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2024-09-10

语文阅读的重要性(精选12篇)

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第1篇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的模块, 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 教师除了答题技巧上的点拨外, 不能够忽视的就是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语文选修教材中所规定的一些篇目外, 语文教师也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或者是更贴近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经典作品或文章, 双向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众所周知, 读书是一种习惯, 更是长时间的工夫, 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阅读, 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朱熹在这方面的见解就很独到。他说,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 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如何学会摘选有益于自我提升的经典文章,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经典应有所区别, 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这样的蒙学读物适合低学段的学生阅读, 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增强语感。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言句式的语感, 《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之类的杂志教会学生平和地、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像《基督山伯爵》《简·爱》《傲慢与偏见》这类的外国名著可以增长见识。

二、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

作文一直是在中、高考中分数比重占的很大的部分, 但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 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学生, 对习作方面通常感到很棘手。很多教师认为作文部分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 所以也忽视了日常的习作与批改。而且好的文章更需要作者有足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 一个缺乏经历, 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意义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现如今学生被局限在学校、家、补课班这样的三点一线的小生活圈子内, 很难有过多的体验与经历, 写出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学生在平时可以经常积累、阅读经典, 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汇、精彩的段落或者美文, 长期收到浸润和感染, 融会贯通将这些变成自己的东西, 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那么, 在写作上, 自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或内容空洞了。所以说阅读文学经典与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为写作积累、沉淀, 只有大量在头脑中储备学识, 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喷涌而出。正如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国中学生相比于国外学生, 课业负担还是比较大的, 留给学生自己安排的课外时间相对来说较少, 即使是有了自己的时间, 能够真正合理的利用、安排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所以, 课外经典阅读就成了教师对于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的有效手段, 既可以丰富学生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阅读经典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作业, 而应是一个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热爱读书, 养成随手翻书的习惯, 而不是规定性地要求去看某本书、某篇文章,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和推荐,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其中的乐趣, 学会选择阅读的篇目, 如读《爱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爱、感恩。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学生在奇妙的旅程中,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名家人物传记对于塑造人格很有帮助。

总之, 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人性的美好, 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也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量不够, 缺乏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 又怎么能产生写作的灵感。阅读经典作品不是技能训练, 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对世界的认识、插上想象的翅膀、照亮学生的心灵。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与文字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经典阅读, 阅读经典文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语感, 也可以在写作方面做到有话可写、有内容可述,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个人修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浅谈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第2篇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应受到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让学生汲取知识,养成正确、健康高尚的思想素质,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几年来的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学生要读得多而博,老师要讲得少而精,其中课外的阅读尤其显得重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中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关 键 词: 课外阅读、教学效率、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源于优良的阅读品质。阅读品质是指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并有一定效率所具备的全部素质。阅读的目的、动机、心境、情绪、态度、思维等都可以影响阅读品质。

技校生语文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文阅读、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处在技校学习阶段的学生在课外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进一步扩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训练方面。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所必须的和应有的,这是由语文课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成功的阅读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装载的思想和智慧,高尚和纯净的感情也会随着语言文字流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

一、目前中专生的课外阅读状况

作为技校生语文教师,工作以来让我感到最头疼的就是每当在课堂上要涉及课外知识或文学常识时,底下总是一片沉寂,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甚是难堪。其实我也明白,我们的学生知识面太窄了,这与他们课外阅读的不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了(虽然地区的差异和限制也是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还不是最直接的和最关键的,也不是本次要谈的重点)。

1、学生因素制约,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

因素主要是:不能正确认识课外阅读和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有些人认为课外阅读是没有必要的,学习嘛,只要按部就班地学习一下学校开设的课程就足够;还有人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浪费时间,如果课外还要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那么除了课外作业,吃饭,休息,哪还能有时间来玩耍呢。曾有人说过:“学生是否喜欢读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是否喜欢读书。” 的确,我们是一个很缺乏阅读习惯和阅读风气的国家,但是老师们应该在这方面指导一下学生,帮助孩子跳出语文教材,从书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2、家长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多持消极态度。

学生、家长往往把分数看成是命根子,所以成绩在他们心目中是第一位的,根本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当然,这是大教育环境决定的。因此,部分学生的家长不能理解、不能支持,甚至是直接明确反对,家长的消极态度往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或者阻碍,或者抑制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还有大部分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选择课外阅读读物,必须是“教材辅导书”,这种对课外阅读的狭隘认识,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3、学生课外阅读无序与低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无序的主要表现是:一是盲目地、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二是所读的书不是“精品”,喜欢阅读学生推荐的那些搞笑的或是武侠言情一类。44.9%的学生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67.3%的学生把中小学生自己写的作文集作为主要的课外读物。阅读的无序必然导致低效。

4、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对于一些好的习惯,诸如:较为广泛地涉猎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名著,每周或每月的课外阅读计划明确,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依照个人兴趣经常性阅读和搜集某方面的文字材料(比如说像电影评价,时事评价,足球评价等);持续关注报纸、杂志以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网络文字资讯„„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没有能够养成。而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惯,诸如:没有阅读几行便昏昏欲睡,对文字描述的事物不在头脑中联想、想象、加工和存储;没有自己的阅读计划,不懂得选择,盲目地跟风,喜欢追随大流,没有自己个人的心得;不读报纸、杂志甚至宁愿沉迷网络游戏却不看一些网络文字资讯„„等不良的课外阅读习惯却成了自然而然的现象,还不容易根除或是矫正。

二、语文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而且能增大语文信息量。它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课内不足,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适应时代大需要,社会的发展。我们阅读一部好书,就是结交一位好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我们美德的养成。阅读《离骚》,我们明白了屈原的爱国之心;读《三国》,我们钦佩诸葛亮的智慧;读《悲惨世界》,我们看清了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阅读在教学训练方面的作用吗?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不会影响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加以生发,才能有所收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的,唯有书籍;能使人接过前人的棒传至后人,以至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还是书籍;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因面临各种矛盾而焦虑的,主要的也是书籍。从某个特殊角度讲,书籍与人生可以说是同一概念,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的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其次,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的情景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让人生成个性化的感悟。恰恰好现今我们倡导作文的个性化表述。个性化表述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统一下的概念,它的内核,一个是“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一个是“特色”:是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是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己眼中的外部世界,是能承载这些内容的独特的言语传递。而这个“真”“特色”依赖于作者本身的丰富——情感的丰富,认识的丰富,体验的积累和扩展。作文本该去陈述什么,显示什么,传递什么,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中,作文仅是像数理化一样的作业,希望有一个套路,然后找一些东西填充。因为应试,更有空的假的充斥其中。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感悟和体验。文字形成的空间远不止文学,它的世界很大,很丰富。在目前学生生活接触面普遍较窄,缺乏更丰富多彩的第一性的生活感受的情况下,阅读是写作个性化的最好的策动,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在学生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就在于向文学艺术求援,力图从那里借取创新的激发点,激发起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这段话道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特别是构思上的巨大援助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源于优良的阅读品质。阅读品质是指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并有一定效率所具备的全部素质。阅读的目的、动机、心境、情绪、态度、思维等都可以影响阅读品质。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品质的重要性,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为创造新知识提供智慧和灵感,塑造充实完美的人生。

三、创造性阅读的主动性品质

阅读的主动性品质是指阅读者有强烈的内在阅读动机,能够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内心需求主动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进行阅读理解、深入钻研探求等心理品质。

主动性阅读是阅读者内在进取精神的体现。它来自阅读者对阅读意义的真正理解,来自强烈的阅读需要和求知热情。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阅读品质,就必须加强阅读的必要性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阅读是人生的需要。首先,阅读是人们获得和聚集知识的主要途径。人类的知识无不来源于实践,但获得知识,聚集知识,则不必事事躬亲。大量的知识来自前人实践的经验,来自书本。因此一个人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既然提倡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那么究竟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1.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课外阅读。教育学生要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提高能力的一种途径,学生们思想上应对课外阅读有足够的重视。

2.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课外读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甚至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老师要做大量的沙中淘金工作,把书海中的精华推荐给学生,在讨论举例中帮助学生鉴别好坏,进而有计划地针对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给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比如我除了要求学生平时阅读中外名著外,还向他们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等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杂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有了阅读兴趣和有了好的书刊读物以后,怎么去指导学生正确阅

读呢?我觉得一方面要对他们的课外阅读加以鼓励,另外一个方面不妨采取一些主题阅读的方式深化课外阅读。比如,一学期老师可以提两到三个相关的主题,如人际关系、学习与压力、环保等相关专题,让学生们在课余自行选择阅读书籍,老师在合适的时候举行主题读书的报告会,并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理出讨论的主题方向,另外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勤于动笔、做好摘抄笔记,将好词好句、警句格言分类整理。我告诉学生,好书不厌百回读,要经常翻阅自己的笔记,随时补充修正;其次我要求好的学生对自己读过的文章篇篇都写些点评笔记,逐渐培养点评鉴赏能力;通过这些方式,许多学生养成了先读后感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了明显的提高。3.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学生有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里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法:(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我常常讲述某一作品的故事梗概或介绍某一作家的奇闻轶事,或只说一篇文章的开头,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沉浸在读书的快乐里。

(2)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新的书目,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3)教会学生学会品味鉴赏文学作品。对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利用早读课或者自习课品味作品的语言,揣摩作品的构思,领悟作者的匠心,从而获 得知识而受到情感的熏陶。(4)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认真做读书笔记,笔记上必须注明阅读时间和页码。可以摘录内容提要,优美语句,或写心得体会,然后定期互相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读过的最佳作品。

4.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达到此目的,必须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让学生以阅读中获得的内容为素材进行口头三分钟演讲,形式不限。或介绍他们各自的阅读经验,也可以相互出题竞赛等。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的时候,必须采取强化手段,以克服惰性。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目标与要求,比如:向学生提出“每天课外读书30分钟”的口号,要求每周写出至少100字的读书笔记,并注明日期,以督促自己;检查方法包括:每周一读书笔记上交检查一次,并做出讲评,奖勤罚懒,每天利用课前3分钟讲演进行检查,比如话题有我正在读的一部好书,一篇好文章,一个好故事,一则好新闻,一句精短格言,一例精彩用词,或者一段读书心得,一篇评论文章,等等;通过这种形式,既起到了检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交流学习和效果评估的作用。

总之,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应受到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让学生汲取知识,养成正确、健康高尚的思想素质,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几年来的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学生要读得多而博,老师要讲得少而精,其中课外的阅读尤其显得重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中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不能轻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俊《阅读引导学业,阅读反思生命》

论初中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知识积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71

如今,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的教学失去了最原始的意义。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往往食不知味。而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学科,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阅读是感悟语言魅力的材料,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积累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书。”阅读是学习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古至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历史,都在以不同的文章形态展现出来。若学生们能经常阅读文章,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在语文写作中通过借鉴别人采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以备写作时的不时之需,让作文更新颖饱满。阅读为学生开启了了解世界的窗口,从而了解社会。学生能从书本中获取大量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若阅读一本百科全书,那么学生将会了解到动植物的形态和结构;若阅读一本科幻小说,他将会感受世界未知的奥秘;若阅读一本文学史诗,他将会领悟历史之源远流长。所以,阅读不只是单纯地语言文字的记忆,它更是诠释世间万物的歌唱者。学生们通过阅读,不但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还能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读懂生活。

二、阅读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否认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是创造力的源泉。引领学生阅读,无疑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良好方式。

例如当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懒懒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次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阅读这句话,在学生的想象力下,学生们感悟到了春日的和谐与春风的独特魅力。其实,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阅读时,经常会伴随着想象,边阅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并在想象的同时倾注个人情感,如此,想象力的不断激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深刻情感。

三、阅读能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上大有裨益。阅读能使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同时,潜意识地记下优美的句子和词语,然后在写作时信手拈来,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学生们能够借鉴作者所使用的好的修辞和表达方式,以应对写作时的词语短缺。

古人云:“读不尽者世上之书,明不尽者人间之理。”学生们在不断的阅读之中,方能弥补自身知识的匮乏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将书本上所学到的至理名言运用在作文之中,让文章至情至理。学生们在持续的阅读和不断的写作中越写越好,越发打动人心,扣人心弦,这便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他们在阅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之运用于写作中,如在文章中引用诗词、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语句子。这样,写作的能力就能不断提升,文思如泉涌了。

四、阅读能陶冶情操

阅读是对精神的一种洗礼,是对情感的沉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若要做到不随世俗同流合污,遗世而独立,可谓是难上加难。这时候,阅读便是陶冶身心的辅助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一生致力于诗词的研究,平生离不开阅读,而正因为他孜孜不倦地阅读,才最终悟出了如此深得人心的人生三境界。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的书,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试想在午后,和煦的阳光映入窗台,一个人伏案阅读,泡一杯清茶,在漫长的时间中沉浸于书本之中,细细品味书中的人物情景,直到黄昏时斜阳西下,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事情。阅读能够让人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不同的书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看多了便拓宽了视野、也让心胸更加开阔,更加包容。

五、阅读能开拓创新思维

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在阅读一本书时,都能各抒己见,各有各的理解。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本称为“秋思之祖”的散曲绝唱,作者通过带有深秋色彩的景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瘦马、西风瘦马,用联想的写作手法将一个沦落天涯、怀才不遇的游子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而学生经过对这首词的鉴赏,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上,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造的过程。其实,在中华民族漫漫的岁月长河中,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没有了创造力就难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因此,阅读尤为重要。

自古以来,人类对知识的求取永无止境,阅读的脚步从未停止。清代朱舜水在《答野节问》中谈到:“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而读书之味,却愈久愈深。阅读书籍就像开启了智慧的大门,读之愈深,就越能感受到书籍的妙处,也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深。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能知天下之事,能解惑去疑。人们也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的趣味却不仅在于审词度句中,也在于人们通过阅读所得到的领悟。人生在世,就得多加阅读,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高尔基曾说:“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获取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虽然学习不限于读书,但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要想获取知识,就离不开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第4篇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以琐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讲解取代学生的体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改革后的必修教材每一册最后都有一项“名著导读”的内容, 里面所选作品的可读性都很强, 这不但能指导学生阅读, 更能通过导引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必修课程比起来, 选修课程的学习更加放开了思路, 教材所提供的阅读鉴赏的作品已经给出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供学生们参考借鉴。这样, 就更方便学生的自主阅读, 培养了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所谓“阅读”, 必须要读才行, 读多了, 读熟了, 语文能力也自然就提高了。

语文学科不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那样严密, 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云: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水滴集多成大海, 读书集多成学问”、“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都是这个道理。“读”是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一定要多读, 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去了解课文, 有所感悟。笔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教学中, 给学生自读的时间不多, 就只是按照之前预设的内容去完成教学进度, 总是感觉效果不是很理想。后经有经验的同行们指导, 在其他班级再讲这一课。这次课上, 笔者基本是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先是自由读, 看书下注释、正音; 然后找学生朗读, 让其他同学指出问题; 再齐读, 体会感情, 找学生来谈初步的感受; 最后播放录音, 学习名家朗读的风格, 乃至欣赏词作中的名句时, 都让学生反复地诵读相关的句子。一系列的“读”之后, 学生们自然被苏轼的文字所感染, 甚至有身临其境之感, 领悟到了即使讲解也难以深刻、透彻理解的无穷意蕴与弦外之音。

“读”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朱自清先生认为: “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 得从正确的诵读入手。”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 在阅读之初, 要不加任何影响地让学生自主地去读, 自主地去体会文本的思想和感情, 从而产生共鸣。这样, 在学生原始体验的基础上去生成、引导、训练。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秋之情; 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的思念亲人, 月圆人不圆的愁情; 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之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下的片刻“超然”。如此种种, 都可以通过反复的“读”去体会, 而且可以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思想。例如, 沈从文的《边城》, 初读课文只觉得作者主要想让读者去感受翠翠和傩送那份凄美的爱情; 再读下来, 又了解了湘西茶峒人们的亲情和那份毫无功利色彩的睦邻之情; 联系作者的生活环境, 就明白了他想展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想借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对世人心灵去加以滋养和疗救。这样, 在读中体会, 在体会中揣摩, 才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更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可以再现文章的形象。我们可以通过以作品形象为载体, 对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 使之在读者心目中形成“内心形象”, 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触其形的感觉。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见熙凤”一节, 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的一组镜头: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着极奢丽之服, 环鬓金珠过事修饰; “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 对着黛玉又是夸赞又是怜惜, 又是喜欢又是伤心; 安顿远客还不耽误料理日常家务。只有再现了这些情景, 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 笔者是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去处理的: 先下发导学案, 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课文, 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如“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套子”、“无形的套子”都有哪些, “他都辖制了哪些人”等等。在课堂教学时选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体现主人公形象的对话部分,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 朗读者就能不自觉地把这些“意会”的形象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读”, 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目前,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 学生“不敢说”、“不善说”、“不喜说”的现象十分严重,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读”书入手。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 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最直接的阅读材料就是学生手中的教材。先从现代文读起, 让学生用普通话, 洪亮、清晰、流畅、自然地读现成的书面文字。甚至是阅读题里面的文字, 笔者也让学生自由地选取喜欢的部分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 然后谈谈喜欢的原因。这样, 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另外, 在训练学生读的时候还要强调一个问题———注意阅读的准确性。不能加字、漏字, 也不能改字或者更改顺序, 因为这样, 一方面会影响朗读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文字的增减、字眼的不同、句式的改变都会影响句子的内涵。如“你这汉奸卖国贼”中的“这”字就比“你是汉奸卖国贼”中的“是”字感情色彩强烈得多。拥有了一定 的基础之后, 再去读文言课文, 最后再读文言课外阅读内容。这样, 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使学生掌握技能, 熟悉语气、语调的变化; 另一方面, 学生自己读没有心理压力, 能自由自在地读。此外, 读书能使人口齿伶俐, 讲话滔滔不绝。这样, 就会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技能和信心, 使学生从“不敢说”、“不善说”、“不喜说”变成“大胆说”、“善于说”和“喜欢说”。

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备考中的重要性 第5篇

摘 要:语文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学习的?n程,亦是我们学会交流的基础,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学校中学到实用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做出良好并且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训练 教学育人

在学校中,一个好的教师就像衣食父母,既能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学生,也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可谓是受益匪浅。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刚迈出家门,面对许多事物都不懂,并且孩子天生就具备对新鲜、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于是就很容易对学习中的未知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作为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就必须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若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能够对于教学有些很好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有些很强的兴趣,并且有些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若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观察,做出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方案,就能够更加有利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有些学生具有较好的活跃力、性格活泼好动,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方案中对这些学生加大实践性的课题及作业;有些学生性格文静、善于思考,教师就可以加大对这些学生的思维逻辑锻炼,并且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拥有突出的记忆性能力,就可以在教学中加大对他们的记忆性方面的练习。唯有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就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耐心教学,逐步深入

要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材施教是学生潜力得到提现的前提。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作业以及教学要求,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可急于求快,否则这样的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要负有责任,用心为每一个学生着想,耐心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体会,并且在学习之中可以享受到快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都在成长中得到了提高,在教学时教师亦应该对于学习难度进行逐步的加大,教学的进度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此进行一步一步的教学,学生就能够在最大、最适合的学习层次上对知识的学习得到最佳效果。

三、掌握学习重点,用心体会知识的韵味

根据多年的教学状况得知,若是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去进行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用心去讲解课堂知识,学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氛围不良、学习环境不好等不利因素。因此,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要想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就要尽量让学生融入学习的氛围中,对于知识的讲解尽量抓住重点,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中心思想。作为教师,其主要的作用是对知识进行指导,并非所有的事都由教师来做示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的内在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唯有这样做,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掘,学习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对于学习才会有动力,教师的职责才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

四、教学方式合理,广泛阅读

在阅读课中,读很多书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文化涵养,如果不带感情、盲目的去读书,只会浪费时间,学不到任何知识,唯有投入感情、有选择性的看一些书,这样不仅拓宽了知识储备,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下面就有几种阅读以及教学的方式:

1.积极思考,不盲目的阅读

在阅读中多注重知识的思考,通过思考逐步理解更深层次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为了让课堂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师就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而进行调整,还要对课文的重点进行全面的总结,让学生对其进行一些阅读要求,以便于加强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掌握之后就要进行实践性应用,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合理的安排。

2.教师以身作则,积极指导

若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性格,教师在班上积极工作,善于管理好学生,善于处理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和广阔的知识储备让教学更加容易,而且为学习氛围的营造有些非常有利的作用。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堂知识转化为音频资料或视频资料,这种教学方式优化了以往传统的听觉单一化课程,结合了多方面感官让所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4.读与想共同发挥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它,就需要教师的指导,通过一些必要的指导语言让学生在想象中重现课文的意境。例如,一篇课文表达的情感是离别思念之苦,教师就可以放映一些离别的类似视频让学生有一个真实具体的可参照的事例,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亦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5.加强重点和难点的练习,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篇课文并不是每一句都要进行深入地理解,而是将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进行彻底的解析,往往只要理解了这些就可以知道文章的所有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含义。不仅如此,对课文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学习,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吕艳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科学中国人.2017(15)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性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扩展阅读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32-01

前言

众所周知,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也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语文”理念下的教学不是学生学完课文内容学习就结束了,而是课堂内容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这也就是课后语文扩展阅读的开始。小学语文的扩展阅读,不但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丰富学生的思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的重要性贯穿我们一生,而小学正是学生打基础的时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一生。因此,小学语文的扩展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语文扩展阅读的意义和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认知结构的限制,兴趣在他们的学习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的扩展阅读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具有非常灵活的教学方式,因而使教学更加开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欢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学生扩展阅读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3.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外扩展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教学,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而且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阅读过程中也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对小学生的写作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扩展性阅读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但是尽管如此,我国小学语文的扩展性阅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阅读面较窄

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将学生的阅读范围限制在课本之内,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文章,不能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内容,因此,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不能得到扩宽,阅读能力不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降低语文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2.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小学生心性未定,而扩展阅读有多半是在课外阅读,因此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倦怠心理,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的阅读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才读的,很少有学生自己主动在课外进行阅读,而且有的学生耐心不足,读书浮光掠影,在读书上也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为完成任务而读书。因此,这种被动式的阅读方式根本不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另外,现在的电视、电脑以及影视作品的流行,也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阅读不再感兴趣。

3.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阅读教学上,教师自身对阅读的认识不充分,因此在教学上不能很好地落实阅读训练任务,通常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只是简单机械的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讲解,很少和学生互动,对文章也简单的分为几个段落,并概括出段落大意,严重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阻碍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4.教师评价缺乏感情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中,教师往往采取标准答案对阅读进行評价和讲解,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知的提高,对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提高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育的策略

1.扩展学生的阅读内容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育的时候,不能将阅读内容局限在课本上和课堂上,而是要将阅读范围合理延伸到课堂之外,甚至可以延伸到生活之中。比如可以将小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等列入阅读的范畴,鼓励学生多读书,让他们在读完后写一篇小小的读后感,和同学们交流交流自己读完后的感想,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2.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教学时,尽量采用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留下一些悬念,在教学时设置一些小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回答,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自己感觉到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或者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童话故事或传说等比较有吸引力的读物。

3.教师改进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手法的单一,是学生对教学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强扩展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并面对面和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性,另外一方面,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性,而不是教师一味的对阅读内容进行讲解。同时可以适当的组织课外活动,举行一些读书活动和比赛,将扩展阅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4.改变教师评价方式

要想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效果明显,教师改变原有的阅读评价方式是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应改掉以往的以答案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丰富和完善小学生的扩展阅读的评价体系,重点将小学生的阅读感受和情感收获纳入课堂评价体系当中,例如,老师在讲解阅读时可以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想和收获,老师可以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引导和指点,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增加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扩展阅读的兴趣和参与性。

扩展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探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质量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钱艳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84.

[2]赵荣.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2:56.

[3]赵丽娜.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4,14:82.

高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第7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只是着眼于实用技术训练,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从学校导向到学生自我意识都偏重于实用性、实践性强的学科,而以人文精神为内涵,注重精神上关注人的人文学科往往受到忽视,语文教育就首当其冲。

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往往为增开专业课程,不断精简大学语文的课时,而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课也只把语文当做升学的工具,目的达到了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讲已经没有意义了,他们学习语文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规定,是为了拿到学分,学生漠视语文,根本没有学习的欲望,更不会主动学习。

很多高职中文教师希望在教学中传达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古典的风韵、心性的修养、人文的关怀、精神的追求,希望能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但往往都是孤芳自赏,根本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很多同学把语文课当成大脑和手的休息课,不愿思考,不愿整合信息。

二、学会阅读对高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阅读教学几乎被放逐出高职语文课堂,学生不愿意阅读,也不会阅读。但是阅读又是高职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和学会的能力,因为从大的方面说阅读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以及将来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说人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所了解的历史,都是从阅读中得来的。可以说人们的知识来源于阅读,所以阅读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缺久的学习,被认为智慧之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能否顺利地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日新月异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显得更加重要。努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使他们成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

三、怎样让学生愿意阅读并学会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首先让学生有读书这种行为,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该读的书不读,不该读的书看得可起劲!’”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就像现在的一些女生,喜欢读一些言情小说,但她们又觉得这种书不登大雅之堂,所以读时遮遮掩掩。首先不能讽刺他们,而要肯定她们的阅读行为,然后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例如,笔者有一次一个女生在看穿越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于是就让她简介主要内容,因为之前对他们的阅读行为很包容,她就开始介绍,介绍的还很精彩,介绍之后我就和她讨论,不经意间联系到《红楼们》中宝黛的三世姻缘,还特意讲解宝黛爱情中超越世俗的的地方。还和学生讲到贾府表面欢声笑语下的明争暗斗,告诉他们后宫中的明争暗斗,贾府一点也不少。这样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增强学生的内部动力,就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讲《红楼梦》宝黛初会时,给学生定下目标,让他们找出当时他们的动作、心理和语言,进而思考两人的动作、语言描写能否互换,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互换,让学生找出文中,别人眼中的宝玉是什么样子。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贾敏眼里“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眼里“孽胎祸根”“混世魔王”的宝玉,在黛玉眼中却是“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多情之人。让学生在细细的品读仲慢慢走进文本。学生也从慢慢的品味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此,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了解人物时,主要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品味意境,发挥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积累。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同时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即学习和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日本“使学生思考明晰起来”是国语教学的第一目标;黄全愈博士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阅读的整个过程应该始终贯穿着思考的环节,阅读的质量取决于阅读中的思的质量。现在阅读中思考的缺失是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当然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一开始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学习李白《忆秦娥》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王国维曾评价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学生可能就会追问那么古人登临之作一般表达什么情感呢,李白在本词中又想表达什么呢?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结语

人类传播知识的媒介尽管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到文字记载,尤其是近年来有出现了光波声波等语言媒体,但是现在记载和传递文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仍然是书籍,所以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仍然是阅读。尤其现在社会只是日新月异,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努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使他们成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这也是我们高职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佳.高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策略研究[J].安徽文学月刊,2010(9).

[2]郁影.论高职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5.

[3]安洪斌,王琴.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第8篇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方法,课外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 “读”尤为重要, 它是“说”的准备、“写”的基础、“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 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语文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多读,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 一边想的习惯;圈、点、画、记的习惯;实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他们终生受益。

如何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多数教师认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耗时长见效慢。因此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将一篇文章从头到尾、点点滴滴剖析得很透彻, 而学生收效甚微。所以,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最关键的是重视读, 让朗朗书声回到课堂, 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

一、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使阅读活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立足于课堂, 用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 把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活泼有趣,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艺术殿堂, 接受心灵的感染, 增强了对阅读的渴望。改变以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方式, 现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读, 读后谈文章的优点, 提自己的独到见解, 课堂气氛好, 学生参与性强。对一些饱含深情的文章, 让学生先听课文范读, 从朗读中获取信息, 感受文章的意蕴, 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采用多样的朗读方式, 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知, 也活跃了思维, 培养了语感。

二、启发自主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学中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广阔的阅读天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语文教材含人生真谛, 人品精神, 人世沧桑。把阅读权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主感知、体验、感悟、领会,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 发现其中的独特与不同, 大胆质疑,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然后师生交流, 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老师有的放矢, 适时点拨, 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阅读教学中的“渔”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大千世界, 书山书海, 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一讲解分析, 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就好像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点。古人读书, 有个“五之法”, 即“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我们读书, 讲究“五到”, 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 基本训练方法可概括为“读”、“查”、“思”、“问”、“评”。“读”即读文章, 根据需要可分为精读、细读和浏览。要求能辨识文体, 了解主旨, 明确重点;“查”是针对需要精读的文章而言, 即查工具书及有关资料, 包括读准字音, 了解写作年代、背景、作者生平等, 养成查工具书的好习惯;“思”即思考课文内容、感情及文章特点, 理清段落层次、理解主题思想, 把握表现手法及语言运用;“问”即质疑, 把在思考过程中, 不明白、不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与同学老师共同商榷;“评”即在阅读过程中, 圈点勾画, 有什么独到的心得或感悟就提笔写上批注,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四、延伸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 课内学方法, 课外求理解, 课内是有限的, 课外是无限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会读写, 能思考, 会表现, 善交流, 这些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靠课外阅读完成的,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从各种课外阅读中, 获取丰富的知识, 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课外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可以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好的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素材, 让自己的思路变广变宽;课外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会自主地收集、整理、筛选信息, 真正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大量的课外阅读, 使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去摸索感悟, 进而提高理解、鉴赏能力;课外阅读还可以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读书, 不仅是读知识, 读经验, 更是读一部人生。在信息膨胀的时代, 阅读可以让我们以清醒的大脑去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 让我们的思想得以提升。读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没有阅读的人生是狭窄的、肤浅的, 更是缺乏个性的。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起地球的“支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让他们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读中抒情,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许海英.浅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2]罗启国.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J].中外教育研究, 2009, (10)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剖析 第9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重要性,剖析

无论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还是在学生考试的比重中, 阅读所占的位置都是很重要的。伴随着学生走过小学的阶段, 学生阅读理解的兴趣在逐渐增加, 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也逐渐产生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理解训练,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阅读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以, 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阅读理解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好的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重视对阅读理解的训练。

一、“抓住”学生的耳朵, 收获学生的心

一些教师都在听其他教师上课的时候会做一些笔记, 也会进行一些细致的比较。一堂生动的课堂往往会收获掌声和赞美, 还有学生也许会在课结束的时候, 说:“这堂课上得真好, 我还想听。”这些都是对教师辛勤劳作的赞美和肯定。那么对初中学生来说,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产生这样的学习兴趣, 收获学生这样的赞美呢?教师应该利用新鲜有内涵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氛围中, 保持好的学习热情, 接受好的学习事物。我们所熟悉的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无非是在语文课上课的时候, 教会学生掌握作者的资料, 了解写作时代的背景, 然后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随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对字词进行讲解, 划分文章的层次和段落, 概括段落的大意, 再分析课文, 最后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的特点。这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倦, 这个学习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变成了记忆的过程。

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当成优秀乐队的指挥家, 让学生变成享受音乐的听众。教师通过旋律的起伏把握教学的节奏, “抓住”学生的耳朵, 收获学生的心。因为课文就像我们的乐谱那么动听, 教师要让教学成为动人的音乐, 在学生和教师全力的配合下, 创造出美妙的音乐, 让学生沉浸其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的节奏, 呈现精彩的教学。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充满童年的乐趣, 有数不尽的成长的快乐。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有一种回忆的忧伤, 也有美好的回忆。这些氛围都需要教师精心营造。教师可以将初中的课文划分为童年记忆、美景撷英、亲情歌颂、生命礼赞等, 根据这些来营造教学的氛围, 让学生沉浸在教学的美好氛围中,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

二、教师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教会学生捕鱼, 学生才会自己捕鱼。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简单地教会学生记忆生字词, 告诉学生知识, 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时候,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 让学生展开对春天的联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春天的内涵, 让学生领悟春天的魅力和意义, 因为春天是最好的季节, 体现着事业的蓬勃发展, 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教师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诵, 带领学生进入花香柳绿的景致中, 看看嫩绿的小草、芬芳的花朵、温柔的风儿、沙沙的小雨, 感受作品中春天的美好, 享受春天美好的情境。

三、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对古文的赏析能力

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韵律的美, 读起来很悦耳、很上口、很动听。一些学生认为记忆这些古代的诗词很难, 很头疼。教师可以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带领学生背诵名家名篇, 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增加阅读积累, 增强综合素养。

例如, 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关于春天的诗句, 看哪位学生积累的多, 看哪位学生背诵的好。这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生都在苦苦思考、用心表达, 这样的教学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 鼓励学生多多注重积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长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 教师可以给学生赞美和鼓励,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鼓励学生增长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热爱古文的意识, 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积累, 也实现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论中学语文教师阅读的重要性 第10篇

一、教师要先学生一步,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是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和自我修养的不二法宝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头脑中丰富的知识是良好教育涵养的有效保障。很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上课、如何备课上。阅读水平和阅读量始终停留在毕业水平。但是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如果充实自己便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要比学生多更多,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开阔心胸。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涵养。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要有选择性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籍的选择至关重要。文学作品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需要理性的思维和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书籍的选择上要同时侧重于教育专业书籍的阅读。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是孩子们一生的向导。引导着孩子们拥有正能量。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自己,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也摸索出一套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在新学期之初拿出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多一些了解,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提出中肯的建议。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记录,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教师自身提高阅读数量和质量,提高自身涵养,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们的信服甚至崇拜。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引导学生阅读就更加有效率。因此阅读对于中学语文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老师自身的知识积累,最重要的是在阅读大量教学书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不断地自省,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摘要:一些中学生目前普遍存在一些不良思想和较差的学习状态。笔者通过阅读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了解到,改变学生思想和精神状态的切入口在于大量的正确的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学生之前进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学生的母语,是最基础的语言。可是,中文谁都会说、会写,为什么还要系统地学习语文呢?因为语文是系统化的语言,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继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学会说中文和写中文,而是学习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由于高中语文不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语文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石。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中文阅读,还是英文阅读,阅读文章的结尾都会设计几道课后习题,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更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关注度,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反之,如果阅读的文章没有设置问题,学生在阅读时就像走马观花,无法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至于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另外,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文章设置了问题框架,很多学生就是根据问题去阅读,只会重点关注问题涉及的部分,忽视问题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说,问题设计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优势是区分文章的重点与非重点,恰当合理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精髓;它的劣势在于学生只重视问题涉及的部分,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那么学生就无法领悟文章的深刻含义。因此,问题设计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缺陷

虽然语文教师已逐渐认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教师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和重点,很多教学问题设计不合理,没有理清阅读的中心思想,造成提问无效。而这个问题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长期存在的难题。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与专业技能,才能设计出最有效的教学问题;第二,有些教学问题设计脱离了生活实际,与自然规律相悖。问题设计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问题设计,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合理设计语文阅读问题成为教师首要解决的难题。

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的目的,即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模式化了,学生只要学会做题就行,凡事可以不求甚解。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问题设计是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文章,所以教师要提炼出文章的精髓,并以此设计问题,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文章的精髓,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

总而言之,教师不仅要认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更要合理设计阅读教学问题,正视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余昱.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付家超,翟珂.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法指导[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0).

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第12篇

1. 愉悦心情,陶冶情操

深度阅读就是建立在读者对事物的了解上,通过阅读生活中别人发生的事件,联系自身的情况,进行对比,再锤炼出更进一步的思想,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可深化思想,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比如在课文《爷爷和小树》中,讲述爷爷如何小心翼翼地保护小树成长,而小树在长大后为感恩爷爷,为爷爷遮风挡雨的故事,写出人与树之间的亲密关系,告诉小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爱护大自然的意识。这样的文章如果再进行深度挖掘,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拓展阅读:暗指爷爷对子孙们的细心照料,希望人如树木一般有着感恩之心,来回报长辈对晚辈的栽培之恩。从这个方面出发,教育小学生从小养成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好品质。

2. 增长见识,举一反三

阅读具有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可以把阅读作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在阅读中学生可以看到许多自己生活的映射,采集这些样例,就能在生活中举一反三,合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譬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蜜蜂引路》一文,列宁追随蜜蜂找寻养蜂人的故事,可以看出世间万物的奇妙。

3. 拓展思路,培养想象

学生进入深度阅读,便会发现作者在写此类文章时,采用了什么样的逻辑思维。随着阅读的越来越深,就会在脑海中渐渐形成条理清晰的逻辑思路,并且自然而然地组织语言,当到达这样的程度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便不会那么吃力地去学习写作。深度阅读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二、深度阅读的培养方法

1. 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就是一种深度教学。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对文章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讲解,不仅要在听、说、读、写上花费功夫,还要给小学生讲述文章蕴含的中心思想。所以,在进行深度阅读时,就要求学生首先把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利用好,从课堂中认真吸收知识。而对于课外阅读,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自己把握文章的真谛,有句话说“自己找到的就是自己的,别人找到的不一定是你的”,告诉学生应该培养自主深度阅读的能力,获取更多的资源,为自己所用。

2. 培养学生精读

(1)查找相关资料。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应该及时请教老师或者有学问的人,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查找资料,查找资料具有比较准确与多解的效果。

(2)精细研读。有些阅读只要掌握文章大概意思即可,有些阅读只要学生粗略体会。但是深度阅读就不一样,学生读第一篇时,会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理解;但是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再对文章细读,对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等句式应该明白其用法,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流利地组织相同的句式,这样才算精读。

(3)追根追底。深度阅读一篇文章,就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时代和背景等因素。一篇文章的形成,需要配合的要素非常之多。像古代的诗词,简短精辟,却能从各个字眼中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意思,这都要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与朝代背景,才有可能推测诗词的意思。而阅读也一样,追根究底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找到文章的主旨,所以,深度阅读离不开其他方面的学习。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的讲解与推敲,就是学生的深度阅读,只是比学生自己深度阅读对旁边多了一位导师而已。上述深度阅读措施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方面有着帮助作用。在课外阅读中实施深度阅读,也是对学生的再次教学。深度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关国山.小学语文拓展性深度阅读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23).

上一篇:编辑出版工作下一篇:景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