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主动性范文

2024-08-24

思维主动性范文(精选10篇)

思维主动性 第1篇

1 项目的开始

开发商需要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操场的南侧建一个小型的体育馆。整个设计受到工程造价和地块大小的严格控制。体育馆的主空间跨度为39.6 m的篮球场,体育馆主要满足学校的体育教学,同时也要具备文娱活动的需求。比赛训练馆1层,其他附属用房4层。附属用房1层南侧部分为各种服务空间,北侧的2层,3层为各种设备用房。由于受地块大小,以及开发商对建筑面积的需求,使得建筑的造型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基本造型确定为长方体,这样的建筑形体也更容易在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基础上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2 当代世界建筑中结构思维的体现

通常情况下,结构主要起承重作用,其主要指的是把荷载通过其自身传至地基的建筑部分。从古罗马砖石结构的梁柱、穹隆结构体系,到中世纪的哥特建筑的拱券、飞扶壁及高耸入云的尖塔都向我们展示了在当时结构技术条件下为体现建筑美学使结构设计创作发展到淋漓尽致的状态。中国的木结构,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的工业技术革命,对建筑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其影响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同时对传统建筑技术产生了冲击。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当时社会形势的发展对工程师的设计产生了重要作用。

结构思维的体现,不是简单的对结构的完全暴露,而是通过缜密的推敲,使结构达到一种具有艺术感的表现效果。而这样的效果是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创新性设计,是结构思维的主动性表现。如1964年落成的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见图1,图2),其设计完全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结构是利用钢索来吊挂混凝土屋盖的,这种结构叫悬挂式结构,其特点是:充分利用钢索所具有的抗拉特点,而减小钢筋混凝土屋盖所承受的弯曲力。这种结构的屋顶,创造出了带有紧张感、运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20世纪70年代,高技派建筑推动了结构美学的发展。高技派建筑强调发挥材料的性能、结构的特性,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成为一种富于时代感的造型表现手段。其中钢结构建筑,更是成为现代建筑的优质典范。例如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大厦以灵活宜人、视野开阔的室内空间见长,新颖别致的造型设计对既往千楼一面的方盒子式工商业建筑形象进行了重新定义;整座建筑物高180 m,使用了30 000 t钢及4 500 t铝建成。建筑重点是“衣架计划”的设计方案。整个地上建筑用四个构架支撑,每个构架包含两根桅杆,分别在五个楼层支撑悬吊式桁架。每根桅杆由四根钢管组合而成,在每层楼使用矩形托梁相互连接。这种布局使桅杆达到最大承载力,同时把桅杆的平面面积降到最小。

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法国里昂机场TGV铁路客运站,巨大的钢铁鸟翼站台(网壳结构)在减轻自重的同时,也在阳光下形成了这般迷离的几何光影效果。最简单、最朴实的结构功能,造就了极其雅致而壮丽的美。这些建筑都向我们展示了钢构建筑中独特的结构之美。

建筑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结合物。在建筑功能一定的前提下,需要建筑师的主动性与被动的工程条件相结合,从主动的角度上思考建筑有利于建筑真实性的表达,有利于结构有效地参与到设计过程中,而不是被动的依存。这个过程就需要建筑师在合理的各种可能性下,综合的作出选择。现代建筑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对思维的开发。对思维的开发不是简单的个性的强烈追求,更不是对形式和表皮的异化处理,而是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从可能的多种选择中找到最适合的设计方案。

3 体育馆结构体系的选择

本方案采用框架—网架混合结构,球节点网架,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考虑非常实用。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结构工程师在方案早期就介入整个工程,使得结构思维能主动的参与在建筑设计方案构思的整个过程中。

甲方在该项目中资金相对比较紧张。基于这样的情况,建筑设计师提出优先考虑采用框架结构,因为混凝土的成本相对于钢材成本要低得多。钢结构每平方米的含量在20 kg~25 kg左右,每吨的价格在6 800元左右,但经过计算以后,由于体育馆的空间跨度需要保证约40 m,如果采用框架结构则需要柱距7 m,截面尺寸为900 mm×900 mm才能满足要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初的低造价实际并不能实现,虽然单价相对低廉,但其总造价已经超过采用钢网架的总造价。

在尽力控制总造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理性分析和选择,最终决定采用框架—网架混合结构。框架主要为附属部分和看台部分。4层的框架建筑有利于控制建筑成本。而训练馆屋顶部分采用网架结构既能获得良好的建筑空间,又能获得良好的建筑效果。

空间网架屋盖落于钢筋混凝土框架上,既符合结构特性,又与建筑空间锲合。网架结构为混凝土框架支承,网架为柱顶下弦支承,网架形式为正放四角锥,采用螺栓球节点连接方式。整个屋盖的跨度是39.4 m,屋盖采用正交正放四角锥网架结构。网格尺寸取直径为3.2 m×3.2 m,高度取1 m。屋顶网架剖面见图3。

钢架杆件采用直径为76 mm,壁厚为4 mm的钢管,钢球直径为900 mm,壁厚为10 mm。在满足支座转动的前提下,又能使网架有适量的自由伸缩,以适应温差引起的变形要求。

竖向结构体系的重要性:随着高度越来越高,较大的垂直荷载要求有较大的柱、墙或者井筒;侧向力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和剪切变形要大很多。

一般来说网架结构的高度:一方面取决于网架结构上作用的荷载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网架结构的跨度。作用荷载愈大,则网架高度取大一些,以减少网架跨中挠度;当跨度较大时,在满足相对挠度要求的前提下,高跨比可取小一些。

本体育馆面积相对较小,具有易于操控的特点。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比较,对建筑设计的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整个设计中力求体现结构的合理性,工程的经济性与建筑的个性有机的结合。

摘要:描述了当代世界建筑设计中结构思维的体现,具体就内蒙古某中学体育馆设计作了论述,体育馆设计通过采用主动的结构思维来思考问题,使结构更好的服务于建筑,从而使建筑与结构有机结合,达到建筑设计要求,并能有效的控制建筑经济成本。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思维,主动性,体育馆

参考文献

[1]张建荣.建筑结构选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马国馨.丹下健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新西兰]Andrew W.Charleson.建筑中的结构思维[M].李凯,边东洋,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主动服务—运维管理新思维 第2篇

运维管理:寻求真正的“主动”之路

尽管网络运维的管理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事实上,众多网络工程师并没有从日常的维护工作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脱,究其原因而言并不复杂:“虽然已经能够获取网络设备、服务器、网络流量,甚至数据库的警告信息,但成千条警告信息堆积在一起更本没法判断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虽有业内厂商提供了产品和解决方案告警过滤和压,但结果却并非尽人意”。面对这样的抱怨,难道我们的工程师将永远无法走出“被动的怪圈”吗?

如今,在网络管理领域中,“主动”并不是一个十分前沿的理念,从被动到主动管理的升华是每个企业针对信息系统如何提高IT服务水平、如何提高系统可用性、降低运维成本,实现IT科学性的过程。很多企业在选择IT管理工具时将最终目标就定位在“主动”,希望业务系统能够“无忧”,但真正能够达成IT与业务融合的企业却是很少。很多IT运维厂商都强调,“传统被动式”的类似“救火员”角色的IT系统运维方式,根本不能适应目前需求,那么企业到底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主动”呢?

为何丧失了“主动”的先机?

在虚拟化、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网络运维正在走向一种整合的发展趋势。有些网络工程师习惯于将工作重心放在性能而不是质量上,放在提供支持而不是消除问题上。在这种工作思路的前提下,网络运维故障的发生也就必然的,但未能根据业务进行基础监控的终端,将丧失在问题造成业务中断之前,就进行防止的契机,也就丧失了“主动”的条件。

“主动”怎样落到实处?

网络架构就像企业的经络一样,渗透到企业运营上的各个环节,低效率的网络系统致使企业运营面临陷入瘫痪的可能;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企业网络架构和IT部门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深度利用网络技术这一关键的战略资源提供对关键业务的支持,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公司运营的战略目标。然而由于今天的网络架构面临着诸如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复杂性、技能方面的限制以及资金短缺等相当多的问题,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

如上所述,如果在IT系统中没有出现问题,也就没有告警信息,但这是不可能存在的一种假设。当所有的业务系统集中起来的时候,出现无数的警告信息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这就如人生病一样,很多疾病都会造成身体上多处特征的不良反应,医生会开出多得让你厌恶的检查表格让你检查,实际上这就是瞧病过程中找到病源的过程。但这个过程越长,你就越加无法忍受。企业的业务系统也是如此,在问题出现时,不能将问题迅速归类,不能发现最具特征的表象,也就迟迟无法做出问题改善,“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主动运维的管理新思维

脱离每天被繁冗的警告和报表所包围的现状,利用“主动管理”高效而清晰地描述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立即把所有的警告信息繁为简,一目了然。网络运维管理所能够提供的就是追踪问题改善状况的评估方式,以便达成持续的改进成果,这才是“主动运维管理”的内涵。

当你迅速地解决网络故障,端起一杯咖啡时,那是一种技术水准和管理境界的显现,工作就是享受成就,也许正是网络运维管理中关于“主动管理”一词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诠释。

2009年专业研究机构Gartner的一组全球调研数据显现,网络运维管理已当仁不让地成为企业CIO最关心的首要问题。应用网络的整体运维质量正成为企业核心价值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运营和网络运维正在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密切关系,网络运维的管理战略与企业的核心战略、业务战略、服务战略相辅相成;所以,网络在凝聚了巨大的财富的同时,更意味着积聚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这也使得每一位企业的CIO无不压力重重。

企业的运营对网络应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特别是骨干网络的稳定健康运行直接关系到日常业务的正常运营。对骨干网络的流量分析;对潜在应用隐患提前预警;对各种发生的故障进行及时定位、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网络规划;保障网络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就变得日趋重要。面对各类纷繁复杂的网络运维管理问题,简单的封堵不仅起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进一步恶化正常的应用效能。

过去,我们在应对网络运维管理时,采取的是消极式的被动维护,但现实证明,这种办法已经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应用管理进入广域网络时代之后,主动服务的管理思维,实际上来自于我们在网络运维管理中的失利,主要表现为是时间赛跑上的失利。

由此可见,仅仅依靠补丁和堆积各种产品来维护网络的运营,显然已经不足以应付当今的网络威胁。而“主动管理”,就是唯一的出路。从宏观面看,主动模式的运维管理的网络运维系统应该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就能管理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威胁,同时,运维管理参与并覆盖整个网络系统,从终端设备到各种应用服务,并能及时相互响应。

应用:幕后的主角运维为应用而生

网络运维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任务,就是维护网络应用,失去应用,运维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对于网络运维系统的判定原则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只有提升应用效能的运维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运维管理。

在十年前的企业网络并没有运维管理设备时,并没有感到如何的管理需求,而现在,在部署了设备之后,这种“不安感”却与日俱增,究其原因就在于,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命脉,企业的网络应用越多,对网络的依赖性越强,对网络运维管理

主动运维的管理新思维 的需求就会越为强烈,因此,从这个投入产出的层次来讲,运维管理甚至和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一种矛盾。

网络运维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过程管理,而不是一种状态管理,因为,绝对完美的应用效能系统是不存在的,不远的将来也不可能出现。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放弃了“一劳永逸”、“一步到位”的管理思维,明白了所谓网络运维管理,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掌握运维管理的主动权;说到底,企业最关心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网络,而是如何保证网络所承载业务的持续、稳定、可靠地运行。

运维管理:永不会画上的句号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部分的企业倾其所能的安装了主机管理产品、行为管理产品、网元管理产品、流控设备和SNMP管理产品等应用管理产品,相关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在不断上升,但运维问题和事故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这也给了我们另一个提示:今天的网络运维,需要的不是越堆越多的技术和产品,而是一条全新运维管理的新思路;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因如此,有形的管理产品的意义越来越被淡化,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已经“效能化”的网络,企业的网络管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过渡,即企业从发现问题后再修补的“产品叠加型”消极方式向“以运维管理”为核心的主动服务方式过渡;网络运维管理平台从“孤立的产品形式”向“集中化管理平台”过渡。因此,不管是从市场、技术还是从产品、应用等层面来看,目前都是网络管理产业释放“主动运维”的能量的最佳时期。

思维主动性 第3篇

关键词:主动性;创新思维;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知识是外在因素,能力是内在因素,教学工作就是要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教学方法的实质。知识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现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谈几点体会。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重复推演当初科学发生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学”的老路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是无益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的学习设计为发现、解决、再发现、再解决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并在教学中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注意各种知识的相互贯通,渗透融合。要引导学生主动合作、讨论,在活动中增进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增强整体意识。

事实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才能支持他们的创新行为。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其创新思维。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再创造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自我探究式学习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自学、讨论、提问,活跃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掘潜能,主动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留给学生发展才能的空间。在美国。一堂“数的认识”的课上,教师说完了1、3、5是奇数和2、4、6是偶数等内容以后,一个学生提出“6是奇数”的观点,她认为6=3+3,而3是奇数,就像两个男孩在一起还是男孩一样。教师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鼓励全班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简单化,告诉她“6就是偶数,不是奇数”不必讨论了,今后有了问题,学生就会想:去问老师还能有什么创新?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它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开阔性。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要构建目前不存在的事物,这就要大胆想象,科学家的假设、设计师的蓝图、作家的构思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离开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又难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问题,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思维主动性 第4篇

自然思维——根据自我认知, 合情推测, 想当然地、顺其自然地思维.

直觉思维———根据知识经验, 自觉和直接的思想方式.直觉思维往往表现为潜意识、下意识和无意识的, 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1]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 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五数列部分内容和课堂教学案例来作为尝试.

一、求通项公式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

在介绍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 根据教材给出的方法, 常见的教学设计是:

教师问:由等差数列的定义, 前后两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写出:a2-a1=d, a3-a2=d, …, an-an-1=d.

教师再问:各项如何用a1, d来表示?

学生写出:a2=a1+d, a3=a1+2d, a4=a1+3d, …

教师请学生填空得到通项公式an=a1+ (n-1) d.

然后教师进一步说明这种方法的意义是由个例归纳出一般, 是一种合情推理 (合理猜想) , 关于其证明涉及以后的数学归纳法.

据笔者了解, 当前大多数教师基本采用这一方法, 并且制作了相应的课件.笔者认为, 这样的教学方式, 只是一种启发引导式的思维培养, 看似学生参与了, 实质上还是停留在学生由教师主导下被启发引导的一种思维方式, 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让教学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2], 或者说主动性思维的层面.

笔者的教学方案是:

教师设问:等差数列是一种有规律的数列, 这个规律是什么?他的通项公式如何探究?

学生讨论后答:规律就是定义, 通项公式可以从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来推测.

教师要求:

那么请大家进行自主探求.

学生们讨论后基本上有两种方案.

(1) 由定义得a2-a1=d, a3-a2=d, …, an-an-1=d.

∴a2=a1+d, a3=aa+2d, a4=a1+3d, …, 推测得an=a1+ (n-1) d.

(2) 由a2-a1=d, a3-a2=d, …, an-an-1=d, 把以上各式相加得an-a1= (n-1) d, ∴an=a1+ (n-1) d.

教师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很好, 各有特点.

方法一反映了归纳推理、合情猜想的思维, 但是归纳猜想的结论是否正确, 需要严格的演绎证明.关于这个证明, 今后的证明方法中专门会介绍数学归纳法.

方法二是 一种很好 和有用的 推理证明 思想———“累加法”.凡是相加可消去中间项的都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案, 在体现学生主动性思维上显然比第一种方案要好, 它注重了学生的自然思维和直觉思维.只要我们有意识, 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在其他内容上继续尝试.

二、求前 n 项和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

在介绍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时, 大部分教师参照教材一开始给出的高斯思想进行提示, 并且再把这个思想与求和结合起来.其实许多学生, 尤其是初中学过和课前预习过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就只停留在高斯的思维引导下, 而缺失了自觉主动创新思维的意识, 只感受到了高斯的“聪明”, 而没有意识去尝试这种“聪明”思维自己能否产生和如何产生.这样被动的思维培养其实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这样的思维过程也很不“顺其自然”.如果意识到主动性思维的培养, 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案.

教师不作任何提示, 直接让学生尝试求和. 学生思考后, 基本能够自然地利用通项把每一项的第一个相加, 第二个概括在一起得到:Sn=na1+[1+2+…+ (n-1) ]d. 到了这里, 学生们就能自然而主动地想到求Sn就是求1+2+…+ (n-1) .关于自然数求和, 有的学生就回忆起了高斯方法.更可喜的是, 即使没有想到高斯, 从1+2+…+ (n-2) + (n-1) 的形式看, 大多数学生也想到了1+ (n-1) =2+ (n-2) =…, 也就是说“与首末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相等”, 这样就得到了Sn.

如果是1+2+…+n呢, 显然也成立.

到此, 再请学生们看高斯的思维, 学生们就会自信地感到自己和高斯一样可以创造性地思维, 就会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教学至此, 教师只要提一句:等差数列有否这个性质?

几乎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等差数列有这样重要的性质:“与首末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相等.”即a+an=a2+an-1=….从而自然想到Sn的求法是Sn=a1+a2+…an, Sn=an+an-1+…+a1, 2Sn=n (a1+an) , 2Sn=n (a1+an) , Sn=n (a1+ an) /2= na1+n (n-1) /2d.

三、通过习题检验两种设计的效果

至此, 求和已完成, 接下来是巩固和拓展.

教师小结重要的两点:

1.数列的问题往往要从项着手分析, 同学们想到的“拆项法”很重要和有用, 比如把每项拆成两个甚至多个, 分别将第一个, 第二个…合并求和.再比如拆成两个后有可能前后有关联, 请学生做课本P47习题4.

对于习题4, 本来有许多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 但由于有了前面的思维基础, 大多数学生这时能很自然地得到:

教师进一 步提出求

并提醒学生注意不同的细节.

教师更进一步提出对于等差数列{an}, 求

从具体课堂效果来看, 学生会顺利解决并自主总结出方法———拆项相消法.

2.等差数列的重要性质:“与首末等距离的两项和相等.”即a1+an=a2+an-1=at+an-t+1, 这是很有用的性质, 利用它可以灵活、快速、准确地解题.在具体问题中, 要注意的是如果n是奇数, 则中间是一项;如果n是偶数, 则中间是两项.

进一步请学生应用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 (1) 已知a7, 求S13; (2) 已知a5, a11, 求a8, S15; (3) 已知S21, 求a7+a15.

通过以上练习, 学生体会到了用此性质的快捷, 激发了主动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再次感悟了数学的奥妙和乐趣.

这样的教学设计方案所反映的思维过程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 自然而流畅, 而且在思维过程中可以得到有用的重要方法, 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四、在等比数列教学中的应用

在等差数列中有了这样的思维, 在接下来的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教学设计中就可以更自然地让学生主动性地思维.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课本P50) 仍然是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由前n项的个例归纳猜测的, 也没要求给予推理证明.笔者的教学设计改进为:

教师设问: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如何用这种联系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探究方法来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生讨论后, 基本上能明确“差”和“比”的关系, 从而除了由个例归纳猜测外, 还很自然地由等差数列的“累加法”得到了等比数列的“累乘法”.

由各式相乘得到

趁着学生对两种数列关系的兴趣, 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回忆等差数列前n项和中有一个什么重要性质, 等比数列中相应的性质又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自觉地意识到“等比数列中与首末等距离的两项的积相等”.即

然后给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其重要应用和巩固掌握.

从以上的一些教学设计可以认识到, 教材的处理和课堂教学设计对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主动性思维培养和知识的主动牢固的掌握运用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作为数学教师, 在这些方面应予以更加重视和加强.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上有这样的意识, 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更自觉、自然而有创新, 学习数学就会更主动积极而有兴趣.

参考文献

[1]许钦彪.谈数学直觉对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作用[J].数学教学, 2013 (1) .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 第5篇

关键词:关联式思维;结构化教学;整体认知;四算融合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科学知识,实质上是掌握这门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其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关联性十分密切。基于数学知识的结构关联,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从小学段整个的教学长度层面来看,数学教学要体现知识之间的关系沟通,教学时关注知识的前移后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沟通不同领域、不同年段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要从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出发,采用“关联式思维”,变原来的点状教学为结构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结构化认知。

一、数学课堂中“点状式”教学行为的现状

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通常以一节节“课”来进行,教材把数学知识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来编排每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助于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组织开展教学,但有时会使原本具有丰富内在关联的知识经过人为划分后变成了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局限于“点”进行备课,容易影响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导致教师忽视“点”背后的知识整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忽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也就不注意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整体”与一节节课(“局部”)的关系,割裂数学知识来龙去脉发展过程的现象,带来的结果就是数学教学中的育人资源的原始性缺失。

吴亚萍老师在《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于根据教材编排,以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一组练习这样匀速的教学方式,形成备一节课、上一节课、评一节课的思维惯性。这样‘点状式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导致学生认知的割裂和学习的被动。”这确实是目前很多学校、很多教师的教学现状。反思以前在教学某一内容时,常常是就一节课讲一节课,很少思考这一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与其他知识的关联,忽视了知识的前移后续,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割裂。

二、数学课堂中“关联式思维”教学的策略

1. 整合教材,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的编写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与思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托。但是,教材主要是知识的载体、媒介,在相关知识点的编排上有时缺乏连贯性,导致育人价值的狭隘,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努力将散点的知识结构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案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单元教学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它是整个乘法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进行更复杂的运算十分重要。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将乘法口诀编写在两个单元进行教学,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教学1-6的乘法口诀;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这样的编排忽视了整个乘法口诀表的内在结构关联。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两个单元重组为一个单元,按自然数1-9的排列顺序进行表内乘法教学,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既要依托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又要努力做到“活用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重组教材,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学思维。

2. 沟通联系,形成整体认知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会用长程的视野来看待每一个教学内容,用结构化的思维来设计每一节课,教学时通过对前后所学知识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结构的整体认知,通过方法结构上的类比迁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提升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案例二】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千以内的数》

认数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年段进行教学。教材在不同的年段安排不同的认数内容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基于知识的内部关联,我们在教学时要考虑到知识的递进性目标和学生的已有经验。以二年级《认识千以内的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级《认识百以内的数》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已形成的结构基础,帮助学生运用结构支撑实现千以内数的认识的主动迁移。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积累:回顾《认识百以内的数》的学习方法以及百以内数的读法,为本节课的有效迁移打下基础。

(一)整体感知三位数的各种类型

课的开始呈现一组生活中含有三位数的信息,学生经历从信息中抽取出数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出示:

一台电风扇的价格是324元。

我们二年级学生一共有803人。

上海“东方明珠”高468米。

飞机每秒大约飞行205米。

教室大约长720厘米。

我们的操场一圈400米。

我们学校一共有101个班级。

教学楼前的松树大约高560厘米。

蜂鸟的翅膀每分钟煽动900下。

设计大问题: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

没有0:324 468有0:中间有0:803 205 101末尾有0:720 560中间、末尾都有0:400 900

通过这样的分类活动,学生对于三位数的各种类型有了整体的认识。

(二)分别研究每一类数的读法。

(三)沟通比较:千以内数的读法与百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比较中完善千以内数的读法。

(四)认识整千数

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才有可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利用数的认识之间的结构支撑进行有效的迁移,也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努力实现数的认识的结构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

3. 综合渗透,实现“四算融合”

在以往的运算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对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的培养,课中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得出运算法则,然后用相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计算法则,通过大量简单重复的操练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忽视了法则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同时,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某种算法单一凝固的教学格局,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课中教师只教学竖式计算的方法,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和沟通口算、估算、笔算和简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思维的单一和封闭。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教师要以有机融合、综合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学,形成口算、估算、笔算和简算之间相互融合、有机联系的教学新局面。

【案例三】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片段回放:

出示问题情境:湖光小学一、二年级同学给山区小朋友捐图书。一年级捐了298本,二年级捐了405本。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

1. 提问: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298+405=

2. 估一估: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

学生交流,反馈:298接近300,405接近400,300+400=700,估计一共捐了700本。

3. 怎样用竖式计算?

学生主动迁移上节课所学的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自主列竖式计算。

在过程中感受连续进位加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4. 将计算的准确结果与前面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703接近700。

5. 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700+500= 60+90=

80+90= 400+300=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535+89 238+907

436+571 647+353

(3)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00+125 603+308

414+158

……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经历了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过程,掌握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验算的方法,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估算的意识,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养成了“先估后算再比较”的计算习惯。在练习中安排口算和“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的习题,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在学习完竖式计算后形成思维定式,让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如400+125可以选择口算;603+308可以选择简算,先算600+300=900,再算3+8=11,900+11=911;而414+158可以选择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点燃学生主动思维的火把 第6篇

现在我们使用的牛津教材,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结合教学实际, 合理设计教学程序, 因才因生制宜;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积极调动他们的思维, 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相长,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

1.话题:《牛津初中英语7B》中的Reading, 主要是围绕本单元的中心任务Sunshine Town-A great new town而展开的。

2.内容:这篇这篇文章讲述了Sunshine Town是一个现代化的城镇, 从建筑、购物、餐饮和娱乐等方面来体现。

3.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如何捕捉细节; (2) 根据图片猜测大意; (3) 引导学生掌握模仿主题进行描述的技巧, 形成根据主题理解文章细节并能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

Step 1:Warming-up activities

(一) Free Talk:

To ask the student on duty to make a speech:“What is your hometown like?”

【设计思路】以讨论日常生活的话题进入,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 由于每天都有值日生报告, 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 在交流过程中, 也互相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 1.Revise some names of the buildings (Let the students speak freely.)

2.To show the students beautiful pictures of a city.During the talking, the teacher can write some of them on the blackboard, especially some new words:underground, less, air pollution, Beijing opera, etc.

3.To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Would you like to live in a modern town or in the country?”

【设计思路】 (1) 通过感性的图片教学, 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让学生相互问答, 了解一个城镇的配套设施, 通过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Discussion:

1.Would you like to live in flats?

2.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3.Would you like to eat Chinese food?

【设计思路】通过有趣的话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进入正文教学打下基础。最后向学生展示一个城镇的配套设施 (P27) 。让他们参与讨论, 积极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后记】针对上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 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1) 本活动在设计上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2) 能使阅读前的“Warming-up activities”真正发挥“热身”的作用。这就为顺利开展之后的多个活动打下了基础; (3) 上课伊始就顺利切入主题, 中间过渡自然, 言语富有鼓励性和启发性,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Step 2:Reading

(一) Listening and scanning:

1.Where is Sunshine Town?

2.Are there many tall buildings in Sunshine Town?

3.When can people shop in most of shopping malls in Sunshine Town?

【设计思路】 (1) 听和读都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学生边听边读 (默读) 可以培养其快速阅读的能力; (2) 通过有目的地听和读, 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同时掌握课文中一些细节性的内容。

(二) Intensive Reading:Read the text again (paragraphs 1-3) , tr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1.Are there lots of things to do in Sunshine Town?

2.How long does it take from the center of Beijing to Sunshine Town?

3.Is there more air pollution in Sunshine Town than in other areas of Beijing?

(paragraphs 5-6)

1.Where is the writers’favorite place?

2.Where can you try Beijing Duck?

3.How many restaurants are there in Sunshine Town?

【设计思路】进一步有目的地读,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细节, 同时, 通过抢答加分的方式,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三) Skimming:

1.Let 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s.

2.To ask 3-4 students to retell something about Sunshine Town.To begin with:Sunshine Town is…

【设计思路】 (1) 让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 了解文章的内容, 通过对话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 (2) 通过文章改写与复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 Extension activity:

To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ir own hometowns.

【设计思路】学以致用, 自己的话题会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兴趣, 同时, 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四、教后记

针对上述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活动, 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比赛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以竞赛形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该部分教学设计的亮点。在比赛过程中, 学生反应积极, 讨论热烈, 思维活跃, 竞争激烈, 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2.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并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本环节通过“提炼大意, 情节捕捉, 合作探究和延伸训练”四个步骤, 培养学生概括主题、捕捉细节和再现阅读内容的技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 让学生自己来组织并完成任务,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 我也体会到, 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方面:

初中物理主动思维教学初探 第7篇

一、强化学生“充实自我”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主动思维的氛围。

惰性是影响人发展的一大障碍。当前由于家庭“包办”现象严重,学生的惰性表现明显,主动进取、“自我充实”的意识淡化。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不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强,对接触到的东西印象较深,对认识的形成影响也很大。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充实”的意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知识的重要性、体验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性、体验良好方法的重要性、体验不断探索终生学习的必要性。比如:讲到“帕斯卡”原理时,可以结合液压千斤顶等实际应用来让学生了解将力变大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方法,学生无形当中就会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在上电学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稀缺工种“电工”的报酬介绍,让学生体验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性。在“空气的‘力量’”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神舟七号”飞船的宇航员翟志刚出舱作业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飞船控制中心需要对舱做什么处理?宇航员穿的宇航服有什么作用?在学生讨论出结果后,老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看来我们的学习还是很有用的啊,都能与高科技接轨了。在一次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使学生渐渐消除惰性,开始主动接受知识,对物理学习有了兴趣。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心理学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于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任务联系着。人有了问题和任务,就要求去思维、去解决。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乐于思维。初中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空间的知觉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低,在学习兴趣上的稳定性较差,他们好动、好奇、善于模仿,但可塑性较强等特点,可以通过实验、竞赛、游戏,玩出“问题”来。比如: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以先做几个“魔术表演”:矿泉水瓶底先加入少许凉水,并倒入一些开水,矿泉水瓶安然无恙,将开水倒出,拧紧瓶盖,接着往矿泉水瓶上浇冷水,矿泉水瓶就开始变形了(实验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观察矿泉水瓶的变化)。学生立即说:浇的开水烫变形了。让学生上来摸一下,是冷水,这时学生马上开始思考:“是谁将矿泉水瓶压变形的?”老师只要稍微引导一下:“矿泉水瓶旁边有什么?”学生就会发现问题的答案。有的学生又有了新的疑惑:“空气为什么会有力?平时怎么都没有发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因此,教学过程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主动思维的需要。

人的心理有这样的特性: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物理现象有着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很多想法是错误的,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前概念”随时“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的心理需要,这样,他们就自然会乐于思维。在初中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在该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动画演示:给粉笔擦施加一个向右的力,粉笔擦向右运动,撤去力后粉笔擦停止;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最后也停了下来。接着老师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回答:“是的。”让学生列举出相同的事例。老师介绍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再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并问学生:“伽利略这个实验有没有道理呢?”学生觉得也有道理,这时就产生了“矛盾”。“两个完全矛盾的观点可能都合理吗?是哪个观点出现问题了?”学生开始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老师适时引导:“球在向前滚时真的不受力吗?”学生发现了自己观点的错误之处:没有考虑到摩擦力的存在。由此设计出实验来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就水到渠成了,并且化解了该节课的难点。

四、实验学习,培养主动思维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物理学科,很多规律、观点都是来自于实验数据的归纳和总结,物理学家想要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实验说明。因此,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也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独立完成其中的一、两个环节的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这样学生遇到问题后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考问题的方向,达到会自学、自评和自控。

五、课堂分组自由讨论,提供学生主动思维的时间与空间。

课堂分组自由谈论是学生和学生之间或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学生主动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在分组讨论时,三、四个学生为一组比较适合。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小组内选一名有威信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发言人顺序的安排和对谈论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小组谈论的有序进行。其次,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老师应该加以取舍,一般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难度不是太高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最后,要及时评价,激励竞争。可以采取老师对学生评价,同组同学相互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多维评价体系。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品”鼓励小组间的竞争,让小组自由讨论落到实处。

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孙小堂

(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甘肃定西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开展有效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初中农村物理教学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本文将从加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实验教学、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教学实现途径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农村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1. 物理实验教学的滞后。

在农村中学,实验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教师给学生不做实验而是讲实验,实验教学成为老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再加上实验仪器陈旧、短缺使实验很难进行,绝大多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随着理论知识的逐渐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融合、应用等方面逐渐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学生开始认为物理难学。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慢慢地讨厌物理这门学科,这使物理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改变现状,就要从端正教师教学思想,提高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加强实验室的条件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等方面去努力。

2. 教学模式落后,课堂教学效率低。

在农村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方式落后,许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以中考为目标,以解题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以“老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农村初中教学条件落后,物理教师专业素质与新课程的要求差距比较大,使课堂教学机械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情况下,导致教师教得厌烦,学生听得痛苦,一节课下来教师觉得累,学生觉得没有意思,长期下去形成一种恶性

六、积极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思维。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指出:人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存的需要、心理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教师没有料到的甚至是刁钻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和问题,这时教师将它们以异端处理,一棍子打死,或者加以严厉批评、指责甚至是痛骂一顿,那么学生所有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泡沫都将随之破灭。虽然这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但这是孩子们的大胆思维和设想,正体现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要表扬和鼓励学生,不该批评与指责。学生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内部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师应珍惜每一位学生点滴进步,不失时机地在作业批语、课堂提问中加以鼓励,表扬甚至指导,使其树立自信心。

七、触类旁通,培养横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面临教师创设的新异情境时,在思维中产生不确定性,于是出现了探究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把握好机会引导,培养横向思维。教师必须随

循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

3.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能力差,不能自主地参与课堂。

农村学生长期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认知能力不高,认知方式不佳。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通常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不动脑、动手,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思考,等待教师给出答案。学生长期下来逐渐形成依赖心理,依赖教师灌输知识,课堂失去了活力。再者农村学生描述物理现象、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时,文字、口述的语言表达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靠记背教材的文字陈述,不能较准确地使用物理语言。

二、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所要求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从上课开始讲到下课,只是给学生传授现有的知识,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极少。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和灵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问题,老师就应该好好加以利用。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敢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表示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一起。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堂中心,突出关键问题。

2.在教学中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初中学生的特时注意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让学生触类旁通,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正迁移,形成横向思维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扩充语言信息量。比如有这么一道题目:“一个重10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当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这两个力的合力为多少N?”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简单,但是把它改成“一个重10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当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多少N?”,这确是学生常错的题目。学生听到题目后开始不确定还是不是原来的答案,就开始了思考:两种问法有什么不同?最后,老师给出答案并分析两个题目的不同点。有了这个对比过程,学生对该类型的题目印象就深刻了很多,而且明白了两种问法的不同之处,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的思考也就有了方向。

相信只要我们有心,在课堂的各个环节都不忘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就能够做到“授之以渔”,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协作编写组.学校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9.

思维主动性 第8篇

课例:苏教版第十二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激趣引新:

多媒体出示一张较小的图片.

师:能看清吗? 你需要老师做什么?

生:图片太小看不清, 请老师将图片放大.

初步体验:

教师把鼠标横向拖动, 学生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呢?

生:您只是将长放大了, 宽没有变, 图像变形了.

教师还原图像, 然后把鼠标纵向拖动, 学生又笑.

师:现在宽变大了呀, 怎么又笑呢?

生:长没有放大, 图形还是变形了.

师:这样将长单独放大或将宽单独放大, 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大. 你认为怎样才能将图片放大呢?

生:长和宽应同时放大?

教师演示正确的放大过程.

师:你用到一个词非常恰当. (板书:同时) 怎样才是同时放大呢? 我们知道数学的研究经常让数字“说话”,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今天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

主动探究:

多媒体出示: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 宽是5厘米;

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 宽是10厘米.

师:你能将条件中的信息整理到表格中吗? (出示表格, 师生共同填写)

师: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学生用“倍”“分数”“比”等知识进行了相关的描述.

师: 刚才大家用到一个比———“2∶1”, “2”表示什么呢?“1”呢?

生:“2”表示放大后的长, “1”就表示放大前的长;“2”表示放大后的宽, “1”就表示放大前的“宽”.

师:长方形放大的过程中, 有什么规律吗?

生:长方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与宽的比都是2∶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放大.

反思建构:

师:现在你对“同时”一词有怎样的理解?

生:“同时”就是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放大.

……

一、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 引起学生的共鸣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图形的面积“变大”和 “变小”有本质的区别.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其本质是图形的各个部分“同时”放大和缩小 , 而图形的“变大与变小”是图形一个部分或多个部分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图形大小的变化. 学生往往会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利用计算机对图片大小处理的知识, 对图片进行单方面横向或纵向拖动, 学生发笑, 是已有知识经验被激活的表现.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要将长方形放大, 需要将长和宽同时放大. 这是学生在对知识本质的初步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共鸣. 教师抓住 契机———学生用“同时”这一词语对图形的放大进行描述, 进而引导学生从数学研究的角度带着问题着手进行研究.

二、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从语言描述的角度提出:需要“同时”将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放大. 学生对图形的放大有了初步的感知体验, 教师重点评价、巧妙引导:你用到一个词非常恰当. (板书:同时) 怎样才是同时放大呢? 我们知道数学的研究经常让数字“说话”,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今天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学生用“同时”一词来描述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 源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只是对“图形的放大”这一知识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感知.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 根据自己的体验, 处于“知其意尚不能言”的状态, 对所学的新知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三、从研究数学的角度出发,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新知, 通过逐步研究不断地深入. 学生用已有知识来描述放大后图形和放大前图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从“倍”“分数”“比”等多个角度对放大前后图形的变化进行了语言描述, 这是从一个内部体验到语言外化的过程, 学生对“同时”这一本质又有了新的感知.

教师顺势而下,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用比表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通过引导: 刚才大家用到一个比———“2∶1”, “2”表示什么呢? “1”呢? 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 又从抽象走向具体.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明确:放大后图形和放大前图形的长的比是2∶1, 宽的比也是2∶1, 进而得出规律 :放大后的图形与放大前的图形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四、从反思体验出发, 加强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师启发引导, 通过层层推进, 使研究的过程不断深入, 对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的“同时”这一纯语言描述, 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有了新的理解. 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你对“同时”一词有怎样的理解?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从初步感知产生的语言描述, 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 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获得了真实的内心体验. 此时引导学生反思, 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本质理解进行再体验.丰富的体验过程, 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刻.

思维主动性 第9篇

1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大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存在的问题却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落实不力

根据恩·尼斯 (R.H.Ennis) 的定义, 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就是“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可见,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的训练方法, 它教人如何确定问题、搜集相关信息、使用合理的方法分析信息, 以及独立地形成可靠的结论。我国实施教育改革以来, 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校并不在少数, 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一旦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却大打折扣。培养目标与实际的培养模式严重脱节, 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重视不够, 落实不力。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学习动力, 对现实热点问题的敏感度和判断分析能力明显不足。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 同样四年大学本科教育, 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培养相比, 差距十分明显。

1.2 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与教师的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 高校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大多采用“灌输”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 这对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从学生学习的动机来看, “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 学生学科基础薄弱, 独立思考能力严重弱化。从教学方式上看, 课程大多采用传统应试讲授模式, 教学内容相对封闭, 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中心”, 无论是“教”与“学”都缺乏理论与实践有效契合的理念与手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1) 而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侧重于科研能力, 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普遍不强, 教师的教学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2)

1.3 师生互动方面———“传道、授业”有余, 而“解惑”不足

韩愈在《师说》里谈到教师的作用有“传道”、“授业”和“解惑”三种方式, 而目前在大学课堂里教师主要做到了前两种方式, 对于“解惑”这样一种双向沟通方式用之甚少。主要表现为教师习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 而忽视学生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 重视知识讲授的数量, 而不是知识传递的质量。另外, 教师在讲授时更加注重一步到位的标准模式, 即直接告诉学生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 而不是和同学一起去探讨事物发展是否具有其他可能性, 是否应该去质疑现存的标准答案。学生为了能够顺利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或某些功利性质的奖励, 选择了去相信、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久而久之自身失去了对事物的独有判断力。这对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是十分不利的。

1.4 大班教学凸显批判性思维培养“瓶颈”

我国高等院校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招生规模空前增长, 而在师资和各类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50人乃至100人以上学生容量的大班教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大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课堂控制和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 较少考虑学生需要和兴趣;师生互动较少, 学生参与面狭窄, 对学生的深层次体验重视不足, 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弱化。

2 主动学习内涵及其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既然批判性思维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是培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我国当前批判性思维培养又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其中, 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至关重要。

2.1 主动学习的内涵、形式及特征

主动学习一般包括两个维度:其一, 从学生角度看, 可以视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扮演主动参与的角色 (例如, 建构主义学习, 自律学习等) ;其二,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应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课上的指导, 从而创造相应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是说,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指导缺一不可。主动学习形式主要包括学生从事小组讨论、小组活动, 班级讨论、个人写作等学习和思考活动。同时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在行动上是主动的,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认知上也是主动的。即只有学习者从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时, 主动学习才会发生。主动学习课堂具有如下特征: (1)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活跃、深入的互动。 (2) 教学内容一定要契合学生基础和特点。 (3) 鼓励学生强化对概念和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运用, 而非对事实的单纯记忆。

2.2 主动学习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主动学习是一种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果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参与到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来, 将极大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 (如气候学、生物和化学课程等) 学习中, 学生在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基础上, 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收集分析现实世界中的实时数据, 并与同伴一起对相关信息加以辩证评价, 并得出富有逻辑性的结论。主动学习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高阶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3 大班教学背景下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路径与方法

大班教学背景下的主动学习需要一些教学方法的支撑, 才能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基于现实问题的小组讨论, 主动学习支架平台的设计, 以及个人思考和反馈几种教学方法。

2.3.1 基于现实问题的课堂“小组讨论”

基于现实问题的课堂“小组讨论”可以有效解决大班授课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具体操作方法是, 可以在大班教学中将学生3~4人一组进行分组, 教师基于教学模块的内容, 提供相关现实问题的阅读材料, 以层层发问的方式, 提出适宜的问题供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估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之后, 成员达成一致形成小组意见。学生间的思维互动使学生获得了对问题的多维度理解, 拉近了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例如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开设的通识课《公平与正义》, 虽然是1000名以上学生选修的大班课, 但由于其运用了学习经典文献, 训练思考能力、进行问题情境设计, 组织小组讨论, 构建互动规范的课堂辩论等, 仍使得学生收获了思辨能力。另外, 澳大利亚大学的Hager针对自然科学课程有针对性设计了开放性问题, 学生应用他们的化学和物理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正因为开放性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学生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方案中进行选择,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2 主动学习中“支架平台”的设计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支架平台”。其一是“概念性支架”的设计。概念性支架可以帮助学习者思考什么。如:你为什么做出这种决定?你的论据和支持论据的数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使之更清晰地加以思考并得出结论。其二是“程序性支架”的设计, 即学生将按什么顺序展开对问题的思考。一般来说, 学生的学习任务需要分解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才能完成。因此, 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教学材料, 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具体问题和子活动, 在课堂上设计小组活动清单作为主动学习模块指导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 当小组成员讨论他们的观点时, 小组成员可以按照学习活动清单提示的顺序进行而不至于偏离所讨论的主题。

2.3.3 强化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思考

除了基于真实问题的课堂小组讨论和支架平台的设计外, 学习者个人在主动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性思考也十分重要。应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其思想的机会。例如,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交个人书面报告, 详细说明其解决某个问题的个人决定以及决定背后的个人推理过程, 这些决策不仅基于小组讨论也基于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因此, 小组讨论后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 并对小组成员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总之, 高等教育大班教学背景下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具备几个要素即:设计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思考;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来共同解决问题;教师掌握适当的发问技巧, 设计回忆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反思性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 并且沿着问题解决的路径引导学生展开规范的辩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黄朝阳.批判性思维对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2) .

[2]杨春梅, 杨艳平.哈佛大学大班通识课程《公平与正义》的教学特点[J].教育评论, 2013 (4) .

[3]刘金石.公共基础课程大班教学中的学生考评机制创新探析——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6) .

[4]韩冰清.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大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 (5) .

[5]干咏昕.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J].西南大学学报, 2010 (6) .

[6]Gupta, G..Improving Student's Critical-Thinking, Logic,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J].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005.

[7]Mc Connell, D.A..How Students Think: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in Introductory Geoscience Courses[J].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 2005.

[8]Yuretich, R.F..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form Education Module Database[J].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004.

新课程理念下主动思维课堂的构建 第10篇

第一,分析学科特色,把握课程标准。每一门学科都有它内在的知识体系,我们不可能把这一门学科的所有知识、技能都传授给学生。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色,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在课标中规定了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标准,因此在备课时,老师应该钻研课程标准,知道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很好的把握住课堂节奏。让学生把思维的重点放到课程标准中“理解”、“结合实例”等要求较高的知识点上,如果在这些重要知识点上,学生的思维通畅了,正确率的提高、理想分数的获取就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有了学业上的收获会对老师产生更多信任感,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学生就更加愿意去主动思维,课堂成为学生拓展自己思维空间的真正舞台。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思维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围绕知识点,抛出一些问题。例如,在地理课堂上,当讲到天气系统时,可以利用身边的天气变化,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从身边的案例开始,利用身边的资源,创设与天气系统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思考情景,由于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更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情境中的提问,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学生主动思维的主要途径,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教师能捕捉到学生问题中的问题,进行再次提问或追问,这种追问往往会成为课堂情景的高潮点,会成为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焦点,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和愿望会更加强烈。

第三,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在小组讨论中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之间思维品质有优劣之分,只有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发生碰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与别人思维的差别,从差别中去作出选择,或坚持、或改良。特别是数学、物理等学科,往往是一题多解,可以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能选择一种,选择的这一种应该是符合自己思维特质的,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除了学生自己总结经验,从书本、资料及老师身上获得外,如能在课堂上建立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参与其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就会发生碰撞,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改变教育评价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强调的是结果,看重的是分数,目光较为短浅,而新课程理念中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与应试教育、功利教育格格不入。因此,要改变评价的方式,坚持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要对课堂作出一个基于学生角度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上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的选取,重在学生自主思维的培养。评价课堂不仅仅看做对多少题目,完成多少知识点的讲解,而是学生主动、自主思维的时间有多少,思维品质是否得以提升。课堂不再是PPT放了多少,学生活动有多少,课堂练习做了多少,这些都是思维训练的载体,课堂不再注重形式,更加注重的是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课堂,让课堂内涵得以外延,让学生的学习少了功利化色彩。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授之渔不如授之以欲,只有把学生的欲望激发出来,思维的动力才能不断得以加强,思维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才会不断向前迈进。

第五,营造团结、善思、善辩,宽容失败的班级氛围。班级的学习风气很重要,有些班级,学生回答问题后,会起哄,会对其他学生的答案不屑一顾。而自己呢?往往眼高手低,轮到自己回答问题时也扭扭捏捏,声音小到只有自己听得见。作为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一定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好的想法和观点时,及时的加以肯定和表扬,作出激励性的评价,即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错,也要肯定其正确、可取的一面,至少有回答问题的勇气,有敢于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的行为,这些都值得让其他学生学习。如果课堂上这种情况出现次数多了,班级里面的学生就会愿意回答问题,不会因为怕回答错误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压抑。学生思维通畅了,思维的品质就会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更加宽阔,课堂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上一篇:信息组织下一篇:工作面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