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导管范文

2024-05-24

腹膜透析导管范文(精选11篇)

腹膜透析导管 第1篇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行腹膜透析的尿毒症患者70例, 男45例, 女25例, 年龄23~72岁, 平均 (51.2±13.2) 岁。基础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 多囊肾1例, 糖尿病肾病12例, 高血压肾病8例, 慢性肾衰10例, 狼疮病1例, 其他6例。隧道口感染4例, 感染率6%。其中因牵拉固定不良引起隧道口感染的1例, 护理操作不当引起隧道口感染的2例, 湿疹搔抓引起感染1例。

腹膜透析方法:所有患者均置入标准Tenckoff腹膜透析导管及双联腹膜透析装置行维持腹膜透析。

导管隧道口感染的临床评估:评估方式根据《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出口处评分系统进行评定[2], 见表1。

隧道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1) 机械因素:机械的压力, 腹部张力增加, 导管的经常牵动可减慢皮肤隧道口和隧道的愈合过程, 使伤口发生感染。 (2) 微生物的侵入:皮肤隧道口微生物的存在是造成难以完全愈合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的皮肤隧道口即使没有感染的迹象也寄居着细菌。由于伤口护理不当, 细菌侵入机会变大, 使伤口发生感染。 (3) 过敏:患者由于自身体质原因, 也可能是碘伏液、无菌纱布及医用纸胶布的长期使用, 出现湿疹, 未及时处理, 搔抓皮肤致皮肤破溃感染。

护理

置入腹膜透析导管术前护理:腹膜透析患者置管术前, 给予备皮, 备皮时应避免划破皮肤。手术当日禁食, 灌肠, 排空膀胱、肠道, 避免术中误伤。术前予抗生素静脉输入, 可有效地预防隧道口感染。

置管术中护理要点:护士在配合医生进行导管置管术时,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连接外部导管的全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各管道要妥善连接和固定, 术中引流时引流袋应低于腹部伤口, 防止引流液倒流[3], 但落差应<10cm, 避免虹吸过大引起疼痛和腹膜包裹。

置入导管隧道口术后的护理: (1) 导管的护理:应避免经常牵扯导管, 应将导管的外段用胶布稳妥的固定在腹壁上, 或用腹透特制腰带固定于腰上。更换腹膜透析液时动作轻柔, 减少对导管的扯动和牵拉, 勿扭曲与受压, 以利于皮肤隧道口及隧道的愈合。 (2) 伤口的护理:皮肤隧道口的微生物是影响伤口愈合的主要因素[4]。因此, 保护隧道口皮肤及隧道在早期愈合期十分重要。置管后密切观察伤口及切口处的情况, 看伤口周围是否有红肿、结痂、渗液等情况, 定期检查, 更换敷料, 消毒时范围要大, 伤口及切口处先用生理盐水清洗, 再用碘伏消毒待干, 最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出口处。本资料1例感染患者, 隧道口皮肤红肿且按压有脓性分泌物, 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治疗并痊愈[5]:局部艾尔碘消毒后, 感染部位用双氧水冲洗,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采用庆大霉素稀释液 (生理盐水10~20ml稀释庆大霉素4万~5万U) 浸润的纱布条缠绕出口处的导管, 并予以包扎固定导管, 每天按此法换药1次, 配合全身用药。也有研究认为, 使用康惠尔胶体敷料透明贴可以降低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及隧道口感染发生率[6], 由于经济原因, 临床上还未广泛推广。 (3) 过敏的预防:据文献报道, 过敏可由多因素触发, 包括基因与患者对环境刺激的高反应[7], 而长期使用碘伏消毒与纸胶布, 也不排除是过敏原。本组资料显示, 1例患者发生湿疹伴感染, 患者诉局部瘙痒, 且隧道口皮肤红肿、结痂、渗液, 治疗上予以口服开瑞坦抗过敏, 并避免暴露患者于易过敏的因素中, 停止碘伏液的刺激, 改纸胶布为布胶布来固定敷料, 生理盐水清洗隧道口皮肤合并使用SSD消炎抗感染, 最终痊愈。同时, 对患者及家属再次培训, 每项操作一一进行检查, 严格执行规范, 强调认真洗手并戴口罩, 防止人为因素引起的皮肤感染, 在心理上予以积极的疏导, 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4) 心理护理以及加强随访:一旦发生隧道口感染, 患者出现腹膜炎的概率升高, 可能需要拔除腹膜透析管。因此, 预防隧道口感染尤为重要, 而腹膜透析又为居家透析, 这就需要患者极高的遵医行为。医护人员通过安慰和鼓励的方法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 以精湛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赖, 消除顾虑,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 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 加强电话随访, 实时记录透析情况, 帮助患者改掉不良的习惯。

注:总分≥4分表示存在出口处感染;只要出现脓性分泌物即可诊断。<4分可能代表感染, 也可能没有感染。

患者居家透析护理的指导:患者居家透析后, 隧道口需定期更换敷料, 并学会观察隧道口皮肤周围情况, 看是否有红肿、结痂, 沿隧道方向按压观察是否有疼痛和分泌物, 如有异常, 应及时电话咨询。更换腹透液时, 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勤洗手, 勤换衣裤,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导管需妥善固定, 避免牵拉扭曲与受压。对于日间腹膜透析患者, 最后一袋液体放入后, 为方便患者活动, 嘱病员可带上干净的小背包, 将废液袋放入, 避免牵拉。适当运动, 但不要做引起腹肌紧张或腹内压升高的活动, 比如举重、跑步、仰卧起坐等, 以免伤口裂开或导管移位。饮食上应加强优质蛋白的摄入, 以促进伤口愈合, 增加机体抵抗力。

本组资料显示, 需要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应用综合的护理措施及时处理对降低隧道口感染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从而使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目的:隧道口感染是腹膜透析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 若处理不及时, 就会发展为隧道感染。应用综合的护理措施及时处理对降低隧道口感染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从而使腹膜透析患者的技术生存率得到提高,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3月初腹膜透析患者4例发生隧道口感染的原因, 介绍了相应护理措施。

关键词:腹膜透析,隧道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伏友.腹膜透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69-271.

[2] 陈香美.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62-163.

[3] 黄琦.36例腹膜透析置管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 (8) :393.

[4] CrabtreeJH, Burchette RJ.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downward and lateral 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 and exit-site directions[J].Perie Dial, 2006, 26 (8) :677-683.

[5] 唐爱当, 郑东文, 张清云.应用水胶体敷料预防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09, 16 (11) :66-67.

[6] Johnson DW, Clark C, Isbel NM, et al.The HoneypotStudy Protoco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xit-siteApplication Of Medihoney Antibacterial Wound Gel For thePrevention Of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PeritonealDialysis Patients[J].Perit Dial Int, 2009, 29 (3) :303-309.

腹膜透析导管 第2篇

后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在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共计232例为研究样本,将患者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导管感染,2例导管打折,1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9例导管感染,4例导管打折,6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32.76%。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有促进作用,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肾病;透析;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R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血管通道关系着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患者的高龄因素、过度肥胖、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影响,使得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静脉或动脉内瘘时的难度显著增加,因此影响血液透析血管通道。肾病患者实施血液透析的频率高,因此在透析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1]。本次研究将针对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共计116例为研究样本,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将患者进行分组,各组均为58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31例,女27例;患者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1.4.2±0.3)岁;病程时间2~9年,平均病程(5.1±0.5)年。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患者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0.9±0.7)岁;病程时间3~11年,平均病程(5.6±0.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实施分组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每24小时为患者进行一次换药,给予口腔消毒,指导患者保持卫生并避免压迫导管等;观察组患者在该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

1.2.1 导管护理 患者血液透析之前对导管的接头实施严格的消毒,若导管中存在血块或者栓子,需继续抽取血液并丢弃,以尿激酶浸泡导管;回抽导管的两侧,确保血液完全沉痛后在进行注入肝素;透析结束后要佩戴无菌的手套,以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加压冲洗,以肝素帽对导管进行封口,避免出现导管感染。

1.2.2 溶栓护理及健康教育 遵医嘱题型患者服用药物阿司匹林等,严格避免出现导管感染。针对已经发生感染患者应立即给予溶栓治疗;每月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讲座,向患者讲解该护理方案的优势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详细的讲解维护导管的科学方法,以及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当中患者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1.2.3 饮食护理 叮嘱患者包保持科学饮食,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及水果,确保患者可以充分的摄入维生素,在中餐和晚餐中可以适量食用牛奶、蛋类以及瘦肉和鱼肉等,确保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食谱,对患者的糖分、脂肪摄入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叮嘱患者少食多餐。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是否出现导管感染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导管感染,2例导管打折,1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9例导管感染,4例导管打折,6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32.76%。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血液透析常用语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或急性中毒患者的治疗中,由于长时间的导管留置,再加上患者的其他基础性疾病影响,因此使得导管感染率不断的上升,为了进一步降低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要在患者留置导管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2]。本次研究中着重分析了个性化护理对于降低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率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患者的包括导管感染在内的并发症率为6.90%,而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并发症率高达32.7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这对于促进患者预后及康复,以及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3]。在个性化护理中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文化水平、身体机能等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将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护理人员实施的导管护理,在置管前进行严格的消毒,置管过程中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并观察置管情况,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导管感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又促进作用,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诊治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

近年来,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T)的使用越发普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临床上常用的插管途径有经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3种。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在临床上则比较常见,其中包括: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我们统计了2004年5月至2012年8月我科血液净化中心17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患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2.1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损害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17例患者中:7例股静脉临时置管感染(4例为出口感染,3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例颈内静脉临时置管感染(4例为出口感染,2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颈内静脉长期置管感染(1例为出口感染,2例为隧道感染,1例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临时导管采用美国 Arrow International 公司生产的ARROW抗感染导管,永久导管采用美国tyco∕Healthcare公司生产的Percath长期导管。

1.2 感染判定标准 出口感染:表现为导管出口处红肿、脓性分泌物,血培养阴性;隧道感染:表现为皮下隧道肿胀、疼痛、出口脓性分泌物,血培养阴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液透析中开始畏寒、寒战、发热,数小时后症状消失或减轻,血液透析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血培养阳性。

1.3 处理方法 出口感染者给予每日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庆大霉素或阿奇霉素与肝素混合液封管,管周皮肤涂以百多邦软膏。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一经怀疑立即拔管,行外周血培养,导管液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未明确致病菌前依据常见致病菌选择抗菌素全身使用,如: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2mg∕kg,此后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抗菌素,疗程至少2周,如果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维持量为1mg∕kg,因具有耳毒性,不能长期使用。如果细菌培养对头孢唑啉敏感,可予20mg∕kg或透析后给2g[1]。隧道感染给予抗生素全身使用(原则同上),必要时拔管。

1.4 拔管指征 出口感染:抗菌治疗1-2周,感染仍持续存在;隧道感染:抗菌治疗1-2周,必要时感染区切开引流,经治疗无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一经怀疑立即拔管。

1.5 疗效判定标准 出口感染:局部无红肿及分泌物;隧道感染:肿胀、疼痛消失,无分泌物溢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全身症状消失,血培养阴性。

2 结 果

9例出口感染者均有效,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中5例有效,1例因合并肺脓肿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隧道感染者中1例有效,1例无效后重做皮下隧道、更换导管,总有效率88.2%。

3 讨 论

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层钙化、营养不良等因素[2],使得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变得困难,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对于此类患者的生存是个福音,而且动静脉内瘘使用前多数患者行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由此带来的导管感染却严重影响着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据临床观察,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机率高,与局部细菌滋生较多,排泄物的污染,下肢活动导致导管脱出及自行还纳后将管口细菌带入血管腔均有关系。而带涤纶套的长期留置导管感染机率较低,与涤纶套及皮下隧道作为阻挡细菌、预防感染的物理屏障作用相关。

我们对導管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置管前严格消毒皮肤;采用带涤纶套的硅胶管;采用涂有抗生素的导管;每次更换敷料时在导管出口涂抗菌软膏;用干纱布做敷料;限制非硅胶管的留置时间(<2周);导管使用时严格无菌操作;清除鼻腔携带的金葡菌;透析结束后用抗菌素封管。而一旦发生导管感染则根据感染的类型给予局部消毒换药、涂抗菌软膏以及局部或全身使用抗菌素,必要时拔管的治疗。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使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等常用药物对导管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降低二重感染发生以及多重耐药菌产生的机率,简便易行,费用较低。

最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导管[3]。针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恶化,预计将于近期进入血液透析者,提前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留待透析时使用。保护好患者的血管资源,降低导管的使用率,仍是我们肾科医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笑云.慢性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7,6:352-355.

[2] 王梅.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NKF-K∕DOQI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述评.见.王海燕,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0-511.

腹膜透析导管 第4篇

关键词:腹膜透析导管,非手术复位法,护理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 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 借助两侧的毛细血管内血浆及腹腔内的透析液的溶质浓度梯度和渗透梯度, 通过弥散和超滤作用达到清除体内过多水分和毒素的目的, 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之一, 其中腹膜透析导管的通畅是腹膜透析成功的首要条件。腹透管移位 (又称漂管) 是腹膜透析导管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占总并发症发生率的58.82%, 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 甚至导致腹膜透析的终止。本院对43例发生导管移位患者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室2008年1月-2014年5月发生的43例腹膜透析导管移位患者均采用百特公司生产的双联系统透析液及标准Tenckoff腹膜透析导管, 采用外科开发式手术置管法, 腹腔入路在中线脐下2cm腹直肌旁, 导管末端置于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其中男29例, 女14例, 23~45岁28例, 46~82岁15例, 术后1~4周33例, 1个月以上10例。因术后活动减少, 便秘引起21例 (48.84%) , 咳嗽、呕吐导致15例 (34.88%) , 大网膜包裹4例 (9.30%) , 其他不明因素3例 (6.98%) 。

1.2 导管移位

腹透导管移位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性移位, 腹透导管未被大网膜包裹缠绕, 第二种是导管被大网膜包裹缠绕移位, 后者占57%~92%。移位原因包括:导管置入位置不当、导管皮下隧道方向不当等, 术后反复牵拉导管, 便秘或肠蠕动异常肠胀气等肠道功能紊乱, 患者术后卧床, 下床活动少, 反复咳嗽呕吐等均可引起导管移位。

1.3移位表现

患者透析表现为透析液灌入通畅, 引流不畅 (常表现为单向引流障碍) 流速减慢或停止, 或无法完全将透析液排尽, 拍摄腹部立位平片可见导管末端由盆腔向髂前上棘或膈肌等部位移动。

1.4 复位方法

1.4.1 通便法:

导管移位50%以上由于便秘或者患者过于用力排便导致, 可遵医嘱给予软便剂, 必要时给予通便灌肠处理, 排出腹腔内的宿便, 减轻盆腔内的压力使导管回落到盆腔。

1.4.2 加压推注法:

若移位伴大网膜包裹可使用50ml注射器从腹透导管外口处快速加压注入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 利用强大的冲击力冲开包裹的网膜, 使管道落回盆腔。

1.4.3 手法复位法:

即腹部按摩复位法, 也是临床上最常使用效果最为显著的复位法。根据腹部立位平片显示导管末端位置, 在患者进行放液和灌液时, 嘱患者取平卧位或站立位, 使用患者能耐受且不会对切口造成损害的力度进行按摩, 使导管末端离开原来位置落回盆腔方向, 3~4次/d。

1.4.4 重力复位法:

患者采用立位灌注法, 抬高入液面, 在患者无不适情况下加压灌注的液体, 利用透析液快速灌入的重力作用使导管末端回落到盆腔。

1.4.5 运动复位法:

可起床活动患者嘱增加活动量, 可让患者乘电梯上楼, 然后从楼梯以后脚跟先落地下楼, 循环多次, 也可于透析液灌入时, 嘱患者双手叉腰, 踮起脚尖, 再用后脚跟重力动作往下蹬, 利用透析液流速及液体重力下移的惯性使导管往下移复位, 或者让患者采用单脚跳方式。

2 结果

本文结果显示, 39例移位患者通过灌肠通便结合手法复位、重力和运动复位法复位成功, 4例因为大网膜包裹复位失败重新进行二次手术, 总成功率为90.7%。减轻再次进行手术复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 讨论

腹膜透析导管位置是否正确是腹透成功的关键, 尽管在腹透置管手术时非常小心, 但手术成功后仍有部分患者因术后咳嗽、胃肠道症状如呕吐、患者卧床肠蠕动减少导致便秘, 同时老年患者由于腹壁较松弛, 腹腔容量过大, 在置管后也易出现腹透导管的移位。青壮年患者由于本身对异物的敏感性较高也易出现导管移位。众多的临床实践显示导管移位绝大多数发生于置管早期, 为避免术后发生腹透导管移位应充分的做好术前的肠道准备, 如清洁肠道, 禁食。同时术前应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安慰, 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术中可给予适量的镇痛剂, 适度的放松有利于置管时导管的置入, 避免大网膜的溢出可有效地预防术后大网膜的包裹。为减少术后导管的移位, 术后应针对不同患者情况做好相应的术后指导, 鼓励患者早期起床活动, 多进食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及时的纠正胃肠道功能的紊乱, 避免导致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 如下蹲、剧烈咳嗽、喷嚏等, 避免反复牵拉透析导管, 同时也发现经1次或多次非手术复位成功后导管引流正常, 但很快又发生移位, 经拍片显示与前次移位方向相似的患者, 多与大网膜包裹有关, 需进行手术复位方能解决, 术中应切除适量的大网膜, 以避免再次发生大网膜包裹导致的导管移位。当发现患者出现导管移位时, 应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非手术复位措施, 常常需要几种联合使用, 避免患者进行手术复位或重新置管, 减轻因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同时也可减少患者住院日。

参考文献

[1]陈香美.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2.

[2]杨斌.腹膜透析管发生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预防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19) :66-67.

[3]赵如青, 许会兰.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5, 11 (21) :1813-1814.

[4]熊飞, 邓巍, 梁鸿卿.腹腔镜下复位治疗腹膜透析导管移位24例〔J〕.内科临床杂志, 2009, 26 (5) :356.

[5]孙建国, 史玉香, 于智泉.腹膜透析应用的临床探讨及并发症的处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1) :80-81.

[6]黄承国.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6) :162, 167.

腹膜透析导管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11-01

血液透析首先应建立一条血管通路,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置管部位为锁骨下、颈内和股静脉,锁骨下静脉为最常用,最佳的部位是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可以直接到达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水平。

1 临床资料

总结我院86例血液透析病人留置导管的护理。颈内静脉为53例,股静脉为18例,锁骨下静脉为15例,这些病人大多数是建立动静脉内瘘之前作为临时性血管通路,12例成为了永久性血管通路,6例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拔管,其余治愈或改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后拔管。

2 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因素

导管功能不良是指常规治疗时间内导管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来达到充分的透析。大部分插管置入后很快就有纤维鞘形成,只是大部分不导致临床症状,大约41%的患者并发导管血栓形成。容易形成血栓的原因有患者的基础疾病导致高凝状态、患者的血管条件、插管次数、插管类型和材质、插管部位(左侧置管发病率高于右侧)和管尖位置,血栓形成的其他影响是诱发感染,可能引起回流障碍和肢体肿胀,肺栓塞。

3 留置导管感染的因素

置管的局部及全身因素是造成导管感染的重要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卫生习惯,使用不透气敷料,出口周围潮湿,鼻腔及皮肤携带金黄色球菌等,全身因素包括病人是否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有无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等。导管出口处和(或)隧道感染占导管相关性感染的8%-21%,且为被迫拔除导管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渗出和结痂,如不能及时处理,可以引起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抗生素与肝素混合液封管可用以预防导管感染。

4 尿激酶溶栓治疗

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成功率是70%-90%,应作为首选。用这种方法创伤最小并且费用最低。5-10万u尿激酶加3-5ml分别注入留置导管的动静脉腔内,保留20-30min,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若一次无效,可反复进行。对导管位置不良,可以经导丝引导纠正其位置或者更换导管。定期肝素封管,长期口服小剂量华发林(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对于患者来说,除意识到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对预防感染的意义外,活动和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和血管壁损伤。

5 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在治疗后自我护理要求

5.1 导管留置期间活动幅度不宜过大,睡觉时尽量取平卧位或导管对侧位,以防导管移位、受压、折叠。

5.2 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患者洗脸、洗头、洗澡时不要让水流入插管部位,股静脉置管患者不宜过多下床活动,洗澡时不能淋浴。洗澡后及时消毒,更换敷料。

5.3 注意留置导管创口有无出血、渗液、红肿、滑脱。注意保护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及皮肤、敷料清洁、干燥,不要用手绕抓置管部位皮肤、发现潮湿、松脱、污染后及时消毒、更换敷料。每天用碘伏棉球消毒2遍。

5.4 血液透析开始、结束及换药时患者要戴上口罩,防止口鼻部细菌进入导管部位。有报道,血液透析患者大约50%-60%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

5.5 若留置导管超过3天未使用,请立即到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检查,以防导管内形成血栓及局部敷料污染。

参考文献

[1] 黄蓉芳.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年5月.

[2] 鄢建军,童辉,韩敏,等.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置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护理学杂志,2008年10月.

腹膜透析导管 第6篇

关键词:结扎悬吊,腹膜透析,导管功能

腹膜透析作为有效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 具有简单、经济、方便的特点, 在一体化肾脏替代治疗中有重要作用[1~2]。腹膜透析导管相关并发症主要为引流障碍、血性腹透液、腹透液渗漏, 发生率为12%~73%, 成为腹透技术推广的一大阻力[3~4]。腹膜透析导管功能障碍不仅是PD中最常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 而且也是导致PD技术失败的首要原因[5~6]。为提高腹透液引流充分性及防止网膜对导管末端的包裹, 腹透导管末端一般需要置于盆腔底部, 但是由于部分患者的大网膜游离度过大, 即使置管到位仍易发生大网膜包裹导致腹透管漂移和堵管。一旦导管发生移位不在子宫直肠窝或膀胱直肠窝, 造成包裹形成单向性梗阻的可能性更大。成功的导管置入技术是PD顺利进行和保证腹膜透析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 外科开放式手术为国内置管最主要的方法, 但少数病人在手术后2周内会出现导管功能障碍及出入液困难, 需行第2次手术, 其中大网膜缠绕是重要因素之一, 大网膜包裹与PD导管移位、透析液引流不畅的发生关系密切[7~8]。我科从2010年8月以来, 对30例病人手术时, 国内外首次将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预防大网膜包裹透析导管末端, 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 在病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运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 将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分为常规置管手术组和大网膜游离端结扎悬吊组 (改良置管组) 。入组患者均为2010年8月~2011年9月在我科行腹透置管术。实验结束共入组60例患者, 男性33例, 女性27例。大网膜游离端结扎悬吊组 (改良置管组) 30例,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 (21~75) 岁,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为14例, 高血压肾病3例, 糖尿病肾病6例, 狼疮性肾炎3例, 梗阻性肾4例, 。常规置管手术病人为30例, 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为 (22~75) 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 高血压肾病2例, 糖尿病肾病7例, 狼疮性肾炎3例, 梗阻性肾病3例。两组病人在原发病、年龄、性别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

病例排除的标准:年龄小于18周岁, 或通过腹腔镜植入PD导管者。

1.2 手术方法

1.2.1 常规置管组

采用外科开放式手术, 用双Cuff Tenckhoff置管, 以耻骨联合向上9~13cm正中线左旁开2cm为手术的切口, 先常规消毒, 局部浸润麻醉。然后依次切开皮肤, 腹直肌的前鞘, 暴露出腹直肌后鞘, 再切开腹直肌后鞘和腹膜。用小圆针4号线 (双线) 在腹直肌后鞘和腹膜做荷包缝合, 暂不结扎。将腹透管置入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 拨出导丝, 注入200ml生理盐水, 见引流液呈线状流出后, 收紧荷包打结, 并在荷包扎紧后重新进行引流通畅实验, 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 将深部涤纶套埋入腹直肌内。确定导管在皮肤出口的位置, 使皮下涤纶套距出口2~3cm, 在出口位置局部麻醉, 将导管与隧道针相连, 隧道针引导管穿过皮下组织, 自上而下呈弧形, 从皮肤引出, 隧道出口方向朝向外下方。连接腹膜透析外接短管, 确认无渗血渗出液后, 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以敷料包扎。

1.2.2 改良置管组

仍使用Cuff Tenckhoff直管, 采用外科开放式手术, 以耻骨联合向上9~13cm正中线旁开约2cm为手术切口, 先常规消毒, 局部浸润麻醉。然后依次切开皮肤, 腹直肌前鞘, 暴露出腹直肌后鞘, 在腹膜上开一个2~2.5cm纵切口, 再用无齿长镊子轻轻的夹出大网膜远端游离部分, 用4号线结扎, 穿上小圆针, 将大网膜远端游离部悬吊于切口上端处。再用小圆针4号线连续的缝合腹直肌后鞘、腹膜, 收细切口, 最后做一荷包。其余操作同常规置管。

腹透方案, 置管后5天内需开始腹透的患者采用低容量腹透 (0.75~1.2 L) , 并在5天后逐渐增加至2 L。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资料

改良置管组与常规置管组术前白蛋白、血钾水平及e 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e GFR=175× (血肌酐) -1.234×年龄-0.179× (0.79, 女性)

2.2 术后情况

常规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平均约为60min, 未出现渗漏血性引流液, 有3例病人在术后2周出现出入液困难, 占10%, 需要行第2次手术, 手术中可见大网膜包裹缠绕, 部分是因为伪足折入导管侧孔造成阻塞。大网膜结扎悬吊组:25例病人, 大网膜末端小部分结扎悬吊, 平均手术时间为80min, 结扎悬吊的病人术后未出现1例血性引流液, 未出现1例病人渗漏。术后2周内无1例发生出入液困难, 成功率100%, 无需2次手术。选择组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2组其它并发症包括血性引流液、渗漏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表2) 。夜间留置腹液引流后, 晨起采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腹膜透析3个月之后, 组内血肌酐、尿素较腹膜透析前明显改善, 2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 (表3) 。

##P<0.01 vs透析前

3 讨论

目前外科开放式手术为国内导管植入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在维持腹膜透析的病人中透析液引流不畅比较常见, 尤其是在置管后2周内[9~10]。而在其中, 大网膜包裹是最主要的原因[11], 据统计, 在需接受腹腔镜疏通透析管的患者中, 大网膜粘连包裹约占所有患者的57%~92%[12~13]。我科常规置管需2次手术的病人占8%, 再次手术时证实了导管功能障碍的原因全部都是大网膜缠绕, 部分大网膜呈伪足插入导管侧孔造成阻塞所引起的。所以在2010年8月以来在手术置管时改进了手术方法。30例病例中大网膜游离端结扎悬吊, 全部导管功能良好, 未出现1例渗漏及1例血性引流液。目前研究表明国内开放式手术双Cuff Tenckhoff直管2次手术的发生率为5~10%[14], 造成导管功能不良的原因既包括人为的因素, 也含有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少数病人的大网膜过度活跃, 同时腹透管相对人体的异物, 大网膜易形成包裹, 所以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 使大网膜无法对腹透管形成包裹。我们同时通过观察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 不论是溶质的清除或水的超滤, 都与未结扎悬吊病人无明显差异。因此, 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 对透析效果无影响。

腹膜透析导管 第7篇

关键词: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液透析通路,留置,方法

尿毒症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疾病,治疗困难。目前,血液透析是维持患者健康的主要临床治疗措施。临床医学证实,血液通路方法是影响血液透析症状的主要因素,如动静脉内瘘[1]。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具有安全、有效、快捷,能长时间保留等优点,成为自身血管条件差,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及老年患者建立血管通络的一条新的途径。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内瘘阻塞、血管瘤等的存在而影响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诸多的危害。为此,本文以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接受长期性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探索了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有效方法。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长期性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术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4~66岁,平均年龄为(58±6.2)岁。所有患者均是由于动静脉出现内瘘阻塞而导致血液透析效果不佳,接受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术,共进行62次。长期血液透析导管采用美国的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型号为14.5F,长约24 cm的U型分叉入血管段的导管。其中该型号导管的动脉管腔容积达到1.6 mL,静脉管腔容积1.8 mL。U型入血管段达到13 cm,双腔管入血管长端距离涤纶环为19 cm。

1.2 方法

1.2.1 留置操作方法:

在进行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手术过程中,首先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然后依次选择右侧锁骨下静脉、左侧颈静脉、左侧锁骨下静脉的顺序,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的颈部和锁骨下静脉进行相关检测,确定留置管手术的位置。颈内静脉穿刺点位于患者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或者距离胸锁关节上方5 cm的水平位置。而锁骨中内三分之一下方1 cm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点。穿刺过程中,首先采用导丝传入,在透视定位的前提下,将穿刺针取出,以此确保血透管血管端短头能够较胸骨角水平略长。在穿刺过程中,为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采用2%的利多卡因对穿刺点肌肤局部麻醉处理,然后在胸大肌端和血管穿刺点处进行1 cm长度的切口。借助导丝进行皮下隧道的扩张操作,借助可撕脱鞘进行血透管的植入。在透视定位的帮助下,确保血透管位置正确,形态正常,以保障血液能够顺畅的抽出,避免出现血透管弯折、扭曲等现象的发生。最后手术操作完成后,进行切口缝合手术,并采用肝素溶液处理切口的封闭问题[2]。

1.2.2 血透管位置的调整:

血透管的调整关系到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能否顺利的发挥作用。因此,在透视定位的辅助下,借助导丝的超硬超滑特性,植入下腔静脉,进行血透管静脉管腔的调整。若患者皮下隧道涤纶环已经愈合,则需要二次切口,将涤纶环进行分离,以此进行血管穿刺能够顺利进行,将血透管暴露出来,便于位置的调整。针对合并血栓闭合者,则借助导丝进行碎栓以及采用局部尿激酶溶栓进行抗凝处理[3]。

2 结果

首先,本次研究发现,60例患者的长期血液透析管留置手术均取得成功,其中,采用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左侧颈内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分别为45、10、2、3例。上腔静脉置管位置处于第二前肋和第四前肋之间的上腔静脉骨性标志内,手术操作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手术带来的不良反应为:有3例患者因血流不通畅,而接受原位调整或重新植入。另外,1例患者进行碎栓溶栓处理。出现血流不畅的患者在经过确诊后,采用贴壁和动脉管头位置调整后,血透恢复正常,后期无并发症发生。采用ICU床边手术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后发生血流不畅的现象,经过X透视呈现显示,患者体内的透析导管管头发生偏移,出现顶壁现象。后经过拔管后重新处理,患者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在经过针对性血液透析导管留置调整后,均恢复正常。

最后,所有患者在经过留置管手术以及血液透析管位置调整后,其血透流量均达到正常水平,处于230~300 mL/min的正常值。其中有4例患者置管留存时间低于半年,2例患者由于原发病原因而去世,另外两例患者因肺部感染以及脑出血而去世。后经过随访,剩余5例患者体内的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手术成功,能够持续正常的发挥功能[4]。

3 讨论

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并发症为穿刺点部位出血,皮下隧道感染,导管内血栓形成。感染与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导管使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皮下隧道出口和导管口严格消毒,使用庆大霉素肝素盐水封管可预防感染的发生。一旦出现感染,全身抗感染治疗与局部抗生素肝素盐水封管,可有效控制感染,血栓形成多与医师透析间隔时间延长、未能及时更换肝素封管有关。尤其是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以及动脉硬化的患者而言,该留置手术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临床医学应用中,长期血透通路主要包括动静脉瘘、人造血管以及长期血液透析导管三种。为提高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的应用效果,需要做到留置管管头全部进入上腔静脉内,以及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并优先选择带涤纶环动静脉双腔远端分叉式多侧孔设计。以上措施能够提高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手术的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朝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与临床应用[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42-259.

[2]白旭明,石永兵,唐梅.DSA下长期性血液透析导管的留置[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2):134-137.

[3]单新莉,汪吉平,李虹.不同置管途径对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6):636-638.

腹膜透析导管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我院2 0 0 5年1月至2 0 0 8年1月共104人次采用腹膜透析, 其中25例发生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 均符合导管出口处感染的诊断标准[1]。即导管出口处持续红肿直径超过13mm或出口周围有隆起的肉芽组织, 导管出口处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出口处有疼痛、压痛或隧道部位有压痛, 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以上4项中出现1项则诊断为导管出口处感染。其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20~75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15例 (6 0.0%) , 肾小动脉硬化5例 (20.0%) , 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 (16.0%) , 肾病综合征1例 (4.0%) 。腹膜透析时间2~70个月。腹膜透析均使用双涤纶袖套卷曲T e n c k h o f f腹膜透析导管。感染处分泌物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3例 (52.0%) ,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4例 (16.0%) , 大肠杆菌感染3例 (12.0%) , α链球菌感染1例 (4.0%) , 混合感染2例 (8.0%, 金黄色葡萄球菌加表皮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加大肠杆菌感染各1例) , 其他2例 (8.0%) 。将25例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 对照组1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情况、腹膜透析时间、肥胖指数等方面大体相似。

1.2 方法

观察组导管出口感染处先用3%过氧化氢擦洗, 然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擦洗, 最后涂百多邦, 每日2次, 感染控制后停用百多邦软膏, 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换药。对照组导管出口感染处用0.5%碘附换药, 每日2次。同时, 两组均配合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1.3 感染控制诊断标准

导管出口处无分泌物, 局部红肿、疼痛、压痛症状消失, 导管出口处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

2 结果

观察组11例 (11/13) 7天内控制感染, 2例 (2/13) 用药2周;对照组5例 (5/12) 7天内控制感染, 6例 (6/12) 用药2周控制感染, 1例 (1/12) 继发腹膜炎。观察组总体效果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腹膜透析的作用与主要并发症

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 是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首选的替代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 腹膜透析的花费效益比优于血液透析, 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人数正在不断增加[2]。但导管出口处感染可导致腹腔感染及导管丢失, 文献报道导管丢失的患者中有12.4%是由于导管出口处感染引起的, 腹腔感染的患者中有25%~50%是由于导管出口处感染造成的[3]。

3.2 过氧化氢和百多邦的药理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占52.0%;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过氧化氢为初生态氧, 有清洁、杀菌、去污除臭的作用;百多邦是从假单孢菌酵解产物提取的一种局部外用抗菌药物, 主要成分是莫匹罗星, 通过抑制蛋白质及RNA的合成, 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能在表皮层达到并保持很高的药物浓度, 外用基本无全身吸收, 且抗菌谱广, 对皮肤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尤其是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效。本次观察结果表明, 与传统的0.5%碘附消毒换药相比, 过氧化氢和百多邦软膏处理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效果良好, 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3.3 导管出口的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导管出口处感染一般是可以避免的。

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置管过程中确保导管出口及隧道的无菌性在早期愈合极为重要。手术切口缝合结扎止血要彻底, 导管出口尽可能小。术后如无渗液、渗血, 应在术后第7天才开始更换敷料, 以利管口愈合;如有渗血、渗液, 则要及时更换敷料, 更换敷料时避免消毒剂渗入导管出口。如非病情严重, 在术后第10~14天才开始透析, 开始透析时, 应从小剂量开始, 以免腹压过大影响伤口愈合。术后必须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牵拉和扭曲。预防感染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加强腹膜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患者置管前开始宣教, 让患者知道腹膜透析导管是腹透患者的生命线, 嘱其术后避免牵拉导管和压迫伤口, 保持大便通畅。出院前要教会患者长期导管出口的护理, 如操作环境要干净、操作前要洗手以及正确的换药方法。换药时首先用0.5%碘附消毒出口处周围皮肤, 以出口处为圆心, 由里向外环形擦洗;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出口处;最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出口处, 如有渗液、渗血则及时更换敷料。术后2周内不要洗澡, 2周后可在人工肛袋保护下淋浴, 洗澡时做好保护伤口和导管的措施。洗澡后用干净毛巾轻轻擦干周围皮肤, 再用生理盐水清洗, 最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出口处。如果出口处有痂皮, 不能强行揭掉, 可用生理盐水软化后取下;腹膜透析导管一定要固定好, 固定时要顺腹透管和连接短管的自然走势, 不要扭曲、压折, 避免拉扯或日常活动时不小心造成机械性损伤;避免对出口有害的行为, 如举重量超过12kg的物品、搔抓伤口等。告知患者每月复诊, 定期评估导管出口处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腹膜透析时间长的患者定期进行操作考核, 对不规范行为给予纠正。一旦发生感染, 要早期局部护理, 以保护管路, 延长使用期限,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组资料显示, 使用过氧化氢和百多邦软膏局部处理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效果满意, 做好腹膜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在预防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本次研究例数较少, 研究结果及其他注意事项有待今后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刘伏友, 彭佑铭.腹膜透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

[2]Sennfalt K, Magnusson M, Carlsson P.Comparison of hemodialysis and peritoneal dialysis-A cost-utitity analyais[J].Peritoneal Dialysis International, 2002, 22:39-47.

腹膜透析导管 第9篇

1 感染因素分析

1.1 导管穿刺处消毒不彻底

大多数CVC-RI是由于插管处皮肤表面的细菌经皮下隧道迁移并吸附在导管外壁而引起。所以穿刺部位的消毒处理很重要, 有效地做好局部皮肤护理可降低CVC-RI发生率。

1.2 穿刺部位选择的不同

深静脉置管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等。其中股静脉邻近会阴部, 皮肤寄生菌多, 易受污染, 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

1.3 穿刺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

置管时操作者应严格洗手后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铺消毒治疗巾, 有条件者穿无菌衣, 并保持环境清洁, 减少人员流动及操作环节。

1.4 术后护理不当

透析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上下机流程进行上下机, 分接管时没有将导管内血块抽掉, 导致导管内血栓的形成, 血流中的菌落就特别容易种植在导管壁上, 从而导致相关性感染, 透析间期没有严格的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封管、换药、更换敷料等, 都可以导致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1.5 年老体弱, 有基础疾病者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另一个主要因

素。若患者有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 亦为感染的易患因素。此外, 其他感染灶的血行性播散也是感染的危险因素。

1.6导管留置过久

闫素英[2]在进行肝硬化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后感染原因分析明确指出, 置管超过30d感染率为30%, 30d内感染率仅为5.7%。故应尽可能减少导管留置时间, 达到治疗目的、病情允许后应尽早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1.7 操作不熟练

反复穿刺致使局部血肿的形成, 引起局部炎性反应, 也较易引起继发感染。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几率成反比。操作越不熟练, 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

2 护理

2.1 置管时的护理

(1) 穿刺部位皮肤处理, 清洁皮肤, 予以会阴部备皮同时避免皮肤损伤, 然后给予0.5%碘伏溶液常规消毒-次, 待干后穿刺。 (2) 严格坚持洗手与无菌操作技术, 做好空气及各种物品的清洁与消毒。 (3) 对护理人员进行导管置入配合专门培训, 提高操作者的熟练技巧。

2.2 透析过程中的护理

(1) 保持透析室空气清洁, 控制人员走动。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置管处铺无菌治疗巾。 (3) 操作人员必须带口罩、帽子。 (4) 分接管时对管外及接口用碘伏严格消毒, 将封管肝素及血块抽掉弃去, 避免将封管液及导管内的血凝块推入管内。 (5) 连接透析管路后用无菌治疗巾覆盖, 形成一无菌区。 (6) 结束时, 先用生理盐水每侧快速冲管5~10ml, 然后再用肝素或肝素盐水封管。严格消毒后尽快封管。尤其要将置管周围及接口处血痂擦净, 避免开放的导管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并更换新的肝素帽。 (7) 将导管用无菌纱布包扎妥善固定。

2.3透析间期的护理

2.3.1严格交接班, 观察患者的敷料情况, 如果敷贴有卷边、破损和被血液渗透时应及时更换。交接导管置入的深度, 可通过观察导管外露部分的长度, 判断导管在血管内的长度, 评估导管有无脱出。交接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 有无渗血、污染等。检查导管连接装置有无松动、脱落、打折、牵拉及回血等。

2.3.2敷料的更换, 一般3d更换一次, 在更换敷料前应该先观察穿刺处周围的皮肤, 有无红肿和硬结的发生, 还要观察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用0.5%的碘伏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 常规消毒导管周围皮肤, 更换无菌敷料, 一般用碘伏棉球由内向外消毒, 直径>10cm, 并清除局部血痂, 覆盖无菌敷料或贴可舒, 并给予妥善固定。

2.3.3换药时,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迹象, 若局部有红肿, 可用75%的酒精湿敷, 发现导管不完全滑脱, 不能推入应立即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严格无菌操作。

2.3.4进行健康指导, 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尤其防止敷料潮湿或被污染, 使穿刺局部保持干燥。股静脉置管邻近会阴易于污染, 尤其要注意保护。

2.3.5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提高患者的抵抗力。规范应用抗生素, 防止出现耐药及二重感染, 从而达到预防导管感染的目的。

2.3.6血透导管仅为血透专用, 除非没有其他替代方式或在急救时才可用于输注液体、血液制品或营养液。

3 护理展望

导致CVC-RI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 但有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规范的护理行为来避免的, 因此, 护理在预防CVC-RI发生中非常重要。如何使CVC-RI得到更好的监控和预防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目前, 护理界主要有以下建议:

3.1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教育和培训。

在预防CVC-RI方面护理人员担负着重要责任。陈尔真[3]等研究认为, 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导管相关知识教育, 提高对CVC-RI危险因素的认识, 规范插管技术, 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及加强留置导管护理等可显著降低危重患者CVC-RI的发生率。程乐梅[4]报道由接受过导管相关知识与护理培训的护士进行导管护理, CVC-RI发生率从28.8%降至3.3%。杜斌[5]指出, 受过专门培训的护士进行导管护理 (更换敷料) , 感染的发生减少5~8倍。这些研究都表明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教育和培训。

3.2使用抗生素封管方法

刘春梅[6]等认为在临床上采用间断的抗生素封管方法既可以较好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又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钟莉萍[7]认为透析后定时用头孢他啶加肝素混合液封管是降低长期深静脉置管导管感染行之有效、实用的方法, 给予肝素100 mg/2mL+生理盐水2 ml+头孢他啶0.5 g混合液封管, 动静脉各2mL封管。

3.3注重导管口的护理

谭兆珍[8]等认为使用康惠尔透明贴可以减少导管口的感染, 康惠尔透明贴有强的自溶清创能力, 选择性清除坏死组织, 吸收大量渗出物质, 加快血管再生和减轻疼痛。在预防导管口感染方面取得较好效果。潘红艳[9]等认为采用拧干的碘伏棉球敷于穿刺针眼处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这种方法即在常规的皮肤消毒后, 在穿刺点处覆盖一小块无菌碘伏棉球, 然后再覆盖一块4cm×4cm8层无菌小纱布, 纱布面积必须大于碘伏棉球, 最后在外面覆盖一次性透明敷贴,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使用。

3.4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

张跃晖[10]认为进行操作者的确认, 健全工作流程, 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是控制CVC-RI的重要手段。如设计和及时填写中心静脉导管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 动态护理记录单、CVC效果评估单等, 使CVC-RI得到及时监控。曹炅[11]也认为, 为了更好地使护理人员对深静脉置管进行观察与护理, 更好地有效使用深静脉置管, 建立深静脉置管护理记录单是必要的, 护理记录单可以客观反映置管期间的维护情况。

3.5加强患者卫生知识的宣教

腹膜透析导管 第10篇

临床资料

应用贝朗公司生厂的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导管及附件型号为12Fr×10cm/10cm。所有患者均为尿毒症晚期维持性血透病例,52例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6~82岁。使用导管时间最长近4年,目前仍在使用,最短时间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已经带有过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临时血透导管。并有45例在建立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之前,大多已施行过1次自体A-V内瘘成形术,少数已施行过2~3次,因无法再建立自体A-V内瘘才改用永久性留置导管。

結 果

1~2年使用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行长期血液透析治疗而停用者2例(3.8%),2年后停用者6例(11.3%)。

感染造成菌血症而无法使用者共4例(7.7%),其中多在2年以上发生。到目前出现过导管相关性感染及菌血症(经导管及静脉血培养证实)的患者45例(86.5%),其中多数患者曾出现过反复多次感染,且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使用中发生血栓阻塞者30例(57.7%),其中血透前行尿激酶溶栓能继续使用者28例(58.8%),不能再使用者2例(3.8%)。

插管处局部情况,使用过程出现渗血者3例(5.8%),经局部压迫后出血停止。因涤纶套与皮下组织生长愈合欠佳致使导管少部分脱出者4例(7.7%),完全脱出者2例(3.8%)。局部皮肤发红、痒、有白色分泌物渗出者7例(13.5%)。

使用过程中出现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者2例(3.8%)。同侧肢体肿胀者3例(5.8%),多发生于经锁骨下静脉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者。

讨 论

每例患者在行永久性留置导管置管术时术者均严格遵循无菌手术原则,手术顺利。每次血透结束时护士均严格遵循永久性血透管消毒护理原则。但使用过程中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及局部皮肤感染者较多,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的无菌清洁意识有关,并需进一步寻找原因。同时,使用永久性血透管行血透时发生血栓阻塞情况较多,反复行尿激酶稀释后导管溶栓易引起出血,特别是消化道出血,尤其在凝血功能障碍的尿毒症患者中更易发生。在我科开展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置管术的近6年来,52例患者经永久性留置导管透析短期使用疗效较好,并避免了血透时因A-V内瘘穿刺带来的痛苦。1年内52例患者血透时血流量良好,每月kt/v值完全可以满足维持性血透需要。但远期,尤其2年以上使用者,发生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在不断地临床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应首选内瘘,最好为自体缝合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刘红勇等[2]回顾分析了1051例血透病例行多种血管通路时的血透数据可以加以证实。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我科A-V内瘘手术成功率,尽量选择自体A-V内瘘作为患者血透通路,尽可能避免采用永久性血透管作为血管通路透析。

参考文献

1 Xue JL,Dahid,Ebben JP,et al.The association of inimtial hemodialysis access type with mortality outcomes in elderly medicare ESRD patients[J].Am J kidney Dis,2003,42(5):1013.

腹膜透析导管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0年3月—2009年11月期间为13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穿刺术,其中高血压肾损害19例,糖尿病肾病5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肾衰竭50例,其他原因导致的肾衰竭8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患者57例,平均年龄45.5岁。

2 手术方法

选择巴德公司长期导管,长度28 cm,一般选择右侧颈内静脉进行置管,取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形成三角形位点为穿刺点,进针抽得暗红色血后插入导管,后根椐双腔管在体表的投影确定皮下隧道位置和导管皮肤出口处,用隧道针将导管引入穿刺部位将扩张器顺导线插入双腔导管抽出扩张导管内芯,沿外套管将导管导入颈内静脉同时将外套管撒开拔出,使导管尖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回抽血流良好,用肝素封管,缝合皮肤,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常规拍摄胸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标准为右心房上1~15 cm。术后当天即可行血液透析治疗。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植入需要在手术室进行,是一项繁琐、精细、技术水平要求高的操作,故我们在手术前需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注意事项,使患者明白手术大概步骤及手术中如何配合医生等,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打消顾虑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2 准备

术前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包括3大常规,心、肝、肺功能检查等,特别是凝血功能检查;选择巴德公司长期颈内静脉导管。

3.3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体温变化。

4 并发症的护理

4.1 渗血、渗液的处理

25例患者出现渗血、渗液,立即在无菌操作下予以明胶海绵,云南白药局部处理后无菌包扎,并用盐袋局部压迫止血,约5~8 h后停止出血,24 h后局部再次换药,均未见渗血。

4.2 导管栓塞的处理

11例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量达不到要求,2例患者在术后20 d后接管透析引流不出血液,最常见原因为导管局部或全部栓塞,我们采用在无菌操作下使用尿激酶25万单位加生理盐水6 ml分别在动-静脉两端通过抽吸后注射器反作用力注入液体的方法溶栓,并在6~12 h后再次使用此方法,均使11例患者导管恢复通畅,且血流量达到透析要求。

4.3 感染

①出口部位感染:指出口部位2 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②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2 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③皮下囊感染: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④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病人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1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术后患者中有6例出现导管出口部位感染;2例患者隧道感染;遵照无菌原则进行抗生素换药处理,每日1次,8例患者均在换药一二周后感染控制局部症状消失。本组中未发生皮下囊感染病例。另有4例患者在术后一二年内出现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出现菌血症,经导管内血液培养为金葡菌感染,予以细菌敏感的抗生素全身应用,并局部使用抗生素和肝素封管每日1次,2~4周后2名患者体温正常,血检报告正常,能继续进行血透治疗。另2例患者由于感染迁延时间过长,经上述处理无效,为了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我们选择为其拔除静脉导管并连续使用14 d抗生素,彻底控制了菌血症。

5 出院指导

由于长期颈内静脉导管使用时间为四五年,患者术后2周即可回家,定期到医院接受每周二三次血液透析治疗,故患者在家中如何进行导管自我护理尤其重要。①由于该导管长于一般导管,它暴露在皮肤外约10~15 cm,一般固定在右侧胸部,故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穿脱衣时避免管道扭曲或受到牵扯。②患者在清洗时可以局部擦拭,若要洗涤也只能采取淋浴并在无菌透明敷料包扎下清洗,洗净后局部伤口应及时遵照无菌换药原则处理。③若患者体温升高或管道出口红肿热痛均应在发生更严重情况前立即到医院就医,以防发生隧道内感染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6 结果

6.1 带管时间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带管时间18~45个月,平均带管时间31个月,2例因感染迁延时间过长拔管,其余130例均能在血液透析中正常使用。

6.2 并发症

132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经导管血透时血流量200~300 ml/min。25例患者出现导管处渗血,11例患者出现导管栓塞,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通过护士针对性的护理使130例患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顺利应用于血液透析中,其他如血气胸、心房穿孔、心率失常等并发症本组未发生。

7 结论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不影响血液动力学,不需要反复穿刺血管,操作简便快捷,随着患者透析时间延长、外周血管耗损性应用逐渐增加。但留置导管易出现导管位置不当、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正确及时处理导管并发症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我科9年间成功为上百例肾衰竭患者提供了最佳血管通路,提高了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内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通路,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院校网络架构下一篇:基层治黄职工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