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体现范文

2024-09-09

高校管理体现范文(精选11篇)

高校管理体现 第1篇

一、课程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

课程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主要的构成部分, 因此课程教育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课程教育中, 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和教学内容, 同时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对自身作出客观认识, 所以, 课程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体现与教师、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式具有着紧密联系, 在课程教育管理工作中彰显人文关怀, 需要高校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 高校课程教育管理工作要展现出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

教师本身的品德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着深远影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具有的品德主要体现在备课、教学、辅导以及实践阶段。以体现人文关怀为重要出发点的高校课程教育管理工作要求教师能够树立课程教育同时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 并重视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展现出自身在治学态度以及学术品德方面的德行, 从而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以及课程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用自身的学术行为来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检验、自我反省以及自我创新, 并通过向学生展现自身的责任心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用心良苦, 从而在树立正确学术观、学习观以及实践观的基础上构建对教师的情感, 并在情感推动下提高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二) 高校课程教育管理工作要重视对高校课程内容中人文内涵的挖掘。

任何一个学科都蕴含着独特的人文内涵, 因此在课程教育中, 教师以及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发挥出教学内容的工具性教育功能, 同时要发挥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教育功能。而这种功能的发挥, 要求教师能够具备挖掘教学内容人文内涵的意识与能力, 以体现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选择与设计。如文科类学科中, 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体现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道德等多个方面, 而理科类学科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则体现在科学精神以及伟大人物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方面。通过对这些学科中人文内涵的挖掘, 也可以让人文内涵渗透到课堂中, 并让学生在对这些内容作出体现的基础上体会到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学内容本身对自身的人文关怀。

(三) 高校课程教育管理工作要强调评价工作所发挥的导向性。

高校课程教育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对高校课程教育成效作出反映, 同时能够为高校课程教育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依据。而在要求彰显出人文关怀的课程教育评价工作中, 教师需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来强化评价工作的这种导向性, 同时在此基础上确保评价过程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特点, 从而体现出这种导向性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另外, 在评价形式方面, 高校课程教育管理工作者有必要推动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即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模式, 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来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此方面, 课程教育管理中可以使用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等。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参与到评价工作中, 而且能够体验到教师对自身的尊重。

二、就业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以体现人文关怀为指导的就业教育管理工作中, 高校教师需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并强调自身服务理念的提升。同时, 在就业指导以及职业规划指导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个性, 并发挥出心理疏导优势在推动就业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 就业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就业理论水平和就业能力的重要要求。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就业教育管理工作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在就业教育管理工作中, 管理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尊重, 并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关系。虽然学生是受教育者, 但是学生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 因此, 在教育管理中, 要推动就业教育活动从灌输式教育模式向互动式教育模式转变, 通过调动学生在就业教育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来提高就业管理工作成效。另外, 在就业教育工程中, 教师以及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体现出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 在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从而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就业教育实现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 就业教育管理工作者有必要将心理疏导当作开展就业指导的重要手段, 这是引导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以及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着相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这样大学生就具有了越来越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然而, 由就业压力产生的学生心理问题也是存在的, 因此就业教育管理工作者有必要强调就业教育中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 并通过体现出对学生的爱护、关心以及尊重来体现就业教育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在此过程中, 就业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对自身作出客观的评价与认识, 从而为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增强建立基础, 同时高校有必要邀请专业人士来针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 并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自我调适方法。在此基础上, 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就业市场变化, 并提升接受就业教育的积极性。当然, 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接受团体性心理疏导, 虽然这种疏导与个人疏导相比所具有的针对性欠缺, 但是却可以将普遍存在于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当作主要内容来开展较大规模的心理疏导工作, 从而降低疏导工作的成本并提高疏导工作的质量。

三、结语

总之, 人文关怀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并且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具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一方面, 教育管理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更加丰富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都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另一方面, 在教育管理中重视对人文关怀的体现有利于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并推动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要着重强调人文关怀在课程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从而推动课程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及其成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艳男.人本主义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12, 4

[2] .孙莉莉.人文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3] .迟昊婷.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18

高校管理体现 第2篇

一、引言

为期两天的河南省第七届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于2009年11月在许昌举行,笔者有幸亲历了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全过程。通过对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理念对高校师范生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师范生在教学技能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让人深感欣慰。但大赛也暴露出高校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让人深感忧虑。

本次教学技能大赛以说课形式进行,来自河南省各师范院校的24名选手参加了英语组的比赛。总体看来,参赛选手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体表现在:语音标准,语调自然,口语表达流利;课件制作精美,现代化教具操作熟练;教学理念较新,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较为合理;英语书法美观,板书设计科学;多才多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较强,等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选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以教师为中心,在传授书本知识之外还注重发展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部,2003),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教学原则相吻合(教育部,2003)。依据选手们在大赛中的表现,我们感觉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已渗透到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校师范生已基本上具备在未来实际教学工作中实施新课标的能力。

二、说课中体现的新课程概念

依据说课的相关要求,参赛选手在说课过程中共涉及了七个项目,只是呈现顺序稍有不同。选手说课的具体项目内容、各项目涉及的选手人数及其在总参赛人数中的比重如表1所示: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均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个选手在说课过程中都涉及到了这些方面。但在同样重要的学生分析和教学反思方面,关注到的选手人数则相对少了很多。下面笔者依据说课项目,结合实例分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对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程度,同时剖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与新课标精神不吻合之处,并分析其原因或指出其不良后果,供高校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参考。

(一)教材分析

在说课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及其在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和功能,同时阐述教材的使用方法。“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部,2003),理应受到重视,但教材内容的处理应该灵活多样。绝大多数选手在教材分析这一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各种方式机动灵活地处理教材,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和活动步骤,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等。参赛选手对于教材的处理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如:很多选手在说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第七单元Whatdoeshelooklike?时,合弃了书中的图片,而以自身和学生为素材,或者增加一些明星的图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教材使用的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合或调整”(教育部,2003)。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下表显示了24位选手所涉及的各项教学目标、每项教学目标涉及的选手数,以及选手的百分比。

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教育部,2003)。由此可见,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一样,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均应受到关注。而在上表中,参赛者一致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其中大多数也关注到情感态度,但对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关注明显不够,仅占25%和8%。

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育部,2003)。选手们在说课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表明目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在学法指导上仍然重视不够。那么这些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也可能会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另外,文化意识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也是得体运用语言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参赛选手在说课时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关注不够,这表明他们自身的文化意识薄弱,这将不利于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学用具分析

在说课的教学用具环节,选手们都提到了要运用现代化教具(如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并言简意赅地展示了它们的使用时间、方式和目的。如:在warmingup部分,有的选手播放短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在展示内容时播放节奏舒缓的乐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的利用PPT展示优美的画面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等,充分显示了现代化教具的优越性。这反映出选手们普遍认识到了现代化教具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教具。这也是新课标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育部,2003)这一原则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分析

演示教学方法是说课的主要环节之一。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法,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赛选手在说课时主要用到了四种教学方法,其中“任务型教学法”占了71%,这与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不无关系。与其他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有很多优势,但并不是完美的,应该和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事实上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而定,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为标准。恰当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不同教学法的长处,使它们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个别选手虽然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但设计的任务存在不少问题,如:没有明确的目的(先教授表示颜色的单词,后让学生用彩色画笔互画头像等)、缺乏真实意义(先展示听力材料,后让学生分小组背诵对话)、难度大不易完成(先学习有关电脑的单词,后让学生用英语解释某个组件的工作原理)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在设计这些任务时没有遵循新课标中的相关原则,没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出的任务无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而是不成功的。这种与新课标要求相违背的现象应该引起师范院校教学法教师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授教学法和指导学生实习时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多次展示实例的同时还应该详细深入地阐述理论知识。

(五)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分析

表3显示了参赛选手所采用的教学活动种类、每种教学活动的使用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构成了新课标中的语言技能。在说课过程中,选手们普遍比较注重对学生听、读技能的培养,这说明选手们普遍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输入,但对语言输出的关注则明显不够:口语占58%,写作在课堂上仅占8%。这当然与授课内容有关,但也表明选手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所有选手均布置了作业,且大部分作业的布置较有特色,不是单纯的抄写单词和句子,而是注重自由发挥,突出语言的应用。如:5号选手在结束Whatdoeshelooklike?这一课时,让学生回去画自画像,并用所学内容简单描述自画像;l3号选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句子和周围的人打招呼,以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内容;还有一位选手要求学生给家里的水果和蔬菜贴上英语标签,朗读和识记所学单词。从此可见,选手们注意使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外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新课标提倡“利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教育部,2003)。但在参赛选手的课堂设计中,小组活动、同伴学习所占比例太小。如要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须在课堂上加大这两种活动的比重。

<六)学生分析

在比赛中,只有58%的选手对学生进行了分析,这反映出近半数的选手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个重要环节,在“备学生”方面有所欠缺。需求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缺乏应有的需求分析就难以保证教学设计的适应性(鲁子问、康淑敏,2008)。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贾书建,2002)。

近半数参赛者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不够,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后果。这一现象表明,选手们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能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与选手所在院校教学技能指导上的失误不无关系,且与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教育部,2003)的教学原则相悖。

(七)教学反思分析

参赛选手中仅有33%的人说到教学反思,这表明他们很少有人意识到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能够及时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过程、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地进行自我调整、不断形成新的教学决策的能力,它能够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刘聪慧、郭高峰,2006)。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日益受到重视。新课标建议教师“共同反思”、“共同提高业务素质”(教育部,2003),这也凸显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反思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自觉通过反思行为有效解决教学问题,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为顺利推进新课改和成功实施新课标创造条件。

三、结语

高校管理体现 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民族学生特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省市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高校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個方面都与汉族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生源的扩大,少数民族学生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生源的一个重要群体。特别是新疆、西藏、甘肃、四川等省份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更为居多,占有一定比例。那么在新形势下,作为高校的辅导员,我们在班级出现少数民族学生时,如何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如何在管理中体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某些细节或是环节上,辅导员对少数民族学生身上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是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矛盾就一触即发,甚至出现大的事故。对于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是长期性和连续性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润物细无声,因此必须和少数民族学生经常接触,才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如何才能和这部分学生打成一片,同时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防止少数民族学生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不得不引发我们高校辅导员的重视和思考。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是我们不得不去面临的问题;如何才能加强和提高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水平,充分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质,使少数民族学生真正能够在学校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和成长,是我们每个辅导员都必须努力去做到的。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建立起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快速地适应学校环境是我们辅导员应该积极做到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身上到底有什么特性和特质呢?

(1)强烈的民族情感。这部分学生因为是少数民族,所以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特别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同胞。

(2)独特的风俗习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如做礼拜,沐浴节等等,他们在学校生活、工作、学习的同时会把自己的风俗习惯自然而然地带到学校里来。

(3)浓厚的团体意识。特别是一个民族的学生遇见同地区同民族的学生能够特别地团结,处事也是尽量地保持一致。

(4)鲜明的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等,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膜拜和庆祝。

(5)丰富的表演才能。沿袭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具备丰富的表演才能。

当然,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

(1)学习基础薄弱。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来自偏远地区,文化课录取分数不高,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生例如少数民族预科生,高考录取时的文化课分数偏低。

(2)民族自尊心较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民族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是维系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其他学生是否尊重本民族文化、习俗、信仰等问题比较敏感。

(3)小团体现象严重。少数民族学生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校内本民族学生很少,少数民族学生更多地会在本民族学生形成的“小团体”中活动。

(4)语言沟通能力欠佳。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在进入高校前更多地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在本地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汉语普通话还有部分老师上课时使用的地方方言在学习、交流的时候显得十分吃力。

(5)部分学生经济方面的困难。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学费、生活费上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困难。

认真深刻地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身上的特点和他们面临的问题后,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应该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辅导员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怎么才能体现他们的民族特质?

一、积极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搞好民族团结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高校辅导员在实际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多形式、多途径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民族政策教育,如汶川、玉树地区的捐款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发展,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适时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循序渐进,扎实有效的推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党建工作。努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培养、选拔,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要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抓起,做到早培养、早发现,积极吸收有觉悟的、要求进步的少数民族学生尽早加入党组织。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对学生开展党的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辅导员要积极利用少数民族党员骨干的力量去影响和管理学生,从而深入做好学生工作。

(3)以法律、纪律为手段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管理和约束。辅导员在出现少数民族学生违纪时,在处理方式上要坚持以教育为先导,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抓住特殊时期的教育契机,有针对性的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如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发生之时,辅导员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特殊时期教育,帮助班级里的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民族观。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也不能忽视校史、法律、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严格规范,严格约束。

(4)以适应性教育为先导,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辅导员要尽快使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大学生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做好大学计划,确立人生目标并积极付诸行动;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如新生文艺汇演、校园歌手大赛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这既保护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充分交融,同时还增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合作。

二、努力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1)建立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班级学生干部的骨干力量和先进带动后进的机制,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辅助少数民族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升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尽量多层次、多方面深入了解班级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学会尊重和理解。从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风情和人文习惯,学会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理解和尊重。

(3)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中及时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严密的监督机制。特别是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情感特别强烈,情绪也特别严重,在一些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中爱冲动,容易失控,造成问题的出现,因此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加强学生干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监控,有事早发现,早汇报,早解决。

(4)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老乡会进行广泛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防患于未然。少数民族学生离家较远,常年回家的机会不多,容易经常性地聚在一起。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归属感和集体感,特别是一部分学生爱讲义气,民族情节和倾向严重,容易造成矛盾的积累和爆发,所以更应该给予广泛的关注,因势利导,对这些组织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5)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环境的不适,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的不适,学习成绩的落差,自卑情绪的造成等,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辅导员应该积极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指导,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在校园里快乐、健康成长。

(6)一定要奖惩分明、严格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班级管理体制。对于少数民族同学所犯的原则性错误,要同汉族学生一视同仁,严惩不怠,不能纵容。该处分时,一定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他们严格要求,才能让他们取得进步。如果辅导员老师在管理中放松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要求,所有的制度就会形成一纸空文,对其他学生也没有约束力,同时会使少数民族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一味扩大,无法根治。

三、尽力从各方面开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心服务,解决学生出现的实际困难

(1)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地适应学校环境。学生到校后,因为离开了赖以生长的环境,离开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和人群,有太多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就应该尽快地帮助这部分学生适应学校,走进班级,感受班集体的温暖,感受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怀。

(2)通过老乡会等组织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之间以及他们和汉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和班级归属感。适当地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交际圈,通过各种群体的接触,和其他人的相处,各种校内外社会实践的锻炼来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3)加强辅导员和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辅导员在学校入校时就应该和少数民族的学生建立联系,通过自己日常的管理中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使管理具有针对性。和家长保持经常性地联系,进行电话沟通等方式,多管齐下,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信息,提高管理的成效。

(4)要让他们对辅导员建立一种亲切感和依赖感,努力让他们把辅导员当成家人一样对待。辅导员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因此辅导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学生信任和爱戴自己,使学生有事能主动和辅导员沟通和交流,及时和辅导员保持联系。辅导员和学生建立起信任,从学生那里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处理问题时才不至于出现信息不畅通等被动的局面。

(5)尽可能地多爱护和关注少数民族學生,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少数民族学生离家较远,再加上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在校园中就容易我行我素。孤僻封闭自我。所以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从各方面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努力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6)按照国家政策,利用学校等渠道,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适当的困难补助。通过奖助学金的评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困难补助等形式补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生的经济状况。

(7)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机制。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工作更是不容忽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要回到原籍,但是利用在校的资源做好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安排,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寻求就业的途径等方法和手段都是必需的。

总之,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已经成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科学管理,体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质,建立精心的服务,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使他们茁壮成长,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辅导员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扎实,真正对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关怀和帮助,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持续下去。

作者简介:

试述高校教务管理的现代化体现 第4篇

一、管理与现代的定义

管理, 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按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通过对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及其运动过程实施各种管理职能活动, 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务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变革与超越, 是传统教务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处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 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作用。教务管理现代化有利于规范管理, 保证教学效果、提高管理效率, 使教务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教务管理现代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它涉及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必须通过实践予以改革和更新。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应用

(一) 教学教务管理中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包括课表编排与选课管理、教材信息与建设管理系统、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系统、考试安排与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可以将教务管理中的各项基本工作纳入计算机管理, 这是实现教务管理计算机化的最基本、重要一步。目前, 国内外都有不少成熟的计算机高校教学教务管理软件可供参考。教学研究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有教学计划管理。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系统、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系统、试题库建设与管理系统、试题质量分析系统等, 这是教务管理的重要辅助, 也是教务管理质量的保证与监督机制。将这些系统辅以计算机管理, 能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的更高层次的形式。

(二) 计算机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应用

需要在网络技术基础上应用计算机大型的数据管理系统和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 辅之以系统的观点和数学的方法, 构建研发各教学管理各系统的功能, 使系统能完成教务工作的诸项要求, 如成绩管理、教学计划、课务与考务管理等, 这是日常最大量的教务工作, 也是高校教学管理有序运行的首要保证。教务工作的细项亦可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得到查询与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中的应用, 除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外, 还应有系统代码管理与维护、管理数据规范与维护、网络与运行环境的建设、数据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运用, 系统数据的备份数据与恢复、用户的权限与管理等功能。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 必将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

(三) 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实施研究型管理

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要求教务工作在合理继承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广泛运用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借鉴一切有益于提高管理效益的科学方法, 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要实现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 必须学习运用以下方法: (1) 系统管理法。就是把管理对象看成一个整体, 用联系的方法研究并把握系统的组成要素、空间结构以及相互联系, 从而揭示客观事物的整体性质, 以追求整体功能的发挥。 (2) 信息管理法。实质就是依据信息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 搞好信息管理, 以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 (3) 计量管理法。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管理活动中量、质数据的加工处理, 揭示事物的本质, 为管理活动提供可靠依据。现代化管理是研究型管理。高校教务工作必须突出研究、服务的主题, 才能提升管理能力。要把工作做好, 必须开动脑筋, 及时总结岗位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学习研究想出办法来解决。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教务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涉及到观念的改变、体制的改革和设备的更新等多个方面。但是,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 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教务管理现代化一定会不断完善, 从而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科学化, 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高等教育。

摘要: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作为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 正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主要通过确立现代化管理观念、采取现代化组织形式、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策略来实现。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的现状, 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高校教务,教务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沈大强, 严壮锋.论计算机应用与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 (07) .

[2]邱文教, 陶成.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

数字管理体现数字酒店管理细节 第5篇

曾经听说过“服务在于细节”,顾客提出的问题,是最应该引起管理者重视。顾客对酒店的每个摆设都是有写照,有可能是一个瞬间的表情或眼神。因此,对客户服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能达到满意,问题自然就不攻而破了。忽略了服务中的细节,往往是顾客提出问题的切入点。

数字酒店是未来酒店的必然发展方向,酒店数字化水平将是酒店行业数字化的基础服务。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对星级饭店的评分标准与细则都做了重要调整,宽带上网功能已成为四星级以上酒店客房服务必备的功能。数字酒店基本体现在四个方面:商务系统,交互视频系统、网络化体系和酒店服务系统。

一个酒店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和谐的发展固然好,但是矛盾问题的产生也不是不可能的。也许,某个员工今天家里有事,心情低落,工作中频频出错,一个出色的酒店管理者会观察到这些细节,进而重新安排,避免给酒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细心的交谈,调动工作的积极性。现在很多酒店都是提倡细节化,工作中把细节做的越细,才会提高酒店的竞争力,从而达到酒店的效益目标。

如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成为吸引顾客、稳定客源的决定因素。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当今酒店发展的主要核心竞争力量之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更有效的精细化管理,优化自身服务,提高投入产出比,打造新一代的智能数字酒店,已成为酒店生存发展的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从客人接受服务的角度、酒店业务及管理实现角度以及酒店运营管理节能化角度进行考虑,未来的智能化数字酒店至少应包括以下系统:酒店宽带网络系统、酒店门锁系统、客房控制管理系统、背景音乐紧急广播系统、KTV/VOD点播系统、VOIP电话系统,多媒体商务会议系统、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餐饮管理系统、酒店一卡通(消费、娱乐、门禁、考勤等)、综合保安(闭路监控、门禁、入侵报警、巡更、停车场管理)系统、触摸查询系统、酒店智能管理系统(节能)、无线通讯转发系统、以及酒店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通过这些子系统共同形成数字酒店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对酒店内公共环境和运作流程的直接监督和分析,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的同时,使酒店经营及管理更加高效、先进、科学,时刻处于一个稳定的良性循环中。通过数字化酒店信息建设,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可以使更多客户了解酒店信息,扩大经营范围;可以为客户提供高速的宽带访问、VOIP、VOD等个性化服务;可以提升内部工作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运营成本。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体现人文关怀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其宗旨在于“助人自助”,使人得到充分的存在,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我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帮助其达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1]。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胡錦涛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也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响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容的人的问题。人的个性发展、道德信仰和精神生活等被漠视,人的主体意识淡化。高等教育强调功利主义,片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和熏陶,导致人的现代化远远落后于社会的现代化。所以人的问题是现代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教育学生在关心他人、关心自我中,实现人性的回归和圆满。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全方位的素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时代发展的召唤。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成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不到和谐健全发展。同时,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正处于身心的成熟发展时期,其心理发展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求职就业压力和繁重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人文关怀来安抚大学生的心灵,抚平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有适应社会现代化的知识需求,更要具备丰富和完善的精神世界,形成高尚的道德素质和情操。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需要,满足、引导学生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关注学生的个性,能够使大学生感到真情和关怀,使他们自觉接受思想教育,从而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独立主体。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他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人文精神[5]。

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多地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很少顾及到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价值,忽视了其服务于学生本身的个体价值。这种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违背了其本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崇尚人文精神,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只有把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紧密结合起来,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

二、注重人文关怀,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经验,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教育方法和校园环境方面始终体现人文关怀。

1.更新工作理念,确立人文关怀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大学生实际,不同程度的违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这种教育理念由于忽视了学生现实的生活需要,忽视了学生自身生活价值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合理性,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人”的缺席,导致“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忘记学生是有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或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确立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以应有的人文精神关心、帮助学生的发展。要让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到学生的价值世界,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呵护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根据时代精神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具有人性化品质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有力量,才会深入人心,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自觉提高自我品德修养,从而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权威性、实效性。

2.创新工作内容,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终级目标是造就富有个性的人并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人文认知功能,承担着对社会成员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工作的人文认知功能,深入挖掘人文教育资源,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创新工作内容,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注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道德培养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精神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确立终极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终使命[6]。注重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发展、前途的观察、研究、思考,突出大学生精神家园建构的重要性,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级目的。

3.改革教育方法,实施人文教育方法

在过去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长期盛行听话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灌输各种道德规范,这种教育方法钳制了学生思想,限制和约束了学生的言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教育方法主张关爱与引导、交流与对话、期望与鼓励,让人文关怀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整个教育情景之中,营造和谐自由的交流情景,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实施人文教育方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角色,由管理角色转向服务角色,树立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引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行为特征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引导,让学生感到班级的温馨和教师的爱心。要加强同学生的交流和对话,清除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压迫感和距离感,保持平等、融洽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平等地真诚地与教师交流,而且乐于与教师交流,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展现自我道德意愿,从而在这种对话和交流中实现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

4.加强校园管理,打造人性化环境

良好的人性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美感的人文氛围,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两课”教学这一主渠道、主阵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演讲、辩论、情景模拟等,使教育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客观事实和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其次,要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校报、广播、校园网、橱窗和板报等各种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宣传和弘扬时代精神,举办一些学生社团活动如:读书报告会、座谈、演讲会、知识竞赛、辩论赛、文艺表演等,也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寓思想政治工作于实践活动之中,给予学生人文精神的感受、濡染,能净化大学生的灵魂,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达成大学生与环境、大学生与社会的协调和谐。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根据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大学生通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逐步认识到社会价值的意义之所在,从而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郝丽萍.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13.

[2]张巨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N].光明日报,2008-1-1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4][5]欧巧云.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作者简介:张万茂(1975—),安徽明光人,硕士研究生,政工师,研究方向:党务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和谐校园的服务功能体现 第7篇

一、高校服务和谐建设的成就

目前, 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 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学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大幅度增加。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报道,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是212万, 2004年是280万, 2005年是338万, 2006年已经达到413万。这些优秀人才都充实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 随着“ 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极大地进展。 高校正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 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高校承担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 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务, 使高校总体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正在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

(三) 逐渐面向社会

大学走出“象牙塔”, 摒弃“经院式”的办学模式, 强化其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潮流。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可以看出, 近些年来, 我国的大学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 还是在提高科研能力方面, 无不围绕着社会来进行建设, 在人才培养上着重培养专业技能、专业化知识、努力使其具有谋生的本领;在科技研究上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高校服务和谐建设的不足

(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早已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随着经济转型, 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的不足, 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二) 科技转化能力偏低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直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点, 也是难点, 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尽管高校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逐步提高,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但从高校科技工作总体来看, 高校也确实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的问题, 导致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离, 许多的科技成果也仅停留在研究上, 缺乏继续开发与应用的前景, 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三) 人文精神缺失

近年来, 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有的学校舍弃了“人文”传统, 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 市场需要什么, 大学便做什么, 一种产销对路, 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同时, 一些弊病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了, 如高校教师论文造假、学术剽窃事件频频曝光, 校园文化的贫乏, 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礼仪正逐渐在高校丧失等。这些现象, 表现出大学适应社会有余而保持独立性不足, 对社会责任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也正在淡化。

三、高校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对策分析

(一)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大学的首要使命是培养人才, 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培养能迅速适应社会需要、并根据需要能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新型人才, 学生要通过服务社会、献身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要通过培养这样的人才来全面实现“大学为社会服务”。高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高校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 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权益, 适应学生的特点, 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 在高校的管理中也应体现出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不断创新管理观念和模式, 关心学生的合理需求,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高校还要始终坚持把教师作为办学之本, 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员工,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通过推进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后勤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员工队伍, 为实现高校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高校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大而全”和不断上层次, 在过去来看有一定的道理, 但在未来的发展中, 如果不注重内涵发展, 不注重特色发展, 就没有生存空间。“大而全”并非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即使在一些进行高端教育的大学里, 也应该体现出风格, 体现出不同的办学理念。目前, 我国的高等院校按照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排序, 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类型:第一个是教学、科研、服务型, 以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校为主, 主要培养高端人才;第二个是教学、服务、科研型, 除了博士授予单位之外的其他本科学校,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三个是教学、服务型, 主要是高职院校,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当前一些大学, 应该走出单纯追求“大而全”的误区, 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中注重内涵发展, 注重特色发展。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起点, 这需要高校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多方听取各界意见, 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以免陷入人才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僵局, 而高校一旦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就能以其特色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3.大学更要有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措施。

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重新组织教育性知识体系, 变革或重建与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教育体制, 是培育新型人才的关键。例如, 从高教发展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经验看, 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是高校实现其培养人才根本任务和取得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 高校可以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从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背景,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校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 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总之, 新型的教育性知识体系和教育体制, 能高效地增加学生的有效知识总量, 通过教学培养人才、通过研究培养人才、通过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 提高学生的多维知识能力, 促进个人与社会协调、全面地发展。

(二) 科研发展重点在创新

世界上一些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大学, 从来都是科研的主体, 知识的源泉。“现代大学应成为国家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而目前, 我们国家高校的科研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社会都要重视办好大学, 培育高校科技是百年大计,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高校的科研发展应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人才培养。

人才向发达国家的流动, 高层次人才在国内各创新执行主体之间的激烈争夺, 都使中国大学面临高层次人才的激烈竞争。同时, 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的宏观环境, 也对高校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要加强对科技队伍的整合, 通过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团队精神强的年轻科技群体。例如, 2004年, 教育部对过去面向高等学校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等十多个人才计划项目进行了统筹规划、集成整合、改革完善, 系统设计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每年按照百千万的量级进行培养, 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2.加强原始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是国家基础性研究的主要力量, 应力争在原始性创新研究方面做出成绩。现在,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并通过制定计划、加大投入等措施, 力争在一些优势学科领域, 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 实现与世界水平同步发展, 逐步实现超越, 保持技术领先。

3.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 增强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 使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和市场紧密结合,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前提保障。高校要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 确立科研在高校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加强专利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随着国际科技合作与提升大学科技实力、促进学科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 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认识到, 科学技术的竞争能力是维护一所大学的根本利益和提高其学术声誉和地位的基本保证。国际科技合作作为高校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乃至提高赶超世界知名大学的能力, 最终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有效手段之一, 正在成为高校的必然战略选择。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 以科技项目为载体, 开展积极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努力进入国际科技前沿。

(三) 大学精神的重塑

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引领社会的重要内容, 大学靠什么引领社会, 怎样引领社会?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 确立现代大学理念, 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传统, 为国家、民族培养更多“关注天空的人”, 是21世纪我国大学的核心使命。

1.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最直接的途径, 就是强化人文教育, 要传承、创造和弘扬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 培养社会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和健康的价值追求。

2.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文引导, 使现代科学技术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而不是祸及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 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 “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 “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 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现代大学要有超前意识。保持对社会的适度“超越”是提升大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建立“前瞻性大学”的新理念。大学要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等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 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知识和科技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体现学科特色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探讨 第8篇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天津中医药大学具有50年的办学历史,在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水平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天津市中医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和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单位,是天津市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医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在国内外均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占地面积和总建筑面积日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同时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中医药产学研基地和中草药实习基地都急需发展空间,鉴于学校所在的鞍山西道已无发展空间,开辟新的校区已成为当务之急。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位于静海县团泊新城,东临团泊洼水库,总规划占地面积154.9 hm2,可用地面积133.34 hm2。校园整体建设贯彻立足当前、顾及长远,整体设计、分批施工,合理布局、预留空间的设计方针,把新校区建设融入天津市整体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中,结合发展校园旅游景观产业和高端服务产业的理念和要求,把新校区建成以湖水景观为特点的花园式药用植物生态园、辐射全国的中医药产学研基地。

2 设计综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在规划建筑建设风格上,既体现中国文化底蕴,又有先进设计理念,既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又要融入区域规划的现代中医药大学。新校区规划建筑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2.1 设计理念新颖别致

将新校区建成花园式大学,即以中草药为特色的主题生态药用植物园。将建筑、景观、教学结合起来,选用在天津市容易生长的药用植物,大面积的栽培,把整个校园建成天津市药用植物园。学校开设了中药资源专业和中药炮制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国家标准,在基地进行药用植物的种植、采收、炮制、储存,并可提供给附属医院临床使用。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形成了产业,同时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习基地。

建设全国一流的天津市中医药博物馆。目前全国中医药博物馆已建有20余家,其中最多的文物展品仅2 000余件,而天津中医药大学已收集、购置了自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类中医药文物近4 000件。博物馆内还要建设校史馆、名老中医馆、中医药对外交流馆和中药标本馆,其中中药标本馆包括腊叶标本,更以湿性保鲜标本为特色。整个博物馆不仅用于教学、科研,还将其作为天津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基地。

鉴于以上两方面,整个校区就可成为天津市的一个优秀文化旅游景点。游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摩、学习药用植物栽培,品尝制作的药膳,根据需要还可以将一些中草药保健品带回家,形成可观的校园产业。

2.2 建筑风格不落俗套

新校区具有优质的景观资源,以湖水景观为特点建成花园式校园,以院部为单位,团组式结构,功能分区合理,利于综合使用。整个校园建筑基本都是4层左右,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各院部围绕中心湖建成院落式空间布局,高低相间,各院落间留出绿化空间。与大型现代建筑相比,院落式布局具有更好的亲和力、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根据学校大的规划、理念和风格,各院部自己规划自己的区域,设计自己的建筑群,形成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布局。

鉴于是建设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校区本身具有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功能,新校区建筑以新中式(现代中式)为主要建筑风格,或者说在设计中充分融入中式建筑元素。

大水面、大绿化、大文化;大气、洋气、现代、清新、靓丽;高低相间、错落有致、体现韵律和节奏;整个校区是以湖水景观为特点、中医药植被为绿化主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校园;是一个大学和园林高度融合的校园,既是一所大学,又是一座园林,水、绿、建筑相互掩映,同时与东侧10万亩的团泊洼水库相呼应;既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高等学府,又是天津地区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文化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和旅游景区。

2.3“馆”“园”“地”“院”相结合

新校区除了建中医药博物馆、植物园,还将建设中医药产学研基地,东侧建设第三附属医院,形成“馆”“园”“地”“院”相结合的格局。中医药大学的产学研基地将近300亩,规划建筑面积15万m2,本身就是一个大亮点。科技园是以中药产业为主,里面要设置中药GLP中心、研发中心、动物中心、示范生产线GMP和企业研究基地。周边绿化与生活区完全隔离开。整个大的产业园是独立的。这样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对外开放的国家中药现代化展示窗口。同时还要建成中药产业教学培训基地,吸引更多企业来投资。这样建成一个大型的培训中心。中医注射剂产学研合作组织挂靠在大学,目前大学牵头对30多个大品种中药注射剂进行改造,要将它做成向全国辐射的基地。

总之,产学研基地,药用植物基地,教学培训基地,对外服务基地,形成了一个大的园区,既是一个花园式的校园,又是一个产业园,同时产业与大学的教学紧密相关。学校融入到区域经济当中,又是一个辐射源,辐射到天津市、辐射到全国。加上中医药博物馆、植物园、第三附属医院,可以将新校区和静海县区域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其周边文化教育基地和产业基地,服务于当地的文化、医疗、经济等方面。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是体现中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的新时代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

高校管理体现 第9篇

关键词:人本精神,两课教学,两课教师,学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两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培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不仅要以“人本精神”培养人, 而且要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人本精神”, 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因此, 在高校两课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本精神”, 是摆在两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两课教师首先要具有“人本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两课教师, 自身要具备以下人本精神:

首先, 两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所谓生命意识, 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依据先天的基因, 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 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这种生命意识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 但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 有待于教师去唤醒。因此, 每个两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

其次, 两课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具有社会意义的, 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地讲, 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环境塑造、接纳个体, 个体认同、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社会化不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变化, 而是积极地接受、主动地参与的过程。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 学生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每个两课教师都应认识到:学生不仅属于学校, 更属于社会。两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 通过两课实践教学, 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 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之中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

第三, 两课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我们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可以肯定地讲,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两课教师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 加以挖掘和利用, 通过创新教育, 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

第四, 两课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 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 就是要求每个两课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 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二、发扬两课教师的“人本精神”, 尊重学生的地位和价值

大学的两课比中小学的政治课具有更强的知识性、逻辑性。因此, 许多两课教师面对大学生讲课往往以“说清”、“讲透”书本知识为目标, 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发展, 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即使在创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 也不过是多一些课堂提问, 仍然坚持教师主讲、学生跟从的模式。往往由于缺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很难让学生真正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因而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使教学过程能吸引智能、个性、基础各异的学生参与, 必须对两课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两课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演讲者”, 而应该是以教材的知识为主线进行引导的“节目主持人”;两课教师不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讲下去, 而是按教材的内在逻辑把内容导出来;不再是只把问题问出来, 而是要把问题引出来。

三、两课教师要以“人本精神”培养“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代各种形式的教育改革体现的“人本精神”, 要求两课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同时, 也是对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无限追求和终极关怀, 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两课教师除知识性内容、智力素质培养以外, 对学生的个性、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给予关注。为达到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 两课教学可以利用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 利用两课浓郁的理论色彩,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国际国内各种现象, 让学生历经从具体到抽象、再到理性分析过程, 从而培养出逻辑严密、阐述全面、认识深刻的思维能力。两课教师还可以利用两课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时代特征, 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过程中,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辩论、讨论等活动, 从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精神和调动学生对学习本身的积极性。

四、两课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 使学生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本身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类的需要, 也是每个人的职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更应具备人本精神, 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两课是与现实生活和当代社会形势联系最密切的, 这就要求两课教学要自觉地接受时代给予教育的新内容, 从而把最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注入教育实践, 在促使自己与社会同步、与时代精神合拍的同时, 为时代构筑全新的教育理念, 去培养和造就为这个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这是两课教学的时代使命。

当前, 整个人类社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人口的急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艾滋病的传播、毒品的蔓延、恐怖活动的猖獗, 为人类的前途蒙上浓厚的阴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 鉴于两课教学的使命, 作为两课教师除了重视知识性的传播, 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用时代性的内容 (比如, 人口、资源、环境、贫困、恐怖主义等) 来创设出多种形式的情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 主动感悟, 激发情感。然后, 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思考, 探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个过程融合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需要,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神圣的社会使命感, 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自己作为“人”的“根本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喻新安.科学发展观解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高校师德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第10篇

1 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 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承担者,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的道德水平, 关系到教育的形象,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但是, 在社会不断前进的新形势下, 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 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一些信念上的动摇、奉献精神的弱化、职业道德水准的下降等现象在个别教师中还存在着, 所以说, 教师要时刻警醒, 提高认识, 优化教师队伍, 师德师风为先。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抓紧抓好并抓出成效。

2 高校教师要学会淡泊名利, 做言传身教的执行者

虽然当前我们的教育正在遭遇到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社会各种思潮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向学校奔涌而来。高校不是社会的真空, 同样受到社会消极风气的影响, 这就更要求教师应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只有“上梁正, 下梁才能不歪”。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 廉洁从教, 顾全大局。高校教师应在顾全大局中坚持自尊、自律、自强, 做灵魂之师、学问之师、诚实守信之师、社会公德之师, 特别是清廉之师。坚持廉洁从教, 就要甘为人梯。高校的发展需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的干部和学术带头人, 健全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作为年轻教师, 更要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创造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局面。学生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心都是纯洁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 而是一个群体, 甚至整个社会。所以说, 德育为先,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的课堂。

3 重视师生情感

所谓“亲其师而重其道”, 这句话道出了师生间的情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无力的教育, 而情感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有的学生自信, 有的学生自卑, 有的介乎二者之间, 但无论哪一种, 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师, 皆有可能。所以在课堂教学和教学活动中始终要一视同仁, 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以良好的心态和正直的言语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和优美的语言为学生创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为学生的身心将康发展创造环境。比如有一次在课堂上, 讲到很难的一个知识点, 不少同学开始不明白了, 继而有些不想听了, 这个时候我并没有指出这些同学, 而是讲了一件我亲历的事情, 我的目的是让大家有克服困难的那种精神, 没想到, 下课后竟收到好几位同学的短信, 大概意思都是颇有感触, 其中一位竟然说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爆发感。而作为普通教师, 还有什么比这更欣慰的呢。

4 坚持做学术道德的实践者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同时也是师德建设的关键。讲学术道德首先要讲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其一切贡献给中国科技事业, 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学术道德, 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高校教师要从师德要求出发, 坚持真理、探求真知、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讲学术道德, 就要自觉地树立法制观念, 不做任何学术道德失范的事。自觉带头认真履行保护知识产权职责, 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 是高校教师师德的起码要求。讲学术道德, 就要保证学术评价的公平和公正。高校教师参加学术评价的机会很多, 无论参与哪种类型的学术评价组织, 都要坚持客观原则, 不滥用学术权力, 做到对任何个人或单位都能照章办事。

总之, 育人为本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终极使命。教师所承担的特殊角色及其工作是教育道德性的具体体现,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高校师德建设要致力于打造师德建设的高地和旗帜;要致力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鼓励每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地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 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学过程;要努力培养教师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实施者, 创新是教师对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更新, 是教师职业的新道德, 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自主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高校师德建设不断由规约走向自觉。

参考文献

[1]弭宝玲.尊重学生让师德在课堂教学中闪光[J].教学研究, 2009 (11) .

高校管理体现 第11篇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体现人本性的重要意义

所谓人本性, 就是指人的本来性质和特征。孔子的人性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人民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一定的效用, 为现代社会培养正确的道德观提供了参考, 所以我们要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 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本性, 为我们社会的道德建设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体现人本性, 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做一名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素质的四有青年。只有我们培养好新的人才, 才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除此之外,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 肩上承担着重大的社会使命, 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能够让我们更加团结友爱。除此之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体现人本性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强化理想信念, 坚定他们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体现人本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重视。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体现人本性的主要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体现人本性的主要途径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 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价值,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和培养, 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本性, 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 要做到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当代大学生们道德情操, 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土地, 尊重年长者, 爱护年少者, 孝顺家长, 乐于助人等各方面。2.在教育的内容上, 侧重于发展性和层次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培养人才计划中一项任重而道远任务, 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十八大报告的要求,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动态, 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不断向优秀的方向发展, 为我们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人才而努力。所以在教育的内容上, 我们应该侧重于发展性和层次性,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二是扎实推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建设;三是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四是构筑大学生与人相处友善关系的思想意识。3.在教育过程上, 应树立平等、民主的交互主体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 高校老师应该用自身的道德情操感化学生, 因为老师个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变化, 所以, 高校老师也要注意个人的行为举止, 拥有优秀的道德情操, 包括职业道德、行为举止、自身的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 在教育过程上, 应树立平等、民主的交互主体关系, 只有高校老师自身做好榜样, 学生才会从心底佩服, 愿意去跟老师学习。除此之外, 高校老师要不断地进行自身知识库的更新, 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只有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与足够的知识量才会跟上时代的脚步, 才能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向前进步。

综上所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体现人本性非常重要, 高校老师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并且要用真实的情感来打动学生, 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除此之外, 高校老师要注意培养自身道德情操, 给学生做好榜样和楷模, 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后, 高校老师要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改过程中体现人本性, 使更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素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 主要经历了在政治环境压力下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主线和面向人本性的三个重要阶段。主要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 分析和探讨在此过程中如何体现人本性, 希望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充分体现人本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改,人本性

参考文献

[1]袁晓妹.人性自由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大学, 2012.

[2]刘成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论[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上一篇:作文并不难下一篇: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