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2024-07-06

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精选11篇)

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第1篇

一、小说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优秀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小说, 总是给读者留下众多不确定因素。越是伟大的作品, 留下的空白也越大, 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就越大。因此, 对一些作品,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进行独到的自我解读、自我阐释, 教师不能包办一切。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 好的老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

如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夫人, 当其历尽艰辛终于还清债务时, 却意外得知女友弗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那串项链原来是假的!结局出人意料, 别具匠心。这个结尾把故事推向高潮, 不但给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以致命的一击, 而且给这个女主人公的命运涂上悲剧的色彩。以此结局, 真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挥, 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续写故事。如学生可能想到:玛蒂尔德得知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 顿时惊呆, 昏倒在地;玛蒂尔德立即跟弗来思节夫人大吵大闹, 并诉诸法庭, 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玛蒂尔德从此喜怒无常, 精神彻底崩溃;玛蒂尔德喜出望外, 讨回了三万五千法郎, 开始了新的生活;玛蒂尔德平静地承受了这种结局, 因为它让自己找回了原本的自己;其丈夫早已从其女友口中获悉项链是假的, 但为了矫治她的虚荣心, 一直隐瞒事实等等。

在这里, 我们要鼓励学生合理想像, 重视自己在欣赏中的参与作用, 进行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再创造, 利用作品中的空白, 如语言、情节、思想活动等来拓展, 让自己的心灵参与作品, 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对作品的这种空白,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用自己的解读去代替学生的解读, 要尊重学生作品的再创造。

二、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的语言短小精悍, 意蕴丰富, 特别讲究“留白”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言诗歌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诗歌只可意会, 难以言传, 尤其是我国古典诗歌追求的艺术是“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它具有言外之意、景外之韵的艺术境界, 只有欣赏者通过吟诵涵咏, 展开想象, 才能体验其中的空白艺术。

如李白《行路难》中的“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学生在阅读中可能感知,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抒写前路崎岖, 歧路甚多, 而更是隐喻诗人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曲折, 反映了诗人内心强烈的苦闷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字面上是写梅花被风吹遍关山处处, 实际上是写《梅花落》的笛子曲传遍了关山处处, 反映了边塞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等, 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韵味十足, 想象的空间很大, 这些都值得让学生充分领悟作品的空白艺术魅力。

诗歌语言的精粹和意境的丰富, 使它留下许多空白召唤读者去填补。正是这些空白, 使读者能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填补, 由此增加美的体验。伴随着所有这些对作品进行感知、体验、思考、理解、想象、补充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进行, 审美创造的主动性发挥了, 阅读者在审美观照中, 从作品的意象中去阅读作品, 欣赏作品, 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 在不断填补作品空白的同时, 达到浮想联翩、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第2篇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作 者:马友平MA You-Ping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刊 名: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ERN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1(1) 分类号:B83 关键词:接受美学   意义未定   空白   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第3篇

一、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空白艺术

1.文本“语言”之空白

语言是文本的基础,也是思想的外衣。在文本中,作者为了表现某种意境,往往在语言上留出一定的空白,这就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认真阅读与体味,才能感悟文章的思想意蕴,体会到空白的妙处。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掘文本的空白,感悟语言的空白,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发挥想象,体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以诠释空白。例如,在进行《背影》一文的教学时,可对作者的四次流泪加以分析。第一次,不禁簌簌流泪;第二次,泪很快流下;第三次,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尽管四次写流泪,但文字却不重复,只是同中有变,寓意深远。这样,通过感受文本语言的空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思考,进而把握作品中的人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2.文本“答案”及教学中的空白

对于某一个问题,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能局限于标准答案,否则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难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际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惟一,除了标准答案,教师还应留出空白,以引导学生认真领悟与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可结合生活经验来谈自己的看法,使教学更为开放,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可将学生局限于自己的讲解中,束缚于作业练习中,而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空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如阅读、朗读、讨论、演讲、质疑与解疑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策略

1.注重揣摩语言, 体味“语言”深意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为了体现出语言的含蓄美,有意留出“空白”,使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揣摩语言,细细体味作者的原意。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首句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其中的“也”字铺垫出一种未定性,读起来耐人寻味。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有不少语义间的“空白”,通过留有空白而引人遐想,促使读者去思考与完善,从而使文章更有内涵,需细细阅读才可体会其真正含义。

2.注重多读、多思考,由“虚” 读出“有”

在文章中,正因为留有空白,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与学习,并融入文章中。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在写作方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如语言凝练、内涵深厚,独具匠心。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由“虚”读出“有”。例如:鲁迅的文章有不少的空白艺术,在看似平常的表述中蕴含着不一般的信息。如《孔乙己》一文,结尾处只写了“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是否死了,留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文章的语言,用自己的思想来大胆猜想,感悟其真意,丰富文章的空白。

3.反复阅读,读出“思想”意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读出文章中深远的思想意境。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多蕴涵了丰富的人文价值,让学生不但能学到语文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人生观。例如:《沁园春·雪》一文的下阕中,作者评古论今且话英雄,最后感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具有深刻的涵义,耐人寻味,让人猜想今朝要看谁?是他指,抑或自指?今朝与往昔的风流人物有什么不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才可读出文章意境中的空白含义。因此,只要教师巧妙地利用好文本中的空白艺术,引导学生思考,就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4.加强延伸阅读, 把握情节深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延伸阅读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对课堂阅读的拓展与巩固,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积累,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课文深意。对于同一篇文章,学生的阅读次数、阅读方法、阅读氛围等均不相同,那么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在理解文本空白上就会有所变化。因而,若想全面地把握文章,需要延伸阅读,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以及对作者自身的认识等,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思维碰撞,领会出文本的空白藝术,感悟空白意义。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积累课本知识,还应加强课外阅读,汲取课外知识的营养,同时隔段时间从他们所读的文章中精选经典,帮助学生多次阅读,理解空白艺术,把握情节深意。

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第4篇

一、巧用句子的“空白”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文本的句子中留有很多空白, 我们应抓准这些空白, 再现文本情境, 引导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不断丰富情感。

如教学《九色鹿》一课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补白, 丰富学生的情感。

1.补白“调达 被九色鹿救起 后 , 起誓”的情境 。在第五小节中, 当调达听说九色鹿不要任何报酬时, 他郑重起誓, 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他会起什么样的誓? 这次补白, 引发学生的思考, 体会调达这个人物内心的假仁假义。

2.补白“调达 违背誓言 去告密 , 说服皇帝”的情 境。第七小节写到调达见了皇榜,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 就进宫告密。他明知这样做违背誓言, 但是为什么决定出卖九色鹿呢? 他进宫告密会怎么说才能使皇帝相信他的话呢? 学生对这个地方作补充, 会对见利忘义的调达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利用句子空白, 充分挖掘其中的思考点, 给学生创设情境, 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用标点的“空白”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 因为“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没有想象 , 一切感官不管多么健康敏锐, 都等于乌有。小学语文课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号, 这其实就是最好的空白点。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省略号, 引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 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这一句话中的省略号, 就是文本的一个“空白点”, 这个“空白点”能给读者带来无尽的遐想。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 此时, 李白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 他会想到些什么呢? ”有人认为是李白对友人孟浩然的祝福;有人认为李白在怀念他与孟浩然的友情;有人认为李白不愿分离, 在伤心难过。我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走进李白的心中, 读懂作者的心情。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里, 这个省略号道出了李白的千言万语, 传达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又如《孔子游春》中有一段: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 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我抓住句末的省略号, 提问: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的像什么?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句式接着说下去, 我适当提示, 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了, 发言精彩而灵动。

三、丰富板书的“空白”

板书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它以精练的语句, 简洁的线条, 醒目的符号, 把文章的思路、重点和中心联结起来, 简练地构成全文的主体框架, 显示知识的纲目、层次和内在联系,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如果对它留有一些空白,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学生就会对内容产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求知的、释疑的欲望, 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产生美妙的艺术境界。

一次听课中, 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他没有按照一般的教学流程出示“舍己为人”、“不怕辛苦”、“勤奋好学”等重要词语。而是在读题后, 只板书了一句话:“李时珍是个%%%%的人。”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后给出答案。初读后的答案是多元的, 有“吃苦耐劳”、“一心为民”、“舍己为人”等。老师将其回答一一板书在横线的下方, 因势利导, 提出再次品读课文, 要求学生用事实说话, 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相关的地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调动了, 有的从他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的角度说他“吃苦耐劳”;有的从他长年累月地奔波, 住破庙, 修订《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的角度说他“一心为民”;有的从他亲自品尝草药的角度说他“舍己为人”……最终“百川归大海”,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评价李时珍, 形成了“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人”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板书。通过“补白”, 学生有效训练了发散思维能力。

四、美化插图的“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很多插图, 课文插图就是一个很好的空白点, 这个空白点能够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进入一个自主的思维空间。要通过对课文插图的挖掘, 巧妙地设置空白, 让学生根据插图空白进行有效想象。

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时, 当第三次爱因斯坦特意去等待小姑娘时, 小姑娘为之一震。因为她眼前出现的是一个衣着整整齐齐的爱因斯坦, 文中没有具体讲他究竟如何穿戴整齐。在此, 插图发挥了作用, 我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我说:“前面几个同学开头都说了爱因斯坦的衣着西装非常整齐 , 我觉得大家这样说突出了重点, 非常好。”学生可以看插图说说他的“整齐”。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的操作 第5篇

一、在语言情感表达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悟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样式的语文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授《祝福》一文时,讲到祥林嫂悲惨地死去时,语调深沉地说:“就在富人们杀鸡宰鹅迎接福神、绅士们长袍马褂合家欢聚的除夕之夜,满头白发、两眼呆滞的祥林嫂脸色恐怖地倒在雪地上,寂然地死了,尸体旁放了一个空篮子,一只破碗,一根开裂了的竹竿”。这时,笔者发觉同学们个个神情严肃,有的已泪光闪闪。一段沉静之后,笔者语调一转,激昂地说:“祥林嫂在‘福神’赐福之时死去,这正是对封建社会辛辣讽刺和深刻揭露!而小说结尾那带有寓意的环境描写,说明封建专制的阴云依然笼罩在中国农村的上空,不知何时才能散去,而祥林嫂的悲剧将会重演。它告诉我们,不推翻这个罪恶深重的封建社会,就不能解救千千万万的祥林嫂”。这时,教室里异常寂静,同学们神情刚毅、肃穆、庄严,教学效果很好,这与前面的留白分不开的。

二、在思考上留出空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而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或者出现“满堂问”的弊病,没有关注到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事实;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及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

笔者在教授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打开窗户,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可以进来,但蚊子苍蝇同样可以进来。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不开窗,空气不流通,开窗蚊子苍蝇又进来了”。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大声说:“装上纱窗就可以了。”笔者说:“对呀!人类真是聪明,取其利、弃其弊。那么,人们又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呢?”话音一落,同学们又热烈地讨论起来,几分钟后,学生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答案,即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笔者又接着说:“鲁迅先生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这就是拿来主义,下面就来学习课文”。这样的思考留白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自己悟出的知识点,印象无疑是最深刻的。

三、在知识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探索过程中,如果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例如,讲形声字的知识,关于形声字的八种结构形式,教师可以只对其中某一种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学生会在探索中补充空白,形成系统的认知。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而是应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

四、在心理上留出空白,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其思维不断深入。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莫泊桑《项链》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是一个典型的“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听了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诉说,叠涌而来的层层情感是十分复杂的,是无法用语言说清的。最后结果是怎样的?作者什么都没说,留下的只有省略号,全文在省略号中结束,意蕴更显含蓄深远。如果教师这时大讲特讲,还不如引导学生去尽情发挥想象,去细细品味其间的情感,参透省略号所留下艺术空白,这样效果反而更好。

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第6篇

一、“空白”艺术的原则

1. 求实原则。

即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讲授与复习, 留不留“空白”, 留下的“空白”是需要学生“悟”还是“记”,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摒弃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原则上, 学生对于哲学要多“悟”, 对于政治学要多“记”, 对于经济学, 学生最好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多了解些实际知识, 这样更能加深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2. 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 讲究“空白”艺术, 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效率,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空白”艺术的运用, 教师要遵循适度原则。如果一味“空白”, 面对新知旧知, 教师什么都不讲, 什么都不说, 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 那是放任自流, 违背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 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 该讲则讲, 该空则空, 讲空结合, 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3. 科学性原则。

“空白”是一种教学方法, 是一种教学手段, 它还需在科学性原则指导下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空白”的内容, 提高“空白”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 探求更新、更好、更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方式, 从而形成互补, 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这样, “空白”艺术才能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真正焕发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魅力。

二、“空白”艺术的运用

1. 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 是理解, 是温故知新, 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内容理论性强, 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 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 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让学生透彻理解更是缘木求鱼。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 就是“悟”。如在新授概念时, 教师应在点化学生之后让他们自己去“悟”。譬如, 讲到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时, 教师应该先告诉学生, 所谓“客观实在”, 就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所谓“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 摸得着摸不着, 相信不相信, 承认不承认, 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 任何眉飞色舞、精彩绝伦的讲解、例举, 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2. 在“空白”中“做”。

学生“悟”的结果是知道, 但知道的仅仅是理论, 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 去“做”。练习是检查学生理解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手段, 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做”, 则对知识的掌握难以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 让学生在练习中通过比较、辨别, 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 要求学生走出校门, 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 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 学生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 也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3. 在“空白”中“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第7篇

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的很多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满堂灌, 生怕学生学不会读不懂, 因此将课堂的时空占得满满的。虽认真而辛苦, 但得到的回报却是学生厌学, 教学效率低下。原因何在?教学中缺少“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来, 作为课堂教学, 学生是主体,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 教师的作用是“不在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知,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空白艺术, 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去读去悟去练,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空白艺术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白”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 并使之完美的心理倾向, 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内驱力。“空白”一旦被“完美”填补, 便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要一讲到底, 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要适可而止或点到为止, 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隐藏, 让学生自己去“填补”被省略的内容;或有意创造时间上的“空白”地带, 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 学生填补、思考的过程, 就是在学习上的“奋斗”过程。奋斗成功, 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 从信息论角度看。由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是有限的, 他输出的信息可能不是“全息”, 因此也在客观上为学生“填补”信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种“填补”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再次, 从教学论上看。“空白”符合启发式的要求, 打破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 不给学生咀嚼玩味的机会, 以致学生不能创造性地思考。而创设语文教学的“空白”情境则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主动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那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设计“空白”呢?

第一, 保留教学内容, 造成“空白”。刘熙载《艺概》云“文有以不言者”, 目的就是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增强艺术的魅力。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时, 有时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世界的窗口, 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留下不讲, 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暂时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或现成教材中得不到需求的知识时, 那空白便会牵动他们去寻求答案。这“空白”, 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 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它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学《项链》, 可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话题:玛蒂尔德是一个的人。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限制语, 并联系课文说明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答案可谓异彩纷呈:玛蒂尔德, 有人说是一个可怜的人, 有人说是一个可歌的人, 有人说是一个可恶的人, 有人说是一个可信的人, 有人说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平等对话中磨砺了智慧, 发展了思维。

第二, 利用提问激疑, 造成“空白”。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提什么问题, 怎么提出, 在什么时候提出, 要讲求艺术, 而且精心设计的提问, 不到万不得己, 一般应坚持让学生自己回答。当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很全面或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首先重申问题, 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引导学生开拓思路, 帮助学生理清思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只是充当组织、引导的导演角色, 学生才是主演, 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得出。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 增强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后, 提问:“忘却, 就是忘记;记念, 就是怀念, 不忘记。二者意思相反, 却并存于一题之中, 如何理解?”又如关于《药》的主题提问:“是革命者脱离民众、没有唤醒民众而导致民众的愚昧不觉悟, 还是民众的愚昧不觉悟而造成革命者的悲哀下场?”实践证明, “提问激疑”是制造“短暂空白”的最好方法, 它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启迪学生思维, 让学生进入“受激发状态”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达到“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效果。

第三, 借助语言技巧, 形成“空白”。教育心理学认为, 脑力工作节律是起伏变化的, 一节课内, 学生有“兴奋波峰”, 也有“疲劳低谷”。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要讲究抑扬顿挫、缓急、动静, 富有节奏感。而“停顿”造成的暂时语言空白, 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如当教师进入课堂时, 不是急于开讲, 而是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同学。此时的“静堂”能排除外界干扰, 使学生兴奋的脑细胞逐渐安定下来。“老师的第一句话是讲什么呢?”想着想着, 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到课堂上来。在讲解知识时, 尤其是要强调某个问题时故意地“静一下堂”, 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他们情绪亢奋、跃跃欲试。例如, 在正面分析《项链》的主人公形象后, 以缓慢而有力的语调提出:“假如路瓦栽夫人不失掉项链, 悲剧就可以避免吗?她会幸福吗?”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 让学生在“静思”的“空白”中去品味小说丰富的潜在内容。这种在关键处故意“停顿”一下造成的“时间空白”, 还有助于让课堂上不注意听的学生“回心转意”, 将身心拉回到课堂教学情境中来, 从而起到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

第四, 设计精巧板书, 创设“空白”。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好的板书, 可以启发思路,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抓住重点、难点, 加深印象,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在板书设计上教师要注意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求知、释疑的欲望, 讲究点空白艺术, 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板书, 给课堂增添新的活力。板书“空白”的设置可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或特点, 可以是文章的对比处, 也可以是文章的关键联结处, 等等。如《祝福》中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从肖像描写的变化中看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 :

第五, 利用教学空间, 形成“空白”。这种做法也就是教师离开讲台, 到学生中间走走, 留出讲台这个空间的“空白”。走近学生, 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而且还可以不让学生有小动作和走神的机会。教师可在学生自读时下讲台去巡视, 在学生讨论时到他们中间去倾听、去交流。有时为让学生看清楚板书而空出讲台, 有时为让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高见”而让出讲台……教与学双方和谐地统一起来, 课堂就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恰当地设计“空白”, 让教学内容留“空白”, 教学时间留“空白”, 就能增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教学中讲究空白艺术, 既省时又省力, 并能有效地克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大出版社。

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第8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学,空白艺术

空白是书画艺术中一种“以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一幅字画如果一点空隙不留, 就不是好的艺术品。我国的书画艺术非常讲究留有余地, 以求整幅作品的和谐别致, 寓意深远。如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 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 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 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 几乎全是空白, 虽如此, 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音乐教学中运用一点空白艺术, 让幼儿在自由发挥想象与创造力填补空白的过程中, 获得对音乐更深更透的理解与感受, 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此处无景胜有景”的效果。

一、给孩子留出时间的空白

给孩子一个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孩子的学习活动时间是由幼儿园统一规定的, 因此, 教学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因“时间紧迫”无法进一步探讨;自由活动中孩子有了新的发现, 又由于作息时间是“一环扣一环”而无法进一步思考;孩子整天忙忙碌碌为的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几乎没有自由。“把时间还给孩子”的做法, 打破了时间格局的限制, 为孩子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他们调动各种感官去寻找大自然、周围生活中的各种动听的声音, 各种变幻的节奏, 各种美丽的舞蹈。当孩子们有了点滴发现后, 给予充足时间促使孩子不断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还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使孩子的自主探索需求得到满足。

《纲要》对组织与实施一日生活有明确的说明:“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毫无疑问, 幼儿需要一个自由的时空, 才能不断地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教师应提供机会, 支持幼儿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 而不是拿出现成的答案。老师需要等待, 需要“慢一拍”, 压抑住想给予提示的冲动, 给孩子提供自我纠错的机会。

二、给孩子留出环境的空白

充分利用环境构成的不完备性与空白性, 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和自主性。

1.开放物质环境, 提供充足的玩具、半成品材料。

过于追求完美逼真的游戏材料, 会使幼儿操作受到限制, 失去动手探索的机会, 必将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相反, 没有固定玩法的半成品材料, 没有过多的限制, 放手让他们去玩、去探索, 让他们尽情地制造、改造, 你会发现, 孩子是多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我们班的音乐区, 我不仅为幼儿提供了铃鼓、碰铃、三角铁、圆舞板、小鼓等成品打击乐器, 还放置了与幼儿一起收集来的纸盒、铁罐、塑料板、玻璃瓶、木块、易拉罐、绿豆等废旧材料。这些废旧材料作为半成品, 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 通过敲一敲、拍一拍、改一改, 把它们变成各种各样的打击物品, 愉快地随乐演奏, 无限陶醉。而对于现成的打击乐器, 在最初阶段, 我并不直接告诉幼儿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只是把它们静静地放在音乐区中, 等孩子去发现它们, 探索它们。

2.开放心理环境, 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

只有为幼儿提供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及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精神环境, 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 获得最佳发展。“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的表达”。给幼儿一个尽情自由展现自我的环境, 充当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我们班的任何一个地方, 幼儿都可以自由歌唱、尽情演奏、愉快舞蹈、痛快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是他们忠实的观众与朋友。要给环境留些空白, 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

三、给孩子留出思维的空白

音乐中的思维是指艺术思维, 它被认为是形象思维, 人们将它描绘成流动变幻的云或轻快飘逸的曲线, 富于丰富的创造性与想象。音乐教学中不妨有意为幼儿留出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创造一种虚幻的“空间感觉”的妙境, 让幼儿自己去想象、思索、玩味。基于这一点, 在音乐活动中, 我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正面引导, 为他们创造表现与发展的机会, 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1.设置疑问。

在音乐活动中, 我开始注意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经常设置一些悬念与疑问, 留出空间, 让幼儿思考, 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唱歌曲《迷路的小花鸭》的教学活动中, 我首先把歌曲编成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结尾处, 我留下一个问题:“小花鸭找不到家怎么办呢?”请小朋友给它想个办法。孩子们有的说:“找警察帮忙。”有的说:“找动物们帮忙。”有的说:“大声叫妈妈, 妈妈听到了会来接它的。”还有的说:“打电话吧。”孩子们想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又如在欣赏乐曲《狼和小羊》时, 我提出:“小羊会被狼吃掉吗?”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及对音乐的理解, 想出不同的情节, 创造出不同的动物形象及语言, 边编故事边表演, 激发幼儿对创编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幼儿多参与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活动, 并保护幼儿活跃的思维和自由的想象, 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抛砖引玉。

对于音乐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 往往不宜直接灌输, 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 留出空白, 让幼儿去思考、探索。如在创编歌曲《两只老虎》的过程中, 就抛出歌曲中的两只老虎一直编下去, 有的说:“一只没有脚呀, 一只没有手呀, 真奇怪, 真奇怪。”有的说:“一只没有鼻子呀, 一只没有牙呀, 真奇怪, 真奇怪。”孩子们编得兴趣盎然, 连唱带跳, 把老虎滑稽可笑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发出欢快的笑声。在尽兴的、自主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快乐。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及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创造精神、创造意识的早期培养, 为孩子将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奠定基础。

有一次我听到一首乐曲, 开始时旋律十分优美, 继而旋律转为低沉、阴森。于是我在一次欣赏活动中使用了此曲, 请幼儿欣赏并启发他们想象:“你听到这首乐曲有什么?”孩子们叽唧唧喳喳地说开了, 有的说:“有大雁、有天鹅, 像是一片落叶。”他们边说边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 (继续放音乐) 音乐突然转为低沉, 孩子们表现出惊慌的样子, 有的抱肩蜷缩着, 有的做出凶恶的样子……而乐乐趴在地上一扭一扭地, 嘴里还说着:“我是青蛇。”当音乐转换到另一段落时, 孩子们高兴地说:“它们走了。”音乐结束了, 我请孩子们给音乐起个名称, 有的说:“叫狮子王吧!”有的说:“叫森林里的动物。”有的说:“凶猛的动物。”我都一一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表现出多种动物的姿态, 这一切都是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的。我们不要求幼儿立刻把音乐创作得完美无瑕, 幼儿在探索、创作过程中的东西必定是稚拙的, 带有孩子气的, 那才是幼儿的东西, 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 然后加以点拨, 使幼儿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如在随音乐自由想象动作的过程中, 我不着力于幼儿动作的漂亮, 而着重观察其形态, 倾听其想象, 然后进行点拨。教师所创造的教学条件, 就有如阳光、雨露是幼苗生长所必需的物候条件。

3.余音绕梁。

我有时在一个音乐活动的结尾会设置空白, 让幼儿回顾与升华所学内容, 激起幼儿进一步的渴求心理。如节奏活动《胖胖熊与小老鼠》, 幼儿在尝试活动中掌握了各种打击乐的演奏方法, 在互相讨论中学会了强弱拍的处理, 演奏起来非常形象, 但略显单调。活动结束时, 有幼儿提出听上去不太好听, 提议:“高、低音乐器分开演奏。”于是, 幼儿又开始尝试轮奏。还有别的演奏方案吗?当孩子的兴趣转为愿望, 从无知转为求知时, 无疑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通过思维, 无论是否得出答案, 都为以后奠定了基础。

当然, “空白”并不是真正空无一物, 它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此处无景胜有景”, 是教师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是教师等待幼儿发言的停留, 是教师放手让自由表现的空间, 是教师创设环境时留有的空白。在这段“空白”中, 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运用空白艺术时易陷入如下误区: (1) 过度过量。设置空白, 要有度。设置空白要难度适中, 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 使幼儿深入思考后获得收获。过难, 会挫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过易, 不能激起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一个活动中运用空白的量应有所控制, 不可过多滥用, 否则会使内容不连贯; (2) 缺乏默契。设计空白的时机与长短, 需充分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经验, 如在幼儿需要空白的地方, 教师要提供机会, 这样幼儿才能配合, 反之,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恰当设置空白, 对增强教学效果,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而且是一门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2002.4, 第1版.

[2]黄瑾.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学前教育, 2002 (2) .

[3]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5, 第一版.

[4]中国音乐协会家主办.儿童音乐.中国音协杂志社出版, 2000 (6) (总第168期) .

[5]郭宣.幼儿教学中讲点儿空白艺术.幼教博览, 2000.7.

[6]还幼儿一片创造的天空.音乐世界, 2002.12.

艺术设计中的空白元素 第9篇

空间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 它可以是大的房子, 也可以是心里领域的面积, 它与拥挤、忙碌和活跃相反, 它是我们所见的所有事物自然、普遍存在的背景。空间是沉默的, 也是寂静的, 可以是一片辽阔的的田野、一间空屋、一幅空白的帆布画布或一张空白纸。人们对空间习以为常, 认为最好是填满它。通常人们都容易忽略它, 除了少数人, 他们有意识地利用空间形成对比, 创造戏剧性的效果, 或提供一个视觉休息的地方, 它被用来作拥挤空间的最佳对比物。摄影家和建筑家运用它, 画家、作曲家、雕刻家也运用它。

还有我们。

看见它、发现它, 这是使自己对空间的使用敏感最重要的一步。格雷格·贝勒曼在他的《平面设计和视觉交流的随笔》中写, “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这些事物, 但很少人能够真正‘领悟’它。设计师必须能够看见。看见这里是只经过训练后, 是指对形状、色彩、质地、结构和反差等标记的深刻领悟。这些构成了视觉语言, 犹如单词是语言的基础。”训练自己更加敏锐的观察力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实际教学中都会有这样的练习, 但这样的训练必须要直接接触优秀的艺术和设计实例, 从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内容, 从理论到实际。

什么是空间?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 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例如数学上的原点与X、Y、Z三轴之间共同构成的关系。在二维设计中的空间成为空白空间, 位于文字和图像之后。但它不仅仅只是设计的背景, 因为, 只要设计背景安排得当, 总体设计的清晰度和效果性马上成倍提高。因此, 如果空白空间运用巧妙, 就会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形状, 是的和虚的空间就错综复杂的盘结在一起。

经过设计后, 平面空间看上去可以非常广阔和连续不断, 或者看上去是有限、分割的。在空间放入物体, 就形成了图形与背景。单个要素放在一个空间中, 很难说它是大或小、高或低、远或近, 它仅仅只是浮在空空间的表面。不管是被一个盒子还是页面的边缘限定的空间边缘, 都可以帮助表现里面要素的位置。

有意识的运用空间。

在视觉设计中, 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就是空白空间。而对空白空间的忽视就是大量丑陋、不堪卒读的设计出现的原因。人们总在相关的环境中看设计要素。

观者必须很明显地能看出设计材料是简化过, 而且是有条理的展现出来的。简而言之, 有一定是非常清楚的, 那就是一套设计原则的形成机器和谐运用。空白空间的运用以及各个要素在空白空间的放置原则都必须清楚可见。空白空间太少。会导致页面过分拥挤。而另一方面, 空白空间过多, 又会使页面或对开页看上去不完整, 好像某些要素从页面上溜走了。如果空白空间的形状清晰可辨, 都这会把它看成一种合理的的设计要素, 而不是剩余物和无关紧要的陪衬物。

空白空间要富于表现力, 需要不对称的设计方法。把一个要素放在中间, 会扼杀空白空间的表现力, 因为图形的位置处于中间, 就没有必要形成形状有趣的虚空间。把图形偏离一边, 甚至是一直印到最边缘, 可启动空白空间, 尤其当空白空间的位置很大时。如果空白空间安排得当, 页面上所有要素看上去都会棒极了但如果你在页面上安排的都是实体要素, 那么空白空间几乎就没有必要其任何作用了, 在这些设计中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此类经验, 当你步入繁华都市, 走进超市和走进高档商品专卖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种感觉就是当你走进超市的时候, 那堆积成山的商品和拥挤的人群让你感觉躁动不安, 你绝对不会愿意逗留很久, 而高档商店的楼层平面和并不拥挤的空间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从中不难看出空白空间的价值。

设计中人人皆知的一个道理就是:如果空白空间安排得当, 页面上的要素看上去效果就越好, 但如果你在页面上仅仅只排列实体要素, 那么空白空间几乎就没必要起作用了。詹·奇丘尔德说过:“不对称的设计更为灵活, 更符合今天的实际需要和美学要求。”但是不对称设计并不能保证设计就是动态、有活力的。只不过不对称设计的结构更为灵活, 对表现和揭示主题的相关重要性有更多的自由。

明白空白空间的潜力还需转为思考如何运用它, 这就犹如医生要做的是保持身体的健康, 而不仅仅是治病。医学界已经意识到保持病人的的健康, 而不是治疗疾病, 才是好办法。设计也是如此。

当我们在设计遇到空白空间的运用犹如我们生活的街道和广场, 它和我们居住的房子同样不可或缺, 在平面视觉设计中, 空白和图形一样重要, 当我们研究图形的视觉特征和规律时。我们也应该发现和运用空白空间的传达价值, 使平面设计整个二维空间更活泼, 充满生机。

摘要:在视觉设计中, 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就是空白空间。而对空白空间的忽视就是大量丑陋、不堪卒读的设计出现的原因。通过对平面设计中空白空间的论述, 挖掘平面设计中的空白空间的更深层价值;提高对平面二维空间意识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使平面设计在实践中能更好地运用图形语言和二维空间。

关键词:图形,空白空间,二维平面,空间运用

参考文献

[1]阿历克斯·伍·怀特.平面设计原理[J].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01

[2]路易斯·奥赛帕克.平面设计原理实施步骤[J].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06

艺术设计中的空白意境 第10篇

关键词:意境的虚与实;现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27-2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情感的感性和工作的理性、严谨和智能结合,是解决问题,碰撞思想,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艺术设计融合科技与艺术,科学与艺术研究了人类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类文化。艺术和设计是不是唯一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是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待感性和理性的态度。艺术设计是一种思维全面运作的过程,设计本质是科学,艺术设计和艺术一样,都是通过对审美的追求来创造出美丽的事物。

一、意境是什么

我们在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的彩盒上,看到了先人描绘了五个人跳舞的图案,如此直接地在作品中表现了舞蹈与音乐。绘画从诞生开始,无论用什么具体的图像来表明,它都是源自于对原始音乐的抒情,写意精神。这种情绪的波动,是一种原始生命力的新兴爆发的表现。

而意境是一个艺术设计语言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含义是传达主观和客观对图像场景环境的一个直观的感受。意境的基本结构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目的是反映生活的图像和设计师理想的主观情绪创造力,称之为境;其次,尽管意境由场景融合形成,但它必须是场景融合的艺术形象所行成的形象之外的象才叫做意境。其特点是启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灵感,超越了特定的形象,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意境的这一特征称之为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场景的艺术形象是现实有限的、具体的。与现实引发的虚拟环境,是无限的。意境是虚拟和现实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场景和想象的形象的总和,这导致了想象形象化。

二、意境的本质

意境是基于本质的典型性质,通过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从而达到用最少的词汇创造出意义无穷的艺术效果。意境是艺术和设计的灵魂,是艺术作品的意境,包含并显示其风格领域。意境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类和对象的场景和情绪的表达。《说文解字》对“意”的解释:意,志也。意由情而生,产生出来一种情感所系、所趋的意念和意志。境界,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类精神水准和层面。与从审美意识与环境的关系,是由情生意,由意生境,情是基础,境是借助情意的发展达到升华之后,所产生出来的结果。

三、结语

包装和广告中的意境经常使用的空白来表达意境,以显示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有时使用有形有意的空白、无形故意空白、无形无意的空白来表现主题。一种是在包装和广告中故意的空白表示有形的意图,这些部分是有一个具象的形体来表现具体的信息内容的,一张好的海报应该依赖于图形语言来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上世纪70年代震惊全球的越南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国际设计联盟(GAI)组织了以和平为主题的招贴设计竞赛活动。在几百幅名人作品中,日本的设计师福田繁雄的作品赢得了一致好评,画面以温和而又醒目的黄色为基调,以黑色大炮为元素,采用对角线构成的画面,引起观众的注意。最为令人叫绝的是,福田繁雄将一颗脱离弹筒的炮弹在视觉流程上做了反向处理,使人感到其深刻的内涵和一目了然的视觉传达效果。它在向侵略者提出警告:谁发动战争,将自食其果,自取灭亡。一张纸,只是一个平面设计师,不要文字,作旁白,然后与观众沟通,这是一种视觉图形语言的魅力。第二,作为对付隐形有意的空白,又是情绪表现的手段。是指包括所谓的明确意图的具体内容的信息,这被处理为更具体的整体性能的空白部分。这种处理技术,具有独特的个性能够形成视觉氛围。一幅环境保护招贴广告,画面以二分之一分割线形成黑白两色背景,自然将画面一分为二,下部白色为背景,纯净清新的空气之中活生生的鱼,而上部充满危险和死亡的黑色背景下,是鱼刺白骨。这幅作品以上半部白色背景代表纯净空气,以下半部黑色背景表现恶劣的环境,通过无形有意的表现来揭示环境优劣涉及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一幅主题为阳光、空气、水的招贴广告,画面中以大面的蓝向中央渐层染成云气,中间的白如同瀑布,或是涓涓细流,随自己意想去领会吧。其三是在包装与广告中无形无意的空白,所谓无形无是相对具象的形态与具体的含意而言,也就是说在处理中不能忽视实际的形和抽象的意。

参考文献:

[1]高中羽.视觉表现28[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2]舒湘鄂.设计语义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1.

[3]林家阳.图形创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1.

[4]王国伦.现代标志[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1.

作者简介:

浅谈绘画中的空白艺术 第11篇

无论是中国哲学精神,还是在绘画审美、传统构图上都讲求着“重虚留白”,传统构图诠释了“空白”乃是“虚”,是“无”,有“虚景”之谓。绘画审美诠释了空白与虚实手法相通,是一种以虚代实的艺术。中国哲理诠释了空白即虚无,归之于“道”。而“道”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是整个宇宙的起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而“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老子注》)故“大象无形”,大至幽隐无际,浩瀚无边。由大至无,因无得空。故“空”能容纳万境,为万象之实质,开拓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将想象力的发挥引向无限性。

《画鉴析览》著:“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这里的“无画”意指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妙处,也是在画面构成上与西方绘画的差别之处。西方油画是将油质的颜料涂画整个画布,不留一丝质地。中国传统绘画的颜料是水质,而非油质。很少有将墨色填满纸张的画法,并且空白处并非与画面无关,而是与墨色、意境熔为一炉。古人对“画之空处”的处理有着对画理高深的悟性,所以在挥毫泼墨前,再三定夺,细心斟酌,而后一气呵成、虚室生白,将未着笔墨的暗指与着墨之处相互生发出画意。空白作为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不仅是构图上产生美感的布法,还是画面重要的有机构成,虚实相生,给人留有充分驰骋的自由想象空间。

“作画要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名言,他以画虾闻名,他的《钓虾图》曾受到了毕加索的好评。齐白石把虾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态势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墨色深浅浓淡的运用体现了虾的动态,好似纸上之虾在池中嬉戏游动,触须也似动非动。画纸上除了虾别无他物,没有一根线条表现水流,但是欣赏者却能感到江流潺潺、满目碧波,整幅画面空灵而含有韵味。与之空白用法相似的是,八大山人的隐喻画《鱼石图》,也是用零星墨点来表现一江浅水,用空白传达出了一种心绪,富有美学意义。见夏圭的《渔笛清幽》,画幅半边直抒有一湾沙,一叶渔舟。激发欣赏者用想象去填补听觉的空白,仿佛看到一位意态闲适的渔民正吹着短笛。听到悠然自得或忧伤哀怨的笛声,视听觉跃然纸上。在此揣摩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弦外之音,并且恒见恒新。如芥子园的画作《对话的人》中,有两个未画五官相对而立的人。面部表情的空白增添了欣赏者对画解读的乐趣,画中人可以是谦卑之眼,也可以怒目圆睁,其解读结果具有不确定的多义性,令画意情境丰富鲜活。把画面一部分空间做空白处理,留以余地,产生出了多维层次的艺术感染力。唐寅作《川上图》不画牵驴的缰绳,欣赏者却似乎能感到画面空白处缰绳的存在。创作者尽量省略各种无关的细节,避免零乱的画面分散欣赏者的注意力,对“空白处”用心至深,将主旨进行高度提炼并凸显出来,以一个主旋律来刻画“心眼”中的某一个突出的印象。画面的旁枝末节表现得越少,就越容易向人们传达出美的韵律。人物脸部的五官虽然在画上没有名状,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力来补全,这远比五官俱全显得更加意义灵活,出神入化。对空白艺术的欣赏和觉悟,能够使欣赏者与艺术家、作品合为一体,共同完成画面构成的完整度。

在画意形态中,空白艺术的表达和语义更为多样和丰富。画家在笔墨处求法度,在无笔墨的虚空之处求明理。把“空白”当作绘画语言来运用,创作出意义深远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意、趣,通过笔墨技巧结合空白手法来体现画的精髓,引起欣赏者对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技法中,笔墨“干”“浓”,会引起粗壮苍劲的感受,笔墨“湿”“淡”,会形成饱满疏畅的视觉感受。“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画外之画”,使欣赏者更加注重“空白”的背后,并“各以其情而自得”,在反复玩味中觅得画外之意。

在代指画面引申涵义的“空白”上,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也含有着“空白”。风景画大师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卡之路》中,一条曲折蜿蜒的路伸向远方,一眼望不到尽头。画意的“空白”,着实抒发了画家对俄国前途的担忧。马萨乔作《圣三位一体像》,平面绘画产生出了立体感,把二维幻化成了三维。给人纵深的的视觉感,带入虚拟的意境。把空白处看作对空间的表现力,空白艺术成为了多维空间的具体体现。从米勒的《倚锄的男子》一画中,欣赏到人物姿态将近动静转换的画面,推测画中人物以不稳定的站姿小憩,可以是出于劳动的暂停,又意味着再次劳动。中间过程、运动和时间都没有表现出来,却以动静为艺术意蕴的势,在静止中给人以运动和力量之感。令欣赏者感觉到了画面的内在“空白”,预知了作品艺术的动感。

不仅在空白艺术的审美接受上存在着差别,艺术作品与客观事物也有着差别。如《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四尺立轴上,寻不到蛙的形状,取而代之的是数只蝌蚪游于湍急之中。“空白”联系到事物的本来形象从而触动了欣赏者的联绝,好似听见了山峡谷间的汩汩泉水,不远处有蛙声随波而至。将虚空运用于辗转绝妙的构思当中,呈现了一个泉凉气爽、鲜明可感的景象。对表现形象“空白”的填补是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需要欣赏者通过画面与创作者做深层的思想交流,体会其情感所欲表达,融入自己的心理定势对艺术进行再创作。从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上来看,欣赏者具有“趋完形”的心理,当“非完形”呈现在欣赏者的眼前时,自然就会唤起其追求完美形态或完整内涵的审美冲动。

含蓄不尽,空灵蕴藉,萧散淡远中仍折射出创作者旷达的心态和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艺品出于人品,艺品贵在回味无穷。意境取义于心境,贵在空彻绝俗。艺术家往往对山水自然一往情深,师法造化,以万物为师,静观万物对内心的启示,以境论画,着眼于画外,超乎形上,用浑然入境的精神来体现绘画中的空白艺术。元的文人画是以“墨戏”的艺术方式来表现空白艺术的,不拘于形迹摹写,妙在笔墨之外的萧散简远之趣,抒发其洒脱无拘、自然本真的胸襟。苏轼所作的竹石图便是如此,以简约的笔墨,洒脱的用笔,来传达书画情怀。唐代王维《山水论》有:“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他的画彻底地摆脱了人工的笼樊,超然形迹之外。空白艺术的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如元代倪瓒“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直抒胸中逸气。后有朱耷、石涛及郑板桥,追求的都是“无法而法”,在有限中见无限,意趣回旋往复,在他们得意忘形后的自由挥洒中,表现出绘画那虚空绝妙的神韵。故“空白”体现出的意境与禅强调的立足本然心性的思想相通,禅讲“无心合道”之理,“无心”才能“明心见性”。心灵纯净的状态,亦即无分别、取舍,执着,促进了艺术创造中艺术家对“空”的追求,也是对功利的超脱,对人生的体悟,对宇宙的领悟。

上一篇:充填绿色开采下一篇:朴素是写作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