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范文

2024-06-18

衣食住行范文(精选8篇)

衣食住行 第1篇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 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 不同文化、不同族裔、 不同语言共存的多元文化结构已是当今普遍现象。 然而, 由于地域的差异、阻隔以及交流上的障碍, 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俗传统, 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标准, 这些常常使得跨文化的交流变得复杂、困难。 人们习惯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去衡量他民族的交际行为, 这种经由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主观性, 往往会造成个人的偏见。 因此, 在沟通中常常遇到各种文化障碍, 难以实现相互的理解。 而要改变这一现状,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异域文化, 开展两者间的和平对话, 以理解与包容的心态对待对方, 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理解基础上的沟通, 从而共建一个和谐的跨文化交际环境。 而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行为模式的对比分析, 可以清楚地了解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对中西方人们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进而亦可以解读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各种障碍, 以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文化的建构

在人们沟通过程中, 符号语言或行为常常被用于反映交际者内在的动机, 但如何表达则取决于人们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体系[1]。 而价值体系则是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世界上各个民族所处地域的不同以及习俗宗教的差异使得文化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Hofstede (1983) 在其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tions一书中就提出了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理论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维度论说[2]。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这一维度里, 各民族都可找到自己不同的价值观特点。这一研究方法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一) 中国集体主义文化观的建构

就集体主义而言, 东方特别是亚洲地区较为典型, 而其中中国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几千年的儒家伦理文化对中国人稳定的群体意识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所要求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贫富贵贱使得整个社会等级制度根深蒂固, 使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一种意识:群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体利益。人们也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守一定的礼节和仪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服从群体的要求。 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给群体文化中的每个成员打下了无形的烙印。 因此, 集体主义文化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让人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更加关注人际关系的维系和和谐, 认为只有有了集体才会保障个体存在的安全; 只有融入了集体个体的利益才能有保障。 这也就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渐变成不知不觉的习惯, 无论是在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 集体主义发展成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 西方个体主义文化观的建构

相对集体主义而言的另一极端是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是西方文化发展到近代的产物。十六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为个体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本主义、人权主义思想在西方得以确立和深入人心, 之后美利坚的形成更是将此发挥到极致。 这种文化认为个体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 人必须为自己个体利益而奋斗, 为自己奋斗才能为他人和社会奋斗, 有个体才会有社会整体, 个体高于社会整体。这种文化观强调了自然权利、 平等和自由的思想。 这也正如美国《独立宣言》中写到的:所有的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也正是这种价值观让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个体的一切利益和行为, 张扬个性, 尊重个体也就成了西方社会的流行价值观。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仅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也使得中西方在衣、食、住、行等各层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了解了价值取向的成因才能更好地理解人们在日常中的不同行为举止, 价值判断标准, 才能能去包容不同于自己的异文化, 成功地实现跨文化的交际。

三、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文化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分析

不同价值观的取向决定了人们不同的沟通方式和生活模式, 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层面无不彰显着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文化差异[3]。 从这些层面的对比中可清晰地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沟通中的问题, 从而进一步促进相互间的认识与理解, 构建和谐化的国际环境。

( 一) 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 “ 天人合一” 的宽衣博带对西方服饰“人体之美”的个性张扬

中国人的“群体”“整体”意识随处可见。服饰是衣、食、住、行中最能直观体现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服饰最初的功能是为了防寒保暖、遮蔽身体。 但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 它也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政治、经济、心理、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4]。 在中国服饰文化中常常可以体会“群体”“合一”的概念。 中国传统服饰追求写意, 重在表现人的 “气质”“神韵”, 以宽衣博带体现 “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 力求社会伦理规范与个性心理欲求交融统一, 服装的社会功能也因此被无限放大, 个人审美则被逐渐摈弃。 中国服饰要求呈现色彩的和谐, 款式的整体呼应。 服饰文化的色彩以等级标志为主体, 青蓝, 赤红, 黄, 白, 黑乃尊贵之色, 与五行相对应, 构成五方正色的图式, 被用来别上下, 名贵贱, 成为等级差别的象征。 而其宽体式造型上的领襟, 滚边则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与统一, 其集体主义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其中。

然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 对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崇也使得服饰文化更有别于东方文化。 在这里人们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世界的主人, 以自我为中心, 张扬个性。 立体紧身的服饰强调、夸张的人体之美, 个性突出对胸、腰、臀等形体的显露, 充分体现个体中心论, 显示了写实的服饰风格。

因此, 从服饰中不难看出, 中国“天人合一”的宽衣博带写意服饰观正体现了集体主义“合”的思想, 而西方体型显露裹身窄衣的服饰写意风格也印证了个体主义文化的特性。

(二) 饮食文化: 中餐 “ 合” ( 集体) 对西餐“分” (个体)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不仅体现在服饰上, 就是在饮食文化中,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文化不仅在服饰上体现了“合”的理念, 在饮食文化中也讲究“全”的思想。 集体主义无不深入人心。 从菜的名称, 就餐座次的安排, 美食的享用方式到餐后的付账处处都体现着集体主义观念, 突显一个“合”或“全”字。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都是共享的方式, 而且聚餐是人们寻求集体温暖和归属感的日常社交行为。 单从菜名“全家福”“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我们就不难看出这种群体意识的存在。 其次, 在就餐座位的安排上, 更是突出了群体与等级的概念。 中国人常用的餐桌是圆形的, 这使得就餐的人很容易向中心凝聚并有归属某个集体的感觉, 并且在座次上也是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 群体的结构非常稳固。用餐时更是讲究通力合作, 共享美味佳肴, 绝不吃独食, 甚至吃完付账时也不忘对这个集体的忠心, 个个争先恐后地去付账。 正是因为这种聚餐方式, 一个又一个群体才得以建立巩固, 个体才得以生存[5]。

然而在西方饮食中, 虽同是聚会聚餐, 却另有一番感受, 完全不同与这种群体行为。 首先, 西餐文化中所使用的餐桌是长方形的, 这种几何图形很难给人有向心凝聚的吸引力。 就餐座位的安排也不重长幼之序, 更无男女有别, 即使在这种聚会中他们也要体现人人平等的精神, 张扬个性。 进餐时更是冷冷清清, 个人端上一盘“自扫门前雪”。 吃完之后在中国人看来也更显尴尬, 他们各付其账, 恐有占他人便宜和被占之嫌。 可即便这样你清我楚, 大家也还相处泰然。 充分保障个体的独立性。

从以上不难看出,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即使是在普通的日常饮食上在中西方也完全有别。

(三) 居住文化:中式的 “天人合一”房包院 (群体) 对西式的“独立宏伟”院包房 (个体)

在中国, 传统的集体主义使人们时时刻刻都需维护与捍卫。 本着个人服从集体, 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就连我们用以遮风避雨的房屋也印上了“群体” “合一”的色彩[6]。 中国传统思想的“儒、释、道”精髓也渗透到了中国建筑的设计理念中。 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 中国建筑大多都为庭院式或花园式的。所有窗子皆向院内, 外面则全封闭形成一个整体,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无论是北京皇宫的紫禁城, 普通百姓的四合院还是福建民众的圆形围屋, 处处让人感觉集体是个体存在的基础, 整个建筑显得沉稳, 柔顺, 含蓄, 形成一个合体, 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西方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建筑常常给人傲然屹立, 与自然对立的感觉。 住宅居中, 所有窗子向四面开放的“院包房”尽显个性的张扬与宏伟壮观, 更能加强个性的力量之势, 与中国的房包院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建筑的“集体”性与西方的“个体”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四) 出行文化: 中式出行重人际网络维系与构建对西式出行求个体体验与享受

在衣、食、住、行中过去最为人忽略的算是出行了。传统不发达的经济自然使得人们还无暇顾及这一层面。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现在人们对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中西方就此方面的认识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其对出行的认识也依然受制于其固有的文化价值观。 出外旅行时, 人们所要面临的是去适应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异地文化环境。在中国向来视“家庭”“集体”为生存之本的人们会突感不适, 尤为安全性感到不安。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 此处的父母和朋友实指个体所期依赖的某个群体。 外出行游一时脱离了原有群体, 致使中国人在出行中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更重视“集体主义”的各种规范, 并积极发现能融入其中的新的集体。人们通常认为游玩并不重要, 关键是和什么样的团体一起出行。 一方面是体验出行的快乐, 而更大程度上是在随行中结交好友, 建立巩固群体基础。 而西方人在出行时, 要么旨在完成所负重任, 要么完全融自身到行程的体验之中去。与谁交往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个体在体验中得到了极大的生活享受, 个体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一切以个体的经历感受为主, 与中国人的出行相比似乎更简单明了。个体主义精神再一次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的过程。 但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价值体系, 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起着制约的作用。由此所产生的误解与冲突常常影响了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 因此, 通过对人们衣、食、住、行中所反映出的不同生活模式的了解, 分析其认识的差异可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人们了解相互交际中所产生的文化冲击现象, 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 创造出一个更宽容、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的国际对话平台, 丰富地球文化, 创造和谐的全球生活。

摘要:当历史的潮流簇拥着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地球文明时, 人们各自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断地发生着激烈地碰撞。概括地说东方文化主要反映为集体主义, 尤以中国文化为典型, 西方文化则体现为个体主义。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但通过对比分析这两者之间在衣、食、住、行中所体现出的不同价值观, 人们可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使这个世界更具包容性, 从而创造出更和谐的全球生活。

关键词:衣食住行,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观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3) .

[2]Hofstede, G.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tions[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983:46-74.

[3]杜学曾.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衣冠古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5]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123.

衣食住行 第2篇

衣,都具有挺刮不皱,伸缩自如,干爽抗湿的特点。而且,它还有许多特殊功能,比如和异常凶猛的动物合影留念,它就会为你隐形,而使动物察觉不到你。但是,红外线镜头却可以把你分辨出来。

食,虽然和现在的食物没什么两样,但却比现在的营养要多好几倍,含有各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和人工所需的微量元素。由于克隆技术的应用,肉是吃不完的,蔬菜也都是绿色食品,既营养,又卫生。

住,是现在最值得注意的。一切事物都交给家庭机器人,人们用不着担心停水、停电、停煤气。在厨房按一下按纽,就会变出一桌子丰盛大餐,在卧室按一下按纽,就会从墙里跳出一张床。电视机特别先进,只需添加一个键盘,就能与世界各地正在看电视的人交谈,能设定自动开机、关机;如果某个频道不想让别人看,还可以用密码把它封起来。而且电视机靠着的墙很大,因为电视屏幕可以任意收缩。

行,二十年以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汽车。只要从口袋里掏出遥控器一按,玩具汽车就会变成真车大小了。用后,只要再按一下按纽,汽车就会原来的样子。你也可以租一辆飞船,它会把你带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衣食住行解“秋乏” 第3篇

刚度过了炎热的夏天,许多人盼望已久的秋高气爽终于露了个头,还没来得及享受这凉爽的天气,秋乏已悄悄蔓延到自己和亲朋好友的身上。

汗如雨滴的夏季对每个人的身体造成了大大小小的负担,肠胃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让我们的身体过度消耗。随着秋季的到来,我们的身体进入了周期性的休整阶段,在机体日益恢复正常的时候,会出现一些疲惫感,其实这是我们身体的自然调节,也是对身体过度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所以秋乏就是不同季节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秋乏现象会自然而然地消除。虽说秋乏危害不大,但在工作时昏昏沉沉,会影响工作效率,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浪费大量时间。如果秋乏发生在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比如开车时,那么就会威胁到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了。长时间的秋乏对于需要高度用脑的学生族、疲于奔波的工作党和抵抗力差的老弱人群来说,危险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怎样从生活中缓解秋乏的症状呢?

虽说入秋后温度一降再降,但仍处于“多一件热,少一件冷”的状态,怕冷的人早早地添上了厚外套,怕热的人还穿着夏天凉爽的短袖,逛街时经常看到“秋老虎乱穿衣”。很多人活动的时候出汗就会脱下外套,冷了便穿上,这种一会儿脱、一会儿穿的习惯很容易引发伤风感冒。即使不感冒,也会有头疼的情况出现,渐渐的秋乏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在中医上,秋季穿衣讲究适当的秋冻,随着温度下降而渐渐加衣,称为“薄衣法”。夏天时,人的汗孔长期处于排汗的情况,过早地穿厚衣服不利于汗孔的关闭,风寒之邪更易入侵。所以要使肌肤渐渐适应寒冷,让汗孔渐渐关闭,阳气也不会外泄,让身体完全进入秋季的状态。

除了注意衣物的薄厚,还可以在颜色上做一些功课。选择一些明快、鲜艳颜色的衣服,当眼睛看到这些颜色时,会给我们的身体传递兴奋、喜悦的信号,不仅能让我们避免疲乏的情况,还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中同人讲究“食疗”,秋乏的症状同样可以通过“食”来减轻,但也有可能因为不当的“食”而加重,所以以“食”为天的我们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哦!

“吃饭宜吃七分饱”,老祖宗的话总是有一定的道理。大量进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消化所需要的血液供给增加,大量的血液流向消化系统,相应的大脑供血便会减少,使人感到疲惫、犯困。大吃大喝的时候还会刺激身体分泌胰岛素,加速身体机能的老化,容易诱发糖尿病。所以在我们的身体器官需要休息的时候,还是避免过量进食吧!

与进食过多相反的便是进食过少,秋季是“添秋膘”的好时候,为了过冬,身体会不自觉地多摄入热量。很多人为了避免发胖会采取节食的方式。但节食会造成蛋白质的缺乏,长期节食会使记忆力衰退,经常出现疲乏的现象。每日摄入的热量过少,还会降低身体的代谢率,身体慢慢趋向于“休眠”状态,自然会使秋乏的症状加重。

秋季是海鲜大量上市的季节,除了海鲜,还有“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的大闸蟹上市,这么多美食当道,一不小心就吃嗨了起来。但海鲜类食材食用过多会产生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生成过多就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使人昏昏欲睡。海鲜虽然味美且滋补,但是食用起来禁忌很多。无论有多么喜欢海鲜,都要适量而食。

我们很难拒绝美味的油炸食品和甜点,偶尔食用没有什么影响,但经常食用过多会使血脂偏高,降低血液的供氧能力,在这时候运动会很容易困倦,长时间高强度运动还会增加心脏负荷,所以有秋乏状况的朋友应该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哦!

像小米、香菇、黑芝麻、鸡蛋等含有较多色氨酸的食物也要控制摄入量。色氨酸是身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能够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有抑制大脑思维活动的作用,所以一旦摄入色氨酸含量较多的膳食,就会萌生疲倦感和睡意。与之相反,如果你有失眠的症状,可以适量增加这些食材的摄入量。

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来获得。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能协助肝脏把人体积存的代谢产物尽快处理掉,所以多食用一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蔬果,比如番茄、茄子、葡萄、梨、柑橘等,都能帮助减轻秋乏。

“碱性食物”泛指所有可以平衡因广泛进食肉类、奶茶、咖啡而引起酸性体质问题的食物。多吃碱性食物可以使人消除疲劳。这类食物包括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柑橘类、柿子、黄瓜、胡萝卜、小麦草、大豆、蕃茄、香蕉、草莓、柠檬、菠菜、红豆、苹果、甘蓝菜、豆腐、卷心菜、油菜、梨、马铃薯等。

从中医上讲,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等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在秋季这些食物要适量食用,不然上火会加重秋乏的状况。

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喝水,也可以喝绿茶、梨汁等生津止渴的饮品。坚持清淡的饮食可以让人精神愉悦,而清淡的食物还可以减轻脾脏的负担,帮助恢复脾胃功能。住

住不仅仅是指居住环境,还包括放学和下班后的生活起居。所以当你出现秋乏问题时,住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充足的阳光

入秋后的阳光不再刺眼,所以拉开窗帘,接受阳光的洗礼吧!褪黑激素的分泌会让人昏昏欲睡,但是褪黑激素也有一个克星,那就是阳光。阳光可以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秋季光照时间减少,褪黑激素分泌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的情绪因而比较低沉。所以将窗帘拉开,打开家中的照明装置,在充足的光线下活动,可以让你从低沉的情绪中解脱。

多睡一小时

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很多人形成了晚睡的习惯。进入秋季后,如果继续保持晚睡的习惯,便会有些睡眠不足,所以提前一小时入睡,可以让身体更好地休息,更快地解决秋乏的问题。适当午睡有保护大脑、放松心情、减轻压力的作用,上班族和学生党可以在中午小睡一下,补充一下精神,恢复一下体力,这样才能在下午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午睡以半小时为宜,过长会有睡不醒的感觉,过短则会睡不够。

解秋乏小妙招

当感觉乏力疲惫时,可用具有芳香气味的牙膏刷牙漱口,并用冷水洗脸,提高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从而达到消解“秋乏”的目的。

出门在外,如果遇到秋乏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来加以改善。

长时间用脑会引起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从而出现头昏、困乏的现象。想要消除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选择去户外进行运动。像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血液的含氧量,使头脑更清醒。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兴奋度,减少秋乏带来的疲惫感。这些运动还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不过,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不然就适得其反了。

如果还是感到困倦,可以试着伸伸懒腰,让自己精神一下。伸懒腰不仅可以使身体的肌肉得到放松,还可以使心脏更充分地运动,从而将氧更多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长时间工作、学习或是开车的人,可以伸个懒腰,不是偷懒,而是放松哦。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第4篇

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重大、最壮观、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改革开放的30年,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国力上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30年, 使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2]。在我们生活中, 再也没有比衣食住行离我们更近的了, 理解了民生方面的变化才能正确的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1 绚丽多彩的服饰

1.1 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20世纪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 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 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 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 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20世纪60年代初期, 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 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 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1.2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 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 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 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 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 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 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 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 很多人看不习惯, 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20世纪90年代, 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 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 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 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 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 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 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 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 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 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2.1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 人们营养不足, 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 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 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 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 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 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 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 而且分量都极少。

2.2 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 还可以吃好, 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 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粮食供求走向市场, 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 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 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 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吃好”, 还要吃得健康, 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 口味清淡, 要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 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 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3.1 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

“安居”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 家庭经济较好的人家能住上土坏房, 更多的人住的是茅草房;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 城镇居民等国家建房、靠单位分房, 房子没有独立的卫生间, 要跑到很远才有公用厕所。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 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 看上去简朴整洁, 洋溢着和谐宁静。

3.2 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 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 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 楼房鳞次栉比, 犹如一座新城。

1978年,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7平方米, 到1998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了18.7平方米, 2006年底达到27平方米。改革开放的30年, 让中国人的住房条件实现了数次飞跃, 从居者“忧”其屋发展成为今天的居者“优”其屋, 大多数人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宽敞楼房, 一部分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则拥有了数百万、上千万的别墅, 居住方式也从原来的“住公房交租金”变成了如今有着明晰房屋产权的私人财产, 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今天, 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 有高层住宅区, 有复式楼, 有花园小区, 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4 四通八达的交通

4.1 改革开放前———交通不便, 以自行车为主

改革开放前, 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 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 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 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 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 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 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 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4.2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 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硕果累累, 给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再也没有比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水平的变化更能反映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了。恩格斯说, 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 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 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全三卷第三卷[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 913, 10.

[2]邓小平理论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衣食住行变化作文 第5篇

现在的生活多姿多彩,可我很想了解以前的生活,于是我找到了爸爸。

瑶瑶:爸爸,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吃什么呢?

爸爸: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己种的,但是已经能填饱肚子,偶尔才能吃上一回肉。每当吃肉时,爸爸别提多高兴了,饭要多吃一碗,现在想想都直流口水,呵呵!你看看你们现在,这样不吃,那样不吃,尽挑食,我哪有像你这样。

瑶瑶:我知道了。那你平时穿会什么?有校服吗?

爸爸:哪有啊,我就穿得很简单,有布票到供销社去买布,买好后就拿到裁缝店去制作,那个款式应该叫中山服吧!

瑶瑶:“那你们的衣服多不多?破了怎么办?

爸爸:不多,只有两三件,哪像你们,衣柜都塞满了。破了,奶奶找到相同的`颜色的布缝上去,继续穿。

瑶瑶:原来是这样的。那么请问,你们住的什么样的房子呢?

爸爸:我住的是乡下的祖屋,用泥巴做的墙,虽说不好看,但真的是冬暖夏凉,我现在还很怀念那个泥巴做的房子呢!

瑶瑶:那你怎样去上学?有多远?

爸爸:大概有两公里,全都是步行,而且都是山路,翻过一个小山坡就到了,有汽车都没法开。直到六年级,爷爷才买了一部自行车,我也从那时候学会骑车的。

“衣食住行”变变变 第6篇

还记得《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那件让人钦羡不已的隐身衣吗?它的隐身效果曾让哈利多次死里逃生,如今這隐身斗篷已经成为现实,也可以穿在大家的身上啦。這种斗篷的运作秘诀就在于它能令微波的路径变弯。

它的设计如果完美,那么穿着它的人或被它覆盖的建筑物和工业用地就都会隐身。這种斗篷其实是以数千块细小的“特异材料”片制成的。這种人造纤维玻璃般的物料能控制光线。斗篷能如水般“愚弄”光波而绕过一个物件。在正常情况下,光一照到物件就会弹离物件的表面,照射到肉眼中去,从而令物件可见。而光的偏斜能令观者看透物件后方,因而令物件隐形。

食:转基因的巨型蔬菜

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而转基因植物作为其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并不被大众所熟知。转基因植物指的是通过重组DNA技术人工插入其他物种基因以创造出拥有新特性的植物。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或花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

在2011年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现代园艺区,展示着各类的巨型蔬菜,如比蹲着的人还要大的南瓜、巨大的葫芦和萝卜等等,這些蔬菜一个人拿起来都比较吃力。這种巨型蔬菜便是运用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利用植物的活性化酵素结合转基因技术所创造出的。這种最尖端的园艺技术不仅能使植物更加健康生长,同时通过改良植物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抗药性,促进发育、增加收成,从而获得提高品质、延长保鲜期等效果。

住:变形房屋的秘密

你见过扭曲的、摇摇欲坠的房子吗?你见过如同哈哈镜一般的房子吗?现代科技让我们的房屋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位于波兰北部的变形房屋看上去像是把一座普通的房子摆在了哈哈镜前面,房顶、墙壁、窗户都是扭曲的,当地人把它称为跳舞房或是醉汉房。

建造弯曲房子使用的是一种以火山岩为材料的空心建材,這种材料既隔冷又隔热,火山岩材料经过高科技处理后具有抗风化、耐高温、吸声降噪、吸水、防滑、阻热、调节空气湿度、改善生态环境、导电系数小、无放射性、永不褪色等特性。在建造房子的过程中,工人们将建材制成按照图纸要求的不规则形状,最后由工人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堆起来。

行:城市交通新宠“立体快巴”

地铁造价高,快速巴士占道拥堵,那么有没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能够解决這些问题呢?答案就是立体快巴,這种新型车辆采取有人看管的自动驾驶方式,有紧急情况时踩刹车即可,立体快巴上层用来运送人群,车厢宽约6米,高度在4.5米左右,按照设计其一趟运送人数可达1200人至1400人。

“立体快巴”采用太阳能和电力驱动,利用超级电容实现快速充电,彻底实现零排放。另外建设中的快巴在其停靠站台顶面以及天桥顶盖都设有太阳能光伏板,为车辆及站台提供有效的清洁能源电力补充从而减少碳排放及空气污染。

据悉這种新型“快巴”已经通过专业机构的安全测试,最快在2012年左右就能在北京门头沟实现载客运营。

做好医食住行提高生猪养殖效益 第7篇

一、医

(一)预防

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广义的预防包括防止一切可能引起养殖遭受损失和失败的因素,这里主要指对疫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保健、消毒和防疫等工作。

1. 保健

保健工作是确保动物福利的关键步骤之一,做好猪只保健工作,可以增强猪体免疫力、抗病力,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和改善猪肉品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但因其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效益,在一部分小型养猪场(户)中往往易被忽略。在管理方面,给猪只适当的运动空间,做到不驱打猪只,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每年的春秋两季各做一次驱虫工作,驱虫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拌料或是注射,在为妊娠母猪做驱虫时应选择伊维菌素以免造成流产。在饮食方面,确保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元素的全面性,添加一些含有益生菌的微生态制剂、霉菌抑制剂、毒素吸附剂、复合酶、酸化剂、抗氧化剂、促生长剂等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的添加剂。

2. 消毒

消毒能够起到杀菌、灭病毒的作用,减少疫病传播的机会。每周对圈舍、生产用具及环境使用生石灰、火碱、漂白粉、高锰酸钾以及过氧乙酸等药物消毒1~2次。及时打扫、清洗圈舍及生产用具,防止病原体的滋生。根据消毒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消毒药物,消毒时一定要完全彻底。场区大门和圈舍门口必须设置消毒池,消毒药物每周更换一次。严格控制进入场区的车辆和人员,对必须进出场区的车辆、人员要对其进行消毒后方允许进入。

3. 免疫

包括对传播途径的防控和为猪只注射疫苗药物。场区内禁养猫、狗、禽等其他动物,灭杀蚊、蝇、老鼠等虫害防止疫病的传播。根据本场实际生产情况和需求制定适合的免疫程序。选择质量佳、信誉好的疫苗,并注意做好疫苗的运输保存工作,在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和注意事项进行注射,一定要确保免疫完全和避免免疫重复,对体弱猪只和患病猪只应先隔离观察后方可进行疫苗注射,剩余的疫苗和容器需经妥善的处理以免弱毒扩散、污染环境。

(二)治疗

当发生疫病时要做好隔离工作避免扩大传染和继发混合感染,找出病因,及时治疗,有条件的要进行实验室化验分析。在药物的治疗上要对症用药,切勿换药过频或发现症状好转即停止用药,致使治疗不完全,出现反复。另外,“有病没病、磺胺嘧啶”现象在很多养殖场(户)内普遍存在,长期使用该类药物,不仅易产生抗药性、药物残留和污染环境,而且会影响到畜产品的质量,提倡“绿色治疗”减少抗生素药物的使用。

二、食

饲料占猪只养殖成本的60%~70%。应使用绿色环保型饲料和添加剂,以减少氮、磷的排放。注重饲料的保存,防止营养元素的损失,严禁饲喂过期发霉变质的饲料,以免造成猪只生产性能的降低。增加饲养人员的责任心,做好仔猪饲养的“抓三食、过三关”与种猪的补饲、限饲工作,根据不同阶段饲喂适口性好、营养均衡的无公害全价配合饲料,采用“定时、定量、定质”的饲喂制度,确保猪只能采食到新鲜的饲料,饲料更换要有时间过程,以免影响猪只的采食。青绿饲料经采摘消毒后直接饲喂猪只,可以降低饲养成本、改善猪肉品质、调节猪只消化和代谢机能,改变传统的生料熟喂观念,若经过焖煮则会造成营养损失10%以上,还易产生亚硝酸盐引起猪只中毒。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确保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内能够得到及时的运输,并将代谢废物及时排出体外。

三、住

(一)选址与布局

传统的农户养殖圈舍多建在居民居所附近,给居民的生活和养殖的防疫工作带来许多不便,也限制了发展养殖的规模化进程。因此,科学发展养殖业首先要实现人畜分离,在选址上要选择地势高、土质好、干燥、无污染源、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充足、周边环境好的地域。规划地距交通干线、居民区1 000米以上;距养殖场、屠宰加工厂等3 000米以上。在场区布局上要划分明确的生活区、生产区和废弃物综合处理区域。

(二)规划与建设

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季节做好相应的辅助生产工作。做好冬季保暖防寒,夏季通风防暑,确保通风设施能够正常运转,在严寒冬季产仔,特别要注重仔猪的保温工作,可为仔猪设置保温箱,并安装红外线保温灯或保温板。加强场区的绿化工作,调节场区的小环境有利于防疫和改善场区环境。

四、行

秋天衣食住行有讲究 第8篇

衣服方面: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宜穿素装薄衣。俗话说:“春捂秋冻”,适当地“冻冻”,可增强皮肤的耐寒力,中秋以后,气温降低,宜及时增添衣服,被褥,以免受冻,感冒,胃病复发。

饮食方面:首先宜润。秋季以后,降雨少,空气干燥,易引起咽干、鼻燥、肤涩等“燥症”,故应多饮开水、淡茶、菜汤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番茄、豆腐、银耳、梨、柿子等,这些食物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功效。其次宜补。深秋季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易吸收藏的,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此期间可适当多吃鸡肉、牛肉、猪肝、鱼肉以及大枣、莲子等。另外,秋季要注意饮食卫生。秋季室外。凉爽,室内温热,最宜蚊蝇繁殖,苍蝇是肠炎、痢疾等疾病的传播体,人体吃了被蚊蝇污染的食物后极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居住方面:深秋季节,气候较冷,夜间睡觉要关好门窗,入睡后腹部要盖一些衣被,以防腹部受凉,诱发感冒、腹泻。秋季要避免熬夜,每晚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使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

上一篇:高中生命科学作业设计下一篇:民生广播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