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阶梯教学分析

2024-05-20

数学阶梯教学分析(精选11篇)

数学阶梯教学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程度分组,阶梯设置,成果评价

一、阶梯教学的含义及其推广意义

高中教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看到在高中课程的教学要求上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及层次分明的学习任务的划分成为其主要特点.新课标的教学导向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就高中数学的教学来说,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进一步配合新的教学目标、培养优秀的合格的人才,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整体学习优化的阶梯式教学方法被认为是同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契合度较高的教学创新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可以被形容为:充分考量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分层次教学,让后进生能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让大多数同学能够获得在基本要求基础上的较大进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数学学习的才能并且适当的帮助同学共同进步,用这样的因材施教,分层提高的方法,使得班组集体的数学学习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推广阶梯教学的模式首先要使每个学生正确的评估自己的数学学习状态,真正的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推广阶梯教学的目的在于为不同的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脚踏实地的逐渐实现进步,最终的教学目标在于将阶梯间的差距缩小,实现班组集体的教学优化.

二、推行阶梯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1. 客观合理的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分组

结合近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的主动申报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二、三3个组(亦可以划分多组),注意三个小组在人数上的差异,一般第二组作为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应当在人数在多于一、三组.同时应当在组与组之间设立适当的交流机制,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同变化,在适应的组别上应当有相应的调整.

同时为了增加同组学生间的团结互助的凝聚力,也为了避免不同组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干扰,应当适当的安排座位,方便学生组内和组间的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得这种阶梯教学的方式能够发挥最大的有益作用,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

2. 教师备课阶段的阶梯设置

阶梯教育的实践在教师备课阶段就已经开始.在教师进行教学备课时,应当更加细致认真的研究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层次,熟练把握教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步骤,在知识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设置适当的认知阶梯,一般应当将记忆性的基础知识设为第一阶梯,使得第三组的学生能够在他们知识基础上掌握,将复杂抽象的需要理解的应用知识设置为第二阶梯,使得第二组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掌握和一定的应用积累,将拓展性的拔高知识设置为第三个阶梯,使得第一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数学方面的才能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3. 教师授课阶段的阶梯设置

教师在授课阶段的阶梯设置是阶梯教学法的核心,在这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实施体现了阶梯教学法的诸多要求.在授课方面,阶梯教学法继承了传统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师讲授规律,不同的是在知识层次和讲授时间的设置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由于各组的教师讲授都在一个课堂内进行,这就要求在保持3个小组的基本教学进度一致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设置来实现阶梯教学的目标.对第一组较为优秀的学生,教师讲授的内容应以提出要点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使其自己钻研的时间占大多数,在练习上应当题量稍多且题目具有一定深度,对于这个组别的教学主要是鼓励和教授独立学习的方法.

对于第二组知识结构稍显不足的学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精讲精练,对于教材上的经典例题应当使其充分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联系,习题方面应当以难度适中的经典命题为主,强调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巩固.

对第三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应当浅讲浅练,注重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基本知识点查漏补缺,使他们易懂愿学,在习题布置方面则应当以教材的习题为主,是他们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授课上应当使三个阶梯进行有机的衔接,既保持自身一定独立性又能够使其融入到课堂当中,不能彼此分离,既要使得三个阶梯的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又要使得学生对更深层次的内容有所了解,以便使他们有努力的方向.

4. 学习成果评价的阶梯设置

持续的兴趣和自信的养成来自不断的自我激励.适当的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是阶梯教育的重要方面.这也是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安排和前面几个阶梯教学阶段的呼应.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这里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用试卷考察的方式,针对组别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的试卷,考查内容各不相同,在第二和第三组的试卷上可以通过附加一定拓展题来了解各组成员的学习进步情况,这也能够作为再分组的参照标准.这样的分层评价的方式既能够与阶梯教学的模式相衔接又能够通过鼓励性的评价,激励不同阶段的学生保持积极学习状态.

总之,正如我们一直都清楚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才能天赋是不同的,过去我们忽略学生个性而采用的统一的教学模式往往只能使少部分学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推行阶梯教学,因材施教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也必将对我们优化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4(6).

[2]罗桥忠.如何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J].高考:综合版,2014(4).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模版) 第2篇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 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1993年和1995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尖于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

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毕业总合格率均高于对比班,在实验阶段无一人违纪。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第3篇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学应围绕“团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家。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完美统一,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也能得以充分发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一、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 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材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三个原则: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学之中。二、“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要做好四个方面(一)定好起跑线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规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二)分阶梯授课1、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进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2、讲课沿阶梯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阶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法。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三)分梯级评估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四)激励跨梯学生分组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过且过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人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兩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三、结语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近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难度于市15.4和18.6。尖子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得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毕业总合格率均高于对比班,在实验阶段无一人违纪。现在,该教学法已迁移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融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的特点。

关于数学教学的“阶梯式”教学法 第4篇

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即三个阶梯) :第一阶梯优等生, 第二阶梯中等和中下生, 第三阶梯后进行, 按条块重新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三个阶梯分别采用“指着走”“领着走”和“扶着走”。第一阶梯“指着走”就是对学生放手, 采用以自学为主, 课内外辅导相结合的方法;第二阶段“领着走”主要采用“阅读指导”“启发研究”“讲究”和“训练”四种课型;第三阶梯“扶着走”主要是加强面授辅导, 进行“单兵教练”。

一、备课

每次课前按三类学生实际情况备课, 各有不同要求。第一阶梯要求切实掌握课本内容, 适当补充选学内容。第二阶梯要达到教材的要求, 并略有补充。第三阶梯只要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 加强基本功训练, 并在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样虽然讲同样的内容课, 要有三类教学要求和三套练习题。

二、课堂教学

对于第一阶梯, 课堂活动主要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可以在课上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有些内容可以在课前进行, 如定期布置自觉提纲, 不定期检查自学笔记和答疑, 让他们知道每节课的具体要求, 主要是在自觉提纲上下功夫, 拱好梯子, 由浅入深, 由理解到创造, 课上点拨主要是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和关键。尽管他们课堂表面上各行其事, 但还是在教师指导下研究问题。他们自学的进度和教师的教学计划是一致的, 课上组织他们对不同的解法进行交流, 要课堂小结中也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对第二、三阶梯来说, 由于他们之间学习程度相近, 课堂活动就可以加强针对性, 在教学法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不同的方法。

1. 对于学生能自己动手, 观察分析能得出结论的内容, 不让学生看书, 采用发现法教学。

2. 对于学生头脑中没有的概念或没有学过的教学方

法, 对于一章的知识结构, 采用“讲授型”教学, 这样学生掌握快, 收获大, 当然在讲授中也是不断揭露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三、作业

数学阶梯教学分析 第5篇

“阶梯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和达标检测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高。

1.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数学课堂“阶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分清学生层次(如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困生”),做到心中有人,从而因材施教。要以“立足全体,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合理制订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C层学生达到①——③;B层学生达到①——④;A层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C层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层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A层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阶梯教学”的每一堂课,要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恰到好处地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当新知识引出后,应及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对目标做适当说明或解释,以引起学生注意。

3.课前预习的层次性

由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大纲”、“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精神,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

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尝试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的学生,或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仿效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受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来解决问题;A层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主动推导定理、公式,先行独立解答例题和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这样,使课前预习各尽所能,量力而行。4.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筛选不同的内容,做到分层次提问。对C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都应鼓励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A层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训练其能力。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即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意识,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个体的发展。

5.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选内容,设置分层练习题,考虑分层指导时间。题目应具有弹性、可攀性。通过课堂练习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C层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对B层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让其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A层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其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布置作业的层次性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层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A层学生吃不饱,挫伤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如,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并用;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

7.课外辅导的层次性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阶梯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提优辅差促中”工作。

浅议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教学 激励 阶梯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 同步教學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 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1. 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 分阶梯授课

2.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2 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2.3 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2.4 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 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浅谈高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第7篇

关键词:激励,原理,原则,阶梯,起跑线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 适应学生的差异, 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经过多年探索, 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本文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做一简单阐述。

每一个学生, 他的智力、体能与品格状态是处于相应的一个层面上的。因此, 教学方法就应该围绕“分层教学提高, 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 让真正有特长的学生显露出来, 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 叫后进学生也不落下队伍, 使班级整体得到很大的提高与优化”来开展教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 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 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第一是发挥学生内部动力。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某一个性因素 (如数学兴趣) 发生变化, 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 (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第二是让学生适应和转化发展。适应就是让教学与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互相适应;“转化发展”就是使学生厌学转变为爱学, 使不会学转变为会学, 使无所作为变成为积极进取, 达到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兴趣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在教学中, 向全体学生提出一个统一要求和目标, 教师要正确评测出学生潜在发展的发展水平, 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来合理设置恰当的阶梯, 让学生分成不同阶梯, 最后让学生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有一个相对独立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特定的原理, 将知识内容进行一定处理, 从而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方法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给每个学生制定适当的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 因材施教, 最终缩小差异,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然后, 公开宣布学生的双基考查成绩,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A、B、C三个互助小组。教师宣布各小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 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 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达到教材基本要求, 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 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 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 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 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 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抓住问题的本质, 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 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 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 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安排作业时, 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和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和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 从而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 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 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从讲授新课来说, 三个阶梯都独立成一段, 但又前后联系, 从而三个梯级的学生都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中所扮演的角色, 使自己思维的发展能起定向效果。

另外, 课堂练习和常规教学是不同的。活动小组内所练习的内容和标准应该有不同的地方。教师不但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 还要激励低组学生能适当的回答高组问题, 从而完成高组的任务。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在上面分级授课的基础上, 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 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 这时, 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 改革考查方法, 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 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 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 拓深题40分, 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 B组学生实得分= (120分-扣分) ×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

(2) 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对于基础题, 应该对低组的学生基分高一些, 对于高组学生的基分放低一点: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 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

考查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 定为该组优秀学生。跟平时的听课、做作业以及其他因素等, 做为学生升级的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 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基础得到了巩固, 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 (如超级提问, 超级作业) , 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对于那些个别不能升级的, 以及一些由于骄傲而后退降级的学生, 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 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按时期升级的教学活动, 一期一般进行两次, 还有那些超速发展的学生, 我们可以随时让他们升级。调级后, 老师订出新的目标 (如各组的最低分数) , 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施几年以来, 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测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 但是, 2008年和2009年的学生, 合格率均为90%, 优秀率60%同时,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 毕业总合格率均高于对比班, 在实验阶段无一人违纪。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应用 第8篇

一、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做法

1.分层的目标要求。

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同的学生据自身情况划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努力进取, 不断发展是完全可以的。

2.分阶梯授课。

日常教学中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 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完成高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成有梯度的问题, 交给学生讨论, 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3.分阶段评估。

在过程评价中要评估各阶梯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主体可是小组成员, 教师, 甚至是家长。终结性评价中检索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情况。

4.激励升级。

学生分级达标后, 能力得到了发展。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越级。老师应有意识地创造越级条件 (如越级提问, 越级作业) , 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对部分不能升级、骄傲退步须降级的学生, 也应果断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

二、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应用的体会

1.分层、分组教学应该均衡配置不同 层次的学生, 便于各种活动进行。

2.组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 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起到 激励作用。

3.激励手段是多样的。荣誉奖励、物质奖励、情绪情感奖励, 还可以和家长及班主任老师和其他科任老师协调其他奖励。

4. 培养学生积极的良性竞争意识和 团队合作交流能力。

摘要:按照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我校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施行“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并且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数学阶梯教学分析 第9篇

任何一个学生, 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 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 分层提高, 让尖子冒出来, 使多数迈大步, 叫后进生不落伍,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 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 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 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某一个性因素 (如数学兴趣) 发生变化, 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 (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其二, 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 变不会学为会学, 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 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 对全体学生的行动, 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 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 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 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 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 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 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 因材施教, 最终缩小差异,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 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 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 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达到教材基本要求, 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 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 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 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 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抓住问题的本质, 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 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 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 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 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 (1) 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 举正反例反复理解; (2) 定义应用, 充分理解“化简后, 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 (3) 定义的拓广, 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 (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 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 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 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 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 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 又前后连贯, 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 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 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 一般5分钟左右, 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 即下有界 (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 , 上无穷 (定向启发, 课外发展) 。另外, 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 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 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 交给学生讨论, 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 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 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 这时, 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 改革考查方法, 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 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 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 拓深题40分, 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 B组学生实得分= (120分-扣分) ×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 (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 (2) 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 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 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 (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 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数学阶梯教学分析 第10篇

一、营造氛围, 激发质疑勇气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 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法, 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 教师有着绝对的权威, 然而这种教学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积极质疑, 首先必须建立起民主、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 去激发学生质疑的勇气。在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一直非常注意自己的语气和动作, 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增进彼此的沟通。同时, 笔者会告诉学生, 教学相长, 老师也不可能总是对的。比如, 在教学中, 笔者曾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通过这句名言, 笔者告诉学生, 老师并不代表真理, 你们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力, 老师欢迎你们提出问题。只有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的勇气, 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质疑。

二、巧妙引导, 提供质疑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质疑,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积极鼓励质疑, 但是,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仍然采取传统教法, 不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质疑。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会故意给学生留出疑问, 比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 笔者对因式x4-256 进行分解:x4-256= (x2+16) (x2-16 ) , 然后笔者停了下来, 这时有同学开始质疑:“老师, (x2-16 ) 还可继续分解, 分解成 (x+4) (x-4) ”, 笔者随后让提出质疑的同学走上讲台, 对因式进行分解, 学生进行了完整的因式分解:x4-256= (x2+16) (x2-16 ) = (x2+16) (x+4) (x-4) 。此外, 笔者还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发生分歧, 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在发生分歧时, 笔者会鼓励各小组成员大胆质疑, 并说出质疑的理由, 进行辩论分析, 从而得出最佳的结果。

三、授之以渔, 掌握质疑方法

质疑虽然对于教学至关重要,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质疑都是有效的。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提出的质疑直指重点、关键, 而且有针对性, 但是也有的学生提出的质疑往往没什么价值, 可有可无。这跟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关键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提出质疑的方法。那么,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积极质疑呢?笔者认为, 作为老师, 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课本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质疑, 比如在一些重要规律和法则的总结过程中提出质疑, 而且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如反证法、拓展法等等, 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测量, 得出结论a2+b2=c2, 然后笔者质疑, 其他三角形, 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两条短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长边的平方和呢?这就是典型的拓展法质疑, 学生通过测量发现, 并不如此, 勾股定理只是对于直角三角形才成立。通过拓展质疑, 学生对勾股定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 作为教师, 要认真地示范, 引导学生慢慢掌握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质疑。

四、认真点评, 给予质疑评价

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 我们一些教师, 总是在无形中伤害到学生, 比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质疑很简单, 有的老师会语带嘲讽地说:“这么简单, 你都不会, 上课怎么听讲的?”甚至有的教师会说道:“脑子生锈了吗?这样的问题都能提出来”。这些回答必然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导致其不敢也不愿再去质疑。作为老师, 要认识到, 学生质疑正是好学上进的表现。每个学生质疑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但是不管学生提出的质疑是否有价值, 对于教师而言, 必须予以肯定和鼓励。一个微笑的眼神, 一个点头的赞许, 一句“很棒”的赞美, 都会让学生的质疑精神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新课改指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因此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 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地质疑, 要让学生有勇气质疑, 有机会质疑, 要传授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肯定学生质疑的精神。只有引导学生踏着质疑的阶梯, 才能最终登上数学的高塔。

参考文献

[1]傅晟.初中数学小组合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好家长.2015 (16)

[2]李文兵.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法的巧用[J].才智.2010 (18)

[3]龚春峰.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2012 (03)

数学阶梯教学分析 第11篇

当前, 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授课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着手, 课程内容的安排也多从技术的层面进行。很显然这样的教学还没有真正走出传统体育课教学形式的束缚。另外, 体育教学改革也必须考虑学校教学资源的状况。目前, 全国高校持续扩招, 而学校公共课体育教师数量有限, 教学负担过重, 备课中很难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加之运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也是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再者, 当前的教育理念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以学生为主导、人性化进行教学, 发展学生可持续体育学习的能力。因此, 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

1 阶梯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其内涵

阶梯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前将学生进行同质分组, 在教授同一内容的时候, 根据不同组别的特点区别对待, 强化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 即相对较好的学生与掌握技术动作较慢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指导, 进而再佐以教师的辅导, 直至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阶梯式教学法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首先统一教授统一内容后, 在模仿练习阶段是以“学生教学生”, 每一名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授课者, 所以每一名学生在学动作过程中都很积极。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更多的时间对技术特别薄弱的学生进行教学指导。阶梯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教”与“学”, “学”与“练”当中去,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班级授课制的大前提下, 教师根据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组, 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 实施相应教学方法, 以促进全体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 阶梯式教学法的操作过程

2.1 教学动态同质分组

为了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了“同质分组”进行教学的方式, 根据技术考查和素质测试, 把学生分别组成三个组:第一组为身体素质和基础技术水平很好、接受新知识快的;第二组为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弱的;第三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更差些。根据区别对待的原则, 采用因人而异的手段, 使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阶梯层。

2.2 执行教学, 异质分组指导

由于第一组学生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强, 所以学习速度较快。这样教师在学生自己练习时先行指导第一组, 由于第一组的学生接受能力强, 所以在经过教师的先行个别指导后很快能掌握所学的内容。让经过强化后第一组学生去指导第二组学生, 第二组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后让第二组学生去指导第三组。

2.3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学生相互指导时也要巡回指导, 根据各组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时重点辅导第三组技术薄弱的学生使他们的基本技术尽快提高。

2.4 结课点评

下课前总结本次课学生学习情况, 对学习内容掌握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 布置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让学生回去预习。并且做好每一堂课的记录, 以备课下总结, 为下次课做准备。

3 阶梯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传统的教学法是从如何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角度来设计教学, 这样的教学目的, 带来的过程是机械地进行反复地练习, 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很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而其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中消失了, 出现了学生在体育课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而阶梯式教学法的目的就是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它把体育技能的学习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 在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与手段融入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所以, 在合理的目标的引导下, 在科学教学过程的引导下, 在先进教学手段的帮助下, 学生不仅比较好的掌握了学习的内容, 而且相应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因此, 阶梯式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 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3.1 更有利于技术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阶梯式教学法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在课程一开始就进行动态分组, 保证教学因材施教, 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使不同体质的大学生在体育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次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指导和帮助, 加强对个人技术动作掌握的认识, 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通过在教学不同阶段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多种反馈形式的采用, 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在实战中的运用, 一方面检验学生技术动作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动技术动作运用水平。这种阶梯式的教学设计, 教师教学的重点比较突出, 学生学习的目标比较明确, 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3.2 更有利于教学优化过程

目前普通高校都面临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而体育资源又十分有限, 再者就是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 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体育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所以, 优化教学过程十分重要。阶梯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参差不齐的问题, 使教师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 极大地优化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3 更有利于大学生潜在体育水平的转化

阶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 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对于各阶层的学生, 上一阶层就是学生的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 从而使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现有水平。这样, 让每个学生, 特别是学习薄弱的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以成功来激励自己, 发挥求知内驱力。

3.4 更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

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阶梯式教学法力求营造了互动愉快的学习氛围, 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在互帮互助, 轻松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而且同学间心理相容、思想易共鸣,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更有效果。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 提高对运动技术的指导能力。它加强了师生、学生间的交往, 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 小组成员间互相反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4 结论

阶梯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其不足之处在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它过于依赖学生指导学生的过程来提高教学效果, 可是学生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比较难控制, 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其也特别适用于体育器材、场地短缺的高校使用, 能使教师利用有限的器材和场地, 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宁启璜, 等.高校乒乓球阶梯式教法的实验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6期.

上一篇:分析展望下一篇:运输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