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生活范文

2024-08-22

知识与生活范文(精选12篇)

知识与生活 第1篇

一、细观察, 勤思考, 积累生活材料

文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在古今中外举不胜举。我国清朝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 达到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这与它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曹雪芹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他的曾祖、祖父、父辈三代, 都做高官, 成为“百年望族”。终因皇室内部斗争的牵连, 获罪抄家。曹雪芹正好经历了这个家庭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他少年时曾过了一段贵族生活, 抄家后, 陷于贫困。晚年处于“满径蓬蒿老不华, 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这一方面使他看到封建统治的腐朽和罪恶, 另一方面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现实, 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切实的生活基础。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沙皇专制的年代, 亲眼目睹了沙皇走狗的欺上媚下、见风使舵的种种丑行, 写下了著名的小说《变色龙》。鲁迅的《阿Q正传》、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无不都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 即使是大作家, 写文章也要有丰富的生活素材。有的同学说, 他们每天就是上学, 回家, 两点一线, 生活单调, 哪能有什么丰富的生活。的确, 同学们的生活看似单调了点, 那我们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呢?

1. 细观察, 勤思考, 发现闪光点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只要同学们细致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身边的物, 用心思考, 就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有一次, 我布置了一篇作文《人民桥》, 这座桥是同学们每天进入学校的必经之路, 可谓熟悉。可是, 当同学们提笔时, 仍然觉得无话可说。待同学们苦思冥想后, 我带领同学们来到桥上, 引导同学们重新观察, 从外观到内部结构, 从修建时间到设计者, 从近观到远望。此时, 同学们无不热情高涨。待重新作文时, 大部分同学们文思泉涌, 一气呵成。有个同学们在作文后记中写到:“这次作文, 使我渐渐明白了,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 但只有细致观察、勤于思考, 才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 才能有话可说。”

2. 创造条件, 积极参与生活

为了让生活丰富多彩, 除了让同学们细心观察生活外, 我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用心体验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利用节假日, 我带两名同学们游湘江河水, 体验水的明净与河的辽阔, 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登凤凰山, 看山的陡峭与树的茂密,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组织同学们走上街头, 深入工厂, 领略社会变化, 感受时代气息, 捕捉有价值的东西。这样让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生活、体验生活, 极大地丰富了生活。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中, 八年级作文为《过把瘾》,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 从同学们补充完整的题目来看, 就可感受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生活材料, 像“过把记者瘾”、“过把市长瘾”、“过把太空瘾”, 这些不仅命题新颖, 富有时代感, 而且想象丰富, 见解独特。

二、多读书, 读好书, 拓宽知识面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他不可能直接检验所有的生活、获得所有的知识, 那么, 如何更多的获取知识呢?明人冯梦龙告诉我们:“要知天下事, 须读古人书。”可见读书是个拓宽知识面的好方法。拓宽了知识面, 写作时也就有话可说了。唐朝杜甫就曾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元朝程瑞礼也曾说过:“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清朝朱舜水先生说的更绝:“非读书不能作文, 非熟读不能作文。”有些同学平时读书不够, 写起作文来, 就觉得知识不够。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第2篇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同。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数学教学都十分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服务。我国目前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问题的学习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新教材与学生生活中数学问题有机整合,有待于我们本地山区教师深入探索,还有丰富的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小树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校本教研,提高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界定

1、“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2、“生活问题”在此课题中是指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问题,让数学的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的生活问题。

3、“有机结合”是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体现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本课题将新教材教学与生活问题有机整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教育应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即教育生活化。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针对不同课型进行实验研究;新授课以生活引入,练习课以生活课题为主,复习课以学生为主体解决生活中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创建新形势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领域和课堂教学,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体现生活数学的特点。

2、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课堂中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启迪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研究,以小学一至六年级为梯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进行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数学教学过程。

1、合理有机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学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调整、重组部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供给学生熟悉的或学生自己收集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让数学这门课回归生活,远离乏味空洞。如:苏教版六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选择统计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制成录像带,把现实问题搬到课堂上。又如:三年级《24小时计时法》一课,老师选择从超市票、车票中找时刻入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另一种标记时刻的方法。

2、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生活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动脑、动口、动手,学得有趣,学的主动,学的扎实,学了会用。并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3、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延伸,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生活数学问题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过程中,懂得数学的渊源与背景,将学生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拓展学习视野,充分体会数学的应用与价值。如学完《计算机经过的时间》,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同学们早上8:30分到校上课,中午12:00放学,下午2:30分上课,4:05放学,算每天在校学习多少时间。教完《植树问题》一课,让学生为我们新校区操场设计绿化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重点实验和系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以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进行实验。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精心选题、制定实验方案

2006年8月学校组织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申报通知后,决定以《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作为课题研究。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论证,制定了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组,形成了由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各组数学组长参与研究与实践,现代教学技术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的研究体系。

2、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教材法绪论》;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教研课。“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3、分阶段、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在第一阶段设定了“开发资源”的领域,第二阶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阶段设定了“推广实验、推广应用”领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如在低年级,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年级,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4、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规范有序地开展。

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设立了实验专门电子邮箱,对实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方便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老师们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如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包等)可随时放入电子邮箱,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我们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感悟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苏教版12册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的纳税和利息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在取钱中需要交纳利息税这一实际生活情景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如何计税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结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回顾,从而发现问题,然后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解决问题,得到新知。如:一年级二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妈妈给小明1元零花钱,让他在1元币和一些角币中拿。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所以在帮小明拿钱中,就出现了拿1元币的,10角的,更有拿出2个5角的,5个2角的,当学生认可这些拿法都是1元后,也就顺利建立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老师们很好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与学生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地重复机械练习,设计学生喜欢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深刻体会数学的有趣。如:教学“你会购物吗?”老师在课堂中设计“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组成“小小商店”,分角色扮经理、售货员、顾客。同学们根据手中的钱数挑选喜爱的商品,在付币、找币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了有关人民币的计算这一知识运用。

2、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苏教版11册二单元,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表面积越小。正是这些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应用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3)借助生活,延伸课堂,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至用,如用千克和克的知识帮妈妈买菜称重量;用分类的知识整理书包和小房间;用统计的知识分析班上学生的生日情况;用乘法知识解决租车、门票、用餐等实际旅游费用问题;用位置与方向知识完成学校平面图和未来规划图等。同时学会用数学日记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把数学现象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学生把课堂放到了生活中,去体会生活问题的生动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生的策略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自然提高。

3、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教研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普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本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了教学观念。

备课时,关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现象,或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实验老师表现突出,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其中国家级论文2篇,省级论文3篇,市级论文17篇,吴琼珍老师制作的两个课件均在省级比赛中获二等奖。黄晓丽老师执教的《量的计量》、吴琼珍老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李爱侠老师执教的《旋转与平移》、张华玲老师执教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均获省二等奖。曾爱英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获省录像课一等奖。

4、老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年来,老师们积极探索,共同努力,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报纸、网站以及各种资料,通过优选、整理,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认识钟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两位数加法》、《角的度量》、《总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小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圆面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抽屉原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分》、《运算率的推广》,《反比例》。这些资源包分别获得省一、二、三等奖。这些资源包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5、研究成果推广效果好。

为了在本校内进行推广、扩大实验,每班每周特增设了一节《生活数学》的校本课程,普遍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

6、形成了一些文本资料 A、优秀数学论文、案例集一本。B、学生数学小论文一本。C、全面系统的结题报告一份。D、教师荣誉集一本

九、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一)加强现实生活问题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1.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2.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实践、探索的时机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推广把生活问题作为数学学习资源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观摩交流,加强多样化的培训,通过持续的校本教学研究,探索、建立和规范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再不断研究发展。

(三)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时俱进,不断丰厚和拓宽自己的学识,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要花工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具有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热情,有真情,要追求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好学。

姓名:张桂琴

职务:教师

职称:小教高级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839203

工作单位:新疆省哈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中学

数学教育应避免知识与生活脱节 第3篇

一、古代数学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翻翻《周髀算经》,这个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的数学教材,就能发现本书的数学题几乎全是与农业、水利等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几乎全是文字描述,没有符号代码。

比如:一块田地,长18米,宽16米,面积是多少?再比如,修水池,长10米,宽8米,深度5米,能蓄多少体积的水?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比西方国家早,《九章算术》是西方国家古代的经典教材,出现年代远远晚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中的数学题已有很大的抽象化色彩。比如:一块草地,长为L,宽为m,假设L=5,m=3,求面积s等于多少?抽象化大于中国古代数学教材。在抽象化教育模式下的西方国家的数学科学化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数学家,如笛卡尔、费马。中国古代数学教育起步早,抽象化色彩很淡,虽然发展缓慢,对数学科学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也不大,但它毕竟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学生学了后,确实能处理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二、新课改前的中国数学教育——重知识,轻运用

随着教育的发展,西方的数学教育模式也随之进入中国,于是中国的数学教育从教材、教学、考试都染上了极度抽象化色彩,并越演越烈,达到了数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糟糕状态,老祖宗的数学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这一优良传统,彻底抛弃。从抽象化的计算,抽象化的公理、定理、公式学起,并把用这些抽象化的定理、公理、公式来解决抽象化的数学题作为最终目标。学生成了做抽象化数学题的机器,只会做数学题,不会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学现象,茫然无序,无法将其抽象化,这样学到的数学知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知识,因为这些数学知识无法转变成能力。离开了活生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成了表面化的东西,学生对其印象不深,过不了多久,学生就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数学教育是极度无效的。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数学教育却在中国生根了,以致人们,包括一些数学研究的专家,认为这种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就是中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殊不知,这是一个外来品,这是既没有继承传统优点,又没能很好地吸收别国教育精华的数学教育。我们应该坚决地改革它,绝不可再留恋。脱离生活实际学数学,数学知识变得那么的枯燥无味,味同嚼蜡。脱离了生活情境不容易学懂数学,脱离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形成不了数学能力,学生的成就感大为降低,激发不出數学探求的欲望。数学成绩无从提高,数学能力无从产生,既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达不到应试教育的目的。

三、2001年新课改后的部分数学教育——重形式,轻知识

2001年新课改,猛烈冲击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提倡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提倡互助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但由于对数学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某些一线教师不明白数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而把方法当作目的,在形式上进行数学教育改革,课堂上活泼非凡。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次数学示范课,先是学生打开电脑,点击网上购物,选中商品,付款(点网上的一角、两角、五角),买了多次商品后,让学生上讲台,计算自己计算购买商品的钱数,练习加法。一节课就结束了,接着开始第二节课的真实情境中的买卖,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小商品,和同组的同学共同摆一个小摊。但请问这样的课堂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吗?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课堂吗?要让学生有生活情境,指导家长为学生的数学生活情境提供机会不就可以了吗?不能在学校里浪费学生系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宝贵时间。如果这些不需要数学课堂来做的事由学校教师来做,那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当然仍然有部分数学专家及数学教师对如何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进行摸索,不盲从,他们是数学教育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

四、对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建议——重知识,轻生活实践

学校数学教育应以学生丰富的数学生活情境为前提,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讲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提供习题,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模拟生活真实的数学题,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有创意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塞给学生,让学生记住,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螺旋形上升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考试题以处理真实情境或近似真实情境的数学问题为主,以此检验学生是否达到相当的数学应用能力。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其容积4800立方米,深3米,如果池底1平方米的造价150元,池壁每1平方米的造价为120元,问怎么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这道题就是用来测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这样的数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高,对家长的要求也高,要求学生课内课外融会贯通,其中家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求家长要为孩子的数学运用提供机会。比如:接触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数、图形、空间、统计事件、概率事件、测量、称重等等。家长密切关注学生在学校中已学了什么数学知识,将要学什么数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取得相应的数学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学校中的数学学习变得更有生活内涵一些,让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变得更容易一些,也更真实一些,这也要求教师要有数学运用意识及数学运用能力。

浅谈化学知识与生活 第4篇

一、日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碘化合物

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 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 它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基本成分, 对保证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功能, 起着重要作用。Na+和Cl-在体内的作用是与K+等元素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错综复杂。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 以保持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体内的酸碱平衡。Na+与K+、Ca2+、Mg2+还有助于保持神经和肌肉的适当应激水平;Na Cl和KCl对调节血液的适当黏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 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此外, 适当浓度的Na+、K+和Cl-对于视网膜对光反应的生理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 常用淡盐水漱口, 不仅对咽喉疼痛、牙龈肿疼等口腔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还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碘化钾、碘化钠、碘酸盐等含碘化合物, 在实验室中是重要试剂;在食品和医疗上, 它们又是重要的养分和药剂, 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 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人体内共含碘15mg~20mg, 其中70%~80%浓集在甲状腺内。人体内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其主要生理作用通过形成甲状腺激素而发生。因此, 甲状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机能, 均与碘有直接关系。人体缺乏碘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 如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地区, 全国约有四亿人缺碘。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提供含碘 (碘的化合物) 食盐和其他食品 (如高碘蛋) , 井水加碘, 食用含碘丰富的海产品等, 其中以含碘食盐最为方便有效。

二、人生五味子之一———醋 (酸)

醋的化学名字叫乙酸, 分子式为CH3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 而且还有很多用途:

(1) 在烹调蔬菜时, 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 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 (因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 。

(2) 在煮排骨、鸡、鱼时, 如果加一点醋, 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 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

(3) 患有低酸性胃病 (胃酸分泌过少, 如萎缩性胃炎) 的人, 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 既可增进食欲, 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

(4) 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 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 而且可以杀灭细菌。

(5) 醋可以作为预防痢疾的良药。痢疾病菌一遇上醋就一命呜呼, 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季节, 多吃点醋, 可以增加肠胃内杀灭痢疾病菌的作用。

(6) 醋还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 将醋倒在锅里慢火煮沸至干, 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

(7) 铜、铝器用旧了, 用醋涂擦后清洗, 就能恢复光泽。

(8) 用醋浸泡暖水瓶中的水垢, 可以达到除垢的目的。

(9) 夏天毛巾易发生霉变而出异味, 用少量的醋洗毛巾就可以消除异味。

三、香烟

从化学角度来说, 吸烟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有一氧化碳, 醛类、氮化物、烯烃类尼古丁类, 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 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 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

四、笔类

1. 铅笔

铅笔芯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黏土制成的, 当掺入黏土较多时铅笔芯硬度增大, 笔上标有Hard的首写字母H。反之则石墨的比例增大, 硬度减小, 黑色增强, 笔上标有Black的首写字母B。

2. 圆珠笔

圆珠笔油墨是一种黏性油质, 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 (主含萜烯醇类物质) 、矿物油 (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 、硬胶加入油烟等调制而成的。

3. 钢笔

笔头用各含5%~10%的Cr、Ni合金组成的特种钢制成的笔。铬镍钢抗腐蚀性强, 不易氧化, 是一种不锈钢, 该种笔的抗腐蚀性能好, 但耐磨性能欠佳。

五、去污除垢

1. 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1) 汗渍:

方法一:将有汗渍的衣服在10%的食盐水中浸泡一会, 然后再用肥皂洗涤。

方法二: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 (NH4) 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 HCO3], 搅拌溶解后, 将有汗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 然后反复揉搓。

(2) 油渍:在油渍上滴上汽油或者酒精, 待汽油 (或酒精) 挥发完后油渍也会随之消失。

(3) 蓝墨水污渍:将有蓝墨水污渍部位放在2%的草酸溶液中浸泡几分钟, 然后用洗涤剂洗除。

(4) 血渍:因血液里含有蛋白质, 遇热则不易溶解, 因此洗血渍不能用热水。

方法:将有血渍的部位用双氧水或者漂白粉水浸泡一会, 然后搓洗。

(5) 茶渍:将有茶渍的部位放在饱和食盐水中浸泡, 然后用肥皂搓洗。

2. 水壶巧除垢

(1) 烧水的壶中有了水垢, 可放入一些醋, 再加水, 烧开一会儿, 水垢可除去。

(2) 用铝壶烧水时, 放一小勺小苏打, 烧沸10分钟, 水垢可除去。

总之, 化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自然科学, 其应用方面的无限可能性, 正等待我们去开发探索。作为化学教师, 把高中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引起学生无限的想象, 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很多的化学知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生活,化学知识,体会

参考文献

[1]吴伟丰.教与学整体设计——高中化学第一册 (上) [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吴伟丰.教与学整体设计——高中化学第一册 (上) [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生活与化学知识竞赛试题 第5篇

1.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14C标记的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2C互为同位素

2.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25 53I治疗肿瘤。该同位素原子核内的中子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72

B.19

C.53

D.125 3.1999年美国科学家从火星着陆器带回的火星地样中分离出几种新元素,并预测出该星体上可能存在原子核较大的原子。倘若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79,请推算此元素在周期表

(n1)2(n2)2中的周期数。已知,第n周期元素个数为(整数):或。

22A.7

B.8

C.9

D.不能确定

4.VCD光盘上的光记材料有多种,其光记原理为:在激光照射下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而记录储存信号。碲的某种化合物是常见的一种VCD光记录材料,下列关于碲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单质碲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

B.Te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VIA族 C.H2TeO4的酸性比H2SeO4强 D.H2S比H2Te稳定

5.材料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就没有现代光通讯:

A.光导纤维

B.半导体

C.橡胶

D.化纤

6.新华社1999年11月17日电,在兰州召开的一次能源地质国际研讨会上传出讯息:“可燃冰”将帮助人类摆脱日益临近的能源危机。“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据测定每0.1m3固体“可燃冰”可释放出20m3的甲烷气体。由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燃冰”将成为人类新的后继能源 B.“可燃冰”是水变油,属于化学变化

C.“可燃冰”具有使用方便、清洁卫生等优点 D.青藏高原的冻土层可能存在“可燃冰”

7.下列物质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的是: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D.悬浮颗粒 8.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9.人体内所必需的下列元素中,因摄入量不足而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A.K

B.Ca

C.Na

D.Fe 10.将一定体积的空气通入吸收剂,并测定其电导的变化,这种方法可以测定空气中污染 物的含量。如测定硫化氢,用硫酸铜溶液吸收,可测定很大浓度范围的硫化氢,但电导变化不大;用溴水吸收,仅适用于低浓度范围,但有很高灵敏度。现要兼顾吸收容量和灵敏度,测定空气中Cl2的含量,则最好选用的吸收剂是:

A.KI溶液

B.溴水

C.Na2SO3溶液

D.NaOH溶液 11.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 A.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B.降低汽油成本 C.避免铅污染环境

D.铅资源短缺

12.“纯净水”“太空水”“蒸馏水”等商品作为日常饮用水,因缺少某些成分而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你认为在制备上述商品饮用水时至少还需要添加的微量物质是: A.钙和镁的碳酸氢盐

B.含碘酸盐的食盐 C.漂白粉等消毒剂

D.小苏打 13.有关钾肥的正确说法是:

A.钾肥主要是多种钾盐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SO4

C.钾肥都是速效肥料

D.雨天使用钾肥可提高钾肥使用效率 14.目前排放到空气中的CO2逐年增加,对此最担心的是: A.会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降,不足以供人类呼吸 B.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生态失衡 C.会使人体吸进大量CO2损害健康 D.会使石灰岩大量溶解,破坏自然风光

15.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有氟氯烃(“氟利昂”等)。科学家呼吁人类要重视对臭氧层的保护。臭氧层中,臭氧对人类的有益作用是:

A.吸收CO2

B.补充O2

C.吸收红外线

D.吸收紫外线 16.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指的是: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17.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食品 B.含有叶绿素的食品

C.在加工和包装上干净、卫生的食品

D.在原料生产、加工各工序均为安全、无污染的食品 18.绿色化学的目标是: A.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浅谈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第6篇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一、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现行教材都安排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在第十二册就新增加了“美丽的校园”、“节约用水”等数学实践活动。活动素材的选择符合学生生活背景,又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美丽的校园”的活动就是通过测量学校的各建筑物,并确定比例尺,画出校园平面图。在组织这个活动前,我根据活动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明白活动的要求,接着交代了活动的空间、时间、完成任务后成果的呈现等,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积极创新,对于所采取的方法,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学们在自行测量校园各建筑物的有关长度时,有的采用米尺,有的用卷尺直接测量,有的用绳子测量后,再用尺量绳。有的依据方砖的长宽,用数方砖块数再算数据,有的采用竹竿,有的采用步测和手测……画平面图时,根据各自纸张大小与校园实际大小的比,自主确定比例尺。有许多同学都画出了比较精确的校园平面图。通过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找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到自主探索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和成功的乐趣,不但促进了“比例”知识的理解,而且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我们就要努力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件,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等的实际背景。从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如: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明的爸爸妈妈领了工资去超市购物,超市里摆放了许许多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条裤子,价值188元,他身上带了312元,妈妈看中了一件皮衣,价值398元,她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才能付得更快?孩子们感觉挺有意思,非常好奇,都动脑思考了起来。

又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以往的学生对减法的性质难于理解。在形式上,明明是连续相减,为什么可以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这种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于接受。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验证,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妈妈身上有200元钱,哥哥向妈妈要去34元买书,我向妈妈要来25元买学具,妈妈还有多少钱?大部分同学能列出“200—34—25”的式子计算。我又换个角度问:妈妈共拿出了多少元?大家都能列出“34+25=59”,那么妈妈本来有200元,现在还有多少元?我再引导讨论:连续减去几个数,还可以怎样计算?从而得出:“200—34—25=200—(34+25)”。

这样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的时代气息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唤醒了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的,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好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亲历了数学产生的过程。

三、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储钱罐满了,一共有三百元,奶奶说要用三张一百元的整钱和她换。一开始他同意,后来看见倒出一大堆,而奶奶只给他三张,她有点不高兴了。你们能帮助她吗?我就让大家把零钱一元一元的数出来,一共有三百个一元,学生们似乎有点明白了。我继续引导大家把一百个一元的放在一起。一共有三堆一百元的,那三堆正好等于三张一百元。学生们彻底明白了一和一百的关系,都非常高兴。通过实践学生们学习得很快,知识掌握的也非常好。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激发学生搜集生活中数学应用事例

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其作用不可忽视。为了让教学更加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我结合学习内容,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数据。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我让学生去调查我们学校各个班级的人数,然后制成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分组行动,每个小组负责统计不同的班级人数,再把搜集来的数据汇总,全班共同合作,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忙得不亦乐乎。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自己动手操作,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收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运用意识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时,我让同学们联系实际,看看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好朋友的位置等如何来确定?孩子们一听就来劲了,赶快动手又动脑,数数想想,小手立刻就举起来了。接着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老师说出一个数对,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们可高兴了,纷纷举手回答。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掌握的也很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数学运用意识的重要体现。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会让教师的教学生动、扎实,也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进程中发现更多,收获更多。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和生活在完美融合中丰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浅谈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第7篇

一、抓住生活素材,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用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编,从而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列举出很多实物,如:水桶底、汽车的轮胎等,教师问:“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美观,有的说汽车轮胎圆形是让车行得更稳一些,让桶底圆形是让桶能装更多的东西等,此时有的学生对前面几个同学说的理由似懂非懂,教师抓住契机问:“是不是这样的,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想”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引导:这些物体的面都与圆形有关,学习了圆的认识后,你们就能找到这些物体设计的道理了。然后组织通过动手剪圆、拆圆,从折痕中发现圆心、直径、半径,并从观察、交流中概括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以及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在整节课中兴趣盎然,在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圆的知识,同时也真正感知到生活中有数学问题,认识到生活与数学同在。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身素质,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解决问题———按比例分配”时,上课伊始,老师问学生:“你们分过东西吗?”生答:“分过。”“在开学时,学校要把作业本分发给每个班,你们首先想到什么问题?”学生:“首先想到一共有多少本作业本,分给多少个班,怎么个分法?是每个班一样多,还是有多有少?”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分?”于是学生各抒己见,说了很多的方法,有的说“平均分”,有的说“不能平均分”。教师抓住这点让学生讨论哪种分法是最科学的,然后指出像这样的实际问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具体的解法。像这样把学生置身于自己很熟悉的实际问题讨论情境中,学生学得主动,也很爱学、乐学。

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置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中,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百分数的应用”中,教师让5个同学做投篮活动,分别投10次、12次、15次、20次、25次,并让其余学生记录他们投中的次数,然后让学生说说谁的命中率高?怎样求命中率?这样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百分数的作用及命中率的含义,然后举一反三,说说小麦的出粉率、出勤率、及格率、合格率等。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些百分率不可能大于100,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使新知识变成了有源之水,促进学生间的思维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再现生活,体验数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再现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创设了一个“逛超市”购买货物的生活情境,课前准备了大量标有价格的物品(用空食品盒代替),同时准备一些零币,学生也按老师的要求准备一定数额的钱,在教室内办一个小超市,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活动中,学生对“逛超市”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大家边选购边算账。当有的学生发现买东西过多或东西偏贵而自己手里的钱不够用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向他人借,有的改买价格便宜的物品。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深深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五、走进生活,应用数学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广泛的应用,而学生要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却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学生找出对数学的兴趣,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比如学习“比和比例”知识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旁榕树的高度。榕树高度,如何测量?多数学生摇头,少数学生窃窃私语:有人说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样量?有人提议拿绳子量,先用绳量树,下树后再量绳长。这才是好办法,可树木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一根2米长的竹杆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让学生量出竹竿影子的长度,并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和影长的比值,你能想出测量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和树影的比值应该和它们的一样。我补充: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于是得出:树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这样的数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与生活知识融合的尝试 第8篇

一、以生活为题材,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有八位好朋友, 肯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姓名, 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 何故, 何人, 何时, 何如, 何地, 何去, 好像弟弟和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 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 虽是笨人不会错。”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诗句, 道出了“问题意识”的真谛——我们应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 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带着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 识别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善于总结归纳, 进行思考, 然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相交”一课时的引入上, 我首先出示了几张图片 (如:篱笆、十字路口等) , 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生活中的事物, 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从而引入课题。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 我结合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事例, 向学生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 多伦多22票, 巴黎18票, 伊斯坦布尔9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列出相关百分数, 从而理解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通过结合生活中的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活是挖掘问题的源泉。学生对身边的生活是相当熟悉的,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使学生更有亲切感, 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 我们也应该多动脑筋, 多想办法, 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数学, 让数学亲近学生。

二、以生活为背景, 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 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对于课堂上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 这样学生更加能够体会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为情境导入, 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所以, 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应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从学生平时熟悉的事例切入, 积极地创设可操作的数学情境,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问题,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事例, 使教材内容得以拓展、活化, 进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部分环节如下:

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老师决定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公园游玩一天。

(生表现出异常兴奋的样子。)

师:既然去游玩首先要考虑费用问题。进公园首先要付门票钱, 那么问题来了:公园的门票4元一张, 我们班全体同学共32人要去游玩, 现在共有130元钱买门票够吗?

同学们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 回答问题的态度较平时积极踊跃。

生1:因为4×32=128 (元) 128元<130元, 所以够了;

生2:因为130÷32=4 (元) ……2 (元) , 所以够了;

生3:因为130÷4=32 (人) ……2 (元) , 所以够了……

由此可见, 这些学生熟悉的素材使得他们备感亲切,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为了把奇、偶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学完此内容后, 我设计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留意观察我们的体育课上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如:队形变化) ?批改作业时, 学生的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答案多种多样:

生1:向左转、向右转有“角”中学的直角知识;向后转有“角”中学的平角知识;

生2:报数有我们学的自然数的知识;

生3: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有奇、偶数的知识……

略谈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知识的融合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知识,融合

《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地理知识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现实世界, 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认识和理解地理知识, 因此, 如何把地理教学与生活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成为了当前研究热议的话题。

一、传统中学地理教学中“生活世界”的缺失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 随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和日益完善, 尤其是在“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 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逐渐被人们忽视和遮蔽了, 处在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 造成了重课堂教学、轻生活陶冶, 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 课堂教学日趋封闭, 逐渐疏远、脱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事实上, 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必然发生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 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学校与教室中的“教学”行为, 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教育意义的建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长于对知识技能的讲解和演示, 而短于对学生的引导和疏通。对于真正的教育,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 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 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因此, 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融合

在地理新课改中着重的强调了地理课堂应该回归生活理念的重要性, 但在地理课堂中做到这一点非常有难度, 以下本人结合个人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的经验, 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1、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

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教学中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教师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与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要知道如何引导、调控、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拓学生思路,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有关天气时, 我们可以放几幅不同的图片或让学生直接观察课本中的图片, 首先对天气变化方面知识进行了解, 然后分组讨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巧借生活实例, 洞悉地理原理

陶行知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意思是说, 我们应该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基础, 把这些所经历过的知识经验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对于地理原理, 学生接受能力较差, 可以借助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 将复杂难懂的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因此,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 并在课堂中运用生活现象解决教学难点。

课堂运用实例:洗衣机甩干衣服过程 (台风眼的形成原理) ;学生活动演示三圈环流-分组传送书本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空调、暖气安装位置 (大气运动) ;洗手池里水流的旋转方向 (地转偏向力的体现) ;当地气象谚语收集 (天气状况) 等。

3、借助乡土地理, 丰富地理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重要源泉;从赞赏家乡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山川原野, 这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 皆是养心健身之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 则是综合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学生身边的大自然, 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生最初的地理认知便是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与接触, 以乡土地理中的环境资源为基础, 进行地理学习与能力训练, 是让新知识快速构建的有效方法。

例如:本地土特产及形成原因 (土特产品种, 上市时间及生长需要条件-农业生产活动) ;本地房屋建筑、服饰文化 (乡土自然及人文环境) ;本地的旅游景点类型观赏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形成) ;本地博物馆、科技馆等参观 (了解自然、人文、科技文化) 等。

4、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地理教学

与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实社会相比, 教材内容总是略显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 锐利的眼光, 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备课授课中, 不拘泥于教材,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材为框架, 适当应用生活中材料, 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 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为地理教学增添新活力。关注新闻事件, 积累新闻素材, 形成教学资源, 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应用大众传媒辅助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 多种形式的媒体文化不断涌现, 报纸、广播、图书、音像资料、乃至网络等, 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 并且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 在这些媒体中蕴含着丰富的、大量的信息资源, 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知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加以好好利用, 充分发挥它的引导作用。

例如:网络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 中国国家地理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 所有的地理专业名词都能在这里找到多条信息。网络成为了学习地理知识最便捷、省时省力的方式。

综上所述, 地理知识与生活经历的融合, 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更能够呈献给学生多样化的教学课堂,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提升教学效果, 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雷:《地理教学需要“生活化”》, 《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7, (04) 。

[2]李忠:《浅谈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3) 。

知识与生活 第10篇

美国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体系, 它更像一个博大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它不是某种静止不动的状态, 而是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动态。老师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 加强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案例】

2014年2月11日, 我和二年级的学生一起上了一节健康课。通过课前交谈, 我了解到, 从2月初开始, 他们就围绕健康书中的“牙齿”章节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打开学生的学习手册, 里面的内容令我十分震惊, 丰富、全面、专业、有趣, 这就是我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内容吧:

笑脸中的洁白牙齿是人人都向往拥有的, 里面的图片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牙齿, 即:门牙、犬牙、磨牙、尖牙与数量, 并让学生填写自己的换牙情况。

让学生了解牙齿的内部构造, 需要选择填写的词语非常专业, 牙冠、牙龈、神经、牙釉质、牙根……

形象地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刷牙, 怎样使用牙线, 学生了解到保护牙齿的方法不唯一。

揭开牙诊所的神秘面纱, 介绍基本的治牙工具和用途, 消除学生看牙的恐惧感。

让学生通过i Pad, 自己查找生活中对牙齿有益与有害的食物, 填写在横线上, 可以配图。这里的学生非常喜欢画画, 老师说画画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有趣的画面, 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同的方式保护牙齿:一天至少刷牙两次;每天用牙线;吃营养丰富的食物, 少吃糖;六个月看一次牙医进行检查;运动时戴保护牙套。

看完这本手册, 我很有感触, 以前总是认为只有牙齿有问题的人才会去看牙医, 没想到美国人重视牙齿的程度非常之高, 居然每六个月就去定期检查, 更不可思议的是牙线要每天使用, 像刷牙一样正常, 真是让我大跌眼镜。

我询问了授课老师, 这么多专业的词语, 学生能记住吗?理解起来有困难吗?老师坦诚地告诉我,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 有些词语确实不容易记住, 但他们会做游戏。美国人最喜欢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找乐子 (have fun) , 他们会玩词语迷宫、拼图、角色扮演等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了解词语。因为下午有牙诊所的牙医来二年级进行讲座, 今天的这节课是复习课, 老师通过白板展示了许多动画背景, 有时老师说一个词语就让学生去指认相关的物体, 有时是让学生自己把词语拖到对应的物体上, 他们采取了个人挑战赛, 两人组配合赛来进行。最有趣的是每次的问答不是老师直接点名, 有时是老师抽签决定, 有时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决定, 形式丰富, 半个小时很快就结束了, 大家都意犹未尽。

下午, 牙医带着两个助理来到了校园, 在图书馆给二年级小朋友普及牙齿的知识,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坐在毯子上。虽然是讲座, 但更多的是互动活动:有角色扮演牙医与病人;有牙齿内部构造拼图;有给玩具刷牙, 检验正确的刷牙方法;有班级竞赛抢答问题等。

整个讲座50分钟, 大家非常感兴趣, 把之前学到的知识共同分享, 还收获了一套牙具:瓶子、牙刷、牙膏、牙线、哨子和铅笔, 这些都是牙诊所免费送给学生的礼物。

【感受】

在美国小学的健康课中, 我看到了社会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后来了解到, 这个牙诊所与华盛顿小学有长期合作, 每年2月都会配合学校的健康课来到二年级普及一些牙齿护理、治疗龋齿的小知识。牙医与助理准备充分, 整个过程趣味性强, 他们始终微笑, 一点儿也不严肃, 很有亲和力。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的礼物都印有牙诊所的信息, 也是他们的营销策略之一, 学生成为了他们流动的广告, 这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孩子们对自己的牙齿有了全新的认识, 也逐渐意识到了牙齿的重要性, 这比家长、老师天天督促刷牙, 千叮咛万嘱咐更有实效性——寓教于乐的结合, 教育共同体的呈现。

知识与生活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57-0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是因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数学不存在,也没有存在的意义。生活中买卖商品要用到数学、修建房屋要用到数学、站队清点人数要用到数学、计算成绩要用到数学、分配东西要用到数学……可以说,生活中无处不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有用性,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具体如何联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呢?

一、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商店的价签上,标示的是小数;公交车上,小孩是否买票的高度线标为1.1米,这既有小数,也有长度单位;百货商场中“八折优惠”的促销牌,用的是百分数;学校修路要计算土石方,要用到体积公式和乘法运算;上街买东西,多付款后,对方要找零,要用到减法运算……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设法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必要的时候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从生活的体验中来感受数学,理解数学。比如学了加减乘除法以后,可以把学生带到市场上去买东西,让他们在具体的市场交换中运用数学;学了百分数以后,可以让他们试着分配一堆东西,并算算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值。事实上,小学阶段所有数学知识都可以从生活中学习到,关键就要看老师如何引导。用这样的方式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就能把数学学活,而不至于学成象牙塔里的空理论。

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终究又要服务于生活实践,学习的数学知识要用来解決生活问题。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又是一项技能,需要进行特别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完相关数学知识后,就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解决相应问题。如三年级学习了除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秋游,大家要去坐游船。全班有42人,大家都要去划船,坐小船每条5元,坐大船每条6元,小船限坐3人,大船限坐4人。请同学分组讨论后设计一个最省钱的租船方案。这个问题是学生面对的实际,但要解决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各小组针对问题进行反复讨论,最终得出一个最省钱的方案来。

学习了面积计算公式后,学校要粉刷墙壁,可让学生计算粉刷墙壁需要的瓷粉量和成本。在做这项工作前,教师可预先了解相关参数:每平方米需要的瓷粉量;瓷粉当前的单价。学生依然分小组讨论解决此问题。

学习了体积公式后,可让学生计算学校修路需要挖掉的土石方的量,相关数据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测量。

学习了百分比后,可以让学生帮某商店计算一下其盈利率……

生活中,要用数学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小学数学老师只要有心,一定能找到合适的问题作为任务交给学生解决。学生在解决这样的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能很快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从而建立起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到高年级学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解决一些需要运用到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生活问题,比如工程建设的工期计算、教职工情况统计、学生基本情况统计等。

笔者曾让高年级学生统计开学新生报名情况,里面涉及到的项目有新生报到率、学费交纳率、性别比例等,综合用到了加减乘除法、百分比等知识。学生解决此问题后,颇有成就感,对数学学习越发有兴趣。

三、加强操作性和参与性。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和用数学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切不可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或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对学生完全放羊,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小学生毕竟还缺乏自控能力,更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想让他们独立去完成相应的任务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引导。当然,教师的引导主要在方法上。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参与。必须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事可做,都在做有价值的事,都在为团队的共同事务而努力。由于要学生参与操作,因此所设计和安排的活动就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参与性。比如你要学生去测量月亮离地球的距离,就显得很不现实,缺乏可操作性。这种无可操作性的活动,不能切实锻炼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实施活动前,为他们设计和安排可操作性的活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方面的活动在生活中当然很多,比如计算土方,要让学生动手获得基础数据;调查商店盈利情况,要让学生亲自去了解价格情况和销售情况。只要这样多动手操作,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这样的训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科研意识和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

比如进行土石方量的计算活动,学生在取基础数据时,一个人难以完成,他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拉皮尺、记数据、列公式计算、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合作意识就会得以逐步增强。由于土石方量计算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因此教师要强调他们在取数据时务必做到准确。在这一要求下,学生精确取值并计算,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也就得到了培养。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要将学生带到生活中,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会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进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使数学教学步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孙建敏.数学教学联系生尖的意蕴[J].上海教育科研,2008(03).

知识与生活 第12篇

根据新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要使新昌经济获得更好地发展, 以下做法值得推广的是 ()

(1) 加强宣传, 让大佛龙井闻名全国

(2) 大力推广“唐诗之路”文化游

(3)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4) 利用劳动力优势, 积极发展钢铁等重工业

答案是A, 但很多学生选B、选C、选D。甚至还有人问我新昌是不是靠海的, 是不是属于杭州地区。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本以为是应该知道的知识, 却让学生们觉得陌生。由此, 我在想, 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是否缺少了一种乡土教材的补充, 而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 对于自己周边的生活知道得很少很少, 不能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善用乡土教材深化教学极其重要。

一、乡土教材渗透的必要性

1. 乡土教材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著名的教育学家徐特立说过:“最原始、最基础、最唯物的教材是乡土教材。”乡土教材反映了当地悠久的历史与社会发展状况, 包括地方社会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才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等内容,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就意味着, 如果我们把乡土教材充分利用好, 把它所涵盖的内容统统发掘出来, 将会大大增强社会课程的乡土色彩, 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乡土历史教材来教学无疑是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途径。

2. 乡土教材是对统编教材的丰富和延伸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 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试卷内容紧紧联系学生身边的历史事件, 使之体现绍兴浓郁的地方特色,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 关注家乡建设, 培养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的情感。如2009年中考卷中选择题第8题“绍兴有许多现代节会。其中以仿晋曲水流觞, 翰墨书写春光”, 将书法圣地与地方课程相结合, 凸显了乡土风情, 给人一种亲和的感觉。再如2011年中考卷中的23题选择了绍兴市的人口普查数据编制试题, 这样的试题让学生在做题之余可以了解绍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 以增强他们的爱乡之情。又如2012年中考卷中的24题三个“绍兴印象”, 先从乌篷船这种交通工具中区分绍兴与呼和浩特之间自然环境的不同, 再从游览的景点中体会绍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最后结合绍兴本地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将学生熟悉的家乡事例作为试题,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 关注家乡的建设, 以此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 往往很难表现出自己本地的乡土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适当地加以补充, 深化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延伸课堂。

3. 乡土教育能为学生树立德育的榜样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教学中,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口号式教育, 要把德育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就得益于乡土教材的优势。乡土教材中不仅有典型的历史史实, 而且这些历史的痕迹就在学生的周围。比如讲到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的时候, 可以提一下绍兴的三杰:秋瑾、徐锡麟、陶成章, 他们为了中国的解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让学生从伟人身上受到教育和鼓舞, 培养学生以乡土爱为出发点, 以国家为大乡土, 培养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

4. 乡土教材易于让学生深刻认识乡土文化

杜甫有诗云:月是故乡明。每一个人对家乡都怀有美好的感情, 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家乡观念继续下去, 并把这种观念扩大化, 进而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 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比如在讲述《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的时候, 可以加入一些绍兴的抗日活动,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纪念馆, 真切地感受身边的民族精神, 以此更形象生动地展现我们生活的环境, 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二、善于使用乡土教材

教学过程中牵涉的要素包括教师、教材、教法、学生四方面的互动关系。在此四要素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材、教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达讯息的媒介,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是被刺激的对象, 他们的反应主要操纵在教师的运作之中。善于使用乡土教材就需要这四个要素的结合。

1. 经验丰富的教师

要使学生喜欢乡土教学, 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必须具备下列能力。

(1) 能因材施教。成功的教学第一原则就是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许多教师常犯的错误就是想将所准备的教材, 教给各种年龄层次的学习者, 忽略了学习者阶段性学习的旧经验, 结果导致的情况是教师口沫横飞, 而学生不是不知所云, 就是觉得内容肤浅, 索然无味。所以教学时应该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了解, 再选择教材施教。

(2) 熟谙教学资源。教师进行知识教学前, 自己必须熟谙乡土知识, 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 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才能让学生觉得有收获, 才能更好地为教材服务, 深化课堂教学。

2. 新鲜有趣的教材

乡土教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地理的、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生物的、文学的等,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取舍, 怎么样才算是较好的知识呢?个人认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乡土化。乡土知识的补充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 因此在选择中必须要选择地方性的, 是该乡土所特有的。这样才能显示出乡土教学的特色, 也才能达成乡土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山川秀美》一框时, 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地形类型图中找寻家乡的气候类型和地形类型, 并且可以组织学生来讨论季风气候和平原、丘陵地形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 对课堂知识进行适当补充, 以加深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理解。

(2) 趣味化。所谓的趣味化就是选择比较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材来教学, 或将比较枯燥无味的教材加以修饰, 成为学生喜欢学习的题材。

比如在学习了九年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原则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绍兴的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方面的优劣势, 并探讨如何利用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促进绍兴的第二次腾飞, 将本来枯燥的知识融入到了生活中, 更好地来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3) 故事化。喜欢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能将故事放入课堂, 穿插在枯燥的书本知识中, 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比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次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中的《变革与争霸》时可以加入身边的卧薪尝胆的故事、投醪河的来源等故事, 将会很吸引学生。

(4) 精简化。中学生一般知识并不广博, 更谈不上精深。因此, 乡土知识的编选应力求精简, 去芜存青, 尽量舍去无意义的、数字性的、记忆性的题材。

3. 灵活多样的教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乡土教学方法, 应该尽量使用教具、仪器、地图与实物来教学, 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要给学生一个亲身体会的机会, 学者研究发现人类学习的记忆程度, 来自听闻者占10%, 来自阅读者占30%, 来自亲身做过者占90%。许多教师常犯的缺点之一, 就是只顾自己讲解, 没有给学生实际做的机会。比如我们在学习《我们生活的社区》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把学校周边的事物画成地图的方法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缺一不可。

4. 积极配合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因此在乡土教学的过程中, 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活动,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延伸课堂, 回归生活, 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和知识的获取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教师的教学更高效。

总之, 乡土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认知教学、技能教学甚至是情意教学都能亲身体察, 今日教师的角色, 不同于传统所赋予的期望, 最大的改变在于一位好的老师不再只是拥有丰富的专门学科知识和单向传授该项知识, 而应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

摘要:社会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 无论是现在的中考试卷, 还是社会学科对学生的要求, 都或多或少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挂钩, 但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 往往很难表现出自己本地的乡土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适当地加以补充, 深化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延伸课堂。

关键词:乡土教材,必要性,趣味化

参考文献

[1]李良品, 牟玉凤.近代乡土教材的内容、特点与作用:以石柱乡土志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 2008 (1) .

[2]滕星著.中国乡土教材应用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我为何而生》下一篇:修复记忆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