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2024-09-11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精选12篇)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第1篇

科学技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得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不断增强, 国际技术贸易的作用也更加突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人才培养责任, 但在很多高校之中,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出现了弱化现象, 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 必须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进行改革创新, 提高教学水平, 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一、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科学技术的地位得到了上升, 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知识和科技就是价值, 就是财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也为国际技术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际技术贸易领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在立法、体制、管理等方面推动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1]。高校的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 应该为国际技术贸易发展培养具有技术贸易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影响了教学效果, 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视

教师与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要性, 缺乏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视, 使得国际技术贸易课程逐渐弱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其他课程, 忽视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教学, 使得学生对于国际技术贸易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只将其作为选修的一般课程, 上课时缺少认真的态度, 出席率不高[2]。并且国际技术贸易课程与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 在理论教学之中, 一些知识与技术的理论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对其进行理解, 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二) 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更新日新月异, 很多新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概念出现, 对国际技术贸易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缺少可利用的教材, 教材版本较少, 并且教材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缓慢, 无法与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接轨, 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材之中的内容多以理论为主, 缺少对实践的关注, 并且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又没有合适的辅助教材, 使得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困难。

(三) 教师知识能力有限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与国际货物贸易等实物贸易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教师具备本专业的知识之外, 还应该对国际经济法学、管理学、技术转让与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知识进行掌握, 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 也缺少实践经验, 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落后,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很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三、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创新路径

(一) 充分认识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充分认识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要性, 了解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的全新位置, 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 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开设, 目的并不是只在于让学生了解国际技术贸易的基础知识, 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3]。在进行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设置时, 要加大课程比重, 使学生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学习能够充分重视, 提高教学水平。

(二)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现状, 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 使其与实际准确接轨, 与时俱进, 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知识经济时代新衍生的经济技术贸易形式以及相关的新概念和新规则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合理的更新, 使其与时代发展接轨。增加教材中实践教学的内容, 强化案例教学,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教材之中加入国际技术贸易所涉及的核心内容, 即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让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迅速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之中。

(三) 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师在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相关知识运用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与辅助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其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能够在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 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各种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效果, 为国际技术贸易培养复合型的实用人才。

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使得国际技术贸易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国际技术贸易课堂是培养国际技术贸易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在充分了解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提高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视,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俐俐, 贾俐贞.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趋势[J].财金贸易, 2010, 04 (16) :15-16.

[2]徐元.调动学生学习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积极性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1 (07) :18-19.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 第2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校较早建立的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上,实践性的教学较少。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重点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毕业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岗位需要。

由于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未能摆脱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的比较多,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而且我校办学时间不长,教学经费与设备条件的增加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实践训练受到很大影响,

有的本应由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只好成为参观性质观摩学,这导致不少课程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变更实践教学的学时、内容和实训要求的现象较为严重。

2.专业教师实践经验较少,教学方式单一。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专业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教毕业就上讲台,任课教师年轻居多且没有外贸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他们在讲这门课程的外贸实践环节时力不从心。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完成,并且,学生渴望接受领先知识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对知识的学习也就无法上升为志趣。

另外,在实践操作培养方面,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或者说投入并未达到所预想的效果,最后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两方面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所学理论也不能被实际应用。

毕业生由于知识面窄,在进入企业之后可能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从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无法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学生对国贸实务训练重视不够,忽视专业资格证书。

现在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但心理脆弱,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

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很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践课的学习,操作能力较低。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践效果肯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而目前很多学生忽视国际贸易从业资格考试,有些盲目跟风,有些只是考取一些简单的或是与专业无关的证书,没有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性不够强。

二、国际贸易课程改革措施

1.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及广西北部湾的开放,急需既掌握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国际贸易实际操作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对外贸易人才,这对于广西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机遇。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的突出主干课,加强实践课。

根据教育目标定位,根据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内容往往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即使国际贸易理论学得再好,国际贸易实践工作过不了关,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异于“纸上谈兵”,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

改变原来单一的教授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大赛、校内模拟实习到校外实习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堂,提升学习热情。

尤其是开展模拟教学,学生在模拟贸易环境中不但可以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而且也能亲自体验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乐趣。

主要是利用进出口贸易模拟平台,仿真出一套完整的进出口贸易流程,使学生能在操作中熟练地掌握进出口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结汇单据、合同履行、争议处理等,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

3.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在技能实训上一直以来都是个难点,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探索、实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外贸实训教学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也便于外贸企业发现和选择人才,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通过与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的机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广泛地利用各种资源,同时服务地方经济。

4.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目前对于“双师型”专业的教师比较缺乏,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的业务实践经验的问题。

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也是影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

可以考虑引进一些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

其次,鼓励专业教师到外贸部门锻炼,并考取专业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三,学院也应大力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或继续深造,或是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鼓励“双证”学生,搭建职业技能平台。

“双证”是指高等教育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内专业课程基础上,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比如: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以及国际商务师等。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同样体现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上。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性,教师将大量的授课时间花在深入并且全面的进行理论讲解上,说重视理论教学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上课后都成为了“理论专家”,但实际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确实一片空白。(2)单一和枯燥的实践教学项目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出来。教师授课时多使用案例教学,但不论是案例介绍还是评价都是教师完成,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3)过于陈旧的实践教学方法,仍然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前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法还仅限于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这些老套陈旧的方法,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不利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4)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当前很多该课程的教师是刚大学毕业就走上了讲台,缺乏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就不行,而年纪大的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与当前世界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新形势严重脱节,也就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5)实训、实习基地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所建设的单一的校内实训室多停留在模拟阶段,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平台和实操机会。而很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实质性的效果,多停留在签合同、挂牌、挂名等层面,没有形成真正有效且顺利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收获。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营造“高仿真”实践教学环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了让学生体会了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学校应在校内建设“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其中不仅可以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技能训练,还可以包括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这样一来,让学生在一个高度模拟外贸公司经营环境的实训基地中,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全面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

(三)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增加经费投入,拓展和维护与专业岗位群高度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训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建设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协议或者合同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需要依靠良好的合作关系来维系。可以建立高层互访制度、负责人沟通渠道以及校企联谊活动等方式增加与企业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巡视实习基地、与单位负责人座谈等方式听取各方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能讲排场、走形式,不能签个协议或者挂个牌就完事,要有实质性的合作。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学校应改变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保证经费的稳定增长,合理规划和统筹实习经费的使用办法,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实习经费的监督。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实习期间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市场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应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社会同步发展,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思考,窦佳,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1

《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第4篇

一、《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忽视对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性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但长期以来《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 忽视实践环节的演练, 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全面地运作进出口业务的操作, 准确地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由于外贸经营活动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 多数外贸企业不愿接受实习学生, 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所以, 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的掌握停留在孤立的英语词汇和支离破碎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层面上, 大多数毕业生不能在工作之初就能准确而娴熟地做好进出口业务操作, 独立工作能力较差。

2. 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手段落后

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忽视实践教学, 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没能得到有效运用, 导致教学过程抽象、乏味, 生涩难懂, 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难以掌握实际操作, 商务沟通能力弱,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3. 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缺乏对商务语言技能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 考试方式过于简单、单一, 只有书面考试, 没有口语考试, 没有实践能力的考试。由于终结性考核评价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从而影响了考核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二、《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设想, 以期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

1.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增强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它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更偏重实际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针对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英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 一方面, 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理论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 为培养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服务。加强业务操作技能的训练, 以实践来促进学生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另一方面, 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 要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1∶1。加强实践教学可通过以下措施得以实现:

(1) 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训。加强学生业务实践能力的培养, 仿真模拟操作实训是低耗高效的方法之一。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实训是指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里, 教师利用国际贸易教学软件, 通过计算机网络模拟各种国际贸易环境, 使学生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 以英语为工作语言, 完成一笔进出口业务。通过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 学生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 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 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增强感性认识, 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将头脑中的知识点连接成线和网, 熟悉了解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 掌握进出口业务的主要操作技能, 提高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2) 网络贸易实战模拟实训。在学生掌握了进出口业务的主要操作技能之后, 开展网络贸易实战模拟实训。教师在模拟的国际互联网上添加大量与网络实战有关和无关的市场信息, 制造许多贸易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 设置众多的欺诈陷阱, 尽量使模拟的贸易环境接近真实的贸易环境。学生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下, 以外贸公司业务员的身份与国外客户、银行、海关、海运公司、保险公司等使用英语沟通交流、进行业务往来, 搜集与自己交易有关的市场信息、处理意外状况、规避各种贸易欺诈, 独立完成一笔进出口业务。通过网络贸易实战模拟实训,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技能, 而且具备了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通过设定一定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任务型教学, 商务知识、技能作为任务的本身而得以完成 (获得) , 英语被用作解决商务问题 (完成任务) 的工具而习得, 商务知识、技能和英语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因此, 笔者认为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整个任务型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参与、督导教学。任务前准备阶段, 教师引入任务, 启发学生, 提出要求。在此阶段, 教师还应引入与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 学生必须做好任务前的准备和计划, 以利于任务的完成。任务执行阶段, 学生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完成任务。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部认知结构, 锻炼和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在任务完成阶段, 教师对学生完成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 并指出问题所在, 以便学生吸收掌握应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需要用到大量案例、图表、图形、公式推导, 使用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 不仅可以增大信息量, 显示丰富和复杂的信息, 而且使教学内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教学软件可以模拟出各种国际贸易环境, 学生在其中进行进出口业务主要操作技能的演练和网络贸易模拟实战, 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锻炼和提高业务实践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

教师把《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软件系统、习题库、案例库、课堂作业、课堂讨论挂到校园网上, 学生可以自由轻松地浏览、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反复演练进出口业务主要操作技能, 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3.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性评价

课程考核对教学起着检查、管理、导向和促进作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素质。积极进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突出能力考核, 建立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内容上, 不仅考核理论知识, 还应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商务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考核。在方式上, 理论知识的考核可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注重考察学生知识面、点的掌握情况, 开卷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实践能力的考核可采用面试、口试、情景模拟、技能演示、实物操作、完成任务、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同时, 整个考核、评价体系应由过去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过渡。教师可从平时的课堂表现、校内模拟实训各个阶段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果等多个方面评估学生, 增大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 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新的全球贸易形势、新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 都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实用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石家庄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启动基金重点项目“实用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敏.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 .

[2]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9) .

国际贸易课程的改革措施论文 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课程要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路、教材的建设与选择、教学方法、师资建设、课程成绩上盛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为主;实现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有机结合,促进课程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促进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改革。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课程是大多数高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本专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为培养对外物流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及涉外经营、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的。国际贸易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就目前情况看,国际贸易的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教学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更为合理的设置《国际贸易》课程,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便更好的培养适应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物流业的良好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国际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其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最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进出13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1.1实践性强

《国际贸易》涉及到贸易术语的使用,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各环节,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关、报验等等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国际贸易中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即直接指导对外贸易业务的实践工作。

1.2与国际惯例和法律密切相关

课程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国际惯例、法律,如(ucP600)、(INCOTERMS)、《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这些国际惯例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接纳、使用。要精通外贸业务就必须熟悉这些语言精炼的惯例和法律,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要点。

1.3涉外性

国际贸易中都是涉外贸易,做法与内贸不完全相同。因此,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人员应该熟悉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直接指导实践工作的专业课程显得十分重要,洽谈对象均为国外的交易商,在交易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来完成交易。

2、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应以适应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根据这一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思考:

2.1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另外,以往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对外贸业务的总体过程把握不清,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例如对信用证的分析、制作出口海运委托书、制作发票、箱单、汇票等基本结汇单据以及如何准备报关单据、对整个进出口过程的把握、商业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专业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2.2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2.2.1教学改革的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使学生提高岗位职责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国际贸易》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程。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可抓住这一时机,先人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岗位职责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特别是国际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

2.2.2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时,及时引入最新的行业资讯,结合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方说:角色扮演、商务谈判、报价模拟等,让学生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同时加强双语教学,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教学,依托行业和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

2.3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

2.3.1教材的选取与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学任务得以开展的依托。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教学时,要根据各自大专院校的培养目标选取教材,或自编教材。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系统的介绍相关的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情况,教材也应进行相应的更新。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针对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教材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特点尤其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此外,各个高校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自编教材,自编教材要注重对国际物流最新动态的一些修改或者增删。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选取上要注重以现成教材为基点,以自编教材为补充,通过自编教材的不断更新弥补现成教材在一些理论、方法上存在滞后性的缺陷。

2.3.2教学内容

①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依托,但又不局限于原有教材。本专科院校要围绕掌握概念是基础,实际应用为重点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增加,尽量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际运作技能。

②课程设置与安排

由于《国际贸易》是今后《国际物流》教学的基础,因此课程安排上要做到国际贸易在先,在比较全面了解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前下,开展《国际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运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有重点讲解,特别是对于具有很强国际性的有关海运提单、航空运输单、运输合同、国际公约以及贸易单证等以英文形式成文的单证,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并且填制。

3、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具备国际贸易知识的物流管理人才,为学生成功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1课程教学改革

3.1.1完善理论教学方法

课堂上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基础性环节,课程中有关概念性的内容和基础理论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应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上,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中做”。把学到的知识、原理、规则等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国际贸易的实际运作能力。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编写一些生动、典型教学案例,而且最好是一案到底,导趣、导思、导创,将熟悉的对外贸易现象引入课堂,将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真正反映一些问题,对于学生深入领悟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技能,使学生能够并且愿意参与到其中,创设出一种活泼、快乐的课堂氛围。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认识,将复杂的内容清晰化,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探究新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协作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代表交流,完善答案。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了充分的预习,加上集体智慧,学生基本上能案例内容的问题之处,并讲出理由。由学生归纳,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补充和强调。

总之,通过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引起好奇心,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锻炼观察、实战能力。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索者转变。

3.1.2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教学

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实行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教学。我们把课程实践分为认知实践、课内实践、综合模拟实践和校外实践四模块。

①课程认知实践模块

认知实践是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为了迸一步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较感性的认识,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或外贸型生产企业观摩、见习,了解外贸形势,熟悉主要进出口产品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了解从业人员素质、技能、能力要求。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对该行业有所了解。也可请有外经贸实践经验的实业界人士做报告、演讲,介绍外贸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认识。

②课内实践模块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当《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或带领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还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

③综合模拟实践模块

《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的素质。

④校外实习实践模块

对于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型实习基地,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参观型实习基地,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可以利用假期推荐学生到开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活动的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参观型的实习基地。

3.2师资建设

课程讲授效果的好坏,除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有着必然联系外,还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教师队伍结构

国际贸易课程的授课可以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或是物流管理专业中熟悉国际物流的教师中遴选,由于涉及到跨国商品贸易与流动、报关、报检等相关内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外,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国贸教师共同形成物流管理专业完善的教师队伍。

3.2.2教师业务提升

目前教师教授知识内容主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学校安排教师利用一到两学期的时间到相关企业待岗实习,使教师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国际物流活动的具体流程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也可以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假期参加相关培训,不断补充、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2.3专业性人才聘任

由于高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目标的要求,因而可以考虑在校企合作的环节中,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一些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与企业人员面对面接触。这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为符合社会需求。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了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开展的力度上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当然,师资队伍建设也不仅限于此,各高校还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映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课程综合成绩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本课程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知识点(50%)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来考核;基本技能点(50%)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分析来考核。同时也可以辅助市场调研、模拟操作(电子模拟、现场模拟)、企业见习等考核方式以一定比例给予分值,考虑比例,进行考评的主体不仅仅包括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的形式包括企业、家长、学生、专家评分等。

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贸易课程要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在设定教学目标、教材的建设与选择、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上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为主;实现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活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第6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60-02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门研究如何操作国际间商品贸易的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加强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性训练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当前的实务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实务操作上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用于实践的硬件设施薄弱,例如没有专门实践训练的工具和场地,学生的校内实践训练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手工制单水平上,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如在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的就业机会。

1.2 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很多老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教学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抽象性的讲述,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老师“讲贸易实务”、学生‘“听贸易实务”的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操作程度较低,结果会出现遇到具体操作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更不知从何处下手。国际贸易其实是一种规范性、风险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经济活动,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的各种规则、标准以及实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流程。

1.3 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留校或者从学校直接分配过来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很空洞。甚至有些老师讲了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却没有见过合同、汇票、信用证、发票、提单等单证,根本没有去亲身体验过外贸业务环境,也没有参与过实际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非常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往往轻视实践,对知识的实用性强调不够,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单独完成业务。

1.4 全中文的教学方式落后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外性和国际性的特征非常明显,外贸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英语是世界上公认的商业语言,是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基本工具,在实务履行过过程中,各种版本的贸易惯例、往来的函电、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开立和修改、各种单据的缮制等,几乎所有的业务处理都要用英文来完成,所以外语水平低,就很难从事外贸业务。如果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继续中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与实践很难有效结合,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实战操作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出符合贸易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5考核考试方法陈旧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的方式主要采用以一张考试卷子的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卷面成绩的高低很难体现出学生实践技能的水平,也就很难测出学生实际掌握内容的高低。而且这种考试方式,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实务课程,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

2 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

只有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较强实务处理能力的学生。因此,建立一支既有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一线业务经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在一些外贸企业做兼职,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就能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能够将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业务有效地相结合。由于教师具备做业务的亲身体会,在授课过程中,内容就会显得真实而不空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积极邀请与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如外贸公司、外运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海关、商检部门等。或者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例如如何用信用证来结算货款,可以请来自业务一线的专家来讲授。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极大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学习到较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能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2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师生双向沟通,在本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国际贸易惯例及规则、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这些内容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实物、一个图示等比较具体的现象作为导言,引出所要讲的实务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使学生了解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熟悉每个环节的知识和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贸易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贸易发展状况、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当代从事外贸业务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等,还应多聘请企业领导和优秀的青年员工作报告,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3 加强学生参与实践训练

主要从组建模拟实验室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两方面加强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理论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要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这样才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突出应用性,建立一个完整的实务流程,从商务谈判开始,然后是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最后是索赔和理赔。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包括不同环节(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英语函电的写作、合同的缮制、商品价格的核算、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各种单据的制作与审核等主要业务的板块。让学生同时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通过模拟操作,独立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建立起一个完整逼真的体验和认识,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实践方面,建立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也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外贸代理公司等单位积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训练。除此之外,高校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学校参与教学培训,帮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基地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除定期派遣学生去实习基地之外,教师也要定期去企业参加培训和,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4 实施中英文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国际性和涉外性的特征,而且有很多内容都是用英文表示,所以有必要把英文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出“专业精、英语精”的现代化国际经贸人才。中英文两种不同语言虽然存在差异,但在语言系统和语言文化还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两种语言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通过两种语言的融合,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应将专门贸易术语及一些关键性的交易条款用英文板书突出其重要性。如果学生的英文水平较高,内容要多用英文讲授,师生之间多用英文互动;如果英文水平不高,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授,较难的内容用中文讲授。

2.5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最终成绩考试方式不能测试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必须将卷面考试成绩与平时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结合起来。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考试中应加大实践操作的考试力度和比重,比如在试卷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拟订合同、填写信用证、运输单据和金融单据等。改变了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能够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3 结论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与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相适应的。为了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实际外贸业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多个层面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极改进原有不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 李春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整体方案的探讨[J].甘肃科技 , 2008(12).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第7篇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中国入世已进入了“后过渡期”, 所面临的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要积极探索融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与创业素质训练于一体的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而且要把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学生系统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和政策动态、国际金融理论前沿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进程, 从而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论证那些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甚至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国际金融事件;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安排一定的国际金融实践环节, 增强学生的金融经济意识和操作能力, 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规则、政策。为此, 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要随着经济形势和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1、夯实理论基础

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 内容上既有宏观理论, 又有微观实务。理论的讲授和介绍是每一门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国际金融学也不例外。应当主要围绕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资金流动问题, 重点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储备管理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从而揭示一国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活动的规律。在对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介绍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 使得国际金融理论能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2、加大外汇交易实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的比重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 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今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必须理论与技能并重, 使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 加强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生在企业涉外经营中国际金融实务和技巧方面的训练, 特别是在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国际资本运营、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强化指导, 使国际金融的教学更好地与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等提供业务上的指导。

3、根据形势变化, 及时补充新知识

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科书的更新速度已很难跟上这些前沿问题演进的速度。需要我们专业教师密切关注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及时补充新的理论和知识, 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美国次贷危机已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危机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修正, 新的案例要添加至教学内容之中。而且这场危机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教学中要吸取此次经济危机的教训, 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紧密性, 客观地分析评价那些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工具。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 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兴趣不浓厚, 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途径, 应重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如:课程讲义全部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 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 供学生登录学习;鼓励学生登录国内外商业银行网站或财经网站, 查阅相关信息。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可以运用“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技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法

所谓“四位一体”方法主要是针对国际金融理论的教学规范, 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教学具体阐述“四位一体”法的四个方面。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假定条件或约束条件, 向学生阐明一价定律和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 因此该理论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理论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根据一价定律推导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数学表达式。三是分析理论所隐含的政策含义和启示, 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与该国通货膨胀率和物价的变动有关, 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购买力平价的汇率确定了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 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乃是以此均衡汇率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的, 因此, 以购买力平价汇率为尺度去与现行实际汇率进行比较, 便可发现后者偏离正常均衡汇率的程度, 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四是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 通过对案例“巨无霸”指数的分析, 进一步说明各国货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偏离的原因, 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的认识, 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运用该理论分析现实的汇率问题。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 教师充当导演角色, 通过有效控制讨论过程, 提示思考线索, 提供分析方法;学生充当思考者、决策者的角色, 在教师的引导下, 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 做出决策。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 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 可加入2006—2007年美元贬值的原因分析;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 可加入中海油博弈海外市场和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而在讲解“外汇风险”时, 可加入汉莎航空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实例;在讲解“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时, 可加入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好的国际金融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等特征, 案例内容应包括题目、背景材料、具体内容、适当的提示分析、相关的思考题等方面。

3、课堂讨论法

除了案例分析外, 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 选择适当的讨论选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关键。首先, 选题应能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即应涉及国际收支、国际储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制度等基本理论内容。其次, 讨论的选题要紧扣现实, 将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有机引入课堂, 保持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学以致用。例如, 在学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国际储备后, 就可以讨论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特点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手段, 并就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的管理及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 选题要面广、点多, 能分割为多个部分, 以便于学生划分相应的专门学习小组, 集中针对所分配的选题进行准备达到全面参与讨论的良好效果。

4、模拟和实践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及国际结算模拟等金融交易, 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 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国际金融业务的实战氛围, 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 能够很快适应环境, 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此外, 有条件的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其形式可多元化, 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 了解当今金融环境和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三、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突出实践性的企业管理的教育而言, 哈佛商学院无疑是全世界的典范, 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也应借鉴哈佛商学院的成功经验, 优化考核方式, 使学生通过考试能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 在学业考核上应改变过去书面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 不仅依据试卷和论文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 而且通过课堂参与度来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业, 促使学生非常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发言, 以保证学生能力培养过程的扎实性, 严防学习上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 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 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所得成绩直接挂钩, 以充分体现出按时上课对于高等教育的严肃性, 同时也是对学生时间观念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再次, 对学业成绩实行强行分级的制度, 按一定比例将学生成绩划为优良中差, 一方面给学生以压力, 激励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间接地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成绩考核, 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 将教学工作搞得更加细化。这样, 避免一次考核定论的作法, 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能体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我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层出不穷,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授课教师, 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 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与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不断创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国际金融》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从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 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参考文献

[1]李金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 (6) .

[2]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1) .

[3]王伟: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12) .

[4]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 (2) .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第8篇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其他经管类和外语类等专业的重要选修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两部分,具体涉及到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对经济产生的贸易利得,比较成本、要素禀赋和幼稚工业保护等理论,关税、非关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政策。该学科主要揭示国际贸易的特点与运动规律,为一国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贸易行为提供指导。国际贸易学科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国际贸易课程也是以经济学为基础,在教学中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但从研究领域和结构来看,该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对社会的宏观政策把握要求较高。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先修课程要有较好的把握。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和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如美国提出的TPP战略; 中国近4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来源、风险和减持等; 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各国领导人的外交行为等热点问题都可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来解答。所以,国际贸易教学不能脱离实际。

关于国际贸易的教材在市面上有很多种,名为《国际贸易》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基本内容大致相同。这些教材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内容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国际贸易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世界政治经济的最新动态,将理论知识与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等结合起来。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外贸真实案例,体验外贸操作的真实环境,了解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一、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符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国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用来指导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典型事件,案例教学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从而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向多角度和多层面的能力训练,更有利于实现国贸课程的教学目标。

( 二)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实践能力,即实务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国贸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很多,包括入学时的认识实习、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后的社会调查、掌握多门专业课精髓后的课程实习、为进入社会作准备的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采用的方式主要有: 到外贸公司或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观摩学习、在校内机房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多渠道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以实习生身份到校外毕业实习等。这些实习多数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但对于重大国际经贸事件的理论分析能力帮助不大。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借助于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生动的实例,每个学生可以扮演“美联储”“中国央行”“美国商务部”“欧盟成员国”“WTO”等不同角色,并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比如,在讲到外汇倾销时,学生可以分别扮演中欧两家公司的业务代表进行价格谈判,讨论在欧元贬值的情况下国内公司在多大幅度内进行价格调整仍可比贬值前获取更多利润的问题; 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外汇倾销实现外贸增值的条件。

( 三) 案例教学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超的能力,但知识可以转化成能力,案例教学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媒介。国贸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等。学生已经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贸人员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企业招聘时之所以要求应聘者有一定工作经验,就是因为企业不愿意再投入时间把应聘者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他们希望从应聘者那里直接受益。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四) 案例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学生评价方式

目前高校在评价学生学业时,基本上单一依赖最终考试成绩,为改善这种状况,课堂考勤、课程论文、平时作业和小测试都被用来作为评价内容的一部分,但这些始终没有摆脱传统评价的范围,无法切实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只是将传统评价方法换了一下包装,而案例教学可以突破这一点。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教师可以较多地了解到学生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如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能力和理解速度、案例辩论的技巧、发言时间和次数、总结分析能力等多因素来确定分数。这就要求学生事先认真阅读案例,搜集相关资料。例如,讲到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对外贸易依存度时,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先搜集中国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依存度数据,总结出变化规律并找到规律产生的原因,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高的原因和利弊进行分析。

二、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 一) 建立案例库

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库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国际贸易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形式多样,内容涉及面广,教师要重视平时的收集和整理,才能不断地补充案例库的内容。一般来说,选择的案例应符合四个基本要求: 一是要具有代表性。教学案例应能反映事物的共同特性,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要具有真实性。案例要源于生活,而不是脱离实践杜撰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三是要具有相关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而不能不着边际,使学生听后不知所云。四是要具有时效性,五年前的数据就不如最新数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基本概念的时候,可以把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贸易结构等上年数据列举出来,应比教材上十年前的数据更吸引学生。十年时间,一个国家的经济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学生也可以从历史数据中探究规律,但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现在服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案例的获得有多种渠道,有些案例比较容易获得,如从出版的案例集和教材中就可以获取; 有些案例则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通过整理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而获得; 还可以将不同案例创设成一个新的案例。

( 二) 案例教学设计

进行案例教学前,任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对每一个案例做好详细的计划和内容安排,主要包括案例的展示方法和展示时间,决定使用多媒体课件还是纸质版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把案例的不同部分在恰当的时间点分段展示,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案例; 案例介绍、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的时间要合理分配,控制好课堂的节奏; 事先拟定好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因为其状态和观点会对后面发言的学生影响很大。根据教师对学生平时的了解,可选择理论知识较扎实、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第一位发言人。此外,教师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提前想好应对之策。

( 三) 案例分析和总结

案例有多种类型,如引导型案例、辩论型案例、角色扮演型案例等。根据案例类型的不同,案例分析的要求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中,学生作出总结就是一个分析讨论的过程,扮演结束后也可以组织学生再进行补充。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局限性,分析可能不到位,需要教师来适当补充和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来进行全程总结,此时教师要适时地指出案例中的知识点,以及案例讨论的正确思路,对学生的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价,指出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还要对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

三、国际贸易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一) 选择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佛大学之所以首创并成功推行了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因为哈佛大学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的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讲授案例。一个好的承担案例教学的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将一些真实细致的感受和体会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爆发出全部的热情并且感染到每个学生。另外,要合理控制好课堂的节奏,既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言,保持课堂有序而不混乱。教师应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二)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是主要角色,可以说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理论上,开放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因为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的探索者,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学生从小就培养了听话、课堂上不讲话、有问题不提问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案例教学的困难。为了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足够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如果能实现角色转换,以参与者的身份考虑问题,烘托一下课堂气氛,将更加有利于案例教学的进行。

( 三) 课前进行周密计划

国际贸易案例往往跨度较大,涉及面较广,使得教师对案例讨论的过程难以把握。常出现的状况有: 学生发言不积极,出现冷场,教师只能自己圆场; 个别学生夸夸其谈,内容枯燥无味,其他学生只充当旁听者,没有参与讨论; 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观点,脱离主题漫无目的地谈论。原因在于,学生长期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突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学生开始觉得新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缺乏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储备,以致不知该如何参与。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 四) 案例教学要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

我们提倡案例教学,但同时也反对“案例至上”,因为并不是所有课程和教学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有些基础理论很难与客观事物简单地对号入座,这种教学内容就不适合案例教学。例如,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要素禀赋论、里昂惕夫之谜等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就事论事地举例、讲案例故事等方法,但不适合案例教学。实用理论和政策等教学内容比较适合案例教学,如技术周期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关税措施、关税同盟理论等。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耗时的教学方法,一个典型案例的讲解至少需要一个学时,而国际贸易课程的总学时一般在32—56 学时之间,所以不能处处讲案例,选取的案例必须符合课程教学的要求并视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要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

摘要: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国际贸易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基础课,目前高校国际贸易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案例教学是国际贸易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案例库的建设、案例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总结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教师能力的培养、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及处理好案例教学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等方面。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第9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贸易理论同为国际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都是对外贸易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是, 与国际贸易理论不同, 国际贸易实务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要求学生能够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成为能够从事涉外贸易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具备综合性和务实性的特点。

(一) 课堂教学应注重务实性

国际贸易实务领域中的专家, 既不是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 也不是讲台上的老师, 而是从事涉外贸易多年的业务员。当学生毕业后, 进行国际商务相关岗位面试的时候, 考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常识, 而不是理论。国际贸易领域的相关资格考试, 几乎都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 如货代、报关员、报检员、物流师等等。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务实性, 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最全面、最务实的国际贸易理念和外贸行业具体操作方法。

(二) 教学内容应注重综合性

涉外贸易的单证、票据大都使用英文填写, 与贸易伙伴之间也多数通过英语进行沟通, 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 尤其是专业词汇的掌握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真正做到与实际接轨, 与工作岗位要求接轨。

(三) 教学方法应注重多样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仍然以“教师讲、学生练”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强, 遇到问题首先想的是“问老师”, 而不是“问自己”。这种依赖性非常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未来的工作中也无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要求, 与实践脱节

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 加快了信息的更新速度, 国际贸易业务要求不断更新。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往往无法紧跟国际贸易实务业务发展的要求, 与实践脱节。当学生经过三年学习毕业后, 无法直接参与国际贸易工作, 必须经过企业再培训, 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使得企业更倾向于聘请有过相关经验的“成手”而非应届毕业生, 造成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二) 教学方法与实践脱轨

目前, 我国院校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采用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学生记笔记、课上案例分析、课下通过习题巩固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学期末的考核仍然以试卷考核为主, 注重理论考核, 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也无法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到实践知识, 同时单一的考核模式也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课程考核。

(三) 教材知识更新速度慢于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的更新速度

随着国际贸易实务业务的不断发展, 其相关的很多规则和国际惯例都在不断修订和更新, 并且修订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而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 学生无法通过教材学到最新的业务知识, 不利于学生就业。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

(一)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紧跟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 在坚持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规范的知识结构不变的同时, 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精神, 及时地、积极地反映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中的最新业务操作方法和最新的发展动向。鼓励教师根据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发展自行编写教材、开发课件, 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最新的知识。

(二) 教学方法要结合实际、丰富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将书本上的条例、规章具体化、细节化。第一、可以使用教学效果突出的多媒体教学代替单纯的讲授。第二、使用制作精美、图像清晰、图文并茂, 教学内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幻灯片代替单一、平面、枯燥的板书, 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可以与其他高职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利用模拟实验平台形成联网互动,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接触最新的外贸业务操作, 并且不用离开学校就可以参与外贸工作的全部操作过程,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不足。同时这种校企联网合作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积累实战工作经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密切的联网合作能够使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国际贸易实践发展同步, 保证实训软件内容不断更新。

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建议

(一) 慎重选择教材

教材选择要注重实用性。在选择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教材时, 首先应当考虑教材的实用性、实时性和创新性。在选择教材时应先做好教材调查, 最好能够聘请一些从事外贸工作, 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士来对教材选择进行指导, 尽量选择案例丰富、新颖、实用的教材, 同时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教材。

在实训教材的选择上则应注意选择那些外贸单据完整详尽的教材,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国际贸易单据的缮制和使用。最好能够根据实训软件和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编写校本教材, 一方面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实时的更新。

(二) 注重师资力量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同时也必须拥有丰富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这样才能够对实践教学进行指导。为实现这一目的, 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一方面学院可以聘请具有多年外贸从业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学院应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到外贸企业实习和进修, 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 引入情景模拟式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部分, 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 也是检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最直接的方法。

实践教学模拟软件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手段, 但是学院现有教学软件还停留在单纯的电子单据填写阶段, 只是将原本的纸质单据变换为电子单据。这样的软件平台只能单一地训练学生缮制单据的能力, 但缺乏对单据流转的训练。学院可以引进更先进的具备单据流转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或是对原有平台进行升级改造, 从而使学生走出简单的机械练习, 而能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实际情景模拟练习。

但是, 模拟软件只能尽量的对真实外贸操作过程进行模拟, 而无法模拟真实的外贸情景和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因此, 让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就极为重要了。

总而言之, 信息化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庞大工程, 除上述提到的几个需要思考的方面外, 我们还需要从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联网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相关学科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最后将教学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进行整合, 以实现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冯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当代经济, 2009 (19) .

[2]薛岱, 何志华.浅谈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3]石碧涛.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改革调查报告[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1 (4) .

[4]王伟, 郑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第10篇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 其必要的先修课程为国际经济学、后续课程有世界经济概论等。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 (地区) 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速度。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出版时间距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 但是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确实瞬息万变的, 其动态性特征直接导致多数的教材内容出现陈旧和过时等现象。学生学习陈旧的教材内容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根本无法将之用于实践。因此, 教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师只有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二)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 但是我国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机会, 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 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

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它的相应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有趣的。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 且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 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想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四) 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目前, 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主要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任课, 这些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学相关领域, 而地理学相关领域并非其专长。同时, 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增加了这部分老师所承担的压力, 进而影响到学科教学质量。因此, 师资力量成为了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培育, 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将课程的精髓提炼出来, 培养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 选择新颖适用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良莠不齐, 这就要求教师在甄别和选择过程中慎之又慎, 坚决摒弃那些内容陈旧和过时的教材, 选择适合授课对象适用的、紧跟国际贸易最新形势的教材。当然, 再新颖的教材也难免会出现部分滞后的内容, 这就要依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料对这部分滞后内容进行更新或替换。教师切忌照本宣科, 要运用多种渠道更新和充实授课内容, 如互联网、著作、学术期刊等都可能为教师提供有用的教学素材。

(二)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那些没有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学时中安排实践学时的高校应该为该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 同时各高校应该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以及为师生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践设施, 例如需要配备实验机房和实践教学软件。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与外贸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的合作, 例如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交流、参观或实习。

(三) 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单调的教学方式, 通过理论讲授、地图展示、案例解析、小组任务、师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充实课程教学。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师生间的共同协作必然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四) 注重增强师资力量。

针对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师资力量在水平和数量上有待增强的问题, 应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解决:一方面, 应注重对校内任课教师的培训, 这些培训应该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又有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训, 其中, 还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可以选派教师到国际商事组织和机构中去学习和锻炼;另外一方面, 还可以通过从校外国际经贸相关企业、组织、机构中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 这些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以给学生实践性指导。

四、结论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针对上述学科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如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地图法和系统分析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应注重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各高校应加强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如增加实践学时和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各高校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 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 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质量, 为各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 熟知世界经贸地理格局的外贸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 我国各高校应重视对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参考文献

[1]蒋江林.探析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自主-合作教改模式[J].才智, 2013 (04) :64.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分类号】F740-4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经贸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但是实际上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使之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本文全面分析了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实际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1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顺应了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经贸人才。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1.1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当前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都是在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他们具有高学历,并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从事外贸工作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当前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教师单纯地依照课本进行讲解,学生只会依靠机械性记笔记或者死记硬背一些复杂贸易条款,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模拟操作,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1.3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

当前高职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致使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无法掌握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培养出来的经贸人才实用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社会对经贸人才的实际需要。

1.4评价方式落后

当前对高职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成绩的评价主要是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高职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平时的卷面理论考试,而要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改革当前高职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利因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1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高素质经贸人才的培养离不得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要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其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多种手段并举,一是要积极聘请外贸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通过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业务素质;二是要积极选派優秀的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践训练,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想切实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经贸人才,就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由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较强的涉外性,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方法上要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外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此外,高职经济与贸易专业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操作性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2.3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必备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突出实践操作,不断加强实训训练。对学生的实训要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校内实训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建立设备齐全、环节完备的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熟练各种操作流程,提高实践能力;校外实训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要与外企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把所学理论与具体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条件。

2.4改变考核模式,培养合格人才

传统的考核模式不利于合格经贸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改变考核模式。首先在考察内容上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考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实践应用性的内容;其次在考评方式上,要建立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此外,在考查中要注重平时表现和实践操作,以理论考核为辅,以实践考核为主,加大平时表现和实践操作在总评中的比重,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经贸人才。

总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当前高职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现状,需要根据实际对高职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合格的经贸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子,崔战利.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人”培养模式研究[J].正德学院学报,2012,12(2).

【2】张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2,9(3).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第1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国际贸易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Work ProcessBas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 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的Felix Rauner教授及其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该方法作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之一, 深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界推崇, 是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笔者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仍超过2万亿美元, 稳居世界第3位, 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1位。但是, 一方面当今外贸企业“千金难求一才”;另一方面, 高校国际贸易相关专业毕业生却难以就业。这说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存在问题。需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 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它主要介绍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 兼具实践性与综合性。在国际贸易实务中, 国际惯例和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规定时时都在发展创新。如果不能将这些新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就无法提高学生日后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新规则的敏锐性也会大受影响。国际贸易实务又是一项个别性很强的工作流程, 每一国际贸易业务都有鲜明的独特性, 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 一切都将根据个案情况的不同而处在变化之中。国际贸易交易数额巨大, 一旦流程中稍有差错就会带来巨额损失。这就决定了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必须因课施变, 注重在个别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在国外经济和贸易类课程教学中早已普遍开展。将这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引入到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课堂教学中, 必能促进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看,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是学生了解现实问题的重要媒介, 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以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与外贸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以培养国际贸易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和核心, 以真实的实际业务工作为重心, 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业务操作服务过程中完成教学。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 对外贸单证员和外贸业务员等专门工作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 针对实践外贸工作中的各项业务流程而设计。课程设计思路以外贸业务员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外贸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主线, 将教学内容分成九大项目, 设计每一工作环节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要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具体设计如下: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如在合同条款的内容安排上, 改变传统的空洞的介绍, 结合某一票具体外贸业务在出口备货阶段, 重点分析商品知识、主要目标国的市场环境与禁忌、外文翻译专用术语与商品标准要求等。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践, 使学生对外贸业务合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同时利用教学中的顶岗实践环节深入企业工厂进行进一步的调研, 并根据企业产品与国际市场背景及经营要求, 为企业开展市场分析、寻找买家等协助企业处理国际贸易活动的相关事宜。

三、基于“项目任务”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导为辅”。通过情景显现、任务驱动、项目教学、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提倡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国际贸易形势的分析技巧。在教学活动安排上, 由学生自主完成分角色业务实训, 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 而教师的作用则转变为引导、监控 (激励、答疑、纠错) 和评估学生。例如, 在“交易磋商模块”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简单讲解操作要领并进行示范后, 由学生带着企业的真实产品资料上网查找客户需求信息, 并发送询盘, 进入磋商阶段。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全真环境下完成真实业务的过程。又如, 在“制单结汇”阶段, 由同学扮演出口商的角色, 根据信用证的要求完成全套结汇单据的制作。教师的身份则演变为银行审单人员, 在学校新引进的模拟软件操作系统下, 对于出现“单证不相符”的业务予以拒付。这种分角色的业务训练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并不意味完全抛弃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 积极引进案例分析、热点观察和互动讨论等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还聘请资深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和金融系统相关部门的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 以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其综合素质及实务操作能力。

在实训教学中, 可采用分组实践法, 即每组成员合作设计一票外贸业务全部流程, 并分别扮演流程中的不同角色, 同时根据自身角色来承担相应的任务。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0) .

[2]吴必尊.广州市交运学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调研报告[J].广州教研, 2008, (12) .

上一篇:药性研究下一篇:ATM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