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综合能力范文

2024-08-21

临床综合能力范文(精选12篇)

临床综合能力 第1篇

1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和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不能适应目前的临床实践要求。1981年第34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通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卫生战略目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指的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保持健康;人们将应用更好的、有效的方法去预防疾病, 减轻疾病和伤残带来的痛苦, 并通过良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 然后安乐地死去等。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表《爱丁堡宣言》明确定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也指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国的需要”。这就要求医生承担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天职, 而且要承担起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全方位服务。因此担负着培养未来医生重任的医学高等院校应该转变认识, 对临床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科学研究不单纯局限于疾病个体, 而是从个体上升到群体和社会;不单纯局限于研究人体器官、组织, 而深入到对细胞、分子和基因的研究, 这就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从而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执业医师法和相应医疗法规的出台以及患者维权意识逐步增强, 限制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 临床实践教学受到很大影响, 对于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迫切的需要。医学知识更新迅速, 而临床知识的更新和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创新能力, 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医学进步的要求。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就要求医学生具备综合的临床能力来分析、判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科学运用临床思维对疾病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 提出合理地治疗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临床实践教学对于医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的临床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体, 注重知识的传授, 偏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忽视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医学的融合, 阻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此,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迎接新的医学挑战, 解决目前临床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2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实现途径

2.1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教师对改进临床教学实践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深入的认识,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新医学生对临床教学的传统认识, 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临床实践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观念上达到一致才能更好的改进临床实践教学,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

2.2 提高诊疗技术, 加强诊断思维的培养

医学本身是一门深奥的科学, 人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目前的医学还面临着很多尚未认识和不能解决的难题, 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医务人员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基础医学和基础学科以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 临床医学发展快速, 新的诊断和治疗仪器、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1], 加上新的病种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抓紧时间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掌握医学发展的新动向、熟悉新的诊疗技术。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诊疗技巧, 而且要有科学的诊断思维。一些医生诊疗手段老化, 拘于形式, 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临床医学要求。目前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 临床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将来, 如果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没有熟练掌握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 可能会对将来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专业技术教学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临床实践及教学过程中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讲座”、“临床思维讲座”和“临床专题座谈”等活动, 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 将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前沿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2]。积极鼓励临床教师将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中,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分析、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例如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典型病例, 由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提出各种实际问题, 让学生结合该病例亲自查阅该病研究的新进展。经过以上充分的准备后再进入临床教学过程, 以教学查房的形式,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措施及治疗的新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我国传统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数之比是1∶1, 实验课采取小班教学, 备有教学实验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医学生实验时动手不动脑, 应用能力低。因此改进传统医学临床实践需要运用尽可能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践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枯燥内容的理解, 学生掌握临床实践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活动, 如把床边教学、病例讨论、基本技能训练、专题讲座、专业外语以及临床思维纳入正常临床实践教学内容, 可使学生将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更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条件, 创造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有利条件。

2.4 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国外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鼓励本科生早期参加科研活动。科研训练使医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科研训练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 在我国医学临床实践中开展科研训练, 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不仅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开设各种试验、科研设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 还要为学生开设网上资料查询讲座、临床病例统计分析讲座等, 同时创造条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尝试, 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使学生对科研有一定了解, 并对科研产生兴趣, 为今后学生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实现了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可以为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水平提高提供智力保障。

2.5 体现人文精神

要以人为本,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医学应该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3]。医学生将来不仅面对疾病个体, 而且面对整个社会群体。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前夕, 可以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一起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实习医生”的教育活动, 让医学生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模拟, 让医学生进行“医”、“患”角色的扮演, 增强医学生互相沟通的能力,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境界。

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 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临床思维以及医患沟通能力, 增强临床医生更新医学知识的能力, 会有力推动我国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参考文献

[1]Richard Grol, Jeremy Grimshaw.From best evidence to best practice: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hange in patients’care[J].The Lancet, 2003, 362:1225-1230.

[2]安力彬.关于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医学教育, 2003 (2) :58-59.

临床综合能力 第2篇

来源:文都教育

各位同学,以下是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大纲原文,红色字体及涂阴影部分为今年变动之处,大家在复习之时多加注意!

一、试卷内容结构

生理学

约14% 生物化学

约12% 病理学

约12% 内科学(含诊断学)

约33% 外科学(含骨科学)

约23%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6%

二、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

第1—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第41—115题,每小题2分,共150分 B型题

第116—135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X型题

第136—165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三、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 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2.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3. 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 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 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电位。

4. 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 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3. 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4. 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2. 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4. 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6. 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7.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8.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9. 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 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2.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3. 肺换气: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5.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排便反射。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特点及其调节。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

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7.排尿反射。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及其功能。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7.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0.平衡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觉功能,前庭反应。

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15.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内分泌

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4.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一)生殖

1. 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丸功能的调节。

2. 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卵巢功能的调节;妊娠和分娩。

二、生物化学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化学结构和分类。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3.肽键和肽。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5.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7.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核酸分子的组成,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9.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其他非编码RNA的分类与功能。10.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助因子,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12.酶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13.酶的调节。

14.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1.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2.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糖有氧氧化与无氧酵解的关系。3.磷酸戊糖旁路的意义。

4.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5.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7.脂肪酸分解过程及能量的生成。8.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9.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10.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作用。11.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12.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1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能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14.生物氧化的特点。

15.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其影响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能量的贮存和利用。16.胞浆中NADH的氧化。

17.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18.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理功能。19.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氨基酸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20.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21.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2.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高血氨。23.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载体和意义。

24.含硫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及临床意义。

25.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主要合成过程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6.物质代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和联系。27.代谢调节(细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体水平调节)。

(三)基因信息的传递

1.DNA复制的特征及复制的酶。2.DNA半保留复制的基本过程。

3.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的意义。4.DNA损伤(突变)、修复及意义。

5.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的模板,酶及基本过程)。6.RNA生物合成后的加工修饰。7.核酶的概念和意义。

8.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遗传密码。9.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加工。10.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1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及原理。12.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13.基因重组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14.基因组学的概念、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四)生化专题

1. 细胞信息传递的概念,信息分子和受体,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2.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性质及功能。3. 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4. 血红素的合成。

5.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 胆汁酸的合成原料、代谢产物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7. 胆色素的代谢、黄疸产生的生化基础及临床意义。8. 生物转化的类型和意义。9. 维生素的分类、作用和意义。

10.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产物、功能及与肿瘤的关系。

11.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应用。

12.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技术及应用。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三、病理学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细胞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3、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4、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5、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损伤的修复

1、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干细胞的概念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3、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水肿的概念、原因和类型。

(四)炎症

1、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症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和炎症的结局。

3、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五)肿瘤

1、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组织结构、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征,转移的概念、途径、对机体的影响,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

3、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和分期。

4、常见的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上皮内瘤变、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5、常见肿瘤的特点。

(六)免疫病理

1. 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结局。2. 移植排斥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分型。

3. 宿主抗移植物的概念,肝、肾移植排斥的病理变化。4. 移植物抗宿主的概念。5.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6. 免疫缺陷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各器官的病理变化。2.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合并症和结局。3.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4.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5.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6.心肌病的概念,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及限制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特点。7.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八)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气肿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4.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6.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7.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8.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

9.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各期病变特点及其并发症。10.鼻咽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扩散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1.肺癌的病因、常见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特点、转移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九)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3.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5.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学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大肠息肉和腺瘤的概念、病理学特点。

9.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0.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11.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12.胰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十)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3.白血病的病因和分类,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2.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膜性肾小球病、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4.IgA肾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5.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6.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十二)生殖系统疾病

1.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分级及病理变化。

2.子宫颈癌的病因,子宫颈浸润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和临床分期。

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4.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5.子宫体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6.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7.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8.卵巢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变化,性索间质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9.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10.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11.乳腺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十三)内分泌系统疾病

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甲状腺肿瘤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3.糖尿病及胰岛细胞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十四)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3.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7.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8.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播途径,急性、中毒性及慢性痢疾的病理特点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9.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制,肠道、肝、脾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0.尖锐湿疣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11.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分期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2.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分期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四、内科学

(一)诊断学

1.常见症状学:发热、水肿、咳嗽及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呕血及黑便、黄疸、血尿、意识障碍。

2.体格检查: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脊柱检查、常用神经系统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规体液检查,骨髓检查,常用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4.器械检查: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检查(常用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支气管镜及消化内镜检查)。5.常用临床操作: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导尿术、心肺复苏。

(二)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防。

2.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分期和分级、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3.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各种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肺脓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6.肺结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包括结核病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期、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肺血栓栓塞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分型、鉴别诊断和治疗。

10.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11.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包括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

14.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和分型、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

(三)循环系统疾病

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4.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5.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6.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8.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9.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10.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急性心包炎及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3.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发症和防治措施。

14.感染性心内膜炎(自体瓣膜及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四)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2.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镜及组织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9.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10.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1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13.急性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原则。

14.有机磷中毒的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五)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疾病总论:包括肾脏的解剖与组织结构,肾脏的生理功能,常见肾脏疾病检查及临床意义,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2.肾小球肾炎(急性、急进性、慢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IgA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5.尿路感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6.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7.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六)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4.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常见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6.急性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8.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及分型和分期、鉴别诊断和治疗。9.出血性疾病概述:正常止血机制、凝血机制、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及出血性疾病分类、诊断和防治。

1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七)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

1.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内分泌疾病的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2.Graves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甲状腺危象的防治)。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库欣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糖尿病的分型、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治疗。

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发病诱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八)风湿性疾病

1.风湿性疾病总论:疾病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2.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原发性血管炎概论。贝赫切特病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五、外科学

(一)外科总论

1.无菌术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无菌操作的原则。

2.外科患者体液代谢失调与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3.输血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防治,自体输血,血浆代用品及血液成分制品的种类和应用。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5.重症监护的内容与应用,常见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6.疼痛的分类、评估及治疗。

7.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的目的与内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8.外科患者营养代谢的概念,肠内、肠外营养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9.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2)浅部组织及手部化脓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3)全身性外科感染的病因、致病菌、临床表现及诊治。

(4)有芽胞厌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5)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0.创伤的概念和分类。创伤的病理、诊断与治疗。

11.烧伤的伤情判断、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和各期的治疗原则。烧伤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要点。12.肿瘤

(1)肿瘤的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2)常见体表肿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原则。

13.移植的概念、分类与免疫学基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防治。14.麻醉与复苏。

(1)麻醉前准备内容及麻醉前用药的选择。

(2)常用麻醉的方法、药物、操作要点、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3)心、肺、脑复苏的概念、操作要领和治疗。

15.外科微创技术:内镜技术及腔镜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胸部外科疾病

1.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处理原则。2.各类气胸、血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3.创伤性窒息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4.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5.腐蚀性食管烧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治原则。

6.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7.食管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8.常见原发纵隔肿瘤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普通外科 1.颈部疾病(1)甲状腺的解剖生理概要。(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3)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4)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5)常见颈部肿块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6)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2.乳房疾病

(1)乳房的检查方法及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2)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3)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处理。

(4)乳腺常见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处理。

(5)乳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原则。3.腹外疝

(1)腹股沟区解剖。

(2)疝的基本概念和临床类型。

(3)腹外疝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外科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及应用。4.腹部损伤

(1)腹部损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2)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

5.腹腔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各种腹腔脓肿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6.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7.胃十二指肠疾病

(1)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2)胃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和诊治原则。(3)胃十二指肠其他疾病的外科治疗原则。8.小肠疾病

(1)肠梗阻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2)肠炎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3)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9.阑尾疾病:不同类型阑尾炎的病因、病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10.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及检查方法。

(2)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和直肠脱垂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3)结、直肠癌的病理分型、分期、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11.肝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

(2)肝脓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3)肝脏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4)肝囊肿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2.门静脉高压症的解剖概要、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13.胆道疾病

(1)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生理功能、常用的特殊检查诊断方法。

(2)胆道畸形、感染、胆石病、胆道蛔虫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常见并发症和救治原则。(3)胆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4.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分析和处理原则。15.急腹症的诊断、鉴别诊断。16.胰腺疾病

(1)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胰腺癌、壶腹周围癌及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17.脾切除的适应证、疗效及术后常见并发症。

18.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19.周围血管疾病

(1)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2)周围血管损伤、常见周围动脉和静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四)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

1.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检查方法、诊断和处理原则。2.常见泌尿系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常见各种泌尿男生殖系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4.常见泌尿系梗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治疗方法。6.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五)骨科

1.运动系统畸形

常见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颈、并指和多指、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平足症、足拇外翻、脊柱侧凸)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运动系统损伤

(1)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移位。

(2)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和并发症。

(3)骨折的愈合过程,影响愈合的因素,临床愈合标准,以及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4)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骨折复位的标准,各种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开放性骨折和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5)常见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的解剖概要、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6)手的应用解剖,手外伤的原因、分类、检查、诊断、现场急救及治疗原则。断肢(指)再植定义、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原则和术后治疗原则。

(7)脊柱、脊髓损伤和骨盆、髋臼骨折的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8)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9)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常见的慢性骨、软骨、肌肉、肌腱、关节囊、滑囊、筋膜等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4.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5.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慢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局限性骨脓肿、硬化性骨髓炎、创伤后骨髓炎和化脓性脊椎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6.骨与关节结核

(1)骨与关节结核的发病特点、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和治疗。(2)脊柱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髋关节和膝关节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7.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8.骨肿瘤

(1)骨肿瘤的分类、发病情况、诊断、外科分期和治疗概况。(2)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常见良、恶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

六、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职业素养

1.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医学专业精神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十项专业责任。

(二)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的性质。2.患者的权利和义务。3.医生的权利和义务。

4.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法。

(三)临床伦理

1.临床医疗的伦理原则及应用。2.临床试验的伦理原则及应用。

(四)卫生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2.《侵权责任法》。

临床综合能力 第3篇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1.比较法。在高中生物中,有很多类同或相近概念,需要理解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如激素和酶、滋养层和饲养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型、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对这些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必要的时候加上一些图表等更直观的辅助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分解法。生物学的很多概念,其概念属性有很多要素构成,需要我们对概念进行分解,如等位基因的概念,在目前浙科版的教材中的阐述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如果将等位基因概念分解为: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一对基因,教师对其中的每一要素加以适当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各要素,然后进行综合,这样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简单而深入。再如细胞周期的概念,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怎样的细胞才有周期,细胞周期到底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但如果将此概念分解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次结束到下次结束,只要能抓住这两个要素,教师再对每一要素进行适当的举例说明,学生就不难掌握。

3.图示法。运用语言描述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教材和我们教师通常的做法,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语言描述的这些东西往往使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直观和直接的方式来对以上内容进行呈现,图示法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如种群的增长方式可以用坐标图的形式来表现。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可以建立一个细胞模型,将各种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和外界的气体交换情况用模式图表示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气体的变化规律。如果我们能在高考的复习中针对变化规律相近的曲线做一个专题复习,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4.应用法。生物学中很多概念和原理需要在应用中才能更好的理解,如顶端优势,其教材概念阐述并不难懂,但如果能结合园艺知识让学生联系实际,就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理解也将更全面而透彻。比如体温调节中,关于寒冷环境中散热多少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因为寒冷环境中血管收缩,散热减少,但实际情况是散热增加,这就需要运用生活实例和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事实。

二、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

1.构建学科整体知识体系。在平时教学特别是高考总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生物学科知识的脉络,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提高。如果能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足够熟悉,学生就能很快根据试题的情景提取出相关信息,找到解题的知识和原理依据。

2.构建典型相关性知识的网络体系。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很多概念其实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和染色体和联系的概念不会少于15个,但这些概念的学习时间并不一定集中,在教材中的分布也不一定集中,学生很难把他们进行整体联系,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这些典型的相关性概念进行联系,以整体性、综合性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当学生面对高度综合、思维跨度大的高考试题时才能沉着应对。

有些概念虽然集中学习,在教材中的分布也非常集中,但很多概念的集中出现却给学生造成了认识障碍,如在免疫应答一节的学习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多、新、难,可以尝试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合理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可以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知识的关系,促进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网络和体系的主动构建,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探究形式,在更好的理解知识上内在联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深入分析典型图解,提高学生对图示的理解能力

分析最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题,差不多都有40%以上的题目需要分析图解,但我们也发现这些图解往往是对教材中所涉及图解进行适当的修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展现,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图解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教材中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曲线、有关光合作用的曲线等在近几年全国卷或地方卷中的出现频度非常高,教师就需要对以上内容所涉及的曲线进行透彻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且还要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一般图解的方法,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临床综合能力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本校2005届—2013届护理本科毕业生所在科室护士长60名对108名护理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 其中男15名, 女93名;主管护师48名, 护师60名;毕业5年以上51名, 5年以下57名;担任护士长10名, 担任带教老师42名。

1.2 调查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由基本资料和临床综合能力评价表两部分组成, 护理本科毕业生基本资料包括性别、职称、职务、毕业时间等。临床综合能力评价表采用周厚秀和朱京慈研制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表[3], 内容包括临床处置能力、临床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护理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7个指标, 40个条目, 采用4级计分法对各指标进行评价, 优秀4分, 良好3分, 中等2分, 较差1分, 即得分越高, 其临床能力越优秀。评分在3分以上者为完全达标, 2分~3分者为基本达标, 2分以下为未达标, 在正式调查前对20名毕业生进行预调查, 重测信度为0.82, 效度为0.91。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根据我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 在取得医院相关部门的同意后, 联系毕业生所在科室的护士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发放和回收, 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问卷108份, 有效回收率为90%。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全部资料经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3 讨论

3.1 护理本科毕业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总体评价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社会评价是指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考察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 从而判断教育活动对社会的作用[4], 随着我国高学历护理教育的迅速发展, 护理本科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已成为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5], 毕业生作为教育的最终“产品”, 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对毕业生的“质量”进行社会评价, 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6]。本研究显示, 76.85%的毕业生完全达标, 22.22%的毕业生基本达标, 仅1名不达标 (表2) , 表明本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而忽视了临床实际情形对护士应急能力的要求[7]。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士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机械地执行医嘱, 必须了解病人的身心需求, 并及时给予健康指导和情感疏导, 有研究表明, 医疗纠纷中只有20%与医疗技术有关, 80%都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造成的[8]。因此, 在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设置各种临床情景, 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

3.2 护理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本研究显示, 护理本科毕业生护理科研能力得分最低, 仅有18.52%的护士长认为本校护理本科毕业生的护理科研能力完全达标。护理科研能力是护理人员在护理领域中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它是衡量临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9], 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本校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因此, 本校特开设了《护理研究》《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等课程, 但本研究结果却显示护理科研能力得分最低, 其原因可能是在护生实习期间, 带教老师重点放在专科知识和技术训练, 而忽视了培养护理本科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10]。因此, 不管是在校教育还是临床实习, 在教学中都应进一步加强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护理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定期组织护理专家开展护理科研学术讲座, 营造科研氛围, 任课教师在理论授课或实验课中渗透科研思想, 如向学生介绍当前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学术动态, 开阔学生科研视野, 激发科研兴趣, 培养科研责任感, 实施护理科研导师制, 甄选具备护理科研思维、专业英文、文献检索能力并有科研指导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申报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3.3临床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本研究表明, 仅有39.81%和38.89%的护士长认为本校护理本科毕业生的临床教学能力和临床管理能力完全达标, 究其原因可能为学生参加工作的时间短, 临床带教和参与临床管理机会较少, 同时也反映出了在校教育对护生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培养不足, 因此, 学校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 应增加小组讨论、试讲试做、角色扮演、临床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 实习期间, 让护生组织并参与护理教学查房, 小讲课, 从而提高护生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惠荣.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新上岗护士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9) :58.

[2]陈梦丽, 史瑞芬.本科实习护生临床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 2011, 18 (7B) :14-16.

[3]周厚秀.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2006:1.

[4]郭朝红, 郭立.我国素质教育社会评价的研究现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1, 16 (2) :27-29.

[5]苏春香, 郝玉芳, 牛慧君, 等.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5C) :1439.

[6]王皓岑, 吴觉敏, 章雅青, 等.上海交通大学护理本科毕业生临床能力的追踪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5A) :1.

[7]廉雯, 温肇霞.护理本科毕业生核心能力的调查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3, 49 (2) :172.

[8]白宏治, 张银峰, 张桂荣, 等.加强医患沟通及减少医疗纠纷的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4) :161-162.

[9]李硕, 丁淑贞.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其与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9) :54.

企业综合能力 第5篇

1.申请人技术力量现状,已完成类似项目情况及在施工和新承接情况

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经国家住建部核准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企业。公司同时具有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贰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等施工资质和能力。公司通过了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和GB/T50430-2007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01标准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建筑业先进企业”、“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河南省质量诚信承诺单位”、“河南省时代先锋模范单位”、“河南省出省施工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建造师85人,管理人员700余人,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00余人。公司拥有各种大中型机械设备1260台(辆),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机械设备精良,工种配套齐全。公司业务遍布山西、河南、安徽、内蒙、新疆、海南、四川、天津等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施工能力近三十亿元。公司承建建设项目有:临汾博浩源鑫城项目、阜阳市颍东区訾营安置区项目、鄂尔多斯市正意商业大厦工程、郑州市社会福利院改造工程、郑州市中原区住宅楼工程、鹤壁银兴文化广场工程、济源市矿用电气产业园联合厂房钢结构工程、中牟锦绣世家小区住宅楼工程、海南白沙名仕湾项目、临汾开发区东大街工程、济源市天龙焦化公司扩建工程、濮阳市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楼工程、河南汉威物联网科技产业园机械加工车间工程、郏县兴业南路延道路工程、河南省夏邑县2011年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三标段、河南省夏邑县2012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道路项目等。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秉持“铸造精品、惠润九州”的企业使命,遵循“以人为本、过程控制、预防为主、合规诚信”的管理方针,形成了“干一项工程,交一方朋友,树一座丰碑”的经营风格。公司以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机械设备、一流的质量控制,建造一流的工程产品,树立了一流的企业形象。

河南省惠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建筑业的骨干企业,正以新的姿态,高举惠浦的大旗,按照“崛起、超越、腾飞”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凝聚惠浦人的智慧和力量,脚踏实地,科学发展,为实现公司立足中原、辐射八方、行业领先、全国一流的的目标而不断前进。惠浦人愿与社会各界朋友及有识之士真诚携手、合作共赢、共创精品、同享丰盛!

2.申请人拟对本工程劳务分包及管理措施

我们将通过合同及协议明确我们与各分包方之间的责任作为施工总承包管理的依据。具体措施如下:

专业分包商进场管理

专业分包商进场前,向其提供一册《分包队伍入场须知》。该《须知》是为了保证在工程管理中总包项目部与各分包之间能统一管理程序,便于工程协调,加强相互间密切配合。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进场程序;分包入场安全管理程序;物资、机具管理及验证程序;质量控制验收程序;技术管理程序;工程管理程序;工程款结算程序。

施工现场配合措施

对于发包人直接发包的专业工程项目,向各专业承包商提供以下的配合内容:

督促、协助各专业承包商完成竣工资料的提交,并负责收集整理竣工资料、检查报验资料的准确性与齐全性,以承包人的名义向发包人报送。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第6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巧妙设计;乐于观察;勤于实践;渗透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51-01

我认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发展需要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多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大胆巧妙地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我紧紧围绕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把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分析探究学习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新教材中许多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口舌,一般都会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学生教学中的科学知识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课后仔细观察,亲自动手尝试,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体会,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课堂上,我在介绍课程呈现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教学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教学中的事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自主协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自主分组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人物语言,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调动学生激情,让学生乐于观察,勤于实践,成为活动的主角

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今后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学习范围,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在课内,每一节课我都要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程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调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兴趣,综合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在课外,加强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的、也有广阔操作余地的。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应用环境。综合能力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社会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社会化”的生活中,体验到综合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

三、渗透新课改理念,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

在新课标中,课堂评价已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指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整合、实践、积累、熏陶。相信如果今后我们的教学能把实践活动放在首位,那么教学就会走出迷茫,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才会得到相应提高。

临床综合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临床型,护理研究生,综合能力

护理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虽然我国自1992年即开展护理学研究生教育, 全国护理硕士学位授权点也在不断增加, 但目前国内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大多还是按照医学科学学位即科研型培养学生, 研究生的培养侧重在理论水平和实验能力的提高。护理学属于应用型学科, 学位培养应该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即临床型。随着护理服务理念及护理管理模式的转变, 不仅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需要高学历人才, 现代护理管理及临床专科护理都需要护理研究生, 单一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1]。

近年国家大力推广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招生, 试图从培养机制上解决应用型学科高级人才的培养问题, 以护理研究生为例, 我校2010年增加了护理研究生的专业学位招生指标, 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 就是要在培养过程中, 体现“职业性、学术性、科研性”三大特征, 真正让护理研究生成为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科研型高级护理人才。

护理研究生除了培养计划规定的教学实践环节外, 在临床科室轮训中, 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与临床医学研究生相比, 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才能圆满地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 真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成为高级专门人才。

1 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

临床实践是护理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尤其作为临床型的研究生, 临床实践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培养环节。如何合理安排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 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不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大部分为护理理论研究者或护理系教授, 她们不能成为研究生临床实践和做临床课题的直接辅导者, 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选择课题范围因此而受限。所以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更为重要。

培养临床技能, 是要提高解决临床护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研究方向确定轮转科室。要求研究生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本专科的临床操作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能够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掌握各类表格和整体护理病历的正确书写;能对疑难重症护理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能独立组织实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提升临床护理学科的理论水平。没有理论知识的更新, 就无法有效地开展临床实践。所以要求护理研究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理论与临床工作相结合, 能够制定大科的年、月、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能深入各科室检查护士对病人的护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防范策略;严格掌握质控标准和检查方法并能正确实施;熟悉承上启下沟通原则和技巧。

临床科室轮训期间, 临床辅导老师至关重要。虽然研究生有自己的导师, 但是由于护理导师的特殊性决定其很少能与学生在同一科室共同工作和做研究, 也不可能成为直接的临床辅导老师。辅导老师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严谨的工作作风, 且是本专科的护理学术带头人。

2 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能力

注重护理教学实践, 提高临床教学及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认为研究生参与临床护理教学, 不仅仅是协助老师参与教学工作, 更重要是在教学中与被教者产生互动, 提高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研究生在实践课初期应进行带教能力的训练, 在实践课的中末期有计划地安排临床带教任务。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与临床护理本科、大中专护生的临床带教, 要求硕士研究生参与带教计划的制订、实施, 对带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并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带教完毕书写一份教学记录备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研究生每两个月到大外科 (或大内科) 讲护理专科课1次, 每季度面向全院护理人员讲课1次, 以达到通过讲课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提高的目的。

3 提高临床护理科研能力

硕士培养阶段, 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展开。尤其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在硕士阶段更重要。在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中, 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专业型 (临床型) 研究生, 科研性与知识性、职业性, 是被列为最重要的培养指标。没有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可以说就算不上是一个研究生, 只能说是本科生教育的延续。

临床型的护理研究生, 其科研训练与科研型的研究生还不一样。临床型的研究生主要以临床问题为主导, 在对临床护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思路。笔者认为, 对于硕士阶段, 提出和分析问题, 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执行具体培养计划中, 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培养要求制订具体的科研能力培养目标, 如书写一份科研标书、针对临床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协助设计科研课题、参与导师的临床科研、撰写论文等;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根据科学理论依据与护理实践的结合, 确认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所有问题的分析解决都应以临床护理常见疑难问题为主。比如, 应激性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是重型颅脑外伤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高达30%-50%[2], 是神经外科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难题。我们引导学生以此展开系列研究, 通过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系统的、严密的动态监测, 及时发现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 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和抢救处理, 明显降低致残程度和死亡率, 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同时, 每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学习, 每次由研究生主讲, 结合临床护理常见问题, 并根据自己查阅的最新文献, 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解决办法。

4 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能力

护理管理是一门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学。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护理的质量。护理研究生在临床上要善于使用管理策略和技巧去创造和维护一种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对护理研究生而言, 其临床护理管理能力应该包括行为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协调医患关系管理能力, 病房管理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等五个方面[3]。这五种能力的提高, 要求护理研究生必须切实参与到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中, 没有护理管理的实践和理念, 护理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就是单一的、缺乏系统性。护理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项目管理等。及时让他们了解护理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及过程, 对其过程现状作出分析,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改进意见。只有认真参与了护理管理的实践, 提升了护理质量, 增强了规范管理意识, 并及时总结提高, 上述五方面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对于一个临床型的护理研究生而言, 其护理管理能力是衡量其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

5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欲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发掘创造潜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实践[4]。随着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性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的转变, 及医疗保险的推进和社区医学的兴起, 护理工作的范围由单纯地满足病人解除病痛的需求, 扩大成为包括生理、心理、康复、预防等方面的综合整体护理。护士工作的地点也从医院扩大到了社会, 护士角色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延伸。护理研究生教育者应及时认清护理研究生角色的变化, 并为塑造这些角色尽快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知识结构, 真正培养出适应护理模式变化的高级实用型人才[5]。为此, 创新教育成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灵魂, 具体来说, 就是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

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动机的基础, 护理研究生只有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才有可能寻找和确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潜能;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在综合知识基础上产生的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能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并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能力是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 产生新的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操作系统, 是创新教育的结果和外显特征, 是研究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本领并运用于实践的核心内容[6]。

6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南丁格尔曾说过:“人是各种各样的, 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相同, 要使千万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态, 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而人文护理就是这项艺术的精髓[7]。护理作为一项最富有人性化的事业, 决定了护理教育必然要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包括思想、情操、人格、价值、心理品质和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 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8]。

而目前护理研究生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恰恰是最薄弱的一环。无论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还是具体培养目标中都没有涉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内容。没有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研究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受教育者, 最多只是一个技术精良的“工匠”;而缺少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亦无法成为学科领域的引领者。所以在制订护理研究生培养目标时我们都建议纳入一定的人文素养要求, 建议学生选修医学心理学、医学与哲学、医学伦理学、音乐欣赏、艺术概论等课程,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具有医学和人文知识的综合培养, 构建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人文课程体系, 形成一定的教育框架, 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提高精神境界。

同时积极营造良好氖围, 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人文护理教育不仅仅依赖课程教学, 更需要融入到整个护理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中, 营造良好的氛围更有利于人文护理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把传授医学护理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将人文关怀内化为护生的自觉行动, 让情感渗透在操作环节中[9]。总之, 将人文护理教育渗透到护理专业的各个环节, 才能培养出能承担起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护理工作者, 才能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综合上述, 作为当今临床型护理研究生, 在完成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同时, 更应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实践、科研、护理教学及管理、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 在临床型学位培养中体现职业性、科研性和知识性的特征, 并以提升综合能力为契机, 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高级临床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卢爱工, 李莉莉, 刘东玲.护理高层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护理, 2005, 11 (17) :1442.

[2]李寿华, 王玉林.洛赛克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并应激性溃疡[J].医药论坛杂志, 2003, 24 (22) :54-55.

[3]潘瑞兰.谈护士长的管理能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1) :175.

[4]方丽.研究生的创新教育论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1, 3:71.

[5]魏彩琴.护理模式的转变与护理教育改革[J].齐鲁医学杂志, 2001, 16 (4) :346.

[6]袁长蓉, 王志红, 陈国良.护理研究生的创新教育[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3) :86.

[7]张冲, 魏青芬.教育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 18 (6) :98-99.

[8]何应伍, 任小红.浅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3) :178-179.

临床综合能力 第8篇

1 我国现行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临床护理教学师资不足

临床护理教学师资不足是目前我国临床护理教学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缺少固定教学编制的临床护理教师,我国绝大部分医院的临床护理教学均由临床护士兼任,随机性强[1]。有研究也表明,临床护理教学兼职教师大都面临既要做好病区日常护理工作,又要完成临床教学任务[2],这往往造成临床教学工作不系统,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

1.2 临床教学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有待加强

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衔接[3]。但是,在我国,通常由学校教师与临床教师分别承担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容易导致教学与实践不一致[4]。而且,临床护理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但普遍没有经过教育学知识的培训,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临床教学中,他们通常根据自己所在科室的专科特点安排学生实习,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其在学习需求上的差异,出现以完成实习任务为导向,甚至中专、大专、本科学生实习安排和实习目标雷同的现象[5],导致临床实习与学校教育衔接不够紧密。

1.3 临床护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理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和了解最新护理动态,又应通晓和掌握教学方法[6]。然而,有资料显示,我国护士的学历总体水平偏低[7]。相应地,临床护理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偏低,从而造成他们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欠缺。此外,科研能力不足也是临床护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8],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临床的有利资源与条件指导护生在临床工作中从事护理研究,使一些宝贵的临床资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1.4 临床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多采用临床护士带教制,只是按照传统的“全面传授法”进行教学[9]。分为3个步骤:①学生看,教师做;②学生与教师一起做;③学生做,教师看[10]。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讲解较少,没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种单一、重复的教学过程不仅容易降低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学效果。

1.5 临床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

目前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健全的临床护理教师资格聘任与考核制度。临床护理教师多由医院领导或护士长指定[8],造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另外,尽管护理界公认临床教学对于护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且也越来越注重

1) 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项目,编号:RW2007013。

“有领导效临床教学”,然而“有效临床教学”的可靠评价标准仍有待界定[11]。各医院多采用传统、单向的教学评价方法,即主要是通过教师对护生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的考核来完成,即只对“学”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教”的评价[12]。

2 建议

2.1 完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制,设置相对固定的临床护理教师

目前国际上临床护理教学师资的来源有2种,其中一种是由护理学院教师担任,即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临床实习,不少护理教育发达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研究发现,这种模式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一致性,同时通过理论课的讲授和临床实践的指导,也利于护理教师更新知识,发现临床护理问题,开展科学研究[4]。我国已有部分院校采用此种模式。然而,在我国,此类师资普遍缺乏。因此,在不能保证临床护理教学由护理学院专职教师承担的情况下,医院应完善临床护理教学师资选拔和教学管理体制,尽可能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临床护理教师队伍。同时,对临床护理教师的选拔要从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教学水平等方面综合衡量[13],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和加强临床带教质量监控,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专家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2.2 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要有计划地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培训,建设临床护理教学队伍。培训内容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学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制订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应定期组织教学讲座和教学观摩,在互相借鉴、共同学习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

2.3 注重学校教育同临床教学的紧密结合

临床实习是本科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所以学校教育同临床教学的结合应更加紧密[14]。具体措施有:①学校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明确临床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15];②明确教师职责,合理分工合作。学校教师与临床教师在学生临床学习过程中共同负有责任,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使学生能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指导[16]。

2.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带教质量

护理是一门兼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临床护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包括:①经验型临床教学,如分层次、分阶段带教[17]、护理程序带教[18]、参与教学法带教等;②运用教育学理论指导临床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19]、以人为本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③定期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轮流主持,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心得进行讨论[20]。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式”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建立客观、公正的临床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受一系列变量的影响,包括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变量[11],只有通过研究这些变量才能界定出“有效临床教学”评价标准。国内有学者提出使用“双向考评”(临床护理教师对护生进行考评,护生对教师进行测评) 和“三维教学评价” (临床护理教师对护生、护生对临床教师、服务对象对护生的评估)来评价临床教学效果[21]。尽管目前缺乏关于临床护理教学评价的金标准,但只有通过科学的考评,才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摘要:对我国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认为通过完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制,设置专职临床护理教师,并对其进行有计划的培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校同临床的紧密结合及建立科学的临床教学评价标准,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的综合能力。

临床综合能力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本院ICU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接受实习护生63人, 男3人, 女60人;本科20人, 大专41人, 中专2人。根据科室带教计划及安排, 按班次排序、工作职责、任务要求, 采取一对一方法实施带教。

2 方法

2.1 重视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护生进入临床, 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 带教老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对护理进行引导、设疑,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1]。如讲述1例全身麻醉术后病人拔除气管插管后, 病人突然出现血氧饱和度迅速降低, 继而心率、呼吸频率下降, 要引导护生考虑是何种原因导致病情突变?采取何种急救措施?简易呼吸器如何使用?如何充分开放气道?舌后坠的表现和预防?喉头水肿的表现和预防?气管插管的配合等。培养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带教老师要有意识地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理论知识加以阐述, 启发护生实习时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 然后结合理论知识予以解答。定期组织护生进行业务学习或小讲座, 就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2.2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ICU对护理工作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要求做到熟练、快速、 准确、有效。一般情况下, 护生在进入ICU 之前, 已在其他科室打下了基本护理操作基础, 进入ICU后则应重点突出危重病抢救的各项操作技能训练。在带教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 让护生亲手完成各项监护、心肺复苏、心脏电除颤、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等操作, 掌握各种护理措施的操作手法及步骤, 以及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应用指证、控制方法。

2.3 重视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护士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减弱或缺失可给护理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护生进入ICU, 面对的是痛苦的危重病人、精密复杂的仪器设备、严格的工作制度和严谨的工作流程, 再加上紧张的工作节奏, 往往使护生无所适从。带教老师要予以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 从接收处置病人的整个过程, 到监护治疗观察的每个细节, 做到程序化培训, 培养护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锻炼其应急的能力, 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有条不紊, 忙而不乱。

2.4 重视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护理工作离不开与病人的交流沟通, 护生年轻而涉世未深, 生活阅历浅, 接触社会少, 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比较困难。因此在带教中要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交流沟通能力。ICU的病人由于病情危重, 与其交流沟通更为困难, 病人会出现急躁、焦虑情绪, 所以首先要培养护生的“爱伤”观念[2], 同情病人, 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安抚病人, 利用手势、图片等形式来了解病人的需求, 并尽量满足病人。通过言传身教, 使护生逐步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意义, 从而确立交流沟通的意识, 学会交流沟通的方法,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5 重视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护生从学校来到医院, 既是医学教育的衔接过程, 也是自身角色的转变过程, 心理不够成熟, 情绪容易波动。当面临繁重劳累且责任大风险大的ICU 工作时, 往往产生恐慌的心理。带教老师要善于发现护生心理变化, 主动与护生交谈, 帮其宣泄情绪的不安, 缓解心理压力, 同时在“放手不放眼”的前提下, 让其独自面对病人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 体会

我院护生在经过ICU实习后, 在心理素质、应急能力和观察病情、配合抢救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ICU护生的带教工作中,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这个“塑型期”过渡得好, 将会为护生顺利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护生, 应加强护生的带教。根据实习护生的特点和ICU工作特点, 阐述ICU培养护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性和相关方法。

关键词:护生,ICU,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闫瑞芹, 张华, 沈宁.护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方法[J].护理研究, 2005, 19 (3A) :389-390.

临床综合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护理本科,临床能力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加强专业知识教学,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的重要训练环节。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多以演示性、验证性试验为主要教学形式, 教学理念陈旧, 教学方法保守、教学形式单一, 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1]。为提高护生临床护理能力, 培养护生临床实习的“零适应”能力, 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我院采用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形式开展实验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择2011级四年制护理本科4个班187人为研究对象, 1班、3班92人为观察组, 2班、4班95人为对照组。观察组女83名, 男9名;年龄19岁~22岁;对照组女87名, 男8名, 年龄20岁~22岁。两组均在第六学期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 性别、年龄、实验项目、授课教师、课时及考核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将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士礼仪等多个护理实训室进行整合,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成立涵盖护理专业各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心, 以利于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

1.2.2 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

1.2.2. 1 组建师资组

由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专家、专任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共12人组成师资组, 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7人, 本科5人, 工作年限4年~10年;师资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实验教学计划 (包括教学进度、实验项目、课时分配、带教老师) 、收集编写案例及考核。

1.2.2. 2 教学方法

设计性综合实验是在完成基础护理学和各临床专业课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于第6学期中后期, 利用8周时间在护理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集中开设。以学号为序, 每组6人~8人,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依次进行分组, 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即围绕内、外、妇、儿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急危重症、康复护理学及护理礼仪等课程,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分别设置各门课程的实验项目, 并按课程顺序依次开设, 采用视频观摩—教师讲授、示范—学生练习—讨论、反馈的形式进行逐项、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观察组则运用设计性综合实验开展实验教学, 具体如下: (1) 将实验内容有机融合。利用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这一教学平台, 打破各门课程界限, 将基础护理学与内、外、妇、儿科护理学、健康评估、急危重症、康复护理学及护理礼仪等多门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削减各课程间重复设置的实验项目, 由各教研室主任及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共同设计、拟定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以临床案例为框架, 案例涵盖内、外、妇、儿、急诊、重症等多学科, 涉及各学科多个单项实验。每次课前一周, 实验带教老师将案例发放给学生, 引导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分析案例, 各组认真制定护理方案。 (2) 教学过程。实验课时, 各小组依据各自制定的护理方案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开展实训, 实验用物自行准备。如剖宫产妇女的护理, 教师可通过情境设置、术前准备、术后护理三个环节指导护生开展实训。第一环节, 设置一剖宫产妇女的模拟情境, 小组学生分别扮演孕妇、护士、家属等不同角色, 共同收集资料, 并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找出剖宫产妇女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 如即将而来的剖宫产手术会使孕妇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问题, 护士应运用沟通的技巧为孕妇进行心理疏导;第二环节, 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 护士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具体措施:为监测病情变化需测量生命体征;为防止手术刀口感染, 术前腹部备皮;为防止术中出血时能得到及时输血, 术前需采血、配血;为术中、术后能及时安全应用抗生素, 术前应做药物过敏试验;为增强手术麻醉效果, 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麻醉基础用药;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避免损伤膀胱以及解决术后卧床排尿问题, 术前为孕妇行无菌导尿术并留置导尿管等;第三环节, 术后护理。具体措施, 如监测生命体征、出入液量记录、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会阴擦洗、静脉输液等。该案例既包括了基础护理学实验项目, 也涵盖了外科、妇产科护理学等临床专科的实验项目, 通过案例将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相融合, 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整体护理观念。 (3) 总结、评价。实训结束后, 带教老师汇集护生, 各组按分组顺序, 选派代表对本组的案例分析及护理方案进行详细陈述, 教师对各组依次进行评价, 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意见, 各组以意见为导向, 对本组的护理方案进行认真修改完善, 并书写实验报告。

2 结果

2.1 操作技能考核

综合性实验教学结束后, 在实验室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由师资组拟定10个临床案例, 学生随机抽取1个, 对案例提出护理诊断/问题并设计护理方案, 方案重点包括该案例所涉及的各项护理措施及执行顺序, 选取其中的2项操作作为考核项目。评分标准由师资组拟定, 包括护理方案的设计、仪表举止、用物准备、护理评估、沟通交流、查对制度、操作流程、无菌观念、应变能力、回答问题共10项内容, 总计100分, 两组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 经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2.2 临床能力考核

借鉴国内外有关护理临床能力测评的方法[2,3], 由师资组就实验教学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各项问题对学生进行随机访谈, 结合对本科学生核心能力[4]相关文献的研究, 设计并制定护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8项内容。综合性实验教学结束后, 组织护生在济医附院进行临床能力考核。选择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等科室作为应考科室, 将护生随机分配到相应科室, 由主考老师随机指定病人, 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提出护理诊断/问题, 制定护理措施并模拟实施, 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学院专任教师与附属医院各相关科室的护理专家对学生进行临床现场考核, 并对两组考核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2。两组学生临床能力评价量表结果经秩和检验, 观察组在自主学习、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 (P=0.48) 。

人 (%)

3 讨论

3.1 有利于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以演示性实验为主,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单一的操作项目并进行机械性的重复练习。综合性实验教学通过给出案例, 激发护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 根据案例各组自行设计情境、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开展护患沟通、进行病情观察等, 实验设计及演练均以护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她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 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中护生通过多个角色扮演, 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 将枯燥乏味的实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的各项知识与能力在寓教于乐中得到促进与提高。

3.2 有利于培养护生临床综合能力

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通常由实验员准备用物, 教师示教、学生反复模仿并机械性强化练习来完成。教学中, 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 而较忽略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设计性综合实验, 将多学科实验内容融合在一个案例上, 教师只为护生提供案例,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各项护理措施、操作程序、角色分配均需要实验小组全体成员集体协商、共同参与来完成;从护理方案的制订到物品准备、情景布置、病情观察、操作项目等均以护生为中心, 通过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潜能与想象力, 并在模拟情景下给以真实体验来完成。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3 对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几点建议

(1) 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过程应贯穿“三结合与四位一体”的训练原则。“三结合”即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与各临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相结合;护理技能操作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护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四位一体”即采取临床思路、技能操作、沟通交流、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既可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又能密切联系护理临床实践。 (2) 综合性实验项目繁多, 内容庞杂, 实验物品较多, 为有效控制课堂节奏, 把握实验教学的方向,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各实验小组人数应在4人~6人为宜;课前, 带教教师应结合本次实验内容进行精心备课并设计制订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与授课教案。 (3) 实验方案的设计时间要充足。应提前下发案例,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析案例、查阅文献、获取信息、设计方案、模拟练习, 以保证实验教学有效进行, 顺利开展。 (4) 为推进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综合性实验应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 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指导性文件, 使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章可循。 (5) 综合性实验对资源配备要求较高, 需要校方、教务处、实验中心等部门给予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秀平, 柳秋实, 解霜雁.护理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2) :34-36.

[2]袁义厘, 耿桂灵.护理综合性实验教学中仿真临床情境演练构建学生主体性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1) :1940-1942.

[3]周瑾, 陈小萍, 陈三妹, 等.综合性设计实验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3) :262-263.

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获取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积累能力;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以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特别长的文章中,如何很快明白一篇文章写了什么,学生往往十分棘手。老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呢?在记叙文、散文这一类体裁中,必须注重其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在说明文等体裁中,必须注重它的总起句、总结句;在议论文等体裁中,必须找准与标题相符合的中心论点。明白了主要写什么,后面的感悟文章的特色、对我们的启示这一类探究性的问题才好开展。如《詹天佑》一文,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什么事情?然后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1、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2、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就可以去深深体味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以及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意识。

二、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关键在于很快的感悟语言。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诗歌的阅读就要读得声情并茂、节奏分明、琅琅上口,如《延安,我把你追寻》;稍长的文章就要快速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不用默读,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毫无益处;阅读抒情的文章就要用朗读,只要能够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就行,朗读的语调可以雄浑高亢,可以低沉舒缓,也可以轻快明朗,如《向往奥运》。培养、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品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激发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作者情感的转移是通过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实现的。特别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中,饱含作者深情的文字、富有哲理性的文字、表明作者强烈爱憎情感的文字、描写传真到位的文字,学生在开始阅读时就必须画出来,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领略它的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向往奥运》中: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时,我就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各个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谈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什么感情。学生们纷纷发言,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思维一下激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

四、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很好地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情感移位很大程度上是统过课外的知识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我每上一节课的前五分钟,都针对这节课的特色和主题,让学生说一说这方面所积累的知识,既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文采斐然的诗词;在课后总结中,再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记忆,让学生围绕主题来讨论,转移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引起感情共鸣。在上《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结束时抄写意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读一读,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通过读和抄写积累了语言材料;既引出了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又达到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语言文字流畅自如的运用。学生最终要能灵活运用文字作文。前四种能力都要为后一种能力服务。教语文最终是为不教服务,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自学和作文。通过情感的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通过品评鉴赏文字、品评语言特色、锤炼学生作文语感;提炼信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沉淀。

临床综合能力 第12篇

一、湖北省职业病防治基本情况

湖北省是一个职业病危害较重的省份,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有超过10万家企业存在职业危害,职业危害以粉尘、重金属、有机溶剂、农药等为主。据估算,全省现有尘肺病患者1.7万人,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超过250万人,而职业健康监护率只有5%左右,漏诊现象十分严重,晚诊率达到85%以上。

湖北省职业病危害形式严峻,但相应的职业病防治力量却明显不足,突出体现在职业病诊治能力上。我国职业病诊断一直归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而其工作重点在现场的防护、有害因素检测、职业病诊断,对职业病患者的诊疗服务却难以提供,而具有丰富临床实力的综合性医院却被排除在职业病诊治之外,最终导致职业病防治体系不健全,职业病诊疗专业机构匮乏,设备设施简陋,专业人才匮乏,临床救治能力不高,严重制约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二、湖北省职业病医院建设情况

2010年,湖北省依托综合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成立了湖北省职业病医院。近年来,湖北省职业病医院就“依托综合医院优势,加强湖北省职业病医院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是设置了职业卫生科、中毒与职业病科、职业健康监护科、职业病与工伤康复中心等专业科室;二是形成了以消化呼吸内科为主,其他内科系统为亚专科的组织体系;三是制定了以临床救治技术为主,外送内培职业病专业知识为辅的人才培养方案。医院以平战结合的工作方式有效的开展职业病诊治工作,并形成急危重职业病患者进内科,慢性职业病患者进康复这一体系。

为更好支撑职业病诊治能力建设,医院还投资建立了理化实验室,有效解决了职业病有害因素检测问题。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职业病临床重点专科”,极大提升全员职工建设好职业病医院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湖北省职业病医院作为省级职业病防治平台,大力支持和帮助省内其他城市增强职业病防治力量,黄石、荆州、十堰、宜昌等地的医疗机构均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成立了职业病防治院。这些职业病防治院的成立极大促进了各地职业病防治工作,特别是在职业病诊疗、康复、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这些单位正在成为全省区域性的职业病诊疗中心。另外,湖北省其他地区也正在借鉴“综合医院技术平台上搭建职业病防治机构”这一模式,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目前,湖北省已逐渐形成了以湖北省职业病医院为龙头,以地(市、州)综合医院为骨干,各县医院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的工作格局,省、市、县三级职业病防治网络已初步形成,全省职业病防治落后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三、进一步提升湖北省职业病诊治能力的思路

1. 完善职业病诊治体系。

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以湖北省职业病医院为建设龙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全省各地市州、县选择综合临床实力较优的医院进行二级和三级体系建设,定期进行职业病防治专业技术、职业病危重症救治技术、职业病防治政策等培训,培养一批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年轻医师骨干。省职业病医院作为龙头,在提供诊疗培训的同时,也在质量控制、科研等方面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县依托社区和乡镇卫生机构,在各乡镇卫生机构中设专职职业病防治技术人员,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基本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要具备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和咨询能力。重点建设好省和重点地市职业病防治院(所),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加强技术力量、设施装备,充实相关技术人员。

2. 建设全省职业病诊治专家库。

吸引临床高年资医师从事职业病诊治工作,在各个亚专科方面建立全省专家库,并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为全省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职业病防治专业队伍奠定基础。

3. 完善职业病报告管理体系。

依托省、市、县三级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职业病防治院(所),完善全省职业病报告网络。明确相关机构职责,确定专门职业病统计报告人员,配备相关职业病报告设备,健全相关制度,实现省、市、县三级职业病信息网上直报。

4. 建设省级职业医学研究所。

依托湖北省职业病医院、化学中毒救治基地,结合各高校和地市职业病医院,建立省级职业医学研究所,加强对职业病诊断、治疗、康复和应急处理能力规范、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现场快速实验诊断和病人处理、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救治应急以及职业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的研究。

5. 建立全省化学品毒物鉴定与信息咨询中心,并设置化学毒物品种信息库。

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与职责任务相适应、规模适度的职业病预防控制体系、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体系和职业病人诊断、治疗、康复体系,使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覆盖到社区、乡镇,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职业病防治、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会议征文通知下一篇:创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