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起跑线范文

2024-05-19

孩子的起跑线范文(精选11篇)

孩子的起跑线 第1篇

可几天下来, 我有些疑惑了, 作为学生的思成每天好轻松, 就没有见过他学习, 而更奇特的是, 作为家长, 朋友没有像我们中国父母一样为孩子着急和不停地督促孩子学习。

看着孩子很多时候都在玩耍, 我忍不住问朋友, 你不担心儿子的学习?朋友告诉我, 在德国, 是禁止过早和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的。朋友接着讲了他这几年和儿子的经历。

来到德国, 儿子四岁, 朋友到处找幼儿园。可是所有幼儿园没有年级, 所有年龄的孩子都混在一起, 每天也没有像中国一样的知识教育, 这里只有基本的社会常识教育, 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孩子经常是在玩耍, 是在各自感兴趣的手工制作活动中, 主动做自己喜欢的具体的事情。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步线上, 朋友在回家后, 就自己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

儿子6岁这年, 朋友很心急, 就向学校老师提出, 能否额外教儿子一些东西, 因为儿子在他的课外辅导下, 早已经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老师当场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德国是禁止学前教育的。老师进而解释说, 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 长此下去, 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 不会主动思考了。

可朋友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 朋友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 他们让找《基本法》来看。是的, 联邦德国《基本法》 (即宪法) 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 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可朋友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 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他, 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 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 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从此, 朋友也便照着这样教孩子。朋友说, 这样自己很轻松, 孩子也快乐, 成长也比较健康, 也没有以前想象中的会变笨, 反而活泼可爱, 动手能力强。

这天下午, 朋友说自己今天有空, 决定带孩子去郊外野炊。面对我的惊奇目光, 朋友告诉我, 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 下午没有课, 只有课外活动。

在欣赏了四周的美景后, 朋友和儿子就开始了野炊的准备。我和朋友聊着天, 朋友并没有忙着做这做那, 而是指挥孩子做。别看这孩子才8岁, 可动手能力特别强。他先按照之前列下的清单, 检查物品, 再拟定操作顺序, 一件一件地去做。捡柴, 搭灶台, 找野菜, 淘洗、清理菜品, 一样样摆放整齐, 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炒制好, 加上带好的熟菜, 这次的野炊真是丰富多彩。朋友告诉我, 来到德国, 孩子经常做家务和实践活动, 动手能力渐渐提高了, 不再是原来在国内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

朋友还告诉我, 德国3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 抽象的数学学习进度至少比中国晚两年。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 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基本的社会常识, 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能力;保护孩子情感胚胎, 培养情商, 培养领导能力。

德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孩子, 但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 德国人 (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 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 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 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这的确值得我们中国家长深思。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第2篇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而那位想要砸跌停茅台的家长,我觉得是金钱膨胀了她的想象力。

事件一出,就有专业人士表示,凭她丈夫手上的35亿基金,想把茅台砸跌停是痴人说梦。

撇开专业不说,如果是那位家里有41套房子的孩子欺负了小国宝,家长大概会说,“对不起,我们家没有股票,要不,你来砸我家一套房子?”而小国宝一家大概也只能气急败坏伸出食指,“你,你,你等着!”

就算你真有能力把某支股票砸跌停,也不是谁家都有股票的。

想用有限的资源,给孩子无限的庇护,而且,将自己的工作和孩子间的纠纷挂钩,这位家长的格局实在是有些堪忧。

这样的家长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一种就是自大的巨婴。以为父母的财富和权利就是自己的,于是不可一世,藐视同学,藐视条规,甚至藐视法律。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一切,通常也不会再去努力争取。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可能会失去这份荫蔽。

终有一日,父母会年弱体衰,而孩子,会发现自己的无措,进而抱怨父母的无为。

另外一种,就是叛逆而孤独的孩子。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三观,对父母的行为并不认可,却也无力阻拦。

我有一个朋友,刚上高中时,被父母打点关系走后门强行塞进重点班,却因为成绩不好被班主任各种奚落。父母为了帮他打破困局,隔三差五给班主任送钱送礼。班主任照单全收,对他的态度却丝毫没有改善。

他讨厌得了好处不办事的班主任,更讨厌父母卑躬屈膝讨好的样子。

老师不留情面的奚落让他觉得低人一等,渐渐变得孤僻;而父母俯仰唯唯的样子又让他觉得好笑,懒得和他们交流。

后来,他学习努力,成绩提升,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可是,即使所有人都夸他,他也快乐不起来。他总觉得,别人认为他能考好是因为父母的付出,因此无法认可自己。

格局太小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他们无法给孩子展示世界的广阔,只将孩子局限在自己的精神高度里。

这种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03

在我认识的小朋友当中,最招人喜欢的是大雨的儿子。

小朋友自由奔放,又落落大方,他的表情总是舒展,遇事有主见,见人也很有礼貌。

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常常给人一种奇妙的安静宽阔感。

而大雨,只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工薪阶层。不同的是,大雨很平和,身上没有时代催逼下中年人的焦虑。他努力,但绝不偏执;他富养孩子,但绝不包办;他给孩子尊重,但绝不宠溺。

每有人向他请教育儿经验,他都说,“我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心中有他人,坚定做自己。”

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宏大的格局。父母对孩子不控制、不包办、不宠溺,就是最大的尊重。

而大雨,是受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响。大雨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爸爸总说这样一句话,“我不羡慕别人家有钱,也不羡慕别人家有权,我只羡慕别人家孩子读书读的好!”

在农村,“唯有读书高”是他的父亲能够到达的最大格局。父亲突破了自己的局限,让大雨到书中去找人生。

于是,大雨就认真读书,最终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离开原先的环境,见到更广阔的世界,也从书中建立起自己更广大的格局。

而他的格局,也成为了孩子更高的起跑线。

04

大格局的父母都明白,育儿先育己。

唯有自己拥有大的格局,才能给孩子做出更好的示范,同时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高远的世界。

他们会教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那里有白,也有黑;有光明,也有阴暗。然后,他们会教会孩子接纳,接纳世界的黑与白,也接纳自己的坚强和软弱。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 第3篇

听过之后,一时无语。作为家长我深有同感:起跑线多重要啊,在百米冲刺中,起步晚一点就有可能与冠军失之交臂,何况是人生呢?况且养孩子没有回头路,万一将来因此受到影响,作为父母可要后悔一辈子。

众多家长们的担心反映出当下教育呈现出的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作用下,孩子们学习知识和掌握技巧的时间一再提前,小学中学化、幼儿园小学化已是常态,留给孩子们玩闹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经过十年寒窗,终于考入了大学,这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学子们却没有跑到终点——有很大一部分输在了中点或终点线上,他们或是丧失斗志,荒废时间,或是目标迷失,理想模糊,走向了与众人期望的相反方向。

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家长们把个体的成长当成了百米冲刺,仿佛一瞬间就结束了。但现实是,成长是一场马拉松,是一场长程的连续接力赛,最开始跑得快不一定就能先到达终点。如果前一棒的任务没有完成,后一棒就不得不先把前一棒的“旧账”还上,才能继续完成赛程。简单地说,即使一个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也有可能倒在终点线上,或止于中点线。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所处的环境是其生长的土壤,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植物。孩子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必定充满自信;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必定心胸宽广;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必定慷慨大方;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培养孩子像是种庄稼一样,要想收成好,第一个原则是遵循规律,否则只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曾经强调:教育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对于孩子的成长及发展,不能“竭泽而渔”,而要“可持续发展”。

要强调的是,家长的素质及人格为孩子提供了更加清晰可见的起跑线。因为孩子的到来我们得以为人父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没有谁天生会做父母,那些优秀的父母都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与孩子共同进步的,一方面让孩子来检验自身各方面的不足,同时也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孩子的发展。当家长优秀了、和谐了、成长了,孩子自然就会健康、和谐、愉快地成长与发展。他们不会背负父母遗留的问题和情结,轻装简行,轻松出发,这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人生不是百米赛,人生的成功不在于开始跑得有多快,而在于最终跑得有多远。家长们,不妨让孩子等一等,在这段时间里,修炼、提高自己。也许孩子暂时输在“起跑线”上,但最终将赢得胜利,因为他们的起跑线便是我们自己。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教学研究室,郑州,450000)

前置的起跑线载不动孩子未来 第4篇

从目前幼儿园中疯狂生长的“兴趣班”“园中班”不难发现, 社会上所谓的起跑线早已前置至幼儿园, 换言之,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很多家长的眼中便是不能输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在幼儿园阶段, 家长就为孩子灌输竞争意识。一些家长抱怨孩子“被兴趣”, 但如果要这些家长放弃孩子在起跑线上的竞争, 没几个家长敢这么做, 毕竟没几个家长敢拿孩子的未来做赌注, 即便再不愿意也只是腹诽, 要花的钱一元也不少。幼儿园自然乐得家长如此, 大肆开办兴趣班, 摆明了是赚钱的陷阱家长也只能往里跳, 而直接后果便是一些幼儿园堪比大学的收费标准让一些家庭不堪重负。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如此超前的“起跑线”真的是对孩子未来的正常投资吗?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起跑线之说并非无稽之谈, 但此线非彼线, 从目前中国教育投入来看, 存在几个基本问题:发达地区的投入大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 城市投入大于农村地区的投入, 重点院校的投入大于普通院校的投入等。那么以起跑线的逻辑来分析, 贫困地区的孩子实际上在接受教育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富庶地区, 比如同样是小学, 发达地区的授课教师或许是大学毕业, 而欠发达地区的很有可能会是初中或者高中学历的代课教师。

这种以义务教育设定的起跑线并非十全十美, 却也不是那种由于家长社会的过于焦虑而前置到幼儿园甚至更前的起跑线所能相比的。从孩子的角度而言, 幼儿园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玩而非学一些不必要的技能, 那是在扼杀孩子的童年, 过早将孩子置于社会的焦虑之中。从整个社会竞争角度来说, 成人间的竞争是一种知识技能的竞争, 但这些知识技能的最佳学习时间绝不是幼儿园时期, 甚至不是小学时期, 这个时期不是将孩子们的思维固化的时期。

孩子的起跑线 第5篇

众所周知,尤其是语文教改,每次改革都把老师学生折腾得够呛。最终却还是走不通。怨声载道,民愤沸腾。为什么古人学习那么轻松,动辄吟诗作赋,典故历史信手拈来,我们的孩子难道就笨?那么拼尽全力去学习语文,却还是说无文采,写无词藻。

只因为一切从根上就错了。

看看孩子书包里的作业本吧。生字本、抄词本、听写本、练习册、课堂笔记本、复习本、采蜜本、周记本、大作文本、语文书画批作业……单单语文这一科就如此这般,作业多负担重,学生一题题写,点灯熬油,前赴后继,以为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老师一本本判,一题题批,眼都瞎了,自己本来不写错别字的,但是看孩子本上的错字看多了,也开始写错别字。

语文教学从根上就错了。

英语教学亦是如此。正如没有一个语文老师敢斗胆说语文好的孩子是自己教出来的一样,也同样没有一个英语老师敢厚脸皮说,班上英语好的孩子是自己的功能。谁都心知肚明,那是某培训机构培养的。

数学难道不是吗?非要超前学习,非要追比赶超。每天大量练习。为什么不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人家用“自主研究学习法”,老师根本不上课,班上孩子的数学学习热情却一飞冲天呢!

越改革,越困惑。其实每个父母应该独立思考问题,不要跟着外界环境走。

大家都学奥数,我家孩子也得赶紧报个奥数班;现在大家都不怎么学奥数了,我们也不要学了;大家都请外教学英语,我也不能让自己家孩子落后;别人家孩子上名校,咱也得买学区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从择校、奥数等角度出发说起跑线,那么请放心大胆地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在起飞线上下功夫。

学龄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坚定上体制内学校,孩子最好在学前做到一点,这一点做到了,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将会是轻松快乐的。

尤其是男孩子。

这一点是什么?

阅读关。

如果做到学龄前识字足够量,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感觉良好,博览群书,那么小学阶段体制内的课程基本都是用来玩的,根本不构成任何压力。

不过也有个别孩子学前不识字,在体制内才开始跟着老师一步步识字阅读的。那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些孩子如果能在学前做好阅读习惯,他们必然超越目前的状态。

也就是说,学前不识字,无自读书习惯的孩子,上了小学大概率疲于奔命;学前识字,读书习惯已经养成的孩子,在小学百分百都是基础优厚,学习优越感极强。

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孩子能在学前识字并阅读习惯良好,说明孩子的大脑早期被充分开发过。大脑开发越充分的孩子,必然越聪明。孩子的聪明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还表现在各种为人处世上。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成为几十个鼻涕还没擦干净的“傻孩子”中的佼佼者。

其次,孩子能在学前识字并做到阅读习惯良好,说明孩子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等各方面优于那些不识字无阅读的孩子,这些都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大,还发愁学习吗?

最后,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学前识字,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从胎教时就给孩子听经典。经典音乐,四书五经等各种经典,这种胎教时听经典的孩子叫做“读经宝宝”,一出生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表现在不爱哭,好带,不怕生,喜欢探索,不容易生病,各种发育发展领先。

其次,闪字卡。这也是早教的一部分。曾经亲眼看到一个9个月大的孩子认识4000多个字。或许很多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然而并不是。只见孩子面前摆着一些字卡,你问孩子:“宝宝,哪个是某字?”她还不会说话,但是能指,百分百正确。

这种闪字卡的方法,我也在二宝身上试用了。其实她已经过了闪卡的最佳年龄,从两岁多才开始。但是效果仍然让人瞠目。因为她已经会说话,直接指着字说读音,无论多难的字,只要闪过足够的遍数,问她时,居,然,都,认,识!

更可喜的是,闪字卡直接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她对字很敏感。每次让我给她讲绘本时,都主动指着封面上的题目,让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她指我念。

同时,孩子的观察能力在这其中会发展比较快,因为她必须对比一些很容易混淆的字。比如“瓢”和“觚”这两个字之前她弄混过,后来特意把两个字放在一起说:“这个是瓢,这个是觚。”

有时候,我在她身边读论语,她也会凑过问:“‘国’在哪儿呢?我听见你刚才念国了。”指给她看后,她自己也会指着说一遍:“国。”然后又开始在书页上找她认识的字,一个个地点着读。我虽然有点儿不胜其烦,耽误我读书的进度啊,但看她这么兴致盎然,只好配合指给她看。

所以对于小小孩来说,闪字卡是一种很好的早教项目。

再次,孩子再大一些,闪字卡就不特别适合了,但因为年龄大了,懂事了,定力也慢慢形成一些了,就可以通过指读经典读书识字了。

无论是古诗还是四书五经,都可以作为读书教材。让孩子在点读的过程中,把读音和字形一一对应上。只要有多遍重复,孩子自然就识字。

因为不是孤立识字,而是在阅读中识字,孩子的阅读能力会越来越强。随着孩子读书兴趣越来越浓厚,还用发愁他的学习吗?

古诗,作为孩子的启蒙教材是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呢?

古诗大多数短小,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孩子都很喜欢有节奏感的东西,因为他从胎儿时就是听着妈妈的心跳声长大的。

更重要的是,古诗的画面感很强。每首诗,都是一副画,或者是几幅连环画。当孩子能慢慢把诗中的字与画面一一对应,那么他不仅认识了这些字,更理解了这些字,这就为后期阅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带孩子读古诗时,适当引导对于画面的观察与想象,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感受能力意义重大。

举个例子,有一次在带孩子读《滁州西涧》时,读到“上有黄鹂深树鸣”,我给出了两个画面,一个是一只黄鹂鸟在树上婉转歌唱,另一副画面则是一棵茂盛的大树。这时候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第一幅图,为什么,太明显了,黄鹂在鸣叫啊。只有一两个孩子选择了第二幅图,说到原因是,孩子说的太精彩了:“因为是深,树,鸣。在树中,应该根本看不到,树一定很茂密。所以应该是第二幅。”有的孩子说:“不对啊,第二幅看不到鸟,你怎么知道鸟在叫啊?”选择第二幅的孩子回应说:“你可以根据诗歌想象啊!想象一下就能听到黄鹂的鸣叫声了。”

这个简单的比比看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是如此有趣。

古诗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多历史故事。

比如杜甫的颠沛流离,那份忧国忧民的圣贤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什么他被称为诗圣?圣者,有才华又有德行。他固然有诗才,同时又兼具为国为民的情怀,所以才是“圣”。

在古诗中穿行,好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一样。走到哪一处,都是故事,看到哪一首都是风景。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背熟了古诗,熟悉了历史,想要了解更多历史故事,知道更多历史人物,把好玩的历史书送到孩子的枕边,我们的诱导大计基本宣告成功。

家长的素养是孩子的起跑线 第6篇

有一条新闻非常应景:在教师节那天,上海一位父亲因为女儿在幼儿园的学号不吉利,在班级群里开骂了。这个孩子的学号是14号。家长希望老师能够换个数字,而老师认为学号是一入学就随机安排好的,没有办法更换。这位家长换号不成,居然用各种英文单词辱骂老师,对于群里其他家长的劝解也是置之不理。这位家长还非常自信地回应其他家长:“谁看到哪家星级酒店有‘14’的?你会给你老板安排住‘14’吗?不炒你鱿鱼?”他还非常自信地表示:“我认为‘14’应该取消然后顺延,这是国际惯例。”

相信很多读者把这位父亲的言行当成笑话看。“14”这个数字在某些人眼里看着很别扭的原因,是它们合起来跟“要死”谐音。但同时,也有人指出,换个角度来看,这两个符号代表的是“要发”啊!此外,人活一世草木一秋,“14”这个数字,怎么能躲得过呢?最直接的就是,这位爸爸的宝贝女儿,健康顺利地成长到了十四岁那一年,怎么办呢?让孩子直接跳到十五岁?

相关的笑话还有许多。比如,刚入学的小学生,家长抱怨老师没给孩子把饭吹凉,让孩子饿着了;比如,孩子因为身高问题坐到了后排,家长就向学校投诉老师受贿后让相关的孩子坐在前排;比如,孩子向多位同学借钱不还,家长居然在班级微信群里强调:“我家孩子从来不撒谎!”……有一篇文章叫《有一小撮中国家长很奇葩!》,作者杨奇函。这里引述几句:“中国有那么一小撮家长,蛮奇葩。这一小撮家长年轻时候就不懂得什么叫克制、勤奋、隐忍。他们缺乏良好的修养和稳定的品质,他们偏执狭隘又自以为是,他们好逸恶劳又怨天尤人,他们虚荣心强又咄咄逼人。他们有改变现状的欲望,没有改变现状的思路和努力。他们对自己年轻时候的期待已经绝望,便将自己的希望完全倾注在孩子身上。”“有一点无可否认,很多家长一辈子都是个孩子。他们没有履行好个人教育后代的职责,却将责任推卸給别人,不仅对孩子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还给孩子、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诸多困扰。”

老祖宗早就教育过我们:子不教,父之过。家长的素质,其实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原载2016年9月14日《北京晚报·北京论语》】

插图 / 学号也得吉利? / 张永文

谁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第7篇

“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 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上, 在电视、广播里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 所有的轰炸性信息都在宣扬这样的理念:如果不在学龄前抓紧时间开发智力, 如果不在上学之前就初步掌握心算和外语, 如果不用古典音乐天天抚摩孩子的耳朵, 孩子就不能成为聪明快乐、大有前途的“花骨朵”。“专家”们甚至试图让人们相信:如果“胎教”工作没做好, 这个孩子在娘胎里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家长们浸泡在这样的论调中, 久而久之就会将其当成金科玉律。家长们都很注意从书本中汲取早教知识, 却很少认真思考这些说法的真伪:我们只是反复听见早教专家言之凿凿的结论, 何曾见过他们针对幼儿进行跟踪研究?其实, 要驳倒其说法只需一两个反证: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和发明家爱迪生, 小的时候都曾经被视为“愚笨”, 都是早期教育失败的“典型”, 但他们后来的成就有几个人能比?

孩子们究竟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答案是:不会。对于绵长的人类历史、不变的万古江河来说, 一个人的生命只是小小的一瞬间。具体到一个人身上, 人生是一场长距离的马拉松, 而不是一闪而过的百米竞赛。百米赛跑, 起跑的反应时间、前三十米加速的爆发力是最重要的, 占得先机的人即使不能拿冠军, 也一定会名列前茅。而对于跑马拉松来说, 起跑却是一点也不重要的小环节, 一开始冲在前头的可能掉队, 一开始不冒头的可能后劲儿十足, 超强的体能、坚强的意志、合理的战术才是关键。与此相类似, 早期教育也只是“活到老, 学到老”的人生中的一环, 不能说它没有意义, 但它不是一决成败的人生关口。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8篇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 “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 “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 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 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 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 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 致使起个大早, 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 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 只有区区十几年, 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 起跑领先了, 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 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 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 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 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 孩子没有生活经验, 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 不但没有共鸣感, 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 不是看分数, 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 说明教育成功了, 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 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 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 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 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 可能泪如泉涌, 百感交集。

20多年前, 若干神童家喻户晓。如今, 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 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 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 后劲不足, 最终败北, 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 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 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 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 汽车就会早衰, 该急速行进时, 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 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 不能满负荷运转, 要适度磨合。如此, 孩子到了成年, 才能快马加鞭, 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 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 知识的本质是科学, 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 想象力独占鳌头, 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 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 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 一旦共存, 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 让其晚接触知识, 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 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 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 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 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9篇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 他说, 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 家庭被列在首位, 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 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 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一般来说, 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 进入幼儿时期, 从3岁到6岁是学龄前期,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 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人的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 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 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 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 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 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 许多仁人志士, 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古代“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甚至还有苏小妹,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 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 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 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 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 属文日数千言”, 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电视节目《中华好诗词》史上最小选手——八岁小才女杜伊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全场惊呼天降神童;名篇佳句信手拈来, 令守关艺人溃不成军。拥有天使面庞与魔鬼记忆的小选手, 凭借其远远超越同龄人的庞大知识储备震撼全场。与“博士泰”、“钉子户”左岩等实力关主的巅峰对决更是碰撞出了奇妙火花。杜伊祺从一岁多开始学识字, 四岁开始背诗词, 到现在已经能背诵四五百首诗词了。伊祺喜欢古典诗词, 尤其是长诗, “长诗有故事情节, 背起来很有意思。”杜伊祺有一个外号叫“复读机”, 就是说她书背得快, “一首诗读上20遍就记住了。第一季中, 8岁的女孩杜伊祺成功挑战6位明星关主, 虽未能进入总决赛前三甲, 但仍博得众人赞叹。”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的很多农村家长, 孩子生下就出去打工, 孩子扔给祖辈抚养, 老人在抚养孩子时就两个要求“吃饱、穿暖”, 根本就没有早期教育, 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孩子本是一张白纸, 在上面描画比较容易, 一些基本的习惯、品行都在入学前养成了, 等到入学时, 才发现孩子没有什么良好的习惯, 倒是有很多不良习惯:不爱看书、不爱思考、喜欢欺负人、没有纪律观念……老师纠正起来十分吃力。有的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就一直改不了。孩子也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东西, 整天就知道瞎玩、疯玩。做事没耐心, 不愿吃苦。

孩子出生后, 从小到大, 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 朝朝暮暮, 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 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 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 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 伴随着人的一生, 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 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 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 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 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儿子会打洞”这句俗话高度概括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 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 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 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 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 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 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 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及时教育, 及时纠偏, 不让问题过夜, 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幼儿园、学校之中, 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 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 也就是群体教育, 因时间及精力所限, 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 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 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 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孩子的起跑线 第10篇

在2014年12月11日召开的教育部党组会上,教育部提出,要把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会议强调,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要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会议强调,要提高重点高校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招生比例。要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比例。会议还提出,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调研,抓紧工作,为制定好“十三五”规划做好准备。

让孩子赢在写字的起跑线上 第11篇

关键词:写字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53-01

书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表。”这是因为字写得如何往往反映一个人学识、气质、性格、风度等。写字课,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能提高学生的字书写素质,还渗透着育人的功能。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对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使我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营造环境,培养兴趣

写字并非一招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写字产生兴趣时,学生才喜欢写字,才能写好字。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1、营造氛围。学校的墙壁、橱窗、教室里的黑板报等都是是学校写字教学的窗口。写字标语牌,书法名人画像,师生书法作品,再加上精炼的语言简介,便能营造一种书法艺术氛围。注目观赏,深受感染,燃起学生心中对写字的渴望之火,让学生喜欢写字,乐于写字,把写字当成快乐的事去做。

2、故事激趣。孩子们都爱听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书法故事,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岳飞“沙土练字”等等。让他们接受书法教育的熏陶同时,也提高了兴趣。

3、活动激励。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众多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如:课堂上,教师范写之后,让几名实力相当的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比赛写字,其他学生共同评议,指出优劣。这样能激发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指导姿势,养成习惯

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危害不小,轻者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习惯;重者影响生长发育、不利身心健康。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书写,有利于书写的规范,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用的方法有:

1、编写儿歌。把一些写字要领或握笔姿势编成儿歌,让学生理解记忆,。如: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握笔姿势,我就给他们编了歌谣:“老大老二对对齐,中间只隔两毫米,老三老四齐用劲,写出字来真有力”。让学生边背歌谣边照做。

2、做写字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建议老师们在每次写字课前做“写字操”,(闭眼、吸气、头正、肩平、身直、臂开、睁眼、握笔、写字、足安)真正做到“练字先练姿”。

3、亲身体验。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应引导亲身体验,自悟问题的缘由,才能收到效果。

三、指导观察,掌握方法

我们的写字教学应当教给学生科学的写字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就学会了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就能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

1、学会观察。学习写字,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养成观察习惯。如教学《口耳目》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有利资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形状、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各图右下角的象形字,让学生将图形与字形对照比较,从形上了解相似处,认识象形字;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现代汉字的形状,将图画、古象形字、现代汉字三者综合对比。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既了解古人造字的规律,了解祖国的汉字文化,又从中学到观察汉字、比较联想、识记字形的学习象形字方法,达到了学会汉字知识,提高书写与欣赏能力的目的。

2、运用比较。要提高写字能力,在练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如教《黄山奇石》时,学生反复比较“它”与“安”两个字后,得出都是上下结构,而“它”是上大下小,“安”是上小下大的特点。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笔听使唤。对小学生来说,写好一个字,都有一个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取得进步。

三、教师示范,潜移默化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之一就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名言更是道出了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板书,批发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的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端正的汉字。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四、注重评价,提高质量

1、评价因人而异。教师批改学生的写字时,总是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写得好的得“优秀”,并写上“你真棒,再加劲!”写得有进步的也给“优秀”并写上“有进步!相信你下次会写得更好!”写得不好或写错的字,当面订正等。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2、激励性评价。写好字是一个过程,其实有效的评价也应该成为一个纵向、连续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做个有心人。例如我在班级中开展了评比“写字之星”活动。

上一篇:鲁棒分析下一篇:界面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