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病范文

2024-09-23

两病范文(精选8篇)

两病 第1篇

在开花结果期间易得此病, 叶片上首先布满白色粉状物, 逐渐使叶片失绿发黄, 导致植株早衰, 幼瓜畸形, 使质量和产量明显降低。当白色粉状物刚刚出现时, 可选用3种药剂进行防治。即菌唑水溶液1 500倍、粉锈宁水溶液1 000倍和硫悬浮剂水溶液600倍。每隔7~10d喷洒1次, 连喷2~3次, 即可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2 病毒病

奶牛“两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 第2篇

关键词:布病;结核病;流行;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64-1

1奶牛“两病”的主要症状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奶牛布病潜伏期2周至6个月,通常依赖于病原菌毒力、感染剂量及感染时母牛所处妊娠阶段而定。主要症状为流产、不孕、关节炎、生殖系统和胎膜发炎,性成熟后的母牛较公牛和犊牛多发。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

牛结核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3~6周,有的长达数月或数年。根据侵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以肺结核、淋巴结核、乳房结核和肠结核最为常见,生殖器官结核也是有发生。肺结核病牛出现咳嗽,并有黄色粘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困难,产奶减少。淋巴结核病牛身体多处淋巴结体表部位可见局部硬肿变形,有时破溃,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乳房结核病牛乳房淋巴结肿大,乳房表面凹凸不平,无热无痛,乳量减少,乳汁稀薄,混有脓块,严重者泌乳停止。肠结核病牛多见于犊牛,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下痢,粪便成粥样,混有粘液和脓汁。生殖器官结核病牛出现性机能紊乱,流产,不孕等。

2.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为害

2.1流行特点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病牛胎盘、胎畜、羊水、流产后阴道分泌物具有高传染性;乳汁排菌值得重视,病畜乳汁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皮毛、脏器、粪便、尿液也常向外排菌。布鲁氏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及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食入和吸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

2.2为害

布病传播途径多,致病性强,常对奶牛生产性能产生影响,使怀孕母牛大量流产,奶量下降,造成经济损失,制约奶业健康发展,同时给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带来隐患。更重要的是布病可感染人,特别是兽医、牧民、乳肉加工人员等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较多的畜牧业一线人员,且一旦感染布病后,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2.3奶牛布病监测及结果分析

2010年完成奶牛布病检测706头,检出布病阳性牛1头;2011年完成奶牛布病检测1267头,检出布病阳性牛8头;2012年、2013年分别完成奶牛布病检测800头,均未检出布病阳性牛。对确诊布病阳性牛进行了扑杀;对检测出阳性牛的同群畜实施采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式隔离;并对其饲养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对粪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以上检出布病阳性牛逐年减少,说明我辖区内实行奶牛养殖产规范化管理及防疫、监管、净化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3.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为害

3.1流行特点

本病多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外围及小环境不良,如牛舍阴暗潮湿、病牛与健康牛同饲、营养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病牛尤其是开放性结核病牛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可随呼出的气体、分泌液、精液、乳汁等排出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等周围环境,并经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健康牛。

3.2为害

一是奶牛结核病使奶牛产奶量减少,乳汁稀薄,制约奶业发展。同时结核杆菌可通过乳汁传播,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造成直接影响;二是因病牛出现流产、死亡,及结核阳性牛扑杀、无害化处理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该病可通过接触、喝鲜奶、吃肉等途径传染给人,进而扩散,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3.3奶牛结核病监测及结果分析

2010年完成奶牛结核病检测876头,检出结核病阳性牛5头,已按有关动物防疫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完成奶牛结核病检测800头,均未检出结核病阳性牛。通过加强管理和净化工作,我辖区奶牛结核病已得到有效控制。

4“两病”的防控策略

4.1政府要加强“两病”防控工作重视程度

将奶牛“两病”防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范畴,采取行政与技术相结合措施,启动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队伍,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保障防疫经费专款专用。落实“两病”扑杀补偿。政府应根据本地区情况,及时制定出台针对“两病”的不同饲养品种、不同标准的扑杀赔偿细则,并确保补偿经费落实到位,使“两病”的传染源得以有效的清除。通过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奶牛托儿所”、奶站建设,引导当地农牧民进行奶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集约化养殖采用更科学的饲养模式和管理理念,便于开展防疫工作,防止疫情发生,同时降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回报率高。

4.2加强防疫监管

加强对养殖小区的日常监管,动物卫生监管及防疫部门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及业务指导工作,落实养殖、免疫、消毒等防疫制度,不断改善养殖场饲养环境,引导科学饲养方式;加强对奶站的监管,实行“一牛一标一档”管理制度,颁发奶牛健康证,严把生鲜乳收购检验关;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力度,规范产地检疫,禁止从疫区调运牲畜,严防疫情传入,调入牲畜严格执行隔离观察制度;进一步完善防疫体系建设,加强疫情监测,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频率,增加监测点、检查站,建设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加大监测净化力度,凡监测发现阳性牛,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出现阳性牛的牛群,进行隔离饲养,加强监控,逐步净化牛群。

4.3提高农牧民的“两病”防控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

要以人为本,做好宣传。通过举办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方式,增加基层防疫人员、养殖户、农牧民对“两病”防控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提高防控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科学开展防控工作。

鹿场“两病”的防控措施 第3篇

1 防控措施

1.1 科学建设鹿场

鹿场选址要求符合动物疫病防控标准,周围环境要安静,分散建场,不搞密集小区养殖。

1.2 合理选用饲料及添加剂

可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免疫调节剂、抗应激添加剂。防止饲料受潮霉变,做好饲料原料的检测工作。

1.3 及时检疫净化

开展梅花鹿的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净化工作,采取所有鹿场(户)集中检疫,淘汰阳性鹿,连续检疫三年,达到彻底净化。

1.4 把好检疫关口

对引进和调出的梅花鹿加强检疫工作,同时对鹿产品也应加强检疫,防止疫病的传播扩散。

1.5 免疫健康鹿

多布病用布氏菌苗对健康鹿进行免疫,以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增强鹿群抗布氏菌感染能力,减少牲畜患病,降低传染源数量。但免疫必须在经过净化后,才可考虑是否使用疫苗,没经净化的鹿场(户)严禁使用疫苗,以防掩盖阳性鹿,不利于检测工作。

1.6 强化病鹿无害化处理

对发现的两病的阳性鹿要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消灭传染源。

2 小结

奶牛“两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1 基本情况

吴忠市的奶牛业特别是利通区的奶牛养殖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 到2009年全市奶牛发展到16.1万头, 其中利通区达11.8万头。多年来, 根据上级部门“两病”监测安排部署及要求, 利通区每年制定“两病”监测方案, 并将“两病”监测任务层层分解至乡镇, 要求规模养殖场 (户) 每年进行2次监测, 散养户每年监测1次。全市每年监测量均在数万头以上。从近几年监测结果来看:奶牛“两病”阳性数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养殖园区、规模养殖场、散养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凡是有监测阳性病牛的园区和养殖场 (户) , 奶牛临床有出现流产的现象, 特别是头胎牛的流产现象也有发生, 甚至育成牛也有检出阳性病牛的情况。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 奶牛“两病”将会成为危害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隐患, 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将会远远超过某些重大动物疫病, 奶牛业将会受到重创, 加强“两病”防控刻不容缓。

2 存在问题

2.1 奶牛“两病”阳性病牛扑杀处理不到位

“两病”阳性病牛仅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借助国家政策补助进行扑杀处理。之后, 随着国家专项补助政策的取消, 对检出的阳性病牛只做自行淘汰处理, 未实施强制扑杀进行补偿。

2.2 养殖户对“两病”的认识不到位

对引入的奶牛大部分未做“两病”监测及隔离观察就混群饲养, 如果引入病牛, 便形成传染源, 造成传染扩散。

2.3 防治经费投入不到位

奶牛“两病”防治专项经费不足, 尤其是“两病”扑杀处理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 无扑杀处理补偿经费, 造成阳性病牛扑杀困难。

2.4 养殖户消毒措施不到位

随着养殖园区、养殖场 (户) 建设速度加快, 消毒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 特别是上挤奶台集中挤奶, 如有病牛上挤奶台, 而消毒工作又跟不上, 极有可能成为疫病的传染源。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防疫经费的投入力度

将奶牛“两病”的监测及阳性病牛的扑杀处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确保防控经费及时到位。

3.2 制定“两病”净化规划及实施方案

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时, 加大“两病”防控工作力度, 达到逐步净化的目标。

3.3 加大“两病”监测工作力度

对奶牛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两病”监测, 并严格执行种畜禽管理办法。对外购引进奶牛必须经许可后调入, 必须进行“两病”监测及隔离观察;出户入园奶牛必须进行“两病”监测, 否则不得入园饲养。

3.4 乳品企业严格执行奶业管理办法

收购鲜奶要严格把关, 对未进行“两病”监测、无健康证的奶牛, 不得收购其鲜奶, 以确保鲜奶质量。

3.5 加大对“两病”阳性病牛的扑杀力度

对检出的阳性病牛及时进行强制扑杀、无害化处理, 并给予补偿, 严禁自行淘汰处理。

3.6 加大“两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

两病 第5篇

1 我市奶牛“两病”的防控现状

1.1 根据《国家奶牛布病、结核病防治五年规划》和

辽宁省动监局提出的防控重大动物疫病要求, 我市针对奶牛疫病, 采取检疫、监测、扑杀、消毒相结合的防制措施, 实行了对存栏奶牛进行布病、结核病检测, 存栏奶牛检测率要达到100%, 阳性牛一律扑杀。 (见表) 。

2 我市奶牛“两病”防控的基本措施

2.1 保证市民喝上“放心奶”

自2006年以来, 我市对行政区域内的奶牛进行了强制免疫、检疫和监测, 并建立了免疫、检疫、监测档案。市防控动物重大疫病指挥部将奶牛“两病”净化, 做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006年市动监局第一次召开奶牛“两病”防控专题会议, 及时向全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奶牛“两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件, 要求各涉农区、市、县每年必须将奶牛“两病”净化工作列入动监部门的议事日程, 开展奶牛“两病”净化, 促进奶牛业健康发展。

2.2 奶牛结核病

按照国家标准 (GB/T 18645-2002) , 应用牛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对所有乳用、种用牛进行检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具体监测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发现可疑病例, 随时采样, 及时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应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2.3 奶牛布鲁氏菌病

奶牛每年检疫至少一次, 其它牛羊抽检。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检, 阳性的用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定性, 二者有一项为阳性的, 结果判定为阳性, 若二者均为阴性, 间隔一个月后, 应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复检, 若结果有一项为阳性, 则判定为阳性。对未免疫的奶牛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应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2.4 阳性牛处理

全市检出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牛扑杀率要达到100%。

2.5 奶牛建档

基层乡 (镇) 畜牧兽医站和受检的奶牛场 (小区) , 做好奶牛“两病”防疫档案登记的基础性工作, 指定专人对检测的每头病牛进行拍照, 每头奶牛拍正面、两侧共三张照片, 由畜主和各镇 (街道) 畜牧兽医站长签字存档。

2.6 补贴到位

乡镇畜牧兽医站与奶农签订阳性牛扑杀和补助经费协议。据了解,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补助过少或不能及时补贴到位, “两病”监测专项经费和应激反应补偿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四年来, 我市在各级财政部门支持下, 按每头5500元给予补助。这一补助标准, 比四年前提高了84%。得到奶农认可, 主动的隔离病牛并积极配合将病牛扑杀。

2.7 政府发布扑杀令

凡经检疫认定的“两病”阳性奶牛, 实行定点集中管理, 按照《动物防疫法》及省、市主管部门规定, 由当地区、市、县政府下达扑杀令, 动监部门及时实施扑杀。

3 体会与讨论

3.1

几年来, 我市各级奶业管理、动物防、检疫部门针对奶牛“两病”净化, 做到了统一认识, 上下配合, 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层层落实责任制。市及区、市、县、乡 (镇) 三级畜牧兽医部门围绕奶牛“两病”防控工作, 签订责任状, 为奶牛“两病”的净化工作, 起到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2 以人为本, 搞好宣传

利用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奶牛布病、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两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 也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检测后淘汰病畜对于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健康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宣传教育促进“两病”检测工作的全面开展。

3.3 进行疫病防控知识培训

以市及区、市、县、乡 (镇) 三级动监部门和重点牛场 (小区) 为重点, 在器件校验、器件消毒、抗原稀释、牛只保定、术部位置、术部剃毛、原皮测量、术部消毒、注射菌素等操作技能进行培训, 或采取以师徒方式指导, 合格人员方可上岗。

3.4 落实扑杀和补助经费

积极争取和落实病牛的扑杀和补助经费, 解除了奶农的后顾之忧。由于奶牛属于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乳用动物, 经过检疫发现的“两病”阳性牛, 过去曾出现个别奶农将有病的牛自行处理或对外出卖的现象。

3.5 严格执行阳性牛处理程序

市及区市县主管部门即分工有合作, 严格履行“两病”阳性牛处理程序。为防止弄虚作假, 对需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的阳性牛, 按照上次检出病牛的照片和牛号进行严格消毒后指定专门车辆运抵大连市动物无害化处理厂, 病牛起运前, 由各乡镇的畜牧兽医站站长与区、市、县动监所负责人签订一式两份调运单。一份保存在养殖户处, 另一份由专门兽医监督员押车带到市动物无害化处理厂。按照市动监局、财政局联合制发文件规定, 市财政按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处提供的处理病牛数量及国家规定要求进行补助。

3.6 完善奶牛建档制度

各级奶业管理部门、畜牧兽医站指导协助奶牛养殖场 (小区) 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 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 做到检测一场 (小区) 净化一场 (小区) 、巩固一场 (小区) , 实施“一牛一档”管理制度, 建立相应的奶牛健康档案。

3.7 实施引进奶牛报检、报验制度

按照《大连市生牛奶管理办法》规定, 对引入的奶牛, 由区、市、县、乡 (镇) 两级兽医人员到现地进行“两病”检疫, 检疫不合格的奶牛严格限制引入。

3.8 严禁两病阳性乳上市

坚持实行对“两病”病牛、监测检疫阳性牛扑杀无害化处理前生产的乳及疑似“两病”牛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 均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禁上市。

3.9 严把鲜乳检验关

两病 第6篇

1 检测方法和结果

1.1 猪瘟病原检测

1.1.1 抽样数量。

13个省级发证场每个场采种公猪和后备母猪扁桃体20份左右, 共采样品266个。

1.1.2 检测方法。

所采样品送华中农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用反转录一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 (依据标准GB/T16551-2008) 方法作猪瘟病原学检测。

1.1.3 检测结果。

在266个扁桃体样品中, 检出猪瘟病原阳性2份, 阳性率为0.752%。

1.2 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检测

1.2.1 抽样数量。

22个市发证猪场每个场采种公猪和后备母猪血清样品50份左右, 样品共1 096份。

1.2.2 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IDEXX公司生产的IgE鉴别ELISA诊断试剂, 检测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

1.2.3 检测结果。

在1 096份血清样品中, 检测出阳性94份, 阳性率为8.577%。

2 检测结果分析

2.1 从疫苗使用情况看结果

2.1.1 猪伪狂犬病免疫。

被抽检猪场均一年免疫3次, 其中进口和国产疫苗分别占45.8%和54.2%, 结果出现阳性的猪场使用进口苗的占27.3%, 使用国产苗的占46.2%, 说明进口苗比国产苗效果更好。2.1.2猪瘟免疫。被抽检猪场均一年免疫2次, 均用国产苗, 其中细胞苗占62.5%, 脾淋苗占37.5%, 2份阳性猪均出自细胞苗免疫猪场。说明脾淋苗比细胞苗效果较好。

2.2 从检测方法看结果

2.2.1 猪瘟病原检测。

2011年用爱德士试剂作ELISA检测, 阳性数为1份, 阳性率0.28%, 2012年送华中农大作Pelt检测阳性为2份, 阳性率75%, 结果差异不是很大。

2.2.2 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检测。

2011、2012年均用ELISA法检测, 2次结果阳性率分别为8.55%和11.6%, 差异也不大。

2.3 免疫效果

从阳性率看免疫效果:连续两年抽检结果类似, 显示猪瘟病原阳性率低, 国产疫苗免疫效果好, 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率较高, 虽然进口苗较国产苗免疫效果相对更确实, 但仍有必要研究提升疫苗质量。

3 净化建议

3.1 继续做好猪瘟免疫工作

通过采取免疫—检测—淘汰—监测斗争化措施, 有望在省定期限内达到全省净化目标。

3.2 猪伪狂犬病净化任务较艰巨

春季雏鹅养殖重防两病 第7篇

1. 主要症状。

小鹅瘟的潜伏期为4~5天, 按病程长短和日龄大小可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种。最急性型多发于日龄较小的雏鹅, 表现为突然死亡, 无先期症状;急性型多发于5~15日龄雏鹅, 病程2~3日, 雏鹅精神委顿, 绝食, 饮水不减, 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 呼吸用力, 甩头, 排灰色、淡黄色带绿色且混有气泡的稀粪, 喙端色泽变暗, 两腿麻痹或抽搐死亡;亚急性型多发于15日龄以上雏鹅, 病程3~5天, 病状较轻, 少食拉稀, 精神委顿, 少数能康复, 但生长发育不良。

2. 防治措施。

(1) 预防。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蛋、雏苗和种鹅。对入孵的种蛋要严格消毒, 孵化场应定期消毒。购进种鹅要隔离饲养20天以上, 确认无小鹅瘟发生后再混群饲养。在母鹅开产前1个月全面进行小鹅瘟弱毒苗注射, 每只注射量为0.5毫升。对病死鹅要深埋或焚烧, 对感染场地要彻底消毒。

(2) 治疗。对已发病雏鹅群作紧急预防注射, 每只注射0.5~1.0毫升小鹅瘟抗血清。对发病雏鹅每只注射2~3毫升小鹅瘟血清治疗, 重症者再注射第2次。

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1. 主要症状。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潜伏期为自然感染3~5天、人工接种感染2~3天。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7日龄雏鹅, 无前期症状, 常昏睡衰弱, 然后倒地死亡, 病程1天;急性型多发生于8~15日龄雏鹅, 雏鹅精神不振, 离群, 昏睡不食, 饮水不减, 排淡黄色、绿色、灰白色且混有气泡的恶臭稀便, 呼吸用力, 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 喙端色泽变暗, 两腿麻痹不能站立, 后抽搐死亡, 病程3~5天;慢性型多发于15日龄雏鹅, 精神委顿、腹泻, 常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2. 防治措施。

(1) 免疫接种。在种鹅产蛋前注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苗, 二次免疫能使5~6个月内后代雏鹅获得母源抗体保护。这是预防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最有效方法。对刚孵出的1日龄雏鹅, 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疫苗进行口服免疫, 3天可产生部分免疫力, 5天可产生100%免疫保护。

两病 第8篇

1 临床资料

2 100例新生儿均为出生后3 d~1周活产足月新生儿, 其中体重3 000 g以上1 200例, 2 500~3 000 g之间900例。

2 采血的具体要求

2.1 采血滤纸

选择吸水性、质地、厚度、渗透性等相当均一的特制纯棉优质滤纸。

2.2 采血时间

选择新生儿出生72 h并吃足6次奶后进行, 一般不超过7 d, 早产儿、低体重儿可适当延长时间, 体重达到2 500 g方可采血 (保证充分母乳喂养8次以上) 。因为新生儿在没有哺乳的情况下采血, 容易出现PKU筛查阴性。如果新生儿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按期采血的, 在家属签署延期采血同意书后, 尽快返院采血, 但最迟不宜超过出生后20 d。

2.3 采血位置

取足跟内部或外部, 足跟外侧小隐静脉的属支和足跟内侧的足底内侧静脉, 避开足跟正中部位, 以免扎到跟骨引发骨髓炎。

2.4 具体操作

2.4.1 摆好体位

采血前先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 使皮肤充血红润, 然后予新生儿平卧, 露出一侧足部, 注意不要暴露太多, 以免感冒。

2.4.2 严格消毒

操作者左手将新生儿一侧下肢抬起, 用75%酒精消毒, 再用干棉球拭干。

2.4.3 准确穿刺

左手握住新生儿足部, 并使大拇指和其余4指分开, 绷紧皮肤后, 右手用一次性采血针斜刺皮肤, 深约3 mm, 见有血液流出, 立刻用干棉球拭去第1滴血, 然后将其余血液滴入标准滤纸, 要求3个血斑, 每个血斑的直径不小于8 cm, 且各自独立。采血过程中如发现血流不畅, 可用右手从腿根部向足部捋血, 这样不但可以加大采血范围,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又能避免在同一部位挤压而导致局部皮肤瘀血和疼痛。

2.5 血标本的保存与递送

采血完毕, 将合格未干的滤纸血斑平放在室内清洁处, 避免血片重叠, 自然晾干, 避免日照、烘烤、受潮或污染, 待血斑变为褐色后装入塑料袋内, 再放入4℃冰箱中保存, 每星期由专人将合格的血标本送往我市妇幼院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中心。

3 注意事项

3.1 患者的知情权

主管医师或采血人员在实施血片采集前, 应遵循知情选择的原则, 认真、详细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项目、条件、方式、费用等情况如实告知新生儿监护人, 签字后并留取存根, 以便核查。

3.2 对采血人员的要求

作为产科护士应熟知采血工作, 并掌握操作技术, 科室应组织学习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如什么是新生儿两病筛查, 哪两种疾病, 以及其目的、原则及方法, 包括相关知识, 如滤纸干血片采集、保存、递送的相关知识;新生儿疾病筛查有关信息、结果登记和档案管理等, 如有条件应专人负责。

3.3 保证标本的质量

血片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血斑的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合格的标本是准确检测的重要保障[2], 因此, 必须按规范要求完成血片采集工作。我院采用新生儿沐浴后, 将新生儿放于辐射台下面操作, 采血前护士先洗手或戴手套采血, 以避免血样污染, 确保采血质量。

3.4 严格登记制度

每次采血前后, 都要认真核对母亲姓名, 认真填写采血卡片, 不能有缺项, 确保标本准确无误, 然后做好登记, 设专人管理, 并负责血标本的采集管理工作, 保管期限10年以上, 备查。

3.5 确保阳性召回率

我院对每个筛查过的新生儿都留有详细联系方式, 如在筛查中出现可疑阳性, 立即通知其尽快来院采集第2份血标本送检。

4 护理体会

4.1 沟通非常重要, 首先向患儿家属解释两病筛查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并发放有关宣传资料,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使患儿能够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保证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预防痴呆儿的发生, 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2 采血时, 一定洗净双手, 消毒皮肤后一定要待酒精干燥后或用干棉球擦拭1遍再穿刺, 否则标本被酒精稀释, 影响检验结果。

4.3 采血时避免炎症和瘀血部位, 对一次采血不成功者应在距针眼2 mm处二次进针, 或换另一只足。血流不畅应扩大范围挤, 忌局部用力挤压, 以免组织液挤出稀释血液影响检验结果, 同时也能预防局部瘀血和疼痛。

4.4 为保证血片的质量, 血液应从滤纸的一面渗入, 自然渗透滤纸正反两面, 切忌在反面渗入, 采血时滤纸轻轻接触血滴, 使其自然渗透。

4.5 采血房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有条件可在新生儿抢救辐射台上进行操作。一般室温在22~24℃之间, 室温过低, 血液循环不畅, 新生儿四肢厥冷, 采血时容易发生血流不畅, 血斑大小达不到要求导致采血失败;室温过高, 新生儿会出汗可致血液黏稠度增高, 从而使挤出的血液中可能有汗水成分, 所以室温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导致血标本不合格, 影响检验结果。

5 总结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预防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母婴保健法。所以作为产科医务工作者应重视这项工作, 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 患儿发现没有, 有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都和我们医务人员的宣教、标本采集、运送、保管有真接关系。所以要集中学习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 掌握采血技巧, 不断提高采血技术, 熟知注意事项, 使患儿得到早发现、早治疗。我院自2005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 筛查率由原来的30%逐渐上升, 到目前已达到95%以上。筛查中共出现6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假阳性, 均经及时通知复查后确诊阴性, 2例阳性者已得到及时治疗。今后我们要再接再厉, 加大宣传力度, 认真对每一位家长做好宣教工作, 不断更新筛查知识, 探索寻找最佳的采血方法, 提高采血技术, 使采血成功率不断提高, 争取新生儿筛查率达到100%, 对每位患儿做到不漏诊、不误诊。

参考文献

[1]顾学范.新生儿疾病筛查总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两病】相关文章:

上一篇:部门评审下一篇:税费负担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