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治疗经验范文

2024-09-20

头痛治疗经验范文(精选9篇)

头痛治疗经验 第1篇

头痛是医学上诊断分类最多的疾病, 病因尚未明了, 症状复杂, 治疗西药除了止痛、镇静, 基本无特别办法。

临床上, 头痛或因七情六欲, 气滞血瘀, 或因劳倦内伤, 上实下虚;或因外感失治, 余邪稽留等等, 皆可致气血逆乱, 升降失常, 瘀血阻络, 化热生风, 痰浊上干, 脑络壅塞为痛。临床证候变化多端, 或偏头痛, 或全头痛, 或钻痛, 或胀痛或隐痛或剧痛, 或痛无休止, 或阵发性加剧, 或时作时止, 或痛如针刺, 发作时常伴随恶心呕吐, 面红目赤, 躁扰不宁, 或昏昏欲睡。如何辨证治疗, 《内经》论头痛, 以“六经”作为分类依据。张景岳亦提出:“凡诊头痛者, 当先审久暂, 次辩表里, 盖暂痛者, 必因邪气, 久病者, 必兼元气……”。我院王宝光主任医师在诊治过程中, 分清外感与内伤, 辨明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 应用以下方法治疗, 效果尚佳。

2 治疗方法

2.1 活血化瘀法

本法适用于瘀血阻络而致的头痛。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久痛入络”、“久病入络”的病理机转, 这类头痛多病程缠绵, 迁延日久。瘀血证的特点, 《金匮要略》有详细的论述:“病人胸满, 唇痿、舌青、口燥, 但欲漱水不欲咽, 无寒热, 脉微大来迟, 腹不满, 其人言我满, 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 烦满, 口干燥而渴, 其脉反无热, 此为阴伏, 是瘀血也, 当下之。”临床上多见于壮年妇女, 症状特点为, 头痛时作时止, 或痛如针刺, 或剧痛如裂, 或行走震痛。自感胸满不舒, 烦躁易怒。经行滞涩量少, 夹杂瘀块, 或经前腹痛如绞, 或经行头痛加重。口苦咽干、失眠多梦, 面色晦滞, 舌质紫暗, 或有瘀斑瘀点, 脉细弦或细涩。治疗宜活血化瘀、平肝熄风。方用血府逐瘀汤加菊花、夏枯草等, 久重者加全蝎增强入络搜邪之力。

2.2 凉血清肝法

适用于肝阳化风, 血热上冲所致的头痛。此类头痛多见于壮年阳旺之体, 平素嗜酒肥甘, 或性情暴躁, 复因五志过极, 而致肝失柔和, 血失静谧, 阳动莫制, 血热上壅, 阻滞清空致病。症见全头胀痛欲裂, 面红目赤, 烦躁易怒, 夜寐不安, 多梦易惊, 便秘溲黄, 舌红、脉弦数。因肝为风木之脏, 相火寄之, 阴血藏之, 肝体之柔, 赖阴血以濡之, 阴血之行, 赖肝气以疏泄之。今肝火暴张, 风阳上旋, 血气上冲, 治必凉血清肝, 自拟清肝汤, 方用生15g、丹皮9g、赤白芍各9g、白芍9g、元参12g、龙胆草9g、决明子30g、柴胡9g、菊花9g、枳壳9g、酒军9g、甘草6g。

2.3 滋水涵木法

用于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 多见于5 0岁以上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起居衰矣”, 复因调摄失宜, 忧思郁怒, 劳心过度, 再伐肝肾之阴。盖肝脏体阴而用阳, 体柔而性刚, 肾阴亏损, 水不涵木, 木失条达, 致全头闷痛, 颈项不柔, 脑转耳鸣, 肢体震颤, 心烦易怒, 舌红少苔, 脉弦无力。

临证治疗, 多遵叶天士心法:“身中阳化内风, 非发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 “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治以滋肾平肝, 常用杞菊地黄方。但阴虚之体, 水火不济, 气化失常, 易生痰蕴湿, 滋养忌腻滞, 如舌根部稍有白苔而腻, 可去熟地不用, 改用白蒺藜、桑寄生等平和之品;久病入络, 于滋补药中少佐细辛、薄荷等轻清之品, 顺肝性以疏泄之。《素问》有云:“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2.4 解郁化痰法

为肝气郁结, 痰湿阻滞者适用。病人多饮食无度, 体胖多痰, 加之忧思郁怒, 肝气郁结, 中土失运, 痰湿困脾, 肝气横逆, 湿痰夹肝风上扰清窍, 经络不畅致病。症见胸胁脘腹胀闷, 易太息, 食欲不振, 大便时干时稀, 滞下不爽, 肢体麻木, 面色晦暗, 舌胖边有齿印, 苔白腻, 脉弦滑。

如痰湿化热, 上扰清窍, 用加味温胆汤, 药用云苓, 陈皮, 半夏, 竹茹, 枳实, 厚朴, 菖蒲, 地龙, 菊花, 怀牛膝。

风痰阻络, 清阳不升者, 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药用半夏、天麻、白术、云苓、陈皮、桑寄生、钩藤、当归、白芍、甘草。肝郁不舒, 痰血瘀滞者, 以逍遥散加减, 药用归尾、赤白芍、柴胡、云苓、白术、薄荷、丹皮, 枯草、决明子、香附、甘草。

3 病案举例

女, 40岁, 阵发性头痛10余年, 曾做颅脑CT、MRI无异常, 以“血管性头痛”服脑清片、尼莫地平等药效不佳, 平素感到头内似有水晃动, 每遇劳倦、抑郁则头痛发作, 伴心悸烦躁, 胸闷短气。口渴不欲饮, 便干溲黄, 舌质暗、苔薄白, 脉弦细。血压110/70mm Hg, 结合脉证, 辨为气滞血瘀型, 治疗宜活血化瘀、理气平肝法, 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柴胡9g、当归9g、川芎12g、生地15g、赤白芍各9g、枳壳9g、红花9g、桔梗6g、丹皮9g、菊花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连服24剂, 头痛渐愈。

男, 46岁, 突发全头胀痛, 脑颅欲裂, 缓解时感头昏眼花, 口苦咽干, 渴不欲饮, 食欲不振, 夜寐不安, 做颅脑C T、M R I无异常, 外院以“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未效。患者面红目赤, 舌质红少苔, 大便干, 小便黄, 脉弦数有力。证属肝火上炎型, 治宜自拟清肝汤生地15g、丹皮9g、赤白芍各9g、白芍9g、元参12g、龙胆草9g、决明子30g、柴胡9g、菊花9g、枳壳9g、酒军9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连服6剂, 头痛大减。停药2月后上症复作, 再以原方12剂, 头痛渐痊愈。

摘要:目的从中医的观点阐述头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法引用古代经典中医文献, 结合临床证候, 从4个方面说明头痛的诊断治疗, 并应用病例验证。结论中医治疗头痛, 方法灵活, 效果良好。

头痛治疗“集结号” 第2篇

实际上,造成头痛的病因错综复杂,只有找准病因,才能治好头痛!本期名医谈病,就请专家为您找出隐藏在头痛背后的“罪魁祸首”,为您吹响——

头痛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的一种体验。有些人头痛只是一次性,没有形成什么深刻记忆,有些人的头痛却是反反复复,经久不愈。有的头痛轻微,有的疼痛难耐,有的头痛如爆裂如刀割,有的头痛绵绵不休。有些人头痛反反复复几十年照样生活,有的人的头痛一次就可导致生命危险。

一样的痛,不一样的因

对于头痛的治疗,西医一般都是应用止痛药物,特别是在头痛的性质不能确定时。中医使用中药针灸等方法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似乎这些医疗处理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1张女士今年55岁,右半脸及头部疼痛,呈刀割样、放电样疼痛,在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麦角胺等止痛药维持一年,但若停药,几小时后就会发作。于是医生建议做核磁共振检查(在此之前从未检查过颅脑)。结果MRI提示脑内有肿瘤,建议手术治疗。手术后头痛痊愈。

案例2同学聚会上,气氛热烈。刘先生很激动,高声说话,动作幅度很大。突然,他感到颈部及头枕部疼痛。刘先生以为是颈椎“闪”了,回家后让家人按摩颈椎,还买来止痛药服用。然而,这一切措施都不管用,竟因疼痛难忍而昏迷。家人赶紧送往医院,检查后发现刘先生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惜送到医院的时间太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而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正确的方法来自正确的认识。要想有效治疗头痛,最科学的方法就是明确头痛的病因。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治疗,不至于贻误病情。找到病因,治疗便可达理想的效果。那么,头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呢?

不一样的因,需要不一样的治

下面分别叙述一些头痛的发病特点及病因,以及如何治疗。顺序按照危险程度来排列,危险指数越高,越应引起重视。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痛特点:“爆裂样”、“刀劈样”的剧痛,感觉是“平生第一次”,“从来没有这样”,“与原来的头痛不一样的”;并有自上而下沿着脊柱下压膨胀的感觉。有的患者描述“后脑勺往下似乎灌满了铅水”。如果出血量较大,患者会很快昏迷;如果出血较少并慢慢出血,病情会逐渐加重。

发病机理:颅脑内部的畸形血管破裂导致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渗入脑脊液,颅内压突然升高所致。

治疗:立即到医院急诊,有条件的最好到神经外科住院治疗。

脑 炎

头痛特点:头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抽搐、精神萎靡或昏睡。

发病机理:颅脑发生病毒或细菌感染造成。

治疗方法:一旦确诊,需马上入院治疗。不要用偏方等方法。在应用西药控制症状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及针灸,方能取得较快较好的疗效。常用的中药如:醒脑静、复方麝香注射液、清开灵、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中药需要辨证施治。

紧张性头痛

头痛特点:压迫、紧箍样轻度至中度头痛,非搏动性(即头痛不随血管搏动出现),一般都是双侧甚至是全头痛;会因为工作压力大或精神因素诱发或加重。这种头痛的判断,需要先做一些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才能确定。

发病机理:过度紧张及颈部、颅脑周围的慢性炎症导致肌肉紧张,压迫血管神经所致。

治疗方法:去除压力,缓解紧张,消除慢性炎症。可以采取听音乐(轻音乐)、游泳、散步、按摩、理疗、旅游等方法缓解紧张压力。忌烟酒辛辣,否则会加重病情。

偏头痛

头痛特点:一侧或双侧剧烈头痛,可伴有呕吐;头痛持续时间一般会超过3个半小时。头痛发作前往往有视幻觉等前驱症状,发作结束后出现嗜睡。病史可以几十年,有些患者往往从小开始发作。这是较常见的一种头痛,发作程度重者可影响工作。

发病机理:与颅内外血管和神经免疫有关,所以有人称其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具体机理不明。发病常与饮酒特别是红酒有关,还与吃辣椒、感受风寒、过度劳累、高度紧张有关。中医认为与外感风寒、淤血阻滞、肝火上炎等有关。

治疗方法:一般常用颅痛定等止痛剂。预防用药常见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下面介绍一些常用方法(这些方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应用)。

◆与感受风寒有关多吃姜葱等辛温食品,饮用温热水。可用辛温祛风的药方治疗:桂枝5克,茯苓12克,白术、防风、蔓荆子各6克,炙甘草4.5克。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

◆与饮酒吃辣椒上火有关 避免酒、辣椒等食品,平时多饮水,饮水时注意每次不能少于150毫升。另外可以长期食用大蒜,方法是将大蒜压成蒜泥,加适量酱油醋调和之后,在吃饭时一块食用。

◆与劳累过度、高度紧张有关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适当饮用绞股蓝茶。入睡困难伴有心慌、易紧张者,可以取莲子芯3~6克,每日冲开水泡茶喝。

枕神经痛

头痛特点:阵发性或持续的后枕部疼痛,可向耳部放射,呈钝痛或剧痛。颈部活动、咳嗽、喷嚏可以诱发。

发病机理:上颈部骨质及软组织卡压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造成。

治疗方法:以减轻炎症为主要方法。常用中药方,如防风通圣汤、消瘰丸;针刺可以选天窗穴、天容穴;封闭疗法也可,但它只可临时采用,前面介绍的常吃蒜泥等方法,才是预防枕神经痛的有效措施。

高血压

头痛特点:常在清晨出现头枕部、前额压胀、搏动性疼痛,程度不重。与血压高低相关,即血压越高头痛越明显。血压可达到200/120毫米汞柱时,可出现急性剧烈头痛。

发病机理:血压增高使血管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头痛。

治疗方法:降压。除了规范服西药降压治疗外,还可以应用中药对证治疗。

颅内出血或缺血

头痛特点:头痛伴有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走路不稳等。

发病机理:脑出血或脑血栓造成。

治疗方法:需住院对因治疗。避免应用止痛剂掩盖症状,以免延误治疗。

外 伤

头痛特点:颅脑外伤后可出现长达几年的头痛,伴有头晕、睡眠障碍、烦躁不安,影响工作、生活、学习。又称“脑震荡后综合征”。

发病机理:颅脑创击造成血管床淤血、组织水肿、血管痉挛,进而出现脑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活血化淤,营养脑细胞,改善脑功能。中药可用血府逐淤丸,西医可对症治疗。

副鼻窦疾病

头痛特点:感冒诱发,伴有发热、恶心、口中异味、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情绪及学习、工作效率。在额窦、上颌窦处可以有压痛,并且常常出现皱眉头、闷闷不乐的表情。拍片或CT、MRI检查可以确诊此病。较重且头晕明显者,往往在蝶窦发现囊肿,经久难愈。

发病机理: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这四个窦腔或任何一个窦腔有炎症,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引发头痛。感染真菌者比较难愈,鼻中常流臭脓液,有的混有血丝。

治疗方法:头痛伴有发热者需输注抗生素治疗。一般的头痛,应口服抗生素。鼻炎康、鼻炎丸、霍胆丸等中成药也有一定效果。一些简单方法也可以一试:

◆早晨洗脸,用热水反复按摩鼻根部,以微热为度。然后用热水撩泼鼻腔,引起打喷嚏,以软化、消除鼻窦内的囊肿。

◆大蒜3~5瓣,薄荷叶2~3张,砸成泥,加适量酱油、醋拌匀,送饭吃,坚持1个月以上可见效。

三叉神经痛

头痛特点:半侧脸颊至眼、颞顶部,突然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如闪电样、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撕裂样,患者极难忍受,严重者常伴有同侧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或流涎等症状。每次疼痛时间很短,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突然停止,但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反复发作。不痛时间短可几日,长可数年,周期不定。疼痛可因洗脸、呵欠、吹风、说话等刺激触及某一“扳机点”,如口角、舌侧缘、牙齿、牙槽骨等而引起发作。“扳机点”又称“敏感点”、“痛点”,刺激该点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是本病发病的最大特点,也是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之处。部分患者呈慢性过程,很少自愈,大多发作越来越剧烈,缓解期越来越短,以至于终日不止,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十年。

发病机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找不到具体的病因,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的病因,如血管畸形、脑内肿瘤、炎症、颅骨病变、多发性硬化症。

治疗方法:首先要排除颅内肿瘤压迫,如果是脑瘤造成的,需要手术治疗。目前,西医多采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止痛效果。但这些药服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多,患者大多难以坚持。现在比较推崇射频热疗治疗和无水酒精封闭疗法。中药天麻素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有效。

三叉神经痛也要针对病因治疗。炎症引起者,要针对炎症治疗;带状疱疹侵犯三叉神经者,有疱疹出现,所以要针对疱疹病毒治疗;多发性硬化引起的脱髓鞘改变,就要应用激素(如强的松)或中医药辩证治疗;颅内血管畸形压迫三叉神经造成疼痛者,可选择介入或手术疗法。

颞动脉炎

头痛特点:年龄大于55岁,妇女居多,常发生在一侧太阳穴之上或眼眶周围,也可弥漫至枕部,为搏动性头痛,头低位时加重。在疼痛部位可摸到绳索状增粗的颞动脉。常伴有发热、肌肉酸痛、无力,严重者出现一侧眼动脉炎,可导致失明。

发病机理:与自体免疫性有关。

治疗方法:西医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治疗。中医应用解表、活血化淤之法治疗,可以服用防风通圣丸(具体用法参见说明书)。

脑肿瘤

头痛特点:反复发生并逐渐加重,可以伴有呕吐、抽搐、视力丧失,因肿瘤发生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检查可以发现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有的患者可以在某一体位出现头痛,改变体位就会好转。

发病机理:肿瘤挤压局部的血管神经造成,如果堵塞脑脊液循环,就会出现与体位有关的头痛。

治疗方法:手术摘除肿瘤。

丛集性头痛

头痛特点:突发突止的半侧头颞部、眼眶后剧烈疼痛,持续20分钟到2小时;周期性或季节性发作,伴有鼻出血、流泪或眼睛充血。

发病机理:三叉神经1、2支受到逆行性刺激,诱发血管活性肽释放,引起血管扩张,诱发头痛。

治疗方法:发作时服麦角胺1~2毫克。平时在医生指导下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口服或静脉滴注来防治。

精神问题

头痛特点:与实际头痛不符的毫无规律的头痛,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状,如失眠、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头昏等。

发病机理:疼痛的耐受域值降低。

治疗:心理治疗为主。

还有一些头痛,如急性贫血、一氧化碳中毒、嗜铬细胞瘤、眼科疾病(如屈光不正)的头痛等,需针对病因来治疗,才能彻底根除。

去头痛饮食生活起居需重视

饶旺福治疗头痛的临床经验 第3篇

1 病因病机及辨治特点

头为清阳之府, 外感六淫之邪, 上犯巅顶, 邪气羁留, 阻抑清阳, 或内伤诸疾, 致气血逆乱, 瘀阻经脉, 脑络失养, 皆可致头痛。正如《医碥·头痛》说:“头为清阳之分, 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 内而六腑经脉之邪气上逆, 皆能乱其清气, 相搏击致痛, 须分内外虚实”。导师认为临床辨证上当分清表里虚实, 一般初起者多实, 久病者多虚, 且虚者多夹实而为虚实夹杂之证。虚证者责之于脏腑气血不足, 致髓海空虚、脑络失养而痛;或经脉失于温煦, 寒凝而痛;或兼风夹痰, 不通则痛, 其发病原因, 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故治疗虚证多以滋养肝肾之阴或温通脾肾之阳为主, 并根据兼证辅以熄风化痰, 阴虚者用生地、首乌、玄参, 若兼风邪, 则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阳虚者予附子、桂枝、干姜, 若夹痰, 则加法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实证者主要为感受外风, 风邪郁遏, 经脉痹阻, 或素体阳盛化风, 风阳上扰清窍, 或气机郁滞, 气郁化火, 扰动清空, 或气郁日久, 瘀血内生痹阻脑络。由此可见, 本证在病机上抓住“风、火、瘀”三个主要方面。风为百病之长, 李中梓《医宗必读》“高巅之上, 唯风可到”, 风邪最易上扰清窍而致头痛。风有内外之别, 凡是头痛而无明显阳亢症状者, 均夹有外风, 当用羌活、防风、白芷、细辛、川芎之类散风药;若舌红、烦躁易怒或有明显血压升高者, 多为“内风”, 当加天麻、钩藤、地龙之属, 且“风阳上扰”当佐以镇逆之生石决明、生牡蛎。头痛剧烈者, 以“火、瘀”居多。“火”以肝火为主:多为发作时间不长, 痛胀兼有, 且痛时拒按, 伴口苦溲赤, 便结, 舌红, 苔多黄腻, 宜龙胆草、芦荟、生大黄清肝泻火。单纯瘀血头痛较少见, 其特点为痛处固定、缠绵日久。舌暗滞者, 可从“瘀”论治。由于虫类药善于入络搜剔, 破血逐瘀力专, 止痛力强, 对脑络瘀阻尤能建功, 故导师常用虫类药如全虫、土鳖虫、蜈蚣等通络止痛。且导师运用此类药物时十分重视顾护胃气, 常于方中加入陈皮、神曲以促进药食运化。

2 临床分型

2.1 风邪郁遏型

此类头痛多因外感风邪治疗不当或不彻底, 致风邪留恋, 深入脑户, 遇气候冷热或情志刺激而诱发。所谓“风邪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素问·风论》。由于风邪郁遏, 阻碍气血运行, 气血郁滞;或风邪郁遏, 气津不能布散, 则津聚痰阻。其头痛特点是, 头痛经年不愈, 时作时止, 或偏于一侧, 亦可全头痛, 发时疼痛剧烈, 或掣及眉梢, 呈跳痛或抽掣样痛, 甚则伴呕吐, 一般持续数小时或数日, 遇寒冷或情绪激动则发。若舌淡、苔薄白, 脉缓或弦者, 治以散风祛邪, 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5 g, 荆芥10 g, 防风10 g, 细辛5 g, 白芷15 g, 薄荷6 g, 生甘草6 g, 羌活6 g, 全虫6 g;若风邪化热, 舌红者, 可用选奇汤加味:羌活10 g, 防风10 g, 黄芩10 g, 地龙10 g, 僵蚕10 g, 生甘草6 g。

2.2 阳亢火盛型

此类患者多为年壮气盛或嗜肥酒厚味者, 素体阳亢火盛, 热迫血涌, 经脉胀满发为头痛。其特点是头痛多由情绪不畅、恼怒或饮酒、劳累引发。头痛且胀, 痛处拒按, 头筋凸起, 面部烘热, 口苦目赤, 烦躁易怒, 失眠, 小便黄,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厚, 脉弦数。治以泻火凉肝, 方用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10 g, 泽泻10 g, 丹皮6 g, 夏枯草15 g, 生栀子10 g, 柴胡6 g, 生地10 g, 当归10 g, 白蒺藜10 g, 僵蚕10 g, 生甘草6 g;若以阳亢为主, 头痛兼有眩晕, 心烦喜怒者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石决明30 g, 生白芍15 g, 天冬、麦冬各10 g, 玄参20 g, 生牡蛎30 g, 桑叶10 g, 菊花10 g, 钩藤15 g, 黄芩10 g, 生地20 g, 夏枯草15 g。

2.3 阴虚风动型

肝为风木之脏, 中年以后, “阴气自半”, 若因烦劳操持, 肝阴暗耗, 以致水不涵木, 木失所养, 则肝阳偏盛, 阳亢风动, 风阳上扰, 发为头痛, 症见:头痛且晕, 呈胀痛或抽掣样痛, 自觉有血管搏动感, 性急易怒, 烦躁, 时有手足发麻或肢颤舌强, 舌红少苔或苔黄, 脉弦细而数, 治以滋阴熄风,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 g, 钩藤30 g, 白蒺藜15 g, 生首乌15 g, 生地30 g, 龟板15 g, 夏枯草15 g, 黄芩10 g, 生石决明30 g, 生白芍30 g, 玄参15 g, 生牡蛎20 g。

2.4 瘀血阻络型

头痛日久, 迁延不愈, 可致“久痛入络”, 先贤常曰:“久病多瘀, 不通则痛”。故凡久痛未愈, 久治无效者, 当从瘀血考虑。关于瘀血特点, 《金匮要略》曰:“患者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 口干燥而渴, 其脉微来迟, 腹不满, 其人言我满, 为有瘀血”。又说:“病者如热伏, 烦满, 口干燥而渴, 其脉反无热, 此为阴伏, 是瘀血也, 当下之。”此类头痛以中年女性居多, 特点是, 头痛固定不移, 日轻夜重, 痛如锥刺而拒按, 但喜温, 痛发时轻时重, 缠绵难愈, 自感胸满不舒, 月经涩滞夹血块, 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弦细涩, 治以祛瘀止痛,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10 g, 红花10 g, 赤芍10 g, 当归15 g, 川芎10 g, 白芷10 g, 地龙10 g, 蜈蚣2条, 全虫6 g, 生大黄6 g, 陈皮10 g。

2.5 阳虚寒凝型

头为诸阳之会, 若素体阳虚或感寒失治, 内舍筋脉, 损伤阳气, 致阳虚寒凝, 经脉涩滞, 拘挛作痛。所谓“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 脉寒则缩蜷, 缩蜷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 得炅则痛立止。”。其症见:头痛如掣, 常从一侧太阳穴开始, 渐及半边或全头痛或牵掣眉棱骨疼, 触之冷, 其痛得热或包扎可减轻。发则恶风寒, 四肢欠温, 甚则目眩不欲睁眼。恶心呕吐清涎, 舌淡暗, 苔薄白, 脉沉紧或沉细弦, 治以温阳逐寒, 方用术附汤加味:白术10 g, 制附子10 g, 桂枝10 g, 炒白芍15 g, 当归15 g, 地龙10 g, 土鳖虫10 g, 川芎15 g;如以巅顶痛为主, 干呕吐涎沫, 舌淡、苔白腻, 脉沉弦者属肝寒痰阻, 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10 g, 法半夏10 g, 党参15 g, 陈皮10 g, 白芷15 g, 生姜3片, 炙甘草10 g。

3 小结

如何治疗偏头痛 第4篇

一、急性发作期的应急治疗:偏头痛发作时,患者应尽量呆在安静避光的房间里休息。头痛症状较轻者可服用一般的止痛药,如布洛芬等。症状较重者可服用以下止痛药进行治疗:

1.麦角胺咖啡因片:该药的主要成分为咖啡因和酒石酸麦角胺,属于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它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偏头痛患者可在出现头痛先兆或刚开始头痛时立即服用1~2片麦角胺咖啡因片。需要注意的是,过量地摄入麦角胺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肌肉痛和周围血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因此,偏头痛患者在每次头痛发作时服用麦角胺咖啡因片的剂量不应超过4片,每周服用该药的总量不应超过8片。有严重心血管病、肝病、肾病者及孕妇应禁服此药。

2.英明格:英明格又叫琥珀酸舒马普坦、舒马普坦、磺马曲坦等。该药属于5-羟色胺1D受体激动剂。它对脑血管有高度的选择作用。成年偏头痛患者可在发病后口服100毫克的英明格,一般30分钟后其头痛的症状即可得到缓解,4个小时后头痛的症状可基本消失。若24小时内头痛的症状复发,患者可再加服100毫克的英明格,但两次服药的时间应间隔8个小时以上,24小时内的用药量最多不得超过300毫克。人们在服用英明格后可出现一过性全身发热、胸闷、胸痛、心悸、口干、头部有压迫感和关节酸痛等不良反应,但这些症状一般在停药后即可消失。

另外,偏头痛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或疼痛特别剧烈的患者可口服或肌注氯丙嗪,也可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伴有恶心、呕吐者可服用止吐药等进行治疗。

二、平时的预防治疗:每月偏头痛至少发作2~3次者应考虑长期服用以下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1.盐酸普萘洛尔(心得安):该药为β受体阻滞剂,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据调查资料显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偏头痛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其头痛的发作次数会明显减少。该药的用法为每日服三次,每次服10~40毫克。个别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可出现恶心、共济失调及肢体痉挛等不良反应,但停药后这些症状即可消失。

2.尼莫地平:该药属于钙拮抗剂,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细胞功能的作用。其用法为每日服三次,每次服20~40毫克。个别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可出现头昏、头胀、恶心、呕吐、失眠或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3.丙戊酸钠:该药属于抗癫痫药物,具有解除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其用法为每日服三次,每次服100~400毫克。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脱发、嗜睡、四肢无力等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肝损害(此类患者应立即停药)。

4.阿米替林:该药为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镇静的作用,非常适合因紧张而患偏头痛的患者使用。该药的用法为每日服一次,每次服50~100毫克。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亢和肝肾疾病者应慎用此药。

分经论治头痛个人经验 第5篇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偏头痛, 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 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 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4。相当数量的患者尤其是救治不愈者, 往往求助于中医。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 据其病因而有"脑风"、"首风"之名, 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素问·五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 下虚上实。"后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 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目前认为该病主要由外感六淫邪气和内伤引起。外感中首推风邪,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巅高之上, 惟风可到"。"风乃百病之长", 故风邪可夹杂其他邪气侵犯头脑。而内伤中又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头位于上, 人体各经络均与之关联, 人体头分为前额、额颞、顶部、枕部, 分别对应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太阳经, 使用川芎茶调散化裁之祛痛汤分经论治, 再结合辩证加减用药, 方法简单, 疗效可靠。

1 诊断要点

1.1 以头痛为主症, 或前额、额颞、巅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 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隐痛等。

有突然而作, 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 时痛时止者。

1.2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1.3 因外感、内伤等因数, 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1.4 检查脑血流图 (TCD) 为脑血管痉挛、或脑供血不足、或脑血管硬化。

1.5 作CT或MRI排出器质性疾病。

2 辩证

2.1 辩经络以前额疼痛为主者属阳明经。

以额颞疼痛为主者属少阳经。以枕部疼痛为主者属太阳经。以头顶"巅顶"疼痛为主者属厥阴经。

2.2 辩证风寒:

恶寒, 头项强, 身痛, 舌淡红苔薄白或白, 脉浮或紧。风热:恶热, 鼻塞, 口干或口渴, 舌边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或数。风湿:头昏沉或昏闷, 肢体困重, 舌淡红, 苔白或白腻, 脉濡或滑。肝阳上亢:头胀痛, 目眩, 心烦易怒, 口苦, 舌红苔薄黄或黄, 脉弦有力。气血亏虚:头晕, 心悸, 神疲乏力, 面色萎黄或白, 舌淡苔薄白或白, 脉沉细而弱。肾虚:腰膝酸软, 遗精, 耳鸣, 舌红少苔或舌瘦小苔薄少津, 脉沉细无力。痰浊:头昏蒙, 胸脘憋闷, 肢体偏胖, 面色油腻, 舌胖大或有齿痕, 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或滑。瘀血:疼痛如刺, 痛有定处, 或有外伤史, 舌紫或有瘀斑、瘀点, 苔白, 脉沉弦或涩。

3 治则

通经、活络、止痛;加辩证施治。

4 处方

4.1 基础方祛痛汤 (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20g, 白芷12~15g, 细辛3g, 羌活10~12g, 蔓荆子15g, 山楂20g, 鸡血藤15g。

4.2 辩经施治阳明头痛重用白芷15g;

少阳头痛加柴胡15g、郁金12g。太阳头痛重用羌活12g。厥阴头痛加藁本10g, 夹寒加吴茱萸6~10g。

4.3 辩证加减风寒:

使用川芎茶调散, 或基础方加荆芥10g、防风10g。风热:加菊花15g、薄荷10g (后下) , 伤津者加石膏20~30g。风湿:加防风15g、藿香10~15g。肝阳上亢:合天麻钩藤饮或加天麻15~20g、石决明30g、菊花15g。气血亏虚:合八珍汤或归脾汤。肾虚:合六味地黄丸或大补元煎。痰浊:合涤痰汤。瘀血:合通窍活血汤, 或加桃仁12g、丹参20g、红花12g、赤芍15g、当归15g。

注意:以上为临床上常见的病证, 但是具体到某一具体患者, 则其病因病机往往是多种病因致病、虚实夹杂, 需要诊察时细心询问, 仔细思考,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5 按语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很大麻烦。在排除头颅器质性病变后, 还要切忌"头痛医头", 牢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要因人、因时、因地治宜。

分经论治的方法不仅适合头痛, 同样适合于临床其他疾病, 例如眩晕。只要掌握了每一味中药的性味和归经, 就可引经报使, 随证施治。

6 医案

案1:朱XX, 女, 54岁, 农民。头痛, 呈游走性, 以额颞为甚, 睡眠差, 心烦性急, 舌红苔厚, 脉沉弱。检查BP:170/90mmHg, TCD:广泛脑血管痉挛。诊断:头痛 (少阳头痛) , 辩证: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 通经活血, 止痛安神。处方:祛痛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川芎20g、白芷12g、细辛3g、羌活10g、蔓荆子15g、山楂20g、鸡血藤15g、天麻20g、石决明30g、栀子10g、茯神20g、夜交藤20g、益母草20g、防风15g、柴胡12g、黄芩12g, 共3付。5d后复诊, 头痛明显减轻, 睡眠可, 舌红, 苔薄白, 脉沉。上方再用3付而愈。

案2:周XX, 女, 62岁, 农民。头胀痛, 以巅顶为甚, 心烦, 夜间口苦, 喜食甜食, 多梦鬼魅, 纳差, 舌淡红苔白, 脉弦。诊断:头痛 (厥阴头痛) , 辩证:肝郁乘脾。治则:疏肝运脾, 通经止痛, 和胃开窍。处方:祛痛汤加味。川芎20g、白芷12g、细辛3g、羌活10g、蔓荆子15g、山楂20g、鸡血藤15g、藁本10g、吴茱萸10g、黄连3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2g、远志12g、石菖蒲12g、甘草3g, 共2付。3d后复诊, 头痛缓解, 眠可, 纳可, 守方3付而愈。

头痛治疗经验 第6篇

关键词:定位摇头法,颈源性头痛,中医正骨,手法复位

头痛既可是一种具有自己特定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疾病, 也可是伴随或继发其他疾病 (例如内科、外科、神经科、五官科、精神科、妇科疾病) 而出现的一个症状, 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头痛的分类多样, 病因病机也复杂。由颈椎或是颈部的病变引发的头痛自上个世纪被提出以来, “颈源性头痛”这一疾病被医学界普遍接受,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与患者的重视[1], 中医手法治疗有较好的疗效[2]。管恩福通过临床上诊治105000例颈椎病患者的经验, 对于颈源性头痛有自己的独特体会, 总结定位摇头法治疗颈源性头痛, 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定位摇头法的特点

1.1 独特的诊断方法——“用手摸病”

人体不是一个仪器, 而是一个具有神奇功能的机体, 面对“危害”, 具有应激、逃避、趋向、修复、代偿等功能。而有的功能本身呈现出的就是一个病理过程。现代医学影像学包括X光片、核磁共振成像 (MRI)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三维重建等等, 能很好的呈现患者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学改变。疾病的组成不单单是病理这么一个成分, 解剖学异常及一些病理反应可以体现一部分病情, 但是概括不了整体疾病。影像学的阳性发现是辅助诊断, 如果医生过分依赖而忽视病人的症状表现与体格检查, 将会导致临床上的误诊。简言之, 缺乏临床症状者不诊断为颈源性头痛。

根据患者自述症状, 加上“用手摸病”, 不借助于外有检查器械, 是一种简单易行、性价比极高的诊断方法。操作时, 患者取坐位, 术者采用一手轻托患者下巴, 一手拇指依次在患者颈椎椎体侧缘、棘突处触诊, 左手触诊右侧颈椎, 右手触诊左侧颈椎, 仔细体会有无椎体偏移、错缝、周围软组织结节、瘢痕, 或者棘突旁凸突点、压痛点等异常体征及椎旁韧带的紧张度。

触诊外伤所致的深层软组织瘢痕、硬性小结节和条索状软结节, 这些病变均可与正常肌肉软组织区分。急性炎性水肿与慢性椎间盘突出等骨性所致的神经压迫也是可以区分的, 轻压触痛明显者为炎性水肿所致, 重压触诊疼痛者为骨性或深层肌肉瘢痕所致。总结触诊骨关节的排列异常, 和周围软组织病变, 结合患者的压痛反应, 基本可了解致病情况。

1.2 特色的治疗方法——“用手治病”

“用手治病”, 不借助外有治疗仪器, 是一种因地制宜、操作直观的治疗手段。采用推拿正骨的方法, 触诊定位病变部位, 再予以有针对的手法复位, 根据患者自身的旋转惯性, “借病人之力, 达到安全治疗的目的”, 使用微小的外力借自然旋转力复位错缝的颈椎关节, 使其解剖复位, 从而达到“手到病除”的目的。

术者先对病变部位周围软组织用轻到中等力度的松解手法按揉, 以缓解痉挛, 改善局部循环, 再以一手拇指定位于偏歪或错位关节棘突后缘, 一手托住下颌部, 嘱患者头部前倾约15°~25°, 轻轻摇头, 术者双手感受摇头所产生的旋转度, 由此感知患者颈椎安全旋转角度范围 (常人为60°~80°, 各患者旋转安全角度不等) , 待患者颈部逐渐放松, 且自身旋转即将达到安全角度的极限时用力, 拇指抵住偏歪的椎体往错位的方向推, 托住下颌的手往相反的方向稍往上方提, 将偏歪或错位的棘突向对侧复位, 完毕, 再次重复上述动作, 此次借自然旋转力向反方向复位, 最后触摸椎旁确认偏歪的椎体已恢复解剖学位置, 术毕。

2 定位摇头法的优势

传统的颈椎病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理疗、针刀、手术和药物控制症状等。部分患者由于畏惧手术及针刀等有创治疗而拒绝行此治疗, 针灸、理疗等无创疗法有恢复经气、消除结节、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循环等作用, 有助于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症状。

治病必求其本, 复位椎体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根本所在。定位摇头法是触诊与症状相结合的诊断方法, 定位病变部位, 再施以肌肉放松、椎体复位的手法, 是一种无创疗法, 避免了手术, 又能复位椎体, 解除对周围神经的压迫, 恢复椎体内外平衡力, 重建颈椎的力学平衡;改善颈周及头部供血, 缓解血管痉挛, 恢复脑的正常血液循环[3], 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筋要还槽, 骨要合缝”理论上相比其他诊疗方法更为直接、快速。

3 体会

颈源性头痛的发生与高位颈椎有密切关系。高位颈神经 (C1~C4) 及所支配的颈部结构 (关节、肌肉、血管) 发生病损可直接造成机械刺激、压迫出现头痛, 或者产生伤害性痛觉信息[4], 间接通过C1~C3神经传入纤维之间及其与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中枢会聚, 使伤害感受性输入产生紊乱而形成的一种头面部牵涉痛。触诊病情时特别注意C1~C3颈椎及椎旁的异常。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关键靶点是矫正骨错缝筋出槽[5]。因颈椎所处部位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采用手法治疗时, 复位部位的选取、手法力度的把握和旋转角度的掌握, 是治疗的核心所在。手法诊疗的危险性就在于术者的不适当治疗, 轻者导致患者病情无改善反而加重, 重者破坏了颈椎的平衡, 影响到脊髓, 引起偏瘫等, 造成重大医疗事故。

要做到“用手摸病、用手治病”, 首先要求术者熟练地掌握颈椎的解剖和生理。充分了解患者病情, 评估施用手法的利弊, 清楚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补救措施。

根据笔者经验, 术者运用定位摇头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患者有临床症状, 术者未能触诊出异常, 不能精确定位病变部位, 不可随意行复位手法;术者触诊时手感明确, 但患者无临床症状, 不行复位手法。

(2) 手法复位前, 需与患者做充分的沟通, 尽量让患者明白手法的过程, 避免患者由于不理解、紧张而不能配合复位。

(3) 行复位手法时遇到患者颈部抵抗或者不够放松时, 暂不行复位手法, 忌使用过于强硬的外力。

(4) 手法力度和旋转角度的选择要因人而异;病程较长者、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和严重的骨刺患者行手法宜慎重。

(5) 急性水肿和软组织损伤者造成的急性颈源性头痛患者不可急于行手法治疗, 应先行中药热敷等使其缓解。

(6) 完成复位手法后, 少部分患者会因为椎体复位而感到不适, 此时需与病人澄清, 且给予适当的颈部放松按摩, 使其尽快适应。

(7) 触诊椎体已无偏歪, 周围无触痛, 活动自如, 头痛症状减轻是术毕的标准。

颈源性头痛不是致命的疾病, 但它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确诊为颈源性头痛后要积极治疗。随着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率日益增多, 预防它的发生也越发的重要。要减少颈源性头痛的发病, 首先要减少颈椎病的发病率。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伏案时间长、工作姿势不当、年龄、睡枕不适、生活姿势不当、不参加体育锻炼为颈椎病致病危险因素[6]。伏案角度及伏案时间与颈椎病患病密切相关[7]。笔者根据自己经验, 提出建议:起居有常, 饮食有节, 要避免颈椎长时间处于不合适的体位[8], 并提出防病三要点: (1) 注意仰头, 长时间的伏案工作者, 工作40~60分钟, 仰头1~2分钟, 做到下巴与眼同高, 仰望天空状, 缓解疲劳。 (2) 不要旋转, 旋转容易加重颈椎的不稳定性。 (3) 睡眠时适用舒适可调节高度的枕头, 高度要合理, 仰卧时低, 侧卧时高, 提倡用荞麦皮枕。另外还要注意避免外伤, 调节心情, 树立信心, 正确的理解包括颈椎在内的骨骼伴随年龄的增长生理性的退行性变, 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沈军.小针刀结合局部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35) :104-105.

[2]郭凯, 李林, 詹红生, 等.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环球中医药, 2012, 5 (1) :3-7.

[3]托娅.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7) :829-831.

[4]姜磊, 于生元.颈源性头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6, 12 (3) :175-178.

[5]张开勇, 庄园, 詹红生, 等.颈椎棘突偏歪评估“骨错缝、筋出槽”价值的影像学研究[J].环球中医药, 2011, 4 (4) :241-244.

[6]仲卫红, 冯居平, 陈水金, 等.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 18 (2) :50-51.

[7]吴德升, 芮永, 林研, 等.陆家嘴地区金融从业人员颈椎病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对策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 2006, 4 (3) :150-154.

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的偏头痛患者共1 2 0人, 其中男4 2人, 女7 8人, 年龄1 2~6 0岁, 平均3 5.5岁, 均符合1 9 9 8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 排除高血压、颅内占位性病变、癫痫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患者, 以及孕妇及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头痛患者。将1 2 0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 0人,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头痛宁胶囊 (国药准字Z 2 0 0 2 6 8 5 1) , 每日口服3次, 3粒/次, 西比灵胶囊 (每粒含氟桂利嗪5 m g, 国药准字H 1 0 9 3 0 0 0 3) , 每晚睡前口服一粒;对照组只服用西比灵胶囊, 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均服用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观察指标

包括治疗前后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疗效。疼痛强度参照1 9 9 8年国际头痛协会标准:Ⅰ级:不痛;Ⅱ级:轻度疼痛, 但不影响活动;Ⅲ级:中度疼痛, 但不停止活动;Ⅳ级:重度疼痛, 不能活动。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疼痛程度减轻2级, 伴随症状减轻, 或发作次数, 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 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程度减轻不足1级, 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 或疼痛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并进行对比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注:*表示与治疗组比较P<0.0 1

由表1可知, 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 1) 。

2.2 不良反应

治疗中, 两组有少数患者出现头胀、困倦、思睡、胃部不适等症状, 但均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1)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性头痛, 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有一定关系。较为公认的理论有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2]。通常认为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 主要与颅内、颅外血管的神经调节不稳定以及某些血管活性物质改变有关, 因此, 有血管源性学说和神经源性学说之争。

(2) 头痛宁胶囊是由土茯苓、天麻、制何首乌、防风、全蝎、当归6味药材组成的中成药。主药天麻含有天麻素等1 0余种活性成分, 3种有免疫活性的多糖, 1 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以及1 6种氨基酸, 对脑神经、肝脏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全蝎含有蝎毒多肽, 为小分子形式, 活性极强, 能刺激血脑屏障开放, 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痛的调控位点, 有效止痛。天麻、土茯苓、制何首乌、当归、防风、全蝎这些中药成分具有熄风涤痰、逐瘀止痛功效, 可缓解脑血管痉挛, 增加大脑供血、供氧、改善大脑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和血粘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脑细胞功能, 有较强的镇静、镇痛作用, 且头痛宁为纯中药制剂, 无明显不良反应, 患者容易接受。

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疼痛降低程度与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6, 29 (6) :379.

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1月诊治的98例偏头痛患者, 其中, 男48例, 女50例;患者年龄为19~48 (33.52±1.08) 岁;病程为0.4~19 (9.52±0.24) 年;分析患者病情:42例为轻度疼痛, 38例为中度疼痛, 18例为重度疼痛;并随即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为49例, 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本资料, 均没有显著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每日口服3次1.2g头痛宁胶囊;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2次5mg的西比灵胶囊,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w的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

无效:患者实施治疗后, 临床症状未改善, 头痛时间缩短不足1/3, 疼痛程度减轻不足Ⅰ级, 甚至临床症状出现加重现象;有效:患者实施治疗后, 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头痛时间缩短不足2/3, 或者是间歇性发作, 疼痛程度减轻Ⅰ级;显效:患者实施治疗后, 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头痛时间缩短2/3以上, 疼痛程度减轻Ⅱ级;痊愈:治疗后,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 (48/49) , 其中, 34例为痊愈, 11例为显效, 3例为有效, 1例为无效;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63% (40/49) , 其中, 15例为痊愈, 14例为显效, 11例为有效, 9例为无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上, 偏头痛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中重度疼痛、搏动样疼痛及发作性疼痛等, 发病部位位于患者额颞部或者是眶后, 主要为单侧疼痛, 疼痛发作时间持续4~72h。且该疾病具有迁延难愈及反复发作的特点, 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在脑干-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中认为偏头痛疾病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功能出现缺陷导致的。当刺激患者硬脑膜颅血管壁上三叉神经末梢时, 释放出的血浆内皮细胞素及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血管活性肽物质比例出现失衡现象, 导致患者脑血管扩张, 进而出现偏头痛现象[3]。

偏头痛在中医学上属于"头痛"范畴, 头痛宁胶囊中的天麻成分具有活血通络、平抑肝阳及息风止痛的作用, 该成分同土茯苓相结合对头痛疾病具有显著效果;防风成分对因风邪导致的脉络瘀阻引起的头痛疾病具有治本的作用;当归成分具有活血补血的作用, 从而清除瘀血, 促进新血生长, 祛邪不伤害正等作用;全蝎具有逐恶血、通经络及搜逐风邪的作用, 可以将停滞于经络血脉中的瘀血痰浊清除, 可有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疾病;诸成分合用可有效治疗患者偏头痛疾病, 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 头痛宁胶囊在治疗偏头痛疾病的临床上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采用头痛宁胶囊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 但采用西比灵胶囊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1.6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存在显著差异性, P<0.05。因此, 头痛宁胶囊值得在治疗偏头痛疾病的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娟, 刘宁, 陈军, 等.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 2013, 12 (2) :124-125.

[2]鲁锐.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31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3, 11 (7) :520-521.

头痛治疗经验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我院门诊女性患者, 共120例, 年龄15岁~41岁, 平均27.4岁。病程1年~15年, 平均3.8年。月经期前7d偏头痛剧烈者19例, 月经期前3d偏头痛剧烈者46例, 月经期偏头痛剧烈者35例, 月经期后偏头痛剧烈者20例, 其中伴有痛经病57例。

1.2 诊断标准

依照《神经病学》[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2]有关偏头痛诊断标准拟订。 (1) 以头痛的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为辨证要点。偏头痛剧烈多发生在月经前一周左右。 (2) 病程在1年以上, 每月发作至少1次以上, 每次持续数小时不等。 (3) 如遇到疲劳、情绪波动时可出现头痛症状, 但不严重。 (4) 每次偏头痛发作时常有头部压迫紧束感, 亦可出现头昏, 心慌, 出虚汗, 颜面苍白。 (5) 所有偏头痛病例均以气血两虚为主要证候:舌苔薄白, 舌边或有瘀斑瘀点, 脉沉细或细涩, 为气血虚弱伴有血瘀之征。 (6) 所有患者均做头CT检查, 依据头CT等检查结果, 并联系病史、症状、体征, 排除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癫痫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1.3 治疗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年龄、病程和头痛程度无统计学意义。A组应用头痛宁胶囊 (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851) , 每次3粒, 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 10 mg, 每晚1次睡前服。通常在每月行经前7d~10d开始治疗, 到经期结束后停止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1.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孙增华等[3]头痛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治疗前后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 经量化记分后评定。完全控制:治疗期间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 停药后1个月不发病;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5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显效率头痛宁胶囊组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 (P<0.01) , 治疗后头痛宁胶囊组31例并发痛经者均痊愈或明显改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27例痛经中仅5例稍有改善, 其余22例无效。详见表1。

例 (%)

2.2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2月, 头痛宁胶囊组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主要不良反应分别为纳差 (1例, 6例) , 体重增加 (0, 9例) , 嗜睡 (0, 10例) , 锥体外系反应 (0, 8例) , 经χ2检验,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恶心 (6例, 11例)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月经期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在国内外都开展了很多研究, 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在月经这个特殊的生理阶段, 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引起偏头痛的发生[4]。月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 引起颅内外的血管及子宫的血管对某些随之变化的生化因子如5-羟色胺、神经肽类等血管活性物质变得更敏感, 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的方式导致靶器官的功能变化, 引起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改变而发生偏头痛, 亦可引起子宫血管痉挛缺血而导致痛经。因为月经期偏头痛与痛经有相同发病原因, 故临床常常出现此二病共患的情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是目前用于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之一[5]。头痛宁胶囊由土茯苓、天麻、制何首乌、防风、全蝎、当归组方。方中天麻可熄风止痉, 活血通络, 有较强的熄风逐瘀作用, 与土茯苓合用对肝阳上亢的头痛有标本兼治的作用;制何首乌补益精血, 当归活血补血, 去瘀血则生新血, 祛邪但不伤正;防风则有发散解表, 祛风通络的作用, 对风邪致脉络瘀阻所致头痛可起治本作用;全蝎是虫类活血化瘀药, 逐恶血, 通经络。这几种药合用, 共同起到熄风涤痰、逐瘀止痛的疗效, 故头痛宁胶囊具有治疗月经期偏头痛的独特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 头痛宁胶囊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 (P<0.01) , 头痛宁胶囊治疗月经期偏头痛比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疗效更佳, 药物不良反应小, 易被患者接受。

摘要:目的 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月经期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治疗机制。方法 120例月经期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n=60) 应用头痛宁胶囊每次3粒, 每天3次;对照组 (n=60) 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 每晚一次。治疗2个月后依据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的改变, 经量化后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70.0%, 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显效率为40.0%, 总有效率为81.7%, 两组显效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头痛宁胶囊治疗月经期偏头痛有效, 且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关键词:月经期偏头痛,头痛宁胶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8.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54-155.

[3]孙增华, 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2 (2) :110.

[4]Silberstein SD.Headache and female hormones:What you need to know[J].Curt Opin Neurol, 2001, 14 (3) :323-333.

上一篇:手术护理路径下一篇:生产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