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类纪录片范文

2024-08-25

美食类纪录片范文(精选3篇)

美食类纪录片 第1篇

1. 美食类纪录片的意义

从传播是意义分享之行为的角度来看, 任何传播行为都伴随着一系列的意义生产活动, 那么纪录片在生产意义过程中包含了哪些层次与范畴?

“根据古典传统, 意义乃是符号与它们所意谓之某种事物间的关系;而符号则被定义是, 为了某种目的而标记其作为替代品的存有物。”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 电视纪录片以传播意义为宗旨, 其意义生产活动从本质上看可作为一个符号化的过程。

一般而言, 符号化过程包含很多层次, 而“有关意义层次的讨论会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个过程是外界的刺激是如何经感官接收、讯息组织、概念化等过程被辨认出符号的意义的, 第二个过程是符号如何透过文本机制产生叙事效果的, 最后的问题是文本如何借由互文性产生论域场域的。”纪录片在生产意义过程当中同样也包含着以上三个层次。在第一个过程中, 纪录片生产者总是因为受到某种社会现实的刺激而产生一定的感知, 从而选择合适的视听语言符号将这种感知表达出来;在第二个过程中, 纪录片的生产者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将采集到的视听语言符号组织起来, 形成有意义的文本;第三个过程涉及到纪录片意义的最终传达效果, 这是因为论域本身涉及更多层面的意义建构, 主要包含真实、社会价值、意识形态、权力等诸多因素。

美食类纪录片在前期策划中, 首先应思考的是如何对美食这一象征性符号的意义进行定位。事实上,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尺, 是一个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也是考察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社会化石。”食物本身就是一定的符号消费价值, 例如美国的麦当劳, 不仅仅提供美国式快餐, 还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因而美食类纪录片在生产意义过程当中应该十分明确美食背后的符号价值——究竟是为了构建消费文化, 还是为了传播民族文化?其次, 在采集视听文本过程中, 需思考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围绕人与食物, 故事又该如何展开。叙事是策略性地将符号组成具有意义的结构, 叙事又是人们将经验组织成有意义的情境经历的主要方法之一, 是人们再现事实的主要方式之一, 讲述故事的水平将直接决定纪录片的拍摄水准。那么, 究竟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叙述方式, 通过食物来表达中国人的情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被看作是成功的中国故事, 其原因就在于特有的以人类学田野经验为基础的叙述实践。最后, 美食类纪录片的生产者需要依据目标受众以及采集来的视听符号对美食类纪录片的社会价值进行定位。饮食文化本身包含着一系列表达价值观的符号体系, 囊括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阶级、道德、禁忌、仪式等诸多要素。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不同地域的饮食, 口味虽然有差异, 但文明总有共通的魅力, 如何借助于中华饮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找寻到世界共享性价值观, 从而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变迁, 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从这个意义上看, 美食类纪录片可以成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纽带。

2. 美食类纪录片的技巧误区与意义失落

在 《舌尖上的中国》 的带动下, 2013 年以“舌尖”和“味道”为名出现了大量美食类纪录片作品, 例如《江南味道》《味道云南》《嘿!小面》等, 以及《一城一味》《沈阳味道》《湘当韵味》《豆腐味道》《祖传腌腊店的一天》《旋转餐盘》《邑食之间》《味道中国》等等。从文化形态来看, 消费历史、消费感官、消费奇观成为这一时期美食类纪录片的主流, 如果从符号、叙事和论域几个层次的意义生产过程来看, 这一时期的许多美食类纪录片由于一些技巧上的误区造成了其生产与传播意义的失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对符号的使用来看, 许多美食类纪录片都没有把握好人和食物之间的关系, 一些片子为了追求影片的感官效果, 将美食作为表征的主体进行了十分细微的呈现, 这样做虽然提升了纪录片的审美愉悦功能, 却忽略了美食背后人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无法凸显出人情的温度, 从而丧失了纪录片的内在品位。

第二, 从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来看, 许多美食类纪录片都满足于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 极力挖掘和表现美食背后普通老百姓表层的生活状态, 回避了普通人生活中制度层面、社会层面的问题, 与此同时, 一些美食类纪录片有意识地把玩普通人生活中某些细微的旨趣, 一味地强调对美食制作和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式讲述, 将纪录片的生产意义引入到对人们无止境物欲的追求上, 却忽略了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精神文明的深刻内涵, 造成了纪录片本质意义的失落。

第三, 从纪录片意义范畴的论域来看, 大多数美食类纪录片流于描述外在的真实, 忽略了内在的、本质的真实, 缺乏对普通人生活中制度层面、社会层面等复杂性的挖掘, 不自觉地将意义局限于主流意识形态或消费文化的框架里, 丢弃了纪录片十分重要的认知价值。

3. 全球化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的意义运作

智利一位著名导演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 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美食类纪录片以人与美食共同勾勒的美妙画面为音符, 以人类共通的情感为旋律, 不仅为国家记录下历史, 也谱写出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 正因为此, 美食纪录片一直是国际纪录片中多见的类型, 成为一个国家面向世界输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例如, BBC所生产的一系列纪录片《流行世界的美食》、《日本大使的耄耋盛宴》、《香料之路》等等, 韩国KBS电视台的《面条之路》, 日本NHK电视台的《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 美国探索频道的 《啤酒是如何拯救世界的》等等。

一部精良的美食纪录片, 除了在食物的色香味上下足功夫, 最高境界依然是好吃、好看, 同时还能从中了解到食物背后的文化。这是因为, 美食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美国人类学家瑞泽尔在《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中曾分析出美国是如何将麦当劳式的经营理念迅速扩张到快餐店之外, 与美国文化融为一体, 又在整个世界攻城掠地的。同样, 在全球消费文化畅行的时代语境下, 美食类纪录片要实现有效的意义输出, 就必须把握好两点:第一,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平衡;第二, 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 讲究营销策略。

首先, 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平衡上, 必须思考如何通过市场连通中国与世界, 如何生产出具有普世性价值的中国故事, 以及如何使故事具有话题的引导性等等。

其次, 在数字全球化语境下, 互联网介入纪录片的传输也将有助于放大纪录片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创作者需要在对纪录片商业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 拓宽发行渠道, 例如运用新媒体扩大纪录片的宣传力度, 建立发行网络, 举办线下活动, 树立纪录片的整体形象等等。

参考文献

[1]赵雅丽, 传播成为一门“意义科学”的想象与准备:跨符号的观点, 中华传播学刊, 第十七期307-350

美食类纪录片 第2篇

1叙事视角的比较分析

1.1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比较分析

《舌尖2》与《美食之旅》两个纪录片在整体的叙事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舌尖2》采取的是全知叙事视角,《美食之旅》则采用了限知叙事视角。

所谓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在《舌尖2》纪录片中,除了受访者的讲述,主持人的解说贯穿全篇,对纪录片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除了对美食的来源、获得、制作等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交代,还对食物背后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呈现。这种叙事方式一方面使得故事饱满丰腴,信息量丰富完整,有利于观众对叙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但另一方面,全知的上帝视角,会让读者觉得内容不够真实,外界的干涉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如《舌尖2》第四集《家常》中“陪读母女”的故事,就被很多人批评“跑题”和质疑其真实性。

所谓限知视角,即叙述视角受到限制,叙述者通常以第一人称出现。与全知视角相比,限知视角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强了。如《美食之旅》中主持人谭荣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述中国的巨大变化,以及两个主持人述说自己所遭遇的种族歧视,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大大增强了叙述内容的可信度。

1.2平民视角与专业视角比较分析

不同的人对美食的定义不同。《舌尖2》从平民视角出发,首先表现在对美食素材的选择上,比如西藏的酥油蜜、四川的豆花、山东的煎饼、泉州的萝卜饭等,这些美食,都是当地寻常百姓家的特色家常美食,充满人情味;其次,在美食采集、制作过程中,选取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温情小故事,使观众感同身受,亲切自然;再次,从解说词上来看,受访者的语言与旁白均平白接地气,揭示了平凡生活的本质。

《美食之旅》虽然选取的也是国人熟悉的食材,如面条、粽子、饺子等,食材平民化,但视角专业化。其通篇由两位专业美食家作主持人,谭荣辉是一位有着“中国菜教父”之称的华裔美食家,拍摄过《Noodle Road》,而黄瀞亿则拍过《ChineseeFood Made Easy》,即使在农家做着家常菜,两位主持人也会带着专业的眼光去品尝和评价。平民美食与专业视角的解读,搭配得宜,带动观众深入其中。

2叙事策略比较分析

2.1相同的故事化叙事

“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再现艺术”,其内核是真实性,但表现形式上可以适当增加艺术手段。《舌尖2》总共八集,每部里面都有几个故事串联。如《脚步》篇中,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的养蜂之旅,《家常》中的“陪读母女”,《三餐》中毛坦厂母女等,通过美食描述美食背后人物的人生际遇,透过故事观其本质,在拍摄美食的过程中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样,《美食之旅》由两位主持人作为主线,记录他们在旅途中所遇到的人和美食,最后的广东篇中,两位主持人更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完成了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的整个过程。

2.2多线交叉叙事与双向平行叙事

《舌尖2》大量采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剪辑,将一件完整的叙事内容剪接成多个小碎片式,多个叙事内容并列发展,突破了传统纪录片按时间顺序剪辑的固定模式,形成思维的跳跃。如在第六集的《秘境》中,将周梦君的青蟹酱与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希吉乐的韭花酱串联,新疆和田收新麦的吾布力卡斯木与宁夏吴忠马阿舍和丈夫的打工生活串联起来。这种方式打破了纪录片极限的叙事策略,把众多同类资料汇集在一起,从而联系出一种新的理解,新的意义,将观众卷入其中,使其无法自拔。

《美食之旅》纪录片以两个主持人作为串起整个纪录片的两条线索,二者各自经历,各自走访,最终以游记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进行剪辑。没有过多的跳跃,氛围轻松,逻辑清晰,节奏不缓不慢,易于观众深入了解和接受。

3结语

近年来,纪录片风潮兴起,其中《舌尖》系列和BBC的纪录片系列掀起了国内和英国的美食纪录片热潮。通过分析这两部纪录片,我们发现,即使是相同的题材,叙事视角、叙事策略的不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达到的传播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任何话语的建构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解构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美食类纪录片 第3篇

饮食文化的核心是生存文化,是主体文化首要的、稳定的体现者。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内容隶属民俗文化范畴,其传播内容贴近生活、亲近情感、影响行为。《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包含了多元性及地方性的文化特点,讲述了新疆人的智慧结晶和创造,讲述了对生活的尊重与价值观。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草根劳作的歌咏和对新疆文化的礼赞。《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在美食文化的基础上对社会文化层面进行了深入挖掘。如从人开始讲述,以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可使受众的灵魂受到触动。

2 新疆美食文化的亮点

新疆以“地质博物馆”著称于世,其丰富地理资源和气候特点、四大文明交汇的多元文化特点,形成、造就和保存了独特的美食文化,新疆风味美食是中国食苑不可缺少的一支奇葩。自元代起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清朝的《事物绀珠》等书籍,对新疆美食都有记载。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人们由于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饮食也有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则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与故事。

在经济与交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食材匮乏使饮食相对单一,处于游牧经济中的人们通常以肉食、奶食为主,米面居次,蔬菜就很少见了。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丝路沿线及所及各国通商,往来活动频繁,中原文化的传入、异国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来到新疆等,各地饮食及相关文化一并传入新疆并融汇变通,新疆美食文化融入丝绸之路沿线并不断演化变更。

当然,部分美食因民族不同、口味不同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因其饮食禁忌而形成风味独特的美食。各地食物对制作方式、获取食材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流程。

有文献记载,考古学者曾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挖掘出土过古代的馕,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于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了艰辛的旅途。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美好的传说,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

《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主体讲述了新疆的美食文化,其载体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当我们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融合时,得到的最唯美的感觉才是饮食的真谛。《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用两年的时间,走遍新疆大地,访遍47个民族,全方位展示出博大精深且兼容并蓄的新疆美食文化。

3《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记录片取得的社会效益

《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展示了新疆人民的日常饮食流变,其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使读者、观众、客户能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新疆文化,真正走进传统、变化、行进着的新疆。

百度文献对优秀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样记录:“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3.1 平民话题——引发新一轮关注热潮

《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关注的是饮食这个事关人们基本生存发展权益的命题,使得所讲述的内容具有必看性。它立足本土题材,传播本土文化,以美食的角度阐述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贴近受众生活、讲述人情故事、展示真情实感。饮食的安全、饮食的味道、饮食所代表的感情和仪式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因为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上和安全上的需求,然后才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引发了新一轮的关注。“文化根源来自于人民,也将为人民服务”,接地气,有情怀。

3.2 感受新疆——品味真正的新疆味道

《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包含了多元性及地方性的文化特点,讲述了新疆人的智慧结晶和创造,讲述了新疆人对饮食的尊重和生活的价值观。《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通过一道道美食及背后的故事,展示了新疆人民的日常饮食流变,以真情实感讲述最原始最真实的东西,让“口水和泪水同流”找到想念与期盼,让关注者“才下舌头,又上心头”,找到美食的文化根基。

3.3 展示新疆——推动新疆旅游业

《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以地方特色美食主题,以4K纪录片生动呈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凡到新疆旅游观光的游客,大都怀着饱览大漠雪山美景之余、再品尝新疆美食的愿望。的确如此,越过天山,走进新疆的美食,可品尝烤羊肉串、烤馕、手抓饭等美食,还可欣赏很多精湛的手艺,不过,像油塔子、馕包肉、胡辣羊蹄等极具当地特色的美食,则需要走进新疆,亲身体验挖掘才算地道。去体验这些美食之前,不妨先了解它们的制作手法,亲口品尝时才会有更深的感触。一些原生态生产地因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加之景色迷人,吸引了很多旅游者前往,其为休闲旅游行业的投资者、开发者、消费者搭建了平台,使旅游者乐享旅游。

3.4 保护资源——宣传热爱新疆

《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以美食文化为核心,同时涉及物产、环境、加工等资源,在其美丽的故事背后,可激发关注者对新疆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保护资源、传承文化的重视。《飘香丝路之美味新疆》不但推广了新疆美食,而且寻求文化上的认同,其传播文化,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董雪娇.记录片编导的情节与细节意识[EB/OL].(2008-11-04)[2016-05-01].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8280286.html.

[2]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中美捐赠制度对比下一篇:浸入式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