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栀逍遥散加减

2024-05-20

丹栀逍遥散加减(精选8篇)

丹栀逍遥散加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男11例, 女19例, 年龄18~56岁, 病程2.5~12年;对照组28例, 男10例, 女18例, 年龄20~55岁, 病程2~13年, 排除颅内病变, 如脑肿瘤、脑出血、脑膜炎及发热、癫痫、鼻窦炎、屈光不正等引起的头痛,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关于TH的诊断标准[2], 患者至少具有以下头痛特点中的四项: (1) 头痛性质为压痛或紧缩感 (无波动性头痛) : (2) 为轻或中度疼痛 (可能会限制活动, 但不会禁止活动) : (3) 双侧头痛; (4) 上楼或相同的日常活动不会加重头痛, 同时具备以下两项:①无恶心或呕吐 (可能会有厌食) ;②无畏光和怕声, 或者两者中只具备一项, 并至少具有以下一项:a病史和全身、神经系统检查排除继发于器官或全身代谢性疾病所致的头痛;b病史或/和全身检查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此类疾病, 但通过对应的检查排除了这种可能:c确实存在此类全身或神经系统疾病, 但紧张性头痛的首次发作与器质性病变之间在时间上无紧密的联系。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和《中医内科学》[3]制定如下: (1) 肝阳头痛;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 心烦易怒、口苦、面红目赤、耳鸣, 舌质红少津, 苔薄黄, 脉弦细。

本组患者通过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吸纳并经脑CT及脑电图检查排除器质性及神经系统性病变, 均经头颅多普勒 (TCD) 或脑血流图检查, 提示血管紧张度增高, 血流速度增快现象。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中药, 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 基本方药:当归10 g, 白芍20 g, 柴胡10 g, 茯苓15 g, 白术15 g, 薄荷10 g, 川芎15 g, 丹皮15 g, 山栀子10 g, 天麻10 g, 白芷15 g, 娱蚣2条, 全蝎6 g:加减:纳差者加白术、茯苓;前额痛者加葛根;后枕头痛者加姜活;两侧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头顶痛者加吴茱萸, 上方加水500 ml, 煎取250 ml, 分两次温服, 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20 mg, 3次/d;西比林胶囊10 mg, 1次/d, 两组在口服药的同时, 配合运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刺五加注射液40 ml (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生产, 每支20 ml, 含总黄酮100 mg) 静脉点滴, 1次/d, 2周为一疗程, 第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4 d, 继续第2个疗程治疗, 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 痊愈:头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 TCD及脑血流图检查正常, 观察6个月无复发;好转:头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 脑血流图及TCD检查好转;无效头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未见好转, 中断治疗者, 作无效处理。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13例, 好转16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6例, 好转13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67.85%,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紧张性头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西医认为精神神经因素、职业、慢性炎证刺激而发生肌肉紧张痉挛, 血管收缩而引起, 而中医认为本病属“头风”, “偏头痛”“脑风”等范畴, 头为诸阳之会, 髓海之所在, 五脏之腑之精华皆上注于头, 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气机条达, 血脉畅通, 清气上升, 浊气下降, 使髓海得以滋养。上述病例由于神经紧张, 情志失调以致气机滞阻不畅, 郁而化热上扰清空, 脑神失养发为头痛。祖国医学认为肝为“将军之官”, 主疏泄条达, 主人之情志, 使人体气血调和顺畅。人的情志不良变化最易影响到肝而引起肝气郁结, 疏泄无权, 气血运行不畅, 最终导致诸多病症。故治疗当从肝论治, 以治肝为中心, 兼顾调理其他脏腑。逍遥散为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剂。

本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柴胡疏肝解郁;川芎, 白芷祛风止痛, 且川芎性善疏通, 能上至头面, 外达肌肤, 为治头痛要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其主要成分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 扩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 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茯苓, 白术, 健脾除湿;天麻、蜈蚣、全蝎平肝熄风通络止痛, 全蝎善于走窜, 逐湿除风;蜈蚣走窜之力最强, 内而脏腑, 外而经络, 凡气血凝滞之处, 皆能开之;丹皮、山栀子、薄荷清肝泻火明日;颠顶之上, 唯风药可至, 故以白芷升达诸阳, 祛风通络而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行气话血, 祛风通络, 熄风止痛之功。

临床观察发现, 采用本方法治疗紧张性头痛, 有较好的疗效,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嘱患者平时注意心理治疗, 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数, 保证充足的睡眠, 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参考文献

[1]徐恩.紧张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航空航天医药, 2006, 17 (2) :145.

[2]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994:22-23.

丹栀逍遥丸说明书 第2篇

【拼音全码】DanZhiXiaoYaoWan

【主要成份】牡丹皮、栀子(炒焦)、柴胡(酒制)、白芍(酒炒)、当归、白术(土炒)、茯苓、薄荷、炙甘草。辅料为:生姜。

【性状】丹栀逍遥丸为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苦、略辛。

【适应症/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清热调经。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胀痛,烦闷急躁,颊赤口干,食欲不振或有潮热,以及妇女月经先期,经行不畅,乳房与少腹胀痛。

【规格型号】6g*10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少吃生冷及油腻难消化的食品。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3.服药一周后,症状未见缓解,或症状加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4.孕妇慎用。5.对丹栀逍遥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6.丹栀逍遥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8.请将丹栀逍遥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丹栀逍遥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

【药理毒理】

【药代动力学】

【贮藏】密封,防潮。

【包装】复合袋,6克/袋*10袋/盒。

【有效期】36月

【执行标准】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册WS3-B-0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5020252

【生产企业】福州海王金象中药制药有限公司

丹栀逍遥散加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治疗的上消化道溃疡患者12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3例, 男36例, 女27例, 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 (45.82±7.34) 岁, 病程3个月~15年, 平均 (5.85±3.01) 年, 其中胃溃疡22例, 十二指肠溃疡24例, 复合型溃疡17例, 溃疡直径0.5~1.7cm, 平均 (0.67±0.31) cm;治疗组63例, 男35例, 女28例, 年龄19~71岁, 平均年龄 (46.15±6.87) 岁, 病程4个月~17年, 平均 (5.93±2.88) 年, 其中胃溃疡21例, 十二指肠溃疡27例, 复合型溃疡15例, 溃疡直径0.4~1.5cm, 平均 (0.64±0.29) 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溃疡面直径等方面, 经统计学处理,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中医诊断证属肝胃郁热型:胃脘部灼痛不适, 痛势较剧, 泛酸嘈杂, 口苦、口臭口干, 伴心烦易怒, 大便干或大便呈柏油样便,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脉弦数。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内科学》中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排除球后溃疡和幽门管溃疡的患者;出现穿孔、严重出血、梗阻、癌变等并发症的溃疡患者;以前有上消化道手术病史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有精神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四联疗法治疗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20mg/次, 2次/d, 口服, 甲硝唑片, 0.4g/次, 2次/d, 口服, 胶体果胶铋0.2g/次, 2次/d, 口服, 克拉霉素, 0.5g/次, 2次/d, 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丹皮15g、栀子20g、柴胡12g、当归20g、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5g、煨生姜9g、薄荷12g、甘草6g。气郁甚者加佛手、郁金, 肝热甚者加龙胆草、黄芩, 痛甚者加延胡索。每日1剂, 水煎400ml分早、晚温服, 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1.4 评定标准[2]

治愈:患者临床的症状消失, 溃疡面完全愈合, 大便潜血阴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减轻, 溃疡面基本愈合, 大便潜血阴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溃疡面愈合在50%以上, 溃疡面仍有炎症水肿, 大便潜血弱阳性;无效:患者的症状未见改善、溃疡面愈合小于50%, 大便潜血仍为阳性。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痊愈16例, 显效18例, 有效16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79.4%;治疗组痊愈26例, 显效24例, 有效9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3.7%,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 经χ2检验, χ2=5.51, P<0.05,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上消化道溃疡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中医学对胃痛的论述早而有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嗔胀, 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较早的论述到胃痛的发病与肝脏肝郁有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 部分患者常情志不遂, 忧思恼怒, 肝郁气滞, 肝脏疏泄失常, 气机阻滞, 则横逆犯胃, 胃失和降则发胃痛;《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 邪干胃脘也, ……为肝气相乘为尤甚”, 患者肝郁日久化热化火, 在结合患者嗜食辛辣、醇酒厚味, 更助火热之邪, 邪热犯胃, 肝胃郁热, 热灼而痛, 而成肝胃郁热之证[3]。临床治以清热和胃, 疏肝理气止痛, 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 方中栀子、丹皮为君药以清肝热, 并导热下行;柴胡疏肝解郁, 白芍敛阴柔肝止痛、当归为血中气药, 养血活血理气, 三药合用为臣药, 共起解郁柔肝, 理气止痛;佐以茯苓、白术健脾益气, 薄荷疏肝解郁, 透达肝热, 生姜和中降逆, 辛散达郁亦为佐药, 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主要功用, 起到清肝热、疏肝郁、和中降逆, 理气止痛的作用。临床药理研究也显示:栀子、丹皮、柴胡、当归不仅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还具有镇静止痛的作用, 还可降低服用H2受体拮抗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生姜、当归等具有改善机体血液循环的作用, 因为良好的血液循环是提供充足丰富的营养和有效清除有害代谢产物的重要保证[4], 可有效修复消化道受损的黏膜, 并保持黏膜的完整性;白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5], 利于促进溃疡面愈合。甘草可以显著抑制胃内胃酸的分泌, 可促进溃疡面的修复, 保护胃黏膜, 降低侵袭力[6]。本次观察显示, 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临床治疗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较,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126例上消化道溃疡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63例, 用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63例,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丹栀逍遥散加减, 每日1剂, 水煎400ml分早、晚温服, 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9.4%;治疗组总有效率93.7%,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 P<0.05,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上消化道溃疡, 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效果显著。

关键词:上消化道溃疡,丹栀逍遥散,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李会敏.三白逍遥散治疗消化性溃疡[J].医学信息, 2011, 24 (6) :2439.

[2]孙俊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12) :106-107.

[3]全顺球.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对肝胃郁热型胃溃疡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8) :64-65.

[4]何秀堂, 毕晓菊.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4例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1) :134-135.

[5]李广轴.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7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6) :124.

丹栀逍遥散加减 第4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甲亢患者6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18岁,平均(40.23±1.71)岁;最长者39个月,病程最短者2个月,平均(13.11±2.44)月。所有患者均符合《甲状腺疾病》中甲亢的诊断标准[1]。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均为肝郁血热证:烦躁易怒、多汗、潮热,或头痛目赤,或口干口苦,或胸闷,胁肋不舒,或月经量多、色鲜红,或少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甲巯咪唑片10 mg口服,每日3次,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渐减量至最小维持量,可根据病情需要对症处理[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00 m L。具体方药如下:牡丹皮12 g、栀子15 g、白术20 g、南柴胡15 g、当归20 g、茯苓15 g、白芍15 g、香附15 g、地骨皮15 g、玄参15 g、炙甘草6 g。为保证药品的质量,以上药物均由本院药剂科提供并统一煎制。两组疗程均为8周。

2.2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的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阳性率的变化。

2.3 统计学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进行判定。

3.2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SH、FT4、FT3水平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SH、FT4、FT3水平的比较(±s,n=30)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比较△P<0.05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 Ab、TMAb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 Ab、TMAb抗体阳性率的比较[n(%)]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对照组出现白细胞减少者3例,皮疹2例,胃肠道不适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观察组出现皮疹1例,胃肠不适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甲亢属于临床极为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与患者的免疫系统失调相关[4]。各种原因导致血中甲状腺激素过多,继而导致机体高代谢状态以及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总称[5]。虽然甲亢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但长期的不良情绪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随着现代人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力,甲亢的发病率直线增加。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瘿病”的范畴,其发生多气、火、痰、虚、瘀等病理因素有关,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患者多有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多汗,胁肋隐痛,形体消瘦,月经不调等肝郁血热证。治疗上当养血健脾、清热疏肝。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不仅能疏肝解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还具有清郁热、养血柔肝的功效。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牡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柔肝;栀子清肝热除烦;茯苓、白术健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解郁健脾、清热凉血除烦、养血柔肝之效。甲巯咪唑片是治疗甲亢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常有不良反应发生。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SH、FT3、FT4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PO-Ab、Tg Ab、TMAb抗体阳性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甲巯咪唑片联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甲亢,不仅能提高疗效,改善相关实验室指标,还能中和甲巯咪唑片的副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郁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甲巯咪唑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TSH、FT4、FT3水平及TPOAb、Tg Ab、TMAb抗体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SH水平及FT4、FT3水平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POAb、Tg Ab、TMAb抗体阳性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减少,治疗后观察组TPOAb抗体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 Ab、TMAb抗体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甲硫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肝郁血热证)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甲疏咪唑片

参考文献

[1]高绪文,李继莲.甲状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6.

[2]李春桂,苗桂珍,缪娟.等.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9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1):54-5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6-230.

[4]湛洁谊,黄穗,蔡勇,等.早产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障碍分析与治疗[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4):504-505.

[5]徐明艳,周飞,于淼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8):197-198.

[6]张素珍,张丽琴,甲状腺疾病及其治疗的研究概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9):74.

[7]Sinclair D.Clinical and laboratory aspects of thyroid autoantibodies[J].Ann Clin Biochem,2006,43(Pt 3):173-183.

丹栀逍遥散在妇科的临床应用 第5篇

的乳头溢液的总有效率100%[31]。滕氏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乳腺增生80例, 总有效率为97.5%[32]。王氏用丹栀逍遥散加味合芍药甘草汤治疗高泌乳素血症30例, 总有效率90%[33]。

6 其他妇科杂症的治疗

陈氏用丹栀逍遥散加清热解毒之红藤、败酱草、蒲公英、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和理气化瘀之香附、莪术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 抓住本病湿热瘀积胞中,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瘀滞的病理特点, 采用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化瘀消痛的方药, 总有效率为96.7%[34]。徐氏等用丹栀逍遥散并随症加减治疗乳腺癌内分泌综合征65例, 有效率达50%~80%,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5]。

7 根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

牡丹皮有抗菌、抗炎、解热、增强免疫功能和镇静、镇痛、抗过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 减轻心肌细胞反常损伤, 防止应激溃疡, 抗肿瘤、利尿、抗变态反应等作用;栀子有抗菌、解热和抑制中枢神经、利胆、护肝、减少胃液分泌、降压等作用;柴胡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病毒和利胆、保肝、降血脂的作用;白芍、当归均有补血、改善免疫功能, 而且白芍还有镇静、镇痛、抗惊厥、解热、抗菌和抗炎的功能;当归则有健脑益智和子宫双向性作用;白术能改善内分泌、心血管系统功能和促进物质代谢、消化液的分泌, 增加食欲, 并有抗菌、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活力的作用;茯苓有镇静、利尿、抗肿瘤的作用, 并能改善免疫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甘草可提高免疫功能、保肝、抗炎、抗微生物、解毒、祛痰;薄荷、生姜镇静、镇痛、抗炎[36]。全方配伍, 护肝作用突出, 镇静与解热作用显著, 并有促进消化、调节子宫机能以及补血、健胃、抗菌、消炎等多种作用。

丹栀逍遥散加减 第6篇

关键词:刺血疗法,丹栀逍遥散,卡马西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 (PHN)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所遗留下的常见病症。其疼痛难忍, 是带状疱疹常见并发症, 多见于老年人, 病程数月至10年, 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疼痛症状, 治疗较为棘手,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导致心理异常[1]。有资料显示本病患病率达9%~14%, 大约50%的6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 (HZ) 患者, 接近75%的70岁以上的HZ患者因各种原因造成病程延长而发展成PHN[2]。临床治疗方案很多, 局部治疗结合中药治疗很多优点[3]。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临床观察刺血疗法配合丹栀逍遥散治疗PHN 30例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入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来自门诊和住院的60例PHN患者。入选条件:年龄18~80岁, 性别不限,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 疼痛值无显著差异, 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 有明确带状疱疹病史, 皮疹消退1个月以上, 疼痛感持续存在, 浅感觉减退和痛觉敏感, 触痛明显,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

1.3 排除标准

排除严重心肺, 脑血管疾病, 肝、肾疾患及其它神经系统疾患, 如癫痫等[4]。

1.4 方法

60例就诊顺序数字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 刺血疗法配合丹栀逍遥散30例。组方如下:丹皮15g、焦栀子12g、柴胡10g、当归10g、黄芩10g、桃仁12g、红花1g、白芍20g、赤芍20g、白术10g、茯苓10g、土鳖虫10g、炙水蛭5g、淮山药20g、炙甘草10g;血瘀痛患者加元胡10g、乳香10g、没药10g、湿热盛加龙胆草15g;阴虚者加生地15g, 气虚者加党参30g黄芪30g。3剂后停土鳖虫、水蛭, 余随症加减, 每日1剂, 。刺血治疗:暴露患者患部皮肤, 常规碘伏消毒, 沿患者皮损或疼痛感觉或麻木部位用皮肤针轻叩刺, 频率120~150次每分钟, 微红至微出血, 拔罐5~10分钟后用消毒棉花轻擦患部瘀血, 再碘伏消毒后休息10分钟观察无异后结束, 2日1次, 连续3周。若病灶在毛发或不便拔罐的地方就用消毒棉花把扣刺后的患部挤出瘀血, 再消毒处理。B为对照组:卡马西平片治疗30例, 100g/次, 口服, 一日三次, 连续3周。

1.5 观察指标

采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结合通用视觉模拟评分VAS[5]。 (1) 疼痛:疼痛评分采用通用视觉模拟评分VAS10分评分, 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厉害[5]。治疗效果以治疗前后VAS下降程度≥80%显效, 20%~80%为有效, ≤20%或加重为无效。 (2) 麻木评分:以无、轻 (偶有) 、中 (持续但分散, 注意力后不明显) 、重 (在任何状态下均存在) , 治疗效果以治疗前后麻木程度变化评定的级别下降2个为显效, 1个为有效, 否则为无效。 (3) 治疗后情绪评分:以优、良、差分三个等级;以精神面貌好, 对现实生活充满信心, 情绪评分为优;以精神面貌一般, 但无焦虑或抑郁症状, 情绪评分为良;以精神面貌不好, 焦虑、哭泣或暴燥为差。 (4) 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肝、肾功、尿检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用配对t检验, 分组间均用t检验, 有效性用百分率表示, 主要应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P<0.05

2 结果

2.1 两组间VAS值的变化情况图

与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组相比较, #P<0.05

2.2 两组疼痛、麻木、情绪情况比较 (表2)

2.3 两组副作用情况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治疗组:肝、肾功、小便、血常规指标治疗前后未见异常改变。对照组:肝功谷丙转氨酶46.6超正常指标16.5%1例, 胃胀不适2例, 停药后半月复查, 恢复正常。

3 讨论

该病为一种顽痛症, 一般中老年人多见, 患者大多疼痛剧烈, 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该病归属于祖国医学“蛇丹痛”, “痹证”等范畴, 属于中医的络病, 认为PHN发病主要由于疱疹病毒感染的余毒未清, 或瘀滞不去[6], 毒邪 (病毒) 侵入十五络, 孙络, 浮络而导致的病变, 毒邪的入侵破坏了神经细胞, 使之发炎, 出血, 坏死, 导致络脉由滞到瘀, 加之患者年老体衰或素体虚弱, 湿热或热毒蕴积体内, 祛邪不力, 日久不去, 久而气滞血瘀, 气血不通, 不通则痛[7]。造成“至虚之处, 便是留邪之地”的情况, 这些滞留的毒邪使孙络, 浮络处于“绌急”状态。《素问.举痛论篇》曰:“缩蜷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猝然而痛”。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行气、理气、活血祛瘀, 缓急止痛。方中丹皮、焦栀、黄芩既以泻血上、中, 三焦郁火又祛瘀痛;柴胡与白芍、赤芍合用以柔肝理气解郁, 缓急止痛;白术、茯苓、淮山药健脾以祛湿, 使运化有效, 气血有源;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助以虫药土鳖虫、炙水蛭搜风通络破瘀而痛止;气虚者黄芪、党参既助气源以祛邪, 又防祛瘀而伤正;甘草既调和诸药又与二芍合用以缓急止痛。故上方既泻体内热毒郁火, 又理气柔肝缓急止痛;既瘀祛毒泻而痛止, 又使运化有效, 气血有源而不伤正。再配以刺血疗法:刺血为治疗络病的常用方法, 对患处治疗针对性强, 具有镇痛、提高痛阈,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瘀贮, 迅速消除炎症和水肿, 使病损部位神经功能尽快恢复的作用[8]。《素问.针解》篇曰:“菀陈则除之, 出恶血也。”祛瘀生新, 直接将患部的致毒物质及毒素拔出体外, 达到祛瘀毒郁火而止痛的目的[9]。同时针灸本身具有提高患者痛的阈值的作用[10]。二者针药结合, 内外合治, 双管齐下, 收到满意疗效。

丹栀逍遥散加减 第7篇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拟定诊断标准。即: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行经时间超过7 d, 甚至淋漓半月余始净, 经量或多或少, 色鲜红或深红, 质稠, 伴有两胁肋胀痛, 口干苦, 心烦易怒, 小腹胀痛, 小便黄, 大便干, 舌质红苔薄黄, 脉弦数。并经妇科或B超检查, 排除宫颈息肉、宫颈炎或子宫器质性病变。

1.2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且都辨证为肝郁化热者。其中:年龄26~48岁, 平均36岁, 病程10 d~10个月, 并有56例伴见月经量过多, 已婚64例, 未婚16例。全部病例均经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 排除宫颈息肉、宫颈炎或子宫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所选病例均以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清热凉血止血为基本治法。其组方为:丹皮10 g, 焦栀子10 g, 炒柴胡15 g, 白芍20 g, 当归身15 g, 茯苓15 g, 白术15 g, 香附15 g, 生地20 g, 赤芍15 g, 地榆15 g, 茜草15 g, 白茅根30 g, 炒荆芥10 g, 仙鹤草30 g, 甘草6 g。若肝郁甚者加佛手15 g;血热甚至重用生地30 g;木郁克土见食少者加炒麦芽30 g。1剂/d, 开水煎煮30 min, 3次/d口服。经前3 d或行经即开始服用, 阴道流血停止即停药, 连续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即:治愈:行经期恢复正常3个月以上;有效:行经期缩短但未恢复正常;无效:行经时间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愈61例, 有效16例, 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的变化可见, 经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后, 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大部分消失, 部分得到改善和缓解。

4典型病例

患者女, 34岁, 已婚。因经行18 d不止, 月经量多而于2001年11月13日就诊。前次月经经期延长5 d, 平时正常经期5 d。此次行经18 d, 经西医治疗无效, 妇科和B超检查排除宫颈息肉、宫颈炎症及子宫肌瘤。现症见经行18 d淋漓不净, 量多色红质稠, 乳房及两胁肋胀痛, 心烦易怒, 口干苦, 大便干, 小便黄, 小腹微胀, 舌质红苔薄黄, 脉弦数。中医诊断为经期延长, 证属肝郁化热, 迫血妄行。西医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宜疏肝清热, 凉血止血,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 g, 焦栀子10 g, 炒柴胡15 g, 白芍12 g, 当归身15 g, 茯苓15 g, 白术12 g, 香附15 g, 生地20 g, 白茅根30 g, 茜草15 g, 地榆12 g, 赤芍15 g, 炒荆芥10 g, 甘草6 g, 仙鹤草30 g。2剂。11月15日复诊, 服上方2剂后, 其出血量大减, 仅带中有少许血丝, 其余症状均减轻。守方2剂。11月19日三诊, 血止, 心烦易怒, 口干苦, 乳房及两胁肋胀痛, 小腹胀等症状消失, 二便、舌脉正常。嘱再连续服药2个月经周期, 经前3 d或开始行经服用, 阴道流血停止停药。2002年6月20日随访, 经上述治疗后, 月经周期、经期、经色、经量、经质均恢复正常。且行经时无不适感。

5讨论

丹栀逍遥散加减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72例, 其中男性47例, 女性25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中, 男性24例, 女性12例, 年龄20~71岁, 平均年龄 (39.7±16.5) 岁。治疗组中, 男性23例, 女性13例, 年龄22~75岁, 平均年龄 (40.7±17.1)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按照2011年《湿疹诊疗指南》[2]和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标准[3]确诊为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排除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者, 有严重的其他系统性疾病或药物过敏或依从性差者;近2周内接受激素类药物, 抗组胺药物, 免疫调节剂或中药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本组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 且依从性较好, 能够按要求完成治疗。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忌辛辣饮食, 忌过度洗烫、搔抓肛周皮肤。对照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 每次1g, 每日2次。治疗组患者采用加减丹栀逍遥散 (方药组成:茯苓30g、白术15g、牡丹皮10g、炒栀子8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防风1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8g、炙甘草8g) 口服及外洗, 并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外涂进行治疗。丹栀逍遥散水煎液先口服后泡洗, 每日2剂, 其中1剂用于早晚2次口服, 另一剂用于早晚2次15min泡洗。泡洗后待药液基本吸收后外涂奥布卡因凝胶, 联合用药2周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观察治疗后肛周湿疹症状 (瘙痒程度和综合症状) 变化情况。瘙痒程度采用通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综合症状评分:瘙痒感剧烈, 伴明显全身症状, 坐卧不安, 不能入睡, 需镇静药者计为4分;痒痛难以忍受, 间断入睡, 夜晚需适当用镇静剂, 影响工作者计为3分;痒痛能忍受, 可入睡, 正常工作者计为2分;微疼痛或轻度瘙痒, 不影响工作或休息者计为1分;无痛、痒等自觉症状者计为0分。总评分=瘙痒症状评分+综合症状评分;评分指数= (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 /治疗前总评分×100%。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评分指数≥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评分指数≥7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评分指数≥3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评分指数<30%。总有效率= (临床控制+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瘙痒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 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

2.3 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综合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

3 讨论

肛周湿疹属中医“浸淫疮”“风湿疡”范畴, 脾虚夹湿型是肛周湿疹常见的临床证型。中医认为本病诱因是风、湿邪留滞, 迁延日久致脾虚血燥, 肌肤失养而成, 反复发作, 游走不定, 瘙痒无度[1,4]。因此, 对于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而言, 临床治疗应以“健脾祛湿”为治疗大法。

笔者根据此基本原则, 自拟加减丹栀逍遥散, 方中白术、茯苓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白鲜皮、地肤子清热除湿止痒;牡丹皮、炒栀子清热泻火;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柴胡、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健脾;炙甘草调和诸药, 各药配伍严谨, 相辅相成, 共奏健脾除湿止痒之功。海南地区气候湿热, 本身可加重患者体内的湿浊, 单纯使用中药治疗, 无法达到像激素类药物立竿见影的疗效。而奥布卡因凝胶是新一代酯类表面麻醉剂 (非管制麻醉药品) , 具有表面穿透力强、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5], 可阻断皮肤下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冲动的传导, 使肛周皮肤处于短期麻醉状态, 止痒效果立竿见影, 且无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克服了患者因疼痛奇痒而反复搔抓引起的肿胀、抓痕以及缠绵难愈等特点, 显著增强丹栀逍遥散健脾除湿止痒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可显著改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 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 提示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采用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可显著改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 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治疗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加减丹栀逍遥散口服及外洗, 并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外涂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周湿疹症状 (瘙痒程度和综合症状) 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4%, 高于对照组的7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丹栀逍遥散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可显著改善脾虚夹湿型肛周湿疹的瘙痒症状, 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肛周湿疹,脾虚夹湿型,丹栀逍遥散,奥布卡因凝胶,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敏, 张桢.清凉散联合硝矾洗剂治疗肛周湿疹临床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 2008, 34 (5) :366-367.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渗诊疗指南 (2011年) [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 (1) :5-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37.

[4]李佳楠, 智建文, 赵永娇, 等.寇玉明治疗肛周湿疹经验介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9) :87-88.

上一篇:新生教育系统性下一篇:生态保护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