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超声检查论文

2024-08-29

胆囊超声检查论文(精选9篇)

胆囊超声检查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72例;年龄36~78 (54.6±10.2) 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者53例, 肩背部放射性疼痛者19例, 消化不良者7例, 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1.2 检查方法

应用GE 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由同一个影像学医师操作和评价。探头频率选择为3.5MHz。患者清晨空腹做超声检查, 取常规仰卧位。超声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胆囊壁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突入胆囊腔内、单发或多发、表面是否光滑;占位性病变形态如何, 是否有点状、小结节状、小类球状、乳头状或桑椹状凸起;观察小隆起性病变的大小、回声强度, 是否伴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等;观察彩色多普勒 (CDFI) 的声像图特征。

2 结果

本组12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病理学检查确诊属于胆固醇息肉者79例, 炎性息肉者25例, 腺肌增生者17例, 胆囊腺瘤者7例。按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图像特征分为回声 (高、等、低) 、大小 (≤0.5cm、0.5~1cm、≥1cm) 、部位 (底、体、颈) 、基底宽、单发、血流信号5个特征。超声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 结果超声检查漏诊3例, 误诊1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9%。不同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彩超图像特征比较见附表。

3 讨论

PLG实际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病变的总称, 所含病变性质复杂, 几乎包括除结石外的所有胆囊疾病。胆囊息肉大部分为非肿瘤性, 如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 胆囊腺肌增生等;少部分为肿瘤性, 其中有良性腺瘤性息肉, 恶性有腺癌和腺瘤恶变等[2]。本研究患者以胆固醇息肉为主, 占61.7%;其次为炎性息肉、腺肌增生, 分别占19.5%、13.3%, 最少为胆囊腺瘤, 仅为5.5%。通过彩超对本组患者的胆囊病变进行观察发现, 从回声、大小、部位、基底宽、单发、血流信号等五个特征方面比较, 四种PLG病变的特征各不相同, 为临床鉴别诊断PLG类型提供了实践依据: (1) 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 由于胆固醇代谢紊乱, 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而沉积于胆囊黏膜, 逐渐形成向黏膜表面凸起的黄色颗粒。超声可见胆囊形态大小一般正常, 囊壁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轻度增厚。其回声以高回声为主, 中低回声较少见;大小以≥1cm最为常见, 表现为附着于胆囊壁的颗粒状或乳头状结节;常为多发性, 分布均匀, 可见于底、体、颈三部, 基底较窄或有蒂, 约50%的患者可见基底部血流信号;改变体位无移动性, 蒂较细的息肉脱落后与无声影结石的回声特点类似。 (2) 炎性息肉是由于长期炎症刺激所形成的肉芽肿, 由毛细血管、慢性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回声以中高回声为主, 低回声较少见, 直径多≤0.5cm, 本组未发现超过1cm的病例;发生部位以胆囊体部最为多见, 底、颈部较少见, 基底部未发现明显的血流信号, 囊内伴有小结石时可见彗星尾巴状高回声[3]。 (3) 腺肌增生, 由于炎症刺激胆囊异位上皮细胞而形成腺肌增生, 可深达肌层深部, 黏膜及肌层增生, 胆囊壁增厚。受累段胆囊壁显著增厚, 壁内呈小囊状低回声或无回声, 局限型腺肌增生表现为底部呈帽状增厚, 节段型腺肌增生表现为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出, 胆囊腔环状狭窄呈“葫芦状”, 长轴切面呈“三角征”, 本组有3例患者囊前变窄, 甚至完全闭合。约半数的患者合并胆结石。 (4) 胆囊腺瘤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 但以胆囊体部和底部最为多见。多呈圆形或乳头状, 可与宽窄不等的蒂与胆囊黏膜相连。近年来研究发现腺瘤的癌胚抗原表达与胆囊癌相似, 因此临床鉴别诊断胆囊腺瘤对预防癌变、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7例胆囊腺瘤患者可见胆囊形态大小基本正常, 其中2例患者可见自囊壁向腔内隆起的圆形或乳头状团块。单发或多发, 基底较宽, 偶有蒂, 内部呈高回声或中等回声, 后方无声影。胆囊腺瘤无移动性, 平均体积较胆固醇息肉大, 但直径一般<1.5cm。

本研究应用彩超对息肉样病变部位的回声、大小、数量及血流信号等特征进行观察, 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 超声临床诊断符合率高达96.9%, 效果优于CT和胆囊造影检查, 其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查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有关文献[5]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国内一组超声显像诊断103例PLG中, 健康体检发现29例 (体检组) , 占28.2%;因右上腹疼痛就诊诊断74例 (就诊组) , 占71.8%。超声显像诊断息肉PLG, 术后病理证实93.2% (96/103) ;超声显像诊断PLG再做CT普通扫描诊断为息肉36.8% (7/9) , 该19例术后病理均证实胆囊息肉, 而CT诊断息肉者直径均>7cm。在胆囊息肉诊断方面, 超声显像和CT普通扫描与病理符合率有显著差异, 提示对PLG的初查超声观像优于CT, CT对≤7mm的息肉诊断准确性较低。总之, 应用超声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准确性较高, 为临床及早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检查方法, 根据超声显像特征可较为准确的辨别类型, 为日后制定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易建中, 费健.胆囊息肉样病变398例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2, 32 (4) :532-534.

[2]李富, 林伟.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与CT增强扫描的综合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23) :195-197.

[3]庄英军.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及病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5) :1902-1903.

[4]房艳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意义[J].交通医学, 2012, 26 (2) :192-193.

结石性胆囊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第2篇

1、胆囊内结石可无阳性体征,少数结石过大时可触及胆囊。

2、胆囊管内结石者,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有压痛,如出现胆囊穿孔可有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急性腹膜炎的体征。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

二、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10×10的9次方/L核左移。

2.腹部X线摄片胆囊区可见阳性结石。

3.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壁厚>3.5mm,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4.静脉胆道造影胆囊不显影。

胆囊超声检查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我院2014 年7 月~2015 年4 月不同类型的胆囊疾病100 例, 其中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34 例, 其中男23 例, 女11 例;年龄40~70 (58.3±4.5) 岁;胆泥沉积10 例, 其中男6 例, 女4 例, 年龄40~70 (58.3±4.4) 岁;胆囊腺肌症16 例, 其中男10 例, 女6 例, 年龄40~70 (58.4±4.5) 岁;胆囊息肉30 例, 其中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40~70 (58.3±4.6) 岁;原发性胆囊癌10 例, 其中男7 例, 女3 例, 年龄40~70 (58.2±4.5) 岁。

1.2 方法病人检查前8h禁食, 取常规平卧位, 必要时可变换合适体位进行监测, 可对胆囊腔及病灶部位清晰显示, 如发现病灶部位将影像局部放大, 超声多普勒血流显示病灶内血液供应情况, 观察阻力指数 (RI) 、动脉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流速 (Vmax) 、血流性质, 当PD检测到静脉或动脉的流速曲线, 声速和血流的夹角需<60°为CDFI阳性,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在同样的动脉血流参数情况下监测胆囊前壁。

1.3 仪器及参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LOGIQ-3 型彩超, 频率2.0~5.0MHz。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行SPSS 18.0 软件系统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囊疾病良恶性占位病变血流CDFI阳性情况评估比较胆囊疾病恶性组的CDFI阳性率为80%, 胆囊疾病良性组的CDFI阳性率为42.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同类型的胆囊疾病及对照组的彩超影像学特征及血流阻力指数 (RI) 、Vmax指标的评估比较胆囊癌血流分布特征为杂乱性或分枝状, Vmax为 (42.4±17.2) cm/s, 显著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胆囊腺肌症、胆囊息肉中血流分布特征为线状或点状, 血流阻力指数 (RI) 为 (0.53±0.06) 、 (0.51±0.06) , 显著低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胆囊炎的RI、V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胆泥沉积内无血供。 见表2, 图1~4。

3 讨论

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 术前早期诊断准确性较低, 主要原因早期胆囊癌与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无法鉴别诊断[3];另外临床医师缺少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认识, 较少进行适宜的随诊措施, 导致早期恶变病例漏诊[4]。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 其对胆囊疾病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不仅能从不同切面角度对胆囊进行观察, 还能明确病灶大小、形态以及周边组织的粘连程度。 相对于超声来说, 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观察血流情况和血管增生情况, 清晰显示胆囊动脉及其分支扩张, 是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胆囊恶性肿瘤诊断的关键[5]。 本研究发现, 原发性胆囊癌CDFI表现为丰富血流, 病灶内的血流阻力指数 (RI) 为 (0.78±0.13) ;Vmax为 (42.4±17.2) cm/s, 表现特征为 “高速高阻”;而良性胆囊病灶内表现为"低速低阻"。

胆囊腔内沉积物较粘稠时, 其回声与肿瘤相似, 其运动度或不运动较小, 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内部血流信号及回声时, 提示为占位性病变[6];胆囊腺肌症为非肿瘤性及非炎症性腺体增生性胆囊疾病, 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特征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壁呈局限型、节段型、弥漫型增厚[7];壁内扩张的罗阿氏窦表现为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 如出现小结石, 可出现"彗星尾"状特征回声, 多见病变部位为胆囊底部, 进行脂餐实验胆囊收缩功能亢进或正常[8]。 对于胆囊内小隆起病变, 提高血流的显示率十分重要[9]。在胆囊较小的占位性病变时, 需设置仪器为最敏感状态由不同方向选择与探头最近的切面观察血流情况, 指导病人屏气, 有助于脉冲多普勒的数据分析及检测[10]。 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不同类型的胆囊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卜凡文, 刘智, 姜莉.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囊管残端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 15 (4) :456-457.

[2]苏泽, 黄海, 荀敏, 等.两镜联合处理保胆手术中胆囊管泥沙样结石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 2015, 21 (2) :161-163.

[3]董建党, 周玫娟.彩超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8) :260.

[4]朱雪梅.实时三维彩超在胆囊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 :217.

[5]郑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4 (35) :113-114.

[6]叶文琳.高低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囊底部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5 (22) :178-178.

[7]张宽静.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道闭锁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13) :103-104.

[8]杨丽丽, 蒋双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胆囊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8 (7) :39-40, 41.

[9]张海霞, 李楠, 李晶晶,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27 (19) :17, 19.

腹水患者胆囊壁的超声显像分析 第4篇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显像对腹水患者胆囊壁的改变来探讨腹水的性质。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患者100例和结核性腹膜炎腹水患者35例,分别观察二者胆囊壁的超声显像情况。结果:肝硬化腹水患者96%(96/100)胆囊壁显著增厚,结核性腹膜炎腹水患者仅5.7%(2/35)胆囊壁模糊,二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u=10.380)。结论:采用B超观察腹水患者胆囊壁的回声特征,结合肝脾图像,对鉴别肝硬化腹水和结核性腹水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腹水;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胆囊壁;超声显像

The Ascites Patient gallbladder Wall's Ultrasonoscopy Analyzes

Bo Lifei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ultrasound imaging of the gallbladder wall in patients with ascites change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ascites. Methods :Ways of a clear diagnosis of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ascites and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in patients with 35 cases of ascites, gallbladder wall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cases of ultrasound imaging. Results: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 of 96% (96/100) marked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ascites i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only 5.7% (2 / 35) gallbladder wall vague,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gnificant (P<0.01 (u = 10.3804). Conclusion :The observation of ascites in patients with B-gallbladder wall echo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liver and spleen imag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irrhotic ascites and tuberculous ascites have greater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Ascites; Cirrhotic ascites; Tuberculosis; Gallbladder wall;Ultrasound imaging

超声显像观察胆囊壁厚度的变化,以往仅被作为诊断胆囊炎的依据。但非胆囊疾病时也可出现胆囊壁增厚[1-4]。自2003年以来,作者采用B超观察了135例无胆囊病变的肝硬化腹水和腹水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简称结核性腹水)的胆囊变化。发现这二种腹水患者胆囊壁回声有明显不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35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按腹水原因将其分为肝硬化腹水组和结核性腹水组。肝硬化腹水组100例,男85例,女15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19岁,平均46.8岁。结核性腹水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1岁,平均37.3岁。肝硬化腹水诊断[1-4]:患者有典型临床表现,B超图像为肝形态失常,体积有缩小,表面不光整,呈锯齿样改变,内部回声增高增密,分布不均并可见线状及斑块增强回声,肝静脉行径纡曲,门静脉和/或脾静脉增宽,脾脏肿大,有腹水,并结合肝功能等综合分析。结核性腹水[3]:临床有结核性腹水中毒症状,B超肝脾声像图正常,腹水化验为渗出液,抗结核治疗有效。两组患者均无胆道病史可查。

1.2 检查方法:应用东芝-550型B超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作腹部常规检查准备,平卧及侧卧位,常规观察肝、脾图象,重点观察腹腔有无腹水及腹水中胆囊壁的回声情况。

2结果

肝硬化腹水组100例中胆囊增厚者96例,胆囊壁清晰者4例,胆囊壁增厚达96%。其中胆囊壁增厚在5~10mm之间者78例,增厚>10mm者18例;增厚的96例中胆囊壁呈双边回声者61例。结核性腹水组35例中胆囊壁正常33例,仅2例表现为胆囊壁模糊,胆囊壁模糊仅占5.7%,两者比较差异呈高度显著性P<0.01(u=10.384)。

3讨论

腹水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本文仅着重观察肝硬化腹水和结核性腹水患者胆囊壁回声。从结果中看到肝硬化腹水组胆囊壁增厚占96%,而结核性腹水组胆囊壁模糊仅占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u=10.384)。现就两种腹水患者胆囊壁不同回声形成的病理过程和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3.1 肝硬化腹水致胆囊壁增厚的病理过程: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肝硬化因肝功能损害,故对血浆白蛋白的合成有较大影响,有作者报道当血浆白蛋白的含量<35g/L时,胆囊壁常发生增厚现象[1-4]。本组肝硬化腹水100例,82例血浆白蛋白低于35g/L者,<30g/L者18例。因此肝硬化腹水患者胆囊壁增厚及双边改变,除了与血浆白蛋白降低有关外,还可能与腹水渗透压有关,肝硬化腹水属漏出液,渗透压较低,因此水分子有向细胞内弥漫的趋势,造成胆囊壁细胞的肿胀[2],如果这种水分弥散影响到胆囊壁中层的结缔组织,这样腹水与胆囊壁外层、胆汁与胆囊壁内层均因其声阻抗差大而分别形成二个强回声界面,中层由于上述原因显示为暗带,构成了肝硬化腹水中胆囊壁回声的特殊图像-胆囊壁增厚及双边改变。

3.2 结核性腹膜炎性腹水的胆囊壁改变:结核性腹膜炎的腹水为渗出液,由于细菌毒素的刺激使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改变,导致大量液体、蛋白质和其它物质分子渗出血管壁造成[3]。这种腹水的比重和蛋白含量以较高为特点。虽然腹腔中体液增加,但机体内环境保持着相对平衡,B超声像图上胆囊壁显示为清晰、完整的光环。

肝硬化腹水与结核性腹水患者在临床上均呈慢性或亚急性发病过程,二者一般以化验腹水性质而鉴别,但此法在肝硬化腹水合并原发性腹膜炎时,或久卧的结核性腹水患者抽取腹水时若不注意改变体位等,便很难明确诊断。且结核性腹水患者除大量腹水外一般不主张腹腔穿刺,以免误伤肠管,故腹腔穿刺有一定局限性。超声显像既方便又无创伤、无禁忌症,在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水,B超观察腹水中胆囊壁的回声特征结合肝脾图像,对鉴别肝硬化腹水和结核性腹水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纯正, 徐智章. 超声诊断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32~234

[2]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M]. 第4版.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888~890

[3]贾译清. 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 第2版.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02~404

[4]李治安. 临床超声影像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19~921

胆囊癌超声诊断价值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01~2014-01我院确诊的胆囊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8例, 女32例, 年龄24~67岁, 平均42岁, 病程4个月~3年, 平均病程2.3年。其中腺癌35例, 腺鳞癌11例, 晚期胆囊癌手术不能切除4例。伴有肝转移13例, 胆管转移4例, 大网膜转移5例, 合并胆结石7例。所有患者均自觉右上腹反复疼痛不适, 部分患者自觉右上瞧痛、体温升高、全身黄疸症状、腹内伴有包块、腹水。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 47例确诊, 有3例出现漏诊, 漏诊率约为6%。患者再次行CT检查, 确诊49例, 有1例漏诊, 漏诊率约为2%, 两种检查方法没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彩色多普勒检查使用的仪器为西门子250、450, 东芝240腹部B超仪, 凸形探头, 探头频率3.0MHz。所有的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均告知空腹12h或以上, 检查时取仰卧位、左右侧卧位或坐位, 观察胆囊大小、胆囊腔、胆囊壁、囊壁厚度、胆囊腔内回声、胆囊形态、胆囊颈管、胆总管情况、囊内情况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肝门部、肝区的回声变化, 是否伴有转移情况, 并做好记录、摄片、阅片。对于超声影像模糊不清的患者, 必要时嘱其饮水500mL再进行扫描。

2 结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符合胆囊癌诊断标准的有47例, 约占94%, 漏诊3例, 约占6%。有8例患者合并胆囊多发结石, 4例患者伴肝脏浸润, 3例患者伴淋巴结转移, 5例患者胆囊颈部结石, 2例胆囊实变仅提示萎缩性胆囊炎。

2.2 CT检查结果显示

2.2.1 小结节型:

5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影像学显像符合胆囊癌早期表现, 胆囊肿大, 胆囊壁平整光滑, 病灶2.5cm, 在囊内可见10多枚小光团, 呈乳头状中等声。

2.2.2 壁厚型:

有10例患者经CT扫描影像图显示, 胆囊壁弥漫性不均匀增生, 囊腔也呈不均匀狭窄, 内壁不光滑平整。影像发现患者早期胆囊壁呈轻度增厚时不易诊断, 阅片医生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容易与慢性胆囊炎的囊壁增厚相混淆, 要注意与之相鉴别。

2.2.3 混合型:

有12例患者影像显示囊壁呈不规则加厚, 囊壁边界不清, 伴有包块侵入囊腔, 囊内透声差, 胆汁混浊, 囊腔缩小, 伴有强回声光团, 该型容易侵润周围组织。

2.2.4 腔内型:

有19例患者影像显示, 在胆囊内存在突入腔内的包块, 包块与胆囊壁分界不清, 伴伴随坐姿及体位的改变随之移动。经对症处理后, 腔内肿块的大小、形态没有任何改变, 此型更适于彩色多普勒诊断。

2.3 超声漏诊原因

(1) 1例患者被误诊为萎缩性胆囊炎, 主要原因是因为该患者的胆囊轮廓模糊, 胆囊呈实体样变, 后伴宽大声影。 (2) 1例患者被误诊为结石伴炎性沉积物, 误诊原因为患者的囊内见结石光团, 胆囊底部见点片状强回声团, 后伴声影, 其中1例患者的右肝部伴有5cm的病灶。 (3) 1例患者被误诊为结石嵌顿引起的梗阻型急性胆囊肿大, 原因为患者胆囊急性肿大, 行CT扫描显示颈部有2枚强回声光团, 其中有1枚伴有声影, 另一枚声影不明显, 经CT扫描显示该患者的胆囊内可见结石光团, 肝内外胆管扩张, 以肝内胆管扩张最为明显。

2.4 CT检查漏诊原因

1例患者被误诊为胆囊壁增厚, 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因为CT扫描影响显示该患者的胆囊体积偏小, 患者的胆囊内有数枚结石, 影像显示可见结石光团, 胆壁增厚, 尤其是前壁尤为突出, 因此, 被误诊为胆囊的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的胆囊壁增厚。

3 讨论

胆囊癌是消化科较为常见的癌症之一, 发病率极高, 具有转移早, 进展快的特点, 据数据统计, 我国患有胆囊癌的患者每年有所有升高, 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胆囊癌的患者多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 其中女性患者的人数居多。大量文献显示, 胆囊癌的发病与胆囊炎、胆结石有密切关系, 胆囊癌患者大多伴有胆结石病史, 最短的4年, 最长的12年。胆囊癌的临床表现: (1) 患者会自觉右上腹疼痛, 或右上腹呈持续性的隐痛或钝痛, 有些患者会发生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 该病患者通常会进食不佳、消化不良、讨厌油腻食物、嗳气、胃纳不佳等症状, 主要是患者的胆囊功能不足, 对吃进的脂肪物质难以消化。 (3) 胆囊癌的患者在病情发展到晚期时会出现全身性黄疸, 同时伴有消瘦、乏力。这是因为癌组织侵犯胆管, 导致胆管堵塞, 诱发机体黄疸, 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恶病质, 皮肤、黏膜黄染, 伴皮肤瘙痒。 (4) 部分患者可伴有体温升高症状。 (5) 患者的右上腹会出现包块, 主要原因是肿瘤迅速增长阻塞胆管使胆囊肿大。当肿瘤侵犯到十二指肠时可以造成患者肠梗阻, 当癌肿侵犯到患者的肝、胃、胰等脏器时, 局部也可触及包块, 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容易和胆囊炎, 胆囊结石相混淆, 当胆囊癌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 经CT扫描影响图像显示, 胆囊癌的声像图与胆囊炎, 胆囊结石的声像图相似, 声像同样都是表现为胆囊肿大, 囊壁水肿变厚, 不光滑, 胆汁混浊透声差时, 相似的临床表现容易引起患者漏诊或误诊。胆囊癌的的CT影响特点, 声像中显示胆囊轮廓欠清晰, 内充满强回声融之块状星实体样变。伴随患者的病情恶化程度, 癌细胞向周围组织、器官浸润扩散, 通过CT扫描可见患者的第一肝门及胆囊周围见不均质低回声团, 胆囊壁呈不规则性增厚, 并伴有胆管扩张。CT检查为临床医生的疾病诊断提供依据。预防漏诊和误诊需做到以下几点: (1) 胆囊癌多伴有胆结石、胆囊炎, 对于患有胆囊炎或胆结石的患者应列入合并胆囊癌的高危范围, 有效降低误诊率。对有胆囊炎或胆结石的患者在进行CT扫描时, 医生不能只注意到结石及炎症的改变就简单的将患者诊断为胆结石或胆囊炎, 医生应仔细检查胆囊, 寻找主要病症的声象图, 对于声像图中表现为胆囊壁粗糙、水肿、增厚, 胆汁混浊透声差时, 可能使胆囊内癌性病灶的显示受到一定影响, 避免因掩盖了癌症病灶的声象图而造成漏诊。 (2) 对胆囊炎、胆结石病史在10年以上的患者, 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进行CT扫描时要多体位、多切面的对胆囊外形, 活动情况及内部回声反复扫描, 特别是女性胆囊炎患者, 如果该患者胆囊炎经常发作, 同时伴有多枚结石, 必要时做一些特殊检查, 如脂餐试验。 (3) 对于胆囊萎缩并充满结石的患者, 该类患者胆囊呈实质性改变时, 胆囊癌已浸润至浆膜层并侵及肝脏, 因而与肝组织无明显境界, 在没有胆汁作透声窗的情况下容易下漏诊, 往往仅诊断为萎缩性胆囊炎。 (4) 小结节型为胆囊癌较早期的表现, 该类型的胆囊癌的声像图与胆囊良性息肉的声像图相似, 容易发生误诊, 当患者同时患有小结节型胆囊癌和胆囊结石时, CT声像图上往往表现为附着于胆囊壁上的小光团, 无声影, 不移动, 若没给予多体位、多切面扫查, 容易将此类患者诊断为良性息肉。 (5) 对于胆囊癌转移到其它脏器的患者, 医生在进行CT扫描时不要单纯的只关注转移灶, 应注意胆囊壁钙化、胆囊颈部结石患者的声像图与胆囊癌的区别。综上所述, 胆囊癌的诊断中, 超声检查被广泛推崇, 是目前常见检查方法, 但应注意在进行检查过程中应多体位、多方位观察肿块特异性表现, 做到认真全面扫查, 并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综合判断, 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张敏青, 李新祥.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 (01) :123-124

超声诊断结石性胆囊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B超检查, 手术的胆囊的患者1750例, 年龄11~89岁, 男255例, 女1225例, 其中胆结石1685例, 胆囊息肉34例, 非结石性胆囊积液31例, 误诊率0.4%, 超声使用黑白超声东芝220型, 阿洛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α5型, 探头频率为3.5 MHz, 多切面腹部扫查。记录结石位置, 大小及声缘图特点, 总结不同病变的超声特点。 (附图) 。

2 结果

2.1 典型的胆囊结石超声表现的三个特征[1]

①胆囊腔无回声区内的强回声;②后方伴干净的声影;③结石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2 非典型的胆囊结石声像图表现[1]

①充满型结石:胆囊失去正常的形态与轮廓, 胆囊内的液性透声消失, 出现“囊壁―结石―声影”三联征;②胆囊颈部结石:大多数并胆囊积液, 结石活动度差, 受胃肠干扰大, 需多切面扫查;③泥沙样结石:对于粗大颗粒, 沉积较厚的泥砂样结石, 根据胆囊后壁沉积的强回声带, 声影及可移动等特点, 较易诊断, 对细小泥砂结石, 沉积层薄, 仅表现为胆囊后壁线粗糙, 回声较强, 声影往往不明显。

2.3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表现

胆囊轮廓清楚, 壁光滑, 在囊壁上探及一个或数个恒定的细小光点或光团, 其后方不伴声影, 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3 讨论

正常的胆囊轮廓清晰, 囊壁亮线自然, 光滑整齐, 胆囊腔内无回声, 后壁线明亮, 后方回声增强[1], 近年来, 随着超声医学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个具有全数字化声束形成技术, 三维超声, 高敏感的彩色超声及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的应用, 95%以上的胆结石诊断准确, 但仍有极小数误诊病例, 多发生在非典型的胆结石诊断上, 操作技术有助于结石声影的出现, 多方向扫查, 多变动体位, 选用适应聚集范围, 使结石位于聚焦范围内。力求使结石区域避开肠道气体的干扰, 肠道气体酷似强回声光团, 但光团活跃, 不稳定, 改变探头方向时光团可消失, 改变体位时, 光团不随胆囊移动, 最好嘱患者禁食8 h, 口服吗丁啉10 mg, 于30 min后饮水400 ml, 15 min后取平卧位, 即可消除气体干扰, 泥砂样结石与胆囊炎性沉积物和陈旧性浓缩胆汁鉴别, 后者层状回声移动速度缓慢, 且在胆汁中漂动, 回声较弱, 并且无声影。

总之, B超可准确诊断典型胆结石, 对非典型胆结石存在一定的误诊率, 要反复探查, 多切面扫查, 消除干扰因素, 方可降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胆囊超声下的假结石 第7篇

关键词:超声,假胆囊结石,头孢类抗生素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的胆系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增高。近年使用B型超声检查自然人群的胆石发生率也提高了达25%左右, 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营养和卫生条件改善有密切关系。但有少部分病例因头孢类抗生素产生的假胆囊结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统计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这4年间超声提示有胆囊结石的病人3158例, 其中男性占921例, 女性占2237例, 年龄最大约82岁, 最小约9岁。随诊手术1221例, 结果术中有5例未发现结石, 21例术前常规复查B超未发现结石而放弃手术。

1.2 使用仪器与方法

使用PHLIP S H D11XE彩色多普勒仪, 一般选用探头频率3.0~3.5 M H z。肥胖者2.5MHz, 儿童用5.0MHz。检查前禁食8h以上, 超声检查应安排在胃肠及胆道X线造影之前或钡餐检查3d之后, 小儿不合作者可给安眠药后睡眠状态下进行检查。急诊患者无须准备, 应立即检查。采用体位包括仰卧位、左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和膝胸卧位等。行右肋下腹直肌外侧纵向及横向扫查, 右7~8肋间斜向扫查及右肋缘下向上斜向扫查均可清楚显示完整的胆囊, 即胆囊底至胆囊颈。

2 结果

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这4年间超声提示有胆囊结石的病人3158例, 男性占921例, 女性占2237例。随诊手术1221例, 术中有5例未发现结石, 21例术前常规复查B超未发现结石而放弃手术。追问病史, 97%的病人均有近期用过抗生素的病史, 且均为头孢类药物。

3 分析

胆囊是呈梨形的囊状器官, 容量为40~60m L, 可储存和浓缩胆汁及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胆囊为肝外胆道系统, 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及胆总管。胆囊上方为肝, 下方为十二指肠及横结肠, 左为幽门, 右为结肠右曲, 前为腹前壁。胆囊有时为腹膜内位器官, 有系膜, 可随体位的变化而有较大幅度的移动。胆囊结石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使胆固醇和胆色素代谢障碍, 沉积形成结石, 按结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不同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国内以混合性结石和胆色素结石多见[1]。

胆囊结石典型表现是胆囊腔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光团, 后方伴声影, 随体位改变依重力方向移动。不典型表现有4种表现类型 (1) 充填型结石即胆囊内充满结石。声像表现为囊壁、结石、声影三联征 (WES) 即增厚的囊壁的弱回声带包绕着结石强回声及其后方的声影。

(2) 胆囊颈部结石当结石嵌顿于颈部时, 缺少胆汁的衬托, 使其结石强回声不明显, 仅表现为胆囊肿大或颈部声影。 (3) 泥沙结石当结石颗粒细小, 仅表现为胆囊后壁线粗糙、稍厚、回声增强, 伴声影, 变动体位, 沉积层可移动、可变形。 (4) 胆囊壁内结石胆囊壁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细小强回声团或强回声斑, 其后方伴“彗星尾征, ”改变体位不移动[2]。

排除把肠道气体误为结石、机器的调节不当, 增益调节过大、人为操作水准外, 追问病史, 97%的病人均有近期用过抗生素的病史, 且均为头孢类药物。原来头孢类药尤为第3代药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钠等在胆汁中浓度高, 且在胆汁中溶解占20%~40%, 胆汁在胆囊内浓缩, 头孢类药在胆汁中的浓度增高, 超过了它的溶解度, 在胆囊内形成团块胶冻样物质, B超检查时, 疑为胆囊结石。这种伪结石图像与真正的胆囊结石图像区别不大。而停药一段时间后, 药物浓度逐渐下降, 头孢曲松钠盐再溶解在胆汁中, 逐渐随胆汁从胆囊经胆总管排入肠道[3], “结石”也随之消失。复查B超时结石消失胆囊内恢复正常。因此, 超声检查发现有胆囊结石且近期病人使用过头孢类药物, 应提醒病人, 待停药半月后再复查B超, 以便排查。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同时也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

[2]姜玉新.张缙熙.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上岗资质考试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3.

超声诊断胎儿胆囊结石1例 第8篇

孕妇, 孕1产0, 27岁。孕39周, 曾在我院做过2次胎儿常规超声检查, 未发现明显异常征象, 现因胎膜早破急诊入院。超声所见:BPD:9.4cm; HC:33.5cm;AC:34.7cm FL:7.2cm;羊水指数:9.3cm;胎心率:146次/min, 律齐。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厚约4.2cm, 成熟度II级, 胎儿脐动脉血流:S/D:2.32, RI:0.62。于胎儿肝脏内下方胆囊窝位置可见胆囊回声, 大小约2.7cm×1.3cm, 轮廓欠清, 透声差, 囊内可见充满多个大小约0.4cm强回声团, 后方声影不明显 (图1) 。超声诊断: (1) 宫内晚孕单活胎; (2) 胎儿胆囊声像改变, 考虑胎儿胆囊结石。

随后该孕妇顺产出一健康女婴, 产后复查B超, 胆囊内仍可见结石声像。3周后复查, 结石消失。

2讨论

胎儿胆囊结石或胆囊内泥砂比较罕见, 其发生率无明确数据。主要超声表现为胎儿胆囊内可见呈梨形强回声, 类似高回声肠道。胎儿胆囊结石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Brown DL等人认为母体雌激素水平是影响因素[1]; (2) 胎盘血栓中的血红蛋白降解, 胆红素升高, 可导致胎儿胆囊结石的形成; (3) 溶血性贫血、Rh血型不相容、胆总管囊肿等均为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但是, 尚未有明确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据报道, 大多数病例在怀孕中晚孕期出现, 产后1个月内消失, 患儿无任何临床症状[2]。故当发现胎儿胆囊结石时, 应向孕妇作出适当解释, 缓解孕妇紧张情绪, 并建议产后复查。

关键词:超声诊断,胎儿,胆囊结石

参考文献

[1]Brown DL, Teele RL, Doubilet PM, et al.Echogenic material inthe fetal gallbladder:sonographic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J) .Radiology, 1992, 182 (1) :73-76.

胆囊超声检查论文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2013年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210例, 其中男108例, 女102例;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 (47.9±5.7) 岁。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或不适, 亦可剧烈绞痛, 进食油腻食物疼痛加剧, 向同侧肩背部放射, 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不适、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采用Philips En Visor H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C5-2, 探头频率为3.5~5.0 MHz;高频探头L12-3, 探头频率3.75~12.00 MHz。

1.2.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检查前嘱患者检测24 h前禁止进食高脂肪食物, 检查前8 h禁止进食。检查时, 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 先用低频超声行胆囊常规扫查, 即将探头置于患者右肋与腹直肌外缘之间, 移动扫查至肝脏右叶下方, 平行于胆囊长轴, 观察切面, 旋转90°, 待胆囊轮廓完全显像后, 观察胆囊的大小、形态, 胆囊底以及体、颈, 胆囊腔内回声并测量胆囊壁的厚度;对胆囊底部相对于体表小于2 cm的病灶改用高频超声行进一步检查, 重点观察病灶内有无罗-阿氏窦形成的囊性无回声区的存在。记录相关检测结果, 并由2名或2名以上的影像科医师分析胆囊病变部位的大小、形态、数目、胆囊壁厚度以及腔内回声。

1.3 观察指标

胆囊良性病变的种类、各病变B超影像学特点并结合CT以及术后病理检查评定各病变B超诊断准确率。

2 结果

2.1 胆囊良性病变种类及构成比

210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中, 胆囊息肉者75例 (35.71%) 、急性胆囊炎者32例 (15.24%) 、胆囊结石者98例 (46.67%) 、胆囊腺肌增生者5例 (2.38%) , 包括节段型1例 (20.00%) 、局限型3例 (60.00%) 、弥漫型1例 (20.00%) 。

2.2 B超影像学特点

(1) 胆囊息肉B超主要表现:胆囊内局部强回声或中等回声隆起或中等呈乳状头、球状的强回声光团, 且回声光团不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 胆囊底不宽, 后方无声影; (2) 急性胆囊炎B超主要表现:胆囊的长径和宽径增大, 长径8.8~10.4 cm, 平均 (9.53±0.83) cm, 宽径3.8~6.4 cm, 平均 (4.70±0.57) cm, 胆囊壁毛糙, 壁厚>3.5 cm, 增厚0.3~0.8 cm, 平均 (0.52±0.14) cm, 胆囊内容物透声性下降, 部分出现散在片状、雾状等回声光点; (3) 胆囊结石B超表现主要:胆囊内出现可随体位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强光团, 结石后缘或下缘有无回声带状声影, 直径>3 mm; (4) 胆囊腺肌增生B超图像特征: (1) 节段型, 胆囊形成环状狭窄, 壁呈节段性增厚, 局部凸向胆囊腔内; (2) 局限型, 胆囊底可见圆锥状增厚, 胆囊壁内外面均光滑, 无回声中断; (3) 弥漫型, 胆囊壁向心性增厚, 厚约7~10 mm, 胆囊内腔狭窄。

2.3 诊断准确率

B超诊断胆囊息肉、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腺肌增生的准确率分别为90.67% (68例) 、84.69% (83例) 、93.75% (30例) 、80.00% (4例) 。

2.4 罗-阿氏窦的显示率

腹部常规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检查对罗-阿氏窦的显示率为80.00%高于腹部常规超声的40.00%。

3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各类胆囊炎、胆囊结石以及胆囊先天性异常是临床上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胆囊良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该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B超检查可准确地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位置、大小、数量以及囊壁、囊底的具体情况, 已成为临床诊断检查的主要手段。该研究胆囊息肉B超检查准确率高达90%, 与同类型研究报告的结果基本一致[5]。但B超检查胆囊息肉样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 较难定性和鉴别诊断胆囊息肉的良恶性;对胆囊息肉伴有胆囊结石或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 易造成漏诊。

B超具有安全、无创、直观、可重复性, 是急性胆囊炎快速简便的检查手段。对胆囊进行纵切面的扫查, 可发现胆囊的长径和宽径增大, 加之由于张力增高胆囊常呈椭圆形。由于炎症刺激导致胆囊压力增高, 胆囊壁增厚0.3~0.8 cm, 胆囊内容物透声性下降, 部分出现散在片状、雾状等回声光点。该研究胆囊息肉B超检查准确率为84.69%, 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B超检查是确诊胆囊结石的第一检查手段, 可以发现胆囊内结石[6]。胆囊内结石胆囊缺乏收缩, 胆囊壁增厚, 出现可随体位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强光团, 即患者取不同体位均可发现胆囊结石。该研究, 胆囊结石检查结果准确率为93.75%。

胆囊腺肌增生临床发病率极少, 约为2.0%~8.7%, 临床表现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相似, 故其临床明确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常出现漏诊和误诊。胆囊腺肌增生B超影像图显示胆囊壁慢性增厚, 且呈节段性、局限性或弥漫性改变。研究表明, 罗-阿氏窦是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的基本依据。常规腹部低频超声探查范围较广, 可有效探查出病变的大小、范围以及部位, 但存在分辨率低等不足, 对病灶内较小的罗-阿氏窦显示率较低, 因此容易造成假阴性诊断或误诊。高频超声的分辨率高, 能清晰显示病灶内较小的罗-阿氏窦, 但其探查范围较小, 对病变部位较深或肥胖患者不适用。该研究腹部常规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检查对罗-阿氏窦的显示率高于腹部常规超声, 与同类型研究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腹部常规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有效提高罗-阿氏窦显示率, 提高胆囊腺肌增生诊断的准确性[7,8]。

综上所述, 胆囊良性病变B超诊断准确率较高, 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 对于胆囊腺肌增生者腹部常规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与腹部常规超声诊断胆囊良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210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的B超诊断资料, 总结胆囊良性病变的种类, 分析各病变的B超影像学特点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210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中, 胆囊息肉者75例 (35.71%) 、急性胆囊炎者32例 (15.24%) 、胆囊结石者98例 (46.67%) 、胆囊腺肌增生者5例 (2.38%) ;B超诊断胆囊息肉、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腺肌增生的准确率分别为90.67% (68例) 、84.69% (83例) 、93.75% (30例) 、80.00% (4例) ;腹部常规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检查对罗-阿氏窦的显示率高于腹部常规超声。结论 胆囊良性病变B超诊断准确率较高, 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 对于胆囊腺肌增生者腹部常规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B超,胆囊良性病变,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潘东英.B超应用于胆囊良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探讨[J].当代医学, 2012, 18 (36) :44.

[2]Yoon JH, Cha SS, Han SS, et al.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imaging findings[J].Abdominal Imaging, 2006 (31) :555-563.

[3]赵育芳.超声造影对胆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 2014.

[4]李春, 陈莉.超声造影在胆囊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3) :121-124.

[5]张扬, 刘利平.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现状及其新技术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4, 11 (12) :823-826.

[6]黄佩珍.浅谈用B超诊断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漏诊原因[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6) :71-72.

[7]吕楠, 王玉文, 赵君, 等.低频与高频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比较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0) :855-85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胆囊超声检查论文】相关文章:

胆囊的超声检查09-11

联合超声检查06-03

心脏超声检查06-03

产前超声检查06-30

床旁超声检查07-22

系统产前超声检查08-21

肝脏的超声检查08-27

超声影像学检查06-04

超声检查诊断前置胎盘09-14

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08-15

上一篇:中国研究下一篇:词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