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降息对中国的影响

2024-07-15

美国降息对中国的影响(精选3篇)

美国降息对中国的影响 第1篇

2013 年11 月, 欧洲央行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和滞涨带来的威胁, 已经宣布将主要再融资利率和隔夜贷款利率分别下调了25个基点, 但维持隔夜存款利率不变。此时, 整个欧元区的主要利率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2014 年6 月5 日, 欧元区的三大主要指标利率再次下调, 罕见的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出乎意料的是, 同年9 月, 欧洲央行突然宣布再次降息, 其主要贷款利率由2013 年五月份的0.75%跌为0.05%, 仅仅十六个月的跌幅就为93%。

除了下调三大利率, 欧洲央行还宣布了一系列货币政策, 包括结束证券市场计划 (SMP) 冲销、准备实施资产担保证券购买计划 (ABS) , 引入4000 亿欧元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 (TLTRO) 。并且, 本应持续到2015 年7 月的固定利率完全配额延长至2016年末。

欧洲央行在通缩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瑞士、加拿大、丹麦也受其影响, 下调利率, 这一系列的负利率政策相继诱发包括印度、澳大利亚、土耳其在内的多国央行降息, 新一轮宽松潮势头已经显现。事实上, 各大央行的降息举措既出乎意料, 也在情理之中。除了这次宽松潮波及的国家数量多, 降息次数频繁等影响因素以外, 欧元贬值给欧盟内部的其他货币形成很大的升值压力, 为了稳定通胀预期进行降息, 可以减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给出口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如果继续维持下去, 将会有更多国家降息, 已降息的国家也会再次降息。

二、欧洲央行频繁降息的原因分析

1.欧元区的通货紧缩风险是首要原因

欧洲央行频繁降息, 旨在拉升目前极低的通胀水平, 支撑陷入停滞状态的欧元区经济。2014 年5 月, 欧元区通胀率下滑至0.5%, 通货紧缩风险不断增长, 这也是让欧央行下决心降息的直接原因。与此同时, 欧洲央行还调降消费者物价指数的通胀预期:预计2016 年HICP为1.4%。从欧元区整体的通胀情况来看, 2015 年的月度通胀率远低于2%的警戒线。因此, 欧盟在通货紧缩风险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迫使欧洲央行“下狠手”, 频繁下调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 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

2.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是根本原因

从各方的数据和预测来看, 欧盟的经济复苏势头似乎已接近强弩之末, 而通货膨胀预期的进一步降温, 更是令疲软的经济状态雪上加霜。尽管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 德国的表现良好, 但是, 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4 年欧元区和欧盟国内生产总值 (GDP) 分别增长0.9%和1.4%;失业率居高不下, 其中西班牙的失业人数达到一半以上, 希腊、意大利等国的失业率攀升至40%。欧元区或许已经滑入持久性的停滞陷阱, 再加上信贷功能匮乏、结构性改革迟缓等因素, 从根本上决定了欧央行必须尽快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 否则将面临更严重的通缩风险。

3.过去宽松政策的效果不明显促成“一降再降”

由于先后饱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 除了2011 年两次加息外, 欧洲央行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维持较低的利率以刺激经济。然而, 回顾之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持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提振效果十分有限。为此, 除了下调三大利率, 欧洲央行也采取了一揽子政策宽松政策, 包括宣布了一系列大约四年有效期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 (LTRO) , 加快准备购买资产支持证券市场计划。与此同时, 再融资操作指标主要依靠固定利率全额分配资金的方式来完成。

三、欧洲降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面临贬值压力, 总体波动幅度合理

2015 年3 月, 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下跌趋势显著, 逼近2%跌停位。人民币兑美元面临更大贬值压力, 但是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等主要货币都出现一定幅度升值。而作为占美元指数权重过半的货币, 欧版QE将推动美元更快升值, 再加上美国经济状况的好转、美联储货币政策宽松力度逐渐减弱, 预计美元将有更大升值空间。为此, 较为稳定的人民币中间价需要更灵活的调整来适应未来变化, 预计将表现出更大贬值压力, 但总体上人民币的波动幅度可控, 属于正常的市场波动。

2.人民币贬值压力伴随资本流出, 外汇占款有所收缩

欧元区仅占中国证券投资来源的13%, 其货币政策宽松对中国资本流动的影响相对有限, 再加上, 后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的实现 (LTRO) 带给中国只是一个短暂的提振, 决定未来FDI以外的资本流动情况的主要是国内经济增长基本面、汇率政策变动和美国国债收益率与国内的利差。当前, 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 国内经济逐步放缓, 而美国国债收益率和利率趋势向上, 在这个大环境下, 外汇占款量很可能维持在预期的较低水平甚至可能收缩。所以, 面对资本流出, 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 (MLF) 、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更青睐的增加流动性的手段,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会更加审慎。

3.欧洲降息预示世界经济表现不及预期, 我国出口承压、进口受利

目前欧元汇率的压低导致全球性竞争性贬值, 在人民币汇率弹性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人民币对大多数货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形成负面影响, 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复苏, 海关总署公布数据也显示出口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尽管这样的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受阶段性季节性因素影响, 但估计今年整体出口不到5%。主要原因是外需动力不足, 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而人民币汇率整体稳定。同时国内投资工业疲弱, 内需不足。所以, 如果使用欧元结算, 短期内将使我国出口承压、进口受利。但若欧元区央行的宽松措施对中国来说可能是“短期困难, 长期获益”。

4.欧洲改善基建等刺激经济的举措, 为中国对欧投资和人民币“走出去”带来机遇

欧盟的3150 亿欧元的刺激计划旨在进一步提升降息和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驱动力, 主要涉及扶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教育、研究投入, 进一步增强创新领域的关键项目投资等。这一大规模的支持刺激计划配合QE带来的信贷环境改善, 使得欧洲投资环境在欧元贬值、能源价格降低的基础上得到喘息之机, 利好中国的对外投资。2014 年我国直接对外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 对欧直接投资达180 亿美元, 接近2013 年的两倍。从战略角度来说, 预计年底进行初步运营的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中国的对外投资, 尤其是对欧投资, 带来更多机遇。

另外, 中欧合作的进一步加深, 有助于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 突破创新原动力不足、专业服务能力不足这两大短板。欧洲再工业化、技术创新与我国发展战略相契合, 重点合作高端制造和高新技术, 鼓励企业“走出去”, 有助于我国转移过剩产业和获取技术、服务, 同时, 还可以培养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竞争力, 扩展发展空间。对欧洲国家而言, 则创造就业, 增加税收,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实现“双赢”。当然, 机遇中也有挑战, 欧洲保护主义色彩浓厚, 中国企业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法律, 以更温和的方式提高内在竞争力。

四、结语

自2014 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顺差, 资本项目转为逆差, 跨境资本双向波动比较明显, 和欧洲央行降息、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的持续走强等因素有关, 对国内流动性供给和需求形势也更为显著的影响。为应对外汇货币基础的周期性放缓, 央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 短期流动性调整工具, 证券贷款工具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并宣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和有针对性的实施取向。这意味着, 在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实行降息政策的背景下, 较大的利差仍存在于中国未来的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一旦美元持续走强, 人民币转而面临升值压力, 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将不再是防止贬值, 而是真正的有效的应对升值对出口的压力和抑制热钱流入。

参考文献

[1]陈杨.负利率能否救欧洲[J].中国金融家, 2014 (10) .

[2]高丽, 杨红丽.欧元区货币政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货币政策, 2015 (1) .

[3]刘宇翔.欧洲央行再度降息作用或有限[J].中国黄金报, 2014 (6) .

[4]曾刚.全球经济“再平衡”尚未成型[M].金融博览, 2014 (3) .

[5]刘宇翔.欧洲央行再度降息作用或有限[N].中国黄金报, 2014 (6) .

央行降息降准对银行的影响分析 第2篇

一、央行降息降准的背景

(一) 宏观经济方面

央行降息降准政策和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是分不开的。目前, 尽管一些统计指标显示宏观经济运行有回暖和企稳的趋势, 但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实体经济恢复的难度增加、促改革以及防范系统性经济风险任务异常艰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经济转型的发展基础并不是十分坚固, 经济增速回落以及通货膨胀的担忧持续增加,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和融资难度大的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在这种背景下, 双降政策无疑会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有利于保增长、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巩固当前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恢复的成果, 同时也有利于对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持, 对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能够起到结构性调整和定向支持的作用, 增强市场上金融资源的控制和调配能力, 促进货币政策结构优化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 银行资金方面

自2015 年初以来, 央行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波动较大情况下一直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 双降政策中提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性的实行定向降准的政策, 强调控制和调节银行资金面松紧适度, 逐步向市场释放更多流动性, 在银行准备金率下调以后, 银行机构的备付金规模一直处于高位状态, 近期金融市场由于受到股市波动的影响, 银行机构的市场利率有上升的趋势, 但是和同期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体充足, 但是双降政策并没有采取过去的“普降+ 定向降准”的模式, 因此银行机构释放的资金将更为松散, 对银行资金面的宽松将更为有利。

二、央行降息降准对银行的积极影响

(一) 有利于提升银行信贷业务质量

双降政策一出, 对市场的经济预期和信心有提振作用, 对实体经济也释放了积极有利的信号, 因此实体经济将会受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经济基本面的好转有利于刺激银行的信贷需求。对上季度实体经济的宏观统计数据表明, 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状况在持续好转, 降息将大大减轻企业的贷款和融资成本, 对于信贷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 贷款压力的减轻将大大提升银行的信贷业务质量。另一方面, 对于中国的楼市而言, 双降之后购房者房贷的利息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对于有住房需求或者改善住房条件需求的购房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贷款的难度也将进一步降低, 因此入市资金量将进一步增多, 也有利于提升银行的房贷规模, 改善信贷业务的质量。

(二) 有利于促进银行提升资产管理能力

双降政策背景下, 银行利差趋于收窄, 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因此银行必须通过改善资产管理能力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双降政策有利于倒逼银行机构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当前, 银行存款资金的来源逐渐趋于多样化, 储蓄类存款比例在银行机构的负债结构中大幅减小,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银行必须提升和改善存款和贷款的定价能力, 积极探索新型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来提升利润空间、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双降政策直接导致银行机构负债成本的上升, 资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银行发展中变的越来越重要, 同时也直接关系着银行机构长期的持续发展和自身的利润水平。因此, 双降政策倒逼银行机构提升资产端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反而对银行机构提升自身收益状况是一种促进。

三、央行降息降准对银行的消极影响

(一) 银行理财类产品压力增大

双降政策直接为市场带来了巨量的流动资金, 有利于减小上段时间的股市回调压力, 但是对于较高收益水平的银行投资产品来说, 却不一定有利。在2014 年银行监管机构调整了存款偏离度指标以及银行存贷比的考核指标, 银行理财类产品的月末效益规模有所减弱, 尽管银行机构通过理财类产品资金冲存款规模的行为受到了约束和监管, 但是季末的效益规模受到的影响仍然比较小。双降政策后, 市场的流动性继续增加, 资金面也会相对比较宽松, 银行理财类产品的收益预期在政策影响下仍然会持续下行, 银行理财类产品面临的压力将增大。但是也有分析认为, 受到股市紧张因素的影响, 银行机构发售的收益率较高的理财类产品仍然有较高的市场关注度, 所以在市场预期的影响下, 银行理财类产品尤其是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 收益水平的波动有限。

(二) 对银行息差带来负面影响

最近一年内央行的两次降息,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出现非同步的特点, 贷款利率下调的百分点要高于存款利率下调的百分点, 银行资产端的资金压力在政策影响下将会进一步增大, 从而直接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息差产生较大影响。银行息差的减小与收窄进一步考验了银行机构的资产管理能力。就定向降准政策而言, 银行在释放贷款时需要缴纳的准备金规模将减小, 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规模和资金数量将增多, 对银行业务改善有积极影响, 但是有学者认为这种积极影响幅度和程度非常有限。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 央行出台降息政策的频率要小于降准政策的频率, 两种调节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将产生对冲的效果, 如果降息的频率比降准的频率明显小的话, 数量和价格调节工具的对冲效果将会更加明显的体现, 而结合当前央行的两次降息政策和一次定向降准政策来说, 对银行利润的消极影响要大于积极影响, 银行经营利润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而从影响的时间节点上来看, 去年央行的降息政策出台以后直到今年一季度对银行机构利差的影响效果才较大程度的显现, 结合本次降息政策发布的时间来说, 预计将在下半年对银行息差产生较大影响。从影响的程度上来看, 估计银行机构利润下滑将会达到2%~3%左右。

四、结语

此次央行的双降政策是在宏观经济背景下提出的, 不仅会改善当前市场的金融状况, 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双降政策对于企业来说降低了贷款压力和利息负担, 但是对于银行机构来说, 其利润空间和息差收入也会随之下降。

参考文献

[1]部落研究员.金融部落:央行降准降息背后的逻辑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 2015, 07:26-27.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第3篇

从2008年3月16日,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2008年7月11日, 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到2008年9月16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 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 (AIG) 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 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 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美国躲过经济衰退的几率小于50%。这场危机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 将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下。”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在过去若干年快速的成长依赖于世界经济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宽松和稳定的环境, 世界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 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1、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50%。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 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 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此外, 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 在次级债的影响下, 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 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 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 这对于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 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 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 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2、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 因此各企业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出口受到抑制, 所以对外贸型企业影响较大。而对以内销为主满足内部需求的企业来说, 影响则有限。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 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趋势明显。据统计,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对美出口增幅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第一季度, 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幅达20.4%, 第二季度下降到15.6%, 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2.4%。同时, 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 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 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看, 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 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 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 进行艰难的转型。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 以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从而求得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不过, 总体来看, 外贸不景气主要冲击民营企业, 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不大, 即便有也是间接的。

3、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

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 到目前为止, 此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整体看, 次级债投资在中国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小于1%。其中, 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持有数量小, 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为超过2%;中国银行持有数量相对较大, 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约为13%。从目前的情况看, 国内银行相关投资的总头寸还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即便完全损失也不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太大的直接影响。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一些国家, 包括东南亚国家, 长期依赖出口, 由于其不可持续性, 致使受影响非常之大。而中国争取要越过这个发展陷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们现在已经掉入了这个陷阱。因此, 找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 一种共享式经济增长模式,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改善, 这应该是中国所追求的。在危机面前, 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 以尽量减少损失, 将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当然, 美国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1、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隐忧。所以, 中国政府要严防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此类情况。在国内, 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 其实不然。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因为, 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 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 (即“次级信用”) , 但对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 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是因为近几年来, 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 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 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样, 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就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 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 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 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 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

2、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 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 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这些行为都是不审慎的。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 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 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 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加强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警示我们, 在中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 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才刚起步, 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内部信用风险模型的条件;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有力工具, 商业银行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 信用风险居高不下, 严重困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 改进风险管理能力, 提高综合竞争力。而在此过渡期间, 需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选择最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构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模型。这将有效控制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提高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 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但是“走出去”一定要注意审慎经营, 不能盲目地搞粗放型扩张。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金融危机启示中国:房地产泡沫很可怕[N].东方早报, 2008-9-22.

[2]方祥生:金融危机当前的几个关注点[N].光明日报, 2008-10-27.

[3]石婵雪、唐双宁:试解金融危机对中国“十大影响”[N].第一财经日报, 2008-9-24.

[4]程瑞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解决之道[N].金融时报, 2008-10-18.

[5]钟伟:美联储加息效应面面观[J].中国金融, 2004 (14) .

[6]肖征、李慧杰:浅析中国应如何应对金融风险[J].金融经济, 2007 (2) .

[7]周慧兰、曹理达:美国金融危机:根源与教训[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9-20.

[8]解植春:国际市场面对金融危机的应对经验[N].上海证券报, 2005-6-9.

上一篇:思政队伍下一篇:领导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