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2024-06-12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精选12篇)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第1篇

一、激趣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的道理, 也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新生对新环境、新老师都有新鲜感 (哪怕较差的学生也会这样) , 教师可利用其新鲜感大做文章。面对新生, 要抓住开学第一课的关键环节 (1) 。如果在第一节课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么后面的教学就轻松得多。

(一) 如何上好第一节课

1. 自我介绍

第一节课, 首先介绍自己的名字。说到名字, 里面挺有学问, 包含许多语文知识。好的名字很讲究音、形、意, 而这正是汉语词语的特点。如:圆圆/冰冰/由重叠的两个字组成叠音词, 悦耳动听, 朗朗上口, 又有一股亲密亲切的味道。如:毕梦成, 梦是梦想的梦, 成是成功的成, 毕有“全、都”的含义, 这个名字表达了所有梦想都能成真的意思, 寄托了父母对他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无限期待。再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 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 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

2. 明确语文的四大天王———听、说、读、写

语文课, 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母语。对汉族同学来说, 汉语就是母语。对于少数民族同学来说, 汉语是民族通用语, 也可以算作母语。目前, 同学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 但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 听。人有“五官”, 指的是“眼耳口鼻舌”。人有一对耳朵, 却只有一条舌头, 而且常常被嘴皮关在嘴巴里。这是什么道理?———听比说更重要, 但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 (可以安排学生讲) 。“鸡肋”两个字, 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 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 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 当然不仅仅是聪明, 还在于他满腹经纶, 饱读诗书。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习得语文知识, 注意训练“听”的能力, 我们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 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第二, 说。先讲一个故事《最好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 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 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 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 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好的, 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做得好, 厨师就能得到重赏, 如果做不好, 厨师的性命就难保。不一会儿, 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最好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 能表达真情, 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过了几天, 国王又来了, 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 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 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 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 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 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 不同的人来说, 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语文学得不好的人, 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 语文学得好的人, 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 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 读。凡是识字的人都可以阅读。但是长期阅读学习的人, 读书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家, 或者亲戚朋友的家。凡是家里有读书人的, 特别是有喜爱语文的人, 就会有不少书籍。相反, 如果没有读书人, 没有喜欢语文的人, 那么家里顶多只有几张报纸、几本杂志。

第四, 写。不少同学把“写作”当成是一道题目, 一道作文题, 其实这是一种不太正确的理解。“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前通讯不发达, 离得远的人要相互写信, 有急事要发电报, 这都需要我们写作。现在通信工具很多, 但还是离不开写———发短信, 需要写。我们编短信给家人朋友, 作用跟写信或者写留言条是差不多的。社会上有人把编短信当做主要工作, 节假日的时候, 那些很有文采、很有趣味的短信, 都出于专门的“短信写手” (可以进行短信的举例欣赏) 。据统计, 春节期间, 一个好的“短信写手”至少赚钱10万元。有的人上网聊天、上网开博客, 不管写得好坏、不管字数多少, 都以写作为基本方式。现实生活中, 读书时、写检查、写保证、写申请;以后大学毕业找工作, 写自我推荐、写求职报告;工作以后, 要写计划、写总结、写发言稿、写汇报材料;遇到不公正、不公平的事, 要写申诉材料、写举报材料;自己在生活中, 要写日记、写书信 (用纸笔或网络) ;如果当了作家、记者、编辑, 更是必须依靠“写”生活。

所以, “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语文, 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 你只要想过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 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 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因此, 我们需要学习语文, 学好语文。

(二) 必备的学习用具及要求

小学生进入初中, 学习任务有了变化, 因此应对他们提出相应的学习辅助要求: (1) 一个笔记本、一个读书笔记本、一个软抄本、一个练字本、一个听写本。笔记本用来记录课堂学习内容;读书笔记本用来摘抄美文佳句写出感悟;软抄本用来写随笔和周记;练字本用来练正楷字, 听写本用来听写字词等。 (2) 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 (3) 课外书籍:《汤姆·索亚历险记》、《伊索寓言》。 (4) 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整理。 (5) 每周要交的作业 (周一) :读书笔记、随笔各两篇。

这节课让他们悟到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英语一样重要, 一样充满情趣;让他们消除了因诸多原因而产生的厌学语文、怕学语文的心理。使他们明白了:要使自己聪明起来, 不学语文是不行的。这样, 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为进入中学主动地学语文迈出理想的第一步。

二、导学

在激趣的基础上, 老师要精心准备好不同课型的授课技术, 以强化语文课堂学习效果。

(一) 课文的学习

1. 现代文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一般浅显易懂, 老师对学生强调基础要求, 重视字词的掌握和积累。而初中则对文本的研读提高了一层, 在加强基础知识积累的前提下, 学生要深入文本,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 有自己的阅读感悟,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因此, 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指导, 做好示范引导,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2. 文言文

小学语文课本里难得见到文言文, 就算有, 也只是几首古诗罢了。初中每个单元都有文言文, 或长或短。刚接触文言文, 学生会认为它既难读又难背, 更别说理解和运用了。所以我们在学习《童趣》和《论语》时要放慢速度, 耐心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朗读, 并注意节奏和停顿, 对如何翻译文言文, 做好细节的辅导,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写作的指导

初一新生怕写作文的大有人在, 一到写作文, 有的抓耳挠腮, 找不到“下锅之米”;有的绞尽脑汁却只能写出干巴巴的文章;有的干脆套用小学写过的老掉牙材料。在初一第一次作文课上, 笔者组织了《找朋友》的作文游戏活动 (2) ,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难题, 学生对作文课充满了期待。

在《找朋友》的快乐歌声中导入作文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真讲解要求: (1) 每个学生用100—150字左右写一幅“自画像”:只许写脸部, 如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如果觉得脸部刻画不好, 就可以描写自己的头发。描写要逼真详细, 独特处更不能忽略:如一颗痣、一块斑, 鼻子特别大, 眉毛特别细等。不写衣服, 不要署名, 不注性别。时间10分钟。 (2) 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自画像”完成后, 甲乙两组交换“自画像”, 每个同学都可拿到另一组某个同学的“自画像”。 (3) 甲组端坐不动, 由乙组按图索人———通过这份描写有自己面貌特征的短文, 找到自己的朋友, 并进行4分钟的采访。完成后, 各自坐回座位。接着, 乙组端坐不动, 甲组根据“自画像”认领自己的新朋友, 同样进行4分钟的采访。 (4) 拟定采访提纲: (可由学生自定) 你的名字是什么, 家在哪里?父母做什么?你有什么爱好?对于新学校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理想? (5) 采访完成后, 回到自己的座位, 写采访记。

采访记要求: (1) 自己拟大标题, 如:一个多才多艺的男孩———XX同学采访记。 (2) 不少于500字。 (3) 书写工整、美观。

在这节找朋友的作文游戏课上, 学生表现得都很活跃。在他们的印象中, 老师直接进行作文指导, 接下来学生进行写作, 课堂显得很安静。这节课, 让学生感受了不一样的课堂, 每位同学都是参与者。 (如果班上的学生人数是奇数, 就需要老师加入) 。写作内容直接与活动内容结合, 材料来得直接, 来得新鲜, 来得及时, 学生既找到了好朋友, 又完成了写作, 可谓一举多得。学生的作文都能按照要求来做, 同时对这样的作文课很期待。

只要是每一单元结束, 就要重视单元综合性活动, 通过富有趣味的课件, 老师恰当的引导, 让学生参与进来, 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三、培养习惯

兴趣是关键, 而良好的习惯则是语文学习的有力保障。教师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为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培养预习习惯

现在的教学都安排了学生的课前预习, 但要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 并不仅仅是老师的一句“好好预习”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怎样读课文, 怎样对待字词, 怎样理解预习提纲, 阅读课文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课堂上有了这样的指导, 学生知道了怎样预习, 就为语文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样体现的。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引导学生课堂上专注听讲, 并积极思考和记忆, 注意记重难点的理解。除此之外, 还应鼓励学生多发言, 并注意表达清楚流畅, 懂得讲礼貌。

(二) 培养质疑习惯

培养学生质疑文本的习惯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阅读的时间, 给他们交流的时间。

(三) 培养自评习惯

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行批改, 及时改错, 从而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选出那些责任心强、习惯好、威信高的学生, 赋予他们组长的权力, 开展组内竞赛,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四) 培养复习习惯

指导学生学完后及时复习, 再做作业。

(五) 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初一新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有限, 阅读能力参差不齐, 但他们求知欲旺盛, 精力充沛, 模仿力强。初一功课少, 可利用这黄金时期恰到好处地引导他们好读书、读好书。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读《鲁滨孙漂流记》, 读背更多的古诗词……在不断地阅读中, 扩大阅读范围, 拓宽视野, 在有意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品位。

引导阅读时, 可适时举办各种读书活动, 如读书交流会、写读书心得比赛等。通过阅读, 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文章精彩之处的描写, 努力使文章生动起来。

(六) 培养查工具书习惯

开学第一课应强调学生准备好必备的工具书, 在语文学习中注意及时查阅解决阅读方面的障碍。对课文后“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 要求学生整理出意思, 做到会拼、会读、会写、会用, 养成重视工具书的习惯。

(七) 培养善观察、多练笔的习惯

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平时要引导学生多积累素材, 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如果你是一个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就可以把随笔、日记作为了解班级工作的一个平台。在工作中, 笔者经常安排学生记录下班级活动的精彩片段, 写下自己的活动感悟, 培养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样, 和学生的交流就不是谈话这唯一的方式了。

(八) 培养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平时要让学生多练字。先让学生准备好与课文同步的正楷字帖本, 学生握笔的姿势、坐姿都要严格到位, 并随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姿势。鼓励学生每天15分钟描红, 及时上交, 批阅后及时反馈, 指导学生书写工整、规范, 卷面整洁。到第二学期, 鼓励学生对照字帖, 在练字纸上进行仿写, 每天规定练习内容, 强化练字效果。同时, 把优秀作品张贴上墙, 进行加分鼓励, 让学生在这种期待成功、享受成功的心态中进行练习,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初一新生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 你希望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就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为了让他们的初中生活画卷更美, 更多彩, 我们要教给他们“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初一新生的语文衔接教学是多样化的, 只要我们用心, 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

注释

1 本文第一课内容是从网络搜集有关教案后, 经整理整合的结果.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第2篇

语文从何而来?学习语文有何用处?这个看似很大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语文在我们的生活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谁不是从咿呀学语就开始和语文打交道的?你看,我们见过很多的家长,孩子还在襁褓中呢,就天天教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语文与生活。

一、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是一切学科学习研究的基础,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的一种重要技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离不开语文。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望,但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它在人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数理化”思想的禁锢,使人们越发不重视语文了。甚至有中学生放言:“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固体;音乐、美术和体育是液体;而语文是气体。”由此可推想语文受重视的情况略见一斑。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曹操大喜。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中国文字很了不起。中国文字分为六书,也就是说有六种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杨修所说的那个“阔”字,就属于形声字。曹操是三国时候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学问是很深的。那天也许是他想和工匠们开个玩笑,或是想卖弄一下学问也未可知。他当然知道门里面加一个活字就是阔,也就是宽大的意思。可是工匠们不知道。那些工匠祖祖辈辈还不知道字是什么,他们怎么去理解呢?好在有个杨修,杨修也是很有学问的,他知道门里面加个活字就是阔!如果不是杨修,那些工匠也许会有大麻烦。你想,丞相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这园门太宽了,你们还不知道改,该当何罪?拉出去,斩了!一个冤假错案就这样形成了!你说语文重要不重要?

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当你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曲,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立即被其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当你发表演讲、主持会议,甚至一个饱含深意的眼神,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这么丰厚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去学习呢?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她试图改变一个人的性情,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无奈和崇高,更能理解、尊重和珍惜生命,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自然、人、事,也包括自己,一句话,语文教育就是努力让人变得更像人。她让你谈吐自如,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自然流露出一种文化的底气和精神的意蕴。

二、牵手语文,爱上语文

刚才提到谈吐,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谈吐的技巧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也不少。首先要正确使用普通话,第二要掌握语速,再就是语气、语调,还有就是注意语境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普通话现在应该不是个大问题了。你看大家现在都在使用普通话了,交流起来也方便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天南地北的人汇集到一起,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交流语言还真不行。

除了学好用好普通话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语速、语气和语调。温家宝总理在洛杉矶会见华侨华人时讲话,我们注意到了温总的语速不是很快,语气语调却很强硬。为什么呢?他生气了!他愤怒了!他要警告日本一小撮人!所以他的语速比较慢,表情很凝重。而且加上了肢体语言——手势、环视四周等。再来看一段温家宝总理在洛杉矶会见华侨华人时的新闻稿,两个片段,内容一致,但是语气语调包括语速大不一样,前者肢体语言明显,后者根本就没有。为什么?前者是国家首脑对日发话,表明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对日方无理无礼举动的愤慨,也可以说是最后通牒!这样,温总这话一出,日本立马放人。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伶俐的口齿、流畅的谈吐不可或缺,灵活的教法是重中之重,而这些如果离开了火热的“激情”,就像缺水的植物——蔫了,哪里还能有生机!激情是优秀教师的名片,激情体现教师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我坚信,“激情”是教学的第一要素。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每一位同学,成为我教学中追求的目标。我时常告诫自己,要牵住“幽默”的手,带幽默上路,分享给每一个爱学习的同学,一定要用“快乐”开拓他们的思维。

本该苦口婆心的说教,一旦换一种方式,不妨照直说下去,不但显得风趣,还为让人接受。例如许多交通广告都这样说:“为了您的安全,请中速行驶”,这样说未尝不可,意思明了,语言恳切,可是呆板,不惊人,回首率低。更含蓄深情一点的劝告还有“司机贪饮一杯酒,亲人悲流两行泪。”但总是真情有余,风趣不足,那么,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怎样呢? 我看过这样一些广告——

——美国西海岸一条公路的急转弯处有一个广告牌:“如果您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 ”。另一拐弯处写道:“假如现在你还不想拥抱上帝,请将时速减至30英里。”

——这里有一个我们自己的——北京某段公路广告牌:“您要知道,汽车不是一下子能站住的。”

——还是美国的—— “电线杆自卫时,会给汽车和司机带来伤害。”

—一辆满载复印机的货车在某公路上行驶,车上贴着一醒目的告示:“小心驾驶,阁下无法复制。”

汽车不会游泳我们都知道,可是有些人还是快速的冲进海里,后果很严重;上帝很多人都心存敬畏,特别是西方人。可到现在还没有谁说乐意和上帝拥抱的,这就是幽默的力量!还有一些车尾交通广告,采用拟人手法,善意地劝告人们小心开车,防止碰撞“别吻我,烦着呢!”同样是提醒告诫,这些幽默风趣的,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会让司机在紧张的行驶中获得轻松的感觉,在枯燥的旅行中发生会心的微笑,从而明白深刻的道理,获得深刻的启迪。

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意,美好的语言就会脱口而出了。另外我们还可以巧用“环境”,使谈话的气氛轻松。刚刚读了贾平凹的《好读书》,对那深化主题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玩味不已,听这一段——“手上何必戴金银,金银是矿,手链也是矿嘛。”“好读书者就得受穷。心用在书上,便不投机将广东的服装贩到本市赚个大价,也不取巧在市东买下肉鸡针注了盐水卖到市西;饭盒里也不捎工地上的水泥来回家修下浴池…”这几句数落“好读书”者“不懂得生活”的诙谐之语,似贬实褒,既赞叹了读书者的高洁品德,又讥讽了那些投机取巧,损公肥私的丑行。诙谐之语引人自醉。再来看几个故事:

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刚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亦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个字。人们围上来看,都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继续写下两个“奈何,可奈何”,众人立即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只见郑板桥笔走龙蛇,刷刷地写下了下面三句诗:“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至此大家才如释重负,众口称赞郑板桥能即景赋诗,才思敏捷。特别是在“奈何,奈何,可奈何”这种大煞风景的句子之下,摄情入境,即景抒情,竟能刻意翻新,反贬为褒,堪称奇才。究其底,作者摄景入情,肆意的铺垫蓄势,突然抖出主旨,平中见奇,更胜一筹。这可谓平中出新的经

典例子。

纪晓岚嘲讽群臣的诗更是此类典范,“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当众臣还在为前面两句的“平庸”而指指点点的时候,随口咏出的“惊世”妙言让群臣汗颜,而无地自容。“刺”虽不多而刺到痛处。真可谓陈中出新,新“意”逼人。还有朱元璋的“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二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破残星与晓月。”

诚然,写文章要流畅自然,挥洒自如,不雕饰,不造作。苏轼说“文理自然,姿志横生”。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王国维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这些无疑都是至理臻言。真正优秀的文章当像苏轼所言:吾文如万斛涌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听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只有这样,才能不拘泥于成法,才能从丰富多彩,纷繁芜杂的事物中抓住它的不同的特征,随物赋形,写出新意。但人们又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中见险,平中见新最可贵。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中语文;衔接

一、当今关于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小学语文基础相对于简单,以识字为主,课文短小,而且大部分蕴含故事童话色彩,以便学生能够在生理上、心灵上符合这个阶段接受的范围,所以学生对于语文的初步认识是具有一定文化色彩的,但是初中语文就不一样了,由于小学语文对于文字的拼写认识都有一定的基础了,而初中语文所要教学的内容就要以理解性为主,已经告别最初识字阶段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学学习的诗词,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种简单意思明确的诗词,而初中学习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意义上开始引入爱国情怀,注重品德教学精神上了,这个转变跨度非常大,就是因为这样如今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没有老师正确引导衔接其中的意义,提前没有进行铺垫,会使得很多学生理解不了,甚至有些抵触,对于语文的学习呈现出很多不利的条件。

二、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处理策略

1.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初步教导,这个程序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响应,也就是在小学生接触语文这个科目时,语文老师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机会面前进行衔接铺垫,例如小学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在小学阶段是简单明了的,就是表达诗人思故乡的,但是首先要离开了故乡才可以思念,但是为什么要离开故乡,就引出一连串问题,所以初中就要进一步学习李白深层次的诗句,其中包含了他人生的坎坷、遭遇,对此小学老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全面分析诗人的生平经历,为学生升入初中进行学习做好铺垫,初中语文将会学到哪些方面,并且其中蕴含很多诗词学习方法,包括写作手段,一些词语的升级,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就可以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衔接,让学生初步了解初中会接触的内容,以便做好准备。

2.在教学思路中进行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教学衔接,例如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被动为目的的,学生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主,并伴有课后学生家长考查签字为主,学生一路下来都是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但是到了初中就不一样了,首先初中生的思想开始有一定的独立变化,也就是他们不会是小学时没有主见,初中又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也是随着生理、心理成长所呈现出来的现象,所以要用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就会适得其反,学生那种叛逆的思想会完全激发出来,所以要在思路上教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以理解为主,不用死记硬背,不仅是初中学习,乃至将来都应该以理解为主,要学会主动学习,所以需要小学老师进行提前教导,让学生有所领会,而进入初中后再由初中老师继续引导并督促,以确定能够让学生从中领会其学习要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3.由于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出入,如小学不会接触文言文,而初中就开始接触简单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在文章的层次上难度也开始增加,可能一开始学生有些不适应,所以,就需要老师来进行指导,保证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接受初中语文内容的引入。所以这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在小学生即将升入初中时多加鼓励,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信心,以确保完成初中语文教学。

三、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之处引导带来何种意义

1.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使得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学习有更清晰的思路,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差别,以至于不让学生升入初中后没有准备,变得很盲目,学生通过语文不同阶段的衔接对语文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多方面完善学生的习惯,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起着一定的推进改变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2.在教育上,教育就是在学生学习阶段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完善,通过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教学引导提高教学层次。完善教育,使得教育理念更加严谨、更加规范,让学生得到益处。以配合如今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

总而言之,為了让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有个全新的认识,所以就需要严格把关,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处进行合理的观念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思想上有一定的准备,以便学生对接下来所要面对的学习任务不至于产生茫然。提高学习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殷桂东.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对策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与教学 第4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 跟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 以至于教学起来效果不佳。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

1、朗读的时间不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注重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 读来读去, 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 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这样一来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有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

3、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或“把xxx语气读出来”, 学生见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把某一个字 (词) 读得重 (或轻) 些, 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 (慢些) , 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 就认为该读重音, 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 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4、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全班读了分组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个人看法。我个人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保证学生朗读时间, 精讲多读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 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不让学生多读, 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 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 “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 让学生一味地多读, 相反, 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多读了, 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把时间“挤”出来, 让学生多读。

2.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 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 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 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 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 组合成朗读小组, 发挥差异互补作用, 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 以朗读小组为单位, 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 按不同的角色, 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 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 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 调整情绪, 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 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 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 进行评价, 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 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 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扩大训练面、受益面,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师示范朗读, 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 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感情, 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 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 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 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 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4. 朗读形式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 不一而足, 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 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 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 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 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 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 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 慎用齐读。齐读虽有声势, 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 它的作用又有区别, 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 先后次序互换一下, 效果也就不同。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 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让它们各尽所能。

当然, 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仅就我个人的见解发表一个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 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 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 意境美, 情感美, 然而一部分老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的功能和作用。朗读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朗读的作用, 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培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朗读,教学实践,改善,教学观察

参考文献

[1]阅读教育学王松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小学语文教育与语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第5篇

摘要: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保障,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祖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与措施 第6篇

关键字:情感,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化,各地学校在教学中都大力实行新课改的要求,其中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举措。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情感品质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成为人格健全的新时代接班人。新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应当从小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应当是情感性而非功利性的。下文针对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展开了一系列的阐述和讨论,以供参考借鉴。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较为突出的情感特征,因此,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关键。小学语文教学富含情感,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通过恰当的方法来挖掘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道去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传统教学主要是知识的机械式的灌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逐步认识到师生间互动、沟通的重要性,提倡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与互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情感教学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此外,情感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实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1,2]。

三、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特征

3.1情感性。

由于语文有着丰富的语言表达以及题材的感染,使得其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而这种情感性指的是语文教学中能够以情感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在实际沟通中,教师应当通过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真善美的含义,教学不是单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一种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互动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教师对于教学和学生的热爱,也应当有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基础上的自身情感的融合后的感慨,更应该有通过教师引导而产生共鸣的学生情感,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3]。

3.2形象性。

由于情感教学的形象性,使得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解决学习问题。这里的形象性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课堂上活跃着课文的形象;第二,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而在学生脑海中塑造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随着形象在脑海中的产生和变化,能够渐渐的培养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来理解内容的能力。目前,运用较为广泛且成效明显的教学模式主要有画图、话剧以及多媒体等,并加以教师的辅助讲解,能够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联想力,将生硬的文字转化成为了学生脑海中的鲜活形象,这种模式比传统直白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而形象,能够让学生融入到其中,更真切的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3.3审美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观念,因此,审美性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独有的特征。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是非善恶,而语文情感教育能够为其成长打下基础,同时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生活学习中对于美的认知。新课标中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应當摆脱僵化枯燥的限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文的美。具体的,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美的感受力的培养;第二,美的理解力的培养;第三,美的创造力的培养。其中,第三点是审美性学习的最高阶段,也是美育目标的最高阶段,教师应当积极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学会感受、理解和创造美,这对未来自身的情感品质、生活方式以及言谈举止都有十分显著的影响[3,4]。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措施

4.1为小学生创设良好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更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应当结合解耦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可以运用插图、幻灯片等工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前可以演示事物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自身语气让学生仿佛置身真实情景之中,得到感情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自身情感因素。

4.2用真心激发情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表情、语气、动作以及神态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师生间进行沟通交流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教材中的情感线索,充分的运用自己的沟通交流的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但是要做好这一点并不简单,教师需要控制好自身的情感,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都必须在进行教学时将这些问题放在一旁,让自己充分而快速的融入到角色当中,用自己最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以情动人,也才能够保障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顺利实施。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拥有真挚感情的人,应当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进行每一节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实施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5]。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感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的在人生道路中挖掘情感要素、更新情感追求并且升华自身的情感标准,实现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断的影响和感染学生。运用情感教育能够提升小学语文学习效率,同时也为新时代接班人奠定好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李友芹.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J].参花(文化视界). 2013(02)

[2]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04)

[3]徐建西.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小学). 2012(06)

[4]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 2000(03)

小学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 第7篇

1.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进行整合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途径:

1.1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 如“三辰影库”的系列光盘中, 现行小语教学大纲中的60%以上的课文都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播放这些光盘, 不但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还能为非普通话地区老师和学生提供朗读能力训练素材。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不太准确, 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这些资料的使用, 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称不上真正的鉴赏的。 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 体悟作者感情。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 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 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 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 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 让学生看画面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 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 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矫正读音, 以及情感的处理等。实践证明, 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许多学生在首次听到自己的录音后, 都十分惊讶地说:“啊! 我的声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提出改进方案, 再反复录音, 反复比较, 进步的速度往往是老师难以想象的。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小学语文教学空间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而信息技术的运用, 可以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的环境。信息技术能收集与储存大量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信息, 可以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相关翔实的材料, 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图像、文本、动画、声音等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需要根据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链接, 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征。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感知语言, 培养学生语感

小学语文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而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在于语感的训练。如何做好语感训练就需要将文字成功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帮助小学生激活形象思维, 让概括性的东西成功转化为形象的东西, 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 进而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动起来, 促进学生产生联想, 更深刻地对层层意蕴进行理解, 准确把握字里行间的情感, 让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4.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阅历有限, 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生动直观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再现教材提供的规定情景, 让学生体会教材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从整体上理解词句, 提高对教材的兴趣, 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随着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 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信息技术课应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 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比如通过网上浏览进行阅读训练, 让学生学会阅读电子读物及使用计算机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 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桂林的青山、绿水, 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桂林, 没有深切感受, 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形式, 情景导入,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 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 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 对桂林山水有个总体印象, 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

5.多媒体技术辅助识字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识字教学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 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的。所以, 优化识字教学, 打下扎实基础, 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 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

一二年级以集中识字为主, 课程安排上也是先集中识字, 然后一篇篇地学习课文。以二年级上学期的教材为例, 其中有532个生字是通过形声字归类、部首识字和反义词比较进行学习的, 那对于这样的教材来说, 所学的大部分汉字不是通过课文识记的, 按传统识字教学学习的话一定十分枯燥, 而针对低年级的儿童, 他们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这就使得苦口婆心的劝说、枯燥乏味的训练效果不佳。而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直接影响儿童的认识能力, 关系到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一生的成长。就汉字本身来说, 由于其演变历史的久远和造字方法的多样性, 决定了汉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字, 尤其对于以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多音字、形近字的频繁出现, 为他们的识字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而现在的教学普遍存在重机械记忆、重重复训练、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高的现状, 很多时候是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运用多媒体, 把声、像、动画等信息引入课堂, 不仅能够充分刺激小学生的感官, 还可以为他们展示汉字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无意识识记代替痛苦不堪的反复训练、机械识记, 提高识字效率。因此,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 是提高儿童识字效率的新方法、新途径。

6.利用信息技术储存信息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 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 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并使资源共享, 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 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 第8篇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阅读文本为例,教师在分析和讲解文本的过程中,要寻找恰当的突破口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倡学生不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标准答案进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学生应对文本进行大胆的个性解读,这是生命意识的体现。当前语文教育,正因为缺少人性的滋润而逐渐地生硬,逐渐消逝了应有的温情。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1. 体验生命。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2. 生命意识的培养。

要更好地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二、加强习作教学,努力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过去写作教学中对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看法,并逐渐使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出的对生命的关注与思索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三、结合现实生活,延伸生命价值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才能追求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价值究竟该如何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和思索的问题。发掘生命的深度,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延伸他们的生命价值。

让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懂得如何善待自己、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与家人和睦相处,通过写周记的方式,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看法,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体验着生命的意义,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给这个世界假造一份美好。谁都难免遇到不幸和坎坷,但我们没有理由就此放弃生命。这也许正是命运给我们设置的磨炼机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坚强。也许,“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挫折是我们的恩人”,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希望存在,只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说不定就会有人生的奇迹发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健康积极,充满热情的语文学习中展现自己生命的光亮。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与探索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智力开发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识字”是小学生的一个难关,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他们科学的识字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识字教学要教给儿童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汉字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汉字本身不能表音,故教好汉语拼音,使儿童形成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是识字能力中基本的一条。字通过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难字查字法等获得解决。这些识字的方法和应有的能力,是通过教学活动逐步教给儿童,从而形成他们识字的能力。如果只靠教师一遍遍反复讲解、交代,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无法使学生形成识字能力。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是最关键的,兴趣是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主动识字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进行有趣的、有效的识字学习,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而识字教学上的创新是让学生在生动愉快的“生本”环境中掌握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要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就得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由此可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学生的认识活动为主体,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全体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

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活动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的刺激吸引,变枯燥乏味的识字为快乐识字,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从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入手,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词串、儿歌、对联、故事等,再加上生动、鲜活的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引导他们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 让单纯的兴趣变为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五、课后鼓励自主识字,培养自学习惯,周期复现

课外作业最厌烦重复抄写相同的字。笔者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只安排学生抄写本课学的生字新词一遍,并安排抄写上两篇课文的生字,一个字写一遍,通过“多认少写多复现”防止遗忘。课后,指导学生自制“识字袋”,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并随时将课外识的字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识字。在教完某一单元后及时为学生创造练习和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 采用多种手段,周期复现,巩固识字效果。这种复现循环都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鼓励学生互查识字情况,再用学过的生字进行口头组词、造句及练习说话和写话,将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次复现,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安排写字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重要途径。

六、识字教学要开启儿童心扉,发展智力

这既是思想上要充分认识的问题, 又是在方法上要具体渗透的问题。有时,只看到眼前短期的效益,忽略长远的发展的需要;有时犯了顾此失彼的毛病,抓了识字,忘了和听说读写的联系;教给了方法,忽略了经常性的训练,结果方法不熟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成了空话。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入学前已认识五六百个汉字,但后来在写话、作文中并未比原先未识字的学生强。因为家长在教这个孩子识字时未和发展其认识事物的能力一致起来,识字和听说读写也没有相互配合好。这个例子说明认识的字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 而只有理解了的才算真正认识。我的体会是,在识字教学的步骤、环节上,尽可能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但思想上不可存有“单打一”的想法。在教给识字方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切不可忘记还负有培养识字能力的任务。我一直认为,真正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会运用,才是识了字。识字教学就要在这方面下工夫。衡量识字教学质量要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考查。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 第10篇

追根溯源,主要是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认识不足, 实际教学中, 没有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并重。因此,要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正确认识和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正确指导小学生阅读是写作的重要途径。

一、科学阅读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学生要使作文富于创造性,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语言素养。具备创造能力和语言素养,通过语言词汇积累实现。而语言词汇积累是以科学扎实的阅读为基础的。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科学阅读积累词语及感知这些词语的意思,为写作文奠定基础,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思想迁移,产生联想,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设计好教学方案,把语文阅读这一环节重视起来。这一环节并不是都在课堂上进行的,而应该让学生先阅读,初步感受课文中新词语的意思和包含的思想情感。随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领读正音、节奏语气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使学生对语文课文中新词语真正有所理解。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全文词句十分丰富,以“变”字统领全篇,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 如“笑盈盈”、“红彤彤”、“金灿灿”、“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美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情态。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在天空中颜色之“变”:红彤彤、半紫半黄、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这样为学生以后作文中色彩的准确描写打基础。可见,阅读是获得及丰富语言信息的过程, 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推荐适合小学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课外读物。课外读物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从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课外读物要配合小学语文教材。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结合《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课文,指导阅读有关革命故事和革命回忆录等书籍。结合《七根火柴》、《东方之珠》等课文,指导阅读有关历史故事书等读物。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阅读一定量的书籍资料,实现词语积累,写作文才会笔下生花。

二、通过阅读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阅读的文章多了,不但能积累语言,还会学到写作文的方法技巧。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只要读的文章多了,只要写作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施之以个人思想火花,就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

阅读对小学生写作来说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大量阅读,掌握文章的语言组织形式和技法,使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和写作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如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师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阅读范文,对其内容感知的同时领悟写作方法。学生阅读名篇佳作多了,就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多读多写,进行多次效仿,就会变成自己的写作方法,并且能变通地加以改进和创新。因此,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多加训练引导,教给学生阅读中获取基本写作方法和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多读多写,多效仿多创造,便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写作新天地。

三、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需要掌握一定的素材, 没有素材写出的文章也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写作文之前要有充分的写作材料,并进行精心筛选与提炼。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内容充实、文意丰富、思想性强。对小学生来说,大多数写作材料还要通过大量扎实的阅读加以积累和丰富。通过阅读帮助小学生掌握不能亲历的生活层面和一定的科学知识,通过阅读感悟到很多人生哲理。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拓宽阅读面, 经常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类作品、科普类读物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汲取必要材料。

四、阅读与写作并重,相互促进

学生广泛扎实的阅读自然会形成写作基础, 最终实现写作。持之以恒的阅读会使小学生作文不断涉入新的广阔天地。小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水平, 写文章才会成竹在胸。不断写作,学生就会具有创新思维。思维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更是阅读水平提高的过程。通过不断写作和思维活跃创新,促进阅读水平增强并保障其不断提高。当然,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和增强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不局限于阅读。如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通过接触各种媒体信息,学习写作知识和方法;倾听别人的故事积累丰富写作材料等。但就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来说, 目的是使语文教师认识到,在指导学生作文练习中,阅读不再无关紧要地流于形式,而是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作文写作培养的思路和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紧密衔接起来。认识到阅读对写作的诸多基础性作用, 同时认识到写作对阅读的良好反作用, 使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在阅读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日益茁壮成长,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勤于阅读、乐于写作的良好习惯,这样,小学生写作的困惑和无奈才会逐渐消除,才能培养起写作兴趣,使写作能力渐入佳境,使教师教学自信和教学成效彰显。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与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师 教学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会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焕发新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

(一)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

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二)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的理论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情达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三)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四)全面创新的能力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无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五)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

(二)培养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与审美人格涵养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材,审美人格

一、小学语文教材与审美人格之意涵

1.审美人格界定

就广义而言, 人格与个性同义, 指个体相互联系的多种特质的综合, 它包括多种人格特性, 比如体格、气质、能力、意志、品格等;就狭义而言, 人格是一种可贵的自我意识, 将其分为:法制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

审美人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格的较高层次。从美学意义而言, 指风度和格调, 特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 达到审美境界, 表现出个性、自由及创造等基本特征。“审美人格在审美体验中, 深刻感受着人的生命活动、生存状态与生命历程, 反思着人的生命状态与现实处境, 拥有对生命的实然的超越与批判及对生命应然状态的执著与追求, 是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升华。”[1]

2.小学语文教材对审美人格之价值

(1) 小学语文教材是审美人格的“涵养基”。

所谓“涵养基”, 是指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优秀文化的载体, 对学生心智发展的促进以及对审美人格的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进一步说明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审美意识及进行审美活动从而表达美的人。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 语文是集工具性、教育性及审美性为一体的学科, 而语文教材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其中包括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元素, 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着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

(2) 小学语文教材是审美人格的“引领者”。

小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据, 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习得知识、收获文化、构建人格的范例之一, 即审美人格的“引领者”。从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看, 小学处于学生全人生的起步阶段, 在此过程接受的熏染, 将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承载, 将培养小学生审美人格为目标, 具有重要的过程性及终极性意义。以《海的女儿》为例, 很多成人都有过相同的感受, 认为“只有在成年后重读时, 才发现这是一个伤感的爱的故事。”由此可见, 对小学教材文本的解读会伴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才能体会到, 将人的心智成长置于历史长河来看, 基于小学阶段的认识就是一个横断面, 是人终身发展的“精神底子”, 这将引领学生终身过着有文化吸收且有鉴别能力的高品质生活。

(3) 小学语文教材是审美人格的“奠基石”。

审美人格是在各种因素的“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积累而逐渐形成的。荀子认为:“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语文教材内容涉及面广, 多与整个外部美的世界相联系, 具有真善美的教学底蕴。[3]故而, 学生只有不断接受外界信息, 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人格。被选作语文课文的文本, 不仅文质兼美, 而且是培养小学生审美人格鲜活的素材, 这也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必然也是审美人格的奠基过程。语文教学不限于科学分析、逻辑推演或抽象说教, 而更要求师生在诵读、品位及反刍的过程中, 身心得到审美体验, 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阐释和评论。有了上述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其他学科以及日后的学习, 并为其完满生活奠基具有审美人格的能量。

二、审美人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材自然担负着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功能, 体现在文本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中, 而且教材的插图等模块均对学生审美人格的涵养具有重要意义。

1.以形象刻画美

文学作品的力量就在于借助形象来诉诸作者的感情, 而教材文本中的形象是以人物、情节、场景和故事等方式来刻画自然和人物的形象, 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审美印象, 达到“浮想联翩, 沉吟万象”的效果。首先, 小学教材文本中有大量展示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美妙景物的文章, 这类文章应通过对自然美的阐释来达到对形象美的理解, 它使师生赏心悦目, 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如《桂林山水》一文, 紧扣桂林山水绮丽秀美这一特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桂林的山水之美,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起了学生审美注意及审美联想。再者, 课文中塑造了诸多人物形象美:向命运挑战的霍金;勇敢机智的小英雄雨来等, 其细腻地刻画人物特点, 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以语言承载美

语言是触摸和体味作者心境、心绪、心态之表征, 同时也是审美之具体承载, 文本中字词句篇的表达, 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的传递。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投射着广袤的人文内涵, 有助于小学生精神品质以及文化修养的塑造。而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 老舍的作品《猫》, 其中在形容猫的声音时用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几个词, 生动且朗朗上口, 从而让学生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唤, 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3.以意境映照美

“意”即作者思想感情的主体创生, 而“境”是生活形象的客观投射。文贵意境, 意境就是诗化了的生活, 而意境的含蓄美能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 达到如入其境的效果。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是通过具有悦目、悦耳、悦心的抒情性作品来呈现意境的, 如诗歌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达手法, 韵味无穷。

4.以插图感染美

小学语文的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插图, 在增添教材趣味性的同时, 使文本内容鲜活而生动, 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翻看小学语文教材, 呈现文图并茂、图文互补的视觉感受, 有助于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教学联想, 使文本人物和故事因图文而美丽、鲜活、灵动。以《山雨》为例,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其插图和文本相得益彰, 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展现在师生审美视野中, 教材不仅把雨中的美丽山色用作者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以及联想、清新的笔调呈现出来, 而且通过插图渲染其秀美, 师生由此感受雨中山色美的形象, 从而产生美的情怀, 领悟审美的真谛。

三、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涵养审美人格

涵养审美人格的路径是多元的, 就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形式而言, 师生通过教材共同浸润在文本中, 以阅读、体悟、赏析、表达等方式分析其字词句篇, 是其核心所在。

1.抑扬顿挫——阅读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对文本的解析离不开阅读,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不同形式地朗读甚至要熟读成诵, 是渗透审美教育的基本方式。语言学家张志公认为:“语文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 对阅读境界的要求是渐变层近、逐步上升的。教材文本中的情感并非外界强加的, 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中, 需要阅读方能体悟, 而抑扬顿挫旨在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声情并茂, 激发情感, 有助于师生真正走进文本, 咀嚼品位。阅读文本是加深文本自觉的体验过程, 师生在不知不觉中使心灵得到陶冶再净化, 在默读细思、吟咏揣摩、诵读体味等潜心阅读方式中为塑造审美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2.披文入情——体悟美

刘勰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为文化宝藏的语文教材, 是师生情感共振的“引力场”, 而披文入情是语文学习的必然回归。情感是文本的基调, 这将有助于师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提升语文感悟能力。语文以文字而鲜活, 教材文本中通过诗歌表现用字的精炼传神;通过散文句式表现言语的优美多样;通过记叙文表现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因此, 所有的文本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积极推敲, 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美, 从而净化心灵, 得到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分析文本的意义大于教师用多媒体直接展示具体的物象, 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感悟文本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精美得体的言语佳境, 进而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形成具体的、自我的物象, 体悟文本的美感。

3.身心浸润——赏析美

俗话说:“语文是思维的外壳”, 作者常用“有限”的语言传递着“无限”的情绪, 正所谓“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 这就需要师生身心浸润在文本中, 体悟其审美意蕴, 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契合。与此同时, 身心浸润是长期濡染和积淀的过程, 是学生长期润泽在教材习得文化的历程, 个体在精心选择和吸纳优秀文化的过程中, 为审美人格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赏析从某种程度上是学生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 因此师生共同浸润在语文的文本中, 多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从中体会美的意味, 解读和吸收文本思想价值, 达到从语言文字到读懂思想内容的渐变, 与此同时, 师生需汲取文本营养, 提升自我心智能量, 习得与之相伴一生的持久的文化基因和品质力量。

4.内隐外化——表达美

“化”指变化, 旨在说明通过教材形成审美人格的过程是一种开放的动态有机系统, 形成阅读——体悟——赏析——表达的模式, 是使学生享受审美情趣, 涵养审美人格的必要途径。具体而言, 口语交际和习作作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方式, 是学生内化及表达文本的有效方式。例如,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富含情感的语言或通过音乐, 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首诗的方式把文本阅读中涌动的内在情感体验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加以抒发、表达, 在交流中得以补充、丰富及深化。在表达时, 要注重学生表达的条理性, 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 在观照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 提升主动交际的能力。通过实践, 拓宽学生的创造空间, 交流收获和体验, 从而形成表达自觉。可见, 通过内隐外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是涵养学生良好表达习惯的有效方式, 把文本中积累的素材以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是培养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表现, 也是涵养审美人格的行动内涵。

参考文献

[1]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论教育与审美人格的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2.

上一篇:形式主义理论下一篇:碳酸丙烯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