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居住区规划

2024-06-01

老年居住区规划(精选11篇)

老年居住区规划 第1篇

关键词:混合老年住区,规划构思,景观规划,交往空间,户型优化

0 引言

21世纪的一个特征是世界人口老龄化, 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未来20年~30年中, 尽管经济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标准, 但人口老龄化却不可避免地到来。老年人群体由于行为、心理习惯有明显的独特性, 所以老年人群体居住区具有显著特征。总的来说, 我国有关老年公寓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的资料很少, 说明这一领域的工作尚处于初步研究和待开发阶段。

以某大型老年住区规划实践为例, 从选址、总体布局、规划构思等方面, 探讨老年群体居住建设特征。

1 总体规划

1.1 选址要求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生活特点, 住区选址应具备环境幽静、依山傍水、空气清新、交通方便、生活配套完善等几个特征。这样的环境能使老人心情舒畅。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性和操作性要求, 又有安全感, 具有健康性、灵活性、方便性、自然回归性, 让老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愉快地度过晚年。

本项目位于国内一线城市, 紧邻城内环线的新开发地区, 总用地规模约为80.0 hm2, 南北最长1 312 m, 东西最宽884 m, 南距城市副中心约3 km, 北靠大学校园, 东北侧紧邻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用地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角分别临近轨道交通站点。用地位置优越, 周边条件较为成熟, 交通便利。

1.2 上位规划路网

在上位道路交通规划中, 以编制单元规划为基础, 形成网状道路网络。如图1所示, 规划用地内道路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构成。其中主干路的道路红线宽50 m;次干路的道路红线宽45 m。其余道路均为支路, 道路红线宽16 m~24 m。

1.3 项目定位

规划需要对知识型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诉求提出回应, 不仅满足老年人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 构建“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 老有所爱, 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的和谐社会, 还需按照“生态型、知识型”的建设要求, 将该项目建设成宜居型、生态型、环保型、知识型的绿色家园, 强调绿化网络与居住单元的有机结合, 营造与周边良好环境结合的开放系统, 为知识型老年人群体提供“生活在公园中”的生活状态。

2 规划构思

2.1 规划理念

规划以“生活在公园中”为目标, 利用用地内的丰富水系, 发挥用地西侧的经一河与横向流过用地中央的纬三河形成的“T”字形滨河景观带特色, 结合道路路网所带来的人员活动与交往空间, 如图2所示, 在整个居住区里编织出纵横交错的“绿化网络”, 摒弃一般居住小区自我封闭的模式, 强调本地块与周边环境的良好结合, 塑造一个与环境互动共生的开放系统, 为老年群体在这个系统内的交流交往提供相应的场所。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城市公园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并注入更多的生活服务功能, 突出绿化网络与居住单元的有机结合。营造适应老年人身心特征的宜居型居住区。

2.2 规划结构

规划利用现状用地基本没有建设的优势, 结合上位规划确定的东西向城市主干道纬一路、纬二路、湖滨环路, 南北向城市主干道经一路、经二路、中央景观路等道路系统, 并利用道路交通所带来的内外部人流、车流, 形成沿纬一路、纬二路的“二”字形对外交通网络, 沿湖滨环路、北环路、经二路的“E”字形内部交通网络, 以及沿中央景观路和湖滨环路的双“T”字形老年人社交休闲网络, 再贯穿各规划控制地块之间的景观水系。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相互叠加, 形成“五横三纵”的绿化网络, 各居住单元与功能片区则分布在绿化网络所形成的空隙中 (见图3) 。

最终形成滨河公共景观区、北片住区、南片住区、公建配套区、休闲社交带的“四区一带”规划结构。

2.3 交通分析

规划利用上位规划确定的路网进行相关的道路功能区分, 其中纬一路、纬二路主要承担对外交通功能, 也是各地铁站人流进入规划区域的通道;北环路、横支路、湖滨环路是机动车进入各居住单元的主要通道;规划进一步弱化中央景观路的机动车交通功能, 强化其步行功能。居住单元车行入口一侧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 一般时间段机动车基本不进入居住单元内部, 保证老年人在内部的活动不受机动车交通干扰, 原则上只供搬家、消防、救护等特种车辆通行;入户道路呈小环状或枝状与环形道路相接。

规划将中央景观路上设置机动车减速装置, 对机动车交通加以控制, 强化步行交通, 突出该道路的休闲社交功能。沿中央景观路, 结合道路两侧绿地设计贯穿各景观节点和纬三河中央核心区的步行体系, 同时连接了各主要的公建配套服务设施;各居住单元人行出入口均设置在该休闲社交带上, 与中央步行系统相接, 使得居住单元内部景观与中央绿廊相互渗透。中央核心区、各居住单元景观区内均规划有自成一体的步行网络。西部经一河生态绿带内布局以体育健身为主题的休闲绿化步行系统。

3 户外空间规划

3.1 绿化景观规划

规划以“五横三纵”绿化网络为基础,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体系, 突出各绿化带的特色。

如图4所示, 利用经一河、纬三河的水系景观, 形成西部沿经一河的体育休闲健身绿化带, 中部核心区沿纬三河的滨河绿廊与体育休闲健身绿化带相通, 形成居住区中央休闲生态公园。居住区中间纵向的桂沁路和叠翠路作为主要的绿化景观轴, 道路两侧配以景观小品和休闲步行道, 创造闲适、悠然的生活场所, 犹如生活在公园中。

绿化网络, 充分挖掘水系相对于城市的自然优势, 打造贯穿各居住单元的水系景观, 水系与居住空间内部景观结合, 通过邻里绿地将周边大型绿化空间的绿意融入每个居住单元, 使建筑形态与水景交融, 提高滨水景观和绿化环境, 创造水畔高品质住区。在绿化网络交叉的各个节点上, 规划亦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突出各主要节点的特色。

通过合理规划, 在居住区内形成各节点有特色, 各条绿化带有分工, 核心景观片区突出的、完善的绿化景观系统。

3.2 社区的布局

老年人生理机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如记忆力减退、方向辨别力减弱等, 常常导致迷失方向。因此, 在总体规划布局上, 通过对各种楼型和各种户型的整合, 将体量、高度等外型区别明显的各种楼型组成“自然组团”, 如别墅组团、多层公寓组团、高层公寓组团、宿舍式公寓组团等, 形成方位感较强的总体布局。同时设置中心绿地公共活动空间, 供老人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 以水面和绿化为主, 老人们可以在这里绕湖慢跑、散步打拳或进行球类活动, 而且可以为老人寻找自己的住处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成为整个社区里面所有住户的一个集散中心。

另外在规划设计时有选择地与儿童、青年人的活动场所相结合而进行布置, 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容, 要让老年人能看到青年人和幼儿的身影和嬉戏, 这可造就他们的身心健康。

4 居住户型优化

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 我们应参照老年人居住建筑规范和老年人的居住意愿设计多种套型, 一方面子女要求与老人分居, 而另一方面老人又多希望分而不离。于是, 出现了如图5所示多室户向一套两户分隔的趋势, 两代各居一户, 即隔邻而居的居住方式, 并深入考虑套型中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的构成方式, 既方便老年人的生活, 又能营造一种家庭氛围, 让老年人住得温馨、舒适。另外, 在一些面积较大的户型中, 考虑设专门的护理用房, 最大限度地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5 服务设施

老年人自己可安排的娱乐时间较多, 所以服务设施应包括娱乐场所, 常见的比如器材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 还可以根据老人的喜好设置公共影音室、茶室、歌舞厅等。学习空间比如老年大学、阅览室、书法室、绘画室、电脑室等。在学习用房里, 供老人使用的桌椅都应略微降低高度, 以适应老人身高。且空间开敞, 保证良好的采光与通风。装修风格亲切宜人, 利于形成愉快的学习气氛。学习用房里、交通走廊内还可安排适当的空间陈放老人的作品, 以激发老人的学习热情。老年人患病的几率很高, 所以老年住区应设置一定的医疗用房, 安排一定的医务人员帮助治疗老人的日常疾病。医疗用房应该布置在老年住区较为僻静的, 远离喧闹的区域, 但在交通上又方便老人到达。现代老年人非常关注养生及保健, 因此应加强健康保健方面的服务, 比如定期推出老年食谱, 季节养生, 免费理疗等。

在老年住区内部建立一个全面的家政服务中心, 比如特色超市、理发室、公共洗衣房、公共餐厅、公共浴室等。老年公寓的家政服务应该符合老年人的特点, 内容除了常规的打扫卫生、做饭等还需包括老年护理服务、安全保护服务、代办服务等。

6 对老年住宅集居化实践的反思

混合老年住区作为老年住宅的集居化模式, 经过实践运用, 也进行了以下几个思考。首先是选址, 这关系到老年人出行距离和社区休闲品质;然后是建设规模, 实现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满足感以及获得积极的人际交往;再次是规划结构, 避免单一的同质功能使得老年住区过于闭塞, 住区的环境生活令人乏味, 无形中走向老人院的垂暮氛围;最后, 户型优化是留住最基本生活单元中勃勃生机的主要措施。

上述老年住居结合普通住区的解决方案, 使其规划建设能与整个住区的配套设施综合设置, 实行因地制宜的综合解决方案, 以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 节约土地与项目开发资金;同时避免了住区人口结构单一, 功能简单, 与公众社会隔离, 选址距城市生活区过远、过于偏僻等缺陷。有利于老人与其他年龄群体的接触交往, 增强社会养老的意识, 维护传统养老文化的延续。

参考文献

[1]王江萍, 刘宪明.基于老龄人的室外环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1, 34 (6) :79-80.

[2]王江萍.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J].城市规划, 2002 (3) :9.

[3]陈江霞.当代老年公寓规划设计要点探讨[Z].

[4]张周, 王江萍.基于老年人的居住光环境设计研究[A].规划创新: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5]王江萍.为持久的未来而设计——创造适合老龄人生活的居住环境[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C].2000.

居住区建筑规划要素 第2篇

城市建筑是在一定的规划原则指导下将一栋栋住宅和公共建筑按照一定的间距或服务半径分散布置在建设用地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房改政策的出台,住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式下,居住小区的规划、开发、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购买住房成为居民最大的消费支出,住户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了,住宅的开发也随之成为一种以高品质追求高经济回报为目的的纯粹的商业行为。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生机。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特别是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尊重环境、因地制宜,这是设计者的共识。尊重环境不仅指尊重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历史名胜、民风民俗等在内的人文环境、交通环境及景观环境。我们认为,要搞好城市建筑规划设计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

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裸露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居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问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居住区的安全性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人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1)在小区和组团的人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2)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人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3)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杨”,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所有新

建的城市居民住宅必须将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规划中,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城市居民住宅建设设计文件应当包括住宅安全防范设施部分。设计单位应当依据《住宅建筑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试行)》(DB32/T024—93)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B50180—93)等有关的规范、标准、规定进行设计。市建设局施工图审查办公室和市公安局技防办(设在治安大队)共同负责对住宅安全防范设施设计的审查工作,与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同步进行。对不符合安全防范设施规范、标准的设计文件,一律责成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必须修改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相应的图纸并报设计审批部门重新审批后方可进行。

居住区的配套服务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白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

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论居住区针对老年人的人性化设计 第3篇

关键词:空间;私有环境;安全感

对老人来说,他们利用户外空间的重要目的是同其他人相遇并产生交流,所以,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要求是舒适、安全有保障、户外空间易于通达,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可享受自然,并可做一些散步或晒太阳的活动而使身心受益。老年人既需要安静又害怕孤独。我国已是老龄化社会,不断增加的老年居住者对生活感到厌倦。对他们来说,没人愿意呆在孤零零的房间里,在调查中,被问询者中50%的老人表示如果天气条件允许,他们会每天在户外坐上一会以消磨时光,70%的人会利用健身器械进行运动。80%的人会在夏季在户外活动。他们中很多人在室外的时间主要以静坐修养为主,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在户外的时间不会用于剧烈娱乐活动或积极的社会交往,相反,他们会反思自身和现察这个身边的世界。对另外一些老人来说,与朋友一同游戏运动、讨论问题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整个小区会成为他们的户外起居室。或者干种植、饲养宠物的事情。女性老年人则更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相互讨论家庭琐事。或是在小区内看护子女,这些都是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和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衰退和下降,他们对台阶、沟槛、楼梯等公共场所等在青年时期不注意的设施都会出现障碍性心理,生理的变化使这些地方对他们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更是由于由于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老年人对居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有许多特殊的地方,如感官会随体力的衰弱而

衰退,肢体活动受局限,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也会变得迟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样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善于采取新的活动方式,而仍习惯固守以往的生活方式,对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过程,他们产生不满意感。

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关注及其对空间的需求会有很多偏好,针对这些健康状况不佳、社交圈狭小的老人进行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提供多种户外空间以供其活动。不管设施和活动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户外都应保持多样性,并有余地进行选择。在步行道的选择上提供不同的难度和长度;设置扶手等辅助性设施和要素,提供多样轻松的娱乐休闲活动区域以鼓励行为不便的老年居民参与。(2)在住宅单元外的私有小天井和阳台的设计上,要给人以独立感和功能感。这些空间可用作室内生活的延续。通过门廊、后院、天井和花园等良好的设计来增强自我意识,提供私人活动区域。(3)现实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和私密性可以利用户外空间设计来增强。许多老人都会害怕跌倒、被陌生人打扰,或者孤立无援,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老人们对户外空间的使用。老人若有安全感,他们会选择外出,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随之提高,所以我们必须确保户外空间的安全性、私密性和流通性。(4)在室内和户外之间设计过渡区域。由于老人行为的不便,他们很难参与和处于那些身心要求较高的活动或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老人出门时会害怕眩光和温度的过大变化。过渡地带可以帮助他们停下来适应光、热、声的变化,还可用来观看他人和小憩活动,并为适应环境、准备参与活动提供时间,或为老人作为一个舒适的观赏点而存在。(5)创造用来社交会面、与朋友亲近和独处的亚空间。老人利用绿地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与人见面和交谈。由于退休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人常只能在社区内活动,并与他人见面。因此,与他人见面的机会常出现在自家附近。所以,要注重通过见面和交谈来使老人获得参与活动的感觉。在户外与家庭成员共度时光也别有吸引力,特别是对那些年龄非常大的人来说,即便只是坐在一旁看别人活动也是参与活动的一种方式。可设计一些具有一定围合性的尺度较小的半私密空间,使好友之间可进行私密性交流。总的来说,小空间更适合于老人的倾谈,因为它可减少一些周围其他情况的干扰,可作为自己的室外会客场所而存在。(6)适当设计和安排绿地景观,以帮助老人在户外对方位和路线的寻找。设置特殊标志指示牌,或在重要地点提供详细的感观指示,以表明老人回家路线,并保证区域之间视线的畅通,标志应设置在明显位置,使人能容易的找到。(7)提供充足的可感知信息,使人们方便的对环境进行感知和享受。它是一种弥补老人感官机能下降的一种方法。尤其要注重可触觉要素的设计,因为视觉和听觉通常是随年龄最先衰退的机能。(8)老人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健康和锻炼,也是促使他们频繁地使用绿地环境。散步和锻炼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户外活动。所以应设置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和娱乐设施应该是重点。(9)应使老人在室内就可享受到户外的乐趣。一些高龄老人经常在室内观赏户外活动。因为观赏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许多行动不便的人喜欢在窗边观察季节的变化和事物的发生。所以应用一些植物来形成框景。栏杆的高度和窗台不应遮挡静坐者的视线。夜间照明可提供安全和保障并有趣味性,但不能影响他人睡眠。

参考文献:

[1] 郭笑梅,北方居住区绿化种植与水景景观设计研究[D],2009.

老年居住区规划 第4篇

1老年住区外环境色彩设计的重要性

老年住区的色彩, 即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 生活常用色彩等。色彩是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视觉要素, 色彩不仅作用于人的感官, 还影响人的整个生命机能;色彩与形态有关, 常常伴随形态出现, 加强或削弱某些形态的外在特征。在老年住区外环境中也有色彩语言, 它要诉说视觉特性, 必然要通过色彩表达。因此, 老年住区外环境色彩是构成住区的主要因素, 也可通过此改善环境, 怎样塑造更宜居, 独具特色的老年住区外环境色彩规划已成为当下设计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1.1 识别作用

老年人对住区外环境色彩具有识别性, 老年人在居住区外环境空间中可识别的色彩有:建筑色彩、植物色彩、小品色彩、铺地色彩等。这里的色彩有人工的, 也有天然的;有固定的, 也有临时的。老年住区外环境空间中各种元素必须相互协调地在一起。

1.2 生理作用

观看色彩时, 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 身体机能或者生理上发生的变化, 这就是色彩对生理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 可能会产生白内障、视觉功能下降等疾病, 针对此种情况, 多选用沉着冷静, 或高雅明快色调, 并考虑整体色调的调和, 其实营造一个明亮、开朗、舒适的环境, 以求老年人心情放松, 舒缓身心, 更好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1.3 心理作用

色彩和光线一样, 也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它不但影响人的视觉神经, 还进而影响心脏、内分泌机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基于色彩对老年人心理积极的影响, 老年住区外环境色彩设计更为重要。由于老年人心理独特, 此年龄段易产生社会遗弃感、独守巢穴的孤独感, 这使得大部分老年人从心理上需求色彩艳丽绚烂的明快颜色配置。外部空间中, 老年人更喜欢视觉冲击强, 易于感知的单色块, 形成较容易识别的室外环境色彩。

2老年住区外环境色彩构成要素及其空间特殊性

2.1 色彩构成三要素

色彩可用色调 (色相) 、饱和度 (纯度) 和明度来描述, 人眼看到的任一彩色光都是这三个特性的综合效果, 这三个特性即是色彩的三要素。

2.2 老年住区外环境空间特殊性

老年人行为活动空间较典型, 住区外环境中有休憩空间、购物空间, 其中休憩空间中老人在居住区内步行空间与坐息空间利用率较大, 在色彩营造中也应着重研究此空间。购物空间中, 老人由于生理所限, 行动缓慢, 购物空间色彩也适当遵循沉稳素雅的色调。

3老年住区外部空间色彩设计原则

3.1 尊重自然美原则

老年住区处在自然环境中, 住区色彩也应与自然颜色相符合。其中外环境中大多数色彩来自于植物的配置, 通常情况下以绿色为主调, 建筑、小品以及水体作为景观点缀来出现。虽然色彩是客观存在的, 但由于欣赏服务的主体不同, 便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和知觉效应。色彩依存在外环境中的整个大环境中, 遵循自然美原则是必然要引以为重的, 在逐步提高外环境生活质量的同时, 营造和谐、富有特色的园林景观色彩迫在眉睫。

3.2 以人为本原则

住区色彩应结合老人生理、心理需求, 住区色彩对老人心理状态和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力, 美好和谐的色彩可以带给老人身心健康的体验, 令老人愉悦, 提高生活情趣;对比强烈刺激的色彩不仅给老人心理带来抗拒感, 久而久之处在这样的社区中, 也会影响生理健康, 形成潜意识的排斥感, 导致心绪烦躁, 头晕目眩。

3.3 文化认同原则

当今社会不免出现“文脉断裂, 文化荒芜”的住区面貌, 追求文化历史, 回归原味生活, 是社会提倡的主流生活意识理念。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住区成熟程度, 反应了一个住区的独特风貌。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都会因为自然风貌文人特色而形成独特的色彩组合形式, 老年住区结合本地城市发展色彩体系, 形成本社区独有的色彩基调。在社区建设中需考虑色彩地方性, 顺应当地历史、文化、自然等因素, 注重文脉传承。

4结语

住宅是居住区的主体, 从根本上概括了居住区的颜色, 居住区在选择颜色上除了考虑色彩运用的因素, 还应结合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气候特点等综合因素进行选择。老年住区一般呈现比较低矮, 这里也应考虑住宅体量、高度进行合理选择颜色。

摘要:着重分析老年住区外环境色彩重要性, 老年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空间特色, 外部空间色彩设计原则。

关键词:老年住区,色彩设计,外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政, 李鹏, 王立军, 李腾.老年住宅的发展方向[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6 (21-02)

[2]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苏金龙.基于节能思想的生态住区规划设计[J].建筑节能, 2010

浅谈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 第5篇

【关键词】居住区 道路 人行道 停车位

一、已建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特征分析

在目前传统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多数居住区道路空间只是特定的通道,作用单一。传统的居住区道路交通模式造成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忽视,以车为本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将导致道路空间的细部缺失,如连续的步行系统的缺失等。

二、规划设计理念的改变

“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成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从人的主体地位角度,阐述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对居住区规划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对人的全面了解上。居住区道路系统属于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范畴,这就要求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及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居民之间的交往习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而不能一味地满足车辆的行驶与停放要求。

三、创造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为了合理配置居住区居民交通与交往空间、缓解居住区内交通拥挤情况和营造富有生机的居住区道路空间,通过合理地规划设计,能够塑造类型丰富的道路空间,激发居民之间交往的欲望,这对创造生活气息、邻里交往密切的生活环境十分有益。

一)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

为了达到此目标,在有地下停车库的小区中,可采用了外围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二)功能要求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應考虑如下的功能要求:①通行清除垃圾、粪便、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②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之间货运车辆通行;③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④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内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⑤除了以上一些日常的功能要求外,还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

三)道路的分级

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的,要遵循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顺而不穿;分级布置,相互衔接;均匀分布,整合空 间;避免影响城市交通;考虑日照通风、防灾、管线等要求。居住区的道路一般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及停车位路面。

(1)居住区道路:联系整个居住区,必须考虑日常通行的公交、生产、救护、消防、其它车辆等(以车行为主)。其中居住区道路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0米,根据地区差异两侧应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2)小区路(以混行为主):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者混行,但一般不引进公交、电车等系统。小区级道路最小宽度为6米,两侧各安排一条宽度为1.5米的人行道,总宽度最小为9米。

(3)组团路:沟通各出入口、建筑、各种广场、组团花园、林荫道、轻型车辆几人力车行驶,宽3~5米,应尽量设置无障碍设施,以供残疾人使用。

(4)宅间小路(以人行为主):宅间小路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通往建筑物,供居民日常出入,垃圾清运等需求,宽度为2.5~3米;另一类为通往小区广场,组团花园的园路,单人通行最小0.6米双人通行1.2~1.5米。

四)道路的结构

居住区道路结构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等。其中规则式又分为: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风车式、混合式等,一般用于地形平坦的居住区。

五)道路的铺装

(1)主干道、交通性强的车行道,要牢固抗压,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排水良好,便于施工和管理及功能分区明显。

(2)小区及组团道路,除考虑其坚固平坦等原则外,还应丰富其花色以便行人区分其区域性及使用功能,宜多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

(3)宅间小路,除满足其使用功能外还要强调娱乐性,可不用路缘石。

(4)停车位除了要满足结构要求外,还应考虑与主要道路铺装形成对比,以便泊车。

材料的选择除了要与环境相协调外还要考虑是否便于施工,表面还要与功能匹配,粗细适度,要与路面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强烈。

六)道路设计中的基本要求

(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

(4)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单元的人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5)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端头处应能便于回车,回车场地不小于12m~12m.

(6)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会让处。

(7)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居住区老年人活动场地调查与研究 第6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估计, 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 2033年突破4亿。作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老龄事业的发展也任重道远。“十二五”规划强调:“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老年人在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 都是在自己的住房及周围的户外环境中度过, 因此对他们来说, 住房和户外环境都很重要。对老年人活动场地的研究是对社会、对敬老爱老的体现,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体现。老年人在城市社区公共活动场地活动的时间通常是所有人群中最长的, 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作用很大, 只有建设好服务于老年人的基础设施,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本次调研是以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实证调查为基础, 对其切实需求进行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老校区和徐州市风华园小区为例, 对其老年人活动场地做了分析与总结, 旨在对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与改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2 调研概要

调研实况如表1所示。

调研对象是中国矿业大学老校区和徐州市风华园小区。中国矿业大学老校区居住着大量退休的老年教职工, 学校在靠近南门的区域设置了两处户外活动场地 (见图1) 。场地周围是20世纪80年代建的住宅, 中心是交通绿岛, 平时上下班人流较多。场地相对开放, 环境优美, 多植树木, 非常适宜老年人在此聚集活动。徐州市风华园小区的户外活动广场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 (见图2) , 三面由居民楼环绕, 东面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商业街。广场内设有健身器材、座椅和喷泉等设施, 吸引大量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前来活动。

3 活动参与者比例分析

在对活动场地的调研中, 对两块场地的参与者做了统计。

如图3和图4所示, 无论是中国矿业大学老校区还是风华园小区, 户外活动参与者总是以老年人居多。可以说, 老年人是户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中国矿业大学老校区的老年人主要是学校退休的教职工, 风华园小区活动的老年人大多数是城市退休职工。总结分析, 我们发现老年人作为主要活动群体有以下原因。

1) 自身原因。a.老年人对修身健体的需求。老年人都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 颐养天年, 不仅能够减少家庭负担, 而且也能使自己的生活更愉快。因此许多老年人大多爱外出活动。b.老年人对交际会友的需求。老年人最害怕孤独, 退休后有大量闲暇时间, 使得他们需要外出多见见老友、下下棋、打打牌、聊聊天, 以此来打发“寂寞光阴”。2) 家庭原因。当前城市居民成年子女多忙于工作, 家庭, 往往疏忽与老年人的情感交流, 使一些老年人即使物质生活丰富, 精神上却很孤寂。因此渴望和他人交流。3) 社会原因。老年人退休后, 原有的社会关系减弱, 而家庭联系有所增强, 家庭及周围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另外, 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往往会有各种游园会等活动吸引老人外出活动。

4 户外活动类型

4.1 静坐休息与聊天交流

休息和交流活动是持续时间较长的静态活动。如图5和图6数据所示, 在调研的对象中, 不论是老校区还是风华园, 这一活动都占据了较大比例。老校区路边的座椅、活动场上的石凳、风华园广场的长椅、喷泉周边的石阶等都是人们所青睐的场所。究其原因, 老校区周围树木繁茂, 环境优美;风华园广场视野开阔, 喷泉可供观赏。

4.2 器械健身

器械健身只能在设置了相应器械的场所方可进行, 空间的可选度较低。从图5和图6的调研数据我们看出, 老校区参与健身的人数很少, 而风华园健身的人数相对来说就占了多数。从两个调研对象的总平面不难看出, 老校区的活动场地面积狭小, 难以容纳更多的健身器材, 而器材的缺少也直接导致健身人数的偏低。相比之下, 风华园的广场场地宽阔, 周边分布着大量不同的健身器材, 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大, 并且绿化也很好, 所以吸引了大批老年人前来锻炼。

4.3 打牌下棋

调研过程中, 我们看到, 老校区浓密的树荫为老年人打牌下棋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图5也直接反映出这一现象。同时老校区活动场所面积较小, 大量桌椅的设置能最大限度的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前来活动, 所以每张桌子旁不仅有3位, 4位打牌、下棋的老人, 更有着里三圈、外三圈的围观者。然而这一活动在风华园却不见其影, 这主要是因为风华园的广场在给大家提供宽阔场所的时候就牺牲了丰茂的绿化。阳光的直射和桌椅的缺少使大家更多的选择健身、静坐交流, 而非打牌下棋。由此可见, 活动场所的环境和设施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类型有着直接影响。

4.4 照看小孩

照看小孩是参与人数相对较多的活动, 并且由于这种活动对场地的要求很小, 所以这也是分布最广的活动。

照看小孩还具有一定的特性:由于孩子爱玩, 遇到年龄差不多大的同伴就会一起玩耍, 家长也喜欢交流带孩子的经验, 所以家长、孩子大多愿意聚在一起, 选择人多热闹的地方活动。

5 设计建议

5.1 活动场地位置的选择

老年活动场地的选择要遵循安全、易达的设计原则, 一般来说, 场地应适当围和, 并与附近车道保持一定的距离, 避免车辆的干扰, 场地内不能有车辆或通行人流穿过。同时, 场地位置应是老人从单元入口步行不超过10 min为宜。此外, 要考虑场地环境在不同季节为老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使场地中的植物、建筑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 为场地提供足够的阳光和丰富的阴影空间, 给老人带来便利与乐趣。

5.2 活动场地空间的布置

设计者应尽量营造多样化的户外活动空间, 以满足老年人各项活动的需求。老年活动空间主要包括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静态空间主要供老人聊天、休息、下棋和照看孩子等, 而动态空间主要是以健身活动为主, 空间要相对开阔, 并且提供相应的休息场地。户外活动场地空间布置应着重注意动静空间的区分, 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要有适当的过度, 并且不能过于独立, 应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给他们创造舒适的活动空间。

5.3 场地中的人性化设计

1) 步行空间:散步和慢跑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方式, 因此步行空间的设计很重要, 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 步道设计要把握道路尺度, 一般来说, 步道宽度不宜小于1.5 m, 以保证轮椅使用者和步行者可以错身通过;第二, 步道应避免漫长的直线, 尽量蜿蜒而富于变化, 为老人步行增添乐趣, 但也不可过于曲折, 步道两边每隔一定距离应设置休息座椅;第三, 路面不宜有过大高差, 尽量用坡道取代台阶, 坡道每隔一定距离应设休息平台。

2) 坐息空间:老人在户外不仅是运动, 休息、聊天、观赏也是主要活动, 因此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间也是很重要的。坐息空间宜分散设置在建筑物周边阴影范围之内, 并配以树木作为建筑物阴影移动后的补充。出于老人的心理需求, 会选择在背后有背景的小空间交流, 背景可以是建筑、植物或是水面, 这样就能形成半封闭的空间, 给人安全感和领域感。当然, 设计中还要注意把握座椅的尺度, 选择带靠背的座椅可以给老人更多安全感。也可以利用花台、水池边沿形成座椅, 以便老人使用。

3) 私密空间:调查发现, 一些老人喜欢独处, 不希望被其他人打扰, 这就要求在户外空间设计时, 要考虑私密空间的设计。私密空间应位于安静的地方, 避免被主要通道穿过, 适当远离人群聚集处, 并有视线的遮掩或隔离, 避免外界的干扰。如果空间内能有些漂亮的花草, 适量的阳光, 则能给那些孤僻的老人带来温暖的氛围。

6 结语

老年人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 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对他们的居住环境设计给予帮助。我们要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 切身以老年人的使用习惯为依据, 营造适合老年人活动的户外场地, 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份乐趣。

参考文献

[1]张剑敏.适宜城市老年人的户外环境研究[J].建筑学报, 1997 (9) :11-15.

[2]林勇强, 史逸.城市老年人室外休闲行为初探——以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设计为例[J].规划师, 2002 (7) :81-84.

[3]林文洁, 于喆, 杨绪波.居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夏季户外活动实态调查[J].建筑学报, 2011 (2) :73-77.

老年居住区规划 第7篇

老年人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 都在自己的住房及周围的环境中度过。因此, 在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外部环境的设计上要参考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 通过设计尽量弥补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和消除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障碍, 创造适合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场所, 这将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让老人参与更大范围的住区活动。

1 视觉标识环境

视力的哀退和建立新概念的困难, 使老年人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很难确认方位。在较大的居住区内, 单调而重复的住宅建筑形体, 标识性的缺乏往往给老年人判别方位带来较大困难, 给他们户外活动行为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 居住区视觉标识环境的建立, 对于老年人和到访者的行动方便有着重要意义, 而且对老年人的行动无障碍化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视觉标识环境设计的目的, 就是要让居民, 特别是老年人感受到居住环境的安全、方便与舒适。

1.1 视觉标识的分类

引导标识:指通过箭头等指示通往特定场所及设施等的路线标识。在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环境设计中, 就应考虑到老年人记忆力减退, 方向辨认感下降的特点, 加强引导标示的设置, 为老年人顺利到达目的地创造更好的环境。

位置标识:表示这里是哪里或者这是什么的标识。位置标识能通过标示图简洁明快的告诉使用者所在的位置, 或者告诉使用者所标示设施的用途。如某些居住区就在入口处设置有位置标示图, 图上标明该入口在总平面的所在位置, 为方向感较差的老人及一些来访者提供行动上的方便。

导游标识:为使用者选择行动路线提供必要信息的标识。如许多城市居住区在主入口设置的总平面示意图, 就是导游标识的一种形式。

1.2 设计建议

应采用清晰的标识牌。符号应同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标语要没有反光或者将标语表面做的粗糙, 这样才有利于老年人的辨认。

应在公共服务区提示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如台阶、坡道、楼梯的起、止处和墙的转角等处设置安全标识, 并在醒目的位置以鲜亮的色彩标示出来。

应保持适当的视线距离, 以保证老年人能清楚的看到标识。比如在标识附近的植物配置上应该选择分叉较高的树木或低矮的灌木, 使之不遮挡使用者观看标识。

2 居住区中心及广场

2.1 中心公共活动区

居住区中心及广场的设计对居住区老年人外部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除了对居住区文化环境、公众凝聚力、居民参与意识的影响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外, 还具有交通组织、人流聚散、观赏娱乐、休闲游憩、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许多居住区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也是设置在居住区中心及广场的附近。

2.2 设计建议

应与附近车道保持适当的距离, 从而避免车辆对老人活动的干扰, 并注意设计坐凳和台阶等休息设施以便于老年人就近休息。场地的落差部分应考虑设置缓坡以替代台阶。设计上还要重视空间底面的处理, 底面主要指地面也包括水面或绿地, 宜设计不同的底面肌理、质感、色彩, 有助于限定空间, 增强识别性和尺度感。

居住区中心及广场宜分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活动区。动态活动区的地面要求平坦防滑, 老人们可以在此进行慢跑、太极拳、跳舞等健身活动, 其周围应设计绿荫或座椅, 以便老人们运动后在此稍事休息, 以恢复体力。

静态活动区可以安排在中心广场附近树荫下、建筑外缘平台等地方, 老人们可以在此晒太阳、观望、聊天。动态和静态活动区应该保持一定距离, 以避免相互干扰, 但最好都能观望到对方区域的活动, 使两处得以互动和交流。

3 步行道及地面设计

3.1 步行空间系统

居住区步行道设计的好坏, 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天的大部分活动都是通过步行来完成的, 老年人步行有时是出于必要性的目的, 如外出购物、理发、接送小孩等等, 有时则只是为了消遣和散步。

步行也需要空间, 居住区步行空间设计的好坏, 与老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年人在步行过程中, 常常喜欢走走停停, 因此步行空间可以结合休憩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形成居住区步行及休憩空间系统。体憩空间除供老年人户外小憩外, 还应作为老人享受大自然的户外场所考虑, 这也与健康和健身活动的需要密切相关, 观赏自然景色可增进老年人的季节感和方位感。

步行是老人主要的空间转移方式, 也是常见的老人运动方式。然而, 老人们普遍关注滑倒的问题。行动迟缓、平衡感差、分不清方向、视力衰退、反应迟钝和信心减少都会影响老年人步行的愉悦感和安全感。地面的质量和平整度也会影响步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老年人特别关注。

3.2 设计建议

老人在步行过程中, 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方向、距离等特别关注, 所以步行道不宜单调而应该在行进路线中适当的变化。尽量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路线, 蜿蜒而富于变化的道路, 可以增添老人行走的趣味性。但是由于老年人的视力及记忆力减退, 方向判别力弱, 在道路的转折处及尽端, 要设置明显的标志, 如比较特别的植物、园林小品、标示牌等, 以增强道路的导向性。

在步行道上要考虑为体力有限的老人提供休息场所, 步行道沿途要有足够的休息设施。步行途中可以考虑设置一定的目标, 如亭子或一棵大树, 以鼓励老人步行。步行道的交叉点和可观看其它活动的地方是设置休憩设施的合适场所。可以考虑结合地形的变化建设带扶手的步行缓坡道。在这种步行道上行走, 老年人的膝盖活动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但应注意坡度要较小, 铺地的材质表面要平坦防滑, 如果步行道距离较长则要设计可休息的中途平台。

步行道的安全性是老人最关心的问题。应将大多数的步行道设置在能让工作人员和居民经常看到的地方, 一般的老年居民很少使用较为偏僻的步行道, 因为他们害怕跌倒或受陌生人打扰时周围没人看见。应注意路面材料的平整和防滑, 例如路面材料可以用有防滑条纹的浅色混凝土。还应尽量避免台阶, 高低处应做平缓的坡道, 方便使用轮椅的老人通行。步行道上的地下管线井盖必须与地面接平, 以保证老人出行的安全。

步行道旁应种植枝叶较小的树木或常绿树, 因为湿的树叶经常掉落在地上容易让人滑倒。而且树木要保持修剪, 常年保持在2m的净空高度, 以保证老人及其他居民行走的方便和安全。

应注意种植池的排水设计, 可将种植池直接布置在坡面上, 并设置地表排水系统, 以防止种植池的泥土被雨水冲刷到步行道上, 而对老人行走造成影响。

4 坐息空间设计

4.1 坐息空间

老人在户外不只是运动, 他们经常会在户外休息、聊天、晒太阳、观赏等。因此, 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间及地点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实际观察发现, 受老人欢迎的滞留区域往往是沿建筑物立面的某一地区或集中于某一开放空间的边界区域, 如墙边、屋檐下、沿墙凹处、靠近树木等处。按照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 (Derk.De.Jonge) 的解释, 称其为人类心理行为的“边界效应”。另一位心理学家杨.盖尔认为边界区域之所以受到老人青睐, 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 从而为老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条件。所以坐息空间的背面宜有一定分隔意义的界面, 如利用植物、建筑物、自然地形等形成边界效应。

4.2 设计建议

坐息空间的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安全保护、方便舒适和便于集聚交往, 其位置常出现在大树下、建筑物的出入口, 步行道的交汇点和日常使用频繁的小区服务设施附近等, 并应有充足的阳光, 良好的通风, 但不宜在风口。

户外坐息空间要有连续性, 为老人提供随处可见的休息、观赏处。如能利用平台、水面、坡面、植物、地形之高低等形成变化, 还可强化坐息空间的趣味性及场所感。在坐息空间里, 要使老人能够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如儿童玩耍、行人来往、人群聚集、优美景色等, 形成生动流畅的视觉效果。

在设计时还应满足维护老年人私密性活动的要求, 以增强老年人独立自主和“有用”的意识, 促进心理健康, 避免产生时时处处受监护的感觉, 消除“老不中用”的消极心理。许多老人出于性格与爱好, 喜欢独处而不愿被人干扰。对这些老人来说, 如果能到一个由自己控制的户外空间呼吸新鲜的空气, 观赏花草、阳光, 改变一下生活气氛是很理想的。此类活动空间应位于安静的地方, 避免被主要道路穿过或位于主要人流聚集处, 宜有视线遮掩或隔离, 以免成为外界的注视点, 但若能面对优美的景观则更为理想。

应该专门为老人设计座椅,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人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如肌肉衰退、力量减小、组织收缩、灵活性下降。这些都会给老人的落座、久坐和起身带来问题。因此, 应为老人提供一些轻便、可移动的座椅, 使他们能随意的安放在阳光下或阴影中, 或按亲密交谈的距离摆放。座位类型应考虑老人活动的多方面需要, 如打牌、下棋、交谈、观景等均需要不同形式的座位。而且座位不同的设置会对老年人的交流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应考虑设置一些临时性的辅助座位, 如花坛、台阶、矮墙、箱子等。

老年居住区规划 第8篇

我国是人口大国,妥善解决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体现城市进步、创造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容忽视的责任。在以往的居住区规划中,片面的重视绿地、游园、通用健身等设施的设计,忽略了老年人和儿童的独立空间设计,对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场地不够重视,不能满足因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为此需要对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做一些特殊的处理。

1 城市老年人、儿童基本状况

社会发展引起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夫妇忙于工作,选择将小孩交于自己的父母看管,老人与儿童相处时间增多。因此在城市居住区设计中应了解老人与儿童的心理和活动的需求,合理的将其结合起来,兼顾两个年龄层的需要,让使用空间充满活力和和谐。

1)老年人与儿童专项服务设施存在的不足。

居住区老年人与儿童居民的日益多样化和深层次的社会需求考虑不足,缺乏相应的规划设计规范。老年人与儿童对所在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社区周边的老年人与儿童活动设施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与儿童的活动需要。

2)针对此类情况的思考与建议。

发展居住区老年人与儿童的公共设施建设,要科学合理的布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以及儿童自身成长的需求,都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居住区公共设施建设的布局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年居民在家看着自己的孙子(女),使用市场、超市和公共设施的频率最高,因此在每个居住区设计中应增加对老年人、儿童专项服务设施建设的重大考虑。应建议老年人与儿童在居住区的医疗卫生方面、社会照料、公共设施布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做到老人与儿童“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及婴幼儿学前教育得到社会普遍关注。

2 针对空间环境不同采取特殊处理

现今的居住设计中,虽对老人和儿童的使用需求有所考虑,但设计适合两者的使用空间仍显不足,主要存在自然环境不足、设施安排不合理、无障碍设计缺乏和安全性考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

1)活动场地选址及空间化设计。

户外活动场所是老年人、儿童与外界沟通交往的重要场所,居住区中心及广场的设计对居住区老人和儿童外部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位置选在面积大、交通便利、宜于相聚的地方,但应与附近的车道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避免车辆对老人、孩子活动的干扰,并注意设计坐凳和台阶等休息设施以便于就近休息。针对自然环境还要选择在避免较强阳光、风和热的干扰,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避风之处。针对儿童,要选择在车辆少的地方,避免儿童在打闹玩耍时与车辆的碰撞等问题都是要考虑的。

2)设计要易于识别、易于到达。

老年人由于视力与记忆力的衰退和建立新概念的困难,儿童因为年纪较小往往对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很难辨别方位,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内,楼梯模样大致相同,无标志性建筑,给他们的户外活动带来一定困难。建议在设计老年人与儿童户外活动公共设施时,通过对空间的合理布局和适用人群的偏好理解,也可以通过设计标志性物品将不同于周围环境的形象突显出来,以加强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可识别性,方可准确无误的到达目的地。此外,老年人与儿童所在活动场所也应该交通便利,在等待车辆区设置座椅和休息区等公共设施,方便老年人与儿童休息,以提高他们到达目的地的准确性。

3)无障碍环境与视觉标识设计。

无障碍环境设计是专为老年人与残疾人创造的增进性环境,其基本依据是轮椅者活动方式对空间的要求,在设计居住区时应尽量考虑无障碍设计,以促进老年人、残疾人生活的独立。另外,在活动场所设置一些必要的扶手和坡道,使环境得到弥补和强化,从而使老年人、儿童的行动无障碍。所以,居住区内视觉标识的建立,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的行动方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他们的行动无障碍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视觉标识环境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居民,特别是老人和孩子感受到居住环境的安全、方便与舒适。在标识设计时还要注意几点:采用清晰的标识牌,有利于老年人的辨认;保持适当的视线距离,放大字体,增强色彩对比度,针对小朋友多采取例如“喜洋洋、开心超人”等的动漫人物标识,以保证老年人与儿童易于熟悉所处环境。

4)完善绿地系统,创造适合老年人与儿童的生活环境。

尊重老年人,关心婴幼儿,大力发展老年体育事业,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不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与儿童的自身幸福,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睦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当前,要建设多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场地设施,特别要在绿化方面需要加强。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原有绿地要求基础上,扩大和完善绿地系统,充分考虑与设计老年人和儿童的所需环境条件和活动场所。在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房前屋后的庭院绿地,为老年人及儿童提供更多的就近休息、交往的绿色空间。在涉足绿地场所时,应考虑在其旁边布置儿童游戏场所,规划中将老年人的休息场所与儿童的游戏场所相邻布置,更有利于老年人在带领孙辈出游时方便照顾,还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祖孙情。另一方面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老年人与儿童怕滑、怕碰、怕摔等原因,在规划住宅内部时考虑相应的安全措施,还要重视户外道路的路网结构、道路宽度、坡度等的规划设计,以达到老年人与儿童安全出行的目的。

相对于城市居住区针对老人与儿童专项服务设施建设的复杂性,我们的城市在此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城市规划的领域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需要不断的探讨与研究,为全市老年人、儿童提供一个集学习、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型活动中心,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服务。

摘要:首先对我国老人及儿童的服务设施现状进行了论述,然后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最后针对各类设施的情况提出了设计策略,以期对我国特殊人群的环境设施建设提供有益的支持。

关键词:老人及儿童,居住社区,专项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2]《21世纪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编写组.21世纪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第9篇

城市的居住区, 主要是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生活聚居地。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 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 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 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 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 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 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 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 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 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 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 城市居住区设计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19世纪末“花园城市”的概念, 首次在西方国家提出;20世纪20年代“明日之城”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理论的代表;随后的30年代“广亩城市”也被提出, 它们同属于“乡土派”, 其特点是对环境充分尊重, 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本源。这些理论就是早期城市居住区的相关核心概念:在城市中要有大面积的中心空地和绿化, 以形成开阔、安静、优美的公共绿地, 使居民获得更多的阳光与绿地;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 让车辆与住宅有直接的联系, 减少道路交叉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居住区布置在中心花园的周围, 建筑向高层发展, 并增加人口密度。但是这种理论考虑得更多的是物质技术层面, 却忽略了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交流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 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 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 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2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 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 应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 要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 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 体现以人为本人, 与自然和谐、融洽, 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 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 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 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 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 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 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 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 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 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 丰富建筑造型, 使立面新颖, 色彩搭配协调, 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2.3 突出生态质量, 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 (生态性) 、分散组团绿地 (可达性) , 应当关心绿地率, 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 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 (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 。而绿化率指空地 (也可包括平屋面) 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 尊重历史文脉, 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 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3 城市居住区设计中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

3.1 “活力型”社区的设计方法

多样化的、混合的设计, 避免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 倡导功能多样化和完善, 以及混合使用;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 提供多元选择;利用商店、公园、学校等服务设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增加住区交往的多样性和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同时, 还要注意保持居住区品质, 防止社区环境老化。坚持在专家的指导下, 公众参与社区建设, 体现综合环境优先的原则, 保持居住区生态平衡。应该避免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 生态资产萎缩, 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不足, 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3.2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方法

目前,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 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随着新城市主义的发展, 郊区化住宅理论在北美逐渐发展成熟, 并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住宅开发模式, 但新城市主义是针对北美城市蔓延 (UrbanSprawl) 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针对对象是美国的中产阶级, 连美国人也指责其造价昂贵, 其建设成本远非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承受。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情, 人多地少, 资源紧缺。

为节约用地, 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 而城市中心区采用更高的标准, 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 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 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 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3.3 “实用主义”的设计方法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在现今的规划设计项目中, 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市场的选择和经济的制约对设计中自由发挥“形式与空间”的羁绊。以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 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设计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的物质基础。在任何设计中, 由市场和经济决定的容积率, 都是一个对规划项目起决定作用的、无法回避的因素, 对于它的理性分析甚至更甚于我们对地块和文脉的解读。容积率被有的设计师认为是制约其发挥空间想象力的不良因素。但是, 如果抛开容积率去谈“宜人的居住环境”, 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片面追求容积率肯定是不可取的, 但是容积率是支撑项目能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没有容积率限制的项目是不存在的。

(1) 对于市场, 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在单体类型的选择和单体布置的疏密程度上, 而单体的布置又影响了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绿化覆盖率及绿化体系, 这些直接影响到买方市场, 即居住人群对项目的直观判断和取舍。

(2) 在经济上, 容积率确定了单体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比如, 是经济型住宅还是豪华型住宅) , 限定了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大小及分布方式, 而这些正是开发商需要认真核算土地价值、人群购买力及项目资金运作情况的重要依据。我们从图面上看到的“顺眼”的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画龙点睛的点缀, 无不与它们的恰如其分的合理性有关。单体类型分布、路网与绿化形式, 是形成规划设计的主要元素。因此, 一个“有道理”的规划, 无不是以“实用主义”的市场观和经济性来奠定基础的。再“天马行空”的构想, 最终也必须有经济上的保证和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

3.4 “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方法

可持续居住区, 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简单来说, 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 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建筑师、规划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平面布局是首先要尽量争取天然采光与通风。根据当地气候, 决定采光门窗的大小、朝向及形式。为防止阳光的不利影响, 应该采取各种被动和主动控制手段调节天然光的辐射, 达到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及节能的目的。

在住宅总体布局考虑结合地段环境的基础上, 深入到单体设计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 形状的组织, 达到使用舒适, 节地、节能的目的;另一方面, 结合环境景观要素, 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地段的地理地貌, 或依山傍势, 或顺应原有树木河流、道路、减少对环境破坏, 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体, 控制体型参数, 达到节能的目的。

自然通风带给室内新鲜的空气, 增加人体舒适感, 夏天还能排除房间余热, 但冬季冷风亦会带来寒冷的不适感。在安排住宅的自然通风时, 总体上注意高温地区使建筑迎向夏季上导风向, 防止从门窗等的冷风渗透。若要能达到充分利用气候条件, 还要从深层次的布局、构造、设施方面加以主动控制。如2003年竣工的武汉蓝湾小区, 其内部住宅全部采用南北朝向, 内部气流通畅, 与武汉地区夏季主导气流自然衔接, 强化了夏季夜间通风, 与此同时整个住区以中心公共活动绿地空间为界, 划分为南北两个居住组团, 建筑形态以“自由的曲线”形成了住区独特的区域标志。曲线型住宅围合成多种形态的生活院落, 流畅的空间院落顺利地引导江面凉风, 有利于夏季消暑。从而充分利用室外冷空气降温, 减少空调运行时间和能耗, 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同时, 小区内建筑利用平面上的相错布局, 在体形上自然形成遮荫, 遮挡夏日的东西日晒, 并与建筑间的绿化树木一起, 构成阻挡冬季北风的屏障。在总体布局上很好的与自然环境融合, 平面组织亦亲切宜人。

新的技术手段和材料也运用到了小区的建设中, 小区建筑的体形系数控制在0.35以下, 窗墙面积比在0.3~0.5, 采用外墙内保温 (AJ保温材料) 和节能密闭窗, 屋面平铺聚苯乙烯保温板, 建筑耗热量指标达到了22.8W/m2 (根据武汉地区节能标准, 建筑能耗应<30.5W/m2) , 远低于不采取保温措施时的建筑能耗42.2W/m2。小区内自建热力站, 利用工业蒸汽为居民冬季供暖。户内采暖采用分户计量系统, 用户可自主调节用热, 避免浪费。此外, 小区还利用市政热源设置了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

总之, 在保证现代居住生活设施和质量前提下, 应尽可能降低能耗, 采用适用技术, 提高居住社区自身环境自净能力, 从而减少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对其污染治理的压力。保证环境质量, 在营建过程中, 特别在社区管理领域, 积极提倡公众参与, 采用各种形式, 使住户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 从而加强居民长久居住的意愿,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 语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设计的一些思路, 这些思路不可能涵盖目前所有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思路, 需要规划师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 来不断创新、完善。相信如果规划师们都来关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 我们的居住区环境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提高, 设计更高水准的住宅成为规划、建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任务。本文从居住区理念的变革、规划设计原则, 以及设计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居住区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希望能对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探讨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及其设计方案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发展;道路规划;设计方案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问题在于居住区的道路规划问题。在居住区道路规划工作中,行人通行道与车辆通行道路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和重要,是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中如何协调和全面处理两者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同时其对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道路规划与设计概述

就目前社会发展而言,我国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于道路规划设计制度的引用较为模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在车辆的设计、车速的控制和线路的规划等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给城市交通道路规划与设计工作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设计工作人员往往都是由于对于道路上车辆类型、车速控制以及道路结构设计上都是以设计人员相关经验来模糊的进行指定,而对于工作标准和规范制度上面还存在着极多的问题。随着近年来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大型、多功能居住小区不断的涌现来出来,这就给小区的道路的规划与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造成了道路日后维护的困难,甚至是出现了各种利益影响。

在目前的小区建设工作中,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种综合性和多功能小区建设不断提高,其使用功能、技术性、艺术性和价值观念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多个因素,切这诸多因素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工作模式。因此在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进行那个分析和完善,合理的总结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和工作流程,从而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模式。在小区道路设计中,由于其是一个跨越了多种学科的复杂性工作理念,因此,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必然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总结和全面分析,并对于道路规划和设计章容易引起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优化。

2.小区道路设计思路

2.1定位思考

在目前的小区道路规划和设计工作中,定位思考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其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方案的各个角度去全面思考和总结,针对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生态环境要求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与完善,并合理的制定出道路的规划要求和设计主题。

2.2具体设计方法

一般来说,在目前的道路设计中,项目的定位是作为关键的环节,其在工作中是以做出设计内容和设计标准和最基础的工作模式,同时对于道路规划还需要我们根据居民出行要求为基础来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与优化,从而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益。

3.小区道路设计要点

在目前的小区道路设计工作中,通常都是从车辆、道路分类、工作技术以及设计指标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模式,其在规划和设计工作中,也通常是从以下方面控制的。

3.1设计车辆

根据当前我国实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管理内容,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要首先考虑小区居住居民的通行问题,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道路的设计是否能够允许消防车,救护车,商店的货物运输车辆以及垃圾车的正常通过。具体的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小汽车的道路行驶标准进行规划,并利用中型灾祸汽车的相关指标进行检验。

3.2道路分类以及相关的技术设计标准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城市居住区可以根据用户的数量多少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分别是居住区,小区以及组团三种形式。不同的级别道路拥有不同的道路衔接方式,另外红线规划的宽度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

在实际的设计和规划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根据上表所划分的级别以及要求等等,确定特定的衔接方式和红线规划的宽度,并严格遵循城市主干道的设计车速,综合考虑以上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后进行设计,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过往经验的0,5倍来处理车速,而转弯速度后直线速度可以相应的增大比例,最多不能超过20%,最终将设计得到的结果进行放大后进行比对分析。至于红线宽度的规划情况以及路面的基本宽度设计,我们可以看根据每车道的实际宽度,并参考城市等级以及居住区道路的级别来进行机动车道的设计。

3.3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指标

在进行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设计因素,比如说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以及排水情况等等,并满足了经济合理的要求的基础之上,选定罪科学的道路路面宽度以及与各个设施之间的位置高差等等。

道路的横断面在设计的时候,无论是布置形式还是各个组成部分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具体的要综合考虑道路的级别,类型以及通过车辆的速度,甚至是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年限等等指标都是不可忽视的,另外非机动车道的交通量,人流量以及交通设施,绿化和地形等情况也对居住区道路情况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居住区的横断面在设计的时候具体的应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居住区的规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居民的总数。

(2)居住区内拥有小汽车的数量。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对拥有小汽车的数量进行一个预估,在此基础上做一个合理的分析。

(3)居住区的建筑高度。居住区的建筑高度对于道路的设计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路幅的宽度以及建筑物高度的比例来进行科学的设计。

(4)居住区的道路面具率。根据居住区的等级情况,确定道路用地所占据的比例,比如说居住区级应该控制在有效合理的范围内,通常情况下8%~15%是比较合适的比例。

(5)居住区的通风以及日照情况。居住区的道路应该要保持在一个良好的通风和日照的情况之下,尤其是对于那些主要道路的设计更应该要考虑。

(6)由于居住区的道路通常都用于居民的生活型道路,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受到路幅大小的具体限制,如果碰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有效区分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确保人车能够分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行人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下出行,具体在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预留出适当的人行道宽度以及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散步环境,同时停车位的占地面积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

4.小结

老年居住区规划 第11篇

1 居住区内老年人行为模式分析

1.1 居住区公共空间内老年人的三类行为

丹麦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分为三类, 包括: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1]。必要性活动是指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必要的活动, 包括上班、上学、购物等, 这些活动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 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是指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活动, 如晨练、散步等大部分的休闲娱乐活动;社会性活动指依赖于他人参与的活动, 如游戏、打招呼、交谈等。居住区内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受行为能力影响较多[2], 主要是由自发性活动逐渐发展到社会性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散步、打拳、跳广场舞等, 另外还有部分老年人在居住区内照顾小孩的活动。从活动规模来看, 以集体活动为主, 小群体活动次之, 个体活动较少[3]。

1.2 居住区内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阶层的人来说, 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在生理上, 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反应速度慢, 较其他年龄层而言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因此他们很难树立起对新环境的新认识, 因而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社交空间尺度上, 老年人会出现短时间的听力丧失而且对高频音的感知较差, 因此他们在与人交流中经常以与谈话人靠近来弥补听觉中的衰退, 所以老年人社交空间尺度宜小。在心理上, 老年人对安全感和对环境的舒适感要求高, 老年人大都惧怕车流量大的环境, 故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植被颇受老年人欢迎[4]。

2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易忽视的问题

2.1 老年人群的参与性不强

虽然设计师和工程师花了很大力气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和营造, 但经调查, 部分居住区老年人参与的却极少,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景观可达性差。

居住区内老年人行动不便, 身体状态不好, 多数需要借助轮椅或者拐杖等出行, 而设计者往往忽视这一点, 在设计时未考虑无障碍设施, 同时在地形设计中未加考虑, 爬坡上坎的设计多, 以致于部分身体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无法参与这些可达性差的景观活动。

2.1.2 服务性小品舒适度欠缺。

在居住区内, 服务性小品的设计往往忽视了人性化这一需求。比如在座椅方面, 考虑到造型和使用年限等因素, 部分景观设计师偏爱采用石质座椅或者金属座椅。然而这样的设计导致了冬天座椅冰凉, 夏季发烫, 无法就坐。然而, 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 户外活动却非常需要座椅。此外, 部分座椅的高度设计不合理, 太高或者太低都让老年人无法舒适地休憩。

2.2 安全性问题丞待解决

2.2.1 水景的安全性。

居住区水景一直比较受居民所喜爱, 因此大多数居住区都设置有水景。但设计师在设计时往往会忽略一些安全细节。比如安全水深的考虑, 水位警示标志的设计, 以及部分动水电力设备安全性差, 有漏电现象, 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困扰。2.2.2游步道的安全性。部分居住小区由于车辆的增多, 且又无专用的机动车道, 常出现人车混流现象, 安全隐患极大。同时, 由于植物配置和道路材质的问题, 路面湿滑现象较严重, 很容易导致老年人摔倒。

2.2.3 其他安全性。

植物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然而部分设计师在设计时忽略了一些可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不便的因素。比如一些刺激性、有飞絮的植物, 可能给老年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另外部分植物果实类型为浆果, 其掉落时会导致路面湿滑;此外有针刺的植物也会给老年人的行为带来危险。

3 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建议

3.1 创造居住区内交往空间

由于老年人独特的生理特点, 活动半径较小, 因此大多选择在住宅周边活动, 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行为模式, 创造居住区内交往空间。

3.1.1 设置小广场供老年人群活动交流。

广场舞成为老年人娱乐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 因此应设置一定尺度的小型广场。但由于老年人广场舞大多时间为早晚, 易扰民, 小广场设置的位置宜在居住区入口处, 适当远离住宅。

3.1.2 将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化整为零。

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空间归属感和老年人对于阳光的需求, 宜将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化整为零, 形成更多适合老年人就近活动的庭院、宅间绿地。宅间绿地最好采用植物围合成的一个对外封闭而中心开敞的较为私密的空间。

3.2 营造舒适宜人的户外环境

通过调查表明, 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植被较受老年人欢迎。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建议营造适合老年人活动的适宜的户外环境。具体可以从植物配置和服务性景观小品设置方面考虑。

3.2.1 植物配置。

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增加绿化面积, 注重庭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此外, 植物配置方面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 注意常绿和落叶的结合, 乔———灌———草的搭配, 形成上———中———下3层结构;在造景效果方面, 应注意色彩的搭配, 丰富植物的空间类型。

3.2.2 服务性景观小品。

服务性景观小品包括休闲座椅、垃圾箱、洗手池、亭、廊架等, 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5]。服务性景观小品不仅能满足人们在居住区绿地内的一些功能性需求, 同时, 还能对居住区景观起到点缀和美化作用。在景观设计时应合理设置休闲座椅, 座椅材质尽量采用防腐木或者塑料;座椅的高矮应符合人体工程学, 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置栏杆用于辅助老年人起身和就坐, 在老年人比较密集的居住区可适当增加座椅的数量。亭和廊架作为老年人短暂的交流区, 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3.3 安全设计

基于老年人的行为模式, 居住区景观安全设计应从道路、水景和植物3个方面进行考虑。

3.3.1 居住区道路安全设计。

居住区道路设计应将车行道与游步道分开, 最好是能够设置地下车库, 实现人车分流模式。若在规划阶段就能考虑到小区地面禁止汽车进入, 使居民远离了汽车的烦扰, 使居住小区有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步行道最好能设计成一系列相互连通的环路, 这样可以提供老年人较多的路线选择[6]。老年人由于行动迟缓或以轮椅、拐杖代步, 所以步行路面应平坦顺畅, 有高差时需用坡道解决。在坡道的两侧应设扶手, 扶手的形式要连贯和易于抓握。步行道不宜采用卵石、碎石或凹凸不平的地面材料, 但应保证有一定粗糙度, 同时保证排水通畅, 避免地面湿滑。

3.3.2 居住区水景安全设计。

有研究表明, 小尺度的水景与人更接近, 更能满足人的亲水行为, 因此, 在有条件的居住区可设置小型水景。水景的设置应符合相关规范, 并保证安全性。比如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应小于0.3m, 同时水底应做防滑处理。跨越水面可设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 (汀步) , 面积不小于0.4m×0.4m, 并满足连续跨越的要求。涉及到有喷泉或者水景灯的水景应保证电力设备安全, 水景旁应设置安全标语。

3.3.3 居住区植物造景安全设计。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坚持以植物为主, 但植物的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尽量避免有刺激性、有飞絮的植物, 如杨柳、法国梧桐等, 这样的植物可能会给老年人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在游步道两旁尽量少使用果实类型为浆果的植物如构树等, 这些果实掉落会导致路面湿滑;在整个居住区忌用有毒有刺的植物如夹竹桃、枸骨等。

4 结语

我国已步入严重老年社会阶段, 如何关爱老人已经成为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由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居住区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域。因此, 景观设计师应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特征, 体现着对老年人人文的关怀, 做到人性化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如何能够高效地服务于老年人也将是未来景观设计的研究方向之一。

摘要:我国是世界老年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 所以成为居住区景观使用率最大的人群之一。通过分析老年人的行为模式和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不足, 从空间、环境和安全三方面提出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行为模式,居住区,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 (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50-51

[2]哈尔滨建筑工业大学.老年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3

[3]王欢等.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绿地的需求规律与特征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5) 4:52-56

[4]夏明等.人性化的老年人居住区设计[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8) 5:48-51

[5]和水英等.谈居住区服务性景观小品设计[J].才智, 2012 (12) :143-144

上一篇:儿童福利制度下一篇:语文书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