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浅析范文

2024-05-18

教学浅析范文(精选12篇)

教学浅析 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一、引言

汉语的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声调可以和声母、韵母一样用来区别意义。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指出, 汉语的声调以从调值、调类两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 调值指的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即高低升降形式;而调类是声调的分类, 即阴平 (第一声) 、阳平 (第二声) 、上声 (第三声) 和去声 (第四声) 。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声调的学习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所谓重点是由于声调在汉语语音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决定的。声调在汉语中可以用来区分词汇的意义, 且汉语的声调有自己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声调是汉语的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手段。因此, 对没有汉语语言基础的留学生来说, 在学习声调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留学生学习声调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汉语中, 有很多的同音字。如果留学生不能准确的读出字的声调, 就不能顺利的表达语义, 听的人就无法听懂。显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声调教学极其重要。然而, 留学生各自的母语中没有类似汉语语音中的声调, 即便有声调, 其声调高低与表达意义无直接联系, 最多只会表现在语气上的差别, 即所谓的升调和降调。

(一) 母语为声调语言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以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声调为例。越南语是声调语言, 一共有五个声调。虽然越南学生有了声调背景知识, 但在学习汉语声调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越南学生习惯用越语第一声调替代汉语声调中的阴平, 第二声调替代汉语声调中的阳平, 第三声调替代汉语声调中的上声。用母语的声调知识替代汉语中的声调是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的一种策略。但这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学习方法, 会导致在汉语声调学习过程中声调读音不准确或读音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二) 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以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为例。美国学生的母语是英语, 英语是拼音文字, 是无声调语言。英语是典型的非声调语言, 而是语调语言。所以对美国学生来说, 声调知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他们在学习汉语声调时会受到英语语调的干扰, 英语中的语调只有升调和降调之分。在英语句子中, 表疑问语气的一般读作升调, 陈述语气的句子一般读降调;而英语中单独的一个单词, 无论它被读成声调还是降调, 它的意思都不会变化。

美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 在读单字时, 都能准确读出字的声调, 但在读双音节词时, 同一个字在双音节词中时, 却容易读错。尤其是在读阳平时, 他们都是先下降再上升, 发成了低平调或是高平调;在读上声时, 经常会出现低不下去, 又升得太高;在读去声时, 读得和阴平比较接近;因此, 美国学生在学习声调时易出现的问题是:一是每个音节的声调都读成中平调;二是音节的声调直接读错。

三、声调教学的有效方法

对留学生来说, 学习汉语声调感觉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母语中没有声调;或即使有声调, 但与汉语声调不完全相同。因此, 为使留学生能更好地学好并掌握汉语声调, 在留学生汉语声调教学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帮助留学生解决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出现的问题。

(一) 正确把握汉语声调的教学顺序

在给留学生进行声调教学时, 应把握“由易到难”的原则。先教第一声, 它又高又平, 有为其他声调定高低的作用。要让留学生多练习起调, 起调要高, 声音要延长。再教第三声, 单独教第三声有点困难, 所以最好把其放在第二音节是第一声的双音节词里练习。如:老师、好听、火花。接下来教第四声, 可以先请留学生说出一些“第一声+第三声”的双音节词组, 如:操场、组长。然后再进入第四声的学习, 如:挂历、相册、毅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发第四声时降不到位或趋平的现象的发生。第二声的学习放在最后, 用第四声来带出第二声, 如:印尼、泰国、越南。

(二) 在交际中强化汉语声调学习

任何一种语言, 只有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运用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由于声调是汉语语音的基础, 留学生在学习了汉语声调后, 如不能将声调知识运用到交际过程中, 便会降低对汉语声调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甚至还会以为声调在汉语学习中并不重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 必须强调声调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并根据课文情景创设一些口语交际练习。为方便留学生记住和正确使用声调, 可讲解一些因声调的误用而出现的笑话或一些读音相同但声调不同的词汇。

(三)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提高汉语声调教学

在汉语教学的课堂上, 声调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但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模仿是学习语言的较好方式。在汉语声调学习中, 模仿正确的声调发音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在枯燥乏味的汉语声调课堂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软件来进行声调教学, 不仅可以使教学的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现在留学生面前, 而且可以提高留学生的自学, 实现了汉语声调教学的反馈式教学。

四、结语

声调学习是汉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起步阶段, 就须重视对他们的声调教学, 大量并有效地进行练习声调, 在交际过程中纠正和巩固声调。通过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容易出现的困难, 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进一步提高对留学生汉语声调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珍.对外汉语中的声调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2) .

[2]、谭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和声母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1) .

[3]、杨豆豆.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教学[J].安徽文学, 2011, (7) .

浅析农村教学经验 第2篇

摘要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之一。农村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后续教育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虽然这几年来,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相较于以前来说有所提高,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努力的改善教育条件,可是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如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薄弱状况并没有完全的扭转,在教育观念、学生生源、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顺利发展,现笔者在本文中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的全面改观。

关键字:农村教育现状经验与探索

一、农村教育现状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对于投入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依然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一)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教育发展滞后

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

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个人经验

我的教龄虽然很长,但教学经验却很少,倒是有不少教训可以和大家分享,希望年轻的教师们不要再犯我所犯过的错误。

(一)就是笔要勤。

这几天准备这个演讲的时候就想,自己这么多年,在教学中有哪些经验呢?结果大脑一片空白,这么些年的教学肯定是有些地方做的不错的,但一时就是想不起来了。所以李老师在学法指导中说过: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希望大家在平日有什么收获、教训或感触都要马上记下来,日后整理出来,即能提高自己,也为他人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我现在翻翻曾经偶尔记下的东西,就会对其有更深的认识,当年觉得是成功之笔,现在看来却有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进,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前几天备物质的量的内容,回顾这些年在教学内容上几次大的改进,组里的同事都感到收获非常大。

我从年初开始在博客中记录自己对于教育的认识和教学中的体会,从这学期开始做每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感觉很充实,别人看了也会有所启发,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二)就是手要勤。

我们这些人,都是很聪明的,对于工作常常会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我们常常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想法变成做法。我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有时对于一个知识内容的处理或者

一个实验的改进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但由于手比较懒,并没有真的去做,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某资料上别人发表的内容正是自己当初的设想。去年和李老师带高三,对于最最基本的方程式的教学以前一直效果不是太好,后来我们想到了一种整理和记忆的方法,他就能在一产生想法时就开始动手整理,很快整理出了非常详尽的内容,然后马上付著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谈了两点教训,再介绍一点经验吧。是一点,不是一点儿。

曾经看过一本书,是国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中一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每讲一个概念,一定要举一个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去理解。这和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觉得我教学中最优秀的一点就是善于举例子。很多难以理解的东西,不易运用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特别有趣的现象,或者常常使用的方法,很轻松地理解掌握,并且学会了动手,长时间也不会忘记。比如前几天介绍标准状况(零度101千帕),以前的学生常常有把标准状况的温度与常温混的。这次我特意举了一个例子:你在家时听说今天外面是标准状况,你按二十度穿着背心短裤就出去了,结果被冻彪了。终于明白原来标况是零度。象电离是电解质离婚,水解是第三者插足,用鲤鱼跳龙门讲解反应速率和平衡,用去公园喂猴比较同一溶液中多种离子的氧化顺序,用抢劫来分析氧化还原能力等等,每次都是在笑声中完成了相关内容的教学。由于这些都是化学学科内的东西,今天在这就不详细讲了。

我今天的汇报到此也就告一段落了,借此机会,特别感谢指出我这些问题的领导和同事,希望今后继续得到你们的指点。

三、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农村小学教育要想健康的快步发展,关键是要不断的更新和创新意识。无论是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学校的各级教师还是学生的家长都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通过加强宣传力度,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其次,多提供一些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们校外学习的机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最后,学校可通过办家长协会或者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以及新教学理念,构建一个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沟通的平台,形成教育的共识,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增加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县统筹发放教师工资的办法。一方面,由国家来负担教师的政策性增资,并经县统筹发放,能够切实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异。另一方面,这种工资发放的方法也能够保证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地发放到学校或者教师手中。此外,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学校新校舍的构建和基础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设置专项资金来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以及新设备的购入,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务教学,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努力打造一个思想觉悟高、专业过硬的小学教师队伍

一是严格教师的选拔、培训以及考核制度,优胜劣汰,改善师资状况。二是定期的由市教育局聘请一些专家来校对相关的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与此同时从城里抽调部分的骨干教师,对农村的小学进行对口支教,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各农村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派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老师去城里学校观摩学习,学成后成为学校的教学主力。四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上教研。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通过网络尤其是教育局域网来进行资料的查找,各种知识的学习以及教研的探讨都十分的便捷。并且在局域网内,能够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各校的教师自由的探讨教学教法,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以及布置作业征集教案等等,在网络交流中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关于提高农村教育的探索

(一)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今年要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央财政将为此投入100亿元,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市地财政要增加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继续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央财政将60亿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还将加大投入,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二)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使家庭贫困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要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

(三)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从2007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年,在西部地区实施,明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继续对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为此,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之汉字教学浅析 第3篇

关键词:汉字;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87-02

一、对外汉语教学之汉字教学的教学方式

由于汉字难认、难记、难写的特点,汉字学习与汉语学习脱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汉字教学逐渐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一般采用先语后文、语文并进、语文分开和集中识字四种教学方式。这几种教学方式各有优缺点。

(一)先语后文。由于大多数语言属于拼音文字,因此国外汉语教学机构大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受母语的影响,在学生学习初期只讲授拼音,在学生基本掌握汉语语音,并且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后,才加入汉字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在汉字学习中难点的分散,但同时学生在汉字学习上集中了难点。

(二)语文并进。语文并进是指汉字的识写训练与语法、课文、听说训练同时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使汉字教学的难点得以分散,同时汉字教学贯穿于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使汉字的学习更具有应用性和趣味性,但是这样汉字学习很难形成系统性,同时对听说训练会造成一定的干扰。

(三)语文分开。语文分开是指将听说课与读写课分开设置,将每一项技能都设置成专门的课程,并行开设。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拼音的学习和汉字的学习具有一致性,另外在强化听说训练的同时可以有序的进行汉字教学,但是这样设置容易导致听说课与读写课的脱节。

(四)集中识字。集中识字是指教师在初级教学阶段设置一个专门的汉字教学阶段,将汉字的识读和书写训练集中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与以上几种有交叉,因此同时具有以上几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

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中,一直最受学者关注的是“语文并进” 和“语文分开” 两种教学模式。学者们认为“语文分开”的教学模式更能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律性,使汉字的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因此都偏向采用此种教学方式。

二、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汉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学习与汉语学习是无法脱离的,但汉字难记、难认、难写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使得汉字也成为汉语学习者的瓶颈,这都取决于汉字本身的独特特点。

(一)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决定了它的文字类型。由于汉字记录语素,因此汉字属于语素文字。每个语素既有声音又有意义, 加上汉字的独特形体, 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对于长期接触音素文字的学生是一项巨大挑战。因此,汉字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汉字学习初期可能很难,但是当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汉字后,汉字学习效率就会越来越高。

(二)汉字数量庞大,以形声字为主。汉字的总数非常庞大,没有人可以说出汉字的精确数量。1988年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汉字7000个,属于形声结构的占80.5%。而且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00个汉字中,形声字占58%。这说明, 在庞大的汉字体系中,形声字是主体。形声字是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的声旁构成。因此,汉字虽然数量繁多,但是形声字的特点又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

(三)汉字一字一形,结构复杂。一方面, 汉字笔画很多, 汉字的平均笔画数为12.8画;另一方面, 汉字的结构特别复杂,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等等。初次接触汉字的学生觉得汉字是一幅幅毫无规则可循的图画,而且有些汉字是上述几种结构的部件组合,使得结构就更复杂了,但其实汉字的笔画书写是有一定规则的,只要领悟了这些要领,书写汉字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四)汉字在历史的演变中变化很大。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方言区虽然语音差异很大,但意义基本相同。另外,甲骨文中出现的一些文字,我们虽然不能读出它的古音,但是却能大致理解它的意义。但是现代汉字结构所反应的语义与古字负载的语义已经有了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增加了教学困难与学习困难,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古今字的对比会增强汉字学习的趣味性。

三、对外汉语之汉字教学步骤及技巧

(一)对外汉语只汉字教学的步骤。许多学者从汉字本身的形体出发,对汉字教学单位做了一些探讨,总结出了汉字教学的一些基本步骤:1.基本笔画的学习。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的汉字都是由这些基本笔画构成的,学好基本笔画有助于为汉字的识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2.从基本笔画过渡到独体字。独体字是属于汉字中一个较特殊的群体,是友笔画直接构成的汉字,整个字是一个不可切分的整体。这体现了汉字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3.分解合体字。合体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汉字。其中一部分独体字就是构成合体字的单位,由于前面一个环节已经积累了独体字,所以在分析合体字的结构时就有一种熟悉感,有助于简化汉字教学。4.字词结合。字是构成词的基本单位,汉字的认知与词汇的扩展几乎是同步的,在并不牢固的汉字认知的基础上扩展词汇就更难。在前面的教学步骤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汉字,但是汉字并不是孤立的,应该和词语的学习结合起来。

(二)对外汉语教学之汉字教学的技巧。汉字是汉语的书面形式,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汉字也是必须掌握的工具。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汉字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技巧进行教学:1.展示汉字。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学习汉字首先必须将生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汉字有初步的感知。常用的展示汉字的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看图识字:将字义展示在图片上,旁边写下汉字,并且注明字音。学生通过图片可以很直观地领悟到字义。板书示字:教师先将要学习的生字按照正确的笔画顺序写在黑板上,写的时候顺便介绍笔画或部件名称以及字义,最好写在田字格里,这样学生对生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位置就更加明了。教材示字: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汉字,并且凭自己的感觉写下汉字的笔顺,最后由教师进行纠错,同时介绍汉字的字音及字义。2.解释汉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特点与规律,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与规律讲授每一个汉字的形音义,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析形:在汉字出现之初,大部分是象形字,教师在教授这些字的时候,应该先描述一下这些字的古字形,并且在黑板上画出,旁边标上现代汉字以形成古今的对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古代的字体来理解现代的字体。有一系列的象形字如“日、月、水、火、木、山、禾”等等都可以通过古代字体来认知,当以后学生碰到由这些部件构成的字时就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其字义。析音:在学生要求掌握的汉字中有大量的形声字,因此学好形声字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学好了汉字。汉字形声字分为声符和义符,教师可以通过偏旁或部件来引导学生猜测字音字义,声旁的系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类推读音的方法,虽然随着字体的演变与简化,某些形声字的读音已经很难从字形上读出,但是培养声旁识音的意识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增加汉字积累量。析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析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象形字可以通过古字形来认知,会意字可以通过构成部件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形声字可以通过形旁表意的特点来进行解释。

(三)操练汉字。由于汉字对于长期接触拼音文字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汉字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操练。汉字是由部件构成,对汉字部件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汉字的形态特征,因此认读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太大的困难,而书写才是难点所在。描红:中国的小学生在练习汉字之初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虽然是机械操练,但是也是初级阶段学汉字最好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书写达到对汉字整体的认知,掌握大量的汉字。在选用描红本时最好选用田字格本,这样对汉字结构可以更快的掌握。书空: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手指在空中写字,边写边说出笔画名称,这样通过口、耳、手三者的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部件构字: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以后,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复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具有构字功能的部件,要求学生组出一定数量的汉字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技巧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当然汉字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技巧的组合,不可能割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进行汉字教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因此一个不会写汉字的汉语学习者,即使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也不能代表他学好了汉语。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学者们对汉字教学越来越深重视,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就奠定了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相信汉字教学会慢慢的形成一套更加完整而实用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M],商务印书馆,2010。

[2]冯希哲,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5]张明明、陆湘怀,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1月。

[6]张雯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初探[D],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年。

浅析教学反思 第4篇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反思与思之间的距离仅一步之遥。而现实中教师容易将反思泛化为思, 将所有的深思熟虑、判断抉择都看作是反思。如果反思就是思, 还有必要把反思作为招牌挂起来吗?难道有不思的行为或者不思的教师吗?正因为对教学反思存在着现实的误解, 故有必要对这个概念作进一步的探讨, 还其本来面目。反思是思的一种, 反思的“反”, 指思维主客体地位的倒置, 即思维的主体反过来以自己作为思维的客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自我和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 进而进行调节的实践活动。教学反思要对经验进行多种公开的考察, 将个人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联系起来, 构建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密切联系的网络。教学反思的目的旨在更好地意识并激活行为背后的假设, 即个人的实践理论, 并加以解释、说明、评判、验证和发展, 把它们变成一种明确的知识并成为支持性的理论, 从而引导教师行为的变化,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根据方案组织教学、改进教学, 然后解决问题……这样, 教师才能在这种不断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中有所提高。

根据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水平, 教学反思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1]

一是内隐的、常规化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在日常教学中时刻都在进行, 但教师们常常意识不到。二是叙述性的教学反思, 用语言描述教学实践经历, 并形成经验性的教师个体的主观判断。三是理论性的教学反思, 使用现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自身教学实践和他人的教学实践经历进行理解和批判。四是形式化的教学反思, 对教学反思的经历和其所用到的知识类型的意义和性质进行反思。大致说来, 教育实践中的反思既要强调清楚连贯、系统有序, 又要关注含蓄与直觉的一面。

教学行动与教学反思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循环的关系。教师在对自己在教学教育活动中采取某种具体行动的反思揭示和发展了那些潜在于他们身上的相关教育教学的实践理论, 这些理论的发展使他们产生采取具体行动的意念, 然后在其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具体行动。

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中, 有两种教学反思策略。一种是先思考, 形成某种认识, 还可以临时性地接受他人 (校外研究者、同事) 的建议或一些现成的教学方案, 尝试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并在尝试的过程中对原来的教学策略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饰。一种是教师针对实际问题临时采取某种应急策略来改变自己的教学, 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自我监控改革的效果, 逐步修正自己原先的教学策略。通过自我评价, 教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理解得到改变和调整。在这里, 改变教学的某种行动策略显然先于系统的思考和观念变化。前种策略发生在教学行动之前, 这样可以不用考虑马上进行思考, 并有机会获得其他人的帮助来进行分析。而后者则能帮助教师调节和提高教学行动的效率, 并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教学行为。

无论是先思考还是先行动, 教师的教学实践均以自己现在的实践知识为行动的前提条件, 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自己已经存在的实践知识。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中, 并非大脑一片空白, 而是受某种内在的解释框架的指引, 这些解释框架根植于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中。当内在的解释理论与实践或教师自认为遵循的理论发生冲突时, 如果教师能够认真思索, 讨论自己行为背后的理论及其形成原因, 他便能获得进步。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与理论知识联结起来, 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学反思的结果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完善。

教学反思既要“反思”又要“行动”, 反思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行动, 开展研究,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从提出问题直到解决问题, 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又是一个把思维付诸行动的过程。因此, 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并不是单纯的沉思冥想, 而是一种活动, 一种从人们的经验到活动结果再回到原先尝试的猜测和假设的活动, 是对原先假设的再组织, 即杜威所称的“经验的改造”。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反思实践过程, 过于随意化, 仅仅把感想写下来, 并不是“教学反思”的真正全貌, 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决定着他在教学最终取得的效果, 以及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相关研究证明, 有成果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 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 课堂环境, 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等等。因此, 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教学反思实践中, 教师会更多地认识到他们做什么与他们希望做什么之间的矛盾, 从教学经验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 构建一种新的适用于特定教学情景的个人实践理论。

总之,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主动、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 不断超越自我, 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双突破。

摘要:教学反思的过程, 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把经验与理论知识联结起来, 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双突破。

关键词: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Stephen D.Brookfield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

[5]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 2002, (4) .

浅析浮力教学 第5篇

浅析浮力教学

浅析浮力教学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一章的引入又成为本章学好的关键。新教材的改革,部分内容的删减,配套练习难度的增加,无不为当今减负大潮,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提了一个难题,不能题海,不能满堂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应教会他们“会学”。怎么办?    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把验证性的课题改为探索性课题来研究。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意识;提高实验技能。    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浮力的理解与计算。    教学手段: 实验与多媒体教学 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兴趣。 器材:烧杯、水、弹簧秤、同体积的铝块、铁块、铜块、木块、木铝体积比17:4      各种颜色的水、多媒体课件(内有浮力产生的原因、海底世界、带有活塞的瓶子颠倒放置、问题海里的鱼有没有受到浮力,海底的群山有没有受到浮力正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倒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 (1)将铝、铁、木、木铝体积比17:4,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2)将带有颜色的水装比较薄的塑料袋中,再放在水中    发现:下沉、漂浮、悬浮。 受力分析:1)重力、一个向上的浮力           2)F浮>G 上浮至静止漂浮状态,F浮=G;下沉 F浮G 上浮至静止漂浮状态(动态过程),F浮=G;下沉 F浮ρ物漂浮;ρ液=ρ物悬浮;ρ液<ρ物沉底 二、 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周围液体或气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 浮力的计算方法: ①F浮=G―F示 ② F浮=G (悬浮、漂浮)③ F浮=F向上―F向下④ F浮=ρ液gV排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计算方法探究为主要线索,展开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能加以分析、推理的能力。教育是一种点灯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完善充实自己,才能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既然融入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大熔炉中,就要通过日复一日的锤炼、敲击,磨砺,反复地调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产生强烈的核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华。         邮编:300121  电子信箱:zhangsm1975@yahoo.com.cn

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第6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浅析

一、重视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学生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传递,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朗读的好处有很多,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应该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大声朗读。

(一)运用真情范读

通过朗读吟诵,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所传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恰当地进行范读,有侧重地指导学生预习朗读。例如《沁园春·雪》中写道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让学生在泛读中品味并且体会文本所展示的美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感受,从而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其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必然与文字、情感及思想密切相连,因此,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我们不必机械地让他们齐读或者是自由朗读,应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在不同语境中该如何运用语言,要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如何运用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在“授之以渔”,这远比教给他们某一正确答案要更有价值。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

(一)精读课文,在比较阅读中汲取营养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例如在学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一课时,学生会把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与之联系起来,从中得出两者中的“生命”都是指“人的生命”。他们会依据自己的人生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提高自身内在的文化素养。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进行自主思考,而且有助于加深其对课文的印象。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把文章中描写春的优美句子抄下来,然后在写作有关“春”的作文时,把这些优美的句子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笔的习惯尤为重要。

三、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对于一篇文章,如果毫无目的地阅读下去,那么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容易感到茫然,而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问题的情境创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必须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创设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可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教师可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抓住文章的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中,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例如《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一面》中的战友情等,这些都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课本中的情境中。

四、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无不博览群书。课外阅读是学生终身享用人类文明成果的一条必经之路。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来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良好的条件,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并且读好书,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在课外阅读中加强交流,扩大知识面,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营养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倡学生读一些社会科学著作和科普著作,使学生用理性观察社会,而不是感情用事,从而真正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去完成整个阅读过程。因此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在于要体现出“语文味”,为此我们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阅读对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也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融于一体,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东辉.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途径[J].河南教育,2010(6).

[2]和素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探讨[J].快乐阅读,2012(7).

浅析历史教学 第7篇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 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 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我结合教学实践, 浅谈几点体会。

(一) 形象有趣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每堂课如果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导入语要新奇、有趣,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 导入语平淡、刻板, 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 巧设疑问, 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 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 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 精彩形象的语言讲述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20倍。”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根据实践体会, 课堂语言要简洁明快, 生动形象, 幽默谐趣, 艺术性强, 让学生随着课堂进程的深入, 或悲怆感人, 或喜悦动情, 达到艺术感染教育的效果, 并进而呈现给学生清晰的、真实的历史景观。特别要注意幽默风趣语言的运用, 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 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 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使用顺口溜、谐音等手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 但每一节课又都是相对唯一的, 不可重复再上一遍的。因此, 必须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下面就笔者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分析学情, 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因而产生以下原则:1.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成熟度;2.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经验背景;3.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一) 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 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 任务、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明确学生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 怎么去学。其次, 任务与目标应该是具体而科学的, 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 是合理的要求, 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传承人类文明需要的要求。再次, 任务与目标又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的, 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 而不是简单重复, 也不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过分遥远。

(二) 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科能力”, 是落实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立足课堂, 立足文本,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增强感知、理解、分析等能力, 使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这也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历史教师可以:

1. 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 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师按照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 去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

2. 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比较, 调动学生的思维, 加深印象。可以古今、中外对比。

(三) 恰当的利用课堂评价, 是学生活动有效性持续的保障

教师应该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如果用赏识的评语给学生以反馈, 就会诱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从而不断激活思维的细胞, 使学生在开心快乐的心境下学习, 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

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 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 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 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会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加的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

三、要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情感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 发现有好多同学在回答历史问题时, 往往只是死记硬背, 效果可想而知, 不是很理想。所以应该让学生换种思维方式。其实历史就是早些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化繁为简, 其一、只要用一种世俗的观点就可以简化历史;其二、要有历史情感。如果做不到这些, 就会使历史成为学生的负担, 对于中国历史, 每个中国人都该有最起码的情感, 有了情感, 历史问题就会变的容易。对此我提出了两张教学:“世俗历史观”的培养和“历史主人公情感”的培养历史教师把握好这两点, 教学会变的很轻松;学生掌握以后, 历史就不再是遥不可及。

作文教学浅析 第8篇

如何写好一篇完整的可读性的作文,对于学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这不是靠简单的想象力写出来的,是经过长期累积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的。

一、老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唤起写作兴趣

要写好一篇好的作文,必须先要掌握大量的文体素材,而这些素材的获取方法既包括语文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含有课外读物的广泛知识量。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把好的文章和精彩片段详细地讲解给学生听,让他们去仔细地学习和认真地思考这些文章的优美之处;从中汲取有营养的诗词语句和名家名言,以备将来写作的时候用到。老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复查,以防他们在这堂课上会,下一堂课就忘记的习惯。在课外的阅读上,老师要提醒和指导他们去阅读一些对创作有帮助的报纸、杂志和文学书籍, 让他们在阅读完以后做笔记,把阅读过的好文章、好片段和好词句都一一记录下来,丰富增加他们的写作欲望和素材容量。

二、老师要让学生把写作带进生活,丰富生活

语文课离不开生活,写作文同样离不开生活,当学生在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都点点滴滴地汇总到一起的时候就是一篇美丽的作文。也因此,当我在教学生课外提取写作素材的时候,总是提醒他们需要多注意一些围绕在他们身边的见闻,多观察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这样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多很多创作所需要的素材, 这样慢慢积累可以让他们的写作获得重要的发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去写一篇文章,这样写作起来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长此以往,他们就能更加习惯地去自觉发掘可取的写作创意。

三、老师对学生写作文章的指导

老师在颁布写作的任务,学生要努力地去完成写作,等他们写作完成,老师的善后工作要及时进行;

1.老师要及时地对学生完成的作文进行阅读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发挥一下他们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去分组互相批改。在学生互相批改的时候,老师要对批改的方法进行着重讲清楚:(1)要求学生先把整篇文章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看看作文的主体内容与文章题目是不是相符,有没有偏离主题。(2)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的末句话,然后找出语法不对的语句和不太恰当的字、词,同时还要注意检查有没有写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是不是用对等事项。(3)检查完这些以后,再用铅笔把从文章中找到的错别字词、错误的语法和标点标记出来,最后再写上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和见解。

2.老师要对学生完成的作文作出相应的答复。在教学过程当中,作为老师千万不要忽视表扬或批评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当老师在学生的作文当中读到或者看到好文章的时候,老师要给予这些写作文好的学生以表扬,可以把这些好的文章念给大家听听,也可以把它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相互阅读、相互欣赏,这样既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得到大家的肯定,也可以让写作水平低的学生从这些文章当中学到一些提升写作的方法,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在老师发现有的学生写作能力不佳,出现文章跑题、字词不对、标点标错等问题时,我们要及时地对他们给予耐心的指导,帮他们指出出错的地方,哪些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需要怎么改正等,在给他们纠正错误的同时也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写作要求,防止他们以后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3.老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认可。无论是作文写的比较好还是比较差的,老师都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去关心、帮助和鼓励学生; 对写作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以后能创作出更好的文章来;而对于写作不太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努力吸取教训,争取下次写出好的文章。

浅析网球教学 第9篇

关键词:网球,运动特点,旋转球教学

一、现代网球运动的特点

随着击球技术的发展以及运动员身体能力的提高, 底线进攻已经取代了发球上网成为网球比赛中的主流打法。其中底线进攻主要以旋转的变化打乱对手的节奏得分, 体育院校的比赛风格也是如此,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旋转球亦成为主流。旋转球又分为上旋球、下旋球和侧旋球;其中侧旋球主要应用在发球环节。

二、旋转球的教学

1.网球的上旋球

(1) 极击打上旋球的技巧。上旋球分为两种:一种落地后向上跳得非常高, 通常能跳到运动员肩部的位置;另一种落地后有明显的向前冲的趋势;这两种上旋球的共同特点是都比较稳定, 不容易下网或者出界。高校学生学习上旋球技术非常合适, 主要应用在以下几种情况: (1) 挥拍击球的时间很充分; (2) 击打落地之后的反弹球; (3) 面对对手上网击打穿越球; (4) 变换击球节奏打小斜线。动作要领: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 重心在右脚上, 后摆引拍的幅度大于侧身的幅度, 拍面低于来球的高度, 手腕放松, 通过重心向前移动带动手臂向前挥拍, 击球时拍面低于来球, 击打球体的中后部分, 向前向上摩擦球体增加旋转, 击球之后球拍继续向左肩方向挥动直到肩部以上的位置, 同时右脚也向前移动至与左脚平行或者略向前的位置。

(2) 击打上旋球的球场站位。击打上旋球要有充分的空间, 需要在膝盖或者膝盖以上的位置击球, 如果击球点过低, 球拍没有充足的空间给球施加摩擦力, 运动员在底线后面很容易击打出又深又重的上旋球;反之, 在网前运动员没有足够的空间和准备时间则打不出漂亮的上旋球。

2.网球的侧旋球

(1) 侧旋球的定义及运行规律。侧旋球也称“滑击球”, 其飞行路线呈水平向外侧的弧线, 落地后向外跳, 便于拉开空间为下一拍进攻做准备。

(2) 侧旋发球的动作要领。 (1) 调整握拍方式。侧旋发球又称切削发球, 大陆式握拍和反东方式均可。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求球拍的边框迎领整个球拍, 增加球拍与球体的接触时间, 给球体施加更多的侧摩擦力, 从而加大球体在落地之后向球场外侧跳的幅度。 (2) 减少身体移动。发球要求运动员全身协调移动用力, 但是初学者在整套动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的静态平衡, 目的是体会球拍与球体的摩擦。初学者要保持身体重心在前, 并且保持笔直、强健的背部姿势, 不能有过多的身体移动, 这样可以避免失误, 更准确地体会球拍与球的摩擦。当运动员能够自如地发出侧旋球时, 可以适当地增加身体的移动增加击球的力量。 (3) 发球的准备姿势。比赛时运动员可以用立柱作为参照物来调整发球时的站位与身体姿势。发球时肩部与球网成垂直状态, 脚与脸对着右边的网柱, 抛球时手臂要放松并且伸直, 抛球手与网柱成直线状态并且上举抛球, 要求球的位置在网柱的正上方且在运动员的球拍可以击打的范围之内, 击球点低于平击发球的击球点。 (4) 身体姿态和随挥。拍头的移动速度与球的旋转成正比, 这要求运动员在发球之前要保持身体状态完全放松, 在击球时所有力量汇聚在手腕处增加拍头的移动速度进而增加发球的速度与旋转, 击完球之后要继续向身体左侧斜下方挥拍完成随挥, 充分的随挥不但可以增加球的旋转, 也能增加球的稳定性。

3.网球的下旋球

(1) 下旋球的定义及规律。下旋球就是削球, 引拍要向后上方、拍面打开, 由后上方向前下方挥拍, 球拍摩擦球体的后下方, 使球体由前上方向后下方旋转并且飘忽地向前飞行, 球的飞行弧度较低, 贴着球网飞向对面场地, 球落地后有向回弹的趋势。

(2) 下旋球的优点。下旋球飞行速度较慢, 容易控制落点, 即可以把球打向深区, 为随球上网做准备, 也可以打向浅区, 放小球改变比赛节奏, 增加变化, 扰乱对手的击球节奏, 迫使对手回球失误。

(3) 下旋球的缺点。 (1) 很难加速打, 向前加速打时很容易平飞出界。 (2) 如果回球时的射角过大, 回球容易过高, 且带有回旋, 容易被对方打随球上网。 (3) 速度较慢, 在空中有漂浮感, 这使对手容易拦截。

三、结论

(1) 现代网球的特点是旋转球取代平击球成为主流球路, 运动员的技能和体能均达到了新的高度, 打法也由发球上网进攻型转变为底线对峙防守型为主。

(2) 现代职业网球比赛的特点对体育院校网球比赛特征影响深远, 要求教师要把三种不同旋转的球路完整地传授给学生。

(3) 学生在学习网球的过程中要坚持三种旋转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着练习, 并且积极地把这三种旋转球有机地运用到比赛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刘元奎.论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创建意义[J].凉山大学学报, 2003 (01) .

浅析英语词汇教学 第10篇

一、树立词汇教学从附属到独立的理念

《标准》指出,高中生应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个方面的内容。词汇是与语法等同等重要的语言基础知识。然而就服务于交际的目的而言,词汇比语法更重要。正如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提出,没有语法,人们难以很好地表达,但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树立词汇教学从附属到独立的理念能帮助我们更谨慎更科学地去寻求词汇教学的良策。这样,教师才可以有效地利用英语构词法帮助学生独立对所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纳总结;利用阅读理解材料,使学生意识到英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与用法,提高他们独立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等。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一)促使学生在查找资料中学习词汇

教师在开始一个新单元的英语话题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要求他们自主学习并理解所搜集的材料内容,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促使他们分享所搜集的背景资料,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呈现学习成果,并将学习成果展示在教室中专门设立的英语角栏目中。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将呈现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以话题为单位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以便不断地巩固强化。通过这样的查找—学习—交流—展示—强化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地受到出自同一个话题的词汇信息的刺激,从而达到扩大词汇量的目的。

(二)促使学生通过daily report学习词汇

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daily report,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一篇2~3分钟的小故事、小诗歌、小散文等,并设计相关的3个问题以检测其他学生的关注度和理解程度,同时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演讲,并要求他们将一些可能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写在黑板上(注中英文)。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精心准备材料、专心听其他同学演讲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词汇,扩大英语词汇量。

(三)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学习词汇

教师应帮助学生挑选一些符合他们英语学习水平的中学生英语报刊、英文经典歌曲、电影对白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尽可能地在阅读英语报刊,听英文经典歌曲或看电影对白等的过程中记下自己感兴趣的英语单词,并主动通过查字典以及了解上下文之间逻辑关系的方式体会生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三、进行英语词汇记忆策略训练

所谓记忆策略是指主体运用记忆的一般规律,有效地标识、保持、提取词汇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它在知识、技能、能力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记忆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词汇记忆策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单词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如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生词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或改写等,从而加深他们对已学单词的记忆;根据构词、话题、同类、近(反)义词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大脑风暴式的词汇搜索,并用蜘蛛图的形式加以呈现;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境,在词汇所处的篇章和所起的作用中记忆词汇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扩大自身的英语词汇量。

四、采用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中职化学教学浅析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化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方法

化学是中等职业教育护理和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包含了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包含了化学在护理和医学中的应用,更大地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中职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所以,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寻找并运用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学科的不同特点,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若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1.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自然科学。很多化学反应现象、化学与生活相关的景和物等都无法直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在学习“碳族元素”时,笔者给它的副标题是“宝藏之旅”,并以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作为首页的背景,当学生看到这颗让人艳羡不已的钻石时,瞬间对本节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到底还有哪些宝藏呢?碳元素的单质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金刚石,天然采集到的金刚石经雕琢后就变成价值昂贵的钻石,并由此来引出金刚石的应用及其他的碳单质。通过展示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这些奇妙的景观,从而引出碳酸盐的相关知识。可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化学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的确给中职化学的教学带来很多方便之处,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多媒体的使用中课件内容大都是简洁明了,但对知识点描述不够详细,所以利用课件讲解时,还应结合课本内容,使内容讲解更全面彻底。多媒体技术还应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重难点内容应写在黑板上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中职学生来讲,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动画的同时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重点内容,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

要更好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中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1.化繁为简法

中职学生的理解力较差,基础相对薄弱。如果在讲解过程中涉及太多的专业词汇,他们就更难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时,方程式配平的定义非常关键,教材中的定义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的系数的过程。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呢?可以这样定义:原子不能凭空出现或消失,反应前有几种或几个原子,反应后也应该有几种或几个,要让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相等,就必须确定到底有几个分子参与了反应。而这个过程就是反应方程式的配平。通过这种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定义,发现学生在配平反应方程式时,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准确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2.疑问法

先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寻找答案,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疑问法,不只包括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寻找答案,还包括学生自己提出疑问,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如:学习“卤族元素”时,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你能说出卤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吗?它包括哪几种元素?这些元素都有哪些性质?你能说出几种包含这些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如:在观看实验视频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现象并提出疑问,针对问题做出不同的见解,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原理就会掌握得更牢固。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应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学方法也有待于更好的应用和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丁秋玲.无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马保业.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9,(16).

[3]程淑艳.多媒体在化学教学运用中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作者单位:山东现代职业学院)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 第12篇

阅读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被阅读对象分析、理解并进而把握其要点或主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说白了, 阅读就是把要点、主旨从作品中分离出来。因此, 阅读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感知、辨析、领悟、筛选以获取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明确考试与阅读教学的关系。也许有人会认为, 把阅读教学与考试紧密联系太功利了点, 也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类似的文章也读到了很多, 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把语文这样功利化固然不好, 但在现阶段, 它毕竟要面对考试这样的检验, 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与其天天牢骚满腹, 不如脚踏实地去面对。也许只有把这种关系解读透了, 才可能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从而让语文的学习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包括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板块, 具体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具体内容,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平日阅读教学中要着力完成的。

首先, 让学生找出拟答案的区间, 然后再依据文本, 拟定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从文中出答案, 而不要一味地胡编乱想 (这是目前许多高中生存在的通病) 。无论是得出答案的过程还是答案的修订过程都要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唯其如此, 才可以真正训练其思维能力。老师只是以简短的话来完成这几个板块之间的沟联。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对重要语句的鉴赏, 也有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既有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也有对作者态度的评价。只要我们坚持每篇课文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 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对文章的理解, 而不是一味地采取把一些现成的答案读给他们而让他们记下来的方法,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 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而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 明白了语文课上这种思维过程的训练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他们就一定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现代文学习中。一言以蔽之, 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紧密联系考试要考查的一些阅读能力, 强调学生的思维过程, 最终让学生具备现代文方面的应考能力。

其次, 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一些教学经验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心得:学生只对两类知识感兴趣, 一种是自己没有听说过的, 也就是自己不懂的, 另一类是自己特喜欢的。这也就是教育理论上推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谓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活动, 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与复杂性密切相关, 刺激愈复杂愈新奇, 则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而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 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 就产生了探究新知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 这种情境多次反复, 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由此观之, 要突显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知”与“不知”的矛盾, 就是要讲一些学生并不完全明了的知识, 但他们又要对这个知识有一定的兴趣。那这些知识应是什么呢?这就要因人而异了, 而这一环节也正是语文课最精彩的部分。因为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有的老师文采出众, 有的老师激情四射, 也有的老师精通典籍, 还有的老师思维缜密。那么在这个环节中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了, 你可以把自己由这课中得到的启发, 或由本篇课文想到的一些文学史上相关的故事或内容相似的文章等展示给学生, 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来, 并用一篇课文替学生打开一扇窗户, 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窗户, 一扇通往哲学圣地的窗户, 抑或是一扇通往关注现实的窗户。无论这窗外的东西是什么, 只要学生肯带着问题再去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 他们就能够从中得到一点属于自己的感悟了, 那他们也就“不虚此课”了, 这不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吗?我想阅读教学中的两个重点似乎也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吧。

上一篇:梦想在创新中实现下一篇:价值观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