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体验范文

2024-07-12

自我体验范文(精选9篇)

自我体验 第1篇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自我锻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对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一定的意义。当前许多学生在课堂中虽掌握了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一旦离开课堂和教师就不懂如何进行身体锻炼。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自我锻炼的成功乐趣。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新乡市二十八中初中三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二个班,即初一年级126人,初二年级111人,初三年级74人,共311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44人,问卷发放311份,回收3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

3 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共有15道题,每题有3个答案,得分分别是3、2、1、,得到45——35分的学生非常愿意参与自我锻炼的学习,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35——20分的学生愿意参加自我锻炼,喜欢创新;20分以下的学生,不愿参加自我锻炼,创新精神不足。

从以上调查结果统计表可以看出:得45-35分的学生,初一65.9%,初二31.5%,初三21.6%。这些学生非常乐意参与自我锻炼的学习,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喜欢多变的教学方法,上课表现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力强,教师上课时应多给这些学生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乐趣。35-20分的学生,初一33.3%,初二68.5%,初三78.4%。35-20分的学生,愿意参加自我锻炼,喜欢创新,教师应该教给他们自我锻炼和创新的方法,让他们从中体验快乐。20分以下的学生,只有一个学生,不愿参加自我锻炼,创新精神不足,也许这些学生身体有异常,或有心理障碍,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排除障碍,并使其能够与其他同学一块进行锻炼,分享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

3.2 分析与讨论

对以上311份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有99.7%的中学生愿意学习自我锻炼,并喜欢在自我锻炼中体验成功乐趣,它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向上,爱学习,爱表现等生理、心理特点。由此可见,学生对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渴望在自我锻炼中强体健身,与同伴合作,并从中得到快乐,已是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体育课上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2.1 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过去体育教学中“三段式”太千篇一律了,正像中学体育教师总结的那样,体育课已经成了一种枯燥和低效的模式了:

集合报数整队齐,三遍立正和稍息。

教师高声宣任务,齐步跑步一二一。

队列之后几节操,一年四季差不离。

讲解示范走一遍,抓紧时间做练习。

主教材后副教材,副教材后做游戏。

三十五分上高峰,四十分后下心率。

放松活动不能少,闭上眼睛深呼吸。

总结部分做讲评,表扬多点批评稀。

收拾器材离操场,解散声罢人皆去。

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探索,我初步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管理和实践操作;②便于教学大纲的实施;③便于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和连惯性。

缺点:①注重技术传授,忽视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②没有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动的“练”代替了主动的“学”;③注重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忽视学生校外活动能力的培养。

3.2.2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做法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把常规教学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3.2.2.1 对初一学生重点培养认识能力

首先使学生深刻认识自我锻炼的意义,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懂得锻炼的原理、方法,以及体育锻炼对身体产生哪些影响和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自我锻炼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表象感知,通过观摩与对比,采用提问、分析等不同形式的,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从而培养其分析、解决和鉴别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给学生自编游戏的方法,学生喜欢游戏活动,渴望学习更多的游戏方法。师生一起来自编体育游戏,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达到什么目的——参加人数————场地、器材、时间——活动形式——胜负规则——裁判安排,最后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构思、选择合理的动作,创编自己喜欢的游戏。

3.2.2.2 通过“指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创编游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指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带领法,由教师或体育骨干带领,由上而下,上下结合,安排组织练习的地点、时间、次数、强度等内容。(2)自行结合法,不受原班级的约束,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教学需要和所提供的条件,自行结合进行练习,互相帮助,互相指导,有利于掌握和运用技术,达到教师要求的效果。(3)自组法,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编写和选择练习的内容进行锻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组织做到既有统一的整体练习,又有分组自练,即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骨干协作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互帮互学相结合,整体教学与开放性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享受愉悦,尝试挫折,体验成功,承受失败,得到磨练。

在技术教学上注意由潜入深,从徒手模仿动作开始到持球练习都强调规范、正确,每次课都提出不同的要求,篮球课中,采用看投篮,抢球、断球等多种形式的小竞赛,促进同学们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学生的兴趣随着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浓厚,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培养。

3.2.2.3 对学生进行自制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

培养自治能力采用以下做法:(1)熟悉、遵守课堂常规,在形成自觉遵守常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我管理。(2)自我计划,在自觉遵守常规的基础上,选择时机让学生自我计划和安排锻炼,可先从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做起,再进行辅助性的练习等。(3)自我检查,即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通过练习对自己的健康水平、体质状况和身体资势、动作等作出判断,并能调整和改进练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计划。

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使长期的坚持自我锻炼培养起来的。对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在校时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终生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锻炼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实施20分钟的自我锻炼的过程。运用“小集团学习法”,把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习惯、爱好、教材特点,分成几个小集团,利用小集团的协同学习,使全体成员经常地、同时地参加学习锻炼,通过小集团成员练习时互相帮助、互相评价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本领。

4 结论

1.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在中学阶段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健康第一”的目的。

3.体现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体验成功乐趣,并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5-127.

[2]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1-85.

自我体验 第2篇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遇难而进,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点挫折,则会自卑、自贬,一蹶不振。

成功感和失败感是根据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面确定的,决定于个体的内部标准。比如当个体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他人认为他未获成功,而个体可以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或者是他人认为他已取得成功了,而个体自己却认为是失败的。由于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要受社会的期望标准的影响,因而,决定个体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的内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要与社会的共同标准相适应。当个体体验到成功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标进取;反之,当个体体验到失败感时,则常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闷闷不乐,甚至放弃努力。可见,如何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自我体验具体表现

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即自尊、自卑等自我情绪体验。

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

成功体验(success experience)与失败体验(experience of failure)一般与工作是否取得成功有关,但它们还决定于自己的期望水平,这就是说,客观的我所取得的成绩虽然已达到了社会的水准之上,但能否产生成功体验,还要看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

自豪感与羞愧感

一般来说,自豪感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理想自我形象相符合时产生。羞愧感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形象的要求而产生的。

内疚

内疚与羞愧不同,羞愧是感到自己比不上他人,偏重于个体的智慧,认为自己努力不够,对社会贡献少于他人;而内疚是由于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利益而受到良心上的责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感到‚对不起‛父母、师长和领导。

总有人羡慕地说,心理咨询师是赚钱、轻松又很时尚的职业,新世纪的‚金领‛。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万人拿到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或三级证书,然而,在对国家证书趋之若鹜的人之中,不乏自身充满着深深的心灵创伤,曾是原生家庭(指自己父母的家庭)行为的受害者,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来‚助人自助‛。对此,皓艺女性心理研究中心的佟梅梅称,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充满艰辛、孤独,甚至危险的行当,大量考取了证书的人严重缺乏相应的职业训练,如自我体验、案例督导和技能体悟训练等,他们兴冲冲地去治疗别人的心灵创伤,结果造成了来访者的再次创伤,‚这在国外临床心理的同道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对来访者极不负责任。‛

佟梅梅称,心理咨询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危险有来自来访者的身体攻击;而更多的危险则是无形的,来访者的消极情绪、没有边界的行为、创伤的心灵思绪,很容易把心理咨询师卷入其中,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焦虑、困惑,甚至揭开了自己心灵的旧伤疤。

咨询师自我体验时间的参考标准

国际临床心理咨询界要求一般的咨询师自我体验500小时,精神分析师需自我体验600小时,团体心理治疗师的团体自我体验300小时。各类临床心理咨询师均需要接受案例督导1000小时。

目前国内约定俗成的标准是自我体验最少150小时——即使是这样低的标准,佟梅梅估计在30万拿到证书者中寥寥无几,全国不超过200人,‚国内一些知名的心理专家的自我体验不足150小时。‛

因此,在选定一位咨询师之前,一定要问清楚对方的这些‚硬指标‛,‚如果咨询师马上紧张起来,或者顾左右而言他,那么肯定是一个没有完成专业临床心理训练的庸医。也不排除有人会造假,这种人就比庸医更恶劣了,难说不会给你的心灵带来巨大的灾难。‛

如果你问的是佟梅梅,她会告诉你,她的自我体验是200小时,包括团体自我体验84小时,案例督导1500小时,临床体悟训练1200小时,其中很长时间是在业内大名鼎鼎的‚中德班‛完成的。

向内探索自己比向外学习技巧更重要

人人都有心理创伤,包括咨询师自己,因为人在出生时和母体分离,就经历了第一次创伤。佟梅梅认为,咨询师需要意识到自己也有心理问题,只有在自我体验等训练中把自己放在患者的位臵,接受其他咨询师的治疗,才能消除自己因抑制强烈愿望而产生的冲突,理解自己的痛苦和愤怒,日后才能感同身受地了解来访者的创伤,做到包容、共情和价值中立。缺乏自我体验的心理庸医常常只会空洞地说:‚我理解您的感受……‛

自我体验具体而言,就是寻找一位自己喜欢的临床心理咨询导师,请导师对自己做‚一对一‛的咨询。目前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中没有介绍什么是自我体验,导致大量拿到咨询师证书者并不知‚自我体验‛为何物,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拿到证就是给别人咨询的,而不需要‚被咨询‛。

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角色中自我体验,还有成本的原因。目前业内很多专家的咨询费水平为每小时300元,做100小时自我体验就是3万元,对于很多人而言确实不便宜。但佟梅梅指出,人们热衷于国内外各种流派的培训,以一些知名专家的课程为例,一次学费加上路费住宿费动辄超过5000元,几年下来花上5万~10万很常见。‚其中原因,是他们只重视向外求索,而忽视了向内自身的探索,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就是要用内心的力量探索自我。‛

佟梅梅认为,缺乏自我体验、案例督导和临床体悟训练导致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缓慢,内心力量不够强大,在咨询中无力解决来访者的阻抗,使对方失去信心而中断治疗,更谈不上帮来访者实现心理成长和行为转变,反而枉费了来访者的信任、金钱和时间,甚至给来访者带来新的心灵创伤。

根据国际上的惯例,一个来访者从认知到行为发生改变,所需心理咨询至少要30小时。佟梅梅称,国内大量拿到证书的咨询师对一个来访者的咨询常常只进行一次或几次,就做不下去了。从运营成本的角度,咨询次数少直接造成大量心理咨询机构在市场中挣扎,为了生存,它们只好转向做各种流派的技术培训,‚这又促进了心理咨询师的向外求索而不做自我体验,形成行业的恶性循环。‛

庸医现形记之一:

自我纠结

汶川地震后,佟梅梅在成都和来自全国的370多位拿到国家证书的咨询师一起接受培训,她发现竟然有95%的人压根没听说过自我体验,当她指出自我体验的重要性时,竟然遭到一片嘘声,‚难怪震后灾民很怕见到心理咨询师。‛这些心理庸医在灾区频频露出马脚,例如:

一位心理咨询师看到路边坐着几个受灾的学生,就热情地过去问:‚你们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我能帮你们做些什么?‛对方懵懵懂懂,犹如半夜醒来,半天才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别的班的班主任,地震的时候语文老师正在给我们上课,可她却先跑出去救自己班的学生。我们很生气,难道我们就不是她的学生吗?‛这位心理咨询师无法解答,感到非常内疚,觉得自己没有帮到学生,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纠结了他四五天——如果他经历了100个小时的自我体验,就能明白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不会把自己极度卷入到各种创伤情绪之中了。

庸医现形记之二:

免费咨询

目前,有些心理咨询师做免费的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他们似乎‚不图回报‛,声称‚希望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佟梅梅认为,免费咨询的效果甚微,是对来访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从免费的咨询师角度看,他们担心自己的本领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预计咨询效果可能不佳,如果收了钱,自己就会很内疚。更深一层的原因,就是咨询师原生家庭的创伤没有解决,不能坦然面对收费后双方建立的关系。他们愿意免费的真正目的,说白了就是用来访者做练习。免费咨询弊端重重,包括使咨询师无法全身心投入,不能做到与来访者共情,也做不到包容和价值中立,咨询效果了了,反而让来访者受到分离造成的二次创伤。

从不付费的来访者角度看,他们在心理上还没准备好开始自我探索,无法面对自己曾经的创伤,即使勉强开始也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不付费意味着随时可以逃离这些创伤,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国外临床心理研究已经证实,不付费就难以产生疗效。

庸医现形记之三:

‚乐于助人‛

不少咨询师都说着几乎同样的话:‚我希望助人自助‛。佟梅梅认为,通过帮助别人来达到帮助自己的最终目的,只是一般朋友、乐善好施者的层次,‚如果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这样想还这样做了,那就只能成为误人误己的心理庸医了。‛

先自助,再助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专业临床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自我的觉察、醒悟、修通,要求心理咨询师怀有爱心,但不能以帮助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获得成就感、愉悦感和价值感。

还有更离谱的……

咨询师的职业需要与生俱来的天赋,包括具备一定的人格特质和悟性,这些和心理学的培训和考取资格证书没有必然联系。佟梅梅指出,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缺乏规范与监管,人格障碍患者在从事心理咨询的大有人在,而发达国家是明确禁止向这些人颁发从业执照的。

咨询师还需要恪守职业准则,包括不与来访者发生亲密关系,坚持保密原则等。佟梅梅称,她见到太多有违行业操守的现象了,譬如在咨询室以外,咨询师跟来访者吃饭、恋爱,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大学的咨询中心里,老师让研究生在现场观摩,使患者不敢暴露内心;在医院的心理科,拥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给来访者开药,混淆了咨询的角色,等等。

[关注]心智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在哪里?

目前社会上经常出现“某某心理咨询师”“某某心理医生”的介绍,媒体上频繁出现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字眼,这些都虽然带着心理两个字,然而意义却有很大的区别。为了给广大心理爱好者和网友消除疑惑,我们请教了心智网()CEO、资深心理咨询师王伟杰博士,王博士详细的解释了二者的区别。

问: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区分在哪里?

王伟杰:心理咨询师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人。主要是学习心理学的人员,从事该行业的人属于社会服务类人员,心理咨询师不可用药。

心理医生的概念外延更广泛,包括心理咨询师和能够通过药物治疗的精神科医生,需要有医生执照,心理医生是学医学出身的,心理医生有处方权。问: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什么关系?

王伟杰:三者所包含的专业技术含量层次递增,所对应的问题严重程度递增,后者的从业人员可以进行前面的工作,但是前面的从业人员不能进行后面的工作;心理辅导员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可以做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可以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心理辅导员需要一定心理学背景,所应对的主要是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一定是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所应对的来访者问题要更加复杂一些,可以是严重心理问题,也可以有部分神经症的来访者;心理治疗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进行,应对的来访者问题更加严重,可能是严重的精神症或者精神病患者,心理治疗的资格要求治疗师具有药物处方权。

问:有人说,心理咨询师的心理问题最大,是这样的吗?

王伟杰:谁也不能说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只是有一个意识到和不被意识到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他们可能会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更加敏感,更多的自我觉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更有意识去积极地解决问题,从而更有力量地面对来访者。

问:有心理问题应该去找谁?

心理医生既然和心理咨询师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什么时候应该看心理医生?什么时候又该看心理咨询师呢?

学会体验幸福才能创造自我 第3篇

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幸福地生活。

什么是精英小孩?这很难下定义。现在所谓打造精英小孩的说法,很多都是拔苗助长型的,培养出来的孩子人格上并不是很健全,有些孩子特别自我中心,有些则不能承受外在环境的压力,这样的方式和结果我都不赞成。

为什么现在很多在学校成绩拔尖的孩子走入社会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地那样成功?原因很复杂,但简单地说有两点:一个是我们教育选拔机制不健全,在学校里淘汰地总是不听话的孩子,留下的是按部就班缺乏创造力的孩子。第二这批“尖子”学生一直都很顺利,心理上比较脆弱,经受不起挫折,走入社会后心态上比较拘谨,但社会不是学校,社会很复杂,单靠学习成绩好并不能怎样。

想要在社会上有所成绩,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能体验到生活的美,能感受到工作和休息的愉悦,不论处于哪种环境,都能很好地发展,我觉得就可以算是精英了。

对于生活而言,钱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保障,但如果把“幸福的生活”这个目标简化成“赚很多钱”,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对小孩从小的教育,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而不能光看学习成绩好不好,或者光是让他们学这个学那个。比如,小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灌输知识;中学时应该给孩子系统学习的机会;大学就是让孩子们学习思想而不是知识的阶段了;研究生则应让孩子们质疑前人的思想;到了博士就是要自己创造思想了。让孩子们在一个宽松、和谐、自然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下成长,让他们懂得关心帮助别人,关注环保等社会问题,体会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之美,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更有“抗压性”,更容易发展自我。

自我体验 第4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 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 让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 展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并伴以美妙的音乐和娓娓动听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 天气特别炎热, 师徒四人渴得喉咙都要冒烟了, 便让八戒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儿, 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 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 撅起了嘴巴, 不高兴地嚷道:“西瓜是我找得多一点, 不给我吃六分之一, 也得给我五分之一吧!”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真怪, 以往的西瓜也这般大, 今天为什么反而比以前分得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 可八戒却感到莫名其妙。同学们,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而且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帮助学生轻松又牢固地获取知识。

二、注重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 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如:在教学“认物体”中, 通过合作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得到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滚一滚”、“堆一堆”, 体会到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突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些不同形体的特征;再让学生“摸一摸”, 应用这些形体的特征进行判断;让学生“搭一搭”, 进一步激发兴趣, 发挥想象力, 体会不同形体特征在实际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孩子们在做一做中学会了知识, 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鼓励自主探索, 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 应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探究中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和是7的加法”例题时, 在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讨论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计算后再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交流不同的算法, 再过渡到逐步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教学第一次出现有括号和问号的题时, 重视让学生说一说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 体会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里数量之间的联系, 感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尝试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大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过程。

四、提高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应用中拓展

数学教学, 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这个观念充分表明了“行———知———行”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是“数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这一基本理念的生动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乘加、乘减”后, 设计如下实践练习:“公园有两个入口, A入口的购票规则是大人每人4元, 小孩每人2元;B入口则是大人小孩人均3元。现有两个家庭, 1号家庭, 妈妈带两个孩子;2号家庭, 爸爸妈妈带了一个小孩。这两个家庭各应该从哪里进入比较省钱?”经过列式、计算、比较, 有的学生认为1号家庭应该从A入口进园只用8元, 2号家庭应从B入口进园要用9元;还有的学生提出分散进园, 大人从B入口进入, 小孩从A入口进入。这样学生在现实的情形中,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不仅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找回自我 第5篇

---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找回自我

马军艳

摘要: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问题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少的就是自信。对于问题学生来说,由于某些问题的存在,很有可能经常受到各种批评、指责、更有甚者或是被冷落。他们极少,甚至没有成功的体验,这导致他们自卑,自我怀疑,更甚者心理扭曲。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义务,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育人质量,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问题学生 自信 体验成功 实现梦想

帮助问题学生建立自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为问题学生出现问题也不是一日、一时。而是长期在不良的环境或是家长面对孩子错误时不当的处理方式,而出现的不健康或是不正常的行为。所以我们也要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任何有助于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我们在帮助问题学生的时候要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一、案例分析

如:我们班有一名男同学叫李兴,老师说的话,他总听不进去,心里随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平日里非常好动,上课时经常不能听老师讲课,时常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讲和老师的正常教育教学。下课总是爱跟同学打闹,经常闹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大打出手,同学都很怕他,遇到事时他总是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班里的日常工作甚至大扫除他都能以各种理由不做,推给别人或者强加给别人,作业几乎不做,老师们做了大量工作,多次批评教育也不见效。刚进职校的第一学期时更是连上学都懒得来,很多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他渐渐的脱离了课堂,脱离了学校。

二.查找原因

经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由于他母亲经常不在家,和他的沟通很少,从小就没有好好的管教,使他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他的父亲倒是总是在家,但是没有工作每天混日子,他曾经的生活和习惯对孩子的教育造成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喜欢暴力解决问题,不能吃一点亏,孩子的逆反越来越严重,致使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话都听不进去,孩子的想法都是社会青年那些小混混的想法,每天玩、打架就是生活。

三.因材施教

明白了他出现问题的症结之后,我仔细分析,认真琢磨。改变了原来一味的批评教育。采取了指导、说服、鼓励等一系列方式。在语言沟通上,我说话时尽量以让他比较能接受的语言与他沟通。还鼓励他遇到有困难、想不通的地方要跟老师说。在担心孩子的思想教育之余,我还在不断寻找各种方法。

(一)齐心协力给予帮助。我首先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让他的家长尽可能的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中所想同时想办法转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家、校联合教育,可以更好的帮助他取得进步。

学校的领导和教练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众人的参与让学生的问题转化工作逐步深入,良好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体验成功,找回自信。在班级工作中我也开展了很多适合孩子的活动,其中读书角、五子棋、象棋比赛等让学生们当然包括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不管怎么说他总是孩子,童真和幼稚还是存在的,他在读书过程中能安静下心来,能从书中找到些能吸收的东西;在棋类比赛中,他的聪明脑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了班里的佼佼者,并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奖励。这对他来说是很久以来都没有过的感受,我能从他的笑容中看到自豪、骄傲、开心的多种情绪。他开始融入集体并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在集体中才能得到的快乐和幸福。

2015年的9月20日,应教育部门社会大课堂的号召,我们学校也开展了活动,活动内容是去泾源的各偏远乡镇进行考察、探索和学习。他的父母非常支持这项活动,积极让他参与了,在行车的路上,他和同学一起聊天,谈孩子们自己的话题,可以看出他的喜欢和快乐,一路都笑容满面的。到了目的地,大家兵分几路经过了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看望贫困留守儿童等不同的活动项目,他都和大家一起,虽然满头大汗的但是我感受到那笑容是真诚的!到了自己动手的环节,他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伙伴一起帮助孤寡老人修补院子篱笆,给留守儿童讲故事,在准备午饭时虽然没能自己亲手做,但看着其他人的动手制作他也跃跃欲试,尝到了好吃的东西时候那兴奋劲是没法用语言形容的。虽然仍然可以看出他的问题,比如爱恶作剧、抢同学的吃的、搞怪、吃饭不知谦让喜欢吃独食等让其他学生很不喜欢,但我相信他的内心在逐渐软化,他应该找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和幸福感,照片中大家一起开心、逗乐、好玩的影像是学生真实的记录!

看到他的进步,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的问题虽然有时让我们很头疼,但是只要我们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运用科学而合理的方法去引领他们,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寻找自信,那么,他们是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从问题中走出来的。

从李兴点滴的转变中我看到了希望,学生的问题转化工作是不间断的更是不容易的!

问题生教育带给我的思考是: 一、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不能少,不仅是指班级里不缺少学生的数量。而是指他们都能在教师的教育下取得进步。不让任何一个人落后或掉队。虽然这样做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而对学生来讲,就有着更大的意义,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一生。

问题学生也是学生,他们同样有受教育,被关爱的权利,我们不能剥夺学生这种权利。只有我们心中有爱,才有拯救那些问题学生,帮助他们从问题中走出来。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问题,就否定他们的存在,或是忽视他们的存在。这样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如电影中那个小魏老师一样,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问题学生。让他们建立自信,并依靠自信从问题中解脱出来,逐步与其他学生看齐。

二、教育从了解开始。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论语》中也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往往因为无知,所以狂妄;因为不了解,所以偏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为自己教学生的时间越长,越能了解学生,越有资格给学生下结论。实际上,时间的累积并不代表了解的加深:其一,教师的工作往往只能探测到学生某一时段或某一领域的能力,并不是全方位的;其二,基于各种因素,学生往往会约束自己,伪装自己,教师所看到的并不见得是学生真实的状态。其实“问题学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有那么多问题。

他们多数只是某一方面落后。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不是都成了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了吗?这还不足以给教师们以警醒吗?我们不能早早地下结论,早早地摇头叹息。

三、自信,是问题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教师们面对的差生,往往差的不只是学业,还有行为习惯、技能技巧,所以他需要的帮助很多很多,我们根本就来不及也不可能一一弥补,只能给予他最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培养他的自尊自信。

记得唐拉德.希尔顿有句警示的话:“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缩小了自己的成就。”每个人潜力的大小,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于自我评价的高低。而这个自我评价的水平,是受他人长期暗示的结果!最容易给予这种暗示的人,就是学生眼里最具权威最值得信赖的人,往往正是他们的父母或者老师。在他们心里,老师所否定的,往往不是一件事,3

而很可能是一种能力,一种希望,甚至是一个人的一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为什么不多给学生一份肯定一份鼓励?为什么不多给他一份成功的希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许,真正的给予是从培养自尊自信开始。

四、赏识是学生成功的基石。

赏识是以尊重为基础的爱的供养。真正的教育是对儿童充满期待,真正的学习是对学生充满着爱护,真正的教师是对学生满怀尊重。赏识就是以尊重学生为基础的爱的具体表现,爱的供养。它既不是虚假的面子工程,也不是君皇式的宠爱;既不是没原则的给予,更不是慈父母般的溺爱。老师的这种爱比孩子父母的爱来得更深沉、更高尚、更科学、更艺术,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但它却又并不深奥。它也许就是一个赞赏的眼神;也许就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你真棒”,“老师知道很聪明”,“你将来定能成功”、“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为荣” ……;也许就是一个爱抚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等;也许就是老师不经意的一次鼓励。但就是这样,或许就能把原本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赛跑的起跑线上。赏识也许是老师不经意的一次鼓励,却可能就是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曾记得有这样两个故事:有一个爱拉小提琴的男孩,每天咿咿呀呀地拉,让人人都忍受不了他的杂乱无章的噪音,甚至连家人都理会他,是于他觉得自己失败极了,只好跑到后山,面对着花花草草,他才有继续拉的勇气。有一天,出现了一个老人,安静地听他拉完,甚至为他鼓掌,小男孩兴奋极了。老人说“我是聋子,但我能感受到你拉得很好”男孩子开心极了,每天早早起来,到后山只想为唯一的聋子听众拉上一段,几个月后,男孩子的琴技突飞猛进,而其实这位“聋”老头是一个资深的小提琴演奏家。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他不懂英语,更看不懂儿子的作业,但每次她都认真地把儿子的作业拿在手上,仔细地看,由衷地赞叹:“太棒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作业挂在墙上,逢客便讲:“瞧,我的儿子的作业多棒!”客人当然点头附和:“真不错!”儿子受到了鼓励,每次都争取比上一次好,成绩一天天

地提高,最终成为杰出的人才。

以上的两则故事告诉我们:为师者,或许是你不经意的一次鼓励,却可能就是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

另外,赏识就是宽容如你,自信还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宽容是如此美丽,每一位教师都有大海一般的胸怀,对学生多一点宽容,让我们的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成长。

张明同学在是个个性好强,以自我为中心自负而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喜欢打架,几乎是每天必打,全班35个同学基本都让他打遍了。只要老师问一句今天张明打过谁,不约而同的会有上十位同学举手的。

如果老师处理不好,这样的学生极容易走极端。所以在我接手这个班后,对他的战斗史是装作不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尽量挖屈出他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表扬,除此之外,我还加强与其父母的联系和沟通,做好家校合作,共同发力,促其思想转变过来,并由此带动其行动的改变。自辱骂老师事件之后一个月,投诉他打人的已减少了一半,第二个月便只有极个别的投诉了,到了学期末,打人现象已完全纠正过来了。

体验就是一种自我教育 第6篇

所以当新学期伊始,班委问我妇女节搞什么活动时,我提议大家静心听听《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然后想想可以办一个什么样的活动。一切都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

在准备过程中激发个人能量,体验协作

就是从这么一首歌开始,活动的一个个环节在全班同学的讨论声中渐渐出现雏形。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争议,因为想法太多而无法抉择,但在繁杂的准备工作中,学生们渐渐减少争执,学会沟通;逐渐融合,体验协作。在满满的期待中,他们完全自己筹办的大party终于到了。

在活动中激发情感,体验感恩

改了又改的开场致辞,拨动母子的心弦。“我们没有华丽的语言来赞美母爱,我们对于母爱的理解只是简简单单,但是,那不是吃货对于培根的理解,不是学霸对于数学的理解,而是我们对您一朝一夕的陪伴的理解。有时候,我们任性;有时候,我们顶嘴;有时候,我们希望自由;可有时候,我们就是希望您就在我的身边,和我一起度过成长中的分分秒秒……我们希望有一天对您说:妈,我长大了……”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眼前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看似还那么孩子气,其实已经渐渐懂事,长大了,他们能够理解父母的陪伴就是一種爱。再看看他们身旁的妈妈们,已经有人眼底泛着泪花,而孩子们害羞的脸庞上露出甜蜜的微笑,他们的真心话,虽不是道歉,却给父母满满的宽慰。

各项活动拉进母子的距离,让爱漫溢。热闹的包饺子环节让气氛立刻放松,平时笨手笨脚的男孩子们,居然是包得最快的小组,而女孩子们则依在妈妈身边一边包,一边互相比着谁的更漂亮。没多长时间,1500个饺子就都包完了。利用煮饺子这个时间,孩子们准备了几个亲子游戏。有的游戏非常简单,比如体验父母之恩之“重”,所有男孩子背着妈妈绕场一周,然后对妈妈说句心里话。饺子煮好后,重要环节就要开始了,孩子们一边喂妈妈吃饺子,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一边偷偷地笑着,因为他们偷偷翻拍了妈妈们年轻时的照片。当屏幕上一张张妈妈们的照片放映出来,台下一阵阵的惊叹,孩子们惊讶于妈妈们的青春容貌,那一刻孩子带给妈妈的,不仅仅只是一份惊喜,而是感动和满满的爱。

在感动中激发动力,体验亲情

在感动中激发动力,体验亲情

真正的惊喜,孩子们并不知道,因为妈妈们的付出永远都比他们想象的更多。当大屏幕上出现“时光如白驹过隙,下面是父母送给你们的神秘礼物,让我们猜猜都是谁”这几行字时,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睁得大大的,开始无比好奇。活动前,我跟家委会联系说给孩子们个惊喜吧,做个孩子的成长记录,没想到很多家长都非常积极。一张张照片在展示着,引起一阵阵的欢呼,一张张熟悉的面庞,从蹒跚学步、渐渐成长,到风华正茂、亭亭玉立,孩子们感受到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成长时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与动力。就是在这种感动中,我欣喜地看到,有的孩子默默地握住了妈妈的手,这是爱与依靠,是成长道路上的无限动力。

在过程中感知,在体验中成长。那一刻,孩子们内心的体验,就是一种自我教育。我希望这种幸福定格,定格在孩子们的青春期里;我希望这种成长延续,在自我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自我体验 第7篇

1 积极情绪体验对护生职业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现状

“情绪”一直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积极情绪的具体含义,到目前为止仍旧存在不小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积极情绪要具有愉快和快乐的正向倾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3]。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把“积极情绪体验”作为一种新的干预措施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做了各种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HIV、酒精滥用和自我效能等多个领域,其中Kawahito[4]要求被干预的学生进行连续一周的自我状态的记录(包括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特殊的行为或事件、个性特征、能力等),结果被试者的抑郁水平有所降低。Lau-Barracol[5]构建的个人经验期望挑战干预方式,经证实暴露干预的学生在酒精期望和消耗量方面显著减少。更有研究表明乐观和希望对于健康非常重要,在心脏移植手术后,积极的期望预示着更佳的健康状态[6]。外科手术和患其他疾病之后的乐观者比悲观者恢复得更快[7]。自我报告的积极情绪预示着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的提高,后者则增强了免疫功能[8]。由此可见乐观和充满希望的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树立正确向上的生活态度,并有助于健康的恢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维系与发展。而我国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前多在于探讨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启示,应用研究寥寥无几[9]。如瞿晓理[10]等应用“积极情绪体验”干预对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体验”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和智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减少暴力行为的产生。刘芳[11]的研究显示积极心理课程干预对大学生有长期的积极效果,而且在某些方面,其效果还可以持续加强。

郭玉芳[12]等研究结果表明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可有效缓解在校护生抑郁情绪、改善护生在校期间的睡眠质量。护生在校期间面临着学习、实习、就业等压力,多数护生会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可协助其建立自信和自尊,提高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轻负性事件对心理的消极影响。积极的情绪可以让护生对自己的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增强护士的职业自我概念。我国对积极情绪运用于护生的研究主要涉及在理论分析,实证性研究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2 积极情绪体验对护生职业自我概念构建的影响因素

2.1 个人因素

2.1.1 个人选择专业的意愿

情绪和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为达到既定目标的奋斗起着巨大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积极的情绪能培养人积极的心理,积极的心理作用能够支配积极的实际行为。在个人意愿下积极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能够促进学业的进步,使人树立坚定的职业目标,并有为完成职业生涯奋斗的动力。有研究表明,本人意愿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其对职业的认同得分均明显高于其他就读原因[13]。个人自愿选择的专业,因其不具备强制性,所以不会带来排斥心理,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和愉快,具备更多的积极因素。当自我认可专业选择时,就会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使得专业态度与专业精神更加积极。因此,积极的个人职业意愿对职业自我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

2.1.2 个人专业知识掌握

个人的学习能力决定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任何专业里,学习能力高者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成绩也更高。护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专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表明,护生职业认同在学业年级上存在差异,随着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护生对本专业也越来越肯定,所以往往表现出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更强[13]。护生在未掌握专业知识前,对于专业的了解还在浅层次,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与积累,能不断了解护理行业对社会的重要性,对患者生理与心理的重要性,明白护理行业能够体现自身更高的社会价值。专业知识掌握的多少,不仅影响着护生的专业成绩,还反映了护生对专业的了解度,关系着护生的职业自我定位,对职业自我概念产生了影响。

2.2 职业因素

2.2.1 职业自我价值

在校护生对于临床护理职位和工作的了解仅存在于理论层面,认为护理行业晋升空间狭窄,自我价值得不到发挥,因此没有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徐畅[14]等研究发现,本科护生报考护理专业时是自己的意愿,但是未来却不想从事护理工作的比例居多。更有研究表明在我国的护理人才专业培养要求中,本科为该专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认同度却不是最高的[15]。相关研究也显示,当前护士的离职意愿在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而且离职意向随着学历的增高有上升趋势,其中本科学历护士离职意向最高。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受客观原因的影响,主要还与高学历护士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实验表明,护理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择业时都希望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以致用,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16]。积极的职业自我概念具有更高的职业目标,对职业目标的实现更具有支配行动的能力。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社会制度,更在于个人积极的心态,积极的职业目标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进一步实现。

2.2.2 职业压力

护生从习惯的校园生活迈入复杂的社会,会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产生一系列的疑惑和未知因素,给许多在校护生带来了无形的职业精神压力。研究表明,出现差错或事故是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最大压力源[17]。职业事故压力对护生职业自我概念产生负性的影响。只有让护生在就业前就充分做好积极的就业准备工作,并保持积极的职业观,才能降低护生进入临床工作后的离职率,减少临床工作事故发生,使护理工作更加从容。也有研究显示,本科护生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与实习前压力呈负相关,如果本科护生能充分地认知自我,具备良好的专业自我概念系统,在实习前感受到的压力水平就越低,反之,其压力水平则越高[18]。积极的心态能提高自我职业感,降低各种职业压力,促进其产生积极行为。

2.3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启蒙,也是护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职业上最大的支柱。有研究表明,护生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其社会支持状况越好[19],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文化程度高,能为护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而且一般父母文化水平高的护生,家庭经济条件都较好,能够提供较丰富的物质支持,同时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家庭,各方面知识也了解较多,相对于父母文化水平低的护生有更积极的心态。家庭的积极因素不仅能为护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也能帮助护生构建良好的职业指导,帮助护生建立积极的职业规划,家庭的支持对护生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坚持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积极的家庭态度能更好地指导护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完善。

2.4 社会因素

调查研究表明[19],影响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主要有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职业发展空间小,自我价值无法实现,成就感低;用人单位无相应的用人机制,培训晋升的机会少、福利待遇低、工作繁琐辛苦、责任大,国内护理教育基础较差。社会是生活和工作的大圈,自身职业价值的建立与实现都依赖于社会的大窗口。社会政策和社会支持在职业发展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制度的完善与认可从各方面影响护理行业的发展,影响护生对于职业的态度与选择。

3 探索积极情绪体验对提高护生职业自我概念的方法

3.1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护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于增强个体的积极体验,挖掘其潜能,培养积极理念。积极的心理品质能使人情绪乐观,能积极地看待社会,同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激发人内在的潜能,使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开展工作,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责任感;还可以促使护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职业。同时,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使身体各系统机能调节到最佳状态,消除负性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护生学会自我疏通和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有助于职业自我概念的不断提高。

3.2 挖掘自身优势

培养护生挖掘发现自身优势和特点,帮助护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借助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如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探讨、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和自助式心理激励,引导护生学会用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面对问题,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遇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使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自我目标得以实现,体会护理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3.3 培养感恩精神

感恩的心灵是纯粹的,培养护生学会感恩社会、感恩人和事,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体验生命的喜悦,培养护生拥有宽阔的胸襟,更从容的面对各种职业因素。刘芳[11]的研究表明,通过感恩课程的激发,护生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歉意,心中猛然充满了内疚和感恩之情。因此,这项内容不仅是护生最喜爱的课程,也是他们最受启发的内容之一。感恩心理可以增强自我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升自我的修养、增强对职业的责任感、提升职业态度、塑造职业道德、感受职业的魅力,从而提升职业自我概念。

3.4 提供家庭支持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护生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积极的家庭环境能促进护生职业自我概念的提升。在经济与态度上应对护生的职业选择做出肯定,为护生经济提供保障,为护生生活与学习的正常进行提供保障。同时家庭也应为护生提供精神支持,为护生面临职业压力提供充足的应对动力,缓解护生的焦虑与困惑,树立更积极的职业概念。

3.5 完善就业指导,提供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影响本科护生专业认可度的原因包括护士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均没有发展到与工作价值相匹配的地步[20]。在就业指导时应让护生树立积极的多元化择业观念,帮助护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择业心态,正视护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平衡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充分认识当前社会择业制度,培养自主择业观,同时也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纠正过度重视特异性因素来提高护生的自我职业。护理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中立足,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有关护士的职业、工作、价值观等,使人们充分了解护理行业。同时,向全社会倡导尊重护士,帮助护生感受职业的自豪感与魅力所在,培养积极的职业思维。减少护士的流失,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综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实践,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认识到,护生积极情绪体验是当前影响护生心理状态、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帮助措施可以直接影响到护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水平。在当前的研究中,国内外的学者针对护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测量方式、提升策略进行了总结,明确提出在护生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中,科学的心理干预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护生主观幸福水平、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对于护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仅帮助护生掌握好自身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树立自信感和进一步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积极的职业观念。同时,在国内的研究中针对不同心理干预阶段、不同心理干预类型,对护生积极情绪体验进行了研究概述,研究从强调事件的控制性转向认知过程,从强调外部环境转向内部心理过程,以及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变量涉及认知、动机、自尊、社会环境、人格特征、性别、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综合探讨了提升护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但是,在当前国内的研究中,缺乏针对护生积极情绪体验、心理干预等方面理论背景和理论框架的深入分析,没有能够深刻地从心理学、心理干预理论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论框架构建,整体的研究深度较为欠缺;同时,在当前的研究中,过度注重理论分析研究,缺乏实际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很多研究成果在护生心理干预实践中缺乏实际的应用,导致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相对较差,研究的创新性不强,而这也将成为今后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

摘要:本研究对积极情绪体验理论进行分析,对实验论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性地归纳了积极情绪对护生自我概念的影响作用。主要阐述了积极情绪体验对护生职业自我概念影响的现状,总结了积极情绪体验对护生职业自我概念构建的影响因素,以及针对相关现状探索运用积极情绪提高护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体验 第8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鉴赏、创作和表现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自参与。只有充分主动地参与体验, 才会有精彩的表现和创造。因此, 音乐教学应以学生自我体验为核心, 并将其作为师生审美交流的纽带。如何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 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 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具体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

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 改善学生课堂体验实质上就是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那么, 教师如何来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 还要考虑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 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不失为一种快捷、直接而积极有效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欣赏画面、或采用教师演唱、演奏、讲故事等形式, 以兴趣为先导, 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 有利于师生很快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紧紧吸引学生的视线及注意力, 使得他们对将要呈现的知识, 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产生主观学习的愿望, 从而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比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之“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 我以历史故事“楚汉相争”导入: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兵败于刘邦, 被围垓下, 四面楚歌。虞姬等项羽睡着后, 步出帐外, 以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了该唱段。我让学生想象虞姬的心情, 结合歌词欣赏。学生们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有的脸上愁云密布, 有的则黯然神伤。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 有感而发, 还让学生了解了历史, 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又如在《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中, 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波兰“钢琴诗人”肖邦的生平及其作品。于是, 在学生进课堂时, 我先播放了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一首《夜曲》。学生们听到平时常听的流行歌曲, 既好奇又兴奋。从这张专辑的名称到周杰伦对肖邦的崇拜, 我顺利地过渡到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我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 所以整堂课学生的兴趣始终特别浓厚, 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在介绍“亚洲音乐”时, 我利用了以前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歌切入教学;而在介绍“非洲音乐”时, 则通过出示电影《狮子王》的海报, 引出故事发生的地点, 再到欣赏主题曲, 想象演唱者的肤色、讨论演唱特点等一系列的环节导入, 不仅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也为这节课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使他们迅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聆听感悟,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之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 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 不仅对于音乐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创造的必要前提。所以, 必须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觉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等, 初步了解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等, 获得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

其次, 在初步聆听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 挖掘音乐更深层次的内涵及其功能。如通过体验各种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 引导学生感受其所要表达情感的变化, 使学生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 使音乐内化于心, 透过音乐真正感悟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达到审美体验。如果是大型的音乐作品欣赏, 则更需要教师在充分熟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确定音乐呈现的方式:是整体、片段或是一个乐句, 以求得最为快捷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课前需预先多次反复聆听, 深入体验, 提炼、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乐句或节奏型, 将其融合在感性的听觉当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互动。

例如在欣赏西贝柳斯的管弦乐曲《芬兰颂》时, 由于作品篇幅比较大, 所以我事先从作品中提炼出“苦难”、“斗争”、“歌颂”三个音乐主题。在教学中, 我首先要求学生将听到的音乐片段与合适的主题片段进行连线, 然后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三个主题各自的音乐要素和发展动机。学生通过听辨、判断、讨论和分析, 很快就掌握了作品中三个重要的音乐主题。在随后的全曲欣赏过程中, 学生由于对三个音乐主题已经相当熟悉, 所以很快就理解了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这样的方法使音乐鉴赏的学习更为浅显和易于接受, 学生能从中获得感性的认识及实实在在的内心审美体验。对于大型音乐作品, 在分段欣赏之后, 要尽量保证全曲欣赏的时间性。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 在师生互动、交流情感体验的过程中, 确保学生学习的愿望, 从而让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稳步发展。

三、表现创造, 为学生搭建参与体验的平台。

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 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 除了生动地演唱、演奏歌曲外, 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表现创造的欲望,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中的创造性因素, 有效利用学生资源, 精心构思, 巧妙设计, 带领学生达到创作的愿望中。新课标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 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融入音乐的活动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如引导学生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使之融入群体, 淡化自我, 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在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中, 我利用鼓、锣、镲等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练习打击乐小合奏, 不仅让他们认识了锣鼓谱, 加深了对打击乐器的了解和认识, 还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在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中欣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时, 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了歌曲中四个不同的角色———魔王、父亲、儿子、叙事者, 并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诵歌词。通过参与表演,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歌曲中人物的不同个性, 对整首作品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在《留在记忆中的歌声———学堂乐歌》一课中, 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 我安排了一个课堂实践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旋律和歌词, 创编一首属于我们自己的校园歌曲。歌曲我选择的是学生普遍比较熟悉的《两只老虎》和《小星星》, 并借学校120周年校庆的契机, 要求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歌词内容要展现出我们五中的校训和当代学生的风貌。利用熟悉的旋律为自己创作的诗配乐, 学生感觉既新奇又有趣, 而分组比赛的形式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演唱热情, 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积极向上的歌词振奋人心, 学生在歌声中得到了情感上的升华, 也加深了他们对学校、老师的感恩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践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 更多体现音乐实践的“灵活性”, 加强小组合作, 增加形式的多样性, 并始终遵循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总之, 在以人为本的课程教育中, 音乐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弥漫着情感的音乐活动过程中, 获得体验, 丰富情感。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 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听赏、表现、创造等接触音乐活动的过程中, 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 学习音乐的过程, 便是自主体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中, 我将继续努力充实自己的学识并运用到教学中, 坚持“以音乐为本,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 提高教学质量, 让起伏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小鸟般地飞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让音乐伴随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王安国, 吴斌.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0 (3) .

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我体验 第9篇

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中实现再创造。

学习数学的惟一体验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

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

二、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数学素材中学会体会。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休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运用实例创设情境。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例如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种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簸不平的路上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从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凭借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下一篇:创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