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拓展范文

2024-07-08

升级拓展范文(精选5篇)

升级拓展 第1篇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近日公布今年前7月江苏省造船业经济运行情况。虽然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影响,全省船舶、海工企业生产节奏有所放缓,行业发展有所分化,造船完工量快速下滑,手持订单减少,但全省船企产品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目前全省船舶工业继续保持活跃势头,重点船企接获的新船订单出现快速增长势头,新船成交量大幅反弹。

三大指标有升有降

造船完工量全省共137艘727.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5.9%,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6.7%。造船完工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7.9%,占世界份额的11.9%。其中该省18家定报企业完工量为123艘717.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5%,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7.5%,占全省总量的98.7%,占全国份额的37.4%,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1.7%。泰州市造船完工量为49艘333.7万载重吨,占全省的15.9%;南通市造船完工量为25艘166.3万载重吨,占全省的22.9%;扬州市造船完工量为24艘63.5万载重吨,占全省的8.7%。

三大造船基地造船完工量为98艘563.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3%,占全省的77.5%,占全国份额的29.3%,占世界市场份额的9.2%。

新承订单量全省为50艘327.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8%,占全国份额的18.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 3.8%。其中该省1 8家定报企业为4 3艘3 2 2.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0.1%,占全省总量的98.6%,占全国份额的18.3%,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3.7%。泰州市新承订单12艘278.4万载重吨,占全省的85.0%;扬州市新承订单为7艘4.7万载重吨,占全省的1.4%。

三大造船基地造船新承订单为19艘28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1.9%,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8.8%,占全省的86.4%,占全国份额的16.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2.0%。

手持订单量全省为733艘4357.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2%,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3.2%,占全国份额的37.2%,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6.4%。其中该省18家定报企业为610艘4165.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6%,占全省总量的95.6%,占全国份额的35.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7%。泰州市手持订单为293艘2139.8万载重吨,占全省的49.1%;南通市手持订单为108艘823.1万载重吨,占全省的18.9%;扬州市手持订单为103艘684.4万载重吨,占全省的15.7%。

三大造船基地手持订单为504艘3647.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2%,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4.1%,占全省的83.7%,占全国份额的31.1%,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3.8%。

面临四“难”政策利好

随着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船价格持续走低,受此影响,江苏船舶行业受到更多的挑战。

(一)融资难,手续繁琐。融资难依然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主要困难。船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船市需求低迷,新船价格下跌,首期预付款比例下降,给船企带来巨大融资需求。行业融资难的现象依然突出,融资手续繁琐、周期冗长等也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私有企业、小型船企无法获得贷款。

(二)接单难,经营风险加大。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航运市场和新船市场仍然处于深度调整阶段,BDI仍呈低迷态势,增加了接单难度,企业被迫调整生产计划、放缓生产节奏,对人员结构进行调整。江苏上半年接单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有的企业常年无单可接,甚至出现“晒船台”现象。

(三)配套难,企业经营风险凸现。受造船市场低迷和滞后性影响,江苏省内船舶配套业主要指标出现下滑。甲板机械、发电机、电控等主要配套设备产量下降,特别是新接订单大幅下降,严重影响后续生产。加上部分产品改期或撤单,人工成本持续上升,货款回笼困难,船舶配套企业经营风险已凸现。

(四)转型难,海工行业整体走低。今年以来,海工装备市场投资、需求锐减,作为我国重要的海工基地南通也面临整体走低的局面。上半年南通船务获得1艘自升式服务平台新订单,与企业产能相差甚远。海工产品交付压力较大,有的交付期一拖再拖。海工产业主要指标增速继续走低,上半年南通海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78.8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同期回落11.5个百分点;海工特种船完工量386.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3%。

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政府的支持依然鼓舞着造船人。上半年,为贯彻《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发布《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加快提升我国船用设备配套能力和水平,有力支撑造船强国的建设;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明确发展海工与高技术船舶,实施船舶基地提升工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出台《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多型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成为急需突破的关键装备,并明确了技术攻关重点及目标与重点示范工程,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江苏船舶和海工产业共度难关起到积极作用。

多措并举勇度难关

在困难的形势下,江苏船企并未气馁,而是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困难,并取得了实效。

弥补短板,加快转型升级

在当前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船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江苏部分骨干船企加快了技术改造及创新的步伐。中远川崎正按照智能工厂的要求,投入巨资进行智能化车间的建设,新增机器人、自动装焊等高端造船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船舶制造水准。工信部在该公司召开了全国智能制造现场会,推广其经验。江苏新扬子、江苏新世纪、中海江苏公司、泰州口岸公司都已成为建造20万吨散货船的“俱乐部”。此外,一些骨干企业找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提升工程。

企业重组,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江苏持续推进船舶产业,优化产能结构取得新突破,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全省化解过剩产能1000万载重吨。上海振华重工控股启东道达重工后,化解过剩船舶产能,转型海工装备,取得了“双赢”。振华重工获得了大型坞等优良的硬件基础设施,有利于振华集团产品结构调整,今年启东振华已经下水多艘海工装备,产值同比增长19.7%;道达重工退出一般船舶建造领域,实现了轻装上阵,企业更专注于海上风电装备领域,企业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座一步式海上风机运输安装装置“首达风能”号顺利下水,该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区分市场,拓展新路径

航运市场的低迷、海工装备制造市场的日趋饱和,迫使江苏省船舶企业主动求新求变。江苏新世纪、中海江苏公司、泰州口岸公司在船舶大型化方面,中远川崎在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建造方面,韩通重工、中航鼎衡在化学品船建造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招商局重工开展海工平台维修业务,补充企业生产需求;南通中远船务加大船舶修理、改装业务力度,修船产值同比增长46%;部分配套企业发挥现有加工能力,采取技术嫁接等方式积极向陆用、军品等相邻领域渗透,取得显著进展,部分民参军企业实现了较快增长。

素质拓展游戏人椅升级版 第2篇

参加人数:15人以上,越多越好

游戏道具:篮球一个、秒表

游戏规则

1、所有人站成一个圆圈,前后两人相距50厘米;

2、所有的人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然后用双手托着前面人的后背,慢慢的`向后躺下;

3、双腿大弯处必须是90°,让前面的人能躺在自己的腿上,然后放开自己的双手;

4、下来才是游戏真正的开始,从一个人开始向后传递一个篮球,所有人必须在保持姿势的情况下,合理迅速的将篮球传递一圈或两圈;

5、可以多次挑战极限时间。

注意事项

所有人的双腿必须要站稳,并且用力,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全部失败,传篮球的时候不要太快。

拓展用工模式升级空间 第3篇

企业面临新挑战

根据2011年我公司在一线、二线城市进行的一份调查对象为人力资源经理级别以上和涉及250家客户(其中外资企业占70%、国营和民营企业占30%)的统计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各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三大挑战:

获取人才的挑战:即企业在搜寻企业需要的人才或者职员时,往往会发现缺乏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这一点折射出企业外部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

雇佣策略的挑战:可以划分为建立企业内外部人才库与管理、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招聘战略与计划,以及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策略三个要素,其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持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来保证企业可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

人才管理的挑战:涉及到了企业在招聘管理时的五个要素:面试与筛选工作量、招聘团队管理、与用人部门的内部沟通、现有招聘流程和入职管理,这些内容都是保证企业高速有效运转的关键环节。

灵活用工化解企业难题

近年来,由于人才管理市场向雇员市场转变,并且劳动法律法规的影响力也日益深刻,加之人才管理被动地适应员工的高流动率,甚至是企业已经明显能感受到的传统管理工具方法日渐乏力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也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企业产生了新的用工管理模式的变革——灵活用工。

鉴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企业风险控制、跨国公司的年度招聘计划与企业紧急用工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全新的市场环境因素,迫使企业必须关注核心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对不同职位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控制企业招聘和管理员工的时间成本,也正因如此,企业更应该懂得如何使用灵活用工这种方式来解决企业面对的切实问题。

关于国内企业灵活雇佣方式实施现状及趋势,根据从侧面了解到的一些数据和统计信息来看:多达82%的企业了解派遣及临时性、项目制用工等灵活方式,而且数据还显示出71%的企业正在使用派遣及临时性、项目制用工等灵活雇佣方式,并且有49%的企业表示会考虑在不久的将来使用这些灵活雇佣方式,这说明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的需求使得企业越来越接受灵活用工这一企业用人、用工的模式。

企业采用灵活雇佣方式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临时性岗位空缺、降低固定人工成本、雇员数量随季节或项目有较大波动、降低企业用工风险、分担人力资源部门繁杂事务、保持核心员工竞争力等等。也就是说,企业对灵活用工的市场需求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也就不难发现企业的用工管理模式也是一直在向着这一方向转变的。

2009年曾有一家跨国医药公司需要在中国建立临床研究中心,需要一批能够承接研发项目的高级人才,而原有的合作伙伴临床研究机构又无法为其提供合适的候选人。

后来,这家医药公司委托我们为其解决难题。我们在第一阶段招聘了一部分员工,但是招聘后发现工作量和人员无法实现平衡,因为医药行业的人员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且属于短时间的大规模招录员工,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肯定存在困难,导致该公司的项目推进缓慢。

所以,第二阶段我们采用灵活用工的模式,只招满公司需要的100个基础人员,剩下的人员根据项目变动采用灵活用工方式,招录之后派驻医药公司工作,派遣人员数量随工作量而定。

第三阶段则采用“招聘+灵活用工”的方式。2010年,这家医药公司发现灵活用工对企业的帮助非常大,因为这家企业在采用灵活用工后发现了很多优势:一是可以将流动人员对公司项目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派遣员工和公司工作人员待遇没有差别,也能延长这些派遣员工的试用期,公司可以在这个阶段全方面地考察员工各方面的能力,从中选择优秀者转为正式员工:三是灵活用工保证了公司业务的健康发展。直到现在,该公司经理级以下80%的岗位都是采用劳务派遣方式,而剩下20%的员工都是公司经理级别以上的核心员工,这样可以保证公司的良性运转、商业秘密以及知识产权等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家日本知名数码相机公司,在2004年时在中国内地只有1500多名长期工,但出于公司产品推广的需要,公司另需临时促销员12000余人。根据当时的市场预期,该公司可能会面临包括劳务风险、管理控制、招聘困难、离职率高在内的多种情况,而这些难题还将严重分散其推广产品的注意力,于是该公司最终选择了灵活用工的策略。

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在全国拥有1500多名专职促销员、督导、巡查以及12000名临时促销员,这些人员覆盖全国20个省100多个城市,业务合作的开展渠道有:国美、苏宁、永乐等电器卖场、电脑城等,产品更是包含了相机、摄像机、专业及家庭打印机等诸多电子产品。而在这期间已经有1500多位灵活用工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优异的表现,成为这家公司的正式员工。

可见,很多行业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灵活用工的模式。

用工管理模式亟待变革

如前文所述,用人单位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都可以通过灵活的用工模式予以应对,进而降低用工成本、规避不必要的用工风险。

在招聘层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公司,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招聘。借用人力资源公司的人才资源库、大专院校及长期合作的人才中介,快速招聘到符合客户需求的人员。通过制定更加合理的员工薪资结构和激励制度,有效提高派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通过年度全国优秀员工督导大会,定期出版内刊等方式增加向心力,通过定期组织员工在招聘技能方面进行培训等方式有效降低部分岗位的高离职率。

在雇佣策略方面,通过灵活用工模式,借助专业人力资源团队确保雇佣员工100%的参保比率和合同签署率,并由专业的法务团队处理劳务纠纷,有效降低劳动纠纷的发生比例。

在人才管理方面,通过统一、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以及在全国执行的包括工资薪酬、招聘、培训、管理、考评等制度,统一规范企业的用人策略。另一方面,灵活用工使得公司人员的工资、社保、公积金、个税的计算,以及合同管理等所有事务型工作都交由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完成,公司只需要进行最后的费用确认,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强化主营或核心业务方面。

升级拓展 第4篇

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交易额已占农产品社会消费总额的70%以上,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和农产品物流核心环节。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后置处理并不占优势,并面临新兴流通业态的竞争与挑战。

(一)农超对接逐年放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抢占我国零售市场,我国的超市、大卖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新的经营业态,既有零售,又有批发,其加工配送中心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形成对接链条,逐渐成为零售业的主流。如上海、北京、青岛等大中城市超市农产品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30%以上。随着国内一些流通企业竞相发展现代超市,我国的超市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企业将在本国“农超对接”的经验克隆到我国,逐年加大了农产品直采比例,直接采购的农产品市场售价较之传统模式采购的农产品的售价可降低15%到20%。国内企业如北京的物美、京客隆、超市发,上海的联华、农工商,武汉的中百等超市也纷纷效仿,尤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农超对接”等相关支持政策,以连锁超市到农村直采农产品的方式,如燎原之火慢慢在全国各个城市乡镇深入展开。外资超市也纷纷到农村建立自己的基地,不仅有利解决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和自己的生鲜品供应问题,而且还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目前,我国农超对接虽仅为15%~18%,但预计其在流通领域比例将在全国范围内表现逐年放大走势,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对我国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和流通业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而将导致鲜活农产品流通业态结构的改变,最终必然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式的改变。

(二)多条农产品供应链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化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竞争必然日趋激烈,农产品受其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两个变量的影响,可形成多条农产品供应链。从现状看,目前存在四种典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链类型:

1.“农户+运销商+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1所示:

2.“农户+合作社”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2所示:

3.“农户+企业”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

4.“农户+供应商+超市“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4所示:

以上四种农产品物流模式,虽然组织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每种农产品物流模式均由一个核心组织协调供应链上的上游和下游的每个物流环节,承担信息交换、汇总传递,物流集散、分拨配送的组织任务。

第一种物流模式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主要通过批发商集散农产品,批发商主导该条供应链。这是一种传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也是目前最为主流的类型,但整链集成率较低,物流后续服务水平也低。

第二种物流模式是以合作社为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核心。这种物流模式合作社往往采取与农产品经销公司合作形式促进产销对接。这是一种新兴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流通成本较低,但目前总体发展弱小,往往不能适应大流通的需要。

第三种物流模式,是农产品龙头企业或大型流通企业处于物流供应网络中核心地位,负责农产品物流的集货与农产品分销,农户与企业之间有较为稳定的契约关系。其带有第三方物流性质的物流模式,虽社会化、专业化较强,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个性化物流服务要求。

第四种物流模式是超市处于供应链的核心地位,生鲜农产品通过供应商从分散的农户直接到达零售终端。这种模式为当前较先进流行的模式,有利产销直接对接。

目前,这四种物流模式各有利弊,其中多数没有自己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能够进行完全自营物流的甚少。只是在各自链核心(批发市场、合作社、企业、超市)主导下,形成链与链之间的竞争关系,当只有某一条链整体效率高、成本低时,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三)消费升级日益凸显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水平的提高,生鲜农副产品已经成为城市消费者的首选,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在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比率普遍提高,其消费偏好朝着健康、营养价值高、方便小包装、能够溯源的食品转变。食品消费要求安全、卫生、营养、优质、方便以及食品的功能化、优质化、品牌化、方便化、个性化已成为消费升级基本特征。但目前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未实行产销对接挂钩形式,加之鲜活农产品物流后续处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往往满足不了消费升级的要求,致使一部分优质安全、品牌特色、袋装方便的鲜活农产品在消费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小。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与缺陷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沿着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处于中间核心环节,聚集了以分散个体经营为主体的农产品,在城乡农产品流通交易额中占农产品社会消费总额的70%以上(在大中城市这一比例已接近80%),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水平和组织形式对农产品流通影响的主要表现。但因其经济基础的原因,这种供应链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凸显交易,不显合作。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与下游两个部分结合处完成,上下环节彼此间是一种短暂交易行为,只能追求各环节眼前利益而无法考虑长期利益,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不可能存在合作与协调,供应链不稳定;二是零散经营,互不通融。参与者众多且分散,交易条件和价格信息杂乱,信息容易失真,质量监督管理困难;三是各自独立,不能集合。链上各环节属于不同的主体,虽然可以激发个体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核心企业组织协调,供应链集成度低,削弱了个体力量的集中释放;四是交易落后,阻断贯通。现有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是以传统对手交易为主,这是一种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最原始的流通形式,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的需求与供给的信息流、物流沿着整个供应链贯通。

由于上述四种缺陷长期存在,致使农产品供应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界分划为前后二个部分:前部分为“生产———流通”环节,即从农产品生产者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后部分为“流通———消费”环节,即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到消费者。由此断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凸显为一条断裂的链,或者只能形成一些局部的短链。解决这样一条断裂低效率的农产品供应链问题,最理想模式是:由一个位居核心组织或企业承担发起,并起领导和带动作用,向前连接生产基地和供应商,向后连接分销商和采购商,形成一个前后关联的网链结构,各个环节之间结成一致联盟,最终形成一条完整高效率低成本的农产品供应链。有关业内研究人士和学者认为,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以大型商业企业,替代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以商业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这种提法值得商榷,以商业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只是农产品供应链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对供求市场的竞争关系。所谓替代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说法也不符合国情现状,实践上也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屏障,如诸多产地大宗农产品集散不能适应面广众多分散农户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笔者以为,克服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缺陷,解决断链问题,一个有效措施就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途径,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服务功能,以发挥其“中间连接,两头延伸,产销对接,贯穿全链”的作用,既可解决断链问题,又能拓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也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向现代流通业态延伸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物流功能和整合农产品资源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迫切任务

目前,农产品流通有“二元结构论”说法,即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均为现代超市及连锁店零售,经营者能保证对其经营的农产品溯源,以控制其安全和质量。普通鲜活农产品———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供给分拨,零售经营者为分散的个体商贩,难以保证其质量和安全。作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普通鲜活农产品大宗批发优势,而对超市连锁店及社区便利店的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零售供给却凸显弱势。事实上“二元结构论”是成立的。究其根源,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长期以来以商流为中心,物流功能十分薄弱,尤其在保鲜技术和农产品物流后置处理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以此带来分级包装水平低,溯源管理困难;冷链系统程度低,腐烂变质损失大;规范化程度低,质量难以监控等问题。

据最新反馈信息,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以“农超对接”的先行者沃尔玛为代表的超市,虽然对基地农产品实行进超市免收进场费的优惠,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地所有农产品都能畅通无阻地入场销售。当前“农超对接”深入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除农民专业合作社弱小与现代超市大流通信息不对称外,普遍存在城乡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及快速检测系统等流通组织的滞后,迫切需要一些中间组织的介入,提供“农超对接”相应的服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农超对接”的优势将无法充分发挥。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生鲜超市都面临着来自生鲜供应链上游的货源组织、生鲜品质标准化和生鲜品配送等方面的问题,从零售流通行业的角度又不易协调,客观上要求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供相应服务和资源配置。

笔者认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当前“农超对接”的桥梁和纽带最佳形式,可以促进农产品供应链资源整合。因此,解决鲜活农产品物流后置处理不足问题,既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高内涵质量的需要,也是鲜活农产品物流需求和鲜活农产品资源整合的需要。以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来解决和衔接“农超对接”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弥补“农超对接”供应链不能克服的缺陷成为可能。因此,将单纯以批发交易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为集交易集散与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于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下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具有其他流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土地资源和市场资源(如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达到资源节约的要求;二是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升级改造功能提升(如检疫检测设备、冷链系统、信息系统)作用,做到服务功能社会化;三是可以充分掌握农产品多渠道和信息灵通的特点(如生产基地农产品供应和供需信息反馈快),达到农产品资源优化配置。事实上,我国部分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正悄然向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转型,一方面向上游延伸,投资或参股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向下游延伸,与农产品的零售终端结合,为其加工、配送农产品。如无锡朝阳、深圳布吉、南京果品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方面已实践探索出成功经验,成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拓展新型流通业态的典型,并代表着农产品批发市场延伸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发展方向。

四、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任务与功能

国家标准的《物流术语》对“物流中心”(logisticscenter)和“配送中心”(distributioncenter)有严格内涵界定,但尚未对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配送中心做出定义。笔者认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下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具有双重属性,农产品物流中心是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节点上农产品集散,表现为农产品物流的大进大出的批量交易;农产品配送中心是农产品供应链后置物流处理,表现为农产品物流终端细化处理与服务。所以一个集散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成为一个区域中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但并不等于就是农产品配送中心,而只有具备农产品配送条件和服务功能时,才能成为农产品配送中心。从这个意义讲,农产品配送中心可以依附农产品物流中心,成为农产品物流中心一个独立分支。也可以以其他方式独立存在,如超市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就是突出例子。农产品配送中心不论以哪种方式存在,可以界定为农产品配送中心是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枢纽。

笔者认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下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就需在所具有的物流功能基础上,做到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流通消费的流通机制相吻合,与连锁化经营超市为主导的零售业供应链相匹配,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相适应:

(一)自有资源优势与选择配送类型应相适应

对自有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和选型定位,使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与选择的物流配送中心类型相适应。目前有五种类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择和建设什么样类型物流配送中心,不是由主观愿望来决定,而是由现有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所决定。如下表所示:

(二)经营模式与流通机制相适应

对物流配送中心经营模式予以确定,能使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与下游有效链接,流通效率提高和流通成本降低。目前供应链下游已形成集约化大流通,而供应链上游仍处生产小规模分散状态,其流通机制上下并不对称。因此,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需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所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实施“中间连接,产销对接,两头延伸,贯穿全链”战略,根据国情现状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经营模式=生产基地+农(渔)专业合作社(协会)+配送中心”比较适宜,配送中心主要任务是整合上游资源,集配下游供给需求,建立与农产品生产规模及分销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供应链。如图5所示:

(三)物流配送处理功能和信息管理系统与开展配送中心业务相适应

构筑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供应链系统,需在原有批发交易、短期存储、商品集散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职能,建立集批发交易、订单处理、检疫检测、分拣包装、流通加工、冷藏储存、集货配送、统一结算、信息服务等在内的新型市场服务体系。重点解决鲜活农产品物流后置处理不足问题,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所必备的处理功能,并建立相匹配的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条码技术、FRID、GPS、GIS技术和EOS系统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所开展的物流配送业务相适应,能够满足衔接生产、销售、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需要。如图6所示:

五、结论

农产品流通规模化、组织化,农产品生产合作化和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已成趋势,促使农产品流通业态多元化发展速度提升,连锁化经营的大型综合超市、社区便利店、仓储式商店、专业店、总经销、总代理等各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的日益普及,农产品批发市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既是各种新流通业态的挑战,又是融合发展新流通业态的机遇。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大宗农产品交易水平上和传统流通方式上,需要积极促进自身升级拓展流通业态其战略转型,而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场所资源、物流功能、渠道信息等优势,积极、科学、合理、拓展建设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将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业态最佳选择。

摘要:目前,随着农超对接的逐年放大、农产品供应链竞争日趋激烈、消费升级的日益凸显,使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着新兴流通业态的挑战和农产品供应链处于断裂状态的现实。应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途径,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和信息服务功能,做到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流通消费的流通机制相吻合,与连锁化经营超市为主导的零售业供应链相匹配。发挥其“中间连接,两头延伸,产销对接,贯穿全链”的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物流与配送

参考文献

[1]赵一夫,任爱荣.对我国蔬果物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J].IAE研究简报,2007,(11).

[2]倪天远,常林朝.批发市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阻滞及其克服[J].物流科技,2008,(8).

[3]胡定寰.农产品二元论——超市发展对农业部门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和作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升级拓展 第5篇

针对此状况,国内传统客户端网游厂商纷纷寻找行业发展的突破口。无论是对现有产品注入新的血液,还是借技术升级研发新的游戏,抑或是通过拓展平台进入新兴游戏领域,各种途径和方式都让国内网游行业有更多的发展期待。不过,据现阶段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在国内网游行业寻求的突破口中,产业升级和平台拓展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两大方向。

若以数学坐标来看现阶段网游行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升级无疑是向上的纵坐标,而平台拓展即是向右的横坐标。如此,网游行业要再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该如何把握这两大方向呢?其关键点又在哪里?

现阶段国内网游危机的因与果

中国传统客户端网游自2000年开始兴起,在免费模式逐步成为主流后,一举成为互联网领域最暴利的行业。随后,旗帜高高举起的国产网游,最终结束了韩系网游称霸国内市场的时代,而国内走在前列的网游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一度成为海外资本市场热捧的概念股。不过,多年无序甚至野蛮生长所积累的矛盾和隐疾,在金融危机来临后全面爆发,将国内网游市场陷进深深的危机中。

据易观国际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传统网游市场的年增长率已经从2007年的68.3%急剧下滑到2010年的21.5%。同时,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日均测试的网游数量超过3款,而当前网游企业的数量也已经超过800家。在网游用户规模的增长进入年增长率仅为2.4%的疲软期后,无新意的模仿抄袭之作,只会在死亡前加剧行业的恶性竞争。2010年初到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传统客户端网游进入公测阶段的成功率仅有三成,以月均在线超为3万人为标准的成功网游竟不足一成,便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不难找出网游竞相模仿和抄袭的根源。在网游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很多中小资本企图进入分一杯羹,而模仿和抄袭已有的成功作品,便是他们所选择的捷径。当做游戏变成了开发圈钱的工具,立意创新的网游企业自然随之失去了动力。如此恶性循环,创新的路被堵死,网游产品的同质化就成为众生相,而市场运营也不得不从眼球效应出发,通过低俗来吸引玩家。

有此因,便有玩家对网游疲劳度上升,而忠诚度降低,网游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的果。

产业升级核心点:从技术环节说起

为网游产业赋予广义且通俗的概念,便是网游研发到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组成的体系,其包括研发技术、内容创新和版本更新、运营模式以及市场环境等。在整个产业架构中,技术和内容是核心,而运营及市场便是催化剂,其各个环节的提升,所带来的影响便是整个网游产业的升级。

相比于2D客户端游戏来说,3D网游因其采用了立体空间的概念,玩家在游戏里体验的真实感更强,对空间操作的随意性,以及感触的画面效果也更有优势。因此,单从游戏表现层来看,3D网游即是产业升级最明显的标志。不过,相对应3D网游的高端,其对电脑配置及宽带的要求也偏高,这即是2002年韩国人气网游《A3》在中国败退,其后数年里,国内二三线城市对3D网游敬而远之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脑硬件和宽带水平大幅度的提高,3D网游便有了抢占2D网游市场的前提。尽管不少玩家对2D网游的喜好和适应性比较强,但3D网游成为主流游戏类型已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网游玩家逐步低龄化以后,很多90后、00后最初接触的游戏类型都是3D,这必然加速推动网游朝3D方面升级。

据此,国内大型网游企业近年来纷纷加大了3D网游的投入。其中最明显的即是以2D回合网游打天下的网易,先后推出3D网游《创世西游》、《天下3》,并将最成功的3D网游《魔兽世界》收归旗下。此外,同样以2D回合网游为支柱的光宇,也通过《天骄3》等3D网游进行升级。当然了,不得不提的金山3D武侠网游《剑侠情缘叁》,确确实实让国内网游玩家见识了国产网游超高的画面水平。

在3D网游的市场需求和大型网游企业的带动下,国内中小型网游企业也纷纷投向了3D网游。比如,借助Unity 3D技术开发《将魂》的九众互动,借助虚幻3引擎开发《神兵传奇》的久游,开发《桃园》的冰动。其中,后二者的宣传还将引擎冠为显著的关键词。

如此可以说,从2D网游向3D网游升级的必然趋势,在网游行业进入瓶颈期的初步阶段便已显现,在当前也仅仅是加剧的状态。不过,伴随着技术的升级,不少网游内容版本的升级,也开始呈现出同步或交叉的状况。比如,搜狐畅游继2D网游《天龙八部》和2.5D网游《天龙八部2》之后,在近期推出内容版本与技术类型同步升级的3D网游《天龙八部3》。

产业升级催化剂:运营模式创新

通常情况下,玩家进游戏与否的首要判断来自于画面,之后才会关注游戏的可玩性、故事性及操作感,也即是游戏内容。不过,玩家流失的首要原因则是内容,其次就是游戏的平衡性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在越来越多玩家看好3D画面并选择3D网游的前提下,游戏内容和平衡性的问题,即是关乎网游生存及行业发展的关键。

游戏内容主要看版本更新的速度,是否有新鲜的,在其他游戏不常见的玩点或看点,这里不作赘述。平衡性问题是游戏内容问题的衍生,网游厂商在内容设定上失衡,这问题是必然产生的。除此之外,不同的运营模式也会对游戏平衡性产生影响,最显著的即是“游戏免费,道具收费”的运营模式,扩大了RMB玩家和非RMB玩家在游戏里实力的差距,也就进而影响了游戏的平衡性。虽然不能说早期的计时收费是绝对平衡的,但其高级装备和非高级装备的差距并不明显,与免费游戏相对比,反而会给人一种计时收费更平衡的错觉,比如说《魔兽世界》。

不过,从计时收费时代进入免费游戏时代,运营模式不可能逆流,于此,第三代运营模式顺势诞生了。巨人在推《征途2》的时候,提出了公平游戏模式的运营模式,取消商城,由玩家通过自由交易或打怪等方式获得全部装备,而游戏官方的盈利在于玩家交易过程中收取的手续费。以此来看,在这种模式下,所有游戏道具都是平衡产出,确实让游戏显得更平衡。继巨人之后,蓝港的《佣兵天下》也开始采用公平交易模式,并增加征税返税机制。

创新的第三代商业模式能否成功,还有待市场的考验,不过,网游企业针对玩家关注的问题进行探索,希望通过满足玩家需求来重新赢得玩家市场,确实是行业瓶颈期可选择的捷径之一。

回归产业升级的市场环境

对于网游的市场环境而言,近年来饱受诟病的即是市场营销的三俗无底线。单从借明星效应进行市场宣传的网游代言来看,以2001年周迅代言《金庸群侠传OL》为序幕,网游代言的舞台上开始聚集越来越多的大牌明星,而知名度就是网游企业选代言人的关键。然而,到了近几年,网游代言就是“满城尽是肉”,完全陷入了性感、暴露甚至色情的怪圈。

到了现阶段,即使还有网游厂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郭美美之流抛媚,但主流的网游企业都开始逐步回归传统的代言模式。比如,近期刘亦菲代言网易的《倩女幽魂》,许嵩代言搜狐畅游《天龙八部3》,最近因电视剧《步步惊心》而爆红的刘诗诗,则代言了畅游的《鹿鼎记》。

此外值得关注的,即是近来兴起的微电影营销,尽管只是对剧情类网游视频进行时尚的包装,但在视频影像的直观感触上,不得不说是成功且正面的宣传模式。其中,最煽情的当属巨人出品的《玩大的》,以唤起玩家的回忆为出发点,唤起玩家的共鸣,效果自然是不错的。此外,盛大的《星辰变》系列,完美用网游《笑傲江湖》CG制作的《最好不相见》等微电影,所受的关注度也不低。

以3D技术打造效果更佳的游戏画面,这是吸引玩家进入游戏的前提。而在其后,通过内容版本的更新升级,运营模式的创新,减少玩家的流失率。最后,借助正面的市场营销,重新树立正面的网游形象,以全面获得玩家的认可。这即是网游产业升级的三步骤,也是网游行业摈弃此前积累的诟病,向玩家利益靠拢,并对整合行业进行洗牌的良药。

面向新兴游戏领域的横向拓展

与传统客户端网游的低增长率相比,网页游戏131.2%的年增长率,绝对在当前的发展势头上压过前者。据艾瑞数据的最新报告,在全体网络游戏用户的样本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总数的50.6%,而网页游戏用户这一比例则达到了62.8%。这也就意味着,即使现阶段网页游戏的商业价值空间有待开发,但高端玩家成熟而理性的消费,一旦成为主流趋势,便可以将用户规模的优势转向游戏企业大幅增长的盈利。

此外,网页游戏Flash技术的升级,将画面的表现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而Unity 3D技术的应用,则开始推动着网页游戏3D化的进程。就后者的趋势来看,在3D网页游戏时代来临之际,网页游戏必将缩小与客户端网游的差距,其平台自由,碎片时间利用等优势都将彰显,前景不容小觑。

同属新兴游戏领域的移动互联网游戏,即手机网游,借助国内3G网络的普及和各种智能手机的更新,已经成为游戏玩家的新宠。据易观国际最新发布的数据,2011年Q1中国手机网游用户数量达到2332万户,相应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5亿,增长率升至18.1%。依此,业界已将手机游戏喻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金矿。

在传统客户端网游进入瓶颈期后,网页游戏和手机网游自然就成了网游企业寻求的突破口之一。较早进入网页游戏领域的腾讯,以《七雄争霸》迅速占据该市场的显要位置,并在尝到甜头后加大网页游戏投资,收购了多家网页游戏开发商。此后,搜狐畅游借《弹弹堂》,巨人借《黄金国度》、完美通过收购页游公司,先后进入网页游戏领域。

在挤占小网页游戏企业生存空间的同时,传统网游企业的进入,确实加速了页游领域的洗牌和兴起。而对于手机网游来说,各传统网游大佬的相继发力,则是推动着该领域的崛起。盛大游戏今年宣布为Android开发者创办Joy开发基金,而失去传统网游优势的九城,则发力建立九城游戏中心,致力于手机游戏领域。其他如前麒麟副总邢山虎创业,即是选择手机游戏领域,网龙则联手IDG成立mFund移动互联网专项投资基金,甚至中移动也通过多种渠道涉足这一领域。

结语:双向并举,或加速国产网游瓶颈的突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升级拓展】相关文章:

扩容升级05-05

组织升级05-07

升级测试05-08

质量升级05-14

升级路线05-21

升级障碍06-13

整合升级07-05

升级建议07-09

升级风险08-11

升级动力08-15

上一篇:培养英语阅读的能力下一篇:数字电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