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产技术范文

2024-06-22

农业增产技术范文(精选12篇)

农业增产技术 第1篇

节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可用水源,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其中,农艺节水技术是适水种植、作物栽培、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节水作物品种筛选、化学制剂保水等技术的总称。 该文主要介绍地表覆盖保墒、耕作节水保墒、水肥耦合、节水作物品种筛选和使用化学制剂这5项农艺节水技术,以期为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依据。

1地表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可有效阻止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可提高地温,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因此,地表覆盖可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的效果,能明显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1.1塑料薄膜覆盖

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已成为我国防冻防寒、保墒保温、增产增收的主要栽培技术,更是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干旱缺水低温寒冷地区的主要抗旱保墒、保温增产农艺技术措施。覆盖地膜可使从土壤表面蒸发出来的水汽只能滞留在土层上地膜内的小空间里,当夜晚大气降温后,又变成水滴从膜面下落到土壤上再渗入土层中,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小环境内的水气微循环。

覆盖地膜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不覆盖的土壤,一般0~ 40 cm土层内要比不覆盖的土壤含水量高20%左右。 由于地膜覆盖地的水、肥、气、热条件都比不覆盖的农田要好,其增产幅度一般在20%~ 120%。

另外,地膜覆盖技术与传统地面灌溉形式结合形成了膜侧沟灌、膜上灌溉等技术。

1.1.1膜侧沟灌膜侧沟灌是指在灌水沟垄背部位铺膜,灌溉水流在膜侧的灌水沟中流动,并通过膜侧入渗到作物根系区的土壤内。膜侧沟灌的灌水技术要素与传统的沟灌相同。该灌水技术适合于垄背窄膜覆盖,一般膜宽70~ 90 cm。膜侧沟灌方法主要用于条播农作物和蔬菜等。

1.1.2膜上灌溉膜上灌溉也称膜孔灌溉,是指灌溉水在膜上流动,通过膜孔渗入作物根部土壤中的灌水方法。 膜上灌溉的地膜两侧必须翘起5 cm高,并嵌入土埂中。膜畦宽度根据地膜和种植作物的要求确定,双行种植一般采用宽70~ 90 cm的地膜,3行或4行种植一般采用180 cm宽的地膜。该灌水方法增加了灌水均匀度,节水效果好。一般适合棉花、玉米和高粱等条播作物。

1.2砂石覆盖

砂石覆盖是指利用砾石、卵石、粗砂等覆盖在土壤表面的保墒技术,覆盖砂石的农田被称为砂田或石田,一般砂石覆盖的厚度为5 ~ 10 cm。砂石覆盖适合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0 mm以下,而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在1 500 mm以上的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另外,砂石覆盖可和膜料结合使用,采用注水坑灌水的办法,效益十分显著。

2耕作保墒技术

耕作保墒技术是我国北方干旱、 半干旱地区的传统农艺保墒技术,主要有耙耱保墒技术、中耕松土保墒技术、深耕蓄水保墒技术和深种接墒抗旱保苗技术。耕作保墒可提高土壤集蓄降水的能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水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2.1耙耱保墒技术

所谓耙耱保墒技术就是在小麦和大秋作物播种前将耕翻的土地适时进行耙耱,耱碎土块,耱平地表,减少表层土壤的大孔隙,以免土壤水分蒸发损失,达到保墒的目的。

2.2中耕保墒技术

中耕保墒是在作物生长阶段中所采取的耕作措施。中耕一方面通过破除表层板结土,起到疏松表层土壤、切断毛细管,阻止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起到锄草的作用,以免杂草与农作物争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同时还可提高降水向土壤中渗透的能力,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雨后、灌水后2~ 3 d及时中耕效果最好。

2.3深耕、深锄、深种蓄水保墒技术

在华北太行山地区,有秋深耕、夏深锄、春深种的3种深蓄水保墒耕作习惯。该地区干旱多风,为了使土壤多蓄水,少蒸发损失土壤水,一般在秋季收获后进行深耕,耕深在22 cm以上。

3水肥耦合技术

水肥耦合技术是根据不同水分条件,提倡灌溉与施肥在时间、数量和方式上合理配合,促进作物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在土壤中的吸水范围,多利用土壤深层储水,并提高作物蒸腾和光合强度,减少土壤的无效蒸发,以提高降雨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达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其技术要点主要有:

3.1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指均衡供应和调节作物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生产潜力及肥料的利用效率,避免使用某一元素过量所造成的毒害或污染。

3.2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调水能力,而且增产效果较好。 但施用时应根据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种类的特点,适时、适量运用。

3.3采用适宜的施肥方式

对密植作物宜用耧播沟施,对宽行稀植作物以穴施为好,施肥后随即浇水;花生、棉花、油菜等作物根据生长需要还可结合运用根外追肥。

3.4控制灌水定额

研究表明,灌水定额超过1 050 m3/hm2便容易造成肥料淋失,在畦灌条件下灌水定额宜控制在825 m3/hm2以内。

4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

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是根据当地的降水条件、干旱发生规律和作物品种的需水特性,减少需水量大的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雨热同步和秋熟作物的播种面积,充分选择水分消耗少且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优良品种,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 建立适应型高效种植制度。

5化学控制技术

5.1化学制剂的作用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99%以上由作物植株表面(主要是叶面)的蒸腾作用消耗到大气中,而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直接用于生长发育的水分还不到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的1%。降低作物蒸腾耗水是节水防旱抗旱的主要农艺措施。

通过喷施化学制剂可有效减少植株表面的水分蒸腾,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 作物增产十分明显,在正常状况下一般可增产8%~ 15%。

5.2化学制剂的使用方法

5.2.1使用保水剂处理种子在使用保水剂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将种子与保水剂充分搅匀,使两者充分融合。这种包衣法保水剂使用在含水量12%~ 14%的土壤时,效果最好。

5.2.2喷施作物表面在小麦的孕穗期和灌浆初期,玉米拔节初期,西瓜、 甜瓜的果实膨大期,喷施保水剂可降低作物的蒸腾量。为使喷施效果良好, 最好在晴天上午8:00—10:00,下午1 6:00以后喷施。玉米喷施在腰穗上下的3片叶为好。一般喷施1次即可,遇到严重干旱时可隔10 d左右喷1次, 连续喷2~ 3次。

摘要: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率低的现状,主要介绍了农业节水灌溉农艺技术措施,如地表覆盖保墒技术、耕作保墒技术、水肥耦合技术、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化学控制技术,为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依据。

农业增产技术 第2篇

这是怎么回事?农业丰收了但农民的收入反而降低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经济学家把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称为“丰收悖论”。

丰收悖论的成因何在?萨缪尔森用需求弹性分析了这种奇特的矛盾现象。他认为:“答案就在于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概念。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一般说,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玉米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因而,就这些必需品而言,消费者对于小麦、玉米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这就意味着,收成好时,农民整体的总收益低于收成不好的时候。也就是说,粮食收成好时,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因此,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了。

由丰收悖论,我还联想到在我国出现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些学者运用经济学的“丰收悖论”来解读这种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并试图避免在农产品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丰收悖论”。诚然,经济学上的“丰收悖论”可以用来分析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但笔者以为,不能停留于解释或说明这种悖论现象,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种增产不增收的悖论。

首先,从理论上说,丰收悖论是一个经济学假设。这个假设蕴含了一个推论,推论要求我们避免逻辑上合成推理的谬误。但是要知道,我国农民的家底比较薄,他们是经受不起折腾的。为了避免“谷贱伤农”,我们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经济学分析,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用各种办法扶持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从价格上补贴农民。

现在,我国仍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粮食价格上保护农民虽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经济学来说,一旦保护价高于市场价就会诱导农民多种粮,而粮食越多,市场价就越难回升。这时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更现实的悖论:若不保护,市场的风险就扔给了农民;而政府一保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市场信号,使农民盲目生产。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艰难的抉择。最近,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从逻辑上说,丰收悖论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推论,而影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很复杂。就家庭经营农业收入来说,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变化,使得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户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农产品总量的增长受到了农产品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人多地少的局限,在单位土地上连续投资,土地报酬递减。就农户非农收入来说,我国农民就业太不充分,农户在这方面收入增长仍然缓慢。此外,由于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如政策落实难以到位、国家投入不足、保护不够、农产品价格低等因素,也限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较快提高。其实,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农业增产技术 第3篇

关键词:机械化深松;增产机理分析;推广前景预测;萧县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143-02

萧县位于安徽北部、黄淮海接壤地区,除部分山丘之外,均为平原地区。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带,旱涝多变,以旱为主。水资源特别匮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30.7mm,而平均蒸发量在1 524.7mm左右。更为严重的是降水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多年来出现了夏秋连旱,冬春连旱等现象,极大的制约了萧县的农业生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修复了一些灌溉设施,但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加上管理不善,设施不配套,农民有靠天等雨传统思想,抗旱能力远远不能达到农业生产的要求,生产水平低,农业增产缓慢,干旱已成为制约萧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大力推广机械化深松及旱作农业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也称其为机械化雨养(农业)工程,指通过机械化组合配套作业,打破原耕作层。目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增加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旱地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完全靠人畜力及小型农机具作业,一家一户的小型地块生产,且作业质量低,耕作层浅,熟土层仅在10~15cm,无论从农时要求,还是作业质量,都难以满足农艺要求农作物大面积增产的要求。因而只有运用大型农机作业技术才能迅速改变旱作农业面貌,实现低产变高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国家、省、市、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并给于补贴。笔者作为农机战线的基层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1 机械化旱作农业的技术措施

1.1 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 多年来由于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种植业地块小,大中型拖拉机无法进行作业,都是采用小型拖拉机及人畜力耕作,耕作层逐年变浅,仅在10~15cm,不能达到蓄水保墒的要求,因此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使土壤进行深翻或深松,加深了耕作层,不但使土壤蓄纳更多的自然降水,而且有促进土壤熟化,抑制病、虫、草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建设高性能的“土壤水库”,采用深耕技术应在25cm以上,采用深松技术应达30cm以上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深耕深松后应立即进行土地平整、机耙、收墒、保墒,只有达到上述作业要求,才能使24h降雨60cm,而不发生地表径流,从而达到蓄水保水效果,形成“土壤水库”。

1.2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养分,秸秆通过粉碎还田,有效增加土地有机肥料的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保水性能提高,增加土壤肥力,透气性和热能储藏等要素提高,达到合理调节,有利于团粒结构,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形成“土壤肥库”。秸秆还田有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耕整还田,也可以过腹还田,如养牛、养羊、养猪等。秸秆还田既有利于培肥地力,又提高了环境保护能力。

1.3 机械化播种技术 目前萧县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2大种植业为主,而小麦机播和玉米机播占总播面积的75%~85%。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劳动效率。机械化播种具有开沟、下种、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的功能,不但缩短了从开沟到覆土、镇压的时间,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种子播于湿土层中。机播还具有播种速度快、抢墒、抢农时、省种、省工、省力,提高种子出苗率等作用。

1.4 化肥机械化深施技术 化肥深施可使用化肥深施器在机耕的同时将化肥施于犁底,也可采用机械化施肥,播种机将化肥施于种子下方5cm处。目的是减少化肥因接触空气而挥发,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民开支,增加农业收入。

1.5 效果 总结几年来推广实施以上几项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特别是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每667m2可增产小麦35~45kg,玉米增产40~50kg,大豆增产10~15kg,棉花增产20kg左右。机械化播种小麦节约种子3~5kg,化肥深施节肥15kg左右,节约劳动力6个工作日。

2 增产机理分析

2.1 提高了土壤水库库容 旱作农业的核心问题是深耕深松。措施是将土壤的耕作层加深,活土层加大以达到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水库的容量为目的,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根据土壤变化规律,大面积旱作农业只能采取深耕深松方法才能营造出高质量的“土壤水库”。而依靠小型拖拉机作业及人畜力作业土壤的活土层仅在10~15cm,土地水库容量小,农作物仅用到降雨量的20%。而采用机械化深耕深松后土壤活土层增加至25~30cm,有效蓄水层达到50cm以上,蓄水能力达250~300cm,解决了自然降水与作物生长相适应的矛盾,达到了伏雨秋用,秋雨冬用,耐旱时间延长的目的。基本解决了秋冬连旱、冬春连旱的问题,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

2.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能改善作物的群体结构,使植株个体生长发育与群体结构协调一致。机械化播种技术能根据土壤水分、养分情况,调节种植密度和深度,将一定数量的种子通过播种机精确的播到土壤预定的位置,并且能保证播深一致,出苗整齐,达到苗匀、苗壮,使个体生长良好,不至于出现群体密度过大或过小的现象。群体结构合理,解决了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利用于光、热、水、肥资源,达到既省种又增加产量目的。

2.3 培肥地力 在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生产措施,培肥地力,能增强抗旱、保水的能力。以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为例,667m2产6 000kg鲜玉米秸秆内含纯氮13.7kg,纯磷10.2kg,纯钾32.5kg,有机质1 800kg。鲜秸秆就地还田,作物本身水分,养分全部回归土地,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抗旱能力,达到增产之目的。

2.4 农机作业与农艺紧密结合 多年来实施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实践证明,只有采取机械化措施,才能大面积、高质量实施旱作农业技术。农机要为农艺服务,但农艺也必须依据农机的生产能力,作业性能来要求,即有机结合,才能大面积的推广。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农业机械与农艺紧密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配套;农业生产工艺与农机具相配套。此外,还要选用优良品种,推广种子包衣处理、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和生物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机实施机械化旱作物的质量。

3 推广前景预测

随着党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增强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为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购机补贴,机械化深耕深松补贴,对实施旱作农业机械化是强有力的支柱;各项技术的试验、示范,“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的实施,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要制定,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政策,疏通劳务输出渠道。培育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促进劳动力大量转移,这样就可为农机化发展留下发展空间,为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又增加了打工收入,活跃了地方的经济。

目前,萧县中小型拖拉机功率低,仍不能完全满足深耕深松的要求。大型拖拉机保有量少,虽有增加趋势,但仍不能满足大面积全覆盖的农业生产需求。2011年萧县机械化深松面积已推广1.67万hm2,实际耕作量应在2万hm2左右,当年增产小麦98万kg、玉米95万kg,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推广前景相当看好。

机械化旱作农业及深耕深松技术,玉米、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必须加大力度推广,机械化深耕深松应轮番作业,3~5a深松1次,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土壤水库”。

农业增产技术 第4篇

1 蜜蜂授粉的作用

1.1 蜜蜂授粉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效

蜜蜂通过异花授粉, 提高授粉植物果实产量, 改善果实质量, 增强种子后代的生命力、抵抗不良环境及病虫害的能力, 从而起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

1.2 蜜蜂授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世界80%的显花植物依靠昆虫授粉, 而其中85%靠蜜蜂授粉, 蜜蜂授粉的显花植物约有17万种。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 增加种籽数量和活力, 从而修复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受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自然界中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大量减少, 蜜蜂作为农作物及开花植物的最佳传媒昆虫, 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如果没有蜜蜂的传粉, 植物的授粉总量将受到极大影响, 一些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就会受到威胁, 严重的可能导致物种灭绝, 进而引发整个植物群落和生态体系的改变。采用可以控制、便于管理的蜜蜂为农作物授粉, 既可填补虫媒授粉的不足, 又可完成生态链, 修补残缺的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生态价值一举多得。

1.3 蜜蜂授粉有利于节约能源

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但是化肥和农药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 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 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 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利用蜜蜂授粉, 可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 节省人工授粉劳动力, 并且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2 蜜蜂授粉现状

2.1 国外授粉情况

目前世界养蜂发达国家普遍以养蜂授粉为主、取蜜为辅。欧美国家对家养蜜蜂传粉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极为重视, 专门成立了蜜蜂授粉服务机构, 建立了一整套措施, 将蜜蜂授粉广泛应用于谷物、水果、牧草、花卉等各种作物。由于对农作物的授粉贡献巨大, 蜜蜂已成为欧洲第三大有价值的家养动物。

2.2 国内授粉现状

我国养蜂以追花夺蜜为主, 养蜂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蜂产品。蜜蜂授粉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全国有偿授粉的蜂群比例不到蜂群总数的5%。蜜蜂授粉技术已被国内部分瓜果菜生产者所接受, 部分地区在蔬菜制种、大棚草莓、大桃生产等方面已把蜜蜂授粉技术作为常规措施来应用。目前我国已培育了蜜蜂授粉专用蜂群, 普遍用于果树、棚室草莓、蔬菜繁种等。

3 蜜蜂授粉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省养蜂注重的就是蜂产品的获取, 而蜜蜂授粉的重要作用基本边沿化, 甚至被忽略, 养蜂对农作物增产的功效还远未发挥出来。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效益多100多倍, 能给我省农业每年带来巨额增收。目前制约我省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认识不到位、无蜜蜂授粉服务体系和放蜂环境恶化。

3.1 蜜蜂授粉增产的宣传力度不够

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作用还没有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和从事种植业的人们所认识。由于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及提高品质的作用, 对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视不够, 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大部份农民片面认为蜜蜂采花授粉只有蜂农得利, 对自己没有益处, 从而消极对待蜜蜂授粉, 甚至阻挠蜂农在其作物地周围放蜂。而大部份蜂农也没有意识到蜜蜂授粉的重要性及优势, 只是靠获取蜂产品来增加收入, 忽略了蜜蜂授粉是养蜂增值的一种手段。

3.2 蜜蜂授粉产业体系没有建立

目前我省养蜂主要是获取蜂产品, 还没有专业的授粉蜂场。有些从事农业设施的生产者已经认识到蜜蜂授粉的作用, 但缺少相应的专业授粉蜂场为其服务, 只能自己购买一些蜜蜂来进行授粉, 组织化程度低, 离产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

3.3 放蜂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 农业大量依赖农药、化肥、生长素等, 广泛使用除草剂、杀虫剂, 很多农民在作物花期使用高毒性农药和杀虫剂, 造成授粉蜂群大量死亡, 蜂农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任何赔偿和法律的保护, 致使蜂农在作物和果树开花期间不敢去放蜂, 造成农作物和果树无蜂授粉, 作物及水果减产和品质下降。

4 推广蜜蜂授粉的措施及建议

蜜蜂授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省时省工、保障食品安全生产和改进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 能显著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盘考虑农业增产和生态安全的交互作用, 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 转变蜂业发展方式, 启动蜜蜂授粉效应机制, 加快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4.1 加大蜜蜂授粉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 大力宣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争取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应转换观念,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蜂业生产, 确立蜜蜂授粉在生态平衡、农业增产、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 加大对蜜蜂授粉的扶持和投入。

4.2 建立完善的蜜蜂授粉服务网络

转变农业增产依赖化肥、农药、生长素的被动局面, 大力构建由蜜蜂参与授粉的生态农业。加大蜜蜂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建立以授粉为主的专业授粉蜂场。以养蜂专业户为主, 通过专业合作社形式, 构建蜜蜂授粉龙头企业;以县级养蜂协会为主, 建立授粉中介服务机构, 为种植业主提供授粉信息和技术服务;以乡镇为主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普及授粉蜜蜂饲养技术。

4.3 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规程

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蜜蜂授粉技术规程 (试行) 》文件精神, 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结合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建设, 配套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 选择油菜、苹果、草莓、柑橘等蜜蜂授粉增产提质作用明显的农作物品种, 建立作物、蔬菜、水果、牧草等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4.4 建立蜜蜂“定地饲养”补偿机制

对定地饲养、为农作物授粉的蜂农实行补偿, 逐步建立蜜蜂有偿授粉机制。对蜂农、蜂业合作社在蜜蜂饲养、运蜂车、养蜂帐篷、养蜂机具等方面给予补贴, 充分调动养蜂积极性。

4.5 加快普及绿色植保技术

加大蜜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力度, 规范农作物花期的农药使用, 改进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式, 避免花期喷施农药, 加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安全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

4.6 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

农业增产技术 第5篇

项目总结

根据《xx县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xx县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省农开办的领导下和省农大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实施地点范围

该项目位于xx县2010年高标准示范良田建设项目区内,涉及xx镇 村等五个行政村,项目区拥有人口9000人,耕地面积1.2万亩。项目区内设万亩示范片1个,涉及6村;千亩高产示范方1个,设在东村;百亩高产攻关田1个,设在村。项目区扶持核心科技示范户500户,辐射带动区60万亩。

(二)项目实施内容

1、推广优良品种。项目区内积极推广小麦、玉米优良品种,小麦品种选用了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矮抗58,玉米选用了增产潜力大的漯单9。

2、推广运用集成栽培技术。项目区栽培技术上运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小麦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氮肥后移和玉米密植、延迟收获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

3、提供物化补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实行“五统一”,既统一耕作、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和统一防治病虫害;千亩方统一品种、统一防治病虫害;万亩示范片实行良种补贴。项目区发放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补贴两批次,合计36.5万元,集中培训3期150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份、技术手册4000本。

二、取得的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2010年玉米经省专家测产: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千亩高产示范片、万亩示范方、辐射区平均单产为 864.9公斤、778.5公斤、733.5公斤、576公斤,较全县玉米单产548.9公斤分别增316公斤、229.6公斤、184.6公斤、27.1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大幅度增加,并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10—2011年度小麦当前处于拔节孕穗期,植株长势健壮,根系发达,发育进程良好,夏粮丰收在望。

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科技意识增强,xx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快速转变,对促进xx县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取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八连冠,做出突出贡献。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粮食科技支撑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县长任组长,农

开办主任任副组长,涉及乡镇和涉农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调研总结等各项工作。技术小组由农业局业务副局长为组长,县农技站站长为副组长,农技、土肥、植保以及乡技术骨干、村示范户等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指导。

2.明细责任,强化管理

项目区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制,每个示范方设立标示牌一块,注明实施单位、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责任人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蹲点服务,抓好“分区负责、分片管理”的高产攻关责任制,确保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户、到田。

3.集成技术,统一服务

项目区内,在玉米上主要抓好“四度”、“七集成”玉米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推广 “一增、二调、三改、四结合、五提高”高产集成技术。根据小麦收获推迟特点,推广麦垄套种、合理密植等栽培技术。小麦上集成推广“一高五优三防”高产集成技术。小麦生长前期重点推广了选用新品种、适期适量足墒播种、科学运筹肥水、冬前化除等技术,实现了壮苗越冬;早春根据苗情加强因苗制宜,分类管理,促进苗情升级转化;中后期加强拔节孕穗和灌浆肥水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到田率达95%以上。

4.试验示范,标树样板

在项目区内设置了百亩高产攻关田、新品种展示田、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海博士生物液肥在玉米上的应用示范等;在小麦、玉米生长关键时期,邀请各级领导、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现场观摩,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及时总结高产经验,充分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玉米、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加强宣传,普及技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手机短信等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并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培训和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全力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截止目前,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内驻点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500多天次,真正的做到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家喻户晓,并可熟练掌握和正确操作应用各项关键技术,加快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

5.落实制度,严格报帐

项目物资发放采取政府询价采购补贴物资,所供物资实行层层联责制,主管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实施协议;项目实施单位与补贴物资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协议;供货单位与项目所在村委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实现了所供物资优质优价。实施单位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机制,对项目每项支出

费用进行了帐、款、物三审核,严格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实现了专款专用,并按时向农开办、财政局和技术依托单位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xx县农业技术站

农业增产技术 第6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由传统观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变。泸西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机的使用和推广为泸西县农民增收及农作物增产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为实现泸西农业的可持续化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创益空间。

1 泸西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泸西县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半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转变的趋势,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经了机械耕地,引进示范,推广与使用,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4个时期。至2015年末,泸西县农业机械总值2.43亿元,农机总动力48.52万kW,分别比2010年新增1.63亿元和14.06万kW;拖拉机保有量8 446台、配套农机具4 094部、耕整地机械18 212台、联合收割机91台、水稻插秧机9台、马铃薯收获机2台、植保机械713台,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改变了农民几千年的传统劳作方式;畜牧业、设施农业、果业和渔业等机械得到较快增长。但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存在类如土地资源未充分开发、农户科技意识不强、农机使用不科学等问题。

2 农业机械化在泸西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泸西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机使用与推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农机运用是泸西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1]。随着农机技术的跟进,不仅可以充分开发泸西地区可用的土地资源,还能提高土地产生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泸西地区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巩固和加强泸西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不二选择。此外,在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下,针对泸西多样的土地形态,对农机的自动装置投入也是适应多样土地、水资源环境下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需求。

3 发展泸西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对策

3.1 利用政策优势,加快农机发展

为了扩大泸西地区农业机械化使用和推广,解决区域之间农机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当地政府财政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首先,制定相应法规和措施,为农机的推广使用提供制度参考,在《云南省农机管理条例》和《农业机械促进法》的文件精神指引下,结合泸西县农业发展现况和农民收入现状,政府部门尽快给出类如农机投产到户、农机燃油补贴等扶住政策,这也是当前我国农业精准扶贫方面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农民进行机械化生产件减轻经济负担。其次,在农业增产方面,政府部门应联合农业种植技术机构加快推进泸西经济作物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进马铃薯等作物的基地建设力度,扩大农机投入,健全产、供、销体系,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将政策兴农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保障,提高泸西地区农业综合效益。

3.2 提升农机技术,优化农机装备

泸西地区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境内的丘陵较多,山高路陡,可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坡度较大成为农机使用和推广的重要因素[2]。对此,加大对农机技术的改造升级,优化农机设备将是促进泸西地区农业机械化普及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泸西马铃薯的种植和栽培上,对农机技术的优化,不仅是增强马铃薯产业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马铃薯种植户增收创益的需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配套机具,提升马铃薯的规模化、产业化播种、栽培技术,提升泸西马铃薯等农业作业的质量,保证稳定增产。在农机购进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政府农业部门要加强引导,规范农机技术标准,在农机的结构上要尽量简化,农业市场尽量为其提供一些易操作的农机设备,价格上应降低标准,减少农户的投入成本,提升农户的操作熟练度,保证农机设备的顺利投产,增加实际的农业产业效益。

3.3 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注重市场效益的提高。对此,要通过农机化的使用推广实现泸西地区农民增收,当地的农机部门就应以农业产业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通过开拓多个农机化服务渠道,增加农民增收门道。泸西地区应紧紧围绕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农业发展主题,在农机服务方式上,向着综合化的农机服务领域扩展,逐渐从过去强调产前和产中农机服务过渡到产后的农机加工服务。在农机服务内容上,逐渐由过去注重粮食作物的机械化运作向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服务转变,加大对泸西地区马铃薯起刨机、植种挖塘机等农业机具的引进,结合前期的示范宣传,让农民亲身参与机械的使用操作,强化他们对农机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熟练掌握农机使用技术,从而扩大农机服务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将农机服务项目的拓展也可以作为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品牌工程,通过政府帮扶,每年给农民带来较为稳定的收入,泸西地区的农机部门可以组织泥塘挖掘机、大中型拖拉机及变型拖拉机等农机参与跨区域的农作物播种、生产及收割作业,例如农机每收割水稻1.33 hm2,就能为农民节省60%的手工费用;在部分农作物基地播种中,农机示范工程的创收通过政府下拨款项给农民,每年能平均增加800元/户,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3.4 实施示范工程,促进农业增产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业机械的推行不断被作为示范工程实施,在泸西地区推行农机示范示范工程不仅可以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还能积极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利用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农民的人工成本投入,提高特殊地形特点的土地作业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作物的播种采用农机播种技术将有明显的节种增收效果。例如,采用农机技术对水稻的精量、半精量播种,可以实现平均每667 m2节约3 kg种子,获得水稻667 m2增产35 kg,充分保证农机技术下水稻投入减少、产出增多的增产效果[3]。因此,在泸西地区开展农机示范工程,农机部门结合当地特色农作物的储量丰富优势,积极推广农作物的播种及收割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农作物增产,为当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4 结语

在当代农业现代化及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下,泸西县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通过借助政策优势、提升农机技术、拓展农业服务、推行农机示范工程等措施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提供保障,促进泸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及机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1(6):7-9.

[2]周星飞.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J].温州农业科技,2010(2):4-7.

[3]庞真,张秋丽.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J].湖南农机,2012(5):7-8.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第7篇

1 技术与成效

1.1 创新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效

按照科技创新模式、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 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技术, 示范推广了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田养螺 (甲鱼) 、稻药轮作、果药套种等多种农作制度, 年均推广稻田养鱼200hm2, 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根据减少农业投入品、减轻农业污染的要求, 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清洁化生产, 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规范农业生产和使用农业投入品。丰城市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340hm2, 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7314hm2的73%。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和水稻统防统治面积8000hm2, 推广应用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2015年化学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左右, 病虫危害损失率下降5%以下。据调查, 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全年平均用药防治3次, 667m2用药量 (有效成分) 为246g, 常规区全年平均防治5次, 农药用药量为320g;水稻统防区平均节约工资84.1元;统防统治区平均667m2水稻产量497kg, 比常规区增产9%;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比常规区667m2节本增效124.5元。

1.3 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三品一标”认证

按照质量安全、环境生态的要求, 实行农产品安全、绿色生产。以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 围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三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开展工作, 实行“三品一标” (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 认证。2015年, 丰城市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 (整体认证) 1160hm2, 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食品1个。开展“三上墙、两规范”, 即安全责任制度、内检员责任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要上墙, 生产记录、农资管理要规范。

1.4 做好畜禽粪便处理促进畜禽清洁养殖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加快推进“五水共治”, 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根据丰城市委、市政府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整治畜禽养殖污染, 按照畜禽养殖“减量化、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的原则, 对全市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建设沼气池或格栅式厌氧沉淀池, 利用农田、园地、林地等就地和异地消纳畜禽排泄物等措施, 使沼液和污水进入氧化塘, 畜禽养殖场达到了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标准, 逐步实现养殖场排泄物达标排放。

2 工作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 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

2.2 制定方案整治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制定丰城市农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治水目标、任务及措施, 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

2.3 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认真总结和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做法、经验和好模式, 以生态循环项目建设为契机, 充分发挥生态循环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 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3 优化生态环境

通过农业水环境治理, 丰城市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优化, 农业生产逐步向标准化、生态化、减量化方向发展。但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畜禽养殖场、中小企业、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污染物乱排放, 农业废弃物乱丢弃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今后农业生产中, 应紧扣生态农业、美丽田园建设目标, 以治水倒逼农业转型升级, 以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和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为主抓手, 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 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 推行秸秆还田, 通过治水全力推进养殖污染全面治理, 化肥农药逐步减量, 着力形成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全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摘要:通过加强领导、制定规划, 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 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等措施, 逐步形成了丰城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环境持续优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粮食增产 第8篇

一、农业结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 环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结构还不合理, 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失调。目前, 全县实有农耕地20.51万公顷, 正常年份, 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13.32万公顷 (小麦4万公顷, 马玲薯1.33万公顷, 玉米、高粱1.33万公顷, 黄豆1.33万公顷, 小杂粮5.33万公顷) , 经济作物5.34万公顷 (葵花1.33万公顷, 油料2.67万公顷, 瓜菜0.67万公顷, 其他0.67万公顷) , 饲草种植面积6.67万公顷, 粮、经、饲比例为5:2:3, 夏秋作物比例为3.3:6.7。

二、存在问题

虽然环县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粮食生产供需矛盾来看, 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1、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失调。

因种植经济作物产量高、效益好, 而种植粮食作物成本高、效益差, 导致粮田面积减少, 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在粮食作物中, 种植小麦省工、投入少, 使夏田面积扩大, 秋田面积减少, 低产作物面积扩大, 高产作物面积减少。由于粮、经和夏、秋比例不合理, 造成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加之连年持续干旱, 目前全县缺粮户约占15%—20%。

2、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步伐缓慢。

一些产量高、品质优的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少, 良种提纯复壮田、种子繁育田没有建立, 良种供应体系不健全, 造成品种退化、种子混杂, 严重影响粮食增产。一些抗旱耕作技术、带状种植、立体栽培等高新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3、主导产业生产基地不大。

我县玉米、马铃薯、黄豆等粮食主导产业建立的生产基地不大, 种植不规范, 没有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 没有形成产业链和整体效益。

4、生态环境恶化。

风蚀沙化和水土地流失严重, 抗灾能力减弱, 对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作物种植非常不利, 这也是造成农村群众生活困难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

三、环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分析

优势是竞争取胜的条件, 合理利用和创造优势, 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1、地域优势。

我县属干旱山区农业经济区, 银川通往西安的“黄金通道”—211国道横穿全县六乡镇, 给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使我县既容易受到两大省会城市的经济、科技、信息和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 又为我县农用物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及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地域条件。

2、资源优势。

我县土地资源丰富, 人均耕地多, 要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及综合效益, 逐步达到“土尽其利、地尽其用”的目的。且光热资源较好, 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潜力很大, 在进行以工哺农、调整结构, 发展粮食名、优、特、新产品中, 有待进一步挖潜和充分发挥。

3、规模优势。

规模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没有规模, 不可能获得客观的效益, 因此在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中, 一定要做好区域种植规模和效益这篇大文章, 紧紧围绕调整结构这个中心, 认真抓好两项建设 (农田、水利) 、五大产业 (粮食、草畜、油料、林果、瓜菜) 。1、粮食产业。要坚持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优化品质、提高效益”的路子, 突出抓好五个工程, 建立4万公顷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工程 (人均0.13公顷, 300公斤/亩, 总产1.8亿公斤, 人均581公斤) , 1.33万公顷马玲薯规模种植工程 (人均0.043公顷, 600公斤/亩, 按5:1折算, 总产2400万公斤, 人均产粮77公斤, ) , 1.33万公顷黄豆丰产田工程 (人均0.043公顷, 40公斤/亩, 总产800万公斤, 人均26公斤) , 4万公顷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人均0.13公顷, 40公斤/亩, 总产2400万公斤, 人均77公斤) , 4万公顷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工程 (人均0.13公顷, 40公斤/亩, 总产2400万公斤, 人均77公斤) 。上述五大工程, 总面积14.66万公顷, 总产量2.6亿公斤, 农民人均产粮838公斤。2、草畜产业。力争在3—5年全县种植牧草累计达到13.33万公顷, 养殖羊畜达到200万头 (只) , 实现草畜双百万工程。3、油料产业。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 规模种植, 效益为先”的原则, 建立1.33万公顷葵花基地, 1.33万公顷胡麻基地, 0.67万公顷油菜某地, 使全县油料面积稳定在3.33万公顷。4、林果产业。重点抓好苹果、杏子两个大宗果品, 大力发展桃、梨、花椒、枣等区域经济林果的规模化生产。5、瓜菜产业。要突出高产高效的原则, 大力实施菜蓝子工程, 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农业建设设施, 还要发展农户家庭瓜菜种植, 使瓜菜总面积达到0.67万公顷, 确保本县瓜菜供应和外销。

4、科技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普及科技知识, 主要推广应用旱作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高新技术, 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县、科技脱贫、科技致富。

5、名牌优势。

名牌是产品的市场象征, 名牌通过其信誉获得效益, 赢得市场, 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名牌需要创造、培育、保护, 才能保持其获得竞争力和相应的稳定性,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县有许多传统名牌, 如羊羔肉、豌豆粉、燕麦面、黄酒、荞面系列产品、胡麻油、黄花菜等, 由于过去受品种、品质及市场的影响, 一些名牌产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导致许多产品没有发挥名牌优势。从现在起我县应抓住机遇, 发展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 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人特我精”的目标, 敢于竞争, 积极制定名牌发展战略, 重视和发展名牌产品。

四、措施与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调整农业结构中, 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择优发展、规模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 要把布局调好、结构调佳、规模调大、产业调强、品质调优、效益调高。

1、要重视粮食生产, 建立生产基地。

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无农不稳, 无粮则乱, 粮食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物质保证, 同时, 对改善人们生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所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突出粮食生产, 稳定粮田面积,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生产基地, 实行规范种植, 提高粮食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2、科学合理规划, 突出区域特色。

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区域产业, 在县北应重点建立马铃薯、荞麦、葵花等生产基地, 在县南重点发展玉米、黄豆、小麦等主导产业, 有主有次, 突出特色, 做大做强, 提高效益。要按照压夏扩秋, 稳经扩粮, 稳薯扩杂的原则稳步实施, 通过加大调整力度, 使一、二、三产业及种植业内部等结构趋于合理化, 形成一个粮食丰收, 林草茂盛、牛羊成群、农民增收、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产业化建设。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 实施“种子工程”,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并在丰产栽培、抗旱耕作、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推广力度, 促进农业增效, 增加农民收入。

4、整治基本农田, 推广机械作业。

加大平田整地力度,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广机械化作业, 实行规模化经营,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5、加强生态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

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第9篇

就中国国情来看, 农业人口基数大, 生产方式落后, 劳动生产率低, 是导致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同样, 也是制约国内现代化进程, 必须要重点考虑的热点问题。实际上,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 没有农民的小康何谈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何谈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业机械化是先导和关键因素, 直接关系着农民增收的问题。党中央对待农业现代化, 同样提出了增加农民购置和更新农机的补贴, 切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文章立足阐述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推广农机事业奠定现实的推广依据。

2 农户增收的根本是提升劳动生产率

根据国内外生产经验:农民增收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户增收的高低。世界范围内, 那些农户收入高、生活富裕的国家, 多数都是高劳动生产率的国家。而那些农户收入低、生活贫穷的国家, 多数是低劳动生产率的国家。与美国相比, 国内农业从业人口为其数量的123倍, 但是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0.95%。所以说, 低生产率同样是国内农民收入低的根本所在。除美国之外, 像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等等发达国家, 其劳动生产率甚至高于人均GNP。由此, 比较而言, 农户收入更高, 生活水平相对中国更优。

从我国情况分析,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的地区, 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低。将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5个省市与最低的5个省市作比较, 可以看出, 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比最低的贵州高4倍多, 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近5倍。收入高的前5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3 700元以上, 最高的近5 900元;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在7 000元以上, 最高的达1.3万多元。由此可见,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

3 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是农业机械化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种, 这其中包括土地、水源、气候等自然因素, 同样, 还包括劳动者、信息科技、资金投入、生产管理等等。同时,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 现代农业生产涉及的生产要素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而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差距, 除了基本的自然因素外, 这其中还涉及到劳动者的体力、工具等等。中国自汉代以来, 几千年的生产工具, 几近成熟变化不是很大。由此, 根深蒂固的劳动者体力及经验就成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这些代代相传的有着强烈局限性的经验积累及人体力的受限, 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受限的“瓶颈”所在。

而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生产工具的革命, 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要素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素。生产工具由手工工具演变成农业机器, 农业劳动者数量逐渐减少, 而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体力作用下降, 智力和科学技术作用增强;畜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科技、信息、教育、管理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作用大增。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几十倍、上百倍地大幅度提高。

4 实现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思路, 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增产, 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很多。但是, 现阶段的发展思路, 必须要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高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切实实现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第一,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注意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现阶段粮食产业工程的发展需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同时要兼顾经济作物、农产品处理、农产品加工, 做到机械化提供最新的技术准备, 顺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增收增产。

第二,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注意优势产业布局及主要农产品机械化的有效结合。地方农产品布局的优化, 集中优势农产品产业工程, 提供必要的机械化技术支撑。特别是解决好制约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新装备的配置。提升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更好地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有效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第三,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注意实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融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由目前的产后服务, 逐渐延伸到产前、产中。整个生产过程中, 提供最优质的、先进的机械装备, 提供最优势的农机作业服务, 发挥产业优势, 塑造品牌优势, 切实得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四,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注意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结合, 促进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减少农业人口, 提高经济效益, 拓宽增收领域, 促进农民增收。

第五,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 注意加强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和调控力度与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结合, 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家麟.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D].山西大学, 2007.

[2]周文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农业增产技术 第10篇

1 泸西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 泸西县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半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转变的趋势, 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经了机械耕地, 引进示范, 推广与使用, 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4个时期。至2015年末, 泸西县农业机械总值2.43亿元, 农机总动力48.52万k W, 分别比2010年新增1.63亿元和14.06万k W;拖拉机保有量8 446台、配套农机具4 094部、耕整地机械18 212台、联合收割机91台、水稻插秧机9台、马铃薯收获机2台、植保机械713台, 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 改变了农民几千年的传统劳作方式;畜牧业、设施农业、果业和渔业等机械得到较快增长。但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存在类如土地资源未充分开发、农户科技意识不强、农机使用不科学等问题。

2 农业机械化在泸西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 泸西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机使用与推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农机运用是泸西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1]。随着农机技术的跟进, 不仅可以充分开发泸西地区可用的土地资源, 还能提高土地产生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泸西地区农业机械化, 不仅是巩固和加强泸西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不二选择。此外, 在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下, 针对泸西多样的土地形态, 对农机的自动装置投入也是适应多样土地、水资源环境下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需求。

3 发展泸西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对策

3.1 利用政策优势, 加快农机发展

为了扩大泸西地区农业机械化使用和推广, 解决区域之间农机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当地政府财政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首先, 制定相应法规和措施, 为农机的推广使用提供制度参考, 在《云南省农机管理条例》和《农业机械促进法》的文件精神指引下, 结合泸西县农业发展现况和农民收入现状, 政府部门尽快给出类如农机投产到户、农机燃油补贴等扶住政策, 这也是当前我国农业精准扶贫方面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农民进行机械化生产件减轻经济负担。其次, 在农业增产方面, 政府部门应联合农业种植技术机构加快推进泸西经济作物的扶持力度, 继续推进马铃薯等作物的基地建设力度, 扩大农机投入, 健全产、供、销体系,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将政策兴农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保障, 提高泸西地区农业综合效益。

3.2 提升农机技术, 优化农机装备

泸西地区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境内的丘陵较多, 山高路陡, 可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 坡度较大成为农机使用和推广的重要因素[2]。对此, 加大对农机技术的改造升级, 优化农机设备将是促进泸西地区农业机械化普及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泸西马铃薯的种植和栽培上, 对农机技术的优化, 不仅是增强马铃薯产业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也是实现马铃薯种植户增收创益的需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配套机具, 提升马铃薯的规模化、产业化播种、栽培技术, 提升泸西马铃薯等农业作业的质量, 保证稳定增产。在农机购进时, 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 政府农业部门要加强引导, 规范农机技术标准, 在农机的结构上要尽量简化, 农业市场尽量为其提供一些易操作的农机设备, 价格上应降低标准, 减少农户的投入成本, 提升农户的操作熟练度, 保证农机设备的顺利投产, 增加实际的农业产业效益。

3.3 拓宽服务领域, 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注重市场效益的提高。对此, 要通过农机化的使用推广实现泸西地区农民增收, 当地的农机部门就应以农业产业市场为导向, 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通过开拓多个农机化服务渠道, 增加农民增收门道。泸西地区应紧紧围绕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农业发展主题, 在农机服务方式上, 向着综合化的农机服务领域扩展, 逐渐从过去强调产前和产中农机服务过渡到产后的农机加工服务。在农机服务内容上, 逐渐由过去注重粮食作物的机械化运作向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服务转变, 加大对泸西地区马铃薯起刨机、植种挖塘机等农业机具的引进, 结合前期的示范宣传, 让农民亲身参与机械的使用操作, 强化他们对农机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 熟练掌握农机使用技术, 从而扩大农机服务项目, 增加农民收入。此外, 将农机服务项目的拓展也可以作为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品牌工程, 通过政府帮扶, 每年给农民带来较为稳定的收入, 泸西地区的农机部门可以组织泥塘挖掘机、大中型拖拉机及变型拖拉机等农机参与跨区域的农作物播种、生产及收割作业, 例如农机每收割水稻1.33 hm2, 就能为农民节省60%的手工费用;在部分农作物基地播种中, 农机示范工程的创收通过政府下拨款项给农民, 每年能平均增加800元/户, 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3.4 实施示范工程, 促进农业增产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农业机械的推行不断被作为示范工程实施, 在泸西地区推行农机示范示范工程不仅可以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还能积极促进当地农业增产, 利用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农民的人工成本投入, 提高特殊地形特点的土地作业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农作物的播种采用农机播种技术将有明显的节种增收效果。例如, 采用农机技术对水稻的精量、半精量播种, 可以实现平均每667 m2节约3 kg种子, 获得水稻667 m2增产35 kg, 充分保证农机技术下水稻投入减少、产出增多的增产效果[3]。因此, 在泸西地区开展农机示范工程, 农机部门结合当地特色农作物的储量丰富优势, 积极推广农作物的播种及收割技术, 可以有效实现农作物增产, 为当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4 结语

在当代农业现代化及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下, 泸西县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通过借助政策优势、提升农机技术、拓展农业服务、推行农机示范工程等措施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提供保障, 促进泸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及机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 2011 (6) :7-9.

[2]周星飞.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J].温州农业科技, 2010 (2) :4-7.

农业增产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深松耕作;改良土壤;增产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94-1

我省传统的耕作方式是使用铧式犁进行耕翻作业,虽然对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单一的耕翻造成土壤结构严重破坏,风蚀水蚀十分严重,遇到干旱年份极易造成土壤墒情过度损失,对农作物播种十分不利。深松耕作技术机理是在不破坏土壤原有耕层结构的同时,利用全方位深松机左右侧刀与底部水平刀的切割作用,从土壤中切离出断面土壤条垡,在拖拉机的牵引力及底部水平面的抬力作用下,条法被抬升后移,通过两侧刀及水平刀形成的梯形框架中向后流出而平落田面。由于土壤受到剪切、弯曲、挤压、拉伸及等多种力的作用,实现了既省力又能切碎土壤的效果,使土壤变的疏松绵细而地表平整如初。由于深松深度要求达到25-35厘米,因此彻底打破了犁底层,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渗透能力和容气空间,形成了“上实下暄、左右松紧相间、底层深处有鼠道”的合理土壤结构,深松后土壤理化保持结构不变,既能蓄水又能排涝,有利于透气和通气,有利于氧气释放与储存,有利于根系生长,抗倒扶能力明显增强。实践证明:深松耕作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耕地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保水保肥问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耕作制度,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1 深松整地能够彻底打破犁底层

目前,我区大部分耕地是“活硬软”三层结构,0-15cm,土壤容重平均为1.15g/cm3;15-25cm是坚实的犁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3g/cm3;25-35cm底土层平均容重为1.2g/cm3。传统铧式犁耕翻耕层深度只有12-18cm,而深松平均松土深度30cm,平均深度加深15cm,耕层库容量扩大2-3倍,为农作物根系伸展了疏松深厚的耕层。秋季深松后,经过冬融作用,农作物播前测定0-35cm土壤容重平均值由1.05g/cm3下降到0.98g/cm3,监测数据表明深松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犁底层透水性能,基本消除了农作物根系的隔绝。

2 深松整地能够改善耕作层土壤团粒结构

采用铧式犁平翻耕作,耕深为12-18cm,松土系数33-40%,土层翻转,粘土层混拌,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加之联产承包后零散,犁地只能纵向进行而不能横向作业,形成地面粗糙,土壤板结,横向起伏不平,不利于农作物保墒保苗,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深松深度能够达到25-35cm,松土系数55-65%,土层不翻转,土壤结构不乱,作业后地面平展如初,三年轮松一遍,深松地块地表裸露面积扩大,经过冬春季节的冻融交替,有利于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变得疏松、解除板结,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多,理化性状有所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有利于农作物保墒保苗和生长发育,为提高粮食产量奠定基础。

3 深松整地能够有效提高地温,完善土壤生态

地温偏低,直接影响微生物活动,使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下降,是粮食低产的主要原因。深松能打破犁底层并加深耕层,消除障碍层,增加土壤空隙,增强土壤透水性能。由于地表裸露面积增加,能够接受阳光和热量,地表地温上升较快。根据春播前对土壤测试,平翻地块耕作层化冻22cm,而深松土壤耕作层化冻达31cm。深松土壤透水速度为52mm/min,比平翻土壤透水速度21mm/min提高2.5倍。深松能使作物根系和微生物活动空间扩大一倍,加速土壤熟化和有效养分的释放,使作物根深叶茂,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 深松整地能够有效提高抗旱能力

近年来,我区春季旱情逐年加重,土壤耕层浅、含水量较少,给春耕生产带来了一定困难。春播前对土壤水份测定数据表明,深松地25-30cm,平均含水量为13.2mm,铧式犁耕翻地25-30cm,平均含水量为11.1mm,深松比铧式犁耕翻土壤含水量高出2.1mm,抗旱能力明显增强,能够基本满足农作物生长要求。深松整地能够使土壤孔隙度增加,充分接收冬春雨雪,形成地下土壤水库,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能够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表层以下水分过度蒸发,不易形成径流和水土流失,土壤保墒明显增强。

5 深松整地增产效果明显

农业增产技术 第12篇

长期以来, 灌区工程先天配套不全, 后天投入不足, 工程老化, 用水效率不高等已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对此, 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之大好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和区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其中全疆重点水利工程石门子水库枢纽工程于1998年6月18正式开工, 2001年工程投入试运行以来, 按计划承担了灌区的灌溉及防洪任务, 其灌溉及防洪效益正逐年得到充分体现。2007年投资3579万元的塔西河干渠更新改建项目经过一年半的建设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2008年玛纳斯县塔西河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运行使灌区工程硬件得到明显改善, 工程效益衰减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 我们将灌溉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革当作实践“三个代表”理念, 为灌溉区人民“做实事”的民心项目来开展, 在灌区总体改造设计的前提下, 全面依照“首要改造病险项目, 着重解决卡脖子项目, 主要解决骨干项目, 扶持效益项目”的工作思想与“保证项目运行安全, 提升渠道送水水平的工作目标, 全面依照基础建设流程分层级、分年度安排实行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建工程。到目前为止, 各类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近3亿元。工程建造为提升灌区管理能力奠定了优良的外部基础, 为灌区的长期、稳健发展打下了夯实的经济根基, 效果明显。

2 深化变革增强管理, 构建灌区发展平台

资金投入不足、水价格过低、管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机制死板是水管机构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怎样全面增强灌区管理, 全面实施灌区变革, 稳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取得的成效, 我们运用“走出门, 请到家”的方式, 既参考其他灌区改造的有效措施, 又归纳汲取本灌区以前改造的经验。编制计划对灌区的投资机制、人员配置、运营体系、管控体系、水供应价格等方面改造确定了明确的要求, 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也为规范灌区的建设管理、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与保证。

2.1 积极推进末级渠系的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 灌区积极推行以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先后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4个。成立协会以来对加强灌区工程管理、增强农户水商品意识, 防止层层加码、增加农民不合理水费负担等作用和效果十分明显。

乡村居民用水户协会已践行了其管理范围内的养护、用水量核算、费用收取等效能, 已基本体会到了机制变革的成效, 其不但很好地开展了用水管控与有关费用收取工作, 并且还自己筹措资本修理农田灌溉设备, 一方面增大了效益, 增多了收益, 另一方面还节省了用水量, 减少了投资。整个灌区农村居民用水户协会管控规模大概为2亿m2。

2.2 稳步开展水价变革

水费收益是维持灌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些年, 我们始终加大对水费征收的力度, 使灌区用水户从思想上认识到征收水费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水费回收率均达100%, 效果显著。

2.3 促进了乡村田地水利投资投劳机制变革

乡村税费变革试点以后, 为了全面贯彻政府有关为农民减负, 使其休养生息的方针, 尤其是撤销“两工”, 禁止强制性的以资代劳, 此举措让乡村水利的投入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在灌区方面, 因为实行了节水改革与续建配套, 骨干项目的水资源供应水平大大提升, 农户改变了以前“望水兴叹”, 大幅调动了其投入农田水利基础建造的主动性, 而且已累积了部分新经验;对于受益范畴为一个村庄一个小组的项目, 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 安排举行村民代表会加以表决。工程实行过程中, 不实行以资代劳, 农村居民能够自筹部分资本, 运用机器施工。如乐土驿镇下庄子村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 筹集资金, 对所辖的末级渠系工程进行了维修改造, 新修农渠1.2km。

参考文献

[1]国亮.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上一篇:法律素质研究管理下一篇:综合布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