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

2024-05-16

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精选10篇)

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 第1篇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已经经过很多年的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治疗经验与理论基础,该文随机抽取300例患者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进行临床研究与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300例糖尿病患者,包括178例男性,122例女性,52例患者年龄在30~40岁之间,116例患者年龄在41~55岁之间,132例患者年龄在56岁以上。患者空腹测量血糖最少7.16 mmol/L,最多19.95 mmol/L;用餐2 h后测量血糖最少11.8 mmol/L,最多20.3 mmol/L;患病最长时间为21个月,最短时间为4.5个月。所有患者都按照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1.2 治疗方法

通过口服中药的方式,使用黄芪、丹参、山萸肉、生地黄、五味子、葛根、黄连、苍术、山药等中药,用量按病情适量增减,1次/d,2次水煎,2次温和服用,1疗程为30 d,在服用3个疗程后查看效果,可以治愈的患者需要加以治疗,巩固病情。空腹测量血糖大于8 mmol/L,用餐2 h后测量血糖大于12 mmol/L时,则需增加使用西药类药物来降糖,例如双胍类药物,或磺脲类降糖药,需要时需使用胰岛素;待空腹测量血糖小于6 mmol/L,用餐后2 h测量血糖小于10 mmol/L时,可以减少或停止使用西药类药物先减少磺脲类药物的用量,然后减少双胍类药物的用量,其次减少中药药物的用量。除此之外,还要配合基本的常规治疗,主要为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控制饮食摄入量、增加体育运动等等。

1.3 疗效判定

注意观察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和空腹测量血糖的情况,以及用餐2 h后血糖的变化情况。糖尿病临床治愈主要表现为:糖尿病相关病情状况消除,间隔1个月进行1次实验室检测,通过持续的3次以上检测后,空腹测量血糖小于6.0 mmol/L,用餐2 h后测量血糖小于11 mmol/L。糖尿病病情有所好转主要表现为: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有所好转。治疗无效主要表现为:糖尿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没有改变。

2 结果

在随机抽取的300例糖尿病患者当中,90例患者痊愈,186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转,24例患者治疗无效,总体治疗效率达到92%。

3 讨论

肾脏功能减弱主要表现为气虚,说明通过B细胞所分泌出来的胰岛素下降,导致肾气不足,人体消化吸收的的营养物质泄漏,从而有尿糖的现象出现。人体消化吸收的的营养物质泄漏会使阴道的分泌液量减少,产生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问题。所以元气是生津化液的动力。糖尿病最怕的就是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低下,以及精血或津液亏损,从而导致更多的并发症产生。按照当代的治疗水平将此类型糖尿病诊断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补充元气使病情好转甚至痊愈。气虚会导致出汗增多,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从而感染外感性疾病,不易好转。补充元气是治疗病情的根本,要使用黄芪来补充元气,作为中药药方当中的主药,熟地黄为辅,用来补充肾亏、各脏器内在的液体正常分泌。除此之外,依据《内经》当中的相关知识,多使用酸性药品,可以抑制甚至根除身体里的病患。酸味药主要有山茱萸、五味子等等,主要作用为滋补肝脏、肾脏、敛气逐湿。通过当代的探究讨论表示出,酸味中药可以对2型糖尿病有改善的疗效,酸克甘的治疗方式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也有很大的科学意义与引导性。气虚与阴虚兼有的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舌质偏暗,出现瘀点或瘀斑,舌下出现静脉曲张或淤血,需要使用葛根、丹参两种药物进行血脉的疏通,葛根加丹参具有生津止渴、祛瘀生新,降低血糖的作用。糖尿病大多表现为淤血,血液比较粘稠,血液循环不够通畅,将葛根和丹参共同使用可以血液循环更加通畅,活血化淤,从而使降糖药的效果更佳,使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下降。很多糖尿病患者因气虚,脾胃失调,产生湿邪痰浊、舌苔厚腻的现象。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通过研究表示出黄连有很强的降血糖作用,加入黄芪与养阴药物共同使用之后,保存了黄连自身的降糖作用,还增加了身体对刚红果的认识能力。山药即可以补充肺脾肾之气,还可以补充肺脾肾之阴,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过程当中经常使用的药物。通过实验表示出,山药含有多糖,可以对免疫系统产生调节与刺激的作用。山药多糖会使糖尿病大鼠血糖降低,C肽值增高。还可以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多,使有损害的胰岛B细胞功能有所改善。

通过该文的研究与讨论表示出,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按照中医理论标本两全,并且依据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两种方式共同进行,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对糖尿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兰.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94-95.

[2]周亚兵,罗若茵,赵莉,等.酸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41-444.

[3]叶菲,申竹芳,谢明智.中药黄连及其复方对实验动物血糖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3):25-28.

[4]胡国强,杨保华,张忠泉.山药多糖对大鼠血糖及胰岛释放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4):230-231.

[5]刘鹏,曹魏,岳志军,等.中药复方“益糖康”抗糖尿病大鼠DNA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0):15-16.

[6]黄琦,倪海祥,邵国民,等.2型糖尿病患者CD11b/CD18的表达及活血化瘀药对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6):430-432.

[7]吴忆,李敬林,张锐,等.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研究及反证中药对证候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735-736.

[8]周亚兵,朱德增,罗若茵,等.酸味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调节作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13-16.

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干预中的应用。方法 社区T2DM患者1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65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观察组则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从健康教育、运动、饮食以及药物等方面进行干预, 两组患者观察1年, 对比其血糖、血脂的改善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干预后血脂、血糖等指标均有改善, 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未病应用T2DM管理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医治未病;干预;应用

治未病最早出现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组成部分, 也就是要求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而阻止疾病的发展恶化。中医治未病思想符合我国倡导的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对疾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糖尿病在中医上属于消渴病的范畴, 是一种全身性的多系统疾病, 有着不传染、病程长并且无法根治的特点[1]。最近几年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病迅速增加, 因而做好T2DM的防治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中心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干预, 取得理想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T2DM患者130例, 其中男81例, 女49例, 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7岁, 患者病程3~,平均病程6年,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5例。排除标准:继发性T2DM、妊娠T2DM、1型糖尿病患者;属于T2DM急性并发症期患者;神志不清以及患有精神病的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与T2DM患者的区别见表1。两组患者血脂、血糖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表1 1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区别

项目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 <30岁, 多数<16岁 多数>40岁

起病方式 多数起病急, 症状明显 起病缓, 症状可不明显

体重 消瘦居多 超重或肥胖较多

酮症倾向 常见 少见

免疫学改变 多数有胰岛素自身抗体存在, 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等 无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呈低平曲线 偏低、正常或偏高

胰岛素治疗 依赖胰岛素 不依赖胰岛素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T2DM管理模式。控制患者的血压和体重, 并定期监测其血脂、血糖以及合理用药情况, 期间每3个月随访1次, 观察1年。

1. 2. 2 观察组患者采用治未病指导下的干预模式。①未病先防。对T2DM的未病先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要在社区宣传普及糖尿病的预防知识, 同时密切监控高危人群, 另一方面是促进糖耐量减低的社区居民向正常糖耐量进行转换, 从而阻止糖尿病在社区的蔓延。现代医学将T2DM的病程分为3个阶段, 即正常血糖阶段;过渡阶段, 血糖稳定机制受到损害;糖尿病阶段。在临床方面, 患者在第一、二阶段的糖耐量以及血糖稳定机制受到损害, 但是并未表现出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的症状, 或者仅仅出现微症状。此阶段大约有3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2]。在这一阶段的患者, 要从运动以及饮食等方面入手调理。由于糖尿病的初期病机为阴虚燥热, 所以可以考虑前期用养阴清热方剂, 从而防止病情的`蔓延。②既病防变。这一阶段主要的干预措施为防止患者糖尿病病情的加重, 同时预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早期治疗需要避免病邪从轻到重, 不过在已病之后一方面要治疗已病的脏腑, 另一方面还需要调理未病脏腑。T2DM患者气阴两虚, 导致血行无力;阴虚燥热会导致血液粘稠而引发瘀血内阻, 所以瘀血内阻是导致血管神经并发症的直接原因, 因此活血化瘀法才可以降低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出现[3]。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T2DM患者处于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高血粘的状态, 这些指标同慢性并发症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活血化瘀能够改善患者血流变, 抑制患者血小板的聚集。通过活血化瘀能够减少患者的蛋白尿以及水肿, 从而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程。在养阴活血方面, 可以选用党参、五味子、麦冬、山药、黄芪、苍术、桃仁、红花、当归、地龙以及茯苓等, 能够有效控制T2DM并发症的出现和发展[4]。③已病防复。在这一阶段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糖尿病并发症范围扩大。由于糖尿病是终身病, 往往会导致患者的多个脏器损害, 同时会引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以及脑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并且还有着反复发作的特点。在这些并发症中, 微血管病变以及肾病病变最常见[5]。由于二者往往同步发展, 因此通过定期复查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T2DM患者的视网膜病变, 另一方面还能发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的标志是尿微量白蛋白, 然后出现临床蛋白尿, 最后发展成为终末期的肾衰竭。所以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以及恶化意义重大。目前在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措施方面主要包括控制血脂、血糖、血压, 降低饮食蛋白以及钠盐摄入量等等。这些措施并不能杜绝糖尿病肾病的出现和恶化, 因此可加以干预。T2DM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症情较为复杂, 往往牵涉到2个以上的疾病, 主要原则是坚持治疗糖尿病本病, 从而有效降低血糖, 同时根据并发症的不同针对性地展开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出中医辨证论治的长处, 从而改善T2DM并发症的症状以及中医证候,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干预后血脂、血糖等指标均有改善, 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 1 T2DM的病理特征 T2DM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所带来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 占糖尿病的90%以上, 并且往往于40岁之后发病, 发病缓慢, 临床症状也不够典型。一些患者病因为冠心病、肾脏疾病、动脉硬化或者眼科疾病就诊的过程中发现。T2DM因为早期诊断率不够高, 因此统计估算约有60%的患者未能及时获得诊断。在诊断的T2DM患者当中,平均病程超过6年, 并且在确诊时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已经有心、脑、肾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并发症, 从而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T2DM不但早期诊断率低, 即使已经诊断为T2DM, 往往也因为血糖监测的不力, 血糖控制方面也不如人意。及时发现无症状的T2DM患者以及糖糖量受损的患者, 从而尽快加以诊断、干预以及治疗, 对于延缓和减少T2DM并发症出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积极做好T2DM的预防工作,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T2DM的患病率。

3. 2 T2DM的中医治疗 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展是随着病程而发展的, 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渐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尿毒症, 甚至导致T2DM患者的死亡, 因此积极防治T2DM及其并发症是中医治疗的重点内容。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两千年历史, 最近的研究发现中医能够在控制患者血糖的基础之上明显地改善T2DM患者的心脏病症状以及心功能, 同时提高T2DM患者脑血管病的康复。中药防治T2DM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是能够降低患者血糖, 同时调整代谢紊乱, 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抑制蛋白的非酶糖基化, 改善患者的肾血流动力学, 从而降低肾脏的高滤过, 进一步抑制细胞外质的发展。简言之, 中医药防治T2DM及其并发症的机制是多种途径的。

3. 3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本中心的T2DM患者服务流程见图1。在做好医疗服务之外, 还应当加强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 患者不能指望会有灵丹妙药, 所以应当教育他们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 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防治工作。糖尿病教育内容应当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 将糖尿病知识以及自我保健技能教给患者, 从而医患密切合作。

3. 4 饮食疗法与运动疗法 中医素来有食养、食治传统, 饮食控制对T2DM患者意义重大, 可以看作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需要长期坚持执行。T2DM患者中特别是超重患者, 饮食疗法能够降低体重, 同时改善高血糖以及高血压, 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理想体重来安排营养素热量分配,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制定食谱的根据是总热量、营养素之间的组成比例。就运动疗法而言,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 从而提高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 这就要求患者根据病情以及自身的状况, 有规律地进行适当运动, 例如做操、散步以及打太极拳等, 不过需要避免过量运动, 通常1次/d, 20~30 min/次。T2DM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一般血糖在16.9 mmol/L以下的患者可以参加运动, 不过如果患者有严重并发症, 则不适宜进行运动锻炼。

综上所述, T2DM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慢性的过程, 这就要求树立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 使用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T2DM的并发症, 因而延缓发作进程、降低T2DM患者的病死率。同时通过社区健康教育, 让社区居民树立未病先防的理念, 改善自身生活习惯, 从而有效预防T2DM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林兰, 魏军平.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研究进展.北京中医, , 26(10):635-637.

[2] 林颖, 朱锐, 陈文祥.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0例临床观察.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9(3):1-3.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作用研究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2015年笔者经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化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5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在31~74岁之间,平均(48.63±6.46)岁;病程范围在1~16年之间,平均(5.49±1.62)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在32~75岁之间,平均(49.85±6.58)岁;病程范围在2~19年之间,平均(5.62±1.5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以及平均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胰岛素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血糖和/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情况情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持续用药3个月。观察组采用胰岛素联合自拟中药方剂治疗。方药组成:丹参、黄芪、益母草、乌梅、五味子、沙参、元参、红花、麦冬、山药、花粉、玉竹和知母,根据患者辨证情况合理确定用药剂量。上述诸药水煎1000 m L,早晚2次服用,持续用药3个月。

1.3 观察项目

治疗开始至出院后1年期间内,遵医嘱定期检测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应用同一方法、同一仪器在同一医院完成,所得检验值符合质量控制标准。根据检测值,按照以下标准判定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相关文献[2]制定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分为4个等级:(1)治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均恢复正常,且1年后不升高;(2)显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均恢复正常,但1年后高于正常;(3)有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恢复正常,但3个月后上升;(4)无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甚或进一步加重。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疗效以绝对数和相对数[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组内观察例数×100%]表示,分别应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治疗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按照1.4项下的标准判定的疗效结果为:对照组患者中,治愈8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67.27%;观察组患者中,治愈13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5.45%,见表1。

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辅助胰岛素辨证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糖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聚集、高血压、高粘滞、免疫功能紊乱等导致氧自由基的大量释放,微小动脉壁脂质沉积,血小板聚集,大动脉硬化,脏器血供受阻等一系列症状。如果单纯采用胰岛素治疗,部分患者会产生胰岛素依赖,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中药价格低廉,用药方便,可以实现规律用药,并且解决了并发症无法解决等问题,起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该研究中的自拟中药方剂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能发挥降脂、降糖、降血压的作用,能消除糖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聚集、高血糖、高血压、高血压状态,从而起到保护脏器,疏通经络,预防脑梗、心梗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自拟方剂中,丹参能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并增加其血流量,保护缺血心肌,缩小梗塞范围,促进微循环,清除自由基,扩大微动脉直径并增加其血流量,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发生;黄芪可生津止渴,补中益气,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诱生干扰素,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免疫黏附有脑子活性,还可改善心功能,调节血糖,清除自由基,降低尿白含量,保护肾脏;益母草能活血化瘀,提高冠脉血流量,降低心率,提取物能够抗血栓形成,降低红细胞聚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乌梅能够生津止渴,刺激唾液腺分泌,有效改善患者口渴症状;五味子可生津止渴敛阴,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刺激防御和机体细胞免疫能力;沙参可生津止渴,降血糖,调节免疫失衡;元参能够降压,生津止渴滋阴,提高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红花可活血化瘀,降血脂;麦冬可降血糖,生津止渴;山药可益气生津健脾;花粉能够生津止渴,降低血糖,增强免疫;玉竹可养阴,扩张外周血管、冠脉,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还具有抗氧化、降血糖作用。诸药联用可生津止渴养阴,活血化瘀,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脂及血糖,改善微循环,治疗糖尿病效果显著。

中医研究消渴病历史悠久,学者倾向于使用固定的药物处方来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单从降低血糖入手并不能根治糖尿病,还应该从整体入手,综合调节患者身体各方面功能。而整体调整,追求身体的平衡一直是中医所倡导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中医中将糖尿病分为了不同的中医证型,而这些固定的专方便是根据证型来进行治疗。证型主要分为3种[3]:(1)以阴阳气血为据。中医强调气血阴阳的均衡,而糖尿病则被认为是从阴虚发展到气阴两虚而后又发展成阴阳两虚的过程。因而在治疗糖尿病时,以治疗气阴两虚为主,针对此症状开具专方,如益安降糖散、金芪降糖片等。(2)从病变脏腑论。有中医药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部分身体内脏发生了病变而导致的,强调从病变的内脏器官入手进行治疗,如针对胃热型患者使用白虎人参汤,对于心肝郁热患者使用清肝泄心汤。(3)辩证论治。有学者提出通过一种方法来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

临床研究表明[4],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处方中用量较大的药物包括山药、甘草、丹参、茯苓、黄氏和枸杞子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为益气养阴药物;中药药理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和生物碱类,中药药性主要包括解表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等;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应用补益药最为广泛,其次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以及利水渗湿药等。这说明目前临床上治疗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主要采用益气养阴药物,活血化瘀、补肾健脾以及滋阴清热等药物为辅,中医辨证治疗以气阴两虚型为主。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范畴,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与阴虚燥热,发病部位主要为肺胃脾肾,与肝脏具有密切的关系。糖尿病具有气阴两虚、气滞致瘀以及阴阳两虚等特点,采用益气养阴药物为主,活血化瘀、补肾健脾以及滋阴清热等药物为辅的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该研究目的在于观察自拟中药方剂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临床价值,为此以2014—2015年笔者经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患者,对照组单纯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联合自拟中药方剂治疗,其中照组患者治愈8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67.27%;观察组患者治愈13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5.45%,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符合相关文献报道[5]。

综上所述,自拟中药方剂可生津止渴养阴,活血化瘀,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脂及血糖,改善微循环,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经济方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剂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4—2015年笔者经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患者,对照组单纯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联合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治愈8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67.27%;观察组患者中,治愈13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5.45%,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辅助胰岛素辨证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方剂,胰岛素,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临床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新芝.益气健脾法联合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素功能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2]陈云国,陈斌,陈斌国,等.胰岛素与中医中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对比[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2(8):184-185.

[3]穆红武.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J].医药前沿,2016,6(19):336-337.

[4]林晓珊,刘利娜.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4):323-324.

如何治疗消瘦型2型糖尿病 第4篇

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会越来越消瘦,其体质指数常低于正常值,临床上将这种糖尿病叫做消瘦型2型糖尿病。消瘦型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过于严格、运动量过大、劳累过度、治疗不认真、治疗的方法不正确或患有恶性肿瘤、结核、甲亢、阿狄森病、胃肠病、慢性神经性厌食症等疾病引起的。上文中的李女士就是由于劳累过度导致消瘦的。其实,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体型偏瘦是一件好事。因为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若能积极进行减肥,可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的病情。但是,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过于消瘦(体质指数低于正常值),那就不好了。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过低可使其身体的抵抗力降低,从而不利于对病情的控制。因此,消瘦型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保证血糖水平稳定的基础上,逐渐将体重调节至正常。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饮食调节加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消瘦型2型糖尿病。其中饮食调节是指这类患者每天应进食足够热量的食物。这类患者每天总进食量的计算方法是:每天总的进食量(卡)=[患者的身高(厘米)-105]×35。以李女士为例,李女士的身高为168厘米,那么她每天进食食物的总热量应为:(168-105)×35=2205卡。消瘦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保證进食足够热量食物的同时,可配合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可在每天早餐前和午餐前各注射1次短效诺和灵R,在每天的晚餐前注射1次预混诺和灵30R,并在每天的早餐、午餐、晚餐和睡觉前各测量一次血糖,如果发现某一个时间段的血糖水平升高,就要增加此时段之前注射胰岛素的用量。例如,这类患者若发现自己晚餐前的血糖水平升高,就要增加午餐前那次注射胰岛素的用量。由于消瘦型2型糖尿病对胰岛素特别敏感,因此,此类患者要从最小的有效剂量开始使用胰岛素,然后根据疗效逐渐增加胰岛素的用量,每次只增加1个单位,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此类患者可坚持使用饮食调节加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进行治疗,直至体重恢复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消瘦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上述疗法治疗期间,若由于进食量过大而发生高血糖的话,只能通过增加胰岛素的用量来调节血糖,不能减少饮食量,否则无法使体重增加。另外,此类患者在体重恢复正常后,就应适当地减少饮食量,同时可根据血糖的变化相应地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体重会继续增加,会由原来的消瘦型2型糖尿病患者变成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不利于其病情的改善。

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应用研究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6例, 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年龄≥60岁, 糖尿病病程>1年, 均为因处于高血糖急性期而住院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过去1年有>2次的严重低血糖事件或经常出现无意识低血糖的患者。其中男45例, 女31例, 年龄60~79岁。按患者自愿分为MSII组36例和CSII组40例。MSII组中位年龄72.6岁, 体质量指数 (BMI) (23.93±2.70) kg/m2;CSII组中位年龄75.1岁, BMI (24.18±2.66) kg/m2。2组年龄、性别、BM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CSII组使用优泌林R (100U/ml) 笔芯作为泵用胰岛素, 以起始剂量50%~60%作为基础量, 40%~50%作为餐前量, 监测手指末梢血糖, 每天9次 (三餐前、后及睡前) ;MSII组早、中、晚三餐前注射优泌林R, 睡前注射优泌林N, 常规监测血糖, 每天5次 (三餐前、早餐后和睡前) , 根据需要监测餐后或夜间血糖 (0∶00及3∶00) 。

1.3 观察指标

(1) 血糖控制情况:以清晨空腹血糖3.5~7.0mmol/L、餐后2h血糖<9.0mmol/L、睡前血糖<8.0mmol/L为预期控制目标。 (2) 低血糖的风险:有轻度低血糖症状和 (或) 手指末梢血糖<3.6mmol/L的为轻度低血糖;手指末梢血糖<2.8mmol/L, 伴有神智混乱、意识障碍或需要通过他人协助给予糖水或静脉用葡萄糖才能缓解的为严重低血糖。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糖控制情况

2组治疗后各时间段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SII组早餐后2h、晚餐前及睡前血糖低于MSII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胰岛素用量与低血糖发生率

单位体质量胰岛素用量CSII组为每天 (0.65±0.22) U/kg, MSII组为每天 (0.63±0.27) U/kg,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SII组共发生低血糖事件6例 (15.0%) , MSII组为5例 (13.9%) ,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目前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方法主要有2种, 即CSIIMSII。以往多采用MSII, 但存在以下缺点:容易在两餐之间造成高胰岛素血症, 导致餐前低血糖;餐后相应于血糖峰值时胰岛素水平较低, 而不能控制餐后高血糖[2]。与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相比, MSII治疗时胰岛素水平波动较大, 患者反复处于高血糖或低血糖状态, 且往往无自主症状而被忽视。因此, 必须严格控制血糖使之达到理想水平是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首要基本条件。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MSII组比较, #P<0.05

本研究表明, 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在急性高血糖期给予CSIIMSII治疗都能取得良好的血糖控制。但CSII能取得更好的血糖控制, 而且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皮下胰岛素泵连续注射 (CSII) 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MSII) 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7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患者自愿分为MSII组36例和CSII组40例。比较2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使用情况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各时间段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SII组餐后2h、晚餐前及睡前血糖低于MSII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胰岛素使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SII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可取得更好的血糖控制, 而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 老年,胰岛素

参考文献

[1]张慧芬, 迟家敏, 王瑞萍.实用糖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40.

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 第6篇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名被诊断为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当中有37名为女性患者,63名为男性患者。在这100名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中:膜性肾病的患者有26名,微小病变的肾病的患者有13名,急性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患者有37名,是轻度系膜曾生性肾小球炎的患者有24名。

1.2 辅助检查

在对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进行分析中就有其它类似的病症的发现。本次在对这100名患者的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就发现有18名患者是大量蛋白尿者;15名患者的尿蛋白在2g到5g之间;镜下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8名,有眼底改变的患者为5名,血肌酐升高的患者则有4名。

1.3 治疗方式

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一般临床治疗手段,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在治疗用药方面要格外注意。这100例患者中有47名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康复;有16名患者经激素治疗加环磷酰胺治疗后尿蛋白有明显降低;有18名患者经过补液扩容等方式治疗后肾功能有所好转。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一般都是比较典型的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硬化,如弥漫型肾小球硬化症和和结节症等。在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的100名患者中:伴有严重的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有24名,合并高血压肾损害的有12名,伴细动脉硬化的有20名。其中除了糖尿病肾病的肾组织的性能特点,同时也存在于内膜与肾小动脉的肌层上,同时还伴有肾小球缺血性伸缩良性的微小动脉硬化等特征。但是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的肾组织肾脏疾病病理都是呈现弥漫性硬化的变样,而在肾组织免疫的照射下就可以发现其中肾小管乙性肝炎核心抗原的沉淀。如果病人患有合并膜性的肾病,那么他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会继续,且形成环形的小块,但是对于基质的增生扩散却不太明显。在这100名患者中患有过敏性紫癜炎有32名,早期性肾病的有19名,肾淀粉样变的有24名,患有局灶增生硬化性肾炎的有22名,剩下的3名则是患有肾损害。

2.2 诊断结果

在这100名患者中,同时伴有高血压病症的有11名;伴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肾炎的有4名;合并膜性的肾病有7名。86名患者被确认为糖尿病合并肾病,占总数的86%;8名患者是糖尿病合并肾病的非糖尿病肾病疾病,占总数的8%;剩下的6名患者则是非糖尿病肾病疾病,占总数的5%。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概率为96%,误诊是4%,待诊是3%。

3 讨论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一定是糖尿病肾病,不仅有可能是在患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引发的原发性或者是后发性的肾脏类疾病,也有可能是与糖尿病合并的肾病。通过对这次的100名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以及治疗与研究可以发现,多数的患者都是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而经过研究发现引发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家族遗传、微量蛋白尿、血糖无法控制以及抽烟等等。可见引发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不仅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尤其是对于长期吸烟的人而言患病的几率比平常人要高上许多,因此在日常的饮食习惯中要保持良好的态度,时刻注意控制自己患病的几率,注意提早预防。

在本次的研究资料中还显示,单单依据常规的实验检查和临床观测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因素是肾脏疾病还是糖尿病肾病。因此需要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详细严格的检查,在判断患者的具体病因时不能单单仅凭一次的数据就得出最终的结论,要经过详细的诊断以及研究才能得出结论,确保降低误诊的概率。但是我国医学在这方面上的投却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加强和完善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技术。

摘要:目的 对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临床的治疗与研究,分析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临床治疗与诊断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100名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得出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的改变。结果 对100名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的检查,86名患者被确认为糖尿病合并肾病,占总数的86%;8名患者是糖尿病合并肾病的非糖尿病肾病疾病,占总数的8%;剩下的6名患者则是非糖尿病肾病疾病,占总数的5%。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检查结果符合该诊断病率96%,误诊4%。经过两组的检查与临床表现该实验得出的结果在差异上均无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中有很少的一部分是非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如果只是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与资料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的观察,对以后治疗这类糖尿病合并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与参考资料。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肾病,临床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1]Dzan VJ,Sasamura H,Hein L.Heterogeneity of angiotensin synthetic pathways and receptor subtypes:phys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implication[J].J Hypertens,1993,11(Suppl 3):13.

[2]Luosu Juan,Zhao Gang,Long Lijuan Plasma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 protease with type 2 sugar Relationship urine lower extremity macrovascular disease[J]contemporary medicine,2011,9(11):22.

[3]汤英俊.血液透析患者获得性肾囊肿的临床观察[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1,5(12):55-60.

[4]Phenekos C,Siafaka-kapadai A,Trapali M,et al.Effect of Gliclazide on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Metabolism,1992,41(5):30-2.

[5]黄锋先,唐盛,杨琼琼.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的病理与临床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2,2(11):39.

[6]Lei Min xiang wang,ze-hao liu,et al.Risk factors for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analysis[J]The modern medical journal,2005.15.(1):116-119.

[7]Narita T,Kakei M,Ito S.Aggressiv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andserum lipid lowering therapy are necessary to prevent deterioration of the renal function even in elderly type2diabetic patients withpersist entalbuminuria[J].Gerontology,2002,48(5):32-308.

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 (1999年) 2型DM诊断标准, DM肠病标准:顽固性、无痛性间歇腹泻, 与正常大便或便秘交替出现, 大便每天4次以上呈糊状、水样, 餐后或清晨时加重。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 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排除其他病因所致腹泻。脾肾阳虚型泄泻:腹泻肠鸣, 或五更泻, 泻后痛减, 形寒肢冷, 乏力倦怠, 面色晄白, 舌淡胖苔白, 脉沉细或沉弱。

1.2 临床资料及分组

60例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一院门诊及住院处患者, 符合中西诊断标准, 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疾病, 治疗前一周内未服用其他止泻药。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低脂饮食, 常规控制血糖, 疗程30 d。治疗组予糖肠宁 (补骨脂、肉豆蔻、山萸、诃子、茯苓、白术、党参等) 日一剂早晚分服。对照组予思密达 (3 g福博-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 , 3次/d每次一袋口服。

1.4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及治疗前后空腹血浆MLT、SS、SP。

1.5 疗效判定

临床治愈:腹泻症状消失, 大便成形, 每日1~2次。显效:腹泻症状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每日2~3次。有效:大便的次数减少, 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均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 舌脉无明显好转。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两组比较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脱落1例, 对照组脱落2例。

注:经χ2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注:*组内比较P<0.05, △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治疗后两组MLT、均呈下降趋势, 且组间比较有差异。SS、SP于治疗后呈上升趋势, 其中治疗后SP组内比较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MLT是具有兴奋胃肠运动作用的脑肠肽, 是激发消化间期Ⅲ相肌电活动的主要激素。SS对胃肠运动有广泛抑制作用, 有文献报道, 十二指肠SS水平变化可能引起肠分泌减少, 胃肠蠕动增快, 与DM腹泻发生有关[1]。SP可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 参与调节人消化间期MMC运动。动物实验发现:糖尿病模型组大鼠MLT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升高, SS血浆含量则逐渐降低[2]。SP在DM胃肠动力障碍大鼠结肠组织中表达较正常大鼠均明显减少[3]。三种胃肠激素的改变往往预示着DM患者肠功能的紊乱, 其水平与肠功能紊乱程度相平行, 可作为DM肠病患者病情与疗效现察的指标。

DM腹泻属中医“消渴”、“泄泻”范畴。消渴日久正气渐伤, 脾胃虚弱清阳不升, 而肾阳亏虚, 不能温运脾土, 进一步影响脾之运化, 故久泄不愈, 尤以黎明之前, 阳气未复, 阴寒极盛之时明显。本病当温肾健脾, 固肠止泻。方中补骨脂、肉豆蔻温补脾肾, 补火益土, 山萸、诃子涩肠止泻, 茯苓、白术、党参健脾益气, 诸药合用温补脾肾, 理肠止泻, 调整和恢复了肠道功能, 收到较好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糖肠宁对2型糖尿病肠病的临床疗效并对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糖肠宁, 对照组思密达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浆胃动素 (MTL) 、生长抑素 (SS) 、P物质 (SP) 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MTL水平均明显下降, 血浆SS、SP水平明显增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糖肠宁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肠宁,糖尿病肠病,脾肾阳虚,胃肠激素

参考文献

[1]赵平, 董蕾, 兰康, 等.多种胃肠激素在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中作用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 (2) :95-97.

[2]李佃贵, 戎士玲, 王凤丽, 等.不同阶段糖尿病大鼠胃肠激素变化及凉润通络方的干预作用.中医杂志, 2009, 50 (9) :835-838.

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依照糖尿病2型诊断标准)该院曾救治过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平均(47.3±2.1)岁,分布为43~64岁之间,病程时长4个月~10年之间。随机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比照单一用药二甲双胍与联合用药二甲双胍、利拉鲁肽后,血糖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并进行评价。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为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1.2 方法

对照组病人每次口服二甲双胍1.0 g,2次/d。持续四周。如服药期间,出现低血糖症状,酌情减量。观察组,除口服等量二甲双胍外,1次/d,同时皮下注射利拉鲁肽0.6 mg,不间断用药4周。

1.3 考察指标

每周定期测量受试者空腹血糖值FBG、餐后2 h血糖值PBG。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FBG、PBG、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值HbAI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详细追踪治疗中,所有患者出现的低血糖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用药后,FBG均明显比治疗前改善。实验组,治疗后的PBG也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SI情况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治疗后的ISI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经过治疗后,BM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现阶段的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体现在由于胰岛缺陷,诱发的胰岛素的一系列不正常分泌[4]。一直以来,二甲双胍,以其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减少胰岛素抵抗,而被用来治疗糖尿病。而盲目的控制胰岛素的体内含量,又会引发一系列的胰岛素抵制现象——胰岛素过低及相关并发症。利拉鲁肽,作为GLP-1受体激动剂,对胰岛素会产生持久的降血糖作用,可促进葡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一些文献中其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情况[5,6]被证实,国内文献相对较少。

为了提高2型糖尿病的治愈率,该研究所采用利拉鲁肽合用二甲双胍,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该实验的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的FBG明显比治疗前改善。实验组,治疗后的PBG也明显比对照组低,且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SI情况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ISI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患者治疗前后(P<0.05),BMI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经过治疗后,BM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的来说,两者合用FBG、ISI、BMI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明显降低。说明合用比单一使用二甲双胍更加持久,效果增强且安全。即基于肠促胰素系统的新机制降糖药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合用,在不增加二甲双胍的用量的前提下,就可以有高效、持久的降糖效果,值得在临床得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文英,刘晓民,马建华,等.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1,3(6):457-462.

[2]郑仁东,刘超.GLP-1受体激动剂的胰岛素增敏效应[J1.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32(5):318-320.

[3]刘波.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396-1397.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20(1):1-56.

[5]Kirtaniya BC,Sachdev V,Singla A,et al.Marsupialization:a conservative approach for treating dentigerous cystin children in the mixed dentition[J].J Indian Soc Pedod Prey Dent,2010,28(3):203-208.

2型糖尿病可用减重手术治疗 第9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与2型糖尿病共存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健康问题。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高达9240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主要采用内科疗法,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等等。但世界糖尿病联盟正式发表声明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问题,包括血糖控制和其他肥胖相关合并症,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减重手术得到有效治疗。

减重手术应作为早期治疗手段

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超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80%属超重或者肥胖,减重有助于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样等心血管病伤害因素。糖尿病胃转流手术最早是用在减肥手术中,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意外发现这种手术能有效治疗糖尿病。有一项对22094例患者进行的综合分析显示,84%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后效果明显,许多患者在出院前停止了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因此,在对于适合做减重手术的患者来说,减重手术应当作为肥胖患者的早期治疗手段之一,而不是作为最后的治疗措施。”

手术能一定程度改善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島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而减重手术的治疗机理主要在于一定程度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食物对胰岛细胞的负荷。肥胖型2型糖尿病专家建议用胃转流(GBP)手术治疗糖尿病,胃转流手术改变了食物的生理流向,通过胃阻断、胃肠吻合、肠肠吻合等步骤而完成。术后,患者身体的胰岛素抵抗现象消除,且手术后食物的流经方式还能促进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细胞凋亡并使之增殖,胰岛功能恢复。

6类患者最适合手术治疗

刘超表示并非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适用手术治疗,中国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有6类患者相对更适合这一治疗方法:

1.对于体质指数(BMI)≥35 kg/m2的亚裔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无论有无合并症,均可考虑予以手术治疗。

2.对于BMI为30~35 kg/m2的亚裔T2DM患者,当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或合并症时(尤其是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时),手术应成为治疗选择之一。

3.对于BMI为28~29.9 kg/m2的亚裔T2DM患者,若合并向心性肥胖(女性和男性腰围分别大于85 cm或90 cm),并且至少额外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标准(如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手术可被考虑作为治疗选择之一。

4.对于BMI≥40 kg/m2或BMI≥35 kg/m2伴有严重合并症,且年龄≥15岁、骨骼发育成熟,按Tanner发育分级处于4或5级的青少年,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将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LAGB)或“Y”型胃肠旁路术(RYGB)作为治疗选择。

5.对于BMI为25~27.9 kg/m2的T2DM患者,手术应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并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

6.年龄<60岁或身体一般状况较好,手术风险较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

手术也会有一定的危险与不良反应

目前尚不清楚这类手术对糖尿病的影响可以持续多久。虽然糖尿病胃转流手术风险较一般手术低,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营养不良等,因此,规范的适应症选择和围手术期管理不容忽视。

同时,专家也表示,内科治疗仍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并且贯穿于整个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在此基础上,减重/肠胃代谢手术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治疗方法,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对各种内外科疗法进行评估和对照,及长期随访,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制订更合理的方案,使内外科治疗能更好地协同起来,共同合理有效治疗糖尿病。另外,对于1型糖尿病不做推荐。对于适于手术者,术前还需充分准备,权衡利弊,对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做出评价。

【小贴士】:

BMI的计算方法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平方

BMI18~20比较标准,应维持

BMI21~22.9 体重标准,应作适量运动

BMI23~25过重,应注意饮食,需增加运动量

BMI25以上 属肥胖,易生病

【链接】:

美国规定的不能做手术的糖尿病病人

1.年龄 < 18岁 或者 >65岁

2.医疗条件使手术风险较大

3.有临床精神症状或者不稳定精神症状

4.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5.没有经过正规的药物和行为疗法

6.有依从性较差的行为、药物、心理治疗等病史

7.妊娠、哺乳期妇女或者计划2年内怀孕者

8.腹部或者胃肠道条件不允许手术

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9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53例,年龄为40~79岁,平均年龄(60.18±9.58)岁,治疗前的平均病程时间为(6.11±3.8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51例,年龄为39~80岁,平均年龄(59.25±10.15)岁,治疗前的平均病程时间为(5.82±3.35)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l/L、饭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耐糖量试验证实为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的患者,其他疾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哺乳或妊娠期的女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药物进行治疗,每天胰岛素用量为(空腹血糖(mg/dl)-100)×10×体重(kg)×0.6÷1000÷2,实际的使用量为计算量的1/3左右,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具体的用量,1周为1个疗程,总治疗时间为2个月。

观察组患者在胰岛素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针进行治疗,主穴为肾俞、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太溪、阳陵泉、曲池,采用毫针进行治疗,依据学位的肌肉厚度,针刺深度在1寸到1.5寸之间,直到患者感觉到麻胀为止,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采用针对性的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然后选择四肢的学位,采用电针仪进行治疗,通常为太溪、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三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采用2-10-100赫兹频率的疏密波循环,每次留针时间为半小时,2天电针治疗1次,总治疗时间为2个月。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选取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3个时间点,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病变、血糖情况和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每个症状按照重、中、轻、无,分别记为3、2、1、0分,计算每个患者的总分。治疗效果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为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小时,临床症状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为临床症状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为30%以上,无效为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出现了病情加重[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方差等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时临床症状积分分别为(24.02±4.56)、(20.26±3.88)、(16.34±4.43),对照组的3个时间点临床症状积分分别为(25.06±4.11)、(23.75±3.96)、(19.42±5.63)。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治疗后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痊愈为0例,显效为5例、有效为51例、无效为37例,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为3例、有效为33例,无效为57例,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为10例、有效66例、无效为17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为7例、有效为44例、无效为42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后治疗有效率为60.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1%,而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1.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空腹血糖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2个月时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8.79±1.70)mmol/L、(6.81±1.41)mmol/L、(6.32±0.75)mmol/L,对照组的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8.78±1.68)mmol/L、(6.58±1.46)mmol/L、(6.21±0.86)mmol/L,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间点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瘘证”、“痹证”等,是由于热灼津液、阴虚燥热、瘀血阻络、气血无法通达四肢,阴虚是本、燥热是标,久病成瘀导致疾病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应该以活血化瘀、养阴清热、通络止痛,针灸刚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3]。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很难完全治愈,单一治疗方式很难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临床上通常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采用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综合疗法并不是几种治疗方法的叠加,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了解各种疗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组合。由于电针毫针刺法和电刺激疗法的协同应用,可以代替手法运针,对患者产生较强的刺激,保持持久的针感,电刺激可能跟加强毫针的作用,对人体产生生理效应,将二者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调节血糖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6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血糖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调节血糖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电针,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

参考文献

[1]赵凌艳,陈雄,王娜娜,等.电针配合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5):501-504.

[2]金泽,张边防,尚丽霞,等.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J].中国针灸,2011,31(7):613-616.

上一篇:微机控制技术教学下一篇:典型绝缘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