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专业范文

2024-07-26

武术专业范文(精选12篇)

武术专业 第1篇

1 武术高等专业的“竞技体育化”教育

1.1 课程设置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依然以竞技武术为主,专项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套路专项和散打专项。武术套路以教授刀、枪、剑、棍、拳各种竞赛规定套路为主,即使是传统武术,也仅仅是教授一些如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形意拳、八卦掌等传统套路;武术散打单纯教授“中西合璧”的现代竞技散打。同时,以武术为学科的相关课程尚显单薄,除中国武术史、武术理论基础、武术概论等少数课程外,其他如传统哲学、武术医学、武术文化学等课程尚没有建立起来。

1.2 竞技武术竞赛训练一枝独秀

武术,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以竞技武术为代表的现代武术,都有其竞技性。但是,当前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比赛是单一的竞技武术项目,因此在训练体制上,导致重视竞技武术的训练,而忽视了传统武术的开展。虽然部分体育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组建了太极推手队,对传统武术的训练竞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仍改变不了竞技武术雄霸天下的局面。

1.3 生源的选择

学生是武术教育的受体,当前武术通行的评判标准是竞技武术的评价体系,体现在招生的条件上显得尤为突出。现在各体育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条件是要具备“武术二级运动员或以上等级”,从招生层面上就体现了竞技武术至上的思想。此举虽然为从事专业竞技武术训练的运动员提供了求学之路,但是却将大批热衷于传统武术的青少年排除在武术高等专业教育的大门之外。同时,其隐性的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如果想接受武术高等专业教育,走竞技武术是一条捷径,挫伤了青少年从事传统武术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 竞技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在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中,继承与发展失衡

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文明,我们曾经站在世界的顶峰,俯视天下,历史给了我们自豪与骄傲。但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以及农耕社会的生产力方式使得中国在近代辉煌不再,并饱受屈辱。传统,给中华民族带来过荣耀,也伴随着剧痛。中国渴望通过现代化改造获得新生。面对现代“西方文明”的入侵与冲击,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在这种反思中,对自身传统的文化,缺乏应有的民族自信。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因其特有的运动形式、功能价值及其文化内涵受到世界的关注。在“武术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的感召下,我们立志把武术推向世界。然而,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西式强势文化霸权的当代,对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最终影响着武术的发展。为了武术的对外推广,使得世人了解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厌其烦地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对武术进行 “现代化”改造。在这种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武术逐渐泯灭了它的民族特性与文化内涵,使得现代武术空有其表而无其神。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 “天人合一”,注重对人的内在心性的培养,以追求身与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形态,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特质,表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却依然保持了文化的独立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武术的当代价值,恰恰体现在这种文化特质里。然而,在武术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结合过程中,我们人为地割舍了这种文化的延续性,使得武术教育仅仅表现为一种简单的肢体运动而缺乏文化内涵。在武术变革与教育变革的现代化进程中,武术的教育偏离了方向,没有把武术运动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在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中,继承与发展发生了异变。

2.2 体育属性的过度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武术的教育,归根到底是文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武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首先应保持其教育的独立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当前的武术专业教育中,逐渐丧失了这种独立性。

首先:武术的教育被完全体育化。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改变了中国武术的民主化进程,加速了武术与近代西方体育相融合并同步发展的进程,最终使武术进入了现代体育发展的行列[1],并导致武术向着竞技体育模式快速演变。使得武术的形态、内涵发生了巨变,武术教育沦为体育教育也成了一种必然。

其次:武术教育民族化的缺失。武术是一种以文化为媒介,通过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武术的内在价值意识,培育和促进人身心的发展的过程。它的使命是要向受教育者传递武术在它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文化传统。武术教育,则是通过武术文化和技术符号,以教育为媒介或渠道,传递和交流武术信息,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的过程[2]。因此,武术的教育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才是精神的教育和身体的教育,其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但是,当前的武术专业教育,以西方体育学科理论课程为主作为武术专业课程,而以中国传统武术哲学、武术医学、武术伦理学等传统理论为基础的专业课程难觅其踪,更妄论武术学科理论体系地建立了。中国武术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染,特别是传统哲学、中医学、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影响,并以其为基本理论而衍生变化,其核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武术教育民族化的缺失,使得武术教育沦为西方体育教育的附庸,而丧失了其绚丽的民族文化特性,武术的教育,发展了其形,而丢掉了其魂。

2.3 武术形态的裂变与整体观的消失

武术的特点依靠其技法与功法来体现,通过特有的程式化招式和功法进行外在表达与内在的修炼。但是这种特定的程式化招式和功法只是表明自身在武术世界特定种群的一种肢体符号或训练方式而已,其招式及功法的运用、价值的体现才是武术的核心。因此,武术的整体表现为形神兼备、内外结合、体用双修的练武悟道的过程。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武术套路几乎成为了武术的唯一,失去了体用双修的武术俨然变成了中国式的体操,虽然散打运动的开展丰富了武术的内容,但是基于现代体育运动模式的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已经成了完全割裂的不同内容,武术的体育化发展使得武术的形态发生了裂变,练的不能打,打的不能练,它们之间的联系仅仅体现在名称前面的 “武术”二字,同时,体育化的套路或散打又使得武术的技法与功法失去了联系,没有建立在形神兼备、内外结合、体用双修基础上的武术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

3 传统武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3.1 传统武术资源开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3.1.1 广泛性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开发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武术特色课程群

武术的教育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中国武术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其首要的资源就是文化资源。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开设如传统哲学、中医学等以及依托传统文化而产生的传统武术理论课程群;传统武术流派众多,技法各异,因此,对传统武术资源的吸取,应注意广泛性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既有社会普及度高,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流派拳种,又包含本地区特色的传统武术内容,打造具备本校特色的传统武术技术课程群。通过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群的开发,有助于武术高等专业教育的重心从竞技武术培养为主,开始向竞技性、传统性并重的综合培养模式转变,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武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3.1.2 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打造武术特色教育空间

传统武术教育,应注重地域历史文化与特色,通过具体、生动、物化的形式,以具备民族特色的传习场所,结合相关的仪式、礼节等内容与传统武术的变现形式共同构成了传统武术的“文化场所”或“文化空间”,[3]使得受教育者身临其境,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历史资源就是中央国术馆。目前,中央国术馆及其相关历史遗迹大都已不复存在,只有其中“中央国术场”相关历史遗迹坐落于南京体育学院内,是南京体育学院宝贵的武术历史资源,但是多年来,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因此,可以通过对民国时期南京“中央国术场”相关历史与遗存的研究,深入挖掘、利用国术场的价值,探索武术教育中“中央国术场”开发利用的前景与途径。使得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呼应,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武术教育、传播的特色空间,开辟传统武术教育、传承新的形式与渠道。

3.1.3 走向民间,建立联合,促进教育与实训相结合

对于传统武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间是其保护的主体。[4]因此,武术的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教育,还应深入社会,走向民间。 学校可以地方各级武术组织如武术协会、不同拳种的研究会、资深民间武术传入等建立合作试点,组织学生深入实地进行实习、培训等。由于目前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条件是要“具备武术二级运动员或以上等级”,因此学生的武术基础扎实,同时,又接受着基础学科和相关体育学科的文化知识,具备的较强的理论素养,从而有利于对传统武术的学习与提高。

3.2 以竞赛为平台,大力促进传统武术的交流与推广

竞赛是推动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武术的教育推广过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竞赛平台,可以更好地配合传统武术教育的开展,检验教学效果,传统武术的赛事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技术比赛,主要体现体用双休、打练结合的传统武术的内涵;二是功力比赛,体现传统武术功力、功法。有了定期的传统武术赛事,必将使得各体育院校重视并深化传统武术的教学与训练。通过成立传统武术代表队,重视传统武术人才的招生与培养,以点带面,促进传统武术教育的发展。

3.3 依靠社会资源,建立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适应武术教育转变的需要,与时俱进,建立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是推动武术高等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和有效手段。教师团队的建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由于现有的武术师资大多是受竞技化武术教育的培养,其对传统武术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因此,提高教师的传统武术知识、技能,可以采用以下办法:一是加强现有师资,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培训。重点是传统武术的理论、功法和技术的培训,提高体育院校武术教师的整体武术素养;二是聘请民间有造诣的拳师或传人,通过举办讲学、技术交流等,推动传统武术在相关院校的开展;三是引进具有较强传统武术理论基础和技能的优秀人才,丰富教师团队的来源。

4 结语

武术的教育,应深刻认识武术的内涵与价值体系,把握继承与发展的脉搏,武术的现代化教育,应以尊重传统为前提,它是历史的延续以及文化的传承。武术的教育在于保护传统,而“保护”的关键在于保持传统武术本来的面貌[5],重点在于武术的形态、理论体系等方面,使得武术教育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因此,武术的专业教育的发展,应转变思想认识,回归传统,立足于继承,改变武术教育围绕竞技武术的模式,使得武术教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这是武术现代化教育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胜利,郭志禹.中国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9):52-54.

[2]刘静.武术人文教育传播的新理念[J].体育学刊,2010,(1):80-83.

[3]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3):12-14.

[4]邢中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64-67.

对武术专业课的一些感受 第2篇

武术作为我们名族的一个代名词,从小就留给我了神秘,神奇的印象。我一直认为会武术的人是了不起的,中国的武术精华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也因此认为这辈子我肯定与武术无缘,认为我这辈子也不会接触到武术,只可能是作为它的一个仰慕者来在一旁仰慕它。

但谁又能想得到我上大学之后竟被分到了武术专业课的班级里来,不是不愿意来,是恐惧,出于对它敬重的原因,认为我这种人只会糟蹋武术,是根本学不会的,因为它太难了,我这种跑800米都吃力的人怎能学得了这种高难的东西。

果然,被我误解了,哪是让我来学武术,只是粗略的学些武术皮毛,哪能让我能够真的拳打脚踢呢……就算老师有实力教真功夫,我这小体格也学不会呀……最终知道了我要学习的是长拳的套路……

可问题又来了,我连长拳是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呀,又怎么来学呢?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查书才了解到了以下关于长拳方面的知识:

其实首先,长拳是中国武术主要拳种之一,而所谓的长则是相对短打而立名的。长拳是在汲取了査拳、华拳、花拳、炮拳、洪拳、少林拳诸拳种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次呢,就是,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也了解到长拳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单练套路和对练套路,而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通过学习了解到长的技法有事极为丰富,多得让人记不过来,尤其是我这种对长拳一窍不通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长拳的手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以及顶、盘、格等肘法;而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里合、外摆、拍、扫等;还有各种摔法、拿法、跳跃、平衡等。

再次就是长拳的运动特点,亲身学习之后感受到长拳有着撑拔舒展、势正招圆、快速有力、灵活多变、蹿蹬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腿法较多、节奏鲜明、其实磅礴的特点。

最后就是在训练中我自己的感受:长拳在技术上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就是要端正挺拔,无论是做任何动作,还是在准备做动作,都要挺胸,收腹,抬头,保持挺拔的姿态,有精神头,给人以精神抖擞的印象,有个“范儿”;其次,做的每个动作做的都要清晰,把每个动作的起始点、线路、力点都要清晰的表现出来,把套路的每个攻防动作的特点体现出来,让其他人看得清楚、明白;还有,就是眼睛,眼睛时刻要与动作联系在一起,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要通过眼神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意识充分的表达出来,要有神气;还要有速度,动作要迅速,有力,头脑清晰,灵敏。精神要全神贯注,要把长拳的动作特点完全表达出来,表现出它的那种气势,是自己显得机敏灵活,英勇无畏;还有就是要有爆发力,有劲,做动作不能软绵绵的,无力的,要动作协调,不能摔倒,失去平衡;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感,掌握动作的要领。

由于长拳对身体的柔软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还要在平时多拉伸自己的韧带,我就是由于平时的活动少,所以每次上课时韧带都不够柔软,做起动作时很吃力,也不够标准,下课后,还会出现酸疼的情况。对于这点,我也深表惭愧,应该多压腿,压肩才行,在上课时也不能偷懒,要求自己熟悉、复习动作时也要真正在熟悉、复习。对于有些动作,由于有难度,自己掌握的也不是很好,例如:“腾空越步”,这个动作,我基本上是做不来的,因为腿实在是踢不起来,腿的韧带不太好的原因吧,还有就是动作的要点还是没太掌握,所以做起来很是吃力,动作总是不太标准,有点想倒的感觉。所以还是要加强平时对长拳套路动作的熟练度,只有平时的多练习,多掌握,多熟练,才能达到锻炼的真实目的。

上了长拳的专业课之后,对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定的喜爱了,长拳不简单,因此我还要继续努力把它学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武术专业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改革策略

OntheStatusquoandReformMeasuresofWushuTeachingforCollege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Majors

LIUXu-dong

(DepartmentofPE,XuchangUniversity,XuchangHenan461000)

【Abstract】Bymeansofquestionnairesurvey,interviews,aswellasliteraturereview,theauthorinvestigatesandanalyzesthestatusquoofWushuteachingforphysicaleducationmajo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Theresultsshowthat,however,inthewholeprocessofteaching,someaspectsofthespiritualessencedemonstratedbyWushucourseshavenotbeenproperlyconveyed.Therefore,thisarticleinitiatessomemeasuresliketryingnewwushuteachingpatterns,adjustingandenrichingteachingmaterials,enrichingteachingmethodsandtechniques,emphasizingtheoreticalstudyofwushu,cultivatingtheteachingabilitiesofstudents,andintroducinggradingsystemintowushu,etc..

【Keywords】PEmajor;Wushucourse;Tactics

2003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因此,其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亦应该按此目标进行,并体现出它培养的“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性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武术,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改革和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内容,促进武术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进而不断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是今后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在对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推断和总结,对其发展做出理性思考和探索,并由此选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总结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改革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院系所属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参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武术教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方面的论著和文献,同时收集调阅了院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2)问卷调查法:在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采用随机整班抽样法,发出学生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721份,回收率为96%。

(3)访谈法: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同武术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当前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和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统计,运用EXCEL软件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习武基础的调查

目前我国的武术练习人数已达6000万之多,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显示出这项运动巨大的生命力,但是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练习或接触过武术运动的有多少呢?在对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72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2.8%的学生在入校前没有练习过武术,只有9.4%的学生接受过简单的训练,1.8%的学生才进行过专业的、正规的武术训练。

(二)对学生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

那么他们对武术的哪些项目感兴趣呢?在排序前三位的依次是攻防技击、太极拳和传统功法(见表1)。87.5%的学生选择了攻防技击,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选择首先是比较实用性,同时也显示出“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征。而太极拳和传统功法的选择,表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养生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并对武术的健身功能也越来越重视。相反,作为各院系主要教学内容的武术基本功和初级套路,选择的学生人数明显下降。

(三)影响学生习武因素的调查

经过了72学时的学习,学生到底掌握到哪种程度,在技术动作的学习后,学生的演练情况如何?结果表明,只有17.3%的学生完全记得动作,并能够完整演练,绝大多数都已经个别动作忘记或完全没有印象了。同时,武术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攻防技击”没有很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调查结果表明有68.7%的学生不能对所学技术动作的发力环节、力量运用和攻防转换等基本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究其何在?在对学生进行“影响你学习武术的因素有哪些”的问卷调查中,所选比例较大的为“对教学内容不喜欢”“套路过于繁杂记不住”和“教学方法手段单调枯燥”(见表2)。由此表明,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套路动作太复杂。这与现代体育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要求不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课程改革措施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的走访调查,反映出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都能保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在师资力量、器材的配备也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本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对武术课程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但在教学内容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排斥,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武术课程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精神实质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状(见表3)。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尝试新型武术教学模式

传统武术的学习是一个枯燥、艰苦、长期并有着一个相当程式化的过程,形成了“基本功→套路→招法(技击)”较为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然而,当武术进入学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和迎合学生的求知需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加以改良,适当改变过去“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器械”的教学,而“招法→套路”教学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探索现代高校武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2〕。

“招法→套路”教学模式,虽然在时间的安排上违反了常规、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但我们需要看到,它们各自传授的教学对象不同。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武术基本功、套路、攻防技击上的教学,可以采取“放宽要求、突出重点、熟练运用”教学目标来进行技术教学。但放宽不是放松,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规格要求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而在实际练习阶段上可相应做出调整。攻防技击的教学,不仅加快了动作技术的快速形成,而且强化了动作术语的理解,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它熟练运用到整体套路中,要使学生对于武术套路的记忆不在局限于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而使他们在最大限度上通过攻防技术的转换来领会和记忆。通过实用性攻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技击方法的千变万化,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武术防身自卫的功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2.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多维开发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在武术课教与学的角色安排上,“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一直未能成为武术理论和实践关注的主体,他们对武术的要求、渴望、期待和体验游离于武术教学的边缘,也未能成为武术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3〕。

“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守”,如何在教学内容上适应学生需求,既保持武术特有本色,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新指导纲要》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4〕”指导思想的提出,给我们了一些启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在充分认清武术学科意义和学科目标的基础上,用“国家要求什么、学生能接受什么、教材的可能性”三者进行交叉,找出其交汇点,这就是“教什么”的内容。

其一,淡化套路。不是否定套路,更不是把套路形式在武术教学中全盘否定,弃之不理。而是将从学生现在进行套路灌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要以学生为主,结合自身实际特点,结合武术的技击本质,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招法→套路→招法”的武术教学模式。适当简化“繁杂、枯燥、难学”的套路练习,创建出短小精悍、动作简单、易于记忆、打练结合、适用性强的动作组合和小套路。因此,“淡化套路”的实质是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套路。

其二,突出方法。一方面是要突出攻防技击的方法,要体现出武术的本质特征,攻防技击就一定要加强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强化武术的攻防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是对“舞术”和“花拳绣腿”等歪曲及误解武术运动的言辞进行有力地回击。

其三,强调应用。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明白武术的健身价值,能够自觉地把武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调查也表明,学生对于太极拳和传统功法越来越重视,那么武术的健身价值就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武术中有许多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功法运动,如桩功、八段锦、各种导引术等,这些功法动作简单、易学易练、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特别是在课后的放松整理部分,可以起到缓解紧张、放松心情、调节情绪等功效。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觉练习这些功法,也可以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加深和理解传统武术功法运动的益处,并能够伴随终身练习。

3.丰富和拓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武术技能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用新思路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造与开拓。如对于难度较大、攻防内容多的动作,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攻守双方,直接从攻防技击入手,讲解技击含义,体会动作要求;相对较容易的技术动作,可采用提示法、预习法等,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达到促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和感染学生,虽然武术在套路中对发声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在课堂上,可以适当放开,在发力、震脚等动作中以气催力、以声助威来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充分结合现代技术,采用录像教学、课件教学、观看高水平武术比赛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这对于喜欢追赶新潮、讨厌单调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次,在进行了初步动作技术的学习上,再观看录像教学片,经专业运动员优美准确的技术动作加上精练的讲解,不仅形象生动、直观、印象深刻,而且还可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使动作的起止点、路线方位清楚,攻防要领和“动迅静定”的特点突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而通过采取重播、快放、定格等技术方法,则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掌握好技术关键,从整体上使学生视觉、听觉、动作、思维相结合,建立正确技术动作定型。

4.加大武术理论学习,进行武术道德和武术文化鉴赏的教育

当代的武术教育如果离开了武术文化或文化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5〕。“武术不讲文化只讲肢体操作,路只会越走越窄〔6〕”。调查表明,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武术理论课时安排较少及上课时间不合理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武术类理论知识。因此,应该提高对武术类理论知识部分的重视,增加授课时数。在课时安排上,要做出适当调整,使整个理论课贯穿于教学始终,应在每学期的开学、期中、期末,即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武术理论课教学,促进和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增加其理论素养;在内容安排上,不仅要涉及武术运动概论、运动价值、作用特点,还要涉及武术运动的科学锻炼原理、方法和教育教学等内容。同时应突出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历史渊源,同时又要让他们知道当今其他各国的搏击运动,开阔和拓展知识视野。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武术类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过去、现代和将来的武术运动。

5.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要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教学能力是他们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武术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口令指挥、带课、编写教案、攻防技击转换运用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增加对学生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讲述动作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对所教授动作组合进行自我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创编一些组合动作,力求合理、顺畅、突出攻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安排,创造尽可能多的教学机会,使学生由幕后走向前台,对自己所编技术动作进行现场教学,互教互练,相互交流,而其他学生可对口令、手势、讲解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6.在高校中引入“武术段位制”

通过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有7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段位制的评定,说明段位制定有很大的市场。段位制具有“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激励作用,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假如能够推行开展,对推动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武术技术与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和建立规范的武术锻炼体系,正确引导武术运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将“段位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有着其可行性。

三、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内容要想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内容单一竞技化、手段方法训练化,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技术性与文化性相统一,以改革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为突破口,使传统的武术学习模式逐渐向现代教学理念和模式过渡,同时加强教学、创新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武术运动的竞技性、技击性、健身性、教育性融为一体,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圆满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7体司7号.

〔2〕邱丕相.“温总理,你会武术吗”引发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4,1,(2):1?鄄2.

〔3〕蔡仲林.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教学现状对策研究〔J〕.武术科学,2004(1):1?鄄3.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4〕9号.

〔5〕邱丕相,王国志.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鄄78.

〔6〕武术教育可用地方特色教材〔EB/OL〕.http://news.sohu.com/20041118/n223057854.Shtml.

透视武术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 第4篇

近年来,全国各高等体育院校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武术专业学生,使他们适应并胜任武术教学活动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这个庞大的武术专业人才队伍中,我们不乏具有高水平武术技能的学生,可是当他们亲临武术教学活动中时,却是力不从心,一筹莫展。经过观察与分析后发现,原因在于武术专业的学生只会做动作,不会教学生。“教”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不浅的学问。它需要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中反复琢磨,总结经验,经精雕细琢之后,使武术教学变得更加完善,以便于武术的普及与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武术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以期为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2 亲和能力

亲和能力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它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亲切感,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内心距离,使彼此不再疏远和陌生,它常常体现出老师的和蔼关爱和学生的完全信任,在这样的交往下,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安全感,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和种种疑问反馈给老师,以利于老师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1 口头语言的亲和能力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注意说话用词及语气的适度,杜绝尖锐的字词以及冷漠、盛气凌人的语气。如“又错了!”、“怎么还没懂?”、“这么简单还不会?”这些都是要坚决回避的,它们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他们造成强烈的挫败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逃避困难,变得懦弱。试问教学活动还将如何开展下去?所以说,武术教师在选择用词用语上要格外讲究,要以激励学生为原则,塑造并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意念。

2.2 体态语言的亲和能力

所谓体态语言,就是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语言。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体态语言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彭沂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注意力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准确、熟练地运用体态语言来辅助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武术教师通过美的体态语言来感染学生的心灵是武术教学的特点。以身体的活动来“寓教于乐”,通过直接、生动、鲜明的体态语言美来激荡人的情感和产生感情共鸣。可以说,武术教学不是靠说理,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练,靠具体的体态形象感染人、打动人,特别是那种意境高远的体态语言,更容易令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及陶冶。

3 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老师集合、整队、移动队伍的基本能力。组织好学生是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如果班里学生如同散沙一片,教师将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在良好的环境下听课,这样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正确地运用队列队形来调动队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步调一致,并且分合有序,才能节省教学组织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武术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口令及口哨的练习,不仅如此,在调动队伍的同时,要随机运用手势加以辅助。因为在幼儿武术教学中,时常出现学生对方向的错误判断,如果只有口令,也会出现队伍的混乱。

4 讲解能力

讲解是语言教法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要求既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又要富有启发性。武术教学中,当讲解新动作时,不能过细,这样只会令学生感觉动作冗繁,无形中增加心理负担,所以在讲解过程中,要突出“精”字,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讲解由浅到深

首先讲解动作的运行路线、方向,当学生对动作的大致轮廓掌握后,再讲解动作的连接及动作定位、动作力点、局部形态及精神面貌等,以求先正确掌握动作的轮廓,再对动作细节进行准确的体会和练习。

4.2 讲解逻辑的合理性

所谓逻辑合理是指讲解中要根据各个动作的不同特点,遵循顺序正确的原则依次进行讲解,不能对上下肢、躯干的动作同时做要求。应先分析动作,再根据先后顺序进行分别讲解;或是先讲解上肢动作,再讲解下肢动作。如果在教学的初步阶段就按照完整动作的要求来做讲解,就违背了由浅到深的原则。

4.3 强调“四化”讲解法

即形象化、术语化、口诀化、单字化。讲解中比喻要形象,以有利于学生发生联想;术语化则是用专门的武术用语进行讲解,便于在规范动作的同时,减少讲解时间;口诀化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与掌握;单字化是对武术动作的某个环节进行提炼、归纳,总结成一个字进行提示,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5 示范能力

教师示范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中获得正确动作的全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对以下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5.1 正确运用示范面

首先是让学生了解动作的运行路线,因此要选择正面示范,如身体侧向行进的动作,可做镜面示范,总之要根据动作的特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随机灵活的选择示范面。如少年规定长拳中“虚步勾手亮掌———提膝穿掌———并步对拳”的示范中,应先正面示范,明确动作路线,再用镜面示范让学生清楚手上动作的变化及步法的转换,最后要将多个示范面合理结合,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促进其熟练掌握。

5.2 对复杂动作的分解能力

武术套路练习中,有许许多多复杂繁冗的组合动作,如少年规定长拳中“马步下栽拳———抓肩摆掌扑步搂手弓步冲拳”。动作过程比较复杂,不易模仿。这时要将动作进行拆分,先教手上动作,并运用单字化教学的方法,将其分解为“抓———摆———压———搂———冲”。其次,再对步法的转换进行教学。

5.3 对示范动作节奏劲力的掌握

在学生明确动作路线,掌握动作技术之后,还要对动作的节奏提出相应的要求。示范动作时要表现出动作的抑扬顿挫,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和精气神的配合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把握动作特征,理解动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感性认识。

6 纠错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动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如果老师不能够找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对其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消除技术的不正确之处。比如在里合腿或是外摆腿的练习中,学生经常出现摆腿幅度不够以及压腿速度过慢的问题。针对前者,教师则可以用手臂当作障碍物,强迫学生主动摆腿越过障碍物,为学生注入一种加大摆腿幅度的意识。对于后者出现的情况,可以在学生摆腿达到最高高度时,老师手掌助力,使腿加速下压,以提高压腿速度。

7 提高武术理论知识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一个动作联想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当提高理论层次,扩大知识面,解决学生的疑难。使其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武术动作变化规律,并懂得武术的原理方法,运用于实践。

8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能力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要培养武术专业人才,就必须认真落实对其的能力培养,武装他们的头脑,加强实践能力,为武术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武术的普及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曾杨.武术系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初探[J].体育科学研究,2007(1).

[2]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苏文彩.论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对体育教学的作用与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

[4]孙永武.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

[5]杨欣颖.浅析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武术专业 第5篇

山东体育学院(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简称“山体”,是一所以体育学学科为主的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山东体育学院2021年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介绍:

(一)运动训练(足球、篮球)

专业的代码:040202

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学习期限为3-8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国家和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对足球、篮球专门人才的需求,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现代健康理念和较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以及足球、篮球运动项目教学、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科学研究能力、较强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胜任足球、篮球运动和体育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管理咨询、俱乐部服务等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健康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医学、教练员学、田径、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二)运动训练(其他项目)

专业的代码:040202

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学习期限为3-8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依据国家和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山东省、辐射全国,培养思想品德优秀,具有较好科学文化素养、高度社会责任感,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够胜任基层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具有健全人格和明显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体育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体育科研方法、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技能学习、田径、体操、专项理论与实践。

(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的代码:040204

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学习期限为3-8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核心理念,系统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体现“文武并进”的素质特色,能够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训练、竞赛、科研、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中医学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导论、传统体育养生学、专修理论与实践。

七、招生项目:

运动训练专业项目设:田径、足球(十一人制)、篮球(五人制、三人制)、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手球、垒球、棒球、曲棍球、举重、柔道、跆拳道、拳击、击剑、橄榄球、马术、攀岩、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沙滩排球(二人制)、游泳、跳水、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体操、艺术体操、蹦床、现代五项、铁人三项、自行车、射击、射箭、短道速滑。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项目设: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

八、招生计划:

运动训练专业(足球、篮球)200人;

运动训练专业(其他项目)400人;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100人。

注:以上计划为拟定计划(含保送生计划),正式计划以上级部门下达为准。面向全国招生,不列分省计划。

九、报考条件及要求:

(一)符合2021年高考报名条件,并参加了户口所在地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高考报名。

(二)具备招生项目之国家二级运动员(含)或二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

考生运动等级以“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及“体教联盟APP”中“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系统”公示的.数据信息为准。2021年报名考生的等级证书审批日期为: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

(注:手球、垒球、棒球、曲棍球、举重、柔道、跆拳道、拳击、击剑、橄榄球、攀岩、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中国式摔跤、围棋、象棋、国际象棋限具备一级以上技术等级资格的全国运动员报考;沙滩排球(二人制)、游泳、跳水、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体操、艺术体操、蹦床、现代五项、铁人三项、自行车、射击、射箭、短道速滑项目限具备一级运动员以上技术等级资格的山东省专业队现役队员报考。)

十、报名办法:

(一)网上注册、报名时间:

1、冬季项目:

注册时间为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12:00;

报名时间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5日12:00。

2、其他项目:

注册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12:00;

报名时间为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10日12:00。

(二)报名方式:考生在规定的网上报名时间内,通过体教联盟APP或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网”体育单招管理系统进行报名,按网上要求在线缴纳报名费。

十一、考试:

(一)文化考试

1、考试科目:语文、数学、政治、英语,每科满分为150分,四科满分为600分

2、考试时间:2021年4月17、18日

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题和印制试卷;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试卷接收和文化考试组织实施,并通过机要方式将考后试卷发送指定的教育考试机构统一评阅。所有考生必须参加高考报名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文化考试。

3、考生于2021年4月10日12:00后登陆“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网”或“体教联盟APP”打印文化考试准考证。

(二)体育专项考试:

1、考试科目:考生依据所获得的运动等级证书及报名系统中确定的项目进行体育专项考试,不得跨项目报名及考试。

2、考试安排:考生根据所报考项目参加相应项目的统一考试,各项目具体考试安排可登陆“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及“体教联盟APP”查看。

3、我校组考项目具体考试安排及要求,将于考试前在我校“招生信息网”另行公布,请考生注意查看,以免影响参加考试。

十二、录取原则:

1、考生在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专项成绩不低于40分基础上,根据考生的文化考试成绩(30%)及体育专项考试成绩(70%)进行综合评价,按学校体育专项人才培养需要,择优录取。(文体综合分=文化成绩/6×30%+体育专项成绩×70%)

2、具备一级运动员等级的考生,可在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30分录取;对具备运动健将技术等级的考生,可在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50分录取。

3、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第一志愿未完成招生计划再录取第二志愿,第一志愿录取满额将不再录取第二志愿。

十三、信息公开:

1、考生报名资格及录取结果等信息以“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审批为准。

2、我校招生章程、各项目招生计划将在我校“招生信息网”进行公示。

3、体育专项考试成绩由考生当场签字确认,如对考试成绩有质疑,务必于考试现场提出申诉,离开考试现场后视为无异议。

4、文化课考试成绩公布后,如对考试成绩有质疑,务必于2021年5月14日12:00—5月15日12:00在体育招生系统中提交复核申请,逾期视为无异议。

5、考生如对我校公示信息有疑问,可在公示期内向我校纪检部门举报,举报电话:0531-89655031。

十四、学费标准:

武术专业 第6篇

关键词:传统体育;武术教学;套路技术;教学研究

当前,武术教学作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教学活动,正逐渐得到发展。但总的来说,很多学校缺乏对武术教学的正确认识,也缺乏开展体育专业武术教学的条件,导致传统体育武术专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本文结合实际,针对武术教学中的套路技术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传统体育专业武术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武术运动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术运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表达一种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正是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武术学习者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是武术精神却传递至今,并且结合当今的时代主题在武术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适应现代人的学习需要。但是目前传统体育的专业武术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认识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此类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其次,教学方式比较落后,武术教学仍然以运动路线的讲解、动作的攻防为主要的方法,而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僵化,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专业武术的教学现状与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阻碍,全面提高体育专业武术的教学成效。

二、专业武术的套路技术教学研究

1.武术套路技术的教学缺陷

当前很多学校的武术教学都是以竞技为唯一目标,这就导致学生以急功近利的心理去学习武术,一味追求武术套路的快速学习,缺乏对理论知识和精神寓意的深刻理解。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则武术学习很难取得真正的突破。因为竞技武术缺少对攻防技击的使用练习,学到的套路和技术缺乏实用性。而且竞技武术的训练节奏十分紧张,以得分为目标的训练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乏味,从而失去学习武术套路技术的积极性。

2.如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1)体用结合。武术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运动项目,能够帮助人们强健体魄,并将之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因此,武术套路技术的教学应该提倡和落实体用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强化训练,才能充分发挥武术学习的作用。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不能简单地以竞技为目标,更应该重视教授武术技击。具体来说,必须将传统武术的技击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不仅要重视老师的讲解和学生单独的练习,还要将实打训练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练习是对武术套路和技术进行分解学习,从每一个细节的动作把握武术的技术,这也是呈现武术形态美的方式。打是综合性的运用,将练习的动作连贯使用起来才能产生打的效果,能够检验练的熟练程度和流畅程度。只有打与练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在实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根据自己的强项和身体素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以弥补武术学习的不足,全面提高武术水平。

(2)优化教学方法。武术教学首先需要专业的武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该积极吸收优秀的教师人才。武术教师应该以开放进取的心态进行教学,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这些都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必要前提。具体来说,优化教学方法需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武术本身就可以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也是动态性的体育运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武术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武术运动的文化魅力,保持课堂轻松活泼的氛围,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武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武术学习。还要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面入手,采取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而不能仅仅依靠枯燥的讲解和重复的训练来进行教学。武术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教材之外的教学素材,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强调武术精神。武术精神本身就是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武术精神的教育,能够通过武术锻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体育武术锻炼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也是一项十分消耗体力容易疲惫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品格。同时,武术锻炼需要心平气和、内心沉静,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心情、减少抑郁情绪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宋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内容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116-117.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的改革设想 第7篇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目前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趋势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 是否根据市场需要来培育人才, 不仅关系到其毕业生能否找到接受单位, 也关系到各学校的声誉及能否有质量高、数量多的生源, 即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武术专项也同样如此。那么武术专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其人才需求趋势是怎样的?为此笔者在2006——2008年的就业现场进行了调查, 其大概结果如下:保安人员和私人保镖的需求有明显上升趋势, 武术师资的需求也有上升趋势, 但较平缓;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及科研人员需求量较大;武术翻译人才需求较大, 而行政管理人员需求量不大。

1.2课程设置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武术的人才需求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因此各体育院校应根据人才需求趋势制定培养目标。从部分体育院系反馈来的信息, 不难看出各学校培养目标单一, 与当前实行的一专多能、适应其它体育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相适应。其次专业课程也应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而设置。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本科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从调查中得知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课程设置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 已不能满足培养新世纪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

2提出改革措施

2.1加快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的改革目前全国各级体育院系的武术专选课教学主要是以:长拳、刀、剑、棍、枪等竞技套路 (亚运套路) 、简化太极拳、南拳、为主修内容, 且竞技武术的教学时数大大超过其他教学内容。而跆拳道等发展迅猛, 社会需求量大的教学内容却被忽视。教学内容的滞后已严重阻碍了各院系培养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那么课程内容应该怎么设置、课时怎样分配才算合理呢?那我们看看下面的一份有关武术课教学内容受社会欢迎程度的调查数据 (表1) 。

从表1中不难看出, 散手项目受社会欢迎的满意程度最高, 其次太极拳、剑也很受社会欢迎, 而传统器械受社会满意程度不到40%。总得来说, 社会对散打、太极拳等项目的受欢迎程度远大于对传统武术的受欢迎程度。因此, 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 适当增加如跆拳道等新兴项目, 修改原有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在四年的专选学习时间里, 建议按下列内容和课时比例来进行武术技术课教学。

2.2改革武术专项课程设计为扩大就业市场, 满足社会需求, 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人兴趣及社会需求, 对武术专业课程的设计进行改革。建议如下:

2.2.1可参照普通高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关文件精神, 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 遵照专家、教授的意见, 确立如下设计方案:专业方向选择范围可在社会体育专业类, 体育保健专业类, 学校体育专业类, 实用武术专业类, 四种之中选择一类或二类。

2.2.2可增加专业辅助课设置内容, 如太级推手、伤科与按摩保健等项目。

2.3改革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注重创新的教育。江总书记讲得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首先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 改变旧的教学方法, 创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 其次是武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武术教学能力是衡量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 采用“平时培养和教学后期专题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效果较好, 平时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穿插不同内容的能力培养。

2.4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在此建议各校在年度期末考试中, 考察学生技术的同时, 进行全面的理论考试。技术考察应包括示范能力、讲解能力、对套路的创编能力;理论考试包括武术基本理论、武术比赛规则等。

3结论与建议

3.1本文提到的课程设置改革, 建议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办法, 定期进行总结, 以便获得相关的反馈信息, 作为修正教学大纲和选用教材提供可靠依据。

3.2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至关重要, 建议教学大纲应安排一定的比例, 也可以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习基地, 与社会需要相接轨。

3.3实现俱乐部制, 使培养目标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罗春霞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现状调查及改革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刘震宇等.浅论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保定师专学报, 2002, 2.

武术专业 第8篇

1 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中公布,截止到2011年,我国共有14所专业体育院校、19所师范类高校的体育院系和11所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共44所高校具有以单招的形式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权力,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设项目为:武术套路、散打。考研地区总体分为三大类,国家按照一类、二类、三类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每类地区考研要求分数线是不一样的,其中A区要求最高,B区次之,C区最低。根据此分类方法,对有单招资格的44所高校经行划区列表比较分析。

目前各高校每年招收武术套路和散打的学生约为3000左右。另外,体育教育中也有武术专项,全国还有38所高校招收武术高水平运动员。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武术专业的毕业生为数不多,但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招生基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体育类的就业岗位日趋紧张,客观上影响了武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由此不难看出,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武术专业招生资格的学校在整个高校的办学当中,已经具有较大的办学规模。按照我国行政划分的3个区域来看,具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基本上分布在A地区、B和C地区的学校数量相对较少,而C区域正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孕育着众多的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水平受到制约,阻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 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招生制度不完善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录取主要采取单独招生的形式进行,招生对象主要是在役和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以及具备单招所列项目之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资格的后备人才。招生实行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文化考试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并组织,试卷由招生院校组织评阅;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由招生院校具体实施,录取权力也下发到各招生学校。这种单招制度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提高,仍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问题,主要问题是各考试环节很难保障公平、公正、公开。

2.2 生源整体水平偏低

在生源上,单招制度设立的本意是招收二级运动员,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每年招收的学生中,不具备二级运动员水平的人数还是占到一定的比例,只有一小部分是水平达到二级技术等级的运动员进入学校,大多数是高考没有希望,通过短时间训练转过来的普通高中学生。直接造成招收进来的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水平很低,单招的文化考试总分是600分,单招文化试题难度相比高考要简单的多,而每年单招学校的文化录取分数线在200至300之间。通过单招录取的学生,有专业队的、业余体校、武校和普通高中的,技能大多较单一,并且相当数量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窄。生源质量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最后影响到就业,如果不从源头上下功夫,很容易造成就业不好影响报考生源,生源不好影响就业的恶性循环。

2.3 培养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2.3.1 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需求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当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鲜明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也应当有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较为模糊。有的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有的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有的学校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现在的大众教育,多样化的选择使得培养目标的定位尤为重要。在对44所具有单招资格的高校调查中发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专门人才的学校有32所,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有4所,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人才的学校有5所,有4所学校没有明确定位。

2.3.2 培养模式陈旧

由于种种原因,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的培养模式一直是照搬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模式,甚至一些大学好直接套用了部分体育教育和普通高师教育的教材。体育教育专业的文化基础要比单招录取的学生文化基础好,但技术不如单招的整体水平高,所以在培养模式不能雷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又属非师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顺利毕业的同时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而单招录取的学生只有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是逢进必考,由于单招的学生文化整体水平相对低,多数人在初试中就被淘汰,很难进入面试。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能从事不同项目教学的老师,武术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岗位。

近几年虽然一些学校进行了改革突破,但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未能完全摆脱模式单一、教育观念陈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滞后,办学没特色,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特别重要的是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对接不畅,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单招这几年走向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

2.3.3 办学特色和学科传统优势不明显

众多高校在对本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项技术课程内容设置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多数照搬现有的竞技模式,武术套路学的多数是竞技套路。在学校特色与师生特长的培养方面,缺少规划,造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术地位、社会影响与其他同类专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科建设方面,各办学单位没有结合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各校在制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时,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互相照搬,造成的结果是培养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同质化,千校一面、千人一面。

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对策分析

衡量一个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衡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状况是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本科人才培养已经体系化发展,在这个体系中,包括招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体系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拓宽招生渠道控制招生规模

招生上要拓宽渠道和改革招生制度,保证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随着高校的大幅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应减缓招生规模和增长速度。

3.2 改革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目标定位上要准确。首先,武术专业人才培养不是单纯的武术教育师资培养;其次,武术专业的教育是学生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首要前提是对社会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大量的有关社会需求方面的市场调研预测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由专才型向复合应用型转变。

武术专业的专项训练不是简单的技术培训,“一专多能”不是指精通一门武术项目,同时还会另外几种其它运动技术。培养目标的制定原则是要具有:时代性(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创新性(突破原有模式),实用性(为社会服务,能立足社会)。

3.3 改革培养模式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推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课程设置上,确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将授予学生最基本、最重要、最精华的知识。加强基础课程,基本素质教育体现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素质教育两部分。拓宽选修课程,结合大众健身、休闲娱乐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多种形式的武术和中国传统体育的健体、养生功能、武术表演和民族民间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开发一些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3.4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并加强监督和实践功效,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运用书本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遵循认识规(律认识——实践———在认识的过程。实践教学一般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实践基地以校内实习、实验等为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校外实践基地突出就业实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核心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和就业能力目标。

3.5 加快本地特色课程建设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庞大,武术现有拳种100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0多项。这些项目遍布中国各地,各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办学高校通过开发本地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各高等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办学过程中,紧紧把握民族文化的主线,挖掘本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提升本校专业特色,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开发一些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4 结语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新型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需求的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调整。由于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需求和就业结构也呈多样性,因此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就应根据实际情况体现出不同的地区特色和风格。

参考文献

[1]吕旭涛,洪浩.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9):78-80.

[2]张明廷,李印东等.民族传统体育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808-811.

[3]邓永明,姜玉泽等.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91-94.

[4]杨卓.高校武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11(4):71-73.

武术专业 第9篇

武术,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负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具有展现民族精神、弘扬历史文化、倡导新的道德观念、推动华夏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崭新的社会职责, 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取代的。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全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师资队伍的重担, 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如何能够在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下, 掌握一定的强身、防身的方法与手段, 对中华武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并将其弘扬传播下去, 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武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2 目前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2.1忽视拳种

武术课的内容泛化和竞技武术翻版化。长期以来, 我们在学校武术课程中所教内容称作初级拳术、器械, 没有名正言顺的重视所教内容的拳种属性, 其结果一是没有了拳种的概念, 拳种本身的文化性大打折扣, 仅从拳种名称就可见一般, 如长拳, 寓意了一种中国人比类取象的思维, 取“如长江大海, 滔滔不绝”之意韵, 称长拳, 如果仅以“初级拳”名之可想而之。其二, 武术课程内容泛化, 如有的学校武术课内容设置增加了其他项目, 或者是几个拳种杂合, 教学主题不清楚, 严重影响了武术内容逻辑结构, 自然会影响健身效果以及学生对武术的喜爱。其三, 所教技术风格都是竞技武术的翻版, 就连贯以拳种名称的一些课程, 由于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拳种的特点也被异化 (如体育院校的传统武术课) , 造成同学厌学, 遗忘严重, 有的同学反映“没有感到传统拳的特色”, 阻碍了学校武术的发展。

2.2偏视套路

先是长期套路, 后是淡化以至淡出套路。自从武术进学校以来, 普通大中小学的武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套路, 直到现在多数学校的武术课程依然是以套路为主, 长期武术课内容只以套路单一形式出现, 而且, 内容重复陈旧, 确实没有得到师生的真正喜爱, 甚至有人认为武术项目, “虽然己有30多年的学校体育开课史, 但并没有解决武术进入体育课的实效问题, 没有实效的教材, 不应当再做安排了。

2.3弱视应用

中国武术式的技击攻防性长期被视而不见。武术本身具有明显的技击性, 而且, 颇具中国特色, 可是由于各种“唯技击”等思潮影响, 武术的这个特性长期被埋没, 所以早期在学校武术中几乎看不到攻防练习, 随着人们认识和思想的进步, 终于意识到了武术的技击功能, 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强调应用”, 结果由于继承武术固有技击内容的匾乏和认识的表面化, 一些人在武术课中增加“散打”就认为是武术的“应用”称其为“三双教学法”, 意为“武术教学模式的改革, 发挥了套路和散打项目的优势, 弥补了二者之间的不足”把没有内在联系的套路和散打杂合在一起, 其实是对完整意义上武术拳种技击性的抹杀。

2.4轻视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反映。我们常常谈“武术是民族宝贵文化遗产”, 事实上武术确实如此, 可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以简单的礼仪文化为例;由于缺少了应该的操作规范, 使得象贻拳道那样的鞠躬礼仪被众多学生家长接受, 显得贻拳道有文化品位, 时尚, 吸引了大批练习者, 甚至对学校武术构成巨大冲击!

总之, 由于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武术本质, 造成武术的肢解与拼凑, 学校武术长期名存实亡。学校武术的开展有多方面的因素, 但是, 从武术自身看, 没有充分认识武术整体特点, 肢解或拼凑武术是根本原因, 肢解武术时, 当套路沦落为与体操无异时, 人们至少可以反问我为什么练武术 (套路) , 当散打变的雷同自由搏击时, 学习其他技击项目不也是可以的吗?拼凑武术时, 试问这是武术的吗?怎么和别人一样呀?今天我们看到的学生喜欢学习跄拳道, 喜欢健美操, 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正视我们的武术吗!

3 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突出拳种。这是武术自身特点决定的, 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众多拳种是中国武术重要的形态特征, 拳种的内在含义是“技术和理论体系完备”, 这里技术完备的含义是指武术所具有的功法、套路、应用三位一体的技术教学训练整体内容结构, 这一内容体系可以产生出健身、娱身、防身的功效, 而且这样的功效本身也是整体效应, 即寓健身性于技击性之中, 技击性与健身性又产生愉悦身心的作用, 三者之间互相作用, 互为因果, 这样可以满足健身、防身、娱身等不同学生的需求, 理论体系完备的真正内涵, 除了丰富和深厚的技击理论外, 透过技术操作的理论层, 更深层的是其中寓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如中国哲学、医学等内涵, 由此可见拳种的多重价值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健康的需要, 所以必须正视和发展拳种, 使拳种成为学校武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优化套路。这不仅是长期学校武术教学的延续, 更是深化和发展, 因为套路是武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富有民族独特性的运动形式, 更是承载武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优秀的武术套路极具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 也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内容, 只是不要一味地重复没有内涵, 缺少功效的如同嚼蜡般的劣质套路, 因此, 不是“淡化”以至“淡出”套路, 而是, 应该继承和整合乃至发展创编出优秀的套路, 赋予套路特有的教育功能, 所以, 我们提出了优化套路, 强调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武术的必然与回归, 同时也是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武术的真正初衷, 强调拳种化的应用是武术的必须和本质特点的表现, 因此, 无论从学生的需要还是武术的自身性质要求, 都必须强化突出, 纠正以往的唯套路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弘扬文化。前人发出了“技击乃末技”的感叹, 并不是说技击不重要排列在众多技艺之尾, 其实是说当你达到技艺之巅时, 技击己经成为过去, 获得的是“道”, 这里的“道”是文化精神层面上思维、德行、境界的提升, 传统武术之所以有“武艺”、“道艺”之分, 一代武学大师孙禄堂先生之所以创立“拳与道合”思想, 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所追求和反映的文化精髓, 而这种道的具体体现正是民族文化的弘杨和精神的培养, 这不仅是社会对武术的要求, 也是武术教育的必然, 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

4 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确立

4.1“一体两翼”体系及其含义

一体是指功套用有机统一体, 这是武术自身性质所决定的, 舍此将难以称其为中国武术课程套用的具体内容是构成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体, 这一主体结构贯穿武术课程的始终, 可以具体情况在局部有所侧重和增减, 但是, 这一结构不能也不应该破毁, 而且, 就武术某一拳种的课程而言, 其自身也要保持该系统的功套用特殊性。

弘扬民族文化是一翼。这是宏观上社会对武术的要求之一。武术不单纯是一种体育运动, 肢体活动, 他本身在传统文化中孕育产生,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 武术教学训练本身就是弘杨民族文化, 这也是当今社会对武术的要求, 因此, 这将是武术课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这一内容一方面寄托在一体上, 一方面通过理论教授等途径实现, 但是, 要有具体的操作内容, 如对武术动作名称的记忆, 了解动作含义等手段落实到实际课程中。

塑造个性品质是另一翼。这是学生和社会双重作用的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武术特有的民族精神对塑造学生个性、品质以及民族精神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同样是武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不能缺失。

这一内容体系同样要有可操作的内容, 如武术礼仪规范, 行为要求, 包括着装、仪表的要求, 通过具体行为塑造个性品质, 提高精神气质。

整个“一体两翼”内容结构反映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所要求的“健身性与文化性结合、科学性与可行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

4.2建构功套用本体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选编原则, 我们选取有一定群众基础, 且对青年身心影响作用突出的长拳类作为教学内容。

按照桩功——套路——用法结构编排。

具体程序为:按照基本功——单势动作——攻防练习——个人套路——对练套路——对打应用。

功法选择桩功, 马步、弓步等练习。

优化套路。精选技法, 精编套路。由于课时等条件限制, 我们只选取主要的步型桩功动作, 单势基本动作包括长拳中常用和基本的拳、掌、勾三种手型, 弓、马、仆、虚四种步型, 冲、贯、勾、推掌四种手法, 蹬、弹、瑞、鞭、勾踢五种腿法和摔、拿等动作, 体现出踢、打、摔、拿四类主要技法, 但是, 我们只选取最为基本的1~2种技法。

强调应用。单势练习紧密结合单势的攻防练习, 又将单势动作以套路形式串联起来, 再把攻防练习同样用套路的形式连接起来, 最后, 适当做无条件的应用练习, 整个体系较完整地反映了长拳类的技术体系。

4.3提出弘扬文化利精神的措施

技术传承本身就是弘扬文化和培育品质, 但是, 我们还要用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和养成优秀品质, 反映出文化精神!

突出武礼规范。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技术内容, 还包括了武术特有礼节和行为规范, 如上课前先行抱拳礼, 对练开始与结束行抱拳礼。

培育个性品质。练习中, 特别是在对打中, 在正确的技术情况下,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苦的拼搏精神, 如果对练中出现失误不得有相互抱怨责备言语, 通过练习培养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 老师讲解动作后学生要点头致谢, 培养谦虚有礼貌的品行。

5 结论与建议

5.1.1目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问题:由于对武术本质认识的偏差, 造成武术的肢解与拼凑,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忽视拳种、偏视套路、弱视应用、轻视文化等弊端。

5.1.2构建武术课程内容体系原则为: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杨文化。

5.1.3学校武术课程的具体内容体系结构为:一体两翼, 功套用统一为本体, 弘扬民族文化, 塑造个性品质为两翼。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体两翼”的教学内容结构, 即以“功、套、用”的统一为本体, 以弘扬民族文化和塑造个性品质为两翼。具体教学内容选编原则为:“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170-171.

[2]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4) :17-21.

[3]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5 (2) :9-10.

武术专业 第10篇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近年来国家政府对其之重视日益增加, 武术进校园政策大力开展, 特别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更加引起人们关注, 这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设置。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对高校武术教师进行咨询访谈、电话交流, 实地了解课程培养方向、内容设置、学习状况和教学状况等。

1.2.2 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回收问卷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 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1.2.3 问卷调查法

分别抽取贵州省不同地区的6所高校———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市贵州大学、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铜仁市铜仁学院、凯里市凯里学院、安顺市安顺学院的在校学生和老师发放问卷240份, 收回问卷231份, 有效率为96.2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概述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武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体育教材。从宏观上看, 武术进校园是使武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培养武术教师的高等院校加大了要求。就贵州省6所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可得, 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都设有武术课, 其培养方向是中小学武术教师。调查研究的6所院校武术教学大纲都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武术课程指导纲要再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对课程评价、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部分进行修订和完善, 但在实际课程开设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又并不完全依据制定的大纲来实施。

2.2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经过网络查询资料和访谈得知贵州省各高校武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主要是国际规定的套路, 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长拳、器械 (刀、剑) 等。在攻防格斗技术和理论中学习较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 学习动作数量多, 不易记忆, 在课程设置的课时中很难掌握教学内容。

2.2.1 武术课程的类型

武术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6类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开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作为专业提高课程, 在限制选修课程和任选选修课程中均设置有武术课程[1]。

2.2.2 各学期与时数的安排

由表1数据可得: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开设武术必修课程的学期与课时不同, 说明各高校对武术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开设要求和条件都是有区别的。

2.2.3 教学内容设置

贵州省6所高校武术课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有开设, 武术课教学内容集中在套路的传授上, 这样使得院校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学校武术内容不能很好的衔接。近几年有几所学校对武术进行了调整开设了散打、跆拳道项目, 但调整地还不全面, 还不能达到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

从表2分析发现, 必修课中所设置的武术理论教材教法和功防动作理论内容仅一半院校设有, 武术健身与养生开设仅占17%, 套路创编则没有院校开设, 表明有超过一半的院校不重视其内容, 这将影响武术必修课的教学的效果。

在表3中可见专修武术课程设置中 (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 课程内容是各院校的武术教师自己或共同制定。

2.2.4 武术课教材选择

通过访谈得知, 各高校必修课教材基本选用“邱丕相主编的体育学院通用《武术》教材, 人民体育出版社, 内容主要包括:“武术概述、武术教学、武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图解知识、常用动作术语及动作要求、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套路运动、功放实用动作等”[2]和唐波主编《武术》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主要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武术技法分析、武术图解知识与套路创编、学校武术与教学、武术徒手基本动作与方法、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方法、武术运动常见损伤分析与防治、武术运动的评判与鉴赏”[3]等内容。专修教材基本都用“邱丕相主编的《中国武术教程》教材, 内容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拳术、器械、对练与集体项目、武术套路教学、套路运动训练、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散打运动概述、散打教学、散打训练、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太极推手、其他格斗技术介绍”[4]等内容。总体上看, 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材都比较单一,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 教材却没有多大的变化, 只是每年选择不同版本而已。

3 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5]。经过调查研究, 各高校都开设有武术课, 武术课程设置能与新课改相适应, 课程结构较为合理, 但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导致学生毕业走到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教学岗位。研究发现主要发出现以下不足:

从表4所示可以得出, 武术课程内容开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 武术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2) 武术普修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 (3) 中学体育教师武术理论、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程度统计。

3.1 内容设置单一,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技术部分。通过访谈得知, 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得不到重视, 绝大多数学校理论教授是在受天气影响无法进行技能学习时才进行, 理论学习时间与计划规定不相符, 学生学习武术理论知识的课时严重不足, 很难完成对理论的学习计划, 以致学生对理论和文化认识不充分, 建立不了完系统的知识体系。

武术技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主要以套路为主, 必修课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初级拳术, 器械 (刀、剑) 。选修课主要是国际规定的竞赛套路, 内容固定, 练习时枯燥乏味, 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很多学生考试完很快就忘了所学套路动作。从表4我们得知,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武术课中并没有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生的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

3.2 课程结构不完整, 限制了课程发展

据调查可得, 贵州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武术课开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必修, 一种是选修。在此基础上又将选修课中又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表4显示, 在普修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 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 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可见, 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 限制了武术课程的开展, 其教学成绩也将受到影响, 得不到发展。

3.3 课程结构不完整, 难以适从课程发展

从表4数据显示和课程开设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对普修课程内容掌握的不是很理想, 而专修课则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这样大部分同学就丧失了继续学习武术专修课程的动力, 导致必修课设置直接影响选修课的开设效果。由此不难看出, 贵州省各高校武术课程结构不够完整, 难以适从课程的全面发展。

3.4 培养方向在课堂中得不到贯彻落实, 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6], 在到达工作岗位之前掌握相关知识, 拥有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说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术科技能, 还要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然而问卷结果显示 (见表4) 只有10%的学生认为的武术理论和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重要和5%同学认为非常重要。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武术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都侧重于单一的整套套路的练习, 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套路记忆, 忽视了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 大部分同学虽然能够达到武术考评标准, 但并没有教学工作的能力, 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贵州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依据规定开设, 各学校并根据自身条件作了适当调整。

(2) 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的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课时不足, 以致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清晰。

(4) 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需进一步加强改善教学内容、方法。

(5) 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导致学生放弃继续学习武术的机会, 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4.2 建议

(1) 了解学生的心理, 提高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 从教学内容的改革着手, 改变单一的武术套路教学, 增加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散打和跆拳道技术。

(3) 明确培养方向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 让学生达到岗位工作的要求。

(4) 增加武术理论及相关知识学习的课时,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5) 调整武术课程设置机构, 保障武术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摘要: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武术,课程设置,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哲纯.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邱丕相.武术[M].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1-2.

[3]唐波.武术[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5.

[4]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14.

[5]杜学工.体育新课程标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N].陕西教育报, 2011-03-01 (3) .

武术世界杯 武术奥运会 第11篇

我在1992年最早提出了"东方体育大系统"的概念,近年来似乎这一概念已逐渐为人接受并引用。我坚定地以为:东方体育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其宏大、成熟、显扬、独立,可以毫无愧色地与西方体育大系统相媲美。这两大系统,又分别以奥林匹克和东方武技为代表。而中国武术,则无疑又是东方武技的核心。由此看来,奥林匹克与东方武技的分庭抗礼,实际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武术与竞技运动的平分秋色、交相辉映。

中国武术与竞技运动,虽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互相借鉴、影响、渗透,但由各自同样宏大的规模,各自迥然有异的特征,特别是各自不同的本质或者说由其质的规定性决定,二者只能是各自独立存在。总体而言,谁要想完全取代谁,谁要想完全消化谁,说好听点,难上加难;说难听点,痴心妄想。

中国武术与竞技运动的不可融合,主要因于二者从属的各自文化母体以及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根本差异。

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二元对执,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努力把自然即外部世界对立化、对象化,并加以追问、认知、把握,在古希腊人就已经开始了。这就是新儒家余英时先生所说:"运用理性以获得真理,是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的一贯精神。"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三百年前还直接产生了培根科学观,亦即培根的两大梦想:一是借助科学认识世界的真面目;二是用科学征服宇宙。"征服和宰制自然",是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一大目标。科学技术、竞技运动,都是这种基本精神的外化形态。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镌刻的标语是:"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现代奥运会的座右铭是:"更高,更快,更强";而竞技运动常用的口号是:"开掘人体潜能,冲击人体极限"。登山探险、洞穴探险、漂流探险、极地探险、沙漠探险等,更是直接亮出了"征服自然"的旗号。

中国文化则与之完全不同。自先秦以来,我们先人就有了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明确观念,这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完整表达了中国文化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样态。程朱学派讲天理自存于人之心中,陆王学派讲吾心即是宇宙。这种本体论上的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文化总体上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对执、认知、征服关系。中国武术理论的相当部分,便建筑在人与宇宙同构、有共同的变化规律,人可以效法自然变化这一认识之上。正如陈鑫所说:"拳名太极,实即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符合太极之理,也就符合自然之理。武术练功,往往选择天时地形季候方向;武术内练,往往讲究人与自然相通,可从万物摄取生命能量;象形拳术模仿飞禽走兽,寓意在于接近了这些自然生灵,就接近了自然精粹自然本质。武术理论的方方面面,总在强调顺乎自然师法自然。无怪乎总有人说:人与自然的冥合,是武术家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是拳道的最高境界。

将这一精神再推扩到社会领域,就是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之上者也。"中国兵法的见解真是奇妙而深刻。武术也一样,武谚"武以观德"、"止戈为武",如果说在词汇意义上是强解曲解的话,那么这种强解曲解却正反映了东方伦理意蕴上的深刻意义。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后发制人。一次一位朋友玩笑中说起,如果两个人都是练内家拳的,两个人都后发制人,谁都不先出手,那怎么引进落空呢?怎么打呢?擂台上团团转,裁判只好判消极。他认为这事很荒诞。其实,这位朋友没有弄懂,如果两人都不出手,很简单,那就不用打了,化干戈为玉帛。双方都后发制人的结果,那就是"和"。这位朋友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失之于他仍然在用西方竞技运动和对立冲突哲学的眼光来看待武术或太极拳。太极拳的宗旨决不是可以率先攻击人,当然太极拳严格说来也就绝对不是竞技运动。内家拳的后发制人并不荒唐,让后发制人的内家拳走上搏击的竞技场才是一大荒唐。

日本剑道有句名言:一旦剑士对人举起了他的剑,剑道也就不存在了。与之同理,太极拳一旦走上擂台竞技,主动攻击别人,那太极拳也就不存在了。日本合气道,有一点基本上同于太极拳,那就是完全没有主动攻击人的技法,也讲究借力打力,后发制人。合气道也没有办法变成一种竞技运动。东方武术不仅是武术,它的终极不是"术",而是含义深奥的"道"。

当然也声明一句,我绝不反对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努力。因为奥运会已是世界民族大欢聚,竞技运动已是人类文明结晶。让武术进入奥运会,可以丰富奥运会内容,也可以使世界更了解武术。但同时我们又必须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即:武术绝大部分内容,毕竟根本不可能用于竞技;武术总体而言,毕竟根本不是竞技运动。武术也要追随时代步伐,但要把武术整体改造为竞技运动,以后者完全消化代替前者,结果要么是武术消亡,要么是改革失败。历史早就证明了武术顽强的生命力,武术可能走入低潮,但武术不可能消亡,那结果别无选择,只能是改革失败。保存武术最好的方式,可能还是武术自己,可能只有武术自己。

有消息传来,有人正倡导筹办独立的世界武术奥运会,真是好极。但可行的前提是:不能再走样板武术的老路,应该突破竞技运动框框,要有崭新全新的思维。东方体育珍馐美味,只当别种大餐配盘小菜;中国武术熊腰虎身,只顾削尖脑袋去钻西服,终非长久之计。武术奥运会、武术世界杯是什么内容呢,现代竞技比赛,传统擂台挑战,表演,交流;武舞,舞狮,舞龙;功力,拳术,器械;少林,武当,峨嵋;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有什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大家都来出主意。

武术专业 第12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广西的社会需求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十几年来有关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社会需求方面的文献资料等, 并进行分析研究。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广西部分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 以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需求状况, 共发放问卷230份, 回收211份, 回收率91.7%, 有效问卷193份, 有效率91.5%。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社会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了解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 63.2%用人单位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还是知道的, 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有69.4%的用人单位都不了解, 知道一些的仅占17.1%。培养目标是每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导向, 用人单位了解培养目标才能了解该专业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但是从以上两个表来看, 很多用人单位仅仅是知道有这个专业, 但是并不清楚这个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大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2.2 用人单位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需求情况

通过调查得知: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 现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职工的单位有77家, 占总数的39.9%, 没有的为116家, 占60.1%;现在或者将来需要该专业人才的为103家, 占53.4%, 不需要的为55家, 占28.5%, 说不准的为35家, 占18.1%;用人单位认为该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大的有106家, 占54.9%, 认为需求量一般的有23家, 占11.9%, 认为需求量较少的有36家, 占18.7%, 不清楚的有28家, 占14.5%。

从以上数据来看, 现在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单位还比较少, 这可能也是由于该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导致与社会广泛的需求不相符合,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会有越来越多的岗位设置, 该专业人才也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因此, 详细了解社会需求对该专业的要求, 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用人单位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

由表2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就业形势的严峻, 用人单位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在大多数的用人单位至少都要求本科学历, 比重占到73.1%, 由此可以看出, 该专业人才拥有本科学历基本符合社会需求。相信以后随着社会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社会需求更高学历的该专业学生。

2.4 用人单位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各项指标要求

为详细了解现今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状况,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筛选以及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 选取32项指标, 在听取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后, 最终确定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这三大类共19项指标作为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规格指标, 用人单位根据本规格指标体系, 确定该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 见表4。

从表3可以看出, 广西社会需求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各项规格指标要求趋向于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体育基本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指导训练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人才。说明当今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更加全面, 尤其是思想品德方面, 其次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需要思想品德好、知识结构全、个人多方面能力强的专才加通才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进行课程设置, 才能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这些社会需求的各项规格指标, 是进行该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时详细的广西社会需求调查对于广西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5 用人单位对现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职工的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广西用人单位对现有该专业职工的工作态度满意, 对现有该专业职工的专业水平一般满意。由此可见, 当今广西用人单位对现有该专业人才的评价并不十分理想, 因此社会更需要工作态度好, 专业水平较高的该专业人才。

另外根据调查显示, 对该专业人才需要加强的方面, 用人单位选择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技能 (89.6%) 、专业理论水平 (80.5%) 、策划组织活动方面 (79.2%) 、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技能 (70.1%) 、专业技术水平 (55.8%) 、体育保健康复知识方面 (50.6%) 。由此可见, 在对该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更应该注意这些方面, 以便更好适应社会需求。

2.6 用人单位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意见与建议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 通过与广西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交谈, 整理出用人单位对于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建议有以下几点:一、需要大力加强该专业的普及力度。二、该专业在广西开展不够理想。三、更加需要一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四、由于小朋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感兴趣, 因此学前教育也需要该专业人才。五、在广西沿海地区如钦州、北海等地该专业相对匮乏。六、中小学更需要全能教师。因此, 高校在对该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时也应关注社会用人单位的建议。

3 结论

3.1 广西很多用人单位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是太理想, 应加强普及力度。

3.2 广西用人单位现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职工较少, 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广泛。

3.3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更加需要高学历、层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

3.4当今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 尤其是思想品德方面, 其次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需要思想品德好、知识结构全、个人多方面能力强的“专才”加“通才”即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5当今广西用人单位对现有该专业职工的评价并不十分理想, 因此社会更需要工作态度好, 专业水平较高的该专业人才。

3.6 高校进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时更应关注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建议。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广西区的社会需求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社会对该专业了解程度不理想, 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时应详细了解社会对于本专业人才的要求, 应广泛关注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建议, 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广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永明, 姜玉泽, 翟德平, 唐韶军, 尹海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1:91-94.

上一篇:展示性评价下一篇:典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