反-I,10-二甲基-反-蔡烷醇(Trans-1,10-dimethyl-trans-9-decalol或Geosmin、GSM),分子式为C12H2O,详见图1与图2。且样品土臭素的峰强度与其叶绿素a测定值成正相关,如图3。

3 结论与讨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土臭素含量的多少与藻类的生长有直接相关性,土臭素可能来自藻类代谢分解的产物,由此可见,本案例中异味的来源非人为排放的污染物污染,主要由自身藻类的生长代谢产生。具体产生土臭素的藻类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目前没有相关资料证明土臭素的危害性,但异味严重影响了水体的感官性,水体异味的去除方法将是今后研究的又一重点。

参考文献

[1]G Izaguirre,WD Taylor.Geosmin and MIB events in a new reservoir in southern California.[J].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A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2007,55(5):9-14.

[2]Zonglai Li,Jianwei Yu,Min Yang,et al.Cyanobacterial population and harmful metabolites dynamics during a bloom in Yanghe Reservoir,North China[J].Harmful Algae,2010,9(5):481-488.

[3]马晓雁,高乃云,李青松,等.上海市饮用水中痕量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年变化规律及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4):902-908.

[4]杨明金,陈建明,林良珍,等.一起城市自来水异味原因分析与处理[J].福建环境,2002(1):19-21.

[5]马晓雁,高乃云,李青松,等.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痕量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J].分析测试学报,2007,26(2):267-269.

城市景观中的水体设计 第7篇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人们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 对住宅的自然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生态住宅”的出现, 人们现在对住宅的要求变成充分接近自然, 与自然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古有“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城有水则秀, 居有水则灵”的说法, 正像很多人感受到的, 有了水, 景观和环境仿佛有了灵气, 因此, 很多公园和地产的项目在设计中就已经将水景作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加入了景观设计。

2 景观水体的分类

2.1 封闭水体

由于城区寸土黄金, 故大部分市区内的水景采用了景观水系+地下车库的做法, 此类水体基本为硬质的泊岸及底, 平均水深较浅, 约在0.3~0.8m, 局部水深1m, 水源及补充水均为自来水。

2.2 半封闭水体

有些水景截取利用了天然河道, 并根据景观设计需要另行开挖了人工河道与之连通, 此类水系的泊岸及底可以为硬质与土泥混合的方式, 平均水深约在0.5~1.5m, 有些借助天然河道水较深, 水源为天然河水与自来水。

2.3 全开放水体

还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水景设计则完全利用了天然河系作为景观水体, 其泊岸为土泥及石, 平均水深一般都大于0.8m, 水源为天然河水。这类水体基本上依靠生态平衡的自净功能即可达到一般景观水域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 某些景观水体的水量仅几十立方 (主要为第一类水体) , 考虑到处理设备的初期投资及日后运行管理费用往往远高于换水的费用, 成本回收年限很长, 通常不设置水处理系统, 可采用“水体循环流动+自来水补水+绿化灌厩”的方式, 即:平时根据“流水不腐”的原理使水体自循环, 根据小区内景观水体的实际情况, 合理利用景观水对就近的绿化进行灌溉, 以自来水对蒸发水量和灌溉用水量作补充, 保证景观水体的更新且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 景观水体的作用

3.1 水体的生态作用

水体进入人们的居住环境中, 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感观上的享受,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住区小环境的环境质量, 作为居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 水不仅滋养生物, 而且能调节区域的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降噪。在居住区内设置较大面积的水体能在大范围内影响整个住区的小气候, 较小的水体也可以调节温湿度, 改善局部地段或建筑室内的微气候。

3.2 水体的景观作用

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及它的多变的形态使之成为造景的重要要素, 其中水体还能跟地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山水景观, 水体能倒影及反射使之能扩大景观面积, 于附近的景观形成虚实对比, 交相辉映的效果, 增添景观的观赏美感, 居住区中的水景不仅是物质景观, 还是居住文化的载体, 是表达城市自然环境、地域文化风貌的“综合景观”, 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3 水体的功能作用

居住区中除了人们生活消耗的水之外, 人们的休闲娱乐、健身都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水体还是水生植物生长的场所, 增加绿化的面积, 最后水体具有蓄水功能, 居住区中的绿化养护及市政工程设施都需储备大量的水, 所以在设计中可以将水体的景观设计与这些日常的用水需求结合起来, 做到节约资源的效果。

3.4 防灾防旱和蓄排水的功能

从区域规划、城市整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城市水体 景观的规划设计, 人们生活、消防、工矿企事业单 位、抗旱、绿化、各种工程建设都离不开水。城市园林景观水体可作为就近取水救火的备用水源, 园林水体、沟渠是抗旱和排洪的天然管网, 可节省不少地质探勘和地下管道的投资, 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城市排污分流制度不够完善、企业沿途偷排污染物、园林部门管理松懈、江河倒灌、泛洪淹苗, 又会给城市水体景观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3.5 柔性防护隔离, 体现城市历史或独特风貌

我国很多城市仍然保留古已有之的护城河、溪流、水池等, 以水面作为城市空间的隔离, 自然而又具有亲和力, 比僵硬的硬质隔离景观更有功效性, 同时也具有城市特有的标识性。也可以从其他国家和园林历史中发现城市水体景观在城市中应用的一个现象, 越是缺少水的国家和地区越会不惜代价营造水体景观, 同时能够在节水技术方面有不断的提高, 反过来影响在一个历史片段中水资源并非稀缺城市的市政建设。水体景观在营造前期花费较大, 后期的维护费用也不容小觑, 所以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营建水体景观, 统治阶层常常倾其国力, 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以喷泉为主的水景形式在欧洲王室和贵族园林营建中大行其道, 比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将建筑与雕塑演变成欧式水景, 讲究黄金分割、规则对称, 软质和硬质园林要素图案化与有序化。随后, 巴洛克时期更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装饰华丽、充满张力的雕塑水景的视觉盛期, 水的应用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而更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 甚至出现了借助风力同时制造音响效果的水体景观, 这些历史信息无疑都是通过园林水体景观来传达。

4 水体设计及布置应注意的问题

4.1 设计应体现当地的特色

现在多数的居住区中水体的设计都有生搬硬套之嫌, 几乎全都是一个模式, 没有考虑到居住区地总体设计理念, 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在水体设计中要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 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最适合的水体景观。在居住区规划中的运用与布置一般要依造景的面积、形式及水源供给情形而定。造园基地或附近充沛的天然水源是利用自然水景的最好机会。否则可充分利用小区的地形地貌特点, 结合小区内的建筑风格, 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建成各具特色的镜池、溪流、瀑布、涌泉等自然景观。考虑水声、风声、风向及湿水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适当的范围内由人工筑造。为了节约用水量, 人工筑造的水景多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 突出体现水的灵性, 努力与自然相协调, 使城市中的人们找到自己的田园式住所。可见, 形成水体要有2个基本条件, 包括水源, 最好要与当地的流动水系沟通, 能经常供应>清洁的水。如果不能与流动水系沟通, 也应有其他人工供水来源, 不致于因缺水干涸而成为死水而污染环境;其次是气候适宜, 我国北方冬季时间长, 气温低, 水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4.2 水体的设计应考虑成本, 做到适宜得体

现在的水体大体由人工水体于自然水体组成, 而人工水体主要是硬质铺装的水体, 而这种水体中的水需保持清澈, 稍有其他杂质就会显示的一清二楚, 所以这种水体需要经常换水、清理, 所以维护成本就比较高, 而自然水体就没有这些问题。虽然现在水体景观很受到人们的喜欢和认可, 但也不能盲目的布置水体景观, 要注意适应得体。

4.3 水体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注重自然美

现在在水体设计中人们总习惯性的将原有的水体改道或者填埋, 这样就破坏的水体的自然特征, 破坏水体自然的“防漏层”, 会使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够, 渗漏严重, 增加维护成本, 所以我们在规划中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河道和水体, 在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及植被的基础上, 稍加改造, 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水环境。

4.4 水体设计应考虑到人的因素, 以人为本

在居住区的水体设计中, 应注重营造人际共享和交流的空间, 水景的设计也强调人能够进行参与, 能够支持社区的活动, 比如, 在主要水景周边设置人活动休憩的场地, 设置相应的设施和桌椅, 可以近距离的观赏水景, 还可以设置亲水平台使人们对于水体可以随时可以亲近, 可以接触, 可以嬉戏。但在考虑到这些的同时, 还要注意到水体的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 居住区中的水体不宜太深。

5 结语

因此在设计水体景观的时候要遵循“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注重水体景观功能的同时, 还要注重水体的生态功能, 利用不同形式的水体景观设计, 满足人们的“生态住宅”的要求, 给人充分接触自然的机会, 还能增加环境的美感, 创造出美观、自然、生动、和谐的生活环境。

摘要:指出了水体在城市景观中的积极作用, 阐述了水体的分类, 从生态、景观、防灾防旱、历史信息等方面分析了水体的作用, 从适地性、成本、以人为本等方面详细的探讨了水体设计及布置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景观,水体,生态

参考文献

[1]沉心.景观设计中水景的处理[EB/OL].[2010-08-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9586080100ieqq.html.

[2]贾秉志.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探索[J].城市设计, 2006 (2) :17~18.

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设计手法 第8篇

关键词:公园,水体,生态设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国内很多城市面临着生态危机, 城市逐渐出现水资源不足、洪涝灾害频发与水环境恶化共存的现象。为了应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此类危机, 国内学者纷纷提出各种生态设计理念。目前关于水体生态设计的理论还不完整, 一方面局限于宏观而缺乏实践性, 另一方面关注于细部而缺乏整体性[1]。在实践方面, 为了迎接在京举办的奥运会, 响应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的号召, 北京先后在一些公园中进行了水体的生态设计探索, 成效明显但缺乏后期的理论总结。

1 北京地区14个城市公园水体现状调查

为了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水体生态设计框架,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 并对北京地区14个城市公园中的水体现状进行了调查, 其中有11个综合公园以及3个以水体生态设计为主题的公园, 调查内容包括雨水和中水利用情况、水体状况、水生动植物使用情况、绿地设置方式及灌溉方式。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 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设计理论探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 以及对北京市公园水体的现场调研, 从以下3方面探讨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设计理论。

2.1 公园规划尺度

2.1.1 突出水系的连通性, 注重生物的多样性。

有学者提出, 通过城市公园与城市河道水系之间的联系来达到生态廊道与斑块的连接, 从而使水体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2]。此外, 可以通过营建曲折多变的岸线, 为水生动植物创造各种适宜的生境, 配置丰富多彩的水生动植物, 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通过公园水系的贯通, 以确保水质清洁。从表2看出, 除西海子公园, 这些公园中的水体都是连通的。

2.1.2 雨水收集与利用。

调查中有10个公园使用了雨水收集技术, 主要包括硬质地面、建筑屋顶和绿地中的雨水收集。

硬质地面包括透水性和不透水性2类, 渗水地面的雨水可通过下渗的方式汇入地下水, 多余的水则通过透水毛管最终到达雨水收集池。而不透水铺装则可以采用下凹式的绿地设计方案, 将雨水汇集于周边的渗透型排水沟, 最终到达雨水收集池。

公园建筑屋顶雨水的收集, 主要通过屋顶花园的设计, 将雨水截留就近使用, 或将雨水通过管道引入滤水槽, 并最终到达蓄水池, 亦可让雨水最终与植物的种植槽相连, 用于浇灌植物[3]。

公园中绿地具有面积大、植物覆盖广等特点, 多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绿地能储存大量雨水资源[4]。公园中绿地可结合地形的设计, 将水汇集于地势低洼处 (如海淀公园) , 在低洼处设置坑塘或水系, 配植水生植物形成雨水花园, 或是在其地下设置蓄水池, 最终用于补充湖水或浇灌植物等用途。

2.1.3 中水利用。

中水是指废水经处理后达到某种使用要求的水, 其在公园中还处于应用初期, 调查的14个公园中有7个公园利用了中水。近年来, 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中水就近利用的实例, 如北小河公园、南馆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 其中南馆公园更是生活污水就近使用的北京第一例, 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奥林匹克公园则为了保证水源的清洁, 在水源处使用人工湿地系统将水逐级净化, 丰富了公园的供水来源, 克服了大多数公园面临的水景维护成本昂贵的问题。

2.1.4 水质的控制。

在水质的保持方面有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和生态法, 前3种虽然成效快, 但不能达到持久的效果, 需要经常反复;而生态法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 不仅具有景观效果, 还能使水质持久清洁。目前公园中主要通过物理法和生态法的途径净化水体。物理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泵站使水体流动, 增加水中含氧量, 如青年湖公园。生态法则主要采用人工湿地的方式, 如调查中的奥林匹克公园。人工湿地中表流型人工湿地维护成本低, 但效率不高, 适用于地广人稀的区域;潜流型湿地效率高但维护成本也高, 在我国使用较少;而垂直流人工湿地综合了两者的优点, 在公园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实际项目中这3种湿地类型可以叠加使用或与其他水质净化方式相结合, 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例, 经过垂直流湿地深度处理后的水体, 顺次流入跌水景观、表流湿地、植物氧化塘和生态氧化塘等将水质进一步稳定, 然后应用于公园水体。

2.1.5 节水型设计。

调查发现, 在公园的维护成本中, 水占据了大部分比例, 而在实际的项目设计中, 我们应做到因地制宜, 例如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 水景可只起到点景作用, 采用旱溪等形式。在大量使用水景的公园中, 则需要设计水的循环利用系统, 以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节约水资源。在植物的配置方面, 应优先选择节水型植物进行群落的搭配, 例如北小河公园中采用了耐旱的观赏地被“景天科植物———小菊———苔草”组合进行造景。此外, 还可以利用中央控制管理系统通过雨量传感器检测土壤的墒情, 利用电脑设备调控喷灌、滴灌及微灌设备, 从而节约水源。

2.2 设计与施工层面

2.2.1 硬质设计。

主要表现为透水性铺装和管渠的使用。人工铺筑的雨水能透过铺装, 直接渗入路基的铺装材料称为透水性铺装[5]。常用的透水性铺装有: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嵌草石板、植草板和木塑地面等。透水性管渠包括硬质聚氯乙烯双螺纹集水暗管和U行透水渠, 其管壁上的孔洞在不同情况下具有集水或渗水的作用。

2.2.2 软质设计。

软质设计主要是由水景形态、水生动植物、生态基底、生态驳岸和生态岛屿的设计构成。

在水景形态方面, 主要利用生态学原理中的边缘效应及生物多样性观点, 模拟自然界的水景形式, 营造丰富多样的水岸空间, 在平面上讲究曲折有致, 在立面上追求层次丰富的水生植物景观。

生态基底设计指让水体保持自然基底的蓄水性和渗透性, 同时提供适宜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为使其具有一定的蓄水性和渗透性, 可在原始基底中加入膨润土防水毯。为了建立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 可对池底种植土进行活性处理, 并接种微生物。

公园驳岸应尽量模仿自然界的驳岸形态, 在维持公园正常水位, 保证驳岸不受水侵蚀的同时, 使水体参与到整个公园的水循环之中。目前公园中常用的生态型护岸包括植物护岸、卵石缓坡护岸、块石护岸、覆土石笼护岸、山石护岸、生态砖护岸、生态袋护岸及仿木桩护岸[6]。植物护岸因其坡度较缓, 经受不住激流的冲刷, 只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水体。而块石护岸和卵石缓坡护岸具有防冻、安全、利于动物出行的特点, 常在景观中使用。新改良的山石驳岸能够减缓水对堤岸冲刷, 并且能利用植物丰富水体景观, 该类型的驳岸多应用于溪流和跌水等景观。对于具有防洪要求的公园河道可采用覆土石笼护岸、生态袋护岸和仿木桩护岸, 既能满足大坡度的要求又能抵抗激流对水岸的冲刷作用。

水生植物和动植物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 故其选择与水质密切相关, 如在富含氮磷的水体中种植三白草 (Saururuschinensis) 、黄菖蒲 (Iris pseudacorus) 、水罂粟 (Hydrocleysnymphoides) 、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 等能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除此之外, 水生植物的选择还与水的深度、面积、形式和地域等因素相关。在开阔的水岸可选择大体量的植物如芦苇 (Phragmitesaustralis) 、芦竹 (Arundodonax) , 在小面积的水面宜选择睡莲 (Nymphaea alba) 、水葱 (Scirpustabernaemontani) 等小体量植物。在水深不超过1m处可选择挺水植物, 如千屈菜 (Spiked Loosestrlfe) , 荷花 (Nelumbonucifera) 等, 而在深水区可选择睡莲、芡实 (Euryale ferox Salisb) 等浮水植物用于水面的分割。

生态浮岛, 又可称为人工生物浮床, 主要是利用无土栽培的原理, 在由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组成的浮床中种植水生植物, 然后置入受污染的水体, 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将水体净化[7]。我国的生物浮岛技术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 材料还需要进一步改良, 但大量的研究表明:生物浮岛的放置对水质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 比如在水中栽植美人蕉 (Canna glauca) 、菖蒲 (Acoruscalamus) 、旱伞草 (Cyperusalternifolius) 和香根草 (Vetiveriazizanioides) 能有效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

2.3 管理方面

以上生态设计手法能否发挥作用, 还取决于公园管理人员的意识和责任心。首先, 应普及雨水和中水的利用技术, 特别是让公园管理人员对中水有正确的认识, 减少他们的顾虑。其次, 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定期对管网进行维护, 同时要加强对灌溉设施的管理, 避免浇灌用水喷向道路, 影响行人出行。再次, 不管是湿地还是一般水体中的水生植物, 都需要通过人工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净化作用, 例如, 定期的杂草清除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沉水植物要及时清理以免堵塞进出水口;芦苇、香蒲、大漂等植物要及时收割或打捞以免形成水的再次污染。

3 结语

城市公园中水体的生态设计对于缓解城市生态危机, 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具体怎样落实水体的生态设计, 还需我们更多的探讨和试验。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设计手法只有从规划尺度到具体设计施工层次得到充分落实, 加上后期的养护管理, 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晓萍.北京地区公园中水环境的生态设计研究[R].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2]林鸿, 吴晓花, 丁自立.城市水景生态设计框架[J].现代园林, 2007, (12) :45-47.

[3]董爱香, 丛日晨, 王月宾.北京集水型公园绿地建设探讨[J].中国园林, 2007, (02) :57-61.

[4]田仲, 苏德荣, 管德义.城市公园绿地雨水径流利用研究[J].中国园林, 2008, (11) :61-65.

[5]张凤玲.城市公园节约型景观设计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 2011.

[6]邓卓智, 吴东敏.提高水体净化和景观效果的生态护岸技术[J].中国水利, 2009 (21) :47-48.

水体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设计探究 第9篇

首先, 日照的影响。光照是水生植物的限制因子, 并决定了水生植物在水下的分布深度层, 而水生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水生植物是许多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其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 光照作用不容忽视。太阳的光随着水的深度增加光照减弱, 导致不同水域以及同一水域的不同深度, 光照条件存在差异。长期处于弱光条件下的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能力降低, 含氧量减少, 导致植物地下部分组织缺氧而积累有害物质, 使得水域生态系统出现问题, 而水体有害物质如硫化物对陆地上的动物以及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其次, 雨雾的影响。雨雾均与水汽有关, 降雨有利于湖泊河流等的水量平衡, 对农作物的生长及其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今城市污染严重, 导致雨水中含有有害的酸性物质, 而湖泊与河流是酸性降水的首先受害者, 浮游生物的种类将会减少。酸性降水对饮用水质有影响, 水体酸化后溶解某些有毒物和有害金属, 如铅、汞、镉、铝与铜等等, 饮水中含有这些金属会使人体引起一系列疾病。近些年城市雾天气也与之增加, 雾对污染物有析出作用, 使得污染加重,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最后, 温度的影响。现今全球变暖是影响水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的变化能迅速改变水循环, 进而改变水量和水质, 影响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水域的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并且温度对于植物的生长也会产生影响。

2 水域空间尺度分析

2.1 行为尺度

水域空间尺度应该以人的生活尺度为标准, 满足人的视觉特征和行为习惯。首先, 要把握好大环境与水域空间的关系, 这决定了水域空间是否和环境相协调, 注意水域能否让人接近, 如池岸的高度, 水的深浅, 以及水的形式能否满足人的亲水性要求。水域空间的尺寸和水量不仅要考虑平面尺寸, 而且还须将其放在立体的、综合而精确的多维空间尺度里进行, 在进行尺度设计时应注意其所在空间的面积比例, 即水域空间在环境中所占的高度、宽度与深度, 需要综合的考虑。

2.2 城市尺度

水域空间在城市中的尺度大小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首先, 水面率指区域水面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率, 同一水域其水面面积随水文年份、不同季节、水文气象等条件而动态变化, 其相应的水面率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值。适宜的水面率不仅能够起到防洪排涝、纳污净污、改善微气候等功能, 而且能够起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一般认为区域水面率维持在10%左右时水体能够较好地承载其功能。

2.3 气候尺度

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土地资源有限, 水域面积的减少, 直接影响了城市水域调节小气候, 改善人居环境等功能。水域面积的大小, 影响周边环境的相对湿度, 使人体的舒适度产生变化。要营造一个特定的小气候,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一个使人感到舒适的最佳体感温度。生活在温带或亚热带的人, 一般在18~26℃, 相对湿度在20%~25%时, 感到比较舒适。环境相对湿度过大、过小都会引起人的不适感觉。

2.4 地貌尺度

水域空间的设计建造需要利用好原有的自然环境及地形特点, 选择适宜地形地貌特征的水域空间尺度, 使景与自然相融合, 使人感到自然与和谐。顺应自然地形地貌, 与自然相调和, 使得水体景观与自然协调统一。

3 水体景观设计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现代园林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人们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而良好的视觉享受、人身体上的舒适感受、对环境的改善, 都是决定现代园林的好坏因素。由于水域空间可以影响城市微气候, 调节周边的湿度、温度, 而湿度、温度等应处于让人舒适的数值, 水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 减少携菌尘埃的散布, 增加空气湿度, 降低空气温度, 增加空气压力, 并促进风的形成和流动。水面与空气中的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 具有清洁作用, 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上, 应当避免人与水之间产生阻隔, 现代的工业材料、硬质的驳岸会破坏水中生态系统, 阻隔水与陆的有机循环。现代园林与水密不可分, 水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治愈作用, 水的形状、声响可以消除人的疲劳与焦虑, 使之平静, 而又可使人振奋, 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代园林设计使人们暂时远离城市喧嚣, 划船、钓鱼、戏水, 体验与水的亲近、与大自然的亲近。

参考文献

[1] 高丽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子研究进展[D].成都大学硕士论文, 2013

[2] 丁圆.滨水景观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 汪霞.城市理水—水域空间景观规划与建设[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

水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第10篇

1 水体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1) 水体在城市景观中的多形态运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 可以考虑以下形态的水景设计。建筑环境中的水, 按其形态可分为:点状水体, 如水池、泉眼、人上瀑布、喷泉;线状水体, 如水道、溪流、人工渠;面状水体, 如湖泊、池塘等。各种形态的水组合到环境中提高了环境质量和城市的文化品质。静水、流水、落水、喷水的设计组合形成动静有致、虚实相生的丰富水景, 水中有景、景中有水。在水景设计中要充分重视与周围环境的配合, 如在整齐封闭的建筑群中, 应以动态水景来活跃环境氛围, 丰富人们的视野;而在安静的园林中则以静态水景体现一种幽静淡雅的气氛, 平和人们的心态;

2) 水体在城市景观中产生的意境。水, 无论是潺潺细流, 还是飞泻直下的瀑布, 抑或是奔腾咆哮的海浪, 当处于运动状态时, 他们会产生不同的声响, 并给人以不同的视听感受, 引发人们无穷不尽的想象。在城市中, 喧闹的街市, 嘈杂的车鸣声让原本浮躁的城市变得更加躁动不安。而水带给人们的清新之感无法比拟, 涓涓的水流声能够弱化城市的各种噪音, 并能够缓和人们急躁的心态。试想一下, 习惯了闹市的喧哗, 突然听到了“小桥流水”的声音, 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灵动遐想。

2 城市水景的设计理念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 水景的设计不仅象征着一个城市的环境保护理念, 也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 更是一个城市生命流动的血脉。有血才会有活力, 才会展示出城市的魅力。

1) 水景的人文性理念。水景的人文性首先是体现在其可供观赏的功能上。水景要能够给人一种视听享受, 给人带来美感, 使观者赏心悦目。这需从艺术的角度出发, 在设计上增加美感, 满足“爱美之人”的“爱美之心”。其次是体现在其的娱乐和健身的功能上, 观者可以享受视听盛宴;玩者则是满足嬉水亲水的愉悦之感。因此, 在城市水体景观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居民的亲水心态与需求, 与城市整体的景观相协调一致;

2) 水景的整体性理念。水景的整体性则是指它与所处的环境氛围及建筑效果相呼应, 与整体景观设计的风格协调统一、相得益彰。水的重要性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形成了接近水的愿望, 因为水会带来愉悦之感、安心之感, 从而产生美感, 使人心旷神怡。因此,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 水景与周围环境的衬托与相应显得尤为重要, 体现了一个城市整体的精神面貌。水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水环境的营造不但改善了我们的环境质量, 也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3) 水景的生态性理念。水景作为城市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对区域景观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性的城市化趋势, 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本质的转变, 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农耕时代清新秀丽的自然景观越来越难以寻觅, 取而代之的是工业机械时代的城市建筑。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 城市水景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节约水资源这一点, 要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要美化城市, 还要杜绝水浪费, 平衡生态环境。因此, 在城市水景设计中, 生态性要更加提倡。

3 水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的水景, 指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所涉及的水循环利用的过程, 包括城市中的湿地、河流和湖泊;降雨、景观如喷泉、泳池和河塘及草地灌溉用水。城市水景的建设体现了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也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的相容性。水生态的平衡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整体生态平衡, 因此在设计中, 应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因地制宜:

1) 水景中水资源的利用。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且中西部水极度贫乏的国家。针对土地资源的调配与利用, 我国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等一系列的举措做出明确的限制与规定, 所以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很大的作用。而针对水资源的缺乏也应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在城市水景建设中应该充分考察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状况, 对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商业用水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配, 做到科学而有计划的利用水资源, 保证城市经济和环境健康稳定地发展;

2) 水景建设应因地制宜。在城市水景建设中, 应提倡因地制宜的水环境建设理念。在城市水景设计中, 结合自然是设计的最高境界。地球表面肌理是自然界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因此人工与自然的结合最能够显示出设计的独具匠心。城市建设需要尽可能的缩小对原有地表水系的破坏, 因地制宜, 水景环境要充分结合原有的水系来布局, 宜水则水, 不宜做水面的地方尽可能不要造水景, 要做到维持城市水生态的平衡。

空气是生命万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水在净化空气、营造健康优美生活环境的同时, 也很好地改造了景区和环境。现代城市中的景观水体, 不仅应有赏心悦目修身怡情之能, 更要能够有改善局部区域生态环境之效。但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 正如约翰·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 景观设计师的终极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 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地球和谐共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性的城市化趋势, 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农耕时代清新秀丽的自然景观越来越难以寻觅, 取而代之的是工业机械时代的城市建筑。若要改善城市居住的环境, 景观便成了当今城建的首要任务, 而水体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是城市景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城市增添灵动之感, 在炎热之夏为人们增添清凉之气。水是生命之源, 也是所有城市景观中最具魅力、最具吸引力的一种。

关键词:水体,城市景观设计,水景

参考文献

[1]毛培琳, 李雷.水景设计[M].北京:林业出版社, 2008.

[2]徐叶.水与景观的关系[J].城乡建设, 2009 (11) .

铁腕“重拳”挥向黑臭水体 第11篇

宣战:黑臭水体不再技术性忽略

河面油黑发亮,不时飘来餐盒、塑料袋,底泥黝黑,岸边总能闻到腥臭味……这一幅景象,是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很多城市建成区河涌的标准“画像”。

近年来,很多城市掀起轰轰烈烈的治水战,但是河涌的黑臭却淡定依然。为什么市内河涌还是没变化?一位地方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解释:“这些年的治水,主要目标是纳入功能区的河流,河涌是没有划入功能区要求的。”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这些河涌不是自然水体,而是排洪排污渠,没有设置水功能区目标,因而在一些地方就不属于治水工作的对象。

事情在2015年出现转机,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对黑臭水体治理和水体水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对老百姓来说,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反映强烈的就是身边的黑臭水体。“以没有纳入功能区管理为托辞而无视内河涌黑臭,这种做法行不通了。”业内专家表示说。

黑臭水体的认定也终于有了官方标准的指标。去年9月住建部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对黑臭等级做出明确的划分,透明度低于25厘米、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氧化还原电位-200到50毫伏,氨氮指标不高于8毫克/升,可视为轻度黑臭;透明度低于10厘米、溶解氧低于0.2毫克/升、氧化还原电位低于-200毫伏、氨氮指标高于15毫克/升,可视为重度黑臭。如认为存在“黑”或“臭”问题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则应认定为“黑臭水体”。

从无视到正视,从技术性忽略到无条件治理,被城市居民诟病多年的黑臭水体,终于纳入了治水的主战场,也成为了各地治水的硬骨头。环保部吴舜泽表示,在“水十条”提出的众多目标任务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治理城镇黑臭水体。

把脉:广东黑臭水体数量最多任务最重

据国家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结果显示,截至2月16日,在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77座城市没有发现黑臭水体。在其余218座城市中,共排查出黑臭水体1861个,地域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其中广东黑臭水体数量最多,以242个居首,其中轻度黑臭水体占56%,重度黑臭水体占44%。

排查结果发布后,马上引起了广东省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胡春华批示“不能当这个第一”,省长朱小丹也要求“抓紧制定行动计划,尽早部署,强力推进”。

省住建厅副厅长杜挺介绍,按区域划分,珠三角地区黑臭水体最多,有153个;从城市来讲,除韶关市外,其余20个城市均有黑臭水体,超过10个以上的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东莞、中山、阳江、湛江、茂名市,总数量为203个,占全省的8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黑臭水体是如何炼成的?从今年2月开始,省住建厅联合环保、水利等部门组织专家到10个黑臭水体较多的地市进行实地调研摸查,得出初步原因分析。一是外源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初期雨水等直排造成水体污染。二是内源污染,垃圾直接倾倒水体、水面漂浮物清理不及时,沉入水底形成淤泥,导致水体变黑变臭。三是水体缺乏流动性,填河建路、建楼等形成了许多断头涌,直接破坏了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规划:“一河一策”打响歼灭战

之前也有过治理,为何效果不佳?杜挺分析表示,主要是由于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方法,流域统筹和城市联动不足,黑臭现象往往“死灰复燃”。

“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规划,治理就难以形成合力。”华南环科所专家说。据悉,省住建厅正在制定《广东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计划》,待省政府审定后就可以出台。

“治理工作要做到‘熟水性、善治理’”,在5月召开的现场会上,副省长许瑞生强调。住建厅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治污的科学性、系统性,从水系出发,与现有水污染防治有关方案、规划相衔接,统筹做好整治目标。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治理项目;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统筹推进。

“水活了,黑臭就少了”杜挺表示,将协调水利部门配合做好城市河涌的水资源调度,提高河涌水的流动性。对于截污工程措施,住建厅表示,黑臭水体治理除考虑必要的“大截排”模式大型工程措施外,还应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式的污水处理设备对排入黑臭水体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与此同时,将大力推广自然生态处理技术,开展湿地公园建设,促进生态修复,提升质量效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目前,资金是一个大难题。”杜挺说,目前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来源单一。惠州、茂名、湛江等市的副市长在5月的现场会上也纷纷提出这个难题,希望省里加强资金支持。“拓宽资金来源,用好用足国家资金优惠政策”,许瑞生副省长给出了答案,即用好国家有关专项建设基金和政策性贷款。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优惠政策,广东黑臭水体治理可以使用这些专项基金和政策性贷款,充分利用这些低成本、中长期的专项建设基金和政策性贷款投向项目建设。此外,还可以统筹做好项目捆绑打包,进行合理搭配,增强市场吸引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引导支持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资本参与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政府要加强监管,并以水质目标作为绩效考核和按效付费的依据。”许瑞生表示。

关键:“河长制”倒逼治水决心

“千难万难,一把手下决心就不难。”一位曾参与汕头贵屿治污的专家说,贵屿污染,三十年的顽疾,前两年省委领导说干不好就撤市主要领导的职。这促使当地真正下了大决心,贵屿终于用一两年时间得到根本改观。黑臭水体也一样,真正下决心了,就能干成。

据了解,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治水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成立了由省委书记胡春华书记担任组长、省长朱小丹为常务副组长、许瑞生做副组长,珠三角区域9个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13个省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珠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打响黑臭水体的歼灭战。

“市长、区长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黑臭水体治理负总责。”许瑞生强调,要建立黑臭水体治理的“河长制”,多部门协调治污,“今年起,省政府将把黑臭水体治理作为重点督办事项”。

今年5月,省环境保护厅上线广东电台民声热线栏目,石井河再次发黑发臭,广州河涌治理成为媒体和群众口诛笔伐的热点,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陈光荣就在节目中指出,广州治水的力度、决心跟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作为节目评议团的省监察厅领导也当场指出,重两岸绿化美化,轻水质改善,只重面子不重里子,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不但要落实责任,而且要增强实效性,坚持一河一策,”住建厅杜挺表示,在建立河长制的同时,将要摸清底数、瞄准问题,精准治理,按照“一河一策”制定治理方案,对每个黑臭水体明确整治时间表和责任单位、责任人,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据省住建厅介绍,目前,各地市已经基本完成“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全省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投资规模约170亿元。

城市水体 第12篇

1.1 城市水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城市水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城市,没有水,就没有城市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的建制城镇多位于滨海、滨江和沿河地带或附近有较大的湖泊。在历史上,世界上一些城市,因水而兴衰,随水而迁移,在河流两岸、河口在沿海、湖滨形成众多的居住用的聚落、交易用的市场、防御用的军事要塞和储存用的仓库,这些地方进一步发展为今天的各级城镇或水运码头、储存地和交易市场等各型城镇。如我国新疆楼兰古城的兴衰,黄河下游城市随黄河河道的变迁。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城市水体功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不得不人工开拓水体或搬迁趋向于河滨、湖滨和海滨,以及趋向河口方向发展。

1.2 城市水体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消费者多,生产者少,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需要从外界引入,产生的废物需要人为输出。城市水体为城市生态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提供了运输动力和运输载体,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为水生和湿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为分解者微生物提高了生存条件和分解废物的场所。城市水体还对城市气候有很大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少城市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把城市看作是大自然的宾客[1]。要让自然在城市中自然地生长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与自然为友”,达成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2]。人类源于水环境,先天具有亲水的特性。城市水体给城市提供休闲娱乐和亲水环境,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媒介。

1.3 城市水体是城市重要的生活水源和生产用水

大部分城市的生产生活水源来源于就近的河流、湖泊等水体或来源于地下水体。城市水体的总量、质量和地域分布影响城市的生活和生产安排、产业布局和发展,影响城市形态、交通形态的发展。

1.4 城市水体有航运、旅游、休闲、养殖之利

城市水体靠近城市,是人们出行运输的重要选择,是人们回归自然、亲水娱乐、观赏风景的好去处,人们可以垂钓、游泳、戏水、泛舟。利用城市水体建造滨水环境,可以形成集休闲、娱乐、旅游、健身、会友与一体的综合休闲旅游带和滨水商住区。人们还可以利用城市水体进行养殖,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营养水平。

1.5 城市水体是城市防洪排污的重要渠道

城市水体是城市污水和雨水的直接吸收地和汇流地,也是极易被污染的水体。城市水体水系配置和容积影响防洪的效能和污染的控制。

1.6 城市水体载体和见证着城市文化

城市水体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历史,水体的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轨迹,城市水体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和城市居民对水环境的响应和寄予的特殊的感情见证和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苏州之所以为苏州不在于其建筑,而在于其水环境、水文化。

2 海口市水体的基本特征

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为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全市土地面积2304.84 km[3]。1926年建市,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2002年,琼山市并入海口市[4]。

海口市绝大部分为海拔100m以下的台地和平原。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沿江阶地区,东部、南部台地区,西部熔岩台地区[4]海口市主要河流17条,南渡江干流从海口市西南部东山镇流入境内,穿过中部,于北部入海,流经海口市90km2,出海口段从西向东主要分流有海甸溪、横沟河、潭览河、迈雅河和道孟溪。支流有铁炉溪、三十六曲溪、鸭尾溪、昌旺溪(南面溪)、美舍河和响水河;独流入海的有9条,分别为演洲河、五源河、荣山河、演丰东河、演丰西河、罗雅河、芙蓉河、龙昆沟和秀英沟,另外有白石溪流从文昌市境内出海。海口市内有凤谭、铁炉、东湖、风圮、云龙、丁荣、岭北、玉凤、沙坡等水库。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地下承压水处于雷琼盆地,地下热矿泉水处于琼北自流水盆地东北部新生代厚层[4]。

2.1 城市水体类型多样,河网水系比较发达,纵横交错

海口市城市水体有湖泊、河流、人工沟渠、水库等多种类型,海口市的河网水系比较发达,纵横交错,围绕主城区呈现“二横五纵”的分布主格局。“二横”指的是“南渡江—横沟河—海甸溪—海洋”和“横沟河—鸭尾溪—海洋”两条主线,“五纵”主要是指五源河、秀英沟、龙昆沟、美舍河和南渡江。

2.2 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部分河段水质污染较严重

海口市水域面积约21km2,海岸线131 km,各类入河排污口达165个。流经海口市中心城区的主要江河有南渡江、美舍河、龙昆河、五源河等,主要湖沟溪有红城湖、东西湖、大同沟、龙昆沟、板桥溪、海甸溪等。由于中心城区的湖沟季节性水源短缺,污水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海口中心城区水环境受到污染。2006年,海口市工业废水中排放化学需氧量407.6t,石油类1.7t,氨氮10.6t。海口市内的河湖沟水质大部分已超过地表水五类水体标准。这些河湖沟沿岸的污水截流及河沟整治不彻底,或未进行截流和整治,不但河湖沟内水体污染严重,同时还污染了出口的附近海域水体[5]。

污染河段主要分布在中小河流城镇河段和河口地区,主要受耗氧有机类污染。其中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污染河段。主要有南渡江支流海甸溪段、五源河段和美舍河段等[5](表1)。

资料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2007经整理形成

在海口的主要水库中绝大多数水库水质状况良好,但部分水库局部污染仍很突出,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如沙坡水库由于受上游大型养猪场排污影响而使全部水体污染较严重,水库各时段水质类别均为IV类。海口市浅层地下水存在局部污染问题[5]。

2.3 湖泊多为人工修筑,河渠人工化明显

海口市城市水体除了五源河、南渡江东岸和美舍河上游部分为天然水系外,其余水系(段)均受到人为改造和重新塑造,被打上城市的烙印,最明显的特征是由混凝土和浆、砌石修建的人工护栏。有些水系在修建之初是为了排水方便而开挖的,有些水系由于城市建设时没有考虑水流动和自净的需要,人为拦腰紧束甚至截断等现象很普遍。一些流经城市的小河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被人工取直或被掩埋或暗沟化。

2.4 城市水体连通性差,缺乏水源补给

海口与琼山市在2003年合并之前城市排水体系各自为政,独立成网没有形成统一的排水系统。一些河流渠道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填埋和截弯取直或被筑成暗道。城市水体之间缺乏沟通,缺乏水源供给,污染十分严重。如鸭尾溪被和平大道、海达路等截成4个部分,彼此互不相通,成为死水。河水污染和富营养化严重,水葫芦覆盖整个水面,水景观受到严重影响[6]。

2.5 城市形象的象征,城市文化的载体

海口城市因海而得名,因水而生。位于琼州海峡和南渡江入海口,是陆域和水域交界之处,是连接大陆和海南岛的重要结点,扼守琼州海峡重要航道。南渡江是海南的母亲河,白沙津是海口最早的港口,于北宋时形成,是琼州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由于入海的地方大量泥沙逐渐堆积成滩,宋末元初,白沙津古码头受南渡江入海口处泥沙淤塞,海口码头由白沙津迁到海口浦,海口浦成为海口古城的发祥地。现在的海口浦港口,已经成为海甸溪[7]。1939年日寇侵琼,为便于掠夺海南物资,日军在书场码头栈桥东海湾增建一座军用码头秀英码头,即现在的海口港(秀英港),商旅出洋仍要在海口浦港登驳船转载。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海口港为对外开放口岸,海口港成为海南和外界联系的主要桥梁。1976年,广东省投资在海口门(原海口内港入海处)兴建“海口新港”,是汽车和旅客出岛的主要通道。2002年12月16日,粤海铁路海口南港码头建成使用,海口的航运历史和城市发展跃入了新的历史阶段[7]。海口河道的淤塞、港口的变迁、陆地的向海增长及填海造陆造就了海口独特的城市历史文脉和水文化,白沙津、海口浦、海口港、海甸溪、南渡江是海口文化的载体、形象的象征,海文化、水文化在海口城市形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6 部分城市水体亲水性差,形态破碎

海口市城市水体面积较大,水系密集,但真正能让市民亲水的环境却不多。一些水体由于违章建筑、居民住宅区或房产开发占据了滨水环境,或由于水体污染,亲水环境恶劣。如海口市商贸中心附近的大型滨海公园万绿园,是海口市民户外休闲的主要场所,建有景观桥和多种娱乐设施,但由于龙昆沟入海口污染了周围的海水,使这里的休闲亲水功能大打折扣。美舍河也有类似情况,海口市划大力气修建了美舍河带状公园,却因河里一沟臭水令游客和行人避之不及。海甸溪和美舍河因部分地段为封闭式景区和封闭式单位占据滨水地区,使得这些地方亲水环境中断。西海岸的部分地带因旅游房地产的开发侵占了一线滨水区域,使海岸的亲水性减弱。

3 城市水体的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

3.1 建设亲水环境,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今后海口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严格管理,防止城市滨水环境过于商业化、被少部分利益集团侵占,成为他们的后花园;加强执法力度,严防污染企业引入滨水区域,坚决拆除滨水区域的违章建筑;提高滨水区附近市民的素质,加强城市环境监控,防止城市滨水区域的水污染和环境破坏;加强滨水区文化氛围的素质,构建滨水区和谐的亲水环境。

3.2 延续和恢复城市文脉,再现城市水文化

海口是由海港码头发展起来的,现在城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前为沿海滩涂或浅海地区,后由于南渡江泥沙堆积和人工填海造陆形成。海口地区,河网纵横,水体密布,真是“海上”城市、“海口”城市。海口市在城市建设中应寻求海口历史文化,尤其是海口作为港口的水文化的轨迹,寻求历史的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再现城市水文化;尽量保留现有能见证历史的水道和码头,保护再现城市文脉的古城历史街区;合理规划利用海甸溪,使之成为再现海口浦繁荣景象体现海口历史文脉的集休闲、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水地区、步行街区,成为见证历史的海口的外滩;疏通海口的美舍河,净化美舍河,完善美舍河带状公园的旅游、游憩功能,再现琼山与海口所的水上交通景象、海口城区的景观河道、游憩走廊;理顺海口的水系,使之能相互贯通,使海口通江达海,江海相连;开发利用海口的江东地区,疏浚南渡江河道,提高南渡江河道的水上运输能力,充分发挥海口的海上城市,江口城市的优势,塑造城市形象。

3.3 进行休闲旅游开发,构建多种滨水休闲地带

海口市是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流动人口多,游客和候鸟型老人在海口居住较多,城市滨水地带是海口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健身休闲、游览观光、娱乐交友的好去处。海口市有多种滨水环境,有一线的滨海环境、有湖滨、河滨地带,在城市建设中,在兼顾防洪、排水功能的同时,应努力提高滨水环境的旅游功能、休闲功能,适当开发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方便商住和群众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海口城市形象、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在滨海地带在开发时要注意留有足够的亲水环境,沿河地带可以设立带状公园和游憩带,在带状公园的外侧合理规划房产开发和产业布局和市民住宅。在带状公园中设立健身器材,倡导全民健身文化。设立书报厅、博物馆,加强文化氛围。适当抬高河湖水位,开展水上游憩河道,加宽河道水面和河道深度,和跨河桥梁的高度,开设游船、游泳、龙舟赛、喷泉等活动。改造红城湖,使之成为集休闲、娱乐、集会、健身、商业于一体的大型开敞式城市广场、公园,使之成为与万绿园呼应的琼山区人们节日(换花节、元宵等)聚会和平时休闲的场所。完善海口市东西湖、万绿园、金牛岭、红城湖四个对应的各具特色的公园体系;加强南渡江河口段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南渡江河口湿地公园,开发南渡江右岸区域和江海口江东海岸区域,延长海口滨水区域。

3.4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减少城市水体污染

尽管海口市政府对海口水道整治力度在逐年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的金额也在逐年加大,海口市城市水体的污染治理是反反复复,治标不治本。美舍河、龙昆沟、东西湖的水体仍然受到较大污染,水质较差。东西湖通过“一园两湖”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东西湖湖水净化系统采用国内专利、国际先进的重力水处理系统。水质比以往有所改善,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但湖水水质能否维持下去还是个疑问;龙昆沟现在仍然污臭难闻,出海口污泥滚滚;美舍河虽斥巨资多次改造,河流两岸形成了带状公园和休闲游憩区,但水质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海口市城市水体的污染治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全市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的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经济措施、政策措施、教育措施多管齐下,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持续的努力。具体措施包括:利用市场调节和政策导向,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和从业者的素质;修订城市规划,理顺排污管网体系;建立GIS城市水体污染信息和预警系统,进行数字实时监控和管理;进行雨污分流,强化污水处理和循环使用;健全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强化城市建设管理,设立滨水禁建带;加强环境评价管理,慎重引进项目;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结合,形成复合功能的城市滨水区;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引进;健全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度和治污项目的效果问责制度

3.5 连通江海湖河,完善城市水系

通过城市河网水系规划,将分散和孤立的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畅通有序的水系。使城市河网水系基本实现连续、整体、通畅、流动,维持城市河网水系健康,满足城市水环境宜人、防洪安全和水景观美观、舒适等要求。具体可以考虑在河道或渠道适当位置建立橡胶坝提高水位;扩大南渡江水面面积、引南渡江水补充美舍河、东西湖、红城湖,拓宽河道水面和提高跨河桥梁的高度;配合水体内养殖、旅游、航运交通、防洪、景观、休闲的需要,构建海口以水为特色、以海为依托的江海城市。

3.6 开展海峡旅游,构建跨海城市

琼州海峡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峡形态,海口市岸线东西延伸,宽度适中,风浪不高,城市滨海而建,琼北地区主要为平原台地,岸线较为平直,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为多种旅游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粤海铁路的开通、跨海大桥的修建将成为为海峡旅游的助推剂,使海峡多种旅游活动提供了可能。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在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民俗风情和历史渊源等方面的趋同和互补,具有区域合作的基础。随着交通通达性的改善和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的增强,一个跨海城市浮现在人们眼前。跨海旅游对游客具有相当吸引力,是海口市摆脱旅游困境的新战略。海峡两岸可以充分利用海峡资源,划定一定区域和路线,在不影响海峡交通运输的情况下,开展多种多样的国际性或全国性的旅游项目、节日庆典或比赛。如热气球飞越海峡、跨海峡游泳比赛、海峡观光游轮、快艇、潜水、海中观海口等多种水上项目,打造海口旅游新品牌。

摘要:城市水体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生活的亲水性、丰富城市的水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研究海口市城市水体历史文脉、潜在利用价值,分析了海口市城市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及其原因,提出海口市城市水体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城市河流,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海口

参考文献

[1]程里尧(译).市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陈李波.让自然在城市中自然地生长——论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可能[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50-54.

[3]海南省统计局.海南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海口年鉴.中国海口政务门户网站[EB/OL].2007http://www.haikou.gov.cn/zlhk/ShowArticle.asp?ArticleID=34147.

[5]海口市水务局.水资源公报[EB/OL].http://www.hkwater.gov.cn/article.asp.articleid=104).

[6]海口治污打造水中城.城市规划网[EB/OL].http://www.upla.cn/news/contents/2006/10/69-6954.shtml.

[7]人民网.海南视窗港口变迁折射海口历史:港口.居民.华侨[EB/OL].http://news.0898.net/2006/12/08/278834.html.

上一篇:漫画资源下一篇:动脉内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