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2024-08-25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精选12篇)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1篇

一、论坛目标

通过搭建企业新科技和产品交流平台, 研讨生态环境建材的发展现状, 引领生态环境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为绿色建筑选材提供参考,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二、参会人员:

国家相关部门领导、从事生态环境材料生产及绿色建筑建设的相关学者、各省市建设、建筑设计单位、房地产采购商及生态环境建材企业代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等、新闻媒体代表。

三、会议主要内容及征文范围:

1、新型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建材以及可循环再生和废弃物利用建筑材料

(1) 新型墙体材料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

(2) 农业废弃物 (如麦秸秆、玉米秆、稻草等) 在建材上的应用;

(3) 工业废弃物 (如尾矿、脱硫石膏等) 在建材上的再利用;

(4) 城市 (生活) 垃圾、废旧橡胶塑料等在建材上的应用;

(5) 废弃建材 (建筑垃圾) 的回收利用研究及技术。

2、新型节能降耗建材

(1) 新型外墙保温体系及保温隔热建材产品; (2) 新型内保温技术及产品;

(3) 新型屋面保温技术及建材产品; (4) 遮阳技术及产品。

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乡镇环境的各类生态环境材料

(1) 隔声降噪建材研究; (2) 净化大气 (如NOx) 建材研究;

(3) 防沙、固沙建材路面研究; (4) 透水路面材料。

4、各种生态环境材料及建材制品研发、评价、标准、机理研究等科技成果及最新进展情况。

5、绿色建筑设计与其它生态环境建材

(1) 生态环境建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选用技术研究;

(2)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及产品;

(3) 新型门窗及幕墙技术应用;

(4) 生态功能型景观技术及产品;

(5) 现代屋顶绿化技术与新型建筑防水技术应用。

(6) 木塑复合材料及制品在绿色建筑上的应用;

6、对生态环境材料及其制品供需市场的预测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6、征文要求

论文要求在3000-5000字以内为宜。具体要求如下:

(1) 标题翻译成英文; (2) 内容摘要100字左右, 译成英文; (3) 关键词3~5个左右; (4) 提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5) 作者单位、邮编、E-mail、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 (6) 请务必将论文于4月20日前, E-mail到本次会议主办单位。; (8) 来稿恕不退还, 请自留底稿。

五、广告及赞助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2篇

摘要:根据北京市“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同时结合延庆区发展情况,延庆区被划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本文迎合生态保护的学术前沿,从生态友好型的视角出发,研究延庆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延庆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结合延庆区的发展环境最终给出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和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三个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补偿

一、问题的提出

延庆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重要性

1、延庆区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

素有“夏都”之美誉的延庆区,是北京西北部的生态屏障。延庆区位于北京西北上风上水的地理位置,林木绿化率高达73%并含有优良的生态资源,空气、水体质量都处于国家一二级的水平。①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总体上将北京市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种类型的发展区域。延庆区则以其水资源等明显的生态优势承担起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城市功能。

2、延庆区是北京市水源涵养地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飞速增长,北京地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作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日益突出。目前,北京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人多水少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延庆区内的官厅水库作为北京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对于北京市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化起着重要作用。

3、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延庆区至关重要

延庆区是北京市的偏远郊区,交通不畅,经济发展较弱。由于自身的生态优势以及北京市的生态需求,延庆区投入大量资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支出巨大。虽然生态旅游产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延庆区的经济产值,但是相比其他区,延庆区的经济依然比较落后,使得财政收入较小。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延庆区的财政收支失调。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延庆区必须把宝贵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二、延庆区生态经济失调现状

10多年来,延庆区一直以来作为北京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以“生态涵养区”的定位发展。虽然,经济有一定的纵向增长,但与北京市其他区完全没有横向优势。而生态环境的发展大有改观和显著成果。根据政府相关数据、报告以及延庆区发展现状,可知延庆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重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滞后与生态环境建设过快的不协调,包括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现存问题。②简单来说,延庆区生态与经济失调现状有三点:第一,生态环境综合水平高。第二,经济发展滞后。第三,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存在问题。

三、延庆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灌溉、节水型农业是解决北京农业干旱缺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此目标下,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实施节水工程。在循环农业发展方面,延庆区的循环葡萄产业树立了典范。

为发展经济,延庆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生态型工业。就目前而言,情节发电项目,新型建材,高薪技术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对于延庆经济发展都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为促进延庆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发挥延庆作为京西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高起点发展京西北物流基地,从而为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延庆区应充分开发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民俗游、观光游、生态游等特色旅游,积极完善旅游业配套设施。③

(二)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

切实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一方面,加大公益林、林区道路管理等生态林保护项目建设投入,切实提高项目造林、退耕还林和补植补种等项目的补助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大绿色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以促进当地农户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油茶、水果等特色农业,参照粮食补贴办法,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进行补贴。与此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和企业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按实际生产面积给予一定补助。

尽快建立生态功能区保护专项资金。为了在发展生态文明的同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由北京市和延庆区各级财政出资,设立生态功能区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功能区环境监测、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增强生态功能区的监测和保护能力。

(三)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

1、稳定资金的投入

虽然,近些年北京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方面给予了延庆越来越多帮助,但是要形成长效机制还比较困难。本文借鉴其他区的发展经验,提倡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条件下,由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市环保局、水务局以及延庆区环保局、水务局等部门专门成立协调合作委员会,确保延庆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关于稳定资金投入的合理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北京还应加强对延庆区的金融支持,积极探索多种融资形式以发展大型水利设施。帮助延庆区走出财政困难、资金短缺的局面。

2、水权交易

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主张北京市与延庆区尽快完善适合双方发展的水权交易机制。以张家口市“稻改旱”项目为例,为了给北京市提供更多的水资源,近年来张家口与北京共同开启“稻改旱”项目,北京对此给予了部分补偿。目前,张家口市“稻改旱项目平均每亩地年可节水400-500m3,北京给张家口补偿450/亩*年,十几万亩,年补约5000万元。由此分析,为了促进延庆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权交易机制的完善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延庆区的财政收入而且一定程度保护了水资源。

3、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为促进水资源保护及科学合理利用,同时借鉴国外水资源市场化经验,针对不同水源、不同用水类型、紧缺程度,北京市和延庆区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对于水利工程等用水价格逐步提高,尽快调整非农业生产水价达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水平的状态;逐步调整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在城市用水中,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应稳步提高,水价实行累进阶梯制,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根据水资源紧缺程度,扩大或减小水资源费用的征收范围和提高征收标准;总之,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供水价格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论

北京市的未来发展以及国际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而水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延庆区作为北京市的生态水源涵养地,其总体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然而,根据延庆区的现实情况分析,延庆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失调状态,以至制约了延庆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应该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并结合延庆区的自身产业优势和发展环境的优势,也即分别从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和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三个方面给出关于协调延庆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从长远角度规划延庆区的发展之路。(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北京市延庆县水务局.延庆县水资源现状分析[J].北京水务,2009,4

②延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调研报告.http://.2012年2月发布.[3]许吕章.延庆县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实践.北京水务,2013(02)

[4]陈炳军.延庆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林业生态;沟域经济;低碳循环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218-02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明确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怀柔区作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功能区,提出了建设“生态怀柔”的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琉璃庙镇作为怀柔区的一个窗口,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探索低碳循环路径,发展高端休闲养生,打造沟域经济典型,建设生态旅游强镇。作为林业工作者,怎样结合市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琉璃庙镇生态林业,实现我镇十二五发展目标,与大家共同探讨。

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中,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生态林业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和林业生态发展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环境,立足本地产品和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品种林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应和互补作用,保护资源永续利用,实现林业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1 基本概况

琉璃庙镇位于怀柔北部山区,距怀柔城区45公里,东临密云县四合堂,南接怀北镇、雁栖镇,北靠汤河口镇、宝山镇,西与延庆县四海为邻。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34公里。境内云蒙山最高峰海拔1?414米,最低处海拔224米。琉璃河、白河构成琉璃庙镇充裕的水系。全镇辖域面积225.367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19?897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90%。现有用材林防护林13?928公顷,经济林680公顷,薪炭林5?289公顷,四旁树40万株。全镇25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3?051户,7?906口人。2011年财政收入3?0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1元。

境内山高坡陡,气候变化很大,年平均气温在6度-10度之间。无霜期变化很大,白河流域无霜期在160天-180天之间,琉璃河流域低于160天。常年降水量在400毫米-800毫米之间,云蒙山、崎峰山降雨在600毫米-800毫米。

岩石主要为黄冈岩、石灰岩、片麻岩。土壤以褐色土分布最广,中山以上多棕壤土,土层薄,持水量低。阴坡植被以辽东栎、油松、山杨、杂木林为主;阳坡以山杏、荆条、酸枣、绣线菊、胡枝子等灌丛为主,有侧柏林分布。

111国道纵贯南北,柏平路、琉四路横连东西。古老传承的敛巧饭、现代惊险刺激的汽车场地越野赛闻名遐迩。便利的交通,奇特的山峰,优美的风景、传承的文化遗产给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境内有云蒙山、白河湾、龙潭涧、溪水湾等多个景区。

2 林业生态发展现状

琉璃庙镇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区建设,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生态林管护、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围绕西湾子葡萄沟、二台子欧榛生态园、核桃一条沟、后西沟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实施,发展生态林业,提升富民实效;围绕安洲坝生态综合治理、琉璃河农业观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白河湾工程、溪水湾工程、废矿生态修复工程、十百千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打造了生态旅游强镇;围绕生态村搬迁工程实施,完成了13个行政村村庄、道路绿化、美化。系列项目的实施,赢得了“琉璃山水,秀甲京北”的美誉。

2.1 生态建设改善了人文环境,打造了宜居城市

据《京津风沙源绿化工程建设》资料报道:北京市每年冬季风速降低了40%,扬沙日减少34%,空气悬浮颗粒物下降22.3%。怀柔区怀柔镇空气质量报道多是优良天气,城区的环境改善说明了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琉璃庙镇植被覆盖率由88%增加到90%,截流蓄水面积增多,冬季大风、扬尘天气明显减少,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蒸发量减少。防护林的防护效果明显。据有关资料报道:防护林防护的土地与对照对比,平均风速降低21%-25%,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7%,夏季气温降低0.5℃-2.3℃,蒸发量减少32.5%。

2.2 生态建设遏制了泥沙流失,涵养水源

琉璃庙镇位于密云水库上游,近年依托生态建设项目,在琉璃河修造拦河坝、拱形坝50多条,护林坝、护村坝、小流域治理5?000多条,有效地达到了截流蓄水的作用。工程造林5?000多亩,垒树盘3万多个,遏制了水土流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控制和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有效的遏制了泥沙流量,为保护密云水库这盆净水做出了贡献,实现了生态涵养功能定位。

2.3 生态林业发展,提高了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琉璃庙镇现有防护用材林13?928公顷,森林蓄积达到1?300万立方米,年可采伐蓄积1?000万立方米,发展干、鲜果树3?599亩,年生产干鲜果品1?200吨,产值3?000万元。全镇人均30亩林地1亩果树,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人均收入可提高2?000元。农业观光示范园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综合收入。

2.4 生态林业建设有效促进了“三大效益”显现

1)促进了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退耕还林、退耕还果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不仅满足市场干鲜果品需求,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还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林木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涵养水源的目的。到2011年全镇现已退耕还林、还果4?000亩。建立了千亩云岭示范园区,板栗成活嫁接改造、鲜杏开花结果,欧臻、葡萄已成规模。农业观光示范园提供干鲜果品采摘,吸引了众多游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收入。

2)为实现旅游强镇奠定了基础。林木覆盖率提高,泉水清澈了,云蒙山、龙潭涧、白河湾、溪水湾等各个景区门庭若市。创建了后山铺、双文铺、青石岭、狼虎哨等市级民俗村。

3)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农民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得到充分就业,民风和谐,社会治安

稳定。

4)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条件。随着植被的保护和繁茂生长,为野生动植物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野生动植物种类资源逐年增加。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山区有野生动物100余种,植物81科,659种,经常出没的山羊、野鸡、野兔、狍子等数量逐年增加。各种鸟类繁衍生息,种类、数量逐年增加,良好的森林资源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

5)改善环境推进镇村建设步伐。林业生态系列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琉璃庙镇的投资环境,先后吸引了六家水产企业,在琉璃河两岸养殖鲟鱼、虹鳟鱼,15家企业从事观光旅游、餐饮住宿行业。五个市级民俗村1?000户2?500人参与观光旅游服务工作。全镇25个行政村,先后有13个行政村进行了生态搬迁改造,促进了琉璃庙镇经济快速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琉璃庙镇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林业资源生态效益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林业生态建设使林业资源总量提高了,但营林、用林水平较低。如农业观光园建设,果品产量、质量有待提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利用特色树种,吸引观光游客,产生经济效益的意识还不够;观光接待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自然景观,挖掘林业资源潜力,产生最大经济效益,效果不明显。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没有完全实现统一。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突出表现在各种机制的不够完善和制度不够健全,如生态林管护补偿机制、林木二次交易政策等,导致依法治林不能完全实现;利用森林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全民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3.3 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一是林业产业的主体,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品种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分布不尽合理,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品牌意识、市场意识不强;二是林业产业的亮点产业,即观光果业,组织化、规模化不够,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不力;三是林业产业的新兴产业,包括林下经济、花卉、蜂产业等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充分激活其潜在价值。

3.4 科技兴林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与市场对接上存在不足。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良的树种普及力度不够,传统树种经多年栽培性能逐渐退化,不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生长;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革新,力度还需要加强,特别要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

4 林业生态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怀柔是首都生态涵养功能发展区,是北京重要的生态屏障。琉璃庙镇是怀柔北部山区的节点和经济门户,如何又快又好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协调好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协调好生态涵养功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资源“三个效益”的统一。

紧紧围绕琉璃庙镇十二五发展规划主题,在林业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上实现高起点、高目标、大发展。指导思想是: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林业生态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旅游为动力,以科技指导为保障,促进富民兴镇,实现山川秀美。探索一条适合本镇林业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之路,打造京北低碳型生态休闲名镇。总结白河湾、溪水湾沟域经济经验,要进一步发展生态林业,必须做到“突出一个主题,明确两大目标,抓好三大工程,强化四项重点,实施五项保证”。

1)突出一个主题:突出生态涵养功能区域主题,加快精品生态林业发展步伐,提高生态林业综合收入。

2)明确两大目标: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绿色村镇、科技村镇、人文村镇;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林业产业服务体系,构建质量优、效益高的增收富民格局。

3)抓好三大工程:

一是生态绿色屏障工程。生态绿色屏障工程即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天然生态林管护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四项绿化,提升林业资源碳汇能力,提升林业资源生态贡献率。

通道绿化。在镇域内的怀丰路、琉四路、柏平路、琉崎路、前青路、东青路等公路两侧,高标准栽植彩色、常绿风景树木,把区域内交通干线建设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民俗旅游观光奠定基础。

河系绿化。围绕琉璃河、白河两岸营造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速生丰产树种(如214杨、沙兰杨等),发展速生用材林,营造速生用材林生产基地。以云岭生态示范园为龙头扩大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如欧榛等,升级改造农业观光示范园。

村镇绿化。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施工、高质量管理、树种灵活多样、乔灌花草搭配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绿化美化剩余行政村。实现村在绿中,房在树中,村庄布局园林化,庭院生产专业化的造林绿化目标,为民俗旅游创造优美的环境。

荒山绿化。在公路两侧的近山上,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栽植彩色常绿树种,增强生态旅游社会效益。

二是林果产业富民工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打造“高效产业”,突出产业效益化。抓好果品工程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品牌、销售体系建设。

突出果品特色,形成规模。以二台子村为核心,进一步扩大欧榛种植面积,提升欧榛种植园档次,建成集采摘、内容观光、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经济园区,提高经济效益。升级改造现有农业观光示范园,如后西沟农业观光园、白河川生态农业示范园、西湾子葡萄沟等。

提高果品质量。加强果树专业服务组织的建设,培养专业科技队伍,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果品质量,使果品能够适应市场,适应生活需求,增加果品收入。

实现果品产业化经营。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加强镇域内农民营销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以欧榛、大枣、板栗等果品为主的专业合作社,促使农民联合经营,规模发展,创建精品化、精致化特色品牌,抵御各种经销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新兴产业创新工程。首先是打造旅游强镇。借助林业生态资源、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强镇的目标。其次是特色苗木种植。把特色苗木种植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一个切入点,积极引导大力支持。第三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如林下种植药材、养殖蘑菇等。第四适量发展林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4)强化四项工作:一是强化科技兴林。积极组织推行优新品种栽植,高新技术、高效种植模式的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贡献率。二是强化林业开放。通过租赁、招标等形式开发林业资源,鼓励林业资源二次交易,吸引人才、资金加快林业生态发展步伐。三是强化林业体制改革。积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开发林业资源的积极性,促进林业快速发展。四是强化依法治林,优化法制环境。加强执法监督力度,规范各种生产经营行为,坚决打击破坏林木资源的违法行为。

5)实施五项保证: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创造良好的林业生态建设环境。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林业生态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将林业生态建设纳入琉璃庙镇十二五发展规划;二是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加大科普宣传,申报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大手笔,做大生态旅游强镇;三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林费用补偿筹集机制。彻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少数人投入,多数人受益”、“部分地区投入,全社会受益”的局面;四是提高林业队伍人员素质。加强林业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法律、业务精、高效益的林业技术队伍,奋斗在生态建设的第一线;五是认

真学习和贯彻林业政策法规,依法造林、依法管林。实现林业生态规划建设,将会有效的改善琉璃庙镇生态旅游环境,实现生态涵养功能定位,增强森林资源固碳能力,促进沟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琉璃庙镇十二五发展规划[M].

[2]怀柔区十二五园林发展规划[M].

[3]琉璃庙镇林业档案资料[M].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4篇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年来各国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建设模式,探索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请问这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叶文虎教授(以下简称“叶”):就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这两个基本概念而言,前者主要从城市发展的环境基础和生态环境状态角度来反思和定位城市的发展形态,后者主要从城市发展的文明形态和社会生活状态角度来反思和定位城市的发展形态,后者的内涵更加丰富。可以说,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生态文明,重点在于城市文明形态的建设。一方面要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另一方面要推动城乡关系转型,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着怎样的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叶:社会不可能脱离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独立存在,但传统上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往往把社会系统孤立出来,忽略甚至否认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视角在人类文明的低级阶段或许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而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又日益严重地影响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社会发展强劲显示出与自然环境双向协同演化的特征,因此,继续沿用传统的研究视角所得到的看法将会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的偏差。工业文明使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使城市从结构、形态到运行方式都出现了诸多的弊端。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的研究团队就提出: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环境文明时代过渡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必须从“环境—社会系统”整体去把握人类的生存状态,包括社会生活状态和生态环境状态。我们认为,发展必须能使这两个状态同时得到改善。

记:由于城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交通、能源结构变化等原因,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和创新制度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将呈现怎样的基本趋势?

叶: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演变和演替的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或新的文明时代的出现,其直接动力都是源于克服前一个文明所不能克服的生存、发展危机的需要。工业文明引发的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可以应对的,必须从整个“环境—社会系统”的运行机制中去寻找原因,加以研究和解决。

人类文明集中体现为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群组织方式二个方面。综观世界历史,不同文明时代与不同人群组织方式和制度体系有大致对应的关系。原始文明时代基本对应着原始社会,农业文明时代基本对应着奴隶与封建社会,工业文明时代基本对应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将来的环境文明时代可能必须在“知本主义制度”或高级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才能真正建成,出现多种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财富公正分配的制度体系并存局面。

尽管我们确信环境文明时代可以克服工业文明时代的各种危机,但完成文明的转型却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因为在工业文明理念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所谓发展理论都是使一部分人获得最大效益的理论,发达国家进一步巩固其优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幻想着能利用这些“理论”迅速崛起,改变自己的被动状况,这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无法回避的重大障碍。

环境文明时代的城市发展避免以大范围的社会不公正和损害其他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发展,将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和创新制度体系来克服和解决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自然与人文双重危机,将更着重城市的宜居程度、幸福感和可持续发展活力。

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如何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

叶:追求健康、舒适、幸福地生存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能,是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尊重的权利,是“发展”的根本含义。但是,人更好地生存和城市发展不能以损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这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法则。不管人们是否愿意,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必将遵循上述的“权利”和“法则”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当前,以和谐与公正为旗帜的环境文明,已以其美好前景向人们展现出她的巨大魅力,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探索环境文明社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更应如此。

人类社会的发展行为主要由政府行为、市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三大群体行为整合而成,是社会实际作用于自然环境和个体人的行为。显然,“整合”的原则、方法以及具体机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原则、方法、机制不同,“整合”出的“行为”就会不同,作用的结果也就会完全不同。一个社会究竞形成什么样的整合原则、方法和机制,完全由这个社会的文明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来支配。工业文明社会所形成的“整合”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是竞争和博弈,其结果可想而知,必然引发出环境危机和社会公正危机。环境文明社会必须改弦更张,应该以人与自然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公正为核心价值观,用协同合作的方法来完成三种行为的整合。因此不论是生态城市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处理自然与社会关系时应该坚持“以自然为本”的原则,真正重视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和谐、协同,这是唯一可以使社会在不引发前面两大危机的同时,让人类不断提高、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途径。

记:北京提出了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目标,其中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大任务,2011年到2020年是北京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您对北京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哪些建议?

叶:文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集中表述,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得到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不同文明时代意味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质的差异。环境文明时代是一个为人类所肯定的环境一社会关系状况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人类将更深刻地认识到人—自然一社会之间的多向关联以及不同区域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依存,新的文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在环境—社会系统稳定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公正”。

世界城市是指代表时代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不同的文明时代有着不同的世界城市,罗马、长安、伦敦、纽约等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城市的重要代表。当前的世界城市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和主要载体。北京在昂首迈向国际两千万人口大都市行列的同时,快速的膨胀也在加剧这座千年古都的运行危机。在工业文明时代许多世界城市面临“城市病”纠缠的背景下,北京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世界城市,肯定不是、也不应该是复制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城市的发展道路,而是要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基础上创建对新的环境文明时代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城市,它的建成将对世界由工业文明跨入生态文明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将成为新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的“标杆”,引领全世界城市发展方向。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教育中心,也是科学、技术和创新中心,有率先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社会基础,但自然环境基础薄弱。要创建环境文明时代的世界城市新标杆,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和巨大代价:除了建设功能完善、高效运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还要建设符合自然规律、优美宜人、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除了培育新的生存方式和创新发展模式,还要改变系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除了要建立新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还要放弃许多既得利益,树立以和谐发展观为集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自然观,乃至人生观、幸福观。

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永恒命题,如何看待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构想?

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事实表明,物质层面的环境恶化和发展局限在根本上都是人的认识和社会的行为造成的。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生态学等理论研究的支持和指导。城市生态学发源于西方,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然而中国国情特殊,13亿人口迈向现代化,史无前例,必须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给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生态城市建设的要点是城市环境基础的建设,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防止、修复和改善;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点则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的提升,着重人类生存方式与核心价值观的改变:生产方式从高资源能源消耗向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生活方式从单向的占有、使用、弃置物资向循环利用资源转变;人群组织方式从管理、被管理、矛盾对抗向和谐社区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全面、长期、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我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三生共赢”为行为准则。“三生共赢”是指生态、生活、生产的共赢,也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实现“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共赢是“三生共赢”行为准则的精髓。时间层面的共赢,是指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当前生态、生活和生产状况的优良,而且要对未来负责,尤其不能危害未来的发展能力。当前的问题当前解决,不把包袱丢给未来。空间层面的共赢,是指不但要保证一个城市内部优良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状况,而且要保证这种优良状况的实现不以损害或牺牲其他地区的“三生”为代价,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把包袱丢给别人。

记: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北京生态实习总结 第5篇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一.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2004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一.关于尊重自然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图)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关于改造[1] [2][3]下一页

[1]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冬奥会 体育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一、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

1.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对于一些体育类的院校,英语专业的学习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体育英语专业在设置课程的同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尤其不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轨,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其他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定制上要结合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以及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设置的优点,由此才能在有限的学习实间内提高体育英语专业英语学习的效率。

针对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的外语系对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其定义为: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语言技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努力培养通用型英语人才。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体育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将其课程按不同的特色氛围三种类型,分别为:英语的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及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但现今设置的一些课程并不是十分符合社会需求对体育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语言培养的课程设置比较少,即语言技能类课程的学时被压缩,甚至一些特点明显的课程被合并的现象,学生在大学的英语学习并不是非常地符合预期的。

(2)对体育英语专业来说,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非常完善的,同时其地位相较于体育课程内容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3)针对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一些我国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的传播是不太完善的,不能满足高校对于人才在文化熏陶、方面的需求。

二、体育英语专业建设的症结分析

1.生源的“分数”拦截。生源的高质量筛选不仅仅依靠于考试的发挥,但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大部分学体育的考生,文化课成绩一般不是很好,尤其是英语成绩,难登大雅之堂。很多专业课成绩比较优秀的考生,由于英语成绩不是很高,就限制了他们未来求学之路上的选择。一般而言,一些高等的体育院校在招生时对英语成绩是有要求的,例如北体对本科生的高考英语成绩不得低于120分,也有很多的体育院校对该方面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这就造成了我国体育英语能力的差距过大。同时由于体育院校对应于成绩的要求,导致部分考生不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理想的学府进行深造。因此分数是限制高校体育生源的一大难题。

2.体育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当下我国各体育院校的英语老师或为原各项体育赛事和训练活动的翻译人员或为国内各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或为公共的英语教师。我国专门的体育英语人材是比较少的,一些原各项体育赛事的翻译人员或者退役的运动员掌握一定的英语专业的能力,但在英语的教学方面并不是非常擅长的,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很容易忽视全面的教学策略等。公关的英语教师掌握专业的英语教学方法,但对特定的符合体育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英语的掌握程度不是很高,诸多原因导致我国的体育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是非常强。

三、体育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基于冬奥申报成功的大环境下,体育英语专业的发展势必要将英语学习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在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专业体系。对于体育英语专业来说,为了更好的学习专业技能,进行相对枯燥的英语学习的时候结合体育运动的实践,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必修课程中,将体育运动的规律以及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进行学习,包括足球英语、篮球英语、排球英语、高尔夫球英语、网球英语和武术英语等。同时,在体育运动的学习中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英文单词的阅读、拼写,用英文进行交流,这样在课堂上学到了英语,又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对所学进行了实践,可以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在同步教的过程中掌握英语技能。

四、结束语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2022年是我国社会的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作为国际奥委会新的决议的试行开端,对我国和冬奥会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冬奥会在我国举办将会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民体育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的国民形成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积极地生活态度。冬奥会的举办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经济因素进一步影响其他因素,由此,冬奥会对我国的各方面都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了我国大量的优秀的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7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第五届环境与发展中国 (国际) 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同时设立了四个专题分论坛, 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维护、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本届论坛专门设立和组织了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

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等国际组织, 欧盟、美国、法国、加拿大、挪威、中国等25个国家的高级政要及专家学者齐聚论坛, 全方位探讨中国和世界的生态形势问题、经济快速发展的生态战略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模式以及国际先进理念及经验, 为推动人类生存环境良性循环,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献计献策。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当前的金融危机虽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但也为变革旧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重大机遇, 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 相互交流, 共同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会议提出, 要不断出台绿色经济新政策, 鼓励推行绿色经济发展, 并以城市为依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将其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调整能源结构, 大力开发新能源, 突破能源发展瓶颈;要改变传统生产消费模式, 实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 逐步实行低碳排放;要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绿色乡村”;要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技术交流、分享市场等手段共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 原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宋健出席论坛并讲话,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代表周生贤部长为论坛做主旨报告。来自环境保护部、科技部、水利部等国家相关部委20位高层政要出席了论坛并发表演讲;中华环保联合会68位常务理事及理事, 28位环境保护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及省市环保厅局领导, 联合国驻中国总协调员马和励、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法国驻华大使苏和及各国驻华大使馆代表共60余位外宾出席论坛;出席论坛的还有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知名专家学者, 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领导以及知名企业代表、金融机构代表、环保民间组织代表共计460余人。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8篇

已有的对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度的研究中焦点大多集中在相互之间发展的一致性上, 而没有将综合发展水平考虑在内。实际上, 能源、经济、环境两两之间的协调度或三者之间的协调度在相互正向影响并保证各自综合发展水平最优的状态下才算协调。所以本文考虑了综合发展水平的因素,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整合几种协调系数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考虑3E系统的复杂多样化, 建立了基于回归分析法的协调系数法。

3E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3E系统的复杂性, 采用单一的线性指标难以真实的描述各个子系统的状况。 因此, 本文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向, 从结构、总量、质量三个维度建立以北京市为层面的3E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源系统指标体系, 如表1 所示。经济系统指标体系, 如表2 所示。环境系统指标体系, 如表3 所示。

研究方法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在进行综合评估过程中, 首先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中心化 (Z - Score) 无量纲法对3E数据进行处理,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j为第j项指标观测值的样本均值;x*ij称为标准观测值。

主成份分析法

在计算3E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时, 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主要采用降维的思想, 通过研究指标体系内在的结构关系, 把具有一定关联的多指标重新组合, 融合成若干个包含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 90%) 的超级指标。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且ijr的计算公式为:

(2)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可以得出特征向量。

(3) 计算主成份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4) 计算主成份荷载

在完成上述主成份分析的计算步骤下, 根据提取的各指标权重可以计算出各子系统发展水平, 如下计算公式: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协调系数计算模型

本文考虑了3E多元问题的复杂性, 总结协调系数法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优化。为了将定性的问题定量化,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来计算两系统之间的依赖程度。

模糊隶属度函数公式为:

采用SPSS软件对系统i和系统j进行分析, 建立回归函数:

w (i, j) 表示系统i与系统j的协调度。此时, 若w (i/j) 与w (j/i) 的值越相近, 则系统之间协调系数越高。比如当w (i/j) =0.4, w (j/i) =0.4时, 系统i与系统j的协调系数为1;当w (i/j) =0.9, w (j/i) =0.9时, 系统i与系统j的协调系数也为1。由于没有考虑综合发展水平, 致使两者的协调系数都为1, 显然前者并不能定义为协调。因此, 本文在计算协调度时也将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考虑在内。定义如下:

Xi, τ表示系统i在第t年的得分, Xj, τ表示系统j在第t年度的得分;α, β为权重, 且α+β1=。对于存在负值的综合发展水平可以利用“改进的功效系数”作如下变换:

最后, 建立如下函数关系式:

因此得出3E协调度的数学模型:

北京市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度评估

本文选取北京市2003年~201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 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 对北京市2003~2013年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下面以能源子系统的计算过程为例。

如表5所示, 成份1和成份2的累计贡献率为91.147%>90%, 所以提取成份1和成份2为能源系统的主成份。

通过因子荷载矩阵可以得出成份1和成份2的特征向量,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可以得到主成份Y1和Y2。通过主成份的得分可以计算出能源系统的发展水平。

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的计算步骤一样。

最终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度计算

本文将协调系数取值范围划分为以下几个区间:

采用优化的协调系数法首先对能源、经济和环境二元的协调度进行计算, 然后对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度进行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和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2003~2013年间3E协调度一直没有达到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状态, 整体趋势呈“M”型发展, 说明近十年北京市的3E协调度在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波动较大。首先, 在2003年处于弱协调状态, 从2003年到2006年协调状况逐渐好转, 2006年到达中度协调状态。说明北京市为准备2008年奥运会制定各种政策从而改善了北京市的环境状况, 在奥运会之前的这段时间北京市3E协调度达到中度协调状态。从2007年3E协调系数开始不断下滑, 在2007年北京市3E协调度由中度协调变为弱协调, 在随后的两年, 更是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北京市举办奥运会的这段时间外来人口急剧增多、能源消耗量加大且经济增长不明显, 给北京市资源、环境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一直到2010年3E协调度又恢复到中度协调状态。2011年开始执行十二五规划之后3E协调度一直处于中度协调, 说明十二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对北京市3E协调发展有促进作用。

在能源、经济、环境二元关系中, 能源和环境协调度虽有变化, 但是波动相对不大, 基本都在弱协调和中度协调。能源和经济协调度整体走势呈上升趋势, 2003年处于中度不协调状态, 在之后的三年期间能源和经济协调系数不断上升, 达到中度协调状态。在2007年协调系数有较大幅度下降, 随后两年期间虽有所上升, 但是上升幅度并不大, 三年期间一直处于弱协调状态。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能源的消耗和经济的发展不成比例, 能源消费量过多, 经济的增长速度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所以三年期间一直处于弱协调状态。2010年以来, 能源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 能源和经济协调系数有大幅度上升, 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直处于良好协调状态。而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度呈“三段式”发展, 第一段在2003~2007年, 这几年期间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度属于中度协调, 说明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呈基本协调状态。第二段在2008~2009年, 期间环境和经济协调系数急剧下降, 环境和经济呈中度不协调状态。说明经济和环境有一方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导致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平衡或者环境和经济都处于低迷时期。到2010年环境和经济协调度又有了很大的好转, 2010~2013年属于第三段, 在这段期间协调系数比前几年有所上升, 2010年和2011年处于中度协调, 后两年处于弱协调。环境和经济协调度在第三时期虽然比第二时期发展状态好, 但是也在下降, 由中度协调到弱协调, 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北京市2003~2013年3E系统的协调状况。利用主成份法对3E系统进行优化筛选, 通过优化的模糊协调系数法对3E系统协调度进行测算。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3E协调度整体趋势呈“M”型。其中能源和环境协调度发展趋势波动较小, 可见近十年北京市的能源结构一直在不断优化, 在每个时期都能和环境达到基本协调状态。能源和经济的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说明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 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两者在不断磨合中曲折上升。而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度波动较大, 环境和经济的问题是七个子问题中最严重的, 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仍然是未来北京市政府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3E系统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又是不可避免的矛盾,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北京市可持续发展。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鼓励新能源消费。北京市煤炭消费由2003年的41%到2013年的23%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原油消费占比一直在20%以上。天然气消费占比由2003年的5%到2013年16%。说明北京市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向主要工业国家以油气为主的消费结构靠近, 但是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 要加大科技创新, 大力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北京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 GDP总量不断攀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一方面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另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以促进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9篇

(一) 美丽中国与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 (英文:Eco-City) 强调城市是以人为主体, 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AB) ”研究计划明确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人与生物圈 (MAB) ”研究计划始于1971年,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发起的一项政府间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国内外研究认为, 生态城市应是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 能够消纳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城市。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更要保证增长的质量。因此, 一个生态城市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通过发展绿色产业, 开展清洁生产, 开发并采用节能、降耗、再生、污染防止、信息等新技术, 调整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 使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2l世纪城市建设的最佳模式。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新概念, 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 建设美丽北京也必须坚持生态前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 循环经济与静脉产业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型 (closing materials cycle) 经济的简称, 其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美国经济学家E.鲍尔丁在《宇宙飞船经济观》中, 把污染视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剩余资源, 即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

目前, 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将其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是指依赖于以“减量化 (?Reducing) 、再使用 (Reusing) 、再循环 (Recycling) ”为内容的行为原则 (称为3R原则) 的经济模式。它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其目标是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循环经济的思路是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 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简而言之, 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它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 资源循环利用, 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 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 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形态。

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 又被称为“静脉经济”、第四产业。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 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 “变废为宝”, 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 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 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静脉产业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

(三) 循环经济与生态北京建设的关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保证, 建设美丽北京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 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宏观政策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建设“美丽北京”, 必须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城市建设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 但我国城市建设中可以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在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下, 城市建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建设模式, 即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是不可能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的。因此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 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解决我国城市建设中资源匮乏的物质局限, 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循环经济集中体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空间、舞台、机遇和条件, 而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生态城市找到了有效的实现途径、形式和抓手。因此, 建设美丽北京, 就必须坚持生态前提, 建立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运行体系。

二、生态北京建设现状

(一) “黑色垃圾”阻碍生态北京建设。

通常被称为“黑色污染”的废旧轮胎是一种难熔难降解的有机高分子弹性材料, 已经成为危害城市环境的一大类固体废弃物, 这些“黑色垃圾”无论采用堆放、填埋或者焚烧的方法处理都将带来环境污染, 不但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环境, 而且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疾病, 还会带来火灾等高危安全隐患, 成为社会公害。我国目前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情况远不能适应当前本已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要求, 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而且,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我国已成为橡胶资源消费大国。目前, 我国年均橡胶消耗量占世界橡胶消费总量的30%, 每年我国橡胶制品工业所需70%以上的天然橡胶, 40%以上的合成橡胶需要进口,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橡胶资源短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

2012年产生废轮胎2.83亿条, 废旧轮胎产生量在1018万吨左右, 预计2020年废旧轮胎产生量将超过2000万吨, 年重量约合860万吨, 折合橡胶资源约360多万吨。这还不包括每年报废的大量胶管胶带、摩托车胎、电动车胎、自行车胎、胶鞋等众多废旧橡胶制品, 其数量也在好几百万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废橡胶 (含废旧轮胎) 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但我国废旧轮胎的无害化利用率仅为60%左右, 低于发达国家90%左右的利用率。每年超过400万吨的废旧轮胎是通过高污染的热裂解等方式处理掉的, 对空气和人居环境造成的破坏不言而喻。而随着我国汽车消费量的增加, 废旧轮胎的产量还将逐年上升。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废旧轮胎是业界面临的严峻问题。若能全部有效回收再利用, 相当于我国5年的天然橡胶产量。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早就建立起了轮胎生产者、销售、使用者责任延伸制等配套制度, 有效回收利用率已经达到90%左右。

废旧轮胎大概有4种专业方式处理, 分别是旧轮胎翻新、废轮胎生产橡胶胶粉、生产再生胶和热裂解生产燃料油、炭黑等产业。后两种处理方式的污染比较突出, 大约250万吨的废旧轮胎被小作坊用于造成严重污染的非法炼油。

因此, 有必要开发废旧轮胎的大宗、高值利用新途径, 形成高值利用产业链, 实现废胎高水平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以减少我国产生的废旧轮胎固体废弃物“黑色污染”的危害。

目前面临的难题是:新技术新产品缺乏, 下游应用不足;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推广, 主要是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自发行为, 研发资金并不充裕, 技术更新换代进步进展缓慢, 跟不上客户需求。这就需要政府提供相关的支持, 急需依据产业链后置优先的原则, 通过产品应用示范来培育市场, 用市场需求拉动技术和产业发展。在美丽北京、生态北京建设中要推广和应用生态环保新技术。这些生态环保新技术需具备3个功能──使用功能、美化功能、生态功能。

作为固体废弃物汽车废旧轮胎无害化处理技术之一的“彩面胶钢板技术 (1) ”, 具有显著的资源综合利用效应和环境保护功能, 对美丽北京的建设能够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利用废轮胎生产硫化橡胶粉, 将废轮胎机械粉碎成胶粒和胶粉再利用是世界公认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法, 也是目前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废轮胎资源化利用增长最快的方法。胶粉生产没有二次污染, 废轮胎利用率100%, 延伸成高附加值且能够循环使用的新型产品, 是集环保与资源再生利用为一体的循环利用方式,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最佳的利用途径。

(二) 促进废旧轮胎综合利用, 推动生态北京建设

2010年12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工产业政策[2010]第4号公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该《意见》充分认识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 国内旧轮胎翻新水平有较大提高。载重轮胎翻新率提高到25%, 巨型工程轮胎翻新率提高到30%, 轿车轮胎翻新实现零的突破。废轮胎资源加工环保达标率达到80%。稳定发展再生橡胶产品, 年产量达到300万吨;橡胶粉年产量达到100万吨;热解达到12万吨。培育10家左右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知名企业。

加强企业技术进步。支持鼓励轮胎翻新和再生橡胶生产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橡胶粉直接应用、再生橡胶尾气净化、环保型负压热解等技术研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 (所) 开展技术合作, 组建产学研联合体, 建设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从企业层面看, 北京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绿色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资源能源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上进行了坚实探索, 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企业。

如前所述, “彩面胶钢板技术”是综合回收利用废轮胎胶粉创新开发生产的新型建筑材料。技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是北京市政府支持的产学研结合项目, 产品是国内外首创, 开创了将高性能橡胶类复合产品在建筑材料中应用的新领域。如果能够在园林和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使用, 一方面可以替代或减少木材、塑料等资源的消耗, 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无害化处理固体废弃物, 具有促进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多重意义, 一举多得。

大力开展废旧轮胎综合利用, 发展橡胶工业循环经济, 既可缓解我国橡胶资源短缺局面, 减少对进口橡胶资源的依赖, 也是促进我国橡胶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北京在专业人才、技术研发及新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在北京市占有一定的优势和规模, 具备在北京市承担促进废旧轮胎回收处理综合利用, 成为发展循环经济龙头城区的条件和实力, 结合美丽北京建设, 在北京率先推进废旧轮胎循环利用新产品的应用, 必将收到良好的示范效果,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措施与建议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需要不断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

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要更新观念, 制度创新,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 建立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体系;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资金投入来实现。

在市场经济受利益驱动的条件下, 增加投入, 自觉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产业体系建设是有相当难度的。要通过政府的有效宏观调控, 建立外部效益内在化机制, 靠政策的杠杆, 限制非循环经济行为, 鼓励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让循环经济的产品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使循环经济的产品在社会上大行其道, 成为市场的主流, 循环经济将来的发展才有更大的空间。这是循环经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水平相对较高, 已突破520万辆, 每年产生的废旧轮胎数量相当可观, 对治理此类固体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 目前北京市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成效甚微, 对废旧轮胎污染治理的贡献较小。原因之一就是生产和加工处理环节与首都经济发展的定位难以吻合, 在制造环节政府的一系列促进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政府需要转变思路和方式, 从新的途径推进废旧轮胎环保处理和循环利用。健全和完善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 完善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配套政策。

(1) 建议市政府在美丽北京建设中大力支持和提倡绿色消费, 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化, 在北京园林景观、市政、房地产建设中,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如采取政府采购、材料指定、材料推荐等方法, 以及提供专项支持等, 促进静脉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北京的推广和应用。 (2) 建议市政府参比目前实施的节能专项资金补贴的举措, 对于政府扶持类企业要制定一些价格补偿措施, 促进其发展。进一步拓宽政府支持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市政府可以研究发布将生态北京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相结合的促进政策。例如设立使用再生资源比例要求、鼓励或强制使用再生资源。 (3) 为加快进展, 建议相关领导主要领导予以特别关注, 采取专门批示等形式来启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首先推进形成在北京的试点与示范, 进而由相关部门完成有关政策的制订和颁发。 (4) 建立政府采购机制。例如:为了促进废旧轮胎再利用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要大力推进政府机关单位采购废旧轮胎产品的机制。在政府每年采购的轮胎, 建筑材料等制品当中, 要确保有一定比例的产品是废旧轮胎再利用后的加工产品。政府带头采购这些产品, 可以很好地促进这一市场的发展壮大, 同时也能提高公众对于这类产品的认识和信任度。 (5) 积极培育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知名企业, 争取成为国家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北京可以在废旧轮胎回收处理利用上有所作为,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承担起自己应负的污染治理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 在全国做出表率。

北京市作为首都, 如在支持静脉产业发展和新材料应用上有所作为, 更加容易起到对全国的示范作用。如北京率先推行应用推广措施, 将占据全国循环经济领域的制高点, 起到龙头和示范作用。

大力推广和支持具有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意义和效果的产品应用于美丽北京的建设, 以在城市生态化发展、美丽北京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等方面产生多重效应, 一举多得,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葛彩虹.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 (8) .

[2]刘丹萍.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 (3) .

[3]尹洪研.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5) .

[4]严行方.循环经济[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8.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10篇

生态足迹模型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Willian.E.Rees所提出的。模型表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在指定的人口单位之内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 (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 和水域, 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通过测定人类因生存所消耗的资源、能源等来评估和测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1.1 生态足迹的基本假设

生态足迹的基本假设可以概括如下:人类能够确定自己所消耗的大部分资源、能源以及废弃物的数量, 并且能够通过某些方法将这些数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将其转化为各自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模型将其表达为一种就世界平均生产力状况而言的所谓“均衡面积”, 同时认为不同种类的土地类型各自独立, 因此, 各不同类型的土地面积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与相加。

为了使不同类型、不同面积的6类生产性土地之间具备可比性, 以计算生态足迹的有关指标, 模型引入了“均衡因子”来计算均衡面积。均衡因子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转化为可以直接相加的系数, 并以1作为全球生产性土地平均生产力的取值, 将其他6类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均衡因子分别取值。根据Wackernagel和Monfrada[1]对于均衡因子的研究可知, 各类型生产性土地的均衡因子在1961-1999年这40年间变化不大, 本研究将在WWF2006年世界生态足迹报告所采用的均衡因子的数值基础上, 结合北京市特点, 将各均衡因子值确定为:耕地2.82, 草地0.54, 水域0.22, 林地1.14, 建筑用地2.82, 化石能源地1.14[2]。

此外, 考虑到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差异, 生态足迹模型还引入变量“产量因子”来对这一差异进行校正。产量因子所表示的是某国家的某特定土地面积及其生产力与世界平均水平 (即世界实际生产能力) 之间的差异。目前, 我国的所采用的产量因子取值为:耕地、建筑用地1.66, 林地0.91, 草地0.19, 水域1, 化石原料用地0[3]。

1.2 生态足迹的数据分类

按照生态足迹模型假设的要求, 生产性土地面积的计算需要通过求出北京市2010年各年各类消费品总量与该年该类消费品世界实际平均产量的比值而得出, 随后按照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等进行分类汇总。根据2011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对应数据, 结合实际核算需要, 本研究把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作了如下细分:将生物资源划分为耕地 (粮油、蔬菜、烟酒糖类) , 草地 (水果、肉禽类、蛋类、奶类) , 林地 (原木、薪碳材、人造板) , 水域 (水产品) ;将能源资源划分为化石能源用地 (煤炭、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 , 建筑用地 (电力) 。

2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2.1 生态足迹计算

根据本研究的生产性土地类型分类, 生态足迹的计算需要按照以下公式进行:

其中, ef表示北京市全市人口消费的生态足迹, ri为北京市的均衡因子, ci是i的消费量, pi是i的世界实际平均生产量;i为消费品名称序号, j为生产性土地类型序号。

2.2 生态承载力计算

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 需要从总数扣除掉12%比例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产性土地面积[4,5]:

其中, ec为北京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 (hm2) , Aj为j类型生产性土地的面积 (hm2) , rj为产量因子, yj为均衡因子。

2.3 赤字与盈余计算

计算生态赤字和盈余的公式分别为:

(3) 式表示生态赤字, 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处于本地区所提供的可控生态容量之外, 地区发展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 (4) 式表示生态盈余, 与赤字含义相反。

3 北京市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3.1 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计算

根据《北京市年鉴》 (2011年) 数据可以得到2010年北京市各类型生物资源产量, 结合全球实际平均产量数据可以求出人均生态足迹值, 将结果通过均衡因子进行调整, 就能得到均衡后的人均生态足迹值 (见表1) 。其中, 北京市2010年总人口数为19612368人。在2010年北京市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账户的计算中, 笔者参考了陈东景[6]、孙久文[7]、魏静[8]等在其研究中的相关计算方法。通过表格中的计算结果可以知道, 北京市2010年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总量为1.8149 hm2/人。

3.2 能源资源生态足迹计算

通过相关年鉴数据可以直接得到煤炭、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等能源消费类别的2010年总消费量, 之后利用折算系数进行折算, 可以得到折算后2010年北京市能源资源总消费量 (见表2) , 其中, 电力按照其特殊单位计算可以直接得出其生态足迹, 不需要进行折算。计算折算后2010年能源资源总消费量与全球平均能源足迹之比, 就可以得到总生态足迹, 然后按照有关计算方法可以陆续计算得出下表3。

观察表3, 可以知道北京市2010年能源资源的生态足迹账户信息, 各生产性土地类型的能源资源项目, 均衡后的能源资源人均生态足迹总量为1.3206 hm2/人。与生物质资源按照6类生产性土地类型进行比较, 可以得到图1。通过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2010年各生产性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比较状况。按照已知的计算公式, 得北京市2010年的总生态足迹为1.8149+1.3206=3.1355 hm2/人。

4 北京市2010年生态承载力计算分析

通过已知公式可以计算出北京市2010年的生态承载力水平为0.1847hm2/人。为了从总数中扣除12%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产性土地面积 (用以动植物的生活) , 生态承载力进一步表示为:0.1847×0.88=0.1625 hm2/人。

注:*表示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

5 北京市2010年生态赤字与盈余计算分析

从公式可见, 北京出现了生态负荷赤字, 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处于本地区所提供的可控生态容量之外, 地区发展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此外, 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北京市2010年的生态总赤字水平:

6 计算与分析结果检验

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9]中相关数据, 得到了2008年北京市生态足迹水平, 即生态足迹为人均3.8hm2, 生态承载力为人均0.22hm2。本研究所计算的北京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1355hm2, 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625hm2 (见表5) 。将2008-2010年间北京市人口的增长情况纳入到考虑范围中, 可以认为, 由于人口数目的增长, 导致了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同步下降, 这与2010年和2008年两种指标的大小情况是相符合的, 表明本研究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

此外, 本研究的计算结果并不代表精确数值, 因为还需要考虑到数据来源、设定误差以及在计算中对数值的精确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

7 总结

7.1 计算结果

将北京市2010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数据结论进行比较, 可得下图2。

结合图2以及对北京市2010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赤字的分析, 本研究对北京市2010年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远远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 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9.3和18.3倍, 这是一种生态负荷严重超标的现象, 表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处于一种严重不可持续的情形之中。

以北京市草地、水域的生态赤字情况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草地、水域的生态承载能力极其低下, 与其对应的生态足迹相比, 差距达到了763.67和1574.5倍, 这表明北京市草地、水域的生态承载力远不能满足巨大的生态足迹的需求。其原因在于北京市作为首都, 它的城市功能以及自然地理区位条件决定了它既不是草地生产的主力, 也不是水域生产的主力, 因此其生态承载力较低;同时, 北京市草地、水域产品主要是以从周边地区运入的方式获得, 因此增加了北京市在该生产性土地类型上的生态足迹。但是, 不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而忽视北京市严重的生态赤字, 相反, 应当在改善这种状况的同时, 探寻造成这种状况的更深层次原因, 来缓解北京市的生态负荷超标情况, 促进北京市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7.2 政策建议

(1) 2010年北京市的生态足迹为3.1355hm2/人, 生态承载力为0.1625hm2/人, 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9.3和18.3倍。目前, 全球的大部分城市的生态足迹都远大于其生态承载力, 北京市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就北京市而言, 需要从郊区、农村、周边省市输入生态足迹, 即北京市要保持现有生活水准, 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部输入, 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从不发达地区或周边地区输入生态足迹。

(2) 生态足迹的理论分析指出, 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是影响城市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 发达地区居民的生态足迹面积普遍较高, 然而, 高消费的生活模式也是对于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北京市应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致力于提高化石能源转化率的技术研究, 以减少能源生态足迹。

(3) 北京市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发展方式。为了说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本研究将耕地、草地、林地、水域作为可再生资源指标, 将建筑用地、化石能源用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指标, 计算得出了2010年北京全市这两类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值分别为1.8149hm2/人和1.3206hm2/人。结论显示, 北京市可再生资源比重大于不可再生资源比重, 这是因为北京市有着天然蕴藏的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再生资源[10]。在北京市2010年生态足迹的构成中, 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占39.89%以上。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将有效降低北京市的生态足迹。

(4) 北京市应当转变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例如:鼓励节约用水和用电;应提倡市民乘坐公共交通, 减少使用私家车, 倡导自行车和步行等低碳的出行方式。

参考文献

[1]WACKERNAGEL M, MONFRADA C, ERB K-H, 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Austria,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for 1961-1999:Compar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n actual land area approach[J].Land Use Policy, 2004, 21:261-269

[2]徐国泉, 姜照华, 薛宏雨.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 21 (3) :1-5

[3]刘年丰, 谢鸿宇, 肖波.生态容量及环境价值损失评价洲[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5

[4]MATHISWACKERNAGEL W E RS.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ion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5]WACKERNAGEL M, YOUNT J D.Footprint for sustainability:The next step[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2 (2) :21-42

[6]陈东景, 徐中民, 程国栋.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 2001 (2) :164-169

[7]孙久文, 罗标强.北京山区资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 2007 (6) :53-57

[8]魏静, 冯忠江, 郑小刚, 等.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6) :175-180

[9]李琳, 谢高地.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Z]: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 2010

北京集中整治环境四大“顽疾” 第11篇

大会规格空前,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出席,4位副市长张工、林克庆、张延昆、陈刚在会上分别对本市空气污染治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拆除违建等内容进行大会发言。

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会上强调,北京将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让北京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并要求今后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当前要紧紧抓住广大群众关心的大气质量、污水、垃圾、违法建设等突出问题,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新的变化。二是必须创新管理体制。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能整合,推动资源共享,解决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形成管理的合力,增强履行职责的力度。三是必须创新投融资体制。四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五是必须依靠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的大力支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此外,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生态环境重大项目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落实不力、工作不作为的要给予问责。

北京市近期出台了《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1—2015)》和《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北京市人大已把《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入2013年的立法计划,目前正在征集意见。

针对今年初出现的雾霾天气,行动计划在原有52条措施的基础上新增了17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严格治理散煤污染排放,制定北京市散煤治理实施方案,削减农村炊事和燃烧散煤,推广应用优质低硫型煤。二是取缔经营型燃煤,减少早点摊,减少低空燃煤污染。三是开展区县、乡镇间的环境治理,取缔无照非法经营,集中治理郊区、工业大院污染,拆除违章建筑。四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提升城市清洁度,组织开展城市卫生大扫除活动,严格落实单位门前三包,提升城市干净程度。五是规范生活垃圾运输和处置,生活垃圾实施全密闭化运输,杜绝运输过程遗洒,填埋场产生的沼气全部收集。防止扬尘等污染。六是加强顶层设计,启动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七是创新减排政策研究,研究增加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排污收费项目,对现有收费的标准提高,促进污染减排,研究制定新建工业项目的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和排污量指标,研究完善外地车辆在京使用的管理政策。八是加大公共监督,利用公共热线实时举报。

北京市科委正联合国家部委,研究建立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创新体系,加强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预警预报,并研究制定中长期产业布局与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规划。

今年北京将加大平原绿化造林力度,总的造林面积为35万亩,比去年多10万亩,并在改善空气质量最显著的地方建成大片森林,其中万亩以上成片林地将超过10处。

北京还将加大治理力度,与周边地区联手遏制雾霾黄沙,今年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与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联手治沙,用10年时间持续努力改善环境,范围涉及6省区市的138个县(旗、市、区),投入资金规模将达877.92亿元。

除区域之间的联防联控外,王安顺认为,还需区域内各省区市把各自的事情办好。北京要探索控制城市规模,缓解人口过快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首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轨道。

北京生态环境发展 第12篇

一、发展概况

长沟镇位于北京西南, 物产十分丰富。平原盛产“长沟贡米”, 丘陵林果以核桃、柿子、大桃闻名, 山区有大理石、白云石多种建材资源。以云居寺路和房易路为中轴将长沟镇域分成三个经济发展带。其中云居寺路以北有6个村, 这一地区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 是长沟镇长远发展的依托;云居寺路以南至房易路以北有8个村, 是长沟镇的中心地带, 承担着工业强镇的重要使命, 同时也是全镇的商业中心;房易路以南有4个村, 主要以大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 是全镇经济基础最为薄弱的地区。

2006年, 长沟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现了经济总量增加, 质量效益提高。全镇农村经济营业收入完成19.4亿元, 同比增长20%, 财政税收完成1.2亿元, 同比增长16%,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亿元, 同比增长56%, 人均纯收入实现9020元, 同比增长1%, 全镇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 长沟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全年引进项目18个, 到位资金3.6亿元, 特别是与日商洽谈合作的旅游度假景区建设项目取得初步成果。同时, 按照“亲商、安商、富商”的原则, 积极组织、协同工商等部门现场办公, 为30家规模大、信誉高、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办理了工商年检验照手续, 深受企业欢迎。与此同时, 长沟镇积极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投资605万元在南正、北正、双磨等9个村实施了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有效改善了农业种植条件。全年发展设施大棚359栋, 种植樱桃450亩, 发展柴鸡养殖8万只, 为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SWOT分析

(一) 内部优势 (S)

1. 交通条件便利。

长沟镇位于北京西南, 南与涿州接壤, 西与涞水隔拒马河相望, 京周公路横穿而过, 素有“路潞之喉”之称。

2. 历史文化悠久。

长沟历史悠久, 汉代置乡、唐宋发轫, 明清腾达成为富庶之地, 辽金石塔历经千年完好如初, 乾隆御笔、贵族宝顶等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3. 独特的水资源。

发源于甘池村的泉水经久不息, 形成较大的水系, 纵贯全域。近些年来, 在镇政府的改造和开发中, 已建成龙泉湖及二期工程, 蓄水量已达250万立方米, 并建成占地200亩集种植、养殖、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圣泉公园。

4. 优美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长沟镇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2005年, 长沟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经济千强镇。

5. 政府形象良好。

2003年, 镇政府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 成为全国第一批通过此鉴定的乡镇一级政府。

(二) 内部劣势 (W)

1. 生态观念淡薄。

近几年来, 长沟镇在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这个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 镇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但是应该承认, 个别镇村干部由于职能转换不到位, 没有把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当作大事来抓, 镇政府还没有从“保姆”的位置解放出来,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还有待加强。

2. 缺乏产业支撑。

近年来, 通过大力招商引资,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但是退出原始开采业的村级经济一蹶不振, 镇村经济失衡, 村级经济缺乏产业支撑, 导致了在培育环境上捉襟见肘, 形成了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的障碍。

3. 市场发育不良。

由于培育不够、特色不够鲜明, 市场始终发育缓慢且难以上规模。

4. 生态破坏严重。

长沟有丰富的山地资源, 石材储量十分丰富。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曾使山体千疮百孔, 自然景观和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不但没有富裕农民, 带来经济腾飞, 反而浪费了资源, 破坏了生态, 污染了环境, 为生态的恢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5. 主体地位缺失。

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京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农民都是主体, 应该唤起千百万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目前总体上还是政府包办、政府推动型的发展趋势, 农民主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缺失。在部分村域, 农民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为强烈, 等、靠、要的思想和行为依然严重。

(三) 环境机会 (O)

1. 首都发展的国际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 这将为北京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必然带动都市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同时, 也标志着北京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 首都国际化进程加快, 十分有利于长沟镇参与世界竞争和发展。

2. 首都市场潜力巨大。

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 1581万人, 其中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家庭占到了一半以上, 据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2003年网上调查, 家庭年收人在10万元以上的已占13%以上, 加之在京的数万名使领馆和国外商社人员, 因而其消费水平很高。按权威机构规划, 北京将成为世界级游乐中心、健康产业营销中心和高档消费品营销中心, 并引领着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 消费需求趋向多元化、高档化、个性化、安全化, 且潜力巨大。

3. 生态产品价值升值。

随着首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由第一产业提供的生态产品的价值必然升值, 农民收入必然增加, 从而必然强有力地推进北京郊区都市现代农业, 因此而延伸的观光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品价值赶超世界市场价值, 出现持续升值趋向。2007年市农业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对北京市农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的研究表明, 农田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590元/亩, 是其产品价值的1.6倍以上。

4. 国际地质博物馆落户长沟镇。

目前, 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选址及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市规划委审查。博物馆主馆占地2公顷, 科普园和室外展场占地2.77公顷。长沟镇与日本NRC株式会社合作开发的“北京未来世界”旅游度假区项目, 已完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建立, 正在进行规划、设计等前期筹备工作;华夏文明博物馆等项目已完成选址。

5. 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突破。

北京较全国提前4年取消农业税, 对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力度加大, 对农产品安全生产高度重视, 以及“221行动计划”的实施, 为稳定京郊农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发展环境。2006年, 北京市城乡投资比例出现历史性“拐点”:对郊区投资比例首次超过城区, 达到52%。京郊已经有86.9%的农民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 44.8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2000年,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和补贴政策, 京郊9.9万农民获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其中7万人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8.3万农民转移就业成为“上班族”。

(四) 环境威胁 (T)

1. 外埠经济的冲击。

这种冲击已近10年, 且依然强劲, 大多数品种的外埠生态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及涉农产品已占上市量的70%左右。

2. 镇域竞争的影响。

随着京郊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个区县、乡镇, 特别是远郊区县, 都在争先恐后发展自己, 并且以一流的环境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在全市甚至全球范围内竞争资本、技术、环境等生产要素。

3. 轻农理念的影响。

自从解决了温饱问题, 尤其是农产品出现数量相对过剩之后, 轻农的思潮就开始有所抬升。尽管一产不断增长, 但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2006年只有1.3%。本已匮乏的耕地与水资源更加稀缺, 加剧了城市扩张与农业发展的冲突, 如城市建设占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 二、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的矛盾等。在这种态势下, 弃农思潮再次抬升, 从而构成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4. 生态盈亏的影响。

就总体而言, 山区生态盈亏呈赤字, 且2003年较1999年扩大0.561公顷/人。 (1) 北京7个山区区县, 呈生态赤字的有5个, 同比增加1个 (密云) ; (2) 怀柔区生态盈亏为正值, 同比增加0.025公顷/人; (3) 其余6个区县均减少, 减幅最大的3个区县依次为平谷、昌平、密云。

5. 传统体制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 北京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十六大以来, 针对循环经济, 国家虽然出台了若干政策, 但还很不完善。在小城镇建设上, 户籍政策被取消,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丧失, 特别是在规划、土地审批等方面统得过死, 审批周期太长, 企业不能及时入驻, 就业无法及时解决;在绿色产业和旅游开发上, 倾斜政策力度较小, 产业支撑难以形成。

三、发展思路

镇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据比较优势的原理, 依托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谋求又好又快发展。所以, 长沟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即“以水为神、以绿为魂、天人合一、永续发展”的思路。

(一) 增强生态观念,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内外交往的中心, “三农”发展既具有普遍性, 更有特殊性。郊区是首都生态安全的主要屏障区、水资源的主要供给区、绿色景观的主要保护区, 生态安全事关重大。

1. 长沟经济的发展, 首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大生态整治力度, 养山富民。

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才能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 从而实现本地区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实施过程中, 一是要坚决取缔无证企业和“五小”企业, 并注意定期回访、抽查, 严防死灰复燃;二是要依法行政, 善于把国家的政策要求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解开企业经营者思想上的“疙瘩”;三是疏堵结合, 淘汰与发展并重, 重新整合现有资源, 使资源在保护中得到开发, 在开发中实现保护。

2. 同时,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通道, 加快项目的立项审批, 大力改善农村环境, 实施改水、改电、改路、改厕、建便民店等新农村建设功能配套系列工程,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保证农民在舒适文明的条件下生活, 彻底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区域文明程度,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目前, 长沟镇已基本实现了公路联网、村村亮化, 全镇人民基本喝上洁净的地下水, 85%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 新农村建设在全镇如火如荼地展开。

(二) 培育主导产业,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1. 长沟经济要发展, 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方面要提高各级领导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坚持与时俱进, 转变旧观念, 以新思路、新办法, 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 开创工作新局面;另一方面是提高全体公众的环境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深入开展“爱我家园”社会公德教育活动, 使农民养成爱护公共设施, 保护公共财产的良好习惯, 在全镇形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珍惜资源就是珍惜生命的共识。

2. 长沟经济的发展必须因势利导,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一是在靠山有水的村打造绿色生态旅游, 建设生态旅游景区, 让清洁产业和绿色贯穿农村, 实现“穷人下山, 富人上山”;二是无山水优势的村, 发展适合本村特色的民俗旅游和设施观光农业,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品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要内容, 开拓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市场, 不断提升农民的素质, 使生产方式得到质的飞跃。

(三) 发展生态产品,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是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 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 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 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 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关键是要着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 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和统一。

(四) 培养市场主体, 加快产业化进程

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 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品牌,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形成竞争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种养基地, 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完善政策, 加强指导, 进一步适应形式发展的要求, 调整和完善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加强规划引导, 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五) 突破体制约束, 创造镇域特色经济

1.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快长沟改革开放力度。

要制定有利于综合考核地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试行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 提高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建立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对稳定的资金投入和经营管护机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政府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对各村给予支持, 但政府不再包办, 要从“保姆”的位置上解放出来, 在基础设施经营上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 引导非国有资金甚至国外资金投入可持续发展领域, 使资产变现, 形成良性发展格局。要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利益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 通过价格调节, 引导各类相关利益主体的法人强化节约资源, 严格保护城乡生态环境, 真正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功能。要依靠科技, 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实用技术, 在企业加快推行清洁生产, 促进各类企业环境污染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根本转变;在农村大力发展秸杆发电, 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浴池等环保节能产品。要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基础教育中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如新农村建设三字经) , 利用“四位一体”有线网络广泛开展国民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

2. 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观念, 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化水平。

上一篇:生态绿化建设下一篇:小康社会目标