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位原因范文

2024-09-20

脱位原因范文(精选9篇)

脱位原因 第1篇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常规片,应力片,数字化X线摄影

肩锁关节脱位占肩部外伤的4%~6%[1]。由于部分患者肩锁关节脱位的X线影像改变不明显, 或者合并其他损伤, 导致漏诊。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2013年9月收治外伤后经X线检查诊断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50例, 男197例, 女53例, 年龄10~62岁, 中位年龄39岁;首次确诊219例, 首诊漏诊、复诊确诊31例;首诊与复诊时间间隔5 h~3周。

仪器与方法:采用西门子AXIOM Aristos MX数字化X线机。采用肩关节立位投照 (234例) 、卧位投照 (16例) 获得肩关节正、斜位片;对其中58例加拍双侧肩锁关节对比负重位片, 负重物为3.5 kg和5 kg钢球。肩锁关节脱位诊断标准[2]: (1) 全脱位, 肩锁关节间隙>6 mm, 锁骨中线高于肩峰中点>2 mm, 肩锁下弧线不连续; (2) 半脱位, 肩锁关节间隙5~6mm, 锁骨中线高于肩峰中点1~2 mm, 肩锁下弧线不连续。

结果

单纯肩锁关节脱位57例, 均采用立位投照;首诊漏诊肩锁关节半脱位5例, 漏诊率8.77% (5/57) 。合并邻近部位骨折的肩锁关节脱位115例, 104例采用立位投照, 11例采用卧位投照;首诊漏诊肩锁关节全脱位3例、肩锁关节半脱位14例, 漏诊率14.78% (17/115)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的肩锁关节脱位78例, 73例采用立位投照, 5例采用卧位投照;首诊漏诊肩锁关节半脱位9例, 漏诊率11.54% (9/78) 。

3例漏诊的肩锁关节全脱位患者均合并邻近部位骨折, 医师观察不细致导致漏诊;28例半脱位患者中, 由于采用手握负重物、未将负重物系于腕部而导致漏诊10例 (10/28, 35.71%) , 由于投射体位为卧位而导致漏诊14例 (14/28, 50.00%) , 由于医师观察不细致而导致漏诊4例 (4/28, 14.29%) ;16例卧位投照患者中, 漏诊14例 (14/16, 87.50%) 。

讨论

肩锁关节脱位较常见, 约占肩部损伤的12%[3];上肢的重量可使脱位表现更为明显, 因此X线诊断肩锁关节脱位时宜采取立位投照。对于合并邻近或其他部位骨折的患者, 在卧位投照后, 如怀疑肩锁关节脱位, 有条件时应拍摄站立位或半卧位片。

肩锁关节由锁骨肩峰端和肩胛骨肩峰关节面构成, 属于平面微动关节。正常肩锁关节间隙宽度2~5 mm。关节内有纤维软骨盘, 呈盘状或半月状, 关节面自外上斜向内下, 关节的稳定性靠关节囊、肩锁韧带、喙锁韧带的维持作用, 肩锁韧带防止锁骨外端前后移位, 喙锁韧带防止锁骨外端向上移位[4]。

外伤性肩锁关节脱位临床上较常见, 其损伤机理: (1) 直接暴力损伤, 外力作用于肩峰时, 肩峰和肩胛骨猛然向下, 使关节囊、肩锁韧带、喙锁韧带损伤断裂而导致肩锁关节脱位, 外力较大尚可引起三角肌及斜方肌损伤; (2) 间接暴力损伤较少见, 一般为手部或肘部摔伤着地, 外力通过上肢传导到肱骨头和肩峰, 使肩胛骨向上移位, 并牵拉关节囊及肩锁韧带而导致损伤。

临床上将肩锁关节脱位分为三型[5]: (1) Ⅰ型:关节囊和肩锁韧带部分断裂, 喙锁韧带无损伤, 常规片可无肩锁关节间隙增宽, 或稍增宽, 应力片则显示增宽; (2) Ⅱ型:关节囊和肩锁韧带完全断裂, 喙锁韧带牵拉伤, 常规片示肩锁关节间隙增宽, 肩峰端上移与肩峰关节面部分分离, 肩锁下缘弧线不连续, 应力片上述X线征象更明显; (3) Ⅲ型:关节囊、肩锁韧带、喙锁韧带完全断裂, X线表现肩锁关节间隙增宽, 肩峰端明显上移与肩峰关节面完全分离。

本研究对于合并邻近部位骨折和其他部位骨折的肩锁关节脱位的漏诊率 (14.78%和11.54%) 高于单纯肩锁关节脱位 (8.77%) 。本组行肩锁关节CT扫描的患者, 由于CT只能平卧检查, 无法对患者肩部给予外力牵拉, 所以未能发现肩锁关节脱位, 回顾分析这组患者的X线片系属于Ⅰ型或Ⅱ型肩锁关节脱位, 因此CT检查Ⅰ、Ⅱ型肩锁关节脱位较难获得满意效果, 况且CT检查费用较X线片贵, 因而CT不应该作为肩锁关节脱位的首选检查方法, 一般做进一步检查之用。本组14例漏诊的患者经过应力片检查作出了肩锁关节脱位的诊断。所以当肩部外伤的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 放射科医生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肩锁关节脱位, 当常规片显示肩锁关节脱位的X线征象不明显时, 应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体检, 加照应力片检查, 以免漏诊而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6]。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常规片和应力片简便、快捷、费用低, 而且图像清晰、直观, 应是肩锁关节脱位首选、可靠的检查及诊断方法, 对指导临床医生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定麟, 赵杰.实用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144.

[2]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

[3]曹智辉, 郝长胜, 王秀荣, 等.肩锁关节损伤影像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1) :68.

[4]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34.

[5]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743.

碧浪争先肩脱位 第2篇

两人各占住一个泳道,如箭一般飞速向前游去,身旁翻起滚滚水花。周围学游泳的人都看呆了,有的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按照两人事先订的比赛规则,以蛙式游到对面,再以仰式游回。小王蛙泳是强项,而小李却以仰泳最为拿手。眼见得小王领先半米,小李奋起直追,想在仰泳中争夺优势。只见小李双腿配合,交替扬臂,两肩似装上了旋转的水轮。眨眼工夫,已与小王齐肩并进了。就在此时,突听小李大叫一声“啊”,停了下来。小王大惊,见他右臂搭拉不能动,只以左手划水,向池边游去,忙关心地问:“是不是肩关节又脱位了?”

小李痛苦而懊恼地说:“是呀。”

小王知道底细,小李最近一次肩关节脱位是在几个月前上军体课时,上单杠做引体向上,小李纵身向上,刚抓住单杠,却叫了一声“啊呀”,松手下来了,原来他的右肩关节脱位了。同学们要送他去门诊部,小李说不严重,不必麻烦。回到宿舍请小王帮忙,很快复上位。小王因为多次帮他复位,技术日臻娴熟:让小李平卧在下铺,右肩靠外,自己脱去左脚鞋子,将脚抵在小李右腋下,双手牵拉他的手臂,稍稍用力一拉,就复位了。

两人到了更衣室,小王看小李右肩关节,外观呈方形,摸上去空虚,压之疼痛,但不肿胀。小王故“技”重演一番,果然有效。小李活动着关节,连声道谢,又嘱咐道:“此事保密,不要向别人提起。”小王深知小李酷爱军营生活,向往当一名军官,生怕此事被校方知道,认为身体不合格退回原部队。

“但是,”小王说,“要真是毕业当了军官,这肩关节动不动就脱位,岂不误事?训练场上过不了关,战场上就要流血丧生,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竭力劝小李到医院去:“治好了就行了,怎么会把你退回去呢?”小李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于是第二天两人来到医院门诊。

医生阅罢小李肩关节x线照片,诊断为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医生向他们解释: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可以完成屈、伸、内收、外展和环绕等各种动作。灵活与稳固本是矛盾的,肩关节的灵活是以牺牲稳固为代价获得的。肩关节肱骨头大而圆,而关节盂浅而小,四周加高的软骨,又比不上骨质坚固。整个关节结构如同一个大苹果放在小碟子里,受到暴力后容易滑出,发生脱位。最为多见的是,肱骨头冲破关节囊前壁,脱出关节外,称为前脱位。

小李说:“前年在家骑摩托车摔了一跤,当时肩关节脱位疼痛、肿胀得很厉害。可是复位后不久就好了,照样做事,还能打篮球。后来脱位虽说症状轻得多,却老是发作。”

医生说:“小伙子,这老是脱位还怪你自己。你第一次肩关节脱位后,没听医生的话,未好好固定,休息时间不足,以至关节囊裂口、关节盂唇或肱骨头损伤未能愈合恢复,关节稳定程度下降。因此日后稍不留心,即可引起脱位。你仰游时,两上肢用力外展上举,到达这一位置,肱骨头恰好可从关节囊薄弱处滑出。做单杠动作脱位,道理与此差不多。这种脱位,又称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多发生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由于损伤程度较轻,所以症状不重,复位容易。若是你一次复位后保持上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90。,再以三角巾悬吊前臂2~3周,很可能不再复发,今天也不必光顾医院。”

“这次我一定好好休息,多固定一些时间,4周行不行?”小李问。

看着他过于认真的样子,医生不由得也笑了,但很快又收起笑容说:“现在已经迟了。像你这情况,应该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或加强肩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后你就不会再受肩关节脱位之苦了。”

脱位原因 第3篇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措施

髋关节是由股骨头与髋臼组成的, 髋关节支撑着人体在活动时的大部分重量, 因此髋关节的承重量较大, 然而对全髋骨节进行置换, 手术的难度较大, 而且容易出现并发症的现象, 其中, 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在患者手术后出现脱位的现象[1]。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河南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18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其中出现脱位现象的11例患者进行研究, 总结患者出现脱位的原因, 并进行相应对策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中出现脱位现象的11例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 男6例, 女5例, 年龄最小的为44岁, 年龄最大的为79岁, 平均年龄为62.3岁。有8例患者选择的是后外侧的切口入路, 有3例患者选择的是外侧切口入路。

1.2 诊断方法

对于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 如果在患者改变体位后, 髋关节出现严重的疼痛现象, 而且患者两侧的肢体出现了长度不同的现象, 对这类的患者进行X片的拍摄, 能够确定患者的脱位现象。

1.3 治疗方法

对所有脱位的患者进行相关的麻醉, 对在髋臼处采用植骨重建的患者进行切开的复位方法, 对于髋臼位置出现不良的患者也进行切开复位, 然后对患者的髋臼位置进行矫正和调整, 而对于一般的脱位患者可以进行手法复位。在对患者进行复位结束后, 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外展支具的固定, 然后进行3周的卧床休息, 防止患者的髋关节活动。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再次的复位手术后, 在4~6个月的随访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再次脱位的现象, 治疗的有效性为91%, 治疗效果较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进行全髋骨节置换的患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的现象, 其中最常出现的并发症就是术后脱位的现象, 然而造成患者脱位的原因较多。由于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年龄都较大, 老年人的骨质本身就会出现疏松的现象, 骨质较为脆弱, 在日常生活中稍微进行一些较为剧烈的活动, 就有可能会造成患者的脱位现象, 而且对于进行过髋关节手术的患者也容易出现脱位的现象。对于出现术后脱位的患者有8例做过髋关节的相关手术, 由于在之前的手术中已经对患者的相关软组织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伤, 使其更容易出现脱位的现象。而且这11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是采用的后外侧的入路, 因为对患者进行后外侧的入路能够对患者髋关节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破坏, 所以导致采用后外侧入路的患者出现脱位的概率较高[2]。然而这种入路方法的优势为能够使相关部位进行较大范围的暴露, 而且患者的出血量较少, 所以在手术的过程中, 这种入路方式较受欢迎。对于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 在手术时尽量对患者使用外侧入路, 而且在手术结束后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卧床修养, 避免对髋关节进行过早的活动, 使患者的软组织进行良好的愈合[3]。而且要使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 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搬运的时候防止患者出现过度屈曲的现象, 而且在手术结束后的两周内尽可能避免活动髋关节, 而且在半年的时间内尽量避免患者进行下蹲。同时减少较为剧烈的运动,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为患者选择防滑鞋, 避免患者在行走的过程中出现摔倒的现象。综上所述, 要想有效的避免和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脱位的现象, 在手术的过程中就要选择正确的入路, 对患者的软组织进行一定的修复和调整, 将多余的角质清除干净。而且在手术后要进行充分的卧床修养, 使患者的软组织进行一定的修复, 而且禁止患者做一些较为剧烈的活动, 总之, 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和护理上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凤梅, 傅利, 刘宝来.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护理与康复, 2012, 17 (10) :166-167.

[2]黄晓文, 程力, 何天达, 等.前外侧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全髓关节置换的疗效对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9) :142-143.

骶髂关节脱位16例治疗分析 第4篇

[关键词] 骶髂关节脱位;牵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 R68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7-181-02

骶髂关节脱位是不稳定骨盆损伤中常见的损伤, 祖传医学称之为“胂肋骨移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塌方等引起的骨盆外伤特别严重,骶髂关节脱位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有下腰部及骶髂关节处髂后下棘下角持续钝痛,骶髂关节有深压痛及叩击痛,患肢不适,跛行。保守治疗多采用牵引复位、骨盆悬吊等,但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并发症,采用前后环内固定微创手术成为一种趋势。自1998年以来笔者所在医院一直在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法,2001年6月~2010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应用牵引复位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关节脱位16例,此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康复的特点,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研究对象16例,均为2001年6月~2010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3~52岁,平均(38.5±6.77)岁。车祸伤10例;挤压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均有患侧下腰部及骶髂关节处髂后下棘下角持续钝痛,骶髂关节有深压痛及叩击痛,患肢不适,跛行;其中有患侧类坐骨神经疼痛9例;患肢不能负重,翻身及上下床铺疼痛加剧,强迫性健侧卧位及健臀坐位3例;下腹胀闷不适、肛门胀坠、尿急尿频1例;髂后上棘高突、凹陷2例;耻骨联合处压痛1例。术前均行牵引复位。

1.2 治疗方法

1.2.1 牵引复位手法 前错位型采用屈髋屈膝按压法:患者仰卧位,助手固定健肢于伸直位,医者站患侧,面向患者,一手扶患肢踝部,一手按压小腿上端近膝关节处,屈髋屈膝使膝关节指向对侧季肋,极力屈髋并用力顫压,用力迅猛即发即收,多可感觉弹响。后错位型采用足蹬过伸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患者水平位患侧,面向患者足部,邻近患者之足跟蹬于患侧髂后上棘部,双手提患肢踝部使患肢极力后伸并使患侧髂部离床10 cm,同时足跟用力下蹬,用力迅猛即发即收,多可感觉弹响。

1.2.2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术前常规进行清洁灌肠等肠道准备。患者俯卧位,全麻或者腰部局麻,术前C臂X线机摄骨盆前后位,了解脱位、复位情况,然后再将X线球管分别向头侧和尾侧倾斜30°,摄骨盆侧位、入口位、出口位,明确神经根管、骶管、骶前神经血管与螺钉进路的解剖关系。手术时沿着髂腹股沟入路向髂骨后上棘切开,沿髂骨内缘剥离至骶骨,观察骶髂关节属于前错位位还是后错位型,以便采用合适的手术疗法。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在了解了脱位情况和曲髋的情况下,用骨盆复位钳,将骶髂关节复位,再用克氏针暂时固定,复位后在骶骨上穿入一枚螺钉,在髂骨上固定两枚螺钉,然后在骶骨孔中间再用2~3块可塑性短钢板进行固定,钢板放置呈八字形。

2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经过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8~22个月,内容包括关节是否复位、切口是否感染、是否有血管神经的损伤、是否有螺丝松动或断裂、腰骶和下肢感觉与活动情况。结果无一例死亡,也无手术并发症和神经损伤。其中14例患者2周后在床上坐起,1个月后在地上行走活动,2例严重者在20 d后可坐起,50 d后在地上行走活动。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自理能力、脱位复位及骨折愈合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显示16例患者全部获得解剖复位,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3 讨论

骶髂关节为滑膜微动关节关节面上宽下窄,相互嵌合,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骶髂关节位于骨盆后弓,为主要承重部分,又称承重弓[1]。骶髂关节错位分为前错位型、后错位型。前错位型:髂后上棘比对侧凹陷,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增宽,髂嵴水平下降,耻骨联合下移,闭孔纵径高度缩短;后错位型:髂后上棘比对侧高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变窄,髂嵴水平上升,耻骨联合上移,闭孔纵径高度增长。骶髂关节是人体直立行走的负重关节,骶髂关节脱位若得不到良好的固定及合理固定,将导致坐立障碍、行走困难等。导致的并发症[2]有:骶骨痛、臀后痛、腰痛、腹股沟痛、大腿内侧痛、迟发性腰骶神经损伤、下肢不等长、骨盆关节痛或骨盆带痛、骶髂关节炎等。当不完全复位时,应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有损伤神经、血管的危险,故术前我院根据骨折脱位的类型对患者先采取牵引复位,配合骨盆悬吊手法可以增加复位成功率。目前越来越倾向与手术内固定法[3-4],牵引复位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骶

髂关节脱位的最为有效的方法,骶髂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需要注意3个关键环节,即骶髂关节固定的牢靠性、确保复位标准达到解剖复位和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笔者所在医院对2001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患者采用了此法,16例患者全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固定可靠,能将骶髂关节脱位良好复位和固定,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但技术要求也高,操作不当可引起神经及大血管损伤,因此要求手术者必须熟悉解剖。同时患者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尽早期进行手术固定治疗,并根据具体解剖位置选择复位顺序,规范熟练操作并准确定位才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总之,牵引复位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符合“以人为本”的微创理念[5],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Simonian PT,Rout ML R. Biomechanics of pelvic fixation[ J]. OrthopClin North(Am),1997,28(3): 351-367.

[2] Campbell WC.卢世壁,王继芳,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855-2858.

[3] 钱其荣,苟三怀,贾连顺,等.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后骨盆骨折脱位[J].临床骨科杂志,2002,5(2):97-99.

[4] 周雷杰,徐荣明,马维虎,等.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骶髂关节脱位[J].临床骨科杂志,2004,7(1):52-53.

[5] 微创学编辑部.运用“微创医学管理模式”重塑医院的探索-记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的改革实践[J].微创医学,2008,3(6):547.

(收稿日期:2012-02-28)

脱位原因 第5篇

1资料跟方法

1.1基本资料:于2010年12月至2014年2月, 选取本院15例接受普外科手术并且存在上胃管史并且在全麻气管插管之后出现环杓关节脱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8例, 女性患者有7例, 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4岁, 年龄最大的的患者为63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0.24±2.11) 岁。通过间接喉镜检查得到发声时两声带突不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可见。除此之外使用纤维喉镜以及动态喉镜检查可以实现进一步的诊断以及鉴别,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CT三维重建。使用喉肌电图检查可以鉴别喉返神经麻痹情况。

1.2环杓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存在明显的声嘶现象、喉痛现象、咽下困难现象、饮水呛咳现象, 严重的甚至出现失声现象[2]。

1.3环杓关节脱位的复位治疗方法:使用监视器的基础上, 支撑喉镜或者是纤维喉镜来完成工作, 全部患者都使用局部麻醉方法, 有助于手术过程中对复位效果进行有效的观察以及分析。把喉钳放在左侧杓状软骨的后外侧, 接下来向前内侧推压, 促使其回归到之前的位置。如果是右侧, 一般是向前外侧脱位现象, 这时候在声带突外侧面使用喉钳加压挑起杓状软骨体向中方或者后方推移, 促使复位。如果失败就需要进行再一次的复位。

2结果

接受治疗之后, 患者的实际情况见表1。

3导致环杓关节脱位的原因

3.1上述患者大部分是左侧脱位, 这就跟大部分麻醉师习惯使用右手操作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般会出现在插管困难的时候, 需要尽快的进行操作以至于实现插管成功的目的, 这样就会促使麻醉喉镜太深插入或者是过度上提引起杓状软骨移位脱出, 导致反复盲插脱位的概率不断的增加。索然存在多种多样的插管因素, 但是插管质量的好坏起着非主要的影响作用。

3.2因为鼻胃管长时间出现在中间的位置, 因为支配杓状软骨后面以及中间的肌肉喉返神经后侧支会受到一定的压力或者是产生肌肉痉挛, 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会导致杓状软骨部分充盈或者是形成环状软骨后溃疡以及感染, 或者是形成声门功能障碍, 或者是在插管的过程中肌松剂的应用导致声带肌肉出现松弛显效, 引起杓状关节出现脱位[3]。尤其是老年患者, 气管以及周围组织的弹性呈现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 上述15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0.24±2.11) 岁。

3.3气管导管的远端凸面弯曲部操作不当或者是存在其他的原因会直接影响到左侧杓状软骨, 在拔管的时候没有把气囊内部的气放尽, 或者是气囊的位置抬高, 就会对环杓关节形成压迫, 之后导致环杓关节脱落, 导致环杓关节难以自行恢复正常位置。

4结论

全麻气管插管致环杓关节脱位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始终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使用间接喉镜检查患者发声时两声带突是否处在同一个水平位置, 除此之外, 还要使用纤维喉镜检查以及动态喉镜检查更早、更准确的诊断以及鉴别环杓关节脱位情况。

参考文献

[1]Talmi YP, Wolf M, Bar-Ziv J, et al.Postintubation arytenoid subluxation[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2011, 12 (1) :114-115.

[2]王志斌, 夏黎明, 王承缘.螺旋CT在诊断环杓关节脱位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0, 56 (3) :102-103.

脱位原因 第6篇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脱位原因,假体,软组织

全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骨科手术方式, 术后脱位是其常见并发症。出现脱位后, 若不能及时进行诊断和相应处理, 将会给患者预后带来严重影响。因此, 规范手术操作, 正确评估患者脱位原因, 并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 对改善骨科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术后脱位主要原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6例, 女45例, 年龄57~76岁, 平均年龄 (62.9±4.8) 岁。其中合并冠心病2例, 糖尿病6例, 高血压18例, 排除标准: (1) 年龄>80岁者; (2) 关节翻修者; (3)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住院病历,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假体位置等信息, 评估患者软组织张力, 询问患者术后功能训练方法。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 对可能造成术后脱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并做详细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用Logistic表示,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检验标准为α=0.05,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脱位原因

通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 12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 共有18例患者出现术后脱位, 其中后侧入路脱位11例, 后外侧入路脱位7例, 脱位发生率为14.9%;将患者性别 (X1) 、年龄 (X2) 、基础疾病 (X3) 、假体位置 (X4) 、软组织张力 (X5) 、术后功能训练 (X6) 等因素作为自变量, 将患者是否出现术后脱位作为因变量 (Y) , 纳入和剔除标准均为0.05。统计学分析显示, 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脱位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假体位置不良、软组织张力差以及术后功能训练方法不当, 并呈正相关 (P<0.05) 。其中假体位置回归系数为1.493, OR值为4.593 (P<0.05) ;软组织张力回归系数为1.326, OR值为4.027 (P<0.05) ;术后功能训练回归系数为1.209, OR值为3.946 (P<0.05) 。

2.2 脱位处理

根据术后脱位类型和脱位位置,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对应处理。现阶段, 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脱位, 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法, 即手法复位和翻修手术。术前要对脱位患者进行评估, 开展手法复位时, 要应用C臂透视机球管在患者各种角度进行观察, 并正确区分脱位倾斜角度。本组18例脱位患者中, 共有15例行手法复位, 行髋关节CT扫描后, 在手术室相应麻醉下, 借助C臂透视进行有效引导, 同时开展手法复位。另外3例患者实施翻修手术进行治疗, 对髋臼、股骨假体进行更换, 并将其安放在正确位置。

2.3 术后指导

术后常规应用消肿类药物和抗凝药物, 充分防肢体形成静脉血栓。骨术后脱位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 要嘱咐患者定期回院复查, 并行X线片照射, 检查内固定及愈合情况。临床医师应根据X线影像检查结果, 判定患者可负重程度, 进而对患者开展相关功能恢复做出有效指导。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12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 共有18例患者出现术后脱位, 脱位发生率为14.9%。为进一步预防和减少术后髋关节脱位, 在开展髋关节置换术前, 要对患者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骨质进行综合性评估, 并在患者实际情况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外侧作为手术入路, 术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手术体位, 若发现体位不正确, 立即予以纠正[1]。同时, 手术过程中要保证假体前倾角度正确, 并科学设置外翻角度。选择假体时, 不要减小偏心距离。术后搬动患者时, 应注意防止过度屈曲患者身体各个部位, 且告知患者术后不宜过早对髋关节进行活动, 为局部组织恢复和愈合预留一部分时间, 避免发生脱位。尽量保留髋关节周围软组织, 防止软组织受到损伤。

现阶段, 临床上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脱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手法复位和翻修手术, 但治疗效果却因人而异。在行手术时, 要根据骨折位置不同选择适合手术入路, 并给予合理内固定方法。临床实践中, 病变部位需在直视情况下采取手术, 彻底将病灶清除, 进而快速恢复患者关节功能[2]。术中应尽量保持髋臼前倾角与外展角, 并对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调整, 清除假体周围多余骨质。另外, 在开展骨外科手术时, 应将老年人和年龄较小者作为重点监控人群, 做到严格遵守手术流程, 为控制术后脱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 肖玉周, 周新社, 等.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疼痛原因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 (28) :244.

脱位原因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本院骨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的228例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 男98例, 女130例, 年龄在55~92岁之间, 平均67岁。因股骨颈骨折156例, 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2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20例。手术入路均为后外侧微创小切口, 大转子顶点为标记点, 切口长7~9cm, 平均8.3c m。术后脱位6例, 脱位发生在术后1~2 8d, 平均1 5d, 均为后脱位。

1.2 脱位种类及原因

双极头4例, 全髋2例。脱位原因:髋部肌肉松弛1例, 髋臼假体位置不当1例, 股骨柄假体位置不当1例, 术后过度活动3例。

1.3 复位方法

一经确诊为脱位, 即予治疗。2例在麻醉下手法复位成功;4例切开复位, 其中1例调整髋臼位置, 重新固定;1例重新置换股骨柄假体。复位成功后矫形鞋固定患肢外展30度, 中立位, 4~6周, 随访3~36个月, 平均11个月, 均未发生再脱位, Harris评分平均为82分。

2 结果

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6例患者情况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其具有创伤小, 出血相对较少, 恢复快的优点[2]。与经典的髋关节置换术一样, 早期脱位仍是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认为, 后外侧小切口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原因有如下3点。

(1) 假体的安放位置。假体的安放位置可影响手术的预后。正常髋关节中, 髋臼外展50°, 前倾40°, 但髋臼假体位置应放在外展 (40±10) °, 前倾 (15±10) °的安全范围内[3], 此时脱位发生率低。否则, 前倾过多, 易发生前脱位;前倾角太小或后倾易发生后脱位;若外展角>60°, 髋关节有向上脱位的危险。相反, 髋臼假体置于近乎水平位置, 髋关节屈曲时, 股骨颈与髋臼假体周缘碰撞, 加上内旋的暴力, 髋关节会发生后脱位。本组序号2是髋臼假体位置不正确造成, 序号3是由于股骨头后倾造成。

(2)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髋关节周围肌力差, 关节囊松弛, 以往多次手术造成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瘢痕, 或手术引起髋关节广泛软组织松弛, 或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等, 使髋关节的稳定性差, 肌肉平衡差是脱位的主要原因[4]。本组序号1为髋关节外展肌力差原因造成。

(3) 术后的康复锻炼和护理。术后麻醉作用尚未消退, 肌力尚未恢复时搬动病人时姿势不当, 屈曲内收牵引患肢, 或术后6周内因不正确功能锻炼, 过度的屈曲、内收和内旋髋关节, 通常见于患者坐在低凳上试图站立位时, 会引起后脱位。本组序号4、5、6为术后不正确的康复锻炼和护理引起。

3.2 治疗

对于早期脱位, 一经发现髋关节脱位, 应立即在麻醉下或不需要麻醉, 行手法复位, 经X线证实确已复位, 用矫形鞋固定患肢外展30°, 中立位, 4~6周。对整复失败者, 复位后仍反复脱位者, 假体置入位置明显错误者, 应针对其原因实施手术, 加强防止脱位的措施, 如改变假体的不正当位置、更换不合适的假体、增加髋关节外展肌力、尽量保留关节囊等等。

3.3 预防

(1) 要术中正确掌握关节的位置, 特别是髋臼, 应外翻 (40±1 0°) (若股骨假体颈干角较大者, 应增大至 (55~60°) , 前倾 (15±1 0) °, 股骨头前倾角5~1 0°。 (2) 要尽量保留关节周围软组织, 避免不必要损伤, 修复髋关节的后方关节囊, 重建外旋肌群, 恢复髋关节的后稳定性。 (3) 是要术后搬动病人时要采用正确姿势, 保持髋关节伸直、外展、外旋中立位;术后6周内避免过度屈髋、内收、内旋, 穿防旋鞋, 置患肢于外展中立位。

由于本组髋关节置换的病例相对较少, 未能就术后早期脱位与初次手术的关系作出分析, 脱位后应及时诊断, 及时处理, 争取早期闭合复位, 应注意充分麻醉, 避免暴力, 否则会造成股骨骨折。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的原因, 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统计228例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6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脱位发生在术后1~28d, 由假体位置不当、髋部肌肉松弛和康复锻炼不当造成。结论 正确安放假体, 适当修复软组织, 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能有效防止早期脱位的发生。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脱位

参考文献

[1]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82~483.

[2]狄东华, 邵世坤, 赵建忠.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初步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3 (15) :1036~1037.

[3]邱贵兴, 戴克戎.骨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02.

关节脱位的护理体会 第8篇

1临床资料

本组选取60例关节脱位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0例。年龄4~45岁。肘关节脱位16例, 肩关节脱位18例, 髋关节脱位28例。主要表现为关节囊撕裂、关节脱位。移位的骨端压迫神经血管甚至使之损伤, 肩关节脱位可使臂丛神经损伤, 髋关节脱位后可使坐骨神经挫伤, 肘关节后脱位可使肱动脉和神经同时损伤。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患者表示理解和同情, 给予安慰和鼓励, 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以减轻紧张心理, 配合治疗和护理。合理安排患者周围环境, 将日常生活用物放置于患者能自行取用之处, 以利于减少由于活动受限带来的心理问题。鼓励患者尽其所能, 参与一些家庭及社会活动。

2.2 减轻肿胀

早期局部冷敷, 减轻损伤部位的出血和水肿。后期热敷, 促进血肿吸收和水肿消散。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常用的方法有超声波疗法、电疗法、激光疗法、蜡疗等。采用中药烫洗, 活血化瘀, 减轻肿胀。

2.3 局部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状况, 若发现患肢苍白、冰冷、大动脉搏动消失, 提示有大动脉损伤可能, 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观察患肢的感觉、运动, 了解神经的损伤和恢复情况。

2.4 缓解疼痛

尽早正确复位固定, 可以缓解或减轻疼痛。在治疗前移动患者时, 应帮助患者托扶固定患肢, 否则脱位骨端活动加重疼痛。分析疼痛原因, 排除了因包扎固定过紧或骨端压迫血管神经引起的疼痛后, 对轻度疼痛者, 可用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疼痛;疼痛重者可用镇痛剂, 以减轻患者痛苦和利于休息。

2.5 术后护理

维持有效的固定,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复位后固定的目的、方法和重要意义及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 发现有循环不良的表现时, 应及时报告医师。维持固定的姿势和时间[2]。①肩关节脱位:单纯脱位, 复位后用三角巾悬吊上肢, 肘关节屈曲90°, 腋窝处垫棉垫。一般固定3周。关节囊破损明显或仍有肩关节半脱位的, 应将患侧手置于对侧肩部, 肘部贴靠胸壁, 腋下垫棉垫, 用绷带将患肢固定在胸壁, 并托住肘部;②肘关节脱位:复位后, 用长臂石膏托或超关节夹板固定肘关节于屈肘90°位, 再用三角巾悬吊胸前2~3周;③髋关节脱位:复位后, 患肢皮肤牵引或穿丁字鞋2~3周。

2.6 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 防止因锻炼不当或恢复日常活动过早而引起的习惯性脱位。为了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 防止关节功能障碍, 避免发生再脱位, 应指导患者在关节脱位复位后数日就要开始适当的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活动和其他关节的主动运动, 这样有利于增加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 防止发生关节僵硬和废用性萎缩。解除固定后逐步进行患肢的主动功能锻炼。切开复位者应适当延迟功能锻炼的时间。功能锻炼时, 应注意以主动锻炼为主, 切忌被动强力拉伸关节, 以防加重关节损伤。肘关节脱位在固定期间即开始肌肉伸缩锻炼, 并活动各手指与脱关节。解除固定后应尽早练习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强行肘关节活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恢复功能的目的, 反而会损伤周围的软组织, 形成血肿, 进而可演变成骨化性肌炎, 使关节丧失功能。肩关节脱位固定期间可活动腕部与手指, 指导患者作肱二头肌的收缩动作。解除固定后, 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肩关节全方位活动的功能锻炼。髋关节脱位的功能锻炼, 复位后在皮肤牵引固定下行双上肢及患肢踝关节的活动。3日后进行抬臀练习。去除皮牵引后, 指导患者用双拐练习步行。髋关节脱位后有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 因此患肢不能过早负重, 最好观察3个月, 经X线检查证实股骨头血液循环良好后方可弃拐步行。

3健康教育

教育患者要尽早或及时进行复位, 避免发展成陈旧性脱位。教育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患肢固定的要求及意义, 预防习惯性脱位。伤肢固定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脱位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长性舒缩运动, 并增强患肢其他正常关节的主动运动;解除固定后逐渐增强受伤关节的活动范围及力度, 恢复该关节的功能, 并逐步提高其坚强性。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临床60例关节脱位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精心的护理工作缓解疼痛, 及时复位, 有效固定, 保护皮肤完整。无血管神经损伤, 情绪稳定, 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

关键词:关节脱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42.

距骨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男性;年龄18~48岁,平均33.6岁。左足14例,右足16例。致伤原因分类:高处坠落伤14例,车祸伤13岁,扭伤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脱位3例,合并有踝部骨折9例。骨折根据Hawkins[3]分型,Ⅰ型4例,Ⅱ型20例,Ⅲ型6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大腿根部扎气囊止血带,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巾。Ⅰ型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下经皮从距骨体向头部打入1枚导针,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位置良好后,沿导针钻孔、攻丝,旋入1枚长度合适的松质骨空心钉(或1枚可吸收钉)拧入固定骨折端,钉尖无须穿过距舟关节,但钉的螺纹部必须穿过骨折线,适当加压。Ⅱ、Ⅲ型骨折患者,取前外侧或前内侧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尽量钝性分离,避免损伤切口下的血管、神经及肌腱),显露跗骨窦的距骨腹外侧,先牵引下尽量使前足跖屈,复位距骨头、颈,再握住足跟使踝关节适当内翻或外翻,复位距下关节,撬拨距骨体使移位的骨折、脱位复位,交叉向距骨体打入2枚导针;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导针定位准确,钻孔、攻丝,选用长度合适的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沿导针拧入,钉的螺纹部必须穿过骨折线,适当加压后拔除导针。Ⅲ型骨折因距骨血供严重受损,骨折固定后术中跨过骨折线凿成梯形骨槽,取自体髂骨块嵌入植骨。分层缝合切口,加压包扎,踝关节中立位石膏外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抬高,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3 d预防切口感染,1周内给予脱水、止痛等对症治疗;手术后第1天即可行足趾活动;2周拆线后踝关节中立位短腿石膏固定8~12周,X线复查骨折线模糊后拆除石膏不负重行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3个月后可扶拐部分负重行走,X线复查骨折线消失,骨折完全愈合后才可完全负重行日常活动。

2 结果

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达解剖复位,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6年,平均3年。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后足评分系统[4]评价,优10例(33.3%),良13例(43.3%),可5例(16.7%),差2例(6.7%),优良率为76.6%。术后随访5例并发距骨体部分坏死、塌陷,有中度踝关节炎或距下关节炎,均为HawkinsⅡ型;HawkinsⅢ型骨折的2例距骨体坏死、塌陷较重,有重度踝关节炎或距下关节炎。

3 讨论

3.1 距骨的解剖形态和骨折脱位机制

距骨可分为头、颈、体三部分。距骨体的上部为滑车,与胫骨下端相关节,内侧的半月形关节面与内踝相关节,外侧的三角形关节面与外踝相关节,全体构成踝关节。距骨体中间凹进,两边突入成鞍形,前宽后窄,距骨头轴线与距骨体的轴线相交约20°。距骨体下面有前、中跟关节面和距骨沟,与跟骨形成距下关节。距骨的3/5面为关节软骨所覆盖,其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内侧三角韧带、关节囊、跗骨窦、外侧距跟韧带及颈体交界处的踝关节前方关节囊。距骨骨折脱位的损伤机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5]:跖屈内翻及背伸应力损伤。足强力跖屈时,距下关节的骨间韧带首先撕裂,其他跗骨与距骨分离并向内侧移位,但距骨仍留在踝穴内,称为距骨周围脱位。当足强力跖屈同时内翻时,因踝外侧韧带也遭到破坏而导致距骨本身自踝穴中脱出,称为距骨脱位。距骨骨折则主要由足背伸应力造成。足背伸至一定程度时,因距骨颈抵于胫骨下端前缘而受到限制,如应力继续增大,则产生距骨颈或体部骨折,进而又可撕裂距下关节的后部韧带,距骨体留在原位,距骨头与足的其他部分一并向前移位,称为距骨颈合并距下关节半脱位。脱位的前足如继续背屈,则迫使距骨体自后内方脱出踝穴。外力停止后,全足回到原位,而将距骨体遗留于踝穴外,称为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

3.2 骨折脱位的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

距骨骨折脱位是一种高能量损伤,损伤暴力大,往往造成骨折周围的血管损伤,破坏距骨血供,导致距骨缺血坏死,故距骨骨折脱位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复位,以减少踝部皮肤压迫坏死或血管神经损伤[6]。手术时间延迟将会给骨折复位造成困难,而且将增加距骨无菌性坏死的可能性[7]。本组30例患者,包括部分Ⅰ型骨折及距骨脱位试行闭合复位失败后,均在受伤后6 h内行手术治疗,及时的恢复局部解剖形态,减少组织压力,以更快的解除血管痉挛和消除水肿,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距骨血管。根据距骨骨折Hawkins分型来选择手术方法,Ⅰ型:白晓东等[8]主张保守治疗,踝关节中立位行非负重短腿石膏管型固定,我们行C型臂透视下闭合松质骨拉力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Ⅰ型距骨骨折虽然骨折无明显移位,距骨血供影响也较轻,但在行保守治疗过程中存在骨折错位、骨坏死的风险,可通过拉力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骨折端,对骨折端实行加压,促进骨的愈合。本组4例通过本方法治疗的患者全部骨愈合。Ⅱ型:距骨体的两支血管受损,血供影响较大,发生骨坏死的概率达40%~50%,但通过手术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等治疗,大多数可获得骨愈合。本组20例通过本方法治疗,其中18例骨折完全愈合,仅2例出现骨折不愈合、局部骨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Ⅲ型:血管受损严重,距骨体所有血供受损,发生骨坏死的概率达90%以上。本组6例患者均行踝前内侧单一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同时取自体髂骨块跨骨折线植入,这样即避免双切口加重对跗骨窦、跗骨管的血供损伤,同时也因植骨增加了骨愈合的可能性。结果仅2例出现骨不愈合、骨坏死及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

3.3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距骨骨折脱位常合并软组织损伤,并且后足部软组织薄弱,距骨骨折脱位尤其是Ⅱ、Ⅲ型骨折的早期并发症即为皮肤坏死和感染。AO组织建议所有移位的距骨骨折脱位必须解剖复位,因此必须尽早进行闭合或切开复位[9]。尤其对Ⅱ、Ⅲ型骨折,急诊手术可避免距骨体骨折脱位对踝部内侧皮肤的长期压迫。本组患者均行急诊手术,取得良好效果。术中操作注意轻柔、仔细,应全层切开软组织,贴紧骨面剥离,避免分层剥离而加重周围软组织损伤,保留残存血液供应。术中应注意保护内踝三角韧带及周围关节囊,以减少对内踝血运的影响。骨折脱位解剖复位和坚固内固定是预防距骨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的根本方法。本组所有病例骨折脱位复位后均以2枚拉力螺钉行坚强内固定,术后复查未见松动及移位情况。距骨表面大部分为关节软骨面,缺乏血运,术中取自体髂骨跨骨折线植骨可提高骨折愈合率。术后适当延长患肢不负重时间可防止距骨体坏死。在血管再生前一直保持足的非负重状态,预后往往较好[10]。术后禁止早期负重并尽可能的进行早期非负重状态下的功能锻炼,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11],减少距骨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

参考文献

[1]李卫华,王岩,王满宜.距骨体与距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5):422-425.

[2]Adelaar RS.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fractures ofthe talus[J].Orthop Clin North(Am),1989,20(4):691-707.

[3]Hawkins LG.Fractures of the neck of the talus[J].JBone Joint Surg(Am),1970,52(5):991-1002.

[4]Kitaoka H,Alexander IJ,Adelaar R,et al.Clinical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midfoot,hal-lux,and lesser toes[J].Foot Ankle Int,1994,15(7):349-353.

[5]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83.

[6]陈红卫,赵胜春,王子阳,等.距骨周围性脱位6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8,20(4):60.

[7]陈庆泉,刘岩,陈爱民,等.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338-1339.

[8]白晓东,杨传铎,邢更彦,等.距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7-10.

[9]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91.

[10]Canale ST.Fractures of the neck of the talus[J].Or-thopaedics,1990,13(4):1105.

上一篇:高校餐饮管理工作研究下一篇:组织学前列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