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建设论文范文

2024-07-31

栏目建设论文范文(精选11篇)

栏目建设论文 第1篇

在传媒竞争的新时代, 省级卫视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 各路压力包围的整个市场。其竞争主要源自同行之间的竞争, 新进入市场者的潜在威胁, 比如网络, 手机电视, IPTV等等, 以及替代品压力等等。那么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想要获取竞争优势, 实现可持续增长, 就需要从品牌塑造入手, 利用品牌驱动市场, 最终赢得受众。那么电视媒体的栏目又该如何构建自己品牌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重视定位

一个优秀的电视栏目, 需要内部资源的整和、协调, 同时还要能够牢牢的抓住受众的喜好, 把受众的需求作为电视栏目最基本的定位标准, 打造媒体的优势品牌, 这样才能够在不断竞争的媒介市场赢得主动。

有专家说:要想在今天电视媒体界, 牢牢占据收视率, 就必须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定位"。一个栏目要想进行准确的定位, 就需要确定自己所办栏目的风格, 一定要及时的掌握市场的风向标, 知道自己的栏目是给哪些受众看的, 他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江苏卫视《人间》栏目这些年名气较响。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着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人间》栏目定位是中国第一个事件类的栏目, 立足于讲述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 讲述百姓的情感故事。这样的定位, 恰恰又是当时电视市场上所缺乏的, 但观众内心却有潜在的收视需求。这样的环境下, 节目一推出, 观众就有强烈的共鸣, 该节目内容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在节目事件中观众能够感知角色的情感和情绪, 往往有的时候观众自己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节目开播不久之后, 《人间》节目收视长期占据冠军的宝座。

内容为核

世界最著名的品牌管理公司认为:一个强势品牌必须具备品牌知名度, 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和品牌忠诚度。而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必须依靠内容。在内容为王的今天, 得内容者得天下。纵观现在的传媒市场, 排名靠前, 影响力较大的凤凰卫视资讯栏目和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都在内容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凤凰卫视利用差异化战略, 提出了“补缺”和“提供另类选择”的节目策略,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 凤凰卫视将内地不容易传播的或者不太可能大规模传播的各类信息, 事件和故事予以足够的相当有规模, 有分量的报道和传播。基于这些, 凤凰卫视众多资讯栏目, 比如《凤凰早班车》, 《时事开讲》等等逐渐让大众熟知, 占领了市场。

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 这个在中国大陆荧屏风靡了十年的电视节目, 收视一直位于名列前茅, 是内地娱乐节目的风向标。其形式上以娱乐性为主, 包容文艺、游艺、新闻、访谈、猎奇、绝技等于一体,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其中, 强调接地气。每期节目都有当下流行的话题, 都有引人捧腹不止的桥段, 都有搞怪的嘉宾。整个节目中不断传递“快乐至上”的娱乐精神, 突出以观众为主体的“娱乐天下”的节目宗旨, 历经十年的积累其带动的明星效应和倡导的快乐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电视观众在周末打开电视机, 《快乐大本营》凭借其内容, 已经成为了他们的首选节目。

主持人品牌的建设

电视媒体栏目品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持人。主持人, 即是电视产品的制造者, 又是电视产品的传播者, 同时还是电视产品品牌形象主要的体现者。电视品牌形象是人与节目共同组成的, 主持人的个性形象是电视品牌内涵的最好诠释者, 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成为了一个电视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 相亲节目一度成为了各大电视媒体的主力军。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作为众多相亲节目之一, 可谓是鹤立鸡群, 拥有高于同类节目好几倍的收视率。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非诚勿扰》这个节目如此的领先对手呢?除了节目内容本身, 主持人孟非可谓功不可没。在一个相亲节目中, 观众从孟非这个主持人身上看到了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月老“, 他们更看到了这个拥有“新闻背景”的光头主持人, 凭借冷静, 幽默, 睿智的风格, 在节目中针砭时弊, 看到了当下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及主持人自身的态度。这样的风格, 是主持人身上所特有的。难怪有人说:看《非诚勿扰》, 就是看到了目前整个社会的现实。因此, 《非诚勿扰》节目和主持人孟非经常会成为百姓口中热议的话题。随之, 该节目的广告价格因为其超高的收视率, 达到了一个让人咂舌的数字。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是一档主持人群的脱口秀节目, 该栏目采用全国第一支男子偶像团体的概念。《天天向上》运用主持人明星化策略, 打造主持人品牌, 开创了“混合团队模式”, 即娱乐明星与名牌主持组合成明星化主持人团队。团队内部既有汪涵这样的王牌主持人, 同时又吸纳了当红娱乐明星, 乃至外籍明星, 打造了跨国组合的强大阵容, 其主持阵容最初由汪涵、欧弟、田源、钱枫、俞灏明、矢野浩二、金恩圣 (小五) 七位组成。这样主持人团队模式不但为年轻主持人的成长提供了舞台和空间, 也有利于避免因主持人的离开而危及节目的生存, 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实践证明:《天天向上》打造的主持人品牌, 对节目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节目收视率长期占据收视前列。

进行管理制作模式变革

品牌塑造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其中, 电视栏目管理制作模式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果组织制作管理模式还比较陈旧, 再好的创意和理念都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那么一切只能是空谈。直至目前, 大多数电视媒体的组织架构还显得比较陈旧, 不适应现代电视节目的研发创意速度, 而2012年下半年的一档节目的出现, 却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2012年下半年, 一档导师不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电视音乐节目, 逆袭了荧屏。它就是《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把明星导师与草根学员、煽情与炫技、励志与淘汰等元素极致融合, 看似紧张悬念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又蕴含了催人泪下的草根故事。《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和灿星联手打造, 四个月的时间, 一个亿的投入, 超过三亿的广告收入。《中国好声音》第一次创立了投资分成的制播分离模式。节目由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公司负责投入, 广告创收由灿星制作和浙江卫视双方分成, 在节目制作环节、宣传环节、平台互动等方面, 双方紧密融合。除了制播分离方式的首次尝试外, 灿星制作与浙江卫视还采用了“投资分成”新的商业模式, 也就是制作单位参与广告分成的模式。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 如果收视效果达不到协议上规定的比率, 那么灿星将承担一切损失;如果收视效果好的话, 所有的广告收入双方共享分成。可以说正是有了全新的管理制作模式, 才诞生了这档节目。

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体制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电视媒体内容产业的竞争, 最终都落在人的素质上。记者编导素质决定栏目的成败。所以要培养一批具有创作激情, 又勤于思考, 善于思索, 勇于探索的电视编导群体。对于编导来说, 在任何条件下, 去激发灵感的源泉, 去结构触发灵感的网络是很重要的, 灵感的火花不是凭空而来的, 它是在文化的不断积淀, 艺术感知能力的不断加强, 行为见解的不断超脱之后才爆发出来的。所以, 要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体系, 培养人, 用好人, 留住人。

结束语

班级通讯栏目建设和评比活动方案 第2篇

一、班级通讯员的遴选

1、各班于3月17日(下周二)中午之前向学校团委办公室上报1名班级通讯员,要求该同学工作认真负责,有从事新闻报道的兴趣和爱好。

2、学校德育处、团委将对班级通讯员进行必要的写作指导和培训,并制发“温二十中学生记者证”。

二、班级通讯的题材和内容

班级通讯作为班级类新闻报道,以班级为范围,可以采集报道以下题材和内容:

1、班级最新举办的各类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各类比赛等)

2、同学取得的荣誉和成果

3、班级好人好事

4、自己喜欢的老师

5、同学们最近流行热衷的`话题

6、班级介绍和展示

班级通讯是以向大众展现班级风采和形象为目的,内容题材应健康向上,赋予积极意义,同时又要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新颖。

三、班级通讯的发布

各班的通讯,可采用两种方式投稿:①文字稿可直接投送到一楼团委“班级通讯”邮箱;②可发送电子稿至z(为了便于发布,建议以电子稿发送为佳)。

班级通讯经审核后将在校园网“班级通讯”栏目发布,有价值和一定校内影响的通讯将晋级发布在校园网“校园新闻”栏目(评比时可折合成3篇班级通讯)。

四、班级通讯的评比和奖励

各学期末,学校将对一个学期以来,各班发布的班级通讯,以数和质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评比活动,实行奖励措施:

1、学校每学期末将在各年级段开展班级通讯评比,将结果折合成相应的分数记入班级最终千分制考核,并评选每年级段2―3个优秀通讯班级。

2、学校每学期末将根据班级通讯员(或非通讯员同学)发布的班级通讯情况,评选出校“八优小记者”,并予以奖励。

栏目建设论文 第3篇

[关键词] 数字化出版 期刊传播 特色栏目与专业 《气象与人类社会》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1-0047-03

数字出版引起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有单篇论文的传播取代整本期刊的传播之势,导致期刊的传播力不断弱化。因此,在数字化时代,高校社科期刊在保证编辑出版质量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传播能力的提高。提高传播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对高校学报而言,根据本校的学科特色、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可以使栏目新颖独特,保持相对稳定的风格,吸引专家学者关注,保证稿源稳定,还可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1 《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的设置

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栏目有 200 多个,这些特色栏目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具有学科优势的栏目,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的《中国农村研究》栏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栏目等;二是具有地域优势的栏目,如《安徽大学学报》的《徽学》,《湘潭大学学报》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云梦学刊》的《屈原研究》等。

《阅江学刊》设置特色栏目《气象与人类社会》的首要依据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优势。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跃居全国第一[1]。这样的专业优势为本栏目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设置《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还因为气候气象与人类生活、人类文明发展有密切关系,气候气象问题成为全世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对《夏小正》《春秋》《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庚子·辛丑日记》《郭天锡日记》《张诚的日记》以及康熙二十四年开始上报的《晴雨录》等历史文献的分析发现,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气候变化会引发族群整体迁移等文化活动,水灾、旱灾、苦寒、苦热等各种异常天气现象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常见题材。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气象的影响越来越大,气候气象变化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气温反常、极端天气和灾害天气频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污染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因此,气候气象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引起了气象部门的重视,而且引起了学术界的严肃讨论。这里的“学术界”,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而且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从学术研究的视角严肃审视当今气候气象问题不难看出,气候问题往高度看是政治问题,往深度看是民生问题,往学理看是哲学问题。也就是说,气候或气象已经不仅是一个纯自然科学或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事关民生或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文化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界进行认真研究与探讨,以寻求解决之策。然而,纵观国内学术期刊,却没有一本甚至没有一个栏目以气候气象与人类社会发展为主题,众多的研究成果无处发表,专家学者没有交流思想观点、发出呼吁的稳固平台。基于此,《阅江学刊》设置《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以特色专业建设特色栏目,刊发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气候气象问题的学术论文,引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综合研究,为气象学研究开拓一个新领域。

《阅江学刊》设立《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也是气象软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气候或气象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越来越多地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因此,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是气候与气象研究的发展趋势。2011年第2期《气象软科学》刊登了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在中国气象学会第27届理事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以“科学研究”、“气象事业”、“中国大发展”和“软科学”为关键词,阐述了气象软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中国气象局还设立气象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为气象学、环境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综合、交叉提供平台,鼓励气象软科学研究在运用软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是气象软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这个角度说,《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的开设适得其时。

2 《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的选题特色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不断走向综合与交叉,二是日益精细化和具体化。因此,学术期刊的栏目选题既要体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又要展示学科研究在具体方向上的观点和成果。同时,目前各学科专家学者的研究日趋“术业有专攻”,往往集中在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上。所以,要吸引专家学者投稿和阅读,学术期刊在栏目选题上最好能保持与学科研究方向的一致。在这两点上,《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的做法是,将栏目进一步细分为不同专栏,围绕专栏主题策划学术专题。栏目设立了《气象与经济》《气象与伦理》《气象与法律》《气象与文学》等专栏,形式新颖,主题明确,吸引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积极参与。这种“专栏+专题”的选题方式,突出了专业研究方向,使选题更有针对性,更能切中研究热点,也便于研究者搜集学术信息。

栏目每期文章的选编,会注意学科间的互动和争鸣,注重选题的前沿性和现实意义。其一,注意选发关于气象与政治、气象与经济、气象与法律、气象与伦理、气象与文学等方面的论文。当前全球范围内对生存权与环境权的呼声愈趋强烈,由气候变化引发的人类文化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反映到学术领域,气象文化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大气科学研究与有关的文化研究相互碰撞、交融,其结果是,不仅开拓了研究领域,而且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其二,注重气象或气候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与政策、气候变化与伦理、气象与人类生态文明等,组织刊发吴国雄、潘家华、吕学都等大家名家的论文,为《阅江学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引起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其三,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而言,《气象与人类社会》刊发的学术论文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比如,李志江《东盟国家的气候治理合作:现状与问题》一文探讨区域气候治理合作问题[2];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唐纳德·布朗《个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伦理责任探究》分析各国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公平安全排放份额之内的责任和义务[3];程建军《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理念的历史嬗变》对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理念的历史发展及内容转变做了详细而深刻的阐释与论证,为气象部门更好地服务民生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4]。这些文章都以某一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在深刻论述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或策略,为解决气候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nlc202309041813

3 《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的传播效应

“出版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积累……编辑所做不仅是对稿件的技术性完整,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术意识,尽力发掘选题,根据现有条件增加书稿的学术含量和附加值”[5]。《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在选题上的开拓创新,极大地带动了作者的积极性,校内外、国内外众多领域和专业的专家学者纷纷将研究视野转向学科交叉研究,一些长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专家也开始关注与气象有关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栏目创办至今,刊发论文80余篇,其中中国科学院李崇银院士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几个问题》,世界气候谈判专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吕学都的《气候变化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展望及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吴效刚教授的《气象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等文章,还被《新华文摘》《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编,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反响和传播效应。在栏目的引领下,逐步形成大气科学与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交叉融合研究的新局面,打破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自为营的传统研究格局,活跃了研究氛围,将那些本来是一个人、几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参加的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课题变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的课题。并且,以栏目为媒介,《阅江学刊》凝聚起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学术研究队伍,形成了“教学、科研、编辑”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大了刊物和栏目的影响力。

《阅江学刊》的《气象与人类社会》这一特色栏目的创办,俨然在学术界和期刊界举起了一面新的学术大旗,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气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群体,促成了大气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趋势。反过来,这又使栏目获得了充足的优质稿源,栏目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日渐提升。

4 总 结

高校学术期刊是引领学术繁荣、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科研评价、学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学报》主编程郁缀教授说:“我们提倡每一个学报努力办好各自的特色栏目,朝着学术专业化方向发展,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其目的归根结底还是要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6]早在“第二届社科期刊改革与特色栏目建设高层论坛”上,有学者就针对社科期刊应高度重视传播力这一热点问题提出了“建设并抓好特色栏目”这一举措,即社科期刊应通过特色栏目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形成鲜明特色,坚持把特色栏目办成开放的公共平台,吸引国内外最好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栏目建设中来[7]。《阅江学刊》《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显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历史传统与专业特色,承载浸润着丰厚的气象文化,它将气象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动态信息及时有效地呈现在专家和学者面前。同时,专家和学者通过这一公共开放的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研究专长,开展学术探索与学术争鸣。他们的研究成果又可以通过期刊传播推进到管理和决策层面,从而使这些研究成果化为人类社会的资源,推进气象学研究的开放式发展。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成为学术界、编辑出版界关注的名栏。

注 释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OL].[2013-01-29].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index.shtml

[2]李志江.东盟国家的气候治理合作:现状与问题[J].阅江学刊,2012(6)

[3][美]唐纳德·布朗.个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伦理责任探究[J].阅江学刊,2012(5)

[4]程建军.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理念的历史嬗变[J].阅江学刊,2012(3)

[5]潘占伟.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学术意识[J].出版科学,2013(2):27

[6]程郁缀.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10

[7]罗骥.社科期刊应高度重视传播力[N].人民日报,2012-12-31

浅谈电视新闻栏目品牌建设的意义 第4篇

一、经济效益与市场价值

目前中国媒体业的竞争十分激烈, 弱者就被淘汰的残酷现实要求电视新闻栏目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经济效益。

首先,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武器。目前国内外的电视栏目多达1000多套, 可见受众手中的遥控器掌握着栏目的生死命脉。因此, 电视新闻栏目走品牌化之路刻不容缓, 栏目走品牌建设之路有助于提升节目质量。

媒体间激烈的竞争令一些栏目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这也激发了众多电视栏目创新的活力, 促进了电视栏目质量的提高, 造就了大批品牌栏目。彼得定律认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 (胜任) , 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 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 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1]同理, 一档电视栏目一旦创出品牌, 只有不断地提高节目质量, 才能保持栏目持续的竞争力、延续栏目的生命力。“国外的受众研究表明:高收视率的节目 (频道) 不仅可以有更多的受众, 而且与收视率低的节目 (频道) 相比, 这些观众还同时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即‘双虞效应’。”[2]“双虞效应暗示着收视市场正在向‘20与80’的规律转变, 即20﹪的栏目占有80﹪的收视份额。调查显示, 央视目前400多个栏目中, 名牌栏目不到100个, 正是这20%的品牌栏目, 为央视贡献了80%的利润。”[3]成功的电视新闻栏目意味着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 拥有更多的市场收视份额, 获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 得到更多受众的普遍接纳和认同, 成为受众主动搜寻的对象。

具有高质量的品牌栏目就会有好的品牌形象。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认为:“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产品, 还购买所承诺的物质和心理利益。在广告中诉说的产品, 其有关事项对购买者的决策常比产品实际拥有的物质上的属性更为重要。”[4]可见, 在栏目雷同的今天, 受众选择一档电视栏目的理由除了内容精彩、制作精良之外, 更在于其品牌形象在受众心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 电视新闻栏目开播之初, 就要做好品牌的创建工作, 让受众在栏目的婴儿期就对栏目产生好感和认可, 增强栏目品牌的美誉度, 使栏目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 逐渐凸显品牌是栏目无形资产的价值, 吸引更多人的观看。

英国BBC“全景”栏目已经生存了54年、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创办至今有39年、PBS的“前线”和澳大利亚的“ABC”四角分别生存了31年和27年, 纵观中外名牌栏目之所以长盛不衰, 除了质量取胜外, 更重要的是品牌战略的运用。就拿美国老牌劲旅《60分钟》来说, 它是全球被克隆最多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 尽管类似的栏目不断涌现, 但由于《60分钟》栏目品牌战略实施得当, 其创办至今魅力不减。近几年, 即便在美国的收视淡季, 《60分钟》依旧力压群雄, 甚至创下收视率6.8%, 荣登周收视率冠军宝座的好成绩。目前, 《60分钟》不仅是美国受欢迎的电视新闻栏目之一, 更是全球电视新闻栏目的风向标。

其次, 品牌是电视广告经营的根本。媒体已经由“坐商”转向“行商”角色, “谁拥有叫得响的品牌, 谁就拥有广告经营的主动权。”[5]电视台或某个频道生存和发展的明天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其广告经营的良好效益作为支撑, 电视新闻栏目的品牌化经营, 可以进一步促进栏目改善节目质量、提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而高品质、高知名度的栏目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商, 使媒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1/7》所属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17亿元, 栏目重新调整品牌化经营后, 2004年的广告收入上涨到25.6亿元 (《1/7》于2004年1月4日在上海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开播) 。”[6]目前, 《1/7》栏目的广告费用平均每秒约3244元, 远高于上海新闻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的每秒费用, 可见品牌的强大魅力。因此, 电视新闻栏目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品牌化经营势在必行。

二、社会效益与文化价值

当前的中国文化形势主要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电视新闻是精英文化的体现, 优秀的电视新闻栏目有助于传播精英文化, 推动国民大众素质的整体提高, 推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文化规范理论认为, “大众传播媒介优选地提供某些信息或突出某些问题, 经过一定时间和过程的沉淀, 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道德和文化规范力量, 使人们逐步体会到什么是社会上所认可的信仰和价值, 从而潜移默化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解释, 这样大众传播媒介就起到了间接影响人们行为和社会道德与文化规范的作用。”[7]媒体的报道基本上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观, 它在舆论监督和引导舆论方面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例如电视深度报道凭借独有的表现方式———通过调查过程展现新闻事件真相, 可以令受众对新闻事件更加信服, 相比那些生硬的说教式报道, 它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众形成主流的价值观念, 起到文化规范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电视栏目的商业化运作令一些媒体人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不顾节目质量, 导致低俗文化的出现, 但任何商业化的运作都不是电视栏目走低俗化道路的理由。因此, 电视新闻栏目在实施品牌战略时, 要格外注重栏目文化层面的塑造, 使栏目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报道事件上, 而是着眼于受众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这也是电视新闻栏目品牌化建设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彼得 (Peter) [美]、赫尔[美].彼得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第35页.

[2]高淑桂、刘春华、张书胜.《论期刊工作的马太效应》[J].《编辑学报》, 1996. (2) .第32页.

[3]支庭荣.媒介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279页.

[4]程华.大卫·奥格威———“品牌形象论”[R].百度博客, 2008-5-5.

[5]詹成大.电视媒体策划[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年.第2页.

[6]豪禾印务.上海文广资源大整合品牌战略再升级[DB/OL].豪禾印务, 2006-01-30.

栏目建设论文 第5篇

经过广大建设者、运营者、使用者和技术提供者的多年努力,政府网站从最初简单的信息发布到目前已形成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综合电子政务平台,其所承载的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和互动交流三大功能定位也得到了普遍认同。当前,如何把三大功能定位做好,做到位,做到有用,这是我们作为政府网站运营者一直思考并努力实践但始终感到困惑的问题。

作为电子政务最综合的应用,政府网站的归属问题一直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正视,因此在建设、使用、管理、运营等方面各部门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内容维护这个关系到网站整体影响力的核心工作,更是困扰着众多政府网站的运营者。面对困境,我们在运营过程中始终都在努力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努力把政府网站运营维护工作做好。下面,笔者重点谈谈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对政府网站三大功能定位的一些认识

(一)信息公开取得突破

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施行,明确了政府网站作为信息公开重要渠道的法定地位,明确规定了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以及监督和保障。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各部门信息公开职能机构主动与网站协作,在政府网站开发建设信息公开目录系统,主动协调信息发布工作,主动为网站提供信息公开报告,形成了运转顺畅的维护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政府网站以其信息海量、快速及时、维护便捷、查找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成为政府和公众的普遍首选。很显然,有明确的政策保障和监督机制是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功能得以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在线服务应用平稳

目前政府网站在线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办理流程的;一类是通过业务应用系统直接办理业务的。前者可一次性提供,除非流程有变化,一般没有日常维护工作;后者是业务部门因工作需要而开展的应用,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履行职责密切相关,归属明确,各级公务员在维护、管理上有内在动力。因此,在线服务作为政府网站的重要功能,总体上看建设和管理权责明晰,有人建、有人管。

(三)互动交流尚需推动

互动交流功能以其即时性和不受空间限制等特点,成为网络平台区别于其他各类平面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互动交流是一种双向行为,因此在管理和维护上较之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更有难度,加上维护主体不明确,难度就更大。部门内部互动交流功能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开展得较好;而大多数情况是,网站建设单位成了互动交流的主体,真正需要提供回复口径的职能部门则很少主动参与其中。政府网站互动交流功能总体还很薄弱,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激发职能部门的内在动力。

二、民政部在互动栏目维护方面的主要做法

民政部网站互动栏目通过宣讲政策、答疑释惑、引导舆论,协调各司局等职能部门及时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为公众提供方便、优质、高效的咨询互动服务,为促进民政部履行职责、诠释理念、落实宗旨、树立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民心互通”频道开通了留言咨询、网上信访、部长信箱、访谈直播、民政论坛、网上调查等多个栏目,由民政部信息中心负责维护,在加强政民互动、汇集民智民意、提供舆情参考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中,留言咨询后台每天有100余个问题,民政论坛后台每天有近百个主帖、跟帖;网上信访和部长信箱每年处理来信超过千封。经粗略统计,2010年1-5月,与民政业务相关的咨询留言有8662条,回复619条;与民政业务相关的主贴、跟帖共有4412条。

(一)用网站群推动部门和系统广泛开展互动交流

目前民政部采用网站群技术搭建了可供各层级民政部门建设网站所使用的平台,从技术上实现了民政部门户网站和各业务司局、各地方网站后台的互联互通和相互协作。只要在这一平台上建站,就可以使用各种互动交流工具,无需再自行购置。民政部信息中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建站单位提供的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理念,以此推动各建站单位开展与公众的交流互动。

目前已加入网站群的地方民政网站都程度不同地开展了互动交流,其中青岛市民政局开展的“社区服务听民声”活动,通过网络、信件、电话等方式,请市民为青岛市社区服务发展建言献策。活动期间,市民通过信函和电话,热心地献上建议,表达想法,更多的是在网上谈出自己的建议。据统计,此次活动共接入市民电话50余次,收到市民建议132条,网上发帖38个,点击12919次。

(二)互动平台栏目设置丰富全面、层次鲜明、针对性强

网站的互动交流是为公众提供一个反映诉求、发表看法的通道。考虑到民政工作对象的多样性,民政部信息中心最初规划栏目时按照咨询政策、反映诉求、交流思想等不同角度,分别设置了网上咨询、网上留言、网上信访和民政论坛等栏目,同时在业务司局子站开设了直接的咨询通道和分论坛,使公众的各种反映和诉求能直接通达业务部门。为更加方便公众参与,我们不断调整栏目设置,根据网上留言和网上咨询两个栏目有一定重叠的情况,及时将两个栏目整合为留言咨询,减少公众不知将意见提交到哪个栏目的问题。为了突出互动栏目的影响力,我们通过页面优化,提供更加直接的展现方式,把比较集中的咨询问题在首页突出位置展示,力图实现一种面对面的效果。我们还根据当年业务工作的热点,提供网上调查,协助业务部门征集和了解民意,为科学决策提供一些辅助手段。目前,留言咨询栏目备受网民欢迎。实时开放、及时审核的民政论坛已成为门户网站的特色栏目,涉及优抚安置、民间组织、救灾等与民政业务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

(三)维护工作尽可能到位,使互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互动栏目的维护是一项日常性工作,需要持续关注。为此,民政部信息中心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一是设置专门岗位,二是规范答复口径和流程,三是进行舆情通报。经过分析发现,网民在互动栏目上的主要需求在于信息,是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咨询,这一需求占到互动栏目需求的80%以上。针对互动栏目信息量大、维护任务重,缺少必要的行政资源等情况,我们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办法,设置了专门岗位,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职责,招聘专门人员集中进行政策解答,统一维护互动栏目。对留言咨询和民政论坛栏目提交的问题进行筛选,利用网站(群)已有的信息资源,对留言咨询进行回复,审核民政论坛发帖,并对热点问题给予引导。

为了保证回复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我们逐步对回复的内容来源、答复的基本要素等进行规范,要求一般的答复必须以网站已发布的文件为依据,相关内容原文引用;对比较敏感、没有把握的问题要主动向业务司局了解和确认;对比较集中、相同或重复的问题进行汇总,尝试设置相关专题,对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为公众提供更加翔实的政策解答。

互动栏目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政民良性互动,汇集民智民意,促进民政事业发展。这就要求互动栏目建设不能囿于网站与栏目本身。因此,根据互动栏目后台留言、发帖情况,我们及时编写舆情通报并向分管部领导及相关司局报送。舆情通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各司局等职能部门提供回复意见的,大多是经常出现的具体问题;一类是民政部门业务范围内的、一段时间内比较集中的争论和反响比较强烈的社会热点,且大多是尚未有定论或者新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留言咨询和民政论坛反映的问题,无论是前台发布的还是留在后台的,很多是对现行政策的评论,反映了公众对某一政策或某一事件的态度,为了让部领导和业务部门对此有更多了解,我们建立了舆情通报制度,重点对后台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编发舆情通报,报送分管部领导和相关司局参考。舆情通报为民政部工作开展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受到了重视、采纳和好评,有效增加了部领导和业务司局领导对网站舆情的关注,推动了业务司局直接参与留言咨询维护工作。截至6月中旬,2010年针对玉树地震、优抚安置、高龄津贴、婚姻登记证明、社会工作、福利彩票、殡葬免费等问题共编发呈报舆情通报14期。

此外,我们还根据互动栏目汇总的舆情,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结合民政部重要工作、活动会议和突发灾情,积极策划,采取访谈直播、网上调查和专题等方式,第一时间在部网站上进行集中宣传和解答。连续三年推出“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专题,在配合清明节宣传的基础上,2010年首次推出了针对殡葬工作的题为“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在线访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关于互动栏目精品化建设的一点想法

栏目建设论文 第6篇

在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 首次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栏目的说法, 从字面上来看, “思想道德建设”很明显指的是这类电视栏目的一个功能。国家广电总局从电视栏目功能的角度来给这类节目命名, 就是指出了这类电视栏目应当具有“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

在查阅了《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电视节目形态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等大量资料之后, 结合国家广电总局在《意见》中的一些表述, 笔者在此尝试为“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下一个定义:

所谓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 是指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节目宗旨, 以先进道德事迹和道德模范或落后的道德事件和道德人物为节目内容, 以谈话或专题片为常见节目形式的一种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1]

在这个定义中, 笔者略去了所有电视栏目共有的要素, 例如有固定的时长, 固定的播出时间等, [2]而主要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节目宗旨, [3]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这三个要素。[4]当然, 这个定义必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留待后来人继续探讨。

对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类别划分, 根据之前学者的大量研究来看, 将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划入“教育类”中的“社会教育类”, 应该是科学合理的, 这在笔者提出的“思想道德教育类栏目”的定义中也有所体现。[5]

二、开设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意义

关于开设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只有当人们对某样事物或现状不满意时, 才会有愿望去改进, 去提升。因此, 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各卫视必须开设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 其意义就在于能够促进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一) 引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当前我国的道德现状虽然有进步的一面, 但从总体上看仍不容乐观, 可以说“道德滑坡”的情况十分严重, 从2011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就可见一斑。基于这样的现状, 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各卫视开办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 可以说是一阵“及时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提出了著名的“培养理论”, 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几十年来, 通过众多的传播学实证研究, “培养理论”已经得到了证明。

因此, 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能够促进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主要表先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 道德能够让本就具备了极强的道德感染力和道德教育意义的先进道德事迹和道德模范, 通过电视荧屏, 将其产生的道德力量最大化的传向全社会, 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股向上的道德力量。

其次, 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其本身是带有栏目制作者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和态度的, 或是赞美或是批判。这就能够将人们对先进道德事迹和道德模范的感性认识, 通过栏目制作者带有倾向性的评论语言和画面展示, 引导上升为人们的理性认识, 并最终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这两个作用, 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 加强媒体自身的思想道德自律

电视媒体若想起到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 就必须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若是电视媒体自身风气不正, 要想制作出一档优秀的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简直是天方夜谭, 更毋论发挥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作用了。因此, 媒体自身的思想道德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媒体行业的思想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例如对经济利益的过度倚重、对社会关注问题的漠视, 媒介市场无序、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等。不但影响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而且严重地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而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开设, 对加强媒体的思想道德自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 对一线的栏目制作人员来说, 在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制编过程中, 他们本身就成为了道德事迹或道德模范的第一批感染对象。要想做好一档节目, 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先进的道德事迹, 近距离地接触道德模范。因此, 一线的媒体从业人员所受到的感动和教化作用是最直接, 最强烈的。这在无形中就会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 一直以来卫视之间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生存压力, 使得大部分卫视的管理者在做出管理决策时都是将经济因素放在第一位。但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意见》之后, 各大卫视必须开办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 这一在当前媒体行业“一切向钱看”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能够使卫视的管理者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时刻牢记媒体的道德自律, 牢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三、办好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策略

虽然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对提升当前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当前的媒体市场化运作中, 除了重庆卫视, 其他各大上星综合频道要想办好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依然问题重重。因此, 笔者在此提出几条策略, 希望能够带来一些启发。

(一) 真实是生存之本

一档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要想赢得观众, 真实就是其必须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前进, 其原因就在于真实而平凡的道德事迹和道德模范本身所具备的道德力量。若是用一些“精心的策划”来代替真实的事迹和人物, 这种做法本身已经违反了媒体的道德操守, 这样做出来的栏目, 还具有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吗?

此外, 现在的电视观众再也不是“魔弹论”时期所谓的“靶子”。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观众对电视栏目的鉴别能力和互动能力大大的增强。一档节目播出后, 立马会有观众通过各种渠道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只要有一例虚假的节目案例被发现, 整个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作用都将大打折扣, 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被观众所抛弃。

当下电视情感类节目弄虚作假所引致的恶果, 足以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的前车之鉴。

(二) 贴近是崛起之要

新闻价值规律告诉我们, 越是遥远的事物, 观众的关注度可能就会越低。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 越是远离观众生活的道德事迹和道德模范, 其道德教化能力就越低。因此, 按照贴近性原则来开办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有以下两个效果:一方面, 发生在身边的先进事迹和模范更容易引起当地观众的认同和共鸣, 这样就有利于栏目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另一方面, 贴近性原则本身是对栏目真实性的一种保障。栏目中的人或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是真是假一问便知。这样就有利于栏目树立可信赖的形象。

重庆卫视有一档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重庆好人》, 其栏目宗旨就是“聚焦普通重庆人, 讲述真善美的故事”。主要以历届感动重庆人物、重庆道德模范和受到社会广泛赞誉的好人好事为题材。栏目播出至今受到重庆观众的广泛好评。

(三) 服务是应有之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 观众的需要就是电视节目存在的理由。因此, 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应当避免就事论事和空谈思想道德。在展现先进的道德事迹和道德模范之外, 提供一些能给观众指导的, 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 提升栏目的服务功能, 是极为必要的。

央视的《道德观察》栏目, 作为中国唯一一档全国平台播出的思想道德类全日播栏目, 在长期的实践中, 已经形成了道德展现与法律解读相结合的栏目模式。除了对种种高尚行为进行讴歌, 对种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揭露和鞭挞之外, 还会针对每期的栏目内容为观众提供法律角度的意见引导。[6]

与法制节不同的是, 法制节目或许可以通过某一具体事件, 向观众普及法律知识, 作用可以立竿见影, 但未必能深入人心。而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若是能加强自身的服务性, 除了能产生道德教化作用之外, 还能产生行为指导作用。

四、结语

从已有的电视实践来看, 全面开办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 对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用是必然的, 但作用到底有多大, 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关注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 帮助它在电视实践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让思想道德建设类栏目在电视荧幕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1-6.

[2]陈国钦, 夏光富.电视节目形态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2.

[3]徐舫州, 张伟敏.以宗旨为标准划分电视栏目刍议[J].现代传播, 2007 (1) :66-69.

[4]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59-73.

[5]张海潮.电视节目形态大起底: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90-93.

栏目建设论文 第7篇

从近三个月的视频内容来看, 有“人间佛陀释迦牟尼”17集、 “高原牦牛”3集、“钦差赴藏办事大臣”4集共24集的节目内容. 笔者从画面构图、拍摄角度、影响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进一步探究《珠峰讲堂》的平台吸引力建设。

一、优点

《珠峰讲堂》作为一档内容主打西藏人文历史文化的栏目, 邀请到全国著名的藏学研究专家, 如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的钱文忠教授, 他本人也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主讲了“玄奘西游记”“三字经” 等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因此, 本文通过对《珠峰讲堂》 栏目的了解, 对其整体效果进行分析解读。

(一) 双机位切换背景设置佳, 画面效果活泼多变、灵活性强、“藏味儿”浓

据了解, 珠峰讲堂的演播室设计、录制及后期制作包装都由西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合作打造, 屋内灯光由北京专业公司设计, 旨在铸就藏文化领域精品高端论坛。 节目一开始的片头动画设计以青铜色做基底, 以古老的书籍来反映西藏深厚的历史文化感, 具体包括“藏文经书”“法器”“酥油灯”“笔墨纸砚”“雪山”及“指南针”等带有西藏特色和学术氛围的元素, 充分体现出西藏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 让受众感受到浓厚的“藏味儿”。

其次, 笔者观察到在节目录制拍摄角度上, 节目使用了双机位进行近距离、远距离和上下缓慢推进的切换拍摄手法, 这是一种现场体验感较强的拍摄手法, 这对于抓拍专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是极有利的。此外, 不得不说的是整个节目室内的灯光效果及设计上, 用蓝色作为底光, “珠峰讲堂”四字用藏汉双语的方式在节目的左上角摆出, 颜色用蓝色打出, 非常正式权威且带有视觉的舒缓感。与此同时, 节目的右下角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将“珠峰讲堂”四字及其拼音字标进行滚动, 从而打出自身的定位标志。因此, 节目运用双机位的切换拍摄形式, 很巧妙地抓住了主讲者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并且节目的背景画面内容做得独具匠心, 凸显了西藏独有的文化内涵, 使得整个节目内容变得既活泼又有深入的学术内容。

(二) 切入视频内容整体节奏性强, 根据讲堂的进度适时切入内容完整充实、视觉效果佳的视频

整个节目中,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讲解过程中插入的视频动画内容。例如, 2016年1月9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学钱文忠教授讲授的“人间佛陀——释迦牟尼”第11集“苦行”一集中, 在讲到印度各地各个教派不同的苦行方式时, 视频画面就切入了印度当地各类苦行僧的照片剪辑, 以及源于电影电视剧的苦行僧片段, 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又如, 2016年4月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陈楠教授讲授的“高原格桑花——钦差赴藏办事大臣”第2集中, 开篇由格桑花的故事引入到驻藏大臣张荫棠, 同时画面切入了张大人进藏的一系列个人真实照片, 同集在讲到清朝时西藏的历史时, 画面插入了顺治帝会见五世达赖、顺治给五世达赖金印等历史照片, 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与此同时, 笔者观察到在开头的片头中, 会以连续发问的形式来向观众发出此次节目主讲内容的信号。例如, 在2016年4月2日格桑花第一集的内容中, 分别以“高原格桑花”“张大人?”“格桑花?”“都统和副都统?”的闪现形式同时配以声音, 加强了观众的感受, 总体的节奏性也显得强而有力。

二、建议

通过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对比发现, 西藏卫视的《珠峰讲堂》没有现场观众, 因此, 缺少了互动的现场感。 从《百家讲坛》节目中可以发现, 在专家讲解过程中, 当镜头摇到观众席时, 就会发现观众的表情会因专家讲解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时而认真思考, 时而显得疑惑不解, 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不由地更加专注。因此, 应当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性。

其次, 西藏卫视作为西藏新闻的权威媒体, 《珠峰讲堂》 也应当立足真实的历史事件, 以西藏权威专家视角, 通过讲堂的形式给国内外媒体传递出西藏真实完整的形象, 因此, 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注重真实、客观, 在深度上下功夫。《珠峰讲堂》 总制片人次央谈到, “这个栏目的特色主要是以‘三高’来体现, 即高品位、高品质和高品格来制作西藏卫视的一个新品牌”, 所以要打造出西藏权威的专家讲堂栏目。

参考文献

[1]袁爱中.论西藏传媒与西藏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7 (6) :56-59.

[2]庄晓东.文化传播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2 (4) :88-93.

论县级电视台的栏目品牌化建设 第8篇

地方电视台面临着种种困难, 这就需要电视台进行必要改革, 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以应对受众市场的巨大变化。

据央视调查83.7%的观众收视具有指向性, 观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加强, 大众传播已经从“广播”转向“窄播”, 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窄播化与分众化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电视专业化频道。事实上, 近几年来电视节目的这种趋势日益明显, 仅以电视综艺节目为例, 就出现了代表主流文化的“庆典型”综艺节目、代表大众文化的“娱乐型”综艺节目、代表精英文化的“高雅型”综艺节目并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频道专业化运作与钻优化频道营销, 正是适应了我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与受市场巨大变化的必然结果。

专业化频道额的最大特点便是自己独特的个性, 包括独特的栏目与节目、独特的内容与风格、独特的角度与包装等等。专业化频道的定位问题十分重要, 必须在详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解决频道、观众、栏目、节目、编排、市场、投资、对手定位等一系列定位问题。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 才能提高频道的收视率, 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

电视专业化频道营销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就是通过一系列品牌栏目来建立观众的频道忠诚度, 使观众建立约会意识并在固定时间锁定频道观看节目。品牌本身就是巨大的无形资产, 是带动频道收视率, 吸引观众并增加广告收入的主力军。品牌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媒体来讲, 它是电视台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长期投入的结果, 是许多电视工作者长期努力和心血的结晶;另一方面从观众来讲, 它是观众在长期电视接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品牌栏目对于受众具有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和巨大魅力。然后频道都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栏目, 它们是频道营销的核心。

品牌栏目不一定是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但它必须拥有较高而又稳定的受众群, 以极高知名度、高收看频次和高欣赏指数, 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收视率高的电视栏目并不一定就是品牌栏目, 真正的品牌栏目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从这个意义上讲, 栏目生存时间是检验品牌栏目的重要标准。品牌栏目应当具有较高的认知度, 从节目内容的接近性上看, 县级电视台最容易走近群众和受众。例如洮南市电视台开办了反映厚重的洮南市文化历史的?历史洮南市?栏目, 由吉林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唐向荣先生主讲, 以风趣的偐语、观众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为由头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与观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百姓家事以及文化娱乐性较强的激情洮南、洮南风情栏目也深受观众欢迎。

因此, 对于地方台来说, 全力打造品牌栏目, 以品牌带动整体节目的提高, 以品牌栏目提升专业化频道的总体形象, 以形象带动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地方电视台的求生之路。

二、创新思维和品牌主持人是品牌栏目建设的关键

“创新思维”可以称得上是品牌栏目的生命。不但创建一个品牌栏目需要“创新思维” (包括“错位思维”与“另类思维”) , 维持一个品牌栏目同样离不开“创新思维”。这是因为创建和经营品牌栏目不可能一劳永逸, 必须根据观众求新求变的心理而不断发生变化。针对受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收视需求, 任何品牌栏目都必须不断调整、更新内容。更何况每个品牌栏目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老期等几个阶段, 需要不断创新, 才是栏目生命力不歇的源泉, 推迟栏目进入衰老期的时间, 怎对受众的需要随时对栏目进行调整与改革。在这个问题上, 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一方面, 栏目的变化十分重要, 只有不断地创新变化才能发展;另一方面, 品牌栏目又必须保持一贯的风格, 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尤其是栏目的文化理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元素不能变, 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 根据受众新的需求进行不断第微调。

与此同时, 任何一个品牌栏目必须有著名的主持人。名主持人是栏目的标志, 是频道的象征, 乃至于整个电视台的形象。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 早已形成了主持人中心制。从一定意义上讲, 主持人与栏目是相互促进的一种互动关系, 栏目有了出色的主持人才有很高的收视率, 而一档品牌栏目也可以造就一位名主持人。正因为如此, 要想精心打造一个品牌栏目, 必须全力培养和造就名主持人, 这可能是构建品牌栏目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特别是专业化频道的主持人, 不但需要主持人必须具备各种素质, 而且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 这就给专业频道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主持人也应当根据自己主持的栏目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来培养和创立自己富有个性的主持风格。例如, 滦县电视台和农业局联合制作的?农技电波?栏目, 由具有专业农业知识的主持人主持, 节目以快速反映解决农民观众急需的技术知识而受到广大农村电视观众的欢迎。

三、品牌栏目应办出地方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和方言, 甚至在某一县内都会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人们热切关心他周围发生的事, 对自己生活圈内的人或事非常注意的。如果一个人成为新闻人物, 相邻们或同事们都会注意收看相关的节目。?瀚海星光?栏目播出的“布老虎”节目讲述了一位80高龄的农村老妇人老有所乐, 制作不老虎的事情。第一次采访后, 老人制作的几十只布老虎便被邻居家围观的孩子索要一空, 同一村子甚至邻近镇子都有人向老人讨教布老虎的制作方法。我们进行第二次深入采访时, 老人笑呵呵的告诉我们, 她快成名人了。节目还没播出对老人的采访活动就已经引起了周边群众的极大关注, 节目制作完成在洮南市电视台?瀚海星光?栏目中播出, 自然收到了观众的欢迎, 重播过两次依然反映强烈。一期普通的节目, 由于选对了题材,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间特色, 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 自然会取得满意的预期效果。?瀚海风光?栏目现在已经成为当地观众关注的名牌栏目。

在当前, 县级台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表达话语权的有力途径之一, 县域内的群众具有公共的利益诉求, 人们需要县级台这样的媒介来表达群众的呼声。地方台的“焦点”类栏目在特定地域内其收视率并不比央视同类节目的收视率差。其舆论监督作用不可小视。所以, 县级台要摆脱困境, 必须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 办出自己的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品牌栏目。

摘要:身处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其传播覆盖率、传媒影响力与中央和省市电视媒体比较, 自然是毫无优势可言。因此, 地方电视台应找准出路, 加快栏目品牌化建设。

关键词:县级,电视,品牌

参考文献

[1]、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社出版社2008年

[2]、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县级电视台如何加强栏目品牌化建设 第9篇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栏目,品牌化

随着互联网的技术的蓬勃发展,电视传媒市场变得更加多样化,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电视媒体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丰富了电视的多样性和节目传播的覆盖范围。但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伴随互联网而来的是信息时代,网络使人们能够快速地获取和传递信息,使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竞争力,电视媒体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将电视频道品牌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思路。

1 目前县级电视台品牌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1.1 频道定位模糊,随意性大

相对于省市级电视频道,当前县级电视频道存在着定位模糊和随意性的特点,没有对频道的节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定位比较模糊。频道定位的混乱导致了电视台内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和设备利用率较低,没能真正发挥人力和设备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由于没有准确的定位,县级电视台在无法引进一些大型品牌节目,只能填充一些粗制滥造的节目,收视率低下、结构混乱。

1.2 节目内容跟风抄袭,缺乏自身独特的风格

县级电视台自身缺乏较好的节目创意和设计,有严重的跟风和抄袭其他节目的嫌疑,这种低级的节目输出方式只是模仿了大体框架和形式,在制作上也较为粗糙,使节目本身应该表达的思想没能真正表现出来。在网络高度发达、其他节目获取十分便宜的当代,照搬其他节目但却不想在制作上下功夫,根本就是毫无可视性和竞争力。在与类似精心制作的节目进行竞争时,总是黯然收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流失了大量的观众。

1.3 品牌建设看重前期形象宣传,缺乏后期品牌管理维护

县级电视台在进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是前力很足而后力严重缺乏,为了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电视台在进行品牌建设的初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建设投资,进行较为精细的制作,这一时期取得成果也相对较为明显和突出。而在后期,电视台在维护上做得远远不够,以至于节目由精致渐渐变得普通,收视率也走下坡路,一般县级电视频道的栏目撑不过三年就销声匿迹。

2 县级电视台加强栏目品牌化建设的路径

2.1 进行品牌包装和强势推介

所谓“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包装是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品牌包装是指围绕着品牌的核心概念进行不同角度的延伸,从品牌传播语、色彩、材料、空间和光等,使消费者对接触到的品牌产生全方位的感受,从而提升品牌的视觉美感、知名度和质量,将节目制作成消费者愿意了解、认同并愿意付出钞票的栏目品牌。一是对节目进行全面的包装,包括宣传片、字幕和音乐等多个方面;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势推广,将节目扩展到更大的区域范围。

2.2 进行细致的受众定位

群众基础是电视节目竞争力大小和能否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进行细致的受众定位对于县级电视台品牌栏目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受众对于电视栏目的喜好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个成功的栏目不可能适应所有人的需求,而必须将大众的理想转化成特定部分的受众,要对受众的喜好、职业、年龄以及文化特点等进行细致分析,将品牌建设的最终目标定在特定的人群当中。此外,要注意时代变化下的受众兴趣指向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制作出受众更喜爱的节目。

2.3 进行个性化的功能定位

进行个性化的功能定位是品牌建设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一个节目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和特质,让受众在明确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真正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市场需求的定位,从市场的角度来预测需求较大、前景较好的品牌方向,从而保证栏目推出时存在必要的需求市场。对品牌栏目进行功能的个性化定位;同时,明确品牌的市场情况和方向,将有助于明确品牌创建的方向,推出后适应市场的需求,谋得好的发展。

2.4 栏目主持人个性化培养

主持人是一个栏目的核心人物,其对栏目进行程度的把握和应变能力的高低都对栏目的进行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使节目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对主持人的个性化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主持人的节奏把握能力、号召力和处理及时事件的能力。

3 结语

栏目建设论文 第10篇

本刊讯(记者邓园生)为展示近年来江西省期刊出版成果,充分发挥优秀期刊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鼓励先进,激励期刊出版单位提高期刊出版质量,促进期刊业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推动期刊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江西省优秀期刊奖评选工作。本届评选活动设有“优秀期刊奖”以及“优秀栏目”“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创新奖f整体设计)”等单项奖。《江西教育》“杏坛沙龙”栏目在全省期刊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栏目奖,、

栏目是刊物基本的、重要的元素,体现着刊物的特性和风格,代表着刊物的高度和亮度,彰显着刊物的核心竞争力。“杏坛沙龙”栏目是《江西教育》重点打造的品牌栏目。该栏目自2005年开办至今,通过网络论坛、编辑深入学校现场座谈、访谈省内外教育教学专家等形式,以新颖的视角关注热点话题,以独特的视角解析常规话题,共推出了“现场怎样评好课”“如何做好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等40多个有影响力的话题,这些话题融合各个学科,把脉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剖析教育教学现象,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教学,既扩大了读者的参与面,又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教研热情,不少读者来信反映,他们将“杏坛沙龙”栏目的稿件整理成册,作为资料保存。

这次获奖是《江西教育》继“育人艺术”“苦味茶”栏目分别获得江西省首届期刊奖“十佳专栏”奖、江西省第二届优秀期刊奖优秀栏目奖后又一次获得的栏目奖殊荣。

跪着上课以生为本

最近,在南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英语教师培训班的课堂上,发生了令在场听课教师震撼的一幕,美籍教师jim跪在教室里的过道上给一个学生作辅导讲解。课后,Jim老师的解释简单得让人感动:“当时那位学生有问题要问我,因为跪着能更方便地在她的本子上写字,能更好地与她交流。”在场的一位老师说:“评判一种行为,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它所折射的行为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我们教师应该学习Tim老师那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刘明阳陈志敏)

短波

近日,从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首届全国优秀物理教研员表彰大会”上获悉,我省余江县物理教研员董文化等7名物理教师被评选为全国优秀物理教研员。(苏天科徐常福)

永丰中学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突破口,各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合作备课活动,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形成了以评促教、以教促研的教研机制。(黄检仔)

贵溪市教育局努力构建“校校联合”“结对子帮扶”等活动体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各校教师自觉提高教学水平,整体推动了全市教学质量的提高。(童翔张德强)

栏目建设论文 第11篇

那么如何把地方电视栏目办出特色, 博得更多家乡百姓的亲睐, 这就需要强化栏目内容的本土化, 加强电视栏目的品牌化建设。正如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所言:“对于电视媒体来讲, 一个好的频道、栏目或节目品牌可以使观众产生很高的忠诚度, 培养起持久的收视习惯, 为电视机构带来稳定的收视率, 从而提升电视台的整体竞争力。”

1 地方电视栏目存在的问题

1.1 栏目定位不清晰

一些地方电视台由于栏目资源有限, 为了充实栏目内容, 一档栏目内容包含了政、经、法, 百姓衣食住行等, 繁杂的信息导致栏目内容混乱, 栏目定位不明确。模糊的栏目定位, 不仅增加了受众选择栏目的盲目性。而且栏目本来所具有的特色也被杂乱的内容所掩盖, 使得栏目内容索然无味、平淡无奇, 突出不了栏目特点, 品牌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1.2 栏目包装的陈旧与观念落后

多数地方电视台栏目包装陈旧、老套, 设计观念落后, 品牌识别元素零散, 形成不了统一的品牌形象。栏目标示、字体设计缺乏美感、新意, 栏目宣传片和片头、片花表现不出栏目的宗旨、特色。栏目包装的缺陷降低了受众对栏目的识别度, 体现不出栏目品牌特色, 失去了栏目包装的实际意义, 进而降低栏目品牌的影响力。

1.3 品牌化建设观念的缺少

部分地方电视台欠缺栏目的品牌化意识。栏目定位、内容同质化严重, 没有自己的特点。栏目包装过于简单、陈旧, 形成不了统一的栏目包装体系, 受众认知度差, 在同类型栏目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导致市场竞争力弱, 栏目收视率底, 栏目生命周期短等不良结果。

2 栏目品牌化建设的途径

2.1 栏目的精准定位

消费者是商品的上帝, 在电视行业, 受众就是电视栏目的上帝。精准的栏目定位是栏目品牌化建设的前提和出发点, 是名牌栏目的生存之关键。栏目定位首先要确定自己所办栏目的风格, 了解受众群的需求。如辽宁卫视的《新北方》, “晚报化的电视民生新闻杂志”准确的栏目基本定位, 是其成为辽沈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第一品牌的前提条件。

2.2 栏目的特色包装

包装是电视栏目的门面, 是呈现给受众的“第一印象”。栏目包装通过栏目宣传片、片头、片花等体现出栏目的定位、宗旨。它能激起受众的观看欲望, 提示受众看的是什么栏目, 强化栏目的品牌形象。辽宁生活频道《大事小情》的栏目包装别具一格, 把生活中的场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仅体现出栏目幽默、搞笑的栏目风格, 而且表现出栏目民生新闻的定位。四个动画人物的设计和动画形象向日葵的巧妙专场, 又表现栏目可爱的一面, 与栏目风格融为一体。片头背景音乐东北秧歌小调是选用, 凸显了栏目本土化特色。

2.3 栏目主持人的品牌打造

品牌栏目建设中, 对主持人的培养和包装至关重要。名主持是栏目的代言人, 是栏目的品牌和灵魂所在。主持人的表达方式、肢体语言的特性、外貌气质、衣着风格等这些个性化特征, 作为一种个人的特性同时也属于栏目品牌化特征的一部分。辽宁都市频道《大海热线》主持人姚大海, 方言式的口语表达, 幽默的语言风格, 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更体现了地方电视栏目的本土化特色。

3 基于品牌化建设的栏目包装

栏目包装包含栏目标识、宣传片、片头、片花等是栏目品牌形象的展现, 体现出栏目定位、理念。更是表现地方电视台栏目本土化特色的重要方式。

3.1 栏目标识

一档栏目要有一个CI形象设计, 也就是栏目的标识, 它贯穿栏目包装的始终, 是构成栏目包装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栏目标示出现在栏目宣传片、片头、片尾、角标, 出现的频率最多, 影响力最大, 是受众区分不同栏目, 强化栏目的品牌形象的重要视觉要素。

地方电视台栏目标示设计要简洁、大方、突出地方特色, 容易被受众识别、记忆。把地方人文景观、地理风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视觉符号融入到栏目标示设计中, 彰显地域特色。还应注意的是栏目标示的使用要规范化, 栏目标识统一放在画面右下角。出现的时长和频率根据栏目版块时长而定。

3.2 颜色

颜色作为栏目品牌化建设的一部分, 是栏目包装的主体。栏目包装颜色一般由主体颜色和搭配颜色组成, 颜色搭配要协调、鲜明。栏目颜色选择和搭配要与栏目的定位、宗旨相一致。比如法制节目大多选择黄色为主体颜色, 凸显法制栏目的警示作用, 生活类节目更多以淡蓝色、淡黄色为主, 表现栏目纯静、时尚的风格。除了考虑栏目的宗旨和定位, 地方电视台栏目包装要注意颜色的选择符合不同本地区收视群的性格偏向, 某些地区受众性格偏刚烈、豪爽, 颜色的选择和搭配应强烈、鲜艳些。反之性格偏柔弱、含蓄地区, 画面颜色变化要柔和、自然。寻求颜色与本地区受众性格特征相一致。

3.3 宣传片和片头、片花

宣传片和片头、片花是电视栏目包装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宣传片时长一般在30秒左右, 包含内容丰富, 集中体现了一档栏目的定位、宗旨、内容。在不同时段播放栏目宣传片是栏目前期品牌推广的重要手段。片头、片花预示着栏目即将开始, 增强节目版块之间节奏感, 加深受众对栏目的认知度。片头、片花以电脑制作出的栏目标示、栏目名称汉字、栏目名称汉语拼音首字母的三维视图为主要视觉元素。

地方电视台栏目宣传片和片头、片花除了要表现栏目的定位、宗旨, 重点要突出栏目的本土化特色, 融入本地象征符号、本地地图形象等凸显本地文化特点视觉要素。辽宁阜新作为玉龙故乡、玛瑙之都, 玉龙和玛瑙形象很具有地方代表性, 可以已画面的背景图案或转场的形式出现在片子中。本地区的视觉符号的应用, 体现地区受众集体审美价值,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摄录的画面内容包含本地地标性建筑或特色风景画面。有利于拉近栏目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迅速建立起受众对栏目的认知度。

3.4 声音

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音效等元素, 声音效果好似栏目包装的调味剂, 没有它再绚丽的视觉包装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声音要与栏目包装风格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 即使受众看不到电视画面也能识别出是什么栏目。宣传片和片头、片花中对语言、音乐、音响、音效的合理利用, 不仅增强栏目包装听觉冲击力, 还以一种声音符号强化了栏目的品牌特征。地方电视台应从地方民歌、小调, 民族乐器中选择声音元素, 如东北的秧歌、陕北的民歌、内蒙的马头琴等等, 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声音能够激起受众听觉感受的共鸣, 体现出栏目的本土化特色, 也是地方电视台打造地域品牌形象的点睛之笔。

电视栏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打造优良的产品包装, 是塑造品牌栏目的必经之路, 也是电视栏目成熟的标志。栏目品牌化建设与栏目包装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关系。栏目包装促进栏目品牌化建设, 栏目的品牌价值反过来提升栏目包装的品质。栏目的品牌价值是电视频道、栏目的无形资产, 会促进着电视栏目更好的发展, 提高栏目的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成军, 邓杰, 《浅析地方电视台形象包装原则》, 《电影评介》, 2011, P71。

[2]佟志成, 《论县级电视台的栏目品牌化建设》, 《现代商业》, 广角版。

[3]王轩, 《电视节目品牌包装的细节品质》, 《中国电视》, 2012, P69.

上一篇:开挖控制下一篇:粘膜下子宫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