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地区范文

2024-07-01

甘肃天水地区范文(精选8篇)

甘肃天水地区 第1篇

关键词:日光温室,技术提升,探讨,天水地区

1 基本情况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秦岭山脉西段,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海拔700~2100m之间。年均降水574mm, 年均气温11.5℃, 极端高温38℃, 极端低温-15℃。年均日照2100h, 其中冬季日照占全年日照的22.6%。截止2013年底, 全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面积分别达到1780hm2, 且以年均66.67hm2的速度增长。

2 存在的问题

PC板 (玻璃) 金属构架的连栋温室投资大, 不适宜农户投资和管理。目前使用较广的普通塑料大棚投资相对较少, 一般3万元左右, 管理简单, 主要起到大路蔬菜春提前、秋延后的保温栽培作用, 一般可春季提前30~35天, 秋季能延后20~25天, 但不宜进行越冬栽培。所以, 适宜广大农户选择的果菜越冬栽培模式还是以普通日光温室为主。

灌溉水源缺乏和冬季短期低温是天水地区发展日光温室面临的两大难题。与目前国内外的设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比, 天水地区的日光温室还存在建造参数选择不够科学合理、种植品种及模式单一、机械化设施应用水平不高、温室环境控制方式落后、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抵抗风雹雪冻等灾害的能力不足、管理和科技水平落后的问题。

3 措施和对策

3.1 选用优质棚膜和保温材料, 提高温室建造水平

日光温室棚膜应选择使用寿命长、保温性能好而且不易结水滴的多功能长寿膜, 温室覆盖材料选择安装方便、防水、防风、保温、透光、质轻的聚乙烯高发泡软片或透明保温被, 既能够有效增加棚内光照时数, 又便于使用卷帘机自动卷帘。

天水地区冬季太阳辐射强度低且日照时间短, 因此, 充分利用上午10时~下午2时太阳辐射热。根据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对比研究, 天水地区温室的最佳建造参数为:方位角以偏西7~9° (以南偏西5°左右为宜) 、采光屋面坡度29~32°、后坡面仰角42~45°、中脊高3~3.5m、跨度7~8m、墙体厚度0.8m (顶墙) ~1m (底墙) 。

土墙墙体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但厚度必须达到冻土层厚度的1.5倍左右即80cm方可抵御极端低温天气, 砖墙强度高耐水蚀但保温性差, 可以在考虑满足墙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选择双面砖墙夹保温材料 (压实干作物秸秆及草木灰等) 或墙外贴保温板建造, 以减小墙体厚度降低建造成本。通风口应当设置在后墙高位, 防止早春冷气倒灌使作物受到冻害, 山地日光温室可以使后墙贴靠山体 (或地埂) , 也可以在后墙外堆垛秸秆以便起到更好的保温效果, 但必须处理好墙体地基和防水, 防止倒棚。

连片温室之间的间距必须保证相邻后栋温室在冬季有5h以上的充足光照。防寒沟必须保证设计尺寸并填埋干燥防水保温材料以防止严冬期间棚内边缘受到冻害, 采光面底部必须做好雨水排水措施, 两面山墙开出入口的一面必须做好出入口的保温和密闭处理。

3.2 创新栽培模式和生产计划, 改良土壤肥力

在选用新型的温室建造材料和提高温室环境控制水平的基础上, 优化内部空间设计, 创新种植模式, 一方面科学应用无土栽培立体种植模式和不同品种间套作种植等生产模式, 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采用棚中棚及棚内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尽量使温室生产不受气候及季节的影响。

由于日光温室多年连作、人工施肥多, 容易使土壤性状变差, 造成土壤酸化盐碱化, 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或休棚, 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二是实行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营养现状和不同作物需肥规律, 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避免盲目施肥。三是在7、8月份高温季节揭掉棚膜使土壤接受日晒雨淋, 让雨水冲涮淋溶土壤, 降低土壤盐分含量。

3.3 推广配套节水灌溉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技术

天水大部分地方水资源匮乏, 但目前大部分农户使用的人工漫灌和浇灌等方式, 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 还造成了棚室温度下降、湿度过高, 使土壤水肥气热环境破坏, 甚至发生病虫害。因此, 要大力推广雨水集流和滴灌等节水技术, 一是可以变旱棚为水浇棚, 扩大栽培种类, 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可以推广微量施肥施药技术, 提高产品无公害水平, 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 要大力推广温室机械化卷帘、耕作、加热、灌溉等机械化技术, 解决人工翻地整地劳动强度大、农时占用长、气候异常时耽误土壤晾晒的问题;利用机械化卷帘能减轻人工卷帘的繁重劳动, 延长温室光照时间;利用温室热风炉等设备可抵御极端低温灾害天气。

3.4 大力推广工厂化集中育苗和移栽技术

由于天水地处西北高原, 冬季低温时间长, 现有日光温室普遍缺少加温设备, 低温对蔬菜的出苗和幼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 大力推广集中育苗和移栽技术是有效应对气候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工厂化育苗是在人工创造的最佳环境条件下, 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措施, 在不适宜幼苗生长的季节里通过人工控制设备提供幼苗生长所需的温、光、水、热、养分等, 进行批量生产优质秧苗的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工厂化育苗相比传统育苗一方面具有用种量少、占地面积小、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提高育苗效率的优点。另一方面工厂化育苗能够使幼苗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提前生长, 待外部温度和环境适宜时再移栽种植, 避免了气候变化因素对作物种植时间的制约。三是可以缩短棚内作物生长周期, 加快轮茬倒茬, 加快产品提前上市。

3.5 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推广电子、电磁技术应用

天水地区雨雾天气很少, 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能够解决设施农业的电源问题, 可以为微灌系统及其它电子设备提供电源支持, 目前急需大力引进推广补光加温灯、二氧化碳增施、声波助长、臭氧病害防治等环保节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3.6 从政策和管理体制上支持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改造

甘肃天水旅游导游词 第2篇

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雕梁画栋,古柏森森。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荟萃了从公元4世纪末到20世纪,约16间的7730余尊塑像,并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艺术走廊”。同时,环绕麦积山方圆数十里分布的植物园、仙人崖、石门、净土寺、曲溪和街子温泉度假村,共同组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与自然秀色交相辉映,巧夺天工,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人。

天水市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长,为全国十大苹果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35种,其中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20种。天水不仅有昔日辉煌,改革开放的春风更使勤劳勇敢的天水人民焕发出无限的改革热潮和发展活力。今日的农业以实施种、养、加“六个百万工程”为突破口,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林果、畜牧、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天水是全国著名的五大电器工业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机械、轻纺、电子三大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一座西北电器城正在崛起,名牌战略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结构高速发展和产品的进一步升级换代正在实施;五横三纵省道国道及市区环形交通的贯通,天兰、陇海铁路复线的筹建,通讯网、电力网的扩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对外交流融合日益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使天水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天的天水,先后被列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重点城市、科教兴市重点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全省双拥模范城。

天水古称成纪,因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市历史悠久,历代人文荟萃,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天水伏羲庙、卦台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拜祖的场所;武山水帘洞,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一应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壮观,山上有安详、宁静的大象山大佛;与麦积山毗邻的仙人崖,群峰对峙,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游览胜地……还有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的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艺术,险峻的洞窟著称于世。

甘肃天水地区 第3篇

秋姬李是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中晚熟李品种。2006年秋季在陕西省通过参观考察论证后, 2007年春季从陕西省礼泉县引进种条, 枝接在本圃留床的秋桃砧木上进行繁殖, 苗木当年长势良好, 高度达2m左右, 地径粗度1.2cm以上。2008年春季进行定植, 密度为4m×3m, 经过6年多的栽培观察, 该品种表现出:结果早、丰产性能强、适应性、抗逆性较强、果大、色泽艳丽、果品优、丰产稳定性强、耐运输、冷藏效果好等优良性状。果品成熟期在“中秋”、“国庆”双节之时, 价格高销售好, 是一个具有发展前途的晚熟品种。

1.1 植物学特性

多年生枝条呈棕褐色, 当年生枝阳面鲜红色, 背面黄绿色, 节间短, 平均长度1.3cm, 芽眼密生、饱满, 叶片较小, 长椭圆形, 平均长度7.8cm、宽2.6cm, 叶缘锯齿细小, 叶基部成楔形, 尖端长尖, 叶片呈浓绿色, 叶柄长1.5cm。

1.2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近圆形, 平均纵径51mm, 横径59mm, 缝合线明显, 两半部对称, 果顶较平, 果面光洁亮丽, 底色黄, 完全成熟后呈浓红色, 分布有黄色小果点, 果粉明显, 平均单果重180g, 最大可达320g以上, 果个大小均匀, 果肉黄色, 肉厚、细腻多汁, 酸甜可口,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18%以上, 离核、核小, 可食率99%, 果实硬度大, 耐贮运, 常温下可贮存半月左右, 冷藏条件下可贮放至次年元旦上市, 冷藏温度应控制在-0.5℃至2.5℃, -2℃以下产生冻害。

1.3 生长结果习性

树势强, 幼树生长旺, 成枝中等, 分枝角度小, 姿势直立, 树冠紧凑, 易成花, 自花结实, 结果性早, 定植次年见花, 零星结果, 4年后进入胜果期后, 平均亩产可达3 500kg左右, 基本无大小年结果现象[1]。

2 晚熟秋姬李引种栽培技术

2.1 栽植

在9月份之前应该挖好长宽均为1m, 深0.8m定植穴, 并在穴中放入适量的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作基肥, 并于第二年在1月份回土, 待3月份便可栽植。株行距一般为, 山地:3m×2m;川水地:4m×3m, 其密植度可根据水肥条件和管理水平进行调整, 砧木一般用本地实生秋桃为宜, 栽好后回填土壤, 并浇透水。

2.2 授粉树配置

由于晚熟秋姬李自花首份的坐果率非常低, 因此常常需要配置授粉树 (甘肃天水地区主要采用玫瑰皇后和蜜思李) 来提高其坐果率, 秋姬李跟授粉树行数比例为:5∶1。

2.3 花期和花果管理

由于秋姬李的花芽数量多, 其座果率高, 若对秋姬李的花期和花果管理不当, 可能会导致落花、落果较多, 并且盛年树体的影响不良, 严重影响其产量。因此应严格进行疏花、疏果、定果等管理措施, 疏果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果实过重引起树枝折断, 还能够减少病虫果, 蔬果的时期通常选择在生理落果后马上开展。防治落果的主要措施:一是放养蜜蜂, 通常每1 334m2就应该放养1群强群蜜蜂, 从而帮助秋姬李充分授粉;二是人工授粉, 若处于花期时活动的昆虫数量较少, 则需要实施人工授粉, 授粉时间通常为开花后的4~5d内, 在该范围越早授粉效果越好。另外, 必要的疏果也是提高秋姬李个头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长果枝留4~6个果, 中果枝留2~3个果, 短果枝留12个果, 果间距12~20cm, 叶果比为28∶1。

2.4 水肥管理

在挖穴时应扩穴深翻, 并施以一定的有机肥。在栽植秋姬李之前应该施1.5kg磷肥、15~20kg的猪牛栏粪以及0.5kg的石灰。若多次对幼树进行施肥, 能够促幼树不断生长并提早开花结果。由于秋姬李的果个大, 对水肥的要求也比较高, 待秋姬李生长3年后, 应该在每年采摘果实以后施以基肥, 并在萌芽前和幼果膨大期追肥, 肥料以氮肥、磷肥、钾肥混合等果实膨大肥为主, 在果实硬核以及采摘前的1个月应该施以钾肥和磷肥为主的生长后期肥, 待果实采摘结束后还应施基肥, 主要是以猪牛栏粪、家禽粪便为主。值得注意的是, 针对老树、弱树以及多花树应该适当施以速效氮肥, 主要是促进枝干的生长和提高坐果率。另外, 还应该根据甘肃天水地区气候以及降水量等情况适当给予灌水和排水[2]。

2.5 整形修剪

秋姬李一般采用自由纺锤形, 当李树定植后在其幼树干大约70~80cm的位置上定干, 成形后干高一般为50cm, 李树高为3m, 并保证中心干上主枝数量不低于8个。定植后距地面剪口芽第一枝为中杆延长枝, 并在整形带内留一个主枝, 主枝基角调整到80°, 待新梢长至60cm时进行摘心, 摘心后长至40cm时再摘心, 以促使分枝。对秋姬李的修剪以疏剪为主, 采取长放梳枝, 主要是为了促进短枝的形成, 在修剪内堂时应该将长果枝和中果枝短截一部分, 主要是为了使李树抽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对于较短和花束状树枝的修剪应该采取梳剪方式, 并保持树长树枝和短树枝之间的比例, 以便保持整个树形, 实现李树的高产、稳产, 延长旺果期。在冬季修剪树枝时应坚持梳除过密树枝、背上树枝以及病虫害树枝为主。若李树的枝条比较直立, 在对其进行修剪时还应该采取必要的拉枝措施。

3 病虫害防治

秋姬李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蚜虫、食心虫、红蜘蛛以及金龟子等, 常见病害有细菌性穿孔病、流胶病等。生物防治策略:冬季结合修剪, 剪除病虫枝, 清除园内落叶杂草及僵果, 并将其集中烧毁。药物防治:发芽前用果康宝进行清园, 开花后喷施2 000倍液菊酯类混加杀菌剂, 在开花期喷洒2 000倍液的敌杀死和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者甲基托布津1 500倍液体, 生长期内每隔20d左右喷施杀虫、杀螨混加杀菌剂, 在幼果期、硬核期以及果实膨大期交替喷洒光谱性杀菌剂或者杀虫剂, 杀虫剂可以采用2.5%的溴氰菊酯2 500倍液, 主要是预防细菌性穿孔病[3]。

4 果实采摘和运输

4.1 采摘

由于甘肃天水地区种植晚熟秋姬李的时间较短, 栽培面积小, 产量低, 因此主要是以鲜果销售为主。所以对果实的采摘应该待到九成熟后分批采摘, 通常需要采摘2~3次才能全部采摘完成, 采摘后的秋姬李应该根据果实的大小进行分级包装, 放于小果品箱中, 并在标签注明等级和产地。

4.2 运输

该品种装箱后常温下可保存12d, 冷藏条件下可贮存至次年元旦上市, 冷藏温度为-1~2℃, 湿度为80%左右, -2℃以下易产生冻害,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运输即可。

5 结语

该品种在甘肃省天水地区进行了长达6年的试验栽培, 秋姬李在该地区具有结果早、果型大、果色鲜艳、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 因此认为晚熟秋姬李可以在甘肃天水地区大量栽培。

参考文献

[1]黄长生.秋姬李山地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4 (3) :66~67.

[2]李明致.秋姬李在辽宁建昌的栽培表现[J].建园技术, 2014 (8) :18~19.

甘肃天水地区 第4篇

一、农民流动的概念界定及其成因

㈠农民流动的概念界定农民流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实际上是指处于流动状态中的农民, 而处于流动状态中的农民是很难用“农民”一词加以界定的。因为, 从职业来看, 农民主要从事种植业的人口, 农民劳动的对象是土地。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的不同, 就在于其固定性, 无法随意移动。所以, 流动中的农民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身份, 即原从事农业活动的或生活在乡村并通过一定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及习惯加以固化的农村人口。

笔者认为社会学的“社会流动”的概念是很难界定中国农民流动的。在改革中的中国和在一般的市场型国家不同, 农民的流动不仅是在进行地域的、职业的变化, 所引发的也不仅是人口、技术和财富分布的变动, 更重要的是, 它从原有的体制架构中游离了出来。而且流动人口脱离原体制的彻底性远大于我们已注意到的其他群体 (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 。流动人口脱离了社区、单位、户籍、身份以及与地域和原制度有紧密对应性的“关系”等几乎所有中国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学意义上的“农民流动”主要属于人口的迁移, 是农村人口与农村的分离, 而本文中所谓的农民流动, 就是农民为寻求其他生活来源而暂时或者长时间离开原村而处于流动状态, 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㈡大规模农民流动的成因

1. 根本原因。

人口之所以迁移, 移民之所以搬迁, 主要是为了改善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 也就是说, 移入地区的优越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移出地区的不利因素是促使流动的原因, 但究其根因在于经济的驱动力。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 随着对外开放和城市改革的深入,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局部地区的劳动力需求趋于旺盛, 但是, 我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尤其是甘肃地区的经济一直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 在广大农村地区,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人口基数大, 主要是以土地为生, 靠天吃饭。所以, 大多数农民选择了去沿海地区依靠体力而非智力工作, 促使农民流动的规模日益壮大, 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了城市, 从不发达地区进入发达地区, 从中西部地区进入东部沿海地区, 从乡村进入城市, 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 其规模的扩张达到了高潮。这次远距离的迁移, 使得流出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活动, 其经济来源也不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不再束缚在土地之上。有些农民受到改革的庇荫, 赚的钱也多, 因此也改变了自身家庭的经济情况, 不再拘泥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

2. 客观原因。

自古以来, 历朝历代对于黄河泛滥的治理问题上一直都得不到有效的措施处理, 所以每次的灾害既造成了经济的损失、人员的伤亡, 也造成了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迁移流动, 社会结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甘肃地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尤其是近几年灾害频繁,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秦安县X镇很多人都举家迁到了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地区, 尤其是迁到新疆地区的较多, 由于新疆地广人稀, 而且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待遇致使很多人将生存发展的眼光投向了边远地区, 给资源丰富的新疆既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平衡人口分布密度和资源消耗, 并且, 对于民族的融合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农民流动所产生的问题

㈠农民流动对农村治理提出的问题农村社会是农村流动人口的输出源, 是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关的空间区域, 农民的流动必然会对其发生作用, 它既给乡土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也对乡土社会造成一定冲击。其一, 流动人口把城市文明、城市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传播到农村, 使广大的农村人口了解了城市文明, 有利于改变乡村的封闭意识, 间接地起到了促进人口城市化进展的作用。其次, 农村人口流动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资源流失。由于流出农村的人口一般是农村中较年轻、受过较好教育的精英分子, 而他们是乡村发展的紧缺资源, 这一部分人大量向城市集中, 使得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需求等资源大量流失, 乡村治理可利用的手段严重匮乏, 从而陷入乡村发展的困境, 从而形成了乡村发展的空心化。

㈡农民流动对城市管理提出的问题作为农民流入地的城市社会, 是流动农民进行新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 是农民追求理想和实现目标的天地, 因而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汇集, 必然会对城市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农民流动给城市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流动人口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供水、供电和住房等方面的负担, 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城市社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导致了诸如交通拥挤、住房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农民流动对城市社会某些方面所造成的冲击恰恰暴露了城市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亟待完善的部分, 这也就为城市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最终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㈢农民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民流动扩大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空间, 开阔了视野, 为他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农民知识结构匮乏专业技能不高, 总体素质低下, 自我保护意识差, 85%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他们文化素质整体较低, 所从事的绝大部分仍是技能要求低的重体力劳动, 普遍缺少一技之长, 很难进入文化层次要求高、劳动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厚的行业就业, 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收入偏低、劳酬不符。在务工过程中又普遍缺乏对自身权益的有效保护。由于利益的驱动, 在各类刑事犯罪中往往占有相当的比例。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从事一些城市和经济发达区的人们不愿从事的“苦、脏、累”工作, 经济收入低;在城市中他们处于边缘人的地位, 特别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正式组织, 城市正式组织也没有把他们纳入保护和管理的轨道, 因此他们的利益经常受到损害, 难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适度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三、针对农民流动产生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㈠天水市秦安县政府采取的措施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开展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关怀关爱”专项行动的通知》秦安县从2010年左右, 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 开展了“关怀关爱, 促和谐”的活动, 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努力为流动人口办好事、办实事,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尽可能的消除其与流入地的隔阂;关于留守家庭及子女, 乡村两级干部及时上门开展访贫、慰问, 扶助活动, 并协调学校、亲戚、邻居, 帮助料理流动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 解决生活中和学习方面的困难问题, 使得父母放心在外打工, 解决其后顾之忧;对流入、流出人口和户籍人口实行同管理, 同服务, 消除偏见与歧视;各乡镇和流出返乡人员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摸清流出人口的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 并建立档案, 方便和流入地及时沟通, 为共同管理服务流动人口提供了便利, 也方便人口的统计和计划生育的实施。

㈡积极探索适合甘肃省省情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快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凡是农村土地流转搞得好的地方, 农民流动就比较有序和合理, 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就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因为土地的有效流转, 不仅有利于克服当前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 而且也优化了留守农民的结构, 往往是一人留下, 可以放心地让十人外流, 农业的比较效益却因之大幅度地上升。从我省农村看, 小范围的土地流转在各地都已出现。一些经营能力不强或有一技之长的农民, 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种田能手或工商业主, 自己或作为劳动力被雇佣, 或外出务工, 从而既获得转让收入, 又获得劳动力的工资收入, 远高于自己承包经营的收入水平。而转让的土地, 由于集中连片, 专业化经营, 又产出数倍于分散经营时的效益。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 正在进行较大范围土地流转的尝试。

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逐步推行上岗前培训, 并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 加大对青年农民的培训力度, 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政府必须在政策上给予专门的扶持, 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的培训和再就业, 从根本上解决流转农民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同时, 要利用市、县的各类培训机构,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职业培训, 努力提高农村现有劳力的文化科技知识和综合素质, 使甘肃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力的输送基地。

㈣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民流动, 最直接的目的是寻求就业。当前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 城乡互动, 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乡镇企业向小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大力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县城和县域中心镇, 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村内需, 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增大城乡就业容量。与此同时, 要打破就业上固有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壁垒, 积极探索城乡劳动力相互对流的新路子, 建立城乡开通的双向调节的就业机制, 通过优势互补来增加城乡就业空间。甘肃天河水市秦安县城市化水平偏低, 城市规模不大, 可率先在中小城市或县城逐步取消现有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 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㈤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流动与农业发展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只有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和机制, 才能创新农民流动的效应。一是要充分发挥甘肃农业的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加快发展畜牧产业, 提高林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优化农业资源利用, 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要抓好名牌产品, 形成支柱产业, 做强龙头企业, 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 加强政府对产业的管理和引导,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的发展。追求效益最大化和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 扩大招商引资, 引导大工业和城市的生产要素进入农业。五是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 适当调整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方式,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六是全面启动“返乡工程”, 鼓励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摘要: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 当前农民流动引起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作者以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民流动现象调查为例, 分析了农民流动的形成因素、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并对农民流动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应对和建议。

甘肃天水地区 第5篇

1 研究区基础数据信息与基本方法

1.1 数据基础信息介绍

1.1.1 地区气象局11气象观测站数据

基础数据的获取时间为1985~2004年, 涵盖了甘肃省天水市、马兰、师家湾、马周、廖家岘、赵家湾、营房梁、吊沟门、石山下、刘家河、罗裕沟口、桥子沟口11个气象观测站数据, 如图1所示, 其中包含各观测点的多年汛期平均降水量, 并有高程和地理位置信息。

1.1.2 全国1∶25万地形数据库信息

1) 数据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编制的中国1∶25万地形图;

2) 更新资料:1∶25万地形图更新资料包括:行政区划、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铁路、乡、镇以上 (包括乡、镇) 行政等级居民地、铁路、大型水利工程、沿海滩涂等;

3) 存储方式:按1∶25万地形图分幅存储。格式为ARC/INTO COVERAGE;

4) 坐标系统: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

5) 高程基准: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

6) 地图投影:采用经纬度坐标以度为单位。

1.1.3 全国1∶25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1) 数据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编制的1∶25万地形图;

2) 等高距:等高线的等高距分为40m、50m、100m三种 (东部平原丘陵区50m、西部高原和山区100m、新疆部分地区40m) ;

3) 存储方式:按照1∶25万地形图分幅存储;高程单位为米;存储格式为ARC/ANF0 GRID, 可以转换成用户所需格式;

4) 格网尺寸:3s×3s;

5) 高程精度:高程中误差在1/2~1/3等高距之间, 平原等高距为50m, 误差小;山区100m, 误差大。天水市属山区, 但有GPS测量高程可利用。

1.2 模型建立及基本方法思路

普通最小二乘方法是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的常用方法, 其假设需分析数据严格服从正态分布, 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保证参数估计的精度。根据甘肃省天水市的实际情况, 在山区特别是坡地上, 由于空气扰动和阻滞作用, 降水与海拔高度、经度、纬度、坡向、坡度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为建立一个精确可靠的地形因子与降水的统计分布模型, 我们采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统计方法, 分析相互间关系。

基本方法步骤如下:

1) 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降水的地形因子;

2) 利用软件ArcGIS 9.3提供的软件包进行插值 (采用Co-KriGing法) ;

3) 以降水与经度、纬度、海拔等多种因素的线性回归为统计模型, 最终确定影响因素。

1.3 实验地区基本地形因子初步分析

1.3.1 研究区域海拔及地势特征

甘肃省天水境内山脉纵横,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海拔1000~2100m。最高峰天爷梁, 高达3120m;最低点牛背村, 海拔760m。天水地貌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隆起, 形成山地;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 形成黄土丘陵;中部受纬向构造带断裂影响, 形成渭河地堑。

1.3.2 研究区域经纬度信息

研究区域基础观测数据集中在东经104°35′~106°44′和北纬34°05′~35°10′之间。

1.3.3 研究区域坡度及坡向特征

通过图2、3可观察到研究区域大体坡度及坡向, 并发现其地形规律是中间低, 两边高, 加之考虑到西北地区汛期时的盛行风向, 北边处于迎风坡, 南边处于背风坡, 北边更高, 南边坡度更大, 可以基于此研究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2 利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影响地区降水的地形因子

分别利用Excel软件工具分析实验地区降水量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程之间关系 (即相关系数) , 而后根据相关系数的一般分级划分进行判断 (|r|<0.4为低度相关;0.4≤|r|<0.7为显著性相关;0.7≤|r|<1为高度相关) 。

2.1 降水量与经度关系分析

在Excel中分析汛期降水量与经度的关系, 见表1, 可得到如下结果:该实验地区降水量与经度的相关系数为0.617992389。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与经度的相关性不高。

回归分析具体结果, 见表2

2.2 降水量与纬度关系分析

在Excel中分析汛期降水量与纬度的关系, 见表3, 可得到如下结果:该实验地区降水量与纬度的相关系数为0.801526804。计算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降水量与纬度有强相关性, 可作为插值的协同变量。

回归分析具体结果, 见表4。

2.3 降水量与海拔高程关系

在Excel中分析汛期降水量与海拔高程的关系, 见表5, 可得到结果:该实验地区降水量与海拔高程的相关系数为0.711152257。计算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降水量与海拔相关性较高, 可以作为插值的协同变量。

回归分析具体结果, 见表6。

3 利用Co-Kriging法插值

Co-Kriging法是用区域内几个变量测量数据对插值数据的一个或多个变量进行估值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结合了空间的相关性, 也考虑到了变量间的相关性。 通过回归分析, 采用Co-Kriging法, 将海拔、纬度作为影响因素引入到降水量的空间插值中, 对天水市降水量进行插值, 如图4所示。

3.1 将海拔高程信息作为协同量插值结果 (如图4所示)

3.2 将纬度信息作为协同量插值结果 (如图5所示)

3.3 将海拔高程和纬度信息同时作为协同量插值结果 (如图6所示)

4 结论与讨论

对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后可以发现:降水量与高程和纬度均有着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即天水市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加, 同时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加。

在本次试验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和Co-Kriging插值法进行因素分析和插值, 可得到实验地区降水量与经度相关性没有与纬度相关性理想, 及降水量与海拔高程有较好的相关性的结论, 同时建立了降水量与地形因子 (海拔高度、经度、纬度) 的关系和估算模型, 分析出降水区域信息, 对降水受地形影响分析提供了较为有效的依据, 这是普通思考计算无法得到的结论。

但在实际资料收集中, 仅考虑了1985-2004年天水市降水随海拔高程、经度和纬度变化的基本资料, 对其他影响降水的因素未考虑。由于影响降水的因素很多, 很难建立一个通用的降水插值模型, 因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加之缺少必要的支持数据和历史资料, 对分析及插值的结果研究和检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证明, 对结论的可依靠性检测还需加强。

参考文献

[1]舒守娟, 王元, 熊安元.地形因子对降水分布影响的估算和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 (6) :1703-1712.

[2]刘少军, 张京红, 何政伟, 等.地形因子对海南岛台风降水分布影响的估算[J].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 (2) :196-199.

[3]陈贺, 李原园, 杨志峰, 等.地形因素对降水分布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 (1) :119-122.

[4]傅抱璞.地形和海拔高度对降水的影响[J].地理学报, 1992, 47 (4) :302-314.

甘肃天水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6篇

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立的必然性

生态城市是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3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 自然子系统是基础, 经济子系统是条件, 社会子系统是目标。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估。以评价指标为基准, 引导并用达标考核来推动某项事业的发展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为此, 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试行) 》, 共包含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方面的28项指标, 作为检验生态市建设的标准;2007年又以修订稿 (环发[2007]195号) 修订为19项指标。这是我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最新成果,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为当前我国各地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基本标准,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参照[1]。

生态城市系统结构的复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生态城市发展目标的多元性, 城市发展既有环境生态化目标, 也有人口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发展目标。如果完全沿用国家制订的生态市建设指标将会存在一定难度、矛盾和问题, 并将影响生态城区的建设和考核验收, 制约城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推进和深化。因此, 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生态市指标体系总体框架下, 各城市应该根据其独有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 制订适用于本地的指标体系和阶段性目标值, 以此推动生态城市建设[2]。

2 天水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总体框架下, 参考有关研究文献和评价考核指标, 借鉴其他省市经验, 结合天水实际情况, 按经济、环境和社会分类, 提出天水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3 天水生态市指标的可达性分析

对比天水市2007年指标与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 (表1) , 根据现状值与目标值之间存在的差距, 可以将3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23个考核点的达标情况分为3个层次:已达性指标、易达性指标、难达性指标。

已达性指标是指现状已经达到生态城市标准值的指标, 有6项 (8个考核点) , 已达标率为34.78%。易达性指标是指接近标准或容易达标的指标, 有7项 (9个考核点) , 易达标率为39.13%。难达性指标是指与标准相差很多的指标, 有6项, 难达标率为26.09%, 分别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城市化水平、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等。

通过指标的可达性分析可知, 天水生态市指标的可达性是很强的。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一级指标中, 可达性最好的是环境保护指标, 已达性指标和易达性指标相加达到74%, 良好的环境是天水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2个一级指标中, 主要问题是城市人口众多, 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 工业科技含量不高, 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 减小这部分指标与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标准的差距, 是天水生态市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4 天水市建设宜居型生态城市的基础

4.1 优美的自然环境, 宜人的气候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 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市区平均海拔为1 100米。山川既有北国之雄奇, 又有江南之秀丽, 自然环境优美, 在森林覆盖率较低的甘肃省, 天水却以拥有小陇山森林资源而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绿洲, 森林覆盖率达到31.25%, 大面积的森林, 使天水空气清新, 气候宜人,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全年平均气温为10.5℃。

4.2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天水, 因“天河注水”的优美传说而得名,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因人文始祖伏羲氏的降生而被称为“羲皇故里”。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45处, 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伏羲庙;有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而诸葛亮“六出祁山”、“马谡失街亭”、“天水关”、“木门道”等历史事件就发生天水境内。

注: (1) 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来源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修订稿) (环发[2007]195号) ”; (2) √——已达性指标;△——易达性指标;×——难达性指标; (3) 数据来源:天水市统计局、天水市环保局2007年资料

4.3 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天水是省会兰州之外甘肃唯一的中等城市, 也是陇东南地区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基础最好的城市。多年来, 天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 使天水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天水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甘肃省园林绿化城市”、“甘肃省卫生模范城市”等光荣称号。随着国家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带”规划的出台, 天水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5 天水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构想

5.1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精心营造山、水、林、景、路浑然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景观,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到2020年, 把天水建设成为西部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宜居型生态城市。

5.2 生态城市建设步骤

为实现2020年将天水建设成为宜居型生态城市这一目标, 可分2步走。

第一阶段:启动和重点突破阶段 (2007~2010年) 。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的“三城联创”活动, 重点抓好爱国卫生运动、城市园林绿化、旅游产业开发、环境保护、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工作, 为建设生态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和基本建成阶段 (2011~2020年) 。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体系。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趋向良性循环,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5.3 生态城市基本框架的构建

5.3.1 建立组织、法制保障机制

成立由市领导带头, 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并设立办公室, 负责日常工作;科学编制《天水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

5.3.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重点构建3条城市“绿色走廊” (生态廊道) 。第一条:从麦积山到城区, 通过南北2山建立人工林带形成一条带状廊道。第二条:沿籍河和渭河建立风景林带和文化景观相结合的风情线廊道。第三条:将城市公园、街道花园、单位绿地相连, 形成以林带绿化为主的景观线状廊道。在渭河天水郡、渭河和籍河交汇处各建一处湿地公园。依托玉泉观新建北山公园。在南山吕二沟, 新建天水植物园。

5.3.3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以天水星火机床为主体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以中滩高新技术园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产业、以麦积山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产业。构建以装备制造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产业、旅游产业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5.3.4 加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开工兴建牛头河水利枢纽工程, 构筑以本地水资源为主的水源优化配置体系;控制水资源总需求量, 逐步减少工农业生产用水比例, 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 增加生态用水, 建设节水社会。

5.3.5 加强生态人居环境建设

整合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布局, 从填充蔓延转向定向发展。形成“一带多心, 轴向强化, 组团发展, 山水连城”的空间布局结构。自西向东分别形成西十里物流中心、秦州历史文化商业旅游服务中心、七里墩综合商务中心、二十里铺政务中心、麦积商贸服务中心、甘泉物流中心、颍川河的教育科研旅游中心等。

参考文献

[1]张坤民, 温宗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6:1~4.

渭河甘肃天水段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第7篇

渭河流域是天水地区生活饮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为了掌握天水段渭河各支流水质和水生生物资源现状,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甘肃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在2012年10月通过对可以代表整体流域资源量的武山大南河、武山榜沙河、甘谷古坡河、秦州区籍河、麦积区三岔乡碧峪沟 (河) 、张家川马鹿河和清水县牛头河的基本生物状况和水体理化、生态环境进行基础调查, 内容包括河流水质状况、浮游生物资源、环境特征及其鱼类资源的现状, 为保护甘肃省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二、调查依据

《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T12997-1991;《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T12998-1991;《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GB/T14581-19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T12999-1991;《渔业水质标准》GB/T11607-1989;《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

三、材料和方法

㈠采样时间和地点采样时间为2012年10月。根据河流的地理特点, 考虑到河流总面积不大, 此次调查每条河流共选取了7个采样点 (见图1) 。其中榜沙河和大南河采样点属于河流的深水区, 平均水深50cm以上;秦州区和麦积区采样点属于河流的浅水区, 平均水深小于25cm。

㈡采样与分析方法浮游生物的采样、处理及定量、定性、底栖生物采用《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的调查方法;水质采样和保存按照《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T12998-1991、《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T12999-1991规定的方法进行。水质分析按照《渔业水质标准》 (GB/T11607-1989) 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中列举的标准和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其中溶解氧和p H用仪器直接测得;鱼类的采集采用小刺网, 在河流上分段布设, 收集鱼类。鱼类鉴定以《甘肃省脊椎动物志———鱼类部分》和《中国条鳅志》的分类为依据。

四、结果

㈠水质调查结果

1.p H值。如表1所示, 各条支流的pH值在7以上, 且变化范围不大.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渔业水质标准》GB/T11607-1989中规定PH值为6.5~8.5, 渭河各条河流水水质均符合要求。

其中大南河和榜沙河的水质为微酸性, 分析认为当时采样时温度较低不适合藻类光合作用, 故水中二氧化碳量增加, pH值降低。当河流底质上生长有大量的藻类, 藻类生长旺盛时, 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使水中氢离子减少, pH值升高。

2.生化需氧量 (BOD) (mg/L) 。由表1可看出, 各条河流水 (BOD) 在4毫克/升-1以下, 对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水质分类可得, 秦州区、麦积区、张家川马鹿河、清水县牛头河水质 (BOD) 值较大, 为Ⅲ类水质。由于环境保护较好, 不存在工业污染, 水质相对较差的原因在于生活污水较多, 有机质氧化消耗了大量氧。

3.溶解氧 (mg/L) 。河流溶解氧含量在8.7~10.8范围内。完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T11607-1989中规定的溶解氧≥5的值。分析认为河流水流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 同时河底有较多的藻类生长,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因此溶解氧普遍较高。

4.总碱度 (m Eq∕L) 天水段渭河碱度在0.462~2.1847之间。总碱度较低, 均适合鱼类生存。

5.总硬度 (m Eq∕L) 。各条河流硬度都较低, 榜沙河最高, 为2.16;麦积区最低, 为0.93。

6.重碳酸盐 (mg/L) 。含量在35.7357~30.3302之间。其中榜沙河含量最高为130.3302, 麦积区含量最低为105.105;倾向是总硬度高的, 相应的重碳酸盐较高。

7.硫酸盐 (mg/L) 。硫酸盐含量在14.481~74.82之间。秦州区籍河的硫酸盐含量最高, 马鹿河的硫酸盐含量最低。最高值74.82远小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规定的标准限值250, 平均值含量也较低为35.75。

8.氯化物 (mg/L) 。氯化物含量较低, 榜沙河的氯化物含量最高为26.2675, 最低为大南河、麦积区、清水县均为0.9146。都远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规定的标准限值250。

9.钙和镁 (mg/L) 。各条河流钙和镁都不缺乏, 钙含量在37.66~15.11之间;镁含量在4.4~2.2之间。

10.氨氮含量 (mg/L) 。各条河流含量较低, 在0.19~0.019之间变化。表明各条河流受污染较小。其中榜沙河和麦积区碧玉沟的水质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规定的Ⅰ类水质0.15, 其他的按规定为Ⅰ类水质标准。

11.总磷 (mg/L) 。磷含量甘谷的古坡河较大为0.499。清水县最低为0.001。

12.总铁 (mg/L) 。除在大南河未检出外, 其余含量都较小。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中的限值指标铁<0.3mg/L。

㈡水质评价依据《阿列金分类法》在其中占主要成分的硫酸盐、重碳酸盐、氯化物的含量, 现比较如下:

按天然水的《阿列金分类法》, 根据图2可知渭河天水段水可分为CIICa型水。

采用《渔业水质标准》GB/T11607-1989规定的标准值, 认为渭河支流水面无油膜 (浮沫) ;没有人为增加的悬浮物质, 只有河流两岸植被枯萎或腐败后形成的悬浮物质, 但沉积于底部后, 不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p H值在其规定的6.5~8.5范围内;溶解氧大于5mg/L, 化学耗氧量低于4。其他指标都在其规定的范围内, 适于鱼类生存和繁殖。

依据《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规定的标准值, 综合各项指标, 认为渭河天水段各支流的水质良好, 溶解氧含量高, 营养元素丰富, 理化性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㈢水生生物的数量、分布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41种 (属) , 其中以硅藻门种类最多, 绿藻门、蓝藻门次之;采集到浮游动物16种, 其中原生动物9种, 轮虫5种, 枝角类、桡足类4种, 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居多;底栖动物2门6种;鱼类共3科7种, 其中拉氏鱥为主要种群, 秦岭细鳞鲑次之。

1.浮游生物分布与规律。通过表2和表3可知, 从河流浮游植物量组成来看, 基本符合我国西北地区河流水体浮游植物一般分布规律, 即硅藻、绿藻和甲藻占相对优势, 其生物量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97.15%, 绿藻为出现数量最大群体;甲藻类在每条河流生物量最大, 占游植物数量的28.551%和生物量的65.46%, 形成绝对优势种群。各生物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简单, 只要环境条件适宜, 容易形成单一优势种群。

2.浮游动物。本次共采集到浮游动物18种, 其中原生动物9种, 轮虫5种, 枝角类3种、桡足类1种, 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居多。浮游动物的梯形分布, 符合浮游动物摄食的金字塔关系。

3.底栖动物。河流底栖动物极为稀少, 仅有环节动物2种 (水丝蚯蚓、线虫) 、节肢动物3种 (蜉蝣、羽摇蚊、细长蚊) 。河流深度一年水位变幅大、随着雨量涨幅不定加之石质地表淤泥少, 因此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比其它地区要少。

4.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在调查的河流中未发现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在河流底部分布较少。因为河流落差较大, 每逢下大雨都会有较大的水流, 将植物冲走, 未见到生长。

5.鱼类组成。根据这次调查, 采集到鱼类7种, 隶属于3科。其中拉氏鱥73.1%, 秦岭细鳞鲑占17%、泥鳅占3.7%, 其余为麦穗鱼、鳅类、渭河裸重唇鱼。其中在甘谷县的古坡河流域, 认为是秦岭细鳞鲑鱼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支流。渭河裸重唇鱼只在牛头河有分布, 与文献记载相符;拉氏鱥目前广泛分布于渭河各支流。

20世纪80年代刘阳光等水产技术人员对甘肃天水地区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 资料显示当时天水段渭河中各支流有鱼类11种。本次实地考察共收集到鱼类7种。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 水体污染以及过度捕捞, 部分鱼类已经消亡。整个渭河天水段各支流秦岭细鳞鲑分布较广, 但是整体蕴藏量较少。

四、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和开发保护的建议

㈠强化管理, 提高鱼类资源的保护意识如果鱼类资源枯竭, 水域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 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因此, 政府要高度重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做好鱼类资源的强化管理。同时, 还要大力宣传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性, 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广大群众保护鱼类资源意识, 使保护鱼类资源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同时, 要加大渔政执法力度, 严格按照法律规章管理鱼类资源。

㈡建设自然保护区, 加大增殖放流力度, 实现渔业资源健康持续发展对渭河天水段要做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保护工作, 建设土著鱼类自然保护区, 使鱼类主要产卵场和栖息地的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不受影响;针对多种经济土著鱼类, 做好它们的增殖养殖, 就能够显著提高该渔业资源利用率, 同时可以达到保护特有土著经济鱼类的目的。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要切实承担起责任, 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 加大对电、炸、毒鱼等破坏土著渔业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有力打击盗鱼案件, 加强禁捕水域的管理。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甘肃天水段渭河的水质状况、生物资源分布现状, 2012年10月, 在天水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七条主要河流选取采样点, 通过野外调查、访谈交流, 采集样品进行水质监测、浮游生物测定和鱼类调查。结果得出水质为CCaⅡ;总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41种 (属) , 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 达15种 (属) ;浮游动物18种, 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 达9种, 底栖生物6种, 鱼类共3科7种。

甘肃省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第8篇

一、天水市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地域广阔, 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农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呈现出多样性。从成熟情况看, 南方一年三熟, 而东北一年一熟;从种植作物品种看, 北方以小麦为主, 南方以水稻为主;在耕作方式上, 平原地带机械化耕作, 而偏远山区还是传统的农垦耕作。天水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具有浓厚的农业文明底蕴。近年来, 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成为天水市农业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的指引和支持下, 天水市围绕“川区抓蔬菜、山区抓药材、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工作思路,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和综合开发, 新建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 扶持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 蔬菜、马铃薯、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和全膜玉米、中药材、蚕豆三小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天水市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10.42亿元, 比上年增长6.8%。其中种植业产值91.56亿元, 增长7.32%;林业产值2.39亿元, 下降3.78%;牧业产值15.88亿元, 增长4.91%;渔业产值0.09亿元, 增长8.0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亿元, 比上年增长7.6%。

数据来源:《2006年~2011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2011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2011年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上面的图1、表1和表2可以看出, 从2006年开始, 天水市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2008年增幅最大, 达到20.25%, 2008年~2011年都保持合理的增长。养殖业和主要经济作物在2011年都保持着增长, 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分析

天水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形成了良好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新时期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

㈠国家政策支持

一方面, 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的发展差距, 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制定一系列战略政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 天水市地处我国西部, 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龙头地区, 在国家科技和资金人才等的支援下, 发挥自身的优势相,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其次, 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 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 天水市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 生态环境也有良好的改善, 为天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 天水市要发展生态农业, 需要科技型的新型农民。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支持下, 天水地区农民对生态农业有初步的认识, 农民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意识加强。另一方面, 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农业方面的目标定位是要建成全国重要的果业、畜牧业基地、全国农业示范基地和航天育种基地,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要服从并服务于这一国家战略, 同时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 结合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把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 把天水市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前沿地区。

㈡劳动力充沛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农村和城镇劳动力矛盾突出, 城市劳动力不足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并存。天水市2011年共组织劳务输转65.02万人, 创劳务收入63.09亿元。发展生态农业要充分发挥天水市的区位优势。首先, 发挥优势进行精耕细作。如新型的全膜玉米、中药材、蚕豆等的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 丰富的劳动力有利于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化, 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型的新型农民。发挥劳动力优势, 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最后,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创造农民的劳务收入是增加农业投入的基本来源。

㈢农产品种类丰富

天水市独特的自然条件, 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是较多农作物生长的适宜区。天水“花牛”苹果在海内外闻名遐迩;武山盛产韭菜, 被誉为“中国韭菜之乡”;甘谷的水蜜桃、莱阳梨等水果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另外, 核桃、花椒、辣椒、土豆等果品和蔬菜以其高品质很受市场的欢迎, 特别是近年来, 天水市依托自然环境优势, 林果、畜禽、蔬菜三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

三、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传统农业面临诸多问题, 天水市农业生态问题严重, 也面临着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㈠改善脆弱的生态

环境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减缓甚至消除传统农业的弊端。一是发展生态农业, 有利于保护环境。在天水地区推广“粮草间作”、“粮经套种”、“林粮间作”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二是发展生态农业, 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天水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 而这一困境在农业发展层面上, 只有通过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来解决。三是发展生态农业, 有利于土地的休整和土壤的改良。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水平很低, 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 导致土地板结严重, 缺乏肥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通过种养结合, 平衡施肥与土地轮作, 合理使用生物肥和有机肥, 才能彻底改变土壤的资源条件和肥力结构。

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在某一定区域内, 因地制宜的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2]。追求和谐的自然秩序, 产生了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和效益的高输出,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耗, 产生最大的生产力。天水市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投入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 能有效的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 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优化农业投资结构。天水市属于欠发达区域, 农业占GDP的比重较高。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6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142.2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39.8︰41.5。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发展生态农业, 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而且能有效的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区域经济内产业的协调发展, 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协调。

四、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水市虽然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诸多优势,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㈠自然环境的制约

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 天水地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境内山脉纵横, 地貌区域差异明显。虽然存在地域多样性, 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发展生态农业有重要的影响。天水地区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 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二是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有限。天水市位于秦岭西段, 山脉沟壑相间, 而且山峰陡峭, 耕地数量极为有限, 仅限于河谷洼地以及很少的较为平缓的山坡地。

㈡农业科技发展滞后

天水地区虽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农业基础优势明显, 但是传统农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依赖严重, 农业技术缺乏创新。一是天水地区地理范围广阔, 山脉众多, 人口分布较为分散, 边缘地区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生产还是原始的家畜农垦模式。耕地严重依赖传统的人力或畜力的曲辕犁, 运输主要靠人力扛、畜力拉驮等。相对较发达地区, 近年初步引进了旋耕机、三轮农用运输车, 逐步改变着农民的耕作方式。而在偏远山区, 现代化的农具使用极为有限。二是天水地区农业的耕作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耕作方式, 农民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农业产出,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民增产的作用明显, 但是农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没有科学的指导, 基本处于盲目状态。三是天水市农业耕作地有一半左右属于山坡地,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山地的种植没有合理的水利建设和技术的指导, 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雨水充足年份丰收, 而雨水不足年份则歉收, 甚至有时颗粒无收。

㈢农业投入资金短缺

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大、比较效益低的弱质产业, 与其他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相比, 投资农业生产短时期内难有巨额利润[3]。长期的逐利行为, 使得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 从而导致基础设施薄弱。天水市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速度缓慢严重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农业投入资金的不足。

㈣农业产业结构失衡

在欠发达地区, 一般都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业效益低和农业人口比重过大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4]。天水市2011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39.8︰41.5, 农业中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仍占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 农民家庭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几乎全部投入到农业生产, 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于家庭所经营的农业收入。这种单一的种植结构不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使用和劳动力优势的发挥, 也难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与产业化。农业结构失衡的直接结果是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

㈤农业市场不完善

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要模式, 农业的生产、销售等产业环节都由以农户为单位主体的农民个体经营, 农业经营分散。天水地区农业在种植上, 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和政府的科学指导, 农民仅仅依赖自己的传统经验, 基本不会去考虑土地的合理轮作。农业市场机制建设不完善, 农民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偏远地区还存在着物物交换, 没有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另外, 大部分农民缺乏新观念, 农业生产经营观念上封建传统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 农业生产缺乏创新, 普遍存在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五、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天水市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以及现实的迫切性, 关于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 作者有以下的政策建议。

㈠加强科技发展与创新

在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既有有利条件, 也有不利条件, 这就要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 要加快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其优势, 克服其不利因素, 促进天水地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一是提升作物的自然环境适应度。发展生态农业, 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推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科学育种, 使种植养殖模式适应天水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实现生态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是农业发展水平的象征, 在天水等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还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落后。发展生态农业, 要综合运用技术创新, 实现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创新, 实现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技术化、机械化、现代化生产。三是提高农业产出率。推进科技创新, 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 有机肥的合理使用, 合理的土地轮休模式,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科技的进步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出率, 增加农民收入。

㈡推动农业发展改革,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天水市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着天水经济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 要切实做好农业发展道路的转型, 推动农业改革,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是天水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一是天水市要依托本地区域资源优势,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新型产业,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二是天水市要大力开发本地的历史文化优势, 积极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 努力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格局[5]。三是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绿色品牌, 兴建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㈢多方筹措资金, 加大农业投入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资金的投入, 但完全依赖政府投资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发展生态农业是完全不够的。天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上, 应加大农业投资。一是要进行多元化融资, 天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 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动员全社会的资金力量, 采取国家支持一点、地方政府投入一点、涉农企业融资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缓解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二是要优化农业投资结构, 用有限的资金投入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㈣加强观念创新以及市场建设

生态农业是一个新的概念, 在天水地区发展生态农业, 一方面, 要更新观念, 树立生态农业发展意识。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宣传, 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另外, 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普及生态农业知识, 提高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另一方面, 要推进市场改革, 创造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条件。首先, 政府要加强市场的引导, 使市场需求合理化、规范化、生态化, 从需求的角度刺激生态农业的发展;其次, 市场信息与市场产品相匹配, 农民可以有效地根据自己的生产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生产资料。最后, 建设一个良好的市场交流信息平台, 为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一个有效地生态农业市场。

㈤统筹农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天水市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区域, 其自身的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天水市本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 而且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首先, 天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与自身的优势相协调。天水市有劳动力丰富、国家政策的支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产品品牌等优势, 发展生态农业, 要发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其次, 天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与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天水属于欠发达地区,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天水地区发展生态农业, 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次,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发展生态农业, 要统筹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 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后, 天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天水市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 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松霈.西部大开发的绿色精讲道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县永平.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的选择———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⑸.

[3]周一萍.关于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以武汉城市圈中黄冈市为例[J].生态经济, 2010, ⑾.

[4]杨玖庆.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以山东惠民县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 2009, ⑻.

上一篇:发动机不能起动下一篇:互动式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