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范文

2024-06-02

美术专业范文(精选12篇)

美术专业 第1篇

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确立,在我国时间并不长,其前身是美术发展历史及理论,简称“美术史论”。在国家学科目录的讨论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界人士就美术学学科的设置问题曾做过激烈的讨论,各大艺术院校艺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也都各抒己见,但最终没有得到一致的定论。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艺术学科召集人的艺术学家、艺术学博导张道一教授指出:“作为‘美术学’的学科,它的纵向包括了绘画学、雕塑学、建筑艺术学、工艺美术学和书法印章学;它的横向包括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评论、美术比较、造型艺术美学和美术教育、民间美术教育……多年来苦于美术分类的混乱,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合理的框架,它的结构是较为科学的。”[1](p4)由此,在众多教授、专家学者的倡导下,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已正式将美术史论改称为“美术学”。

美术学将整个美术文化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整体学科视点来研究整体美术现象,“它既包括美术文化的形而上的范畴,又包括美术文化形而下的范畴。”[2](p144)“凡美术文化生态的或低层、高层或雅、俗或普通、经典,都是美术学的学科结构要素内涵,都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2](p145)

了解美术学学科的来龙去脉,确立学科的研究对象及范畴,才能感知和把握学科的价值与魅力。这也是本文进行大胆构思美术学专业教育的前提和立足点。

美术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

“美术学”与“教育”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美术学专业教育是美术学学科与教育学科化合后的文化形态,具有边缘性、综合性、范畴性及育人性的存在特征。作为美术学与教育学的交融互渗,就是把教育学的理论和美术学的理论相互结合产生新的理论。它与其他门类的教育既有共性,又具自身独特性。

教育以严密的逻辑和知识培养学生的才智,而美术学是以生动的视觉形象来拓宽学生想象力的空间,以不断突破学生思维的界限,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因此,美术学专业的教育首先是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其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是培养审美眼光和批判思维的教育。审美是美术学专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学生才会运用审美的眼光区分现实美与艺术美,并在审美经验中不断促进批判思维的成熟,从而主动地去发现美,判断美,选择美。第三,美术学作为艺术体系中美术部门的专项性研究,应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文明世界的艺术感,一种从事艺术交流沟通的表达能力。第四,美术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加注重人的情感教育,对宣泄情绪、净化心灵、人性的心理建构等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能影响人的情操与性格。

美术学专业教育的构想

人文哲学家考夫曼曾罗列出艺术教育的四大理由:陶情冶性,教人欣赏艺术之美,而且可以孕育审美眼光、批判思维以及让人拥有自愿从事不同文化或多元文化之娱乐活动的能力。我们的艺术教育经历过这样的历程:为道德的教育;为知识的教育;建立完善教育体系;为人性心理建构的教育。以历史眼光来看,它们都是建立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与资源。

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环境的变迁,艺术教育早已细划出不同的门类,如美术学教育、音乐学教育等。立足于现代文化语境,着眼于未来美术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大胆构想建立美术史论、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学四位一体的创生式教学体系。

1.美术史论教育的意图与重要性

美术史论教育包括中外美术史和中外美术理论两大部分,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理清人类复杂的艺术实践活动,根据美术发展史及风格流变史,把握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史论的学习特别在于知识量的积累和宏观的把握:一方面可从美术的内在因素进行探讨,如风格、圣像、功能等;另一方面可先从美术的外在因素着手,如美术形成的周围环境或历史语境、心理分析等。需要特别留心的是,随着考古与新材料的发现,要及时更新烂熟于心的知识与经验;另外一点,对待任何美术问题都不要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要时刻保持好奇心与怀疑的态度,对学术上存在的观点要敢于质疑,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美术史论学习真正的态度与方法。

对各种美术现象的梳理、思潮的评断、规律的总结,无时无刻不需要理论的支持,所以美术理论的教育是整个美术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要做到游刃有余并非易事。“温故知新”是一条原则,还要不断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反复地研究与探索。

2.美术创作教育的意图与重要性

美术创作教育涉及艺术的想象力与敏感性,是美术学教育中最受欢迎的部分。启发思维的过程往往会让学生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快乐,这也是美术创作的魅力所在。纸面上谈得再雄辩,也会落空或词穷,最好的办法就是落到实处,通过所学融会贯通,对材料、工具得心应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与个性的作品。

没有哪种形式比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来得简单明确。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利用视觉艺术形象来发表观点,表达感情,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欲望需要都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流露呈现。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和历史。

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和组合形象、赋予材料以理想形式的过程,而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可贵的创新精神。当学生有了自己观看事物的方式,有了自己的视觉经验,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算起了作用。

3.美术批评教育的意图与重要性

对美术批评的感性认识是艺术家的批评活动:描述、分析、解释、阐说、评价和判断。将美术批评引入教育领域,它就成为一门课程,一种探索形式。“艺术批评的教育作用不在于对艺术美及其欣赏活动进行理论化的阐述或概括,而在于凸显或揭示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的认知和社会职能,这样有助于学生欣赏和理解视觉艺术所创造和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艺术批评是对学生评价艺术特性与审美感知能力的一种挑战,这样会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从中可以审视艺术的表现方式并且深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艺术批评的观念与技巧,可以通过具体分析一件作品的社会与政治的意向逐步加以培养。”[3](p11)

图像文化的日益泛滥,数字信息的肆意弥漫,我们的批判理智与鉴赏能力逐日衰退;为了满足视觉快感而一味夸大视觉冲击效果,或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消解。艺术批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偏见与禁忌,透过错综复杂的虚幻现象看清艺术的本质,作出恰当评判,探寻艺术的秘密。在艺术批评教育的洗礼下,学生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美学教育的意图与重要性

狭义的美学即艺术哲学。美学教育就是以一种系统性的哲学方式深入考察、分析和界定创作、应用、欣赏和评价美术的种种过程。“归根到底,使艺术区别于哲学、科学、道德、宗教等等最本质的东西,即在于它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在于它是作为人们的一个审美对象而发挥它所特有的社会作用的。”[4](p5)课堂中的美学教育实质上是美术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正确又深刻审美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审美态度和特殊的感受能力;第三,要着眼于学生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能力。美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对世界、人生、社会的更为丰富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

小结

由美术史论教育、美术创作教育、美术批评教育、美学教育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创生式教育体系,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教育体系。每个单独学科的教育总是与其他三个学科教育相辅相成,互为依靠,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四大方面的教育共同支撑了美术学专业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长短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2.

[2]梁玖.美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3]王柯平,等.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美术专业,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第2篇

【摘要】近年来,由于西方园林风格的影响,中国的景观设计渐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但纵观历史,中国的园林设计源远流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笔者从一个浅显的层面,分析了一下现代景观设计继承中国园林的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园林继承

【正文】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造园艺术就已经开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庭院建筑,点景与园名,还常借用古典汉语;我国园林艺术不仅在亚洲影响日本等国家,并且还传播到欧洲。从十七世纪末期开始,欧洲对中国园林的活泼而自然的处理手法颇感兴趣;到十八世纪,英国仿东方风景园林达到全盛时期;不久法国又受到影响,出现了中国式景园。中国的园林设计能如此影响世界,并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有增无减。这大概是因为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其建筑物仍作园林之主,石木次之;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故能远播海外,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好。

继承“中国园林”并不是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在古代只是供少数人观赏,为封建帝王、贵族官僚和士大夫们服务的。它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与今天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它的一些创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并有其适应的范围。时代不同了,就不应该不分条件,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法。比如叠假山,这是传统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段,是表现山水这一主旨所必须的。它在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又封闭的空间中是自然山峦的典型化,虽然实际的尺度和体量都不大,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现在有一些

城市,不分场合,堆叠假山成风,不论公园还是空旷的广场都堆,结果是假山的体量很大,仍显不出山峦的气势,像一堆乱石头,花了钱,费了人力,效果并不好。当然,也有处理的好的,那是对传统的假山技术进行改造,以现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黄石等价格昂贵的天然石料,强调整体效果,恰当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广州流花湖旁的山石景色,尚称自然,是对传统假山的继承与创新。另外,古典造园强调景色入画,往往曲桥无槛、径必羊肠,廊必九回。这些也不能到处搬用。南京金陵饭店的外庭院,以黄石叠成池岸、假山,采用平顶的游廊,与现代化的建筑取得协调,是谓借鉴的好。

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园林风格曾风靡一时,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中,开发商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启用国外的设计机构,结果设计出来的效果许多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认同其开敞奔放的风格,使这种风格和款式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同样,其他的园林绿化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大型广场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诚然,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但是,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由于景观建设的年限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强占着城市的一席之地。

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由西方园林风带来的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大中型园林一般都由几个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而且设计

者也会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行进中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

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其设计,并时常以普通游览者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设计足够的硬地和停车场,铺上草皮„„,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结局,设计者和主人皆大欢喜,硬说这就是“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

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景观设计师不能再继续这样的破坏,而是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在环太湖十八弯景的设计中,设计者对每一个山坡都进行了土质和地形的分

析,拿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就非常的成功。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

其实这倒也不是西方园林风带来的弊端,因为在其本土,它的设计也有着自己的精神灵魂。问题是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当然,追求形式美也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但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象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景观设计师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视觉时代的专业美术出版 第3篇

美术教材、应试教参和普及读本,是目前美术出版社收入的基础保证;但专业美术出版尤其是高等院校专业美术出版社,还具有文化传承、学术引领的功能,承担着展示专业品格、提升艺术品位、创新技艺观念的责任。

从专业美术出版来看,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阅读碎片化”的现状。阅读碎片化有三大特征:阅读文本碎片化、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种类多元化。虽然这些现状已经给美术出版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我认为,相对于以文字为主体的出版媒介而言,新阅读变化对专业美术图像化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因为虽然纯文字阅读尤其是大容量的文字出版物阅读逐步下降;但与其相反的是,图像视频阅读逐步上升,因此图文混排成为基本形态,给美术出版提供了历史机遇。另外,虽然专用阅读时间缩短,但人们并没有减小阅读量,而是大大增加了对信息的有效摄取。有分析认为,一个中学生现在一年的阅读量相当于他上辈人的20倍,读者阅读的总信息量与总时数在这个电子网络化阅读时代大大增加。当今时代,并不是在课堂上、书房、图书馆里捧着书本的阅读才叫阅读,现在电子书、网络化阅读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载体中,图像是一种重要的媒介,也是更多读者日益喜爱的载体。比如随处可见的广告就是以图为主并辅以文字的,这就是美术出版的优势所在。同时,阅读时间碎片化,读者主要是利用工作、休息、旅游途中的间隙等时段进行流动式短暂阅读,此时图像也较文字有更大的阅读可能性与可感性;阅读种类多元化,除文字以外,动画、漫画、插图、照片、视频短片成为重要的阅读品种;而图文混排,图文相间日益成为出版物的基本形态。图片视觉阅读从原来附属于文字的附加产品,上升到与文字相等重要甚至比文字还要重要的阅读地位。也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阅读产品中,文字已成为图像的辅助。我的观点是,在面临新阅读境遇时,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双重性,提高对它积极意义的辨别力;可以说,专业美术出版在面临多重困难的同时,也面对着快速成长的、有效的市场新增需求。

对于高等美术专业出版社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机遇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新的调整。2012年初,艺术门类正式从原来的文学门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建设的重大事件。艺术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艺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戏曲与影视学。艺术门类的独立,意味着艺术学科建设面临着新发展,新教学体系改变伴随着新教材体系的调整与重建,这就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这样的高等美术院校出版社提供了继续发展的新空间。

中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现在更是发展迅速,已有近千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美术专业。从类型上看,专业美术教育分为综合性院校美术院系、师范类院校美术院系、专业性美术院校三大类;从层次上看,分为中等美术特色学校、高职高专美术院校、高等美术院校三类。

专业美术教育的高端部分是专业性的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的专业性高等美术院校主要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由于历史原因,专业美术院校大都没有独立的美术出版社;只有中国美术学院拥有近30年发展历史的、独立设置的专业美术出版社。这也给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为全国高等美术专业教育、专业创作、专业研究、专业社会服务、专业文化传承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发展空间。从现状看,每一个省级出版集团都有一个专门的美术出版机构,长期以来,专业画家、职业设计师、美术教师大多按地域分布完成各自的美术出版任务。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出版社的优势是学术性,靠近高端学术资源,有可能对高端学术资源起到集聚与引领作用。中国美术学院正以艺术学门类独立后新学科调整与建设为机遇,梳理、整合、开发专业美术出版资源,对现有专业美术出版产品类型与品种进行重新审视与布局。

在发展需求、历史机遇与重新产生的困难面前,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在思考编辑思路的三个转向:一是从主要依赖传统教材向开发新专业系列教材方向转移;二是从以出版作者个人画册为主的传统美术编辑,转向面向大美术、大设计学科的广阔的新兴市场;三是从出版传统中国历代名作名帖为主,向创新经典、推出新经典方向转移。

由于中国城市化进展迅速,图书市场对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动画漫画等方向的出版有较大新增需求。设计学科本身也处于新的大发展与大调整时期,因此中国美术学院正依托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优势,积极筹备开发成系列的大设计、新设计内容的出版选题。

2011年,杭州市政府出資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美术学院从德国藏家手中购入7000余件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设计作品系列藏品及文献,并以这批藏品与文献的整理、管理、研究、教学、开发为任务,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包豪斯研究院,并正着手建设现代设计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认为,包豪斯系列藏品被引入中国,不仅是设计收藏的重要事件;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仅引入了西方的设计作品,而已经开始关注西方的设计思想资源。对于中国来说,现代设计观念以及整个现代设计思想体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与包豪斯研究院通力合作,积极筹备推出分类、分层设计的包豪斯藏品与研究系列的图书产品,将完整全面地介绍引发了世界现代设计革命、影响了并继续影响着几代人生活形态的包豪斯设计作品与设计思想。相信这会为提高中国人的生活品质、生活意趣,为中国的工业设计,为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文化资源。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王澍教授荣获了被喻为建筑学诺贝尔奖的“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个荣誉。评审委员会在评审语中这样说:“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王澍的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在其旗下完成的作品中,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探索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这正是中国专业美术出版的独特资源,推出有思想、有深度的高端学术著作,展示中国学人品格,引领时代美术潮流,正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的职责;同时,这个计划也具有较好的市场预期。现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以王澍普里兹克奖作品集以及有关城市建设的观念丛书为主题,出版城市营造、城市设计、建筑规划、建筑设计等系列丛书,以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特邀请了长期关注王澍工作并具有资深传播经历的专家型作者撰稿,力争使这套丛书图文并重,观念与实践相融,达到学界关注、社会思考与大众传播三重效果。

视觉时代也对出版社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增强画册编辑的文字组织能力?当阅读市场已经从文字时代转向图文时代时,美术编辑如何从纯图册编辑转向图文编辑,提高对图文结合编排的综合把握能力,使图文互为依托,整体融合,为读者提供适合新阅读时代的更好的阅读产品?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要求编辑、发行人员不断学习,在自身日渐专业化、学术化的同时,努力树立市场意识,增加创新能力,在一个竞争相对激烈的市场中了解市场动态,把握市场需求,掌握市场规律,按市场规则去思考与行动,调研书店、书市和读者、作者,撰写调研报告,在社内倡导专业研读,养成阅读习惯,捕捉新型阅读体验,为开发专业高端产品提供经验。

在这个以视觉载体为主的读图时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作为专业美术出版社,尤其是作为高等院校专业美术出版社,将以开发高端学术资源为重点,以新体验式阅读为方向,面向大美术、大设计学科的新兴市场,在保持学术品牌、学术品格的同时,充分倾听市场的声音,为中国出版业的新发展探索与积累经验。

(曹增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社长、教授、博导)

美术专业 第4篇

一、教师方面

(1) 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理论知识是学好一切的必要前提, 理论知识虽然枯燥, 但它是前人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 是学好一门技能的精髓和基础。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引导, 我们在学习任何技能的时候都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走好多弯路, 才能到达目的。作为老师, 就是要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 用绘画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审美法则去充实他们的头脑。而作为素描头像教学来说就要首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头部骨骼解剖结构和一定的运动规律, 在素描时能够很快地深入画面。

(2) 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大师的素描头像作品。素描是学习绘画的基础, 一幅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由于它使用的工具较为简便, 又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因此往往比经过很多加工的绘画作品更直接地传达作者瞬间的灵感和激情, 摄取所画对象的生动气韵。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二十世纪欧洲名画家的素描作品中, 能得到在其他画作中不易领略到的那种直觉的艺术感受。这些画家都是素负盛誉的大艺术家, 并在素描上有深厚功力。这些作品不论是工整细致的, 还是粗放简略的, 都显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纯熟的技巧, 在艺术风格上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学习和从事绘画艺术的读者若用心揣摩, 定会从中得到启发。

(3) 发挥教师的影响力和艺术魅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由初中直接进入职高或者中专学习的,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脱离学校教育的天空, 思想比较单纯、生活阅历比较简单。由于涉世不深和艺术修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对于优秀的素描头像作品也只能是“随便看看”, 根本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这就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发挥教师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许多学生对老师都存在着崇拜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画法的同时, 结合所讲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描内容, 把它画出来, 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 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教师作画的每一个细节:构图、比例、画面处理、技法等。

(4) 引导学生注重整体观察和思考, 养成动手必动脑的习惯。在头部素描绘画中, 对所画对象进行整体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人物的头部是整个人物造型的重要部位, 它集中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也是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一个外在表现, 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所在。马蒂斯说:“没有整体的形, 细节画得再好、再出色也毫无价值。”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画蛋练功”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绘画之前, 要对所描画的人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思考, 准确地把握人物头部的形体特征和动态变化, 要重视对人物的表情与神态的刻画, 重点应注意表现眉部、眼部、嘴部和鼻翼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能客观地描绘出老年人与年轻人、男人和女人、大人与小孩结构特征的不同, 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特征。

(5) 因材施教, 做好个别指导。针对美术素描头像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做好单一教学:针对不同的素描作业和学生的不同程度以及个性特点加以指导, 推荐不同的大师力作给每位同学, 力争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描风格;指导好不同学生之间的作业交流 (小组内评或者互评, 再由教师给予建议或意见) 。

二、学生方面

(1) 培养自己的素描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和研究一切问题的首要前提。素描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素描头像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初学者凭着一时的冲动去学习它, 是无论如何也坚持不到最后的, 也很难取得什么成绩。因此, 只有对美术素描具备了很浓厚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才能学好素描头像这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很枯燥的工作。

(2) 临摹大师的作品。有好多同学认为, 临摹就是把大师名家的作品能够依样搬到自己的画纸上, 就是学会了素描。其实不是这样的, 素描中的临摹不是“比葫芦画瓢”, 画出的人物头像要表达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正所谓“形神兼备”即是如此。临摹大师的作品, 能够学习大师的高超的技法和精湛的技艺, 能够体会他们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绘画中体现的优良传统, 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素描艺术的理解。德拉克洛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才能的人早日步入艺术的殿堂。”

(3) 学生要多练习, 熟能生巧。平时练习量, 对于素描能力的提高是不可回避的一条路。有些学生总是说学业重没时间画, 但是你可以想一下, 你每天在学校有几堂课?如果可以在每个课间休息时挤出两三分钟画一张, 积累起来将是多么可观的数量。如能长期坚持, 我相信在比赛或者考试时, 你的素描一定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因为正是经过了大量练习的过程, 学生才能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才能深入地认识素描头像方法和技巧。

(4) 在素描头像练习和作业中投入自己的情感。人物头像素描所表现的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形象, 所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将积极的感受投入进去, 这样才能充满激情地进行创作, 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加丰满、生动, 更富有视觉冲击力, 能够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素描人物头像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认真地探索更好的、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不能做自然的奴隶, 物像的镜子, 而是要眼手脑协调统一, 积极主动地去表现对象, 这样才能学好素描头像, 提高自己美术才能。

工艺美术专业美术器材管理制度 第5篇

学校工艺美术器材包括石膏像、静物、范画、仪器等,是学校工艺美术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因此特制定以下相关制度,望各位老师严格遵守。

(一)美术器材借还制度

1、专业教师在每次借静物时应认真填写器材借用登记表,交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逐个核对。

2、非专业教师借用器材,也应填写器材借还登记簿。

3对专业教师归还的器材、范画要根据登记表逐一查对,并把完成情况填写好,若有损坏,按规定赔偿。

4、学生使用器材若有丢失,按规定赔偿。

5、所有器材的借用不应超过规定的时限(器材、范画借用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以保证器材正常流通。

6、美术器材的借还过程由美术专业老师负责,如遇借还过程中有器材损坏现象由专业老师负责到班。

(二)美术器材保管制度

1、美术器材必需有专人管理。未经许可,外人不得擅自进入美术器材室。

2、按配备标准和教学要求,及时申购器材及设备,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美术器材的配发、自购、破损、丢失、报废等都必须及时登记。

3、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部分美术仪器可在学期初由教研组(教师)向美术实验室办理出借领用手续,美术仪器在期末结束前及时归还给美术实验室,4、美术仪器领用和归还时应仔细检查仪器完好情况,做好借用记录。

5、要加强对美术仪器的保养和维护,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别定期进行烘晒、通风、除尘,确保美术仪器完好可用。

6、保持室内整洁有序,不准存放其它无关物品。

7、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定期检查电源、灭火器等安全设备。

(三)美术器材损坏赔偿制度

1、如遇美术器材有损坏情况,专业老师要及时通报给器材保管员。

2、实验室管理员对美术器材的损坏情况要及时进行登记,赔偿到班、到人。

3、损坏的物品原则上要用同样的实物赔偿,如实在难以购买应按原价赔偿。

祁东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分析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 第6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美術设计专业;素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美术设计专业在中职院校受到重视的同时,其对于中职学生的素描教学却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素描作为一项美术专业设计的必修课,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更应该成为设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根据学生以及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美术设计的相关教材也一定要贴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一项基本功,首先要对其自身的造型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很多的中职学生在进行美术设计专业学习之前并没有很多的素描基础,因此,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用、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对于学生的造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感知能力。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例如在教学生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黑白灰的关系理解,要给学生三组黑白灰分列明显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进行临摹和实体素描。强调对于黑白灰的整体把握的目标,这样学生就会在临摹的时候更加注重对于黑白灰的把握和掌控,从而做到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养。

中职学生学习的功底大都参差不齐,对于美术的理解和艺术设计的理解能力和基础功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可以通过基础测试等形式来划分出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的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二、做好学生就业规划和教师自身魅力引导

很多学生在学习美术设计专业之前,对其并没有多少了解,甚至不知道毕业之后学习美术设计有什么用途。只是单纯的觉得美术设计听上去感觉不错,或者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等。因此,在进行讲课之前,教师要避开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讲解,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美术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切实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之后的工作方向等,通过对于所学专业的方向定位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设计专业的认识,并以此为突破,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决策和自我激励能力的锻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再者学生对于每项课程的喜爱程度大都是与其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于其专业老师的比较喜欢就会对其所学专业加深兴趣,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教师不仅仅是作为涉及技能和美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包括对于心理学、美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种种学科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并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知识潜移默化的灌输给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师更加的尊敬和敬仰,自然而言的产生信任感和喜爱感,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相关专业课。

三、对教学计划进行系统扎实的推进来完成教学任务

1.素描的表现

首先就是表现,表现是学习素描的核心,一幅作品是否完成和成功,取决于其表现力度的好坏。素描学习的基础就是学习素描的表现手法,它要求对学生的手、脑以及眼同时间运作和锻炼,技能和认识同时提高。这也是素描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素描学习中要遵循“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学习原则,进行分层次的素描教学,从最基础的几何石膏体得单个临摹到组合临摹,再到单个写生和组合写生,最后再进行人像、物体、水果等的写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每一次临摹或者写生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的目的性。并且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素描理论性知识要点的讲述和多媒体讲解,然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对于素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黑白灰关系、透视、构图等进行重点的讲解和锻炼,给学生一些优秀的素描作品,让学生产生欣赏能力,从而更加有兴趣学习素描。

2.试画

试画就是要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理解方式进行绘画,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素描的理论掌握情况和水平进行大致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能够根据学生在试画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有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并以此明确下一步的素描教学的内容计划,明确教学的目标,掌握素描在练习过程中的结构和步骤。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加强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强调塑形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物体的结构塑造能力。

并且,教师还看可以将学生的写生或临摹的素描作品排成一排,统一进行点评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里的不足和缺点,还能够了解到大家在素描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等,并以此为警戒,加强对于素描的学习。

3.教师示范作画

通过教师示范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师在整个绘图过程中的绘图方式和塑造方式来加强理解和认识,教师也可以在教范画的同时进一步讲解每一个需要着重注意的点,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素描知识结构的认识。让学生能够直观上了解到教师作画的技巧和步骤以及其线条的掌握和高光的处理等种种要点。并且,学生对于不能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提问出来由老师给予解答,直观形象。

总结:

素描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素描基础和素描认知来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和锻炼。通过对素描的表现能力的锻炼,塑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培养,来加强学生的素描能力培养。并且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近况和问题等,以便于教师不断的进行素描教学的计划制定和目标制定。切实将学生的素描能力提高上去。

参考文献:

美术专业考前训练策略 第7篇

一、以人为本, 创设情境, 调整学生最佳状态。

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需要以情激趣, 环境和气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在训练中要发挥电教媒体、范品、演示讲解的作用, 同时调动学生眼、耳、手、口等器官的综合功能的积极性, 创设并融入多维空间情境, 在对构图、造型、色彩、空间、虚实等的平面或立体感受中激发学生人画合一, 这样学生的精神状态才能得以激发, 从而“精神饱满”地去作画。专业课在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美术老师应该将自己对艺术的热情通过自身美术素质与基本功, 融入到对学生的理解与爱护之中。

二、讲究技巧, 授之以“渔”, 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一直以来, 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 急功近利, 平时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选择一个范图机械地进行临摹和默写。画素描, 永远是那个固定的角度;画色彩, “一个苹果十三笔”。学生受到这些框框的限制, 失去了激情, 缺少感性和理性的认知, 以致最后考试时, 只能靠呆板的记忆答题, 模特儿角度变了, 还是按那个角度画。色彩静物中的苹果个个一模一样, 相同的用笔, 相同的色彩。也许最后, 可能有学生侥幸得高分, 但到了高校, 问题就来了, 因为他所画的画都是一个“模子”。

其实, 真正的老师不是我们而是生活,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 写生永远是我们认识生活的主要方式, 因为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最基本工程, 是手 (手绘) 、眼 (观察) 、脑 (认识) 、心 (感情) 相结合的产物。所以, 我在对学生的强化训练中把写生排在第一位, 临摹只是写生的辅助手段。在写生时, 我总是把几种不同风格的范图挂在墙上, 学生只在写生感觉不对时才看看范图。若写生时, 角度不好、光线移动或色彩静物中某些形体不美, 位置不利构图, 这时, 我们就要加入默写。不管人物、静物在客观上有哪些缺陷, 在主观上, 在最后的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应该是最好的。以大量的写生或默写为观察和达到对生活感受最初步的取舍, 选取精华或重新组合或由之启发而就的构图整体, 将有发展前途的构思升级为创作, 经过几次变体达到终极目标。创作, 还是基于写生。

三、举一反三, 创新发展,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这里的“举”和“反”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没有固定的教材, 为此, 我找了一些风格不同的作品借给同学们看, 同时让他们自己到书店、图书馆接触各种作品, 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并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一幅作品, 进而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接下来, 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观察、分析、学习这幅作品的表现方式, 对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读懂”画, 然后进行临摹, 并能默写, 这是“一”。这样, 课堂写生就容易多了。不同时间, 不同光线, 不同主题的写生就是“三”。可以说, 写生过程就是“反三”过程。在写生中, 学生学习处理各种不同的色调、各种关系, 这是一个重点训练过程, 这一步强化训练做好了, 学生就能坦然面对美术加试了。

四、分组练习, 团队合作,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同性格的学生作画风格是有区别的, 我发现那些敏感纤细的同学喜欢的作品风格多是清秀细腻的, 而一些活泼开朗的同学则喜欢大笔触、效果强烈而豪放的。我就根据不同的风格把学生分成几小组进行练习。老师把自己的风格强加给学生是不对的。我常对学生讲, 笔触大小、风格习惯甚至作画步骤都不是问题, 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原则和标准, 一幅画的构图、色调处理、主次、虚实、比例、色彩等关系必须明确而科学。“感觉”很重要, 但“理性”同样很重要。这种分组练习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认识, 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分组练习的另一个好处, 就是组内同学互帮互助, 互相促进, 互评互改。当然, 老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 研究各组的风格, 悉心指导。小组人多时, 一定要重点抓好小组长的专业, 使各组有个榜样, 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短期内的强化训练效果非常显著。

美术专业 第8篇

美术课程是一门艺术类教育学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综合素质、道德情操,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个体具有独立性、创造性、新颖性、超越性。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也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其他学科的乐趣, 更好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如果说其它教学内容和形式赋予了学生理性的知识与技能, 那么美术则赋予了学生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温柔善感的心。

2. 培育美术素养的地位及意义

2.1 社会价值

美术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之一, 更是一种精神意识创造的产品, 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 它体现着社会的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积淀, 美术已经渗透到一切精神与事物的内部, 并形成了和人类社会密切的联系。美术作品与创造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美术的影响力非常广泛, 早已融入了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也为社会精神文明生活与物质文明生活添砖加瓦, 增添了不少内容与色彩。例如:观赏性艺术、实用性艺术、绘画艺术、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等, 早已成为人类文明与智慧的重要体现, 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士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审美价值观与精神价值观, 也激发了更多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美术在现实社会中不仅起着教育功, 丰富和改善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 也提升了人们的认知与认识水平。

2.2 校园文化价值

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学生参与完成学习、校园生活、实践活动的重要生存环境。校园文化主要由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等元素共同构成。校园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而美术素养则是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与影响力, 丰富和充盈着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美术素养促使学生从视觉的认知体验、参与过程体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等, 培育和提高校园文化的美育、德育、实用、认识和传播交流等功能, 能够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2.3 学生个体成长培育价值

美术教学所体现的教育功能符合美术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是实施素质教育很有效的手段。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美术教育, 美术独特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在师范院校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列夫·托尔斯泰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 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知己的感情。”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更是一种深层次情感的碰撞, 对塑造人的完美个性、陶冶学生美的心灵与品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谐的内在品质, 都具有积极意义。美术作品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经之一, 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有着特殊的作用。可以说美术欣赏在艺术领域、在当前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 (3) 提升学生形态与审美意识; (4) 培养学生自我超越与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健全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 (6) 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 (7) 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层面的不断丰富; (8) 有助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9) 让学生学会识辩社会真、善、美与伪、恶、丑, 净化学生的情感和心灵, 培养高尚的情操,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 师范院校学生美术素养培育的几点建议

(1) 让学生更好的融入美术中去, 让美术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美术牵动学生, 学生带动美术”; (2) 改善美术课堂教学场景与氛围, 全面提高学生美术综合素质; (3) 加强学校美术和民间美术的有机融合, 推进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4) 使学生更多的参与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5) 加强美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6) 挖掘美术资源, 加强德育教育, 构筑“人格长城”——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尝试。

参考文献

[1]、郑勤砚.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1年.

[2]、闫同林.美术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3) .

[3]、李梅.谈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J].科学中国人, 2005 (07) .

[4]、史田卫平.中国美术[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谈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第9篇

一、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是什么

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产生于企业管理学,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说:“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单一的技术和技能,其独特性、延展性的特点,决定在此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具有市场前瞻性、岗位普适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独特优势。”

学生的就业需要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对于美术教育专业来说,专业能力应包括美术实践能力和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而尤其是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是美术教育专业主要的专业核心能力。具体来说,包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教案设计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教具制作能力等。它是涵盖了美术实践能力和各种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以往对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于注重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他的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的训练,这是有失偏颇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好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各种培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呢?

二、专业核心能力养的课程体系如何构建

大多数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绝大部分课程都用在美术实践能力的训练上,涉及学生其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的培养上,只有“两学一法”上,即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实际上,这“两学一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教案设计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呢?

我们首先把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有层次的归纳,然后设置相应的课程,最后构建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个层次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关键职业能力、综合岗位能力和辅助能力四个层次。其中专业基础能力有教具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专业关键职业能力有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教案设计能力等;综合岗位能力有课堂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辅助能力有课件制作能力、书写能力等。对应的课程分别有美术课、教师口语课、教学法课、教育见实习、课件制作课、书法课等。图1作列表说明:

三、教学实施如何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课程设置只是为能力的培养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蓝图,而真正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还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

(一)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从学生即将从事的岗位中归纳、提炼出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倒推回来设置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训练的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都要针对所提炼出来的所需能力进行培养,甚至设计仿真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岗位环境的同时,也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

例如,未来的教师岗位中需要具有对学生的评价能力,那么,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可以进行一些学生之间的互评活动,让学生学会评价的语言组织、评价的尺度把握,感受评价的心理活动。

“以就业为导向”,才能明确能力培养的目的性,剔除与就业关系不是那么密切的学科知识,把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作为首要的任务。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理论讲授、照本宣科式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顶多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专业“知识”,并未能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得到训练,而要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得到训练,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学生就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学生学到的也不只是专业的知识,而是实际的工作技能。例如,在教学法的课程中,不妨让学生进行真实的教案设计和试讲训练,在实际的训练中,讲解原理和要求。这样学生就既能学会知识,也掌握了技能。

值得指出的是,在美术课中学生进行的美术实践练习,并不能算是“教学做合一”的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只有在进行美术实践练习的同时,加上让学生练习讲述要点、互评等教学能力的训练,才能算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三)实施“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设计

实施“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设计,也就是提炼实际工作过程所需完成的任务,以此作为作业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岗位要求,掌握实际工作技能。

“以任务为驱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具体落实,是“教学做合一”具体体现。“以任务为驱动”,训练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课程的前后衔接以及能力训练的有效性上都将得到优化。比如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书法等,都在具体的任务统领之下,以此进行真实的训练、实践和检验,不仅让学生掌握切实的专业核心技能,还为学生未来的就业进行了实战演练。

以往在技能课训练中,往往出现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不吻合的情况,要么有些课程太深,实际工作岗位不需要,要么有些需要的能力,又没有相应的课程作训练。而以任务为驱动,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

(四)加强见实习环节,在实际环境中掌握专业核心能力

在学校进行的训练,即使是仿真实际的工作环境,仍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化的能力训练,与真实的情境仍然会存在距离,因此,要想让学生切实地掌握实际的专业核心能力,就必须把学生放进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也就是在就业单位进行见实习,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才能感受职业文化,掌握到教材中、学校里学不到的技能。例如课堂控制能力,如果不在实际的环境进行真实的训练,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切实的锻炼的。

四、结论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改 第10篇

1. 现实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信息化、学习型社会。作为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中职学校应该科学规划美术设计与制作的专业结构, 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培植重点专业。本次调研注重将职业领域的学习内容溶入课堂教学, 适应社会需求, 与市场接轨, 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实或近似于真实的环境里学习和工作, 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2. 校企合作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学校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 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获得企业支持发展更快,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 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作用。首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其次, 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实践,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再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用人单位的机会, 从而有效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二、校企合作办学, 拓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多年来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学模式, 注重知识传授,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法, 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学不能致用”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使中等职业教育突破校园围墙约束, 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 实现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基于市场需求, 培养目标按照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 注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课程的制定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来调整。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 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在教学内容上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

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真学真做。学校要整合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的技师、工程师等人员的力量,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实习工厂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 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 把生产现场作为教学课堂, 在生产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企业要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 学生以班组的形式进人工厂直接生产操作,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 达到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这样既完成了实习工厂生产经营的任务, 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增长了职业才干。

三、把企业项目管理应用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去

项目管理把“项目”视做一个完整的系统, 依据系统论“整体—分解—综合”的原理, 将项目分解为许多责任单元, 分别由责任者按要求完成任务, 然后经汇总、综合形成最终的成果。假若在教学中得以应用, 可以把专业课程的每次课程内容看成企业中一个有完整生命周期的项目工程过程, 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 促使管理者认真对待每一个阶段, 以免造成总体性的失败。教师的身份便转化成为项目负责人, 是一个关键的角色。学生则成为每个部门或细节的责任人, 双方协商确定目标以及时间、工作标准, 这等于把课堂搬进了企业中去, 在专业学科中运用项目管理, 也是将原来彼此分离且各自独立的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程系统实现集成化和统一化, 具有统一的目标、组织、思想、语言和规则的过程。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探析 第11篇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来临,需要更多的管理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的中职美术专业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中职院校不断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但是中职学校不管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手段与方法的改革都是以升学为目标开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失去了中职教学办学的发展特色,因此,急需对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

针对中职美术学生和教学特点,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所改进,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模式上,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1)重视兴趣教育。中职学生的特点就是对于学习兴趣不强,领悟能力较低。在中职学生中不乏聪明或努力刻苦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因此到中职读书。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就更应该针对这一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不以考试为目的,陶冶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从内心中对美术感兴趣,希望获得美的追求,能够自发的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针对学生不同特征因材施教。中职美术生由于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课堂上进行授课时,如果进行同样的训练和教学,则可能无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每个学生面面俱到,在一堂课上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比如有的学生艺术领悟能力较高,对于获取信息能力较强,构图能力很好,但细节处理上粗枝大叶,很难表现细节能力,有的学生则对于细节处理、光影结合效果处理非常细致,但下笔犹豫,构图效果不好,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该全盘把握,教学过程中即使针对同一静物也可以分人分组训练,这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中职学习与美院高校学习有所不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较大,而传统的基础美术教育并不适合中职美术教育。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则应该注意到这一特点,将教学与实际应用、未来的就业方向相结合,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元素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社会接轨,使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后,能够以最佳姿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为社会建设提供力量。

二、中职教学模式失去中职特色

中职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更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具备高素质水平的劳动者。但是在现实中,中职教学的模式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比如说:在教学手段上仍然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更是针对应付高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且中职美术教学仅是注重对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学生沒有机会与社会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他们独立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也直接导致中职教学失去了职业特色。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社会以及学生自身比较注重追求所谓的“高学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范围不断减少,这也迫使中职学校直接将美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普高升学的目标上,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把美术基础好的学生送到高等的艺术院校,从表面来看这个目标起点相对较高,不仅满足了家长与学生的升学梦想,更加为中职学校提高了声誉。虽然有助于中职院校增加生源,但是却更加是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特色可言,更加趋向于普教模式。

三、中职美术专业教师较少

中职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师非常少,导致中职学校不得不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专业美术教师基本没有时间专门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指导。中职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师少,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于引进美术专业教师的成本较高,在无形中增加了中职学校的压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因此,并没有增加美术专业教师的数量的计划;二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数众多,专业美术教师的压力较大,进修机会却相对较少,很多美术专业教师认为作为中职美术教师发展形势不乐观,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中职美术教师。这也给中职学校的专业美术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四、中职学校对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认识的偏差

目前中职学校把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放置在提升升学率上,从表面看似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大多的中职学校只是减少了美术专业课程中的体育、德育的课程,以此来扩增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训练时间。借以提升高考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就业率的提升,中职学校教育承担着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对美术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职学校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给中职学校带来更大的压力,为了能吸引生源,有些中职学校在没有做足准备之前盲目的设置热门专业吸引生源,比如说:没有对美术专业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师资力量以及实训的场地不充足等,从而给中职学校开拓就业途径增加了成本。

五、结语

人类社会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不会停息,因此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也就永远不会消失。在我国的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前辈已经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教育同僚们在各个中职院校的美术学科讲台上日复一日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输送着有用的人才。在未来的中职美术教育道路上,我们应该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把握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和教育的发展特点,开拓创新教学模式,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高职美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 填鸭式教学方法,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长期以来, 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结合高职学生实际, 寻求新思路。

一、活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活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高职美术专业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而发挥职业优势。知识传授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强调启发式教学,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课堂讲授和理论的讲解外, 我们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采用多个课堂、多条途径、多种方式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 整合课程科目后, 更加灵活地将这种方式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影视广告设计”“网页制作”等课程的整合, 使课堂知识传授与学生自我学习的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为学生创造机会, 展示能力。为学生创设情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如:美术角、美术活动小组、美术展览等。

二、活化教学活动, 提高应用能力

由于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更新教育理念, 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增强教学活动互动性。使学生学习得更加积极主动, 教师结合教学活动实际, 不断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 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 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目前, 职业院校美术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缺少创造性, 专业选择面窄, 过于强调专业的系统性和纵向的发展, 有待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和横向发展, 过于追求技术性训练, 而轻视艺术思想、社会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 往往限制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 再由于知识面局限, 文化底蕴浅, 在较高层次和阶段上的发展就显得后劲不足。同时, 由于单一的专业训练, 使学生应用能力不强, 难以适应社会。

三、改善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决定教学质量,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在教学方式上, 采取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 更好的发挥职业优势, 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与室外写生、考察相结合。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室内教学实践的同时, 经常带学生去野外、公园写生, 使学生的观察认知对象从很有限的几个静物扩展到眼中所能看到的一切, 从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绘画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使其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四、改进考试制度, 重视能力培养

目前职业院校的美术考试存在弊端, 考试形式化, 考试形式单一, 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适应社会对创造性、多能性美术人才的需要, 必须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设置, 使之逐渐科学化、综合化, 从而建立起合理的课程结构, 拓宽课程设置范围, 实施通才教育, 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灵活的余地, 使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结构全凭自己的设计、确定、选择,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肯定是十分有力的, 同时, 还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也应把通过开展讨论等活动列入考核的一部分。经过多种考试方式, 全面测出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应用能力, 促进能力形成。

总之, 高职美术院校美术教学改革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培养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实用能力和独立创作能力强的毕业生, 长期以来证明是成功的办学目标, 应该坚持不变;不利于培养目标实现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旧的观念都应该改变。应增强竞争意识, 加强跨学科的联系和对外交流, 不断了解形势的变化, 不断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改革应审时度势, 认真结合教学实际, 探讨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培养合格的复合型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下一篇: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